播放地址

天生杀人狂

犯罪片美国1994

主演:伍迪·哈里森,朱丽叶特·刘易斯,汤姆·塞兹摩尔,鲁德尼·丹泽菲尔德,Everett Quinton,杰瑞德·哈里斯,普路特·泰勒·文斯,伊迪·麦克勒格,拉塞尔·敏斯,兰尼·弗拉哈迪,澳澜·琼斯,小罗伯特·唐尼,柯克·鲍兹,Ed White,Terrylene,玛丽亚·皮提罗,乔什·里奇曼,西恩·斯通,梅林达·雷纳,Corinna Everson,代尔·戴,Edward Conna,伊万·汉德勒,马修·法伯,杰米·哈罗德,Jake Grace,萨尔瓦托雷·哈雷布,巴萨扎·盖提,Sally Jackson,菲

导演:奥利佛·斯通

 剧照

天生杀人狂 剧照 NO.1天生杀人狂 剧照 NO.2天生杀人狂 剧照 NO.3天生杀人狂 剧照 NO.4天生杀人狂 剧照 NO.5天生杀人狂 剧照 NO.6天生杀人狂 剧照 NO.13天生杀人狂 剧照 NO.14天生杀人狂 剧照 NO.15天生杀人狂 剧照 NO.16天生杀人狂 剧照 NO.17天生杀人狂 剧照 NO.18天生杀人狂 剧照 NO.19天生杀人狂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20 02:57

详细剧情

米基(伍迪·哈里森 Woody Harrelson 饰)和梅乐丽(朱丽叶特·刘易斯 Juliette Lewis饰)同样有着残缺的家庭,深种在他们内心暴力的种子在渐渐萌芽成长。梅乐丽从小就备受父亲虐待,她决定和只有一面之缘的米基一同出走,出走前把父母都杀死。米基要梅乐丽 从今起开始新生活,他们举行婚礼后,便开始了一边逃亡一边杀人的疯狂旅程。   在途中,死于二人手下的人无数。道德和法律已经完全被他们的观念清空。他们疯狂的杀人,疯狂的相爱,手上染满各种人的鲜血。这个离奇的事件,被电视当作肥皂剧来娱乐大众。他们成为青少年崇拜的偶像的同时,也成为了阶下囚。然而,监狱对于他们来说,不过是一个新的杀人场所。他们点燃了监狱里犯人们的凶暴欲念,一场登峰造极的混战轰烈上演。

 长篇影评

 1 ) 路西法效应——美国文化基因的怪胎


我之所以力荐这部电影,当然不是为了鼓吹暴力。为暴力找理由,只能是政客的行为。

首先从导演电影的角度看,这部电影展示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现实世界,大量的拼接与闪回,让电影本身的信息量大增。黑白与彩色画片的交换以及变形处理,也非常成功与值得借鉴。

但这不是我讨论的重点。

我觉得导演如此处理这样的电影题材,主要原因在于对美国文化的反思。导演只是将血淋淋的现实无保留的展示给人看。影片的结尾“逍遥法外”与“从恶而终”,也并不违背“现实”与“艺术”。

主要谈三点:
其一,米基和梅乐丽。作为电影的主角,他们被贴上了“天生杀人狂”的标签。从电影叙述上看,这种“反社会人格”有其逻辑发展轨迹。米基的经历让他从小遍尝血腥,报复社会被他演绎成一个“命运”——自身俨然成为“正义的使者”。以杀人(心目中社会的弱者与渣滓)为乐,特别是以杀警察为快。误杀印第安人所以会内疚,就是因为与其“命运”理论发生了较大的冲突与偏差。梅乐丽也是家暴受害者,从心理角度讲,她的报复社会更多的是一种“保护机制”,但受米基的暴力影响,也渐渐滑入罪恶深渊。

其二、两个警察角色及监狱文化。警察本身是与杀人狂对立、对照的角色,但影片中我们发现,他们合二为一了。身上的“恶”的漫溢可谓不分轩轾。除了成长时的经历影响(如警察杀妓女)之外,主要是受到监狱文化的影响。这种心灵的异化,是故事的核心。警察以虐待罪犯为乐,所以监狱成为繁衍仇恨,孳生罪恶的温床。最后引发暴徒(暴民)的狂欢,也就不言而喻了。路西法效应——好人(人之初)变为恶魔。最终成为不可逆转的悲剧。

其三、媒体人。现代社会媒体的无孔不入,以收视率为最终追求,导致无法分清罪与非罪的区别,从语言暴力直接跨入躯体暴力才会如此简单快捷。

作为“垮掉的一代”的美国文化基因的怪胎,这些人都无法摆脱异化的“命运”。心灵的废墟,让他们的内心惶惶不可终日。也许“爱”可以拯救,但更多的是“爱的徒劳”。

 2 ) 我纯洁的一刻胜于你一生谎言



我发现自己也许不是个好孩子,至少,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这样想的时候我正在看斯通那部著名的《天生杀人狂》。本子是昆汀写的,虽然大获成功,可据称他本人对此片极为不爽,大约是源于两个天才在思想上不可调和的差异。我的思维有些混乱,由于昆汀同学那部更加出名的《落水狗》作祟,我直接把两个人的不和精简成三个字——狗咬狗。
事实上这两个家伙谁也不是好东西。他们总是假惺惺地让你欣赏一场关于暴力或世俗的盛宴,借此折腾所有甘于平凡的人们骨子里最后一点点叛逆或者良知,接着就像东太平洋上的飓风那样一扫而过,摧枯拉朽般毁掉每个人的生活。

这些牢骚话是我在电影结束后才想起来的。此前的两个小时,我一直在为米基和梅乐丽欢呼雀跃,当他们轰掉所有白痴愚蠢的头颅的时候,当他们站在桥头忘情亲吻的时候,当他们从监狱里英勇逃生的时候。
或者是担心,我始终希望他们有一个好结局。
结局本身并没有令我失望,两个人得以逃出生天,享受生活。如果不是这样,上帝,我想也许我会哭泣,坐在我的电脑面前,当着所有人,为了两个所谓的杀人狂。
仿佛为了一个梦想的破灭。

也就是这时我终于意识到大概我是个坏孩子,虽然在过去的许多年里我是三好学生是班长是所有亲朋好友的骄傲。可是此刻我站在这所重点大学的某个窗户前面肆意张狂,敲击着所有能够发出声响的东西,一边大笑一边发觉说脏话原来是件很痛快的事情。
然后我想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天生杀人狂呢?
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暴力本身并不包含某种目的而仅仅是为了获得存在的体验,如果原生态的弱肉强食没有遭到社会意识的刻意扭曲,如果所有人一觉醒来才发现自己原来始终生活在一个个别人或者自己编织的囚牢里的话,说不定杀人会像中国的乒乓球运动一样普及。

你就当我危言耸听吧。



我纯洁的一刻胜于你一生说谎。这句话是米基在监狱里接受采访的时候对主持人说的。
我像个傻冒看到偶像般满怀激动地听他讲述着他眼里的世界以及死亡。这个超级牛逼的家伙身上显然有种巨大的感染力与煽动性,以至于之后的监狱大暴动来得顺理成章。
整个讲述听起来像一场总统就职演说。当然这两者本身就没什么区别。然后我记住了这句话,并且坚定不移地相信它。
沉浸在童年里的人都是纯洁的,不管那些时光是否只是一只巨大的阴影。

电影的前半段,斯通采用大量具像化了的幻觉以及纵横交错的影像风格,肥皂剧纪录片旧胶片音乐录影带拉拉拉,闪迴盘旋,横冲直撞。也许是试图告知我们,幻象无处不在,曾经的时光它们无处不在,并且充满力量,个人眼中的世界实质上如此混乱,荒诞不经。
某一刻飞刀划出美丽弧线,直指要害,不带丝毫怜悯。咽喉开出美丽花朵的瞬间,神秘女子唱响了最华丽的那个音符。死亡如此简洁而仓促,谁也不关心背后的故事。
例如米基与梅乐丽的故事。
阴暗沉闷的童年,世态炎凉的社会,面目可憎的父母被他们联手干掉了。

梅乐丽当然比她冷漠的母亲以及色鬼继父纯洁得多,可结果是她最后成为了众所失的。梅乐丽又比我们幸福,因为她可以坦然面对一切异样的目光。烧掉了自家的房屋以后,她微笑着对弟弟说:“你自由了。”那一刻的她无比真实。
还有米基,他的爱纯洁而深刻。
让那位印第安老人莫名其妙遭到枪击的一段是整部影片最失败的地方——影片需要这样一个所谓灵魂救赎的契机,导演却始终无法为米基的杀人行为找到适当的理由。
是温和慈祥的老人,他们原本可以爱他。

梅乐丽习惯在夜空下舞蹈,任由凛冽的风吹过身体,她说我是个天使。的确,她穿上白色婚纱的时候圣洁得像个真正的女神,足以让任何一个男子动心。
那件婚纱最终飘落峡谷深处,半空中看起来像一条舞动的蛇。
蛇有毒牙,不代表它不善良。



按照修罗洋同学的说法,《天生杀人狂》会让他第一时间联想到大卫•芬奇。或者是因为其中许多飞速跳转的凌厉镜象。我觉得它更像丹尼•博伊尔的风格。大卫•芬奇在他的许多作品里描述的都是中产阶级所面临的精神与道德困境,只有丹尼•博伊尔的《猜火车》,描写了一群同样在现实里沉沦却又心怀希望的人。
这些人,他们天性纯良却疲于挣扎,无一例外地反叛世界。

一开始,许多人是抱着好玩儿的心态去看这片子的。它确实很好玩,如果你只是想去看看所谓的朋克、迷幻、颓废主义或者其它什么的。伊万钻进马桶、和年轻女孩儿做爱、吸食毒品后出现幻觉拉拉拉好多段落都让人觉得新鲜甚至经典。
可是最后好多人都哭了,主要是那些平时看起来放浪形骸的家伙们。电影成了一面镜子,映照出所有真相,好多事情其实那样悲凉,并且无奈。我们迷失其中,像呼啸而过的火车那样,找不到远方。
就像我以前的好些朋友,那些成天无所事事的小混混。他们抽烟打架泡美眉,把江湖意气挂在嘴角,然后无一例外地迷恋《古惑仔》,崇拜浩南哥。古惑仔手上总爱拿着明晃晃的西瓜刀,砍人,仿佛这是唯一证明自身存在的方法。
后来,年轻女老师感动了江湖浪荡女领悟了天生小哑巴微笑了,有些情节难免让人觉得矫情,可是黎明将至,刀锋血未冷,山鸡包皮浩南哥起身独自面对茫茫江湖的时候,我身边的他们也许就假借醉酒,哭得稀里哗啦。
他们都是善良可爱的人。

其实只是方式不同罢了。我们是垮掉的一代,我们垮掉是因为终于发现这个世界的绝望来得如此铺天盖地,无处藏匿。还不如强颜欢歌、嬉笑怒骂、装腔作势、假装另类,最后也许不得好死。
我们不是存心说谎,我们只是无可奈何。

丹尼•博伊尔的新片《百万小富翁》真失败,影像方面故弄玄虚就不说了,像他这样满是愤怒忧伤的导演,根本就不可能拍出真正的童心未泯。



大卫•芬奇。
大卫•芬奇是我心头所好。最爱《搏击俱乐部》,看神一般的布拉德•彼特奋力搏击,杀出重围。最后一场戏,夜色中的石头森林集体喑哑,满目荒凉。
有时候我觉得大卫•芬奇丫是一流氓,老是凭借藏而不露的剪切技巧玩弄全体观影者的视觉逻辑。偏偏有些家伙看得很爽看得高潮迭起。
我只好也跟着假装高潮,假装看不懂故事,假装不知道布拉德•彼特和爱德华•诺顿其实他们就是同一个人。
这样还可以保留最后一点卑微的希望。
可惜终究还是醒悟晚了,他们义无反顾剥去层层伪装,却依旧没有好下场。



《天生杀人狂》跟《大象》一样,跟《天使爱美丽》也一样。

即使《大象》是一部如此冷峻压抑的电影,导演甚至没有展示任何有关凶杀的动机来源。年幼的主人公面无表情地干掉生活里一个又一个或亲密或陌生的家伙,最后干掉了他的同伙。没有理由,就像米基和梅乐丽对着帮助他们越狱的新闻记者疯狂扫射。
《大象》的名字来源于“瞎子摸象”的典故,意图阐述“每个人眼中所看到的事实其实都只是事实的某一方面而已”。而《天生杀人狂》的批判重点则是电视媒体及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为了利益而对民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误导。因而影片结尾对记者韦恩•盖尔的扫射,一定程度上带有象征性质。

《天使爱美丽》。艾美丽的最大愿望是帮助身边的人和自己找到真正的幸福。可她始终只能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如果没有那个男孩拯救她的话。同米基和梅乐丽一样,艾美丽行事只尊照自己的人生逻辑。
不过是判断方式不同而已。
当然,艾美丽是个十分讨人喜欢的女孩儿,至于米基和梅乐丽……

对不起,我也爱他们。
大概奥利弗•斯通早有远见,在影片中就塑造了一大批盲目的米基与梅乐丽的追随者。虽然这段描述带有明显的批判性质,却依旧无法影响我们的爱憎。这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同时也无比悲怆。

是否忆起小时候?
那时的梦想是当一名科学家,每天努力看书做作业,见到五星红旗就会想那是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然后心怀敬仰。
是多年前的事情,那以后我们都学会了麻木不仁地行走和微笑。成长让梦想渐行渐远。面对米基和梅乐丽我们顶礼膜拜我们说真TM酷,也许只是羡慕他们身上一往无前的勇气和毫不退缩的坚强。
韦恩•盖尔说他生活多年,第一次感到了存在的意义。随后他迅速转变成了一名反叛者。虽然这个选择不一定正确,但他终究做了我们做不到的事情。
在这样一个不知道该相信什么,该忽略什么,该崇拜谁的时代,或许只有如此,方能获得完整的人生体验。
所以最后他心甘情愿死在自己的偶像手上。

下一个轮到谁?

即日。
窗帘背后阳光普照。




——————————————————————————
补充声明:言论自由,但请自重。
之前骂了好几个人,无论如何,是我不够大度。从现在起不在这里说任何一句脏话。

但不代表我不会删帖。
2010-03-05

 3 ) [叙事学作业]天生杀人狂狱中采访的场面分析

场景
主场景:囚房里许多电视台工作人员,主持人盖尔化好了妆,架好的摄像机,拉好的凌乱的麦克风线,一台电视机。典狱长坐在他们一边,在铁牢笼前面守卫着一排手持警棍的狱警。一些女助理。
男主人公米奇被戴着沉重的手铐,脚链出场,他的脖子上亦套着钢铁的颈圈
副场景:
黑白画面的儿时的野地,稻草高过了小男孩的头,猎枪的回响
(随着米奇的叙述,导演插入了许多关于米奇杀人和童年的闪回镜头)
全知视角的囚房外面看电视直播的囚犯们,双层的大厅
深色的女囚房,梅一个人一块床板
梦境中黑暗的森林,身型庞大如怪兽的野生动物


时间地点
时间:《美国狂人》直播时间
      回忆里的杀人时间
      回忆里的童年
      梦境时间
地点:监狱囚房
      杀人现场
      童年的野地
      梦境中的森林
      监狱里囚房外面大厅


价值
导演把一个一对一采访的情节以全新的方式叙述出来,肆意的闪回闪前剪切,这一系列的形式实际上是对主题的映射——暴力。
这个场景以对话为载体,台词中表现的是一种颠覆传统观念的善恶观,如男主人公米奇所说的那样,那些都是该死的人,他赋予自己杀遍七宗罪恶的责任。或许在这样的人之前谈论责任本身就是不可饶恕的。两人对话的另一个意义是导演借米奇之口表达了他所认为的“爱”,人之性本恶,而唯有爱是救赎这人性之恶的出路,米奇说,他和梅一起发光。
整个影片与这段场景关于形式与内容主题的统一,一个关键的体现就在于这个场景元素的选取,杀人狂,监狱,主持人,媒体,收视率。为什么也要把它们组合在一起?这是导演对万恶的大众媒体的一个黑色幽默的反讽。这个场景结束后,男主人公趁这个采访完成了一次完美的越狱。
总的来说,这个场景的表现极具视觉冲击力与情绪张力,这并不是最精彩的。最精彩的是导演通过颠覆往常的叙事方式和一次史上最混乱的剪接,无论画面的构图,灯光,影调还是音响的混乱与尖锐,一系列后现代的混合形式让体现暴力与表达反讽的主题有机地穿上了一层天衣无缝的皮囊。由内而外,仿佛相由心生。

情绪
混杂,紧张,震撼,暴力与凄凉起伏交替
从美术上来看,红色蓝色的光交替造成观众心理情绪上的焦躁与抑郁,这些光都打在男主人公米奇的脸上。
从剪切来看,这个场面异常混杂,超现实与现实交替,使观众时而关注于事实,时而随着男主人公的叙述陷入臆想。
现实主义的部分如现场采访,此时观众的心理是一个看电视节目的人,有一种间离和旁观的情绪。
到了黑白画面的部分,观众的角色换成了看记录片的人,而由于黑白画面与彩色画面是交替的,于是从视觉到心理,情绪上有了起伏。
当画面出现超现实主义部分时,观众会为之一震,猝不及防,那些血腥的一闪而过的镜头被导演出其不意地穿插到了现实主义的叙述部分。蒙太奇的混乱拼接造成了极具冲击力的效果,从视觉到心理。

长度
5分零8秒

导演思想
《天生杀人狂》是一部极具有后现代色彩的影片,各种电影语言的杂烩拼贴。导演Oliver Stone动用了一切可包容的元素,使每个场面都如混合过的化学药品一样爆炸观众的神经和思想。
斯通的电影语言是反常规的,为了配合电影的虚幻,非真实的气氛,在影象风格上,斯通分别35毫米胶片,16毫米黑白胶片,和超8毫米胶片制造的粗颗粒画面,分别代表着客观的视角,媒体下的视角和人物主观的视角,并有意的混淆这三种视角造成错乱的感觉。在用光上,有时两个镜头会出现明显的光线不匹配现象,甚至有时在同一个镜头内光色和方向都会变换不已。剪接上的跳接和不连贯剪辑也随处可见,杂耍蒙太奇和隐寓蒙太奇的运用在这电影中屡见不鲜。监狱采访的这个场面我把它分为现实和超现实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在片中不以时间为分割,斯通使它们交替出现,这是一种表现主义的手法,把人物的内心世界扯出来搬上荧幕。于是我们的眼睛看到的也是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主义部分主持人盖尔与男主人公米奇的两人对话;另一个世界是米奇的内心世界,斯通把内心的东西视觉化,超现实地展现在我们视网膜上。更重要的是它们的交替混乱而不管不顾,于是现实与超现实,眼睛的现实与内心的现实,时间的现实与思想的现实,逻辑的现实与感知的现实就到了一种模糊而深刻的境界。
这个场面开始于影片下半段的第17分17秒,它以电视机屏幕上盖尔的脸做为开场,表示这是一个现场直播的人物访谈节目的开头。这是两个时间的统一,电影的叙事时间与故事中直播节目的时间。而采用一种媒介(电视机屏幕)去叙事是后现代主义导演常用的一种手法。
在下半段第17分23秒的时候,画面脱离了电视机屏幕出现了长达一秒不到的男主人公米奇搓揉眼睛的大特写,而在24秒到来之前又切回了电视机屏幕做为叙事媒体的画面。这是一种极为跳跃的手法,斯通注定要用不止一种语言来完成这个一对一采访的场面。
从第17分24秒直到17分33秒,一个摇镜头使电视机里的米奇过度成了现实中的米奇。这个镜头的作用在于,表明一个共时性,亦表明一个共地性,在我看来,这个镜头带有一种“在场”的责任感。
在第17分35秒开始的时候,我们以为斯通会通过反打来表现两人对话,殊不知鬼才导演总是弄人为乐。在36秒,当镜头对着米奇我们想象着一个电视采访节目画面的时候穿着囚服接受采访的米奇的脸在他的一声长笑中忽然变成了一张坐在黑暗中的鲜血淋淋的脸。这样的视觉冲击对于恐怖的斯通来说只是小菜,这仅仅只是一个表现主义小手法的点缀而已。
在第17分42秒,米奇讲到他从小生活的暴力的家庭时,灯光在他的脸上变成了蓝色,冷色调让在笑声过后显得格外抑郁,这是米奇的童年,异常的压抑,病态。
然后随着米奇的叙述,画面剪到了黑白的,一个纯真小男孩在野地里欢笑的脸。这就是童年时候的米奇,从蓝色的影调到无色的童年,斯通只用了两秒不到的时间和一次剪切。
而在51秒到52秒之间,仅仅一秒的长度,就闪过了三个画面。这是在盖尔让米奇谈论关于他父亲的死的时候,米奇脑海里闪过的三个画面,一张狰狞的人脸在指责咒骂,一张恶魔的黑白的脸,一个童年时枪声中奔跑的背影。一个是有限叙事时间,一个是模拟人脑海里想象的无限空间,斯通以现实的时间同步浓缩了人脑海里回忆的速度。人在用力回忆的时候总是会感觉头痛,何况是让人痛苦的回忆。而斯通在这里的模拟真人的脑海,很多极具冲击力的画面从观众眼前闪过,视觉的负荷使得观众的神经紧绷,于是和男主人公一起头痛。传统的电影叙事总是无限的放大回忆的时间,而斯通此次反常的缩短了回忆的时间,达到了真实还原与情绪渲染的效果。
在第18分32秒的时候,坐着被采访的米奇的脸上被打了红色的光,红色在视觉上给人以暴力的感觉,而米奇在说“不过是杀人罢了,造物主造出来的都会杀戮”。在他说话期间,镜头还打到了典狱长的脸上,接下来是黑白的米奇的脸。彩色与黑白的交切是这个电影的特色,代表着客观视角和以盖尔为代表的媒体下的视角。
在第18分46秒的时候,画面出现了一个美女助理微笑挥手的脸,这是女助理与盖尔在工作时候的眉来眼去。在52秒的时候,是典狱长用手指挖耳屎的镜头,很多人会思索这些镜头的意义,仅仅只是为了表现盖尔的个人生活不检点和典狱长的恶心麽?我们应该注意到与画面对应的声音,此时米奇的台词是,“但我认为许多人死得罪有应得”。斯通和许多意义上的“后现代”导演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永远知道他想要什么并且懂得如何把这些想要以天南地北的拼接方式说出来。
在18分58秒的时候,米奇讲起了他心的“原罪”,每个人心中的恶心的见不得人的东西,说到这里的时候黑夜画面与米奇的脸出现了叠画,再次构成一个独特的隐喻。接下来的镜头就变成了黑夜。
在19分02秒的时候,是黑白画面的一个普通的四口之家在看直播节目,而只有电视机屏幕里米奇的脸是彩色的。这个时候米奇的台词在说,“许多活人其实早就死了”。在这个画面里,除了彩色的鲜活的米奇,其它一切是黑白的,彩色与黑白亦是“活”与“死”的隐喻。
在第19分11秒的时候,画面切入了一个淋雨中的女性乳房。美好的女性乳房,是赤裸裸的爱的象征,亦象征着一种母性和回归。米奇说,除非小麦落地枯死……
在19分17秒的时候,米奇说下去,否则一旦落地生根,就会结成累累果实。画面有如科教片,一盘新鲜的水果在瞬间腐坏酶化成黑色,渐渐消失。
这个镜头结束后,斯通又插入一个被砍掉了头的男人,他鲜血淋漓的身子从椅子上站起身来,然后画面立刻切回到正在说话的盖尔。这是一个从人物主观视角回复到客观视角的转换。斯通通过超8毫米胶片和35毫米胶片的转换来完成这两个不同视角。
在第19分39秒的时候,画面如专题片一样,植物被砍掉,生态被破坏。斯通以此做了一个比喻,正如米奇心中所想,那些阻止他帮人结束生命的虚假的人,有如破坏了生态平衡。
在20分41秒的时候,斯通使米奇的脸出现了畸变,有如恶魔,而当他讲到人人心中都有恶魔的时候,他的脸又回复了正常。这是斯通在镜头上的手段,他没有再像前几次一样运用镜头的交切来完成,此次他只通过一个简单的镜头畸变,可以使人变成恶魔,使恶魔变成人。由此不得不称赞,后现代电影所包容的电影语言是多元化的,是实验性的。
在20分50秒的时候斯通切入的镜头是围观在电视机前看直播的囚犯们,如同纪录片的镜头一般记录的是囚犯们的日常生活,此时米奇说“只有邪恶的人才能生存”。因为米奇说我们都明白,在这个生存空间里,自己都不是什么好人。而画面的镜头正是这群生活在牢笼中的邪恶的人,这也为后来的大越狱埋下了伏笔。
在21分33秒的时候画面出现一只微距镜头下的兔子,兔子显得异常的大,畸变后这种平日里温顺柔弱的动物忽然间异常凶猛,这就是米奇口中的“兔先生”。关于兔子的隐喻,我们不能忘了,兔子实际上时一种邪恶的动物,出生弑母是兔子的动物本性,这是米奇的身世。
在22分开始的时候,米奇的脸上被打上了异常洁白明亮的光,显得无比的不和谐,而斯通要的,恰恰就是这样一种不和谐。一个邪恶的人坐在黑暗里,脸上的光有如天使,米奇的表情陶醉,他说,领悟的一刻值得做上千次祈祷。然后画面切换成高调的黑白。
在22分11秒的时候,高调画面变成低调画面,于是显出米奇手上的纹身,一半黑一半白的太极图。画面从光明的高调变成暗调字,正如米奇说,我既是光明也是黑暗。

斯通在这里最伟大的一点,我认为就是他做到了形式与思想的统一,物理与心理的统一,画面就是主题,形式既是中心。

 4 ) 到什么时候杀人都不应该被歌颂

看完这个电影再回味,只觉得压抑恶心

不是反对暴力,但昆汀的暴力一直是一种玩笑式的暴力,到了斯通手里却非要给这种惨无人道的滥杀加上诸如“一刻纯洁胜过一生谎言”的意义,再加上对传媒对大众的批判,其立场就变成了两难的暧昧。导演你他妈难道想说大家都应该诚实的去杀人只要传媒别在一旁渲染夸张就行了是吗?

到最后,所有人都成了虚伪的傻逼,两个杀人魔成了童话式的英雄。又在豆瓣上看见这么多人或者为这个“童话般的爱情冒险”欢呼振奋着,或者为“是不是很多人都是天生杀人狂”之类的问题装逼地深思着,仿佛已经与主人公心灵相通对他们的心境感同身受,特别是那个置顶的唐门小三的评论,通篇充斥着一种以为自己的思想叛逆又深刻自己的阅历广阔又丰富的优越感,嗑药梦呓般地解读着这部影片本不该具有的种种思想和意义、象征和隐喻,我真是无语了。

我只希望昆汀或者罗德里格兹能够重拍这个电影,把暴力玩的轻松一点痛快一点彻底一点,别再让这个他妈的严肃的混乱的自我矛盾的噩梦和这群头脑不清又自以为是的装逼犯们折磨我了。
因为同种族的自相残杀,无论是从社会道德还是从生物繁衍的角度,都不应该被赋予这么一个严肃的意义,得到这么一种暧昧的歌颂。

 5 ) 我纯洁的一刻,胜过你谎言的一生

这是一部爱情动作惊悚片,讲述米基和从小受父亲性骚扰的梅勒,两人在杀了梅勒的父母后亡命天涯,途中,这对疯狂爱侣大开杀戒,杀人不计其数,结果被媒体渲成英雄人物。虽然很牛b ,但晃得我眼睛花,从头暴力到尾,杀人不应被美化!

疯狂!

“我纯洁的一刻远胜于你邪恶的一生。”喜欢鬼才昆汀的作品。两个都是黑暗家庭走出来的,一路货色的同类人。其实还挺喜欢杀死变态父亲后,两人开车在路上驰骋,站在桥上求婚,十指相扣血液相融,长长的白纱随风飘扬。到最后两个从监狱逃出来,生了孩子开车流浪。

 6 ) 我们需要king size的床

今天看完《天生杀人狂》感觉糟糕啊!然后被豆瓣里的长影评笑high了。哈哈哈哈哈。
      

       对,他们杀人放火滥杀无辜一边做现实中不敢面对人生困难的中二白痴,一边假以一副超脱的,已经升级了的姿态嫌弃典狱长只为了个人声誉而不敢直接干上一架,嫌弃记者的功利心什么只为了收视率除了自己谁都不爱。好像自己真有多纯洁仿佛癫痫一般在车前盖上磕了药似的扭动,扭动的还不是身为人类的肉体,根本就是被附身了般的邪神。明明打脸的要死,却在结尾还做出一副金盆洗手,贤妻良母的样子。
      

      以为在手心划两刀然后握在一起就是天长地久永不分离?这特么就是中二啊!洗个头怕绞到头发把戒指取下来还要被怒吼“我们干的每一票都源于这个”说的好像谁逼你似的,这就是你们坚不可摧的爱?这就是你们所谓的“爱能驱散恶魔”?这特么就是中二啊!我没说你不爱,你当然爱,但你可不止爱她一个。你不过是需要她来陪伴你懂你那种破碎家庭的痛苦罢了,不然你为什么要扒了人质的衣服看着她才能做爱?只要她稍一同意你们三个一起上,估计从此以后你就不是住motel了,你需要更大size的床。装你以为你没有的功利,欲望。还真把自己当天使?即使是堕天使也不是这样的好嘛?自觉自己不够性感了不够吸引爱人了,于是就玻璃心了,沮丧着满大街的找一个愿意调戏自己的人,取悦自己,一遍一遍证明自己“漂亮”“性感”“被需要。我还不知道这年头做个玻璃心都是这么自豪的事了。



      咱聊的不就是电影吗?行啊,抛开价值观,抛开道德束缚,丢弃掉法律的绑架。我们再看啊,整部电影还是这么件事“我可以杀你,但你得拿药救我;我可以杀你,但你得做饭给我吃你得腾地方给我睡;我可以杀你,但你得为我的罪过超度;我可以杀你,但你得原谅我”因为特么的我多纯洁啊!我心灵多特么单纯啊!我所做的一切都不是我的错啊!特么是这个世界的错啊!特么的我俩就是中二啊!我俩还互相爱着呢!我玩绕口令玩差错了那就错杀一个呗~反正只要留一个活口做报告就好~
     其次,这部电影有些地方和《杀死比尔》用了一样的处理方法但后者做的更好。如同将杀戮用ACG画面替代,还有血腥画面用黑白镜头遮掩一下。起码比尔里的ACG还看得清楚剧情啊!这里面的ACG完全沦落成暴走漫画啊!黑白镜头的切换也很没意思。比尔的切换起码让人觉得很有必要,不切换简直无法直视那血腥。不过在介绍梅乐丽的家庭时以那种拍摄美国70s 的家庭情景喜剧的手法很好玩,伴随着观众的笑声让人感觉到梅乐丽在认识米基之前的人生都是那么的荒唐,滑稽。

      

     还有一点,(特么我想对以下文字加粗黑体处理啊那些个文青的狗血心态快淹死我了)豆瓣里不少影评提到电影里的一句台词“我纯洁的一刻胜过你一生说谎”。就是这么一句话啊,好多小文青好鸡血啊,奉为经典啊!呵呵呵呵,原文是“you mean,was an instant of my purity worth a lifetime of your lies?”亲爱的文艺骚年们~这是一句疑问句,意思是,这句话其实是杀人狂复述记者的话。你懂了吗?杀人狂对记者的拍马屁的态度其实是“i dont give a shit”这种flurting对他来说没意思啊~他已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了啊,他就是享受扣动扳机听着子弹如同卡带一般突突突突突啊~光是一点点的血腥味就可以让他高潮了。这就是天生的杀人狂啊。你们都不拿世俗的标准来看待他了,他怎么可能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看待自己呢?除非他打脸啊~他对自己的态度就是“一个已经进化了的生物”。



    那些个说梅乐丽舞蹈时仿佛女神的骚年们,那是因为你看到穿的少的女人就压抑不住你的肾上腺素;说什么蛇有毒牙但也是善良的,那是因为你特么就没听懂印第安老人说的寓言故事。印第安老人的意思是他认命了,他知道他会栽在这俩丧心病狂的人手里。


     
     我来说说我对混世魔王的设想。在我个人的想象里,混世魔王这种组合应该是《雌雄大盗》里邦尼和克莱德这种,是《赌命鸳鸯》里的道克.麦科伊和卡罗尔这种。我喜欢的结局是这样的:1954年5月23日,邦尼和克莱德在路易斯安那州遭到警方伏击,两人一共被打了50多枪,当场死亡。(不知道邦尼和克莱德的自己去百度)50多枪是什么感觉?一个蜂窝煤只有16个眼,你感受一下。这就是雌雄大盗给我的暴力美学。若是《天生杀人狂》最后真像电影里梅乐丽在监狱里说的那样两人冲下楼梯在子弹的雨林里一起死掉一起去极乐世界获得真正的自由我会喜欢她多一点。


       我也就吐槽这么些了,其实我就是受不了都二十好几看着就要奔三张的人还一腔鸡血的泛着中二。一句普通台词也能炒的火热原因不过是因为特么翻译时你们自动过滤掉了问号。我相信这本子若是让昆汀自己来拍一定会好很多,这就是我对昆汀的信任。昆汀无论是镜头,暴力美学,BGM的切入剪辑都做的让人放心。说到音乐,这部电影的音乐能给人留下记忆的也就是BOB dylan的you belong to me。对歌曲我不评价,我就是不喜欢俩个鲜活的生命要配这么沧桑的嗓音(我没黑dylan哦我很喜欢他的)这种想通过低沉沧桑音乐来强化主角的历经磨练身经百战能看破红尘是很幼稚的。

       我就说这么多,可以开骂,但理不理是我的事~嘛,既然中二病与玻璃心都这么吃香我也来凑下热闹。

 短评

假惺惺地让你欣赏一场关于暴力或世俗的盛宴,借此折腾所有甘于平凡的人们骨子里最后一点点叛逆或者良知

9分钟前
  • ☂ 莎拉公主
  • 推荐

居然还有中国民歌做配乐《天下的黄河九十九道湾》

12分钟前
  • no~no
  • 推荐

啊~又一个我差点看睡着的~

13分钟前
  • 还行

从头暴力到尾.杀人不应被美化

15分钟前
  • 停止的时钟动了
  • 还行

疯狂、浪漫、讽刺,死去活来。枪口瞄准家庭、监狱、媒体、谎言、庸常,杀杀杀!!!反社会人格魅力=魔鬼的诱惑,很少有人能抵抗得了:受虐少女迷上连环杀手,青少年疯狂崇拜曼森、狱警近墨者黑近疯者癫,一切都好理解。90年代好像很喜欢监狱暴动这题材,另一部写记者的片里也有类似情节。

19分钟前
  • ζωήιδ
  • 力荐

虽然很牛b ,但晃得我眼睛花,不喜欢~

24分钟前
  • forever young
  • 还行

奥利弗·斯通、昆汀是在为邦尼和克莱德报仇,两个主角演的出彩,但我讨厌他们两个人的门牙

26分钟前
  • 袁牧
  • 还行

我纯洁的一刻胜过你一生的谎言

31分钟前
  • 沈书君
  • 推荐

编剧昆汀在影片创作方向上与导演存在严重分歧。他认为斯通的最大问题是,“直白消耗精力,精力冲推直白。他就是风格化的斯坦利克雷默。”……“直白”似乎是指斯通的表现方式太硬太露骨。父亲天生该死脸,警察用人质擒凶,印第安人看穿白人原罪。酷炫的剪辑风格与画面拼接只是用来掩护理念表达的直白。

34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两个小时像四个小时

39分钟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推荐

Shit,多么伟大多么美丽绝爆的爱情啊。

44分钟前
  • Miss Lucky
  • 力荐

一堆意象,一帮追求本性的人,一个不造作的粗俗故事。尤其是开头如肥皂剧般的两人经历设置,极尽黑色幽默之能事,令人拍案叫绝

46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走火入魔……我愿意就这样走火入魔

48分钟前
  • 老鸡|扶立
  • 力荐

昆汀和斯通都是磕了药写出这么一发的吧,顺带发泄了一下自己对当年邦妮和克莱德的怨念。。。剧情神马的就不提了,就这神经质的迷幻色彩确实还是挺high的。两个主演的牙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53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影片争议比较大,从我个人角度来说,十分不喜欢,唯一让我大开眼界的就是电影在技术上的成就,技巧运用十分复杂,艺术感相当强烈,观影效果和整体精神一致。片子从头到尾都充斥着强烈的摇滚情绪,一种极端的态度,因此在剧情上也相当另类、反常,虽然这是一种表达手法,一种深层呐喊,但感觉过犹不及。

55分钟前
  • 润物
  • 较差

神经质变态的电影

59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虽然昆汀不满意斯通篡改剧本,但是影片迷乱的剪辑和配乐还是最大程度的还原了昆汀的想法。影片用大多数人难以接受的反讽方法,嘲笑了无耻的媒体和可悲的看客,手法高明,但是以此崇拜那俩杀人狂的货,我只能说你们是傻逼,是傻逼,是傻逼。

1小时前
  • 推荐

奥利佛·斯通极具争议性的风格化之作,获威尼斯评委会大奖。1.血腥暴力和天马行空的视听享受之下是对媒体的刻骨讽刺;2.高速剪辑+迷幻摇滚+倾斜构图,疯癫指数爆表;3.视觉混搭与拼贴:黑白,彩色,单色滤镜,电视播报,情景喜剧,动画,DV,戏中戏,动物世界,背景幻灯片...4.飘落峡谷的如蛇白纱+1。(9.0/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无以复加!!!精彩绝伦!!!元素丰富!!!寓意迷幻!!!

1小时前
  • boks
  • 力荐

很抱歉,还真是不能理解用肾上腺素思考的人。我还常想杀人哪,没杀不纯洁,真杀就纯洁啦?给这片打高分,看来活得憋屈的人真不少~

1小时前
  • 我爱阳光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