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关连长

剧情片中国大陆1951

主演:石挥  俞仲英  石灵  程之  崔超明  

导演:石挥

 剧照

关连长 剧照 NO.1关连长 剧照 NO.2关连长 剧照 NO.3关连长 剧照 NO.4关连长 剧照 NO.5关连长 剧照 NO.6关连长 剧照 NO.13关连长 剧照 NO.14关连长 剧照 NO.15关连长 剧照 NO.16关连长 剧照 NO.17关连长 剧照 NO.18关连长 剧照 NO.19关连长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3:08

详细剧情

关连长(石挥 饰)领导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八连,为了投入到保卫祖国解放人民的战斗中去而进行着艰苦的训练。然而,关连长和他手下的士兵们都没有接受过太多正规的教育,因此在训练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挫折,幸运的是文化教员(俞仲英 饰)一直都在耐心的向他们提供帮助。   残酷的战争拉开了序幕,八连的上上下下都做好了准备投身到了激烈的战斗中去。在一场战役中,关连长震惊的发现敌方的驻守点竟然是一间孤儿院,里面有数百名无辜孤苦的孩子。为了保证孩子们的生命安全,关连长依然放弃了使用枪炮,手持大刀同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长篇影评

 1 ) 摘抄两篇关于石挥的文章

摘抄:

《关连长》:我的葬歌只算唱了一半 by 吴觉人

话剧皇帝石挥:上场前要观众盼着我 --作者:李响

在许多海派电影人还在为转型困惑时,石挥自导自演了主旋律电影《关连长》。石挥带着剧组下部队体验生活四五十天,和解放军同吃同住,部队山东兵多,石挥觉得山东方言很有意思,让电影中大多数兵说山东话,个别兵说四川话。“方言电影是从石挥的《关连长》开始的,不是《秋菊打官司》,石挥那个时候就懂得用语言来塑造人物。”正因为真实,《关连长》受到批判。片中战士大字不识几个,关连长说脏话,爱吃大蒜。在战斗的关键时刻关连长为了保护一座孤儿院,放弃炮火改用白刃战,“表现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评论认为石挥丑化解放军战士。

1957年4月,石挥和上影厂的吴永刚、吴茵等人到北京参加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大会传达了“大鸣大放”的精神,石挥心情振奋。爱写文章的石挥立刻响应号召,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一篇《东吴大将“假话”》,批评有些干部听不得群众意见,只愿听假话,社会流行报喜不报忧,说真话的人吃亏,说假话的反而得到尊重。数月之后,说真话的人纷纷被打倒,吴永刚、吴茵都被划为右派,石挥当时已经被“内定”为右派,只是因为他还在拍摄《雾海夜航》,没有公布。《雾海夜航》剪辑完成后第二天,石挥就被叫去“交代问题”。

1957年,石挥从他拍摄《雾海夜航》的海燕号船上投海自杀。

随着对于《武训传》的大批判开始,上海私营电影制片厂的一系列影片也遭到了猛烈的批判。虽然,影片中文化专员的书箱里,醒目地摆着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但是丁玲所领导的《文艺报》依然启用大量篇幅批判《关连长》,而主要的罪名则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歪曲解放军形象。

可以在《关连长》里看到石挥对于解放军的一片热忱,对于知识分子教条的嘲讽,但是长久以来积淀在石挥血液里的人文情怀拖住了他的步伐,使他没有向着神话奔去,而是在自己的传统里进行整顿。进步电影对于理想乡村的向往在关连长的土腥气里显灵,而理性的启蒙,伴随着驻扎的破庙,化作了沉默的布景。最后关连长牺牲后的那一场送行,则是在新中国政治话语和老上海电影的诗意灯影下进行。

随之失灵的还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上海进步电影美学系统。在影片中,文化教员那颤抖的浪漫主义腔调,在关连长的山野气息面前全然成为一个娘泡的笑话。石挥故意将这两种美学对立起来,用无力的浪漫主义衬托出他所体验到的新的美学的真实原力。影片最出彩的是两人的一次夜谈,足足十分钟的交谈在石挥精湛的表演和对白编排下,显得格外生动。诉苦机制、批评与自我批评、理论说教等一系列各种叙述体被一并巧妙地安排进了对话当中。

 2 ) 在没有石光荣、李云龙的年代,石挥创造了关永福连长

石挥或许不是国内第一个演员做导演的人,或许他也不是拍片最多的演员转导演,但他一定是最有才最有创见性的演员转导演。 从初执导筒的《母亲》,虽然有不少不足,但是至少进一步奠定了秦怡母亲的形象; 第二部《我这一辈子》,老舍经典作品,他导了,不仅是精彩,简直可以用惊为天人来说,以后的小说改编电影,也没有几部能超过这部的了; 第三部《关连长》,军旅战争题材,创造性地塑造了真诚但有些脾气不少的关连长形象,在文化教员的帮助下,他成熟稳重了,也更坚定了geming的信心; 第四部《鸡毛信》,儿童送信的情节,被石挥拍得险象环生、一波三折、紧张刺激,这就是石挥的功力; 第五部《天仙配》,按着石挥的想法,他想建立一个中国神话故事类的拍摄模式与世界,看看他多超前; 第六部《雾海夜航》,海难题材。

可以看出,他从49年开上映他拍的第一部片子,到57年上映他的最后一部片子,8年的时间,6部作品,涉及不同的题材内容,拍摄方法都不能是完全一样的,要知道他最初只是一个演员,这算跨界做导演,这样的才华和触类旁通,没有几个人能超过了!

再说这部关连长,关连长的直率与真诚,文化教员的转变,这部片子,不仅是关连长的成长,也展现了文化教员从有些形而上的书生,到脚踏实地的军人,可以说文化教员的转变,更细腻!关连长的大老粗粗中有细,又是那么接地气!更不要说全员说方言,亲切自然! 不可否认,有些台词过于直白,但是在石挥的精湛表演下,也能让人理解,也很打动人心!

所以,还是要说石挥的死,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巨大损失!很难说,他如果不死,他的电影成就会有多高,但他至少能给人们带来更多类型的电影作品。

 3 ) 蠢透了的石挥

49年吴性栽就动员他去香港,他不走!关连长公映是在武训传后头,看武训传挨批判,情况不对就赶紧走啊,他还是不动!那时真应该走,就是偷渡也得离开大陆!张爱玲,陈蝶衣都是这种情况。一旦挨上批判,特别是文汇报甚至人民日报点了名,就等于在给自己屁股上盖章了,走哪人都知道怎么回事,海关出入境都记上号,想走就太难了!但是如果胆子大,也可能能出去!可他胆儿又那么小!咳-----每次说到这些人和事,作为后人的我们都不知该说些什么。反正对某些xxxxx的信任是不会再有了!!!

 4 ) 历史的铭记与遗忘

中国电影资料馆于近日公映了该馆保存并精致修复的五十年代电影《关连长》,我们终于再次在大银幕上见到了石挥,见到了这位一生都充满着传奇与不幸的电影人的银幕形象。他似乎以他永不退色的表演和爽朗的笑声在提醒着我们历史已然发生,同时也正在被遗忘。

如果单从影片的名称来看,我们很容易把《关连长》假想为一部生硬的为政治服务说教电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初期,内地的文艺创作基本上全部在为这个新生的政权编织襁褓,许多名家也参与其中,如张爱玲写就了《小艾》,老舍写就了《龙须沟》,赵丹出演了《我们夫妇之间》……就这个意义而言,石挥的《关连长》应当说是紧随当时文艺潮流的。它热情地讴歌了当时的解放军战士骁勇善战、热爱人民、纪律严明的精神风貌,同时也用隐喻的手法揭示了“革命”的必要性及其意义,揭露了敌人的残酷,宣扬了人道主义精神。影片充满了诙谐生动的表演和幽默风趣的场面,机械化的说教较少,并不是一部单纯为政治服务的电影。但令影片主创人员始料未及的是,伴随着对电影《武训传》批判的展开,《关连长》作为“大毒草”受到了猛烈的攻击,因为它宣扬了“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丑化了解放军战士”,这无疑给了对新社会充满无限热情地石挥沉重的一击。从今天的角度重新审视这部电影,在发掘其深厚文化价值的同时,也是对历史的一种铭记。

《关连长》的前大半部分倾向于散文化的叙事,并没有什么核心的情节,主要通过零散地片段来表现关连长及其所在的八连战士的生活,交代背景以及勾画人物形象的轮廓。在这一部分中,萧教员的形象显得相对突出。这是一个才入伍不久的大学毕业生,到部队担任文化教员,他给文化水平不高的战士讲授唯物论、世界观、宇宙等哲学内容,效果极不理想。在关连长和指导员的帮助下,萧教员转变了思想,从教战士认字和讲战斗故事讲起,逐渐地胜任了教员工作,对解放军部队和部队官兵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转变了自身的观念。这个从来时抽“大前门”到后来抽土烟的知识分子在部队生活中完成了自己对自己的转变。这一看似在叙事结构和情节中无关紧要的人物实际上牵涉了石挥想要通过影片想要表达的另一个内容——知识分子和文化界人士改造的问题。如果说关连长是石挥通过自己的艺术天分和表演技巧塑造出的艺术形象的话,那么萧教员这个人物在某种程度上即是石挥本人的一个反照。石挥这个曾经在大上海叱咤风云一定要比别人多领一块钱大洋工资的话剧皇帝极力的想融入到新的生活中去,成为人民的一分子,因而借萧教员这个形象反映出那个时代文化界人士思想转变的一个过程——在与具体的实践中认识新的社会,努力改变自己。文华公司拍摄过一部以反映知识分子改造为主要内容的《我们夫妇之间》(郑君里根据萧也牧同名小说改编、导演,赵丹、蒋天流主演,此片与《关连长》一起受到批判),同样作为文华公司在建国初期的创作,两部影片在人文精神的层面有着极强的关联与内在一致性。或许《关连长》里的“萧教员”,亦是在小说原作者致敬吧。

散文化的叙事倾向并没有影响人物形象的塑造,关连长的形象在巧妙的情节安排和石挥精湛的表演下显现得力透纸背。和小孩子玩耍打闹时的耐心,面对新来的教员的热情,关心战士生活的善良,谈及自己家人时的温情,对违反纪律战士的批评,虚心接受战士们的意见……这些都从不同的侧面刻画出了一个血肉丰满的解放军战士形象。《关连长》难能可贵之处,是将解放军战士们刻画成了有血有肉的人,而并非高大全的英雄形象。这些操着南腔北调的战士文化不高,有时自私自利,但却又是人民利益的忠实维护者。他们和普通人一样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但又在残酷的战争面前表现得异常顽强无所畏惧。这都是影片主创人员在其艺术创作过程中所做的有益探索。在人物形象建构完毕之后,影片进入了核心情节的建构阶段,开始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进行线性叙事,进而表现影片的主题。

编导在这里设计的矛盾冲突应当是中国战争电影中最早的此类题材的积极尝试:国民党军队将指挥部设在孤儿院里,以孤儿院的师生为人质让解放军无法进攻。这种冲突颠覆了传统意义上战争片中的两难矛盾处理,由单纯的敌我矛盾变为进攻--保护孤儿生命安全之间的矛盾。关连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两难境地——既要保证战斗在规定的时间内取得胜利,又必须考虑到孤儿院师生的人身安全。在这样的条件下,关连长选择放弃炮攻策略,而是让部队采取了伤亡较大的包抄突进的方式。由此,电影的主题得到了深化,解放军战士不单单只是英勇善战的代名词,更是人民利益的忠实捍卫者。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编导这样的开创性处理恰恰成了日后招致祸患的缘由——“宣扬资产阶级人性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人性和人道主义在内地被官方意识形态看做是资产阶级思想最为突出的体现。因为“无产阶级的哲学”讲求的是对立,是斗争,是矛盾的不可调和;《关连长》中这一处理,是在宣扬中间路线,是宣扬矛盾的可调和。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就是在关连长牺牲后,一个战士出于悲愤要开枪打死国民党军队的军官,被指导员呵斥住了,这在当时居然被某些人解读为“对敌人心存怜悯”。在政治标准为核心的批评方式下,中国电影成为了戴着镣铐跳舞的舞者,每一步前行都是畏葸之中的可贵尝试。

影片中的关连长为了救孤儿院的孩子们牺牲了,现实中的石挥在这部影片完成六年之后带着自己无尽的不解与无奈离开了这个世界。他去世十一年之后,他的合作者、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女士在文革中惨死(服毒自尽后尸体被军代表下令剖腹“寻找敌台”)。所幸的是石挥并没有看到,他在《关连长》中极力歌颂的那些人在日后残酷的现实中狰狞成了什么样子。

历史在被一些人遗忘的同时必然也一些人在被铭记。也许只有当年吞噬石挥的江水能够帮我们传递,我们对他无尽而又延绵的敬意。
 原载于《看电影》

 5 ) On “Commander Guan”

1、中国电影资料馆精修片,就是好啊就是好。若干年前写过《我这一辈子》,http://i.mtime.com/yinxiang/blog/264008/,标准理科生影迷口水文。不过这次有眼福看到修复后的片子,06年那回忘掉是什么原因木有去看了,这次果断是不能错过了。甚好。

2、《关连长》被批判的一个理由是“丑化”我军指战员。其实在我看来,石挥的问题在于弄颠倒了普通话和方言的位置。方言是领袖人物的特权(这个传统保持到2000年电视剧《长征》之前),与特型演员是等价的(看看《长征》之后的《太行山上》),关连长说方言当然是一种僭越行为。更不用说里面的各种小兵们了。于是乎,骂脏话是不是也是特权的一种体现,当然某老总是可以骂的,蒋委员长也是可以娘希匹的。拐个弯儿回来,石光荣、姜大牙到李云龙,其实后面这三个人物都构成了某种“调教系”的文本,他们被教育着开始文明、礼貌、讲卫生……好有趣的现象。再回去看十七年电影(或五十到七十年代电影),方言的分配权真的是个问题。

3、石挥的另一个问题是拎不清类型。此等革命历史题材怎可拍成喜剧呢(《地道战》有没有喜剧元素,《小兵张嘎》、《鸡毛信》是怎么掺进去喜剧元素的……)关连长在前80分钟基本是部喜剧,接着转成了战争片(注意哦是战争片不是革命历史题材片也不是军教片),典型的好莱坞调度(拿铁轨那场戏对照一下《兄弟连》的第4集哦亲!),还有“最后一分钟营救”,还有“一切为了孩子"。这当然不是对战争的反思,而是类型片(基本是西部片吧)。看最后冲进楼里救孩子那一场戏就明白了。

4、可是石挥真的是想拍部好片子啊。他把大量直白的意识形态宣传话语包裹在喜剧里面。他心里想的是观众而不是领导。看看他与教员夜谈那场冗长、直白甚至露骨的说教戏,不是他的喜剧化表演撑着谁他娘的要看啊。想到这里就悲从中来。石挥以降,这条路已经活活儿被摁死了。现在说教就是说教,好一点地边煽情边说教(当然也有不煽情不说教一切都表达到位的,那是大师……)。不及60年前呢还。

5、教员这个角色太有趣了,他完全是一个多余的人,在他来之前,部队早有连长指导员,团长政委这种架构,他硬生生插进来,本以为又是个李云龙-赵刚的故事,不曾想这货完全成了一个旁观者,加上造型因素(瘦弱,发胶,卷烟,一箱子书——这箱书后来怎么不见了呢?),以及生搬硬套的讲哲学,这番对知识分子的槽吐得真够狠的。但是这货仍然是有叙事功能的,他要观看但从不行动,好像是军事-政治之外的第三元,所谓”文化“的角色,但是他的唯一用途就是写字和读遗书。其实他的功能完全是可以由指导员完成的,但是为什么要有这么一个角色?
自然今天可以把他看做是介入解放后电影界,或者上海电影界的政治力量的一个图解。他说的那套东西,战士听不懂,连长听不懂,其实石挥也听不懂。他当然听不懂也搞不明白解放后要拍什么电影。这是一种需要重新被教养的文化,他已经很努力了,只是要改改脾气。你以为当”话剧皇帝“是个好事儿么?石挥的愿望是好的,他希望能让这些人看明白,或者跟这些人说明白,但是他做得到么?

6、所以不难理解影片中诸多不通之处,作为导演,石挥已经给了自己太多的背面和侧面镜头,他已经很努力地用自己的理解把某种明确的话语纳入影片的叙述,但是他搞不定的是朴素的进步电影和革命现实主义之间的距离。于是这部电影中观看和被观看的关系是不断游移的,意识形态表述上的诸多“裂隙”恰好是那个“新民主主义阶段”使然。别忘了文华是家民营公司。

7、所以关连长必须死去,他在银幕上死去之后影片急速滑向不可控制的直白的说教或曰革命现实主义,只有这时才是通畅的。关连长的死换来的不是孩子们的生,而是另一种话语取得了绝对主导的地位。他当然需要从这个意义结构中被放逐/被牺牲(这里又可以绕回类型片了)。至此无需多言。

8、于是若干年后石光荣、姜大牙和李云龙,尤其李云龙的显影才真的别有一番意味。这便是所谓“可讲述性”。

9、石挥是中国电影史上最好的演员,没有之一。

10-28补记
1、看了崔永元的《电影传奇之关连长:不该发生的故事》[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4uE6KBB-y0E],影片题目他翻做“Captain Guan”,我觉着带了军衔,不甚好才这么翻的。当然我上面那些字都是随手敲的,没有考察一下原作。这么看来,救孩子是真事儿,那么就是石挥拍得像“猫狗孩子”了。其实这儿可以扯出一根线谈中影史研究方法,着重对剧情的分析是有“影戏传统”的(根据钟大丰老师在《中国电影史》一书中的观点),不仅是创作方法也是分析方法。反回来看视听表象倒是另外的途径,尤其是对文华这种“非主流公司”的影片更得如此。

2、奇爱博士老师谈到摄影的问题,我以为夜景控制得不好,许多木有来源的光源(恰好让人想到大旗虎皮老师对《建党伟业》的论述),单说造型,空间上无疑是古庙(尤其佛像),人物当然是在佛像前吐沫横飞的教员讲课的那一场。这可以扯出大段论述。还有身高的政治修辞问题。在石挥这里,连长比指导员高,团长比连长高,并且从剧情上没有贯彻“党指挥枪”这个原则,这是被批判的另一个原因。

3、枪上、饭碗上贴条,以及请战书、遗书,都可以带出关于能指系统的问题。这可以联系的上面写过的第7点。联系到关连长痛说革命家史一段的闪回中声画叠用,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个问题。这一段先是关连长把教员的修辞拉下来,最后则是教员引用列宁,回复到他的那一套修辞中去。而教员代笔写请愿书一段,又是教员被拉下来,在片尾宣布英雄死亡的时候又找了回去。很好玩。也不需多言了。

 6 ) 批判关连长之我见

    时隔六十二年,我们再度回首,看看那部一九五一年的电影,关连长在我的眼睛里和心里都是可爱的,和《亮剑》里的老李一样,是有血有肉的,他们不再是完美正派的接近虚假,而是朴实无华,带着小缺点和小瑕疵才更真实的。也许更因为石恢的惨淡的人生境遇,我们才更加为《关连长》扼腕叹息,我们不都是带着最美好而本真的同情心的吗?这是人性本善中的一部分,但是在那个年代这种人道却只能躲在阳光的阴暗面里,收起自己清净纯澈的光芒,那是一个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的现有话语权和发言权的时代。

    《关连长》被看成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当"人道主义"也被冠以阶级的名号的时候,是不是阶级的意识已经凌驾于一种本该普世的善良和怜悯的”人道主义”的身上的时候,那么,那时的人们该有着多么可悲的价值观呢。难道孩子的家长是分阶级的,已经成为孤儿的孩子就是吗,父辈的罪恶要无辜的孩子承担吗?那么,这又和父债子偿的封建的没有法制而言的社会有何不同?相当长的时间,人性和人道主义在内地竟然是被官方意识形态看作是资产阶级思想最突出的表现,那么共产主义是没有人性和人道主义的吗?何况,关连长的阶级性是如此明显,一个质朴的,喜欢孩子的善良的农民,一个共产党的体恤下属的好连长,那么多的批判家还有什么不满的?如果说山东话就是丑化解放军,那么,广大的批判家要置广大山东的民众于何地,这算不算对农民阶级的诋毁?这样的一口山东话不就是对农民出身的解放军最原原本本的写实么?文学应该是人文的,是活生生的,带着世间的情感的,不是么?

   我每次都会因为这段历史而愤愤不平。有太多这样的批判,也注定着大批有才华的文艺工作者的陨落,包括石恢,我们如此的哀婉,对于那个一腔热血,投身于艺术,的演员,导演,也对于许许多多像石恢一样的人。

 短评

抱着较高期待,专门跑了趟资料馆。真是烂得可以,烂得吓人!没有一分钟不尬;剧本一盘散沙;赤裸裸的吹捧让人生厌;表演也别吹嘘了,过火做作!第一次见识如此不懂戏的国产老电影!

6分钟前
  • 波拉客
  • 较差

一个时代对另一个时代的拷问,想想十年后再看我们现在这个社会能是个什么感觉

8分钟前
  • 赵无乱
  • 力荐

资料馆看的修复版,修复效果没有想象中的好。石挥如此有棱有角的一个人,拍出如此讴歌解放军的电影,应该不是为了政治投机,而是发自内心为新生活感到欣喜。可他必然不曾想到,这部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的电影会被新政权批判。他内心深处的不解与苦闷,也许只有吞噬他的江水知道……

12分钟前
  • 觐威
  • 推荐

最真实之处,最宝贵之影。在于参加拍摄的很多群演,是真正参加解放战争的解放军们!太真实!

14分钟前
  • 老羊
  • 力荐

中国电影史上最好的男演员,没有之一。意义结构很微妙,石挥最大的一个“政治错误”在于颠倒了方言和普通话的特权地位,换言之,讲方言的关连长不是“歪曲”而是“僭越”。另外此片颇为好莱坞化地包含了最后一分钟营救、猫狗孩子意识形态,以及战斗场面的视听调度。

17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他到了最後也想不通

21分钟前
  • 冰山李
  • 还行

有一种跨越时代的好。里面的普通士兵南腔北调,显得非常自然也生动。关连长的形象非常具有时代突破性,很欢乐也很可爱而且很积极向上。文化指导员长得很像诸葛头楸(太像了)。故事很有节奏,非常丰富,而且注意细节,笑料不俗(当然有些地方他们演得很正经很真诚,却被现代当成笑点)结尾一战很出彩。

24分钟前
  • U 兔
  • 力荐

小时候看的战争片都是骗人的,这才是有人性的好电影。石挥做为演员和导演,都是座高峰,太超出那个时代了。

29分钟前
  • 阿德
  • 力荐

人物表演5分;前面有意思,后面怎么说呢,树典型,存希望……有个符号都是好的

33分钟前
  • wangzhy
  • 推荐

虽然电影没有之前的好看,但是伟大的石挥真的是第一个,如此主旋律的人物竟然丝毫不让人反感,反而越看越可爱。可能再过几十年其他人才会想,要不我们这样塑造个正面人物看看?还有最后的叙事节奏、战争场面,嗯。

37分钟前
  • 一一
  • 推荐

修复版效果超乎预料地好。叙事还是传统的方式,尤其对八连任务的三次延后,吊足了胃口,活脱脱演义小说的写法。但是石挥控制节奏真是一流,表演张弛也非常好,动作情节虽然有些脱节的地方,但是几乎是技术所限。石挥表达的很单纯,在那样的政治环境里,这样的作品被随意扭曲是可想而见的。

39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影人对解放军最谄媚的奉承,也不过是人道主义的“救救孩子”,他们的政治想象力太贫乏了。石挥的生活化表演让周围的人都变成了喜剧角色。在佛像面前向解放军讲授唯物主义一段最富象征意味。对生活细节的留恋和展现本身就蕴含着颠覆政治的可能,注定此片只能成为样板电影发展过程中的一块垫脚石。

40分钟前
  • 风间隼
  • 推荐

当时陈恳的表情,单纯的表演,现在看来竟然都是笑点。。。竟比许多用力挠人的喜剧效果更好。。。石挥表演是强,我听到第一声方言开始就觉得这个片挺好,全说普通话的民间片我都不太喜欢。电影资料馆的精致修复版本差强人意,整体效果是好了很多,许多细节不行,有几个插入的黑屏红字的帧,有音画不同步

44分钟前
  •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
  • 推荐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修复版。从剧情和意识形态来说这就是一碗热腾腾的狗屎。却反衬出石挥天才导演功底与伟大演技。不仅调度摄影出色,也演活了山东大老粗的连长形象。石挥明明怀着一腔热情极力赞颂你共主旋律,却因舔菊不够舒服,角色不够高大全而遭受猛烈批判,结果自掘了坟墓的第一锹土,实在可悲

46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五十年代竟然有摆脱样板,树立个性人物的电影,称得上是奇迹。然而这样鲜活可爱的解放军人物形象却在文革时期遭到批判。。。

49分钟前
  • cheese茄子
  • 力荐

老董,别藏了,袈裟就是你偷的!

51分钟前
  • ᠴᠣᠭᠲᠤ🔒
  • 力荐

真好,不似主旋律,胜似主旋律,石挥老先生是有艺术追求的,但也不喜欢矫枉过正,贴近土地,贴近真实,矫饰不多,但感情真挚,建国初期的军队面貌应该就是接近这朴实的样子,没有华丽的外壳,没有豪言壮语,却有鲜活的人物,讲人话,做人事,方言加分,这是不是国内最早的方言电影之一呢!?

54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三大批判点:① 说方言讲粗话不识字,塑造出有优点也有缺点的真实人物——丑化解放军形象(对比52年《南征北战》同样山东苏北地区都是说普通话);② 在按时完成歼灭敌人任务和保全孤儿院妇孺人质之间做出艰难抉择,表现普世的人道主义——这是资产阶级思想;③ 「那些孤儿都是谁的孩子,如果是为了解救地主的孩子,牺牲解放军战士……」——角度过于刁钻,我是真他娘的想不通。

56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石挥 天才的电影人

58分钟前
  • William H D Lee
  • 还行

石挥演的太他妈绝了

59分钟前
  • 当ism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