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贫穷?

记录片英国2012

主演:Abu Badr,Umm Badr,Raouf Dabbas

导演:布莱恩·希尔,本·刘易斯,陈为军,亚历克斯·吉布尼,Hugo Berkeley,Osvalde Lewat,Bosse Lindquist,Mona Eldaief,耶菡·妮珍儿,Christoffer Guldbrandsen

 剧照

为什么贫穷? 剧照 NO.1为什么贫穷? 剧照 NO.2为什么贫穷? 剧照 NO.3为什么贫穷? 剧照 NO.4为什么贫穷? 剧照 NO.5为什么贫穷? 剧照 NO.6为什么贫穷? 剧照 NO.13为什么贫穷? 剧照 NO.14为什么贫穷? 剧照 NO.15为什么贫穷? 剧照 NO.16为什么贫穷? 剧照 NO.17为什么贫穷? 剧照 NO.18为什么贫穷? 剧照 NO.19为什么贫穷?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8 16:32

详细剧情

  贫富不均对社会有什么影响?穷人真能掌握自己的未来?国际非营利组织STEPS INTERNATIONAL 所推动的《为什么贫穷?》(Why Poverty?)跨媒体计划,参与协同制作工作,与全球同步播出一系列探讨21世纪贫穷问题的纪录片。  《为什么贫穷?》是由总部位于丹麦的国际非营利组织STEPS INTERNATIONAL推动的非商业计划。Steps曾在2007年推动过《为什么要民主?》(Why Democracy?)。而《为什么贫穷?》即以此为基础,希望用影片刺激大众讨论贫穷问题;计划共同发起人还有英国广播公司(BBC)和丹麦广播公司(DR),这两家电视台也是本计划的主要合作伙伴和推动者。  这计划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纪录片导演,以“为什么贫穷”为共同题目,拍摄了每集一小时共八集的纪录片,让世界共同思考贫穷问题,探讨全球10亿赤贫人口的过去与未来。本系列纪录片于2012年11月起全球播放,台湾PTS与英国BBC、美国PBS、日本NHK、香港RTHK等在内的70余家电视台均加入联合播出,估计观众总数超过 5 亿人。  第1集 Poor Us: An Animated History of Poverty / 当我们穷在一起:动画贫穷史  第2集 Welcome to the World / 人之初 性本穷  第3集 Park Avenue: Money, Power and the American Dream / 有钱有庇护:金钱、权力和美国梦  第4集 Land Rush / 耕者无其田  第5集 Give Us the Money / 摇滚救贫穷  第6集 Stealing Africa / 生财有“盗”  第7集 Solar Mamas / 太阳能妈妈  第8集 Education, Education / 出路

 长篇影评

 1 ) 第八集,路在自己脚下

我个人认为,每个人的受教育情况,甚至是将来取得的成就,最重要的,起决定因素是“我”,而不是什么“阶级固化”和“教育资源不平衡”。从整个世界的文明进程看,这已经是最好的“时代”了。阶级固化,资源分配不均在所有国家,所有时代都存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那种社会下不严重??我们现在看过去的历史,“精致化”的一直都是属于那5%的上流社会,普通百姓识字,读书的机会都很少(1949年前,中国的识字率没超过5%)更别说像现在接受义务教育,参加高考国考,学习喜欢的东西,开眼看这个世界。所以不应该把自己读书的失败,事业的失败,甚至“贫穷”都责怪在“家庭”“社会”“时代”,应该看看自己,在你拥有一些资源的情况下,你真的努力,尽力了吗?不否认,这个社会有很多问题,可以更好,但这不是失败的理由。

 2 ) 贫穷绝不会灭绝,但你也许可以为自己和后代做点什么

附8集链接 要看快点~不知道还能撑多久://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cnprint.org%2Fbbs%2Fthread%2F97%2F198758%2F

学心理学,看了太多关于人性的东西,明白有些孽根性永远不会消失,现在发现贫穷也如此。

各国都有贫穷的人,只是相对环境不一样。美国的穷人想办法领救济,能有基本房屋保障,而非洲的穷人面临温饱问题疾病困扰,没有干净用水,没有教育资源…都是穷人,投胎的地方不同,命运差别好大。

看完8集,心情复杂。世界这么大,一个人的力量太小了,我这辈子或许都做不到像摇滚明星那样耀眼的为非洲贫穷疾病人民做点事,而我能做的基本的,就是让我的家人远离那样的困苦。人性存在自私的一面,不需要摈弃,在不伤害他人情况下的自私是良性的模式。如果更多人努力一点,让自己和家人能远离贫穷,那就是在为减少贫穷做贡献。

贫穷,可怕的不是你自己遭罪,可怕的是世世代代的遭罪。而很可惜的是,这样的状况在恶性循环。越缺乏资源,越陷入对资源的追逐。

比如因为没有过硬技能而只能做低工资的工作,时间长,耗费劳力,挣的钱勉强生活。这样的状态很难拿钱来投资自己。对比摇滚明星为了非洲人的债务问题,觉得需要深造,就去深造了。现在很多职场人都想要提升自己,不管是想转行业还是因为工作需要提升,越底层的困扰是缺钱,中高层缺精力和时间。

其实有狠心想要学习,总会找到法子,总会找到机会。贫穷者最可怕的是:没有想法提升自己,改变生活。

约旦拉菲雅的村庄,很多人家里全部没有工作,一大家子人每天就围在一团抽烟喝茶。拉菲雅不想要这样的生活,而其她人觉得没什么,她母亲说:“这样没什么不好,我们又不去伤害别人。”天啊,那么好的机会,不识字,政府都会给你提供半年培训机会,出国去印度学习,不花钱,回来有工作有工资。对比现在随便自费学什么课,好贵。

真的可以靠自己努力走出贫穷吗?

我是理科生思维,相信总会有办法。不过当看了一些人面临的现实状况后,我也开始怀疑了,真的好难。香港的《穷富翁大作战》好几位富翁体验了穷人生活后,觉得确实难。而中国内地还有更难处境的,交通越困难的地方越恼火。

要改善交通很难,要提升教育也不容易。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去偏远地区教书,这存在很多现实问题。我所知的并不算偏远的地方,是离三线城市1小时左右车程的乡镇,好老师基本上很难留住,而班上学生水平真的很差……几乎都是留守儿童,不懂的不好意思问老师,从小学就存在的问题一直延续到初中。一个初二的学生可以把5+0算成0,你觉得能想象吗?因为她搞不清楚零的乘法和加法的区别。

这样的孩子以后学一些技能还是可以生存的,最致命的是她的思维,她的表达。思维上她觉得自己这样的原因是别人造成的,表达上总以冷漠的语言把关心她的人拒之门外。从心理学发展来说,我理解她对成人的不信任,从小她就遭遇了很多“抛弃”,一年到头父母最多回家一两次,家里老人只管饿不着冷不着,交流很少。

而这样的境遇,她的父母期待孩子长大能让家里经济好转?这样的她期待自己能有体面轻松工资可观的工作?她们就是这样满怀期待。

第8集说读大学是出路,现实让我们知道读了大学依然面临困苦。原因何在?很多大学教育内容与社会脱轨,老师教授理论技术,却不会教授团队合作、职业精神、如何找到自己适合的职业、如何发展自己、如何拥有良好的亲密关系…

学校教死知识,而生活是活的。如果只是挣钱的工具,只知道挣钱,不知道生活,其实也是贫穷,起码是思想上的贫穷。如果人生是游戏闯关,那脱离经济贫穷是一关,脱离精神贫穷也是一关。

为什么贫穷?原因很多,一部纪录片只能通过镜头看到一部分,还有很多我们可以从自己生活里看。不管有多少原因,我们没法一下子去改变,只能改变自己。

改变,也许你的人生难题很难,但如果你想方设法,一点点改变,总会让你自己的境遇好一些。

一个人力量很薄弱,我只能逐渐影响我能影响的人。

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改变生活。

如果你现在没什么钱投资提升自己,那就读书!读你想学的专业系统技能书,这是我知道的最便宜的学理论知识的方式。技能学习的过程中要尽量能实践,比如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些实践你可以在网上找别人提问,可以自己总结归纳知识点分享出来让大家讨论。

别像那个入职就被提醒要提高工作技能,最后没过关的那个学生。说实话,我做主管做面试的时候,若遇到他也不会录取,若试用出现别人一个多小时弄完,他要一天甚至加班,我也会毫不留情的请他离开。

职场上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人,出现不足想办法提升是关键,实在想不通他被指出工作能力问题要辞退时,他脑回路想到的是工作又丢了,又要重新找,好麻烦…为什么不是想到我要怎么提升工作技能?别人一个多小时能完成为什么我要花那么长时间?不知道他后来学会这个教训没~如果他没学会,那他在职场上会更艰难。

贫穷不是一下子造成的。很多都是上一代积累沉淀下来的,现在我们拥有的,有一部分就是父母以及上一辈所积攒的,不管传下来的是思想还是物质,这些积累给了我们一定的基础。而如果我们没法保护这些,那我们下一代就会少一些资本了。

想到第一集有个国王被入侵,一下子没了财富没了国家没了性命。他拥有了祖辈给他积累的财富,而他没有拥有保护的能力。这段让我想起动物世界有一集,一群黑猩猩,生活在森林最好的领地,这些也是祖辈流传下来的。领头的黑猩猩享受着老大的特权,很惬意。然而因为食物问题,毗邻的家族觊觎他们的地盘,突袭偷袭,都被原老大带领族群给打回去了。场面蛮血腥的,双方都有损伤,侵略方损伤惨重。

想要的去争取,拥有的要守护。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都需要力量,这个力量包括知识、技能、心理资源等。

你想要什么?你不想要什么?

你要守护什么?你能守护什么?

 3 ) 毕业2年

看完《为什么贫穷系列:读书致贫》,有幸在S1翻到了这部片子的主角,那个到处流窜的招生讲师的自曝帖,原本一个昧着良心、自毁形象的平面设计老师在读完全帖后感觉形象高大伟岸了很多。虽然未曾谋面,但3年拍这个题材的纪录片,由衷敬佩。帖子在下面,还是强烈建议看过本片的朋友读一读的。(蹭面子

[社会]关于NHK纪录片《为什么贫穷:中国教育热潮》,好吧,就是我
http://bbs.saraba1st.com/2b/read-htm-tid-887284-page-1.html

中国高等教育和求职的话题我一直很感兴趣,不论是自己毕业前还是工作后,还看过2个NHK拍的片子都蛮不错的,推荐下:《蚁族之歌-上海求职旅馆里的年轻人》《北漂一族~北京·彷徨的年轻人》,分别是10年和07年的片子。但里面很多镜头现在还是可以在北上广的捕捉到,几年过去,并没有太大差别。

这些纪录片里总有一个高等教育毕业后求职各种不顺利,然后在大城市的角落里蜗居的少年,然后就是那些梦想、欲望与现实激烈碰撞的镜头。到了本片里,放在那些分数线离好的学校很遥远,只能选择民办院校的孩子身上,教育和求职的冲突就更激烈了。王盼和王超的未来其实看完这部纪录片的我们自己心里也有数,心态、能力各个方面,他们都看上去不可能在他们憧憬的写字楼里有何作为。

不过别人的经历和选择也蛮难评价的,每个人的现状都是很多复杂的原因造成的。说点自己的经历和想法吧,也算对这个题材有感而发。

我是在无锡一个很普通的城市家庭里,高中里就厌学情绪很重的了,甚至想过不想高考了,但和家里爆发过激烈的冲突后还是妥协了,考上了一个郑州的三本院校。三本的大学总归这么回事了,反正行政上各种麻烦事情,教学上,学的是物流管理,上课的内容都是扯淡,读书时候就这么觉得,毕业了就更对当时自己的判断深以为然了。每个暑假前的期末考试正好是和招生期重叠的,学校会派出很多老师前往河南各地的招生办,还会招募学生,参加招生的学生可以顺利办理期末考试的延考,可见招生工作有多么重要了,毕竟多个学生就是多一万多块钱。

至于上课考试什么的,学位证能弄到手就好了,反正我大学四年是没怎么上过课...最多有憧憬的妹子去上课的话就拿本读书馆借的小说,在教室里妹子的后面坐一个下午。四年基本都是在网吧和宿舍度过的,大一大二沉迷WOW,后来觉得有点没意思了,整天在宿舍里看看日剧动漫,无聊了还会码点字,漫评、影评之类的,机缘巧合还得到了一份撰稿的兼职机会,勤快点一个月也能有将近1k的收入,现在看看少的可怜,但在500块钱就能过一个月的时候,还是挺有满足感的。

11年的夏天毕业的,毕业前有在无锡找到第一份工作是微博运营相关的,因为凭借之前码了这么多字的履历,面试什么的还是挺轻松的,但做了2个月吧,觉得和老板的想法之类无法认同,就走了,毕业前一直在到处玩玩。

毕业后家里还是希望留在无锡,当时的面试有2个机会觉得不错的,一个是一个做网页游戏的小公司,一个是分众传媒,但权衡了下还是觉得做游戏比较好玩,就去做游戏了,但反正小公司研发的能力有限,虽然感觉公司能起来发展起来自己自己会很好,但年轻人总是心浮气躁,觉得外面有更好的机会,更认可自己的地方等着自己,也没有这么多时间可以等着公司成长。

12年的3月就辞职了,一边考驾照一边玩玩游戏...5月份就背了个包去上海找工作了,依然做游戏,因为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对那个公司的产品相当了解,所以毕业后的第二份工作求职非常也顺利。在公司睡了几天地铺感觉有点受不了就还是租了个房子,但收入尚可,所以其实也不是很苦,除了有点寂寞之外。新的平台也学习和接触到了很多更有意思的东西,但一些人事变故和对个人发展的判断还是选择了离职,过年前刚刚交了辞职报告,虽然过年后应该还要做几天,但反正都说了要走了,上班打打酱油磨磨洋工准点下班就好了,还是挺自在的。下面会回无锡待一段时间,玩玩游戏思索下人生...然后会继续出去找工作,想给自己贫瘠的青春再制造点以后想起来会让自己觉得骄傲的回忆吧。(我一定是日剧看多了...)

我毕业2年的经历大概就是这样,虽然比起那些过的很滋润的同学是蛮辛苦的,但毕竟都是自己的选择,还是挺开心的,简单总结下我觉得造成自己现状的原因吧。

1. 家里条件还好,父母至少不用希望靠你的工作来改变家族命运,所以其实没有太大压力,很多时候可以做出尊崇自己内心的选择,这是很多农村出来的同学会比较辛苦的一点吧。
2. 和家里人的对抗,自己内心叛逆的关系吧,希望自己做任何事情都不依靠父母,特别工作什么的,一定要自己解决,而且不能让他们觉得和同龄人比的时候有落差。
3. 还是有一些心比天高的心态在里面,觉得自己的能力一定有更好的平台和机会,一方面让自己变得更有营养一些,一方面也还算比较自信的。
4. 虽然没有明确的一技之长,但基本上都在一个领域里积累,所以求职相对有一个预期,比如现在让我转行我肯定压力也比较大,就算会做的事情比现在有意思,但肯定无法保证理想的收入。

如果看完这些纪录片的朋友还没有毕业或者刚毕业在迷茫的话,我有一些建议吧,也算自己毕业2年来的一些感悟。

1.一定要有明确的一技之长,比如画画、编程、外语之类的,这个技能会保证你一定有饭吃,至于饭有多好吃就看你的追求还有一些外部的机遇了,但一定要是自己喜欢的,如果你一点兴趣都没,肯定学不好的。
2. 如果你不幸是一个谁都可以取代的文职岗位,只是写东西或者吹牛比较在行,一定要注意累积行业内的经验和人脉,责任心和热情永远是个人发展的基石。
3、 除了工作和妹子,一定要有其他方面的爱好,比如书影音,这可以保证你在现实没有激情和转变的情况下,依然对生活充满热爱,也让你变得更有趣。有趣的人在哪里都会比较受欢迎。

不过以上也是基于和我差不多家庭环境的建议吧,如果真的是和纪录片里那个家徒四壁还要举债读书的女孩子一样...我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最后,我依然鼓励大家投身北上广这样的地方来锻造一下青春,是的,这里什么都能满足你,但又什么都不属于你。但至少有一扇通往梦想,或者说是通往花花世界的门,如果你有强烈的意愿改变现状的话,这里是你最好的舞台,你的发展和机遇基本是抛弃你在家乡固有社会关系而存在的,有能力有坚持的人一定是有更好的机会,即使以后回到家乡,也可以满载回忆,骄傲而归。

和依然想在大城市坚守,或者即将来到这些城市的兄弟们共勉,你可以成为怎么样的人,真的和大学是怎么样的没有关系~~ 坚持和选择~~

2013.02.11 无锡

 4 ) 为什么贫穷的是我们

看了纪录片,我对影片要表达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
是教育让我们贫困,所谓的教育开始拿走我们的血汗钱,然后再拿走我们的青春,最后给了我们一纸空文,却没给当初许诺的能力和薪资。
或许我们该好好思考下这一切,捋一下这笔赔的血光的买卖的前因后果。

有人说年龄越小,越接近人的本性,接近真理,他们看不见皇帝的新装,看到的只有原初的世界。但是我们的教育却在压榨他们自由,他们思考真善美的时间,将他们锁入题海,锁入各种补习班。
我不能说书本没有宣传真善美,但那些都是缺乏生气的教导,都只是敷衍式的过场,散落着虚伪假冒,甚至还夹杂着许多洗脑成分。我们的教育者们知道那些只是装饰品。

中考,高考,这两道屏障拦截下来的人因为生存的压力就要另寻它途,或跟亲戚朋友谋生,或继续上一些技校专科之类。这样有些领域他们就很难进入,很多机会就和他们无缘。
有些放弃上学的,看看电子厂里的那些年轻人,每天被绑在流水线上,他们很难有学习的机会,更难再有大的进步,大的发展。当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但我们这里不去谈论那些后来脱颖而出的少数人,因为现实情况里,走在大街上的还是普通人多,更多的人只能那样下去,只能去复制父辈的生活。

年轻人爱做梦,爱幻想,有太多的理想要去实现,也有太多的精力要去散发,所以教育者们就为年轻人们建造了一所有吃有住有玩有学的象牙塔,名为大学。那是个自由的天地,是个较为远离尘嚣的地方,大学生们在里面进行着有限的活动,有限的学习,有限的思想。某一天,牢头发给你一纸证书,给你一场慷慨激昂的演讲,然后都出去吧,去实现梦想吧。走出校园的那一刻,感觉不太对劲,再往下一看,看到那瘦弱发白的双腿,顶着装满电影游戏家庭梦想的大头,再看着各幢大楼入云的阶梯,瞬间梦醒了,腿软了。

有人说中国很多的大学就是维稳集中营,学生要进去,还得通过中考,通过高考这些哨所。然而通过之后的他们到底学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除了会那些所谓的中高考的命题专家们设计的那些毫无意义的绕来绕去的逻辑迷宫之外,他们还学会了多少关于生活,关于爱,关于我们正生存着的社会的东西。他们在想象力最丰富,生命力最旺盛,最青春勃发的时候,却在挥汗如雨,挑灯夜战,潜心于那样一些空耗脑力,空耗时间的事情上。当然,我不能说那些东西毫无用处,但是在用处之外,有太多额外的重负,额外别有用心的东西。这样是对孩子们青春的掠夺!是黑心残忍的谋杀!

我们的教育者用带有强制性诱惑性的迷宫占据很多年轻人的思想,拉远他们与一些真理真实的距离,因为很多东西藏在人的天性里,只要你花时间去实践思考,你就会看清本质找到答案,所以教育者的这种行为是在让人倒退。他们怕我们的年轻人们站到真理的一端,那样会把他们翘翻。而当年轻人们不去思考真理的时候,那些独裁的统治者们觉得是最安稳的时刻。
当四年结束,有些人考研,因为国家需要第一生产力去巩固政权,其他一些人则从空中阁楼空投到了社会,被分散到社会的洪流中。一进入社会其实很多人都会力不从心,因为被隔离的太久,捆绑的太久。痛定思痛,让梦想再度远航,于是摸爬滚打,开始了。

这一切不是一场诋毁教育的阴谋论,因为我们的教育结果显示了,这就是一场阴谋!

 5 ) 片面的真实

看了第八集,片中的故事情节只是那两个学生生活的经历的片段,他们的人生还很长,有很多不确定性,该片只是对他们特殊时期生活状态的截取,找到工作是大概率事件,他们的生活状态最终会改变。
那个招生的老师所供职的学校不是大学只是一个骗钱的培训机构,并不是真正大学,他所招的学生是只那些没有过投档线的考生,这种学校学历社会根本不认可,借它来说中国大学和民办高校骗钱是混淆视听。
中国高考和高等教育虽然有很多问题但是在招生上是相对客观公平的,重点高校的教学和就业质量也是有保证的,大多数理工科专业就业都可以。
说到教育致贫的原因我可以想到以下几点,1很多文科专业和低水平高校的盲目扩招导致的大批学生失业,2高等教育行政化导致高等教育资源的高度集中,3农村基础教育水平低导致的农村学生竞争力下降,4产业低端化导致的岗位低端化和低薪化,5人情社会中的农村学生缺乏在城市社会关系网络导致其求职渠道窄小。
纪录片要的是真实,不是断章取义。

 6 ) Education Education

第8篇:Education Education
这一部主要取材于中国湖北地区。很能理解,湖北是中国数一数二的人口大省,也自然是教育大省。每年参加高考的人数之众,让人哑言。
本人亦经历过庞庞的高考大军,所以对镜头所示,不由唏嘘,阵阵恶寒,从心底腾腾的冒起。
当那个镇里的小女孩得知自己的成绩只有388时,霎的,她就哭了。外人可能不明白分数的意义何在,也就不知为什么分数能让一个成年人如此失态。我亦淡忘了当年高考的压力,所以初始,对于小女孩的眼泪,并没有多大的感伤。但是陡然间,想起了我当年高考后,曾经坐在电脑前,心惊抖颤的打开查分的网站时的心情,那种恨不得拜天拜地拜佛拜菩萨耶稣基督等等的心境,那种如果考得好人生就是一片辉煌如果考得不好人生就等于一坨屎的心情,让我重新理解了小女孩绝望的眼泪。分数的意义,在于当时,似乎比我的生命更加重要百倍。我不了解生命的意义,只晓得高考分数的重要性。
孩子们的尊严,和他们的对人生的感观,被高考毁的体无完肤。

镜头切转,到了武汉珞珈学院一个应届毕业生的画面,他正在填写毕业的自我鉴定。他的用语简直可以用“规范”二字来形容。里面谈及的东西大而空洞,看到这样的言语,马上就能感觉到他本人对于社会对于工作的不了解和思想的不成熟。虽然已经感觉到他在校期间为了不和社会脱节而做出的种种努力,但实际上成效甚微。都说大学是学生去往社会的中转处,但是我感受到的大学,并没有任何润滑剂的作用,学生如果需要获取经验以便能顺利融入社会,都还必须靠自己课余时间的努力,尽量多参与活动,尽量多与人接触。学校的积极作用微乎其微。或许有人说,学校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但试问如果不是为了文凭,只是需要平台和机会,何不直接就在社会就业,而是经过大学的过渡呢?大部分的大学生毕业后对于社会不仍是一知半解么?学的专业甚少有实用性,就在这样的情况中还被抛到社会上挣扎求生。除了年岁比高中毕业大上一些,有太多的不同之处么?
而毕业之后,学校就和你无甚关系了,毕业的学生对于他们只是一个数据:就业率。他们通过提高就业率的办法达到招生更多进而赚更多钱的目的,实际上你的就业方向是好是坏,在学校学的东西对你现在是否有用,他们一点也不在乎。
万超的工作上,用到office软件的地方很多,但是这恰好是他的弱项,也因此,他没有保住他的第一份工作。关于办公软件我有很深的体会,我曾经在上海的一家备业的酒店面试,测试的第一项是EXCEL,结果做的并不好,毕竟没有接触过专业的培训,而上一份工作中用到的软件还是2003年版的,2010年的界面我完全不熟悉,又怎能做好呢?之后我买了一本EXCELHOME 2010的教材自学,然后去参加上海的浦东软件园面试,但还没接触面试,就先被要求做EXCEL测试,结果却是,大部分都不会。我的技术太差?不是,现在的工作中,我的EXCEL水平,仅靠我当初自学的那一点基础部分,就击败了很多人,但是如果涉及函数等,我就完败了。
所以办公软件绝逼是大学应该着重教育的部位,但是实际上呢?我所在的学校只有一个学期有这样的课程,学生接触的机会太少,而且因为对其重要性不知,所以也只是抱着考试考过即可的心态去接触。唯一真正用到的地方,只是论文写作时候的排版而已。不是没有学办公软件学得好的同学,只是,他们都是自学成才,不懂就问人而已。即便如此,实际应用能力是否满足工作需求,也未可知。
就业之难,看他的处境便可得知。只要你曾经经历过那样绝望的等待面试电话等待面试结果,那份心境永远都印刻在脑海里。

再来看学平面设计的学校老师,做着类似传销的招生活动。他举办的招生会上,一群人,都神色黯淡,简言之,很难看。但是这个难看,更多的是因为,不得志。高考之后,考好的人,神色红润,异常兴奋好像中了大奖;而考砸的人,则像濒临死地般的,让看到的人都觉得异常绝望,似乎已是绝症晚期。而这群人,也就是这位学平面设计的老师去忽悠的对象。通过行业内一位还有良心的人口中,听到如此残忍的行业内幕,再配上家境贫穷的王盼的处境,和毕业后难找工作的万超,简直就是撕破内心的最后一点防线。昧了良心去赚的钱。
篇末告知此学校老板拿着赚来的钱跑了...跑了...那些本已输了高考的学生,接着便被骗,这是何种残酷的社会!

大家都知道教育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更强大的必须手段,但是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你真的明白么?
用大众对于民主的观念来举个例子,最近在读刘瑜的《观念的水位》,突然萌生了一个疑问:什么是民主?原来我连这个最基本的问题本身都不了解,就已经开始接触关于民主是好还是不好,民主对于人民来说是否重要,民主是否适合于中国国情这般的话题。我想不止是我自己,看网上对史天健(美国杜克大学政治学教授)中提及的对于国民的一个调查,大部分人对于民主的概念都很含糊,而且对于民主的分类(程序民主与实质民主)也并不了解。对于这个调查的方式和受众以及对结果的推断,我并不清楚,但是我比较认可这个理论,因为平时接触的人,在网上看到的言论,没有多少人对此表达过清晰的认知。
我们没有真正经历过所谓的民主,所以对于此只有感性认识而无理性认知。这又让我想到一个问题,像民主这种东西,真的只是那些读政治系哲学系的人学习的东西吗?还是说全民都应该有个比较基本的了解?
发达国家的民主,其民主教育早已体现在日常的媒体报道和父母老师的言行举止之中,而在发展中国家,没有这样的一种通识教育,取代的反而是高考分数这种压抑人心灵的机制,对于小孩和小孩的家长而言,分数才是决定一切的真理。这样真正关注通识教育,真正关注教育本身的人,便越来越少,国家的未来也就越来越昏暗。

我想这就是Education Education编入“Why Poverty”里的原因吧。国家的未来,全都掌握在年青一代的手中,而教育,则是富强的钥匙。若国家对于教育如此轻蔑,又怎能不贫穷呢?这种贫穷,是精神的贫瘠,比钱少的贫穷更可怕。

 7 ) 为什么贫穷观后感

【不可逆转的趋势】(1)工人替代农民(2)机器替代重复性劳动(3)程序替代机械性思维(4)人工智能。【如何应对】(1)创新性思考(2)程序化运作:建立规则+自动执行(3)信息化数据:收集+分析+使用

---------《为什么贫穷1:贫穷历史》

1、贫穷一直存在。

2、资本比人力的流动性更强。

3、未来?也许不会存在绝对贫穷,但相对贫穷给人的主观感受也许更加强烈。

---------《为什么贫穷2:贫穷历史》观后感

没找到片源

---------《为什么贫穷3:公园大道》观后感

1、民主决策下,政策是否会越来越偏向富人吗?大概率,但应该不会太过分

2、富人=坏人?逻辑错误,就好像财富只是工具,没有善恶之分

---------《为什么贫穷4:耕者无其地》观后感

1、如何决定是否投资政局不稳定地区?来源可靠的信心+暴利

2、农民失去土地就失去一切?逻辑错误,土地并不是必须的,大部分人必然离开土地

3、土地属于农民还是国家?确权很重要,但不用绝对公平,关键是有利于发展的交易规则

4、如何面对只想要土地的农民?通过实在的好处促进他们的思考,或者溢价置换土地

5、制度重要吗?没有好的制度,蛋糕只能被“低效”地抢夺

---------《为什么贫穷5:摇滚拯救贫穷》观后感

1、富国免除穷国的债务是否合理?合理,富国同样受益,但最好不是以侵犯少数人利益为代价

2、是否应该援助行为不检的人(非洲艾滋病患者)?应该,本质是降低全社会风险,此外,何为行为不检很难定义

3、单纯的援助能否解决贫穷?不能,政治结构是根本

4、关注身边还是关注最坏情况?我觉得关注身边更好,因为了解所以高效

知识备注:

1、DATA:免除债务、援助艾滋、平等交易、非洲,目前改名为“ONE”

---------《为什么贫穷6:Stealing Africa / 生财有“盗” 》观后感

1、瑞典小镇居民反对用税收支援非洲合理吗?合理且合情,支援至少应该基于大多数人的自愿

2、尚比亚的困境是因为跨国公司?根源在于自身不具备利用自然资源的实力,但前景还是乐观的

---------《为什么贫穷7:Solar Mamas / 太阳能妈妈》观后感

1、印度的甘地国际机场非常现代化

2、没看完,从技术推广的角度看,赤脚学院的做法有待检验,也许更重要的是解放思想

---------《为什么贫穷8:教育》观后感

1、技能、知识和能力应该是层层递进的,文凭只是对过去的一种证明形式,关键还是人本身;

2、以上三者均能提升个人创造价值的能力,但都有自己的边界;

3、突破边界(运用资源的能力发生质变)可能需要短期的运气或长期的坚持,不必须但值得努力。

 8 ) 一个故事,一面镜子——分集主题简介

这部纪录片是一个八集的系列。但从豆瓣的影评看,大部分网友只看了最后那一集讲中国教育的。我自己也是最先接触到这一集,然后又去找了其他七集都看完。

除了第1集带有总述的意味,其他七集分别关注不同的主题,记录了不同的国家地区。在每一集里选择不同的国家地区,自然是因为这个国家地区在这一集的主题上提供了最典型的例子。但其实某一个特定主题,也会同时发生在其他的国家地区。所以,即使是作为中国的观众,看看其他几集里那些并非发生在中国的故事,也还是很有启发。

-----------------------------------分集介绍分割线--------------------------------------

  第1集 Poor Us: An Animated History of Poverty / 当我们穷在一起:动画贫穷史

       总述的一集。
       从原始的采集狩猎时代,到农耕社会、工业社会、当代全球化经济,借助一个不断转世重生的动画小人,串起了每一个时代贫困的主要表现。每一个时代,也往往是以特定的国家地区为代表。
       全系列中信息量最大的一集,因为时间跨度实在太大。

------------------------------------------------------------------------------------------------

  第2集 Welcome to the World / 人之初 性本穷

       生育的医疗条件。
       塞拉利昂、柬埔寨、美国,三个国家贫困阶层妇女生育环境的比较。没错,美国那个故事,也是发生在美国的穷人家,但比起塞拉利昂和柬埔寨的故事,不知道好出多少。
       全系列中最惨不忍睹的一集,想像一下因为缺乏必要医疗条件而死于分娩的孕妇以及早夭的婴儿……

------------------------------------------------------------------------------------------------

  第3集 Park Avenue: Money, Power and the American Dream / 有钱有庇护:金钱、权力和美国梦

       政治权力加剧的贫富分化。
       美国,公园大道,一端是朱门酒肉臭,一端是路有冻寒骨。但巨富们还能继续借助他们在政治、传媒上掌握的权力,继续加剧这种贫富分化。
       全系列中朝另一个方向最开眼界的一集。有钱人,远比我们想象得更有钱……

------------------------------------------------------------------------------------------------

  第4集 Land Rush / 耕者无其田

       农业的产业化变革与政治障碍。
       马里的农业仍处在各村落分散经营的时代,美国一家农业开发商意图在此实施更大规模的集中种植,需要向农民购买土地。不同村子的农民,却有不同的态度。开发进度一直因此延宕,最终因为国内政变而停止。
       全系列中最“内政”的一集。从经济角度看,集中经营无疑更有效率;从政治角度看,马里也是非常地民主——地方长老的反对,中央政府也没法去强制。但最终结果呢?

------------------------------------------------------------------------------------------------

  第5集 Give Us the Money / 摇滚救贫穷

       流行歌星的政治影响。
       这是一个我们在初中英语课本上就读到过的故事,两位欧洲摇滚歌星,通过他们的义演向民众呼吁,向各国政客施压,希望增加对非的援助,减少非洲债务。但也有不少人对他们表示质疑……
       全系列中最理想主义的一集。需要看到,在欧美,相比在中国,娱乐明星拥有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

  第6集 Stealing Africa / 生财有“盗”

       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掠夺。

       瑞士、赞比亚。总部设在瑞士,在赞比亚开发铜矿的跨国公司嘉能可,一边通过避税岛交易的形式,让这个非洲国家损失了巨额的矿产税收,同时还在非法排污;另一边却通过其高管的收入,为瑞士某小镇带来了大量的税收回报。当有一位小镇居民提出从中划出一部分,回报给赞比亚时,却遭到了其他多数居民的反对……
       全系列中最“外交”的一集。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市场开放被视为一种政治上高度推崇的理念,国家保护主义则倍受苛责,但跨国公司那些更为隐蔽的不公平掠夺,又该由谁来监督?

------------------------------------------------------------------------------------------------

  第7集 Solar Mamas / 太阳能妈妈

       冲破文化束缚的妇女创业。
       约旦,印度。阿拉伯国家男权主义强烈,妇女一直缺乏公平的就业机会。一个在印度实施的太阳能发电培训,给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妇女带来机会,通过培训她们的技能帮助她们创业。但这总会面临家中男人的反对……
       全系列中最“文化”的一集。有时候忍不住去想,这块全世界最保守的宗教势力范围,如果不是依仗着石油,不知道要被大洗多少回。

------------------------------------------------------------------------------------------------

  第8集 Education, Education / 出路

       高等教育产业化之后的问题。
       中国,一个高考成绩不好的学生,一个本科毕业找工作的学生,一个山寨高校的招生老师……
       大家最熟悉的一集,就不多说了。

 短评

→pan.baidu.com/s/1sq2FerI-RkJJ-HRfpiuChA 提取 2kqc(带字幕全8集)(2020.10.07已补链)

9分钟前
  • 冰山
  • 力荐

只看过第八集,但是也足够让我震惊了

12分钟前
  • 夏日扬帆
  • 力荐

老外自己的大学学费长了几百倍习以为常,中国的教育产业化还没完全放开就惹得友邦惊诧了,真是费心了。大而空,还有奇妙的优越感,然后还有一群搭中国普及大学教育便车的人在吧啦吧啦抨击,啧啧啧……另:来自评论七个月后的补充,教育致贫这个问题,纪录片还是看得挺准的,光凭这一集就可以加一颗星。中国的教育也已慢慢成为中国农民家庭的不能承受之重。

15分钟前
  • vyan
  • 推荐

”严格的说我们不是学校,是公司,只要把学生弄进来交学费,再发毕业证书把他们弄出去就可以了,其他东西我们都不管。“ ——片中某民办高校教师语。

16分钟前
  • 景雲
  • 力荐

官网连接,可以直接在线观看 http://www.whypoverty.net教育教育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21分钟前
  • Café里的烏托邦
  • 推荐

最后一集几乎是一直忍着眼泪,不读书没有出路,读了书不一定有出路,这个社会对穷人太残酷。

23分钟前
  • wise
  • 力荐

自己从三本院校毕业,就觉得这个故事再真实不过了,大学里的见闻就是如出一辙。坚信学历可以改变家族命运的家长,憧憬求知可以带来好工作的学生,反正大学里每年招生是比考试重要地多的头等工作,而对于大多数的学生而言,这三年或者四年之后出来又意味着什么呢...诶

26分钟前
  • 小药水
  • 力荐

圆了大学梦,碎了翻身梦。

30分钟前
  • Henrietta
  • 还行

那位软件学校的王老师真敢讲。。

33分钟前
  • 正在
  • 推荐

不公平是天然的,投胎真是一张幸运彩票,马太效应的贫富差距无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看人家高高在上呼吁人权平等,看非洲每3秒饿死一个人。教育或许真能改变命运,也许坑了你一辈子:”严格的说我们不是学校,是公司,只要把学生弄进来交学费,再发毕业证书把他们弄出去就可以了,其他不管” 9.3

38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看完第八集,突然想起BBC纪录片高级编辑尼克·弗雷泽在第67届联合国大会的讲台上激动地说——在中国,你必须得上大学,因为人们告诉你:必须得这么做。而当你真的去上大学了,你会发现,那里什么都没有。那里真他妈什么都没有。

40分钟前
  • 绣球
  • 力荐

“他没法理解为什么世界上有文学院这种浪费资源的专业存在”——摘自豆友影评。

41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中国的职业教育是如此之烂。

43分钟前
  • 大约在冬季
  • 力荐

看了三天终于看完了 主要感受是愤怒、无奈和羞愧 整个人都不好了

47分钟前
  • 韵外之致
  • 力荐

第八集,西方国家还是带着有色的眼睛来看中国,虽然说读书未必就能让你过上好的物质生活,但是读书才能使社会不断进步。

50分钟前
  • 面向心灵去生活
  • 推荐

虽然米国工会被打压 但至少它们还存在 媒体可以全民参与adress an issue并形成public debate,且不论效果如何,至少对金字塔尖的人群有一定制约力存在。这些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都看不到。结果是普通老百姓对政局或政治不甚了了。因为就算参与了了解了意义也不大。可悲。

53分钟前
  • Iris
  • 推荐

丹麦五百多万人口中,有32%的人观看了“为什么贫穷”,绝大部分认为电视台应该多多播放这种类型的纪录片。——《南方周末》http://www.infzm.com/content/88436

54分钟前
  • 种子和芽
  • 力荐

陈导虐心!但三个人物里只有骗钱学校的王老师是典型。查了一下,贫困女孩王盼,毕业于车埠高中,赤壁市两所公立高中之一,不算差了。入读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公办职院,学费六千,助学贷款。我认为对她来说,这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家中不贫、三本毕业的万超,学的是国贸却连Excel都不会用,谁之过?

59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为什么贫穷?(权力)资源控制,西方掠夺,分配不公,政治腐败,愚昧,教育欺诈等等,算是这个系列给出的原因。第一集动画贫穷史,比较一般外,其他的都值得一看。最后一集中国的“出路”最贴近也最容易有共鸣,虽然后期加的“教育致贫”的副标题不能赞同。

1小时前
  • 合纥
  • 推荐

第八集。在中国,唯一的出路大概是“家境”

1小时前
  • viva la vida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