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与自由

剧情片英国1995

主演:伊恩·哈特,罗塞娜·派斯特,伊西亚尔·博利亚因

导演:肯·洛奇

播放地址

 剧照

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1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2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3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4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5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6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13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14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15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16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17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18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19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3:06

详细剧情

  1939年,失业的英国青年大卫,如同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社会主义青年,一起加入一国际组织游击队,为争取民主自由而投入西班牙内战,对抗佛朗哥的独裁暴政。大卫因负伤来到巴塞隆纳,战时血泊中悲惨呼喊的声音,成了他挥之不去的恶梦呓语。他发现自己摇摆于对社会主义的忠诚与新认识的爱人之间,心中的改革梦想却不因远离战场而稍减,最后选择回到前线战友身旁……    本片曾获96年坎城影展金棕榈奖提名、法国凯萨奖最佳外语片、欧洲影展最佳影片。

 长篇影评

 1 ) land and freedom

感觉导演是借鉴了乔治奥威尔的《向加泰罗尼亚致敬》这部作品,很多情节都有依据。虽然很多细节感觉可以更精致,但无意间也透露出真实感。在情感的渲染上,可以说是集大成者,电影一些细节制作略显粗糙,但将电影要表达的思想核心直击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不得不受到引导,向电影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与其看扭身看别的爆米花电影,不如现在看一看

 2 ) 中国完全可以翻拍

主角方同样是激进左派,敌对方同样是与德、意沆瀣一气的法西斯集团,中间还同样有个接受过大量苏援的、态度暧昧摇摆的本国合法政府,当然也不能忘了同样在一旁装模作样玩绥靖“中立”的英、美。

只需要稍微改改就能拿来用。把马克思主义统一工人党( P.U.O.M.)的游击队换成土八路,共和政府换成国民政府,佛朗哥法西斯换成日本法西斯……

然后我们就可以看看某些柿油分子的嘴脸了。

 3 ) 观影小感

原以为是肯洛奇又在讲述关于爱尔兰的反抗历史,看了之后才知道这原来是讲述当年那些左派参加西班牙内战的往事,是一部不一样的青春片。肯洛奇的电影一如既往的没有商业片那种高低起伏的节奏,高潮来得总是那么漫不经心,却又震撼着你的心灵。在战场上,你看不到以一敌十的好莱坞式勇士,满屏的灰头土脸,慌里慌张,历经战争残酷的洗涤,我本以为这帮年轻人会退缩,会低头,会转身回到自己的家乡。可为了共同的理想,他们熬住了,他们仍坚守着阵线,拿着最劣质的武器,与佛朗哥的正规军队相对抗。

没错,结局还是一如既往的肯洛奇式。当孙女从手帕里抖落下,那藏封了数十年之久的泥土,音乐开始变得激昂,我仿佛又看到了当初那一群充满朝气社会主义者、青年赤子。隐隐约约的感觉到,孙女可能会继承爷爷的衣钵,成为一名坚定的社会主义分子。虽然肯洛奇号称有史以来最激进的左派导演,但是他的电影没有一部是单纯响应社会主义的号召,而是将政治中的矛盾、对立、冲突抛给观众。他镜头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有人性的,都是有温度的,比如在《风吹麦浪》里下令枪决了弟弟的哥哥,哭泣着去找弟妹道歉;《土地与自由》中,被俘获的坚持认为自己是正规军的法西斯军官。政治永远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它是复杂的,是意识形态的融汇交集。

他每部电影里都总有那么一些措手不及,一些命运的捉弄,《土地与自由》里男主深爱的女主突然被乱枪打死;《我是布莱克》里老爷子刚出席法庭,洗把脸的功夫,就猝死在卫手间;《风吹麦浪》里的意识形态与政治分歧酿成的人伦悲剧;《天使的一份》片尾里,除了男主外,其余的朋友仍然对未来感到迷茫。

可你,也能在这些电影中找到积极的力量,甚至比那些,刚经历一点坎坷之后就顺风顺水的励志电影,蕴含的更丰富。这种独特的观影感受,是肯洛奇在每一个看过电影后的影迷心中撒下的种子,是他一次又一次对良知,对历史,对人性的不懈追问。

 4 ) 悠悠的革命往事平民史诗

片名《革命往事》更恰如其分。拍人的时候用很多近景特写,把民兵小队成员们刻在脸上闪在眼里藏在眉间的革命理想同志情谊表现得饱满和富有诗意,导演对这一群演员表演的指导很强,这么多非职业演员龙套到不说话就露个脸的村民都非常真实。采用孙女翻看去世祖父留存的剪报照片信件的方式对革命往事进行追忆,信件阅读以第一人称代入,革命斗争往事的镜头又是很强的第三人称观察记录感,这种叙事方式和角度的安排有一种让人产生“往事悠悠,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沧桑史诗感。导演调度功力深厚,村子里的会议等等好几场戏的群像非常精彩。从一开始没武器,到抓到的佛朗哥军官自称军人,到村子占领和会议,一点点逐步揭开路线分歧,革命队伍的分裂内斗,曾经共同对抗的弗朗哥法西斯几乎就没露过面,仿佛就是在冷眼旁观嘲笑。整个视听语言非常准确,又春风化雨的藏在主题和情感背后不着痕迹,高级。1930年代飘荡在同志战壕里的战友之歌和满载理想的国际歌在当代似乎还在耳边回响,让人心碎。太爱这样的肯洛奇。

 5 ) 革命的平民史诗

本片以金整理自己刚过世祖父的遗物为开始,令人颇感惊讶的是,她竟然发现了一些来自三十年代社会主义报纸和共产主义宣传册的剪报,还有很多老照片,而照片上的人她根本就不认识。在这些遗物当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祖父在三十年代写给祖母吉蒂的亲笔信,当时祖父还是一位参与西班牙内战的共产主义志愿民兵。肯·罗奇执导的这部电影以金发现祖父当年的反法西斯活动为叙事引线展开剧情,跟随着她的探寻脚步,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开始在我们面前展开。

本片中聚集着一群为了未来而抗争的西班牙社会主义战士,他们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为了对抗当时的弗朗哥独裁政府,这群年轻人组成了一支游击队,他们怀着朴素的理想,为了未来西班牙所有的被压迫者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奋斗。

生于英国曼彻斯特的男主大卫·卡尔是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所在的支部是一个以曼彻斯特为根据地的反弗朗哥政权组织。渐渐的男主开始觉得仅仅在精神上支持共产主义活动还远远不够,他应当前往西班牙,为自己的信仰而战。到了西班牙之后,加入了一个由来自世界各地的社会主义青年组成的国际团队,这些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以及爱尔兰的年轻理想主义者们联合在一起,与西班牙的民族主义者进行战斗。

但好景不长,左派支持斯大林主义的共产主义者与西班牙社会主义者之间的频繁摩擦就导致了内讧的爆发,正如电影所暗示的那样,弗朗哥政权最终获得胜利大部分要归咎于革命党派系的斗争缺乏连续性。然而这群青年人的结局却是非常悲惨的,弗朗哥政权与当时的国际社会主义阵营中的苏联达成协议,最终他们的抵抗变成了徒劳,而他们自己也为了理想而将热血永远的播撒在了这片土地上。

男主理想主义的幻灭过程太过老套和突元,因而无法成为叙事的核心内容。相反,影片倒是将西班牙内战的某一阶段详细展现在观众面前。这部电影利用剧中人物的双重身份认同作为主线:首先是金发现祖父三十年代在西班牙的战斗经历,其次是男主投身西班牙革命运动为共产主义理想而战的过程。影片通过祖孙两代人的视角呈现了这段过往的历史。

虽然从某种程度上看,影片的这种转换式叙事方式显得有些流于说教;但我们透过男主的眼睛,的确下证了法西斯对平民所犯下的暴行,以及革命军内部左派势力之间的政治倾轧。

本片是为了让西班牙人民记住这段历史,理想是无法在混乱与内斗中发扬光大的,真正要为了自己的明天而奋斗,就要求同存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然而前提是要让火一直烧下去。当后世的西班牙人回望历史,他们是否记得这些火种们也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奋斗抗争过。

盛佳蓝光标注

 6 ) 第13名:《土地与自由》——影史50部平民史诗

死在自己手里

《土地与自由》 land and Freedom 年代:1995年 / 国家:英国、西班牙、德国、意大利/ 导演:肯·罗奇 / 主演:伊恩·哈特、罗莎娜·巴斯托

       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曾创作了一幅传世名作《格尔尼卡》,这幅画正是取材自1937年德军法西斯对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大规模轰炸。那时的西班牙正在经历着一场艰苦卓绝的内战,共和政府军和左翼联盟鏖战以佛朗哥为首的右翼集团。尽管佛朗哥的背后有德国、意大利等法西斯的支持,但最终共和政府的失败却很大程度上并非是由于敌对方势力过强,而是败在了自己的手里。
       关于西班牙内战的时代背景,在影片开始部分,就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向观众传达了,同时也传达给了影片的男主角大卫。他是英国人,但因为没有工作,决定到西班牙去加入人民阵线,成为一名民兵。那时,像他这样的志愿者多达四万多人,来自五十多个国家,有美国人,有德国人,也有中国人,他们共同组成了“国际纵队”,让共产党的光芒闪耀在伊比利亚半岛上。
      大卫脖子上的红领巾是他的标志,但并不是有一抹红就一定是赤色的革命。在整个革命的进行中,势必要跟落后的观念进行冲突,同时也会有一些极左思想蔓延其中,这也就造成了过程里的众多分歧。
      民兵队伍刚组建时,就有一个女人,因受不了无聊的训练,巴不得赶快扛着枪就上战场,为此跟教官发生了争吵。等到战争真的开始了,却有的人要中途退出,只是要回去教训教训那个出轨的老婆。这些小分歧也许是鸡毛蒜皮,但是在大方向上的矛盾则是最要命的。
     最大的一次分歧出现在一场会议上,议题是要不要把土地公有化。有的人认为,为了支持战争,他付出的已经够多了,必须得留有自己的东西。但大一部分人则认为鉴于其它村子实践经验,应该消除私有制,将个人财产都充公,以作为战争的补给。会议讨论地相当热烈,最终会议商讨的结果是将土地公有化。这场戏长达13分钟,不同的观念在封闭的空间里互相冲击,镜头则在一旁静静纪录,新旧思想的碰撞可谓火花四射。
      可是当共和政府军要收编这些民兵时,更大的矛盾出现了。大卫被政府军发放的抢打到了胳膊,这又引发了新一轮争吵。那时在民兵中认为,共和政府军受到了斯大林的指使,因此大卫加入了国际派之后,布兰卡就视他跟斯大林是一伙的,从而与其反目。可是国际派里又是怎样的呢?他们无非也是自己人打自己人。巷战间隙,发现彼此喊话的都是自己的同胞,“为什么你在这里?” “我不知道!” 然而,同是反法西斯阵营里的人,彼此的嫌隙也是相当大的问题。在酒馆里,有几个大兵在调侃民兵,这让曾是民兵的大卫气不打一处来,上前跟他理论,直至动手殴打起来。
      如今想来,整个影片当中,大家最团结的一幕就只有在库根出殡时,所有人一起唱起《国际歌》。然而尽管阵营一致,但出发点和立场的不同,还是最终导致阵线溃败。共和政府军前来,解散民兵部队,并将武器没收。大家惊异地发现曾经的战友吉恩居然成了政府军的一个将领。惨剧还是发生了,布兰卡被打死,民兵部队也就此遣散。这让人不得不想起《风吹麦浪》中的戴米恩和泰迪,同样是兄弟反目,同样是正义被压垮。整个西班牙内战失败的原因,被奥威尔一句道破:“政治上清醒的人们,已经意识到,这是一场共产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之间两败俱伤的战争,而远非同佛朗哥的战争。”
     在片尾,大卫的女儿用威廉姆莫里斯的诗来为这场无果的战争做墓志铭:“战场在召唤,士兵在呐喊,这里没有懦夫,死荣耀你的生命。” 精神会永存,那一捧泥土可以证明。

 短评

最后谁是谁非真的说不清楚了,革命面临的难题似乎往往是个人与集体,破坏与重建,激情与冷酷,当然还有乱世之下扭曲的欲望。电影试图鼓励那种纯粹的革命热情,但是一腔热情不能将谁带到哪里,多半最后人们迷失了革命的目的。即使回归,也只能说明历史给人的选项总是太少。

8分钟前
  • 阿暖
  • 推荐

肯·洛奇的战争片始终关注“非正规军”,他的战争片也从来没有宏大的场面,只有一场场残酷的小型战斗,却总能让你看到悲情的集体和悲惨的个体。热血青年从英国来到西班牙,投身反法西斯战争,却看到分崩离析、反戈相向的统一阵线,政治和人性的复杂性让他最终选择了离开……

13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英国佬眼中的西共 西社 西工内部大乱斗

16分钟前
  • 暗黑4出了吗
  • 还行

回忆的叙事方式初看老套 但确实实用(比如叙事省略),结尾不错,传承

21分钟前
  • paracelsus
  • 还行

“那些是资本主义国家,如果你需要他们的帮助,你就得缓和你的口号,因为不这样他们就会吓跑。”

22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戛纳补片21。镜头固守在盟友一侧,敌军是模糊的虚无,化作无法对焦的枪林弹雨;当组织内部出现裂痕,激烈的正反打随之出现,友爱与分歧、亲密与诀别同在。素材组织散乱,节奏时缓时急,几乎挖坟式的历史梳理,令结尾咆哮般的预言太过强硬。

24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布兰卡的死触动了泪腺。她自愿参与这场战争,跟无数社会主义青年一样,自愿为自由、为土地、为人民而战,结果不是死于敌人之手,而是死于曾经的战友枪下。这一群人,他们拼命战斗,什么也没有获得,却还要被背叛、遗弃,甚至被通缉、入狱、死亡。

29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如果事先没读过诸如《向加泰罗尼亚致敬》之类的书,恐怕要看得一头雾水吧?但如果读过的话,就真没有任何新鲜的东西了啊……

30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还行

有些情节真的很像奥威尔的经历:意外加入马社工党、儿戏似的训练、连续几周无战事、两派在高楼上对峙喊话。打败理想主义者的不是法西斯,是丑陋的政治斗争

31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推荐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昔日豪情俱化作累累白骨,满腔热血被无情利用,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复杂格局下,“革命”早已失去起初的单纯意味,沦为政治势力互斗、倾轧、排挤的上位手段,所谓“内战中的内战”更让人寒心绝望,被打败的永远是理想主义者的天真。斯大林又被黑了一把。

3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给Ken Loach点赞。仍然是革命的内部视角,试听上节制,大段的讨论,严峻的政治性。照着《向加泰罗尼亚致敬》拍的吧?

38分钟前
  • 57
  • 还行

8/10。民兵占领教堂后对是否实施土地公有制议论纷纷,从这场戏开始影片真正进入到肯洛奇的核心主题:究竟什么样的社会制度才能实现人人平等,而不是一句镇压反对派的口号。大卫成了西班牙内战情形的缩影:当反法西斯主义同仇敌忾之际,马德里内部的街垒枪声却成天上演,那些投票选择真正的自由、民意的马统党,被迫使用容易打伤自己的劣质武器,姗姗来迟的援军反倒窃取革命的果实、解除他们为自由而战的权力,人们只能成为默默无闻的牺牲者,人权被无情践踏。洛奇抨击了反法西斯阵线失败的原因是排外和歧视妇女战斗力的斯大林主义,以浪漫手法描绘了林荫下做爱的革命志士,并对比在内斗中消磨的苦闷时光,最后大卫的孙女将红色领巾包裹的土地撒向棺材,举手致意为革命者的英勇高唱挽歌。虚化了交战方,枪毙的大批农民和牧师让人充分感受战争的恐怖。

40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我的亲爱的战友你们在哪里?长眠在山林间在被解放的土地里 和我们一样流血的革命者们在哪里?消失在同盟者的枪口下和刑讯室里

45分钟前
  • 取名困难症患者
  • 力荐

热血和激情牺牲在政治斗争的脚下

5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看到又有大抵读过奥威尔的市侩自作聪明大晃那颗里面除了极权就是民主的头嘟囔着“傻逼们你们都上当了吧?”后 决定打满分

54分钟前
  • 于小师
  • 力荐

黑斯大林派倒是无所谓,但是连国际纵队也黑,就让我有点怀疑影片的倾向了,况且也没几个人会真心认为托派组织能成事吧。说起来要是有样学样,把马统工党的游击队换成土八路,把共和政府换成国府,把佛朗哥法西斯换成日本法西斯……小右看了估计就得骂娘了。

56分钟前
  • 申酌长怀
  • 推荐

7.5 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在现实政治前是脆弱无力的,但是正是那可贵的理想之光照亮了身处腐朽堕落的人为政治中的人类社会并给予了其一丝救赎的机会;历史从未属于过“人民”,人民的热血滋养了野心家并沦为其获取权力的棋子,人民的牺牲构建了权力的地基,同时也喂饱了苍蝇;人去做一件事并不是因为它是对的,而是为了证明它是对的;革命是头母牛,需要众人一齐挤奶,助产小牛。而大多情况是没人做事而分了母牛,接下去去抢有母牛的人;不要放下你手中的枪;为什么历史总是给理想主义者开玩笑?当那些居高临下者朝他们开枪时我知道这个世界印证了人类自身最大的局限性--理想在现实前的不堪一击,背叛革命理想的人往往是最擅长玩弄权力的人。权力能取缔理想,但无法阻止新的理想的诞生,或许这就是人类自身为数不多的能够突破局限的可能。

60分钟前
  • 東郷柏
  • 推荐

海明威、奥威尔、加缪、毕加索,众多文艺界大佬的加盟让西班牙内战世界闻名,从内讧和自相残杀的角度看西班牙内战可太真实了。在这场代理战争中,听到“这些外国人跑到我们的国家指手画脚”还不算最让人吐血的,理想和激情在政治博弈中手无寸铁不堪一击的样子,看的我真叫那个恨啊,开枪打死你,还要把你搞臭,说你在为法西斯战斗。政治是战争机器绞肉机的发动机,永动机,杀人不见血。

1小时前
  • 每天都有坏消息
  • 推荐

辩论是灵魂,肯洛奇牢牢抓住了这一点。

1小时前
  • Ada的B计划
  • 推荐

撕毁党员证的那一瞬间是真正走向革命道路的起始,为自由战斗终身的共产主义战士最终会同自由的土壤一起扎根于属于人民自己的土地之中。

1小时前
  • 黄仲勉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