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

剧情片比利时 / 荷兰 / 法国2022

主演:伊登·丹布林  古斯塔夫·德·瓦埃勒  艾米莉·德奎恩  蕾雅·德吕盖  凯文·让森斯  艾戈尔·范·德赛尔  马克·韦斯  莱昂·巴塔耶尔  

导演:卢卡斯·德霍特

 剧照

亲密 剧照 NO.1亲密 剧照 NO.2亲密 剧照 NO.3亲密 剧照 NO.4亲密 剧照 NO.5亲密 剧照 NO.6亲密 剧照 NO.13亲密 剧照 NO.14亲密 剧照 NO.15亲密 剧照 NO.16亲密 剧照 NO.17亲密 剧照 NO.18亲密 剧照 NO.19亲密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3:09

详细剧情

  故事围绕两个13岁的男孩展开,他们的关系长久以来非常亲密,但同学之间对他们的关系产生猜忌,使他们不得不分道扬镳。而当一场悲剧发生时,其中一个男孩被迫面对他为什么与他最亲密的朋友疏远。

 长篇影评

 1 ) 青春期被他者化的死亡与偏见

它似乎讲了一个故事,又似乎讲了一个所有人的故事。

这一切都是美的,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两个男孩的成长环境,他们一同长大,在花丛中奔跑,全片也没有任何所谓的坏人或坏的诱因,我想这是导演的一个突破,人物的行动一定要有动机,这未必是对的,现实就是一切都很正常,一切却突如其来地发生,没有预兆,没有铺垫。

可以想象,青春期的少女们,看见两个亲密的男孩,嗑cp,不带任何恶意的,片中女生说“没有不好的意思”;而男孩们感到在新的社交空间里有两个处于领先地位的人,他们只想到破坏。

里奥作为一个绝对的主角,所有可能的心理变化都在他身上体现。从最初的儿时最亲密要好的玩伴一起上学的喜悦,到刚进入新的环境害怕被误解,再到难以解释只能用实际行动一次次推开好伙伴,他自己都不明白,为了迎合一些甚至都不存在的东西,他丢掉了最宝贵的友情。

片中除了里奥的一切人物都不是具象的,一切有关的情绪也都被他者化了。Remi的死亡并没有正面描写,父母们的反应也并没有过于激烈,一切都是温和的、平静的,但却比任何激烈的冲突都更有力量,真实就蕴藏其中。这部电影并没有着重刻画友情,而是一切以主角为中心的情绪记录。每一个人物都似乎是一个符号,它们把这些共同的情绪加之于里奥身上。重点不在于友情,不在于友情的磨灭,而在于我们青春期的宝贵的情感因何而消逝。它可能不仅仅会产生在两个男孩之间,也可能产生在两个女孩之间,在国内更可能产生在异性伙伴之间。

可以说这是一部充满诚意、杜绝一切套路的电影,它并不是刻意地规避可能性,而是用真实的人物和情绪告诉观众,冲突不代表一切,“正常”也能造就悲剧。我喜欢这样的风格,即使很多期待的情绪并不能在其中得以宣泄,它并不会令你酣畅淋漓,但它自由的叙事告诉你,现实就在你眼前。它值得这个提名,但它的缺憾也在于此,二人关系的推进过于着急,悲剧发生得过于靠前了,后半部分略显乏力,难以支撑剧情,结构和节奏上没有做到完美。


一小时左右的地方,有明显的剪辑漏洞,里奥在冰球场那里,前后的同一个镜头剪到了不同地方。

此外,后半部分有明显的注水行为,冰球场的动作戏过多,没有存在的必要。


这部电影关注到的问题是触及到很多人的痛点的,很遗憾它没能做到更好。

双簧管的部分,一下子拉出了我的童年回忆,略显笨拙的练习,和一个感兴趣又不会吹响的小伙伴,实在是太真实了。我们有多少人的纯真质朴的感情,在一些看似玩闹的起哄之下,逐渐疏远。有的是双方的默认,有的则是一方的退出,无论男女。本就脆弱的青春期,本就脆弱的友情,在一个非此即彼的极端评价体系里,更加难以维系。我上学时也十分遗憾没有交到纯粹的异性朋友,这当然有我自己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环境的压力。

我记得《小欢喜》中就有一段男女友情,他们是两小无猜,父母关系很好,到了青春期也要被父母质疑是早恋,但它也就点到为止了,没有深入讨论。多少青春期的孩子会因为同学的排斥、父母老师的猜忌、选择保持距离,让原本应该纯真的校园友情,也遗憾错失,在成年后的复杂世界里,一定会遗憾和不解,当初究竟是为什么,疏远了最亲密的朋友呢?

 2 ) [自译]导演Lukas Dhont专访——来自Close电影官方网站

我在纸上写下了几个词:友谊、亲密关系、恐惧、阳刚之气(masculinity)……而《亲密》就这样出现了。——导演Lukas Dhont

1、您的首部长片《女孩》先是在2018年5月的戛纳电影节上大放异彩,而后又在全球范围内受到热烈反响,您是什么时候有机会开始考虑拍摄下一部作品的?

戛纳电影节之后,我带着这部电影巡演了大约18个月。我们在各地放映,多伦多、特柳赖德、东京……该片还代表比利时参选奥斯卡最佳外语长片,所以我在美国待了很长时间。我首次体验这些,一切都很让人激动,我受宠若惊。在那段时间里,我经历了所有的情绪高潮和低谷。当我开始要继续做新项目的时候,我必须忘记这部电影,把那部分的我自己留在过去。

当我终于回到家里,坐在一张空白的纸面前时,这是一个相当大的冲击。我必须想出一个主题,我得以同样的热情程度去谈论它,并以某种方式延续我在《女孩》中开始的工作。我是通过我母亲发现电影的,她很喜欢电影《泰坦尼克号》,也非常支持我后来的电影学习。没过多久,我就意识到我想制作那种很亲密、私人(intimate, personal)的电影。我想尝试探索那些在曾经让我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感到不安的东西。在《女孩》中,我的意图是探讨个人的身份认知,在一个被社会规范、各种标签束缚的社会中做自己有多么困难。《女孩》也是一部physical film,关注的是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斗争,我想继续探索身份认知,以及你如何被他人、被某个群体所感知。最重要的是,我想一个非常私人的故事主题。

《女孩》

2、在《亲密》中讲述这个关于友谊的故事,您的灵感来自哪里?

我先是探索了几个想法,但我有点迷茫。有一天我重新回到村里的旧小学,以前上学的经历和记忆涌上心头。在那个时候,要做一个真实的、不受约束的自己真的很困难。男孩们的行为是一个样子,女孩们的行为又是另一副样子,我觉得自己不属于任何一个群体。我开始对自己的友谊关系感到紧张,特别是与男孩的友谊,因为我身上有女性的柔弱气质(effeminate),所以很多人取笑我。在这种设定之下,我与另一个男孩之间的亲密关系,只是更进一步证实了他们对我性取向的假设。重回学校见到了我以前的一位老师,也就是现在的校长,这位老师一看到我就落泪了。同学聚会的时候大家都很多愁善感,我们谈论的过往回忆并不都是快乐的。因为即使在如今,我仍然在消化小学和中学的痛苦岁月。因此,我试图写下这些情绪,从我自己的角度表达一些关于那个世界的东西。

我在纸上写下了几个词:友谊、亲密关系、恐惧、阳刚之气(masculinity)……而《亲密》就这样出现了。然后,在与Angelo Tijssens(我在《女孩》中的写作伙伴)的交谈中,剧本开始逐渐成形

3、您从一开始就计划写一个悲剧故事吗?

没有,那是后来的事。我的意图是拍一部电影,向那些失去联系的旧友们致敬,这是我自己造成的,因为我当时刻意和他们保持了距离,感觉好像我背叛了他们。那是一个混乱的时期,我那时以为疏远他们是最好的选择。此外,我想谈谈失去曾经亲密的人是什么感觉,以及我们与所爱的人相处有多么重要。这个故事基于一段亲密关系的破裂,以及随之而来的责任感和内疚感。在某些方面,它是步入青春期的开始。我试图展现这种我们都曾背负过的沉重负担——我们觉得应该对某件事情负责,但又无法开口谈论它。主人公Léo失去了一份曾经无比亲密的友谊,这种失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自我身份认同;我就是想在银幕上展现,到底是什么让他心碎。

4、您是如何塑造《亲密》中的两个男孩角色的?

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我既是Léo也是Rémi。每个角色都有我的一部分。我们先是确定了演员的年龄,在童年和青春期之间的一个非常精确的时刻:中学的开始,关于性、身体变化、一个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这些认知的变化。

心理学家Niobe Way在《Deep Secrets》一书中,研究了100个13至18岁的男孩,这些是我灵感的来源之一。13岁的男孩们谈起他们的朋友,就好像他们是自己全世界最爱的人,他们可以互相倾吐心声,敞开心扉。作者每年都会与这些男孩见面,她观察到:随着时间推移,男孩们越来越难跟他们的男性朋友聊起亲密关系。这本书帮我认识到,我并不是唯一一个在成长过程中与亲密友谊作斗争的同性恋男孩。

关于主角Léo,他非常害怕别人把他和Rémi的友谊和性联系在一起。尽管Rémi也在面对同样的成见,但他并不在意,也没有做任何事情来改变自己。Léo对他非常重要,他深爱着Léo,所以不理解他态度的改变。这两个人物身上都有我的影子,但我看待事物的方式更像Léo。另一方面,Rémi代表了那些试图保持自我的人。

5、就场面调度和视觉美学而言,《女孩》和《亲密》之间有一种延续性,您的电影似乎总是有一种律动感,这是否意味您把肢体和动作视为自己电影作品的核心?

是的,我想是的。我在学习电影的时候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当其他同学在做电影制作方面的实习时,我在编舞家那里做实习。如果让我说实话,我可能并不想成为一名导演,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舞蹈家。但我在13岁时放弃了这个梦想,因为我感到很羞愧。以前跳舞的时候,我觉得被人评头论足,我内心不够强,没法无视别人的看法。然而,当我在跳舞时,我可以表达自己,做真正的自己。

这段经历几乎给我留下了身体上的创伤,尽管如此,我一直与舞蹈世界保持密切联系。写作给了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来引导这种欲望,我意识到用语言来表达自己远比用运动和舞蹈更难。我很重视电影里角色们的肢体动作,就像关注我自己一样。这只是我的第二部电影,我也在不断反思自己,我相信我的电影将把动作、运动作为重要的交流手段。当我写作时,文字常常能够轻易转化为肢体动作。

在《亲密》中,我希望男孩们在床上尽可能地靠近。这些是我们很少能看到的画面,两个男孩之间的这种亲密关系对我们来说几乎是陌生的。还有一个打斗的肢体场面,双手与双手的斗争,这一幕在queer language中具有标志性。影片核心要表达的东西也是极其具有动作性的,是一种内在的负担。融入冰上曲棍球的情节,自然是因为它的阳刚之气和运动中的残暴性。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冰上曲棍球给了Léo一个戴头盔的理由,一个能够把他的脸盖住的铁笼子。这套运动装备很有意思,因为它围住、蒙住了身体,似乎压制住了角色的运动。在我看来,肢体运动总是在我写作的开始就存在。在电影中我也喜欢通过视觉动作,甚至通过声音来表达。

6、找到这两个年轻演员有多难?

可以说是命中注定或是好运气,在写完影片的第一个场景后不久,我就在从Antwerp到Ghent的火车上遇到了伊登(饰演Léo)。他正在和他的伙伴们聊天,我可以看出他有一种不可思议的东西,一种敏锐的表现力。我与他交谈,并邀请他来试演这个角色。他认出了我,因为他和Victor Polster(在《女孩》主演)在同一所舞蹈学校上学。在选拔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孩子。我们挑选了40个,让他们成对试演。有些组合很让人惊喜,但当我们看到伊登和古斯塔夫(饰演Rémi)对戏时,我们知道他们之间有一种特殊的联系。他们能够很快知晓场景中的情感流动,又能迅速从中跳脱出来。他们像孩子一样,但又以成熟的态度对待他们的角色,这是一个奇妙的搭配。

7、您是如何构建起这两个家庭的,为什么选择农村和花田的环境?

我来自乡下的一个小村庄,离Ghent大概20分钟车程。我长大的世界,就是在田野中奔跑。花园是基于村里的一个农场。我觉得花田传达出一种脆弱感,与冰上曲棍球的世界形成鲜明对比。Léo的家人在这个五彩缤纷的环境中工作,是对童年的一种独特投射,而且这还是一个随季节变化的场景。当秋天来临时,花被剪掉,这是一个相当暴力的行为,色彩也随之消失。季节的变化也在童年的色彩和泥土棕黑色调之间创造出一个明显的断裂点。我很想强调这种对比,以表达角色的哀悼过程。冬天过后,花被重新栽种,颜色恢复,预示着希望和生命继续的迹象。

我们很早就写好了最后一场戏,因为从一开始,我们就计划把颜色作为一种美学表达。关于家庭的构建和设计,这一切都源于我在创作过程早期想到的一个画面:母亲和孩子在车里,孩子无法表达他的感受。这个场景在我的脑海中仍然相当模糊,但我知道场景里必须有一定程度的张力。我记得我年轻时看了恐怖片《The Good Son》,麦考利·卡尔金扮演一个有精神病倾向的男孩。这部电影启发了我,让我创造了苏菲这个角色,她既是Rémi的母亲,同时也能被看作是Léo的母亲。因为两个男孩是在她家玩的,她对他们的友谊是知情的,相对而言Léo家长对这份友谊有一定距离感。哥哥这个角色对我个人来说也很有意义,特别是在影片的后半部分。

8、两位母亲都被写成了相当克制的角色,Émilie Dequenne和Léa Drucker饰演两位非常坚强的女性,她们保持着情绪的克制,而当悲剧发生时,我们看到的却是父亲的崩溃。你是如何构思这些角色的,尤其是两位女性演员?

有一个晚餐的场景很关键,我们认为其中一位父亲在流露出情感失控会很有趣。我看了Léa Drucker在Jusqu'à la garde中的表演,她是一个非常真实的女演员。我在2019年的凯撒奖上见到了她,她给人的感觉是那么亲切,那么可爱,同时她又上台发表了如此强有力的获奖演讲。我一直很想和她合作,当我们选中伊登扮演Léo时,我立即发现了他们两人的相似之处,这是我们合作的理想时刻。

Émilie Dequenne在她的每一次表演中都非常感人,她能够完全沉浸在她所扮演的角色中。

在写剧本的三年时间里,我遇到了很多失去儿子的母亲。其中一位母亲,我经常和她一起散步,她向我倾诉了很多。她写了一封非常坦诚的信,讲述了她儿子去世后自己的感受。这封信描述了她如何被她的责任感所禁锢,她甚至无法完成哀悼。这与Léo的故事非常相似,有一种清晰的类似情感。在电影中,我们习惯于看到女性角色在痛苦中哭泣和尖叫,但在这里,一切都被内化了。我认为这种处理的选择与那位母亲的个人讲述有很大联系,这也是挖掘Émilie所扮演的角色的关键,演员本人非常善于表达强烈的情感。然而,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我要求她不要过分流露出任何东西,要把一切都藏起来。我为她的表演感到非常自豪,她在表面之下传达了很多东西,但却没有陷入过分的悲痛。她在指导演员方面教会了我很多东西,她理解最细微的差别,是一个很好的演员。她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演了电影《Rosetta》,所以她很熟悉年轻演员在片场的感觉,她也帮助指导了我们的年轻演员们。尤其是在指导伊登的戏份方面对我帮助很大,为此我真的很感谢她。

9、《亲密》的摄制团队中有很多熟悉的面孔,他们都和你合作过《女孩》……

我们沿用了上部电影里的合作编剧、摄影指导、剪辑、配乐师、音响师.……我为我们在《女孩》中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但在制作这部影片时,我感到很不安。《女孩》那一次,我对电影业一无所知;我从来没有见过记者们,也没有向观众展示过我的电影,所以几乎没有任何压力。这种感觉就像跳伞:当你第一次跳伞的时候,你会直接就跳下去,因为你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但第二次,你会害怕得多,因为你已经知道会发生什么了。这就是为什么对我来说,在第二部电影中被我的“电影家庭”包围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个我可以充分信任的团队,他们是我生活中的朋友,他们允许我犯错误,这些纽带滋养了我们的合作。

10、这部电影的标题“Close”是否意在暗示亲密关系和禁锢两重含义?

我决定将第一部电影命名为《女孩》,那是因为我觉得必须要做出那样的声明。至于“Close”,这是在前文提到的心理书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close friendship。在描述这两个男孩之间的亲密关系时,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词。正是这种被审视的亲密关系,成为影片中悲剧事件的催化剂。当我们失去某人时,我们试图寻求与已逝之人的亲密关系。我们被现实抛入一种哲学的痛苦挣扎之中,当然,这个词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被禁锢的概念,戴着面具,无法做自己。

最开始我们想为影片取名We Two Boys Together Clinging,来自大卫·霍克尼的画(被译为“我们两个男孩胶在一起”),这幅画灵感来自沃尔特·惠特曼的一首诗,表现两个男人之间的兄弟情谊。Clingin是一个特别有表现力的词,表示想要紧紧地与某人相依在一起。

【画】We Two Boys Together Clinging-大卫·霍克尼

【诗】We Two Boys Together Clinging-沃尔特·惠特曼

 3 ) 岸边水母

注意到海报上那个凝视,记得电影里有这样一幕。leo和同学们乘着大巴车去往海边,唯独少了remi。在岸边,一个同学说看见了水里的水母,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百度搜到,水母能预报海洋风暴,每当风暴来临之时,水母能感觉到超过风暴传速的次声波,遂飘到岸边躲避风暴。因此,人们看到水母飘到岸边,就知道风暴即将来临。这个水母不仅预示电影发展即将来临的风暴,即remi之死,更折射出我们当今人类社会,正经历的一场的“风暴”,它是造成remi死亡的根本原因。以下为个人情感所至,供自己学习改进使用。

首先,是什么造成了remi的死亡?

这一缕鲜红,是懵懂的活力,也是精神的危机

电影开头,在leo和remi的游戏中,我们能看到外在的亲密表现,但也能发现leo在兄弟间的友情中是占据“主要”或者“主导”地位的。尽管他们在朋友的关系上是平等的,这可能和他们的性格有关,leo较之remi更为外向,活泼一点。之后二人和remi的母亲躺在地上,remi的母亲把二人都当做儿子对待,说道“或者说,甚至比我自己的儿子还好。”“我会永远在你身边”这种话,在之后我们也看到母亲在remi洗澡的时候不允许他锁门,这和remi房间的一大块红色布景,仿佛都预示着remi在性格或者经历上的异于常人,他可能存在一些本身的问题。在开头的睡觉时,leo在外,而remi像婴儿似的蜷缩在内,这不仅体现出二人的力量对比,也与后面leo哥哥和leo的睡姿相对应,即经历了这些,leo也受到了极大的消极影响。更要注意的是,leo和remi都是13岁左右,进入了青春期,这是关于人的发展的一个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人的以性成熟为主要内容的生理成长,对青春期少年的心理及社会方面有着重大的影响,所以很容易做出冲动且不理智的事情。这样remi做出的极端行为也可以理解,毕竟他只是一个孩子。对remi来说,leo是他最好的玩伴,这点在很多人身上都有亲身感受,想想童年时期那些至今未再联系的伙伴。leo不仅在玩耍中充当他的“领导”,甚至要做他未来的音乐经纪人……这样一个好朋友,却在人不生地不熟的中学生活中,抛弃了他(有意躲避他,不和他一起玩),甚至不等他一起骑车上学。leo的提前骑行成为压坏了remi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是leo也是一个青春期的孩子,他也是一个受害者。那么什么是造成remi死亡的根本原因呢。

ps:才发现妈妈的扮演者正是罗塞塔的扮演者!

我的理解是简单化了。我认为这个根本问题是教育,我把教育的概念宽泛了,它不仅仅是爱与教学等,还包括信息和媒介输出。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我们有时说,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这不无道理,但是随着社会在不断发展,现在的高中、中学、甚至小学,都可以看做类似“大学是一个小社会”这种意味的倾向。为什么中学里的孩子能说出leo和remi是同性恋、相爱者,把友情的亲密理解成成人社会里的概念,这就是社会教育的问题。电影里,出现“youtube”“同性恋”“电子杀戮游戏”这些元素,他们本是成人面对的东西,现在却被未成年的不设防的孩子所接受,用来伤害与自己相异的同学。这不仅使他们早熟,更导致了青春期的leo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因而他选择疏远remi,这里也能看出remi的形象塑造是非常理想化的,显得太单纯。而leo这种早熟、心理变化的形象,更适合我们代入视角去理解故事,因而这个电影的主视角是leo带我们前进的,我们理解和包容他的行为。其中同性恋和亲密的关系也值得我们思考,同性恋可能属于亲密,亲密也不一定属于同性恋,孩子对同性恋的恐惧和唾弃,是社会舆论走向导致的,同性恋的爱情应该是靠近灵魂契合的存在,而不是表面上身体的亲密。全球化下的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大堆信息轰炸,未成年人缺乏辨别能力,也较难理清符号的正确表意。社会教育的问题,导致这些成人向的媒介进入未成年人日常,未加阐释的复杂符号造成青少年的片面理解,和身心发展不健全化。早熟的问题和误导倾向严重,看看现在小学的孩子,比“揠苗助长”还势头更猛,当然这个问题非常难解决,它是每个现代人都得面对的问题。

学校教育

学校的教师在开学时,让学生们民主自我介绍(这是我超爱的),给人一种愉悦感。但在leo和remi发生大矛盾,肢体碰撞时只是互相拉开,并没有做独个的思想工作与沟通,在remi死后才集体组织学生谈心。这种马后炮的行为深思极恐,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外在健康,却忽略学生心理关系健康和经验世界。这在对青春期的孩子的教育上是十分失败的,当然看各国各地的教育,其实半斤八两。

家庭教育

remi母亲对remi锁厕所的行为只是批评,强制命令,却很少有真正的交流,能看到最多的就是他们对remi的期望,早早地学习音乐,诸多的烦恼和压力期待可能是他对朋友leo如此依赖的一个原因。

ps:最终remi的妈妈原谅了leo,但我愿意相信remi的妈妈在家里,或在学校的柜子里已经发现了remi可能留下的日记等线索。她不恨leo,她要的可能只是是那句道歉,尽管这不是leo的错。

这层避障,阻隔了心灵上的亲密,它并不能阻止身体上的伤害,比如leo的左手。我们通常只顾表面,而忽略了内在。

鲜花最美还是在大地上,而非花盆里。比起前面写的,我更愿意把这个电影理解成简单的人生缺憾。电影很细腻,我能感同身受,因为我也存在那些曾经的童年好友,与他们分别,尽管有联系方式也不敢主动问好,这可能就是每个现代人正经历的风暴吧。随着工业发展,物质、精神文明和社会经验不断完善,社会变成了异己的力量,作为个体的现代人都十分孤独。我们越来越能包容肤色,却不能包容亲密。亲密可能真的只存在那些我们未入早熟的时光,我们抛开功利性、自尊心,去热爱所能爱的一切,现在却再也回不去了。长大真的可能是一件难过的事情,电影用摇晃的运镜表现leo在冰球场的滑行,他晕眩的内心深处也令我感同生受。要注意到leo面孔上的护具,像监狱门似的锁住我们的真实内心,他何尝不想和remi亲密地在一起?每个长大(早熟)的人脸上都有这种“监狱”,而remi没有,他试图拥有,却被leo阻止了(拒绝他加入冰球)。

时观当下,岸边水母将至,能永远留在未长大的年纪,又何尝不是一件幸事呢?

 4 ) 亲密,关闭,紧密

那片花海,你还记得吗? 在屋子里玩躲避游戏,我们跑出来,穿过那片花海,空气中有花香,花开得很盛,我们把它们丢在身后,经过爸爸、妈妈,今夜我要去你家。 影片前半段细致地记录了Leo和Remi相处的画面。玩游戏(一种虚拟敌人的游戏,沉迷其中)、吹双簧管、画画、睡觉、睡前故事。影片开头Leo妈妈问“哪天你还会回来睡吗”,可见对两人在一起睡已经习以为常,Leo和Remi共眠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而且是经常不回家。所以后面两人疏离,妈妈诧异地问Leo“今天不去人remi家了?” 这一点至关重要,就是因为两人在一起太久,睡得太久,所以当Leo有一天分床睡,而Remi下床和他一起,第二天两人才有了第一次激烈的正面冲突。Remi不明白leo为什么突然不跟他睡了,他只是莫名地难过,在饭桌上流限泪,注意这是很自然的流泪,仿佛眼泪是自己流出来的,没有用力,妈妈问他怎么了,他也只是糖塞了一个借口:肚子疼。 这是Remi的第一次流泪,年少的男孩不知道对方怎么了,不知道为什么两个人就打起来,不知道为什么对方就发了脾气,一切都是突然的。这无比真实,两个十二三岁的孩子,还不懂得如何理解外界,消化情绪,不懂得如何与对方沟通,只有这种不理解、不懂得带来的具有伤害性的举动。而他们又是多么无辜。所以我在看这段,包括后面那段更强烈的争执时,带着的是理解,和旁观者的心碎。 两个人从农村去城里上学,这是十二三岁。侧面计算Leo和Remi的亲密关系己有六七年或更久。或者说两个人在一起睡了六七年。从村里到城里,画风一下就变了。我指的是外部环境。在影片前二十分钟,是农村的恬静舒适,花、草、狗、阳光,画面是舒展的。进学校的那个镜头很有意思,近景到远景,两个男孩在学校漫无边际地走,不确定出现。世界里不只有他们,还有其他人。 学校里开始有人问他们是不是一对,这里侧面反映两个人关系确实很亲密,不管是大人眼里,还是小孩子眼里。也透露出孩子说话的直接,像大人就绝对不会这样问。因为他们举止的亲密,同学们开始认为他们是一对,leo回说只是朋友,remi是他最好的朋友。并且说女孩和女孩亲密,别人却不认为是一对。男孩和男孩走得太近和女孩走得太近是完全不同的。 学校旁人对他们关系的这段刻画是真实的,对于两个男孩关系走得太近,有着自己的揣测,并认为这是不对的,不好的,男孩和男孩太亲密被视为同性恋。而这是遭人耻笑的。没有人告诉他们性向的优劣,没有人告诉他们同性恋是不对的,他们对性向的态度来自于外界,这是潜移默化的。就像当同学问他们是不是一对,Leo说不是,一方面是自己认为不是,一方面是外界要他说不是,他们(包括同学们、leo)对男生和男生是一对都抱着否认的态度。 这里更深层次地反映了性意识的萌发,十二三岁正是性意识模糊、建立的时期,回想起我也是初一左右确立了自己喜欢的对象。在那之前一切都是模糊、不确定的。这个问题的提出也侧面透露了性向的压抑,即同性的不默许。 学校是残忍的,同学们的非议是残忍的,要合群,为了融入,Leo首先丢弃了Remi,为了不显得太亲近。他加入了冰球队,和新同学成为新朋友。一个细节是草坪上Remi挨着Leo睡觉,Leo两次都把Remi滚下,这是前兆。是Leo第一次对亲密关系的反抗。 Remi也在试着融入,他去看冰球,他和leo的那段对话也适合玩味。Leo说你怎么来了,Remi说来看你,我不能来吗。Leo这里又显示了他另一种残酷,Remi是因为找不着leo所以来看他,只有在冰球场才能看到他,Leo此时已经和Remi有一段距离了。而Leo对Remi的到来显然不太高兴,因为现在他正试着“摆脱”他,他对remi只能来冰球场有种异样的残忍。Remi此时正孤独地在外面看。 Remi问他能去冰球队吗,他觉得自己也想打冰球。这是对Leo的另一种接近,因为Leo在。Leo不语。他对remi的亦步亦趋显然反感。因为那是对他疏离的破坏。他们又要在一起了。 Leo开始不再去Remi家,从分床睡到不再一起,这是明显的变化。Leo甚至不再等remi骑车上学,他真正地远离remi,有了自己的朋友。然后是影片的第二个小高潮,Remi气得打了Leo,他问他为什么不等他,他以前都等他的,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段戏。 Remi崩溃得流泪、打闹,这是此前从未有过的,第一次情绪激动的时刻。以前也流过一次泪,不过那是隐忍的、没有情绪的泪,这一次他是那么崩溃,因为距Leo分床睡这是对他的又一次打击。他和Leo分开得越来越远了。看这段我无限地和remi共情,就像一个和自己那么亲的人就这样分开,他的无能为力,他的无助,他的歇斯底里。因为不知道怎么办而去喊、去闹,因为太在乎。 我又要提到前面看那段分床睡的争执戏作为旁观者的理解和心碎。因为他们是十几岁的孩子,对这些都不理解,对无法言说的东西都难以消化,而只能发泄似的前溃。我理解他们,因为这一切对他们都太残忍,因为他们还是孩旅,外界多复杂。我心碎是因为看到他们因无法理解、无法沟通而撕裂。这是真实的男孩,这是真实的世界。 关于Remi离去后的内容片子已讲得很详细,Leo跑回家,跑去remi家。这里我也无法接受,刷情急转直下,Remi消失了,尽管在前半段的末尾Remi已近乎于消失,只有半个身影,Remi和其他人在一起。Leo看到那四们,之前Remi把自已锁在门里是一个细节(想到导演的每个镜头都是有用意的)。此后是漫长的失去Remi的疗愈过程,参加葬礼,去音乐会,练冰球,上心理课,受伤,痊愈。 这里穿插的采花、种花很美,又一年过去了,花又像去年一样长出来。leo受伤哭泣那段很动容,他看着手腕,医生问他手腕很疼是吗,我想他在想remi离开该有多痛,他是有多痛地离开,连手腕都这么疼了,他该有多疼。 花又像去年一样长出来,Leo在花丛里跑,停下,往年和他一起跑的人不在了,他望向他们跑过的方向。 Remi的家也人去楼空,这太真实了,就像我从小玩到大的朋友搬家了,只剩空壳,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搬走,这是无法避免的。Remi的妈妈因为无法再面对Leo,也因为想重新开始,离开了那。这是一场分别。 这是孩子无法承受的。但要面对。

导演夏纳首映说《亲密》献给他的友谊,那些分开的朋友。《亲密》探讨的是人和人之间最亲密、最纯粹的情感,就像remi和Leo,就像你和我,这种情感是纯粹而浓烈、不能分散、一拆散就要破碎的。就像《活着》《许三观》用最简单、最简洁的叙事述说苦难,催人泪下,《亲密》同样大道至简,去繁就简,讲述最平常最普通的两个人的情感,没有太跌宕的剧情,没有多余的反转,一切都是稀松平常的。因为这是人类最本真的感情。我想这是大多数人爱这部电影的原因。 包括导演想表达十几岁的男孩敏感、脆弱,后来逐渐被男子气概替代,这是社会要求的。多少天性被泯灭。少年也有一颗敏感、纤弱的心。 回想起Leo,我们中有多少人是Leo,为了合群,做最适合的事,这是再正常不过的。流言是洪水猛兽,没有人想被吞没。活在流言中是残忍的。 Remi,我亲爱的Remi,你会成为多么好的人,你是脆弱而纤细的演奏家,你爱Leo,你为这爱付出了惨烈的后果。 Remi离开后我一直想着再看到他,或者再出现他的身影,终于没有。 想着小时候的朋友大多都走散了,谁也不认识谁,少年长成大人。

 5 ) 冲突的本质,与,危险的道理

与世界分离,是Leo作为花农人家小孩的设定

电影开端设定在一个阳光明媚色彩明艳的乌托邦,Remi与Leo的情感局限在二人的乌托邦之间。在某种意义上确实像是成年人界定的爱情关系,可在一个12岁小孩的世界里情感的排他是不存在“性”因素的,当两人进入学校这个性觉醒的“场”,一切自然而然都被这个“场”不得不贴上的标签所规训,纯纯的友情便被“社会”的眼睛反复地窥探、检阅甚至视奸。传统家庭生活的两个小孩便对这段关系的是否需要去定义产生了分歧。Leo虽然一直是两个人关系的主导,但他更加敏感自己与世界的互动,他更玻璃心,更加脆弱。在电影的后半段,他坦诚地说自己疏远了Remi,同时卸下了左手的石膏,传统思想的枷锁也被丢弃。

Remi与Leo的亲密,蓝领家庭的隐疾

Remi的母亲是一个婴儿护士,但他的父亲是谁?我们并不知道。在第一个Remi与母亲和Leo躺在草地上的镜头,Remi的母亲说她需要一个乖巧的儿子,说完Remi就开始吹双簧管,这个安排一下点出了蓝领阶级的焦虑。双簧管是一个什么样的乐器?双簧管在乐队中担任主音,音乐会上Remi是绝对的主角,可是他的个性并无法驾驭双簧管这样的乐器,他演奏完迷茫、困惑、四处张望、甚至呼吸开始急促。Remi是一个内向,又缺乏父爱的小孩,单身母亲为了挣时薪非常辛苦,医院人手又不足,对于他来说做音乐家是母亲对超越自身阶级的期待。当Leo开始天马行空想要做他的经纪人和他周游世界的时候,他却说“不行,我只想吹好这首曲子”,他对此时此刻的珍视远远超越对自己能够完成母亲期待的信心。浴室锁门的情节展现出母亲控制狂的一面,而他这样的个性也注定了他更在意维护和Leo的亲密关系,无论外界如何定义他们,这既是左派思维的灵活,也是其思维的局限,Remi只好通过自我毁灭结束情感的难题。

花农与音乐家——经典的矛盾框架

虽然故事并不像《断臂山》那样的跌宕起伏,跨度小事件少,但依旧是这样的设定:一个现代,一个传统;一个幸福美满,一个支离破碎;一个人见人爱,一个顾影自怜;一个潇洒孑然,一个身负厚望;一个偏左,一个偏右……——冲突的本质。

人与人之间的“亲密”也成为了一个令人无限遐想的开端。渴望亲密无间,渴望将此时此刻的两个男孩放进玻璃盒子封存,哪怕这一秒装了进去,下一秒变得更加易碎。

与世界分离唯独与你亲密,但哪个人有背叛经验的勇气?男孩尚未长大,似乎永远不会观察这危险的道理。

 6 ) 親密(Close ,2022)

1、親密(Close ,2022)的事件是一段友誼因風言風語而產生的變化,而故事的重心在刻畫情感的處理。故事主角的年紀設定初中一年級,在青少年時期,在狂飆的青春時代,在自我意識與性意識逐步發展又特別敏感的階段。現在在印度,男孩間是好朋友,走路時也會牽著手;而在歐洲,這樣親密的舉動被質疑是曖昧情愫——我想起蘇古諾夫的父子迷情(Отец и сын,2003),當歐洲影評質疑這片子的亂倫情節,俄羅斯導演抗議著說那是歐洲人汙穢的想法,因為人際間的親密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而這樣被閒言閒語刺激的里歐,開始有意識的和雷米保持距離,在這樣刻意疏遠下,傷害了從小一起長大的玩伴,終於導致雷米的自殺。

2、里歐中學後開始展開他男性化的活動:運動、勞作。里歐的冰球運動和農務,一方面改變了他的外在輪廓線條,抵抗社會對他女性化的評價,所以我們會發現在影像中,他的臉部線條越發有稜角;另一方面也有魏晉時期嵇康選擇刻苦的打鐵為業的意思在,把自己的全副精力和感覺,內斂、集中在某種技藝、技術上,強化內在的力量。

3、里歐因冰上曲棍球競賽手腕受傷而包紮時,淚水泉湧而出,但這並非導因於肉體的疼,而是喚起了他心理層面上的苦——我想,學音樂的男孩雷米應該是割腕。

4、結尾特別的有寓意。最後的和解不僅是在醫院,而且是在產房,這意味著里歐和雷米的家人不僅傷痛得到醫治,而且還斬獲新生。於是里歐骨折痊癒,雷米一家人也搬走,也正式宣告這項打擊與事故不再糾纏於心,生活不再停滯不前,人生能繼續邁步。

 短评

拍得太潦草了,冰球和种花都取了最浅表的象征意义。影片时间以一种剧作实用主义跳跃推进着。

10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较差

激进地折断情节,让观众先于人物心碎,再依靠情绪的惯性实现“天使”的显影。想象空间寥寥,也不见对现实更具结构性的体察,当春风化雨般的拥抱出现在影片结局,才意识到曾经扑朔迷离的目光(导演有意的特写)是如此功利而轻佻。

15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Remi在剧情中过早的夭折几乎毁掉了整个灵光闪现的前半段,使得后一小时完全落入了每一个节点、转折和停顿都令人疲倦和坐如针毡的窠臼里,避重就轻又隔靴搔痒。不是糟糕的电影,但这样的大奖也不需要有更多,很难再讓我們继续相信电影。

17分钟前
  • 白斬糖
  • 还行

我好恨也好气啊,这就是男同片总是可以出彩的原因吗,两个长得不错的小男孩在花海里奔跑这个画面大家看来就会很有张力很冲突很美丽,前青春期的充满暴力和乖张的推拉,好像落在男生身上就那么好被理解啊,一个放在女同身上会显得青春疼痛文学的故事就这么轻易地被一个因为男性角色是男性角色本身的原因消解掉了,那种生猛的沉默,石破天惊的秘密。嫉妒,,

21分钟前
  • 我说太多谎话了
  • 还行

所有敏感纤细的灵魂,痛苦总是如此迟缓、简单。真的是太庸常太小的切口,却又经由导演的调度和表演控制,处理得如此动人和丰厚。

23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C)lose 😭😭😭😭😭

26分钟前
  • 德小科
  • 推荐

Cannes75/ 我必须摘下口罩,否则泪水不能呼吸。比欧容更细腻,比多兰更无奈,是《伴我同行》的无声演绎。舍弃掉了所有多余的动作,用反复的场景构建莫测的心境。Close是特写,照见男孩的每一次眼神和呼吸,澄澈亦隐秘。Close是靠近,要足够仔细才能看见玫瑰少年的困顿与闪躲,青春的错愕。Close是愈合,沉舟侧畔过千帆,病树前头生万木,只留下骨头深处的哀伤,难以诉说。Close是封闭,是紧锁的房门。那么艰难,几经周转,终于松动,一句话分作三次才能说完。Close是亲密,是生命中值得不被定义的情感。非亲缘,非友谊,非爱恋,只是亲密。想起儿时睡在同一张床上的伙伴,如今散落天涯。麻烦酷儿金棕榈和影弟给我安排上!!

29分钟前
  • Orisonku
  • 力荐

稳妥的叙事,标识性色彩和打光,德霍特取材私人经历,真挚到不忍苛责。它的私密性,包含着丰富的公共性话题,它让人意识到阳刚崇拜对男人成长与情感的压制,让我意识到个人心理如何受到外界偏见影响。不过也因此,它叙事之稳妥反而不稳妥,故事以Remi分成的两个部分多少有些失衡,快乐不够多,偏见亦太浅,痛苦太绵长,而让它更像是导演成年后的一次自我赎救(自我感动),公共性被弱化很多。这是一部用心拍的电影,它欠缺了点理智的思考。3.5

32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给金棕榈吧,这么有力量。「亲密」是超越友情与爱情定义的敏感的爱,是黑管乐的轻盈却愁肠百结,哀伤散布在声音与光线里,扑面而来。散场之后在座位上哭到滚动字幕播完,少年的泪滴在花丛里。

33分钟前
  • 蓝詹
  • 力荐

曾经孩童的我们到了某个时间点就不再有“我们”,因为都知道了避嫌,然而有的人一避便是一生。一部把我看出心绞痛的儿童电影:第一心痛的是片名“亲密”下讲述的却是疏远;第二心痛的是海报一幕现实并未发生;最心痛的是导演用最明亮的色调拍最痛彻的成长故事,面对性觉醒、校园霸凌和刻板印象等话题将减法进行到底。《亲密》,又名《委屈》。

3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3.5 对演员情绪和状态的调动太细腻出色了。前45分钟是五星级别。

36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Cannes2022 讲真,这小男主演技不比宋康昊在broker里要好?

41分钟前
  • 原味乱码圣母
  • 推荐

去世的太突然,让我做不到感同身受。导致我觉得后一个小时的节奏好拖,人物一直在单方面发泄情绪,一直在回旋原地踏步,看得很痛苦。

44分钟前
  • AbrahamCo
  • 还行

如果女孩之间稀松平常的亲昵举止,发生在男孩的温柔呼吸之间,那温暖和光亮将会被周遭之人和你内心的恐惧如何吞噬?友谊与眷恋在男权社会的挟持中分崩离析。你推开他,他被永远推入恐惧的柜门之中。你推走他,也把自己锁进悔恨的深渊。卢卡斯·德霍特用令人窒息的克制情节,诉说着最悲恸、赤诚的爱意。伊登·丹布林的表演如钻石般,从里维埃拉首映开始,定将炫目全世界。

47分钟前
  • HarperDie
  • 力荐

9.6/10 #PFF 与绝大部分友邻看法不同,从Remi的死开始影片才真正走入精彩的部分,前半段两人的情感总落入既有框架下的可类比的姿态表达,班级内的冲突与暴力也并无出彩之处,而当死亡介入,Leo就被转化为了或许是本年度银幕上最值得反复凝视的面孔与眼眸:情感的循序渐进与循回往复,并不只是自责悲痛愤怒,而是自然地流露在那个年纪独有的困惑不解,并伴随着超脱于现实的哀愁。Close不仅是亲密,也是关闭/封闭(关于抑郁/压迫和性向身份的双重暗示),更是一次完结/拐点,以Leo单独视角切入而并非双人视角实则构建了剧本的强核心:通过“缺失”来加速某种“成长” (或说“成为”) 的过程,但令人惊叹的是,在死亡之后,这层缺失并未淡化Remi的存在,而是几何倍的增强,所以只有在后半段,Leo/Remi才真正抵达心灵上的形而上的 (但则是更本质的) “亲密”。

51分钟前
  • 鲍勃粥
  • 力荐

德霍特既不是如肯洛奇那般告诉你“为何”,也不是如达内那般告诉你“何如”,它只是悬停在一种情绪后遗症中,手法还如此单调,这不就是变相的在消费情绪价值嘛。此外看片过程中时常会让我想起青涩时期的多兰,有些问题甚至都相似。@Cannes2022

52分钟前
  • 红酒与谋杀
  • 还行

前半段极好极丰富,后半段无处不在窠臼之中。一个没有秘密、全都写在脸上的孩子,成年人真的不是在自我感动吗?

53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还行

名为亲密,却是在讲疏离。更早觉醒的一方也更早接受来自这个世界的恶意,也更快地学会伪装,从未放下警觉扮起低沉的声线逃进男性同盟的庇护中,冰球的虚势武装和渗进骨髓的凉意让他在面对真实情感的冲撞时脆弱得不堪一击。共枕时的落日余晖和畅快奔跑的花海,是刻在心底的绚烂阴影。很多年不见这样类似《爱在暹罗》气质的片子了,但格局过于局限在导演私人情愫的回望中,也就失去了更多可能。

57分钟前
  • 山上风下
  • 推荐

看着Rémi最后还想哭着去打Léo的那幕 老师边拦着他边说「C'est fini. Rémi. C'est fini.」心碎死了 没有人明白这一刀两断对一颗13岁的心意味着什么

1小时前
  • 水包酱
  • 推荐

借着包扎伤口才能放声大哭 好疼啊

1小时前
  • 番茄酱皇帝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