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丽丝城市漫游记

剧情片其它1974

主演:吕迪格·福格勒,耶拉·罗特兰德尔,丽萨·克鲁泽,Edda Köchl,Ernest Boehm,Sam Presti,鲁伊·莫兰,Didi Petrikat,汉斯·希尔斯缪勒,Sibylle Baier,Mirko,查克·贝里,Jane Jarvis,维姆·文德斯

导演:维姆·文德斯

播放地址

 剧照

爱丽丝城市漫游记 剧照 NO.1爱丽丝城市漫游记 剧照 NO.2爱丽丝城市漫游记 剧照 NO.3爱丽丝城市漫游记 剧照 NO.4爱丽丝城市漫游记 剧照 NO.5爱丽丝城市漫游记 剧照 NO.6爱丽丝城市漫游记 剧照 NO.13爱丽丝城市漫游记 剧照 NO.14爱丽丝城市漫游记 剧照 NO.15爱丽丝城市漫游记 剧照 NO.16爱丽丝城市漫游记 剧照 NO.17爱丽丝城市漫游记 剧照 NO.18爱丽丝城市漫游记 剧照 NO.19爱丽丝城市漫游记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3:00

详细剧情

  德国摄影记者菲力浦过着流浪式的生活,有一次被派到美国完成一项采访,但他并没有完成任务。途中与一个神秘的美国女子邂逅之后,无意中成了她那九岁的小女孩的监护人。菲力浦必须带着小爱丽丝穿越德国、帮她寻找奶奶的过程中,互相有了意想不到的了解,故事回避单刀直入,发展充满惊喜,主题的显现极其优雅,让观众慢慢体会美国大众文化对战后欧洲的影响。

 长篇影评

 1 ) 维姆文德斯的纪录片

可以说,维姆文德斯的电影历程是从记录片开始也是从纪录片结束的。他冲淡、生活化的风格在这一部早期作品里有了充分的体现,无论是平淡的剧情、微妙的情感变化还是手持摄像机式的流动的镜头语言都更像是一部纪录片而非电影。纪录片的特点就是能糅合许多隐秘而又复杂的生活规律进入镜头之中,这在本片里也有很好的体现。乍一看完,似乎在平静的直线叙述中淡淡地作结,实际上却掺了很多生活的哲理。如果说一开始借在纽约的女性朋友之口直接点明了温特的缺乏自我认同和对美国文化冲击的迷茫是明显的导演自己的表达,那么温特那个骑士的故事以及爱丽丝关于恐怖片的梦等等就显得自然也更有镶嵌感得多。小男孩从森林追寻骑士,却在公路上迷了路,就好像烂漫而平静的心在商业和嘈杂中失了方向;不得不睁开眼睛看不想看的电影,又好像人必须要从小面对的生活,压迫着自我而让人害怕,但是只好默默接受。

妙的是,文德斯的电影尽管总是这样平淡而“闷”,却总是让人爱不释手。它不是布达佩斯大饭店那样的艺术品似的惹人喜爱,也不是伯格曼的电影那样处处闪耀着哲学的光辉,谈不上摄影出奇更遑论剧情扣人心弦,却让我尽管偶尔打打呵欠而不会厌烦。可以说是因为小女孩的古灵精怪、坦率自然,也可以说是找寻祖母这一悬念让我想要继续看下去,但是更本质的东西并不是这些,而是他用一种极其真实的方式诗意地再现了生活的本质。这是一种很难讲清楚的东西,只有他的电影如此突出地具有这样的风格,从而与其他导演区分了开来。

 2 ) 关于后疫情时代、影像真实与集体孤独的一些感想

暂停《爱丽丝城市漫游记》下楼去做核酸,短暂地获得一双文德斯的眼睛。那些司空见惯的东西好像活了过来,坐在电车里会百无聊赖,当旁观它驶过生长的寻常时却会感叹它的现代性。城市荒废了,到处是芜杂的草群、水渍,几百米内也不见人烟,高楼一言不发 拿出阑珊的灯火揽客。 这个是塔可夫斯基的《潜行者》, 那个是《红色沙漠》的大烟囱与电线杆、没有音乐的《德州巴黎》、《夜航西飞》的一架飞机、一只候鸟、一片云。 后疫情时代的隔绝与脱离诱发了现代城市并发症,我是绿码、黄码、红码,你是低风险、中风险与高风险,我们的生活都是非必要。流浪是所有人的集体孤独,所有孤独都是同一种孤独。 野兽在笼子里困了太久太久,嗅觉已经干涸,爪牙已经懈怠,老虎、狮子、豹,像乌泱泱的一群乖巧绵羊。 我们生长的这个世界,和影像里诸多的世界并没有什么不同,哪里都有人流浪,哪里都会有人居无定所,或是收音,或是写作,或是拍摄,试探自己存在的定位,用知觉把这个世界一点一点装进去。 除此之外,如何证明自身存在,如何装完这么大一个世界呢?这段荒诞的历史会被记录下来吗?这个世界那些观察者们和记录者们会去哪里、有没有人会探讨眼睛和摄像机之间的微妙关系、有没有人纠结“影像真实”、有没有人在文艺作品里补全这段缺斤少两的记忆。 希望我们不要忘记与被忘记,记得要呼吸,要呼吸,让思考至少活到一个“非主流声音” 不被过分限制的年代,然后说出来,痛痛快快地说出来。

 3 ) 景观的意义

这是一个和一个被遗弃的女孩一起找家的故事。

但作为公路片,电影的重点似乎是人物经历的景观(landscape)。

当我们生活在被现代资本主义无限复制的公路,街道,摩天大厦中,我们是否会忘记自己是谁?我们所见到的一切总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且变得与我无关,不再重要,是否就意味着自己也像是不存在一般,成为了被无限复制的景观中的另一个复制品?

爱丽丝被母亲丢了,但她的记忆中有外婆的房子。她不知道具体在哪里,只有看到才知道。

这个时候,世界的所有景观突然有了意义。因为有一座房子,是自己的家。

 4 ) 文德斯的公路旅行—存在主义式的意义追寻

抱着看另一部《德州巴黎》的心态来看了这部文德斯早期的公路影片。曼妙的摄影,忧伤疏离的音乐,以及迷茫的主角。本以为影片也就如此,但看到最后相当惊喜,原来是一个萨特式存在主义的故事。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美国,男主既摒弃流行文化(砸电视机,讽刺广告)但同时不可避免地又受到流行文化的入侵(听摇滚乐)。一座座城市,一个个汽车旅馆,一段又一段无意义的公路旅途…自我在这样的社会中迷失:荒诞,矛盾。自我认同被消解,与社会的联系也被切断。因为无法找寻到存在的意义,男主在疏离的城市中流浪,迷茫,无所适从,正如那绵延的公路,永远都没有终点。

摄影记录下的是拍照的那一刻,永远会慢于真实的世界。男主在旅途中似乎在寻找什么,但他也不知自己寻找的究竟为何物。在虚无之中,他沉迷于照相,试图用摄像来证明自身的存在。但他在摄像的同时,恰恰也就是他并没有直面真实的世界,并没有介入现实,所以摄影的结果只能是枉然。现实与成像之间是矛盾的,照相永远无法证明自身的存在,这让男主更加迷茫,更加与社会脱节。

当男主在欧洲与小女孩漫游之时,他看似嫌弃小女孩,但最后恰恰相反,他不想离开小女孩。在一次次寻找女孩的家乡之时,他不得不介入现实,充分感知这世界的一切。这也让这次旅途真正成为了旅行,而不是无意义的流浪。他也在不知不觉中忘记了照相,现实的存在无需照相来证明,他已然找寻到了存在的意义。

 5 ) 《爱丽丝漫游城市》

2021最后一晚看了维姆·文德斯1974年的黑白片子《爱丽丝漫游城市》,2022的第一个早晨,戴着耳机听着“高解析度无损”音乐,回想着这部片子。

音乐流动,男主开着车在城市游荡,拍下一张张“宝丽来照片”。“照片永远追赶不了现实” “为什么你总是在寻找存在的证据” “自言自语,事实上更像是聆听而非倾诉”。长长的,琐碎、絮叨的镜头,失意的男主……之后男主与9岁的女孩爱丽丝相遇,陪伴爱丽丝等待妈妈,寻找祖母,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在城镇、街巷、拐角漫游。纽约双子塔帝国大厦,乌塔铂尔的悬挂电车,祖母的老房子;爱丽丝与男主重叠在照片上的镜像,追着汽车的单车男孩……这个女孩是天真的9岁孩子,是八十岁的老妇,是《柏林苍穹下》的天使。整部片子散发着人与城市诗意般的疏离感,淡淡的哀伤与孤寂,又是那般温暖和治愈,它就像一片净土一样,让细腻柔软的情感不经意间刻在了心底。

男主无法写作,只能用宝丽来不断地拍下城市的每个瞬间。而宝丽来相机的特殊性在于没有底片,所以每一张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如同我们的人生,不可重复,无法排练。然而,每一张照片都无法如实记录男主看见的现实,或者说是照片追赶不了现实。孤独,自我迷失,寻找“存在”,这是我们与世界几乎不能解答,却又不能逃避的问题。自我迷失的男主与被遗弃的爱丽丝,他们的城市漫游,是一场寻找自我,寻找“存在”的过程。

卡夫卡说:“除非逃到这个世界当中,否则怎么会对这个世界感到高兴呢?”

《爱丽丝城市漫游》每一个镜头都似乎是无意义的,而每一个镜头的存在都构成了意义本身。

越发喜爱文德斯了!

 6 ) 并非评论-找到存在的实感是个伪命题

找不到自我认同,感受不到与现实的联系,驾着车不停地看不停地拍,拍下无数照片在影像与现实中焦虑地比较,跟自己絮絮叨叨聆听自我,跟自认为可以沟通的人絮絮叨叨倾诉自我,跟其余一切世间隔绝开来。努力找努力想,想抓到存在的实感,找到意义,却始终如同夹在按下Polaroid的快门与影像呈现出来之间的那个灰蒙蒙的空隙里,什么也没有。

不得不接手的萝莉似乎阻碍了一切,必须尽快找到可以安置她的地方才能继续去寻找自己的答案。在不断寻找萝莉的祖母失败之后越发焦虑。“你以为我喜欢跟一个小姑娘四处乱转吗,我有很多事情要做。” “你有什么事情要做,不过是在纸上不停写写画画!” 简单直接地道破无意义,你想找存在的实感,却用盲目的追寻和思索将自己和这份实感隔绝开了。一个死循环。

直到被仍在警局的萝莉又一次跑回身边来,理由只是简单粗暴的“警察局的东西太难吃了”,终于开怀笑了。萝莉拿出了祖母家的照片,让人觉得按图索骥总算是比较容易了。可惜当现实和照片吻合的时候,答案依旧是错的。方向彻底消失了,目的也终于被丢弃了:“我们不如去游泳吧”。终于,永远在索求什么的嘈杂没有了,漫无目的的旅途开始。而寻找反而接近了尾声。

其实最后我不确定男主到底怎样make了decision,是否还会隔三差五wondering,大概还是会的吧,不过至少,暂时,感觉到了一点实感了吧。

以上,结果还是只关于自己的各种过度代入外加些脑补的喃喃自语。

 短评

太,好,看,了!纯粹的关系主题,让人无比动容。全世界的遗弃与一丝无法割舍的温柔。文德斯的儿童趣味让人很难不联想到小津(德州巴黎),而在这一部里不仅有家庭和血缘性的疏离,更有异国他乡的困窘。最搞笑的是给爱丽丝讲了一段公路故事,人家睡着了(高妙的自嘲!)。照片反复出现(记录与回忆)

6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比维姆·文德斯之后所有公路电影都要更加轻盈曼妙。精神危机下的个体间的心灵弥合在时空维度的混沌交叠下荡漾出一种难以名状的情绪因子。并且文德斯至始至终都在将克拉考尔的“物质现实复原”论嵌入电影文本中进行思辩,他在某种程度上反对“电影是照相的外延”这一说法——从温特口中的那句“照片永远无法真正反映亲眼所见”到后来照片中的祖母家在现实中已更换主人这一系列设置来看,文德斯在极度淡薄的叙事中完成了一次精巧的影像本体指涉——影像因流变运动而具有着永恒的真实性,这种恒常性是影像本体的内在要义。PS:配乐神似Camel乐队的《Mystic queen》

7分钟前
  • 世界的焚像.
  • 力荐

鬼马的爱丽丝和沉默的菲利普,美国梦碎,欧洲寻根,仿佛多年后的一场预言。爱丽丝说她奶奶并不住在伍珀塔尔,其实这才是文德斯的小心机吧。为了那100多年前便吱嘎作响的悬挂式列车,他必须把剧组带过去啊哈哈哈,毕竟导演轨道交通爱好者的身份早就暴露了。你看,多年以后的《皮娜》他又故地重游了。

10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力荐

很轻又很重的电影,摄影有种不经意的讨巧浑然天成,城市中的每条马路都游荡着各种失去方向的灵魂。生活若是真的找不到目标又何妨让他失去目标,游荡也是一种生活继续的方式;生活若是真的没有人懂又为什么一定要让人懂,行走就是一种存在;生活若是一定要抛弃我们,那就抛弃吧我们都在被抛弃的路上。

14分钟前
  • 秦诺诺
  • 推荐

拥有一种天真稚气,成人与孩子之间沟通、联系的世界,特别喜欢的是导演潜移默化的表现出“屏幕”普遍性的问题——相机取景、电视屏幕乃至窗口、望远镜这些人们只容许在指定的限制范围内观看的态度,所以片尾两人将头探出火车窗外,可以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的变化。

17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四星半。电影圈最闷的片子在欧洲,欧洲最闷的片子在德国,德国的闷片佼佼者当属德国四杰,四杰中最爱拍闷片的是文德斯……对于观影忍耐力特别好的我来说,搞定本片,不在话下~~ 小萝莉很萌,中性打扮萌,脱光光时也萌……

18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自言自语更像是倾听而非倾诉。」我本来只有照片,遇到你以后我才有了故事。旅行的最佳状态是漫无目的,电影的最佳观感是代入生活。奇妙的漫游漂泊令人无限憧憬,想要一台拍立得,一次无计划的旅行,还有转瞬即逝无法还原的眼前风景。

19分钟前
  • KitajimaJunko
  • 推荐

宝丽来照片的成像永远都要慢一拍,在男主角的相片里于是看不见现在。他于这场以此时此地为基础的旅行只看到一些失掉了灵魂的风景,因为这些画面只有在记忆中才会存在才会获得意义。最后终于获得了具体目的地的他问他年轻的导师:在慕尼黑要干些什么呢?这是失掉历史的人向着未来的诘问。答案在路上。

23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借助各种经典意象调取观众的记忆档案,以达成某种通用的情感共鸣。非常奏效的陌生城市-陌生关系-亲密关系-亲密城市模型。

28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四星半,比《德州巴黎》好得多. 全片建立在两个基本的悖论之上:摄影机常常直接摆放在交通工具中,并非本身刻意地产生"镜头运动",而是搭乘载体做着被动的"不是运动的运动";相机的矛盾则是其拍摄的同时便提示着现实与成像的距离,照片所记下的是拍摄的发生,却非存在的证明――换言之,拍照的动作恰恰意味着彼时彼地我们没有真正在看.因此主人公回到欧洲放下相机后,才获得了感知的能力;而他无意中再次拿起相机之时,也就是这旅途行将结束之际.真实的东西无需为自己寻找外在的证据,在没有照相术的世界里,人只活一次.

29分钟前
  • JeanChristophe
  • 力荐

与文德斯的图文集《一次》可呈互文,照片无法留驻的情感与记忆,一定要亲身经历才具有永恒的温度,异乡的惶惑在无尽延伸的铁轨中诠释「远方」的意义,在路上遭遇的人和事都会慢慢编织进你的生活,成为你的一部分,终将相遇终将分离;外界声响凸显空间的空旷寂寥。

3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永远在路上的文德斯,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真是太恰好了,任何方面都觉得程度刚刚好,很完美。“爱丽丝”真是一个让导演钟爱的名字

39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1.文德斯式公路片的起点,亦是他自己最爱的一部作品,自我的迷失与茫然、人与城市间的疏离关系、对美国文化的复杂感情等母题此后便萦回不去。2.对影像的追思:宝丽来、电视机、望远镜对现实的抓捕与定格——照片与现实的割裂:“照片永远赶不上现实”,纵使找到照片中爱丽丝祖母的老屋也无法阻挡世事的更易。3.在美国便迷失于影像而写不出故事的菲利普,砸了放广告的电视机,骂了商业化的狂潮,却终究与文德斯一度沉溺在摇滚乐之中(点唱机旁客串)。4.影片恰似英国的爱丽丝童话与德国古老的漫游母题的现代变奏,而在菲利普与爱丽丝的面庞叠影及讲故事&写作能力的重生中,成长发展小说的余音犹然入耳。5.爱丽丝被用安全带绑在椅子上看恐怖片的噩梦,太过于真实。6.远观飞机的左下摇移长镜起首(终于大海),航拍火车渐次拉远的右上摇移长镜作结。(8.5/10)

4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重看。结尾最高,不可思议的机缘如同一张好照片,可遇而不可求。迷失、重逢与分离,自言自语的隔绝感在沉默随行的镜头下化作沿途慢慢渗透进胸腔的温度。文德斯的记号都能一一看到——公路,屏幕,孩童,火车,陌生人的际会,“工匠”的迷恋。

42分钟前
  • Lycidas
  • 力荐

【S】城市幽灵。文德斯提供了电影的另一种可能,一种最纯粹的公路片,不再刻意强调旅途与事件,而单纯是运动的过程。镜头仿佛只是在连接琐碎的日常(单看有点像vlog?),而其下其实是相当鲜明工整的结构。和《德州巴黎》虽是不同的情感、但呈现了同样的质地,不过这部比后者轻盈、游刃的多。如此美妙。想说的话已经完全被九苍的短评说尽了,完全是看完时脑子里蹦出的一模一样的想法。对我影响极大的作品,原来电影如此简单。

43分钟前
  • 法式曌影
  • 力荐

CC修复,纽约帝国大厦的云,阿姆斯特丹不见的母亲,伍珀塔尔倒挂的火车,陌生的城市破旧的旅馆,城市漫游,慢慢恢复记忆,孩童大人悄悄地大小无猜。

46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谁还要去看那扇情的中央车站

51分钟前
  • 般若死火
  • 力荐

太爱了!文德斯用极简手法拍出了深邃浓重的情感归依,生命的轨迹在不经意间徐徐改变,旅程永无止息,但满溢的情愫却可一直如影相随。

56分钟前
  • 伊菲吉妮娅
  • 力荐

4.5 欧洲美国化的一面。走进互相生命里的“陌生人”,以模棱两可的“谎言”和单纯脆弱却又冥冥中难能可贵的情感关系来维系。/ 小女孩突然坐进副驾驶笑着说自己如何从警局逃出来的场面、改口谎称母亲姓氏,之后与报纸的呼应实在是太击中了,这段留白设计也很妙。/ 镜头魅力堪称是公路三部曲之首。

58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终于把文德斯这部看掉了,大概是最近看过最舒服的一部电影,缓慢悠闲、自然懒散,白昼与夜晚交替,流动着的时间和空间;两人看似有着共同的目标,过程却充满着盲目和无意义。男主和小女孩的角色选得真不错,配乐也是极好。两人坐在餐厅里对谈时阳光透过窗户映在脸上一幕,或许是影史最美黑白画面之一。

1小时前
  • 柯里昂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