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幻影

剧情片法国1974

主演:阿德里娅娜·阿斯蒂,朱利安·贝尔托,让-克洛德·布里亚利,阿道弗·切利,保罗·弗朗克尔,迈克尔·朗斯代尔,皮埃尔·马格隆,弗朗索瓦·麦斯特,埃莱娜·佩德里埃,米歇尔·皮科利,克洛德·皮埃普吕,让·雷谢夫,贝尔纳·维尔莱,米莱娜·伍柯迪克,莫尼卡·维蒂,帕斯卡勒·奥德雷,菲利普·布里戈德,Philippe Brizard,阿涅丝·卡普里,让·尚皮恩,雅克·德巴里,保罗·勒·佩尔松,皮埃尔·拉里,阿里克斯·马赫,Maxence Mailfort,穆尼,贝尔纳·米松,Marc Mazza,马塞尔·佩雷斯,玛丽-

导演:路易斯·布努埃尔

播放地址

 剧照

自由的幻影 剧照 NO.1自由的幻影 剧照 NO.2自由的幻影 剧照 NO.3自由的幻影 剧照 NO.4自由的幻影 剧照 NO.5自由的幻影 剧照 NO.6自由的幻影 剧照 NO.13自由的幻影 剧照 NO.14自由的幻影 剧照 NO.15自由的幻影 剧照 NO.16自由的幻影 剧照 NO.17自由的幻影 剧照 NO.18自由的幻影 剧照 NO.19自由的幻影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2:58

详细剧情

  本片由几个超现实的小故事串联而成。公园里,一个神秘男子塞给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女孩几张图片,女孩父母对这些帕特农神庙、凯旋门等古建筑的图片大惊失色。丈夫晚上被幻觉困扰求助医生,恰巧女护士请假离去,在回家的路上,女护士偶遇受虐狂帽商、赌博的神父等人。一位教授搭护士的车来到警局授课,却总被打断,他最后讲了一段赴宴的经历,几个朋友在马桶上闲聊,而吃饭却在厕所一样的单间里。一名罹患癌症的男人被告知女儿失踪,虽然女儿就在身边,但一群人仍然四处寻找。一名枪手在高层建筑里随意射杀路人,被判处死刑,但看起来却像是当庭释放。警察局长接到了死去的妹妹电话,他前往墓地查看,却发现自己的位置已经被别人代替……  本片获1975年意大利电影新闻记者协会银兔奖。

 长篇影评

 1 ) 做个梦吧

国际喜欢这种调调,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的样子,就像在被子里舒服
感觉电影大部分都是针对中产阶级的讽刺
所谓自由应该是讽刺现状,客观上好像已经都自由但是实际上我们却是被各种道德条例约束,自己困住自己,找突破找借口,动物园肯定是社会的象征,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是鸵鸟,大概与导演的国家文化,反正我不知道,反正我做了个极其可爱的梦

 2 ) 杰作啊杰作

《自由的幻影》是路易斯·布努埃尔(Luis Bunuel)倒数第二部电影,为晚年叙事实验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幽灵”(fantôme)出自《共产主义宣言》的第一句话“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说是向马克思致敬的作品。片头打出的字幕说,此片取材于居斯塔夫·贝克(Gustavo A. Becquer)的一个小故事。只是我不太清楚他的哪个故事,所以无从了解。

这部电影的叙事的确够实验性的,几个小故事一一演化过去,象火炬接力一样,上一个传给下一个,然后继续传下去。剧本是和让-克劳德·卡瑞尔(Jean- Claude Carrière)一起写的。布努埃尔谦虚地说他没有汹涌的才思,我不能想像一个缺乏才思的人能写出导出如此天马行空的电影。有点象意识流那样跳跃和随兴,他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平行叙事方法。在这里他已经不满足于穿插于正常叙事中的幻想场景,而干脆把真实和虚幻糅合在一起,制造出一种荒诞不经的超现实主义气氛来。

本片的引子由哥雅的名画《1808年5月3日(起义者被枪杀)》开始,背景是拿破仑军队占领西班牙期间,士兵们如画中一般执行死刑,西班牙人高喊“自由滚蛋”。当拿破仑和先进的法国把“自由”强加给周遭的国家和人民,这个自由无非是一个“幻影”,因此可以理解被占领的人民要求“自由滚蛋”的心情。片中的小故事逐一回应了这个主题。

正片从一个保姆朗读故事的声音中开始,巧妙地从拿破仑军队在教堂里胡作非为的场景切换到现代和现实来。演保姆的那个演员在很多布努埃尔的电影里出现,总是蠢笨如牛,滑稽可笑。布努埃尔总找得到一些怪怪的,又极其恰当的人演他的角色,修道士,变态狂,教授等等,让人拍案叫绝,一看他们的脸,观众自己就可以开始想像故事了。

一个看上去变态的男子神神秘秘地给女孩子一些照片,从父母后来发现照片时的表情看,观众很自然地以为是淫秽图片。导演耍了观众,只是些风景名胜照片而已,父母痛心疾首地称之为恶心邪恶等等,无非是凯旋门圣心教堂。这个小手段很象一些笑话,暗示别人往歪处想,然后一脸无辜地告诉你,其实很纯洁,是你自己阴暗的心理在作祟。

这是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男人有着失眠的困扰。晚上10点半,他躺下,翻了个身,一看时间已过1点,一只公鸡走进来,2点了,一个黑衣妇人举着蜡烛拿着怀表从黑暗中现身,3点,邮差骑着自行车到他床头,丢了封信给他,又跳到4点,一只鸵鸟颤巍巍从一个门进来,穿过卧室又在另一扇门里消失。这些是典型的超现实主义荒诞画面,我们可以在其他心理分析的影片和超现实绘画中找到影子。

男人把梦中收到的信给医生看,虽然观众很好奇,但导演并不交代信的内容,而是直接过渡到护士的第二个故事里去了。也许只是导演一时的胆大妄为兴之所至,却真的给以后的评论家和观众设了种种猜测的陷阱。

乡村的客栈里上演了好几出戏。先是旁观地从楼道的角度,拍了住客们小蜜蜂似的进进出出各忙各事。然后几个修道士不请自来地到已穿着半透明睡衣的护士的房间里祈祷,一转眼几个人打起牌来,抽烟喝酒,胳膊搭在护士肩上,不成体统。一个白发老妪和年轻的侄子跑到这个远离家庭鸟不生蛋的地方偷情乱伦。继而这些人被一个衣冠楚楚的男人邀入他的房间,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和女助手变装表演了一出受虐的闹剧,原来他有喜欢暴露的受虐癖。客店常常是藏污纳垢的场所,因为远离人们日常生活的圈子,萍水相逢的客人们只是些不相干的人,一切越轨的秘密丑行就有了自由活动的天地。镜头像只偷窥的眼睛,把资产阶级和僧侣的另一面暴露无遗。

第二天早上,搭护士顺风车的教授把接力棒接了过去。给一群不听话的宪兵讲法制和颠覆社会习俗的课时,他举了一个例子。他曾应邀到一个朋友家吃饭。一个新派的资产阶级家庭,装饰现代,最令人惊奇的是餐桌边的椅子竟是马桶,每个人脱了裤子坐在上面。解决完后教授起身“如厕”,厕所里反而是吃饭的地方,而且真的跟上厕所一样私密,别人敲门,里面说“有人了”,门外人就赶紧道歉走开。荒诞而滑稽。让我想到一些当代艺术,极尽自由之能事,拿什么都奉为艺术,完全把传统美丑的观念颠覆了。抛开玄虚的那一套理论,其实什么都没有,还把不附和不苟同的人当傻子。

最后离开教室的两个宪兵在路上逮了个超速的,引出又一个极其荒谬的故事。得知自己患了癌症的男人回到家,并没跟妻子说什么。忽然被告知女儿在幼儿园里离奇失踪。赶到学校,女儿就在教室里,但他们视而不见,还教育孩子不要插嘴,接着到警局报案。警察很重视,明明小女孩就在面前,还煞有其事地调查。一边登记失踪人员特征,一边观察小女孩的样貌,还自作聪明地说“她应该是未婚”。教条得过头的办事手续已经是“超现实”的了,因为这里被戏剧化处理了,显得很滑稽,但在日常生活中,睁眼说瞎话的其实比比皆是。

一个诗人在蒙巴那斯大楼顶上用长枪射击路人,漫无目的,不同场所里的人以不同动作倒地。被捕后被判死刑,他跟没事人一样和周围的人握手,然后径直走了出去,女人们还找他要签名,俨然成了明星。

警察局长找到了失踪的女儿,给父母正念着一封信,秘书暗示他时间到了,吊胃口的信又没念完,就匆匆走了。而他所谓重要的约会无非是酒吧里的牌局。等牌搭子时,向一个美女讲了死去的妹妹的故事。一个炎热无比的夏天,他妹妹在房间里全身赤裸地弹奏钢琴,画面很肉感很暧昧。正说着,死了的妹妹突然打电话到酒吧里要见他。晚上去撬墓,发现妹妹的长发洒在钉死着的棺材外面。他被看墓人抓到警局里,他的位置已换了别人。两人用官场上的口气一本正经地聊部署在动物园周围的警力,好像是有关镇压动物。

接下来就到了影片结束的部分,动物园里百兽乱鸣,警察紧张待命,而背景的声音又回到了最初引子里的那声“自由滚蛋”和枪声大作,画面最后,一只鸵鸟瞪着两只大眼睛左顾右盼,直到渐渐模糊。

人?动物?自由?暴动?这里面说不清的关系,布努埃尔已经把要素巧妙地点了出来,在观众的心里自然地连成了一条线。他说的故事都是匪夷所思的,让人为荒诞的情景笑破肚皮,但这些不是无谓的卖弄和噱头,里面的嘲讽是那样的鲜明,观念是那样的激烈,批判是那样的有力,足以使观众从单纯的愉悦中体会出深刻的思想,越嚼越有味道,这样的电影不是大师杰作又是什么?

 3 ) 自杀是为了活着

接力般的人物出场方式耳目一新,别具一格。布努埃尔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简直叹为观止。神秘的照片在夫妻看来是不洁的低俗物件,实则只是风景名胜。这一关于不要与陌生人说话的思维惯性被无限延伸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状态。丈夫做着关于鸡,女巫,邮差,鸵鸟的梦,醒来却发现并不全然是梦,而是真实的存在。牙科护士在旅馆与四位修士打牌,修士一个个抽烟喝酒不知烫没烫头。另一个房间,一个老女人和自己的侄子乱伦。最终,大家都被仪表堂堂的商人邀请到房间作客,却一起见证了一出SM戏码,随后大家鸟飞兽散。一出出闹剧撕开了各阶层人士伪善的面纱。他们在自由之地汇聚并一起释放着本我。教授到富裕的朋友家作客,客厅饭桌变成了厕所马桶,大家坐在马桶上谈天说地,厕所变成了餐厅,仅供一人使用,其他人敲门发现有人不得不乖乖回去排队。这是最有想象力的一段,一切世俗常规都可以被颠覆,一切都是形式主义,一切的意义都可以被重新赋予,存在主义真谛。生患癌症的男人回到家,被学校告知女儿失踪。来到学校,发现女儿好好的在班里坐着。可大家即便都看到了却依旧选择报警,警察甚至根据坐在面前的女儿的脸画了一幅寻人启事的画像。如此毫无逻辑的荒诞行为却再一次影射了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用狙击枪随意射杀路人的杀人犯被判死刑,而死刑的方式是立即释放……所以回归生活,回归自由等于死刑?哈哈,还真是这么个理,自杀是为了活着。警察局长接到死去妹妹的电话,经过回忆,他妹妹曾经光着身子在他面前弹钢琴的画面说明了他们之间曾经存在禁忌的情感。于是局长决定打探个究竟却被当作不法分子抓获。随后又参与到镇压动物园暴乱的行动中,周围不断传来打倒自由的口号。影片最后以一只鸵鸟结束。

什么是打倒自由?你看,这部电影不正是在展示着各种自由吗?各色人物皆是在反规则反理性的无限自由中生活。可同样,他们也在自由的规则里混乱无序的生活。自由是相对的,是有条件的,是需要理性框架的。有了规则,有了束缚才会产生自由,否则只会成为自由的幻影。

 4 ) 流水般惆怅

这就像是一部精神由正常到癫狂的导演拍的电影,越来越离谱,社会看起来越来越荒谬,却提示我们这个社会还是有不少问题。
牧师打牌,旅客在他们面前玩sm,某女跟侄儿乱伦,小女孩被“失踪”(其实她一直在,但是老师、家长包括她自己都认为她失踪了,跟名单对不上了——把名单看得比真实的人还重要,异化啊——,家长和老师带着小女孩去警察局报案,警察也登记了。)某个男的拿着枪在高楼射杀不认识的街道上的人,被法院判死刑,但是没有抓起来,反而放他走,人们拥上去要求签名。
警察局长去见某个女人,认为像自己的某个姐妹,但是姐妹打电话来时不大理睬。后来被另一个局长抓去,看起来要斗他,但是竟然和睦相处。最后一起去动物园,枪声起,说是“打倒自由”。
没约束的自由的结局竟然是这样混乱。
一个人的言行带出另一个人的镜头,流水般惆怅。

 5 ) 超现实——有预谋的亵渎

       这是一部少见的超现实主义作品,而在我看来超现实主义是对现实最尖刻的批判。超现实主义有预谋地将现实打乱,呈现给观众以疯狂怪诞的体验。
    本片由几个分立的小故事构成。
    一开头是拿破仑时代戈雅的名画《起义者被枪杀》的再现,被处决者高喊着“自由滚蛋”,匪夷所思。
    接下来,一个公园怪叔叔给两个非常可爱的小女孩一些照片,还让她们不要给大人看——你邪恶了,对不对?小女孩点头答应了,但回家转头就给了妈妈,一点迟疑也没。妈妈和爸爸非常惊慌,解雇了让女儿和陌生人说话的女佣,拿着照片一张张的看。但那真的是“漂亮图片”——各地风景的照片,凯旋门,圣母院,家长边看边说“真恶心”“太无耻了”。完全颠倒了,把“本该发生的事”,换成了“可能”但荒谬的事——孩子没有迟疑的背叛(想想大家小时候该是怎样的保密),漂亮图片真的是漂亮的图片,而不是猥亵,母亲依然的担心,却认为这漂亮图片依然是猥亵……反常的行为,似乎揭露了人与人关系冷淡,但还得全局来看。
    第三个故事,上个父亲晚上睡觉,午夜里,妻子熟睡,钟铛铛地敲响,一只公鸡走进卧室;一点,一个神秘的黑衣女子飘进来,手持怀表蜡烛,打开看了一下,吹灭了蜡烛;两点,一个邮递员骑车进来,扔给丈夫一封信;三点,一只鸵鸟穿过卧室。第二天丈夫拿着信去找医生,医生也没办法,但导演没公布信的内容。这一节象征意太强,符号化语言太多,我实在难以理解这几个意象在西方文学中的象征含义。
    第四个故事发生在旅馆,一个护士碰见四个赌博喝酒的修士,受虐狂鞋商,乱伦的侄子——一切都是混乱,而这种混乱又无处不在。
    护士离开旅馆,载一个教授到警察局授课,拉开了第五个故事的帷幕。教授来之前,所有的警察都像小学生一样闹腾,跳舞唱歌,在黑板上写侮辱老师和团长的话——等老师来了,又装模作样地坐回位置。教授来了,大谈法律道德,不断有人来打断课堂,让课无法进行,学生也不停捉弄老师,到最后课堂只剩队长两个人。团长来监督,到了高潮,进入第六个故事。
    教授讲他的一次拜访朋友的经历。一天他和夫人一起去拜访朋友,穿着非常正式,寒暄过后,两家子人一起到餐桌“table"边,然后桌边居然是一大圈马桶……这还不是假马桶,主人和客人居然都脱了裤子,边上厕所边在桌上高谈阔论。按照糗百惯例,这还不是GC,高潮是小女孩对妈妈说:”妈妈,我想吃饭。“妈妈嗔怒地回道:”在桌上不要说这样的话,没礼貌。“教授起身,很礼貌地问女仆:”请问吃饭间在哪?“然后进到一个独立的像厕所的一个隔间,拿食物自己吃起来。有人来敲门,教授说道:”有人!“敲门的人连忙道歉离开。这个故事太好懂,批评太尖锐——一个讲法律、道德的社会,会客变成一起上厕所,吃饭变成一种私密——把私密公开化就造成了一种荒诞的效果——鞭挞着这个社会颠倒的道德。
    第七个故事里,队长们起身,去执勤,遇到该幕主角,主角开快车去巴黎看病,被确诊有癌症,临走扇了医生一巴掌。到家被告知女儿失踪,和妻子一起去学校找——实际上女儿一直在他们身边——根本没有失踪——而所有人都在找,警察还煞有介事地看着女孩,”白人,蓝色连衣裙,白色鞋子,应该是未婚。“ 这一幕,人的存在的荒诞,搞笑地呈现出来了。
    第八个故事,一个诗人在高楼上随意射杀路人,拉去审判,被判死刑后还高兴地和众人握手,出法庭时,仿佛成了明星。第九个,警察局局长被人抢了位置还和新局长打官腔,最后一起去动物园镇压动物……画面旋转,背景里响着开头处决的声音——打倒自由!~一张迷茫的鸵鸟的脸,影片结束。
    各位一定觉得,这部影片是部闹剧。的确,超现实主义很难被接受,这部影片的目的正是批判我们习以为常的现实,让我们感到不舒服。超现实主义正是对我们思维规律的总结,对日常反复出现的规律、现实进行”非理性的转变“,一切神圣皆化为世俗,一切神灵皆被亵渎。我本人也相当喜欢这种思潮。道德的混乱,存在的缺失,无不是社会尖锐的问题,悬而不决,日日冲击着我们的思维。人格的异化在”自由“的社会里相比影片完全有过之而无不及,让人啼笑皆非之余不免让人深思——而超现实主义艺术,用这种羞辱的方式,揭示被异化的人的形象。
    片中第一幕,死刑犯们死前高喊打倒自由,到底是什么意思?我猜测,这是对现今自由的一种反面思考,对今天所谓的自由的一种质疑?何为有限度的自由?个体的自由不应该被无限度地夸大,不应该影响到其他个体的自由,不应该低于某一底线——否则就是接下来的混乱。在这所谓的自由中,母亲担心每个和女儿说话的人,陌生的都是怪叔叔,塞给的图片都有用意;在这之中,道德混乱, 客套就像大家一起上厕所一样荒唐,连修士都无所不为,私密的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罪恶之人反倒被人崇拜;在自由的名义下,人们肆意攻击他人,毫无羞恶怜悯之心;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无处不在,而和人打哈哈让人更觉得人的存在的困扰(即何谓存在)不仅仅是劳动的压迫与统治意识形态的折磨,更可以说来自虚假的、颠倒的、神秘化的社会关系,一种生活对人的异化。鸵鸟我认为指代的是鸵鸟思想,即指逃避现实问题,现实是无法逃脱的,鸵鸟只能来了又走;邮差带来的是信息,那究竟是谁带来的信息,什么信息,我们都不知道,所以,信指未知;公鸡走来,却不叫,巫女吹灭蜡烛,世界陷入黑暗,似乎都指没有黎明,看不见希望,随后邮差送来未知,鸵鸟走来又离开即想逃避却不能。丈夫梦境的挣扎似乎是每个人,每个生活在自由中的现代人的痛苦。影片末尾有出现鸵鸟,似乎又在说逃避——鸵鸟式的逃避,而背景中的枪声,”打倒自由“的呼喊,天旋地转的镜头,似乎告诉我们,无处可逃,自由只是人们意淫的幻影。

 6 ) 鸵鸟的幻影,熊的幻影。

#DVD 电影以角色叙事或角色经历串联多个小故事(看到一半有种看卡拉克斯的《神圣车行》的感觉),所有故事以一条线串起最后达成一个环形结构。

每个小故事衔接得也非常好,被摄主体转化的非常流畅也让整体的叙事节奏紧凑不少。导演以打破固化意识的荒诞感带来的讽刺力度是非常强的(经验论),以内心表象化处理的方式讽刺人事物的虚伪放到现在看有些大预言家的意思了。大量的名词和视觉性画面被去社会化处理以达到我理解的核心的表达,即去社会化的一切都是纯粹,社会中一切皆是幻影。

影片在第一个故事中的“打倒自由”的喊话在结尾处同样出现,搭配着同样的枪炮和钟声的配乐效果,让故事在叙事上达成闭环,而“自由”的鸵鸟先后出现带来的对照效果也是非常明显,其实看完《无熊》后再看这部电影,感觉两部电影用了两种风格说了同一个故事。

在之前看书的时候就被问过到底自由是什么,我的理解也是自由始终是由社会决定的,而社会?

视觉上,影片的室内调度很棒,尤其是群像戏,很直观的能感受到他要表达的是什么,推拉镜头被大量的时候,让叙事节奏加快不少,只是一两处穿帮非常扎眼。

 短评

每个角色都在前一故事落幕时以配角出现又作为下个故事的临时主角,独特的无中心叙事串联成超现实故事集。晚年的布努埃尔已然将超现实主义呈现在现实当中,依旧是对中产阶级社会绝妙的隐喻与讽刺,将公开与隐秘的事实颠倒制造荒诞效果。尤其以寻找眼前的失踪女孩和在餐厅如厕并在厕所就餐两段最为精彩。

6分钟前
  • 小易甫
  • 力荐

超现实主义的基础是无意识和自由书写,因此本片中诸多超现实因素本身并无任何象征意义,重要的是观众自己潜意识下迸发的各种联想。本片的主题在于对中产阶级的讽刺,顺带调侃宗教,警察,社会体制,法国的自由精神。接驳式的叙事结构能更好的表现中产阶级的全景概括,但水浒,儒林外史,蜀山等文学作品

10分钟前
  • 醉舟
  • 推荐

我称之为伦理幻电影,用禁忌挑战被社会规范化的伦理,但不是来自故事,而是倒错的设定,私癖/公演,吃饭/排泄,失踪/视而不见,死刑(名)/释放(实),死/记忆,诸如此类,而荒诞之处,是让两端直接对立,然后产生倒错者对“童言无忌”的规训(你看这就是福柯的魔力),一切都有关真相/谎言,布努埃尔拍的中产生活已经掏空了伦理的道德内涵(比如同情),徒留虚伪而程式化的礼仪,这让他的电影已经成为某种行为艺术(which我不喜欢),甚至让他自己成为戈雅画中的行刑者,仿佛代替西班牙向法国夺回对自由的命名。

12分钟前
  • censored dump
  • 推荐

8.0/10。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布努艾尔做不到;幻想空间里一切事物都颠倒是非的意象化(如把黄片化作风景照、警车化作坦克、厕所与餐厅对换等等。);对资产阶级的行径荒诞到不能再捧腹,所以说这其实是一部非常高端的恶搞喜剧。

15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每次看布努埃尔都会在兴奋和怨恨之间摇摆。兴奋是因为,他怎么能这么脑洞无边无际,幽默感顶天立地,把所有的人群都讽刺到无话可说呢?怨恨是因为,每次看他的电影都会觉得自己好笨😔(豆瓣的短评可以写350字了,2018.07.14特此留念,这条就不写满了...)

18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去中心化,链条式推进的叙事,各种超现实的情节和意象即荒诞又意指丰富,历史、宗教、政治、阶层、两性无所不包,文本性极强。布努埃尔的电影里你甚至很难听到一句粗口,可他的愤世嫉俗却令人惊叹。

23分钟前
  • 应用层协议
  • 力荐

在人类文明所开创的疆域里,种种约定俗成的塑形僵化彻底折断了飞翔的翅膀,梦想中的自由早已被维系社会存在的框框异化。我们不过是低飞的公鸡和逃避的鸵鸟,充其量能冒出一两句抱怨:我真的受不了对称了!【9↑】

26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力荐

东西街南北走,出门看见人咬狗。

30分钟前
  • 合纥
  • 推荐

结构酷似《儒林外史》,讽刺有过之无不及。布努埃尔堪称吴敬梓的异国晚辈知己。

33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开头和结尾的衔接也是画圆并圈住了世界。

34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推荐

评论说了一堆废话,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布努艾尔的荒诞剧很好玩

35分钟前
  • 力荐

关于这种无主角,无主题,随人物移动而变化故事的拍摄手法,首先我在Gus Van Sant那里看到觉得精彩无限,然后发现Richard Linklater在这之前就用过了,赞叹一番后,我现在发现布努埃尔居然在几十年前就用过。这到底是不是这种拍摄手法的原创啊?我要疯了。另外,尤其喜欢找寻小女孩和马桶上吃饭的那两个故事,非常有寓意。

39分钟前
  • 思阳
  • 推荐

布努埃尔用一贯讽刺喜剧式的白日梦构想剧情,营造了一出对中产阶级、宗教、掌权者、权力机构等的戏讽意味,让被缚的现实蒙上一层骚乱的反动气息。布努埃尔在戏谑资本、权力、性与暴力的同时,也指出了这就是一种所谓“官方自由”的说法其实是一场巨大的骗局,它剔除了主体群众的参与,他们是被欺骗、被强杀的无辜者。当群众的愤怒之火逐渐燃起,布努埃尔用这样的“炮火”结尾呼应1968年的“五月风暴”,预示着自由之火的燎原时刻。

40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推荐

荒诞主义的集大成者,未知的进程,串联的小故事,奇妙荒诞,无人知晓。各种超现实,毁了原本对一个故事、一部电影的理解。莫名其妙的照片、突兀行走的鸟类、受虐狂、畸恋、赌博的神父、马桶上的闲聊、失踪的女儿、被释放和尊敬的无理由杀人狂、死去妹妹的来电、被取代的局长位置...各种赞!!!

44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事实证明看布努埃尔的片子之前读一遍剧情简介是很有帮助的…不然你根本不知道你在看什么。几个小段子依然是布努埃尔式结构叙事,依然黑的高端大气。在重要的事情上面说不重要的事、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面大费周章、在极端自由上的现象上面做啼笑皆非的怪癖幽默。

47分钟前
  • 苍老师井空
  • 推荐

世界是这样终结的——不是嘭的一响,而是嘘的一声——艾略特《空心人》

49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布努埃尔倒数第二作,不如[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那般自由灵动,但讽刺力度足够。1.逆转常识、制度与习俗,将颠倒逻辑推演到了极致,一如石像打人,尸身不腐,风光名胜照片被看作淫秽图像,混乱梦境呈现为定时醒来所见的现实场景,集体坐便聚会vs单人厕所用餐,健康=癌症,孩子至终在场却被追查探问失踪案,无差别射杀者得到无罪释放的死刑判决,还有对动物的镇·压行动(坦克搜猎狐狸,动物园枪炮与鸵鸟)。2.旅店乱性&隐秘欲望与裸女妹妹弹琴+墓地探访同质于[白日美人],不断被打断、永远完不成的上课与读信似[泯灭天使][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变奏。3.由每段末尾登场或偶入的次要人物转换视角,引出下一故事,串联接力,结构精妙。4.多次以擦鞋作为转场,既有老布标签式的“恋足”风味,又扣合“肮脏-洁净”的二项对立式。(8.5/10)

5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9。布努埃尔最后的3部作品,评论讲的全是废话。此类片,不解释啊。

55分钟前
  • Mannialanck
  • 力荐

虔诚的天主教徒摇身一变成赌徒,烟酒色通通不禁;热情好客的帽商瞬间上演SM戏码;端庄老妇与侄子深夜乱伦;课上频频被打断的教授回忆一场赴宴,大家在马桶上优雅地社交,在厕所般的单间里粗鄙地进食;一个晚期癌症病患的女儿被告知失踪,可她分明就在身边,大家却四处寻找;一名抢手在高楼随意射杀路人,被判死刑后却被释放,大家向其索要签名;警察局长接到死去妹妹电话,前往墓地查看被抓,发现自己位置已被替代。布努埃尔的社会寓言,精准辛辣,有多荒诞,就有多现实。

56分钟前
  • 长别离
  • 力荐

“打倒自由”的呼声在影片的结尾再次响起,当然布努艾尔反对的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匪夷所思的,以自由为名的社会条条框框即另一重自觉的,无意识的专制。仍是大量的荒诞象征展现了世界的扭曲、畸形。而一系列相对独立的人物、情节、动机被完美的通过空间上进行过渡、转场,这手法原本属于希区柯克

58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