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岛屿读书

记录片大陆2022

主演:余华,苏童,西川,房琪,程永新,叶兆言,祝勇,欧阳江河,黄蓓佳,肖全

导演:内详

 剧照

我在岛屿读书 剧照 NO.1我在岛屿读书 剧照 NO.2我在岛屿读书 剧照 NO.3我在岛屿读书 剧照 NO.4我在岛屿读书 剧照 NO.5我在岛屿读书 剧照 NO.6我在岛屿读书 剧照 NO.13我在岛屿读书 剧照 NO.14我在岛屿读书 剧照 NO.15我在岛屿读书 剧照 NO.16我在岛屿读书 剧照 NO.17我在岛屿读书 剧照 NO.18我在岛屿读书 剧照 NO.19我在岛屿读书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1 12:25

详细剧情

  该节目是一档外景纪实类读书节目,邀请写书人、出书人、爱书人作为主要嘉宾,共同前往一座远离喧嚣的岛屿。在这里,他们生活、相处、读书、写作,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和意义。节目用有意思、接地气的内容,将好的书目、好的阅读方式以及嘉宾关于读书写作有意义的思考呈现给观众和用户,拉近普通人与“阅读”的距离。

 长篇影评

 1 ) “我在岛屿读书”,宾客离席的盛宴

面朝大海,小屋一间,架上满满的书;三五好友围坐喝茶,临海风,观海景,话读书事,身边是邻家女孩儿和慵懒的柴犬……这就是“我在岛屿读书’的情境了。有人看到田园气息,有人看到老友重聚,有人看到推荐书单。对我而言,似乎曾经熟悉的语境从尘封的岁月中走来,直接走到我面前,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反应。有惊喜,因为那是如此熟悉的岁月;也有隔阂,在不见的这些年里,自己的经历在时间的尘烟中渐行渐远渐模糊,坐在这里的这些人,他们经历了什么,他们如今是谁?余华说,中国在40年间经历了欧洲400年的变化,那么这些作者,和现在的世代间该算多少年的间隔呢?

哥哥姐姐们大致和余华、苏童和西川是同时代人,对于他们在节目中提到的“当年”,我几乎和他们一样熟悉。我知道借一本书要按时读完的紧迫感,我从未看完过《一千零一夜》,因为哥哥借来这本书,人家只给了一天一夜,所以哥哥读了一部分,我也读了一部分,父亲和哥哥说能不能跟人家商量下多一点时间让我读完,哥哥很为难,最后还是按时还了。后来我再没有完整读过这本书,可能因为这本书在我心里留下了“不可得”的痛苦感受。他们提到的主流刊物,我小时候基本都看过,大姐用她不多的收入,买任何一本她能买到的文学刊物,《收获》、《人民文学》、《萌芽》、《十月》、《诗刊》……我们全有。由于有些是双月刊,在那两个月里就反复看,甚至记得某一段落在页面的哪个位置。对我而言,听他们的对话是甜蜜的,那正是童年和少年的时光;也是痛苦的,因为没有他们的讲述,我甚至没意识到自己离那个时代已经太远了。那时需要人去动员、劝导你看书吗?就像余华说的,很多大人都担心孩子点灯熬油看书看坏了眼睛。小时母亲严禁我深夜看书,后来住校才获得解放,宿舍熄灯后点蜡烛看书的习惯一直持续到大学毕业,直到获得了完全的“点灯自由”。这不是好或者坏的分别,只是一个时代落幕了。从来没有一档节目让我产生如此的时代感、追忆感和失落感。看西川在篝火诗会上朗诵“半生南北诗,览空在分界”,忍不住泪如雨下。我们这些人从那个世代走过来了,不管是追忆过去,还是热衷现在,我们都走过来了。而有些人,他们年轻的面貌永远留在了那个世代,他们不仅是那个世代的儿女,也是那个世代的表征。名单很长:海子、顾城、骆一禾……西川不是自己,是那个世代所有的诗人,只可惜他们虽有“南北诗”,却不可能用“半生”去书写了。

读书是一场盛宴,作者、译者、读者,都是这场盛宴的宾客。曾经,我们的宴席满满当当。我们有沈从文、鲁迅、周作人这样的作者,有朱生豪、傅雷、周作人这样的译者,还有无数乐此不疲、来自三教九流的读者。“我在岛屿读书”中时时闪过那场盛宴的光影,似乎无用的话题,却充满最大的人生意趣。比如用文学作品来组球队的奇想,从开始我就着急,为什么不选雨果,更重要的还有蒙田?好在西川终于抓到时机把雨果放进去了。这有点像我们小时候的游戏,你可以扮书里的人物,也可以用某一句诗词反败为胜。这是那个年代的“王者荣耀”,想在这种游戏中占上风,你非有庞大的阅读量和强大的记忆力不可,这两样才是那个时代的王者。现在似乎不需要有如此强大的记忆力了,我很依赖网上的搜索了,昨天女儿还谈到有学生用 ChatGPT 写作业。这同样不是好与坏的分野,只是时代的不同。也许这正是“我在岛屿读书”的奇异之处,作为一个节目,它要努力切住现在的时间点,将现在的人们带入曾经的读书环境,但即便是手未曾释卷的嘉宾,也不可能不感觉到那个时代已经走远。就像第一期,问房琪现在读什么书,房琪的回答曾让很多人吐槽,其实房琪无需为自己的读书范围和品味解释,读书和人生是一致的,喝奶还是吃米饭,全由那时的状态和吸收能力而定,只要坚持下去,读书会自己指出路径,让人抛掉一些再捡起别的,或者同时拥有。读书就像吃东西,食物虽然重要,更重要的是食欲。就像苏童说他排到的书票是《微积分》,仍然会买来看,因为如饥似渴的阅读欲望会吞噬掉别的考量。读书中有隐秘的快乐,会让人完全忘记别人的眼光和评判。读书曾经是很本能的一种生活方式,如今需要解释,需要比较,需要倡导。人往往强调缺乏,而不展示已拥有。这大概解释了“我在岛屿读书”的真实语境。

言不及义地说了很多。我并不是“我在岛屿读书”的批评者,相反,是超级拥趸。不仅因为这里有最喜欢的作家余华,也不仅因为这里有很多耳熟能详或者还未曾涉猎的书,而是这档节目让我猛然醒悟到,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能达到怎样的深度和厚度,而达到这样的深度和厚度,并不需要金碧辉煌的凭藉,只要茅屋一间、桌子一张、椅子若干而已。也许很多宾客已纷纷离席,但只要还有坐在这里“俱怀逸兴壮思飞”的三五知己,就是一场不折不扣的盛宴。在这里,未来尚远;在这里,往日重现。

更多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Rita 留学之旅“

 2 ) 《我在岛屿读书》提及书目汇总

只列入谈话中聊到具体书名作品。 节目观看网络平台:今日头条,西瓜视频。

第一期 苏童《妻妾成群》 汪曾祺《人间草木》 沈从文《生活不必慌慌张张》《边城》《湘行散记》 史铁生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 [德]歌德 《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古文字源流丛考》 [美]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己》《伤逝》《故事新编》 《铸剑》《风波》 余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俄]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英]毛姆《月光与六便士》 [美]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 [美]海明威《老人与海》 《览海赋》 [美] 赫尔曼•麦尔维尔《白鲸》 路遥《平凡的世界》 《全唐诗》 [伊朗]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诗集 《随风而行》

苏童推荐书单:

《鲁迅全集》鲁迅 《边城》 沈从文 《老人与海》 [美]海明威 《红楼梦》 曹雪芹

ep01 苏童推荐书单

第二期 双雪涛《飞行家》《跛人》 [英]托尔金《魔戒》 路遥《平凡的世界》《人生》 老舍《茶馆》 金宇澄《繁花》 苏童《青石与河流》《1934年的逃亡》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他们的儿子》《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康濯《水滴石穿》 严文井《唐小西在下一次开船港》 李劼人《大波》 张献《屋里的猫头鹰》 康式昭 奎曾《大学春秋》 张洁《方舟》 孙犁(发表《收获》笔名:孙芸夫)《芸斋小说》 马原《虚构》 铁凝《麦秸垛》 王蒙《活动变人形》 张承志《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 笛安《姐姐的丛林》 [美]卡森·麦卡勒斯《伤心咖啡馆之歌》 巴金《家》《春》《秋》《憩园》《寒夜》

程永新推荐书单: 《人生》路遥 《在细雨中呼喊》余华 《虚构》马原 《随想录》巴金

ep02 程永新推荐书单

第三期 苏童《妻妾成群》《黄雀记》《米》《祭奠红马》《河岸》 余华《文城》《许三观卖血记》《活着》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俄]布尔加科夫《大师和玛格丽特》 马原《旧死》《虚构》《冈底斯诱惑》 刘兆林《啊,索伦河谷的枪声》 阿城《树王·棋王·孩子王》 曹禺《雷雨》 万方《你和我》 叶昕昀《孔雀》《最小的海》

叶兆言推荐书单: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美]威廉•福克纳

《异秉》《受戒》汪曾祺

《秋园》杨本芬

ep03 叶兆言推荐书单

第四期 余华《篮球场上踢足球》《河边的错误》《鲜血梅花》《古典爱情》《第七天》《世事如烟》 祝勇《故宫艺术史:初民之美》 老舍《茶馆》《老舍全集》 鲁迅《鲁迅全集》 [美]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西川《北宋:山水画乌托邦》 麦家《风声》 [英]阿加莎•克里斯蒂《尼罗河上的惨案》《东方快车谋杀案》 [美]埃德加•爱伦•坡《玛丽·罗热疑案》《失窃的信》(未提到书名,谈及故事内容) [德]帕特里克•聚斯金德《香水》 [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黑暗中的笑声》 [英]柯南•道尔《福尔摩斯探案集》 [法]安妮•爱尔诺《正发生》《悠悠岁月》《一个女人的故事》 紫金陈《沉默的真相》《隐秘的角落》 马伯庸《两京十五日》《长安十二时辰》 郑执《生吞》/《胆小鬼》 [法]大仲马《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 金庸《射雕英雄传》 [德]雅各布•格林 威廉•格林《格林童话》 [丹麦]安徒生《安徒生童话》 [英]J.K.罗琳《哈利•波特》 刘慈欣《三体》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俄]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曹雪芹《红楼梦》 海晏《琅琊榜》 [英]莎士比亚《王子复仇记》(《哈姆雷特》) [美]丹•布朗《达·芬奇密码》 程永新推荐书单: 马伯庸《长安十二时辰》《风起陇西》 [英]阿加莎•克里斯蒂《东方快车谋杀案》 [法]儒尔•凡尔纳《八十天环游地球》 [美]斯蒂芬•金《写作这回事:创作生涯回忆录》

ep04 程永新推荐书单

第五期 苏童《桑园留念》《乘滑轮车远去》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野草》 周作人《苦雨》《初恋》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神奇的加勒比》 [法]罗兰•巴特《埃菲尔铁塔》 [德]瓦尔特•本雅明《驼背小人》 余华《活着》 《陵河诗刊》 [伊朗]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诗集 《随风而行》 冯至《十四行集》 郭沫若《夜步十里松原》《再别康桥》《常州天宁寺闻礼忏声》 屈原《九歌•少司命》 杜甫《秋兴八首》 《山海相映:陵水百村诗画集》 西川推荐书单: 鲁迅《野草》 [法] 夏尔•波德莱尔《恶之花》《巴黎的忧郁》 [法]米歇尔•蒙田《蒙田随笔》 [英]弗朗西斯•培根《培根随笔》

ep05 西川推荐书单

第六期 西川《数次航行在大海上》《分界洲岛读苏东坡新韵成篇》 [阿根廷]博尔赫斯《雨》 苏童《给陌生人写信》《雨和瓦》 祝勇《在故宫寻找苏东坡》 欧阳江河《法多(命运)》 钱利娜《小妹湖》 郭学忠《晨暮陵河边上,我的思念》 西川推荐书单: [阿根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诗人》 冯至《十四行集》 艾青《艾青诗选》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ep06 西川推荐书单

第七期 [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山海经》 聂璜《海错图》 [美]梭罗《瓦尔登湖》 祝勇《在故宫寻找苏东坡》 陆文夫《美食家》 萧红《呼兰河传》 萧军《八月的乡村》 李劼人《大波》《死水微澜》 汪曾祺《复仇》《受戒》《大淖记事》 [美]罗伯特•弗罗斯特《雪夜林畔小驻》 沈从文《边城》 陈忠实《白鹿原》 阿来《尘埃落定》 欧阳江河推荐书单: 格非“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 阿来《尘埃落定》 莫言《晚熟的人》

ep07 欧阳江河推荐书单

第八期 黄蓓佳《我要做好孩子》《今天我是升旗手》《童眸》《遥远的风铃》《艾晚的水仙球》《最温柔的眼睛》《野蜂飞舞》【《黎明动物园》(正在创作中)】《叫一声老师》 刘慈欣《三体》 李心田《闪闪的红星》 李学诗《矿山风云》 [越南]忠坚《消息树》 童边《新来的小石柱》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 管桦《小英雄雨来》 徐光耀《小兵张嘎》 施耐庵《水浒传》 林海音《城南旧事》 [美]哈珀•李《杀死一只知更鸟》 [美]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苏童《城北地带》 杂志《童话世界》《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儿童时代》《青年文学》《人民文学》 [英]J.K.罗琳《哈利•波特》 [法]大仲马《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 褚人获《隋唐演义》 《诗经》 黄蓓佳推荐书单: [印度尼西亚]安德烈亚•伊拉塔《天虹战队小学》 曹文轩《草房子》 林海音《城南旧事》 吴承恩《西游记》

ep08 黄蓓佳推荐书单

第九期 黄蓓佳《补考》《星空下》《小船,小船》《我要做好孩子》《今天我是升旗手》《雨巷》《请和我同行》 [俄]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 [法]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琴声如诉》 [法]大仲马《基督山恩仇记》(《基督山伯爵》) [法]巴尔扎克《高老头》 《微积分》 [美]卡尔•桑德堡《林肯传》 肖全《我们这一代》 刘心武《班主任》

第十期(本期主要探讨影视,影视改编小说/片单不列入)

[前南斯拉夫]埃米尔·库斯图里卡《我身在历史何处》

余华推荐书单/片单:

小说/电影:余华《活着》,张艺谋《活着》

小说/电影:[美]杜鲁门·卡波特《蒂凡尼的早餐》,[美]布莱克·爱德华兹《蒂凡尼的早餐》

ep10 余华推荐书单/片单

第十一期 西川《民歌》(诗) [奥地利] 彼得•汉德克《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 [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 [西班牙] 塞万提斯•萨维德《唐吉诃德》 [俄]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罪与罚》 [美]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 [奥地利] 弗朗茨•卡夫卡《变形记》《城堡》 [法]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意大利]但丁《神曲》 [德]歌德 《浮士德》 [法]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 老子《老子/道德经》 商鞅《商君书》 左丘明《左传》 司马迁《史记》 施耐庵《水浒传》 曹雪芹《红楼梦》 吴承恩《西游记》 蒲松龄《聊斋志异》 《诗经》 《楚辞》 《六朝诗》(《汉魏六朝诗文选》) 《唐诗选》 [意] 薄伽丘《十日谈》 《当代美国短篇小说集》 [阿根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诗人》《创造者》《莎士比亚的记忆》 开愚《博尔赫斯的光明》 [英] 赫胥黎 严复(译)《天演论》 [法]小仲马 林纾(译)《茶花女》 [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奥赛罗》 西川推荐书单: 但丁《神曲》 (田德望 译;朱维基 译;王维克 译) [意] 翁贝托•埃科《玫瑰的名字/玫瑰之名》《带着鲑鱼去旅行》

ep11 西川推荐书单

第十二期 鲁迅《鲁迅书信》 [德]歌德 《浮士德》 冯友兰《中国哲学小史》《中国哲学史新编》 李贽《童心说》(收录于《焚书》) [英] 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 [印]泰戈尔《泰戈尔诗选》 [英]莎士比亚 梁宗岱 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美] 加布瑞埃拉•泽文《岛上书店》 鲁迅《呐喊》 [法]大仲马《三个火枪手》 钱钟书《围城》 栾人学《祖宗海》 沈从文《生活不必慌慌张张》

 3 ) 你还有一些“影子哥们儿”

一些没止住眼泪的点:

1 凉风习习。同坐一桌吃饭时,余华说“我真是太愚蠢了,信件烧了”。

2 惊涛拍岸。

余华、西川、苏童、肖全、黄蓓佳他们在拍照时,余华说“铁生没了”,脑子里就跳出了那句“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高一学《我与地坛》,一位同学读完说“他好苦”。

3 岩石,海风旁。

西川嚎出“坡翁诫我也”,天边起了风。灰白的发想起了杜甫“卷我屋上三重茅“。苏轼、李白、杜甫、韩偓、西尔维亚·普拉斯,感受到了世界线交汇时的浑涵光芒。

苏童《雨和瓦》“现在我已不记得那件衬衣的去向了,我母亲也早已去世多年。但是二十年前的一场暴雨使我对雨水情有独钟,假如有铺满青瓦的屋顶,我不认为雨是恐怖的事物 ;假如你母亲曾经在雨声中为你缝制新衬衣,我不认为你会有一颗孤独的心。”

4 你还有一些“影子哥们儿”。

2023.1.16最后一课“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

盼来年。

 4 ) 你所能想到有关读书的,都在这里

海风轻拂,白浪沙滩,一个岛上的书屋,一张面朝大海的书桌,一条慵懒自在的狗,几位当代大作家重聚在一起,聊着有关书的一切。这就是最近大火的慢综艺——《我在岛屿读书》,名字质朴,却是真正的向往的生活。豆瓣评分9.0,没有所谓的明星,却拉高了无下限综艺的上限,重新定义了圈粉。

他们是谁?苏童代表作《妻妾成群》,后改编为张艺谋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那一年,他26岁;西川是一个诗人,与海子、骆一禾被称为“北大三诗人”;余华无需多说,自嘲靠从未停止再版的《活着》而“活着”,作家里最会讲段子的。

一个话痨,一个沉默,一个连接二者,语不惊人死不休。走出文字,他们像一道光射出,有人惊讶于他们还活着,我更惊叹于他们熠熠生辉地活着。苏童说观众了解真实的他们后,可能有一种“喜悦的崩溃”,有生之年看当代最伟大的思想碰撞,一种近乎于崩溃的喜悦更为贴切。你所能想到有关读书的,都在这里。

1.为什么要阅读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音频和短视频盛行,“阅读”似乎变得唾手可得,经常会有几分钟读完一本书的错觉。实际上,真正与作者深入交流的寥寥,燃情解说后是巨大的虚空感。

三位大作家呼吁,还是要沉下心来去阅读。苏童说读书会让你了解他人、探索自我,给你塑造精神的能量。一生读很多书,老了才不会后悔,记忆会比别人深刻而丰富。于西川而言,阅读是生活中自然而然的部分,他说自己肯定被阅读塑造了。余华正视“生有崖”,但书无涯,阅读让他跨越看不见的边界,进入到另外一个对话关系,读者的身份更指引他写作。人很容易沦陷在自我里,而阅读可以把自己打开。

在给书屋起名字时,余华建议要把生活分出两部分,一部分一定是精神生活。苏童告诉我们要从嘈杂、忙生活中挣脱出来,走到界限之内看到海,捧起书就是一种姿态。我认为这是关于阅读最好的答案,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需求,只要去做就好了。

2. 大作家亲自治愈你的阅读焦虑

容易焦虑是当代人的一个标志,紧随其后就是做事情思想前后,对待阅读这件事亦是如此:没时间什么怎么办?没有一个安静的阅读空间怎么办?读不懂怎么办?就想读轻松的言情小说怎么办?

余华坦白自己刚开始读书,是出于写作的目的,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但读着读着,阅读和写作都没有功力了。所以不要太在意为什么、什么时候开始,没那么重要。他又提到海明威那句书在哪里,书房就在哪里,和毛姆“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所异曲同工,所以空间也并不重要。余华搬过很多次家,书搬过去,家基本就搬好了。

苏童年轻时读不了《白鲸》,觉得文字臃肿,上了年纪再读却读出了臃肿中的质感;余华35岁因为工作才真正接触鲁迅,一下子被击中,以前并无太多感受;西川认为自己被读不懂的东西打开,并培养了他对文化的好奇。所以不要着急,经典是你20岁时拒绝,50岁就会接受并赞美的。很赞同余华的与好书相遇是一种缘分的说法,读不懂,只是缘分不到。

主持人房琪代表了广泛的一类年轻人,喜欢读言情小说,觉得经典沉重不忍下咽。大作家们首先觉得这并不羞耻,但并没有鼓励“就这样吧,挺好”,还是劝说要与经典相遇,苏童一针见血:让你能走5米的书,和让你能走50米的托尔斯泰终归是不同的,感受的是不一样的召唤。

3.余华还是那个可爱的老头

三个人里,论知名度非余华莫属。除了他的文字,近年来,“我们家已经没有阑尾了”,“努力写小说,就是为过上一种不被闹钟吵醒的生活”,这些采访片段广为流传,让人了解到了灵魂异常有趣的余华。

《我在岛屿读书》中,他一出现,穿着扎眼的花裤衩、还点缀着时尚元素——apple watch,在风中凌乱的花白头发、老态的走路姿势,丝毫掩盖不住他扑面而来的才华和幽默。没有很多文字工作者厚重而带有磁性的声音,他一张嘴,像极了大马路上被拉住、和你聊天的朋友。渐渐地,聊的内容越来越吸引你,声音也随即变得可爱起来。

读邀请信后,他露出狡黠一笑:我不知道最终会在岛上发生什么。拿着年轻时的照片,眯缝着老花眼,打趣自己比苏童帅,还不忘加一句:在照片里。给书屋起名字,他觉得叫转念不合适,别人进门年头一转,就出去了。余华还是那个可爱的老头,过去、现在、将来都给我快乐的人,他能一把剪掉你所有杂乱的烦恼。

4.提供了最好的书单

书单风近来很受欢迎,但仅仅甩出一个list,毫无理由、不说来源,总显得苍白又不真诚。这部综艺里,每位作家都提倡读经典,不经意间,仅一两句话就能唤起去读某本经典的冲动,与之而来的,还有沧海变桑田般的厚重感。他们这些不经意的言语,总像在用什么敲击着你:不读?那损失大啦!

西川一进门误将沈从文的《生活不必慌慌张张》,读成《慌慌张张不必生活》,一下子便有了诗意,你不想读读?苏童大学时在唯一的水房灯光下,披着棉袄,如痴如醉地看《麦田的守望者》,你不想读读?余华说以后看到湘西就等同于沈从文,它会引领你喜欢上这类文学,《湘西散记》你不想读读?苏童说《老人与海》对每个年龄段的启发都会不同,但都会超越预期,你不想读读?他又提到在农村见到路遥,像灯油一样熬着,皮肤和土地一样黄,由此写就了旷世之作《平凡的世界》,你不想读读?西川认为《全唐诗》不只有诗歌,更是一种包罗万象的立体的文明,你不想读读?余华直呼鲁迅一两句话就能把人的精神状态写出,“这家伙简直太牛了”,你不想读读?

每一本,我都想。

5. 细碎的感动

西川出场时哼着英文歌走向书屋,拿起架子上U2的CD,他有感而发:阅读不仅有书,还有画和音乐。然后大谈鲍勃·迪伦、莱昂纳多·科恩。看到窗外海面上的游船,他凝神:说不定那船上有一读书人。诗人变老了,底色依然是浪漫。

三个人本就丰盈而生动了,彼此开着无伤大雅的玩笑,还为我们大开眼界,畅谈着与作家老友们不为人知的过往。史铁生是他们中谈论较多的一个。原来苏童经常在作家聚会中扮演人肉搬运工的角色,他背过叶兆言、背过史铁生,他感受着他的体温,觉得在背着文学圣洁的灵魂。史铁生给余华写信,欣喜地告诉他自己分了四居室、装了电话,说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他们对这位老友的印象很一致:从来不会抱怨命运的不公,对世界没有恶意,始终在赞扬。就像他的文字一样,虽感伤,但真挚。苏童形容:“我很爱他,也很可惜”。

后面几期还有令人期待的程永新、叶兆言、马原、祝勇、欧阳江河等,这些曾是(现在依然)华语文坛中流砥柱般的存在,没有作秀式的表演、精致的妆容、优越的炫耀、文人相轻,有的只是松弛与洒脱,还有细碎的感动,如金子一样闪耀。

很喜欢苏童在节目开头面朝大海时说的:“春暖花开倒也不必,秋雨萧瑟也是美的”。所以,“鬓微霜,又何妨”,几位老者依旧可以“西北望,射天狼”。

 5 ) 什么时候我也可以去岛屿读书

最近刷b站的时候经常看到余华的段子,一茬一茬的,哈哈一茬一茬的不是说他们是韭菜啊。在这些短视频里面他谈笑风生接受各大记者媒体的采访,带着欢喜又嫉妒的感觉说道莫言的书妈的写的这么牛逼,诸如此类。出于余华的作品《活着》这本书是让我喜欢看小说的前几本书,于是找来了今日头条上的这档节目来看看。这档节目的名字取得很不错,叫我在岛屿读书,言下之意,各位观众你们在哪里读书,逼格一下子就上来了,前些年有一本红色封皮的的畅销书叫《岛上书店》,我就是因为这个名字买的这本书。节目请来了几位文坛上的巨人,包括三大诗人之一的西川和作协副主席苏童和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文学杂志《当代》的编辑陈永新。节目介绍了一些书店和作家的书房的西川在岛屿上乘船当场作诗,让人向往,更让记忆深刻的是的苏童在里面脱口而出托尔斯泰来到这就像一束光。听到这话隐隐约约脊背发凉颅内有一把锐利的刀划过。里面的广告做得隐晦,这不像隔壁《吐槽大会》《奇葩说》直接大喊某某某赞助方是我们的甲方爸爸,大家OMG买它,这总归是一档综艺节目不要求太苛刻了。一个巨大的问号,什么时候我也可以去岛屿读书。

 6 ) 我在岛屿读书:阅读习惯要从小养成

在综艺《我在岛屿读书》第九集中,著名儿童作家黄蓓佳被邀请来参加节目,黄蓓佳写的《我要做好孩子》《今天我是升旗手》想必很多儿童都阅读过,这本书也备受好评。 在节目中她提及 一、关于孩子的成长 孩子的成长其实跟我们大人想象的,我觉得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我们想象中的孩子应该都是简单的和快乐的,但其实孩子的成长当中有很多沉重的心酸的东西。其实孩子也是用阅读来抵抗成长中的恐惧,因为他有这么多的经典的文学书籍来做一个压舱石一样的、奠基石一样的,奠定了他的这么一个人生的基石。将来他依靠着这些所阅读过的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他可以抵抗世界上任何的艰难或者困顿,或者生活中的那种不幸,所以阅读的习惯要从小养成! 二、关于儿童文学 在铺天盖地的海量的书籍当中,帮助他们选择应该读的书,或者最适合的书是成年人的责任。儿童文学是个特别宽泛的概念,很多人认为的儿童文学是低幼文学,绘本童话那种特别单纯,美好,快乐的,文字都是像诗一样闪闪发光的。很多儿童文学不仅仅适合一个孩子看的,很多优秀的儿童文学大人一样适合。孩子并不像我们所认为的那种单纯无比,所以给孩子荐书可以略高于他的实际年龄。 三、儿童文学能给孩子带来什么 优秀的儿童文学应该是儿童和成人可以一同阅读的,孩子读书他是成长中的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因为他用自己的一个有限的生命去看待一个无限的世界,从书本里面去看。书本给他打开的这个天地,这个宇宙是无穷大的,带给他的那种向前的欲望,他的成长的欲望,我觉得是从阅读当中带来的。所以如果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失了阅读的环节,他的成长是不完美的。 四、阅读的终极目标 我们这些儿童文学作家,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我们所要写的书,就是为了让孩子长大以后能够保持那种干净的透明的心,能够有能力去喜欢他们喜欢的事物,去追寻他们仰慕的人,去享受这个世界的奇妙,去完成自己的理想,我觉得这也是我们阅读的一个终极目的。 五、推荐书目 卢梭曾说过:人类正是因为由孩子长起,所以人类才能有救。 让孩子从小开始阅读,让孩子接触优秀文学作品,让他们在书籍中看到不同的人生!

 短评

主持人有点多余了,感觉她的作用就是打广告的,毕竟太年轻,跟这些大佬级人物根本聊不到一起。第一期说实话没啥看点,就是几个老朋友在一起回忆从前,希望后面能有点具体点的,感觉太零碎了,没有主题。

8分钟前
  • 土豆片栲栳栳
  • 还行

西川可能是我最喜欢的银幕诗人,我喜欢他身上的那种带点笨拙的真诚,真诚永远是最打动人的。

9分钟前
  • 世界呢分钟
  • 推荐

都挺好的,就是不知道为什么选房琪。应该让我来的。

14分钟前
  • 左翼富婆
  • 力荐

综艺节目的下限也许很低很低,但总有一些节目在拉高国产综艺的上限。这正是我们国家经久不衰的文化带来的最大益处。

17分钟前
  • 火火
  • 力荐

缺少女性文学者

22分钟前
  • Grace
  • 推荐

请多制作一些这样的文化节目。而不是娱乐节目。

25分钟前
  • 福福
  • 力荐

很好,但是有点遗憾,应该让大家再了解了解中国的女性作家,而不是选一个没有什么阅读量的女主持,导致聊得很浅。但他们在一起我就觉得很好了,希望再多一点这种节目。

28分钟前
  • 世后
  • 推荐

主持人说,读青春文学郭敬明等等不感觉羞耻,我想说,我们可以不羞耻读过郭敬明,甚至大冰,你完全可以不羞耻的说出自己读过,但是经历了真正的文学之后,接受了经典之后,接受了人生之后,你还喜欢那种东西,这就应该感觉羞耻。阅读,艺术,音乐,文学,电影,绘画,所有所有,除了我们都将经历死亡是平等的其它都不平等,都有高下。老师们说阅读没有高下之分,是因为政治正确,其实我们都知道阅读有高下之分。广泛的阅读,但是不代表广泛的喜爱。博爱就是另一种没有品味,理解,接受,也不代表喜爱。

32分钟前
  • 尹圩肆
  • 力荐

能听他们谈文学往事,真是惬意。西川话最少,苏童最实在,余华努力当段子手,又有着对世界的悲悯和洞察。唯独房琪不太合适,因为她所知道的文学知识实在是太匮乏了,只能做一个花瓶点缀作用。

37分钟前
  • bird
  • 推荐

第一集看完,朋友们,这才是向往的生活啊!!!就是应该找个更有文学底蕴和节奏更好的主持人。不然聊的太浅了。

42分钟前
  • Clucy
  • 推荐

我真的很想打五分,但每次房琪一开口,我就恨不能打低分。请问这个人物设定真的是有必要的吗?几位常驻的老师,和陆续来做客的老师,都让我感受到文化对我浮躁的轻抚,我片刻安定下来。我尤其被西川吸引,他是聒噪画面里的倾听者和思考者,我喜欢这种温和的、不出头的礼貌。

43分钟前
  • 樟树港·没头脑
  • 推荐

没有主持人会更好。

44分钟前
  • 透明河流
  • 推荐

说实话,我更期待铁凝、迟子建、舒婷等女作家的加入。

46分钟前
  • momo
  • 推荐

“巴金庇荫了我们这一代作家。”“没有一个像中国这样的每个省,每个市,每个地级市,每个县级市都有文学刊物的,它的文学那种疆域被拓宽了,就是中国人对人的精神的方方面面的思考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一点一点地探索,一点一点往前推进。”《钟山》文学双月刊,《雨花》文学月刊,《花城)文学双月刊,《萌芽》青年原创文学月刊,《读者》《故事会》《古今传奇》《故事大王》看到这里我忍不住落泪。八十年代我永远向往。

50分钟前
  • 有点上头
  • 力荐

余华的花裤衩笑死了!但余华说他35岁和鲁迅相遇也真的棒死了!所以不要因为一朵花没开而错过整个春天,一次没有长成并不代表永远不会长成。给书店起名字那里我和余华老师想到一起去了耶~西川是这个时代的诗人,之前看过他的《跟着唐诗去旅行》,后来在b站看到一个半个小时的短片,叫《山水之上》,引导人们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思考。苏童老师很话唠,思维很活跃,看到走出书本的作家,很可爱!期待后续……

53分钟前
  • 白茶
  • 力荐

这才是“向往的生活”,如果播放平台多一些就好了

57分钟前
  • 麻麻麻花辫儿
  • 力荐

名字都是抄我在岛屿写作的……台湾那部纪录片影响深远,但流传不多,光学名字没用,学学人家对待作家对待文学的态度吧。。。顺便推荐下张同道的《文学的故乡》,那起码是认真做记录的态度。

60分钟前
  • 微微照
  • 很差

评论区对房琪的宽容度,或许也是文学的宽容度之一斑。当然,文学抑或读书需不需要这种宽容是另外一说。又当然,上面关于宽容的话题有无讨论的必要呢?而我们的文学世界正处于锐利时代还是宽容时代?最后,如果把这节目当一部小说(诗小说),那房琪为何存在?怎样的存在?

1小时前
  • 不寻
  • 力荐

为一帮作家搞个真人秀怎么到现在才有人想起来干这事儿???

1小时前
  • TokyoCold
  • 力荐

要是没有房琪,并换成一些优秀的中国女性作家就更好了。我觉得女性作家在我们这片土地上涌现的机会太少了,应该让她们出来展现不一样的视角观点,碰撞出绚烂的文学之花。

1小时前
  • 朱迪思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