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就是女人1961

喜剧片法国1961

主演:让-克洛德·布里亚利,安娜·卡里娜,让-保罗·贝尔蒙多,亨利·埃托,Karyn Balm,多萝泰·布兰克,凯瑟琳·德蒙吉奥,玛丽·杜布瓦,Ernest Menzer,让娜·莫罗,Nicole Paquin,Gisèle Sandré,Marion Sarraut,多米尼克·扎尔迪

导演:让-吕克·戈达尔

播放地址

 剧照

女人就是女人1961 剧照 NO.1女人就是女人1961 剧照 NO.2女人就是女人1961 剧照 NO.3女人就是女人1961 剧照 NO.4女人就是女人1961 剧照 NO.5女人就是女人1961 剧照 NO.6女人就是女人1961 剧照 NO.13女人就是女人1961 剧照 NO.14女人就是女人1961 剧照 NO.15女人就是女人1961 剧照 NO.16女人就是女人1961 剧照 NO.17女人就是女人1961 剧照 NO.18女人就是女人1961 剧照 NO.19女人就是女人1961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20 00:41

详细剧情

  美艳性感的脱衣舞娘安吉拉(安娜·卡里娜 Anna Karina 饰)与男友埃米尔(让-克劳德·布里亚利 Jean-Claude Brialy 饰)同居很久。安吉拉非常想要一个孩子与埃米尔长相厮守,可埃米尔非常享受二人世界的自由,不想结婚更不用说生儿育女,争吵在所难免。在屡次遭到埃米尔的拒绝后,安吉拉一气之下找到了埃米尔的好友阿尔弗雷德(让-保罗·贝尔蒙多 Jean Paul Belmondo 饰)并与之发生了关系。  由法国新浪潮奠基者之一让-吕克·戈达尔执导编剧的彩色宽银幕电影《女人就是女人》,是他向好莱坞音乐歌舞片的致敬之作。影片颠覆传统歌舞片模式,是一部“新现实主义歌舞片”。本片荣获1961年第1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最佳女演员和特别奖两项殊荣,并入围金熊奖。

 长篇影评

 1 ) 可可爱爱无厘头

精致和流动性平衡得恰到好处,音乐的急停、跳切与喜剧的类型浑然天成。摄影机忽高忽低不定式的拍摄手法在开头很吸引注意力,很特别很自由,再加上长镜头就更灵了,panning shot和变换的红蓝打灯已然成为了戈达尔的风格标签;色彩也让auteurs表达出来了自己信仰的美。还是女人这一theme,关于男女coward和fool的讨论,backlash against modern women,对女性的探讨也并不是僵硬地停留在意识形态上(让我想用Adam's Ribs来对比。在房间骑自行车,用玩具/zodiac来预测怀孕日期和运命,女人小打小闹的rebellion(丈夫说什么就做反向的)刷牙时含糊不清的争吵,冷战用书名来对骂…法式无厘头闹剧!各种mismatch让人感叹太聪明了,比如在等女主帘布暗示时,周围的人都来蹭火。女人的形象很琢磨不透,她是穿红色长筒袜阴晴不定的女人,也是扎双马尾纯洁得像婴儿的人,always gets things wrong;贝尔蒙多演wicked asshole还真是自成模版,感觉王家卫的串联宇宙也可以是从这学来的。对男女差别的探寻是引观众去思考的,比如女主快结尾时说自己出轨了但其实没有拍这段,拍了男主和别的女儿在酒店但男主没有坦白。邻居一直有不同的男人上门,楼下亲吻的情侣没有分开过,丈夫带着妻子上街“重金”求子…等等非常introspective甚至可以说是play out法国刻板印象的细节都很连贯,丰富了内容。闹剧还是喜剧?

 2 ) 偏爱

女主角安吉拉的一句台词:“因为我惊人的美貌”,是戈达尔对安娜的赞美。从电影的剧情和镜头里赤裸裸的感受到戈达尔对安娜卡里娜的偏爱,安娜与镜头互动时的松弛与古灵精怪是她对戈达尔回应。总体来说可以感觉到戈达尔与女主角的双向奔赴。

剧情上比较简单,完全服务于安娜,但是安娜的美貌完全撑得起;配乐的忽起忽停、音效与画面的配合,让画面的变得有趣起来;中间穿插着安娜的内心活动,穿着蓝色毛绒边边的裙子在街上起舞,主角们的蒙太奇片段,以及安吉拉几次和依米用书名无声吵架、在卫生间便刷牙边吵架,填充起故事的间隙,让人物丰满、让故事有趣。

 3 ) 迷人的爱情小品

特别喜欢这一部爱情小品,是因为导演让那么一位迷人的小姐来当主角,她穿着大衣在街上走,稍稍昂起了头,那个时候她是一只高傲难以接近的天鹅;回到家,她穿色彩鲜艳的毛衣、俏皮可爱的睡衣,俨然一个活泼的娇俏的邻家小妹妹,在这里她和她的亲爱的依米上演了一场爱情喜剧。

特别喜欢它,是因为导演把那些烦心的日常的情侣之间的争吵以一种别有心思的方式展现出来。他们嚷嚷着互相不要说话,依然在同一张床上睡下,关灯都很有默契。要吵架了,不是靠嘴,而是搬起台灯去书架那里找书,通过书名的组合表达自己的不快不爽:

安琪拉:怪物

依米:把你的屁股从这儿撤出去

安琪拉:刽子手

依米:秘鲁木乃伊

安琪拉:仿艺术家

依米:沙丁鱼

依米:所有的女人

安琪拉:行刑队

最后他们和好了,还是借用书名:

安琪拉:看大傻瓜!即使你不爱我,我也爱你

依米:如果你真的怀孕了?

安琪拉:那很糟糕

依米:我有个主意

安琪拉:我也是

依米:很简单。一段时间之内我们无法得知 – 你是否

安琪拉:怀孕

依米:确保

安琪拉:你让我怀孕这样

依米:我可以确定 – 成为孩子的父亲

安琪拉:我们来吧~~

争执

和好

第一段争执是因为安琪拉想生一个孩子,依米不想,他找朋友弗瑞德来和安琪拉生孩子,可是当他们两人独处一室,依米在外面坐立不安;依米甚至在马路上随便拉一个人和安琪拉生孩子~依米威胁安琪拉要一个人去墨西哥~他咒骂想生孩子的安琪拉是傻瓜~真正伤了安琪拉的心。她一次一次求依米生一个孩子,和弗瑞德独处一室她想着的还是依米,弗瑞德用头撞墙表示对她的爱意,安琪拉回家犹犹豫豫一次一次拉下雨篷,最后的结论是:她也要去墨西哥。于是才有了上面那句:即使你不爱我,我也爱你。安琪拉是真正独立自由的女性,她的独立性使其不受男性凝视的控制,她可以穿不是大家都觉得美的衣服,她可以爱着不爱她的男性,甚至她的生育理想也不依托于男性的希望。

Figure 4 犹犹豫豫的雨篷,我也爱屋里的隔断把小小的屋子隔得一层又一层的

看看安琪拉是怎么引导想吃鱼的依米吃烤过了的牛肉吧:

安吉拉:你想吃鱼还是肉?

埃米尔:鱼

安吉拉:假如要吃牛肉 你要吃蒸的还是烤的?

埃米尔:蒸的

安吉拉:假如要吃烤的的话 你要半熟的还是全熟的?

埃米尔:半熟

安吉拉:亲爱的 你真不走运 我做的烤牛肉有点过

搞定依米一起生孩子,也是用的同样的方法。这才是我喜欢这一部影片的真正原因吧!因为真实生活中,我们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甚至无法在我们想“要”的时候“要到”

Figure 5 最丑的美男子 有着让你难以移目的迷人

Figure 6 虽然我更爱她居家的俏皮模样 却鬼使神差地截了她在人前昂起的头

海报

 4 ) ?

说好的喜剧剧情歌舞片呢,怎么觉着又是一部要聚精会神看才能跟得上的电影......

为啥有话不好好说?为啥口是心非?为啥那么想要个孩子?为啥跟兄弟借了种、还要和男友补一波?为啥能愉快的补一波?

男女主的相处看的我好别扭。是相爱的?可一直在争吵。是不爱?可他们幼稚兮兮还有点神经质的举动,分明是恋人之间的“小和谐”。我以为“大矛盾”是关于孩子这一问题,但似乎最终也达成了和解??

好吧,全片还是懵。镜头轨迹也很不寻常的样子,不晓得要表达些什么。

不过好歹认识到一点,“你不爱我”是万能的挑事儿导火索。

 5 ) 【图文影记】女人就是女人:戈达尔就是戈达尔

《女人就是女人》是让-吕克·戈达尔的第二部长片,这位法国新浪潮先行者曾在一次采访中将其称为“我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处女作”,而对于最受影评人赞誉的《筋疲力尽》(1960)则不甚满意:“我认识到《筋疲力尽》是我无意识的作品。我以前自以为知道这部电影讲了什么,但在影片完成一两年之后,我意识到我完全不了解它的内容。”(1) 在这部被许多人视为戈达尔最平易近人、轻盈愉悦的作品中,安娜·卡里娜饰演的脱衣舞娘安琪拉成为绝对主角,并在某种意义上将让-克劳德·布里亚利与让-保罗·贝尔蒙多耍弄于鼓掌之间,颇有女性主义之味,这一点在1962年的《随心所欲》中得到充分发展。本片“三人行”的角色设置也隐约带着戈达尔其后拍摄的《法外之徒》(1964)及“亲密战友”特吕弗《祖与占》(1962)的影子。但与上述作品及高达其余大部分电影大相径庭的是,影片没有暴力,没有枪支,没有死亡,在缤纷绚丽的色彩中,唯独少了那一抹猩红的血色。

搞怪的古埃及式蹲姿

反向金鸡独立

尽管好莱坞黄金时代知名歌舞明星赛德·查理斯、吉恩·凯利、编导鲍勃·福斯等名字都在卡里娜(注:后文均使用演员名指代角色)对《雨中曲》的戏仿场景中被提及,但戈达尔真正要做的却是颠覆或曰重构好莱坞音乐片。影片大量采用实景拍摄,自然光,小打小闹式的舞蹈动作显得随意而业余,但却具有大部分传统大制作歌舞片无法比拟的写实感与自由度:卡里娜让贝尔蒙多做与自己相同的滑稽动作:古埃及式蹲姿、单腿仰面独立、背对俯身撅屁股等,而一对情侣则在一边旁若无人地亲热;卡里娜叫布里亚利清理房间,男友却装模作样如打高尔夫般跳起了“扫帚华尔兹”;布里亚利时而玩性大发,骑上心爱的单车在公寓内绕圈起舞......

比颤音场景使我忆及当初百练不成时的焦急与熟能生巧后的欣悦

如此魔术师

边说话边刷牙,也是一个经典的语言游戏

除了随性活泼的准歌舞场景,影片还有许多搞怪有趣的桥段。布里亚利与卡里娜比拼小舌颤音,憋足了气争相展示嗓门。贝尔蒙多来到公寓,与布里亚利以拙劣的表演争夺芳心,前者模仿拳击手练独角戏,后者“偷偷”从口袋摸出鸡蛋,迟缓地抬手将其“变出来”。布里亚利故意在话说到半截时开始刷牙,嘴里叽里咕噜地使人完全摸不着头脑,卡里娜也原样复制,像极了两个古灵精怪的捣蛋鬼。莲蓬头失灵了,卡里娜便找出一柄榔头,以敲击水管来充当淋浴的人工开关。

扛着落地灯挑书

看我机灵吧!

最让人捧腹不已的场景也许会铭刻在大部分观众的脑海中吧。如何在与伴侣赌气、拒绝说话时接着吵下去?只见两人轮番从床上跃起,扛着落地台灯,到书架前翻拣书籍,再用手遮挡以突显出封面上的某一个词句作为骂人用语:“怪物”“把你的屁股从这儿挪出去”“刽子手”“秘鲁木乃伊”“伪艺术家”“沙丁鱼”......两人在你来我往数回合后,不禁相视一笑,和睦如初。在这一既是斗嘴又似调情的游戏进行之时,一束古怪而迷人的背景音响彻耳畔,仿若某种机器持续运转的隆隆声,又似夏日里激荡而起的雷暴声,伴随着放大的车轮驶过溅起水花的淅沥雨点,敲破了寂寥难耐的夜色。 戈达尔将这些看似随意松散的生活片段共冶一炉,彰显出法国新浪潮的标志性特点:自发性与即兴性。(2) 而在这一特点的背后则潜藏着一个存在主义式的世界观、一种近乎独属于法兰西的“非连续性”哲学。这一哲学理念,在艾力克·罗德和乔治·皮尔逊所著《表象的电影》一文中有精炼而具体的概括,特摘录如下: 一、一个在其中一切表象都同等重要的世界,是一个无连续性的世界。自我是一系列互无明显关联的事件;它的过去和未来是一系列的行为,但现在是一片待由行为来说明的空虚。因此,自我看上去不再是稳定不变的。它并没有一个内在的核心——没有本质。 二、其他人同样也没有本质,因为他们也是一系列无限多的表象,它们始终是不可预见的。只有物——即具有“本质”的东西——才是能被理解的。人始终是个谜。 三、由于一个稳定不变的现实已不复存在,传统的道德观念便不值得信赖了。这些观念企图规定表象的本质和秩序,使它们能被预见,这样便使人们看不清他们在一个无连续的世界中的真正处境,即彻底的孤立。每个人都有责任临时规定自己的道德守则;自承为任何一种角色,即把一个人划定为“强盗”、“钢琴师”或“知识分子”,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表现,这就变得“不诚实”。这种“不诚实”使人堕落,把人变成物。从存在的意义上来说,他死了。 四、反之,要求避免不诚实,道德必须是一个无尽期的、痛苦的临时决定的过程。一个人不再力求实现像善良和高尚之类的理想,而是力求实行自己的新发现(这是唯一剩下的“道德目标”)。因而行为必然是因时制宜的。 五、由是之故,每一个行为都是独特的和没有社会先例的,而在别人看来便象是无动机的,因为并不存在可供动机依托的一个稳定不变的自我。由此便产生了仿佛是荒唐的“无动机行为”的说法。 六、我们在每一个行为中连续不断地得到改造,这是我们享受自由的条件。但是这样一种连续的自由要求我们对现实、过去和未来的一切行为负起全部的责任。要在生活中达到这个苛刻的理想,只是在理论上才有可能,于是我们便企图抛开这个理想,甘心成为一个被动的动物。对于一个作为物的人来说,世界不再是一系列无限多的表象,它变成一系列无限多的偶然事件。(3) 这一非连续性的世界观在本片中不仅仅呈现为坚定强烈的戏剧性需求与矛盾冲突的缺失、人物行动的随意性与薄弱动机、散漫即兴的情节等内容特点,还在形式(视听语言)上有着多种繁复的体现,这些剑走偏锋的实验性手法无一不在打破着传统叙事电影所竭力营造的连续性、稳定性幻觉,昭示着戈达尔独具特色的“反电影”美学。 牵系起形式与内容的场域是语言,一如十九世纪德国诗人斯蒂芬·格奥尔格的诗句“语词破碎处,无物可存在”,解构语言是消解连续性幻觉的有力手段。影片中,卡里娜和布里亚利、贝尔蒙多曾数次提及法语的语法问题,诸如“如果把形容词放到名词后,意思是否不变”(正经回答应该是要分类讨论,因为少部分法语形容词置于名词前后分别有不同含义)、“‘女人是一切灾难的根源’的谓语动词单数与复数皆可”等。而在影片中后段卡里娜与布里亚利的一次电话争吵中,导演将两人的近景镜头来回快切,使双方的言谈渐次叠加在一起,从而逼迫观众努力辨识对话中的信息。这种语言上的实验是戈达尔十分感兴趣的,试举几个他在新浪潮时期的典型探索:《蔑视》(1963)中不同语言的翻译文本中出现大量错误,但对荷尔德林诗章的翻译则一字不差;《狂人皮埃罗》(1965)里,看似线性的剧情时不时被文字逐渐分离、解构的日记画面所打断,人物的口型与观众听到的语言有错位;《周末》(1967)则让角色持续对着银幕发表没有章法的长篇大论。

安娜·卡里娜的红白蓝服装

作为戈达尔的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电影,《女人就是女人》在颜色方面或可称得上赏心悦目,但还难以找到在之后作品中的独创性色彩运用。影片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安娜·卡里娜的一套“蓝白红”混搭的服装——蓝色帽子、白色外套、红裙子及蓝长筒袜,明亮的大块纯色直刺眼球,拥有使人目眩神迷的力量,更映衬出卡里娜任性妄为与活力四射的个性。毋庸置疑,戈达尔对法国国旗式的蓝白红(分别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纯色搭配十分钟情,在其后的《蔑视》《狂人皮埃罗》等力作中,都延续并深化了此一色彩配制。

倾斜构图

接近纯色滤镜效果的单色舞台光

略显诡异的虚焦画面

摄影方面,戈达尔在片中用了稍显突兀的倾斜构图、纯色舞台光与模糊失焦等修辞策略。倾斜构图主要出现于卡里娜与贝尔蒙多步行回家一处。在卡里娜跳脱衣舞时,红、蓝、紫色的纯色舞台灯光交替笼罩着她,由于效果已接近纯色滤镜,我不禁想及《轻蔑》片头碧姬芭铎裸身谈话时的红白蓝滤镜变换,以及《狂人皮埃罗》中在单一宴会场景中轮替使用不同颜色的纯色滤镜,这种手法可谓强烈冲击了影像空间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初次观看时,我完全目瞪口呆。至于影片中独特的模糊失焦效果,则在多处书店场景复现,前景的虚焦不算很明显,但后景中书架上的书籍有严重的重影,一切都面目模糊,犹如透过毛玻璃的物象,又予人一种涉足异度空间的错觉。为何只有书店场景这么处理,是否有所指涉?我难以回答,当然也不能排除统一拍摄书店场景时摄影师的失误或设备问题这一情形。 卡里娜让贝尔蒙多证明对自己的爱情,这位“法兰西最丑的美男子”提出以当场撞墙作为考验内容,继而出门直冲马路对面的砖墙撞去。戈达尔用降格快镜头展现了这一动作,与之相伴随的竟然是类似投币后老虎机开始运转的音效,这一声画错位不正是戈达尔汪洋恣肆想象力的又一明证吗?声音与画面的间隔距离越远,越能产生迷人的隐喻裂隙。细想来,擦出爱情的火花后,有多少人会执著地投身其中,如同无法自持的赌博一般愈陷愈深,最终落得个身心俱疲甚至倾家荡产的惨境呢?

时长1分34秒的蒙太奇对视主观镜头举隅1

时长1分34秒的蒙太奇对视主观镜头举隅2

剪辑也不可小觑,戈达尔的《筋疲力尽》成为首部大规模运用跳接的影片,在本片中虽然也多次出现跳接,但真正震慑心魄的却是一段令人目不暇接的的蒙太奇,这组位于电影第54分12秒~55分46秒处的蒙太奇通过插入与前后镜头无明显关联的画面,成功摧毁了电影时空的统一性幻象,消解了这组视点镜头的连续性。摇晃不已的手持摄影时刻伴随着卡里娜与女友聊天的画外音,并时而移焦,酿制出一种使人错愕的惶恐感。在一连串的主观镜头中,行人不断与摄影机擦身而过,并望向镜头,仿若卡里娜和女友成为了万众瞩目的大明星(或是穿着奇装异服、举止和造型至为与众不同的普通人),正与路人持续对视。恍惚之间,我似乎又重回阿涅斯·瓦尔达《五至七时的奇奥》(1962)中的巴黎街头,在或将面对死亡的隐忧中踽踽独行。此组蒙太奇段落时不时被突兀的机位变更的画面所中断,从前至后的完整次序如下:与行人对视的主观镜头(正反打机位对切)——对安琪拉公寓及蔚蓝天空的仰拍——同前——高位街景俯拍——同前——中景双人镜头(卡里娜与女友)——凯旋门后侧面局部的缓慢上升镜头——中景双人镜头——同前——中景双人镜(握手告别)——5个身处不同地点的卡里娜特写快速组接——与贝尔蒙多在酒吧的中景(分居左右侧),至此蒙太奇完结。这是对爱森斯坦式的苏联形式主义蒙太奇理论的反诘,镜头与镜头间的组接不再是具有明晰意义或隐喻色彩的教化手段,无需去深究那难以寻觅的个中意味,刹那间,我仿佛听到了时光一片片碎裂开的钝响,周身绵软,彻底动弹不得。

尾声时的纯色大字穿插(从上到下分为三镜头)

布莱希特的陌生化(Verfremdung)理论对戈达尔影响颇深,这位新浪潮主将几乎在他的每部影片中都运用了达到间离效果的手法。 首先,影片中的人物间或会对着镜头挤眉弄眼或插上一两句与观众互动的话,从而打破“第四堵墙”,撕下电影时空完整性与连续性的假面。犹记戈达尔曾让《周末》中的演员直面摄影机喊出“真是部烂电影,我们遇到的都是疯子”,吊诡的是,本片中的布里亚利在尾声时分朝观影者直抒胸臆的话竟与之迥然相异:“我不知道这是一出喜剧还是悲剧,但肯定是部杰作。” 其次,这种打破“第四堵墙”的间离手法还可进一步发展为直接暴露摄影机及其相关的拍摄程序,揭破电影身为“缺席的在场者”的媒介本性。《女人就是女人》正是以这样一种方式开场:影片依次闪过三位主演的近景画面,他们的名字覆于其上,直至红色大字的片名亮相,与此同时,渐次传来三声画外音:“灯光” “摄影机” “开拍!” 在两年后的《蔑视》中,戈达尔以两个完全明示电影机制的长镜头作为开篇,由纵深向前景逐步运动的摄影机对准观众,直至与观众一侧的摄影机景框完全重合为主,相当于用两个摄影机“对视”随即“亲吻”对接的方式开场,唤起观影者对基本电影机器的反思。 最后,戈达尔还热衷于应用穿插于电影中的无关镜头,这些镜头常常是纯色的大号字体,有时则是打断连贯性叙事的无逻辑画面,这两招在高达最先锋也最晦涩难懂的《周末》中均可见诸银幕。本片也在片头和片尾插入了红黄蓝纯色的大字,但这些符号有明确的所指,参与了叙事进程,且未在影片中途登场,故间离效果不够彻底,《周末》中反复穿插的是无意义的片名与日期,干扰性十足。

《射杀钢琴师》的声画游戏之钢琴家

《射杀钢琴师》的声画游戏之枪手

在新浪潮时期,戈达尔与特吕弗尚是亲密的好伙伴,习惯于在各自的作品中植入对方电影的“广告”。本片的台词就包括了“今晚电视播《筋疲力尽》”(自己给自己做宣传)与“祖与占还好吧?”,《祖与占》的女主角让娜·莫罗也玩了一把客串。最难以忘怀的是戏仿特吕弗《射杀钢琴师》(1960)的声画游戏:卡里娜的女友笑容满面,双手在空中做出弹钢琴的动作,背景音则是与指法同步的弹奏声,旋即变换手势,以“手枪”指向卡里娜并连“开”数枪,伴随着亦真亦幻的枪声,宛若梦回《射杀钢琴师》那悲怆而幻灭的尾声,令人无限唏嘘。这一运用超现实声音的拟真音画游戏此后同样出现于《狂人皮埃罗》中:以夹在手指间的一叠平行的火柴作为“炸弹”,模拟越南战争美军轰炸时的场景,搭配上真实的投弹背景音效。 关于声音的实验在本片中的另一典例位于片头。导演在卡里娜在街头游走的段落中,将背景音依次在画外配乐、静默无声与实况环境噪音间切换,就这样,一格格画面都浸染上了自由灵动的新浪潮气息。“戈达尔对这类声音的相互干预相当感兴趣,他经常用同步声录下类似的场面(或者在录音棚中重新创造同样的效果),无疑使我们意识到,我们的耳朵必须尽力去理解传播的是什么消息。”(4) 在《随心所欲》中,戈达尔不仅再现了中断的配乐与突然静默的手法,还尝试了“机关枪抖动式跳接”——应和着机关枪突突声的节奏,向右摇移的摄影机也急速上下起伏,且是由跳接所伪装成的运动。这些实验都为他在1980年代的《芳名卡门》《向玛丽致敬》等作品中探索更为复杂的声音手段奠定了基础。

由右至左摇移——字幕由右向左反方向渐次显露

关于字幕的突破性修辞策略是戈达尔延拓电影语言可能性的又一空间。在卡里娜与布里亚利爆发口角的场景,摄影机从布里亚利开始由左往右摇移,注释性字幕从左往右逐步呈现:“依米顺着安琪拉的话,因为他爱她”,随后又按原路返回,右至左摇移,字幕则从右向左反方向渐次展露:“安琪拉陷了进去,因为她爱他”。这一动作之后又见复沓,摄影机左摇,字幕由右至左弹出:“对安琪拉和依米来说,因为两人相爱,一切都显得不对”,返程:“他们都错误地以为,他们的成熟和无尽的爱会使他们走得更远。”

霓虹灯参与叙事:“Still has nice breast

以霓虹灯标出“结束”字样

霓虹灯标示出的质能方程“E=mc^2”曾在戈达尔斩获柏林金熊奖的反乌托邦科幻经典《阿尔法城》(1965)中反复用作插入性的画面,以打破电影的连贯性。本片则早已先行一步,中途出现的“Still has nice breasts”和结尾的“FIN”字样都将霓虹灯组成的字句当作辅助性字幕,参与了叙事环节。

尾声:卡里娜抛媚眼

我自感这篇拙文应当由戈达尔始,以戈达尔终。在1962年与汤姆·米尔纳的一次访谈中,戈达尔谈到了本片的目的:“很多人不喜欢《女人就是女人》,因为他们不理解这部电影传达了什么信息。可实际上它并没传达什么。如果你看到桌上有一束花,你认为这传达了什么吗?它并没有证明任何东西。我很单纯地希望电影能给人提供愉悦。我希望电影本身充满内在冲突,富于张力,既有欢乐又有悲伤。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我们只能是这样的或者那样的,但我希望能在电影中做到两者兼顾。”(5) 参考文献: 1.《戈达尔访谈录》,大卫·斯特里特编,曲晓蕊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1月:(1)47;(5)49 2.《弗朗索瓦·特吕弗》,安内特·因斯多夫,沈语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2)21 3.《西方电影史概论》, 邵牧君,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6月:(3)转引自118~119 4.《电影实践理论》,诺埃尔·伯奇,周传基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9月:(4)94 脚注⑤ 【版权所有,禁止转载】


更多电影推介、精彩评论与相关分享,请关注公众号:冰红深蓝电影

 6 ) 玩闹戈达尔

   拍《女人就是女人》时的戈达尔,还正与特吕弗哥俩好着呢!电影中的巴黎虽然是彩色的,却与《四百击》的街道如出一辙。在片子里甚至可以听到特吕弗的片名:安吉拉路遇的中年妇女说刚看完《祖与占》,阿尔弗雷德的前女友作出弹钢琴和抢射的姿势,表示她今天看的电影是《射杀钢琴师》。戈达尔当然也没忘了推销自己的电影,安吉拉刚和埃米尔吵完架,埃米尔就提议去看《精疲力尽》。
    《女人就是女人》的标题就带着一股子戏谑和不服气劲儿,美得让人窒息的女主角安吉拉(扮演者是戈达尔的第一任妻子兼缪斯安娜.卡利娜,扮像很像奥黛丽.赫本但更具风情)一心想合同居男友埃米尔生个孩子,这个古怪的念头如何钻进这个可爱的美女脑中并贯穿整部电影实在匪夷所思。《女人就是女人》中最为评论家称道的是其疏离、直接向摄像机独白、故作业余状的歌舞表演之类颠覆类型片常规的奇趣做法,如果是草台班子故作清高的艺术表演固然会让人不耐烦,但真正的美女俊男出言就足以让人忘却时间,就像是安吉拉在歌舞表演中唱的那样,“我是美女,你又奈我如何?”现在的导演怕是看轻了偶像明星们,其实只需要他们MTV里的白烂演技,就可以作出不一般的戏仿效果。
    84分钟的电影或许只是一堆片段的合成,安吉尔在门前莫名其妙地模仿《雨中曲》的表演;安吉尔和埃米尔第一次吵架以一个面对观众的屈膝礼开始;埃米尔在房间里不停地绕圈练单车;安吉尔每次回家门前总设有同一对情人一动不动地热烈拥吻;阿尔弗雷德求爱时,为表忠心儿撞墙的快放镜头;安吉尔和埃米尔在家门前的三次好莱坞老派而经典的对望-分离-拥吻动作……当然,还有每一个看过这部片子的观众都会记得的场景,安吉拉和埃米尔雄赳赳地扛着台灯走到书架前,各抢一摞书,把封面扬在对方面前,用书名吵架的场景。“怪物!”“外星人!”“女人!”“去死吧!”
    这场闹剧最终欢欢喜喜地收场时,回想起来最让人伤心的是他们第一次争吵后屏幕下方出现的几行话,“安吉尔很爱埃米尔。埃米尔很爱安吉拉。他们的问题在于他们以为自己的爱可以天长地久。”

 短评

重看;如蓝精灵般俏皮的卡丽娜,这是独属她的时刻——女人就是女人。在爱情里的有理和无理,退缩和勇敢,猜忌和游离,嫉妒和拉锯,无一不具有灵光四溢的火花,很多细节拍得极为幽默迷人。明明涌动的爱意,出口即走样,摄影机随着他们的目光胶着或勾连(伴以的来回字幕真棒啊),既具有心灵共振的默契,又是互虐的割裂,从来没有一种爱情的模式不被期待打破。几乎从一开始,戈达尔的天分即流露无疑,街上的流连跟拍,房间内的随性调度,红蓝色块撞击出的浓烈情绪,戛然而止的音画间离效果,具有辨识度的字体和灯光设计,直视镜头的破墙形式,都在以后作品中有迹可循。

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选这部片作为我的第1000部电影,我也是看过大名鼎鼎的戈达尔的文艺女青年了!

10分钟前
  • CeBerg
  • 推荐

戈达尔第二部长片,"我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获柏林评审团大奖。许多人认为这是戈达尔最具欢愉色彩、最平易近人的作品之一,也是其首部彩色宽银幕电影。没有革命和说教,指导思想还是存在主义的"非连续性哲学",电影语言方面作了丰富的实验。具体分析详见我的长影评。(9.0/10)【2021.1.9上海影城重看】那些游戏式的摇移镜头与失焦画面在大银幕上观赏,果然别有一番韵味。这次看发现了个新的细节:隔壁总借给他们电话的那位女子很可能是个妓女,毕竟每次开门都出现不同的男人。就这一点来说,本片与[随心所欲]可谓前后相继,都关涉现代大都市里的消费主义与妓女卖身问题~

1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卡通式的人物出场,扑闪着大眼睛的卡里娜如一只野兔,屋内骑车的布里亚利像一只小老虎。配乐不只是气氛的营造,语言的补充,更是情绪的前奏,是开口前心里就已响起的旋律。一边是半夜打着灯找书名的争吵,一边是香烟美酒撞头示爱的表白。心软的女人,嘴硬的男人。戈达尔的奇思妙想如海浪一般吞没整座城市。

17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力荐

8.0/10。①如简介所写:脱衣舞娘女主与两男主的三角恋+女主因想要孩子而和二号男主做爱。②很有趣的浪漫喜剧,运用技法包括:突然的静音以及配乐响起/中断、声画并行(比如模仿电视球赛声打球)与声画对立(比如俩女的在画外聊天,画内却是各种街上行人直视摄影机)、跳轴与跳切、(与运镜方向同向展开的)解说型字幕、鲜艳亮丽的色彩/服化道/置景、打破第四面墙的互动、自带回声的吵架、失焦画面(营造了梦幻般的浪漫)、随性的运镜/调度、突然插入的霓虹灯标识、青春/幽默的台词与桥段(如:古埃及式蹲姿、女主扮大肚子、撞墙示爱、结尾的二人转)、等。

20分钟前
  • 持人的摄影机
  • 推荐

没有人说大师的作品就要深沉隐讳。戈达尔用最喜剧的方式,通过极端活泼的配乐,诙谐的对白,俏皮的桥段和静止状态下左右摇摆的镜头制造出一连串文雅浪漫的爱情笑话。跳跃着的影片中不乏其对特吕弗作品名称的引用,足见两人其时情谊;若干年后,分道扬镳后的特吕弗建议其拍一部《一砣屎就是一砣屎》。

24分钟前
  • 小易甫
  • 力荐

神经质的迷人,当然和女主特别好看有很大关系

2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紅衣見老公,藍衣見情郎,上紅下藍心猿意馬。

31分钟前
  • 焚紙樓
  • 还行

业余的歌舞表演,散漫插入的字幕,加上不断打破第四面墙的互动,戈达尔连歌舞片都这么反好莱坞。喜怒无常的是女人,死缠烂打的也是女人,活泼可爱的更是女人,太多信手拈来的细节快乐。女主连续换了红白蓝三色,看完突然反应过来这不就是法国吗~~~~~

3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7.9/10 戛然而止又戛然而始的配乐,饱和鲜艳的色调,长得不好看却怎么看都好看的安娜。俏皮,欢快,有趣,用书名吵架,借我100法郎,祖与占钢琴师,我想要个孩子,不论喜剧悲剧都是masterpiece,或者是傻逼,一坨屎。就是一坨屎。

34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推荐

看着电影是会想到为所欲为、俏皮可爱、天马行空等词儿,不是夸张,谁看谁惊呆,看戈达尔的电影心情太复杂,有时候觉得他太背离观众,有时候又觉得他的才华绝无仅有,嗯,这部摄影很美感。

37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戈达尔:“很多人不喜欢《女人就是女人》,因为他们不理解这部电影传达了什么信息。可实际上它并没传达什么。如果你看到桌上有一束花,你认为这传达了什么吗?它并没有证明任何东西。我很单纯地希望电影能给人提供愉悦。我希望电影本身充满内在冲突,富于张力,既有欢乐又有悲伤。”

40分钟前
  • LarryWho
  • 推荐

行了吧戈达尔,你这片完全就是献媚给安娜嘛,还说女人就是女人,嗲死你了!!还有你,让克劳德,摆什么臭脸嘛,一看就是全世界都欠你银子哎!不过你最后还不是笑了,而且笑起来多可爱呀!!

42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长大以后才懂爱—“Angéla, tu es infâme" ("Angela, you are horrid")—"Non, je suis une femme" ("No, I am a woman")

44分钟前
  • ng
  • 力荐

这两个人吵架是不是太可爱了一点?搬着台灯走来走去太经典了。谈恋爱就是不过脑子啊,幼稚到像小学生在玩“反弹”游戏。

48分钟前
  • 大密度蓝
  • 推荐

1.模仿凹造型;2.“你可以借我100法郎吗?”3.询问路人愿不愿意跟自己的女朋友生孩子;4.举着台灯看书名(找言语);5.灯光、服装、道具与色彩;6.别开生面的“FIN”。

51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安娜·卡丽娜太美了

53分钟前
  • 扭腰客
  • 力荐

极为绚烂多彩、青春洋溢(甚至孩子气)、活泼可爱,戈达尔实验性的电影语言让这部爱情喜剧格外有灵气。数不过来的有趣段落:变装任意门、吵架前先致敬观众、半夜闹别扭用书吵架、抛上了天的鸡蛋、飘出门用头撞墙证明我爱你、Fin字是窗外的霓虹灯...很多对白也很有趣,比如“为什么受苦的总是女人”(r音发不好而已)、“我爱所以我存在”。除此之外,影片里有许多好玩的细节:总是在楼下拥吻的一对、女主衣着的红vs蓝、邻居家络绎不绝的男客。导演还借角色之口致敬了Gene&Cyd、《精疲力竭》、《祖与占》、还宣称本片“毫无疑问是masterpiece”,全场大笑。

58分钟前
  • MuyBien
  • 力荐

#6500. [2019年9月戈达尔]√。大概看戈达尔觉得DVD坏了就得从这一部开始,戈达尔把歌舞片几乎玩坏了……无所不用其极的突显导演存在感的手法,声音上面肆无忌惮地暴露电影机制(除了使用评论性配乐之外还用了各种比较复杂的打破幻觉的手法),还用到了评论性字幕、评论性的推拉和摇镜头,大量跳切,等等。把歌舞片中的特有段落提升为具备相当超现实性的调度手法,等等。剧情难得的比较胡编且几乎不涉及政治(除了Brialy是个GCD……)。把卡里娜拍得真好看……当然今天看影片的迷影梗是很有趣,不仅致敬歌舞片和自己的前作[筋疲力尽],而且赤果果地向特吕弗秀恩爱(cue了[朱尔与吉姆](当时还没上映!)和[枪击钢琴师])。当年柏林电影节给奖真先锋!

1小时前
  • 胤祥
  • 推荐

疙瘩一发疯谁也挡不住,而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搞笑的戈达尔作品,剧本实在是不能不服,如此纠结如此可爱,把生活中男女之间那些白痴的琐碎小事变成了载歌载舞+花式互黑,还有迷之嘲讽特吕弗等彩蛋可供观赏,实在太有趣了。

1小时前
  • TWY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