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又看国语第二部

韩国剧韩国1998

主演:金智秀,郑普硕,许峻豪,朴龙河,尹海英

导演:张斗益

 剧照

看了又看国语第二部 剧照 NO.1看了又看国语第二部 剧照 NO.2看了又看国语第二部 剧照 NO.3看了又看国语第二部 剧照 NO.4看了又看国语第二部 剧照 NO.5看了又看国语第二部 剧照 NO.6看了又看国语第二部 剧照 NO.13看了又看国语第二部 剧照 NO.14看了又看国语第二部 剧照 NO.15看了又看国语第二部 剧照 NO.16看了又看国语第二部 剧照 NO.17
更新时间:2024-06-18 00:25

详细剧情

  金珠(尹海英 饰)和银珠(金智秀 饰)是一对姐妹,金珠跟着母亲生活,银珠则与奶奶相依为命,因此,当母亲将银珠接回身边时,从小娇生惯养的金珠很是不满,在日常生活中,母亲也总是偏向于金珠。  一次偶然中,银珠结识了年轻的检察官朴基正(郑宝石 饰),他的善良和勇敢获得了银珠的好感,银珠的单纯与美丽亦让朴基正感到心动,两人很快就走到了一起。与此同时,基正的弟弟基丰亦在对金珠穷追不舍,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顺利的抱得了美人归。没想到,四人看似美满的爱情却遭到了基丰和基正奶奶(史美子 饰)的强烈反对,银珠和基正面临着被迫分手的命运。

 长篇影评

 1 ) 观看笔记-局部S02

陈丹青先生真是个充满魅力的人,只要他一开口说话,仿佛世界都安静了。

E01 曼哈顿第五大道

八十年代,我和木心也经常在这里徘徊。有一次他忽然脸上很骄傲的样子,抬起头来对我说:“中国的器物、中国的雕塑,之成熟、之高雅,一上来就独步世界。”

E04 易县的罗汉

问题来了:一个现代中国人,领会祖宗的伟大,往往是借用了西洋人的目光。

E09 优雅的法国性

E12 所恨古人不见我

扩大了说,出国就是看清自己国家的文化;缩小了说,你要是真的热爱中国山水画,光是国内本土收藏的眼界是残缺的,你得到国外来开眼界。
十多年前我曾经弄到七八份纽约收藏的中国画高仿真卷轴,就到处去献给国内的朋友看。我记得南京油画家毛焰看完以后,闷了半晌,说了一句话。他说,“丹青啊,这是爱国主义教育。”

本期重点:董其昌

有空再复习一遍

 2 ) 谁能想到,看个绘画评论节目,我都磕到了CP,马蒂斯和毕加索这俩人也太甜了吧。

只有一个人能批评我,那就是毕加索。 ——亨利·马蒂斯。 如果我们俩有一个死了,有些话,另一个人还能跟谁说去啊! ——亨利·马蒂斯在一次与毕加索的长谈结束时说 马蒂斯去世时,他将『宫娥』作为遗产留给了我,我关于亚洲的念想都来自于此,尽管我从未到过那里。 ——巴勃罗·毕加索 是的,他死了,我在继续他的绘画。 ——巴勃罗·毕加索

 3 ) 有趣的讲评人

我天哪,艺术感是这样的,他很理性但是也很感性,感性的艺术通过理性的表述方式有条不紊的徐徐展开,好像仲夏夜泛一叶扁舟,连着水波和着袅袅的蝉向我袭来。我感到了美,美感不仅仅是画的艺术,也有他自己的艺术。他既是参与融入者也是跳脱、审视者。两者不矛盾,和谐却不统一。早年喜欢肖邦,磨了性子,后来就喜欢贝多芬了,现在觉得都不如德彪西好,似乎就是如同绘画一样三巨匠固然令人赞叹,但无法偏离范式似乎没有马奈令现代人更为喜欢。人是需要一点艺术的,不是说艺术有多高尚,而是生活原本就像发条,节奏分明,人不太像人,缺少灵魂,而艺术给予灵魂自由、给予了干瘪的生活以遐想。这点子遐想就会支撑自己,觉得人生好有趣啊。

 4 ) 迎向绘画消逝的年代-写在《局部》2前面

在《局部》第二季发布会上,陈丹青再次提出绘画已经过时,今天是谈论画的时代。他说,拍《局部》本就是给不画画的人看的,让人们有点谈资可以装B。在他看来,装B就是装文雅,没什么不好。

我问过学摄影的朋友,他们仍需要学习绘画。从达盖尔银法出现以来,随着摄影被渐渐称为艺术,不断成熟,再去花大量时间专攻绘画,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一位观察家说道“绘画已经变成了一个完全神秘不为外人所知的事务,而且只属于美术馆的世界......”从这次发布会可以看出,普通人对文艺复兴的了解,仅限于以艺术三杰为首的小圈子。被过度谈论的他们大量占据着各地美术馆,而一批十三、四世纪优秀壁画家的画作散落在年久失修的偏僻小教堂,无人问津。美暗含着一种个性的体现,但美术馆作为一个被高度选择过的空间,让人们一次性观看无数出名而精美的画作同时,无形中“校准”了人对美的取向,也就有了“审美”。美从来是一件说不清的事情。套用木心的比喻,美术馆像是虾肉面,虾肉太多,没有面了。

早年间,绘画弥补了摄影和电视的空缺。随着技术进步,相应地会带来新的视觉思考。此时,”绘画是不是有用”这一问题逐渐被人们争论。麦克卢汉说,媒介即是讯息。既然有了更便捷的媒介,我们还需要通过绘画来描述世界吗?

作为“中庸”画派的库尔贝,是最后一位试图用绘画超越摄影的画家。他画出《波浪》的时候,大特写和瞬间摄影还未产生。随后又有了印象派和摄影的交融。本雅明说道“当印象派画上颜料之后,便能脱离素描草图的框架,并且,就某种程度而言,也就逃脱了摄影器材的竞争......一直到世纪之交,摄影还一直想模仿印象派画家。”

由达利画出弯曲的时钟,到马格利特画出《这不是一只烟斗》(福柯特地为此写了一本同名书籍),绘画更多地展现出游戏与哲思的成分,而并非痴迷于纯画面的元素。当然,这背后还有更复杂的战争与政治因素。到了今天,写生画派的没落,伴随着更多以“游戏”为母题的其他艺术形式兴起,人们擅长用各种材料来表现艺术,例如为人熟悉的蔡国强擅长玩“爆破”,徐冰爱用文字,左小祖咒参与的人肉堆积《为无名山增高一米》,不一而足。

附庸风雅的日本,附庸久了,自成风雅,反倒是原先的风雅之都要反过来向它学习。对于局外人,去趟美术馆、看《局部》都能算附庸风雅。即使完全不懂,也毫不影响我对这些美的好奇。游览卢浮宫的时候,同行有两位教画画的女生,想脱团多逛一会儿,又不太认路,便拉上我。当天人很少,连《蒙娜丽莎》前拍照的人都只围了稀松的两三圈儿。一路上边走边聊,她们不时因我说出的卡拉瓦乔、安迪·沃霍尔、波提切利、爱德华·马奈而震惊。其中一位说道,看你平时不怎么说话,没想到你懂这么多啊。我心中窃喜,我哪儿懂得,只不过看了《局部》之类的节目,道听途说罢了。她们可比我懂得多啦,来到特纳的画前,她们会盯着一小块儿细节,详述画画的技法;走到路易·大卫辉煌巨著《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前,会为华服上松软细密的蜷毛而震惊;见到《荷瑞希兄弟之誓》,会悉心讲解背后的情节。我的功能是气氛润滑剂和导游,成功“装B”之外,还学到了不少真知识。与看画册或网上的图片不同之处在于,美术馆内看画一是能看到原著的笔触,二是不同的画摆放在一起,会对人的视觉经验产生新的影响。你既是在看这一幅画,同时还是在被许多幅其他的画“观看”。良好的布局和稀疏的游人,更能创造出一种人画呼应的氛围。看画也就是与画对话,将自己的生命体验和画作展现出的场面,以及背后的无言涌动连接在一起,重新发现“消逝的灵光”。

可能不太需要更多的专职画家,但就生活情趣而言,画画仍不失为一种好的调剂。我画画的经历分为两段,一段是从幼儿园学到刚上初中时,因素描过于枯燥而中途放弃;二是最近,因为女生的缘故重拾画笔。我想,没有女生不喜欢男生给她画画的。当你想念她的时候,惹她伤心难过的时候,亦或是在她很难熬的时候,给她画一幅简笔画,既能缓和她的情绪,又能让自己的感情得到恰当表达。

绘画本质上是一门语言,而语言是探索世界,让社会正常运作下去最重要的媒介。会多一种语言,便能更细致地感受世界,在精神的边界外畅游。有一个芬兰的故事讲到:一位父亲带着儿子在雪天蜿蜒于盘山公路,车子中途熄火了。过了十多分钟,一个男人停下车,默默地帮这对父子把车修好,离去。至始至终,三人一句话都没说过。过了半个多小时,开车的父亲望向坐在副驾驶的儿子说,刚刚那个人是我小学同学。

北欧人的语言能量密度很高,冰天雪地里,差不多的社会背景下,不需要讲太多话。但如果儿子给父亲的小学同学画一幅简单的画,双方多少会感受到一丝温热。有些话是不太好从嘴里说出来的,在既定的生活模式下,即使说出了真心话,也会让人觉得奇怪。画画相比起口语的使用频率要少得多,因而它会更加的真挚和生猛,会自动展露人的内心,人们趋于忽略它的非真实性,打破思维惯性所造成的盲区。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绘画是不会完全消失的。《局部》第二季作为一种画外的延续,它是“消遣”,也是一种熏陶,让绘画更平易近人地渗透到生活当中。当每个人都会理性地装一点B的时候,审美水平也就上去了。

 5 )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刚刚看完陈丹青在优酷上的节目《局部》第二季第一集,心里颇多触动。

看着陈丹青穿着一身笔挺的白色衬衣行走在夜晚空荡荡的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里面,周围一个个精致的玻璃匣子里盛满了各种文明珍宝,随着摄像头的跟进,我们穿越埃及,两河流域,中东,非洲,澳大利亚,古罗马,古希腊,古中国……25分钟的时间一晃而过,来不及仔细端详身边的藏品,节目就要结束了,耳边还依稀回味着那锃亮的皮鞋行走在博物馆里响起的踢踏声,内心满怀着无限的不舍,又充斥着惊叹和钦慕。

这真是一座伟大的博物馆啊!

那个男人也真是个伟岸的人啊!

(1) 年轻时蠢,不知道这叫奢侈

前几天,一个我很喜欢的建筑师罗小姐在微博上发了一条微博:“陈丹青仿佛已然呈现出了中年男人最好的样子,严谨而克制的身材,满溢的思想,甚至好听的上海话……勾勒出了一个生龙活现的血肉之躯。 ”配图上陈丹青身着那熟悉的黑色风衣,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左手倚着膝盖,托着下巴,双眼凝神,仿佛一个深沉的思想者。我忍不住点了一个赞,这句话真是道出了我的心声,陈丹青真是活成了我们一代人的偶像。

不认识陈丹青的人,第一眼看到他绝对想不到这是一个65岁的人,他看来还是那么身躯强健、精力旺盛,做事说话丝毫没有老年人那种老气横秋和好为人师。“别把美术看得太高深”,这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他的节目《局部》讲述的对象是动辄拍卖价几千万几个亿的艺术品,可是在他看来,所谓的市场价值和美术技巧这些都是次要的,我们更重要的能够从这些艺术品身上感受到美的力量。60多岁的陈丹青,身上少了我们印象中的纷争和火气,多了很多返璞归真的真诚和干净,或许这才是他的本来面目,只是长久以来我们都没有真正认识他。

作为普罗大众,很多人第一次听说陈丹青应该要算是2004年陈丹青愤然离开清华美院,据说是因为陈丹青作为清华美院的教授和博导,几年都没有招到学生,而原因是清华美院要求学生除了美术功底还要求英语和政治分数,很多美术功底非常好的学生仅仅因为英语或政治不过关被挡在了门外。2004年正值中国全民抵制应试教育呼唤素质教育的高峰阶段,陈丹青此举一下子被外界解读为“以实际行动愤然抨击中国落后的教育制度”。这是一个斗士,很多人心里留下来这样的印象。

我对陈丹青的最初印象也是来源于此,但有些与众不同的是,我没有过多关注所谓的抨击教育制度的解读,我更多的关注起他身上其他的标签——画家,曾以《西藏组画》闻名世界。

对于绘画并无鉴赏能力的我,第一次看到《西藏组画》带给我的震撼至今都忘不了。

我小学和初中一直都在农村学校就读,虽然学校规划了有美术课,但是从来没有上过,家里亲戚朋友也无人了解美术,我对美术基本的了解还是来自历史课本中提到的一些各个国家和各个朝代的艺术作品。通过历史课本,我知道了国外有达芬奇,有梵高,有毕加索,中国历史上有阎立本、吴道子、顾恺之,近代中国有徐悲鸿和齐白石等,但是也仅此而已,我能说出一些画家的名字和主要作品,但是你如果问我这些作品好在哪里,为什么好,我是半点也说不出来的,但是我也能够依稀感觉到这些画作是美的,是令人愉悦的。所以,当我第一次看到陈丹青的《西藏组画》的时候,我是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原始的真诚的美,从那里面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西藏人民那种穿越画作传递给观众的一种生命的脉动,那种力量我上一次感受到还要追溯到历史书上看到罗中立的《父亲》。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有个性的画家,这是我对陈丹青的印象,很长一段时间,对当代画家我就只知道陈丹青。事实上,直到今天,我对于绘画的一些基础认识还是要感谢陈丹青,在关注他的同时,我这一路上知道了不少关于绘画的东西,尤其是当《局部》第一季播出的时候,我才感觉到真的开始认识这个人了,内心里渐渐也抛弃了过往的幼稚的想法,绘画技巧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还是要感受到美的世界。

(2)诗意的世界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这是王小波的名言,用在陈丹青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如果用现代的成功学模板去套陈丹青的成长经历,其实这是一个大家都非常喜欢的励志故事:一个贫寒少年,热爱画画,在艰苦的岁月里始终怀揣着理想,无论多么艰难都不忘记去画画,终于一举成名天下知。但是真正了解陈丹青的人就会觉得,用成功学去解读他是多么俗气多么愚蠢。有人问他人生意义是什么,他说没什么,就是画画,这是一个纯粹的人,是注定不会与世俗妥协的人,但是他却并不是一个离群索居的高人,他是一个积极入世的人。所以我们能够看到,他一边游走在大众的聚光灯下,一幅画拍卖能几千万,另一方面,我们能明显感觉到他的内心与这些是有距离的,他的心里面有着一个庞大的诗意的世界,里面住着古今中外各大画家高人,每天与大师对话,他才能够在名利场面前始终保持着一种难得的简单和纯粹。

“当初我揣着几十美金来到美利坚,只为一件事:奔美术馆看原作。往后怎么活下去、画下去,全不知道。现在想来,真蠢得连这就叫做“奢侈”也不知道。”在拍摄第二季《局部》的时候陈丹青自嘲年轻时候真是愚蠢,能够每天不用想其他的,一门心思就想着泡在美术馆里,这是多么的奢侈。真是令人羡慕,能够每天都有机会看到美术馆里面的真迹,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历史上无数大画家为了能够一睹前辈真迹而费尽心思,而只有身处这样一个好的时代美梦才能成真。另一方面,年轻的时候能够不为名不为利一门心思为了自己的爱好去做一件事,这也是我们今天的绝大多数年轻人无法办到的,今天的年轻人,就像杨绛先生说的那样,想得太多,看的太少。当高晓松唱出“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的时候,很多人直接怼一句“有钱的才有诗和远方,没钱的只有苟且”,高晓松也只有苦笑,是这个时代错了,还是今天的年轻人错了?谁也说不清。

在这个过度浮躁盲目拜金的商业社会,陈丹青这样的人太少了。当他走在大路上,依旧是一身黑色风衣,仿佛行走在这个时代的缝隙,身上带过的风依然透着民国时候的文人书生意气,那是我们暌违已久的味道,那是属于民国时候革故鼎新的气息。我们媒体上会经常怀念民国时候的大师,但是时代毕竟已经远去,每次想起那些故去的大师,我的脑海里总会想起陈丹青的身影,陈丹青是不是大师我也不知道,事实上大师这个词语在今天已经泛滥了,我宁愿不要别人给他冠上这样一个名头,就做陈丹青就挺好的,何必再加个什么大师呢。

 6 ) 01-02

在片头维瓦尔蒂四季之冬的背景音乐下,陈丹青老师汇总了自己二十年来在美国第五大道——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学习、参观对这些艺术品的理解与感受。首先从空间上,我了解到,大都会博物馆创建于1870年,比故宫博物院早了55年,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馆藏300万件,一周7天全天开放,过去是免费入馆,票价由参观人随意给,哪怕1美金也可以,现在成人票价25美金,以前的门票是一个小铁皮,有各种颜色,现在据说是因为财政问题,改成了纸质门票。馆内有三层,涵盖了伊斯兰艺术、希腊罗马艺术、原始艺术、古代近东艺术等18个陈列室和展示。陈老师讲到了其中两个庭院,中国苏式园林“明轩”和来自埃及的丹铎神庙。两个具有最古老文明的国家文物,出现在了美国的国家博物馆之中,不由让我心中带有一丝悲悯之情,中国人总有些落叶归根的情感以及对殖民压迫的反对和愤慨。但当我看到陈丹青老师站在神庙前,介绍这座神庙的历史背景时,仅仅是透过屏幕,我都感受到了神庙的震撼!威严!这座神庙为什么会存放在大都会,与殖民掠夺无关。上世纪60年代埃及建设阿斯旺水坝,许多文物古迹都将淹没在水库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了紧急抢修工作,美国领头出了大钱,埃及政府将整个丹铎神庙赠送给了美国(陈丹青说是埃及打包卖给美国的),这个操作我也是很震惊。在伊斯兰展馆中,有一个完整的十八世纪早期的叙利亚房间,来自奥斯曼帝国时代的一个上层阶级的会客屋,其中尽是繁复具有特点传统阿拉伯花纹,几个开放的壁柜上摆放了各种书籍及瓷器,很难和现在战火连天的叙利亚做联想。其实,站在历史观与辩证的角度上来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保护了这些慌乱年代或面临危机中的文物们,但当时当景的侵略者,他们发心是为了归为己有而不是保护,摧毁的文物比保护的要多的多。对于被侵略者来说是一次来自外部的文化侵略及掠夺。陈丹青老师就大都会博物馆厅前的永久性的5束大的鲜花单独做了介绍,其中四束分别放在大厅的神龛中,一束放在问讯台的中间。这5束鲜花根据季节每周更换,品种来自于世界各地,一束至少三千美金,一个月光是花在鲜花上就要五六万美金。这些鲜花的费用来自《读者文摘》的创始人华莱士夫人长期无偿的私人捐助。一百年之余,她身前身后花在鲜花上的费用已达到了四亿美元。她对于文化事业及艺术的的贡献让人动容。我觉得是时候我们应该反思自己,在博物馆运营、陈列的展陈、藏品的保护、对公众的教育普及、非盈利运营等方面,欧美的博物馆系统是先进的,领导层对于文化的重视也可以反映出这个国家的状态。美国历史虽然只有200年,但是大都会博物馆已经建馆150年,经过历代的努力已经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博物馆,供全世界的人民学习。一个时代稍纵即逝,对文化的保存是对现代人的启示及留给未来世界的信,警示人类不要走向灭亡。正如木心所讲,年代更替,艺术的第一价值会衰退,进入第二价值——艺术价值。

第二集我们走进了场馆二楼,与展馆陈列一样开始对十九世纪的艺术进行一次回顾,以当时最主要的几种类型的油画风格为例——沙龙派、学院派( 梅索尼埃、安格尔、德拉克洛瓦)、到“现实主义”(库贝尔)、巴比松画派(科罗、米勒、杜比尼、卢梭)及印象派(马奈、德加、塞尚、莫奈、雷诺阿、梵高、高更)。如今的展厅展陈中,印象派画家一个人占据了一个大厅,而沙龙派却只能在走廊或者和他人挤在角落。二十世纪及二十一世纪,人们更加偏爱“天才的偏离”。可在十九世纪,库贝尔,巴比松画派(乡村画面)、印象派都不在主流之中,经常被沙龙拒绝。“大家相信书本、教条,不太肯相信自己的眼睛。规范永远在期待天才的偏离,因为任何规范不可能包容千差万别的真实。少数遵守规范的沙龙画作品,成为历史的注脚,印象派的陪客。”陈丹青的经典总结。接下来就需要对西方美术的历史线条再做梳理。

 短评

夏天的纽约,舒服。辛苦陈老师,三晚长时间站立和长距离徒步挑战体力。希望可以一直拍下去,我们也会一直听下去。。。另外,陈老师有一双佛耳。。。

10分钟前
  • TM1001
  • 力荐

陈丹青是不是全中国最帅的男人?!是!!

14分钟前
  • 人之初性本性
  • 力荐

凡是被承认的艺术,进了美术馆的艺术,都是过时的规范,失效的规范,轮到偏离和背叛。印象派的规范,是马蒂斯和毕加索那代人,可是马蒂斯、毕加索开创的规范,今天也早已过时了。★★★★☆

18分钟前
  • 坍塌
  • 推荐

cnm,我觉得一辈子不会出第二季的节目居然开播了!我的尖叫传遍了整个楼层!高中时候看的,明年大学都要毕业了陈丹青,一个具有隼的目光的中年男子,成功诠释了什么叫做弓起身走路都在散发魅力

20分钟前
  • 桐yin
  • 力荐

刚刚开始,有些失望,播出过半,渐入佳境。不求深广,重在惊喜,扩宽见闻,提升见识。眼光独到,视角新颖,废话少说,用词精妙。点到即止,意犹未尽。保留一星,给第三季。

24分钟前
  • 尉迟上九
  • 推荐

他回来了 还是那个他 听他的声音似乎即使再浮躁的心也能静

26分钟前
  • 陈小假
  • 力荐

陈老师大雅。一方面觉得高不可及,另一方面看他这些审美经验都是一点点看出来画出来的,就觉得也没那么遥远,任何技艺的道理都是一样的,你往前的时候它也往前。

27分钟前
  • 57
  • 推荐

每次聽到陳丹青說,原諒我的無知,我的淺薄。彷彿他就是在講,恕我直言,在座的都是垃圾。哈哈哈

30分钟前
  • ltterryli
  • 推荐

制作依然精良,但不如第一部惊艳。

34分钟前
  • 人土土
  • 推荐

陈丹青的述说是《局部》的精髓所在

35分钟前
  • 寡众.
  • 力荐

我真想像陈丹青老师一样,也不上高中大学,成天美术馆泡着,然而他自己都说了,这其实是一种奢侈。

39分钟前
  • 阿席达卡
  • 力荐

开头几集看下来甚至没有了继续追的欲望,片长缩短以及围绕着大都会做文章,确实不如第一部耐看回味了。但后面数集不再一味地嗟叹文物人才的外流无名,带领着我们认识了勃鲁盖尔、卡拉瓦乔、维米尔、毕加索、马奈的精妙超前的功夫,画的位置会随时间和新作的横空出世时不时动一动,模仿前人与超越他们的那点突破之处,凝结着艺术家的一辈子心路思考的开悟。门外汉还是不知道怎么看画,但愿意对着一幅画发愣半天,对更多的画有印象了。成就之教,在于自发。第三季要去意大利挖掘文艺复兴三杰之外的大壁画家,期待值拉满。

40分钟前
  • bird
  • 推荐

又见面了,陈丹青。我去了圣马可修道院,坐在它的回廊里,重温了那集Angelico才去了二楼,看见那些画

43分钟前
  • 天才璐
  • 力荐

9.8/“初次来到大都会博物馆的人,一定会感到非常惊讶,不平。”以及,走着拍效果真好

47分钟前
  • Yeah明珠
  • 力荐

陈丹青,你好啊。

49分钟前
  • H.B.
  • 力荐

局部第一季,丹青轻缓而笃定的声音陪我度过了那段幽暗的时光。第二季开始,居然又是一个无眠之夜,太久的等待使得第一集第五大道看起来难免有些草率,仿佛一个纽约客对大都会美术馆浮光掠影的导游,厚重和精辟较之第一季的惊艳差了些,毕竟第一季有着一本厚厚的纽约琐记做底子,相信后面会越来越好。

50分钟前
  • 裴楷
  • 力荐

最后一集很好。陈丹青说他决定不去拜Johannes Vermeer,不敢面对那种绝对沉默的画面,看了以后会觉得自己的画只是涂鸦,没有诚意没有心肝。“假如你也画画,为了哄骗自己一直画下去,真的是少看甚至不看大师” ,1993年刘小东在纽约撞上Lucian Freud的大型回顾展,看了以后回到寓所,弄点菜喝闷酒,被问到后说,”看什么看,咱们画自个儿的画,喝点小酒,挺好的”。看什么,画自个儿的画,某种意义上的确如此,不论是做电影音乐摄影还是文字。对此番有感。

52分钟前
  • 巫眠
  • 推荐

第一集最後淚目了,不知為何

56分钟前
  • 西青
  • 力荐

看完易县罗汉的这一集,有一种温暖的宁静感,感觉看完许久还整沉浸在陈丹青的话里

59分钟前
  • 卓木
  • 力荐

局部第一季看好几遍好像永远不会腻一样。终于盼到了第二季,无论是看丹青老师的节目还是书,治愈沉静内心。这一季带着进入大都会博物馆,这个时候就很想感谢互联网发达,正因如此才可以轻松看到丹青老师讲艺术,算是当了他一个透过屏幕的假学生。好开心。不太懂艺术却很喜欢听丹青老师讲关于艺术的一切

1小时前
  • vacuum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