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迷高跟鞋

剧情片西班牙1991

主演:维多利亚·阿夫里尔,玛丽萨·帕雷德斯,米格尔·波塞,安娜·莉莎兰,克里斯蒂娜·马科斯,费奥多尔·阿特金,比维安·费尔南德斯,纳乔·马丁内斯,胡安·乔斯·奥特圭,哈维尔·巴登,艾娃·希瓦,希拉里皮诺,Mayrata O'Wisiedo,Pedro Díez del Corral,Miriam Díaz Aroca,Carmen Navarro,José María Sacristán

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

播放地址

 剧照

情迷高跟鞋 剧照 NO.1情迷高跟鞋 剧照 NO.2情迷高跟鞋 剧照 NO.3情迷高跟鞋 剧照 NO.4情迷高跟鞋 剧照 NO.5情迷高跟鞋 剧照 NO.6情迷高跟鞋 剧照 NO.13情迷高跟鞋 剧照 NO.14情迷高跟鞋 剧照 NO.15情迷高跟鞋 剧照 NO.16情迷高跟鞋 剧照 NO.17情迷高跟鞋 剧照 NO.18情迷高跟鞋 剧照 NO.19情迷高跟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3:04

详细剧情

  在蕾贝嘉(维多利亚·阿布里尔 Victoria Abril饰)的童年时期,作为当红歌手的母亲(玛丽莎·佩雷德斯 Marisa Paredes饰)就为了事业而远走他乡,抛下女儿独自长大。蕾贝嘉一直想挽留母亲在身边,不惜间接害死继父,这一切都是枉然。  母亲的光彩太耀眼,蕾贝嘉尽其一生去模仿追赶,想要成为母亲那样的人;同时,母亲的无情和永远无法超越的高度,却令蕾贝嘉对她充满妒和恨。她当上了新闻主播,嫁给了母亲的旧情人,力图让自己变得强大。但是母亲回来后,和蕾贝嘉的丈夫爱火重生,这让蕾贝嘉非常生气。她一怒之下把丈夫杀死,并坦诚了自己的罪行。  蕾贝嘉入狱后,母亲反省自己和女儿的关系为何变成这样。她要赎罪,要把正当盛年的女儿从监狱里救出来,让蕾贝嘉继续寻找幸福的归宿。

 长篇影评

 1 ) 《高跟鞋》的欲望

   阿尔莫多瓦这部代表作如雷贯耳,好不容易才买到,译作《情迷高跟鞋》,不如“高跟鞋”直白简单。
    再一次证实了我和阿尔莫多瓦的心心相印,我不得不喜欢他的电影。近来一直沉不下心来观看电影,但是当拉丁咏叹调响起,艳丽的大红色浮现,我完全进入了西班牙的时空。
    我设想过一千个高跟鞋的故事,怎么也没算到他描述的是母女感情。当蕾贝卡孩子时必须听到母亲“咔、咔”的高跟鞋响起才能入睡,她如此依赖母亲,但身为明星的贝基却时常忽略女儿,甚至在答应和她共同生活后独自去了墨西哥。一分离便是长长的二十年。待到母女相见,贝基对女儿涌起万千柔情,她想补偿亏欠的母爱。但面对昔日情人的女婿,她显然无法平静。怪异的三角恋注定了悲剧的结局。蕾贝卡并不爱丈夫,她仅仅是为了证明她可以取得和母亲一样的成就而选择抢夺母亲的情人;当母亲再度出现并且与自己的丈夫旧情复燃时,蕾贝卡的不堪也是可想而知的。她杀了丈夫然后自首,都是对母亲的报复,无关乎爱情。
里面的爱情只有多明尼哥警官对蕾贝卡的爱。又是易装癖,阿尔莫多瓦始终撇不下这些边缘人群。多明尼哥化妆成俱乐部的舞女时爱上了蕾贝卡,两人在化妆间的激情戏无疑是阿尔莫多瓦设置的迷宫,它为影片增加了极大的娱乐成分,但也是谋杀案的一条隐线。阿尔莫多瓦的影片总是极尽娱乐,谋杀、爱情、同性恋、易装癖、明星崇拜,很好莱坞的元素却掩盖不了他社会学的犀利眼光和满腔的温柔情感。
    他的影片决不仅仅是故事吸引人,尽管他的故事的确离奇充满玄机,但作为一部电影的其他元素无一不令人着迷。音乐统统采用拉丁咏叹、吉他和多明尼戈舞曲,西班牙民族特色浓重;演员可塑性极强,适合千变万化的造型;美工永远是大红墨绿的暖色调,和简约的家具,极其刺激感官。
    有一个情节处理令我感慨。蕾贝卡自首后和母亲的第一次见面,她声泪俱下地讲述自己对贝基的复杂感情,用了《秋天奏鸣曲》来做比喻。本来阿尔莫多瓦完全可以用他自己的生活来比较,直接引用就行,一样生动深刻。但他用了伯格曼这部描述母女紧张的经典影片。我不会硬生生说是向大师致敬,或许他只是认为《秋天奏鸣曲》确实太贴切完美了。一直很迷恋于探讨母女的话题,加上最爱的伯格曼,对这一情节我牢牢记住了。
母女既是朋友也是敌人,她们互相模仿互相嫉妒,她们可以亲密无间,但更有可能暗自较劲。假如有一儿一女,母亲一般更喜欢儿子,为什么呢?异性相吸适用于任一场合吗?这个问题我没有答案,但我能确定母女的感情是有分水岭的,在女儿结婚生子之前对母亲的确怀有敌意,当自己也成为母亲后却能关系180度大转变。这种敌意来自于被他人类比,人们总会将同类作比较,由于女儿在未成年时总不自觉模仿母亲,于是她往往比不过母亲,于是自我否定之后就是对母亲的暗暗排斥。她开始希望自己独一无二,开始拒绝母亲意识的渗透。等到自己成为母亲,经历过孕育的神圣,她不自觉会将自己和母亲归为一国,那么感情自然加深了,关系也随之扭转。波伏瓦在《第二性》中说到:“女人在轮到自己作母亲时,在某种程度上,她便会取代她自己的母亲:这意味着彻底解放。”从此作为对等的独立的人格出现在母亲面前,而之前她或许都一直在母亲的束缚之下。


    附:阿尔莫多瓦的影片
    《贝比、卢西、鲍姆及其他女孩》,1980;
    《激情的迷宫》,1982;
    《黑暗的习惯》,1983;
    《我为什么命该如此》,1984;
    《斗牛士》,1985;
    《欲望的规条》,1986,里约热内卢电影、电视、录象节最佳导演奖、洛杉矶电影节新人奖;
    《神经濒于崩溃的女人》,1987,获欧洲电影节青年导演奖,1989年北美票房总收入最高、也是西班牙电影史上最成功的影片;
    《捆着我,绑着我!》,1989;
    《高跟鞋》,1991;
    《姬卡》,1993;
    《我的秘密之花》,1995;
    《鲜活的肉体》,1997,入围该年度戛纳最佳影片以及英、美当年十大最受欢迎影片;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1999,戛纳最佳导演奖、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大奖、欧洲电影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对她说》,2001。

 2 ) 对不起 我爱你

  亲情,与其余的情感相比,最特殊便在于它的与生俱来。它是一种浓稠同时隐忍的情愫,天生就含有某种牺牲意味。人们喜欢将各种感情划分成几个大类,有趣的是,许多情感到了浓处,都转换成了亲情。因此,亲情,变得难于解释与定义。就像片中丽贝加的一句代表性的话:“我成了你的影子。”

  也许每个女儿终身的假想敌都可能是自己的母亲,母亲成熟、优雅的身体成了懵懂少女心尖的一根小刺,这是被钦慕、嫉妒、赞叹和自卑混杂而成的隐秘心思,母亲的存在是一个威胁。我想每个女孩都有过童年时偷穿母亲高跟鞋的经历,这种向往和迷恋是一般男性无法理解的。但阿尔莫多瓦好像一个天才的心理学家,他最深刻的捕捉到了母女间亦敌亦友的微妙关系,那种难以言说的既矛盾又交错的血缘亲情。与父爱那种“细而不腻”的表达方式不同,母亲对女儿的爱,往往掺杂着回忆、感叹、希望、得意和嫉妒,因为,她们都是女人。

  阿尔莫多瓦的女人大多坚强、敏感、有强烈的控制欲和征服欲、彼此间是密友,也是敌人。穿着高跟鞋的母亲离开了女儿,把她丢到了身后,走啊走啊,最后还是回到了她身边;而同样穿着高跟鞋的女儿报复了她 ,宽恕了她,然后,在窗外的高跟鞋声中,像婴儿一样依偎在她身上,送她离开。

  这就是女人,这就是我们。

 3 ) 感情的距离,才是信任的空间

   阿莫多瓦《高跟鞋》,震撼,说不出的喜欢。故事的悬念及母女间复杂的亲情。
       儿时的雷贝佳为了让歌星母亲可以离开父亲,安心到外国演出,将爸爸的普通药换成了安眠药,父亲吃药睡着,母亲可以“安心”出走。
      当母亲一去十八年返回时,只见女儿结婚的对象竟是自己曾经迫不得已离开的情人。
     于是故事陷入三角,猜忌开始代替信任。不能容忍自己事事不如母亲,唯一的丈夫也是母亲的使用品,雷贝佳终于情绪失控,开枪打死丈夫。
    之前,雷贝佳红杏出墙,认识了扮演人妖的“勾魂女”;后者让她开始否定对丈夫的爱,而这是她自己都不可接受的。
     丈夫死了,引出官司,一位法官始终在其间周旋,故事的结尾是:重病的母亲在骗出女儿的实话后,勇敢地咬定谋杀行为是自己所为,补偿一直以来对女儿的亏欠。
       结尾也才知道,“勾魂女”其实和法官是同一人,不过装扮进艳场作卧底。不禁想,难道这些都是母亲一手导演出来,为自己灵魂赎罪的东西??
      故事的悬念极过瘾,演员的感情也有种虚幻的真,也许,阿莫多瓦将现实中潜意识里的东西变成实在,展现给大家,所以才触目惊心......
      ps:要怎样的付出,才能确认在乎?又是怎样的在乎?才会真的得到?才明白感情的距离,才是信任的空间;真的信任,是可以度量感情的。
    

 4 ) 妈妈,我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值得你骄傲

  高跟鞋细长的后跟,优美,遗世独立.它属于成熟,或者说它标志着一个女人的成长,就像小人鱼十五岁获准浮出海面带上地花冠.不仅仅是美丽的装饰,更是一种象征.
       "小时候,总是听妈妈穿着高跟鞋笃,笃地远去,又盼着再次听见笃,笃声能知道妈妈回来了."
       女主人公维多莉亚从地下室的窗户向外看着街上女子艳丽的高跟鞋,跟母亲如是说.于是,高跟鞋的含义有了质的升华,一个女人的成长是由于她对另一个女人的热爱.维多莉亚深爱自己的母亲,她努力摹仿自己的母亲,喜欢母亲喜欢过的男人,和模仿母亲唱腔的人妖交好.她希望证明自己拥有母亲遗传的一点点天才,她值得母亲为她骄傲.
       说来很孩子气的,只是,仅仅只是希望她爱的母亲更重视她,向她证明爱她而已,而她却用生命做赌.听女主角向母亲声泪俱下地表白时,听她用<<秋的恋曲>>的故事讲述自己的感受时,心里有一根弦被触动.
       这就是最原始的爱.

 5 ) 想要的都得不到 - 母爱缺失

[前言]

如果自己是空的,怎么去爱别人?如果自己都不能好好爱自己,怎么去好好爱别人?如果把爱当成一种武器去伤害,不惜来一场旷日持久的,没有硝烟的争斗,最终也只能是让自己伤痕累累。如果把爱当成一种绑架去索取,永远只关注自己的需求,而忽视被爱者的感受,强求自己想要的爱与关怀,没有得到就怨恨,这是在自找苦吃。一个不懂得爱的人,即使自以为爱得多么的浓烈,多么的卑微,都是一种不顾自己的飞蛾扑火。 [观感]

阿莫多瓦的电影,色彩都非常艳丽,情感都非常浓烈,故事也都非常引人入胜,[情迷高跟鞋]也不例外。电影讲的是人性,人的情感,及母女之间的亲情关系。事实上,并不是生了孩子就知道怎么做母亲,也不是生而为人就懂得怎么去爱。有些悲剧,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也许,多点善意的包容和试着去理解,会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好些。电影中女儿丽贝卡从小就非常渴望得到母亲的爱,父母离异的她,就像一个落水的人,想要紧紧抓住身边仅有的一块浮板。可惜,母亲不想成为那块浮板,也许在她的眼中艺术事业是她生活的浮板,女儿只是累赘。而丽贝卡用她孩童的手,自以为是地帮助母亲摆脱了婚姻的束缚,却从此失去了母亲。丽贝卡本想和母亲在一起,没想到母亲选择了事业,抛下了她。 但,电影干脆利落地跳过了丽贝卡一个人成长的阶段,所以无从知晓她经历了什么样的,一次又一次的伤害与失望,痛苦与挣扎,让她即使已经成年了,也无法释怀母亲给她造成的巨大心理阴影。在这巨大心理阴影下,她的自我意识是薄弱的,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好建立起完善的自我人格。她爱得如此卑微,如此战战兢兢,如此谨小慎微。人啊,受过的伤如果没有自我修复好,会不知不觉地跟随一辈子的。她对母亲的情感是复杂的,有仰望式的崇拜,有卑微式的爱恋,也有怨愤,有嫉恨。长大成人的她,在母亲面前是如此拘谨,如此不自在,甚至感觉母亲回来后应该会看她的新闻播报,以至于她都无法按照原来的播报水平去工作,结果搞得一塌糊涂。母亲的风华绝代,才华横溢完全碾压击溃了她的内心,她在母亲面前,自卑得有点局促不安,有点唯唯喏喏。这也许是成功优秀的父母与资质平庸的子女,难免存在的一种关系状态。如果父母在孩子幼年时没有处理好,在成长的过程中又没有恰当的修复补救,父母有意无意的强势碾压,对孩子从小到大造成的伤害与阴影,是难以想象的,是具有毁灭性的。 不是生了孩子就可以成为母亲,丽贝卡的母亲可以说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她自私自我又自恋,她渴望成为众人爱戴,受人关注的艺术家,她的生命价值只想在镁光灯下实现。人啊,不是生而为人就自然而然懂得如何去爱。这爱包括爱自己,也包括爱别人。显而易见,丽贝卡的母亲懂得爱自己,却不懂得爱别人,包括自己生下来的女儿。而丽贝卡不仅不懂得爱自己,也不懂得以恰当的方式去爱别人。母女之间的情感纠葛,双方都有责任,母亲的责任更多一些。最后母女俩人的和解,冰释前嫌,本应该来得更早些。而不是通过那样一个变故,才促使两人敞开心扉,放下芥蒂,真实地面对彼此的内心。遗憾的是电影中安排的这样的结局却已经是现实中难得的美好了。事实上,有些对不起,永远都没有机会说出口。有些愧疚,永远都得不到宽恕而获得解脱。 谁也无法知道一起凶杀案的背后,母女俩经年累月的情感纠葛,及多角复杂的两性关系中,交织着多少的爱恨情仇。片中有个法官(翻译),他的身份有点出人意料,设置这样一个享受多重人生的角色,让故事走出了预想中的套路。他在母女情感纠葛中的作用,具有带动性,也最终促成了母女之间的坦诚对话。他是在片中唯一注意到丽贝卡身上散发魅力的人,并被她吸引,爱上她的人。也许,丽贝卡真的需要这么一个人,一个懂她的人,一个真正爱她的人。但,谁知道这个法官是不是她的真命天子?所有爱与被爱都需要一个人自我人格的健全,丽贝卡更需要找到自己,了解自己,接受自己,好好爱自己。故事的结局是开放的,我们无从知道丽贝卡之后的人生会是怎么样一个走向。是不是依旧茫然无措,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不懂爱与被爱。还是在经历了世事变迁后,终于意识到要关注自己,真实的自己,在余下的人生中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不是母亲的样子,不是像母亲的样子,不是母亲期待的样子,是自己,是自己真实的样子。 电影的结局,对我来说,有点突如其来。为什么法官是异装癖男,为什么他会对丽贝卡情有独钟?有时,故事的反转太突兀,让人觉得好奇。也许,法官的异装癖是受到他母亲的影响。因为他母亲热衷收集明星资讯,可能他母亲曾经非常喜欢作为知名歌手的丽贝卡母亲。而从小也同样想得到母亲关爱的法官,希望成为丽贝卡的母亲,以为这样就可以得到他母亲像关注那些明星一样关注自己,爱自己,至少他曾经自以为是这样的。所以,他是懂丽贝卡对她母亲的情感的,缺少母爱的他们同病相怜,他懂得她的痛苦。 电影中的丽贝卡,不会让人觉得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可,她却实实在在为了自己猛然的一个又一个念头,间接直接地害死了两个人(继父与丈夫)。孩童的她,自然而然的做恶,淡定而从容。也许,在她年少的内心中,她觉得是在拯救受困的母亲。所以,她很坦然。即使长大了,也感受不到她对曾经所做所为的愧疚。她只是觉得怨恨,她做了这些,也没能让母亲兑现承诺,从此和她两个人在一起。而当成年的她,枪杀了自己的丈夫,她忽然意识到了,是她害了丈夫,从头到尾。她怀着愧疚的心,失态地在播报新闻的过程中,坦诚了她犯下的罪。电影是以机场母女重逢,丽贝卡幼年记忆闪回片断,及一家人相见,几场简短的前戏铺垫,概要地交代了主要的故事人物线后,就直接跳转到凶案发生,没有去呈现丽贝卡在母亲回来后,母亲与自己的丈夫偷欢复合,她的心理冲击与情感变化。丽贝卡的丈夫一直想要离婚,在丽贝卡母亲回来前,他们的关系早已名存实亡。丈夫执意离婚,但她却总是不同意,她不想承认自己的失败,不想去面对自己不如母亲的事实。她想赢过母亲才嫁给母亲的前男友,以此来报复母亲,以此来慰藉自己受伤的心。可她这种与母亲较劲的方式,既幼稚又无趣,也没有意义。对一切错误的根源,她是知道的,只是电影没有直面着更多地去叙述。至于她知道的深刻程度,也是无从知晓的。当然,直接了当的剖析可能不是导演想要的表达,一切不如点到即止就好。就连丽贝卡最后是不是被判有罪,也留下一个开放的猜想空间。 [后记]

逃避自己,不愿面对自己的人生,生活也一样,日复一日。可,只有做自己,做真实的自己,活出属于自己的风采,才不枉来这世间走一遭。不管曾经遭受多大的伤害,不要老抓着过去的阴影不放,懂得放手,是爱自己,也是好好活下去的关键。成长之后,努力走向成熟,释怀一切,成就一个平和丰富的自己。人生百年,不过如此,何必计较挂怀太多,就让一切随风,随风而逝。

文:Melissa zhuang

写于2018年9月7日

注:文章原创,非允勿转!

 6 ) 你会突然明白,你已失去

这部片子一开头就让人联想到《秋日奏鸣曲》,到高潮部分,则直接由女儿之口道出本片母女关系与《秋日奏鸣曲》的相似之处。但,绝非模仿。

同样是表现母女情仇的片子,阿莫多瓦比伯格曼包容,即使献身演艺事业而无暇顾及日常生活,影片里的明星母亲依然深爱着女儿蕾贝嘉,哪怕蕾贝嘉杀人。

蕾贝嘉杀死了母亲的两个情人:一个是在幼年时期,成为她继父的男人阻碍了母亲的艺术生涯,因此被她换药间接害死;一个是在成年以后,她跟母亲的旧情人结婚,但母亲回来了,因余情未了促使三者关系尴尬兼一些旁线事件引起的激化,她枪杀了自己的丈夫。

貌似都事出有因,归根结底却是孩子的独占欲在作祟,蕾贝嘉的执念是:赢了母亲,赢得母亲。

自打出生以来,她就有一个绝大部分属于公众,仅有小部分属于自己的母亲,这小小的一部分还得跟母亲的情人们分享,她跟在他们后面,只是一个被逗趣的小东西。她仰慕母亲,极力模仿母亲,珍爱两人拥有的相同物件——比如那对小时候跟母亲一起去旅游时购得的耳环。

母亲有的东西,蕾贝嘉都想拥有,包括母亲曾经拥有过的男人。这大概可以归因于母亲过于强势的社会身份造成了蕾贝嘉无法像寻常家庭的孩童那样在一段特定的时期里理所当然地占据母亲,发展出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即安全型依恋模式的养成。

欠缺型的旧有依恋模式未被有效打破,那么带入成长历程往往会产生情感方面的饕餮式回旋——极为渴望建立一段满足情感需求的新关系,倾其所有投入(包括消耗对方),却全部拿去填补往昔那个无底洞了。于是悲伤、绝望随之而来,伤口撕裂得越来越大,欲求也就越来越强烈,最后演化为毁灭一切的愤怒,导致关系丧失。一切都完结了么?

然而。爱到尽头,到一去不返之时,正如影片里Luz Casal所咏唱的主题歌:不久后你将会发现,日子不好过,因为没有我在身旁。每到夜深人静的夜晚,你会想起,那段甜蜜的日子……你会突然明白,你已失去,宝贵的爱情,心爱的情人。——在拥有时不能确信,以丧失为代价才能验证到曾经的拥有,这种痛入骨髓的悲伤只会在一次次的后悔和重演中愈加沉积,拖着饱受摧残的生命无休止地沉沦下去。

在激情中饮鸩止渴直至犯下不可逆转的罪过,或是惊涛骇浪之后克制为死水微澜,这样的主题在不同的导演手里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擅长刻画回避型人格的伯格曼做法是点到为止:有感触,但生命还在延续,或许以后的人物关系会有变化,又或许仍是各走各的路——未来会怎样,谁知道呢?

阿莫多瓦显然激越得多,他不满足于揭示问题,还急于处理问题。他的故事更为跌宕起伏,不惜走极端:性、谋杀、扑朔迷离的身份游移……只要能服务于他的主题,他什么都敢端出来,甚至漫不经心地跨越伦理道德的界线——我感觉,他并没有挑战的意图,只是手轻轻一抬,放过去了。

有趣的是,正是这样的“放”,起到了救赎的作用。在多重身份之间转换的男人(人妖、吸毒者、法官)爱上了犯下杀人罪的蕾贝嘉,愿意在其面前整合身份以共同步入未来生活;临终的母亲为了让女儿重新拾起幸福,不惜违背教规以撒谎来承担罪名。

阿莫多瓦是相信爱的,正因为承认了爱的痛苦,他对爱格外宽容。他不想声讨什么,追究什么,因此或许显得不那么深刻。不过我喜欢他慷慨地给予剧中主人公重新建立生活的机会,即使有那么一点儿工于心计和不择手段。

最后的场景是母亲和蕾贝嘉曾经共同生活的一间小小地下室,功成名就之后,母亲将它买了下来。在这里,为了等候彻夜不归的母亲,小蕾贝嘉一遍又一遍倾听小窗外的高跟鞋声难以入眠。高跟鞋,这鲜艳、坚硬的欲望象征让爱成形又将爱踩成碎片。

母女终于和解,女儿放下了恨意向母亲倾述浓厚的爱,并终于能够感受到母亲从未断绝却总被无奈阻隔的深爱。在这片子里,我感受到阿莫多瓦对女性内驱力的敬重与悲悯,做为女性的身份设定,要在社会成就和个人情感方面同时实现欲求,那种矛盾和两难抉择不亚于生产时的阵痛啊。不过,女人如果接受了自己的分裂性,会不会好些?如同母体诞生出新的个体,除却生理上,在精神层面也该具备男性世界定义之外的强大。可那是什么呢?我还没想明白。呵,反正在这点上,我喜欢阿莫多瓦,讨厌伯格曼。

如今,蕾贝嘉推开地下室窗子的时候,那些在头顶移动的高跟鞋并无压迫感,而是温情记忆之回归。总也盼不到的爱随着哒哒声走回来了,而母亲的生命也到了尽头。蕾贝嘉趴在母亲的身上,仿佛又重新融为一体。但这已经是有准备的丧失,是爱的延续以及未来的开始。

其实失去总会成为必然,要明白的是既然确信了曾经的拥有,就该习得如何去爱,甚至做好哪怕是受到伤害的准备。所以,阿莫多瓦眼花缭乱地把玩禁忌,最终还是治愈帝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年前写的旧文,如果不是重新翻阅这篇,我都忘了看过这部片子。

 短评

第三次被阿导打动~也许很多感情关系无来由也无任何理智可言,但总有些人本性的发挥,比如母爱。。。母亲是个很爱自己的女人,种种细节表现她会为自己放弃很多,包括女儿。可她始终也是爱女儿希望她好的:挑剔她小毛病也好,夸赞她有进步都好,最后关头,她所做的是一个很性情化母亲的行为

4分钟前
  • 兜小猪
  • 力荐

西班牙的监狱条件这么好 唱歌跳舞真欢乐 西班牙歌曲真好听 旋律跟最近在听的爵士专辑很像 是一个源头的吧 三星半

6分钟前
  • 河原宏
  • 推荐

早年买的看是看过,早就忘了,说忘了也不确切,变态的情节还记得,却不是影片来的,是封套上文字来的。文字比影像的力量更强大,倒也离奇。

7分钟前
  • 还行

恋母。阿莫多瓦能把任意性别年龄辈分种族的两人或多人扯上关系

12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高跟鞋的回音,女儿难免要走母亲的老路

15分钟前
  • Over5
  • 力荐

C / 观感神奇,明明各方面都欠了点,但却愈发有大师气象,一种对各种“杂质”段落的自信整合?

16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色彩大胆,对比鲜明。女儿以母亲为最终追求的榜样,甚至到了争风吃醋的变态,最终母女竟然能冰释前嫌,拯救女儿。真的是感动天感动地,感动不了我。

20分钟前
  • 菜根
  • 还行

鲜艳到跋扈的色彩,伦理与欲望的针锋相对,总觉得看阿莫多瓦早期的作品,板鸭人那股骨子里闷骚的热情就要从镜头里夺框而出了,永远充满不那么沉稳却积极的活力——当然,这一切都只发生在美好繁荣的8/90年代,或许那是人类文化盛极而衰的最后转折点吧——如今的阿莫多瓦也开始沉默思索了(我反而更爱了)。

24分钟前
  • GIVIND
  • 还行

恋母,《秋日鸣奏曲》的片段解读,最后母女的理解与心灵的沟通,母亲的救赎。

2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每次看阿尔莫多瓦总能勾起学西班牙语的念头。

30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推荐指数:★★★☆ 颜色依旧绚丽,故事依旧缠绕心间,但是这次近乎乱伦的谑恋,不喜。

33分钟前
  • 云图
  • 还行

剧情比较曲折,人物关系复杂,但和喜剧有什么关系?小蕾贝嘉很可爱。A girl's mother returns after 15 years to find her daughter has married one of her (the mother's) old boyfriends. They try to mend their broken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and deal with their common lover.

37分钟前
  • stknight
  • 推荐

二流的Film Noir+二流的希区柯克,异装癖变法官,以及对谋杀案的追寻这块,都是它们的影子,而实际上,沙发上藏手枪哪个段落,恰恰也正是希区柯克悬疑手法的经典运用。(炸弹爆炸,5秒和5分钟,区分惊奇与悬念。关键在扩大观众的视角,给予其更多超过剧中人物限制性视角的信息

39分钟前
  • 江寒园
  • 较差

意思神馬的都知道 監獄那一小段歌舞太霸氣了~整個顏色夠狠 但是就是不喜歡這種類型 母女的牽絆 莫名的3個身份 都是不行的點

43分钟前
  • T.V.Zoe ி
  • 推荐

真是临场发挥般的叙事,讲到哪儿算哪儿的风格格外阿莫多瓦。一人分饰三角,活在母亲阴影下的女儿,故事永远那么离奇。然而半地下室的窗前走过的高跟鞋将世代不变,那是人们对于自己憧憬之物的仰望,是一切欲望的根源。

48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早期的粗粝荒诞

53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推荐

第一次看阿的片 从乍眼的平淡 然后随着追思越品越香……女人 母亲 认同 欲望 死亡……非常“精分”的一部片子 想写女性主义主题的可以好生借鉴番~

57分钟前
  • H.弗
  • 力荐

【B-】看过的阿莫多瓦中相对一般的

1小时前
  • 掉线
  • 还行

唯一一位会让我因为他而选择去看片的导演。我太爱阿尔莫多瓦镜头下的女性,人物塑造和故事构建都足够饱满。坂本龙一的原声也出彩,片中那曲Año de Amor很有演歌的风韵在。

1小时前
  • Enliven
  • 力荐

惊喜,饱含激情与热泪。

1小时前
  • 影志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