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国车站

恐怖片其它1994

主演:热拉尔·德帕迪约,罗曼·波兰斯基,赛尔乔·鲁比尼,尼古拉·迪·平托,Tano Cimarosa,Paolo Lombardi

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

播放地址

 剧照

幽国车站 剧照 NO.1幽国车站 剧照 NO.2幽国车站 剧照 NO.3幽国车站 剧照 NO.4幽国车站 剧照 NO.5幽国车站 剧照 NO.6幽国车站 剧照 NO.13幽国车站 剧照 NO.14幽国车站 剧照 NO.15幽国车站 剧照 NO.16幽国车站 剧照 NO.17幽国车站 剧照 NO.18幽国车站 剧照 NO.19幽国车站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2:50

详细剧情

  隐居多年的名作家奥诺夫,因其居所附近发生命案而成为疑犯,不料盘问的警长却是奥诺夫的忠实读者,对其作品情有独钟,一些盘问变成了相逢恨晚的知己对话,一些鲜为人知的往事也被一一道出……到底奥诺夫有罪否?死者是谁?

 长篇影评

 1 ) 《幽国车站》——是阎王殿,也是灵魂拷问所

能够有幸看到这部电影,或许就是参与这类电影节的意义。

其实我并非这部电影导演、演员甚至电影展的主人公——莫里康内的粉丝,但我知道他的电影配乐,在之前某次电影展也去看了重映的《天堂电影院》,被其中的配乐深深吸引。所为一个所谓的“文艺青年”,总觉得要这种事要去掺和一脚,要买张票来看看,哪怕只是看个热闹。

这部电影在豆瓣的标签是“剧情/惊悚/犯罪”,所以在看的过程中,我一直带着“要找出凶手”的心态来看。电影讲述了一位作家在雨夜狂奔,被警察局的人拦下审问,而负责盘问的督导正是这位作家的狂热粉丝,因此这场审问变得极具戏剧化,在仰慕之外又有怀疑,清晰的线索下又被混沌的记忆所扰。

整部电影的场景很少,几乎80%的时间都在破旧逼仄又漏雨的警察局里,主要角色也仅有六七人,但却把一场漫长的审问呈现得妙趣横生。你来我往的推拉、不同旁观者的姿态相衬、摇晃的红酒杯与捕鼠笼器……空间虽小却不觉乏味,人数虽少也不觉沉闷。

创作者最懂创作者,因而在审问之中迸发出许多有趣的讽刺,比如说自传通常是自说自话的编造故事、读者认为精彩绝伦的句子可能是作者坐在马桶上拉稀时写出来的、采访几乎是无意义的因为每次问的问题都一样、媒体隐藏的东西比披露的多……

电影中令人彻悟的画面是作家终于被唤醒了记忆,他想起是自己开枪打死了自己,就此我们才把“他是凶手”的猜测转为“他是死者”的结论,而只有接受了这个前提,才会反过来琢磨电影前面的全部内容,这也是这部电影在形式上的精妙之处。

导演用惊悚恐怖片的氛围描绘了人物真实的内心状态:焦急、慌乱、阴冷、破碎;继而以警察局做外壳,实则承担了阎王殿的功能——对已死之人进行灵魂的审判,帮助他们找回遗失的记忆,同时也是丢失的自我。自此这部片子已经超越了标签所对应的「惊悚」的范畴,上升至「哲学」层面:我为什么而死?又为什么而活?此生我犯了什么错?我又如何看待这些错?

在生前未能与自己和解的人选择了自杀,而在死后上天堂/下地狱之前,要经过这样一个严苛的拷问所,将自己强行遗忘的记忆唤醒,再教他与自己和解,无论是释怀还是忏悔,都是必经之路。不知影片中男主的处境,是否也与许多创作者和艺术家相同,或者与每一个普通人相同——思考,忏悔,无论是活着还是死亡,我们都无法逃避。

可能看罢过些时日,这部电影的情节就已经被忘得一干二净,但是在那个当下,对自己的生活产生的思考,以及在未来某一个时刻,突然又回想起那个雨夜奔跑被审问的男子,这可能就是好电影之于人的意义。

 2 ) 难看的大鼻子

又一部难啃的电影。 看完了才知道是大师朱赛佩.托纳多雷的大作,男二号的扮演者居然是罗曼.波兰斯基,这俩人凑在一起拍了部片子,在我看来就像李白和杜甫合作了一首诗,齐白石跟徐悲鸿同画了一幅画,业界的两大顶级IP惺惺相惜,联手打造一个小玩意儿。不知这么打比方恰不恰当。 可惜没怎么看懂,太文艺了。 通常这种情况就得求助于豆瓣人家写的影评,好比读古文看批注,念英语查字典。 懂的人是真懂了,说得头头是道,也咂摸出了味道,我听了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不过却缺少了灵犀一通的快乐。 原来不是什么犯罪片心理片,而是一部探讨人生的哲理片,男一号跟男二号絮絮叨叨讨论文学,动不动就背诵一段书中的文字,却都是摘自男一号自己写的小说。很多观众看电影都会格外注意影片中的台词,从台词中领略和解读影片的意思,这是个好本领也是个好习惯,而我通常只是粗粗地关注情节,关心故事的发展和走向,因此面对这类影片时,往往忽略了台词和对话中蕴含的关键信息,失掉了连贯性,所以有时就一头雾水。 还有个原因是外国片都得看字幕,盯着下面的文字,也容易忽视上面的画面和表演,难免顾此失彼,降低了观影乐趣,每每如此,就会联想到好的国产片在量上是不是还有待提高?满足不了我的胃口,顾及不了我这种观影能力相对较差的人群,噫,这文化自信不得从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中体现不是? 另外文化差异的鸿沟我等庸众很难跨越,我们能够理解的一定是影片中表达的普世的部分,例如在这部《幽国车站》中,我所能看懂的是独特的场景,旧屋、雷雨、抓捕、审讯,我读不懂的是深入触及灵魂的对谈,表情的明示或暗示、眼神的交流,主题又过于宏大,讲生死,还有人说是在讲自我与本我的和解,哲学意味太浓啦!悬疑和惊悚我能直观地感觉到,这些恐怕也是电影大师照顾观众情绪的刻意安排,但如果你想按照普通悬疑片或剧情片熟悉的套路期待一个真相大白豁然开朗的结局你可能就会失望,毕竟不是以讲故事为主,就算是讲故事也是在人家的思想框架内讲故事,有高度和深度,更植根于异域的文化背景,不好理解。 如果纯粹从感观效果或技术手段上来看,则完全可以察觉出大师痕迹,与一般水平文艺片的差别恐怕就是人家能够赢在气氛的烘托或场景的设计上,比如影片中有效地植入雨夜的沉闷,电闪雷鸣、漏雨的旧楼、湿透的衣服和靴子、忽明忽暗的灯光等,有了这些前期不遗余力的铺垫才有了结尾处黎明到来雨过天晴后的神清气爽;还有男主角的那些记忆碎片,不断闪回却快得你根本看不清,无疑会增添出许多紧张和神秘感,勾起你解开迷题的欲望;当然我最喜欢的是那台打字机的敲击声,每每出现在两位主角谈话时,做为背景音效有点招人烦却牵动着你的心跳,变成了你必然要服从的节奏。 也许是看多了的缘故,现在越来越不喜欢外国片子中对主角过多的特写镜头,特别是那种落魄的或受伤的以及粗糙的、邋遢的形象和举止,也可能是我的错觉,他们仿佛格外爱表现这些,是在塑造真实吗?我觉得真实是足够了,却怎么也感受不到有多美,就像本片的男主角,你得承认他演得特别好,但就是接受不了他那个在镜头里曝露过多的异于常人的大鼻子。

 3 ) 以审判为名的救赎

上影节的第一场打卡,无疑是一场精彩的体验。而最精彩之处在于导演所刻意营造的矛盾,在结尾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时,好像猝不及防挨上了一拳,恰中心口最柔软的地方。最终奥诺夫终于正视了自己的一生,或悲惨或光辉,或罪恶或善良,在雨过天晴之后,放下一切再去远方,也许对于每个人来说,最难的也不过与自己和解。

以悬疑为名的温情片

急促的弦乐,晃动的镜头,雨夜中不安的男人带着满身的血迹狂奔,开头导演未用只言片语,就轻松将观众带入到恐怖悬疑的氛围中。作为毫无防备的观众之一,我也被导演诱使着开始猜测起男人慌乱背后的阴谋。

来到警察局后的悬疑片段更是堪称教科书级,锁眼背后偷窥的眼睛,雨滴滴落规律而紧张的节奏,都在强调着这是一部“悬疑片”。波兰斯基和德帕迪约演技的交锋让原本略显单调的审问环节变得异常精彩,面对如此精彩的表演,你会舍不得错过任何一个眼神。神经质不安躁动的奥诺夫面对警长的质问闪烁其词,前言不搭后语之间仿佛勾勒出一个在乡间别墅行凶后,企图逃脱罪行的穷凶极恶之徒。

在这样紧张的氛围中,一不小心就会掉入导演的圈套——当你开始思考奥诺夫是否真的有罪,那一天到底发生了什么开始。

随着雨势渐弱,雨过天晴之时,影片的主旨也豁然开朗,警长和警局的存在不是为了审判,而是为了救赎奥诺夫迷茫无措的灵魂。奥诺夫的惊惧迷茫来源于无法与这一生的自己和解,在自我与本我的拉扯中,不堪重负的奥诺夫选择自杀,终于随着警长那一句“这部小说是你最好的作品”,奥诺夫的灵魂也归于宁静。而此时,也才终于意识到导演掩藏在悬疑背后的温情内核,他真正想探讨的是生命应该如何自我认知,自我和解。

走出电影院时,才发现票根上被忽略的“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这才会心一笑。

以审判为名的救赎

在东西方神话中,死后世界总是会和审判联系在一起,无论是中国神话中的阎王判官,还是西方世界的天堂地狱,人在世时桩桩件件的言行,在死后逃不过被一一清算。在这部电影中,死后的奥诺夫也是慌慌张张来到了警察局,怀着不安与躲闪,接受警官的审判。

然而警官所进行的真的是对奥诺夫是善是恶的审判吗?

随着警官一次次的盘问,渗入屋内的雨滴一滴滴落下,奥诺夫从一开始的抗拒,企图逃离,到最后开始回忆,开始怀念。作家奥诺夫的一生不乏难以启齿的龌龊,为爱慕虚荣而编造的光鲜身世,灵感枯竭不惜劫走流浪汉的文字,而警长的盘问却并不意在为奥诺夫定罪,德帕迪约犀利却又悲悯的眼神仿佛穿透奥诺夫看到他的内心,他指引着奥诺夫打开那一袋他自己定格下的人生瞬间,指引着奥诺夫回忆起每一个他爱过的人,警局的存在在导演眼里不是为了审判,而是为了救赎,救赎那些在不安与龌龊中痛苦挣扎的灵魂,获得与自己和解之后的平静。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每个人都活在本我与自我的永恒无尽的冲突中,奥诺夫也是如此,在导演眼中,真正的雨过天晴的时刻,也许是正视自己的一生,直面欲望与愧疚,历经磨难后终于坚强的心灵最终发出的那一句感叹,“啊,那是我爱过的人和事啊!”直到这一刻,灵魂才终得以平静。而鼓起这样的勇气,也许就耗尽了普通人的一生。

 4 ) 原来是一场心灵之旅

故事的开头,调动一切惊悚片、警匪片的元素:枪声、雷雨之夜、喘息与奔跑、被捕与拘审,最后化为一个封闭密室内的心灵角力。探长,自封为莱昂纳多达芬奇,起因于他一开始不认识手头抓获的这人正是大名鼎鼎的他的偶像,著名小说家奥诺夫,后者因为剃去标志性的大胡子和乱发,因此让人辨认不出。后来通过彼此的交谈,证实了作家的身份。达芬奇虽然很高兴能与偶像在这种奇特的场面下相遇,但仍然对于自己的职守铭记于心,他要严厉地拷问奥诺夫,因为他深信这人与一桩谋杀案有莫大的关系。

探长反问的开始意味着奥诺夫站到了审视心灵之旅的起点。奥诺夫一遍遍地回答,一遍遍地回忆,但是每一次,他的答案都是不一样的,前后出入说明他在努力回忆在自己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是情杀案?是经济纠葛?被杀者到底是谁?他到底有没有杀人?尤其当奥诺夫在洗手间里发现身上衣衫有一块带血时更显恐慌,这表情和吞食血衫意图遮盖什么的举动更让观众起疑。

但是这个故事越往下走就越偏离常规的警匪破案片,它要破译的是人的心灵和对自我的认知。奥诺夫开始检视他的童年,他的作品,他的情感,他的照片,他开始直视自己的痛苦和困惑,一直到最后恍然大悟,原来是他自己杀了自己,他竟然已经是个已死的幽灵。因为对生前自我认知的困惑和痛苦,所以灵魂一直纠缠在此,不欲离去。怪不得那个探长能拿出他那么多的资料,试想如果他没死,探长又怎能检视他的所有遗物?到了最后的突转,回顾前面,由此可以知道探长不是个拷问罪犯的角色,而是一个类似于黄泉路上孟婆式的人物,他以极其善良和负责的态度,帮助亡魂梳理自己的回忆、生涯、痛苦,重新走出,迎接新生。本片也因此不再是个纯粹的破案片,而是带有知识分子气质的人文心理片。

故事在密室内展开,彼此的心灵角力通过颇富禅意和机锋的台词(同时也很有韵味)一一展现出来,而奥诺夫的回忆更是通过快速剪辑,平均只有几帧的画面叠加交替出现,展现出一种视觉冲击力,似极了一种回忆对现在的影响、压力,像对心灵发出喘不过气的逼问。重要的不是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过去对现在有什么影响。

 5 ) 自赎的精神

    在孤儿院中长大的作家,在精神上自塑了一个理想的流浪者形象并把他作为自己的灵魂导师,一点又可敬又可悲的结局就是他竟然被自己的梦想打败了。人生在世界上是一种被抛的存在,正如同奥诺夫或者应该说霍布里。
    一些很有趣的细节,莱昂纳多·达芬奇——一个聪明绝顶的异教徒,却成为了拯救那些陷落在记忆涡流中的灵魂的引导者,而奥诺夫常年热爱的几何学不也是达芬奇的生命吗?两条平行直线永远不可能相交,但是在宇宙之外可能有一个非常遥远的地方,非常非常远,存在着那样一个点,让两条平行的直线终于能够汇合。这就不仅是一个关于数学的想象,而是关于人类的想象,男人和女人、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只有在上帝那里才能够互相理解。
    精神内容上,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持续千年以上的关于人性、关于人的自我认同的问题,这一点很多艺术作品都表现过了,当然,这是个永久的命题,仍然需要不同的表达方式,这也是为什么形式常常显得比内容更为重要的原因。而导演在形式上也确实做了很大的工夫,应该说,或者在我觉得已经精彩绝伦了,令人忘却的幽暗森林,不断漏雨的坚固楼房,滴到水盆里的雨水,等等。
    我最感兴趣的倒是影片最开始时的第一视角,音乐配合的很完美自然不用解释,只是觉得导演疏忽了一点:人在奔跑时瞳孔的焦点会不断变化,而影片却没有体现出来,在感受的真实性有那么一点点的欠缺,不过也没有伤害到整部影片的统一效果,只是我吹毛求疵的一点建议罢了。
    

 6 ) 嘴炮围观的专业素养

看到最后着实是震撼的。
还好主角是以一个作家的身份瞎(明)比比,冷冰冰,前后不断矛盾的陈词也述说得颇有文学感,甚至可以想象出此作以文字出现时的形式和版样:鲜有人物外貌的描述,更多的是大篇幅的神经质博弈和人物性情隐忍后的喷薄。这在观看时不由得让我想到卡夫卡的审判,因此,当我看到短评中有共同感受的人时我是激动的,也是以此为动力打了第一次评价。
最后还想让没看懂的人好好想想,带着智力回想。这不是一个困难的故事,毕竟如果主角不那么急切地用傲慢赢得自由,不那么焦虑地抓耳挠腮的话,一切过程都会更加轻松。

 短评

此片是Polanski主演而非导演,故事性一定不会让你失望。更妙的是,整篇就两个男主角一来一去,却从来不让人看得闷。从人性的角度,也是一个促进Know Thyself的良好诠释。到了最后,回来想想影片标题,也是一个额外的乐趣。

7分钟前
  • vieplivee
  • 力荐

安德烈小哥真帅(大眼睛版吴启华)但是镜头数量多的有些多余。开头第一视角奔跑气氛很足,梦回alanwake。标题最挂羊头卖狗肉的是车站(该不会是station和policestation之误差吧)。也想要一件带肩章的蓝色毛衣

9分钟前
  • Nigredo
  • 推荐

气氛如看卡夫卡的小说

13分钟前
  • 芹泽虾饺菌
  • 推荐

当年买这张D5的时候波兰斯基的《钢琴家》刚刚获奖,D版商也把这片宣传成了波兰斯基的作品。今天看了才赫然发现导演其实是另一名导托纳多雷,而波兰斯基只是作为主演(当然演技也是杠杠的)。片子一遍就看懂了,到最后那段险些泪奔。总结下便是:一曲献给孤独作家的心灵挽歌。

14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力荐

20210613 SIFF No.3|托纳多雷,你的名字是做作。打字员小哥和老波波演的探长当然是可爱的

17分钟前
  • Virgil
  • 还行

#siff 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意境,几处闪电和忽然增大雨量,整个闭塞的空间积水越来越多,意向也越来越多,口哨吹的音乐、胡子、葡萄酒、捕鼠笼、照片…看得云里雾里但节奏越来越抓人直至最后像想起了梦里的记忆,一切都归于沉静了,再也没有能扰乱心绪的声音和图像了,终于可以步上新的旅途…

22分钟前
  • SATURaiN
  • 力荐

托纳多雷依旧是那个沉溺于回忆无法自拔的人,在致敬童年观影碎片与性启蒙之后,又开始剖析过往的创作历程,无论借什么类型片的壳,内核总是不会改变。当然无法改变的还有他廉价的审美与豆瓣250式肤浅的镜头运用。好在全片处处可见波兰斯基施加的影响,封闭空间、大仰角、闪回与音效的配合甚至核心悬疑点的转移都能够体现他作为悬疑恐怖大师对节奏的掌控能力。故事设定点破以后并不新鲜,自杀的作家、作为死亡中转站的警局、全知的死神、无法传达的爱,却依靠叙事上的精密排布与演员的优秀发挥显得丰满。波兰斯基出演还带来了一种奇妙的二义性,悬疑类型本身更契合他过往的创作历程。7

26分钟前
  • 灰色幽默
  • 推荐

【SIFF新衡山】表面环境(幽森、压抑的密闭空间)很有波兰斯基气调,而思想内核又似是枝裕和[下一站,天国]——逝者对过往自我的回溯、探寻与拷问。只是后者温润柔美,本片则足够阴郁,时而暴烈,全程笼罩在劲风冷雨的暗夜氛围之中,及至最后(找回记忆,与自我和解)才兀自破晓,雨过天晴。豆瓣长评中至少有两个误区:1.温牛奶与孟婆汤并不相似,因男主没喝却记忆紊乱失却,审讯过程即整理与唤起记忆;2.疾速闪过的过往蒙太奇,非整个人生,而是仅有与宝拉的短暂相处不断复现驻留于心。作者与读者关系问题(尤其是读者应如何看待作者及其作品)亦是贯穿始终的主题,如:采访常常毫无意义,只是在重复提问与回答早已知晓的;作家生平与自传信息有不少都可由其自主虚构演绎;被人津津乐道的作品,有些来自作者在腹泻蹲马桶时产生的灵感。(8.3/10)

2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采访/审问-回忆/忏悔 很符合西方的宗教传统,那么既然自杀被视作一种罪孽的话,当然需要一个警察局(police station)来处理。或许绝大多数缺乏自省的灵魂都需要一个mentor来引导(对那些极不自觉的,则需要刑讯)在开始下一段旅程之前,忆苦思甜,谈谈那些微不足道的成就,睡梦里呓语的名字,深埋心底的感激或悔恨。所以喝下那杯温牛奶吧,然后老实交代。

30分钟前
  • waltzingbel
  • 推荐

#重看#封闭空间内的大量对话(同质于波兰斯基的几部室内话痨戏)+刻意架空的荒谬超验感,初看有舞台剧之风,或以为是一部寻常悬疑片,越往后越逐渐剥离出所谓真相,直至翻出日常记录照片,在对往昔的逐一翻检中才明白何谓回望生命——全片最触及泪点之处,这些才是生命的印记,那些爱过和被爱的人,那些谎言和真心,那些渴爱的孤独呐喊和无穷悔意,都深深镌刻在充满伤痛的生命体验里。警长是镜像里的灵魂拷问,他洞悉所有深埋记忆的伤痕,戳穿自造的光环泡沫——波兰斯基真是又一个被导演生涯耽误的好演员;被质问作家的惨烈复杂前史,竟也神奇地混合着他自身的影子。如果有那么一刻后悔过,一定是倒数时分的无数记忆碎片纷袭而来,快速剪辑制造出的意识流,并没有这样一个车站,唯有喝过孟婆汤后登上天国列车。

3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7/10。托纳多雷真正想表现的是自我精神的认知,奥诺雷缜密而清晰的表述能力完全有资格成为作家,但他宁愿做精神上狼狈的流浪汉,孤儿院的苦难、抄袭与名利的压力,自我和本我之间的巨大落差成为奥诺雷堕落的借口:依靠酗酒寻找片刻安宁,不敢从写作中探索生命意义,终于活不下去,刮掉胡子、拿出手枪来挣脱自我的伪装,开始审视本我的存在。雨的意象引人注目,开头雨夜狂奔后随着奥诺雷暴躁的言辞躲闪,警局里漏雨越来越多,直到奥诺雷认清自杀的现实正视本我,窗外放晴,探长的神态变得和蔼,命令解开手铐应许奥诺雷打那通一直想打的电话,这意味着雨的精神洗礼结束,自我与本我做最后的通话告别,注视着新来的亡魂,踏上通往天国的车。奈何桥的接引人不像孟婆一样叫死者忘却过去,反而用盘问引导死者接受过去,这种神话设定就是体现东西文化的差别吧。

36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温牛奶,水浸屋,桥底智者流浪汉絮语;有浪漫之处,但悬疑设置现在看来太老旧套路了点,中文译名剧透系列,太不对了;那我也剧透一下:波兰斯基演了个达芬奇 : )

40分钟前
  • kylegun
  • 推荐

大雨滂沱最是犯罪的经典剧情背景,而这部电影展开的是大名鼎鼎的作家和作家的粉丝探长,你来我往,唇枪舌剑,電影张力十足,居然就在一间“屋漏偏逢连夜雨”的逼仄时空里,而所有的好天气和其他角色都在二人的假设和回忆里穿插进行,几乎和我们熟悉的导演风格大相径庭,没有了莫里康内的電影音乐,没有了我们熟悉的喜剧或者大师的出色情色的叙述,只有所谓的罪犯与审问者的针锋相对,喋喋不休。電影应该也是非常“烧脑”,稍不注意就会跟着画面感觉“误入歧途”,到底是不是雨夜杀人,那就打开電影看仔细吧,所谓“幽国车站”也只是一句台词,真的不是中心的关键。

45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推荐

隐居多年的名作家奥诺夫,因其居所附近发生命案而成为疑犯,不料盘问的警长却是奥诺夫的忠实读者,对其作品情有独钟,一些盘问变成了相逢恨晚的知己对话,一些鲜为人知的往事也被一一道出……到底奥诺夫有罪否?死者是谁?

49分钟前
  • 傲慢与偏见
  • 推荐

导演牛逼整部影片基本都在同一室内场景完成演员也没超过10个但把故事讲的扣人心弦但愿在死后世界每个人都能被指引梳理回忆打开心结无所执走上下一段旅程

51分钟前
  • 要想露就得瘦
  • 推荐

一部相当另类的鬼片。虽然有点絮叨和故弄玄虚,但所获得的启示足够振聋发聩,因为世上无几人活到生命终点扪心自问过自己生亦何欢死亦何苦,就像观影以后有人会问奥诺夫为什么自杀,那我会反问世人你为什么这么苟活。面对死亡总会拷问自己为什么而死,而活着却若行尸走肉不闻不问。

56分钟前
  • 全面回忆
  • 推荐

三星半,波兰斯基如果自己来拍可以去掉所有闪回完全当成封闭空间,那样更戏剧化。悬疑对话救赎!

58分钟前
  • 了花
  • 推荐

看到结局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好久没看过这样的电影了。过程中一直在猜会是什么样的结局,是《禁闭岛》?不是。其实是XXX。绝对影响了那部电影,只是影片翻译有问题还是有很多没看懂,给个四星。

59分钟前
  • 电影学徒
  • 推荐

24届上影节打卡~ 梅雨季跑酷转场~大概剧情不够好莱坞,让坐我旁边的俩菇凉看睡着了…

1小时前
  • 非魚
  • 推荐

托纳多雷导演,名导波兰斯基和大鼻子德帕迪约主演。影片几乎是双人话剧,波兰斯基扮演的警官非常精明,德帕迪约似乎相形见绌。影片的构思表明上单薄处理冗长而阴暗,但是它所展示的主题是生命境遇和自我审视之间的迷失,是自我和他我残酷角逐,导演带给我们的无关肉体的朽灭而是精神的发现和认知。

1小时前
  • stknight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