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斯

剧情片英国1987

主演:詹姆斯·维尔比,休·格兰特,鲁珀特·格雷夫斯,丹霍姆·艾略特,西蒙·卡洛,比莉·怀特劳,巴里·福斯特,朱迪·帕瑞福特,菲比·尼克尔斯,帕特里克·戈弗雷,马克·坦迪,本·金斯利,姬蒂·奥尔德里奇,海伦娜·米切尔,凯瑟琳·拉贝特,彼得·爱,迈克尔·吉恩,Mark Payton,奥兰多·威尔斯,玛丽亚·布里特涅娃,米尔斯·理查森,Phillida Sewell,哈里特·索普,朱利安·沃德姆,Richard Warner,让-马克·巴尔,海伦娜·伯翰·卡特,塞雷娜·戈登

导演:詹姆斯·伊沃里

 剧照

莫里斯 剧照 NO.1莫里斯 剧照 NO.2莫里斯 剧照 NO.3莫里斯 剧照 NO.4莫里斯 剧照 NO.5莫里斯 剧照 NO.6莫里斯 剧照 NO.13莫里斯 剧照 NO.14莫里斯 剧照 NO.15莫里斯 剧照 NO.16莫里斯 剧照 NO.17莫里斯 剧照 NO.18莫里斯 剧照 NO.19莫里斯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7:08

详细剧情

  少年莫里斯·霍尔(奥兰多·威尔斯 饰)在海滩接受了性教育之后,却宣称自己不会结婚。1909年,在剑桥读大二的霍尔(詹姆斯·威尔比 饰)结识了大三的克莱夫·达勒姆(休·格兰特 饰)。1910年,两人的感情突飞猛进,而霍尔也因此被康沃利斯院长(巴里·福斯特 饰)赶出了学院。1911年,眼看着朋友里斯利(马克·坦迪 饰)子爵被判刑,达勒姆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1912年,经过一个半月的深思熟虑,达勒姆结束了与霍尔的恋情。1913年,达勒姆邀请霍尔作为傧相参加自己的婚礼,但他没有想到,他的猎场看守亚历克·斯卡德尔(鲁伯特·格雷夫斯 饰)将会与霍尔相爱……

 长篇影评

 1 ) life depends on what you look for

翻了翻评论,无一不对年轻时的美人休失去了恋情而扼腕叹息,对于后来出现的scudder评论聊聊。果然是我的点不同么= = 神经大条,没啥慧根的我看电影从来看不到什么炉火纯青的演技或者什么青涩动人的眼神。真正打动我的时候,是从scudder出现开始。那个从阿根廷来的莽莽撞撞不服管的男孩子,和管家顶嘴“Mr.Hall is a gentleman”的男孩子,大雨天为了多看maurice一眼而被奚落还不肯走的男孩子,努力写了封信后在自己最爱的船库等了maurice两天的男孩子。同性故事中,我想我最喜欢的就是这种两人看似天差地别内里却如一人的感觉。那是个地地道道的英伦绅士,另一个却是从阿根廷来的什么都不懂的小子,说着语调奇怪的英文,得知自己将举家离开之后竟然摸索着坐火车来到伦敦,只为了告别。在他懵懵懂懂拿着火车票,经过检票口,因初次坐车不懂规矩而一瞬间不知所措的时候,我的心被柔软地撞了一下。
年龄地位阅历的悬殊使两人最后的happy ending看起来如此童话。两人的感情似乎也只源于那单薄的肉欲。欲望退去后的maurice怀疑alec,进而害怕受到威胁,那尖锐带着现实的苍白。可是我却觉得,alec和maurice才拥有相同的灵魂。
并不是clive和maurice那样并肩走过学府幽美的小径,划着船讨论诗句或合弹一首彼此听懂的钢琴曲才叫soul mate。领悟对方的举手投足,并不代表能窥进对方的心底。灵魂伴侣应该是,虽然是这漫长人生里不同的两个个体,却追逐着同一的渴望。clive和maurice都彷徨过各自的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clive要的是贵族式的安稳人生;maurice的彷徨贯穿始终,最终他和alec选择了同样的东西,他们对于人生都如此执着又简单。那就是有这么个人陪伴在身边,就此足矣。无关年代,也无所谓现实的阶级,古往今来的情侣或志趣相投而自然而然地在一起,或相差巨大却抵不住对方的吸引,无论起始与过程如何,归宿总与这一份clive和maurice的矛盾有关。两位绅士和彼此的吸引,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在一部时间静止,雨声伴着惆怅,情愁染上昏黄的英伦风老电影里,岁月仁慈,maurice和他的情人会一直在一起。
关于clive和maurice,还有他们那段最美的时光,都会珍藏在彼此的心里吧。clive说,失去你,我的余生将在半梦半醒中度过。这是全剧里最动人的一句情话。clive的爱也许不比alec少,只不过他还有那么多alec没有的东西,身份,工作,体面的庄园和家人,在那个时代的英格兰,这些是他必不可少的生活的意义,也成了他的爱情的负累。就像他劝maurice时说的话,“我们的人生里除了爱情,还有很多美好的其他东西”。有时就是这样,明明两个如此自然地就能融洽在一起的两人,最终却不能携手。并肩一同渡过人生中最轻松最肆无忌惮的日子,之后不知不觉间两人都长成大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去向别人的怀抱中。他之于他,是最美丽的曾经;他之于他,是最憾恨的永恒。美丽却隐秘的爱情,最终只能消逝于青天白日的阳光下。随着那一段段他们曾谈论的未了的钢琴曲和诗句。因为世间最被人心心念念的,便是这份求不得和已失去。

 2 ) 会饮篇等等

Maurice的精神分析师说,England has always been disinclined to accept human nature。human nature,虽然已经成为电影题材的大俗,却正是我看这个电影从始至终的感觉。几乎所有人都在或多或少地拒绝某种人性,从而服从于社会压力这另外的人性。而人性的自相矛盾,比起抗争命运失败的经典悲剧,能产生更压抑的悲剧感。

就像Maurice在划船那场戏里讲的,腐国人民总要有个一致的信仰体系来维护社会秩序,好比the Redemption和the Trinity(纵使他自己并不比Durahm更相信这些东西)。只要避免思考和质疑,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甚至自我洗脑,从而顺应社会的信仰,来逃离孤独甚至流放。从小总是中规中矩的Maurice在遇到Durahm之前是这样,遭遇Risley入狱打击之后的Durahm更是这样;但Maurice在Alec的启发下选择了诚实,而Durahm亲手在自己眼前放一个钟摆来催眠自己。最后诚实的人找到了真爱,自欺欺人的人抱憾终生,倒是浪漫主义的观众喜闻乐见的结果。

本人不学无术,以至于总是在听说“柏拉图式的”某某时一副鄙夷的样子甩过去,从没有仔细想过柏拉图怎么会关心这样虚伪的问题。看了Maurice之后才恍然大悟,古希腊的先哲跟我们的老祖宗一样重男轻女,“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怎么会就交配这种工具性的东西喋喋不休呢?人家明明主要是在讨论男人之间的爱究竟怎样才崇高而道德嘛!

于是今天去翻了翻《会饮篇》(备受争议的敝校教师王晓朝的译本),苏格拉底的清谈开始于将爱与善恶和美丑剥离开来,也就是我们颂扬爱,并不因为它是善的或美的,而因为爱本身值得颂扬,好比
“节制确实被定义为控制我们的快乐和情欲的力量,而世上没有一种快乐和欲望能比爱情更强大……控制我们情欲和快乐的爱神就可以视为节制本身。“如果说我们推崇善是因为它让人类社会的其他成员受益、推崇美是因为它让人产生独立于功用的愉悦感,那么推崇爱大概就是因为它的真实感和力量感。而既然爱的道德在于追求心灵的美与和谐,女性又不能从生儿育女中抽身出来修养学识,没有任何精神可言,那终极的问题就必然是由精神相通而相爱的两个男子要不要分享彼此的身体。柏拉图的答案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柏拉图式的“。这本来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但我们长期的误用和不假思索已经曲解了platonic这个词的意思。

Durahm带着很多同样饱读诗书的人都有的对古希腊精神的神往,把自己的爱严格地按照柏拉图描述的样子雕琢,游历年久失修的希腊而产生的幻灭最终让他连这柏拉图式的基情也放弃了。幻灭的罪魁祸首,其实还是起初的幻觉,Durahm贴切代表了我等自欺欺人的伪善者面对的窘境。但我们仍然可以被爱神眷顾的Maurice所感动,因为爱的真实和力量(好恶俗啊),而真和力量、尤其是力量也是人类自古以来就莫名崇拜的。我不知道其他观众的感觉,但当听到那句台词从Maurice口中说出来的时候,我literally浑身都颤抖了——"I am flesh and blood"。

——————————————————————————————
忍不住再推荐一下,此片值得长久收藏,因为
一,证明了英国人穿秋衣,还穿秋裤
二,记录了探长年轻时正面全裸的美貌

 3 ) 爱如春梦了无痕

有多少爱情到最后只忍心回忆它的开始。
“你若丢下我,我将度过半梦半醒的余生。”Clive说出了全片最动情的情话,谁会料想他是最先离开的那个人,这句话终究随着那负心与背叛化作旧梦中的一缕青烟飘过,了无痕迹。
对于Clive的转变,原著与影片给出的原因各不相同。原著中是其性向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影片则采用了更为大众化、通俗化的解释(可能导演也觉得像原著那样拍很扯),是其迫于世俗压力,当然无论哪一种,他对Maurice都有所亏欠。电影中的他选择了仕途,选择了荣誉、地位和财产,只能说可以理解,但并不能掩盖他是一个可耻的背叛者的事实。从众总是抵挡批判的最好方式。他和Scudder一个伪善,一个伪恶,伪善者总是比伪恶者更可爱,但伪善者一旦被揭穿老底也总比伪恶者更可恨。让人最心寒的并非是他的退出,他有权利选择不爱,让人心寒的是他退出之后的冷漠与决绝,Maurice的痛不欲生他不曾给予一丝的怜悯。
如果厌恶,就放了他,如果还有情,结婚也并不影响对好朋友的关心。他偏偏选择了最坏的方式,既置之不管,又不允许其脱离自己的掌控范围。“我爱你超过任何男人”,是任何男人而不是任何人,对于他来说Maurice只是一个弃之可惜的绝世好友。影片中的Maurice在他离去之后精神崩溃,几近自杀。在接受催眠时,医生问他为什么喜欢短发的人,他哭的好伤心,呜咽着无法说出心中的理由。原著中的一幕则更为悲情,Clive离开他时是二十四岁,他天真地以为此事与年龄有关系,他期盼着自己的二十四岁,因为那时就可以像Clive一样的正常,可怜啊,Maurice,是Maurice的可怜映衬出了Clive的自私与残忍。
贵族家庭养尊处优的生活、才貌双全的自负让Clive像是一个被惯坏的孩子,他有着极强的控制欲和进攻性。他爱Maurice,所以要对Maurice的思想进行改造。康河泛舟时,Clive就试图篡改Maurice的思想。就希腊文化和柏拉图的问题Clive滔滔雄辩并直斥Maurice所有的是“二流思想”,后来还曾让Maurice尴尬地从礼拜中走出来陪他出去。在费斯坦霍的宿舍里他指点其阅读精髓,而费斯坦霍对此反应很冷淡,接下来他又去指点Maurice弹琴了。甚至于对Maurice的密友查普曼他也过分敏感。他向往柏拉图,所以Maurice要陪着他一起清心寡欲。起初他表达爱意,Maurice拒绝不可以,他感觉这是对他的羞辱,他转过神来就立刻划清界限,并用更深的冷酷反击,最后还是Maurice披星戴月赶来献上深情一吻才算是前嫌尽释。他选择不爱,Maurice仍然爱不可以,这会影响声誉让其很难堪。就算Maurice最后不爱了,去爱别人了也不可以,因为他爱上的是一个男人,而Clive只能允许他爱一个女人。这是一个在感情世界中说一不二的独裁者,一个不可一世的暴君。毫不怀疑,他曾经爱过,而且很真诚,假期一别便分外想念,酒宴间也眉目传情。只是最后他选择不爱了。这是一场未完成的乌托邦,一次年少轻狂的精神实验。象牙塔是这虚无缥缈的爱最后的伊甸园,一触碰到现实的土壤便难堪风雨。甚至于他的关于柏拉图的理想也带有一定的虚伪性。坚持柏拉图的人应该是排斥肉欲的吧,否则对于最爱自己同时也是自己最爱的人为什么要拒绝亲昵呢。而在影片的删节片段中Maurice曾对他说过“你并不在乎与Ann的关系是否是柏拉图”,讽刺性就在这儿,为什么异性之间可以灵肉合一,而同性只配精神爱慕?说到底不过是世俗的偏见罢了,异性结合才是天经地义,同性只能发乎情,止乎礼,越轨会成就犯罪的事实。有时候爱是纵欲的借口,不爱是逃避责任的理由,世俗压力只是懦弱和自私的遮羞布。这爱情不是败给时间,败给时代,而是败给自己。
Clive本身并不是一个光彩的角色,在观众道德的天平上已经失了砝码,但他偏偏是最受关注的角色,这恐怕要归功于角色的扮演者。话说当年休叔那我见犹怜的模样直捣观众内心如同摧枯拉朽,那眼波流转,含情一笑,简直人见人爱,花见花败。而他后期出色的喜剧才华在某种程度上遮掩了他原本具有的古典美和严肃气质,有点浪费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那一口正宗的牛津腔。
更加推波助澜的是,影片的很多情节暧昧不明,在很大程度上对Clive这个角色起到了柔化作用,使其并没有原著中那么可恨。由于对Clive退出的原因解释为其选择了仕途,那么其性向就变得有些模糊不清,更衣的那一段对于没看过原著的观众来说这夫妻关系实属诡异。其实原著里面Clive很爱Ann,甚至做什么事情都是为了她。分手之后,他不仅不再爱Maurice,甚至故意地折磨他。但是影片似乎力图表现Clive还是爱Maurice的,这种爱是默默的,隐忍的。他听到Maurice恋爱的消息之后那个很长时间的停顿除了因为爱不知该作何解释。之后他的行为也确实很反常。最耐人寻味的是他与Maurice谈话的段落。他并没有像惯例那样在门外敲门,待主人同意再进门,而是直接开门走了进来已经看到Maurice在做什么了又象征性地在门上敲了两下。之后还未说明来意就开始“总结性陈词”, Maurice都不明白他在说什么。后来谈到“女人” Maurice才恍然大悟顺着Clive说了下去。Clive主动吻了Maurice的手,又索要回吻。他有情地说自己并没有忘记过去,又无情地说永远不想再提起。这过程中他暧昧地踢了踢Maurice的凳子,临走时还抓了抓Maurice的头发。让人怀疑他是真的为终结而高兴吗,看起来更像是深藏不露地挑逗,这感觉像是说“我同意你结婚了,但不许你忘了我”。而这番谈话确实在Maurice的心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Clive走后他只能用冷雨浇心中之块垒。之后Clive与妻子的交谈中,也并没有表现出多高兴,甚至还躺在床上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空洞眼神。在板球赛上Maurice与Scudder互送秋波的镜头后恰巧接的是Clive冷眼斜视的镜头,母亲表扬了Scudder几句,他便气鼓鼓地上场了,像是吃醋的老毛病又犯了。
那么Maurice最后还爱Clive吗,影片中也没有太明确的答案,观众的理解见仁见智,所以会有Clive属于精神,Scudder属于肉体,Maurice只是屈从于现实找了一个爱的替身的说法。当然如果参照原著来说,这种说法不甚妥当。Maurice与Clive之间只能说止步于精神恋爱,而Maurice与Scudder之间是以身体的交流作为开始而已,前者不因没有情欲就比后者更纯洁,后者也不因有了情欲就比前者更龌龊。Maurice与Clive本来就不是所谓的灵魂伴侣。这一点从影片中也可看得出来。Maurice是从小很乖的孩子,Clive也曾说过他“一向很正派”,“从不会惹母亲生气”。若不是Clive的引诱或许他即便是心中萌动也会在社会道德下按部就班地生活。他信仰基督教,对古希腊和柏拉图根本没有兴趣。原著里甚至说Clive的那些高谈阔论对他来说是一篇篇“冗长的演讲”。从中可以看出Maurice比较务实,而Clive多少有些不切实际。不过不得不说Clive的学识渊博与独特的思想见解和个性让Maurice很欣赏,原著中Maurice曾经很幸福地对Clive说“我崇拜你”。当然他并不关心这种思想具体是什么,他爱的是Clive本人。他后来的改变完全是因为Clive。Maurice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爱情主义者,他的心永远追随着爱人的方向。甚至Clive离开之后,Maurice依然从一而终,从未主动寻欢,Scudder趁虚而入送来的爱抚他只是被动地接受。对情对爱他从来不曾亏欠Clive。若是没有Scudder的出现,Maurice将过着怎样孤苦伶仃的生活。上帝垂怜,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共度此生的人。Scudder能够不畏权贵,大胆示爱,而被对方的付出感动后,Maurice也终于放下了曾有的阶级观念,“屈尊”接受来自一个下人的爱。原来爱是需要平等的啊!真爱既然可以跨越生死,为什么不能跨越阶级。Maurice与Scudder之间并非仅仅是肉体关系,其实作者在原著中非常赞赏Scudder,将Maurice与Scudder塑造成灵肉合一的典范。“灵”指的只是精神上的两情相悦而已,并不意味着双方必须门当户对,志趣相投。相貌、阶级、文化修养、兴趣爱好等等只能说在爱情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肯定不是绝对的影响。金童玉女的爱也未必长久。所谓的般配也只是旁观者的世俗观念而已。爱是一种感觉,一种荷尔蒙,一种缘分。Maurice对Scudder是早有感觉的,当Scudder走进来准备抬钢琴的时候,他表现的有些不自在,而后当所有上流社会的人都走了以后,他还愿意留下来帮忙。而伪恶的Scudder一开始表现出来的狡猾让人担心Maurice会成为下一个王尔德。然而随着剧情的推进这个人物的形象越发明朗,原来只是因为爱啊。他停在门口并不是索要小费,只是想多看Maurice一眼,他到伦敦找Maurice,不想要一分钱,不想伤害Maurice一个手指头,只想在离开之前共享一次温存。若不是Maurice的挽留,他会远赴阿根廷而不再与Maurice有任何瓜葛,而最后他居然真的抛家舍业在船屋静静等着他的Sir。一个在旁人眼中粗鄙卑贱之人用行动完成了爱的意义,兑现了一个贵族公子不曾兑现的海誓山盟。在此面前上流社会的浮夸显得多么矫揉造作,不堪一击。“你是我唯一的快乐”,这句话Scudder对Maurice说过,Maurice也对Clive说过,但Clive从未说过什么是自己的唯一。在爱情中,他的索取比奉献更多。爱上Scudder的Maurice终于长大了,他勇于面对自己与众人的不同,从Clive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去全力拥抱别的情感。希腊太古老,柏拉图太虚幻,上帝太遥远,人是有血有肉的人,在最空虚寂寞的时候,哲学与宗教的救赎比不过爱人的一个薄吻。这一路走来满心血泪,但所幸迎来的是一个幸福的结局。有人指责这个结局太理想化,并不现实。但我想Maurice与Scudder之后的路是否好走并不是影片所要探讨的问题,影片恰好停留在了爱情最美的时候。这是一种离经叛道的勇气,一种蔑视世俗的凛然傲骨,是对同性爱情最好的鼓舞与支持。现实已经够残酷了,这造梦和避世主义是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最大意义,幸福的结局是很必要的啊,一如简奥斯汀。
在Maurice与Clive告别的段落中,Maurice冷冷地说自己并不是为Clive和Ann而来。他诉说自己与Scudder的共享以及Scudder为他付出的一切,带着一个有爱的人的自豪。最后他决绝地说“此刻以前,我所有事情都告诉你,此刻以后,我什么都不会说”。以前Clive给的种种委屈在这一夜他悉数奉还。影片删节片段中的Maurice是更决绝的,其实更加贴近原著的意思。Maurice直截了当地说“You won’t see me and you don’t love me.”两人此前的种种就此了结了。原著中的Clive听到这个消息后相当恼怒,爱上男人已经是有背礼教了,爱上一个下等男人简直是奇耻大辱,这一刻的Clive完全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一个封建的卫道士。而影片中休叔演的比较温和,更准确的说是震惊,而不是恼怒。
那片尾催泪的一幕相信连最苛刻的观影者也会动容,Clive推开窗,看到的是遗落在剑桥的梦。第一次他目送Maurice从窗口离开,这只是短暂的分别,彼此即将共赴一场浪漫的幽会;最后一次他目送Maurice从窗口离开,剑桥天空下的那个可人儿依旧笑得很无邪,但这一次他挥一挥衣袖,转过身再也不会回来。
回忆多么伤人,这生离比死别更让人眷恋,此情此景,便是不抛眼泪也无由。

 4 ) 那道缺口,谁来填补——[墨里斯]

    贲贲曾经说,连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那么喜欢它。看了十多遍。
    而现在,我终于有机会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我也和她完全一样,喜欢。
    非常,非常,非常的喜欢。
    喜欢它干净的色调。喜欢它不急不缓的叙述方式。喜欢它的音乐。喜欢里面的每一张脸。尤其喜欢的是结尾处,Clive站在窗前,痴了一样的向外凝望,而那里,依稀还是以前在剑桥时,Maurice回身向他招手的脸。
    奇怪的是看的过程中我一直没有哭。虽然心里时时受着煎熬,都快扭曲起来了。一直到完全结束,我的手指已经在遥控器上按下了stop,泪水就突然滑出来了。
    自己也觉得有些莫名其妙。但头脑里就是有挥之不去的无奈。我想到Clive那样的眼神,还有Maurice年轻时意气风发的样子。然而很多事就是这样回不去了。头也不回,在你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地流淌到同样是你再也看不到的地方去。而Clive是否真正爱过Maurice么,我甚至认为那已经不重要了。
    不是么?即使爱过,他还是理智地选择了成家,立业,如同这世界上的千万张脸一样,过一种旁人羡慕的生活。我并不如想象中那样厌恶他,相反,我觉得他的选择再正常不过。那样的年代,那样的环境,他一个人,又能做些什么?何况,明明还是一个相信柏拉图的孩子。
    他不知道柏拉图是骗人的吧?不,他不知道。这个世界上,真的会只要求有精神之爱而全然可以无视肉体之爱的么?那么,在他们第一个拥抱的时候,为什么他仍然会颤抖着想要去亲吻Maurice?他只是在用一种自欺欺人式的、教徒般的自我压制式。其实他也很可怜,然而这样的人,却有着清晰的头脑知道自己要什么,他若是觉得值得用现有的一切去替换那个叫“爱情”的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东西,我们自然也就无权以我们卫道士样的语言去指责他。这是他自己的人生,与旁人无关。
    从来都是无关的。
    其实,即使是Maurice,难道他就很勇敢么?他也惶惑过,恐惧过,畏缩过,怀疑过。当Clive第一次对他说I love you的时候,他的反应不正是向后退一步,然后笑骂他一派胡言么;当Alec告诉他会在小屋等他过来的时候,他不也以为只不过是另一场威胁么。
    不,Maurice从来都不是什么圣人。他只是一个很普通的,有很多缺点,偶尔自以为聪明但毕竟还是对自己有所坚持的人。也和千万个你我一样。喜欢他柔软的金色头发,喜欢他善良没有干扰的纯净笑容,喜欢他的执拗。对自己,也对爱情。
    所以才会被Alec那样没有顾及地爱上吧。
    一介平民,为Clive打着杂而从没有低人一等之感。那晚眼睁睁看着Maurice打开窗淋一身的雨,并且还放肆地闭上眼,满脸都是享受的表情。一定是这样的人,瞬间打动到他。因为他不是Clive那般的富家子弟,他任性,随意,甚至,骨子里多少带着些叛逆。
    Alec疯了一样不管不顾,顺着梯子爬进少爷的房间,拥抱他。是的,他们一起疯狂。从不会想到各自的身后有着怎样的天地与人群,融入这夜色,只为了享用肉身的快感,和,那个大概还很遥远也很难以确切形容的,叫爱情的东西。
    最后,仍旧是Maurice恳请着Alec的留下。他们的一晌贪欢,纵然也有疑虑与焦灼,然而Maurice还是期盼着可以抵达永远的彼岸。他追出去,赶到Alec将离开的港口。手里捧着纸袋,满眼满眼的不舍,怅惘。
    从来不知道每次颤抖着打开心门之时,却又是沉重而缓慢地被关闭的那刻。
    Alec没有出现。他失踪了么。可是Maurice知道不是。一刹那他的表情就被兴奋与难以自持的快乐击中了。在那个Alec初次邀约他共渡一晚的地方,那个虽然与他阻隔了千万里没有一点共通之处的男人,却心甘情愿为他放弃了手边该有会有将有的一切,只是默默地,坐在原地,等待他的出现。
    Maurice轻轻推开门,站在他的面前。
    而Clive仍然回到妻子的身边。仿佛时光倒退,他还可以分明看见那张他曾经爱过的年轻英俊的脸。每个人都在安然地过着自己的人生,即使自己有过参与的机会,但手伸回来,腿往回缩一小步,转瞬便成了另一种天上人间。
    谁来告诉我Clive在听到Maurice告诉他爱上了Alec时心里是不是会突然塌陷了那么一块呢。
    可是无论如何,他都找不到填补了。

 5 ) 当男人爱上男人

        英国人不管是写作也好,拍电影也好,人物故事都在其次,重要的是一种腔调——英国腔调,永远地置身事外因此保持一成不变的从容。英国电影和英国文学非常接近,我看《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就如同读一本英国小说,《莫里斯的情人》也是如此,只是更激情一些。
     最能代表英国文学腔的莫过于简奥斯丁,无伤大雅但也着实让人难堪的小玩笑,一丝不苟地尽绅士和淑女该尽的责任,缄默时要让所有人知道自己必须保持缄默, “我知道但我就不告诉你”的“找抽”行为让他们有极大的满足感,但并不妨碍他们私底下散播些流言蜚语并声称是在确信不会伤害到当事人的情况下才透露的。总之,都像是在说别人的事,透着事不关己的冷静,或是冷漠。在英国人的审美里,因为含蓄,所以优雅。像艾米莉•勃朗那样的另类作家简直是英国文坛的一朵奇葩。
        一板一眼,拿腔作势,刻板守礼,闷骚到死,全世界的人都有理由不喜欢英国男人,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因为完全相同的理由而喜欢英国男人。因为人生总会有一个阶段是喜欢点到为止、浮光掠影的爱情的。克制的激情,隐忍的放纵。毛姆在评价简奥斯丁时说:“你总觉得明天就要发生什么大事了,可是等到明天过去,什么事都没发生。”真是搔到了痒处,在英国的故事里,不会真的发生什么。没有海誓山盟,没有不顾一切,没有真情告白,没有远走高飞。
       但就是这样的点到即止同样能把人撩拨到坐立不安。红磨坊的女郎们要靠撩起裙子让男人疯狂,伦敦郊区的淑女们裹得严严实实照样能让你面红耳赤,这是英国式的性感。
      在不动声色的冷静中,英国电影和演员习惯了不温不火的状态。《莫里斯的情人》算得上是有激情的了,它比起导演的上一部作品《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要带劲得多。特别是莫里斯在雨夜把上身探出窗外,让大雨把自己浇透的那一幕。
      我和很多人一样,钟情于克莱和莫里斯在剑桥学习的那一个段落,最美的不是真的发生了什么,而是那些可能发生什么的瞬间。是的,我就是这么搔情。英国是崇尚精英文化的,莫里斯和克莱就是精英中的精英,出身贵族,求学剑桥,克莱更是就读于传奇的三一学院。这些美少年的日常生活就是躺在羊绒地毯上谈论诗歌,在有钢琴的宿舍里弹柴可夫斯基,在精致的6人小课堂上朗读古希腊经典,在碧绿的康河泛舟讨论雅典社会和基督教义。那个时代的牛津剑桥是同性恋的温床(牛津不就走出了个王尔德吗),男孩们正处在他们“最好”的时候,克莱那双深情而又不安分的眼睛,还有莫里斯那一头过分耀眼的金发,两个人都美得不可方物。他们朝夕相伴、打打闹闹、耳鬓厮磨、暗生情愫,不正像是当年的你和我吗?“恰同学少年”,为彼此的青涩和张扬所吸引,感受到爱,表达了爱,得到了同样的回应,还有比这更欣喜的吗?不管对方是男孩还是女孩。
       是克莱启发了莫里斯,他陪他弹钢琴,把咬了一口的苹果递给他,他在教堂外傻等着他,他跟他抱怨自己的家庭纠纷,他甚至先说了“我爱你”,但是莫里斯后发制人,他醒悟的晚,但更激进更热情。
      不难理解克莱后来为什么要拒绝莫里斯,作为情人莫里斯太过热情,热情的都不像一个绅士了,但他又那么执着,不管是情人还是朋友,无论在你家或我家,只要能留在你身边就好,这种百折不挠的执拗倒是地道的英伦作派。
      不能把爱人留在身边,就把自己留在爱人身边好了。
      电影前半段耽美,后半段纠结。在克莱结婚以后,莫里斯与他以朋友身份交往的那段时光最是销魂。每当莫里斯出现在画面中,都能让人感受到作为一个成年男人和一个成熟男人他所压抑的情欲和渴望。他要的那么少,但在克莱看来已经是太多了。
      依然是不动声色地吃饭打猎,不动声色地喝酒玩牌,莫里斯内心狂躁但外表平静地爱着克莱。这样的莫里斯很男人,或者说雄性十足。詹姆斯威尔比的首次银幕秀就如此出神入化。绅士的温文与冷静,爱人的狂热与深沉,男人的强悍与隐忍,这几种看似互相矛盾的气质在他身上浑然天成,把莫里斯塑造成一个十足的绅士,纯粹的爱人,绝对的爷们!
      风华正茂的休格兰特扮演的克莱不愧是调情高手。他弹悲怆给莫里斯听,推荐会饮篇给他看,以求莫里斯领会自己的心意(“悲怆”是柴可夫斯基写给他的侄子,同时也是他的同性爱人的作品,“会饮篇”则记述了柏拉图对亦男亦女的“阴阳人”的观点);在草地上打滚时他拒绝吻莫里斯,说这样只会让两人越陷越深;他冷着脸让莫里斯帮他解开袖扣,漫不经心地扯下莫里斯的领结,赌气把他关在门外,只为惩罚莫里斯未经他同意就蓄了胡子;晕倒在莫里斯家里的那个晚上,他像个被宠坏了的孩子一样硬是把莫里斯赶出房间。任性、冷酷、淘气,这样一个情人,谁能不爱呢?
      最有趣的一段对手戏是克莱误以为莫里斯交了女朋友而醋劲十足地跑去祝贺。他自说自话,任谁都看出了他的言不由衷。什么“你到底感觉到女人的好了”,“看来我们总算把事情给了解了”,其实总结归纳为一句话就是:你胆敢背着我交女朋友,我嫉妒死了!他说“我从未忘记过去,只是不想再提起”,然后出其不意地突袭了莫里斯的手背,之后更是不依不饶地要莫里斯还他一个吻!还有比这更堂皇的调情吗?还有比这更露骨的表白吗?克莱每次的拒绝都是一种残忍的试探,看莫里斯的爱能坚忍到什么程度。克莱享受这种游戏,被爱者掌握主动权,向来如此。这是克莱结婚后两人为数不多的一场独处戏,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是,每一秒,只要莫里斯少一分克制就会引爆激情,而假使克莱多一分软弱就是一场缠绵!
      瞧瞧我们一根筋的莫里斯都被他撩拨成什么样子了?半夜爬窗潜入克莱的房间;为了跟克莱约会而得罪学监被迫退学;当着自己母亲的面亲吻克莱;把亲妹妹当成假象情敌而差点把她撕成碎片;吵闹,耍赖,不依不饶,摔桌子砸板凳,但最后还是乖乖来参加克莱的婚礼了;每次见面都要忍受爱人近在咫尺而不能缠绵的煎熬,但继续频繁出入克莱的庄园;莫里斯的爱是如此阳刚,他精力充沛,动作迅速,点烟抽烟的样子如此贵族,笑起来如此爽朗明媚,一扫同性恋在我们印象中的优柔和阴郁,成功为同性爱人们正名!
      尽管备受折磨,我宁愿莫里斯就那样一直爱克莱下去,而不被亚历克诱惑,不跟亚历克私奔。背叛者纵有千错万错,留守者也应该坚持他爱情上的操节,不是吗?
      默默地爱了一个人很多年而得不到回应,是有权再去选择别人的。可是,我们有时都会不太现实,不是吗?希望爱了就是一辈子的事。
      我可以不爱你,但亲爱的,请你继续爱我吧。
      我是生克莱的气,因为他的始乱终弃,因为他的怯懦无情。但他又能怎么办呢?那个时代的英国,同性爱是要受牢狱之灾的,会把两个人都毁了。克莱何尝不爱他这个率真的小情人?每次莫里斯离开庄园时,克莱都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尽快赶回来(as soon as you can),因为忍受不了分离;每次送莫里斯都要送到最后,无论是在站台还是在雨中,因为不舍;每次莫里斯对别的男人感兴趣,他就会说那人的坏话,因为嫉妒。
      有一次演讲回来,看到莫里斯和亚克力板球打得正欢,克莱的表情是极度不爽,衣服都不换就跑上场了,他忍受不了莫里斯跟除他之外的人有那种默契。导演在展现三角关系时节奏控制得恰到好处,虽然之前也有过三人同时出现的场景,但这是唯一一次新欢旧爱的正面冲突,依然是什么都没挑明,但一切都再清楚不过了,5分钟的戏煞是好看。
      不过比起三角关系,我更愿意回味那些只属于莫里斯和克莱的画面。克莱总是到处走动,喋喋不休,莫里斯则喜欢独坐一旁,静静抽烟。克莱结婚以后两人很少单独相处,但无论在场有多少人都只是活动背景而已,两个男人藉着这一点“距离”谈情说爱,两人甚至不交谈,不对视,但就是让人觉得情意绵绵。每一场对手戏都耐人寻味,明明是拒绝的人却分明在挑逗,偏偏是给予的人却一直在防守。一动一静,好像涨潮时分海浪与岩石的较量,每次都筋疲力尽,转天又重新来过!
      当莫里斯最后告诉克莱他决定和亚历克一起生活时,我跟莫里斯一样感到一种报复的快感,有那么半分钟,莫里斯甚至是在穷追猛打,而可怜的克莱已经招架无力。看到对方痛了,以证明对方还在爱着自己,这不是我们常用的技俩吗?并不断从中得到满足。在爱的角力中,唯一的一次,莫里斯胜出,而且是完胜!一分钟,克莱出局,再无翻盘机会。克莱不过是娶了个女儿,而莫里斯是给自己找了个男人。
      在这一刻我也不能免俗地希望克莱去挽回莫里斯,而莫里斯也真的会为他留下。但是,这不是偶像剧。爱或不爱是一样的绝望,任谁都拿自己没办法。
      克莱的慌张和笨拙,他的口不择言和六神无主,已经让我和莫里斯都得到了满足,不能要求太多,不是吗?失去是一瞬间的事,快感和痛感都只是0.01秒的脑波振动,无论逃避还是享受,我们都措手不及。
      当克莱望着窗外喃喃自语时,迷茫的眼神证明他信守了对莫里斯的承诺:如果有一天你离开我,我将在半梦半醒中度过余生。
      王尔德说,世上只有两种悲剧:一是想要而得不到;二是得到了。
      所幸,莫里斯和克莱属于前者。

 6 ) 默 丽 思(slient, beautiful, thoughts)

高中的时候,我在我哥那里第一次看到Maurice的中文版小说。
那时我已经知道了他的秘密,他只告诉了我,毫无忌讳的。他完全信任我。
我在他那看过几本同性恋小说,莫里斯就是在那时候读的。
小说是萧乾的夫人文洁若翻译的,萧乾在剑桥留学时曾与此书作者Edward Morgan Forster成为朋友,并在1943年时第一次读到Forster寄来的Maurice的手稿。萧乾把Maurice翻译成 “默 丽 思”,并注上了英文示意“slient, beautiful, thoughts”.
小说充斥着大量的哲学性质的对话,总体来讲不太好读,语境也颇为中式,稍有不习惯。
但部分段落却还是打动了我,比如,莫里斯与阿列克在大英博物馆中的争吵,那个高潮我一直记忆犹新。
后来知道它曾被拍成了电影,就在一门心思的想找来看。但就是找不着。

我习惯于把想看的不得了的电影在自己的“脑内小剧场”先演一遍。
莫里斯已经被我演了无数遍——我幻想着我喜欢的那些段落应该是怎么演最好看……
终于在昨晚,我真正看到了电影。
电影是James Ivory的,我看过他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非常喜欢。
演Clive的是Hugh Grant,而Maurice是James Wilby,我刚刚才看了他的“双城记”。

电影如我想象的一样,像一首祭奠青春的情诗,忧郁,细腻,脆弱,热切。
而这些特质的表现手法又出奇的让人觉得并非那么女性化,它是那么的开阔,就像是面朝大海,注视着波涛下暗涌的海浪。那暗自汹涌澎湃的感情,就随着Maurice热烈的爱,经历着痛苦的折磨,一直贯穿直至末尾。
我自始至终就爱这样的人,他的鲜活的,理想的,炽热的生命力。

电影有140分钟,但对于看过小说的我,一点也不嫌长。
李安说,把文学改编为电影,全靠大胆的想象力。James Ivory加入了一些没有涉及的情节,使故事看起来更圆润流畅,毕竟,这个故事本身是没有排山倒海的剧情变迁的,
它就是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唯一的不普通就是主角们对于禁忌的同性之爱的挣扎,所以需要特别突出就是社会背景,门第身份的表现。
不过让我略为失望的一点,就是我最想看到的争吵段落没有被体现。那是书里面的倒数段落,也是全书的准高潮,是莫里斯去见阿列克,然后终于在大英博物馆里爆发争吵:

“You blackmailed me”
“No, sir, no”
“You did”
“Maurice, listen, I only……”
“Maurice am I?”
“You called me Alec, I’m as good as you”
“I don’t find you are!” There was a pause, before the storm; then he burst put, “By God, if you split on me to Mr Ducie, I’d have broken you. It might have cost me hundreds, but I’ve got them, and the police always back my sort against yours. You don’t know. We’d have got you into quod, for blackmail, after which I’d have blown out my brains!”
“Killed yourself? Death?”
“I should have known by that time that I loved you. Too late, everythings always too late.”

“你敲诈我”
“不,先生,我没有”
“你做了”
“莫里斯,听着,我只是……”
“你叫我什么?”
“你叫过我阿列克,我们是一样的!”
“我不觉得我跟你一样!” 莫里斯停了一下,那是暴风雨的前奏;紧接着他爆发了,“我向上帝发誓,你要是向Ducie先生告密, 我就把你揍趴下。我可是花得起几百块钱,对付你这样人,警察是会给我撑腰的。你知道吗,我们会以敲诈罪让你坐牢,之后,我就用枪打穿自己的脑袋!”
“你要自杀?去死吗!”
“直到那时候我才知道我是爱你的。但是太迟了,一切总是太迟了。”

这段的背景是书中的第四部分,莫里斯意识到自己爱上猎场看守者阿列克。阿列克不顾身份的悬殊而爱着莫里斯,而莫里斯却仍旧挣扎于不被社会所认同的同性恋身份而痛苦不堪,从而逃避阿列克。阿列克想以告发自己与莫里斯的交往而威胁莫里斯让他与自己私会,事实证明这是个有效的激将法,莫里斯终于吐露出自己的犹豫,愤恨,以及对阿列克的爱。
我的想象中应该是相互对吼争得脸红脖子粗,毕竟是告白啊。但很遗憾,电影里把它给过渡了,这是我唯一不满意的地方。

不可忽略还有配乐。之前在看不足两分钟的预告片的时候,我就已经被音乐迷住了。Richard Robbins的古朴细腻的旋律,精致的贯穿了这首忧郁的情诗。
我当初看预告时听到的一曲是“Clive and Anne”,它出现在片尾,当Clive站在窗前凝望着窗外,脑海里看到的却是曾经莫里斯在剑桥读书时的身影,配乐随着Clive的回忆而起伏,旋律虽然不变,但钢琴与弦乐交织着循序渐进,由弱到强,犹如被紧紧束缚的心发出的一阵痛彻的怅然。

试听:http://www.digforfire.net/manhuanv/?p=819

 短评

看到最后一部分时我好怕好怕是个悲剧...以至于我直接跳到结局确保没有苦逼戏才倒回去继续看。在爱情之外更有趣的是90年代初英国社会的缩影,算是同志片中的神作了吧,剧本表演以及各项技术环节都趋近完美。

6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电影在处处保留福斯特原著风貌的同时将细节改编得精致惟美;精神恋爱到灵肉合一的转变过程更加自然动人。每个分镜都流淌着美,百转千回的爱情如饮醇酒。不谦虚的说:我不认为有人能在这片字幕的翻译上比我更加的——接近完美

1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我发誓,我从没想过同性恋题材的电影能够拍得这么纯洁美好,让人一咏三叹,唏嘘不已。年轻的Hugh Grant青春俊美,在剑桥草坪上与莫里斯的一吻,胜过多少日后的风流。

15分钟前
  • 云外清都
  • 力荐

哦哦哦,男演员就应该在风华正茂的时刻去拍部gay片作为人生的纪念啊啊啊!

20分钟前
  • we are
  • 推荐

最后谁得到了,谁失去了。PS:剑桥和牛津已经成为各种英国文艺片里的搅基圣地了有没有!!!PPS:那时候的Hugh Grant美到你伤不起啊!!!

21分钟前
  • 鸭梨
  • 力荐

“1885年英国颁布了完全禁止男同性恋的法令,同性恋情被指亵渎行为。1897年E·M·福斯特进入剑桥大学读书,莫里斯故事雏形由此孕育,直至1971年才得以发表,1987年电影《莫里斯》被搬上银幕…百年情仇,英伦风雨路” 只是剧情太慢、太不跌宕、太不抓人。文学化的故事讲述,很难静心看完。

24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我就说嘛,有钱人恋爱起来磨磨唧唧虚头八脑没劲透了,穷人的爱情才比较动人,因为豁得出去,而且更需要爱。

29分钟前
  • 肖浑
  • 推荐

如果你丢下我,我将在半梦半醒中度过余生。最高段的告白,最甜蜜的威胁,最难料的一语成谶。

34分钟前
  • 芝麻糊
  • 力荐

那时候,休格兰特年轻羞涩地滴水啊。。。

38分钟前
  • shu
  • 力荐

首先,休格兰特居然是男三号(被他曾经的美貌shock到了)。其次,从头到尾都很优美。最后,阿根廷情人魅力略显不足。

39分钟前
  • 阿烟
  • 推荐

打开他的心房却抛弃而去,还好他的心房有人进去了,而你,只能忧郁地看着那扇关不上的心窗。

44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勇敢的人得到了他前途未卜的爱情,懦弱的人得到了他安逸虚弱的人生

45分钟前
  • Allen Li
  • 力荐

不觉得克里夫是gay,只是嘴上说说吧,没看出来他有多喜欢莫里斯。演亚力克的演员没演出来他是gay。相比下莫里斯太可怜了,感觉就像他被俩直男耍了……

46分钟前
  • balabomb
  • 推荐

1987年怎么拍得出这么高级的同志片,不容易啊,要加一星。男主角演得好棒哦。细节丰富,镜头和台词暗含好多信息。最后一组镜头,休格兰特进屋,管家问话,关门,休格兰特回房亲吻妻子,妻子眼神的变化,休格兰特逐扇关窗,每个镜头都是隐喻。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47分钟前
  • 🐷🐷
  • 力荐

现在应该已经很难看见这样的电影了吧,莫里斯这种从小接受传统教育、偶然认识到真正的自己、最终能勇敢并幸运地忠于自己的故事,该被拍得多么轰轰烈烈,但这部电影就像那缕初夏的阳光,温暖但不刺眼,哪怕很短暂,曾温柔地存在过,就不必把它视作遗憾了。#4K修复 美如画...

5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一蓄鬍子就道貌岸然了,鬍子代表偽道德,這個象徵蠻有趣的。

54分钟前
  • 有未始有始也者
  • 还行

细致平缓,忧伤弥漫。权欲和感情是一对永不可调和的矛盾,一种选择一种命运。最终,Maurice和Alex突破阶层在一起,clive永失所爱。 英伦风情古典雅致

57分钟前
  • 海棠一生
  • 力荐

不觉得Clive就是该被谴责的那个人,好友残例在前他的害怕是正常,同时他可以退缩可以懦弱,他也需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整部影片的主线可能是莫里斯的成长转变,从出口伤人不知收敛的小年轻到成熟稳重冷静自信的帅大叔,从码头下来势在必得的笑太迷人了,敢爱敢恨才能拥抱爱情。

58分钟前
  • CS
  • 推荐

我最爱的电影之一!喜欢英国人处理感情的含蓄。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有没有10颗星?我要打10颗星!James Wilby细腻而又大胆,高雅而又热烈,完美!Rupert Graves就像一只等爱渴望爱的漂亮小兽,被他当时的boyish good-looking杀到了。板球眉目传情和船屋热吻情定终生看得我太基动了。

1小时前
  • jagpumpkin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