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岁月

战争片阿尔及利亚,法国,摩洛哥,比利时2006

主演:贾梅尔·杜布兹,萨米·纳塞利,罗什迪·泽姆

导演:拉契得·波查拉

播放地址

 剧照

光荣岁月 剧照 NO.1光荣岁月 剧照 NO.2光荣岁月 剧照 NO.3光荣岁月 剧照 NO.4光荣岁月 剧照 NO.5光荣岁月 剧照 NO.6光荣岁月 剧照 NO.13光荣岁月 剧照 NO.14光荣岁月 剧照 NO.15光荣岁月 剧照 NO.16光荣岁月 剧照 NO.17光荣岁月 剧照 NO.18光荣岁月 剧照 NO.19光荣岁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8:29

详细剧情

1944年至1945二战期间,一群阿尔及利亚的伊斯兰教小伙子应召入伍,被编入法国军队,参加对德国的反击战。阿布戴卡德( 罗舍迪·泽姆 Roschdy Zem饰)因通过军事理论考试而被授予下士军衔,在上级命令下带领同乡的弟兄们编进严厉的马丁尼兹中士(伯纳德·布兰肯 Bernard Blancan 饰)的队伍中。在首次训练中,矮小伙萨义德(贾梅尔·杜布兹 Jamel Debbouze 饰)在应对中士投手雷的考察时险些酿成大祸,幸好中士出手敏捷,反应神速,才让这批新兵幸免于难。在战斗中,这些新兵表现神勇,特别是下士,中士对他另眼相看。午餐时,出于对非洲士兵的歧视,食品分配极为不公,为了各种族士兵权益,下士不惜以下犯上,贸然顶撞了中士,两人是否就此结下私人恩怨?非洲士兵们的命运又何去何从?

 长篇影评

 1 ) 在历史上那些永远被尘封的英雄

你站在某一个地方,但永远不知道这个地方是怎么变成现代的祥和 安宁,要是没有那些在历史中默默做这牺牲的无名英雄就永远不会有今天。
这些英雄渴求平等渴求自由,他们为别人愿意牺牲一切,但是别人连个西红柿都不愿分享。我认为这部电影很不错,它告诉了我要人人平等,世界一定要和平。

 2 ) 就说本片的观影经历

说起来这部影片是我第一次看情侣场
一个人。2007年前后的银幕数远远不如现在多,上映的影片也少,所以大片往往垄断了影院大部分银幕。而这部没有大明星,没有大场面,也不不是好莱坞大制作,甚至连题材也不讨喜的战争片就只能在影院的夹缝中才能看到,比如,安排在人很少的情侣场。

当时售票表示,如果我的邻座卖出去了,我就要和别人一起坐。坐就坐了,谁怕谁,你在情侣厅放法国战争片光荣岁月还指望满座啊。
结果那一场全厅好像是5个人,前排有一个哥们估计也是战争片迷,还有大概是一家三口,那家的小孩在就在几乎没人的影院中跑来跑去。但不管怎么说,当初那片子能引进,能在院线看到,真的不容易啊。

 3 ) 光荣岁月――自由与尊严的伟大作品

这是一部不同寻常的影片,如果本着血腥与战争的话,那么也许此片会令许多人失望的,而且此片的背景已经注定这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反战影片,虽然它讲述的的确是二战时期的事情,虽然它也表现出了战争的残酷性,但本片中对自由对尊严的宣扬是显而易见的,而且作为一个时代的揭示,此片也许更能表达出某种我们极力高呼的东西,那就是自由。
不可否认,《自由宣言》是法国带给全世界的一个财富,公平,自由与尊严,这应该是每一个人都享有的基本权力,但在法国这样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里,也许它也并不能极大程度上的实现,这是一种悲哀,尤其是对于这群为了法国解放,为了抗击纳粹而英勇作战的士兵们,这种感觉是无奈的,甚至是一种戏讽的背弃。
虽然影片中的五个重要角色各有性格各有追求,但他们同时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最佳男演员奖,很明显,这是一部团结的影片,这个阿拉伯裔子民的团结为此部影片的重中之重。
故事发生在二战末期,即1944年与1945年两年的时间内,作为法国殖民地的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北非国家的阿拉伯人参与到了战争,抗击法西斯的侵略,却解放他们心目中的祖国――法国。
这是一个看起来很令人难以置信的决定,殖民地的人竟然将法国当成了自己的祖国,但他们永远不是法国人,这一点贯穿了影片的始终。
首先,这群北非士兵总被派往战争的最前沿,他的勇敢虽然为战争取得了胜利,但付出的却是惨痛的代价,更客观地说,他们实际上是被赋与了敢死队的任务。从古至今,这种敢死队的角色大抵只有两种,一种是死囚的交易,免除死刑却必须在战场上以性命相搏,这是一种赌搏,而另一种则是一种誓言,大多是为震军威而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但这些北非士兵却两者皆不是,而是一种歧视的做法。于是,他们便在这种歧视下成为了战争的最早牺牲品。
但这种歧视远不如此,例如西红柿的分派,例如永远不能踏上法国土地等等,这所有的一切都表明,这群北非士兵注定不被法国人认同,注定是一群被抛弃的军队。
为了法国的自由,却得不到尊严,这令这群北非士兵无法理解,而这种矛盾对根植在每一个士兵的心中。
下士是一个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战士,他很天真地认为只要通过学习便可以得到法国人的认可,于是他一面英勇地作战,一面抓紧时间学习。但现实永远是残酷的,当他目睹了升职者只能是那些法国人的时候,他多少有些绝望,他知道自己永远不可能成为法国人,在法国人的眼中,自己永远是一个异族者。虽然他为此打了中士,但事实上他并没有放弃过这种幻想,于是当影片最后时刻,面对危险的时候,不仅仅是勇气为他做出了抉择,更重要的是一种尊严与信念,他知道自己必须做出些事情来,这已经无关自己是否能融入进法国的社会中,无关自己是不是能够得到升迁,而仅仅是一个象征,一个能够让人们记住的任务。但当战争结束的时候,当他所有的弟兄都死去的时候,法国军队的进驻却没有对这群阿拉伯人提出任何赞许,记者的镜头下是法国军人,他的尊严并没有如他所愿的那样得到满足,于是他只能落泊的生活在法国,孑然一身,享受着战争所带来的伤痛。
枪手同样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在他的家乡,他不能与法国女人结合,通过战争,通过为了法国解放而英雄地战争,他认为自己能够享受到与法国人同等的代遇,包括与法国女人的正常的爱情。爱情虽然依然存在,但由来以久的观念令军部的人将信件阻隔了,于是,这段爱情也随着他躺倒在火箭炮而灰飞烟灭。这是一个浪漫的悲剧,但更是现实的反映,爱情被歌颂了,但爱情更多地在枪手这个角色身上成为一种符号,与下士的学识一样,这是一个象征,但这种象征在歧视的法国人眼中依旧苍白无力。
小偷是一个典型的现实主义者,他并没有大的理想,只是希望随着军队改善自己的生活,但当他们走到法国人所信奉的基督面前的时候,他看到了耶苏的受难,这是无关信仰的受难,是有关自由的战争。在这个人物身上,导演以一种很现实的笔触表明了任何宗教中的平等与自由。于是,小偷尊重法国人所信奉的宗教,这与影片中对阿拉伯人的歧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偷在下士的鼓动下也参加了最后的一仗,在他死的时候,也许没有任何对那种歧视的反抗了,所拥有的只是英勇,只是对自由的渴望。
Jamel的表演依然出彩,看过《天使爱美丽》与《女王的任务》的人肯定不会忘记这个矮子的。在这部影片中,他的想法似乎更加简单,那就是解放法国,这是唯一的标准,并不想通过这个战争证明什么,也不想得到什么。于是,他那种傻傻的样子得到了中士的认可,但正因为如此,他却被阿拉伯人排斥在外,成为一个貌似小人的角色。但当他发现了中士的秘密之后,他这才发觉自己太过幼稚了。被欺骗的感觉令他开始反思作为一个阿拉伯人为什么要为殖民主作战。但这种反思的力量是极其微弱的,最后他还是同意了下士的决定,并且最后在营救中士的过程中献出了生命。他是一个善良的人,但他的善良与无欲无求则恰恰是法国人所需要的,换句话说,法国人在这场战争中要的只是战士,只是武器,而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可能成为法国人的人。Jamel的角色极具象征意义,同时也表明了当时法国人心目中的殖民地阿拉伯人的地位。
中士是一个悲剧型的人物,影片中他是与这些阿拉伯士兵直接对立产生冲突的一个人物。但当每一次冲突之后,他面对上司而为自己的士兵说好话的时候,我们似乎只是认为这个是一个好的长官。但Janel的无意发现令这个人物的身份得到了充分的暴光,他的法国人身份得到了质疑,于是,他变得与那个下士一样,为了尊严,他隐藏了自己的身份,这种表现的悲剧力量是极其可怕的,说明当时似乎只有一种可能能够认法国人承认。这种承认是一种欺骗,就象《人性污点》中的那个教授一样,可怕的社会观念。
影片的拍摄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似乎在告诉法国人不要忘记了这段历史,这是一群被历史遗忘了的英雄们,他们的功绩应该得到赞扬,因为他们同样为自由付出了很多,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一部关于阿拉伯人自由与尊严的伟大史诗性作品就这样诞生了!

韩兮
2007-3-15于通州

 4 ) 原来这不是我的祖国

    得奖与否是我们衡量一部影片值不值得观看的重要指标,我选择观看阿尔及利亚电影《光荣岁月》的原因正是它获得了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令人震撼的是,影片的五位主要演员竟然共同分享了这一殊荣。在我的记忆中,这样的情景十分罕见,似乎只有法国影片《八美图》中的八位女主角共同获得过法国恺撒奖最佳女主角奖,不过恺撒奖还无法同金棕榈奖相提并论。看过电影我们发现,这奖杯,与其说是颁发给这些演员,毋宁说是颁发给影片中的那群士兵,这更像是法国人迟到了60余年的道歉与认同。

  这是一部关于勇气与牺牲、危险与团结、英雄与无奈的史诗之作(《纽约时报》对此句有莫大贡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群来自法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的青年投身到法国军队中,希望解放“祖国”——法国,赢得属于他们的荣誉与尊严。然而事实告诉他们,除了他们自己,几乎没有法国人认同他们,他们同样付出了生命,收获的却只有苍白的精神鼓舞和空头的许诺。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国精神与他们无关,美丽的法国姑娘不属于他们,看书识字的权利不属于他们,探亲假不属于他们,甚至连新鲜的西红柿也没他们的份。如果一定要找一个能够对他们一视同仁的事物的话,那恐怕只有德国人的子弹了。

  他们终于发现,这个“祖国”与他们格格不入,信仰不同、肤色不同、地位不同,他们无法从“祖国”身上获得荣耀和归属感。他们终于明白,这不是他们的祖国,他们一生也无法抹去殖民地的烙印。用我们中国人的话来讲,他们就是亡国奴。也许是被殖民的年代太久远的缘故,他们竟然忘记了这一点。

  一个为之流血牺牲的国家,却不属于自己,这个认知是极端痛苦的,失望与无力感油然而生。也许孙基桢能够体会他们此时的痛苦。(孙基桢是朝鲜人,1936年作为日本殖民地人,代表日本参加柏林奥运会,并获得马拉松冠军,在领奖台上,他低下了头,用鲜花挡住了胸前的日本国旗……)

  终于,这些士兵决定为自己而战,他们渴望世界记住他们的光荣岁月,他们希望让世界知道,有一群来自北非的阿尔及利亚青年,成为第一批踏上阿尔萨斯这座历史名城的“法国人”。然而最后的结果依然是,光荣属于法兰西,不属于他们。那些战死的人也许才是幸运的,而活下来的只会感到一片空虚和困惑,以及无尽的伤痛。历史就这样开了人类一个玩笑。但只要还有国家,只要还有人类,这样的玩笑就会周而复始地开下去。

  在影片中,每当这些来自阿尔及利亚的战士牺牲的时候,就会响起那悠远苍凉的北非民歌,这歌声仿佛是在接引这些逝去的人们魂归故里。与这歌声相比,雄壮的马赛曲在影片里显得暗淡无光。

 5 ) 人性的光辉与丑陋

被影片的英文名和中文译名误导,以为是一部轰轰烈烈的战争片,其实,影片关注的不是反战,而是尊严与自由。Indigenes,土著。二战末期,法国大量征召征召其在北非的殖民地的青年去法国本土抵抗纳粹侵略。这些人,每每冲在战场的最前线,说的直白一点,就是炮灰,为“尊贵”的法国士兵扫清障碍,减少危险。而人们记住的,是法国士兵们灿烂的微笑,和胜利的喜悦。没人记得有那么一批人为了法国的自由而长眠在了不属于他们的“祖国”的土地上。
即使得不到应有的待遇,他们依然选择了前行,不为别的,只希望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有朝一日,他们能获得尊严和自由。但是,影片中他们并没有得到。现实呢?我们看看本片最后的字幕:“1959年,一项法律被通过,用来冻结获得独立的法国旧殖民地军人养老金。2002年1月,在经过冗长的听证后,欧洲议会要求法国政府全额支付这些养老金,但是继任的政府拒绝支付。”若不是有这部电影,或许,随着老兵们的逐渐老去,这段历史也将尘封。
纳粹发动战争的目的之一是为了种族清洗,而法国在本片中扮演的角色,是否也如纳粹一样呢?而至今不承认那些士兵的地位,是比当年的歧视更为悲哀的事,因为这不自觉的影响了不了解历史的年青人的思想。2005年能爆发种族骚乱,也就不足为奇了。

 6 ) 永远追求自由的国度

法国版《拯救大兵瑞恩》,但我觉得这部片除了战场效果外比 《大兵》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身为非洲亚裔,导演大胆的对法国人高傲的建国口号“自由、平等、博爱”提出强烈质疑与拷问,黑人和阿拉伯人就不是纯种血统?殖民地的人就该为解放“祖国”而无偿牺牲?非洲籍法国人就不是法国人?其实,诸如阶级矛盾、种族歧视、宗教仇恨这些东西都是人类出于私欲和政治需要自己所创造出来的,根本谈不上正义与否,优劣与否,片中这一群被国家和历史遗忘的男人带给上层建筑里的人们只有反思、反思、再反思!

 短评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