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

爱情片中国大陆2018

主演:章子怡,黄晓明,张震,王力宏,陈楚生,铁政,祖峰,米雪,王盛德,韩童生,王鑫,郑铮,章泽天,黄梦莹,林美秀,保罗·菲利普·克拉克,胡家华,伊娜,吴谨言,纪帅,王天泽,伍麟凯,都金翰

导演:李芳芳

播放地址

 剧照

无问西东 剧照 NO.1无问西东 剧照 NO.2无问西东 剧照 NO.3无问西东 剧照 NO.4无问西东 剧照 NO.5无问西东 剧照 NO.6无问西东 剧照 NO.13无问西东 剧照 NO.14无问西东 剧照 NO.15无问西东 剧照 NO.16无问西东 剧照 NO.17无问西东 剧照 NO.18无问西东 剧照 NO.19无问西东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2 04:28

详细剧情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吴岭澜、沈光耀、王敏佳、陈鹏、张果果,几个年轻人满怀诸多渴望,在四个非同凡响的时空中一路前行。   吴岭澜(陈楚生 饰),出发时意气风发,却很快在途中迷失了方向。沈光耀(王力宏 饰),自愿参与了最残酷的战争,他一直在努力去做那些令他害怕,但重要的事。王敏佳(章子怡 饰)最初的错误,只是为了虚荣撒了一个小谎;最初的烦恼,只是在两个优秀的男人中选择一个。但命运,却把她拖入被众人唾骂的深渊。陈鹏(黄晓明 饰)把爱情摆在了理想前面,但爱情却没有把他摆在前面。他说,“我有人要照顾”,纵然这意味着与所有人作对,意味着要和她一起被放逐千里。张果果(张震 饰),身处尔虞我诈的职场,“赢”是他的习惯。为了赢,他总是见招拆招,先发制人。而有一天,他却面临了一个比“赢”更重要的选择。这几个年轻人,在最好的年纪迎来了最残酷的考验,并成就了永不褪色的青春传奇。

 长篇影评

 1 ) 《无问西东》里最令你动容的瞬间是什么?

终于有时间看了这部电影,居然泪奔了好几回。有很多片段,特别被打动,择二三记之,大概这就是文字和人文光芒的力量了。

1. 静坐听雨

老教授在下着暴雨且漏水的茅草屋教室里讲课,雨声如雷,学生完全听不清老师在讲什么,老教授尝试了几次大声重复之后效果甚微,索性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字——

“静坐听雨”

一种暂停键的诗意。

大雨击打在铁皮顶篷的声音,溅在土地水洼的回响,河里捕捞起来在网里蹦跳的鱼,雨中列队奔跑的体育系学生,镜头交错,到处是闪耀着的生命的力量。

回想起在高中学业压力最大的时候,缺的就是这样泰然的老师,因为所有人都在催促着你前进,把你摁进书堆试卷堆,好像一切的终极目标只有一个。这时候我反而喜欢给自己偷偷按个暂停键,晚自习混在大家的朗朗背书声里唱歌,下雨的时候望着窗外发呆写随笔,午休的时候不舍得睡觉看杂书听CD,写笑话集记录老师同学间发生的有趣段子。记得有次上课临时改为自习课,结果一阵困意袭来索性睡了一大觉,下课铃响后,当时的同桌兼当课课代表神色凝重看着我像看一个失足少年:你居然睡了整整一节课!

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当时看来奢侈的行为,因为时间是最宝贵的,我却拿来做一些对高考毫无意义的事。但是对我自己而言,那些事情却是调节心态最好的方式,让我享受其中,那些是一段干枯时光里开出的花。最后也证明,这些“浪费”的时间也并非无意义,它让我感知丰沛,没有沦为一个书呆子。

2. 真实

“真实”这个词贯穿影片始终。

梅贻琦校长对当时迷茫的吴岭澜说:人把自己置于忙碌之中,有种麻木的踏实,但缺少了真实。

什么是真实?

“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泰戈尔在清华的演讲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也是:“不要忘记你们的真心和真性。”

在青春的迷茫期总会遇到一个问题——人生应该怎样度过。不论是吴岭澜还是沈光耀,抑或你我,在内心的声音和合乎外界眼光下的正确选择之间,我们最终倾向了哪边?是否有“对自己的真实”?人生是条单向道,我们无法掉头重来,但是可以随时调整方向。我们可能无法决定终点和旅途的长度,但是方向盘在自己手里啊。

吴岭澜在文科与实科选择迷茫之际得遇梅贻琦点拨,最终遵从内心。说来汗颜,回想自己高一文理分科之时,文理成绩比较均衡,而兴趣倾向于理科,对物理化学生物的解题如鱼得水乐在其中,而文科之中除了喜欢地理之外尤其讨厌政治和历史;然而当时的班主任和准文科实验班班主任都来游说我选择文科,理由是我的语数外三大主科成绩都很好,尤其数学,在文科生中会非常占优势,在高考中有机会选择更好的大学。我还试图挣扎,结果班主任也是当时的物理老师又劝我说,别看你现在理科成绩好,到了高三女生就没有优势了,当时听了很是愤愤。

这便是因材施教遵从内心的教育和实用功利主义的教育之间的区别吧。至于最后纠结之余为什么还是选择了文科,倒是源于一次父母的吵架,当时深感自己的劝和能力堪忧,心想索性从了文,练下口才也好。你问我有没有后悔过?高三做政治什么鬼的习题痛苦的要命的时候有。后来发现学了文之后口才还是不好的时候有,哈哈。

3. 人性的光芒

电影里空军教官说,“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正是这些精神,温暖彼此的善意,对于人类最重要的精神气质,可以超越自然困苦,超越硝烟战火,超越邪恶黑暗,获得内心的磊落光明。

也正是这些精神,可以抵御集体疯癫,让文明得以延续,不让大厦崩塌。

面临战乱,偌大的北平容不下一张书桌,迁校云南,几校并立西南联大,在漏雨的校舍,在警报声中,在防空洞里,战乱动荡何其不幸;而集聚了各路大家畅所欲言交谈理想,拥有那么多的学术人生导师又何其有幸。影片结尾彩蛋浮现出的西南联大的时任教授,个个如雷贯耳、熠熠生辉:陈寅恪,钱钟书,冯友兰,朱自清,沈从文,钱穆,华罗庚……在炮火和动荡中,他们著书立说教书育人,光芒万丈,优雅从容。

静水流深。能够在时间的长河里闪闪发亮的是发自本心的善意,是透彻的精神。有的人可能身无分文但心怀天下精神富足,而有的人可能一夜暴富但汲汲营营精神贫瘠。

影片中最被打动的一段是结尾:

等你们长大,你们会因绿芽冒出土地而喜悦,会对初升的朝阳欢呼跳跃,也会给别人善意和温暖。但是却会在赞美别的生命的同时,常常、甚至永远地忘了自己的珍贵。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
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打动我的是这种对自我珍贵的强调。我们常常在彷徨迷乱中怀疑自己,在不被理解中否定自己,却常常忘记了作为最独特个体的珍贵。这部片子给人以勇气,感动和力量。

保持内心的柔软和对生活的热爱,真正的英雄主义也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还依然热爱它。回首向来萧瑟处,看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仍会感动,热泪盈眶。

愿所有的理想主义者们最终都能获得内心的安宁平和,愿所有平淡生活里的英雄梦想都能安然着陆。

题外

这是部礼赞清华百年校庆的电影,也让我想到自己的母校,复旦。

大一的通识教育课程是最让我受益也是最享受其中的,那时候刷喜欢的教授的选课、听各种讲座成了最乐此不疲的事情。虽然是新闻学院的学生,却经常跑去听中文系哲学系等人文社科类的课程。

听外文系国宝级的老顽童陆谷孙讲有趣的俚语段子,哲学系如康德般冷峻严谨的张汝伦讲论语,中文系系宝骆玉明讲世说新语,社会学系大胡子曾奕讲西学经典,历史系网红教授钱文忠讲佛教史,哲学系小山羊胡郭晓东讲先秦哲学,等等。个个教授都极具个性又见解独到。

我们的官方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然而流传甚广最喜称道的民间校训则是“自由而无用的灵魂”。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被我们奉为圭皋,这也是为什么在毕业典礼上,我们唱着校歌泪流满面:“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

然而现在独立思考的代价及阻力有多大,因为人总有一种趋于安乐的本性,包括我自己。比起痛苦地思索显然快乐地过好一天天比较轻松。而前两天刚在秦朔一篇文章中看到了一段话,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之前我一直在思索的一个问题:

哲学界有个经典的题目是:你想成为一个痛苦的哲学家,还是一只快乐的猪?有一个哲学家说,他会选择做一个痛苦的哲学家。因为比起猪的混吃等死,哲学家所拥有的深度思考能力,会带来更高级的愉悦。两者之间的幸福等级大相径庭。

随着上海文化地标季风书园最后一家的倒掉,公众的理性、独立、自由该何处安放。这家坚持“独立的文化立场,自由的思想表达”的独立书店因为一个戏剧化的理由被迫关停。但看到市民们在书园的告别仪式不禁感动,书店被关掉但是“思想关不掉”,失去的是一个载体,精神在的话总有传承的渠道。如今再看书店创始人之前说过的这段话不禁有些唏嘘:

今天人类终于进入了一个物质主义的消费世界,当所有的神圣事物都不再与我们的世俗生活相关的时候,所有的个人都将成为孤独的失去理想的个人,再无某种终极关怀将他们连接起来,这是自轴心文明以来没有过的,是世界性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这时的人类将不再能应对大危机,社会一旦发生崩溃将无法重建。而我们现在正走向这样的时代。我所想的,只是为这个未知的未来世界留存一些思想,尽管很微不足道。 ——季风书园严搏非

季风怎么挡得住呢?待到盛夏时,又会带来湿润的海风。

最后想以《卿云歌》结尾:

卿云烂兮。
乣缦缦兮。
明明天上。
烂然星陈。
日月光华。
旦复旦兮。

致敬母校。

愿它能以培育精神为首要,传授技术次之。

愿它能不忘初心,保存净土。

愿光明与我们同在。

阿门。

 2 ) 无问西东叙事线

电影由四个故事组成,分别大约在
1920~ 陈楚生——吴岭澜,
1940~ 王力宏——沈光耀,
1960~ 黄晓明——陈 鹏,
2010~ 张 震——张果果,
总体分三步,
①故事开始没有联系,各讲各的,叙述属于各个年代的故事,
②第二步倒叙发展到讲述现代的迷惘到过去的迷惘,
③最后由过去的觉醒一步步引导出现代的觉醒,
故事的衔接有两个层面,
①泰戈尔的演讲中,吴岭澜明白了自己的真心,选择了文科,后来西南联大教学,救了沈光耀,沈光耀原来就打算在锅炉房躲避空袭,是吴岭澜要学生走老师才走,空袭中锅炉房被炸了,
    空袭后,沈光耀明白了自己的真心,选择当了飞行员,每次吃饭都装很多食物,返航时为孤儿村空投食物,陈鹏就是里面的一名孤儿,也因为此存下来,
   陈鹏真心一直未变,这点体现在心爱的女人毁容前后,始终如一,只是之前误以为王敏佳喜欢他人,如同果果旁白那句,计较了现实让人看到的东西,一句“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救赎了李想,李想支边救了张果果的父母,后面才能有张果果,
   张果果听到李想救父母的故事的故事,明白了自己的真心,勇敢穿过现实的迷雾,发现四胞胎家人纠缠不是为钱只是为了送胎毛笔,也拒绝了报仇阴斗,
②吴岭澜是对自己的真心,不是聪明人都要读实科,思考探索生命的意义并不羞耻,学习擅长的想学的,当时太多人想的是生存的现实,而非生存的意义,这也是令我最深刻的一点,
   沈光耀是对母亲的真心,此处母亲是天下母亲,中华母亲,他看到小玩伴的母亲失去孩子痛哭,毅然去当飞行员,最后为了战友们能回家,撞击敌舰,机毁人亡,光耀母亲翻到画画的那个场景,一句“妈妈,对不住”是泪奔点,特别是用用粤语说出越加伤感动情,三代五将为大家而非小家,对得住中华母亲,对不住妈妈。
   陈鹏是对爱人的真心,爱人受伤了,才发现现实的那点计较愚不可及,深情表白,最后头发掉了还是要去看她,王敏佳最后说我想照顾你,她也不顾及毁容,敢于面对自己对爱人的真心,
   张果果是对孩子的真心,想救助变救助,而不是怕讹上自己便不去做,想真心付出便付出而不管回报的是什么,这是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就像想扶老人却不敢,
   你很珍贵,真心很珍贵,真心即本心,而人心本善,不要多计较现实,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东西!!!

 3 ) 毕业生谈一谈无问西东里面的一些冷门知识。

晚上看完了《无问西东》,心情便不能平静,回家看看豆瓣的影评,毁誉参半。高的捧上天,奉为神作;低的贬下地,恨不得踩上一万只脚。而我,作为普通毕业生,只想给大家补充一些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部电影。

一、关于“文科”和“实科”

看到有一篇署名为“口电影”的影评说到片中吴岭澜这个角色太理想主义,不像清华的理工科男生。需要注意的是,清华大学确实是美方退赔庚子赔款所设。美方以当时之清政府不能很好使用这笔钱为由,要求专款专用,设立留美预备学校,是为清华前身。1911年正式更名清华学堂,所以清华校徽上有1911字样。这里有两个趣事,一是清华大学标志性建筑“二校门”(各种宣传材料中可见的那个白色欧式门,文革中曾被推到。)为清庭军机大臣那桐题写;二是清华校色为紫色,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红色,美国为代表的海洋文明崇尚蓝色,红蓝相混,是为紫色。校歌中表述为“中西合冶”。

而清华作为理工科学校,是50年代院系大调整之后的事。早期清华,仿照美国大学设立文科(Arts)和实科(Science),实为文理并重。其时清华国学院空前繁盛有王国维、陈寅恪、梁启超、赵元任“四大导师”。之所以吴岭澜更想学习实科,是因为故事发生年代,清末状元张謇提出“实业救国”,又经过20世纪10年代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很多人都抱有实科才是救国之本的想法,跟改革开放后一段时间内“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念近似。所以清华当时出现吴岭澜这样的文科奇才也并不是什么怪事。

二、关于西南联大的一些小问题

有的影评质疑为何片中教师衣冠楚楚、为何面对飞机轰炸师生还能谈笑风声,从容应对,沈光耀还能从容煮冰糖莲子。我个人觉得此处是电影一大用心之处。

彼时,教授社会地位极高,薪水也不少,又多世家子弟,所以对自身要求也高。另外,虽然战事吃紧,但国民政府对于南撤的教师学生还是多有照顾。(参见岳南《南渡北归》)。因此在战乱中保持衣着齐整,也并不多奇怪。至于“跑警报”事,很多西南联大学生回忆录都有记载,比如从容不迫可见汪曾祺之《跑警报》,校园生活可见鹿桥的《未央歌》。

另外,片中一闪而过的马约翰是清华早期“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倡导者。至今清华大学运动会仍被称为“马约翰杯”,而王敏佳、陈鹏奔跑过程中一闪而过的“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为蒋南翔提出,也成为了清华学生热衷体育锻炼的口号,学生戏称清华为“五道口体育学院”。

三、陈鹏与“九所”

清华设有工程物理系和专门的核研院,毕业生去向也多为核工程相关单位。陈鹏是清华老一代科学家以身许国的缩影。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清华有14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有“两弹元勋”之称的邓稼先。为纪念邓稼先,清华同学自编自导自演话剧《马兰花开》,已进行数轮巡演。邓老也因为过量辐射,罹患癌症而过早去世。

四、张果果是谁?

很多人觉得张果果这个故事与全片不搭,甚至错乱,有人认为张震拿错了剧本。殊不知这个问题有可能是片方最想让大家理解的。因为这个人物最接近现在的清华学生,迷茫、困惑,做着一般的工作,活着一般的人生。没有慷慨赴国难,也没有为国为民、隐姓埋名。

一段时间“清华北大”的学生有一小部分人被称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简单说来,就是耗费了大量教育资源后,将学识能力用于升官发财,使命感不强,责任感不重。而清华培养人才理念是要培养“学术大师、兴业之士、治国之才”,希望学生更能担当更多社会责任,片中的张震最终通过救助四胞胎及其家庭一定程度上扣回了主题,但在现实中,这个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个人的命运就是时代的命运,感谢导演,让我们有机会看到这样一部精彩的电影。最后说一句,本片唯一可能算作失实的地方,就是强行拉高了清华男同学的颜值,希望女同学不要按图索骥!

 4 ) 你干吧,我随意

在这个谁都能当导演的时代,电影口味空前遭到各种绑架和裹挟。
  比如一代人青春的东西不能批,因为青春时代拉屎放屁回忆起来都是香的。讲述时代禁忌的不能批,甚至“禁片”二字本身就是活字招牌,代表着别人都不敢就你有种拍的勇气。于是靠着这么多天然正确、预设回击的题材,成就了前赴后继恬不知耻的跨界“导演”,每年批量出产着急功近利不知所谓的银幕垃圾。

  看完回来才知道编导是我这一代的青春领路人李芳芳同学,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果然是高考作文千锤百炼出来的同路人,高分秘诀贯彻得滚瓜烂熟:立意为先,然后洋洋洒洒任你胡逼跑题,但绝不能没有名言警句引喻排比,最后一段则要统领全局起到迷惑批卷老师完全忘记之前都瞎写了什么的作用:强行升华,点题,金句收尾,引人遐思。

  其实立意挺深刻的。星光最弱、篇幅最短的陈楚生段,格局却最大。我是谁,我为了什么。所有家事国事,对比人对生存本身意义的思索上,都只能算渺小而具化。结果故事就真按时间顺序逐级渺小:富家独子从军,正气凛然,米雪闪亮全片的精致厚重也抵不掉“感觉你做什么都出色”的偶像光环异感,王力宏在最无需强调美貌的角色里,被镜头舔屏癖一般拍得空前好看,英雄情怀于是被一言不合就花痴的莫名特写连累得层层掉价。但也还算应题吧。

  然后最不可说的历史段落接上,越不可说越有说的功利价值,纯爱式煽情使人落下同情和批判的泪水,在惊呼尺度大中足以忘记主题的沿袭,就你聪明。直到张震段我实在无能为力了,不惜篇幅过家家般地臆想一场高端商战,不开心就扔最贵的饺子馅,开心就是patronizing地资助四胞胎,这就是你精英脉络传承到大雾霾时代下的纠结和抉择,WTF?

  总觉得用instagram式的色彩构图和假装不是翻唱的世界名曲当配乐伎俩,就可以迅速把外行包装成内行,伪装成一部看起来特别专业深沉有内涵的电影。吸引影院座无虚席的大咖们演技都称职不出戏,但是对挽救故事的苍白无能为力。且不说叙事手法上的生涩和无能,文青审美的强行升华,单说故事本身内在的动机和情感,有没有“真实”,这是你自己定的主题,自欺尚难,欺人就那么容易?

 5 ) 《无问西东》:孤坟葬着未亡者,枯井跳下活死人

《无问西东》最近的口碑可以说是正反对立,罕见的两极。喜欢的人泪流满面,不喜欢的人厌恶得连这四个字都不想提,可以说是华语电影近年来比较少见的案例了。

《无问西东》到底是怎样的一部片子?请首先回忆两处细节——沈母来学校看望沈光耀,带来的行李上有一副楹联,还记得是什么内容吗?张果果拿到一本带有女字旁的命名册,他又划掉了哪三个字?

很多人一定还记得范伟在金马奖领奖时的致辞,他说《不成问题的问题》很淡,感谢评委能品出那一点妙意。而《无问西东》恰恰相反,这是一部浓情的作品。在淡中品砸出甜味不易,这考验耐性和鉴赏力。而在浓情里回味出香气也很难,只是遗憾,很多人在这时反而缺乏耐心,患上了“影像的味觉失灵”。

《无问西东》积攒了太多的小细节,虽然很散,但我们不妨都从细节说起。第一个故事开篇不久,张果果把母亲抱怨的食材扔进了垃圾桶。他是一个心思细密的人,不愿母亲再为这些家常琐事烦心。而他面对的苦恼却不能算得上是琐事,到底要不要做出出卖前公司的行为?到底要不要来当这个干爹?

来京城生娃却养不起的四胞胎设定很有趣,之前我在做民生记者时看到过很多这样的父母,他们的眼神透露出强烈的对生活的渴望,这种渴望甚至令人畏惧。张果果在打球时听到同事的“谗言”受到影响,再审视这个家庭本能地生发出厌烦。得知对方家人纠缠不休,只是为了送上四支胎毛笔时,张果果内心的羞愧可以说无以言表。这一家人想在能力范围内表达最深沉的感激,或许他们在那个租住的地下室里踌躇了很久,伴着旁边抽烟打牌的吵嚷。而自己的人生仿佛也堵在北京高架上,进退维谷。

第二个故事,王敏佳拉着发小,指墙上的革命小兵满脸天真地说:你看,多像我们仨。这种属于那个年代的纯真瞬间将人拉回到他们身边,可以真切地和陈鹏一起看到磨平的印章、把手心扎出血的木头花、那层层叠叠晾挂着的雪白床单,以及从远方寄到床头不同牌子的雪花膏。

王敏佳很可怜,她的半生都活在没能给毛主席献花的悔恨里,于是她把自己包裹进一个谎言,只有在谎言里才会得到慰藉。每年她都要去天安门广场与主席“合影”,每次她都摆出不同的姿势,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消弭那场病带来十余年的痛。而自己却陷入了另外一种病症里。她拼接了不同的字体写了一封威胁信,因言获罪。甚至被戴上高帽、挂上牌子成为“破鞋”,在众人面前被批斗。对面的广场上回荡着李想远赴边疆实现理想的誓言,这边她站在高处,望着台下众人怒目圆睁。谎言被拆穿,她却笑了。

活在一个谎言里太久,当此刻明晃晃的日光照来,她居然十分开心。十岁那年见到主席前夜的那场病,一直病了这么久,终于在今天痊愈了。

这里插入的中年夫妻形象之丰富真实,完全可以独立成篇。结婚以来,这对夫妻彼此泾渭分明、视如仇寇,守着一纸婚约相互折磨,忘记了如何相爱。妻子从一场失控的暴力中蹒跚归来,竟然得不到预想中的一丝快慰。她恍惚着走回家,四合院、老街坊、灰砖瓦、搓衣板,一切如旧。与丈夫擦肩的瞬间,她几乎认不得这个说好厮守终生的男人。只想起曾经在这里陪他拉手风琴,那么卖力地鼓动着风箱,挤压出的都是与幸福有关的空气。如今纠缠了这么久,竟然是一个不相干的女孩压垮了她最后一根脆弱的神经。纵身跃入水井,哀莫大于心死。

而丈夫恍如隔世般冲过来,跪在水井边手足无措,大呼来人救命。可平时热闹的天井下,竟然空无一人。这一刻才明白,他对妻子一定是有感情的吧?养一只小猫小狗都会产生感情,何况是一个为他素手洗衣做饭的人呢?但是他们习惯于彼此折磨、相互厌憎,为了怄气谁都不肯后退一步。那句从陈鹏口中说出的“死者已矣,生者如斯”,似乎在这里变得荒诞而无力。

第三个故事,老师们在发愁教室的茅草屋顶,马上就要到雨季了。在屋漏的教室里,老教授的声音敌不过雨声,索性于黑板上写下“静坐听雨”四个遒劲的大字。教室里的沈光耀推开窗子,窗外一个老叟披着蓑笠,“孤舟垂钓”,恰好捞上一只大鱼。这一串镜头恰是独属于东方的智慧和禅意。这种智慧如此优美,并在中国的诗文歌赋里处处可采撷。

苏轼在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沙湖看田归来忽逢大雨。周遭行人皆狼狈,飞奔回去。唯有东坡不疾不徐,“何妨吟啸且徐行”。既然大家都没带雨具,奔跑也是淋雨,散步也是淋雨,好好享受一下这场雨,岂不快哉?读书时曾经为这种东方“无为”的智慧深深折服,而在大银幕上看到这样一段,真的是体会到了“也无风雨也无晴”。

沈光耀看似完美冷酷,内心却无比柔软。路有饿殍,他痛在心里。特意给饥民们投递粮食,还不忘“晃晃”让孩子们开心。而路过遇到的女同学,他虽然赧于对话,却偷偷在纸上画下了身穿旗袍的倩影。没有经历过的后半段人生,他也曾向往,只因破碎的山河里,容不下情长儿女。

沈母出场不多,寥寥数语却字字珠玑。从仆人都身怀绝技的细节来看,她必然也出身望族名门。经久不见却没有母子拥抱的温情,见面就让独子跪下背诵家训,可见家规之严。而她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母亲,循循善诱——你若向往为官富贵,你的祖先都经历过。若你拥有家庭不是为了让我们延续香火、传递子嗣。人生苦短,母亲只希望你能享受到人生的美好而已。如此超前的观念,不知令多少为人父母汗颜。母对子的爱,一席话足矣。

片中动人之处还有很多,警报在上空鸣响,师生们却围在一起学习恐龙骨架,丝毫不惧。陈鹏为了解释核裂变,拉着王敏佳跑遍整座清华园,最后却因为研究核物理斑秃脱发。还有泰戈尔访学,没有给泰斗一个正面镜头,拍的却是周围那些沉稳、浩然的面庞。他们挺立着脊背,脸上写满了自信,并不知道自己将会彪炳日月。此刻的礼堂,只有傲然风骨,文人意气。

孤坟葬着未亡者,枯井跳下活死人。有的人还未亡,却已经被葬进了土堆坟茔。有的人还未死,却俨然走肉行尸。有的人会一点穴位命理,却摸不透时代脉搏;有的人懂一些书文句读,仍划不掉此生灾祸。

还记得开头的两个问题吗?沈光耀有没有如行李上的楹联所说,成为一个那样的人?张果果划掉的几个字,真的就能保佑孩子避开人生艰险?答案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只有调动观影时的“味觉”,才会体会这些彼此相扣的关联、暗中无常的命运。

前文中所谓“影像的味觉失灵”,我的理解是因为某些原因,丧失了对影像的品鉴热情。诚然,《无问西东》不够完美,甚至硬伤非常多。个别生硬的台词容易出戏、贯耳的配乐无休无止,部分一闪而过的剪辑也显得粗糙。很多人会顿时丧却了品位妙意的兴趣,我觉得这不怪他们,也不应指摘甚至说服对方。

我只是觉得可惜,可惜你没有得到这部电影带给你的观影享受,在“影像味觉”的短暂失灵里,错过了太多值得细细砸味的妙意。

沙海苍茫,惦念着远方的你治愈情痛;山河破碎,曾记得少年意气胸怀家国。这里有百子争鸣,可静坐听雨,能丈量核变,共天地俊秀。这水木清华见证了百年兴衰,世事变迁。还有无数情深,正在漠漠跋涉。

而银幕之外的你,只需要轻轻吸一口气。若是感到不适,没关系,希望你能与更多自己喜欢的作品相遇。若是恰好沁入心脾,请务必感激,毕竟影像能够带来的满足感,实在珍稀。

 6 ) 你是否曾在年轻时对世俗置若罔闻?

观影提示:一定要看完片尾!

很久没有在院线国产片里,看到这样一部立意如此高、底蕴如此深厚的影片了。

四代人,四个故事,穿越了一个世纪,交相呼应。从清华学堂、到西南联合大学、再到清华大学,高等学府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时代之光、希望之光,那些伟大的名字交织在一起,便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代史。

看了一下豆瓣的低分影评,想先说结论:批评故事拆分叙述和人物时空交错牵强的,我想是因为忽略了这些故事的内在一致性。这部电影,本质上讲的是大学精神的传承。一代一代人在迷茫的年少时期,被点拨,被引导去叩问内心,做出适合自己的、真正想要去做的选择,不顾时代浪潮,不顾他人言语,不顾世俗评价,无问西东。而这些人成长后,又用自己的方式,去给予下一代人同样的精神滋养,把真正的大学精神,传承下去。


片子开头,张果果独白,“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

影片的第一部分交代了四个主角故事的起因,时间线逐一往前推,从二十一世纪,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看似是四个全然无关的故事:

现代时期:张果果(张震饰)是广告公司职员,忙于为奶粉公司做提案,期间认识了四胞胎的父母,给了他们希望,却最终输掉了提案,无法兑现自己说过的话;

文革前夕(1962年,北京):陈鹏(黄晓明饰)、王敏佳(章子怡饰)和李想是初中同学,三个人因想去拜会初中老师而偷看到老师被师母胖揍,于是王敏佳和李想偷偷拓字写信,警告师母;

抗战时期(1938年,昆明):沈光耀(王力宏饰)来到云南,进入西南联大就读。简陋的教室,甚至抵挡不住一场暴雨的袭击,学生们听不清老师的声音,全班只能静坐听雨;

民国时期(1923年,北平):吴岭澜(陈楚生饰)一袭长袍,看着发榜。英文成绩第一,但物理成绩落在了“无列”。老师劝文科优秀的他转专业,他迷茫不绝,只因那个年代,所有最优秀的人,都在学习实科。

第一第二个故事的开头让人感到琐碎,直到沈光耀开始,故事进入了状态。事后也证明,沈光耀的故事是最饱满而有力的。而吴岭澜的故事,虽然简洁,但却是所有故事的起源和点睛之笔。

吴岭澜面对梅老师的疑问,给出了自己迷茫的答案:“因为最好的学生都念实科。”从这里开始,整个片子的主旨慢慢清晰起来。梅老师的一席话,第一次点出了电影想表达的内涵:他认为,吴岭澜不应该把自己置身于一种麻木的忙碌、踏实中,真正的真实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这段来自民国时期的教诲,告诉吴岭澜,面对时代浪潮,叩问自己的内心,不必选择迎合潮流,要遵从内心,从容而笃定。而说出这段话的梅老师,简直浑身上下都散发着光芒。

抗战时期,吴岭澜在云南的山洞外给学生上课。就在这容不下一张书桌的年代,他引用了泰戈尔的诗《爱者之贻》,道出了曾困扰他的问题,以及他的答案,“世界于你而言,无意义无目的,却又充满随心所欲的幻想,但又有谁知,也许就在这闷热令人疲倦的正午,那个陌生人,提着满篮奇妙的货物,路过你的门前,他响亮地叫卖着,你就会从朦胧中惊醒,走出房门,迎接命运的安排。这是泰戈尔的诗。当我在你们这个年纪,有段时间,我远离人群,独自思索,我的人生到底应该怎样度过?某日,我偶然去图书馆,听到泰戈尔的演讲,而陪同在泰戈尔身边的人,是当时最卓越的一群人(即梁思成、林徽因、梁启超、梅贻琦、王国维、徐志摩),这些人站在那里,自信而笃定,那种从容让我十分羡慕。而泰戈尔,正在讲“对自己的真实”有多么重要,那一刻,我从思索生命意义的羞耻感中,释放出来。原来这些卓越的人物,也认为花时间思考这些,谈论这些,是重要的。今天,我把泰戈尔的诗介绍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岁月里,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这段话的份量,堪比最后张果果的独白。


时间在四个故事之间切换,王敏佳被批斗,一起写信的李想为了支边名额而选择明哲保身;沈光耀答应母亲不去当兵;陈鹏误会了李想和王敏佳,决定去第九研究所工作;张果果的前同事Robert告诉了他一旦帮助四胞胎家庭,很可能就要麻烦一生。

每个时代,都会给出现成的“最佳选择”。那些选择,无一不让人明哲保身、别多管闲事。王敏佳可以对老师的生活境遇置若罔闻,也就不会落得一个被批斗最终毁容的下场;李想本可以不把全部食物留给张果果的父母,也就未必会落得一个葬身雪地的下场;沈光耀可以回到他富裕的家庭,甚至或许可以出国躲避战乱,也就不会落得与军舰同归于尽的下场;张果果可以从此消失于四胞胎的世界,也就不会花出去那么多钱为这家人安置。

自保是人性,哪怕李想因为想去支边而选择沉默,让王敏佳独自一人面对批斗、谩骂和拳打脚踢,我们也只是会感慨一句:时代使然。在那样的时代里,想哪怕站出来说一句很普通的人话、做一件很普通的人事,都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们不会苛求这些被时代裹挟的小人物都是英雄。

但吴岭澜的一句“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以及空军教官的一句“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让沈光耀下定决心,不顾母亲的严辞反对,毅然加入空军;沈光耀执行任务期间,不忘曾死在炮火中的男孩,于是总绕道去给贫穷的孤儿们投喂食物;沈光耀投喂的食物,救了差点饿死的孤儿陈鹏;陈鹏不顾文革那个风声鹤唳的年代的规矩,毅然救起血泊中的王敏佳;王敏佳为了不连累李想,说信是自己一个人写的;李想心怀愧疚去支边,最终救了张果果的父母,付出了生命;张果果最终没有出卖David,也安置了四胞胎一家。

所有的故事,被一种浓烈的、高尚的精神串起,这种精神,高于“明哲保身”,高于“最佳选择”,这种精神,或许会让人在当下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愚蠢。但这种精神,指引着人们,去面对或盲从、或黑暗、或动荡、或浮躁的时代,给我们伟大的精神世界一计闪耀的光芒。他们逆流而上、反其道而行,不顾时代的潮流,不顾投机的“教诲”,遵从内心的渴望,做出不让自己后悔的选择。

四代人,共同推进了时代的进程。他们用不同的时代语言和行为,诠释和演绎了“真实”。而始终贯穿其中的,便是这一脉相承的“不问世俗,无问西东”的内在精神。


又回到了开头张果果的那句自白,“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

故事从张果果开始,从张果果结束,虽然有点疏离,但还是能看出这么安排的用意。这个故事从两个方面,诠释了“无问西东”的当代意义。

在一个所有人都用英文名(Robert、Susan、David)的广告策划公司,只有张果果从头到尾用中文名,这已经从侧面体现了他与别人的不同。

在秘书Susan的概念里,果果的行为一定暗含着某种阴谋(故意提了一个奶粉公司不满意的案子,让CELL公司中标,然后跳槽来这里担任更高的职位)。面对质疑,他懒得解释,说一句“你猜”;

在Robert的概念里,“野心”和“出卖”相辅相成,面对“你是个有野心的人嘛”,他懒得回答,说一句“你猜”;

而David,更是直接愚弄了张果果,让他充当尔虞我诈的牺牲品。

这三个用着英文名的广告精英,代表的是职场中的猜疑、斗争、世故圆滑、表里不一。他们无一不是顺从着这个行业现成的规则和思维方式。

张果果的独白说到,“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来”。他确实没有改变世俗,在拒绝向Robert提供David的把柄证据时,他只是淡淡地说:“我和他们不一样”。他没有摇旗呐喊、没有奋起反抗、没有好为人师,但他选择了不参与其中,出淤泥而不染。

质疑世俗、不参与世俗,便是“反世俗”的重要方式。张果果对待世俗的方法,是适用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并不太困难的方式。

而另一方面,以Robert为代表的“世俗”又在教导着我们“本来以为救了一个孩子,没想到认了一门亲戚”。这种看似“善意”的劝告,让张果果犹豫不绝,两个星期躲着不见四胞胎的家人。直到他父亲在李想叔叔的墓前说希望他“做自己喜欢的、开心的事”后,他终于放下世俗的规劝,直面内心的柔软。当他在四胞胎的房间里为窗户装点色彩时,他是快乐的。和这一刻的快乐相比,世俗是什么,真的不重要。

电影里把当下时代的世俗,浓缩为这两个小故事。“世俗”未必是随波逐流的择业、未必是明哲保身的苟且、未必是灭绝人性的批斗,“世俗”存在于每一个时代,如同空气一样包裹着日常生活,甚至让人习惯到无法察觉。当我们以为民国、文革、抗战已是过往云烟时,是否该审视一下,我们这个时代,又在面临着怎样的“世俗”呢?

张果果最后的独白,试图用当代语言,总结这整部影片的核心内涵,他说道,“看到和听到的,经常会令你们沮丧,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来。可是如果有机会提前了解了你们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不知你们是否还会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们在意的事情,比如占有多少,才更荣耀,拥有什么,才能被爱。等你们长大,你们会因绿芽冒出土地而喜悦,会对初升的朝阳欢呼跳跃,也会给别人善意和温暖。但是却会在赞美别的生命的同时,常常、甚至永远地忘了自己的珍贵。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

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占有多少,才更荣耀”,说的是物质攀比;“拥有什么,才能被爱”,说的是相亲条件。电影只是抛砖引玉。当本该心怀天下、大开大合的年轻人们聚集在一起,讨论买房、买车,攀比物质、财富,醉心发财、投机时,不正是被这个时代的世俗裹挟地面目全非嘛?

世俗怎样,并不重要;如何投机,亦无需在意。青春短暂,何苦为世俗所累;书生意气,何妨就意气一回。而最重要的,便是吴岭澜那句“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


当沈光耀即将战死在空中,他所投喂过的那片贫瘠土地上,倾盆大雨,孩子们瑟瑟发抖,饥饿难耐。双腿残疾的神父说,“唱歌吧,孩子们,歌声能帮我们忘记饥饿,寒冷和恐惧”。于是,歌声响起,“这些离开了家乡的人,在梦中也看见幸福故乡”,伴随着那些没有鞋的小脚的特写,以及沈光耀即将投向死亡的镜头,在他经过被打死的还在降落伞上的战友时,说了一句“回家”,随后径直俯冲向了敌军的军舰、同归于尽。看到这一幕,不禁潸然泪下。

考上清华的人们,未来想必至少可以过得衣食无忧,但如果只是自私地自保,这些名校毕业生便不配被称为社会之光。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对社会的责任感、对真理的求知欲、对世俗的洞察力,这些才应该是被鼓励、被培养、被传承下去的大学精神。传道授业,“传道”先于“授业”。大学,不应该是一个职业培训所。她的目的,在于塑造灵魂,而非仅仅传授技能。

说到底,这部电影所描绘的,是一代代人传承的精神,这种精神在每个时代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甚至在最极端的时代,“说句真话”可能就需要强大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我们不批判“明哲保身”,但理应更歌颂那些敢于站出来面对千夫所指而不忘初心的人们。这些人,才是社会之光,希望之光。

引用两位哲学家的话,这大约也是影片所要表达的关于人和教育的内涵:

康德说,“人不应该被作为手段,不应被作为一部机器上的齿轮。人是有自我目的的,他是自主、自律、自觉、自立的,是由他自己来引导内心,是出于自身的理智并按自身的意义来行动的。”

费希特说,“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而不是去培养人们去适应传统的世界。教育不是首先着眼于实用性的,不是首先去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的自我性、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使他们能在目前还无法预料的未来局势中作出有意义的选择。”


1924年,泰戈尔访问清华时的演讲中说到,“你们有什么是可以从自己的民族里拿出来,送给这个世纪的礼物,你必须要回答这个问题,你知道自己的内心,你知道你自己的文化,你们史册里最永久的是什么。因此我竭我的志诚恳求你们,不要走错路,不要惶恐,不要忘记你们的真心和真性。”

影片最后,逐一介绍了跑龙套的人,让我们看到了属于那个时代的繁盛,看到了泰戈尔口中“送给这个世纪的礼物”。一个大学、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最宝贵的财富,莫过于独立、自由的精神,以及这些精神滋养出的伟大的人。他们各自躬耕于自己的领域,抵御住世俗的狂躁,专注于跟从内心,理应值得我们肃然起敬。

这些名字,想必大部分都耳熟能详:梅贻琦、梁思成、林徽因、梁启超、王国维、徐志摩、孙立人、冯友兰、钱穆、蒋梦麟、杨振宁、马约翰、钱钟书、沈从文、朱自清、陈省身、华罗庚、穆旦、闻一多、陈寅恪、袁复礼、邓稼先、蒋南翔。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与其说是一部清华的礼赞,不如说是清华精神、甚至大学精神、时代精神的礼赞。

对于浮躁的现代社会,它依旧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


最后,有两个细节想说一下:

刘淑芬(演得真好)其实是好人。不是好人的话,她就不会供养男朋友上大学,就不会看到倒在血泊中的王敏佳而崩溃跳井。一个不被丈夫善待的好人,害了另一个“见义勇为”的好人,最终一死一伤。没有人做错,错的是那个把错误无限放大的时代,错的是那个善恶不分的时代,错的是那个否定真实的时代。这无法不让人唏嘘。

关于沈光耀投喂食物的“真实与否”,我倒觉得并不重要。贫穷的孩子们光脚踩在红土地上,听到飞机的轰鸣声,追着“晃晃”洒下的食物,舔着甜蜜的冰糖。这一段情节,我理解为电影的理想主义,甚至之后,沈光耀的队友们也一起投下糖果和罐头。这一幕,是电影的高光时刻,是电影人和观众在以一种理想主义的方式弥补现实中的无力。那个小小的降落伞,在我看来是如此浪漫。英雄的定义未必是刚正不阿、战死沙场 ,也可以是柔情似水、接济苍生。


PS,关于这部电影里的几段箴言,我另写了个文章,试图更详尽地阐述这个电影带给当代人的启发,感兴趣的可以看:

《无问西东》看完了,让我们好好聊一聊其中的几段人生箴言

 短评

有些东西进到心里,就是一辈子,虽然浑然不觉,但早已深入骨髓。四个时代,都有其幸与不幸,即便是当下这个平安祥和的时代,有时感觉自己身上也会有看不见的弹痕,风骨、胸襟、情怀这些词或许已经模糊,或许这个时代有这个时代的活法,惟愿“你那可爱的前途光明”。

6分钟前
  • Breeze_狸奴
  • 力荐

做为命题作文,在当下的电影语境,能拍到这个“深度”(尤其是62年戏份),真心佩服导演。

11分钟前
  • 阿德
  • 推荐

观影体验特别复杂,一方面导演的情怀野心,时代的反思以及某些闪光的细节都能体会到,一方面又被各种尴尬的剧情、无处不在的配乐,支离破碎的情节,一一击破。这种多线叙事其实特别考验导演的功力,弄不好就成这个样子,特别跳跃,情绪不连贯。两个亮点,米雪饰演母亲那段教子告白,片尾的清华人物致敬

14分钟前
  • 蒜 | BOY A 🌈
  • 还行

彩蛋比正片还吸引人。晓明哥演得也很好啊,章子怡毁容后晓明哥拥抱她,她略带抗拒,此时晓明哥拖住章的手借势让她抱紧他自己,细节好评。王力宏死的时候整个电影院都吸鼻子了。

19分钟前
  • 胖胖胖肉羊
  • 力荐

孤坟葬着未亡者,枯井跳下活死人。你会一点命理,却摸不透时代脉搏;我懂一些句读,仍划不掉此生灾祸。沙海苍茫,惦念着远方的你治愈情痛;山河破碎,曾记得少年意气胸怀家国。这里有百子争鸣,可静坐听雨,能丈量核变,共天地俊秀。这水木清华见证了百年兴衰,世事变迁。还有无数情深,正在漠漠跋涉。

22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此生此世,向心向善。命运何惧,真心以待。

24分钟前
  • 力荐

整体像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四个时代背景,把一堆小故事连在一起,贯穿其中的主题是:在时代的洪流下,渺小的个人该何去何从,唯有立德立言,无问西东。问题是这些繁多的故事泥沙俱下,好的地方要拍手称绝,比如战争中的诗意,静坐听雨;差的地方简直要呵呵脸,比如张震都救不了的现代戏,尴尬到死。

28分钟前
  • 余小岛
  • 还行

“你怪她没有对你真实,你给她对你真实的力量了吗?”哈哈哈,过去的人也不会这么说话吧?清华献礼版《芳华》。

33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好看的,很浪漫的一部电影。泰戈尔是浪漫的,西南联大是浪漫的,雨中静坐听雨是浪漫的,晃晃叔叔是浪漫的,陈鹏的妥帖是浪漫的,被银杏叶包裹的雪花膏是浪漫的。

37分钟前
  • Monody
  • 力荐

当黄晓明喊出“你怪她没有对你真实?那你给她对你真实的力量了吗!”我大概也就知道自己为什么不喜欢这个片子了。整体的感觉还是太矫情,有点过度抒情。然而,抒情的方式却又只有不停的用音乐煽。所谓的四个时空线索,也并没有真正有效的交叉起来,还是导演能力的问题。最终,也仅是个喊口号的宣传片。

4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较差

我很喜欢。大胆,年轻,蓬勃朝气,过程中叹息几声,看哭一次。叙事上有缺点,但每个单元都很动人。年轻人在哪个时代都是不容易的,但年轻人从来不会认输。

44分钟前
  • 宋小君
  • 力荐

谢谢你,我人生中宝贵的一课。

48分钟前
  • Morning
  • 力荐

如今我们这个时代充斥的是一点也不快乐的张果果(可很多人既没他的颜值也没他的才华),我们已然没有了吴岭澜、沈光耀、陈鹏为代表的年轻人那种真诚、正义、勇气、信仰、家国情怀和牺牲精神。是我们堕落了还是被阉割了?真羡慕他们的“芳华”,我们没有过,有的只是犬儒、自私、冷漠以及廉价的激愤…

53分钟前
  • 曾于里
  • 推荐

每当遇到好电影 我就会庆幸 这个世界有人有能力把美好的东西传播 真好

54分钟前
  • 睡着的竹子
  • 力荐

章子怡那一段见人性。但打动我的是王力宏那一段。世间父母大多像米雪演的妇人一样,并不奢望儿女有丰功伟绩耀目成就,只希望儿女能嫁娶生子世俗过完一生。这也是大多数同龄人最终所走的路。但人生的活法,从来都不该只有一种。他违叛了母愿。可至少,他活在自己的岁月里。他没有辜负他所存活过的时代。

55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这才是更值得尊重的、更多人的“芳华”啊!学生的勇毅被乱世葬送,而泰戈尔的诗流传至今。追问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活,并为意义而死,爱与欲都像钻石般纯粹,文人书生电影。张震可以说是人间瑰宝了,章子怡蒙面后进入神演技时刻,黄晓明完全控油,裸体极性感。p.s.永远分不清王力宏和李治廷。

59分钟前
  • 隔壁家的桃太太
  • 推荐

1.黄晓明真是人生赢家,在《中国合伙人》考上燕京大学,在《无问西东》考上清华大学,下次是上哈佛还是剑桥?2.张震可能是在理发店工作,毕竟同事全是英文名。

1小时前
  • 朝暮雪
  • 力荐

补看。历时五年后才公映,不知经历了什么?演员都很年轻,颜值高,观众高兴。命题作文,意念过强、过多,结果却并不理想。

1小时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这样说吧,这部电影就像你收到一张纸条,上面书写了康德,字写得颇为难看,但在一个三观发育不太健康的时代,为了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或者内心仍然追求的某种崇高的道德法则。你还是愿意把这张纸条传递给另一个人,这就是我看《无问西东》的感受

1小时前
  • 4cats
  • 还行

有一种老派的好。真正的青春就该歌颂勇气和爱,该歌颂对自我的寻找,要在人性趋利避害的恶里曲曲折折的开出一朵花来。米雪好棒。而导演大概拍出了非常好的黄晓明和最好的王力宏。

1小时前
  • 顿河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