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里奇迹

剧情片美国1999

主演:汤姆·汉克斯,大卫·摩斯,迈克·克拉克·邓肯,邦尼·亨特,詹姆斯·克伦威尔,迈克尔·杰特,格雷厄姆·格林,道格·休切逊,山姆·洛克威尔,巴里·佩珀,杰弗里·德曼,派翠西娅·克拉克森,哈利·戴恩·斯坦通,戴布思·格里尔,伊芙·布伦特

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

 剧照

绿里奇迹 剧照 NO.1绿里奇迹 剧照 NO.2绿里奇迹 剧照 NO.3绿里奇迹 剧照 NO.4绿里奇迹 剧照 NO.5绿里奇迹 剧照 NO.6绿里奇迹 剧照 NO.13绿里奇迹 剧照 NO.14绿里奇迹 剧照 NO.15绿里奇迹 剧照 NO.16绿里奇迹 剧照 NO.17绿里奇迹 剧照 NO.18绿里奇迹 剧照 NO.19绿里奇迹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8 00:25

详细剧情

  狱监保罗(汤姆•汉克斯 Tom Hanks 饰)这天迎来了一位不平凡的杀人犯――约翰•考夫利(迈克•克拉克•邓肯 Michael Clarke Duncan 饰)。约翰因杀了两名幼女被判死刑来到了这座著名的冷山监狱,监狱里有一片称为“绿里”的绿地,绿地那头就是刑场。  约翰不仅不像想象中的凶残,相反,他出奇的温厚、机智。约翰的到来给狱中的各人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为老囚犯特里沃的小老鼠注入了生命的强度,给特里沃最后的人生带来最后的慰籍;神奇的拯救了被病痛折磨的保罗和马琳达;将金保斯从死神手中拉了回来……保罗这些天也从约翰身上看到了人生的真谛。  约翰行刑的那天终于到了。

 长篇影评

 1 ) 来,让我们讲一个宽恕与惩罚的故事

又看了一遍《绿色奇迹》,第三次,第一次在电视上,然后买了碟看第二次。

某人还是忍不住掉了眼泪--其实我也忍的很辛苦来着。
这三次我看的时候,都能感到温暖,就像走在春风里和春天沆瀣一气。我想这也是导演想要表达的,电影中除了监狱,所有的外景都欣欣向荣,有绿草,大树,阳光,湿漉漉的大地,新灿灿的夜空---别忘了,故事的背景是大萧条时期。

它讲述的是死刑监狱的故事,这正是可以令人爱憎分明的地方,可以亲快仇痛善恶有报的时刻,然而却被史蒂芬金和戴拉蓬特讲的温馨感人,消灭了人间一切罪孽与惩罚,虽无一点宗教的说教,却正做到了上帝才能做的判决。

中国人讲,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看来这是人类共有的特征。片中的这几个死囚,没有特别说明他们的罪衍,虽是陪审团制度,肯定也有冤假错案(例如大只佬John Koffee),其余几个可能真的犯下重罪,起码在保守虔诚而又善良小镇居民看来属于『罪大恶极,罪有应得,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他们也的确被处于极刑---中国有三绞毙命,美国是三电毙命。

但是他们的临终遗言却令人无比动容,这部电影这么长(有3个多小时)我每次看都还记得那个同性恋死囚临终的言行,他像个小孩子一样可怜天真又无害,小心翼翼的恳求给他的小老鼠找个幸福所在,最后的时刻到来了,他对大家说:认识你们真好,但要是不在【这里】认识就好了。这句话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

戴拉蓬特的另一部电影大家一定耳熟能详---《肖申克的救赎》,监狱究竟意味着什么?在我看来,这个临刑前的同性恋者以及肖申克监狱里的安迪、摩根弗里曼才是真正的被监狱『改造』了,真正的脱胎换骨,为自己的罪责深感惭愧乃至愿意领受应得的惩罚。

这部电影还讲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在大萧条年代,即使在死刑犯监狱,人还是可以给他人尊严且自己获得尊严。世间任何一个人都不应失去尊严,让上帝的归上帝,让凯撒的归凯撒。他罪孽深重,愿意接受电刑,他希望体体面面的死,甚至奢望死后能够洗干净上天堂,其它人就不能剥夺这一切。

当年审判绞死萨达姆时,我们看到一个垂垂老矣可怜兮兮的普通老头儿,花白了胡须,狼狈不堪的被人从地窖里抓上来,关进监狱(并且要自己洗内裤),然后送上绞架。内心难免心声悲悯,然而,当你想到他的罪,他曾令多少可怜的家庭支离破碎,可以随随便便置人于死地。有人因为害怕他,躲在墙里不见天日十几年。不知道他是否死的体面,我以前真的希望他能受尽凌辱与折磨,将他对人民所作的一切罪孽,十倍报应在他身上,然后再给他死。而现在,我想那样绞死的量刑是合理的---人不能以暴易暴。砍头和凌辱,固然看了解气,但救赎比惩罚更能给我们一个美好人间。

虽然,我坚信天平座是嫉恶如仇的,但天平座也从善如流。谈不上宽容那么宏大,救赎的心,总该一点点的生长了。

戴拉蓬特的处女做就是一鸣惊人但在奥斯卡颗粒无收租碟排行第一的无冕之王《肖申克的救赎》,制作于1995年,这部片子99年上市。不知他如今安在,但我想这么三个小时,毫无大场面名演员的电影,如今可能很难再找到投资了。

如果有时间,耐心的看看这部电影吧,然后你就能明白,什么叫新社会,把鬼变成人,旧社会,把人变成鬼。


 2 ) 只值3颗星

1.
在没有任何了解的前提下看到这个片。不知道它的编剧和《肖申克的救赎》是同一个人,不知道它的导演是谁,不知道它有如此宏大的卡司,不知道它甚至被某些人称做比肖申克救赎更好的影片,我只当一部普通的美国电影来看。看下来最后的感受就是,它就是一部普通的美国电影,我给它打3颗星的时候,一点也不犹豫。

2.
我没有读过斯蒂芬金的任何一部作品,但那并不意味着我不明白什么是恐怖。恐惧是一种人类的天性,它就像你饿了想吃,困了想睡一样是与生俱来的生物本能。所以,我自认为自己有资格来评论这部由恐怖小说改编而来的电影。

由于沉缓的风格,其中几处高潮部分烘托得激动人心,这几处高潮彰显了导演出色的掌控能力。这几处包括了大高个黑人的每一次“神迹”,没沾水的海绵之下的电椅死刑等。但它仅限于激动人心,和恐怖是两回事。我想导演并不想把整个片的风格往恐怖上靠,充其量只是奇幻。

3.
最被各种感性的影评称道的是它的“人性”和“宗教”。我先来说人性。影片中多次提到“痛苦”和“不幸”,并且大多数人物都非常善良美好,我知道导演想通过制造一个刻板印象中黑暗压迫的环境——死刑监狱、几个刻板印象中邪恶然而事实上具备了所有善良美好品质的狱警、几个虽然犯了死刑但仍闪现着人性光芒的死囚这三个点构成的“面”来勾画人性善恶的对比。但是,我认为,人性的善并不是指对死囚的体贴照顾,人性的恶并不是指犯下死罪。很显然,片中对善和恶做了简单的符号化、绝对化处理。在死刑监狱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把善简化为善良,把恶简化为作恶。如果在一个追求感官效果为主(比如动作片,特效片)的电影里,是可以接受的。但在一个本身即深刻挖掘人性的影片里,这样的处理是肤浅的。

4.
说说宗教。
大高个黑人在片中成为了“神迹”的化身,他能“看见”世间所有苦难,并总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拯救他人,甚至由于误会而入狱,最后死在电椅上。听起来蛮感人的,但可惜只是另一个“耶稣受难”的版本。只不过这一次,把受难者的肤色换成了“只是拼写不同的咖啡”色。
一个黑皮肤的受难者为人类做出了什么贡献呢?他用自己的能力一次次帮助了好人。他是如何判断好人坏人的呢?他只用看一眼 来判断。当然我们不能说这是大高个黑人的肤浅,这只是导演的比喻:神是会把人心看在眼里的。但别忘了,人心本来就是复杂的。人生是复杂的,人性是复杂的,一个人是好是坏没有绝对标准。哪怕他犯了死罪进了监狱,哪怕他满嘴喷粪是个杂种,那也不能就说他是个“坏人”。但在这个问题上,导演又一次毫不犹豫的绝对化和符号化了。黑色受难者按照导演的旨意,武断的把人们分成好人和坏人,好人则救之,坏人则惩之,他是在替天行道。原来基督教认为天下的人非好即坏,那么干嘛还要忏悔?还要祷告?
实际上,我认为本片并非一个赞美宗教的电影。而是反宗教的。影片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他利用了她们对彼此的爱,然后杀死了她们。”第一次说是在回忆案情的时候,比利残忍的杀害了两姐妹。第二次说是在影片的结局,受难者上电椅那一刻,汉克斯含泪说出来的。他在这时说这句话是什么含义?这时候如果只是回忆案情,重复一次受难者替比利受了死刑的话,虽然无可厚非,但未免不是这个牛编剧和牛导演的层次,所以我认为,这句话实则在说上帝。上帝利用了我们人类之间互相的爱,杀死了人类。比如,大高个黑人和汉克斯之间的“惺惺相惜”,然而汉克斯的职责却是把大高个黑人送上电椅。这句话才是影片的点睛之笔。这是新的耶稣受难记,然而这次的耶稣受难所要揭示的主题,是对上帝的反对和谴责。

 3 ) 绿里奇迹,有关死刑

感性:咖啡色的天使 这是一个执行死刑的机构。队长带领着四个手下,按部就班地对送到E区的犯人用电椅执行死刑。其中三个手下和队长一样,对这些来到这的犯人很和善,这里面有职业道德的要求,但我想也有出于人性的关爱。的确,他们是罪人,有些甚至犯了很重的罪,令人发指。但如今,他们要去伏法,等待着坐上冷冰冰的电椅,用自己的生命去赎罪——尽管在受害人看来,他们的性命或者不足以清偿他们所犯的罪孽。不过既然基于共同契约的审判,他们把最可宝贵的生命都交了出来,我们——这些自诩的清白的人——似乎也没有更多的理由去对他们任加讽刺、凌辱和虐待。 这个死囚监狱里有一个神奇的犯人。他是一个高大的黑人,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身高。在旁人眼里,他是凶残的。因为当人们发现他的时候,他的手里有两个惨死的女孩——那是一个血淋淋的场景。但在监狱里,他是温和友善的。利用上帝赐予的特异功能,他治好了队长的肾炎,还让一只小老鼠起死回生。 其实他是无辜的,当时他正试图挽救那两个生命垂危的孩子。最终,他在监狱里找到了那个利用女孩纯洁情感进行无耻杀戮的罪犯。他处决了这个恶魔。但除了监狱里的朋友,没有人知道他的清白,等待他的依然是众目中的怒火和冰冷的电椅。出于心中的正义,队长和工作人员想给他自由,但他厌倦了这个世界,想要离开,因为“在这个世界,每天你都会面对那些纯真的情感被利用,被伤害”。他怕黑,但坐上电椅时,他拒绝戴上黑色的面罩——看着世间的纷扰,闭上那双纯真的眼睛。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条在牢房和电椅之间延伸的绿色的黄泉路。每天面对着这片绿色、看着一个个犯人从这条小路走向死亡,在这工作、在这生活的人会有怎样地心情?有一个歇斯底里的狂人,为了目睹死刑的过程,为了执行死刑的快感,坚持不肯离开,畸形的心理和癫狂的举动使他最终赔上了命。有个曾经的杀人犯竟然养了一只老鼠作伴,但是电椅在那等他的结局不会变——干燥的海绵,凄厉的惨叫,腐臭的味道,残酷的死亡,这是一幕让人心有余悸的场景。还有一个犯人,他是个癫狂的年轻人,永远洗刷不了自己的罪行,永远不能点燃心中的明灯,最终惨死。的确,就算队长和工作人员有着崇高的责任心,有着细致的人文关怀,但仍不能够消弭一切伤害——特别是那来自不可抗力的伤害,来自执迷不悟的伤害。那位咖啡色天使的到来让情况有所改变,他扬善除恶,但背负的误解和对原罪的无奈,让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死亡。 理性:死刑存废 死刑是一种古老的刑罚。杀人偿命是传统观念。我国可以说是一个刑法相当发达的国家,从古至今都是如此。虽然不曾公布,但我们每年执行的死刑不会在少数。如此大范围适用死刑,错杀误杀的现象难免发生。 近几年一些案件在网络上、在学界内、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学者们对于死刑的讨论也有很多,大概分为三派:一是主张立即废除死刑,以邱兴隆等人为主,这属于绝对少数派;二是主张从减少死刑的罪名,限制死刑的数量入手,逐步达到废除死刑的目的,这一派学者占大多数,陈兴良等人持这种观点;三是反对废除死刑,这是苏力等人的意见,也不占多数。 对于这三种观点,其实都能找到其合理之处。对于立即废除论,据贺卫方答记者问的情况来看,之所以持这种激进的观点,是考虑到了现实中的阻力,旗帜鲜明地主张废除反而容易达到逐步废除的目的,而只主张逐步废除可能永远只能停留在第三个层面上。前两派都主张废除死刑,我想一个例子可以说明问题。对死刑的适用,主要是想强调其威慑力。但是,比如甲杀了一个人,心想反正都要死,多杀几个也无所谓,死刑在此不仅没有成为一种威慑,反而成为甲杀更多人的动因。第三派主张保留死刑。也可以举一个例子支持。比如说甲去抢银行,心想反正不会判死刑,杀几个人也无所谓,导致本来不杀人的而杀人。 那到底杀不杀? 孙志刚、聂树斌等人的被虐杀、冤杀是引起社会广泛讨论的导火索。长期以来,我国适用死刑的罪名之广,适用死刑的罪犯之多,是为人(都是些什么人?这是需要细致分析的)所诟病的。如今发展到虐杀、冤杀的地步,自然催促人们来反思。但是我想,反思不代表讨伐,而需要理性。 刑罚产生于报复、报应,死刑则是“杀人偿命”思维的反映。的确,在专制时代,我们可以说死刑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恐怖统治的手段。但读过一些古代制度史的人都应该清楚,古代的制度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中国如此,欧洲中世纪亦是如此。这在钱穆和夏特莱的著作中都有提到。尽管我没有直接看到有关古代死刑/刑罚政策的研究方面的文献,但就我涉猎的有关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制度演进资料来看,死刑在古代绝对不会是一种我们主观臆断的残暴和残酷。要知道一定的制度是产生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既然我们现在的一切都是由那个我们自认为残暴的时代演进来的,我想我们就有理由反思过往时代的真实而非一味的阐述什么生命的价值高尚,自由的目标崇高,专制暴力的迫害何其深、何其大! 死刑的预防和威慑作用为废除死刑者所怀疑。前面我也举过例子说明。但是同样地,我也举了相反的例子表明死刑的威慑作用的存在。那么,到底这种威慑作用在现实中起到多大的作用?按照贺卫方的观点,惩治贪污腐败我们用了很多死刑,但贪污腐败却依然大量存在,那么就说明死刑没有威慑力。还有一些研究表明杀人行为很多情况下是一时冲动所致,也就是说在杀人、贪污的时候,犯人根本没有考虑到什么死刑不死刑的问题,那么死刑的威慑力还存在吗?对此,我并不认同。因为这里至少有一个比例问题。我们没有一个准确的标尺来衡量到底有多少贪污腐败,所以感性的大量存在并不能成为反驳死刑无用的理由。而后面的那个研究则忽略了在杀人行为里故意杀人和过失杀人的比例,如果实际的统计表明,故意杀人和过失杀人的比例是5:1,那么这个研究对于死刑无用的反驳毫无力度。 也许可以举出朱元璋时期严惩贪官也没能遏制明朝官员贪污之风的例子来对进行进一步的反驳。但这又会陷入一个循环过程。这是一个制度上的问题,说到根本更是一个人性的问题。这种问题要根治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可能期待所有人都变成无瑕的好人。为了保障正常人的生活,对那些所谓的“坏人”进行打击和惩处是必要的。 贪污腐败案件将人的生命的价值用金钱进行衡量成为一些人认为国家不尊重个体生命的理由。贺卫方认为将犯罪分子的财产没收,让其在监狱里用一生去忏悔就足够了。但我想他忽略了一个前提——那个人愿意忏悔吗?在《绿里奇迹》中的那个问题少年,就算有旁人的感化他也不可能悔改,人性本善或者本恶是一个无法探讨的问题,但有些人的性质变坏之后是几乎没有可能变好的——这就是现实。对于这样的人,如果我们还幻想着感化、教育,那只能是一厢情愿。再者,官员贪污受贿的是物质,但我们不能简单地限制于物质。如果他的贪污受贿纵容杀人等侵夺他人生命的行为,那么贪污受贿就不是简单的金钱问题了。或许我们不是杀得太多了,而是杀得太少了。有一个现象我一直不解,为什么抓出来的贪官大多为副职?难道那些一把手就真的如此清廉吗?难道一把手们对于身边的那些副职官员的行为直到被揭发出来之前就一无所知吗?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惩戒的力度不够,那些真正的大贪官根本在逍遥法外,那些被揪出来的不过是“工作”没做好罢了。这个问题本身是复杂的,就算死刑制度在这个问题上有不妥的地方,那么我要说,死刑制度本身在此承担的过错责任也是小的,背后看不见的“权力之手”的作用才是主要的。我们应该突破这道限制,该杀的一定要杀! 在转型时期,贺卫方提出现在多为独生子女,如果杀了,那就是断子绝孙,这种仇恨是刻骨的。那么我要说,正因为是断子绝孙,所以我们不能让受害人家属承担断子绝孙之痛。罪犯的家属在没有尽好教育职责的同时还要受到如此人性化的关怀是一种新的不公平。从反面来说,死刑这种断子绝孙的威慑力会使罪犯的家属在发现犯罪意向的时候进行极力劝阻,也许能够达到使罪犯回心转意的结果,这也是未可知的。 以上是我对于现在流行的要求废除死刑的一些观点的反面思考。我想说的是,死刑作为一种存在了几千年的刑罚,必然有其合理至少值得推敲之处。这样的工作不是因几个耸动案件引发一番热情就能够讨论清楚的。不论持何种观点,首先要对于死刑这个制度进行历史的和现实的考量。工作量很大,绝对不是引述一下贝卡利亚、康德、马克思、卢梭,缅怀一下文艺复兴,歌颂一下生命价值之高尚和自由理想之崇高,批判一下政府专制和腐败,然后宏观地提出制度缺陷症结就能解决的问题。 不能因为制度有缺陷就要求废止制度,毕竟有制度就有缺陷,更重要的是进行理性细致的分析。关于死刑存废,有很多讨论面向。比如行刑,对于一些人来说,执行死刑是一项日常工作,这项工作对他们的精神状态有什么影响?比如受刑,如何在给予适当惩罚和保持人的尊严取得平衡?还比如用终身监禁替代死刑所导致的社会成本问题。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思考死刑时不能规避的问题。这些都只是客观讨论,主观上我们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当被害的是这些讨论者的至亲,到那时,提倡废止死刑的人们还能够凛然地称自己希望废除死刑吗?

 4 ) 让我拥抱一下你,可以吗?

《绿里奇迹》:让我拥抱一下你,可以吗?

  一部类同圣经教科书的作品,看完令人潸然。

  路易斯安娜州冷山E区的“绿里”是死刑犯最后的栖息地。在冰冷的监狱里渡过最后几周,他们将坐上“电椅”结束生命。荒芜冷寂毫无生气的囚所,随着1935年黑人囚犯Coffey的到来屡放“光芒”。“绿里”中的“GREEN”原本就代表希望,也许离开这个苦痛世界对这群死囚来说是救赎也是释放。

·温暖的“黑咖啡”

  身型高大的Coffey因被指控强奸并谋杀两个小女孩而判死刑,然而他表情憨厚、眼神单纯,时常布满汗水、噙着泪水的脸上、眼里全无杀气。他只会拼写自己的名字,对每个询问他姓名的人会一遍遍重复“与咖啡是同样的发音,但拼写不同”。他恐惧黑暗,对“绿里”的长官Paul Edgecomb(TOM HANKS)的唯一问题便是“晚上睡觉会不会关灯?”他对世界知之甚少,话语不多,但每每吐出的字句总是围绕判断性话语——“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什么是快乐的”、“什么是痛苦的”。他身赋神力,能治愈别人的疾病,也能对别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在“绿里”生活了几周,当Coffey最后坐上电椅,“绿里”长官Paul的眼前出现了天堂里的烟花。

  很难用常理解释Coffey身上的神力。

  第一次,当看到他用这股力量治愈了将Paul折磨得死去活来的膀胱炎,原本像一块皱巴巴抹布的抑郁心情瞬间被抚平。Paul终于在马桶旁顺畅的一泻如注,并露出满足放松的表情,这串释放的响声冲淡了原本遍布在牢狱中的压抑:有施虐倾向的州长侄子佩西,杀人不眨眼的死刑犯威廉、看守海尔的妻子美琳达身患绝症……这些恶性因素也幻影似的随着Paul的尿液排走了。

  第二次,Coffey救活了死刑犯Del的小老鼠叮当先生。即将坐上电椅的Del将全部的留念与希望寄托在叮当身上。叮当聪明通人性,陪Del玩耍,也用小小的身躯摩擦出了Del体内的怜悯与良心、关爱与留恋。不大的死囚室因这小家伙的存在增添了无法细数的乐趣。

  然而,Del的一次疏忽使叮当被佩西一脚狠命的踩在脚底。短暂的寂静,随即,Del歇斯底里的叫喊撕裂了原本布满笑声的空气,在场所有人惊呆的同时,佩西的脚底露出了小叮当鲜血淋漓的抽搐肢体。心脏就像被人直接紧紧拽在粗燥的手心,每一次跳动都仿佛要冲破巨大的阻力。小叮当要死了,这是剧内剧外人产生的共鸣,直到Coffey低沉的声音在所有人近乎绝望时想起:“把它给我,让我看看。”旱漠中的一片绿洲,逆流中的一根稻草,盐湖中的一滴清水,地狱口的一块指路牌,也许这些也只能表达此时欣慰之情的万分之一。当小叮当摇晃着尾巴重新活蹦乱跳的蹬上Del的肩头,Coffey于我已成为一种信仰。

  第三次,Coffey吸走了身患绝症的美琳达体内的毒素,后者瞬间痊愈。面色红润的美琳达说她做了个梦,梦见了Coffey和她都在黑暗里游荡,但是“我们找到了彼此。”美琳达将颈项的链子摘下放在Coffey脖子上,她深情的拥抱他,溢满泪水的眼里映出他高大的身影。她因为身患绝症在黑暗中游荡,遇到他后,他牵着她的手朝光亮处走去。但是她不知道,放开她的手后,他仍会孤独的在黑暗中。尽管,他最害怕这个。

 
 Coffey每一次施展神力,周围的灯泡都会突然增大亮度,甚至由于过强的电流而爆炸。灯泡的瞬间变亮可以说成是对Coffey能量释放的象征式表达,却也恰如其分的体现了Coffey特殊的存在方式。

  Coffey释放的能量照亮了周围,光亮代表了温暖和热度,他就像燃烧自我的黑咖啡,暖人沁心。宽厚的胸肌,结实的身型,和他握一下手,来一个拥抱,你便会安心。然而,特殊的神力也使Coffey能在与别人短暂的碰触后看穿对方的心,对方的经历Coffey能感同身受。苦痛的世界、险恶的人心,Coffey不受控制地将这些全部吸入体内。每每扭曲挣扎的表情,无不诉说着Coffey内心的苦痛,然而,他是那样孤独,这一切的苦难必须独自承担。

  于是,Coffey的存在就像为人类从天上偷来火种的普罗米修斯,把火种给了人类,自己却被绑在高架锁上,独自一人,每天遭受秃鹰叼食之痛;就像替人类受难,被绑在十字架上火烧的耶稣。


·“电刑”仪式
  电刑有惯例的程序:犯人坐上电椅,打开电源,为犯人戴上黑色面罩,将沾水的海绵放上犯人剃了发的光头,准备完所有的通电装置,长官宣布犯人经洲检察院宣判死刑,犯人留遗言,长官发布行刑口号,通电。片中详细描述了阿林、Del和Coffey三场电刑,上面的所有步骤一一呈现,未作省略。

  死刑犯们颤巍巍的坐上电椅,呼吸沉重,手脚紧绑,无法动弹,就像砧板上任人宰割的肉。下面坐着受害者的家属朋友,无不欣慰地看着电椅上的一切。可笑的是,每一次行刑,受害者与罪犯的位置总会在心里上产生置换。死囚此时成为了绝对的弱者,当他们说出遗言,希望上帝宽恕自己时,观众的同情心明显偏向了他们。“他们请求上帝宽恕并接受电刑后,他们所犯的一切罪孽都偿还了,”绿里的副长官Brutus说。

  《圣经》里说,人生而有罪,一辈子便是为偿罪而生。但是,只要能向上帝做虔诚的忏悔,罪孽便可还清,下辈子即能有幸福。于是,“电刑”在片中成为了死囚向上帝忏悔、接受最严酷的惩罚、最终释放灵魂的一项仪式。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导演会花费大量胶片重复三段同样的过程。重复代表着强调,也在重复的差别中显现了人性在“仪式”中起的重要性。

  阿林的电刑相对平稳。Del的电刑因为佩西从中作怪,可谓极尽人世间的一切苦痛:长时间地连续电击将皮肤过度烧灼,恶臭的焦味令下面的受害者家属作呕不止;身体被捆绑在椅子上苦苦挣扎,凄惨声撕扯着每一个在场人的心;Del被活生生的烧死在众人面前,没有任何怜悯。Coffey的电刑带着Paul他们最真诚的祝福,通电后激起的电花在Paul眼里幻化成了焰火。

  “绿里”(thegreenmile)中的“GREEN”原本就代表希望,离开这个苦痛世界对这群死囚来说是救赎是重生也是灵魂的释放。



  结尾处,Paul说自己因处死了上帝派来的神徒受了惩罚,眼见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自己而去。欣慰地是身边还有一只通灵性的老鼠,能和他长久做伴。

  再萧条的季节,总会有奇迹。极度绝望的时候,请等待一秒钟,也许你身边的Coffey就要说话。

  “把它给我,让我看看。”

   那么,让我拥抱一下你,可以吗?

  07.09.16

 5 ) 万字长评 | 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

因《绿里奇迹》是以信仰为主题的电影,故本文将从基督教世界观出发来分析影片细节,描绘基督信仰价值,质疑和追问基督信仰的阴影。文中将大量引用圣经。若读者对基督教缺乏了解或感到抵触,不妨从文化角度来阅读本文,权当获取零星关于西方文化的知识。部分细节将援引原著内容,但影片若有与原著相冲突之处,以影片为准。文中「基督教」指广义的基督宗教,非指代新教。中文圣经「 神」照惯例空一格。

《绿里奇迹》改编自斯蒂芬·金的小说,导演为弗兰克·德拉邦特,他也执导了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故事发生在1930年代大萧条时期,冷山监狱。The Green Mile 指死刑犯从牢房到行刑室的路,因地砖是绿色而得名。

目录:

-宗教背景 -约翰·科菲形象分析 -梅琳达、濒死体验与女性之信仰 -人的平等:种族、LGBTQ与珀西 -恶之救赎:比利、德尔、普救论之迷思 -死刑争议以及普通人的正义 -苦难、神迹与等候死亡 -附录

宗教背景

影片开始后不久,监区长官保罗(汤姆·汉克斯 饰)回到家中,妻子第一次出场。导演在这里给了一个特写:妻子戴着一条银质十字架项链。这表明了两人的基督徒身份。1930年代的美国,基督信仰尚算普遍,从狱警们在保罗家聚餐时的对话也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基督徒,大概率是新教徒。

影片后半部分,约翰·科菲复苏了脑瘤病危的梅琳达,梅琳达把自己的圣基多福项链送给他。从此处可以看出,梅琳达有可能是天主教徒,或对天主教感兴趣的新教徒,非常虔诚。而她丈夫、典狱长哈尔是一个不大虔诚的教徒——保罗家的花园聚餐中提到,狱警们都在同一间教堂聚会。哈尔自梅琳达病后很久不去教堂,而且狱警们带约翰去治疗梅琳达之前有过疑虑:「他是那种人……无论发生什么,他都不会相信的。」

圣基多福(St. Christopher),又译圣克里斯托弗,是天主教和东正教中的圣人,被尊为旅客、水手、运动员的主保。中世纪黑死病(鼠疫)流行之时,他也被奉为十四救难圣人,护佑人们渡过水灾、瘟疫、猝死和交通事故。

圣基多福是一个身材极其魁梧的人,头脑简单,和约翰·科菲一样。他年少时立志服侍世界上最伟大的君王,于是找到一位国王。国王惧怕魔鬼,基多福就认为魔鬼是最伟大的君王。后来基多福遇到了魔鬼,魔鬼言辞中流露对基督的惧怕,基多福想,那么基督一定是最伟大的君王了。基多福在寻找基督的路上遇到一位修士,修士教他守斋和祷告,他都做不来,所以最后修士教他去一条水流湍急的河边背人们过河。有一天,他背了一个小孩,在河里越走越觉得重,差点淹死。基多福就说,这辈子第一次遇到这么重的人,好像整个宇宙的重量压在我的背上。小孩说,基多福,你不必惊奇。你刚才背负的,不仅整个宇宙,连创造宇宙的主宰,也背在你肩上了。我就是耶稣基督,你所事奉的主人。你既然忠心事奉了我,现在你把木杖插入土里,明天就会开花结实。[1]

基多福跑到里西亚城,把杖插到土里,木杖开出花来,基多福也劝诫了许多人归信基督。国王为此逮捕和处决了他。行刑前基多福告诉眼瞎的国王说,把他的血和了泥涂到眼睛上就能复明。基多福死去,国王复明,并归信了基督。

约翰·科菲形象分析

约翰是个孤儿,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到处打短工维生。他智力不高,虽然理解力没问题,但表达能力很差,也不识字(除了自己的名字)。许多影评中都会写,约翰是耶稣的化身,约翰是神派来的天使,人们没有珍惜,等等。我想说的是,约翰是一个普通人。但他确实是也是耶稣的化身。

耶稣的化身和耶稣的化身,看起来一样,其实中间有很多曲折需要解释。

在基督教里,人本应永生,却因原罪(sin)而有了死亡。神全知全能,但祂对完美的理解与我们不同,祂没有创造一次性的完美世界,而是在创世以先定下救恩计划,让圣子耶稣降世体验死亡、战胜死亡,用耶稣的血洗净世人的罪,于是,人得以在死后回归到神,回归到永恒的生命和幸福。(注:本段仅为基础知识说明。关于三位一体教义,此处暂不展开,有兴趣的可以自行了解。需要说明的是,人格神和拟人神是有区别的,这一点很重要,先写在这里)

我们引用两段经文:

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并且我如今在肉身活着,是因信 神的儿子而活;他是爱我,为我舍己。 (加拉太书2:20 和合本)

照着我所切慕、所盼望的,没有一事叫我羞愧。只要凡事放胆,无论是生是死,总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显大。因我活着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处。 (腓立比书 1:20-21 和合本)

人信了基督,是要照着基督的样式去活,而且基督/圣灵也驻于人的灵魂中。这样,人就分享了神性。圣多玛斯(St. Thomas Aquinas, 1225 - 1274)有言:「天主的独生子,为了要使我们分享他的天主性,便取了我们的人性,为的是成了人之后的他,能使人成为天主。」约翰为什么既像耶稣,又像圣基多福?其实他还像圣经里的施洗约翰和使徒约翰——因为耶稣的所有信徒,都像耶稣。

我们再说约翰的智力问题。引用《圣经》:

 神却拣选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拣选了世上软弱的,叫那强壮的羞愧。 (哥林多前书1:27 和合本)

这段经文一直让我困惑。我很喜欢不信神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他对「精确」的追求无人能及。我学了维特根斯坦,就想问:什么样的算是愚拙?取多少百分比?数据模型怎样构成?

后来我发现,这段经文似乎可以这样扩展:

神却拣选了世上愚拙的,叫(自以为)有智慧的羞愧;又拣选了世上软弱的,叫那(自以为)强壮的羞愧。

约翰真的笨吗?不见得。他对痛苦的感知,并不能一概划分到「超能力」,那是洞察力。他是一个洞察力和感受力很强的人。他的词汇简单,不上台面,但又很精确。重要的是他谦卑温驯,只在人们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才显示能力。成功了,他会很高兴,却是为了受助者而高兴,而不是自傲自矜。

约翰最后求死。他为所有人的痛苦而痛苦,他的人生太沉重了。走过绿里之前,他有一段小小的演讲。智力不高的约翰,为什么最后能说出那么长一段话?或许是因为,那些感受,早已在他心头盘旋了一生。

然而约翰求死,仅仅是为了自己吗?双胞胎女孩是比利杀的,他请求不要把真相告诉丧女的夫妇。因为说出真相,那对夫妇就会知道,是自己善待的帮工比利害了自己的孩子,而且比利被狱警珀西杀了。他们将永远活在自责的痛苦和无法亲眼看到比利死去的遗憾中。约翰被行刑,这对夫妇才能好好活下去。

你们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 (加拉太书6:2 和合本)

约翰还说:很抱歉我是这样的人(I'm sorry for what I am.)。约翰是仅仅为了安慰这对夫妇吗?他是真的抱歉。因为他没有治好两个小姑娘。他也没能把所有需要医治的人都医治了。

临死前几天约翰请求狱警们带他看了电影。男女主角沉浸在爱情中,边跳边唱:「天堂,天堂,我就在天堂。」坐到电椅上的时候,约翰也小声重复着这句话。

我们为你们所存的盼望是确定的,因为知道你们既是同受苦楚,也必同得安慰。(哥林多后书1:7 和合本)

约翰怕黑。然而他会知道——

 神就是光,在他毫无黑暗。这是我们从主所听见、又报给你们的信息。 (约翰一书1:5 和合本)

梅琳达、濒死体验与女性之信仰

梅琳达是一位美丽善良的女性。她得了脑瘤,确定无法手术。保罗把狱警兄弟们喊到家里聚餐,商量要让约翰去救她。这件事风险很大,以至于一位狱警说,我敢肯定她是位美好的女性。保罗妻子说,最美好的(the finest)。

最美好的梅琳达的大脑被癌细胞侵占,在极度痛苦之中,她整天说些她根本无从听闻的脏话。这里契合了圣经:耶稣曾经从抹大拉的玛利亚身上赶出七个污鬼。那时常有人被污鬼/污灵附身。我一直不太理解魔鬼(撒旦)、污灵这些意象,太神话了,但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确实难以解释。也许确有魔鬼,也许又是一种所谓的象征手法。我们顺着电影的叙事看下去。

约翰把病毒从梅琳达身上吸了出来。梅琳达醒后说,我梦见了你,我梦见我们在黑暗中相遇。

我读过很多濒死体验自述(其中基督徒只占少数),大多数人会谈到黑暗的隧道,之后是永恒的光。在基督教的世界观中,我们更有理由相信,梅琳达与约翰交换病毒的时候,就是在死亡的隧道中相遇。

然而既然死后是永恒的幸福,为什么约翰要把梅琳达带回来?我读过的濒死体验自述里,有相当多的人是自愿回来的,因为在世上还有放不下的人。神(有些人的描述仅仅是「那道光」)听到人是为了别人,为了要爱别人而回地球,就会批准,并且给予赞许。而有些人是想要立刻留在天堂,结果被神送回地球,因为地球上的人非常需要他们的爱,他们还有很多功课要完成,只是他们之前不知道。几乎所有濒死体验自述者都会想念天堂,但也更安住于当下,因为既然现下就有去爱的机会,当然要马上去爱。

我们再来说梅琳达的病,当下治好梅琳达,她还是会死。耶稣治病救人,与其问耶稣为什么只治了那么几个人而不把全世界的病人都治好,不如问,耶稣治好的那些人,此生会不会再得别的病?当然还会。所有人也都会死。原著梅琳达确实在十年后死于心脏病。那时,正如濒死体验自述者们所说,她将回到光中,那是她真正的家乡。约翰也一样。

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却从远处望见,且欢喜迎接,又承认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 (希伯来书11:13 和合本)

梅琳达把圣基多福吊坠送给了约翰。除了前文「宗教背景」一节中所述内容,这里还反映了圣经中伯大尼的玛利亚膏抹耶稣的故事。伯大尼的玛利亚拿了一瓶极贵重的香膏来抹耶稣,被人斥责说这瓶香膏卖了可以救济多少穷人,但耶稣说她做的是一件美事,你们以后还有很多机会去救穷人。

我实在告诉你们,普天之下,无论在什么地方传这福音,也要述说这女人所做的,以为记念。(马可福音14:9 和合本)

耶稣当时快要上十字架了,约翰此时也快要上电椅了。用膏油抹身,后来成为天主教七件圣事之一,称为「傅油」。[2]

在梅琳达的身上,可以找到新约中那些伟大女性的信德。保罗的妻子也一样,她很快就懂得了约翰的能力。她们是新约女性的当代版:敏锐,坚固,更直接和迅速、却更寡言地与圣灵相通。她们往往超越语言。梅琳达的拥抱,是约翰一生中最温暖的瞬间。

人的平等:种族、LGBTQ与珀西

1930年代的美国仍处于种族隔离时期。约翰是一个黑人,孤儿,愚拙。我有段时间好奇,西方人早早接受了基督教,还能干出黑奴贸易和两次世界大战这样的事。后来我知道,具体有三:

①时间尺度。神的时间尺度和人不一样。你觉得到了二十世纪人类还能搞出世界大战,其实两千年算什么呢?哪怕从人类直立行走开始算起——两百万年都不算什么。人类有的是时间要去进化,提升整体的道德水准。一千年提高一个百分点都算不错了。当然,在神那里,时间更可能是不存在,或者至少不是线性。它只是人类所在的宇宙坐标系中的一条坐标轴。在神那里一切都是同时发生。

亲爱的弟兄啊,有一件事你们不可忘记,就是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 (彼得后书3:8 和合本)

② 承上,人类一千年能提高一个道德水准百分点已经不错。我们不打仗了,还是会干很多别的坏事。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传道书1:9 和合本)

③基督教也是在动态发展的。尽管我们一千年只能提升一个百分点,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会提升。天主教或许从前对种族歧视袖手旁观,但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修改了许多教理,普世的平等就是真理。它还接纳了宇宙大爆炸和进化论,阐述了信仰与科学的关系。[3]去年,现任教宗方济各还修改了多项梵蒂冈法律,迈出了天主教神职人员性犯罪问题上最重要的一步。

和种族问题一样严重的是性少数问题。影片中的虐待狂狱警珀西,应是一个同性恋者——也可能是一个因为女性化而受到霸凌的直男,或逃避自己性取向的边缘者。Percival 原来是一个高贵的名字,但它的简体 Percy 后来变得不太好,Percy 一般给人的印象是阴柔、尖酸刻薄。珀西的气质确实如此。他还懦弱、亢奋、歇斯底里。珀西被杀人狂比利摸下体的时候,除了失禁,他也勃起了。我倾向于认为珀西仍在探索自己的性取向,并逃避自己的同性恋倾向。

斯蒂芬·金是在丑化 gay 吗?我认为不是。珀西的形象或许恰好反映了那个年代同性恋者的处境。《云图》里的同性恋作曲家,与珀西处于同一年代,抛开他的才华与爱情不提,他也非常的鸡贼和刻薄。压抑的环境会把人深层次的恶激发出来。

珀西面临怎样一个环境?他是州长夫人的侄儿,权力放纵了他,也限制了他。在权力之下珀西不得不压抑自己内心美好而小众的那一面,他的欲望畸形生长,在权力的可利用范围里,他长成了一个虐待狂。但同样地,珀西也会受到欺凌。狱警同事们已经是心性成熟的男人,他们排斥的是已经变态了的珀西,但在珀西的少年时代,直男同学们毫无疑问会欺凌他。珀西无法向上、向下、向同等的人寻求友谊和慰藉。狱警们偷运约翰那一晚,珀西在看一本很低级的色情漫画,那是监狱预备了给犯人们消遣的。此外,珀西没有个人事业追求,他的工作都是州长夫妇安排,他逃避自我成长。懦弱与虐待狂,权力与孤独,缺爱与性欲,共同构成了珀西。

英剧《唐顿庄园》中的仆人托马斯·巴罗也是一个很糟糕的 gay。但与珀西不同,巴罗出身卑微,他从来没有高处不胜寒;他到贵族庄园里当仆人,环境又恰好比较优雅和开放。庄园里三小姐去世的时候,巴罗第一次痛哭,因为三小姐很善良,她是当时唯一并非出于贵族风度、而是出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真诚——来对待他的。巴罗从这以后慢慢地调整自己放下自负与刻薄。尽管主人们不喜欢他的性格,但他还是靠努力、靠专业技能一步步成为优秀的管家。他不逃避成为自己。他还发现,他和大小姐的儿子可以相处得很好,就像当年的卡森管家和大小姐一样——只要他释放善意与温柔,还是会有人喜欢他、需要他。

基督教最令我不解的地方就是关于同性恋的教导。和种族平等一样,这一点也是到了二十世纪才得以修正。天主教现在认为,同性恋者和其他所有人一样,没什么不同,也是神所爱的儿女。教会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但同性性行为仍是罪,教会希望受洗归主的同性恋者不再行同性性行为。我查阅了一些关于古希伯来文和古希腊文圣经中同性恋字句的资料,这些资料的注释者把经文框得很细,例如所谓禁止同性恋其实仅仅是禁止圣殿男妓、索多玛和蛾摩拉最大的罪是骄傲和滥交,等等。我进一步思考:若果真如此,神学最发达的梵蒂冈为什么不修改教理?我也试着自己回答这个问题:一方面天主教的释经权柄在梵蒂冈,梵蒂冈说的最接近神的教导;另一方面,梵蒂冈一向严谨、滞后,就算真的有可能进一步调整,也要到很多年后。这就又回到时间尺度上。

我自己是一个以喜欢同性为主的双性恋或泛性恋者。我听过很多教徒说,异性恋才有爱情,同性恋是缺爱、是寻求依赖,愿主赐给同性恋们恩典,让他们知道只有神配合的(异性恋)爱情才是真的。但我并不缺爱,我最先感受到的纯粹的吸引就是来自女性。我也尝试了异性恋,总觉得差点什么。有些教徒似乎被神扭转了性取向,但我想,和当个纯粹的异性恋相比,我倒宁愿选择独身。

我也尝试问神这个问题,每次都听到一个答案:爱我。我不能确定这是不是真正来自神的答案,但我想这个答案没错,因为爱神的幸福确实是最高的幸福,属世的幸福没有更完满的。然而我还是经常会问这个问题,也没有决定从此不再喜欢同性。也许这个困惑将始终跟随我。

除此之外我还想问,你们让跨性别者怎么办呢?虽然极为稀少,但有的人确实生来有两套生殖系统,有的人体内激素错配。你说神造男造女,为要男女配合,那神造的双性人呢?

门徒问耶稣说:「拉比,这人生来是瞎眼的,是谁犯了罪?是这人呢?是他父母呢?」耶稣回答说:「也不是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显出 神的作为来。」 (约翰福音 9:2-3 和合本)

假如一个人是跨性别者,从小沉浸在痛苦之中,后来他做手术变成女性,她感到自己在女性的身体里平静自如,她也全力以赴用女性的身份去爱人,许多人因她的劳作而得到帮助。我们又怎么能判定说,这不是神的作为呢?

恶之救赎:比利、德尔、普救论之迷思

珀西和比利是全片花了最多篇幅来描述的坏人。

比利想要一块玉米面包,保罗和约翰没有给他。不想被关在黑暗的地方,没有人理他。受害者一家对他很善意,他奸杀了人家两个女儿。犯罪究竟是从哪一步开始的?如果天生基因有缺陷,神造他又是为何呢?邪恶与无爱,是不是一条莫比乌斯带?

约翰说,他看到了珀西和比利的内心,这是两个真正邪恶的人。「比利利用她们之间的爱杀死了对方。」可是一个不懂得爱的人会参透爱的含义吗?我认为不会。他只看到了爱那层柔美的外壳,没有看到那颗光芒万丈的心。他只看到了爱可以利用的特质,没有看到爱可以涤荡万物的特质。比利与其他死刑犯的区别不是他的罪行格外恶劣(片中的死刑犯都很恶劣),而是他从无悔改之心。

在牢房里养小老鼠的法国人德尔,也是奸杀和纵火罪。他是法国人,天主教徒,双性恋(奸杀了女孩,原著中写到他入狱后曾试图猥亵珀西[4])。他和小老鼠金格斯先生相伴的时光,像是神赐的爱。狱警们也对他友善,撒谎说会把金格斯先生送到鼠村去,让它度过快乐的一生。德尔知道他们骗他,但这种欺骗里的善意,是他最最珍惜的东西。德尔到最后是真心悔过的,他也相信,神宽恕了他。

德尔上了电椅,海绵没浸水,他被烤了很久,整个人都烧焦了。约翰感受到他的痛苦,那种共振震碎了牢房的砖头。但是约翰最后说什么呢?他说,德尔是幸运的。不仅是因为德尔最终结束了痛苦,还因为,约翰知道神会宽恕真心悔过的人。

几天之后约翰把从梅琳达那里吸来的病毒吐给了珀西,珀西枪杀了比利。这些情节一方面预表了地狱——极恶且不悔改之人,会得到这样的下场。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如何知道,神不会对他们施以怜悯呢?毕竟,他们的的确确受到了外来的伤害。我想这是一个开放式的谜题:我们可以相信,神对恶徒有烈怒,会惩罚他们;我们也可以相信,恶徒被魔鬼所害,他们在世上的悲惨下场会以神的怜悯告终,无论是去炼狱炼净还是直接被接纳到天堂;我们还有第三种相信,那就是我们无法推测这些恶徒的结局,但等到我们也来到神面前,我们会折服于祂已作出的公义的判断。

死刑争议以及普通人的正义

德尔和约翰的死刑改变了保罗和狱警兄弟们。几位狱警后来全都申请调去了少管所。

纵观人类历史,直到19世纪,全世界还是死刑泛滥。1822年,英国有记录的死刑罪名达222项,包括偷猎、造假币、抢劫养兔场和伐树。每宗案件的庭审时间平均为8.5分钟,可以肯定有很多无辜的人被送上了绞架。据估计,从耶稣时代起到20世纪,1.9亿人因轻罪被判处死刑。[5]同时,根据2012年联合国大会A/RES/67/176号决议,「没有任何确切证据可证明死刑的威慑作用」,而「施行死刑的任何司法误判或失败都是无法逆转和补救的」。

废除死刑的理由,除了联大所提到的「没有任何确切证据可证明死刑的威慑作用」,还有两个常见理由:限制公权力和尊重生命权。有些国家认为,死刑虽好,但太容易被公权力滥用了,想捏造罪名处死任何人都轻而易举。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干脆取消这个权力。有些国家基督教信仰深厚,认为任何人无权剥夺他人生命——一个人杀了人并不代表他就该被另外的人杀。法理是不能完全基于人类情感来设置的。生命的主权在于神。[6]

虽然不是所有国家都废除了死刑,但几乎全世界都在推进「慎用死刑」。中国2007年由最高法院收回了死刑复核权,并将多项罪名(以经济罪为主)从死刑罪名中除去。片中狱警们的选择代表了人性进步的方向。

狱警们的选择还意味着,普通人可以为社会公平和正义做些什么。最近有些粗糙利己主义者的事情给我很多感触——我认为他们很笨,他们甚至不懂怎样得体地去达成一个利己而不损人的结果。他们高估自己面临的风险,践踏别人的善意,对世界的复杂性毫无把握。我对他们的看法绝对不会停留在「体谅他们的难处」上。做人不要这么虚弱。这不是道德绑架——事实上,一味放任他们这样的人,反而会造成对正直者的道德绑架。片中的狱警有两次选择:第一次,大萧条时期,宁愿丢工作也要帮助约翰和梅琳达;第二次,离开死刑监狱去少管所,除了厌恶司法的不严谨,他们还希望能够切实去做些帮助他人的事情。这些阅历丰富、性格温厚的人,去少管所真的可以帮到很多孩子。这就是普通人的坚守和进取。

苦难、神迹与等候死亡

像所有人一样,保罗和约翰都追问世界的苦难。他们质问神,所有的基督徒也都质问神。我们都知道,苦难是从根本上来说是没有意义的,神也不会那么轻易地给我们解决苦难。[7]但在基督教,耶稣会说,也不是你犯了罪,也不是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你身上显出神的作为来。神无所作为吗?对一些人来说,约翰就传递了神的爱。对少管所的孩子来说,保罗传递了神的爱。

因为全律法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 (加拉太书5:14 和合本)

我小时候很喜欢抱怨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我要是能有这个条件、那个条件,我就会过得好很多。后来我发现,没有一次苦难不是带着神的祝福而来的。没有一次苦难,我不能学到东西。我依然会努力去避免苦难,但新的苦难来了,我会接受和克服它,而不是与它共沉沦。

对苦难的理解和对神迹的理解也是一体的。[8]我不信当代现实中还有约翰那么玄乎的神迹。然而,就像天主教对诠释圣经时能象征就象征一样,约翰也是一个象征。正确的神迹观,不是光怪陆离,也不是当下就被给予完满的幸福,而是要认识到,种种平凡,皆为神迹。阳光是神迹,好天气是神迹,流浪动物跑来要饭求摸也是神迹。一次成功的手术,既是医生和科学的伟大,也是神迹的悄然降临。只是神迹常被忽略、误解和报复。医生接纳和治愈病痛,被砍死砍伤;儿童纯真美好,因此成为恶人的泄欲工具;改革者深谋远虑,总要到数代之后才能被理解。

约翰把一部分超能力给了保罗和小老鼠,具体表现为寿命增长。保罗认为这既是祝福也是惩罚——他执行了神使约翰的死刑,于是被惩罚看着所有爱的人死去,见证这世上此起彼伏的苦难。但我想,这仍然是祝福大于诅咒。圣经中耶稣死后,使徒保罗用一生去向全世界传播福音。神给他这样一个机会,去尽可能地传递爱。爱是永不止息。

我现在被浇奠,我离世的时候到了。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就是按着公义审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赐给我的;不但赐给我,也赐给凡爱慕他显现的人。(提摩太后书 4:6-8 和合本)

惩罚是什么呢?是他还有那么久的时间才能回到天上的家乡。可那只是地上的惩罚。让我们回顾梅琳达一节的濒死体验内容——在天乡,时间失去意义。

他们若想念所离开的家乡,还有可以回去的机会。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所以 神被称为他们的 神,并不以为耻,因为他已经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希伯来书 11:15-16 和合本)

— 正文 完 —


附1:背景音乐简述(舒伯特即兴曲D.899第三乐章,豆瓣无法直接插入音乐,略去)

附2:濒死体验阅读小结

I have read all the NDE (Near-Death-Experiences) I could ever find, thousands of cases. More than half of them are not religious. What they talked about are all very similar. They mentioned Love, Peace, Happiness, Forgiveness, Wisdom, Beauty, Light, Glory, and the Source of everything. They said that there’re no evils, nor judgement. The Light who greets people will just ask and listen to them, understand and forgive them. Some people said that was Jesus, and He did show them as Jesus, others said that was just the Light. There’s another light, or, more accurately, not "another", because that is the Source. People said the Source is the Creator, or God.

Some people did travel to hell, but they said that hell is not permanent. However, it’s hard to leave hell because souls here are ignorant. The most difficult part for them is to know there is another place full of love. These cases made me interested in universalism.

These people also said that religions are limited. Some became Christians after NDE, because Christianity is the closest to the Truth they had been enlightened. But some who had researched theology said that the truth is, religions are limited. Language is limited too. So the Bible written by human languages is also limited. What the Source and the Light care most about are what we learned, and how much love we gave others.

I’m not entirely sure about their narratives. I just think they are valuable. I’m still learning to be a Catholic, because even if these cases are all real, that Catholicism is the closet to Truth.

And also, I remember St.Isaac the Syrian’s words:" As the grain of sand cannot be compared with a great amount of gold – the same way God’s need for justice cannot be compared with His mercy."

So, all these ask me to be more of a Christian. We do good because we’re beloved. Love comes from love, and returns to love.

附3:参考资料

[1]giwi.圣基多福殉道

[EB/OL].//www.douban.com/note/752109873/,2020-02-26.

[2]天主教会.天主教教理[M].河北信德社:石家庄,2012:360.

[3]天主教会.天主教教理[M].河北信德社:石家庄,2012:43.

[4][美]斯蒂芬·金 著; 张琼, 张冲 译.绿里[M].人民文学出版社/99读书人:上海,2016:1.

[5][美]斯蒂芬·平克 著; 安雯 译.人性中的善良天使[M].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北京,2019:1.

[6]潇潇.只谈信仰

[EB/OL].//weibo.com/1703919077/Hv0Ha2fgn?from=page_1005051703919077_profile&wvr=6&mod=weibotime&type=comment,2019-05-20.

[7]匿名用户.上帝为什么不立即消除地球上所有人心中的恶和罪并且1秒钟内让地球就变成天堂?

[EB/OL].//www.zhihu.com/question/36023577/answer/547833702,2020-03-09.

[8]匿名用户.上帝和魔鬼打赌玩弄约伯的原因是什么?

[EB/OL].//www.zhihu.com/question/20365357/answer/623230181,2019-03-31.

 6 ) 一个小小的细节

治愈监狱长的夫人以后,她给了约翰一个小吊坠,上面刻着圣克里斯多夫。熟悉圣经故事的人应该知道,圣克里斯多夫是一个巨人。他曾经背着上帝过河,上帝化身一个小孩子坐在他的背上,但是非常沉重。他问上帝,你为什么这么重。上帝说,因为我背负了人世间的所有苦难。

一个巨人,背负着人世间的所有苦难,这让你想起了什么呢?咳咳,我又犯了影射的错误了。

看了很多有关这部片子的影评,好像很少人注意到这个细节的,补充一下。

 短评

片子缺少一种关键的非现实渲染,让人感觉离奇得难以接受,但是仍然是一部好片子

9分钟前
  • 鱼丸粗面
  • 推荐

故事性很强的传奇宗教寓言式电影。神爱世人,而世人却不理解这份爱。人类摧毁了神迹,而神却不忍让世人背负这罪名。1.【you can't hide whate's in your heart】2.【What happens in the Mile, always stays in the Mile. 】3.【If don't help,don't tell him.Ever.】4.【awful tired life.Dog-tired】

14分钟前
  • 阿吉娃娃
  • 推荐

感人.汤姆 汉克斯的演技很牛~

17分钟前
  • 赫克托尔
  • 力荐

2009-2-20 16:20:42 #111 对这样一部“善良”的电影,标上“又臭又长”的附注似乎有点太恶毒了,但我始终认为这是那一类可以只看开头和结尾而忽略过程的电影,过分的是,这片子居然有188分钟!这堂人生课还是有时间再上吧,半个小时,老鼠

22分钟前
  • 德拉库拉拉
  • 还行

带着满脸的眼泪和鼻涕泡儿看完的

24分钟前
  • 蛋蛋
  • 力荐

很长,很慢,关键是不好看~~

27分钟前
  • 战国客
  • 还行

披着奇幻外衣讲述善恶有果的故事,或许在斯蒂芬金的奇思妙想中,拥有异能、惩恶扬善、害怕黑暗的约翰咖啡,就是所谓的耶稣,借其上帝视角来表达对人间疾苦的博爱之心。影片的情绪从最初未知的恐惧神秘到最后潸然泪下的感天动地。死刑犯的绿色里程,直白的死亡恐惧中感受生命的力量,三段电刑过程越发地触目惊心。渡人也是渡己,尽其所能施善于人。影片虽长但节奏很棒,戏份颇多的小老鼠先生尤其让人难忘

28分钟前
  • 莱尼圆
  • 力荐

“我累了,不想活了,真的,我不想再像孤雁一样,我不想再过没有朋友的日子,我希望有人能告诉我该何去何从,我不想再看到丑陋的人性,我不想在每日承担全世界的痛苦。”讲的是耶稣么?十字架变成了电椅。

29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推荐

天使也怕黑暗。

33分钟前
  • 燕爷
  • 力荐

9.0/10。1、魔幻现实主义的震撼力作!很幼稚,但电影院后两段还是忍不住失声了,三小时的监狱题材浑然不觉乏味。2、绿里奇迹:治尿道炎、复活老鼠、治脑癌、严惩杀童犯和配西...3、痛苦的死刑却一脉相承着《肖申克》的希望与救赎,“绿里”中的人们以不同以往的形式实现了各自生命的意义。

35分钟前
  • 火娃
  • 力荐

“我不想再像孤鸟一样单飞,我不想再过没有朋友的日子,我希望有人能告诉我该何去何从,我不想再看到人间的尔虞我诈,我不想每日再承担全世界的痛苦。世上的痛苦实在太多,像碎玻璃般无时无刻地刺痛我的脑袋。”John就是坠落人间的天使,是绿里奇迹。他庞大的身躯给人十足的压迫感,他可以未卜先知,他可以去除疾病邪祟,就是这样一个身材魁梧,无所不能的人,也惧怕黑暗,会为了生命哭泣,他会捧起落叶,感受生命的芬芳和自然的力量,他也会向往自由的生活,笑得像个纯真的孩子。地狱空荡荡,魔鬼在人间,天使满心期待来到人间,触目皆是疮痍,遍体鳞伤地离去,却洒落滚烫星河,救赎着罪恶。

39分钟前
  • 因吹丝挺
  • 力荐

最动人其实就是最后的那场电影,经历人间百态后痛苦无比的神之子却为“电影”本身所动容,这大概才是最大的“神迹”

42分钟前
  • 顗礼
  • 力荐

耶稣小传

45分钟前
  • 晨光荣耀
  • 力荐

三个小时太长了 抽出时间耐心看还是很触动人心的

46分钟前
  • 不侠与
  • 推荐

能把悬疑拍的好看我觉得有难度,虽然接近200分钟时长,但却不觉得冗长,值得回味的电影。

51分钟前
  • Beryl
  • 力荐

汤姆·汉克斯版《肖申克的救赎》。

55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虽然很长,但真的好看

56分钟前
  • momo
  • 力荐

基督教的宣传片?!三个小时,从宗教上去阐述几个哲学命题:死刑、宗教、忏悔、善恶、宽容,人性。最后加入基督教的宣传语:来吧爱吧,人性深处,有爱就有奇迹!7.8

1小时前
  • 巴喆
  • 推荐

人是没法掩盖他们的恶的,即便骗的过一时但绝对骗不过一世,终有一日会败露!恶有恶报,与人为善吧…弗兰科和金真是黄金搭档,他俩的作品不会差,只是本片实在太长了,略显拖沓,可能有些难忍受,不过看起来不会让人生厌,冲突很强,一直牵着你看下去!看到了TWD里的戴尔,当时好年轻啊…

1小时前
  • 20个小明≯
  • 推荐

看完第一遍不想再看第二遍。

1小时前
  • Eve|Classified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