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钢锯岭

战争片其它2016

主演:安德鲁·加菲尔德,萨姆·沃辛顿,文斯·沃恩,雨果·维文,卢克·布雷西,泰莉莎·帕尔墨,瑞切尔·格里菲斯,内森奈尔·布佐里克,理查德·劳斯伯格,马特·纳夫莱,费拉斯·迪拉尼,瑞安·柯尔,卢克·佩格勒

导演:梅尔·吉布森

 剧照

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1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2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3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4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5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6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13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14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15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16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17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18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19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6 00:28

详细剧情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作为邪恶轴心重要成员的日本,其嚣张态势已成强弩之末。是年,决定战局走向的冲绳岛战役拉开序幕,成千上万斗志昂扬的美国大兵被派往冲绳,等待他们的则是敌军重兵防守、凶险异常的钢锯岭。在这群人中间,却有一个不愿拿起武器的军医。他名叫戴斯蒙德·道斯(安德鲁·加菲尔德 Andrew Garfield 饰),来自美国的弗吉尼亚。太平洋爆发之际,瘦弱的戴斯蒙德志愿成为救死扶伤的军医而应征入伍。可因童年和家庭的原因,他始终不愿拿起枪支操练,为此宁愿背上拒服兵役的罪名被送上军事法庭。几经周折,戴斯蒙德最终和战友来到了钢锯岭。枪林弹雨,转瞬之间无数人应声倒地。在信仰和信念的支持下,戴斯蒙德仅凭一己之力拯救了数十条濒死的生命……  本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长篇影评

 1 ) 逆境下的信仰

信仰是人精神意义上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我们平衡物欲的工具。大多数人选择的是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更容易生存下来的信仰。而如果选择偏离主流的信仰,我们为了捍卫信仰所付出的努力就注定要比其他人更多一些,这条路也会坎坷崎岖。

看完Hacksaw Ridge我想起爸妈以前总叮嘱我的一句话:人不能太怪。虽然多年来一直被这么警告着,我还是选择做了一个怪人:内心深处,比起来自社会的评判标准,我更相信通过自我审视得出来的一套理论。我想,如果不是冒着枪林弹雨救了几十条人命,成为人人景仰的英雄,Desmond Doss在他人的眼里也一样只是个普通的怪人:身为一个军人宁愿蹲监狱也不肯拿枪。不了解他的人只会简单地把这个信仰误解为懦夫行为。

每个人不同的经历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我们不同的信仰,各种各样的信仰又让我们成为了不同的人。Desmond小时候打架用砖头砸晕自己兄弟后仿佛接受神谕一般正好看到了墙上的十诫之一:不可杀人。长大后他对醉酒施暴的父亲举枪,虽未按下扳机,但也感受到自己戾气的可怕。这些经历让他坚定了从此绝不碰枪的信仰。经历的不同多少让我们成为彼此眼中的怪人。

Desmond严格执行自己不杀人的原则,到底要的是什么,也许他自己也无法说出个究竟。是反对暴力吗?不尽然。你也许会注意到:其实Desmond并不反对战争,并不反对他人杀人。他上战场做医疗兵虽是救人性命,但实质上也是为杀人的人服务。有段情节更能说明这点,在救援负伤的中士时,Desmond用一块布拖着中士,一边自己在前飞奔带他撤离战场,一边让他开枪射杀追上来的日本人。这有点“救命我来,杀人你去”的态度。可见他理解战争的意义,并不绝对反对杀戮。他只是自己下不了手,因为这是他自己的信仰。

说起来有趣,信仰似乎并不是理性的,有时候也没有逻辑,但正是这种不完全理性让信仰成为了我们自由意志的证明。很多时候我们坚持信仰的理由太脆弱,只是刚好够说服自己一个人而已。所以Desmond并没有成为向世界宣扬非暴力的圣人,也并不去阻止他人杀戮。“不杀”只是他给自己一个人定下的原则而已(同时也是他作为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信徒的教条,但并不矛盾)。这些信念让我们成为了和别人不同的人,也让我们感受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随着社会既定程序运行的一个零件。

我们身在社会中,特别是影片中战场这样极端的环境,为了服从秩序,个人的信仰就变得难以捍卫。社会对每个人的行为有预设的期待,军营更是需要绝对服从的地方。过于纵容每个人按照自己的信仰各行其是必然导致社会运行的低效,这个道理谁都懂,不过多讨论。

但我仍相信社会既需要秩序,也需要自由和包容。我们宁愿看到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却稍显离经叛道的信仰被温柔以待,而不是每个人都道貌岸然地标榜一致的道德标准,内心深处却各怀鬼胎。我也可以预料到会有一堆热血军事宅会在评论区大喊:打仗就是要冷血,纵容圣母婊大家都玩完。Desmond的不朽事迹就是给这些绝对化的论断一个响亮的耳光。他让我们看到:即使是偏离主流的个人信仰,仍然可以通过执行者的诚意和努力被主流社会认可。因为这种个人信仰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最终目的是一样的:为了更多人的福祉以及最终的和平。

因此影片也在时刻地提醒我们不要忘了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和平。作为战争片,Hacksaw Ridge所展现的战场上宛如地狱般的残酷气氛和以往战争片所渲染的紧张刺激感是风格迥异的。我相信这种写实的表现手法就是为了告诉我们:战场不是一个为了展现英雄主义而存在的有趣的地方,我们只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被迫用战争手段来捍卫和平。正因为善良的人们秉持着这样的信念走上战场,Desmond的不杀信念才能在夹缝中最终生存下来,也让他最终有证明自己的机会。

但是坚持自己的信仰从来都不是那么可以乐观的事。影片在表现个人信仰与集体秩序的矛盾方面还是显得有些理想化。其中两个细节我个人就觉得有点过。一段是全连士兵花十分钟时间等Desmond做完周六祈祷再发动进攻。一段是在战局紧张之际Desmond却坚持让人帮他取回掉落的圣经。这两个情节固然体现了Desmond重新赢得了他人的尊重甚至反过来动摇了集体的价值观,但从实际情况来说,如果真这么做,也许会影响战局或危急他人生命。所以我觉得这两点在战争中并不是可以向个人信仰妥协的部分。而另一点比较可悲的是,前半部分Desmond可以幸免军事法庭的裁决,其实一部分也是靠了老爸老战友的关系。现实比理想还是要残酷太多,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一步,并不会给偏离主流的个人信仰太多生存空间。我们应该意识到,比起Desmond,有更多人在维护自己信仰的战斗中最终消亡或者屈服,并没有熬到那个让自己来得及发声的时刻。

因此作为少数闪现了信仰光辉的个例,Desmond的故事更值得为人传颂。这样的壮举需要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对Desmond来说,信仰和纪律的斗争就已经够激烈了,生命只能远远地排在后面。所以当上尉问他你能为这场战争做什么的时候,他的回答是我已经准备好了献出生命。上尉告诉他:你的命没法帮我们打赢这场战争。 但我想说:他救回来的那些命可以。

 2 ) 何止燃!我特么竟被硬生生捅哭了3次!

我竟然没有一点点防备,被《血战钢锯岭》硬生生捅哭了3次!这是我对这部电影最贴切的评价。对于我这个小老司机的山东爷们,太罕见了!上一次看电影抹眼泪,还是《肖申克的救赎》的最后,安迪在雨中重获自由的那一声呐喊。

在观看之前,祥子对这部电影期望值做了很大保留。首先是呆萌略帅的安德鲁·加菲尔德能否表现出我们认为的美国大兵形象?

可实际上,我给加菲跪了!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演技颠覆了我对加菲的认识!

另一个原因,是在预告片中反复出现男主道哥从小长大的经历和谈情说爱的镜头。

战争片最忌讳拖泥带水的情感戏,也很担心《血战》会重蹈《珍珠港》覆辙,因为生硬的三角恋爱毁了一部好题材。

也多虑了。

这些参军之前的情节,都是为了服务这个一根筋轴的、能把钢钳崩出豁牙的医务兵。

小时候打架干不过,一起之气抡起板砖就砸向兄弟脑袋,差点闹出人命。

看见漂亮妹子,也毫不害臊的直勾勾盯着姑娘。还不知道妹子是啥想法就宣示“麻麻我要那姑娘给我生崽子”。

第二次见面就很霸道总裁范的强吻人家,姑娘一巴掌呼过来,道哥反倒蒙圈了:我以为你会喜欢呢!

乖乖!要是把妹都能这样,我天朝3000多万单身汉岂不是在看完电影后,拉住身边的妹子来个壁咚就能妥妥告别单身啦!

而妹子竟然真和这个在任何时候都面带微笑的直男好上了!

而这个性格一直延续到参军、战场。

道哥因为耶稣的一句“不要杀戮”,拒绝持枪上战场。他认为,参军的目的,不是杀人而是救人。

宁愿冒着上军事法庭的危险、延误婚期也不改初衷。

硬的像块臭石头!

在被长官讽刺“千万不要指望道哥在战场上救你们”后,道哥硬是凭着“再救一个”的坚强信念,一己之力救出了75个战友。

也许是由于道哥的虔诚真的感动了耶稣,子弹也跟长了眼一样,绕开道哥飞一会,生怕碰到这块“臭石头”,自己就变成了豆腐花。

事后还有一个日本狙击手说,在钢锯岭见过这个作死的卫生兵,但每次冲他开枪,跟见鬼了一样子弹会卡壳。

也由于道哥的信念,整个军队被感动了,把生死置之度外,甘愿再次跳入钢锯岭这个火葬场。

绝大多数影迷在看完《血战钢锯岭》后的第一反应是,超燃!

但何止是燃,简直是燃到残暴的地步!

总菊的情绪肯定是先被感染了,给我们做了一次完美的表率:不足30s的删节。这可是逆天的表现啊!

因为《血战》的战场,充满着“肝肠与炮弹齐飞,脑浆与子弹共舞”的血腥画面。大屏幕就赤裸裸的将残肢断腿、心肝脾肺在你面前生掏,就像自己在战地收尸。这电影要是用李安导演《比利林恩》的拍摄方法展现,会让诸多影迷跟士兵一样,留下战后阴影。

而实景拍摄极为逼真的爆炸场景直撞眼球,比任何电脑特技都来的实在。加上震撼的环绕立体重低音,如身临其境般,代入感超强。

尤其是在被道哥激励、最后一次奔赴钢锯岭决战时,每个士兵面刻不屑死神的表情,雄赳赳气昂昂的把大杀四方的气势倒灌到每个观者的脑神经。

双手握拳,汗毛直立。

但这种燃,却不是我们通常看的战争片:

眼看胜利在望,三军将士怒目圆睁,就等一声浑厚嘹亮的冲锋号,杀入阵中、刺刀见红的去捍卫胜利的激愤。

不是那种忍不住想钻入屏幕、跳入战斗,同仇敌忾杀人的情绪。

而是当我们看见士兵目睹战争时那种恐惧的眼神,跟他们一样,不论情绪还是行动,都像被焊枪定住了一般,不听使唤。

人心都是肉长的,再坚强的大心脏,看见鬼门关就在下一步,也会恐惧要不要继续。

真实的燃,过后就是一团灰。

这种燃,也不单纯是肾上腺激素冲破重重关卡,汇入血液直顶脑门引发的冲动,

更多的是道哥“再救一个”精神感染每个观者,触发的情绪迅速在心中集聚,就等一颗炮弹落地,瞬间点燃。

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过瘾,更是心里强有力的震撼!

眼眶干了又湿。

这也是祥子继《肖申克的救赎》后,再一次认识到信念这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竟真的如此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如果你也去影院看这部电影,千万不要吝惜你的“卧槽”,

因为这两个字在这影院太常见了。

而更多“卧槽”,也是对这部电影,最高的评价!

 3 ) 可惜了故事

看完后其实一直挺惋惜的,好好的故事为啥就不够劲呢?想了一天,大概明白了:也许这部电影并没有想做成与《拯救大兵瑞恩》一样的人文层次,甚至也没想做到《勇敢的心》的层面。光从电影名就能推断出一二了。上述两部,再加上《战马》《爱国者》,没有一个是直接体现战争,而这部电影则干脆以阵地或战役名命名。也许,它是想参考《硫磺岛家书》,但还是从电影名上看,“家书”一下子让硫磺岛战役有了厚重的人文依托,不仅是一场惨烈的战役而已---每个士兵不是简单的杀人机器,一封封家书让士兵回归了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钢锯岭》则不仅没有以Doss命名,更连“家书”都没有,中文译名更直白《血战钢锯岭》---这本身就是在强调或突出这部电影的精髓乃在于描绘战场的惨烈了,就直接扔掉了人文深度的可能。而看影片短评里观众的话---“热血”、“燃”等👴证明了这一点。

然而,如果仅仅突出战场的惨烈,那跟游戏、跟血浆片又有多大区别呢?所以Doss的故事必不可少,这是全片唯一的人文基础。所以电影花了一个小时描述其参军前的生活,其中又有一半在描述他如何追到妻子。这个手笔之明显,只要受过小学语文的训练都能看出来:前半部的美好对比后半部的惨烈。但这电影也就止步于此了。

这本来是一个好故事。即便从宗教出发,这个故事能比《阿米什人》更能震撼心灵;从战争出发,也能比《拯救大兵瑞恩》更能引发更深刻的思索;从剧情或传记出发,也能比虚构人物的《阿甘正传》更能有力度。可惜这个电影的重点放错了地方,决定了它只能作为众多战争电影中还算不错的一个了。

《拯救大兵瑞恩》之所以能引发思考,不在于其开头近半小时的惨烈,而在于小队各人的观点和经历;而这些又都牢牢地浓缩在了米勒上尉临终前对瑞恩的叮嘱中:“Earn this…”。《战马》能赚足眼泪,也不是因为其刻画的一战战场的阴云,或跟美如画的田园生活的对比,但这些却铺垫出了主人公男孩和马各自经历种种后、相遇时刻“Where you been…”感情的迸发。

如果以Doss战场营救的故事为重点,达到真实主人公本身的故事带来的张力和思考点,那么这部电影有些地方可以砍去:比如战场最后日军军官的自杀、Doss如何追到妻子。那么空出来的时间则该用来讲述Doss的理念是如何形成的。电影中Doss的抉择太突兀、太单薄了,基于目前的剧本估计连汤姆汉克斯来演也会无能为力,更何况是个小生呢?一脸傻笑总让人觉得Doss可能就是个“二杆子”。但即便真像阿甘一样是个“二竿子”也需要各种铺垫交代清楚啊,更何况Doss并非一根筋的无脑男呢?所以不论Doss的信念来自信仰还是性格,都应该好好交待的。从电影来看,Doss信念的养成是两个阶段:首先是儿时打架差点把兄弟打死,“不可杀人”的信仰影响凸显出来,长大后在父母冲突中差点开枪打死父亲,则进一步促进了“不可杀人”的信仰特化为坚决不再碰枪。先不论这两个故事是否是体现其信念形成的最佳例子,但就电影现在的安排顺序上就没达到效果---它不应该被分段讲述,而应一气呵成,这样才会使Doss在新兵训练中坚决不持枪、乃至被软硬兼施地逼走都不走显得合理,也才能使影片这第一个高潮达到其应有的力度。可惜因着电影拆开讲Doss理念的形成的策略,就使得新兵训练这第一个高潮必须得增加虚构被延误婚礼、父亲找关系闯法庭说情的佐料才呈现出冲突效果。拆开后讲差点枪杀父亲稀释了这第一高潮的根基,后者添加虚构情节则消解了Doss理念坚持的可贵性。

结构上失误的另一点则是战场描绘与Doss救人的失衡。应该后者是重点,前者是舞台。战场喧宾夺主,造成了Doss救人没有达到还有的震撼,以至于很多观众第一印象是这不可能,“开挂”似的。实际上不管剧本如何写,既然这个事情是真实发生的,我们认真一想就能体会到一点Doss的不容易:且不说枪林弹雨下穿梭战场能活下来是个奇迹,一个一直吃素的“玉米秆”如何能连夜救下七八十个比他粗壮的战友呢?光累也得累死啊,这肯定是靠信念才能达成;这一点没有合适的铺垫,光几个“one more”祷告的镜头,实在乏力。

另外一个冲突点则是在你死我活的战斗中Doss不持枪的信念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挣扎?这一点影片仅仅以一个噩梦和几乎是突然成为好友的大个儿的死来表达,实在太过肤浅了。

唉,总而言之,从整体布局结构到细节运用,各需要的元素有陈列而无没起倒“化学反应”,有对比却无效果,有顺序却欠缺逻辑。

 4 ) 这才是年度分人群电影(不吐不快)

短评写不下了只能写这里!

比起《你的名字》,这才是年度分人群电影!我就不说主角背起伤员时音乐响起是多么陈旧而拙劣的英雄主义渲染手法了,《勇敢的心》看了这么多年还没看够?大赞战争场面真实残酷,美其名曰:不美化战争?去看看吉普森的《受难》和《启示》就知道了,苦行僧美学(鞭笞、自残、流血和受虐,吉氏宗教电影里抵达信仰的一贯方式)的延续而已,只是这次又糅进了点早被斯皮尔博格玩滥了的好莱坞式人道主义。相比之下也就父亲这条线情况稍好,但同样没有什么深刻之处。别说《拆弹部队》,连《美国狙击手》都不如。就这水平也能被奉为反战佳作,只能说标准太低。

讲真,这片在美国评价高一点都不奇怪。重要的不是故事原型的历史真实性,而是其在此时被选中搬上银幕的意义:不仅是久违的基督教白人直男(而且文化程度还不高?阿甘后继有人?)的英雄复活,更主要的是,在一个海外战争的正义性遭到非议的年代里,本片几乎奇迹般地为公众提供了这样一种幻觉,即一个人可以在身为战争参与者(甚至战争英雄)的同时保持其道德上的绝对无辜,从而极大地满足了近年来饱受PTSD之苦的美国社会对英雄神话的需要。对投合大众的商业电影来说,选对英雄就是市场成功的保障;而如果像李安那样去质询英雄神话本身,大概就已经先失了半壁江山。

这就应了那句老话:时势造英雄。片里片外皆如此。吉普森被贴上政治不正确的标签又怎样?风水轮流转,搞不好现在这还成了某种资本:我右我骄傲,我是信仰坚定的异端,而你们白左好莱坞,喏,看见没,就是片子里被我扒皮的裸男自恋狂,平时卖肉秀身材,真到了硬碰硬的时候,立马变成懦夫脓包!反感白左的政治正确吗?那你一定得来看看我们右翼的传统正义和宗教虔诚,包管一样令人生厌!

然而这片在千里之外的中国居然也被封神了,一水的五星!

什么情况?








友尽。




————————————————————
标题中既说不吐不快,那写出上文的动机自然就是个人表达的需要,我没有天真到试图以三言两语对抗一个人几十年形成的三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而标题中又点明了分人群,直白点说就是站队,因为本没打算和五星党建立共识。既然没可能改变主流,剩下的当然是姿态表达。所以一味不爽两星而说我装什么秀什么的朋友,您没发现什么新大陆,您要没发现挑衅和冒犯那才奇了怪了。最后,感谢那些绕开我言辞上的刻薄而坦陈您为什么喜欢本片的朋友,我觉得我有那么一点理解本片受追捧的原因了;也希望我的吐槽能为您提供另一个审视本片的角度,毕竟,那是您打出五星,却愿意来读两星影评的目的,对么?(2016.12.18补)

 5 ) 《血战钢锯岭》和真实历史良心拒服兵役事件的出入。

一向以写实,粗暴阳刚著称的导演梅尔吉布森,跨别十年众望所归给我们带来了肾上腺素爆炸的《血战钢锯岭》。 让电影重新离开了大量的绿背景CGI技术。扎扎实实的拍到每一个爆炸,每一条血管被割掉后的喷张。实打实的爆炸和拍摄,最真实的展现二战的人间炼狱。用传统老牌的拍摄手法,慢慢铺展的剧情,让很多有人回想起了电影战争片的黄金时代。那种久违的古典烈酒的滋味!又重新回归了! 《血战钢锯岭》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故事很简单,讲述了一位叫德斯蒙特多斯的士兵拒绝拿武器上战场,只救人的虔诚基督教教徒。 那么真实的德斯蒙特多斯,和梅尔吉布森镜头下的德斯蒙特多斯有多少出入呢。在搜集网上和观看过关于多斯的纪录片后,给大家罗列了重要的一些部分。

1.关于“良心拒服兵役”(conscientious objector) “良心拒服兵役者”简单点说,就是上战场不拿武器只救人的“士兵”。多斯应该算真正意义上第一位“良心拒服兵役”者。而其实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已经有位叫阿尔文约克的人就干过,拒绝拿武器,但是后来中途放弃了。 所以多斯成了第一人。之后在越战时期,曾有两位士兵也效仿,分别是托马斯贝内特和约瑟夫G小拉普安特。可惜的是他们在越战时期就牺牲了。

2.关于多斯童年阴影 多斯的童年确实有阴影,他的父亲酗酒,正好那个时期美国大萧条,整个家庭弥漫着恐怖。终于有一天多斯的爸爸和多斯的小舅舅(多斯母亲的弟弟)都喝大发了。于是多斯的爸爸拿枪差点杀了多斯的小舅舅,而这时多斯的母亲上前去阻止了(并不是多斯上前阻止的),之后多斯的母亲报了警,多斯这时候才回到家看到了后阶段发生的事情,他的爸爸被警察铐走。于是多斯决定从此不碰武器。 而电影把这幕变得戏剧化,多斯的父亲拿枪想要干他母亲...多斯上前阻止。

3.关于多斯和他老婆 多斯是虔诚的基督教徒,这是受到她母亲的感染。而在多斯年轻的时候去教会,认识了同样年轻的多罗西。于是他们因为同一信仰同一梦想走到了一起。而电影中把这幕拍成了传统的爱情相识桥段:一位士兵看上一个护士,护士爱上了血气方刚的士兵。 但是确实后来多萝西成为了一名护士,但那是多斯在战场上受伤退役以后无法工作,多萝西要养家糊口,去考了护士职称。 而多斯和多萝西婚礼,是早在多斯去服兵役前就已经举行了。也就是说多斯是结完婚办理婚礼收完了红包以后才去服兵役的。电影中多斯因为不愿携带武器而不能参加婚礼,是为了增加戏剧冲突而已。 而在现实中,他在去战场前确实有2周的探亲假,但貌似被拒绝了。最后只给了3天。

4.关于钢锯岭 大家可以看一部由伊斯特伍德导演的《硫磺岛的来信》。里面更详细的展示了日本人在这些悬崖峭壁的岛挖的盘丝洞。在钢锯岭日本人也是这么干的。所以美国人刚上岛的时候,对这些悬崖峭壁很是头疼。 于是多斯和另外两位士兵一起用货网做了一个简易的攀岩的道具。而这个道具在电影中多斯到战场时候已经有了,而且还相当的完整,但现实中,这个攀岩的道具十分的简陋。

5.关于战友 现实中和电影区别不大,战友在初期非常排斥多斯这种不拿武器的做法。觉得他装腔作势,装上帝,你谁呀你?!所以大家都嘲笑他,排挤他,而且还拿鞋子物品砸他。至于电影里他被打得满地找牙,也是为了戏剧需要。在军营里被打成这样,是要受到严重的军规处罚的。

6.关于周六不工作祷告 多斯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所以他周六真的是不工作呀,虔诚的祷告呀。起初在军营的时候就是这样。后来上战场实在没办法,只能周六也“上班”。但是上班前,他也必须祷告。这就有了电影里上战场前士兵都在等他的祷告。

7.关于法庭审判 电影中他父亲来救场。现实中当然没有了。只是多斯的父亲确实有在外场联系了教会的战争委员会,这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最后在拒绝2周探亲假后,重新给了多斯3天的探亲假。

8.关于救援日本兵? 电影中有一段是多斯在地洞了救了一位日本兵。 这一段是在纪录片里多斯的战友的描述。当然了,这位战友因为政治正确,他的用词非常小心,说得很含糊。一会说的是日本士兵威胁了多斯,一会说只是看见了某个日本兵有美国式包扎。而且多斯因为大爱嘛。等等等等。但是至于到底有没有这件事情,至今还是一个小秘密。

9.关于多斯脚踢手榴弹 这个是真的,只是不是日本兵投降扔手榴弹。而是在一个夜晚,他们经过了日本兵的一个巢穴,被突然扔过来的手榴弹吓蒙了,说时迟那时快,多斯一脚踢开。最后手榴弹在空中爆炸,炸伤了多斯的腿。之后多斯坐在原地等了5小时担架才过来,但是抬没两步,多斯发现有战友比他伤势更严重,决定把担架让给战友,自己走下去,而这时他被日本狙击手打中胳膊。再次负伤。

10.关于多斯的后来 电影后面真实镜头,是电影的一个升华。看完电影大家全体起立鼓掌。真正的反战核心就是得到世人的认同的价值观。 现实中,多斯荣获荣誉勋章,收到总统接见等等。但之后多斯的生活并不容易。他负伤太重,被认定为90%残疾。接受了将近5年半的治疗。1976年以后,完全失聪。1988年接收人工耳蜗手术才恢复听觉。

因为战争多斯失去了劳动能力,他的妻子变成了家里的劳动力,去考取了护士职称,全职工作,增加家里收入。多斯兑换了政府给的保险,买了一个四亩地的小房子。他和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平时在小房子的草坪里种植一些水果和蔬菜,但是最后为了全面维持生计,那块草坪拿来耕作用了。之后多斯健康允许,开始尝试做一些兼职,比如维修工,家具工等等。

1991年,多斯的妻子多萝西患上了乳腺癌,并死于一场车祸,而那次车祸正是多斯载着多萝西去医院的路上。

1993年,多斯再婚,赢取了第二任妻子,叫佛朗西斯。

2006年,多斯去世。

支持我的话还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大聪看电影

 6 ) 真实的道哥跟电影不同,他比电影更传奇

看完之后不敢相信,觉得好莱坞主旋律真敢吹啊……
上网一查,发现这片子居然大多数都是真的,而且历史上的戴斯蒙·道斯这人比电影更神,真英雄,也可以说是真二杆子……
道哥这人是标准红脖子,农民、拜上帝、估计投票只投共和党。他们家信的是个叫“基督复临安息日会”(Seventh-Day Aaventists, 根据‘不悔’的回帖修改)的小教会。他确实不肯用武器,但除了第六诫之外更多是因为童年阴影,他爹喝醉了差点毙了他舅舅,道哥看着老爹被警察带走,发誓绝不碰枪。



日本人偷袭珍珠港时道哥是船厂工人,确实有资格留在后方,但他还是入伍了;入伍后他确实拒绝碰枪,因为信(shen)仰(jing)被军法处置,他被定为“拒服兵役者”(conscientious objector),后来成为二战中唯一一个获得荣誉勋章的拒服兵役者。(2016-12-09编辑:勋章名字根据评论更正。)
钢锯岭的确是个400尺(一百多米)高的峭壁,美军登陆后确实在上面挂了个下船用的绳网当楼梯,电影里没演的是,那绳网是包括道哥在内的三个志愿者挂上去的。我猜他们本来想过把这段放在电影里的,所以之前拍了些道哥爬山的片段。


不过这不是最扯的,最扯的部分导演不敢拍。
当时美军攻上去后被日本人打了下去,电影里那段人海战术A过去拍得精彩,但其实太小看日本人。根据战报,日本人在山腹里构建了蜘蛛网一样的暗道和工事,放美国人上来然后立刻发动,美军其实是立足未稳、被日本人用火力拍垮的。
全军溃退后道哥不走,独自留下救人,开始无敌状态的表演。包括在火线上包扎、提血浆输血,从距离日军阵地只有不到十米的地方拖回来一个伤员。
最扯的是,他竟然在枪林弹雨里忙活了十几个小时而毫发无伤。事后还有自称狙击手的日本俘虏说在钢锯岭见过这个作死的卫生兵但每次冲他开枪子弹都会卡壳。
当时一片混乱,道哥救了多少人没人知道,他们营长要报一百,道哥自己谦虚说也就五十来个,双方最后妥协报了七十五人。
第二次攻打钢锯岭前他确实获准读经(因为是星期六,我试过理解他们那个教派非要在星期六做礼拜,结果发现自己英文其实不怎么样)。而这次美军成功拿下了钢锯岭,道哥忘了开挂、被手榴弹炸飞。也可能是星期六上班,他们教派的上帝生气了。
道哥被炸飞之后电影就算结束了,但是,在七十年前,道哥的表演还没有结束……
在被担架抬下去的路上,道哥自己滚下担架,因为发现了另一个伤员,他要把担架让给战友,然后自己走回了急救站,此时他腿上至少有十七块弹片,路上还被日军狙击手打了一枪。

不过,尽管梅尔吉布森各种打折收敛低调处理(天哪想不到我居然有一天会这么说梅尔吉布森),电影和现实的最大的不同仍(yong)然(yuan)是脸。
真实的道哥当然不是蜘蛛侠,他的画风是这样的……



不过道嫂长得还真不错,最难得的是人好:二战结束后伤兵满地走,伤残补助不高,道哥重伤后在医院进出了几年,之后一直无法全职工作,道嫂去考了护士牌养家(电影里这段是虚构的,其实两人是在教堂认识的)。

2016-12-08 补充:
关于野史中日本狙击手卡壳多少次的掰扯:

 短评

青少年时期及父辈们的经历,永远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看外国老一辈导演们的“老派”作品,当然有着强烈的共鸣与认同感,同时也为自己一代人由于时代的限制,在创作上的无语和失职而感伤。

7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枪林弹雨过,片叶不沾身。信仰没能改变战争,但也没让战争改变自己。梅尔·吉布森的宗教狂热病和个人英雄主义都让我想BB,但因为有本命在闭着眼睛也要给五星啊~(只有加菲才能这么一脸阳光的面对杀戮和暴力,五好青年的笑容太美!!!)

1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真实故事非常值得尊敬,但是这种满屏飞肠子的宗教狂热/主旋律的抗日神片风格实在不能认同。槽点多到数不过来,加菲主角光环大到可以徒手接手榴弹,队友捡回来的圣经可以直接穿越成入党申请书,日军智商战斗力全程不在线,没烧悬崖边的绳索,也不知道往下扔炸药包,啊…还有那迷之展开的感情戏…

15分钟前
  • 弥呀
  • 还行

救人75命,胜造525级浮屠。

20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特别老派的热血直男片,甚至觉得叙事目的性强烈到有些直白。然而,就是好看。前半部分就是压制观众情绪,后面的战争就是帮主角和观者释放,去证明主角。战争场面太硬了,血腥可怕,看到紧张,如炼狱一般。我认同他的那些信仰?胡开尔啊!真正让人激动的,还是见证普通人创造的奇迹,因为这是真的。

2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无需多做评价,最好的评价就是开篇的字幕——a true story

26分钟前
  • 梦羽灵泉
  • 力荐

观众纷纷表示:前一个小时简直昏昏欲睡。你看,不管是屏幕内外,大家关心的、想看的都只是流血、战争与死亡,没有人关心你的选择和信仰

27分钟前
  • 瑾朵朵
  • 力荐

队伍配置中奶妈的重要性

32分钟前
  • 失控的小跳蛋!
  • 力荐

这部电影工整的格局,宏大的场面和充沛的感情都足以让人重拾久违的心潮澎湃,尤其是战争题材才能带来的那种感动。宝刀不老的梅尔.吉普森用这份“老派”的扎实再次诠释了“勇敢的心”:真正的勇敢并非骁勇善战,而是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忘初心,坚守信仰,并秉持自己始终不会放弃的那份纯粹。

33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这部片子最牛逼的,把钢锯岭拍成了寂静岭,把鬼子拍成了鬼。第一次被一部战争片的恐怖场面吓到,感同身受于士兵的恐惧。

36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每个人的信仰都值得尊重,这就是最真实的我们” 我操,好久没看到如此热血经典范儿的电影了!复古老派,却看得老泪纵横。继上一部导演作品《启示》后,阔别十年的梅尔·吉布森依然出手不凡!恍惚在看2016的《地心引力》《勇敢的心》《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单》…(短评也得老干部一点

40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1.战争场面确实不错,子弹穿透头颅以及被炸毁的半个身子。2.感情线的设定有一种豁出去的庸俗。

42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李安想告诉我们英雄是会软弱会迷茫的平凡人,梅尔吉布森告诉我们英雄都是神一样的人。但是这部片的好处是,同样是展现人的神化,它可比手撕鬼子的剧真实多了。大概是因为真正的神从来不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常人难以企及,他只是谦卑地认为自己做的还不够。克制是最大的美德。

45分钟前
  • 李小丢
  • 力荐

打仗真不需要120帧

46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力荐

以我有限的观影经验,优秀的战争片不会美化战场,不会粉饰死亡,不会矮化敌人,不会无视常识,最重要的,不会宣扬战争。这个片子基本都做到了。

48分钟前
  • 咸菜帮老大
  • 推荐

有个印象很深的片段,首战第一晚他与战友两人坐在战壕里,战友开了一个罐头问他怎么不吃。满脸黑漆漆战灰的道斯笑着摆了摆手说:我不吃肉。多么可敬的人啊,他的信仰无法改变战争,而战争却拿他看似最普通的信仰也无可奈何。

50分钟前
  • littledepp
  • 力荐

3.5 前半小时和爱情戏俗得发指,从入伍开始才走上正轨,上战场就很好看了,虽然时不时出现的槽点还是会让人出戏,但最后成功被煽到。Bromance基友的存在感和感人程度抵十个女主告诉我不是一个人。对加菲的印象也大有改观。

54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没有真人真事加持,你真会觉得,梅尔·吉布森是一枚假天主之名的神棍。当真实不可思议到某一个程度,你就会觉得,它怎么可以比电影还假啊。但这么老派的关乎个人信仰的电影,傻纯真的故事,看起来还是令人动容。电影是《全金属外壳》的两段式结构,大段的平静和抗争后,突然进入手撕鬼子的地狱模式。

59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谁告诉我加菲猫的哥哥最后去哪了?

1小时前
  • 灰狼
  • 力荐

看完觉得吹牛啊,结果片尾出现正主时震惊了,再一查历史,真实道哥居然比电影里还开挂,真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当下好莱坞难得一见的右派电影,梅尔吉布森甩掉了神神叨叨,拿出宗教信仰和残酷战场,战争场景真实血腥,令人发指的牛逼 #这战争场景要是3D高清估计得看吐了#

1小时前
  • davekozg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