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涅斯的海滩

记录片法国2008

主演:阿涅斯·瓦尔达,简·伯金,夏洛特·甘斯布,雅克·德米

导演:阿涅斯·瓦尔达

播放地址

 剧照

阿涅斯的海滩 剧照 NO.1阿涅斯的海滩 剧照 NO.2阿涅斯的海滩 剧照 NO.3阿涅斯的海滩 剧照 NO.4阿涅斯的海滩 剧照 NO.5阿涅斯的海滩 剧照 NO.6阿涅斯的海滩 剧照 NO.13阿涅斯的海滩 剧照 NO.14阿涅斯的海滩 剧照 NO.15阿涅斯的海滩 剧照 NO.16阿涅斯的海滩 剧照 NO.17阿涅斯的海滩 剧照 NO.18阿涅斯的海滩 剧照 NO.19阿涅斯的海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7:07

详细剧情

八十岁的阿涅斯·瓦尔达,在生日之际以《爱格尼斯的海滩》这部充满温情的幽默佳片为自己庆寿,实在是电影史上的一段佳话。影片利用重构的手法,她与丈夫德米电影中的一些片断来重现这位导演一生中的的重大事件。影片探讨的是人性,而非电影。观众可以看到,丈夫德米去世之前,阿涅斯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长篇影评

 1 ) 《阿涅斯的海滩》:电影是我的家,我住在里面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5268.html

2008年,阿涅斯·瓦尔达已经80岁了,生日那天她打开了门,朋友和邻居进来为她庆祝生日,每个人手上都拿着一个特殊的东西,那就是扫帚,在法语里,扫帚是年岁的意思,“我是80把扫帚。”阿涅斯·瓦尔达幽默地说,大的小的,长的短的,精致的,简陋的,还有一把正通过邮件寄送过来。当阿涅斯·瓦尔达的院子里放满了倒立着的扫帚,她仿佛看见了自己走过的不同岁月:于是,人倒退着行走,像是从现在从今天从80岁生日倒回到昔日时光;于是,她拿着镜子,镜子里是拿着镜子的瓦尔达,拿着的镜子里是另一个镜子里的瓦尔达。

无数的镜子,无数的瓦尔达,一种增殖,在镜像世界里通向无限,“这些都发生在昨天,已经成为过去,这是与影响即时融合的感觉,像一切依然存在。”当生命变老,当岁月苍白,镜像却并没有变成一种破碎的存在,和瓦尔达倒走的方式一样,从现在为端点,或许能够以另一种方式看见自己,而一部纪录片作为特殊的镜像,也在字幕之后闪现了“电影还没结束”的提示:那一片街上的人造沙滩,坐在里面织着毛衣的瓦尔达,旁边嬉戏的孩子,似乎都拉回到故事发生的场景中。

电影还没结束,电影其实刚刚开始,而开头就是那一片真正的沙滩,远处是大海,无边无际,近处是赤着脚行走的瓦尔达,一种童心未泯的感觉,似乎正准备远行。为什么是沙滩?因为那是人生的起点,站在沙滩上的瓦尔达说:“当我们翻开一个,会发现风景,而如果翻开我,就会发现海滩。”站在沙滩,是站在80岁的现在,也是站在生命起点的过去。那一片比利时的沙滩,就刻写着瓦尔达关于生命的最初印记,出生在布鲁塞尔,作为家中五个孩子的老三,就是在那片沙滩上拥有了第一种记忆。

而那就是生命的符码,作为老三,瓦尔达在兄弟姐妹的中间,感觉到的是一种独立的感觉,于是18岁时改名的记忆像是独立的一种写照,而这样的独立在某种意义上却又带来了某些伤感,当海水冲上岸来带走了写着的名字,一种记忆也以脆弱的方式被涂写了:父亲从未说起自己是希腊人,全家只有一张全家福,而若干年后瓦尔达重回布鲁塞尔的家,也只有杂草丛生的花园和斑驳的墙,一切都是模糊的,而对于这种模糊记忆的寻找,瓦尔达所拥有的就是影像。

《扬科叔叔》这部短片无疑是瓦尔达追溯自己家族历史的一次努力,虽然只是在美国参加活动时知道有这样一位叔叔,但是当见面的那一刻,还是让人激动,扬科叔叔告诉她关于父亲的一些历史,依然模糊,依然隐秘,而瓦尔达分明在扬科叔叔身上找到了父亲的影子。而从这个影子寻找历史,最后也变成了电影里轮盘游戏中倒下的父亲和《家屋风景》中裸着身子的老妇人,“我没有了记忆,也没有了眼泪。”记忆的确飘散了,但是不管是扬科叔叔的影像,还是融入了电影里的元素,瓦尔达都试图拼接这个模糊的人生起点。

是的,就是沙滩,就是翻开自己的沙滩,就是名字被冲走的沙滩,就是记忆起点的沙滩,瓦尔达让工作人员搬来了镜子,大的和小的,方形的和圆形的,或者对着激起浪花的大海,或者对着沙滩,镜子里有大海和波浪,有沙滩和行人,当然更有瓦尔达,更有镜子——镜子里的镜子,镜子里的瓦尔达,在一种多重叙事里,记忆仿佛也变成了讲述者,“这正是我想要的肖像。”不同的角度,里面是不同的风景,是不同的人物,它们像是相互重叠在一起,在错乱中似乎分不清哪里是真实的场景,哪里是一种镜像的存在。

瓦尔达一定是喜欢镜子的迷幻感觉,它让人脱离现在,她更让人抵达迷宫,而时间,人生,记忆,也无非是迷宫一种——镜像打开了另一个世界。但是拿着照相机的瓦尔达为什么把自己框定在没有镜子的画框里?她走进空着的位置,然后背对着大海,朝着镜头后的人拍照,像是一种互文,镜头后面的人是观众,他们看见了镜子,看见了瓦尔达,看见了沙滩,而镜头前的瓦尔达又以相反的方式看见了观众,她成为画框里的存在,却又制造了“拍摄”这个动作,看见和被看见,拍摄和被拍摄,从来不是在一种单一的世界里呈现,它是交错的,是互动的,是一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的相互投影。

就像现实和电影、现在和记忆,构成了瓦尔达的双重叙事。从“房子与我被战争隔开”而离开布鲁塞尔,到“炮火中逃亡”而来到塞特生活,从“这片平静的房顶上有白鸽荡漾”的短岬村童年,到“仿佛法国是垂直”的“上巴黎去”,从进入电影学院学习摄影到遇上雅克·德米,从从事电影创作到共建温馨的家园,所有的经历都成为了瓦尔达在现实层面的叙事故事,那里有生活过的码头,有塞特河道上举行的“水上比武”,有在学校里的升旗仪式,有秘密策划的离家出走,有为生活而织鱼网的工作经历……这些记忆是单薄的,也是丰满的,是碎片的,也是深刻的,瓦尔达记得自己布鲁塞尔家对面是一座修道院,记得在塞特的时候遇到三姐妹的邻居,记得那是一个“自由地带”,却没有什么吃的,记得在警报声中躲进地下室,也记得年少是幻想自己进入马戏团。

种种的记忆都组成了瓦尔达关于过去的一种叙事,但一切似乎都模糊了,瓦尔达却说,“模糊的图像,我喜欢。”一张图片里,因为那只手动了一下,所以照片虚焦而看不清了,这是记忆的一种状态,但是瓦尔达喜欢模糊,因为模糊带来的是一种动感,一种不被瞬间定格的可能性,而瓦尔达究其一生都在探寻这种影像的模糊性,都在解读这种具有电影意义的可能性。《短角情事》是她在27岁时拍摄的第一部电影,一边是男人和女人之间关于爱的探讨,一边是渔村人的日常生活,两种叙事平行发展,它们可能交互,可能独立,从福克纳小说中汲取的灵感,似乎就是在对模糊的时间阐述意义;而在新浪潮中,瓦尔达的《五点到七点的克莱奥》更是直接呈现了一种客观时间,当电影叙事的时间等同于客观时间,其实已经将主观时间融入其中,“我分分秒秒跟随她,电影结合了两种时间。”

“人们都说童年是根基,提供了架构,我不知道,我并没感到跟我的童年有很强的联系,它并不是我思考过程中的参照,它不是灵感。”这是对于客观时间的某种无奈,它会变模糊,它会逝去,但是瓦尔达却用电影创造了另一种时间,它是可能性,它是意义,“25岁之前我只看过10部电影。”但是电影世界打开了,“我只是运用我的想象力,然后投身其中。”从在巴黎学习摄影,到为剧组做照片,从独自一人摄影,到中国、古巴的访问,瓦尔达开始发现模糊的美,开始激发自己的想象,她认识了阿伦·雷乃——《短角情事》里,阿伦·雷乃为电影剪辑;她结识了戈达尔,拍摄了《麦当劳桥上的未婚妻》,“出于友情,他让我拍摄了不戴墨镜的他,我喜欢他美丽的眼睛和他的电影。”当然,对于瓦尔达来说,人生最重要的遇见便是那个叫雅克·德米的男人。

曾经策划了离家出走,曾经坐上了马赛的火车科西嘉的轮船,曾经以修补渔网为生,一个追求独立的女孩,其实是没有安全感,“我紧张,我焦虑,我对男人没有好的印象。”但是,当雅克1德米进入了她的视线,进入了她的生活,她对于男人的那种恐慌和不安全都不见了,1958年相遇,1959年住在一起,那个小岛,那所房子,成为他们共同的家,即使两个人独自工作独自创作独自拍片,但是最美好的爱情让他们找到了生命最华彩的篇章,而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瓦尔达的所有记忆都有了雅克的影子。

他们一起投身在新浪潮运动中,他们在电影世界里革新,他们共赴美国好莱坞寻求合作,他们拥有了女儿和儿子,“一家人在一起,是幸福的总和。”而这一个家,其实就是电影之家,“电影就是我的家,我住在里面。”儿子女儿在电影中成长,而瓦尔达和雅克,也在共有的电影世界中发现生命的意义。雅克不断探索歌舞片的新可能,瓦尔达则在超现实主义诗歌和绘画中寻找灵感,而当五月革命爆发之后,他们不在制作温和的电影,雅克的《小镇房间》直指巴黎的罢工,瓦尔达的《流浪女》探索对社会的叛逆,探索自由的意义,《一个唱,一个不唱》则转向对女性主义的关注,甚至在实践中,瓦尔达也参加游行,也在宣言书里签字,《黑豹党》则聚焦黑人群体争取自身权力。

这些是成长的记忆,是生命的印记,在瓦尔达的世界里散发着模糊的运动之美,但是,记忆并不都是美的,“记忆就像云集于空中的苍蝇,一点记忆,就乱作一团。”对于瓦尔达来说,记忆之可怕不是疾病本身的可怕,而是死亡,人生没有所谓的草图,只有最后的结果:死亡,当那张照片上合影的人都已经死去,瓦尔达禁不住泪水,当她在公墓里看见那些坟墓,她用玫瑰和海棠寄托哀思,而所有的死亡对于她来说,都归结为一种死亡。“所有的死亡都将我引回雅克,每一滴泪,每一束花,每一支玫瑰,每一朵秋海棠,都是献给雅克的花,他是死者中我最珍爱的。”《五点到七点的的克莱奥》中对于癌症的恐惧终于变成了锋利的现实,雅克得了艾滋病,在1989年,这种是一种被视作羞耻的疾病,而瓦尔达却在这样的舆论压力下,以相反的方式走近他,记录他,保留他。

《南特的雅克·德米》就是以最近的方式体悟生命,那是雅克的童年岁月,那是德米的电影启蒙,那是南特的“模糊”记忆,瓦尔达在现实中看见了一个正在死去的人,到那时她要用影像的方式让他活着,“我以极端的特写方式拍摄他的皮肤,他的眼睛,他如风景般的头发,他的手,他的斑点,我需要这样做,记录下这些关于他,关于他的非常状态的影像,雅克死了,但雅克仍活着。拍摄在10月17日结束,雅克于1990年10月27日去世。”10天,隔着现在与记忆,隔着现实与电影,但通向了一种恒久的处所,那就是电影的存在意义,“电影是什么,它是某处的光线,是用来捕捉一切的。”所以瓦尔达建造了电影这个家,而且希望自己一直住着。

从摆满镜子的海滩作为起点,到手拿镜像的院子作为终结,这只是一部两小时记录电影的时间,“时间已逝,并正在逝去,只有海滩是永恒的。”海滩上有镜子,有照片,有孩子,有佛像,有存在永不磨灭的记忆,有制造无限可能的影像。倒走的步履,微笑的面容,80把扫帚的祝福,对于瓦尔达来说,一切都像那片海滩一样,她站在没有镜子的画框里,举着相机,让影像世界在互文和延伸中走向永恒之境,死亡之后,80岁之后,会听到她对大家喊道:“电影还没结束呢!”

 2 ) 朋克奶奶的人生舞台

刚开始看电影、喜欢上电影的时候,都向往当导演。以前有次在家里我扭扭捏捏终于第一次表达出这个向往时,我母亲一句话就把我打了回去:“你见过像你这么矮的导演么?掉在人群里就找不到了,谁听你的?”从此以后我的这个理想就渐渐湮没在这一番话的阴影中。其实家母错了,“像我这么矮的导演”是有的,她就是阿涅丝•瓦尔达。

瓦尔达个子不高,但有个分量很重的头衔,叫“新浪潮祖母”。因为她的第一部影片《短岬村》正好拍在新浪潮运动前不久,很多后来的新浪潮导演都说受了这部电影的影响。但是,真正开始后的新浪潮,以及它那几个名声显赫的旗手在气势和知名度上早已盖过了曾经的“老祖母”。如今,新浪潮“明星”们一个接着一个落幕,瓦尔达才又重新出现在大多数人的视线中:依然顶着那个半世纪不变的碗状波波头,但娇小的身材变臃肿了;走路慢悠悠但还很精神,她自己不说的话你绝对猜不出眼前的瓦尔达已经81岁——你会感叹时间的飞快,连《筋疲力尽》都已经五十岁了。

“在这部电影中我扮演一个小老太婆的角色。”这是《阿涅丝的海滩》的开场白。《海滩》是部自传片,又是纪录片,这小老太婆还会谁呢?瓦尔达一上来就给观众开了个玩笑。“如果说每个人的人生展开是一种风景,我的人生展开就是一座海滩。”海滩的记忆来自她的出生地比利时的童年玩耍、来自少女时代在法国南部地中海的度假、来自地球背面洛杉矶嘻皮怪诞的威尼斯海岸。用中国的话说,仁者爱山智者爱水。而大海象征了广阔和深邃。

广阔是细小的女人的心在男性主导的电影大世界里。在《海滩》里,瓦尔达告诉我们她一直就是个“不安分”的女人。在École du Louvre念书的时候,她曾出走三个月,打鱼为生;在做摄影师时,跑去当时对西方人来说还很“奇怪危险”的中国;相对于其他新浪潮成员成为导演前积累了几百部电影的观看经验,瓦尔达在决定从摄影转到电影时,看过不过二十部影片。小小的身躯装着大大的野心和勇气。瓦尔达对电影的热爱是无与伦比的:电影的最后,她坐在一个用摄像机胶卷挂着围成墙的房子里,说:“在这里我感觉到和电影住在一起,其实我一直都是。”在一个访问中,当记者提到“别的女性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都已经不做事了,而你还有一份工作”时,她回答说:“我觉得我有的不是工作,我拍电影,我拥有的是世界。”

瓦尔达对电影的激情和野心在老了的时候只增不减。《海滩》是瓦尔达继《拾荒者》后第二次用这种手法拍长篇:说是纪录片,但和任何一部纪录片都不同:用手提DV拍的《拾荒者》更像私人录影带,而这次的《海滩》又夹杂着卡通、幻想。在这个人人都能拍、都能发表影片的时代,瓦尔达打破了“大银屏”和“小屏幕”的界限,又充满着鼓励——类型片都是老一套啦,老祖母都拿起了DV机。在这些半调子的纪录片里,没有高潮,没有特技,没有深刻道理,有的只是一个个时而搞怪,时而诗意,现在是采访,下一个镜头又变成超现实的片段。谁说电影不能这样拍?

而深邃的,是她与丈夫和一生好友雅克•德米的感情。在执导传记片《南特的雅克》之后,瓦尔达在这部《海滩》里面,再次在全世界面前表达了自己对德米的深情和怀念。“我们分享一张床、一栋房子、花园、小孩……”“我们一起去旅行,一起在一幅画前面逗留……”旧照片上,年轻的德米英俊威严,年轻的瓦尔达古灵精怪,而再相爱相配的两个人中间总有一个人先被命运夺走。德米死后,她在跳蚤市场掏旧货时,无意翻倒德米的电影卡片,她抽出拿在手里端详,再和自己的卡片放在一起。虽然她没有拍出自己的脸,但在这无声和无形,更能尝出她的伤感。

好在她和德米共享孩子,孩子又和他们的爱人共享了小生命。如今,家庭是瓦尔达的珍爱。在《海滩》里,她邀请了全家来到她的海滩,大人们站成一排,小孩在奔跑玩耍,瓦尔达在一边,我觉得这是她最幸福的时刻了。

没错,从来没有哪部电影像《阿涅丝的海滩》这样私人和琐碎,这也是女性导演细腻的一面。“谁会买票去电影院看一部家庭录影带?”千百人去了,而且带着微笑出来了。这就是矮个子瓦尔达的魅力和幽默感:在马路中央搭一个海滩办公室, 女孩穿着比基尼接电话;在真的海滩上上演杂技表演;在片尾字幕出现后告诉正准备站起来的你“电影还没结束呢!”

阿涅丝•瓦尔达有很多身份,你可以叫她“新浪潮祖母”、导演、摄影家、装置艺术家、女性主义者、母亲、祖母、甚至寡妇。她把碗形的头发染成上下两种颜色,访问里她说这样像香草淋在巧克力冰淇淋上。她的小孙子说她这样子很朋克,她笑着说:“朋克总比无聊的奶奶好吧,这世界上有太多无聊的奶奶了。”

 3 ) 你不知道自己会记住些什么,记忆是很任性的。

记一些台词:

当我们翻开一个人,会发现风景。而如果翻开我,就会发现海滩。

你不知道自己会记住些什么,记忆是很任性的。

任何一个凝视大海的男人都是尤利西斯,他永远不想回家。所有我喜欢的孩子,所有凝视大海的男人,我都叫他们尤利西斯。

生活是一个谜题,一个拼图游戏,我们都是一片一片的,人们被生活毁坏,因为意外或是什么别的。拼图是一个有趣的游戏,让我们了解每一个碎片,我们必须把它们合成一整块,让它产生意义。把不同的影像组合在一起,《阿涅斯的海滩》就是我生活的一个拼图游戏。故事、小片子、旅行、其他的人,我们花了一辈子的时间来搜集信息。生活是一次意外,碎片并不意味着灾难,它意味着我们要把它们合拢。

我们与时间斗争,但是时间就那样流逝。只能用幽默来对付了,时间多可怕,时间多可笑。电影就是90 分钟的时间游戏。

电影是什么?灯光从某处打来,映射到物体上,打上阴影或光彩。

法语俗语里“扫帚”表示“年”。我会有八十个扫帚。

 4 ) Tourner les plages

En revenant à la plage d’Ostende ces derniers jours, après une dizaine d’années- enfant, j’étais venue en compagnie de Mireille-, j’ai eu envie de revoir ce film d’Agnès Varda, où elle raconte ses plages, ces longues plages ocre face à la Mer du Nord grise et iodée de Belgique, ou les sables blancs face à la Méditerranée de Sète, qui elle est d’un saphir profond et nuancé.


Le temps passe, efface les souvenirs, emporte avec lui les petites joies et les grands drames de la vie, et les remplace par de nouveaux arrivants, de nouvelles anecdotes, comme la marée qui lave les traces et avale les coquillages sur une plage. Et pourtant, ces coquillages et les souvenirs sont toujours là, plutôt intacts. La mer en restitue de temps à autre quelques-uns à la plage, à Agnès. Et s’ils sont brisés par les vagues, il est justement temps d’en recoller les morceaux. Ils n’ont pas été oubliés, non, et rien n’empêchera Agnès de les reconstituer à sa manière, avec sa fantaisie réaliste. « J’aime l’idée de la fragmentation », nous dit-elle.


Pas de pathos, pas d’excès de nostalgie ni d’introspection. Pas donneuse de leçon, pas de décors superflus. Juste de la tendresse, de la sincérité, de l’espièglerie, de la bienveillance et une sympathie contagieuse. Comme une petite grand-mère « rondouillarde et bavarde », on ne peut plus Française (mais aussi un peu Belge, un peu Grecque ; un peu Parisienne, plus tard Noirmoutière et Hollywoodienne, mais surtout très Sétoise), qui nous raconte son histoire autour d’un thé dans l’après-midi, quelque part entre Monique P.-C. et Mireille V. d. H..


Pourtant, on est ému par un rien, on succombe au charme amical de ce petit bout de vieille femme souriante et grave, quand elle nous parle du ventre de baleine où elle se sent bien. Ce film en lui-même est un ventre de baleine, on y découvre des petits trésors, on s’y surprend en train de rire tout seul, ou on essuie discrètement des petites larmes. Une vieille photo sur un marché aux puces, un couteau tout à fait oxydable, une tente de pêcheur au bord de la mer. Un ami qui n’est plus là, peu importe s’il fut un grand artiste du 7ème Art, ou un petit artisan boulanger. Une autre qui perd sa mémoire, mais pas son amour pour la poésie. Une séquence d’un vieux film, une actrice à l’accent anglais. Un père qu’elle perd au casino, et Agnès qui joue une joueuse qui perd. Une cour de maison qui n’a plus l’allure d’antan, un vieux voilier qui nous ramène sur les routes qu’elle avait jadis traversées. Un drôle de petit chant autrefois en l’honneur du Maréchal Pétain, des enfants juifs que des Justes avaient fait sortir de la France Occupée par les Alpes. Des chapeaux colorés des enfants chinois, et les ailes en pierre de Fidel Castro. Les glaneurs d’antan, et les fouilleurs de poubelles d’aujourd’hui. Des petites pensées virginales et des craintes envers les hommes, des amourettes dans l’hiver froid de Paris des années cinquante, jusqu’à la fin lente et tragique du grand amour de sa vie, Jacques Demy.


La distance affectueuse mais aucunement affectée envers les souvenirs, l’humour flegmatique et la tristesse placide qu’Agnès Varda adopte dans son récit, rappelle énormément le « tropisme » du roman « Enfance » de Nathalie Sarraute, qu’elle avait eu la chance de connaître par ailleurs : « Avec son visage de Sioux, elle était la plus fine des écrivaines. Elle m’a éclairée, elle a influencée mon travail. Et j’ai eu le bonheur de son amitié».


En nous livrant avec une passion réelle et une émotion simple les histoires de ces gens qui ont jalonné sa vie, et qui sont acteurs de ses œuvres, Agnès fait revivre ses tendres et chers, et fait redécouvrir l’art à travers ses propres inspirations, ses propres mises en scènes, les œuvres de ses amis et compères de la Nouvelle Vague, les us et coutumes locaux, et même à travers ses cours d’histoire de l’art. Elle décortique les secrets de ses tournages, mais ce n'est que pour mieux attiser notre curiosité.


C’est ici une invitation à l’Art, et une grande leçon de vie, ludique et inoubliable. Agnès regarde en arrière, mais ne s’arrête pas pour autant sur le chemin de l’invention ni sur celui de la mobilisation pour les plus défavorisés. Comme lorsqu’on s’avance à reculons.

 5 ) 文艺老太太的人生纪录片


Agnes Varda1938年生人,是法国新浪潮时期的女导演。没有看过她的任何故事片,认识她是因为当年淘碟的时候淘到了这张叫《阿涅斯的海滩》的纪录片。2008年老太太以80岁高龄拍了这部关于自己一生的纪录片,相当可爱的作品。

她从小时候一路讲到自己的80岁生日,不是连贯的流水账(谁有那么好的记性),拍出来的大概只是她在乎的时刻,是脑海里经历了岁月还依旧生动的片段和依旧清晰的印象。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候,用这样的方式回顾一生,好像也很不错的样子。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重现记忆?这个逗趣而文艺的老太太的做法很行为艺术。

举个栗子。

她回忆自己拍的第一部故事片,发生在海边的一个小镇,战争时期她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童年的大部分时光。当时片子里的很多演员和工作人员都是小镇上的当地居民,大半个世纪后老太太再回去拍纪录片,大家都很老了,连孩子都一头白发。剧中男主角去世的早,老太太请男主的两个儿子,推着一辆手推车,上面驾着放映机和小银幕,在夜色里沿着小镇慢慢走,银幕上是他们父亲当年的影像。很美的行为艺术。

再举个栗子。

为了表现她曾经成立过的电影公司。她在城市的马路当中”圈了“块地,铺上厚厚的细沙,放上办公桌,请来临演扮工作人员,全部赤脚踩在细沙里,忙碌地很认真的样子。(雅思口试有一题问你理想中的办公环境是什么样子的,我脑海中瞬间就有答案。我看戏思维也好扩散!)

栗子太多,举不动了。

这片子第一次看是几年前,很多细节不记得了,只记得喜欢。这两天魔都有法国纪录片影展,参展片里有这部,没想到居然可以在大银幕上相见,满怀期待地蹦跶去看了。事实证明,一部曾经喜欢的片子再看一遍总能有新发现。甚至像看新片一样,从头再喜欢一次。

老太太的回忆有趣而温暖(现场笑声不断)。是她自己的人生故事,自有风格,自成一派。第一次看的时候只觉得有趣,第二次体会到了时间流过的感觉,回头看全是暖意。大银幕上惊现Jim Morrison和Serge Gainsbourg的时候,真心的觉得自己是在看新片,因为当初还全然不知道他们是谁。忽然间心里一片矫情:人生相逢有时,再相逢亦有时啊!

现场观影还有个有趣的细节。老太太已故的丈夫是Jacques Demy,同为新浪潮时期的导演,成名作Les Parapluies de Cherbourg的女主是当年美若天仙的Catherine Deneuve。老太太是学摄影出生的,去现场探班的时候拍了张Catherine Deneuve的美照,也收在了纪录片里。一直觉得年轻时候的Catherine Deneuve和Isabelle Adjani是不可超越的标杆,这是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到女神最风华绝代的样子,相当意外的收获!奇妙的是,大银幕上女神的脸一出现,现场居然不约而同一片轻叹!原来我们在同步接收和体验美。O(∩_∩)O~~

第二次观感汇报完毕,越来越觉得喜欢的东西要记一笔。转眼就忘像是虚度了一样。最后,祝老太太身体健康。

 6 ) 先开个头:关于瓦尔达海滩的意象

喜欢瓦尔达是因为她老是做有趣的事,脑海里尽是瑰丽的狂想,并且想尽办法让它实现。

沙滩于她是怎样的意象?

她说:透过一个人,你能看见风景;透过我,你能看见一片海滩。

海滩是故事的发生地,海与沙子也充满人生的寓意。它们多变、持久、遥远、看不到尽头。

她说:所有凝望大海的人都是尤利西斯,他永远不想回家。

海远离陆地,远离家人,海是美好的应许之地。海是无穷大,是生命的旅行。尤利西斯面对的是无尽的苦役,这个光着身子的男人面对的是无边无际的人生。

围绕海,她又说了船——童年的伊甸园,说了桥——通向卢浮宫,说了岛屿——她灵感的发源地,说到海的另一边——美国、中国……海的确是一个最能激发想象力和人生追求的意象。

然而海与海滩相依偎,她像一个贪玩的孩子,从一个原点出发,玩了一遭又回来了,海滩是生命之初孕育的地方,到老还是先回忆海滩,从孩子到老人,初心未改的模样,永远怀着一颗少女的心,诚挚、好奇、深情、活泼、俏皮,真的好喜欢啊!

晃来晃去 晃来晃去

听她说曾经也被一个问题困扰:如何走进男性的世界。

她的每一部电影多少都有自己某个阶段的影子

太美了,谁能想到这不是电影剧照呢

她有一种庄重的美

一对终生和睦的夫妻

电影人会沉溺于自己创造的魔幻世界之中吗

他捧出了那么多闪闪发亮的明星,这是他最大的骄傲。

不光适用于自己的物品,也适用于记忆

她忘记了从兄弟姐妹到子女的名字

 短评

一部让人感动至泪奔的艺术家自传。瓦尔达娓娓道来,但总是不断回到雅克德米——她逝去的终身伴侣身上,那些像拍风景般缓慢移动的镜头里的白发和眼睛……深情、才华、敏锐的感受力、奇异的创造力、旺盛的精力,造就了这位新浪潮教母。对艺术家来说,活得长很重要啊!

6分钟前
  • 沁云
  • 力荐

阿涅斯的这几部电影更多类似“创意生成电影”或“概念电影”,以散文般的拉里拉杂把一系列无关的、微小的创意设想拍摄下来,开拓了电影构图的景中景与记忆拼贴的新模式。镜头的连接方式显得新颖别致、欢快且充满活力,见证了瓦尔达本人生活着的机智风趣的世界,以及对这个状态的世界的信任和游刃有余。它对个人记忆中零碎物品的处理方式容易让人联想到列维-施特劳斯的“镶嵌”,围绕着海滩(每个人都是水手尤利西斯)和瓦尔达自己建构了一个幻灯片的迷宫(或废墟)。

10分钟前
  • 彼得潘耶夫斯基
  • 推荐

un film extraordinaire她是我的电影启蒙导演。没什么能更让我喜爱了。

11分钟前
  • Virgohi21
  • 力荐

非线性、实验、幻想、诗意、古典乐、装置艺术... 丰富的元素以异常繁复有趣的方式交织在一起。最美的一幕莫过于她用镜头缓慢抚过重病之中丈夫的皮肤,他每一根头发,手,斑点,最终停在眼睛。温柔得让人心碎。“每一滴泪,每一支玫瑰,都是献给他的,他是所有死者中我最珍爱的一个。”

14分钟前
  • Lycidas
  • 力荐

几次热泪盈眶,这是阿涅斯私人的影像,却总能触动我的内心,所爱之人用影像追忆,自己所走过的地方凝固在胶片上,自身的记忆重构再现,多么幸福的事情。即便仅仅只有镜头,也足以令我沉迷。

1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追忆似水年华,追忆浪母的一生。8.1分

21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当我们翻开一个人,会发现风景。而如果翻开我,就会发现海滩。

24分钟前
  • 把噗
  • 还行

@ SZBC 瓦尔达德米展 | 在大银幕突然看到吉姆莫里森对我的精神状态影响过大

25分钟前
  • Virgil
  • 推荐

能以视听自传/回忆录纪录人、电影、街区、城市历史的导演,何其幸福。将自己的住处、邻居的面包房或裁缝店变成电影场景的时代,多么可爱。瓦尔达为希腊人后裔,少时因“二战”随家人从布鲁塞尔移居法国,目睹犹太伙伴被掩护或送进集中营。学艺术,搞摄影,25岁拍第一部电影时,看过的电影不超过十部,

29分钟前
  • 黄小邪
  • 推荐

在这里,感觉我就像住在电影里。电影就是我的家。

32分钟前
  • 寒狐传媒
  • 推荐

瓦尔达的拼贴式自传电影,回溯一生的故事,对摄影的钟情,对拍片的想象力,对德米的爱恋。碎片,勃拉克,毕加索。所有死亡都将我引回雅克。镜子海滩与镜中镜,堆满彩色贝壳与海星的墓地装置艺术,街头海滩上的办公桌和彩色电话,收藏小火车模型的老人,蓝白密格条纹的维希围裙与为贝当元帅歌唱,海滩上的马戏团与造爱,80把形色各异的扫帚。没有什么可以击败超现实主义诗人和画家。在赌场输到倒地而死的瓦尔达父亲,对几十年前故人的访谈。德纳芙的眼睛,不可能成为名演员的哈里森·福特,帮忙剪辑的阿伦·雷乃的特写和工作照,特意为瓦尔达摘掉墨镜出镜的戈达尔。我到25岁只看过10部电影。肯尼迪遇刺新闻,金棕榈和金狮奖杯,街头售卖的电影卡片。海滩上的蓝色塑料布鲸鱼,雨中的白色纸鸽子提线飞机,会说话的土豆,挂满彩色胶片的透明小屋。(9.0/10)

3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这帮导演其实各个都挺知识分子雅痞的,一看爱听的玩意儿就知道肯定不是工人阶级老大粗。按顺序分别是:舒八、布九、共鸣打击乐版G弦、BWV147~

35分钟前
  • 伯樵·阿苏勒
  • 推荐

我心中的完美电影 明净练达 俏皮可爱 情真意笃。瓦尔达的人生成就已经绝不仅仅局限于电影艺术本身 她在我心中的地位是其他任何深谙电影语言 技巧娴熟的电影人都无法比拟的。论最爱的导演之所以为最爱 只要给出这一部电影就是全部的答案了。

39分钟前
  • 松枝清顕
  • 力荐

她买到了雅克·德米的电影卡片。

44分钟前
  • 黑狗成
  • 力荐

瓦尔达不仅是一个孜孜不倦地工作并热爱电影一辈子的导演,拍出了可爱、触动人的作品,更在于她是一个多么有魅力的人,细腻、古灵精怪,最难得的是,有一颗温柔而强大的内心。我一直不知道德米早早去世是因为艾滋病,其实在她开口说出真相前也没有人知道;但她就是这么轻松地、似乎云淡风轻一般地,在电影里说:“艾滋病当年不好治。所以雅克去世了。” 她对德米的爱,从好多电影里都能看出来,她把这些常人想象都很难的痛苦,就这样融进了一部部作品和旅行里,融进了对家人的爱和羁绊里。能在80岁时,用这样一部电影回溯自己的人生和热爱的事业,实在是对自己和对影迷最好的礼物。被结实地感动了,看完后在一个没人的便利店角落偷偷地哭了一会儿…😭

49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像Agnès Varda一样生活和工作。“他们一起是我幸福的总和,但我不知道我是否了解他们,或者理解他们,我只是朝他们走去。经常我停止写作,世界就变糟,我就不知所措。我静坐着,想起我亲爱的人。家庭某种程度上是个契约概念,我们在心理上将每个人聚拢起来,将他们想象成一个平静的岛屿。”

51分钟前
  • 时以星
  • 力荐

总算在今年结尾把这部片子看了

53分钟前
  • 何生生
  • 推荐

Godard has such intensely deep & wonderful eyes, it's a shame that they hide behind the sunglasses all the time.

54分钟前
  • 【守破離】
  • 推荐

看哭了,爱你,瓦尔达,八十岁了,你越活越通透;对影像天生的好感觉,永恒的童心,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我眼里,你近乎于神。

59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全世界最可爱最文艺的老奶奶!

1小时前
  • 有猫万事足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