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满江

剧情片韩国2010

主演:尹兰

导演:张律

播放地址

 剧照

豆满江 剧照 NO.1豆满江 剧照 NO.2豆满江 剧照 NO.3豆满江 剧照 NO.4豆满江 剧照 NO.5豆满江 剧照 NO.6豆满江 剧照 NO.13豆满江 剧照 NO.14豆满江 剧照 NO.15豆满江 剧照 NO.16豆满江 剧照 NO.17豆满江 剧照 NO.18豆满江 剧照 NO.19豆满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2:57

详细剧情

  电影《豆满江》描述了从朝鲜偷渡图们江来到中国边境小村庄(吉林省图们市江沿乡新田村)的少年脱北者的故事。豆满江,在中国被称为图们江,位于中朝边界。影片主人公是12岁的少年昌浩,他有个哑巴姐姐顺熙、年迈的爷爷以及远在韩国挣钱的母亲,父亲则在当年为救落水的姐姐而在豆满江里丧生。昌浩与一位过河而来的热爱足球的朝鲜少年郑真成了朋友。

 长篇影评

 1 ) 20220716私人顶级电影院观影之《豆满江》

本片是一部韩国剧情片,比较小众。晚上私人电影院只来了七位观众(四男三女), 这是到私人电影院观看的第37部电影,也是2016年以来到电影院观看的第529部电影。 影片89分钟,整部片的基调是阴冷平静压抑的,尿点很多,不过我从来没有在私人电影院拉过尿!(这点挺牛,37次观影,平均每次呆3个小时,也就是在私人电影院呆了111个小时近乎五天五夜都没有上过厕所!) 福州酷热,晚上也一样,还好私人电影院的中央空调冷气够强劲!舒适的大沙发和脚凳给人舒适的观影体验。 导演张律是个著名的中国朝鲜族导演,他的作品据说都有个美丽的女主角,本片也不例外,她就是这个美丽的哑巴小姐姐。 哑巴小姐姐一家是个留守家庭,爸爸多年前死了,妈妈去韩国打工赚钱了,只留下花季少女的哑巴姐姐(奇怪的是她能听)和十二岁的弟弟,还有一个自始自终面无表情的爷爷。 故事地点是吉林省延边朝鲜自治州的中朝边境的豆满江(韩国叫法,中国称之为图们江)边的一个中国朝鲜族村子,故事背景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的朝鲜大饥荒(可惜没啥报道),不断有北朝鲜难民越过边境逃到中国来,他们又叫“脱北者”。 哑巴姐姐一家三口仿佛圣母,无条件帮助“脱北者”,弟弟帮助北朝鲜逃难来的球友“郑真”,姐姐帮助陌生的脱北“精壮汉子”。而且更匪夷所思的是,他们一家把脱北汉子收留在家门口的仓库里,然后爷爷就带着孙子进城了,只留下一个如花似玉的哑巴小姐姐独自在家!看到这里,我心想,坏事了!果不其然,人家脱北汉子在仓库里抱着被子睡的正香!哑巴小姐姐却“引狼入室”,邀请汉子进屋吃饭喝酒!汉子酒足饭饱之后,再加上受到电视里无比伟大的“金正日将军”的精神刺激,就像饿虎扑羊一样残忍地强暴了美丽善良的哑巴小姐姐!(此时镜头一转,只能听到小姐姐的啜泣声)。演绎了现实版的“农夫与狼”的故事,一切似乎又是那么的顺理成章! 善良的朝鲜族一家三口,你们帮人归帮人,防人之心不可无!否则就是给犯罪者见色起意,创造条件!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强奸犯跑了,小姐姐却怀孕了!爷爷还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面无表情地带孙女去做人流,第一次去小姑娘害怕,直接从手术室跑了,第二次去还是无奈的躺在手术台上。相比强奸犯罪,脱北者偷羊,偷村民们晒的“明太鱼”之类的小偷小摸简直不值一提!村民们吃了脱北者的苦头。也开始抗拒脱北者,小孩们都开始用“大棒”对付脱北小孩!现实是残忍的,不忍直视! 一本好莱坞关于编剧的书说到:“几乎所有的电影故事都可以简化为一句话:某人要做某事,成或没成。” 所以这部电影就是“中朝边境的一个中国朝鲜族村子的一个朝鲜族家庭一直在帮助北朝鲜逃避饥荒而来的难民,结果如何?为避免剧透,暂且不表。” 精彩台词: “人饿的时候,连亲生父母都可以出卖的。” 豆瓣评分8.2,我给7.8分。(主要是强暴戏带来的不适感)

 2 ) 你想不到的世界

最近看了一些延边相关的电影。尤其是看了这部《图们江》后,非常让我感到真实和亲切。影片的场景和人物描写非常真实。可以分为几类人:

1.脱北者。一日,我在三合碰到一个金毛老外老头,有些意外,就和他操练起了英文。他说他是《南华早报》的记者,他是第一个报道朝鲜饥荒的人,据说当时朝鲜是2000万人,饿死十分之一。外媒在此之前对此一点也不知情,因为朝方一直在隐瞒饿死人和人吃人的情况。在他报道后,才开始了对朝鲜的人道主义援助。但他没法进入朝鲜,他只能在口岸一带观察。历来,图们江两岸的朝族人,交流是非常多的,很多人是两岸的亲戚。朝鲜在六十年代发展的还是不错的,比中国要好。但后来,就是朝鲜下滑,而中国发展的特别好了。当时有些中国人还留在了朝鲜,但此一时彼一时。20世纪后期,只有那些背景好的朝鲜人能捞到到吉林省这边工作的机会。没背景的只能是偷偷渡江或在冬天时候跑过来了。完全放弃朝鲜的人才叫脱北者吧,在两岸来回走动的,主要是给家人从中国这边带些粮食回去。也有能正规走边贸拉回一车粮食回去。脱北者,一旦被抓回命运是非常惨的,估计大家有所耳闻。有些朝鲜人嫁给中国人都生了孩子,还是被抓了回去。曾经去过清津游玩一次,好像到了非洲,美丽的景区外不远望去是又黑又瘦的朝鲜人,还以为是到了非洲。真希望朝鲜早日开放,回归世界主流的生活。

2.国内朝族人。影片对吉林省的朝族人对朝鲜同胞的复杂感情描写很多。一方面都是一个民族的人,他们惺惺相惜;另一个方面,中国的村民又对偷渡的肌饿的朝鲜人偷东西和干的坏事又不能接受。

2.1昌浩是的儿童,就搞不清了自己和对面来的孩子之间到底应该是怎么样的关系,所以他有时候给他们吃的,又因他们偷东西而打他们,最后因对方被抓而跳房子舍生取义。

2.2姐姐最惨,因可怜一个朝鲜汉子而被强奸。父亲因为救她而死,失语的她却能在自己感觉最崩溃的时候还想着自己的弟弟,而大喊昌浩啦。

2.3爷爷是最同情朝鲜人的。他无论何时都对朝鲜同胞相敬如宾。朝族人的礼节确实让汉族人敬佩,但礼仪无法当饭吃,当人无法吃饱时,哪来的礼节,只有野性的贪婪。

2.4 妈妈从来没有镜头。但延边的留守儿童问题,似乎没有被任何人提起过。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家庭几乎都有父母去韩国打工。在韩国发生了什么,似乎没人表白过。表白的只有他们带回来的钱,这些钱占延边州收入的大头,造成了延边是一个吃喝穿玩的水准能排在国内前列的现象。虚荣和留守儿童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些儿童很多已经长大,他们的人生受到了怎样的影响?

3.朝族人能歌善舞,而且非常喜欢饮酒。酒是我最受不了的地方。我深刻的领教了什么叫延边三高中的高精神障碍和高肝炎率,另一个高据说是学历比例高。我是受不了那种长年累月醉酒的感觉,真不知朝族朋友们是怎么熬过来的,或者是他们很喜欢酒?我是能对上什么样的人是酒精中毒。更看到朝鲜学生可以在火车上连着喝十个小时的壮观景象(或是酒精滥用吧)。始终无法对酒产生好感。他们纵情与麻醉状态是文化,还是成瘾无法解脱?

电影看完后,我好似又重新体会了一次当时的生活。这是一部少有的对延边生活描写的佳作。感谢导演。

 3 ) 图们江

今晚看了张律导演的《图们江》。讲的是东北边界的事情。长镜头缓慢,全部采用自然光。台词很少。没有一张笑脸出现。没有背景音乐。中间穿插了几首童谣。

脱北者与边民之间,由于亲缘关系,暗通款曲;可物质的匮乏,又破坏了这种微妙的关系。酷寒、饥饿和政治宣传,才是电影的主角。所有的人物,都是配角。

电影还间接涉及到了韩国,不过,那多半只是导演给予观众的一份缥缈的希冀。

 4 ) 一江图们水,两岸两世界——延边行记

【大量剧透】
  
    未去延边之前,中国的朝鲜族在本人印象中是一个很模糊的形象,以为他们有着很多同韩国相同的习俗,相同的饮食习惯,都唱着阿里郎,都说着朝鲜语,对韩国有着向往。
    尔后与当时的友人论及这一群体的认同感,听其讲起,08奥运年之时,在自治州的朝鲜族,纷纷插上了中国的国旗,满是自豪感,背后是一种自发的,对国家的认同感。
    最初的认知,可谓模糊而又复杂,而事实上,这个群体的历史和情感变迁,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由清代开始,便陆续有朝鲜人越境进入中国,在那里开垦耕作。清兵对这些越境者多有驱逐,也将其耕田捣毁。但成效并不大。很多越境者采取了“朝耕暮归”“令紧暂退”等办法,躲避清兵。最终以这样开垦田地的方式,慢慢的进入中国,最终扎根于此。
    延边自治州的人口结构,揭示着汉人和朝鲜族来到此地时的迁徙路线。朝鲜族多是生活在自治州南部,而汉族则集中在北部。

【延吉】
    如果不到延吉,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中国有一个地方是汉字与朝鲜文并行的,这样的组合体现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如果未曾到过延吉,也不会想到东北有一个地方的文化和饮食,是以朝鲜族为主体。这里东北的痕迹很淡,正如友人所言“你来的地方是延吉”。
       在延吉,更多地是看到韩国和朝鲜文化对这个城市的影响,它看起来如此繁荣,灯红酒绿,有人更将延吉称之为小香港。有当地的出租车师傅讲,很多朝鲜族人,也许一年有十个月在韩国打工,两个月在国内,但是在国内的那两个月,纵情愉悦,可能花去一半的收入,甚至个别人可能带着债务离开延吉,继续韩国的打工生活。其描述虚实几分暂且不论,但即使延吉本身是一个旅游城市,其服务业的发达景象也显得尤为突出。
客官,您准备选哪家就餐?(图片来自网络)



【图们】
    延吉停留数日后,辗转图们。那是一个在关内大约只能划为区县的地方,但因其与朝鲜南阳市隔江相望,基于外交对等的原则,也被设置为“市”,即图们市。当地人称图们通常为土门。“土门”在满语中有“万”之意,图们江即为万水之源的意思。但后因一些历史原因,土门被改为今下并无特殊含义的图们。据称,图们江曾是中国内河,但后因李氏朝鲜向北扩张,逐渐形成了今天隔江相望的局面。
    图们是一座极其宁静安适的地方,总人口约三万人,平日留于此地的多为老人和孩子,青壮年多在外工作。友人曾笑言“此地晚八点即无红绿灯,因为没必要使用了”。图们山清水秀,因当地没有工业,对岸的南阳市也无工业,只要这里放晴,就可以看到湛蓝纯净的天空。然而正因为这样的安宁和纯净,当我们遥望对岸时,想到隔江的彼岸,便是完全不同于此岸的世界,由衷觉得荒诞和感慨。
    这也是《豆满江》的故事背景。我未能查到影片中的江沿,不知此地是否真实存在,亦或改换名称,但影片中寒风凌冽的雪季,将图们江冰封,打破彼岸与此岸的界限,对岸的人借由冰面逃来中国却是真的。此外,因图们的特殊地理位置,这里也是韩国游客的聚集点。图们江畔的游船、图们江广场的咖啡馆,时常有成群的韩国游人。所以,图们这里有中国的朝鲜族,有脱北者,还有在图们观光的韩国人,这是一个复杂的景象,注定了图们这个看似宁静的边陲小城会充满民族的悲喜剧。
对面是朝鲜

祖国的边界之一



【黄海】
    实际上,在观看《豆满江》之前,对“朝语”群体之间,如何认知彼此,是来自于河正宇的《黄海》。在那部影片中,编剧塑造的延边朝鲜族形象并不好。不否认其中可能有一些韩国社会的真实情况,但从片中的视角来看,韩国人看待中国的朝鲜族,几乎不见“同胞”的心态,更像是“文明人”看到“野蛮人”所产生的惊愕和恐惧。比如,同样是黑社会,延边的老绵凶狠近乎野兽,而韩国的金正泰在老绵的面前近乎孱弱,主角久男的战斗力也超乎寻常。如果说《黄海》对金正泰的定位是黑社会大哥,那么老绵和久男则是凶狠的疯子。
    另一方面,在《黄海》里,延边的朝鲜族在中国又是一副边缘者的形象。久男与赴韩打工的老婆失联,成日酗酒,穷困潦倒,被人侮辱为“棒子”而大打出手。老绵虽然相对体面,但也是混迹于最肮脏的阶层。而久男到了韩国,遇到刺杀目标金教授时,对方误以为他是脱北者,还给了他钱。这个细节,和前面的铺陈,又显现出韩国人对中国朝鲜族似乎有那么一些怜悯之情。
    诚然,我不很清楚韩国社会到底如何看待延边的朝鲜族。只是《黄海》呈现出一种姿态,即“怜悯”和“排他”。
《黄海》(图片来自网络)



【黄海与豆满江之间】
    反过来看,中国的朝鲜族对韩国又是怎样的心态?很巧,我乘坐去往珲春的火车时,旁边就是一位延边当地的朝鲜族中年男子。其人非常热情,主动与我攀谈,还请我吃东西。我也第一次听到了混合东北腔和朝鲜语腔调的普通话(对,就是你知道他是东北人,但你还能听出他是朝鲜族的奇妙口音)。他的想法或许可以作为一个位面,结合朝鲜族和韩国之间的现实情况来思考。从他谈话中大略可以得知,他的物质条件相对不错,在北京似乎有倒房的买卖。闲聊中自然聊到了韩国,具体不细述,但绝对的赞美之情。他有一些亲戚已经在韩国生活,有一些曾试图回到中国生活,但已经不适应中国的社会关系。当我们聊及他的子女时,他的回答让我觉得值得玩味。他的想法是,如果孩子在国内学业拔尖,那么会让孩子留在国内读书,如果一般,则会优先考虑送孩子去韩国。
    当我同他聊天的时候,其实我一直在想,中韩之间,他到底觉得哪里更有归属感?直到最后,这个疑问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只是,从他对子女未来的考虑来看,韩国更像是他观念中一种天然的备用的选择,优先考虑的资源仍然是中国这一边。我可以认为他对韩国有文化认同感,但没有明显感知到他的归属感倾向于哪里。
欢迎您乘坐高铁来到延吉!(图片来自网络)



【豆满江】
    再说到本片《豆满江》,一定程度上呈现了一个最隐秘的问题“朝鲜族究竟如何看待朝鲜人?”起码从影片来看,朝鲜族对待朝鲜人,比韩国人对待朝鲜族,更加的容纳和友善。
    实际上,在未看之前,我有一个预设的想法是,这部影片可能会有些圣母,即突出脱北者让人同情的一面。可是我们也知道,近年来,在接壤地区,不止一次发生脱逃者对中国公民的伤害事件,如果仅仅突出饥饿与求生,那么我个人会觉得,情感的倾向会掩盖了客观的现实,这部片子的质量是要打折扣的。
    但影片很让我意外,它平淡冷寂,大雪覆盖着山脉与土地,图们江被冰雪封盖,在这片宁静的有些荒芜的村庄里,人们的生活也如停滞一般。小卖店门口永远有两个大老爷们在灌酒,爷孙三人吃饭的场景重复了一遍又一遍,仿佛是一顿永远吃不完的饭,老爷子像是活到了时间墙外,无论是面对脱北者的求助,还是面对孙女秀珍怀孕的事实,表情都一如往常的风平浪静。这里唯一的生气,可能就是孩子们的奔跑与玩闹。然而,这包裹着影片里整个世界的宁静和冷冽的背后,却是那么多的不为人知。男主角昌浩和小伙伴们,这些半大小子看着卖豆腐的女人同男人偷情,还有脱北者强暴给他饭吃的秀珍,总帮着脱北者进入中国的男人最终被铐走,这一切表现的是如此的自然和平常。一切都发生在这看似平静的村子里。导演近乎毫无修饰的呈现了这一切,这其中几乎没有什么个人的情感倾向和道德批判,有的仅仅是寻常。他用“太阳底下无新事”的角度,通过一个个的细节和事件,慢慢表现出了朝鲜族对朝鲜人复杂的态度。
影片开始的长镜头,也是全片的基调。


    可以说,朝鲜族对朝鲜人最初总还是帮助的态度。昌浩这些孩子会给脱北来的少年施以援手,秀珍毫无防备的让脱北男到她家吃顿饱饭。然而,人处在极度饥饿和困顿的时候,又会有多少道德感?更何况,这些人的心理还极其的特殊。尽管很多脱北者离开了朝鲜,但他们仍然相信他们的国家和领袖。脱北男强暴秀珍的触发点是听到了电视机里传来了朝鲜的声音。其实,当时看完的时候,我不理解这个安排到底有什么意味。但现在看来,这显而易见。对于那个脱北男来讲,饥饿触发的求生本能让他逃离了朝鲜,但他思想里还认同自己的国家,认同自己的领袖——恐怕他还会觉得,自己是背叛了国家。电视里的声音,在他吃饱后,激起了他因饥饿而隐匿的情感和思想。他那声嘶吼是崩溃的表现。
    另一方面,昌浩同脱北少年的友谊,也因为现实开始走向破裂。他们开始不再帮助脱逃来的孩子,甚至殴打他们。最终,那个与他们最亲近的脱北少年,被他们其中的一个人举报了,原因是那个孩子的父亲因为帮脱北者偷渡,而被警察抓走了。脱北少年被警察铐住的那一刻,眼睛死死盯着男主角,眼神充满了愤恨和质问。男主角最后纵身一跃,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也是为了坚守内心的一份真诚,他没有出卖任何人,也真心想帮助那些逃来的孩子。
    一切都是悲剧。男主角的死可以说是全片最不合理的地方,两个警察站在对面,如何能看着一个孩子就这么跳下摔死?但这也是全片最明显的一处制作者在表达态度的地方。一切的帮助,在一开始都是无条件的,都是真诚的。没有那么多的思虑,只是本能的善意。相同的语言、共有的文化,使昌浩和秀珍对脱北者毫无戒备。但现实和人性都太过复杂,被救者和施救者之间,可以变成加害者和受害者的关系。饥饿的求生者是弱者,但并不意味着他们都是善良的。
    当施以援手和防备心理交错的时候,脱北者的形象就变得复杂了,对待脱北者的态度,也变得复杂了。纵使有着共同的语言和共有的文化背景,但最终要面对的是真实的生活及隔江两国的现实。他们值得去帮吗?没有办法去回答这个问题,只是在最后,影片安排昌浩为脱北少年纵身一跃,或许是想诉说,在残酷的现实和复杂的人性面前,依然还要坚守最初的那份善念,尽管这个善念可能因现实而变得有些复杂。
看过影片后,我在想,《豆满江》所呈现出的朝鲜族对脱北者的复杂心态,究竟是现实部分的多少?至少,我一定程度上被说服了。

【尾声】
    此外,《豆满江》和延边之行,也让我审视了自身如何看待中国的朝鲜族这个群体。朋友曾说过,朝鲜族在近代的中国史中,可以说是和中国各群体结下了革命的友谊。而我则问道,那时朝鲜本身也深受日本侵略之苦,当初的并肩作战,更多地是为脚下这片土地,还是曾经的那片文化故土?朋友说这是个太复杂的问题。
    延边有那么多的朝鲜族。在延边大学游览的时候,我看到一群学生于一块树林中的空地练习一首曲子,其中有朝鲜族,也有汉族,彼此没有区别,流利的转换于朝鲜语和普通话;开着花店同时兼营咖啡馆的朝鲜族姑娘一样,同友人欢声笑语的用朝鲜语聊着天,见到我时便用标准而轻柔的普通话询问我喝些什么;当我在图们时,我看到了步履缓慢的朝鲜族老太太,就那么悠闲的走在街上,当我们问路时,她那样礼貌和蔼的回答我们;又于五点的清晨在打不到车的路上遇见一对朝鲜族的夫妇,他们说着朝鲜语,又偶尔转换为东北话,听着如此的亲切。
贼喜欢这种夸张的赞美之词


    那个太复杂的问题也许根本没有答案。但眼前的一切是真实的,朝鲜族不是一种隔离的姿态生活着。无论是革命理想,还是和平守望,几百年间,太多的故事留在了这片延边的大地上。朝鲜族早已融入了这片土地,成为这个国家的一部分,是我们的同胞。
    站在日光山顶,伫立在山顶的国旗旁边,看天边的云朵缓缓飘过,从此岸飘向彼岸。它们总是如此的自由、缥缈。山下的图们江水依旧沿着它的方向静静的流动,流向看不到的远方。此岸与彼岸同享一片蓝天,一条江水,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不同的命运。
    有一本书名叫《在延边这片沃土上》。“沃土”,多么美妙的词语。这片沃土哺育了延边的朝鲜族,而将自己奉献于这片沃土的朝鲜族,则使它更加肥沃,哺育着他们在这里的子孙后代。
     我想,固守一方水土的人,最终都会欢笑着收获于那片土地的馈赠。

在边境遥望异国时,更能体会何为祖国

 5 ) 豆满江

电影《豆满江》描述了从朝鲜偷渡图们江来到中国边境小村庄(吉林省图们市江沿乡新田村)的少年脱北者的故事。豆满江,在中国被称为图们江,位于中朝边界。影片主人公是12岁的少年昌浩,他有个哑巴姐姐顺熙、年迈的爷爷以及远在韩国挣钱的母亲,父亲则在当年为救落水的姐姐而在豆满江里丧生。昌浩与一位过河而来的热爱足球的朝鲜少年郑真成了朋友。

 6 ) 长镜头的张力

丁 浩然 于 2019/3/30 12:55 修改

长镜头的张力

影片开始后就是一片白茫茫的江上景色,长时间的定场镜头让人不知所措,但就是这不知所措反而增强了画面的张力,观众忍不住想知道什么时候结束,心里开始紧张起来什么时候才能有“内容”出现。却不知道这样白茫茫的一片才是影片内容的凝练。

几分钟后才从远处走来了两个人物,观众当然不知道这两个人是谁,直到后来看到村长和卖豆腐的偷情才又会想起开头这看似平静的一刻。原来这白茫茫的一片已经呈现着原始的生命力和平静生活下的激流涌动了。

等人物走进了,镜头下摇才发现主人公浩已经在冰面上躺了很久。这进一步扩充了信息量。

但还是不够,浩起身跑远,村长和情妇也走开。这才真正拉开整篇电影的帷幕。

至此,这个镜头的人物也完成了。

铺垫了整篇电影节制的悲伤,不知未来在何处的苍茫。

也带出了主人公浩,和为什么要躺在冰面上的疑问,这个本应发生在电影时间线中期的时间点被提前带出来。

(这个事情应该发生在姐姐被强暴后,村长偷情被发现前)。

这里的长镜头的每一帧都是被设计考虑过的,私以为和纪录片的长镜头是完全不同的观感作用。记录拍的长镜头,或者毕赣的长镜头都是用不间断的时空营造真实感。而这里是设计好的张力呈现。

再比如姐姐被强暴的那一场

影片最后奶奶过虚梦之桥的那一场。

(改天接着写)

 短评

人生就同一树花,随风而落,有的飘在茵席上,有的落在粪坑里;一江图们水,两岸乡愁情,白雪盖大地,痛苦亦平静

7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影片开始的一个长镜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镜头,它涵盖了该片的节奏、基调、角色动机和故事延展,这一镜处理的和许多伟大流逼的导演一样,见功底。然而,它并不炫耀,而是内敛的理智,值得反复体味。

11分钟前
  • 姑苏上炕
  • 推荐

大概是张律作品中情绪最溢出的一部,几处声画分离场景尤其强烈(如金正日阅兵-强奸、ending处哑巴姐姐在画外的呼喊);但也恰恰因此反而会显得过于工整,较之《春梦》反倒落了下乘。镜头还是以固定视角和简单的运动镜头为主,却也有明显能看出影像自觉的地方:对白与人物身份相当契合,趋于极简,人物的内在情绪主要通过其outer behavior来呈现。

14分钟前
  • Octopus
  • 推荐

极度冰冷,不动声色,滴水不漏。鱼干、跳绳和图们江简直是绝妙的隐喻:我们和他们尝试着跨过界线却又停留在原地。整体影调清冷而红色的局部色相穿插得恰到好处。摄影构图的空间对话和张力简直令人窒息。生存残酷的呈现而非政治观点的生硬表达。一切都已在豆满江的洪水中毁灭殆尽。第一部张律太喜欢了。

17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力荐

被强奸的哑女,从屋顶跳下的昌浩,自始至终平静的爷爷…复杂地缘、渺小个体、言近旨远。会讲故事的导演从不忌惮于冒犯观众,但又不同于某些乐此不疲地沉浸在自己艺术小天地且为之洋洋得意的导演。如果说另外几部还一直被和洪尚秀放一起说事儿的话,那么拍出这部《豆满江》的张律,恐怕李沧东也比不了。

19分钟前
  • 柯里昂
  • 力荐

4.5;一江相隔的两个国度,在血缘和地缘上都有一种奇妙、微妙的勾连,片中以不少窗框分割的视野表现两岸的对峙及融合,且呈现宏观政局和个人微观情感层面的动荡;脱北者与归乡者的对照,无论身处何地,都是难以安放的身心,难以确认的家国归属。故事略有戏剧化,令人心碎。结尾印证“我梦见姐姐能说话了”,张律一以贯之的超现实意味之笔法。

2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6/10。开篇两分多种的固定机位对准冰封江面上装扮尸体的昌浩,村长和老板娘走进时他一溜烟跑了,这其中流淌的悲伤情绪源自无法缝合想象与现实的桥梁纽带:村长老妈几番尝试过从桥梁渡江,江上意味着想象中的归乡。而现实中姐姐被脱北者强暴的昌浩守在江边用木棒击打准备上岸的脱北者,甚至对郑真送礼物的态度也发生粗暴转变。理想的祖国出现裂痕,是新闻里播出赞美金将军的讲话对应脱北者突发的性暴力,村民们食物被频繁来往的脱北者偷也动摇了孩子的同情心,愿意伸出援手的同时也带着防备手段和领政府奖励的告发心态,居住国与祖国的微妙情感关系,投注在藏身废墟里的踢球游戏和昌浩跃下房顶的死亡选择。只拍摄无关事物的留白不能饱满人物的情感,显得空洞无意义,姐姐身体成为男性的泄欲工具和怀孕的圣母情结,以及昌浩结尾的殉道体现了观念的公式化。

27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一条江,隔断了联系,却封不住回忆。每个人都住在心灵的围城,在逼仄的现实中苦苦寻找归属感。白雪藏不住原始的欲望。小男孩的纵身一跳,留住了人性最单纯的美好。结尾奶奶走上虚幻的桥,踏上心灵的归乡之旅,写实主义中的一抹超现实色彩。

30分钟前
  • 全泰壹
  • 推荐

一江之隔,两个国度,三种归属。大爷家的哥哥年轻时去韩国打工回来给我们讲一个月一次假期如何在灯红酒绿间想念故乡。四姨和大姨家的哥哥则会时常讲述在延边大学的求学以及懵懂的爱情。种族,国家,宗教,信仰,在最原始的状态下都是狗屎,我们是有道德的人类,我们也是最可怖的动物。

35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一江有双名,朝鲜叫豆满,中国称图们。一江连两国,一江,既是一衣带水,又是天各一方;两国,既似情同手足,又像水火不容。作为为数不多的朝鲜族导演张律,虽身在韩国,然心系东亚,一直致力于依托影像实现民族共情,通过影像洞悉朝鲜族人情感,在《豆满江》中,脱北者在逼仄的空间苦苦寻求一丝归属感,一座桥它曾经存在过,现在也还在,但已经不同了。画面如真似幻,故事痛美并存,《豆满江》无疑是脱北者最真实的写照,亦是张律巅峰之作。

40分钟前
  • 亦可寻陳
  • 力荐

张律是我特别偏爱的一个导演,他的作品有文人气质,是以文学入了电影的,这在后来的《庆州》《春梦》中尤甚。《豆满江》表现的主题更大些,脱北者相关的题材也比较猎奇,但影片的气质极为冷静,角色的表情仿佛被吉林的冬天给冻住了,全部是僵僵的,以此表现出村民对脱北者的复杂情绪。

43分钟前
  • 李濛Lemon
  • 推荐

影像上非常漂亮,统一的色调是气候帮了大忙。往延边之路的河流与道路曲线的透视感,跟聚居地垂直墙面正向拍摄所形成的方正线条/景框的滞感,构成迥异的反差。两场性描写都很厉害,北韩人性侵姐姐一场是借着电视播出北韩新闻的“政治春药”;村长与豆腐娘通奸一场,要设置在做豆腐的案板上,性与生计被捆绑在一起。更多的政治隐喻与身份焦虑都跃然纸上,而两者都成立,得益于故事本身被密集聚合在一块的村庄模型。

47分钟前
  • 刘浪
  • 推荐

电影表象平静无波,人生的无奈与从容,人性的善与恶,政治的光明与黑暗却涌动其中。纵身一跃的反抗,超现实的友谊桥,张律电影的结尾堪比安东尼奥尼般深刻有力,且具有独特的东方韵味。第一次看反映中朝边境的电影,《图门江》至少为华人电影的多元性做出了贡献。

49分钟前
  • 帕拉
  • 力荐

北朝鲜难民与一江之隔的吉林某村落,及对后者日常生活的影响(或者说超越日常的影响)。边界、饥饿、尊严、兽性、背叛、绝望,透过少年昌镐的眼睛展开。张律作品里最有力的一部。几乎他所有电影里都有一个被强暴的女性来见证人类劣行和悲剧;要走回对岸的奶奶令人想起《童年往事》里的祖母,虚幻的桥。

53分钟前
  • 黄小邪
  • 推荐

柏林2010 Generation 14plus-水晶熊Special Mention。张律“跨境民族”题材中对“脱北者”表达最直接的一部,两国边界上边民的关系很是复杂,整个悲剧故事也写出两国边民关系-中朝关系的转变(友邦→恶邻),也特别好地写出了少年的逻辑。摄影非常棒,结尾真挺神的(画→《童年往事》式的老太太“回家”,姐姐突然说话)。

56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喂喂我是村长,宣布一个好消息,老朴家商店来了一车明太鱼,没现金的赊账也行,春天会高价收购明太鱼干,快来拿些回去吧。

1小时前
  • 让保罗切小田
  • 推荐

一种围城,北韩人想进来,本地人想出去,更多的人留在这里…老一辈对脱北者的坚定接受和友善,中年一辈的缺席和出走,年轻一辈的游离和困惑。开头昌浩装成尸体隐喻了结局,脱北者们吃饭的样子,对死亡的习以为常,受害者瞬间成为施暴者…只能送出破碎的火箭作为礼物,也只能接受无法起飞/逃离的命运;弟弟的纵身一跃和姐姐的突然说话,一边是跳楼,一边是堕胎,双重的毁灭/死亡…有没有那样一座桥…倒回去补看张律的早期作品,粗粝冰冷,让人噎住的沉重...导演说他拍摄的村庄实际没有任何人举报过脱北者

1小时前
  • 吴邪
  • 推荐

从这部开始喜欢张律。列入最爱的华语导演之一。

1小时前
  • 蜉蝣
  • 力荐

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张律都是目前最牛逼的华/韩语导演

1小时前
  • kulilin
  • 力荐

3.5 很多处透过窗框,并辅以工整的构图拍人,仿佛是在营造一种第三者视点。开头的空镜也是如此。接着是对居民的刻画,用麻木来形容似乎不当,那便作不外露吧。从中并未觉得在文化身份认同的探讨上有切中要点,更多地是关注那种自发自生的天然的欲望(感情)。收尾漂亮。

1小时前
  • Derridager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