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

记录片大陆2004

主演:内详

导演:张以庆

播放地址

 剧照

幼儿园 剧照 NO.1幼儿园 剧照 NO.2幼儿园 剧照 NO.3幼儿园 剧照 NO.4幼儿园 剧照 NO.5幼儿园 剧照 NO.6幼儿园 剧照 NO.13幼儿园 剧照 NO.14幼儿园 剧照 NO.15幼儿园 剧照 NO.16幼儿园 剧照 NO.17幼儿园 剧照 NO.18幼儿园 剧照 NO.19幼儿园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8 16:28

详细剧情

  湖北武汉一家全托制寄宿幼儿园,一群天真无邪的可爱孩子在镜头前展现他们最真实的一面。他们会为了对父母的依恋而大声哭闹、会为了和小朋友偶然的争执大打出手、会为了穿不上衣服以及摆不好椅子而脾气大发、也会为了星期四和星期五的先后顺序讨论不休。孩子的心中没有对错,就如同一张等待书写的白纸却又不可避免地被强加了许多来自大人的既定价值观。孩子无所顾忌的言语,似乎也折射出一些不难捉摸的意味……  本片2001年5月开始筹拍,经过3、4个月观察和准备于当年9月正式拍摄,历时14个月前期拍摄工作结束,于2004年3月正式完成后期制作,影片荣获第十届上海国际电视节最佳人文纪录片创意奖、2004年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纪录片大奖。

 长篇影评

 1 ) 张以庆说,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其实孩子们面临着好多好多的问题,比如衣服总也穿不好,鞋带系了个死结,摞不上板凳,那他就过不去,非常痛苦……
  
  有人说,张以庆以及他的作品颇具思想力、震撼力,开拓了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及审视的视野,呈现出了深邃的人文精神与独具特色的思想感情,具有可贵的价值,因而好评连连。
  
  也有人说,张以庆的作品,具有艺术的特质,其唯美而精致的表现形式、电影化的拍摄、制作手法,以及其主观意识的顽强表现等等,都有悖于电视纪实的精神等等,其作品应该划出纪录片领域。
  
  他自己说:我拍的每部片子都没有借鉴,就是要堵死后路,如果要有借鉴,我就会觉得特别痛苦,特别丢人。有时候会觉得,在这个社会,大家都是常态的,具有惯常的思维,在这个惯常的环境里,硬是要"生活在别处",才会有创新。一说幼儿园,人们就已经从判断开始了,就已经限制你的想象力了。因为我们已经被社会格式化了这么长时间了,如果要保持创造能力,就得这么顽强,就得逼迫自己。
  
  有一篇文章我看了之后,偷偷地有点高兴,他说张以庆一直在坚持他自己的拍片方式,以至影响了规则,甚至改变了规则。大家都呼唤多元的东西、多样的东西。我也反复考虑,如果别人拍了那种样式,你是否应该寻求新的东西?
  -----------------------------------------------------
  如果导演不那么刻意的追求艺术,也许会好很多:)
  例如,没有结尾那段有关老师生下了孩子,三年后也将进入幼儿园的话。影片会显得自然很多。

 2 ) 幼儿园里面没有春天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每个人都上过幼儿园,但是它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好的回忆。在我的印象中,那从来就是粗暴地将孩子从父母身边剥离并且把他们的心灵烙上痛苦印记的地方。世界不再是你一个人的,这本身也许意味着成长,但是在那些复杂的人际交往当中,有着无形的攀比和隐含的暴力。这种攀比和暴力,有时来自于孩子们之间,有时也来自于不负责任的老师。我曾经认为,一个孩子即使不上幼儿园,对于他的人生也并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但是由于成人习惯或者被迫着把注意力完全投入工作当中,就有了幼儿园开头小班全托的孩子们扯着家长的衣服哭泣的一幕。
 
第一次知道《幼儿园》,是在《新闻晨报》上。应该说报纸的介绍和自己看纪录片的感觉还是不太一样。原来张以庆并不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用一种旁观者的眼光冷静地记录着每一个片断。生活当中有很多伤害我们都无法预料,尤其当你不是故事的主角,就更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百般滋味。
 
镜头里面的孩子拽着大人的衣角看着别的孩子在幼儿园门口声嘶力竭,似懂非懂的脸上写满了莫名的表情,也许下一个轮到的就是自己。他们即将离开父母的怀抱,从周一到周五,吃自己并不喜欢的饭菜,和自己并不喜欢的人同处一室,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被完全打破,然后被老师们以同样的规则要求着,用同样的方式管理着。那个叫做马玉兰的孩子,显然是顽皮的,但是顽皮并不是过错,她在幼儿园遭到老师的不断指责,只是因为她妨碍了教师对于群体的管理,在一个注重个性的社会里面,孩子的棱角就是这样被不断地打磨,直到泯然众人。而那些半夜里面睡得正香却被教师一个一个从温暖的梦乡里面强行拖出来小便的孩子们,这个时候一定会想念自己无忧无虑的家庭生活。这一切都会在群体活动时发泄出来,一个男孩子三下五除二地把饭菜吃了下去,嘴里嘟囔着:“吃完回家。”而另外一个女孩子却还在那里寄希望于教师像妈妈一样温存,不停地向他们发出求救的信号:“老师,泼了。”所谓泼了的东西,就是她的饭菜,顺着花裙子的领口,一直淌到大腿上面,她的身后是无数孩子嘈杂的嬉闹声,没有一个老师注意到她。
 
在幼儿园里面究竟充斥着些什么东西?我们在片子里面看到的是无数的打闹、耍无赖,有的时候成人以为那也许不过是小孩子们常有的交往方式,但是乖巧懂事的往往被娇生惯养的孩子打到鼻腔流血,随性豁达的常常被不依不饶的孩子纠缠到耳鸣。所谓的友爱,恐怕只能是一种假象。张以庆经常在片子当中出现一个孩子独处的场景,教室外面阳光明媚,但是在那绿色油墙的教室里面却有一种冰冷的孤独。很多孩子都是以一种个人的方式存在着,尽管很多时候他们常常会给人一种群体活动的错觉。午睡结束之后,会有一个孩子慢慢地穿着衣服,或者是系着鞋带,他们以这样的方式有意无意的掉队了,最终在自己的努力中挣扎,走的时候也许会若无其事地打个喷嚏。都与他人无关。所以即使是在幼儿园里面,我们都还只是一个人。
 
这种独处让我们都会感到孤独,剧照当中的那个女孩子在片子开头哭得梨花带雨,背景音乐是《茉莉花》,幼儿园的门把孩子们和这个世界隔开,让他们只能透过院门向外张望。他们希望从那门缝里面看到什么呢,只有每一个孩子自己才知道,而往往等到他们长大之后,又会将这一切忘记,然后把自己的孩子也送进幼儿园。片子当中那个等着父母来接自己回去的孩子,看得我非常揪心,他总是不停地在幼儿园的前门后门张望,每一分钟都显得充满期待却又焦躁不安。孩子们在这一时刻是柔弱的,我见犹怜。
 
也许我们把孩子的想法看得太简单,但是对于这个社会上的很多事情,他们门儿清着呢。最经典的莫过于他们对美伊战争的评价,所谓的国家之间的恩恩怨怨,其实就和小孩子打架没什么本质区别。但是孩子又毕竟只是孩子,对于曾经带着这个民族无限伤痛的日本人,他们的仇恨又显得有点盲目和糊涂。但是即使是成人,又有几个真的是成熟的?所以我们无法苛求孩子。
 
除了幼儿园当中的影像,很多孩子的访问被穿插在片子当中,他们狡猾地在那里笑着,不愿意透露自己心中的秘密,显得真实而又可爱。他们用稚嫩的声音心算着数学,练习着“八百标兵”的顺口溜,他们有的时候会因为能力不足而答不上来,有的时候偏着脑袋却说出了比大人还要专业的答案。
 
在这个没有童年的时代,三岁的孩子们已经长大了。也许用一种悲哀的眼光来看《幼儿园》的我,是有点偏激的,但是我还是深深被那些孩子们感动了。孩子们只有孩子们自己的纯净,他们身上的污点都来自于我们这些成人的玷污。我曾经认为,应该让博士去教育幼儿,但是中国总是用分数划分教师的档次,而事实上大学的教育并不能将我们改变多少,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越来越藐视教育的能力和可能,但是我后来又认为,只要有一颗爱着孩子、明白孩子的心,其实学历的高低并不是教育者最主要的问题。
 
那些都是我们的孩子,也是曾经的我们。将来还会是我们的孩子的孩子。圣埃克苏佩里说过:“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个孩子。(可惜,只有很少的一些大人记得这一点。)”如果可以的话,真希望幼儿园的故事不再重演,但是这也不过只是一种希望罢了。

 3 ) 《幼儿园》简要评析

       张以庆导演的纪录片《幼儿园》于2001年5月开始筹划拍摄,经过观察和准备之后于当年9月正式拍摄。张以庆带着整个拍摄组在武汉一家寄宿制幼儿园“驻扎”14个月之久,拍摄了近5000分钟的素材。整个影片的制作过程长达3年之久,2004年3月正式完成后期制作。《幼儿园》荣获第十届上海国际电视节最佳人文纪录片创意奖、2004年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纪录片大奖。
(一)摄制对象与内容——生活折射的世界观
       曾经有人问张以庆,你们不拍讲故事,不拍做游戏,不拍唱歌,不拍画画,不拍六一,不拍国庆,为什么这也不拍,那也不拍,你们到底拍些什么吗?张以庆的回答是,在不知道要拍什么之前,必须学会不拍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
       在我看来,张以庆导演舍弃了这些司空见惯的场景,反而拍出了真正可以称之为生活的东西以及它们所折射出的幼儿的世界观。片子中老师的面孔极少出现,即便略有露面也多是一闪而过。相信看过片子的人或多或少会记住几张可爱的面庞,但其中一定不包括老师在内。伊文思说纪录片是一把刀,张以庆用这把刀把生活割成碎片。呈现在镜头前的是孩子们的嬉戏,玩耍,打斗,是穿不好衣服系不上鞋带时的尴尬,是吃饭弄得饭菜遍身时的无奈,是洗澡赤身裸体面对异性时的天真无邪,是看着身边的小朋友一个个被接走自己的家长却姗姗来迟时的焦急与不满。上课场景的出现与其说是为了表现点什么,倒不如说是为了转场的需要。张以庆放弃了幼儿园教学生活中最主要的部分,也就放弃了死板和呆滞,转而以对话、神态和动作描绘出了能反映孩子们心中所想的真正生活。
       所谓纪录片,就必须要真实地记录社会生活,客观地展示生活原生态景象。从《舟舟的世界》开始,到《英和白》,再到《幼儿园》,一直有声音在指责张以庆纪录片中的一些细节并不客观真实。然而纪录片在对摄制对象进行原生态描摹的同时,也需要主体选择的创造实践。正如同日记不是流水账,纪录片也并不完全是纪实片。
       穿插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的是孩子们在黑板前接受的采访。采访的问题涉及对“爱”的看法,“9•11”,国足,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理解以及才艺展示等等。其中,一个孩子心算的镜头曾多次出现。然而你虽然是多次出现,这个叫熊经纬的小男孩在镜头中出现时却是富含变化的。前两次回答正确无误,而再次出现的时候,听到问题的熊经纬几次深呼吸,就在答案呼之欲出之时,镜头已经飘然而逝。这是片子中的幽默,看完整部片子我们会笑声不断,但片子再给我们带来笑声的同时,也没有忘记给我们留下沉甸甸的思考。幼儿园中的孩子们到底是快乐还是痛苦?孩子们应该保持一颗纯澈的童心还是应该尽早走向所谓的成熟?成人们应该交给孩子们什么?孩子们最需要的又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在成人的角度和孩子的思维间寻找一个契合点?我们可能会想到自己的童年,亦或想到若干年后我们自己的孩子。从孩子们的回答中我们既可以感受到孩子的纯净与率真,同样也会感受到这种童真的丧失。这些问题与回答集中体现了纪录片应有的纪实性与思辨性相结合的特点,也反映了张以庆导演的挖掘和思索。
       片子中经常出现的一个画面是两个孩子在打斗或是纠缠不休之后,而随着镜头的摇转,角落里,另一个孩子瞪大了眼睛,目光纯澈,却冷漠地看着身边发生的一切。透过这些,我的内心深处泛起了浓郁的孤独感和隔离感。这看似熙熙攘攘的深墙大院里充斥的究竟都是些什么呢?
(二)叙事结构与手段——多条线索和丰富的转场方式
       14个月的拍摄,5000分钟的素材,使得《幼儿园》以客观视角讲述的故事包含了林林总总的信息。且不论孩子们复杂多样的行为,从时间跨度而言,影片经历了将近一年的时光,其中包括小班入学、大班毕业这些重要的节点;从人物群体而言,影片涵盖了小班、中班、大班三个年级的孩子。
       面对着一年时间内众多人物纷繁复杂而又极具不可预期性的行为,片子最终将它们呈现出来的时候并没有让我感到杂乱无章,除了日常生活与采访问答的大规模穿插外,还得益于多条线索理顺的叙事顺序和丰富多样的转场方式,而这二者又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1.小班、中班、大班的切换
       片子以小班入学为切入点,之后镜头不断在小班、中班、大班之间穿梭。除了常见的黑场、叠化等特技转场方式外,年级间的切换不乏别出心裁之举。如第一次由小班切到中班时,只是在音乐课的场景上采用了两个不同角度的远景镜头,在字幕的配合下,已然完成了自然而巧妙的转场过渡。
2.四季的交替
       片子经历了夏天到另一个夏天的跨越。在季节的过渡上主要以全景虚焦镜头完成。夏天到秋天的切换用到了落叶这样一个最具秋天特色的意象,同时用字幕“一叶知秋”加以提醒;秋天到冬天的转换则借用了孩子们的朗诵。衔接得当不露丝毫生硬之迹。而对全景中嬉戏的孩子们采用虚焦镜头,加以纷飞的黄叶或飘零的雪花,不仅营造了充满诗情画意的唯美镜头感,是画面不再枯燥和平淡,更能给人以时光流逝的感慨。
3.一天之中白天黑夜的变化
       影片中用了一个外景的镜头完成白天与黑夜的变化——用稍微有些仰拍的住宿楼的灯的渐次熄灭来表达夜幕的降临。
(三)视听语言——循环出现的音乐语言和独具特色的镜头语言
       影片中的配乐很简单,只有循环出现的两段音乐——片头音乐与民歌《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以下简称《茉莉花》)。抛开影片,单独来听《茉莉花》,柔和的旋律和舒缓的节奏给人以安逸舒适之感。片子中出现的《茉莉花》,一方面能够展现镜头情境主体的音响特征,另一方面有助于表现人物的情感与心理。比如在描述周末陈志鹏眼看着同学们陆续被家长接走,自己的家长却迟迟没有露面的焦躁不安和期待渴望想交杂的心情的时,使用这段配乐作为画面的补充和加强,同时对画面进行慢放处理,使我们更加具体而深入地体会到陈志鹏小朋友复杂情绪的同时,自己的内心还能保持一定的平静。
        片子中使用的镜头语言同样独具特色。最突出的特点莫过于拍摄高度的选取。面对孩子们,张以庆整部影片都采用了平拍的方式,甚至在面对成人时刻意使用仰拍的角度,把镜头和孩子的视角融为一体。镜头呈现的世界就是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在景别的选取上,片子中很少出现全景,而多位中景和近景,即使是全班集中在一起的时候,镜头还是更愿意去捕捉一个或两个人的举止。群体的行为可能并不一致,而单独的人物形象在反映群体特征的同时,也更有利于传达真实的情感。如果说片子有什么缺憾的话,我觉得在于缺少特写——我相信镜头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别开生面的有力的特写。
       另一个我十分欣赏的镜头语言技巧在于近景与中景的直接切换。片子在展现小班午睡的时候,使用的近景直接切到中景的镜头切换方式。如果要我来拍的话,一定会用一个拉伸的镜头,由近景慢慢拉至中景。而张以庆采用的这种干净利落的切换方式不仅和影片的节奏和平实的风格保持了一致,而且突如其来的近景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

 4 ) 你记得童年吗

看《幼儿园》前,想起《暗恋桃花源》里的话:我还不懂孩子吗,我就是由孩子长大的
其实片子里的一切,张以庆想说的一切我都是懂的,当我在片子里看到的一切场景皆觉得眼熟并且不住回忆自己的童年的时候就说明了一切
只是懂和记得不是一回事
成年之后的我们常常给童年加上了许多美好单纯的标签,使得记忆失去了其真实性
记录片的好处是没有设计和偏见,一切都那么真实
于是我们看到本以为是后天形成的如今的种种行为念头其实在幼儿园时就已经突显了
照样是有欺凌、瞒骗、暴力、虚荣
有人因此说人性的如何如何我想是徒劳的
人性单纯的那些时刻是很难捕捉到的
即便是这群幼儿园的孩子已经是被浸染过的
老师对一个生病吃药的孩子说:看着电视喝就不苦了。现在想来这分明是欺骗,苦的药怎么都是苦的。
小时侯我上幼儿园,奶奶送我的路上会一直夸我漂亮,试图让我忘记自己在去一个孤独的地方
三岁以前有意识无意识受到的教育已经向我们展示了这个世界的一些生存法则并且决定了我们的一些想法和行为

误记之二是以为童年如何无忧无虑
一件衣服穿不好就是整个世界都不好了
其实小时侯我们也是有很多不快乐的
但是好的是买了件新衣服或玩具就什么烦恼也没有了
长大之后也烦恼并没有多多少,只是小时侯仅是以为外界的不顺而自己不快,现今多了很多有心升的自扰
身处云端也会无来由的寂寞,而这些是童年不曾有的
仅从这点讲,童年的确快乐的多。一个男孩子说:快乐最重要,钱买不到快乐
现在我们已经不敢理直气壮想都不想地说这句话了

看到的比较有趣的现象是小小的孩子便明白民族的仇恨
联想到有句南京话最近一直让我觉得有深度,其他地方人上当便说上当,在南京话里莫名被人骗了,我们说:上鬼子当了
看来民族仇恨果然根深蒂固

另一件引起共鸣的就是一个男孩子左顾右盼地守侯家长
这是我整个童年都在做的事情
那个时候爸爸妈妈都很忙,家住得很远
放学早了,我也没有办法回家,坐在教室慢慢等,早点看见妈妈在窗口出现就是那个时候最快乐的事情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我一直觉得妈妈更亲的缘故,看见她整个世界就美好了

当然童年也有许多很好的品质,如今的确是被我们遗忘了
我们那时便会向世界抗争,以哭闹的方式赤裸裸向世界要妈妈和回家,为什么现在变得隐晦阴暗或者另一方面根本舍弃了这种抗争?

 5 ) 那些花儿

交个女朋友,还是养条狗!
——何勇


你最亲近的人以爱的名义把你丢去陌生的环境里让你接受折磨——哦不,应该说是锻炼。以期未来你在这残酷的社会里能得以立足,最好还混得不错。

但更有可能他们根本没想那么多,只是图省事儿,甚至干脆想也没想就做了别人都在做的事儿。

你度日如年,不跟别人往来,不打算妥协的试着融入这里。因为你要有气节的坚守着,直到熬过这场旷日持久的考验。

你果然熬到那天,妈妈来接你了。离去时你大松了一口气决定宽恕这些人,甚至可以慷慨怜悯的抛个飞吻给她们,因为你已经自由了解放了奔向美好未来再也不会回来了。

然后下礼拜一你发现自己又一次被遣返了回来。

没人会来解救你,还是学一点小花招比较现实。你得学会逢迎。既然来到这个世界,迟早要学习它的规则。早点学乖,好过撞个头破血流后屈辱的服从。

成长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而你时刻都要接受身边的一切对你造成的影响,无论好的或糟的。

一件事会在你稚嫩的小身体上造成伤害。另一件事会让你纯洁的小心灵蒙上阴影。

而你要么被欺负,要么就得学着欺负别人。或者更精明一点,避开直接的争端,去找更厉害的人来帮你解决问题。

你学着用大哭或其它手段来要挟得到你想得到的。
你学着用成年人的想法来回答问题以得到赞许和喜爱。
你学着服从,或者盲从。学着哗众取宠,学着出人头地。

活着到底有什么乐趣?嗯?为了那一点可怜的乐趣你宁可忍受绝大多数无聊甚至艰苦的时刻。

而那快乐究竟有多快乐多值得你其实也记不确切了。也许是一只鸡腿,也许是一句夸赞,也许是妈妈接你回家的一刻抱你在怀里还帮你穿裤子。



我才不要制造一个生命体来到这个世界,既然我无法向它吹嘘保证这一趟是值得的,也无法预先征求它的意见。

——怎么样,出来玩一趟,试试看嘛。哪,如果不好玩,你随时都可以改变主意哟!

我不要它成长为一个像我一个恶心的成年人。

我更不想它万一是个很棒的家伙,却不得不整日被一群恶心的家伙和一堆恶心的事儿所恶心你知道吗?

 6 ) 一名未来幼儿园老师的观后感

  幼儿园不是NEVERLAND。孩子在幼儿园所经历的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入世而不是出世。所以无论孩子经历了何种的痛苦、无助、委屈、愤怒,无论幼儿园已在一张张的精神白纸上勾勒出了怎样的图形,这都是一个人在成长中所要面对的,或早或晚。
  片子中反映的全托生活很真实。拍摄者冷静地暴露出中国普通幼儿园所存在的很多问题,但他只是通过群体中的幼儿百态来反思人在社会中的处境以及教育与人之间的冲突。他深入挖掘了一些因素,又忽略了很多因素。
  从片子中的教室环境来看,这是一个级别一般的幼儿园。桌椅摆放十分紧凑,孩子的活动空间十分有限。从幼儿社会性发展来看,若孩子的个人活动空间狭窄,极易引起各种行为问题,如攻击性行为。教室布置了无生气,而且我没有在镜头中看到合理的区域划分,即美工区、阅读区、娃娃家等。我非常怀疑孩子平时是否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由的区域活动。
  中国幼儿园中教师与孩子比例失调是顽疾。所以我一定都不惊讶拍摄者能够记录到那么多没有教师关注引导状态下孩子的失控行为以及教师专横的一面。当一个教师应对三十多个孩子时,了解个体需要、注重个体差异性何从谈起。不过片子中的教师也确实差强人意,从常规到活动,从言语到行为,从调解幼儿矛盾到矫正幼儿行为问题,都做的不合格。
  最后想对家长们说:第一,尽量不要全托,无论工作多忙,每天都要记得耐心的给孩子讲一个睡前故事,对他微笑。第二,幼儿园不是为你看孩子的地方,那是托儿所,好的幼儿园会让你的孩子有所成长有所思考。第三,爱孩子但不要娇惯孩子,一切为了孩子但不是帮孩子做一切。

 短评

“爱,就是我把你抱着”

4分钟前
  • 还行

我一直认为 没有解说词的纪录片才是好片。。这是张以庆最好的作品 他用14个月的素材带剪成了没有尿点的70分钟 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过去 让3岁半的非非看到他自己的现在

6分钟前
  • 周鱼
  • 力荐

其实这部高分纪录片挺差劲的,可以说浪费了大好题材,甚至后来让人感觉一切都是事先安排好的摆拍。但我却很喜欢它,相信小时候上过幼儿园的八成可以从中找到共鸣,孩子的世界也和成年人世界一样,从小就是各种虚伪欺凌假模假样杀鸡儆猴。天朝的环境莫非真的适合赚钱,不适合抚养孩子?★★

1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很不错,有现实意义,摄影构图很美,基本五星。

15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差劲的幼儿园,但是只有从很差劲的幼儿园升入很差劲的小学才不会有心理落差,我们的服务都是配套的

20分钟前
  • 王xx
  • 还行

幼年时期所展现的属于人类那些毫无保留而纯粹度极高的悲欢、爱恨、善恶、愚蠢和智慧,其纯粹、强烈和直接的程度让我无法直视。第一天的分离焦虑撕心裂肺的哭,和最后毕业照上熟悉的坐姿——只想要忍泪唱起那句歌词:“不要走,大钟即使敲响你别放开手。”

24分钟前
  • 力荐

【50:40版本】其实成人看孩子是一件很不公平的事,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他们也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只是有样学样而已,这种不平衡的缺失只有他们长大后在下一代身上才能弥补。愿孩子的心都纯净无比,孩子的生活都能无忧无虑。(大学时儿童心理学老师给我们看过孩子访谈的部分)

27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推荐

张以庆说,“或许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幼儿园》是一则成人寓言。说童年是美好的,只是成人的一厢情愿;说孩子是单纯的,也只是成人的一种预设。《幼儿园》让我们在孩子身上看到成人社会。对于下一代,我们并不了解。

28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众生相从幼儿园就开始了~

33分钟前
  • littletwo
  • 推荐

---------“请你们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中国儿童的批量制造

35分钟前
  • 格子
  • 力荐

太好看,完全原生态,教育心理学读本。简直是面凸镜,折射出整个中国社会与中国人的面貌。“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可有些自小已丑陋的面容与话语,让人心中一凛。看一看,就怀疑中国二十年后也不会大变。哦哦,最感人是那呼唤妈妈后,一瞬间黯淡下去的小眼神吖…让我真想回到小时候被爸爸接幼儿园的一刻

39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你爸爸是做什么的?”——“警察”“当警察要做什么?”——“收钱”“收上来的钱怎么样了?”——“给领导”

43分钟前
  • 柳无码🌈
  • 推荐

除了难看的带下划线的小标题以及难看的片头名字体,同样不明白为什么单独采访的小朋友几乎全是小男孩。- -,(我常常在想这个片子究竟在表达什么,因为更多的我看到的不是孩子们身上与生俱来的东西,而更多的是在成长过程中耳濡目染的大人们和社会上的各种“德性”而对他们的影响!真可悲。)

46分钟前
  • 如花就是小妖
  • 还行

一半是天使 一半是恶魔 尽是真

51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看上去很美”的真实版 看后让人会心一笑 因为生活在shzy国家的我们大多都是在这种类似的环境下稀里糊涂地长大懵懵懂懂地随着社会摆弄,渐渐失去自我却浑然不觉,然后老去…可悲又可叹的人生..而我们再也不回不去那个没心没肺的年代 再也无法把悲伤的歌唱得那么无忧无虑 我们青春的小鸟一去不再复返…

54分钟前
  • 猫龟🐌
  • 推荐

我们是在怀疑啊那本就自己的童年,谁都感觉单纯来的直接喜怒发的纯粹可为毛都不愿延续了。如果你记得那孩子焦急等待的模样那我说人生来就孤独你一定承认如果你记得死抓衣角不放嚎啕大哭的孩子,那我说人无论走多远其实都为了回家你也一定点头。如果你记得顽皮女孩被训斥那我说天性早被既定规则给扼杀.

58分钟前
  • 力荐

简介说的挺好的,除了被孩子的天真无邪打动之外,一些大人和外在环境所强加的价值观已经印在孩子身上了。他们不知道去辨别,只是吸收,然后长大了也便忘记了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么一道记忆。如果让8年后大班毕业已是初中的孩子们看自己,可会突然湿了眼眶,还记得当年的四季朗诵,还有勾手指约定的眼神么

59分钟前
  • Strelizeia
  • 力荐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能唱出“I love you”,却觉得“我爱你”是恶心的话、说不出口?为什么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就会被冠以“害人”的罪名而无法为自己辩护?为什么孩子会去憎恨没见过、甚至不确信是怎么回事的“日本鬼子”和美国人?

1小时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力荐

因为王菲的推荐,终于看了完整版。。。小孩的世界没那么简单,大人的世界没这么复杂。。。还有,武汉。。。

1小时前
  • 肖浑
  • 力荐

哭的闹的打的骂的听话的调皮的恨的爱的,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幼儿园,一个提前的成人世界,一个微缩的世间百态。

1小时前
  • 花儿果果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