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时光

剧情片日本2003

主演:一青窈,浅野忠信,萩原圣人,余贵美子,小林稔侍

导演:侯孝贤

 剧照

咖啡时光 剧照 NO.1咖啡时光 剧照 NO.2咖啡时光 剧照 NO.3咖啡时光 剧照 NO.4咖啡时光 剧照 NO.5咖啡时光 剧照 NO.6咖啡时光 剧照 NO.13咖啡时光 剧照 NO.14咖啡时光 剧照 NO.15咖啡时光 剧照 NO.16咖啡时光 剧照 NO.17咖啡时光 剧照 NO.18咖啡时光 剧照 NO.19咖啡时光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3:07

详细剧情

  阳子(一青窈)表面看来是个温文有礼的传统女性,却有前卫出格的思想,台北教书生涯让她收获了尚在腹中的胎儿,并就是否将他(她)生下与父母产生矛盾——她不认为孩子一定要有爸爸。小书店老板也是阳子朋友的肇(浅野忠信)虽喜欢她,但因没作好承担责任的思想准备,并没在阳子人生最困顿时伸来一双及时的手。  作为纪念小津诞辰100周年而拍的该片,没能复制小津镜头下的东京景象(因为已经消失),却复制了小津电影里安静恬美的意境和隐忍克制的情感。但时间毕竟流过了几十年,隐忍情感的角度已有很大的转变。

 长篇影评

 1 ) 有很多影像在咖啡里浮现开来

有很多影像在咖啡里浮现开来


我喜欢去看每一片天空海蓝的颜色在白云尽处搁浅。这些平面之上,所有的静谧与躁动仿佛沉淀,而阵风尚未吹起,簇簇反射阳光的树叶枝干疯狂地将影子伸向大地。只在无数激情落寞交替的街头巷尾,还有着最后一粒尘土做着最后华丽的舞蹈。我也喜欢冲一杯深棕色,苦冽绵密甘甜稀疏的咖啡,然后慢慢品尝。这些时候,咖啡的柔烟在骨瓷杯的烘衬下显得潮湿温暖,而手指微凉的时刻,恍若绰绰而去的光年在耳畔溜过,穿行去玻璃门的咖啡馆与狭窄的沙发空隙,只有一种莫名沉吟直抵惶恐交错的内心。

其实,很多时候,喜欢一种物件或沉溺一部电影,都只因触目那一刻就不可自拔。

就像把候孝贤的《咖啡时光》放入影碟机。纯粹的,只是喜欢它的电影海报——两个似乎无甚瓜葛的男女默默低着头沉思,背景是大片的新绿与一团缓慢过渡成火焰一样炙热的阳光。这一切,似乎充满了明亮,也拥有着透明的哀愁所铺陈的底子。于是,就固执地认为,这样的故事必是婉转而精致的,就像它的名字,就像一杯咖啡,一段时光。曾经的眼前风景与此刻舌底咖啡的味道交融、升腾、变化,就此化成一舟载不动的离愁与翻云覆雨的缱绻。

其实,还是惊诧于它的平淡。故事的开篇,就是狭小逆光的屋子,机位低低地递出镜头,一个女人只是在波澜不兴地晾着衣服、接电话、房东叫门、给房东拿台湾带回的土特产、继续接电话、讲自己的梦……或许,真的是过于庸碌,以至这样的沉闷的开始到底使我不能定下神来。于是,接下来,当女人在街上走着,逛着,游荡着,失了神一样走上电车,不知去向何方时。我终于选择退出了碟片。

忘记又过了多久,再看《咖啡时光》。三个月,四个月,或者是更长的时间,一个人,窗外依旧夜色弥漫,一杯咖啡在手间的掌纹里泛起微暖,灯光昏黄,脑海中不禁又泛起那个形单影只的女子,想起她未曾延续的故事。

而这部电影,与之标题注明的咖啡相比,风格所执着的却似乎只是一种清茶浅饮般芬芳。若无骨的清风,缓慢地拂过生活中每一个不能被完整记载而又真实存在的日子,时而低回时而流连,除去展示着日常反复的细节与繁冗的常规,电影里最常出现的便是电车,那些总是能在视野中出现的运输工具,咣朗朗地将奔波的人们按部就班地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多少人无数的时间就那样耗费在这狭小的空间,去远处,去近处,往往又在最后回到终点。于是,我们总能看到的是在安静电车里每一张面孔都如此疲倦,却又无可奈何。似乎,凌乱的城市,早已经是无主题的变奏,每个人都希冀栖身其中找到一个和谐的所在,可往往却又是最出离与不相与共的音符。交错的电车轨道,一群群穿梭的人群。一切显得是那样随机,可叙述总是从这里开始。那些无处倾泻的情感,也在指间流沙的缝隙间显露了出来,一点点腐蚀着生活里静静起伏的情绪。

于是,就那样一个人在街上在太阳下行走,一个人在雷雨夜打电话给朋友,一个人因为身体不舒服而蹲在车站边,这个并不脱俗美丽又十分安静的女子,好像一片随时可以被风吹走的叶子,站在树枝头顾影忧伤。

而他只是一个小书店的店主,从来习惯小心翼翼地隐藏着自己的情感,他帮她找她要的音乐家的资料,他知道她怀孕后为她画画,他遇见了在电车里小睡的她,也只是默默地看着,带着一丝喜悦与羞赧。这是一种纯洁得让人眩晕的爱,因为他从未试图走进她的生活,而只是在那么近的距离,做那么辽远的守望。

我在想,为什么电影会叫做《咖啡时光》?是因为生活的味道已经足以让一份苦涩在静静回忆中,于味蕾绽放芬芳。还是因为有太多的印记已经在我们的梦中扑朔迷离,可只有咖啡的香芬再次恍然飘起,我们才能重拾起旧日柔软的时光?也许,喝一杯咖啡的时间,看一幅别离的画面,对于一个人的一生而言真的是太仓促也太短暂。但有的时候,你又会觉得,相较一个庸懒的午后,或无所事事的深夜而言,它又非常漫长。漫长得足以让所有温暖的影像都重新浮现,而醒来时却只发现一枕湿泪。

或许,真的没有什么会比一杯咖啡更接近这电影的质感。候孝贤说:坐咖啡厅就像坐火车一样,晃啊晃的,那种平稳的节奏,人就恍神了,很容易就会睡着,就会有很多影像浮现开来。就像他在她来的时候,叫一杯她最喜欢喝的咖啡。就这样一起在不同的杯子里品尝着相同味道的咖啡,在彼此对应的角度,看相互身后的风景,洞穿岁月的不是利剑,而是这轻缓湍急的瞬间所堆叠起的深渊,就这样一起闲适地聊天,谈着童话故事,谈着音乐家,谈着东京,谈着互相喜欢的东西,好的时光总像咖啡一样滴滴香浓意犹未尽,或许,这就已经是足够在多年后回想起仍最美好的事。

片尾,是两个人在站台上并排站着,并没有言语,只是看着一辆又一辆列车呼啸而过,他们都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只有我仓皇地起身,踉踉跄跄推开门,碰碎一杯多年在手掌中温暖而过的咖啡,凝固成或深或浅与往事咬合交错的痕。

 2 ) 咖啡时光


1)
《咖啡时光》——昨晚是第一遍。

今晚又重新来过。

要怎么说?……没有大悲大喜的东西——如之前意料的那样;但眼睛和内心最敏感的那一块都在片子的结局处变得潮潮的……

2)
因为之前始终有所谓“松竹映画委托侯孝贤执导此片以纪念小津百年诞辰”一说压在心里,令“头一遍观影”完全不得轻松的氛围。片子里每一段以中远景的固定机位摄取的长镜头都让我不由地想把这一日一台两位杰出的东亚导演之间拿一根长细的带箭头的线绳给穿连起来。

回头简单地品味一下侯导先前的作品——如果以90年代为界,不论是“之前”的安静悲凉还是“之后”那些morden青年的光怪陆离,似乎都与小津先生自始至终所秉承的“以平和处打动人心”的电影理念之间存在一定的出入。
 
3)
如果说电影的“实用主义”价值是在于恰如其分地填补或者折射我们生活的各个部分,那么《咖啡时光》从情节到情绪所指向的便是我们在个人独处时的一种很温文的状态:丢掉“比较”之下的故作姿态和虚荣躁动,静静地享受一颗诚实之心带来的平和意境——无论坐在家里还是走在路上,幻想、发呆、或者任脑子完全休息什么都要不去想——支持生活前进的唯一原则就是一定要保持舒舒服服地、自自由由地,因为怎么着那都是属于自己“一个人”的世界。

“一个人”的时候,世界是轻盈的,含着希望;

当环视周围——父母、挚友,默默给予的爱和理解,那又是何等的温暖。

总之,让我们确认这样一点吧:生活可以足够美好。你越是处世平和,它就越以温文一面不断赠予你或新鲜或隽永的美好。

4)
《咖啡时光》希望重现小津电影世界中那份“收敛中的感动”。

从前我们已经利用电影表现了太多的张扬,太多的激变,大多的天马行空。而“收敛”和“隐忍”是属于小人物的人生特质。大多数人命定只能拥有这样的平凡人生:居所是一处临着城市轻轨的便宜简单的小屋,喜欢穿着很不讲究的棉布衬衣,搭电车的时候或者站在门边若有所思或者刚巧碰到一个坐位,就在那里脑袋一点一点地打瞌睡……表面看这些元素似乎干枯无味、完全不具有利用戏剧来进一步升华其主题的可能性;然而,当电影尝试以一种相当低调的语境表达一种极为“收敛”的写实景象时——正如《咖啡时光》所例证的——即使没有一个整状的故事情节,感人之处依然比比皆是。每个人会从中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有时候甚至不是找任何真正发生过的事,而一种对生活自我品味到达细微处的相似感觉。

5)
我从阳子惯常的目光和姿态中看到自己。没有任何惊愕——

常常一个人。走在路上。会到固定熟悉的一家小店坐着:写字或者看书。有时会待在自己的小屋里。像懒猫一样睡觉。在阳台的衣架上一件件地挂出刚洗好的衣裳。有一个很好的异性知己。有很担心自己但始终不多言的爸妈。说不定哪一天,也不会不结婚,但决定生下一个孩子。说不定哪一天,会跟一个人在街上默不作声地走,只要那是舒服的,接着,就会一起走一辈子。
 
总之,所谓“共鸣”之处,全都是我日常感觉最平和之处。所以,完全没有惊讶。



……

嗯,就是这样了。

 

 

 

OVER

 3 ) 淡淡的人生

看这部电影真的好机缘巧合,匆忙赶回去的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有份受到邀请,9月份专诚跑去威尼斯看影展的Lemon半夜里鬼鬼祟祟把我拖去他家叫我看片,《咖啡时光》,用DV小心翼翼的偷拍回来的。。。我狂汗,说你如果被发现岂不是会被老板炒鱿鱼。。 。然后我便开始随着有些许摇晃的DV看起了这部侯孝贤的新作。。。

嗯,回到电影本身。向小津安二郎致敬,再没有比侯孝贤更好的人选。《咖啡时光》在表现手法上承袭着小津节制和隐藏的特点,一样的意味绵延、悠长静谧。
咖啡时光的故事层几乎是空白的,这也是很多人会觉得看这部片子会看到睡觉的原因,侯孝贤这次要表达的是一种状态,一种现代城市中罕见的平静的生活状态。然后再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忧虑与不安从这种平静中反衬出来,就像我们的现实生活,很多冲突恰恰不是由表面的剧烈争吵显现的,而是默默存在于身边人的每一个行动中。

朦胧而漫不经心的好多长镜头中,我们可以感受得到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诗意。静谧的咖啡馆,穿行闹市的列车,和煦温馨的阳光,侯孝贤以此捕捉生活的意蕴,淡淡的柔柔的阳光下,唏嘘年华流逝之感直指每个人的内心,令人动容。

2005.01

 4 ) 数进扁桃——《咖啡时光》之拟

    说侯孝贤的文字已然充栋,便是没有新作推出,隔些时日总有人发乎于情,蹈乎于笔,略带虔诚的供些辞气。而侯孝贤的魔力就能像马尔克斯笔下那个吉卜赛人手里的磁石,“早就丢失的东西也从找过多次的地方兀然出现”(《百年孤独》)。而侯孝贤帮我们找回的约莫就是某种过往或是当下的时光,而这部《咖啡时光》亦是如此,只是有了味觉的概念。

    但凡好东西是要用等的,大抵这样的方式本身就已经是领受。《咖啡时光》没有想象中的长远,也不显山露水,松竹映画把导筒交到侯孝贤手里,定是想为小津安二郎找一个肯态贴心的,为他的百年诞辰洒一杯清酒。所以侯孝贤还是领会了的,虽有貌合神离,然总一五一十的在镜头上趔趄摆布开了,一百多分钟下来,侯孝贤还是侯孝贤,小津依然是小津。

    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有一部片子叫《Tokyo-Ga》,一般都将之迻译为《寻找小津》,似有一厢情愿。文氏实际上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观察当时的东京,将影像问题连同现代城市的生活模式一并思考。《Tokyo-Ga》向小津致敬不假,事实上却更重於揭示父辈代的电影观濒临消殆,藉影像的“失真”切入现代的影像危机。而2005年的侯孝贤恰要表现此种危机,将之看成是跳脱小津的时机也未尝不可。

    作为十个巴黎方可相抵的现代东京,一个今时日本社会的极景体,传统岌岌垮坠。小津在《东京物语》获得《电影旬报》十大佳片第二名后说:“我试图通过孩子的变化,来描绘日本家庭制度的崩溃”。《咖啡时光》里少女阳子,新一代的日本人,已然不再囿于半个世纪前尚且牢固的秩序之缚,向往更为年轻、更为自由、更为个人的生活方式。少女阳子的职业是自由撰稿,她一个人离开家庭在东京栖居,怀孕且不曾动念婚嫁,她选择将孩子诞下,做一个独立的未婚母亲,而她的父母在得知此事后更多也只能是抱以沉默……在阳子身上,侯孝贤为我们悄悄洇开了半个世纪以来日本社会与家庭、千头万绪的不变与改变。现时代东京的生活状态,更多时候是电车里一场小睡,榻榻米上叉手叉脚的无心无思,半夜醒来厨房里的一顿宵夜或者林林总总的咖啡馆(食肆)里静静独坐的时光——芜杂、喧嚣、忙碌的表象下,静默依然,且多了一分孤独况味。即便偶有街景和大范围的取景,画面依旧拥挤而局促。人与人恭敬谦和,邻里间躬亲有加,在在重复着“你好、谢谢、对不起、打扰了、抱歉……”之类的客俗礼让。此等细碎而井然的言语漂浮于促狭的城市日常生活空间中——而这两者的叠加,看来便是作为繁华大都市的东京,和我们所熟知的侯孝贤电影里的台湾乡村大相其异。

    《咖啡时光》中的人物大都是有过故事的,带“故事”上的场。侯孝贤却通通剪去。这是他向小津学得来的匠气,可侯孝贤毕竟不能是小津,他没有宝相庄严,只是凌乱气韵。他亦回不到《东京物语》或是《晚秋》的景幕当中,而侯孝贤找到了东京密网轇轕的城市列车图景,寻着了都市自由的落脚点——咖啡馆,亦是新一代崇尚自由的年轻人于审美扩张时代的寄生和团缩。所以淡定的生活未为了然,“更大的破坏要来”(张爱玲语),咖啡毕竟是带味的,苦可以是美,像德语诗人保罗·策兰所写的:“使我变苦,把我数进扁桃。”(《数数扁桃》)

 5 ) 那些静谧的时光

花了好几个断断续续的午后和傍晚才看完这部电影,看完后发觉自己其实是非常喜欢的。它应该被投影在房间的墙壁上,我们在房间里阅读,谈天,喝水,吸烟,走来晃去,而它始终作为这一切的背景。

电影是侯孝贤受松竹公司之邀,为纪念小津诞辰一百周年所作,我没看过多少小津,所以对此也无从说起,但是电影里那个知道女儿未婚先孕后大段大段沉默不语的父亲,倒是真的非常小津。

整部电影非常自然,侯孝贤基础上的自然,这一次好像推到了底。看不出任何经由事件去推动的情节,只呈现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周遭情境又仿佛具备跟人一样的地位,那些并没有被故事化的个体居此情境之中,显得异常饱满,自足。整个电影里面贯穿着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不含一点固执的成分,来自于一种将生活作为整体把握的自信。

侯孝贤对封闭空间似乎可以把握的很好,女主角在书店的那个长达五分钟一动不动的长镜头,那种静谧的感觉是怎么拍出来的,简直称奇,逼仄的房间里,那氛围,那从街上折射过来一寸一寸的光线,仿佛从那个场景中弥漫而出,倾泻在电影的其他角落里。不过对于风景和静物,似乎还是没有小津那么稳健。

实在很喜欢影片里的浅野忠信!电影里他是一个电车迷,在最后几个镜头里专心致志的用麦克风收集电车的声音,电车的声音有什么好听的呢?我觉得也还蛮好听的,渐行渐远的时候,轰鸣喧杂的时候,机械的声音里,真的听得出寂静和热闹,侯孝贤将这样的把握确凿无疑的交给我们,并且还是通过电影,能做到这一点,我觉得还真是了不起啊。

剧本里,朱天文好像想说浅野和阳子是有过什么样子的情愫,但侯孝贤几乎取消了它们,这不是更妙么,我总觉得,还是做减法更妙,减到后来剩下的全是一丁点儿也不能再少的东西,那便是人与人之间再不会更弱的一种联系吧。在这种自信下,再去建立关系,不管发生了什么,不都饱满清亮么。

侯孝贤曾经在文章里引用过小津的一段话:“高兴就又跑又跳,悲伤就又哭又喊,那是上野动物园猴子干的事。笑在脸上,哭在心里。说出心里相反的言语,做出心里相反的脸色,这才叫人哪。”

话是这样说,可我也不全相信,每次看到又跑又跳,又哭又喊的人,我们不也还是在心里暗暗为他们叫好么,一点也不少。我在这部电影里看不到什么相反的东西,仍旧有好多心情漫过了胸口,终于随着那首动人的《一思案》,又回到了心头。

PS. 去年写的,因为与自己而言有些特殊意义,贴出来看看。

 6 ) 情境超越故事:《咖啡时光》与侯孝贤

转自东西网
原作者:托尼· 麦克滨
译者:洛阳伽蓝记,译作http://dongxi.net/b09mc


托尼·麦克滨,独立作家,教师。为爱丁堡的The List 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电影和文学杂志撰稿。


天真无知的观众观看侯孝贤电影时,可能会觉得不过是无足轻重的片子,绝不是大师之作。此语境中的天真无知的观众也不是简单一般的观众,他们也可能了解并赞赏马丁·斯科塞斯与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作品的激烈复杂;喜爱布莱恩·德·帕尔玛与罗伯特·阿尔特曼精湛的长镜头艺术。但如果他们不知道侯的异质性天赋,他们就是天真无知的。侯坚持不懈地让影像充满悬而未决的可能性,不是设计好叙述迷局让观众去填补空白 ,而是让观众费解,这种费解正来源于以局部视角关照生活。让我们从美学与哲学两方面来论述这一点。


先看《咖啡时光》(2003)中一个前面的具体场景,年轻的中心人物阳子(一青窃)去拜访在东京经营书店的朋友。场景中还有朋友的狗,有很多关注点--阳子从台湾带回一只表给肇(浅野忠信)作生日礼物--侯对于构成影片片段的多样性元素,而不是场景的意义更感兴趣。这种松散性将把侯划入让·雷诺阿、罗伯特·阿尔特曼以及其他一些电影导演的传统中,他们关注影像,高强度制造前后景差异,从而让你不能轻易地吸收信息,因为总是有更多的信息需要回应。但是阿尔特曼、雷诺阿这样的导演是忙碌的:部分原因在于他们的长镜头探寻意识需要持续不断的众声喧哗。我们可以想一下雷诺阿《游戏规则》(1939)中的早期场景,宾客到达时,导演就让角色们从景框的四面八方进进出出。同时,批评家宝琳·凯尔也精敏地指出,阿尔特曼的《婚礼》(1978)"就像一袋爆裂了的弹珠,人们即刻以各种方式狂奔。"


侯孝贤的电影有点儿阿尔特曼和雷诺阿的影子,但是感觉又非常不同。他的影像当然很完满,但并不兴奋热烈,相反,十分安静沉着。在阳子、肇与他的狗的场景中,很多事物进行着,但是我们却没有弹珠袋子爆裂的感觉。侯创造了一个悖论:他填满了景框,却留存了一种寂静感。通常,通过这种取景方式,侯保持了人物动机与行为的模糊性。而让物体和非人的东西(比如肇的狗)与主体一样处于视觉中心,侯在完满的场景中制造出一种稀疏感。这里我们可以想一下《南国再见,南国》(1996)中侯用远景拍摄的打架片段,或者《海上花》(1998)中在场景后部发生的自杀情形,这样我们就能很容易地错过角色从窗户跳下,自杀身亡的那一刻。让摄影机处于那样的位置,或者暗示人们更应注意前景而不是后景,侯正是在形式而不是主题上获得了他电影的模糊性、费解性以及不可思议性。


主题方面,《咖啡时光》几乎是一部小津安二郎电影。(与当代台湾人做比较,也可能更是杨德昌电影)。当然,它是为了向小津致敬,庆祝小津百年诞辰而拍摄的。但是,小津作为电影大师,却从不是一位传统的大师,他的电影频繁地聚焦于对家庭意义的理解,友谊的重要性,婚姻的重要性。正如唐纳德·里奇所说,


小津很多电影中关注的生活,都是传统的日本资产阶级生活。这种生活的特性是,缺乏那种不那么压抑的社会中常见的戏剧性高潮和深刻之处。


里奇接着引用G·K·切斯特顿的话:"传统意味着对我们社会中最卑微的那个阶层,也就是我们的先人,投赞成票的权利。这是一种让死去的先人享受的民主。"而小津是一个民主的传统主义者,尽管人们认为侯的个人位置与小津有相似之处--他和对传统缺乏尊重的年轻一代之间存在问题--但这通常不是他美学焦点的一部分。比如,在《千禧曼波》(2001)和《南国再见,南国》中,他停驻凝思的与其说是传统,不如说是角色们无处安放的精力。不管这表现为《南国再见,南国》中的打架,《千禧曼波》中跳动的电子乐,还是《咖啡时光》中,中心人物阳子拒绝嫁给使她怀孕的台湾男朋友,侯都展现出了角色们的漂浮与寻找。它们通常都是非传统的,尽管在很多方面侯有着和小津一样的寂静风格,但小津的寂静是由对话激发出来的,人物们在公寓里慢慢地走来走去,啜饮清酒,或者坐在办公桌前。侯的主题旋律更可能是由摄影机运动或者是全宽度全景深的景框形成的,他会找到一个远离他躁动不安的角色们的位置。


从我们提出的视角来看,我们能发现马克·卡曾斯在《电影的故事》一书中所持的观点基本上是正确的。即,不像好莱坞,小津应该是摄影机中心。他说,


如果人物在小津电影中,比在任何其他导演的作品中都能最清楚不过的处于电影空间的中心,如果他的世界观--他对社会和心理变化可能性的感知是如此构成的。因此,至少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将他的作品,置于世界电影美学光谱的中心。
 
因此,尽管侯对小津表示无比钦佩,貌似他所追寻的却完全是周边多于中心,不管我们对中心如何理解。他通过这种方式去除了摄影机中心,即不让电影成为观察人物的空间,而是成为周边之物可以变成中心的空间,它成为中心不是通过其在景框中的位置(阿尔特曼就用牺牲整体布局的方式寻求周边),而是通过观众留心到周边的敏锐感觉。就像我们细看精心建构的整体布局,试图聚焦于真正重要的东西。因此,它首先不是观察人类的空间,而是为了让人类观察的空间。(未完)详见http://dongxi.net/b08K3

 短评

一青窈对侯孝贤印象最深的是,拍摄时狗在叫,旁人欲制止,侯却反而干脆主动学狗一起叫,让狗叫声进入电影。浅野忠信说,书店一场的时候,突然不明真相的群众闯入镜头当中,侯却照拍不误。这在常规电影制作中是不可想像。以上,侯孝贤如何利用自然环境,即兴激发演员表演的特点,可得一窥。

5分钟前
  • 荒也
  • 推荐

一知道台灣電影不能去除的小清新風格來自哪裡了吧,就來自大名鼎鼎的侯導,所以我堅持認為相比于這位侯導的貢獻,他對台灣電影的負面影響簡直更大,以至於直到今天台灣電影也擺脫不了這種小清新的文藝氣質,真是讓人作嘔。二對於這種醜陋並且矯情的女人真是深感無力,對於這種家庭關係也表示不予理解

7分钟前
  • esp吃梦香菇
  • 很差

人们总喜欢把剧情平淡称为是克制。内容少的东西无法克制,能被克制的东西都是猛烈的。

9分钟前
  • 野凡
  • 还行

什么咖啡时光,明明是火车时光

14分钟前
  • 影熟人
  • 还行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胶片版。以电车始也以电车终。在女主角反复的搭乘、男配角的绘画作品中,电车的意象始终挥之不去。女主也一直在打电话。因此。相比所谓纪念小津的“咖啡时光”,更像当代日本年轻人的“电车时光”或“电话时光”,倒也恬静悠然,处变不惊。唯有沉默不语的父亲、浅野忠信自画的电车子宫图,是饱含深意的所在。片尾曲非常动听。三星半

16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哈哈哈真是难忘的放映经历。放映中途不知道哪个部门给断电了,左衡老师反复讲胶片没受损伤。正好大家趁机抓住七排廖桑纷纷要签名去。左边两个搞电影应该是情侣学生和另一个才从平遥回来的朋友聊《热带雨》被前排姐姐警告不要剧透。映后对话开始话筒还出了问题。最有趣的是,刚开始对话,有人手机铃声响起《我和我的祖国》,全场哄笑。真该收拾收拾这帮搞艺术的。

18分钟前
  • 祝老六
  • 力荐

仍然非常多的侯式生活化场景长镜……但因为换了日和的情境,不是太有共鸣。后面到了10+10里的压轴短片黄金之弘……又换搞是枝裕和了吗?

21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还行

令人沉醉,并且回味时愈发觉得好。侯孝贤把“两班爱情的列车还未接上,先在这夏日喘口气吧”这种人生的瞬间扩张到了一个多小时里,一青窈不算很美但却绝对是这个故事中女孩应有的样子。这种看似巧遇的火车交汇、两人偶遇,其实都是千秒万秒等来的。

26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这不是小津,这依然是侯孝贤

2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不止情节的戏剧化,细节的生动化也没了。小津简单归简单,总还有个小结式的重点归纳,到底是为了主题。侯则已纯文本化,既无故事也无深意,只为感觉和意境。就观赏性而言,相当寡淡沉闷,确实考较耐心。但奇怪的是,那份自信满满的“中国诗”意境,依然充盈其间。个人看法是其走得不是太偏,而是太超前

29分钟前
  • 狄飞惊
  • 力荐

谁要是能看得进去这片子,那他的性子得慢到什么程度啊,狂晕,我浮躁了,我流俗了,我坦诚我欣赏不了这种文艺片。

30分钟前
  • mon babe
  • 较差

109min a 我爱上了浅野忠信@Centre Pompidou a 我已经迫不及待再问自己什么时候能在影院再看一次了...|“混蛋是没到场的---好冷 ,想回家煮汤喝,于是今晚不看了”|20130314资料馆JD俱乐部重看~AYR|20160311 资料馆HHH回顾展重看

31分钟前
  • Muyan
  • 力荐

非同一般闷,话说我就看过小津一个片子且觉得这丫的天天叨叨嫁出去的女儿问题好烦呐于是就不太喜欢,侯孝贤的致敬成功了,酒馆啊一家人吃饭不动声色的老豆神马的。鉴于本人在干机械重复运动——十字绣,于是乎竟然看完了。为浅蜀黍看的,可是没出来多少时间,花痴的心没能完全得到满足..抹泪..

33分钟前
  • 阿朽
  • 还行

下午一点,天黑了,因为无事可做的人们坐到了电影院里。资料馆不让带杯装饮料,可是如果没有一杯咖啡,很难清醒地度过这一段咖啡时光。生活中还有很多事想不通,也没有办法在一部电影的时间里就想通,所以总会昏昏沉沉地睡去。看《咖啡时光》的时候,总会想到阿巴斯的《如沐爱河》,两个到日本拍片的异国导演。可是缓慢如阿巴斯,也会用戏剧冲突搅动观众的心,侯孝贤却讲了一个没头没尾的故事,就像星期天下午的垃圾时间。说是纪念小津,也没用太多榻榻米镜头,也没有在室内用分切塑造空间感。什么也没有发生,但是在地铁上错过的人,又会在地铁里相遇。孩子会生下来,书会写下去,电影和生活一样不会停止。走出电影院,抬头看到下午三点的阳光。北护城河波光粼粼,有老人在钓鱼。想把此时小西天的声音录下来,寄给远方的你。

38分钟前
  • 晚不安
  • 推荐

侯孝贤也许拍出了最松弛的影像。

39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侯孝贤说:“坐咖啡厅就像坐火车一样,晃啊晃的,那种平稳的节奏,人就恍神了,很容易就会睡着,就会有很多影像浮现了开来。”大量出现的电车、铁轨就似赛不过的时光,令人唏嘘不已。每个人都负重着生命的孤单、苦楚和隐忍。想起法拉奇的《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一青窈啊!

40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推荐

小津百年+《东京物语》50周年,此片的确用了心,不少地方跟《东京物语》直接相关(借酒一段直接是搬演),不少小津元素,但是这篇的确跟小津关系不大,说起来,还是“巨匠”侯孝贤用自己的语言讲了一个50年后的故事,是枝裕和《步履不停》倒是直接跟小津相关。

45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第一个镜头是电车,最后一个镜头也是电车;女主是每天搭电车的作家,男主是喜欢电车的二手书店老板;影片有大量电车的空镜头,也出现了都电荒川线、山手线、高崎线的身影……如果说这还不是一部电车电影,那还有什么电影是?12年前初看此片时喜欢酒胜于咖啡,现在没有咖啡可能一天都过不到头。荒川线的8500型和7500型太好看了,让我格外怀念那套租出去的公寓。每天清晨推开窗户,便能看到开往迪士尼的11号线从嘉定新城驶出,载着一车睡眼惺忪的乘客。

50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之前看过这部电影 然而现在再看了一遍才能真正感受 多好的电影啊 围绕着一个显而易见的主题 描绘 对梦境的求证和丰富化 拍下书店的照片 录下电车的声音 按图索骥… 实际也是对记忆中的事物的描绘。 怀孕与交换孩子的梦境 如果用精神分析就太无趣了 电影中的情境是如此“单调” 我甚至开始怀疑其实生活本身并不具有丰富的意义 而同时这种单调也不是符号化抽象所致 那么生活是蒙昧 是意义的原初状态 本身就是经验 意义是经验的进一步开化 经验是未开化的意义 原来这就是我体验到的生活的本来面目 而尽管电影终究不是现实生活 但却传达出生活给人的感觉 那就是抽象出意义之前的漫无目的的经验

53分钟前
  • Autodidact
  • 力荐

5.0 要搞这个“松弛影像”做法也不太难嘛,无非让镜头运动滞后于人物动作点,场景和环境再拖慢事件点,重复的把戏很容易被识破。想抓住虚无缥缈的触感十有八九是徒劳,因为“抓住”和“虚无缥缈”本就在一个支点的两端。更想看侯导在建构的过程中把“虚无缥缈”不经意遗落的瞬间,那就仿佛滑过手掌的缝隙

54分钟前
  • 喂饭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