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死不如赖活着

记录片大陆2003

主演:马深义,雷梅,马宁宁,马荣,马占槽

导演:陈为军

播放地址

 剧照

好死不如赖活着 剧照 NO.1好死不如赖活着 剧照 NO.2好死不如赖活着 剧照 NO.3好死不如赖活着 剧照 NO.4好死不如赖活着 剧照 NO.5好死不如赖活着 剧照 NO.6好死不如赖活着 剧照 NO.13好死不如赖活着 剧照 NO.14好死不如赖活着 剧照 NO.15好死不如赖活着 剧照 NO.16好死不如赖活着 剧照 NO.17好死不如赖活着 剧照 NO.18好死不如赖活着 剧照 NO.19好死不如赖活着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20 02:28

详细剧情

  本部纪录片直击“艾滋病”这个敏感而恐怖的话题,以跟踪拍摄被感染的马深义一家为整条线索,赤裸裸的向我们诉说着,这个家庭面对生死的生活原态和他们的心路。上世纪90年代,在河南省南部的一些乡村中,很多村民在卖血脱贫的鼓惑中,因为卖血感染了艾滋病。马深义一家就住在文楼村。一家五口,除了大女儿马宁宁以外,整个家庭都是艾滋病的受害者。纪录片从2001年的春末夏初开始,历经盛夏、深秋、严冬,一直到春节,讲述艾滋病带给整个家庭的这场灾难。  本片荣获2003年圣丹斯电影节世界纪录片提名、2003年阿姆斯特丹纪录片电影节最高竞赛单元提名、2004年美国广播电视文化成就奖和2004年英国国家最佳纪录片奖。

 长篇影评

 1 ) 那时我尚年幼,却不知为何感慨万千

    那时还小,快是冬日,我家最美满的一段时光。
    当时客厅设在一楼,晚饭过后家人便聚集在客厅娱乐。老乞丐轻轻敲门,隔着拉闸门说要讨口剩饭饱肚。于是父亲便到厨房,将饭菜加温,盛入老乞丐的水杯,那是个锈迹斑驳的烤瓷杯,上面"优秀共产党员"几个字依稀可见。
    我已经记不清老乞丐讲的是何种方言。只记得最后一次见到他,家中正摆年夜饭.我捂着耳朵站在院子门口等小叔点爆竹,却看见老乞丐一瘸一拐的朝这边走来.这次,他显得更为落魄,拄着不知哪里拾来的粗木枝当拐杖,脚上并无穿鞋.
   我进屋喊父亲出来看,父亲没出屋也没说话隔着窗望了一眼,转身进了里间拿了一双镶绒老布鞋出来.小叔也没说话,从父亲手上接过鞋,蹲下身去帮老乞丐一只一只穿好.母亲递给他盛好饭菜,又掏出10元钱,老乞丐笑的腼腆,始终不肯接受。
    晚饭后我到屋外与小朋友游戏,老乞丐还坐在路边,吃得仔细。
    那时紫荆花瓣已经落了一地,凉风吹过.
   我尚年幼,却不知为何感慨万千。

 2 ) 眼睛

    母亲感到的绝望,是面对自己和孩子的病情,这一事实的无能为力。它所产生的压力和内疚感,让她承受不起。

  做为父亲,他要照顾妻子和三个孩子。没有什么想法,种田,去政府要救济金。累的时候,抱抱还不会走路的最小的儿子。

  儿子光亮的眼睛是家里闪烁的希望。儿子什么都不懂,不知道什么是生死离别,不知道什么是艾滋病。饿了就要吃,冷了要去炉子旁烤火,竟然也很快地就会走路了。


  好死不如赖活的根基是:我看着你,只要看见你那闪着光亮,天真明媚的眼睛,一切都是好的。最大的姐姐在蛇年里终于明白了什么是生死离别,什么是艾滋病。知道艾滋病的可怕,会传染,知道她是全家人唯一一个没有得病的人,但她毫不犹疑摇摇头说:我不怕被家人传染。这,不用去问为什么。


  没有办法的办法。让沉重归于平静,我们只想好好生活。爸爸不也承认,不能不去想对面一样患病的单身女人吗?一起过,比一个人过,还是要好太多。起码,有个人可以做做饭。

 3 ) 艰辛

这是一部看完了之后会难受很久的纪录片。片子一开始,就是简短的幕后音讲述背景,然后就是雷梅的疯癫的呻吟,男主人公的叹气和满脸的愁云。当一家子只有一个人幸免于难,其他人都身患绝症时,生活开始变得无比艰辛。每一天都似乎是最后一天,日子是一天天熬下去的。但是为了孩子,小夫妻两个还是很坚强的在活着。霜降的时候雷梅去世了,她躺在推车上,眼睛无神的看着镜头,脸上有两只苍蝇。春节的片断温馨而美好,与之形成强烈反差。当片子的最后,拍摄者问没有病的大女儿,为什么不怕被传染,她皱了下眉头,什么也没说,电影就结束了。这样的回答,是无声的。

 4 ) 好好活下去啊。

生命卑贱如蚁,高贵如鹰。与其说这是一个无法终结的,生死绝望的故事,倒不如说是一部英雄的史诗。马深义,人如其名。 逃课看完的片子,从大暑雷妹发病,苍蝇伏在她的脸上,就仿佛已经看到了一个家庭的崩塌,再看到霜降,那悲凉就开始渗入骨髓,而后的中秋夜...唉无可言说,它真的很重,太重了。 老陈只是单纯的记录这种不幸者的痛苦,看不到人道和同情,但作为一个纪录片者,有些东西就不要太苛责了。 虽然剪裁很烂,问题很刺骨,主题也没有。可是光凭老陈这种勇气,马深义对生活永存的希望,我想这部片子就已经无比成功。 看完以后,不知道什么叫做震撼,整个人都是麻木的。好好活下去啊。

 5 ) 无法终结——好死不如赖活着

关于这部片子,我能告诉你的,不外乎为一个悲剧性的家庭故事。这样的故事,在当时的河南省上蔡县芦岗乡文楼村艾滋病“重灾区”,几乎每天都在上演。那些天,在死亡阴影笼罩下,人们每天都在告别,习以为常街头同时出殡的队伍,此起彼伏的哭泣声;而在四周惴惴不可终日的恐慌中,五人就有四个都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被死神扼住咽喉的一家人,面对可以预见的死期,他们将该如何存活?

故事并没有因为AIDS变得意外悲壮,镜头始终节制,这样一个独特的题材,导演并未用力。同期采访小心翼翼,不带任何侵略性,只问小孩已经感受到的问题。导演的谨慎使得该片持有了强烈的纪实性,画面简单拙朴,却真确传递了马深义一家面对生命终极层面的展现,直入人心。

 “夏至”、“大暑”、“中秋”、“霜降”、“立冬”、“冬至”、“春节”,导演用了二十四节气的轮回来剪辑影片,草木兴衰短短一年,马深义一家所经历的悲欢离合足以让大女儿马宁宁懂得什么叫骨肉分离、什么叫生离死别。二女儿马荣却还浑然不知,无法了解妈妈的逝世的事实,追问着爸爸为什么不用再去西头的卫生所;最小的孩子马占槽,虽然每天都要拉几次稀,也慢慢学会扶着小车子行走。春节那会,马深义给孩子们都穿上了新衣衫,二女儿唱着“新年好呀,新年好”,这个家开始有了欢声笑语,马深义也谈到再婚的事情,“这事成不了,她意思上嫌我小孩多”。但是他看得开,再怎么穷苦都不能丢孩子,马妞成绩好就该奖励。按照习俗,墙上贴的是紫色的对联,明年是绿色,后年就是红色的,但谁又能保证呢?想到孩子的未来,会让人们心里发凉,这个家庭唯一幸存者马宁宁,被询问到照顾弟弟妹妹为什么不害怕被家人传染上时,低着头没有吭声。

影片开始母亲雷妹躺在床上歇斯底里的喊叫,她说这样能让心里舒坦一些,迄今这位善良的农妇也不清楚到底艾滋病是什么东西,她只能靠一遍遍的拜祭神牌来缓解内心的痛楚——她和丈夫是卖血感染,两个孩子是母婴传播感染。一直愁眉不展的母亲只有在说到年轻时“红火”的情景,脸上终于有了一时笑容。但她无法逃脱未来的残酷,孩子的病始终压在她心头,以至后来死去后都无法瞑目。讲到心里的苦时她张开双臂用尽力气在空气中猛的一抓,让人不禁凛然一惊。而马深义在妻子去世之后,挑起了整个家庭的生活重担,默默承受命运的不公。影片在美国放映时观众说马深义要是在他们国家就是个英雄,但在中国,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一场疫病发生,数以百计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家庭土崩瓦解,如果没有记录,没有寻访与见证,人类对于自身命运的关注,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将失去记忆的土壤,生命本质的探讨会越来越浅薄,越来越冷漠。

中国的“新记录片运动”始于1980年代末期,DV的出现释放了被过往技术束缚住手脚的人们,激情喷射而出,所有这些被内心疼痛搅动得坐立不安的人们,扛起一台机器,止住了迷惘的蔓延,对人性发出尖锐的审问。他们选择了一条颠簸流离的坎坷道路,不再躲在体制内拍着一些无关痛痒的片子,依靠独立力量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向我们展示生活的真相,置身其中记录生、老、病、死,记录爱恨纠缠和世事无常;他们也会被生活的真相时时拷打着良心,当陈为军举着DV拍着苍蝇在躺在拖车上雷妹口中进进出出,当他在丰收的院子看到天真烂漫的小孩嬉戏、马深义独自一人冒雪上百日坟时,内心不是没有过挣扎,但是,他坚持着,因为这是他所要背负的责任,作为一个记录者。

影片只采用了两段配乐,是陈为军请一位原军队文工团老人唱的,他的儿子和儿媳也因艾滋病去世。戏曲分别是上蔡县《张产儿》和老人自编的关于文楼村被艾滋病侵犯的小调词曲,苍凉朴实,久经不息。

 6 ) 活着

开头的字幕,英文的,无声,甚至连背景音乐都没有,但却好象在人的心上重重击了一拳,好痛好痛。

雷妹说,“灶爷罚我呢,都是我的错”。这就是中国的农名,当他们遇到磨难的时候,责怪的永远是自己,是自己的“命”不好。可是,这真的就是他们的“命”么?就不该有人对此负责么?!!!

那么小的孩子,还不懂得“生”是什么,就要面对,甚至经历死亡

提到“当年”,雷妹忍不住有些自豪。可没说几句,她便不由自主地提到了“病”,提到了死亡,提到了这个无法面对,却不得不面对地现实。

雷妹/男人对小儿子说,“我打你姐”,马妞“啊?”了一声,让人忍不住噗哧笑出声来。这就如一个普通家庭一样,也有着许多不值得一提,却又决不缺乏的欢乐。可是,这样的欢乐,对于她们的苦难来说,太小太小了。

男人说,隔壁村的医生说,让大孩子别跟他们生活在一起了(大孩子没得病),可是,又能让她去哪里呢?有谁会愿意接受这样的一个孩子呢。

秋分,玉米金灿灿的,雷妹躺在了平板车上,脸上停着苍蝇,她没有力气,也没有想要挥手赶走它们。孩子们坐在玉米堆里玩耍。天真烂漫,多么美好,如果,不是这个“病”,如果没有咫尺之隔的死亡。

"我每年公粮都没交,他们问我要,我说没有。"想到了肿瘤分院一个老太病人的老爱人。

霜降,雷妹死了。

"雷妹死了以后,去问政府要钱了么?"
"要了,去了三、四次,反正是没有她活着的时候好要。有时一百,有时五十。"

男人剃了胡子,挺帅气的一个小伙子,三十出头的样子。

"我对马妞说,你到学期结束了,能考个八、九十分,我给你买个新书包。学习的事情,你光打她也不行,你得教育她。"——如果,有将来,这个家庭该是多么美好。

"前两天我查了个蛋白,查了个血常规,还不错,我蛋白还有四千多。"
说着男人的鼻子红了,眼睛似乎也红了。也许是天气冷,冻的吧。

即便如此,还是要活下去。

 短评

想哭……他是个好男人!

2分钟前
  • 私享史
  • 力荐

这导演提的那些问题我真想piapiapia扇他几个大嘴巴

7分钟前
  • 桥山小野姬
  • 推荐

有一类纪录片叫做“敢去拍就已经及格”

10分钟前
  • 馋猫麦昆
  • 还行

不得不说我还是看到了一点作者的功利心

15分钟前
  • 杜扬Seatory
  • 还行

当摄影机频繁的把镜头对准逝者的脸,并特别拍了几个特写后,对这部纪录片的好感全无,表达真实有很多手法,不能连人最后的尊严都要剥夺。

19分钟前
  • 24city
  • 还行

人与人间。

23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当苍蝇停在妇人的脸上她闭着双眼无动于衷。心一点点的寒冷起来。没有经过太大处理就足以令人胆战心惊。

28分钟前
  • 推荐

心灵的震颤

33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真实的中国不在奥运世博那样宏大的叙事里,真实的中国在克拉玛依的友谊馆、在河南的爱滋病村、在每天只能选择“好死”或是“赖活着”的荒诞的日常中。

34分钟前
  • m89
  • 力荐

生命卑贱如蚁,高贵如鹰

35分钟前
  • 南瓜熊
  • 力荐

对本片的评价很矛盾,感觉导演在等候戏剧性的发生,但这个题材确实需要有人来拍

38分钟前
  • 阿德
  • 推荐

真实

42分钟前
  • Adrian
  • 力荐

沽名钓誉的导演,用艾滋病人的生命成就了自己的地位和腰包里的二十八万!

46分钟前
  • 酋长夫人刘球球
  • 还行

我们应该为我们都还活着感到奢侈,生命!

50分钟前
  • 费新平
  • 力荐

看着那几只歪歪扭扭的饺子,心里就堵的慌

54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力荐

56分钟前
  • 飞船
  • 力荐

7.5 真正的中国不在北上广深,而在更偏远的内陆。这是《垃圾围城》后第二部让我感到触目惊心的一部纪录片。我知道这件事在当下甚至未来的可能都是微乎其微的,但我还是希望每个生命的个体,都能有尊严地活着,并在此基础上追求幸福。

57分钟前
  • 東郷柏
  • 推荐

秋日的下午,已经失去神志的雷妹躺在板车上,苍蝇在她的口里进进出出,她连赶苍蝇的力气都没有了。

59分钟前
  • 蘇小北
  • 推荐

棒题材,拍得不好。因为所以,五星。

1小时前
  • 三川大地主
  • 力荐

题材是好的,只是导演太狗了,没有道德底线且功利心太重,问的一个个问题就像放屁一样。佩服马深义,生活已然如此,仍对自己的妻儿如故。

1小时前
  • donutdodo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