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车少年

剧情片其它2011

主演:塞西尔·德·弗朗斯,托马斯·多雷,杰瑞米·雷乃,法布里齐奥·隆吉奥内,埃贡·迪·马特奥,奥利维埃·古尔梅

导演:让-皮埃尔·达内,吕克·达内

 剧照

单车少年 剧照 NO.1单车少年 剧照 NO.2单车少年 剧照 NO.3单车少年 剧照 NO.4单车少年 剧照 NO.5单车少年 剧照 NO.6单车少年 剧照 NO.13单车少年 剧照 NO.14单车少年 剧照 NO.15单车少年 剧照 NO.16单车少年 剧照 NO.17单车少年 剧照 NO.18单车少年 剧照 NO.19单车少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3 12:28

详细剧情

  11岁男孩西里尔(托马斯•多雷 Thomas Doret 饰)被送到了儿童福利院,他的父亲盖伊(杰瑞米•雷乃 Jérémie Renier 饰)不辞而别。西里尔迫切地希望与父亲见面,于是千方百计逃脱学监的看管,并引发了争执。他来到了父亲之前租住的房屋吃了闭门羹,还遭到了邻居的驱逐。他被学监带回了福利院,却开始寻找当时父亲买给他的单车。后来,好心的理发师萨曼莎(西西•迪•法兰丝 Cécile De France 饰)帮助西里尔买回了那辆已经被盖伊出售的单车。他骑着单车,继续寻找父亲。萨曼莎动了恻隐之心,帮她联系了盖伊。父子终于再度重逢,原来西里尔的母亲离家出走之后,盖伊深感无力扶养西里尔,为了在自己的料理店开始新生活,他希望萨曼莎帮人帮到底,照顾西里尔。然而,西里尔感受到被盖伊遗弃的痛苦,拼命地保护着单车,甚至为此结识了一群未成年毒贩,游走在犯罪的边缘……

 长篇影评

 1 ) 飞驰的单车带着童年一路向前——单车少年 影像语言分析

单车男孩讲述了一个被父亲抛弃的男孩西里尔的一段儿时经历,影片的导演是法国的达内兄弟,达内兄弟擅长用记实记录的手法表现人物的经历与人生轨迹,不同于其他导演复杂的叙事手法与渲染,达内兄弟的电影更加真实简单,是一种纪录片的手法去表现电影的人事物。
  一、影片画面景别的组成(中景叙事、特写重情)
  1、这部电影采用人物交流来展现故事发展,所以在交代人物交流中更多的采用了中景。这一景别主要主要表现人物上半身的行为动作,构图的重点更多的是人物半身形体关系、情绪交流、人物与人物的关系,所以在整部电影中中景占了很大比重。片中以西里尔的视角为叙事模式与父亲,养母萨曼塔,坏小子之间的交往过程中普遍采用这种景别。给观众更真实,更有距离感的体验。也更加符合导演所惯用的“跟人物走”的记录理念。此外,中景在画面构成中也考虑了环境,大篇幅的使用也不会因此失去环境存在感。
  2、除了叙事使用的中景之外,特写镜头是穿插于故事核心中的另外一种镜头语言。特写镜头的画面极具造型渗透力和表情性质,能传达叙事情节,从而影响观众的心理。通过人物面部表情的表达,能够揭示人物形象更深刻的部分,反映人物更丰富的情感。片中西里尔的内心与情绪变化更多的就是靠特写面部表情与眼神来表现。那种带着恐惧、不舍、坚韧与无助的表情,都是通过特写准确生动的刻画出来的。在整个画面中细节在视觉上就达到一种强调突出作用,还因为主人公的不同变化起到影片节点的作用,体现出西里尔这个孩子简单而又最真实的内心世界,对观众的心理暗示作用明显,让人感觉自己身处其中,视角完全跟随于这个孩子。影片以中景及特写这两个景别为主,中景着重讲故事,特写表现第一人称西里尔的内心情感与外在行为的变化,虽然没有复杂的镜头语言,但仅仅这两种镜头的交织就足以将我们带入西里尔的世界。
  二、影片中镜头的使用以及映像图式(动静结合)
  1、影片的视点从剧中人物的主观视点展开。所看到的完全是一个孩子的视角,没有导演的自我添加,没有观影者的相似性想象,这是一个孩子在用自己的经历讲故事。
  2、构成镜头主体的人物位置,以西里尔所处环境为核心,她在镜头中位置始终是独一无二的。这是西里尔独特的自我经历,在影片中,大部分的交流与追逐场景,所以前后排列与对面排列占据了大部分幅面。西里尔的位置不是刻意而为,而是镜头追随西里尔的方式,是一种记录他生活的最真实最自然的形态,所以观众的视点始终聚焦在西里尔的身上,不会被其他视点所吸引开来。
  3、这部电影采用了更多的动作镜头,而在关系镜头与渲染镜头的使用上比较少见。也是有这个片子的记录特性所决定的。动作镜头强调加强故事的连贯性,更加强调人物在影片中的作用。环境描写也随之变少,也使整个电影没有刻意的间隔与停歇。动作镜头在视觉表达上具有可看性。镜头排列中对叙事基础(对话)、叙事重点(动作细节)、叙事渲染(动作方式)都有强化作用。影片中交流对话是最主要的行为方式,言谈举止就知道了西里尔的经历与故事,在细节上更是描写内心的重点。从片头开始,站在楼下不断地按着门铃,敲门到骑车找父亲再到给父亲送钱被父亲拒绝,这一系列的人物动作,就已经很生动的表现了西里尔对父亲的爱,是一种无言的付出。影片中动作镜头也很注重动与静的配合。性格激烈的西里尔好动、狂躁。安静的西里尔孤独、寂寞,对任何事情的抗拒。
  运动镜头不仅仅为我们讲述这个故事,也随着镜头一步步进入西里尔的生活与内心。抗拒的西里尔永远在奔跑,安静的西里尔总是那么的抗拒。直到得到关怀与经历了挫折。
  三、影片的构图与摄影机运动(奔跑与飞驰的单车)
  1、《单车少年》属于纪实构图风格,以故事的发展带动构图的进行。以人物心理情绪变化改变构图形式,带来节奏的变化,突出故事的戏剧性变化。
  2、男孩的单车是故事的线索之一,正是这架单车,让整个影片的节奏变化不一,也让整个影片动了起来。不断地骑车运动始终穿插着画面当中,但很多都是有倾斜角度的运动轨迹,它代表着内心激烈的西里尔。奔跑时也是带有对角线方向的跑动,由此将画面分割开来,形成视觉冲击,打破平静故事的平衡,反映人物内心的变化过程。当心情不错的西里尔骑着单车的时候,则是悠然的,平行与画面的骑行,画面就是通过骑行角度的不同展现了男孩的心情与态度。通过构图的巧妙设计就掌握了人物的内心,也是导演讲这个故事的亮点。脑海中永远是骑车飞奔的西里尔。最不能忽视的就是构图与运动带来的差异性。
  3、影片中的运动使影片的节奏形成。运动的镜头是主要的拍摄手法。导演大量的使用手持拍摄,造成的不稳定感使故事更加真实,表现方式也更加丰富。而当人物运动,摄影机固定的时候,节奏随之变慢,就将整个影片节奏控制下来。
  4、大量移镜头的使用。为了配合快速运动的单车,横移与客观性镜头的跟拍组合成一组连贯的镜头。除了速度与手持跟拍以外,与画面构图的结合才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影像故事。而结尾的横移加长镜头的组合,平稳而带有柔和的感觉。这样速度的变化其实就让影片有了特殊的味道。
  5、片中长镜头的运用。片子很多地方对西里尔使用了长镜头的跟拍,多是快速的跟随他奔跑或是街上单车的骑行。快速,景别也有变化,丰富了这个人物运动时的画面感。而长镜头也是对人物心理描写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让观众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个男孩内心的狂躁与内心想法。影片的不断深入,西里尔也在一直改变,越来越慢、越来越稳定的镜头表现,也是对这个男孩最重要的刻画了。
  四、声音表现西里尔的内心世界(以孩子的逻辑与认知理解世界)
  1、跟拍与更多的对话交流镜头带来的是环境声与人声充满与整个影片。言语的断续与连接是最简单的展示情绪的方式。爆发与沉默相对,西里尔所展示出的爆发力更多的体现在前面部分,这与对父亲对单车的爱有很大的关系。后面爆发点与沉默不语更多的是内心孤独落寞与信任问题的斗争。导演用最没有变化的环境人声表现着这个孩子对人、事、物的态度。孩子则用自己的行为逻辑表达一切。这才是这部影片最真实的视角。
  2、配乐的使用。达内兄弟很少在电影中使用配乐,但是在这部电影中却突破常规,加入了一段有着小高潮感觉的音乐。在配乐的使用上面,篇幅不大,共有四个时间节点中加入了配乐。分别是找不到父亲无助的躺在孤儿院的床上、听到父亲亲口对自己说不要再找自己、父亲拒绝了他偷来的钱还有结尾与萨曼塔骑车。很显然都是在情绪爆发点使用的这段配乐。配乐虽没有过多的含义,但却有着强化情绪表现力的作用。配乐的出现,让观众吃惊,甚至是让观众突然从故事里起了波折。但对主人公来说,这四个时间节点,则是这段儿时经历中最重要的部分,让他懂得了很多,长大了很多。从无助到幸福,他的经历还有对自己的改变都是令人吃惊的,也让很发人深省。
  五、色彩对影片的突出
  色彩在影片中的大部分都是自然而朴实。但对核心人物西里尔来说,始终是那件红色的衣服。在每一个画面中都很刺眼,不仅仅他是故事的核心,而是每一次的矛盾冲突都是以他为故事点。红色是激烈、激情的代表。而西里尔内心也是这样的红色也是这样的突出。冲突与矛盾就是围绕那一种红色来描写。随着故事的发展,最后倒在树下的西里尔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骑上自己的单车远去。仿佛这时候红色都停止了流动。有的是一种淡淡的忧伤,也是他内心平静的表现。他完成了救赎,完成了对别人表示的歉意。红色不再激情似火,而更加单纯。

  《单车少年》如此的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的成长经历,也许对很多人来讲这是不可思议的,不可理解的。他的想法看起来是那么简单,但是他却是那么的执着,这一切都不是一个成年人能理解的了的。因为这是一个孩子,西里尔的视角,这是他的内心他的故事。导演阻止了一切成人思想对孩子经历的影响,毫无添加个人因素在里面。
  在我看来,也许这对每个人来说都算是一种回忆,一种回味。当你回忆自己童年的时候,现在想想也有很多事是你现在理解不了的行为。那时的孩子,单纯,简单的内心就是执着于自己的想法。当你看这部电影时,回忆你的过去,你就可以得到一个与西里尔一样的答案——童年的故事。

 2 ) 没有暴力的暴力

这是一个让人难过的开放结局,他到底有没有事儿,谁都不知道。

看到他站起来的时候受伤的表情,他一定听到了那两个人的话。这句话也许是那个骗了他的男孩想说的,也许是那个不要他的父亲想说的,是那对不会原谅他人的自私父子会说的,也是虚伪的大人们面对孩子们会干的。所以他离开了,回到了唯一能原谅他与爱她的人旁边。

片子里的暴力正是让人难过,孩子站起来时候的样子比隔着栏杆向外看的安托万更打动我,一个不懂的保护自己的孩子受到了伤害,堪比KES里的孩子看着死去的小鹰那一幕。

当大人们会用法律惩罚他人的时候,一个不会保护自己的孩子能做什么?
当大人们会用生活的烦忧为借口的时候,一个无助的孩子又能做什么?
当大人们用狡猾的言语设下卑鄙的陷阱的时候,一个乞求被爱的孩子又能做什么?

当一些事情发生,第一时间想着如何保护自己如何撒谎如何推卸的大人们和为了别人横冲直撞、不顾自己的孩子是多么巨大的对比!

相比拼命为父亲的自私行为辩解的孩子,那对甚至不愿伸手扶起孩子的父子、那位喜欢谴责别人的男友以及推孩子到墙外的父亲,他们是坏人么?他们不是坏人么?自我保护是一把温吞的钝剑,但多了就会伤人,不是皮肉之伤,是印在骨头上的痕迹。

片子不是关于谴责的,当然也不回等同于400击的伤痕。孩子成长了,从横冲直撞到默默忍耐,但是谁能说这个方法更好一些呢?孩子不该有的淡定才是最揪心的痛。

关于孩子的脸,Kes的DVD封面上迷茫的脸和他从地上爬起捂着脸的样子同样让人心碎。导演用这样一个简单的镜头击溃了我们的心。

你可以想想,在总想得到更多的贪婪大人面前,一个孩子又能做什么呢?

剧作大忌之一是导演和编剧总是急于解释他们的人物、动机,但是解释得越多,人物就被框的越死,也就越缺乏让观众探索的魅力。一个立体的人,在不同人眼中有着不同的形象,正是这种多面性和矛盾才让人物丰满迷人。这个片子好在简单、恰如其分。没有解释为什么会收养他,没有收养的一切繁文缛节,没有如何在警察局自首,需要的留下,不需要的删减。永远做减法,而不是有太多的东西急于向观众解释。这是导演的功底,确实做的太好了!

没有废话,没有煽情,没有廉价的感情推销,却用温柔的画面和柔软的伤害击溃了我的心。


在此,向导演致敬。

 3 ) 终于回到了爱他的人身边

此类电影是我的软肋。男孩看起来很麻烦,爱奔跑会惹事、不怕危险。执拗地寻找爸爸,利用自行车被卖的线索查找。“主动”的主角利于情节推动。前二十分钟已经把男孩的人物形象立住。36分“父亲让他别找自己了”好残忍。男孩痛苦撞车窗以及后来认识毒贩之后被收留他的女性长者禁足欲跳窗逃跑和他一贯爱惹事的性格吻合。单车曾代表父亲的爱所以他试图守护。缺乏关爱的孩子如此容易就走上邪路,棍棒打昏别人然后抢钱时一点犹豫都没有。他被毒贩扔在路边那一刻却让人觉得可怜。拿到酬劳的他竟连夜骑车以及换公交去找爸爸,想把钱给爸爸补贴家用。翻墙进去把钱给爸爸的孩子真可怜。爸爸只知赶他走怕惹上麻烦。他只好又连夜骑车回收留他的地方。这段路格外长(骑车镜头很长),他回到萨曼莎的理发店。对她说喜欢她要一直住在这,还让她亲他一下。她真的像亲儿子那样亲他搂着他去解决他抢劫之后的赔偿。他和她骑车在河边然后在草地上休憩大概是影片唯一的亮色。他去超市买东西被那个报复的男孩追打,强悍的他爬树躲避却不幸摔下树。肇事父子俩准备打救护车电话时孩子却爬起来说不用然后就骑车走了。虽然影片到此结束但男孩的命运真是让人担忧啊……

 4 ) On " Le Gamin au Vélo"

依然是达内兄弟风格化的小景别运动镜头,怒气冲冲的少年让人想起他们金棕榈影片《罗塞塔》里的少女,而杰里米•雷乃扮演的父亲又将这部影片与他们的另一部金棕榈影片《孩子》联系起来:那个不负责任的,曾经将自己的儿子卖掉的父亲,若干年后大约会如这部影片一般,想方设法要将自己的儿子抛弃,而儿子对父亲执着的依恋和极度的不安全感,大约也能追溯到若干年前的那次出卖或者遗弃。这部没有前史,故事中也不向前史展开的电影,对于达内兄弟的影迷而言,恰恰能因认出这种文本上有趣的“延伸关系”而获得更进一步的阐释空间。

剧作上这部影片仍然承袭了达内兄弟“严酷现实主义”或曰“民生电影”的创作路线,富有强烈的批判意味。被父亲抛弃在福利院的男孩西里尔希望与父亲一同生活却被拒绝,被好心的美发师萨曼莎收养,却因坏孩子韦斯的教唆而抢劫伤人。影片涉及到了青少年犯罪和社会福利制度等方面,同时也探讨了亲子关系。更重要的是影片后半部分的主题:复仇与宽恕。西里尔打伤报刊亭老板及其儿子,虽然在萨曼莎的帮助下达成和解,但并未得到他们的原谅。影片结尾西里尔遇到那对被他打伤的父子,慌忙逃离之中爬到树上,却被儿子扔出的石头击中,从树上重重摔下。而在父亲赶来收拾现场,讨论如何逃避法律责任的时候,西里尔却爬了起来,一言不发,骑车离去。这是达内兄弟电影中必有的那个惊心动魄的悲惨时刻,而这一次,和解的力量和愿望更为强烈。

另一个有趣之处是,达内兄弟首次在影片中使用无声源音乐(《罗尔娜的沉默》里出现在影片结尾),而且是极富煽情效果的弦乐,让熟悉他们电影的观众大跌眼镜。大约这也是他们从某种“现实”退回,或进入“电影”的一个明确信号。影片中充满着一种浓厚的道德感,无论是萨曼莎对西里尔无条件的爱,还是西里尔最后赎罪式的受伤及离去。可以藉此看出达内兄弟在一贯的对血缘家庭的不信任之外,对“大爱”的某种期许,这也与他们《一诺千金》以来的电影创作一脉相承。只是萨曼莎实在慷慨得有些无缘无故,而西里尔的父亲居伊又冷酷地着实不近人情,大约这只是“电影”中带有些许温暖的故事,而并非他们一贯着重书写的现实——正如影片结尾西里尔从树上跌下之后再度站起(《一诺千金》里,从脚手架上摔下的外籍劳工死得结结实实的),简直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则是在极端酷烈的现实面前,达内兄弟最终选择了电影的抚慰功能,甚至略有情节剧化的趋向,这种转变也带出了某种悲哀的意味。

 5 ) 成长的放逐

总体来讲,《单车少年》是一部风格简约、镜头利落、人物关系简单、但又五味杂陈的成长纪实片,它讲述了一个被生父抛弃的小男孩Cyril在绝望、叛逆、错误与爱中赎罪与成长的故事。与许多成长故事相同的是,主人公必须经历一种或多种创伤;与许多成长故事不同的是,影片中没有一位角色可以成为主人公成长的榜样——影片中的男性长者卑微且可憎,女性长者虽善却薄弱,连镜头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只是旁观纪实,只有在少数情况下才会做一些沉默的争论与无谓的挣扎。这些加在一起,使小男孩Cyril经历了一次被放逐的成长。

 6 ) 孤独的少年

《单车少年》的故事简单到不能再简单,Cyril从一出场就非常的叛逆,可以说是不受教化,偏执成性,顽固地跟周围一切对抗。很多观众不喜欢这样的小主人公,他一点都不可爱,自以为是,又有自残自虐和暴力倾向,完全不理解大人的心,然而,因为电影省去了人物的前因,如果回想他被父亲抛弃的残酷事实,他不顾一切去寻找父亲,用这样的方式去保护自己,被迫选择偏激的早熟,这些举动,完全能够理解。 小孩子身上爆发出来的情感力量,令我想起了李沧东作品中的人物。有趣的是李沧东以文学性强著称,然而,达内兄弟的取材却很简单,因而,他在叙事编排上的技巧确实值得一提。一开始,我以为《单车少年》会是一出《偷自行车的人》(德西·卡),自行车是关键道具,父子戏必不可少,戏剧高潮必然会与之相关。渐渐的,少年的叛逆和孤独,令我惊觉:这分明就是一出少年版的《鱼缸》(安德里亚·阿诺德)。回想起自行车,它在达内兄弟上一部《罗尔娜的沉默》里曾带给我异样的感动。或许,自行车更多是达内兄弟作品里底层人物的醒目标志。而在失去父亲后,单车成为维系思念的唯一物品。Cyril享受着跟单车的欢乐,观众却要时刻提防着,它会被人偷走。 影片对Cyril父亲的懦弱有清楚的表现,他懦弱,冰冷,不敢承担责任。父亲的冷与儿子的热,这种有违常规的设置,确实比较罕见。一般电影里,尤其是成长题材,大多是父亲仁爱有加,儿子冥顽不化。岂不料,在《单车少年》里,父亲反倒更像个孩子,甚至有孩子拿钱给父亲的段落,完全是不可思议。再者,弃老题材的电影看多了,这种不愿承担养子责任的,确实更为少见。因此,明明是弱小的孩子,Cyril偏偏表现出恐怖的对抗意识,与之对应的大人一方,无论是谁都纷纷落败。 不过,《单车少年》并没有对Samantha的善心加以解释,尤其是在男朋友提出要他还是要我的问题中,她果断地选择了Cyril。或许,只有一个原因能够解释这一切,那就是孤独。一颗孤独的心需要另一颗心,彼此互相靠近。在Cyril不顾一切地抓抱着Samantha,在Cyril痛苦地从父亲那边失望而归,在两个人一起骑车旅行沐浴阳光……Samantha发现有能力去陪伴Cyril,至于她是母亲的怜意、保护欲或者是其他复杂情感,《单车少年》完全没有加以说明,留出了一大块空白。一般电影反倒可能会这样设置,添上几笔,像Samantha也有失意的过去,有成长的阴影,必须用一组镜头来表现她的落寞与孤独。只是这样,她对Cyril的情感岂不是变得过于明白? 镜头上,达内兄弟变化不大,手持、跟拍。《单车少年》用上了四段配乐,每一段都在提醒观众:这是一次情感的扰动,即所谓的煽情点。这种煽情到结尾达到了一种极限,其实,收于郊游野餐的风光美好并无不可,只是那样的话,达内兄弟当真是技艺倒退了。面对这个令人难忘的结尾,在悲剧的疑虑中,Cyril被手机唤醒了,当真是影片的神来之笔。另外,似乎也是一种巧合,《罗尔娜的沉默》的结局段落也是发生在树林当中。细心的影迷则发现了达内作品间的神奇关系,故事间互有联系。 从1999年开始,作为戛纳电影节上成绩表现最为惊人的一对导演组合,达内兄弟的电影一直是朴实无华,《单车少年》没有什么包装粉饰,批判性比起其他导演也要来得弱。至于街道路人般的电影人物,看上去也不怎么吸引人。但是,就是这些凡人们的平凡小事,它们却能产生非比寻常的情感力量,令你察觉在生活之中,在你身边周围,总有被众人忽视的一些东西。那些可怜与可恨的东西,它们总会让人思绪万千,令你发现生活的温暖与残酷。或许,这就是写实的力量,只是这一次,达内兄弟要表露的情感比过去来得更足。

 短评

冷静克制,留给观众空间和余地,结尾处理得尤其好,避免煽情滥力;可怜的娃,幸甚追逐梦想的单车,幸甚有不离不弃的陪伴,即使在他遭遇弯路后,心灵仍未受俗世阴影蒙垢。

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重回新浪潮

6分钟前
  • Peter Cat
  • 力荐

电影是好电影,但是我实在不喜欢这个坏小孩啊!太任性了!好几次想捏死他。但后来又好可怜啊。冷煽情处理也好受不了啊,摆明了要玩弄观众情绪,手段太卑劣了。呜呜。

9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加满五星。翻墙见父后骑车狂飙那一段我胸口都快炸了。

1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寻不回缺席的父亲,倔强的单车男孩自己成了男人。

14分钟前
  • btr
  • 力荐

简单故事,但小孩子爆发出来的情感力量有如李沧东作品中的人物。一开始以为会是“偷自行车的人”,末了发现是少年版的“鱼缸”。自行车、树林,这两样东西在《罗尔娜的沉默》也很出色。我的2011年度十佳。

17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达内兄弟电影回顾展# @ MOMA。好爱这部!三幕特别工整,辅以达内作品中难得一见的配乐作为烘托。这部的结尾设置是目前看到的六部中最喜欢的,没有停在“浪子回头、母子相视”那个画面,而是继续发展,让恶再一次靠近他;于是,原来的施暴者成为了那个原谅别人的受害者。包裹着他的爱意这一次彻彻底底地胜利了。ps:和《孩子》连看就很妙。

22分钟前
  • 七月在野歪
  • 力荐

挥挥衣袖,不带走一丝怜悯。

24分钟前
  • 水怪
  • 力荐

《单车少年》是一部有生命力的电影,保持了达内兄弟一贯的洗练简洁,朴实自然的风格,把所谓技术或戏剧性藏得很深,丢得很远,像温情版的《四百击》。喜欢西里尔这个倔强叛逆生龙活虎的好孩子。从树上掉下来的西里尔在将被人毁尸灭迹时,挣扎着爬起来拍拍灰尘踏上单车,晃晃悠悠走上回家路,打动我了。

26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达内兄从来都在告诉其他导演:我们是如何把一个简单的故事表达得饱满的。不变的题材,不变的省略性叙事,不变的手提摄影和中近景,人物和场景的伏笔以及细节处理都恰到好处。同时,影片中的角色从来没有绝对的善恶。当所有导演都在试图所谓的突破时,唯独有达内兄弟坚守阵地而从不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

29分钟前
  • 小易甫
  • 推荐

关于找爸爸的傻逼题材,中国孩子,尤其现在孩子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观点且不说《雾中的风景》中,一位不负责到极点的妈妈(孩子没爹就可见端详)欺骗孩子,说两个孩子的爹在国外,结果两位未成年踏上不归路,女孩最后被强暴。中国孩子绝对没那么2,自立能力比传闻中的强大的多,跟谁都可以过,跟亲戚

30分钟前
  • 黑天使
  • 还行

年轻的阿迈德与此一部如出一辙,行动就是电影的一切。结尾就是一拳重击:恶将永远隐秘地留存在世间,尽管平庸隐秘,但还是异常凶狠。达内兄弟不仅精通小孩,更精通阿伦特,根本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逃得过他们的法眼。

32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单车男孩》长大了是《孩子》,《罗塞塔》长大了是《罗尔娜》,两人合夥干的事是《罗尔娜沉默》,两人生下的孩子下场是《孩子》

34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达内兄弟最佳之一,2011戛纳评审团大奖。一位倔强男孩的寻父之旅,一场残酷而不乏温情的成人式。西里尔稍显破旧却能风驰电掣的小单车恰似其青春年岁的象喻,可以决绝地猛冲,但终究不会给成人世界带来实质性的毁损(一如仙女般的养母所骑的大码自行车),在必要时刻也能灵活转向,轻盈与涩滞并存。影片恍若一趟情感过山车(一如片中西里尔不愿与人一起坐,跳了出去,成人观者却一坐到底),叙事迅疾而不突兀,简洁而不失余味,即使达内兄弟这回破天荒用了几段叙境外配乐,也都恰到好处地释放了情感,并无煽情之嫌。父子相见时的画内配乐则强化了二人间的隔膜。达内兄弟的手持运镜更加地稳重克制,常用远景长镜头表现单车少年的飞驰身姿。男孩所穿的红衣可上承自[一诺千金][罗塞塔],不愿承担责任的父亲契如[孩子]续篇。(9.0/10)

3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这才是不动声色的煽情

41分钟前
  • 思郁
  • 力荐

女人和少年的关系令人困惑,毫无来由的友善与理解使故事整体缺乏真实感。在此之上少年的表演自然内敛,激烈处颇惊心动魄。骑车长飙与翻墙探父一节看得人心潮翻涌。几处配乐颇为点睛。

46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这就是童年啊,不懂事、叛逆莽撞,对自己认定的事情执着,不想把每件事都告诉大人却又不得不依靠他们。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的一段时光,虽然可能没有电影中的戏剧化。

49分钟前
  • É
  • 还行

(竟然有配乐,还是贝多芬!)大概是自一诺千金后目光最温柔的达内,给足了距离,尽管实际上残酷丝毫未减(你看最后那商量推卸责任的父子俩),但悲悯流露消减了一丝残忍,看得我心也一软一沉,为之触动。少年摔落后被萨曼莎打来的电话铃声唤醒,是这场拯救浓缩的奇迹一瞬;少年在阴暗树丛中完成救赎,重新走入光明骑车上路,种下微弱又切实的希望。单车的意象用到极致,是过去的连结牵绊,是被转手抛弃的累赘,是无依无靠时的同伴,是相伴而行时的依靠,是变档加速的成长,是回家和抵达远方的可能性,是「我」这条渺小生命存在的见证。最爱的达内。

53分钟前
  • 神仙鱼
  • 力荐

依然手持,依然底层写实,依然关注的是亲情。达内兄弟拍这种东西有点完全信手拈来了,配乐很妙。

5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从不解,到认同,到厌烦,再到心疼。最后那骑车远去的背影啊,真的是在心上重重一枪。

60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