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女贞德的审判

战争片法国1962

主演:弗洛朗丝·德莱,Jean-Claude Fourneau,Roger Honorat

导演:罗伯特·布列松

播放地址

 剧照

圣女贞德的审判 剧照 NO.1圣女贞德的审判 剧照 NO.2圣女贞德的审判 剧照 NO.3圣女贞德的审判 剧照 NO.4圣女贞德的审判 剧照 NO.5圣女贞德的审判 剧照 NO.6圣女贞德的审判 剧照 NO.13圣女贞德的审判 剧照 NO.14圣女贞德的审判 剧照 NO.15圣女贞德的审判 剧照 NO.16圣女贞德的审判 剧照 NO.17圣女贞德的审判 剧照 NO.18圣女贞德的审判 剧照 NO.19圣女贞德的审判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20 04:11

详细剧情

  羅伯特.布列松的結構主義代表作,Ms.Florence (《夜行列車》)主演,榮獲嘎納電影節評委會大獎、人道精神獎。本片是影史上第4部根據聖女貞德傳奇改編的影片,是布列松繼《越獄者》、《扒手》后,在結構主義及簡約風格的特色上最圓熟的作品,聖女貞德的含冤莫辨,透過導演豐富的電影語言說得十分清楚,布列松一向重視電影的聲音、影響、語言及結構的作用,本片可以説是體現他這個電影意念的重要作品,他說:“儅我製作《聖女貞德的審判》時,我要求我所挑選的女孩一刻也不要想她曾進或可以是貞德,僅此而已。”

 长篇影评

 1 ) 他是怎么做到的

他怎么做到的?!电影传递出一种非常复杂的情感。整部电影从一开始就说是根据保存下来的庭审记录。场景之简单,却有极复杂的信息。当同情她的神职人员劝她时想到了信仰的坚定。即使是神职人员也可能是将你导向背叛你的信仰……她恐惧火刑,她拒绝女装。布列松在电影里描绘的不是贞德这个人而是一种更普遍的人类共有的情感和思想。
电影不是讲述故事,而是一张地图。指引到复杂情感门口的地图。他清晰的指导怎样到达那里……这就是为什么老塔崇拜他。

 2 ) 看不明白

说句实话,不是太明白导演想讨论什么。几乎没有情节,一场又一场的审判对话,却一点不枯燥,需要细心聆听。画面节奏感和细节都控制的非常好。

细查了一下贞德的故事,神迹,着男装,被判火刑,二次审判平反,直到封圣…这部电影是根据第一次宗教审判留下的真实记录拍摄而成,想想,这个题材对于欧洲人来说确实挺值得探讨吧,一个17岁乡村文盲女孩勇敢作战,在英法百年战争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助查理七世登基,这一切确如她自己宣称的只是神启吗?留下的真实记录中,并肩战斗的战友们都证明了她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不是神启又来自何方?审判中,她的智慧语录比比皆是,常常令审判的主教们们无言以对…

然而,依然触不到导演的思路,他最关心什么呢?他想探讨什么呢?他的困惑在哪里呢?也许是文化上有太多隔膜了,尽管对欧洲历史和天主教的历史有了一定了解,还是如隔靴搔痒,盲人摸象…决定近期把圣女贞德的电影都找来看看,不知道会不会有所帮助

 3 ) 重负与神恩

 庄子曾在《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好像后来的寓言里还谈了俩个得道的高人,见面论道的时候从不说一句话,而只用眼神交流,说得真是神乎其乎,不过好像偶还没达到那种境界,而且按照偶现在对于庄子的一种可能肤浅的看法来看这样故事,也是不怎么相信的,因为我一直有个很奇怪的观念,认为庄子之学该是孔子之学属于差异的注解。

好了,就谈谈那个《圣女贞德的审判》,这部电影虽然不长,但还是震撼了我,我还是一年多前看的,里面就是讲着贞德被审判最后对她判了火刑。我记得鲁迅在《野草.复仇二》中对于耶稣基督的死,他最终说道:

上帝离弃了他,他终于还是一个“人之子”;然而以色列人连“人之子”都钉杀了。钉杀了“人之子”的人们身上,比钉杀了“神之子”的尤其血污,血腥。

鲁迅短短的几句话也可以说是我看了贞德的审判的感受,贞德的这部电影一贯还是布列松那种制作严谨,画面肃穆,凝练,整体风格庄严又透着许悲悯。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布列松是想通过贞德的审判来找到基督精神或者罗马天主教精神最起源的本真到底是何??我个人一直认为基督是当时罗马走向衰落中,道德崩溃与黑暗中人人都有罪的这个最大的现实中所走出现的一个完全纯洁的真真正正的人,而不是神,他能成为神的原因就是他在当下以一种最高意义的复仇:将自己的肉体钉在了十字架上而能够使得精神保存和复活!能够在大地上最大程度的挽留住属于西方的天道------希腊诸神和旧约圣经的精神。(这个好像施特牢斯也有这么看,不过我是最近才看到的在一篇文章中)真是因为如此,基督被钉死在了十字架上,然后他终于还是鲁迅所所的是一个“人之子”;只是钉杀了“人之子”的人们身上,比钉杀了“神之子”的尤其血污,血腥。贞德也是如此,她就那样是自身把自己判了火刑而燃烧了自己的肉体,这是一种平乏时代的基督精神何为!就象是老塔在《乡愁》中多米尼克一方面把自身点燃燃烧自身的肉体,而他所象征的精神则在诗人在一幽蓝的腐败的池澡中艰难的手持蜡烛经过几次的努力才将蜡烛这象征着唯一精神的延续,并最终瘫倒在了一边,而蜡烛那微小的神圣的烛火却保存并继续燃烧了下来!当然塔后来在电影的最后一部《牺牲》中那多米尼克的疯子将那房子全部燃烧了...这就是我所想说的是一种哈姆雷特式的复仇,也是最高意义的复仇,好比海子最后把自己的头颅断在了诸神的山海关,荷尔德林生命的最后阶段借他的剧本《恩陪多克勒之死》和《俄狄甫斯》通过哲人的平静的跳进火山口和戳瞎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肉体的复仇,而使得精神在平乏的时代能够继续。当然这也是鲁迅在野草中所复仇的意义!

当然布列松的电影是整体的,我觉得很难将一个大师的作品随便支解开来分析,他每部作品都是作为生命全部的不能缺更不能随意支解的一部分,之于为什么我会这么看,那可能还得更多的联系他前面对于当时法国天主教所面临的现实,并最后走向了困境与这本身所造成的历史起初的原因。好了,我不很方便上网,随便说了些,不知道有没有说到那电影的一点点,可能还是外行人总隔靴搔痒。

附:《审判贞德》难道不理性?当然,极度理性后面一定是绝对炽热。
---------------------------------------------------------
是这样的,《审判贞德》如果不理性,布列松的电影不理性,那这世界也没有电影够得上理性了!

不过这个好象也还要看各人性情,当年中世纪的一拨子神学家都纷纷争论过对于上帝的信仰与理性的关系。在不同时期不同人的身上也各人也都有不同的看法,主要还是分为两种,一种是作为阿维洛伊主义最高标志理的性与信仰的蹦紧张力,另一种就是托马斯式的理性与信仰的最高结合。之于法国天主教可以说是当时或者整个欧洲所留下的最高贵也最神圣的神学之精神。而且天主教里有个很玄的宗教神权的耶酥会团,这里曾培养和出了近代许多的大哲。只是因为后来路德式的平民精神的宗教改革和下层人所发起的大革命风暴才彻底颠覆了法国天主教的贵族血脉,使得天主教的贵族精神在欧洲走向了衰落,并为后来欧洲走向民主平等的平庸现代社会而扫清了道路

我觉得布列松在《圣女贞德的审判》这电影里或许某个程度上是在寻找着很多导致近代这个平庸社会现状的天主教自身原因,那就是起初天主教自身精神最原初起源为何?基督的真精神为何,而希望找到为天主教在欧洲的未来寻求某种出路。当然这也是他所面临的最大困境...又来絮叨了这么些。好象你不喜欢宗教的讨论,这个我以前也是这样认为的,几年前都是自身一个人迷恋基督神学,后来还是拜做了孔门下虔敬倾听和学习东方圣贤的话语。

坚强到将个人的[重负]全盘剥离,磊落如初生婴儿般去接受[神恩]。我反感讨论宗教的电影,除了瞬间神性,甜美如卡比莉亚的一滴眼泪。-------------看了你这些语句,让我想起了薇依《重负与神恩》的里的一些话,很是欣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33ce99010009ce.html

 4 ) 导演访谈重译|对一种可感知的超自然的这种熟悉感

《对罗伯特•布列松与让•吉东的访谈》 《电影研究》,第18-19期,1962年秋

“Entretien avec Robert Bresson et Jean Guitton”, Études cinématographiques, n° 18-19, 3e trimestre 1962.

1962年3月2日,应许尔斯特(Hulst)联合会邀请,罗伯特•布列松与让•吉东,一篇最近的关于贞德的论文的作者,*在法国知识分子天主教中心进行了一场泛泛的对谈。艾德维希•雪弗里昂(Edwige Chevrillon)女士,许尔斯特联合会主席,慷慨友好地将此次访谈的誊本发给我们。

艾德维希•雪弗里昂:罗伯特•布列松,请你给我们谈谈你的影片?

罗伯特•布列松:我会告诉你们,在我为本片做准备而重读贞德的定罪审判的“会议记录”时最受打动之处。

她的年轻,她在那些准备将她送进火中的主教与学者面前的了不起的蛮横傲慢(“我不理!”;“这不是你们的审判”,等等)。在这没完没了的审问的整个过程中,她显得没有她的审问者们那么筋疲力尽,我想象她举着她那来自高处的顽强答复的长矛,这个高处是十五世纪一些画家在画布上描绘的二楼:属于精神性事物的楼层,相对于在下面的楼层,属于物质性现实的楼层。贞德远不怀疑她激起了审判者们的恼怒。然而没什么关系,因为这场博弈早有定局。

她的欠缺谨慎,而这句答复:“我拥有去相信它的意志”,在我看来,是所有著名答复中最惊人的,因为它是最不谨慎的,它是冒着被审判者们最糟糕地误解的风险的,这些人或多或少拥有良善的动机,因此它很容易为后世所贬损。

她的纯洁。她对自己,对由她率领的军官与士兵们要求的清洁与卫生的状态,她很清楚,一旦离开了这种状态,任何伟大,任何荣耀都不可达成。

她的失败(被捕,火刑)。“输家得胜”这条普遍法则。要想赢,就必须输掉。更糟的是:她死的时候是否对她的天命,她的天职有所怀疑,那由主教与他的襄审员们试图灌输进她的灵魂的怀疑——此罪恶比将她烧死还要残暴?

她的受难与耶稣的受难的类比。

正如你们所认为,我还被许多其他事情打动,其中我必须点出的是她所使用的语言的优雅。通过回应她的审判者们,毫不曾摸笔,贞德就成为了一位作家。她写出了一本书,一本我们文学界的纯然的杰作。这本书是一幅肖像,我们留有的她唯一的肖像。我们没有保存任何绘画,任何图画。一幅鹅毛笔画广为传播,画着她身穿裙子,垂着头发,手持一把大剑。她的双眼夸张地睁着。没有下巴。这是一幅虚假的肖像。它有着速写的风格,画于奥尔良(Orléans)被解放那天,画在一本记录册的边缘,在巴黎,也就是说在占领区内,由一位议会文书所画,他要忙于记录每日事件,从来没有见过,也从来见不到贞德。**

去年夏天,当我准备,然后拍摄我的影片时,用贞德本人的言语来描绘她并非我唯一的思虑,我还有将她变得当前的思虑。将过去带到当前,这是电影书写的特殊优势,只要它避免瘟疫一般的古装风格。事后回看,今天的我能更好地理解,我的影片的一切都应该归功于弗洛朗丝•德莱(Florence Delay),还有让-克洛德•弗瑙(Jean-Claude Fourneau)以及所有其他非专业表演者。

让•吉东刚刚说到,出于直觉地,因为他还没有看我的影片,说我实现了一种伟大的持重节制。这是为了取悦我,因为他知道我有多重视持重节制,在一片正朝着过量,繁复,无序的方向滚落的领域中。

审判的机制无需我本人进行太多的润色。一切都被组织好了,为了那最为崇高又最为残忍的戏剧。我毫无添加,除了某些襄审员与沃里克(Warwick)的一些插入语。我删节了不少内容。文书曼尚(Manchon)的“会议记录”足本在银幕上将会没完没了(它包含了大量重复)。再者,电影对白既不是戏剧对白也不是小说对白。言语必须极其凝练,以便相随的图像不会造成冗笔。我删减了古语。不是全部。我保留了一点,为了不使贞德的答复的非常独特的色彩失色。我不解释任何事情。我为与构思相关的准备工作投入了足够多的时间。我是一点接一点地做这些工作的,生怕背叛了某些东西。我一如既往地拒斥任何戏剧式的或小说式的心理学(图像掌管此任),尤其是关于沃里克和科雄(Cauchon)的,心理学会歪曲影片的口吻,并使影片变得臃肿。

我避免,我要再说一遍,古装风格,它并不可信。一部影片不是一出戏剧。它必须是原始的。简单来说,我要做到让贞德就像在当初那样,在现在同样地有可能与真实可信——或者是同样地不可能与不真实可信。

让•吉东:影片如何开始?它如何结束?

布列松:它以第一场审讯开始,以火刑柱结束。

吉东:我们看得见火?

布列松:我们看得见。我当初坚信看不到好一些,我想说的是暗示它。我拿掉它之后,放了回去,又拿掉,又放回,到最后我保留了它。以后会改再说吧。

吉东:你说过你的角色没有地域历史色彩。你的贞德是没有时代特征的吗?她外表如何?她的发型,她的服装是当代的吗?

布列松:有一种方法将发型,服装模糊化,正如在一幅图画中那样。她的发型,她的男装是当代的,尽可能简单,不吸引眼球……我做了安排,使我们不会看到穿裙子的她。至于教士们,科雄穿的长袍,正如今天的主教那样,多明我会修士们(dominicains)则是多明我会的装扮。

观众:士兵呢?他们的制服呢?

布列松:有时候,我将他们放置在阴影中;有时候,我让一个后背或一只手被看见,或者只是让他们的脚步声发出回响。这种消除,这种模糊化非常重要,实际上。

观众:我们看不到穿着古装的观众?

布列松:在我的影片中,在宣誓弃绝以及结尾处,在火刑柱周围,有数量可观的一群人。人群就在那里。它在场。我们感觉得到。我们看不到。对一群中世纪人群的清楚一览将引起一种断裂,或者说将让人想起戏剧及其伪装。我保留了很少中世纪的信息。鉴于让•吉东说过“重生”(re-naissance),我乐于使贞德通过本片诞生。

吉东:你是如何得以避免阅读审判记录所带来的单调乏味的印象的?

布列松:难题在于这是一部全是提问与答复的影片。但我很乐于使用这种单调乏味作为一种统一的背景,在其之上,微妙之处变得明晰。我更为害怕的是审判的缓慢,沉重。于是我高调进入影片,然后我在一种十分快速的节奏中继续它。你可以用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书写一部影片,因为它是音乐。电影书写不在于,影片们不在于复制生活,而在于使我们沉醉在一种节奏中,其作者必须持续做其主人。真实,是不应该在各个事实,各个生灵,各个物件中找寻的(“现实主义”是不存在的,至少就那些被设想出来的而言),而应该在它们所激起的情感中找寻。是情感的真实在教导我们,指引我们。

在我看来,这场审判中(也是这部影片中)的情感,应该较少由贞德的痛苦和死亡引出,更应该由当她谈她的异声,或谈那皇冠与天使,正如她可能谈到我们中的某个人,谈到这个玻璃杯,谈到这个喇叭口瓶子等等的时候,我们所呼吸到的诡异空气引出。

“那皇冠是什么样的?

——它是金子做的,镶有宝石。

——将它带来的那天使,他来自高处还是来自土地?

——高处,我想说的是他依我们的主的诫命而来。

——他是从门走进来的吗?

——他是走进来的。”

圣伊纳爵将在一个世纪之后请求的东西,对一种可感知的超自然的这种熟悉感,天才的贞德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它。圣伊纳爵不知道他是一位圣徒,他在死去时都不知道。有一处极其打动人的特征,就是贞德,十七岁时,成为了一个异教团体的崇拜对象,而她与这个异教团体作斗争。她给审判者们的答复是让人钦佩的:“许多人来找我,他们亲吻我的衣服,我能承受多少他们就亲多少。然而,穷人们来找我,是因为我没有使他们不悦。”

观众:你有没有从圣徒的角度表现贞德?

布列松:我从她描绘自己的角度展现她。我坚持于事实,并且我拒斥,在本片中,不确定性以便只保留确定之事。我现在想到那些最后的时刻,即定罪审判的“会议记录”不再触及之处,即我需要求助于平反审讯上的证词之处。这些证词并非总是一致。比如说,一位目击证人说贞德重新穿上了男装,在同意脱掉它之后,以保护自己免受英格兰士兵伤害;另一位,她的告解神父,确定地说是英格兰人将她的裙子藏起来并塞进一个麻袋里,以强迫她穿回男装。然而这些都是值得信任的,曾经与她距离很近的人。而且男装的问题是重要的。

让我们尽力不从不确定的事物中挖掘贞德的生命的伟大。确定的一件事是,她不是传说中的那位笨拙的农民。在希农(Chinon),她马上就与最高等的贵族们成了好朋友与平等之交,她将会在军事上指挥他们,并教导他们使用火炮。她骑过很棒的马。她很优雅,一种皇室的优雅,这倒不是要说她是查理七世(Charles VII)的亲戚。他因其金袍子与皮大衣在审判中受到人们的责备。

另一件确定并令人沉痛的事是:她在死之前留下的大量泪水。我想起了列奥纳多•达•芬奇(Léonard de Vinci)的《手稿》(Cahiers)中的一句话。他说,临死之前灵魂哭泣,因为它将与这件美妙之物,即我们的躯体,分离。贞德拥有过一个非常美的躯体:“我想要死去。然而我不想被烧,我不想被化为灰烬。”

最后一件确定的事:贞德在监狱中没有被强奸,因为她说,在行刑之前,她的“干净的躯体,整个地,从未被腐化”。

观众:在她的审判过程中,贞德说她在那一纸她不想目睹其执行的文书上签了一个交叉号。

布列松:人们大量讨论这一点。人们还说她不会写字。

观众:然而,她有信件留存?

布列松:有,是书法形式的,不过这些信上面有贞德亲手签的名。毫无迹象表明贞德不会写字。看来她是一个比我们更完美,更敏感的生灵。她以一种崭新的方式结合她的五识。她看得见她的异声。她使我们确信一个存在于我们的官能极限的世界。她穿透这个超自然世界,然而她将身后的门关上了。

观众:贞德说过:“我当时很害怕,因为我是个小孩子。但是他教会我太多了,于是我相信他就是圣•米迦勒(saint Michel)。”

吉东:她还说过一些更为哲理性的话:“我拥有去相信它的意志。”这非常深刻。这证明了没有任何事物被外在地强加于她的意志。

布列松:问题只关于这股相信的意志中的圣•米迦勒。当她被问到:“你当时如何知道那是圣•米迦勒?”她答复说:“因为他有着一把天使的声线。”——“你如何知道那是一把天使的声线?”——“因为我拥有去相信它的意志。”强化了这个异象的意志。她需要这股意志来到达神的国。

吉东:默从的需求,努力的需求。这位贞女,就算是在她的领报(Annonciation)之时,依然默从于她的意志。

布列松:在审判的过程中,贞德最让人钦佩的是一种英雄主义,因着它,贞德刻意奉献她的生命,为了她的生命的意义。在宣誓弃绝之后,她重新振作,然后失去了自己,为的是拯救自己:“我当时并不想弃绝我的异象。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对火的恐惧。”

——————————

让•吉东(Jean Guitton, 1901-1999)法国天主教神学家、哲学家、教育者、作家,1961年成为法兰西学术院成员。在许多著述中讨论人之信仰与人之理性之间的矛盾。

电影研究(Études cinématographiques)1960年发刊的法国杂志,不定期发行,着重对影片与影人的研究,而非报道新闻。

许尔斯特(Hulst)荷兰西南部城市。

*让•吉东,《圣女贞德的难题与神秘》(Problème et Mystère de Jeanne d'Arc),巴黎:法雅出版社(Fayard),1961年。

奥尔良(Orléans)法国中部城市,卢瓦尔河(Loire)贯穿而过。贞德在“百年战争”(Guerre de Cent Ans)(1337-1453)期间领导人民在此打败英格兰占领军。

**这位文书的名字是福康贝尔格的克莱芒(Clément de Fauquembergue),图画据考为1429年5月10日所作。而实际上,贞德最终领军打赢了的奥尔良之围(siège d’Orléans)结束于5月8日。

弗洛朗丝•德莱(Florence Delay, 1941-)法国演员、编剧、作家、翻译家,2000年成为法兰西学术院成员。本片中饰演贞德。

让-克洛德•弗瑙(Jean-Claude Fourneau, 1907-1981)法国画家,与安德烈•布勒东和超现实主义关系亲近。本片中饰演科雄(Cauchon)主教。

沃里克(Warwick)指沃里克第十三任伯爵理查德•博尚(Richard Beauchamp, 13th Earl of Warwick, 1382-1439),英格兰贵族、军官、外交官,1401年继承爵位。十五世纪初页起参加“百年战争”多年,同时多次参加外交谈判。1430至1432年随年轻的国王亨利六世(Henry VI)到了法国,此时的他出席了贞德的审判和处决。1439年身故于他与国王长住的鲁昂城堡(châteaude Rouen)。

纪尧姆•曼尚(Guillaume Manchon)法兰西王国神父,贞德的定罪审判的文书之一。审判之后约四年,他与人合作将记录翻译为拉丁语。1450年,查理七世授权一场调查,他是七位受访目击者之一。

皮埃尔•科雄(Pierre Cauchon, 1371-1442)法兰西王国神父,曾数次担任巴黎大学校长,1420至1432年任博韦(Beauvais)教区主教,“百年战争”中的亲英派,是贞德的审判的主导人物。后来博韦受法国控制,他被迫离开,并于1432年至身故期间任利雪(Lisieux)教区主教。

多明我会修士(dominicain)多明我会(ordre des Prêcheurs, 又称Frères prêcheurs, 又称ordre dominicain)是由西班牙神父、天文学家多明我•德•古兹曼(Saint Domingo de Guzmán)在法国创立的天主教修会,1216年正式成立,致力于传道,并以其智识传统闻名。

重生(re-naissance)是“文艺复兴”(renaissance)这个词的构成的字面意思。文艺复兴,指欧洲在中世纪与现代之间的社会产生大变迁的过渡阶段,一般包括十五至十六世纪,也可早至十四世纪起,晚至十七世纪结束,其智识基础是属于这个时代的人文主义,源自罗马时期的人文精神(humanitas),并重新发现了希腊的古典哲学思想,这些思想体现在了美术、建筑、政治、科学、文学等各个领域。作为引申,可以指任何一场智识上或艺术上的复兴运动,或单单指一次重生。

希农(Chinon)法国中部市镇,位于卢瓦尔河谷。1429年2月25日,贞德与将在四个月后加冕的查理七世在此会面,此期间发生的事情成为了“百年战争”的转折点。

查理七世(Charles VII, 1403-1461)法兰西国王,绰号胜利者(le Victorieux)、忠于职守者(le Bien-Servi)。于1429年7月17日加冕,贞德在场。于1453年击败英格兰,结束了“百年战争”。

列奥纳多•达•芬奇(Léonard de Vinci, 意大利语名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佛罗伦萨共和国(今意大利)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文艺复兴时代的博学家,被誉为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的发明思维是超前的。

手稿(Cahiers)指达•芬奇一生中写过的大量笔记,大都散布在他的朋友们手中,大部分以镜像的草体写成,经常图文并茂。直到十七世纪中叶才开始有学者进行整理工作。

圣•米迦勒(saint Michel, 希伯来语名מִיכָאֵל)亚伯拉罕诸宗教(religion abrahamique)中的一位大天使。在《旧约•但以理书》中,但以理在禁食中见到异象,一位天使对他说米迦勒是以色列人的守护者,又说到了末日之时“米迦勒必站起来”;在《新约•犹大书》中,米迦勒与撒旦(Satan)争辩;在《新约•启示录》中,米迦勒带领天使们将撒旦之军打败;在《古兰经》中其名出现了一次。米迦勒在天主教文献中被描绘为教会的守护者。

领报(Annonciation)专指基督教文化中,大天使加百利(Gabriel)向童贞女玛利亚(Vierge Marie)示显,告知她将受圣神感孕而诞下神之子,并应起名耶稣。此处是比拟。

 5 ) FIFF22丨DAY8圆桌《圣女贞德的审判》: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主持人 千橡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2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8天第2场,我是主持人千橡,第2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布列松导演的《圣女贞德的审判》,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橙黄

2星。在布列松的《圣女贞德的审判》里圣女贞德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性,画外音和几个视角的选择很有意思。然而,这种极自然原始的表演方式显得一个个角色仿佛念台词的机器,最后的落点依旧为对人性的拷问却少了铿锵有力。

场刊嘉宾 风临

我给的1星,这也是本届最后一部看的。我最明显的感受是有别于《扒手》与《驴子巴萨特》的那种在画框里跟着一起走一起欣赏和期待的感觉,而是一种画框外的凝视或者说像一双双手在抚摸一幅画一样,由此进一步更加极简了。不过,碍于我对圣女贞德这段历史的浅薄理解实在难看出什么内容。

场刊嘉宾 donnie

《圣女贞德的审判》2星。实在没啥触动谢谢。

主持人 千橡

历史上描绘圣女贞德的电影很多。其中1928年德莱叶的《圣女贞德蒙难记》大概是最有名的一个。大家更喜欢哪一个版本的贞德?其他比较有名版本的还有维克多·弗莱明导演、英格丽褒曼主演的1948年的美国版《圣女贞德》、雅克·里维特1999年导演的《圣女贞德:战争篇》和《圣女贞德:监狱篇》、吕克·贝松1999年导演的法国版《圣女贞德》、克里斯丁·杜瓦1999年导演的加拿大版《圣女贞德》,布鲁诺·杜蒙在2017年导演的《童女贞德》和在2019年导演的续集《贞德》。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杜蒙的《童女贞德》,因为好玩,其他的都太苦大仇深了。里维特那版《圣女贞德》还没看。

场刊嘉宾 donnie

在圣女贞德这个题材上,德莱叶拍法真的使人触动。首先贞德的故事是关于关于“信”的故事,德莱叶选择的女主角让我信了贞德的信念。

场刊嘉宾 风临

我正想说来着,我就是这次看才发现德莱叶那部我已经忘了,我对贞德这个形象还有这段历史太真空了。这一版的贞德好像更机械,布列松与其在拍贞德更像是在临摹“历史”本身。这和我印象里德莱叶的那部不太一样。

主持人 千橡

嗯,德莱叶用大量的仰拍贞德,那一版她的眼睛真是迷人。这一版的贞德会更像人,德莱叶版的贞德会更接近神。

场刊嘉宾 橙黄

我感觉这版贞德还是挺感性的,甚至脱离了布列松的人模化理想。

场刊嘉宾 donnie

德莱叶让我相信,布列松让我觉得贞德纯洁。这个选角和景别带来的观感差异很大。

主持人 千橡

电影最独特的地方在于文本撑起了整部电影的结构。 简单的正反打,几乎没有的剪辑技巧都在为文本服务。布列松拒绝用声音和文本来服务视觉,他在用文本之间的交流创造新的主题。文本在电影中可以成为最重要的因素吗?

场刊嘉宾 donnie

布列松通过文本把圣女贞德的故事变成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故事。

主持人 千橡

镜头语言布列松可以说几乎为0,简单的正反打就只能给观众一个她在和他交谈的概念,但是德莱叶的镜头就华丽很多。简单来说我认为,布列松:文本,德莱叶:画面。

场刊嘉宾 风临

我倒觉得这一部的剪辑和声音反而最出挑,尤其剪辑,看似是最简单的正反打,但是我发现每一次贞德被审判时的背景都有些细微变化。你一句我一句来回剪的时候有一种触摸历史的刺激感。

场刊嘉宾 橙黄

画外音是精髓。

场刊嘉宾 风临

声音上出现了很多刑具的碰撞声,走路和写字翻纸的声音。最后的大火给我印象最深的也是火焰嘶嘶的声音。

主持人 千橡

抱歉,我把声音算作文本的一部分了,其实应该是文本算作声音的一部分。那我的问题可以paraphrase成电影导论都说电影是视觉的艺术,你觉得一部作品可以让声音为最重要的因素吗?

场刊嘉宾 风临

尽管我对各种方法论都持开放态度,但是我似乎没见过声音成了最重要因素的电影,不知道贾曼的《蓝》是不是。

场刊嘉宾 橙黄

阿巴斯的《希林公主》也算是吧,如果《蓝》算是的话。

主持人 千橡

《圣女贞德的审判》几近冰冷,将感情minimize的对话会增强这种欲加之罪的无理和不近人情。

场刊嘉宾 donnie

我很能理解你的这个问题,布列松的电影好像纯粹的文本,让你感受文本本身的力量。去除任何煽情的可能,去除视觉上的任何奇观。布列松就好像贞德,而观众就是从钥匙里偷窥贞德的人,总想猎奇却在布列松这里遭遇滑铁卢。你的声音包括音乐吗

主持人 千橡

声音从广义来说应该可以包括所有有声音的,但是我其实最想指出的还是文本在声音以及整个电影的重要性。

场刊嘉宾 donnie

不用care书怎么说的按自己理解的来就行。

场刊嘉宾 风临

如果这样理解那就和我前面说的对上了,布列松这里给出的文本我觉得带着一种历史隔阂性,我们处在之后的眼光去窥探时必然带上了一种受到感染的凝视,而明明他给出的影像是极其简单的。就在这样一种回望里发生了一种反应。

 6 ) 她是神的化身,却被神的信徒审判!

德莱叶的贞德更为神圣化戏剧化,我认为符合他所处的时代对贞德的一种想象,在我看来它是更为强烈的表现主义,代表默片最高艺术成就之一。而布列松的贞德更为立体,更为现代化,更为真实化,或者说与德莱叶的区别在于,德莱叶是选择了“神”化她,而布列松选择了“人”化她,我个人当下来看,觉得布列松的贞德是一部被低估的艺术杰作,它难以从某个方向去解读,因为它具备宏观层面神学与宗教的基础视角,也具备更具象的群体视角与个体微观的精神视角,所以谈起这部电影,我不得不从三重视角来解读(影评舍去后两重,只写第一重,没时间展开,也有点复杂,难以具象去解读,后两重一重是基于布列松的艺术,另一重是基于贞德的人身神魂)。其一,宗教与上帝,上帝与贞德,宗教与贞德,先谈宗教与上帝,其实历史不止一次记录,不同时代、国家宗教中都有举着主的旗帜,行罪恶之事,它们固守宗教利益,将愚民式的群体崇拜作为一种不断维持统治阶级利益的手段,不断树立宗教敌人行杀戮与罪恶之事,宗教从某种程度上是被异化的信仰,这是我一直以来的观点,当下的宗教与过去的宗教,它们的构成是同样的复杂并不纯粹,当然,这只是宗教中的一部分坏的体现,我并非因此否定所有宗教的意义,这部作品里头,宗教所充当的,显然是坏的那一部分,这些宗教的权欲阶级带有既定的目的,决定了这是一场结果早已注定的审判。其二,上帝与贞德,从当下的科学时代,我们可能很难去信任贞德与信仰之间紧密的关系,因为它富有强烈的宗教色彩,但从艺术层面审美而言,我们必须相信贞德确定无疑的与神如此接近,我们得坚信她是圣徒,于是,她的坚持才有意义,她与信仰之间的紧密连接,才因此成立。其三,宗教与贞德,其实是这部作品的两个主体,宗教是被异化的权欲阶级,而贞德是被异化的权欲阶级所树立的宗教敌人,这一场审判,我们可以视为异化的宗教对神的审判,从这种互换的位置,我们去看贞德被审判过程中,信仰的坚定,与所经受的迫害,及其人身所经历的内心挣扎,再经由她“女性”的身体却曾掌控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她所所言所行不符合以男性权欲阶级为主的宗教方利益,我们便也如同监狱里头那只不断窥视宗教对贞德迫害的眼睛,去寻找和记录真相。万幸,布列松几乎在还原和精简中塑造了一个非常有血有肉,有信仰被迫害的贞德形象,她具备人的弱点,但又具备信徒的虔诚和牺牲的勇气,她是神的化身,却被神的信徒审判! 影片最令我震撼的一幕,是贞德光着脚走向火刑十字架的那一段,这是一出走向死亡的步伐,我却从赤脚中见到了纯洁与高尚,虔诚及勇气。 它几乎是一部传记电影,哪怕只有审判这一段经历,但对贞德的人物的呈现,我认为是成功的塑造了一个人物的灵魂,女演员的表演极其出色,列入我的影史百佳表演! 整部作品信息密度之大,我认为解读反而不是重要的,去感受它,跟着贞德一起经受审判,代入她的言行,我相信,你会理解到她的伟大! 影像90分 剧本100分

电影难得的是,立意于审判,而非受难,但在这场迫害中,我们对贞德因坚持信仰而受难确信无疑! 导演95分 表演100分 创新95分 作品分96分 内容系数0.95 影史分91分 从这部作品里,我恍惚看到了皮亚拉风格的形成,这是一部重要的杰作,可能不同于影史所有的人物传记,但它比所有人物传记都有走的更深!

 短评

演贞德的这个女演员的确没选好,“布列松的贞德是优美的机器人。”(桑塔格语)内心的戏剧冲突在她这里显得很苍白。在线: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0pPh4rfMPw8/

9分钟前
  • 竹影横阶
  • 推荐

机智的对答和激动人心的庭辩支撑起了整部电影。如果把结尾的意义看成一个宗教仪式的完成,之前的一切都只是盛大的准备工作。

13分钟前
  • Nakadai
  • 推荐

结构主义你妹

14分钟前
  • 琧婯
  • 较差

2019-6-20重看。人类无法进行的审判;群众的画外音令人惊心。

1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Proto-Straubian.最好的布列松之一,不同声音少见地得到了微妙的对立处理.纸笔/锁链/皮靴制造的环境音乃是邪恶刺耳的,而贞德(恰恰不穿鞋)几乎仅有的发声方式即作为引述的言说:十五世纪的文本,天使的话语;纯化了的抽象声音,它许诺,它赠予,呈示神的消息.这话迫切地呼求着本真的听――删减一问一答的间歇,让"正反打"获得了甚至比在西部片中更高的强度(注意贞德与主教从未共享同一画面):抬起目光犹如拔剑出鞘,一个剪辑就是一次交锋.桑塔格认为片中演员无意间受情境感染而偏离了布列松的人模理想,但这实是其最动人之处――"朗读者"再不能在绝对客观之物(历史)面前无动于衷,文本和天候定要在面容上附加它们的印记,正如结尾修士们汗涔涔而泪潸潸,我们却已无法分清那是缘自火焰,烟雾,抑或悲伤.

21分钟前
  • JeanChristophe
  • 力荐

他们不敢动穿男装的贞德,仿佛那是一层神圣的盔甲。蔑视规则的女人令他们兴起又害怕。一旦贞德换上女装,他们便觉得有了玷污她的可能,又可以对她为所欲为了。贞德孤身面对审判者,他们比她更恐慌。失去对上帝箴言的解释权、被一个女人抢走“应得的”名誉、圣光不再垂怜自己而偏偏选择她——男性恐惧大全,厌女源远流长。(这个贞德太美了吧!她的眼睛她的唇awsl😂中世纪直筒罩袍让她不得不碎步小跑去刑场,看得很心疼,还有“我只是怕火不想变成灰”那里,基本上是唯一体现19岁少女心态的地方,其他时候都坚如磐石。影片没有前因后果,时长特别短,但审判故事拍得简洁到位,朴实又至纯。

22分钟前
  • Rebel Scum
  • 推荐

依然是只通过声音展现外界(公共空间内民众的“烧死她”),没有逼近人物去展现贞德的情感和让观众共鸣,最多就是中近景了,开头她一瞬间的哭,甚至是背侧远拍的。就这几个场景,开庭、牢房,开门关门人来了人走了,问的永远都是那些企图在细节里找茬的话。看起来是这么简单机械,但是就是和学生作业完全不同,到底是为什么最后带去执行火刑,是一路拍的脚的特写,还被恶意的人绊了一跤。宗教里支持她的人,为她在烟雾里高高竖起十字架,十字架在烟雾里迷迷胧胧,乡村牧师日记的结尾也是一个十字架看导演说,就想看现在的女性说出贞德说的话是什么感觉。这就是关键点了吧,也能够明白为什么电影是选择这样的方式来呈现的。就这样,这个电影没有局限在那个时代 这个人物 这件事上,也就是超越了时代 人物 事情的特殊性,观众直接在场

27分钟前
  • 古鲁
  • 推荐

1.相比德莱叶版的夸张强调,更爱布列松的冷静凝练。2.演员的机械表情在这一题材下特别和谐,紧的取镜和封闭式构图契合囚禁主题;3.布列松的女主总是很美,这回又被惊艳到,或是影史最美贞德?4.挚爱监狱墙洞里的窥视与结尾浓烟中的大十字场景;5.贞德奔赴刑场由脚步特写跟移镜头展现,大妙。(9.0/10)

3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今晚微醺,影评照例是胡言乱语,小酌着看这部电影,镜头都似乎是虚的了。布导的中上水平,一小时的片长略短,纵使我爱简练。德莱叶也拍过同一题材。这次的女主角不够讨人喜欢,题材也难把握,布列松够有大师风范。电影还是朴素些好,我厌恶那些浮华的片子。底下评论特别喜感,建议参考。

36分钟前
  • Irgendwann
  • 推荐

C+ / 结尾的脚步镜头太令人震惊了......

39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看不明白,对这种片子没有能力。如果那个组织有解读的能力,我倒是可以考虑加入。

44分钟前
  • 疯木
  • 还行

其实说起来我更喜欢德莱叶的版本,当然布列松的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格。整个片子都干净有力,没有一点点多余。

46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20180801上一刷五星:不知第几次看了,确定要给五星。)加一刷:不仅确定五星,还确定布列松比德莱叶更现代,观念高一筹,技术高一筹。贞德的话语,已经不能用“智慧”来赞美了,必须用,“神圣”。 小狗的出现成为了声音环境转变(transform)的契机,如此隐性(subtle)的技巧,膜拜。

48分钟前
  • 复印
  • 力荐

大量冷静的客观镜头中,审判中双方的唇枪舌战所归结的核心问题——「上帝感召/恶魔」在当下已经蜕化成另一种一般意义——在面临社会性迫害时,个人究竟是选择抗争还是负罪。正如王小波所言「当所有人指责你是破鞋时,最重要的不去证明自己不是」,无论在任何时代,以「宗教」(或者其他一切伟光正的借口)来逝世审判与找替罪羊都是一种潮流,一种人性黑暗的明证。

51分钟前
  • 451½°F™
  • 推荐

最为布列松的影像,冷酷严峻,压抑绝望,见不得丝毫同情。丧失神性的人类在罪恶下的无助嘴脸最为恐怖,贞德临刑前泪水涌出那一刻,印证了天父存在的意义。

56分钟前
  • 武侠小王子
  • 力荐

完全严格基于法庭证词,还原出对贞德的不公正审判。全片几乎都是在一问一答的宗教法庭审问对话里,中景微侧方向的固定机位,演员较少表现出激烈情绪,极简风格做到极致。焚我残躯,熊熊烈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惟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燃烧过后,浓烟遮蔽十字架,屋角飞过两只白鸽,火刑柱上空空荡荡。

58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0pPh4rfMPw8/

1小时前
  • unundercooled
  • 还行

对于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圣女贞德的故事是一个“传奇”,而布列松摈弃了一切让“传奇”的花哨技巧,那么,这部电影对于我们,真是对牛弹琴了

1小时前
  • 上林苑
  • 还行

相较于德莱叶《圣女贞德蒙难记》中大量面部情感堆积以制造强大到夸张的表现力,布列松运用冷峻的镜头语言和毫无感情的问答剥离了贞德的神话色彩,以人的视角审视其引出的宗教问题,这是极简主义的魅力,也是结构主义的文本典范。如果说德莱叶突出了"圣"的部分,那么布列松则聚焦"女"的部分。在其演员特有的木偶化表演中,贞德与其他所有人一样只是一个普通人,没有悲天悯人的壮烈,只有对自己信仰的坚持,在强权面前发出微弱却坚定的声音。开头与结尾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都是由脚步特写入场,开头似圣母神圣的背影与伟大的博爱,结尾似耶稣蒙难的步伐与自我牺牲的无私,然而都在振聋发聩的鼓点中化为灰烬。与电影中透过墙眼窥视贞德的眼睛一样,布列松要我们透过宗教虚伪的外衣,看穿信仰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反思我们的过错,坚定我们的信念。

1小时前
  • 不朽浩克
  • 力荐

在我学位答辩时 ,当众羞辱我,不公的审判我,多年恐吓我,人面兽心的导师,你记得,你犯下得罪,会有你不纯血统的儿子女儿所遭受天谴。

1小时前
  • 江之岚电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