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火青春

剧情片法国1995

主演:文森特·卡索,哈勃·孔黛,萨伊德·塔格马奥

导演:马修·卡索维茨

 剧照

怒火青春 剧照 NO.1怒火青春 剧照 NO.2怒火青春 剧照 NO.3怒火青春 剧照 NO.4怒火青春 剧照 NO.5怒火青春 剧照 NO.6怒火青春 剧照 NO.13怒火青春 剧照 NO.14怒火青春 剧照 NO.15怒火青春 剧照 NO.16怒火青春 剧照 NO.17怒火青春 剧照 NO.18怒火青春 剧照 NO.19怒火青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3:04

详细剧情

  影片以1993年在巴黎18区发生的一起警察暴力的真实事件为背景:一名警察在巡逻期间枪杀了一名17岁的扎伊尔少年Makomé M'Bowolé。而在影片当中,巴黎街头,一群反政府青年。纠纷由其中一人被警察殴打重伤而起,众人怀恨在心。文兹(文森特·卡塞尔 Vincent Cassel饰)弄到一把真枪,决心还以颜色。他们的仇恨与愤怒随处可见,这场与警察之间的大规模冲突,一触即发。混战中,文兹被警察开枪打死,他的同党也颤抖着对准了警察的头,枪声响起……无论是警察还是街头混混,每个人都失去了控制。这青春期里的不安与躁动,就像失控的怒火一般,无人幸免。 导演马修·卡索维茨荣获第48届戛纳电影节(1995)主竞赛单元最佳导演奖。

 长篇影评

 1 ) 巴黎和谐之梦

     五年前我读高三,喜欢踢毽,我们都为<天使艾米莉>疯狂.后来<新电影>说过这样一句话,大概意思是,当时所有人都喜欢那个古灵精怪的姑娘,除非他被黑砖窑拐卖了.
     后来我听星爷讲,也就是那阵子,戴锦华去法国开会,遇见了当地某电影大牛.戴锦华扬了扬手头艾米莉的海报,向大牛示好.没想到该大牛瞪了她一眼,拂袖而去.这样粗鲁地对待一个女士,大牛也许真是大为光火.
     戴锦华接着说,那是因为艾米莉在法国是有争议的.因为这部电影--按戴的话--呈现了一个赝品的巴黎.艾米莉生活在一个老法国,它的关键词是浪漫,怀旧与凝滞,那里没有一个阿拉伯人,黑人,东亚人或者东欧人,也没有光头党.好像乞丐倒是有一个,很遗憾,他当天放假.
     这些被热内和谐掉的家伙,在La Haine里尽数登场,(艾米莉与La Haine的区别正向申奥宣传片和<苹果>)这比它利索的镜头和畅快的剪辑更加吸引我.文斯,萨义德,休伯特和一把枪,在暗无天日的巴黎游荡 (想想巴尔扎克,雨果和欧仁苏,最重要的,想想波德莱尔,想想新浪潮和考里斯马基的<波希米亚生活>),出现在公寓,班房,画廊,甚至还几乎偷了一辆车,又跟包括光头党在内的各路人大打出手,到处充当搅局角色.这是另一个都市奥德赛的故事,最后又是"我没地儿去,怎么办?"的地下婴儿式困扰.
     我向对巴黎抱有幻想,"浪漫之都"常在嘴边的人推荐这部电影,虽然我没去过巴黎,我还是感到这种幻想不应该继续强化了,与众多第三世界国家一样,巴黎不能永远停留在明信片上.五大国之一的法国的首都还不是无主之城(休伯特曾对那条黑狗说,你的主人是个白痴),但它的混杂也许不亚于里约.
     最后,休伯特和光头党(想想This Is England,再纳粹的光头党也不是天生操蛋),都用枪指着对方.其实,他们应该转身,一同把枪口指向那块广告牌--世界与你同在,指向我们共同的敌人--呼风唤雨的跨国资本.

 2 ) 前一半和后一半

    一个人从高楼上坠落,每掉落一层他就在心里默念:到目前为止还不错,到目前为止还不错,到目前为止还不错……其实你如何跌落的并不重要,关键是你如何落地。

    影片一开头,警方和混混们的冲突让一个人身受重伤。因为这次暴乱和冲突,双方的气氛更加紧张。在如此的对峙中,一个警察丢失了一把手枪。手枪落在了文兹身上:一个总是过度紧张,人生历练还不足以分辨如何控制情绪,如何应用大道理的混混。

    怒火青春讲这么一群人的故事:他们出身下层阶级,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因为缺钱遍尝生活的苦果。
    而且,他们还都只是孩子。

    文玆用暴躁掩盖内心的恐惧:拿到了警察的枪,他一门心思想体现自身具备的威慑力:扬言为朋友报仇;遇到强大的混混显摆自己的能力……黑人已经逐渐成熟,懂得敬畏生命。维系自己江湖风骨的同时,他不得不对牛弹琴般堤防那个没有脑子的文玆惹祸。他是这三个人中唯一清醒的,并且因为清醒而痛苦。他认为他们都是那个正在坠楼的人,只是活着,就要庆幸。但是其实,生活已经义无反顾跌向谷底:他每一次正当的努力都被破坏掉了,仿若命运一般。

    第三个朋友是个没什么野心的小笨蛋。他哥哥独霸一方,习惯被打压的他也不把自己的情绪当成什么很有意义的事。然而,他依然希望建立一下自己的原则,享受享受自己的生活。

    就是这样三个小角色,认命/挣扎/盲目地经受着命运的捉弄,直到最后一刻:一个深知开枪就没有回头路的人开了枪。这才是故事的结果:你最终还是可以选择如何落地。

    一方面好莱坞娱乐至死,一方面欧洲人揭露生活。

    影像的意义究竟在何处?视觉刺激?声效刺激?逃离现实?还是一个更加直击灵魂的交流方式?纸媒的时代在国内很难找到,那么电影,一颗要把真实展露出来的真心。观众不是白痴,观众也并不冷漠,请让他们知道更多。

    如果想要让你的信息被观众知道,那么请简洁一点:唯有时间,没有日期。镜头也相当自由,并且主观。作者的态度不是体现在故事里,而是反映在镜头上:不是争吵,是反思;不是威吓,是恐惧。

    最坚硬的刺下,往往保护着最柔软的恐惧。

    混混们彼此尊重,小孩子的啰嗦故事也不例外;善良的警察,欺压弱者的警察;希望正常生活的混混,无事生非的混混;矫情的上层社会,胆怯的底层人;而有时我们又都一样,那就是生活捉弄你的时候:那个被妻子甩掉的醉酒男人,抛弃所有伪装,我们同流合污。究竟哪个才是人性?

    请运用你手上的权力把社会变得更好。

    

    

    

 3 ) 《仇恨》——法国青春的四百击

 这一篇,并不是关于特吕弗那部传世的《四百击》。只是借用这个片名的概念,在法语中,“四百击”指的是青春期的叛逆和张狂。而这部11年前的《仇恨》表现的正是这样的一个主题。

     又是一部黑白片,但本片选择黑白摄影,并不是因为年代,而是由于风格。在彩色片的时代重新选择黑白摄影的影片大多数在摄影技巧和用光方面具有横竖都溢的才华。本片也不例外,经常出现大面积的阴影堵赛在画面中直至埋葬了场景中的人物,有时常有夸张的强光直接打在人物的正面,勾画出狰狞的表情。这样的处理,不仅仅出于美学风格,也从观感上呼应了影片的寓意——电影中的三个主人公在两个不同的地狱之间辗转反复,然后束手就擒。

     影片的运镜也延续了比较显著的法国习惯,偏爱长镜头的摄影风格和精心设计的场面调度缺一不可。在这个方面经典的法国风格和经典的俄罗斯风格非常不同。相比于蒙太奇理论,法国电影人好像更加偏向于场面调度。法国人认为依靠场面调度而不是大量的后期剪辑,可以使电影看起来更加真实,更加流畅,并且更加容易给予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另外大量使用长镜头必然要求摄影机自身处于不停的运动中,这样也就强化了影片的空间感。

     具体到本片中,广泛使用手提摄影机产生运动效果,在固定机位的场景中,则保持画面中人物永不停歇的“布朗运动”。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影片在视觉上更吸引人,也有利于电影情绪的表达。眼花缭乱的运动恰如其分的烘托出主人公青春的焦虑和不安。

     电影在巴黎郊区的年轻人暴动滋事的背景下展开。并以一段名垂法国电影史的独白惊艳开场:“有一个自杀的人,从50层楼上跳下来,每下降一层他都安慰自己:到目前为止,一切都好。到目前为止,一切都好。到目前为止,一切都好。……

     但重要的不是坠落的过程,而是如何落地。”

     巴黎郊区的三个无所事事的年轻人以吸毒和打架来发泄他们过剩的精力,在暴动中他们的朋友被警察打成重伤,于是他们决定报复。电影开始于某天早晨10:38终结于第二天早上6:01。摄影机像一只鬼魅跟随三人,记录下这19小时23分钟的故事。

     主角文斯在混乱中捡到了一把警察的手枪,于是他的生活被必然的改变了。对于他来说,手枪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让文斯信心百倍,可以让他一呼百应,可以吓退围堵他的小流氓,可以报复警察。也正是因为如此,它控制了文斯的心灵,使文斯日益增强使用手枪来解决问题的欲望。在这个层面上,手枪像极了弗洛多的那枚指环。

     因此这个故事在它开始的时候就注定了一个毁灭的结局。

     电影的名字叫做《仇恨》,其实我倒觉得仇恨只是一个借口,片中人物的行为动机更多是出于内心的焦虑。他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和未来。于贝尔苦心经营两年的体育馆被烧毁,沙伊德试图与心仪的女孩交往则因为心太急而演变成一场争吵,文斯因为少一块钱而买不到奶奶需要的调料。他们面对的是理解、耐心和同情的缺失。其实,文斯也参与了烧毁于贝尔体育馆的暴乱,这一行为并不由于仇恨,而恰恰是仇恨之外的一种疯狂。对自身存在的焦虑,就像文斯说的:“我觉得自己像一只迷失在宇宙中的蚂蚁。”这样的焦虑感被环境状况不断加强。就像那个陌生的矮小男人在卫生间里讲的故事:当我们扪心自问时,我们总是弄错一个前提,问题不是我们是否相信上帝,而是上帝是否相信我们。当信仰也开始焦虑时,他们面临的就只能是一场狂暴的革命,对别人也对自己。

     当朋友重伤不治的消息传来,文斯决定要杀一个警察报仇,于贝尔则激烈的反对,在经历过一番真实的体验后,文斯把手枪交给了于贝尔,那一刻他如释重负。但那把手枪已经遇上了命运的诅咒,佛说:所有的现在都被未来注定。一切的一切都回不了头。

     前面说过,本片的摄影和配乐很准确的传递了电影的情绪,强烈的运动暗示了人物内心的焦虑,而不多的静止镜头,则表示了人物在平静状态下内心深刻的空白。当然这一风格只是延续了法国电影的传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突破。倒是摄影师在全景镜头转成大特写的处理上有些值得借鉴的手段。他的方法是让故事或者对话继续发生在画面的景深,而同时一个人物慢慢向镜头走来,这样并没有经过变焦或者生硬的剪辑,我们就在前景中得到了一个清晰的特写。在对话场景中不必移动镜头,而是利用一面镜子的折射,就可以表现对话双方各自的面部情绪,这个方法效果也不错。

     这种避免出现过多剪辑的制作思想一直延续到电影的结尾。本片结尾是电影的最终高潮,难能可贵的是导演处理得非常干脆。这个134秒的场景,一共用了10个镜头,中间插入了一张现实事件的画片。即渲染出了紧张气氛又延续了电影的整体风格。最后一个镜头,文斯意外中枪,于贝尔和一个警察互相用手枪指着对方的脑袋,镜头从远景不断前推,一直到沙伊德惊呆的面部特写。电影自沙伊德的特写而始,又到此而终。电影的最后结局已经不再重要,就像片尾再次响起的画外音:“这是一个社会堕落的故事,我们不断对自己说:到目前为止,一切都好。到目前为止,一切都好。…… ”

 4 ) 原声带

鲍勃·玛利唱到,“...我需要的只是对我人格的尊重,要我等待到何时,才能遇到实现它的人,如果我得不到尊重,今晚我将烧杀抢掠”,从开头就点出愤怒。

 5 ) 青春残酷物语

他们生活在巴黎郊区,生活穷困,没有工作,无所事事,没有未来,只有疯狂燃烧的青春之火,在黑白的影像里恣意喷薄。 那么多经典的影片曾经一样表现过青春的燥动与残酷。同它相比,《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显得过于沉溺私情,《阳光灿烂的日子》显得过于盲目懵懂,《猜火车》显得过于放纵颓废,《上帝之城》显得过于狂暴冷漠,《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显得过于绝望支离.......而这部《怒火青春》,展现出的是更为直接的愤怒和冲动,看不到儿女私情,看不到义薄云天,看不到欢快享乐,同它通篇黑白的影像一样,几乎没有自然迸发出的亮色,只能看的到粗口,暴力,无所事事的闲散,一言不让的争吵,和对警察无尽的冲突、仇恨。 愤怒在他们身上,更像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对于不合己意的人,他们的愤怒之火会在瞬间燃起,不是为了自由、尊严等等毫无边际的空泛意义,仅仅是自然而然的生理反应。尤其是对于那些和混混没多大区别的警察,更不需要任何时间来酝酿情绪,愤怒之火就会骤然从身体中冲出,去他妈的!如果世界上有最爽的事,那就是揍条子一顿! 其实他们并不坏,他们对家人依然是有着和普通人一样朴实的语言和平实的举动,除了逞逞口舌之勇,他们很少主动去攻击除了警察以外的其他人,即使那些人是他们极度不屑的。他们也有不少怯懦的时候,面对警察的追击,他们更多的也是在逃窜,被抓住的时候,也是服贴地极力压制着自己的情绪。即使是拿着枪抵在小混混的头上,在颤抖着挣扎一番之后,也还是理智地放下了枪口。如果没有最后警察的走火,枪杀警察的镜头他们也仅仅是拿手比划比划,在头脑中幻想一下而已。他们一样不想坐牢,惧怕杀戮,那些喷薄而出的愤怒之火,并没有转化为头脑发热的冲动行为,非要在瞬间将一切燃尽。 他们更像是一群被放逐在原野上,依然青涩的孩子们,在一无所有的时候,唯有点燃自己的青春,在周遭燃起一圈狂野的火,孤单地坐在火圈之中瑟瑟发抖,这火不是为了伤害谁,仅仅是为了在野兽们狰狞的嚎叫中,保护自己。 “这世界 太多忏悔羞怯 太少痛快宣泄 太快毁灭” “别叫嚷 让春青比野草汹涌 拥得比铁石更坚壮 葬於我身上” “别叫嚷 让青春比猛火嚣张 长得比宇宙更丰满 满泻到我身上” ————达明一派《青春残酷物语》

 6 ) 汹涌而冰冷的慰藉

“You think your pain and your heartbreak are unprecedented in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but then you read. It was books that taught me that the things that tormented me most were the very things that connected me with all the people who were alive, who had ever been alive.”

——James Baldwin

汹涌而冰冷的慰藉

前言

1995年可能是法国近代史上最黑暗而诡异的一年。在一系列的暴力和游行中,夏天的酷热异常汹涌;随之而来的镇压和反抗,又使得那年的冬天格外黑暗刺骨。

今天要跟大家聊的这部电影《La haine》(中文名:《怒火青春》)改编于1995年发生法国的真实事件,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之一。

时间过去了23年,这个发生在异国他乡的故事放在今天的中国,却仍然像刀子一样锋利而贴切。

关于旁白

这部电影无论是情节,立意,配乐还是演员的表演对我个人来说都是无可挑剔。但是最喜欢这个电影的点却是它开头和结尾重复的一段旁白。旁白解剖和贯穿了整部,却又独立于整部电影。

影片以旁白开头:

C’est l’histoire d’un homme qui tombe d’un immeuble de 50 étages. Le mec, au fur et à mesure de sa chute, il se répète sans cesse pour se rassurer : « Jusqu’ici tout va bien...Jusqu’ici tout va bien...Jusqu’ici tout va bien. »

Mais l’important, c’est pas la chute. C’est l’atterrissage.

翻译过来大概的意思是:

这是一个关于一个男人从五十层高的楼顶掉下来的故事。在下落的过程中,这个男人不断安慰自己说:“目前为止,还没事…目前为止,还没事..目前为止,还没事…“ 但是重要的不是如何下坠,重要的是如何落地。

"La Chute"这个词在法语里既有坠落的意思,也指堕落。人在这里只是一个象征符号,从主角Vincent的死亡开始,影片的既暗示了人的崩坏,也讽刺了社会的崩坏。影片的结尾重复了这一段旁白,但是改成了“C'est h'histoire d'une société qui tombe...", 究竟是人的堕落导致了社会的崩坏,还是社会的堕落迫使了人的崩坏?导演把这个问题留给了所有的观众。

人们总是喜欢冠冕堂皇得安慰自己说,结果不重要,享受过程就好。其实说出这个话的时候他们已经接受了这个已有预期的结果。真正的恐惧来自于对结果的一片空白。只有做好应对所以结局的准备,才有办法坦然地去享受过程的乐趣。

不知道是巧合还是为什么,加缪有部作品刚好也叫《La Chute》,讲述的是他洞悉世情后的无奈和悲观。在l’atterrissage尚不清楚之前,所有的Chute都是惘然。

关于电影

以下内容可能涉及到剧透,介意误读。

电影讲述的是暴乱中巴黎的警察伤害了一个平民Abdel后,三个巴黎郊区的年轻人的二十个小时。

影片第一次把巴黎郊区人的生活暴露到大众的视野中,此前,没有钱没有地位的穷人从来引起不了社会的关注,更别说是同情。

电影一出即享誉世界,斩获了

-欧洲电影奖(European Film Award) 1995

-戛纳电影节(金棕榈) 1995

-戛纳电影节(影人类) 1995

-法国凯撒奖(César) 1996

等当年乃至当今电影届殿堂级的奖项。

关于意象

影片开头Saïd一个人面对一群警察,给人以“以一当十”的错觉,随后他溜到警车后面偷偷写下“Saïd baisse la police(Saïd fuck警察)”就跑了。另外一边,Vicent不断在镜子前面模拟自己和别人吵架来找勇气。影片的基调就此定下,年轻人和社会充满了愤怒和仇恨,却无处或者说没有勇气去宣泄。

影片三个主角:Saïd胆小爱贪便宜,去在医院和警察起冲突看到有记者硬着头皮当出头鸟就为了涨面子;Vicent冲动好面子,遇到自己的是总是虚张声势或者说大话来给自己长脸;Hubert冷静识大体,但是一样吸毒打架。他们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有如身边的我和你。他们在楼顶谩骂当政者;被警察像城管驱赶摊贩一样驱赶……一切的一切都是当年巴黎的缩影,也是当今中国每个人身边世情的缩影。

时钟分割了影片每一个场景,背景的走表声给人异常的紧迫感,也暗示着矛盾和怒火如同爆炸一样一触即发

为受伤的平民报仇来寻求公正贯穿了整部电影,作为具像化的依托,暴乱中警察丢失的那把手枪是全片的线索。手枪是武力的象征,丢失的手枪,无主的权利。Vicent捡到了这把手枪,想用它来杀掉一个警察讨求公平。Hubert问他:”杀一个警察就够了吗?“当然不够,但是对于Vincent来说,起码是扯平来。很多时候对于底层的人来说,他们所寻求的不是绝对的公平,而是一报还一报的相对公平。在大环境的不公平下,绝对的公平是一种奢求。既得利益者也常常用这种概念的偷换来放纵他们的暴行,反过来治罪追求公平的被压迫者。于今何其相似,历历在目。

在巴黎被警察追逐,Vincent躲进一个电影院,恰好旁白的台词在讲:

“你就是马路上的一条狗,我的每一脚都想踩在你脸上”

警察局里巴黎的警察拿虐待Saïd和Hurbert作为培养新警察的实例。新警察看的心惊肉跳,最后愧疚得底下了头。

“虐待是容易的,难的是及时停下。“

作者刻意设计的巧合却是当权者暴行的生动记录。

去巴黎的列车上,巨大的广告牌上写着“世界是你们的”,混乱的社会秩序下年轻人真的会有未来吗?这是电影中的疑问,也是很多中国青年的疑问。结尾前这块广告牌又出现了一遍,Saïd把它改成了“世界是我们的”。愤怒的社会和年轻人们急切得想要改变现状,寻求未来的主权,然而国家机器的镇压和社会的暴行却在身后使劲拽着我们脖子上的缰绳。

关于矛盾

三个人在废弃的厂房里看街舞表演,小孩跑进来说出事了,所有人都走了,只剩下一个倒立的人继续表演着头旋。混乱的社会中,一切像是一个错位的漩涡,一切都是悖论和矛盾。

三个人最讨厌警察,却在巴黎找警察问路。起初他们觉得巴黎的警察很和善,对他们用敬语,转眼就被巴黎警察虐待找乐子。很多时候社会给你善意的假象,只是为了更方便接近你进而羞辱你。折磨一个没有希望的人是没有乐趣的,只有不断像折磨西西弗一样不断把人从希望推向绝望才是混乱秩序的乐趣之源。

结尾的屏幕上传来受伤的年轻人的死讯。三个人在和街头混混的斗殴中重拾友情,文森特在最终没有扣下扳机的勇气,闹剧似乎在这里就要结束了。

枪终于不再是用来报仇的工具,变成了保护朋友的武器。

6点整,黎明已至,文森特把枪交给休伯特保管,三人告别,一切似乎都已经回归日常。

警车来了,在公报私仇的闹剧中擦枪走火误杀了文森特。

6:01,最理智的休伯特举起文森特交给他的枪,警察和他拔枪相向。

一声枪响后,社会崩坏,故事结束。

鲁迅先生言: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倘使我还得偷生在不明不暗的这“虚妄”中,我就还要寻求那逝去的悲凉漂渺的青春,但不妨在我的身外。因为身外的青春倘一消灭,我身中的迟暮也即凋零了。

关于背景音乐

背景音乐。作为贯穿头尾的音乐,Boy Marley这首《Burnin' And Lootin'》是画龙点睛之笔。可惜这首歌的歌词可能太过敏感,翻译已经消失在了404的黑洞中。

附歌词及翻译:

This morning I woke up in a curfew;

今天早上,我在宵禁中醒来

O God, I was a prisoner, too - yeah!

上帝啊,我是个囚犯

Could not recognize the faces standing over me;

认不出站在我眼前面容;

They were all dressed in uniforms of brutality. Eh!

他们都穿着残暴的制服。

How many rivers do we have to cross,

有多少河流,我们必须要跨越,

Before we can talk to the boss? Eh!

在我们可以和当权者对话前

All that we got, it seems we have lost;

所有我们得到的一切似乎都已经失去;

We must have really paid the cost.

我们必须让他们付出代价

(That's why we gonna be)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

Burnin' and a-lootin' tonight;

在今晚烧杀抢掠,

(Say we gonna burn and loot)

(我们要烧杀抢掠)

Burnin' and a-lootin' tonight;

在今晚烧杀抢掠

(One more thing)

(还有一件事)

Burnin' all pollution tonight;

把所有的污秽都燃尽

(Oh, yeah, yeah)

(哦,是啊,是啊)

Burnin' all illusion tonight.

在今晚燃尽的所有的假象。

Oh, stop them!

哦,阻止他们!

Give me the food and let me grow;

给我食物,让我成长;

Let the Roots Man take a blow.

让底层的人起来反抗。

All them drugs gonna make you slow now;

所有这些毒品会让变得迟钝;

It's not the music of the ghetto. Eh!

这不是贫民窟的悲歌。

Weeping and a-wailin' tonight;

在今晚哭泣和悲恸;

(Who can stop the tears?)

(有谁能阻止泪水? )

Weeping and a-wailin' tonight;

在今晚哭泣和悲恸

(We've been suffering these long, long-a years!)

(我们一直在遭受这份煎熬! )

Weeping and a-wailin' tonight

在今晚哭泣和悲恸

(Will you say cheer?)

(你会为之欢呼吗? )

Weeping and a-wailin' tonight

在今晚哭泣和悲恸

(But where?)

(但在哪里? )

Give me the food and let me grow;

给我食物,让我成长;

Let the Roots Man take a blow.

让底层的人起来反抗

I must say: all them - all them drugs gonna make you slow;

我必须说:所有的人 - 所有这些药物会让你放慢;

It's not the music of the ghetto.这不是贫民窟的悲歌。

We gonna be burning and a-looting tonight;

我们今晚要烧杀抢掠

(To survive, yeah!)

(为了生存! )

Burning and a-looting tonight;

我们今晚要烧杀抢掠

(Save your baby lives)

(为了让后代更好的活下去)

Burning all pollution tonight;

今晚燃尽所有的污秽

(Pollution, yeah, yeah!)

(污秽,是啊,是啊! )

Burning all illusion tonight

今晚燃尽所有的假象

(Lord-a, Lord-a, Lord-a, Lord!)

主阿

Burning and a-looting tonight;

今晚我们要杀烧抢掠

Burning and a-looting tonight;

今晚我们要烧杀抢掠

Burning all pollution tonight.

今晚我们要燃尽所有的污秽

"It's not really talk about burnin out the city, or burning down. But burnin out certain things in our minds to live in I-one harmony."

——Boy Marley

想写的太多,落笔却词穷。

现世混乱,努力坚强。

(公众号:阅读诊疗室)

文 | 枕头

视频/音乐/图 | 来源网络

 短评

他们生活在巴黎郊区,生活穷困,没有工作,无所事事,没有未来,只有疯狂燃烧的青春之火,在黑白的影像里恣意喷薄。 可我们呢,也是没有工作没有未来消耗着青春,我们又是怎样度过的?

7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旺盛分泌的荷尔蒙到处发泄的小年青,这三人也许代表一群人,在贫穷、混乱、充斥着歧视、偏尖、愤怒和暴力的年代,也就无所谓了,没人会关心你。结尾太震撼!PS:警察局里的情景大有我天朝之风。法国警察也真是的,一群战五渣而已,要是在我大天朝,分分钟让你们知道什么叫做和谐。8.2

12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唯一不足是最后部分的一些对白和镜头稍显刻意,但整体因为极其出色的摄影和调度而展现出震撼人心的真实感,而厕所老头和奶牛等充满寓意和象征的设置则让影片更有嚼头。

17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推荐

符合我现在的心境。。

19分钟前
  • 爱茉绿绿
  • 力荐

【B】摄影和打光都特别用心,看的时候联想到了昆汀和姜文,结尾升华全片。无论是哪个国家,青春躁动的中二青年都是一样的傻逼。

20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命中注定的无聊和混乱。天哪,小混混文森特二十年后摇身一变,成了《黑天鹅》里seducing的舞团总监。这爷们果然不是盖的

24分钟前
  • 鸡头井。
  • 推荐

结尾

29分钟前
  • copymie
  • 力荐

剪得真不错,独立电影青年电影就得这么玩;同是“一天一夜叙事”,跟我大罗马尼亚的比起来还是更热闹(不然看看同样是三个人的[Boogie]),种族议题一直很好用。

34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电影不差里面的故事有很多道理但实在不是我的type

39分钟前
  • 疾走
  • 较差

买了两张,你说好看不

42分钟前
  • dt66
  • 力荐

1.一日伪纪实,手法和情节安排和《弗鲁特韦尔车站》异曲同工,其实也都是歧视作祟。2.话唠减分,结尾加分。3.火在烧,人在掉,目前来看,还好,还好。

46分钟前
  • Ocap
  • 推荐

一定要看VCD版

49分钟前
  • 皮革业
  • 力荐

7/10。警车背后写下粗话,这一开始就确立青年们苍白无力的体制对抗;嘻哈和玫瑰人生的现代/古典音乐冲突、杀手电影的台词、商场电视荧幕投射下赫伯特渺小的身影,视听环境对郊区青年的影像以及代沟问题,在酒会上成为穿着随意的异类、醉疯的中年人帮助掩饰偷车一段,彻底表现为成年人眼中疯狂的孩子。

51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卡索维茨不仅淋漓尽致地呈现了青春的迷惘、躁动与狂怒,还将巴黎贫民区少数族裔的生境展露在银幕上。摇移长镜、跟拍、遥控飞机航拍、滑动变焦等手法的运用接近于炫技程度。文森特·卡索的表演极为鲜活。伪镜对称替身镜头致敬[出租车司机]。街头奶牛,赶火车提裤子,jusqu'ici tout va bien.(9.0/10)

5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无可发泄的青春

59分钟前
  • saga
  • 力荐

看似漫不经心的生活片段,因与急速下坠的社会紧紧捆绑而无比厚重。倘若有人有资格说青春是残酷的,那便是如此了:边缘群体,在最光鲜的年龄既没有希望也没有归属,正是因为精力过剩,才无比刻骨地感受着自我的渺小与能力的不足。极大的悲哀:当空虚与卑微早早贯穿了人生,也便感受不到绝望与痛苦。

1小时前
  • 柴斯卡
  • 还行

不爽的时候就要看看这种愤青片子,又见致敬出租车司机。摄影和镜头的角度什么的真的很赞啊。导演小哥又帅又有才。

1小时前
  • 米粒
  • 推荐

悲剧通常在落地时。

1小时前
  • 小周每天都很困
  • 力荐

原来法国这么乱啊

1小时前
  • Joe
  • 还行

韩寒的意思是 既然最后都要落地 空中姿势优美很重要 这难道是中法愤怒青年的区别?

1小时前
  • 撒野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