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时让悲伤终结

爱情片法国1991

主演:热拉尔·德帕迪约,让-皮埃尔·马里埃尔,安妮·波诺什,吉约姆·德帕迪约

导演:阿兰·科诺

 剧照

日出时让悲伤终结 剧照 NO.1日出时让悲伤终结 剧照 NO.2日出时让悲伤终结 剧照 NO.3日出时让悲伤终结 剧照 NO.4日出时让悲伤终结 剧照 NO.5日出时让悲伤终结 剧照 NO.6日出时让悲伤终结 剧照 NO.13日出时让悲伤终结 剧照 NO.14日出时让悲伤终结 剧照 NO.15日出时让悲伤终结 剧照 NO.16日出时让悲伤终结 剧照 NO.17日出时让悲伤终结 剧照 NO.18日出时让悲伤终结 剧照 NO.19日出时让悲伤终结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8:29

详细剧情

  17世纪的法国,音乐大师桑德·哥伦布(Jean-Pierre Marielle 饰)沉浸在丧妻之痛中无法自拔,他带着两个女儿远离喧嚣,过着隐居的生活,每当他演奏手中的维奥尔琴时,妻子的倩影便会出现在他的面前。英俊潇洒、才华横溢的年轻人马莱斯(Guillaume Depardieu与Gérard Depardieu 饰)拜入哥伦布的门下,向其学习音乐。心高气傲的他无心师傅的教诲,一心凭着技艺跻身凡尔赛著名琴师行列。师徒俩由此决裂,而哥伦布的大女儿玛德琳(Anne Brochet 饰)则紧随爱人马莱斯的身后。纸醉金迷,物欲横流,被奢华表象所迷惑的马勒斯渐渐丧失原有的真性情,他与玛德琳的爱情破碎,那曾经为爱人创作的《梦中的女孩》也变成不堪的回忆……  本片荣获1992年法国凯撒奖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最佳电影原声、最佳音效、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Anne Brochet)和最佳影片等七项大奖。

 长篇影评

 1 ) 清淡情节,馥郁诗意

有一部电影,叫这个诗意的名字。

有一群古老的音乐家,为音乐最终极的意义纠缠执迷。

在我听来他们的音乐太清淡,没有18世纪的繁华和优雅。

王健却说是这部电影让他意识到东方人怎么演奏巴赫。

他也是很清淡的一个大提琴手,难怪。

一个出色的大提琴手,他的妻子猝然离开人世。从此他与音乐和两个女儿相伴。

后来来了一个年轻人,要做他的学生。他听了这人的演奏只说,不行。

你能以此谋生,却成不了音乐家。

然而女儿留下了他。他那个聪慧娴雅,有一双泛着灵气的眼睛的大女儿。

他们翻山越岭去上课,听风里的高低音,听画家的笔声,甚至,小解的声音。

但是终究闹翻了。年轻的人,有什么能阻止他凭借才华走入宫廷呢?

到最后,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她病重,要他来拉那一曲为她写的曲子。然后自缢于床。

她瘦得可怕的双腿,依然燃烧着的眼睛,颤抖的步子。

老师继续孤独着。除了妻子的亡灵时常来看他。和妻子在一起,他感到幸福和困惑。

最后他独自叹气说,再能见到一个除我以外的热爱音乐的活人,我就可以去死了。

那个人来了,辜负了他的栽培和女儿的深情的人。他问,音乐到底是什么?

是给神的?是一种沉默?是爱?

音乐就是语言不能表达的东西,就是唤醒死者的东西。

他们一起演奏了《悲哀之墓》。他们各自有想要唤醒的人。

年迈的宫廷乐官给那些聒噪的年轻乐手讲了这个故事。然后他看见老师来了,和多年前一样。

能做你的老师,我很荣幸。能为我的女儿再拉一曲吗?

他含着泪拿起弓。


这部电影是特别的。不在于它讲了什么故事,在于它独特的气场,从而一香不与凡花同。过分的安静里面,是最深的疯狂。三个人,各自执迷了一辈子。

还是那句话,音乐是杀心的。

很喜欢演大女儿的那个演员。有时候她的眼神真是很像贝阿。原来她也是这么有才情,完全不是《大鼻子》里面那个虚荣天真的表妹。


关于音乐,Jordi Savall做的音乐怎么说也是底气十足。大提琴就不用说了,其中老师与妻子在教堂相会的一段,人声运用极为出彩。(谁让我是巴洛克声乐控啊~~~)

 2 ) 音乐与电影的完美融合

我是因为这个名字才去看这部影片的。整个故事是以两个最著名的低音维奥尔琴演奏家为原形展开的故事影片的核心元素是音乐影片几乎没什么对白,音乐(维奥尔琴声)始终贯穿整个影片,阴郁,欢乐,悲痛,沉思,,,,,,当画面”淡出时音乐渐渐消失,所有的恩怨情仇都随之远去。这世界的每个早晨都会有温暖明亮的日出,而悲伤,但愿它就此终结!(有机会的朋友别错过该片的原声大碟,该碟不断突破古典音乐唱片销售纪录的原因就是因为这部影片。本人是古典音乐的发烧友,没有多少影片能引起我的兴趣,除了日出时让悲伤终结〉》)

 3 ) 《世间的每一个清晨》台词截图和截图

《世间的每一个清晨》台词截图和截图《世间的每一个清晨》台词截图和截图《世间的每一个清晨》台词截图和截图《世间的每一个清晨》台词截图和截图《世间的每一个清晨》台词截图和截图《世间的每一个清晨》台词截图和截图《世间的每一个清晨》台词截图和截图《世间的每一个清晨》台词截图和截图《世间的每一个清晨》台词截图和截图《世间的每一个清晨》台词截图和截图《世间的每一个清晨》台词截图和截图《世间的每一个清晨》台词截图和截图《世间的每一个清晨》台词截图和截图《世间的每一个清晨》台词截图和截图《世间的每一个清晨》台词截图和截图《世间的每一个清晨》台词截图和截图

 4 ) 爱,已经无法再停留

独立影展这么多天了,好歹去看了一场,虽然还是法国电影的展映,但在家门口放片子,自己都不去看一下,实在说不过去啊。上午放的《狂人彼埃罗》和下午的《朱尔与吉姆》我都有碟,而且都是新浪潮的产物,我现在想看的反而是那时候被骂得很凶的优质电影。而且,一向非常非常讨厌戈达尔——他是个政客和发明家,但不是导演!今天下午还看到一篇文章说他是反犹主义者。好吧,我是在为自己早上起不来找借口。

进了大礼堂,发现连个形式上的检票都没有,顿时感觉昨天被派去发票简直就是行为艺术……有化院的两个小朋友(呵呵,说别人小朋友总会让我感觉良好)wingring和leader作陪,看前的等待时间也不算沉闷。看的时候,很郁闷地发现字幕全部都是打在银幕前侧方的一个小柱子上的,左右开工地看片还真是很累,不过总算适应了。开场显然没有对好焦,画面模糊得根本成了印象派。不过,最重要的是,电影本身还是不错的。

--------------------------我是孤独的分割线--------------


好,言归正传说电影本身,《日出时让悲伤终结》。听到这名字给你什么印象?反正对我来说,是拗口。到写此文前的10分钟,哪怕看完了电影,我还是没有将名字记住。和上午下午两部典型的新浪潮作品比,这部可以算是回归优质电影的代表了——十分文学化的故事,感伤的情调,但一样很好。当新浪潮成了新的传统和流俗,当新浪潮在创新的口号与对话语权的攫取下成了新的霸权,回归优质电影,反而成了创新的举动。而且,用耐心而中规中矩的的手法讲好一个故事,比不知所云的把电影变成充满偏见和无知的政治论文要更接近电影本身,呵呵,你知道我在说谁。

影片的手法和调子都很沉稳。如果说有什么地方显得很惊世骇俗一点——虽然这部拿了恺撒奖的电影算是主流片,但法国人即便是主流电影也不忘记小炫些手法,来证明自己的“作者性”——我想应该是开头那个给德帕迪约那张大肥脸的超长特写,背景杂乱的琴音,他自己的不安和失望,以及低沉的说话声,镜头长时间在他的面孔上固定着,从影片的肇始,就将人带进一种相当压抑的氛围中——这影片对待观众的性格就跟后面所提到的那位哥伦布琴师一样,阴沉而压抑着你,但也会偶尔没来由地快乐那么一点,但亮色常常只是陷入更深的感伤中的铺垫,到最后,你才发现正如哥伦布自己说的,这压抑之下却是难以表达但确实可以让你体会到的通过音乐寄予所爱和此生的一种激情。

单纯看这个故事,其实平常得很,一位阴沉的音乐家,和一个始乱终弃的故事——如果非要简单概括的话,就是这样。但平常不等于平庸,你如果去读契诃夫那篇忧伤的《带阁楼的房子》,也会觉得故事很简单,但成功的作品就在于能把平常的故事变得陌生。如果按习惯的方式来拍,会拍成什么样子?也许可能成了又一部《海上钢琴师》,看起来花哨得很,但华丽的叙事筛掉了,也就没几根稻草了。再看这一部,用大段大段维奥尔琴音贯穿着影片,这本身就是一种拒绝,一种以初听起来嘶哑单调的声音,来拒绝着对花哨繁复的热捧——马兰·马赫第一次拉的曲子所以被哥伦布否定,也是因为这个缘故,那曲子太跳太花了,若是只能做成那样,又何必要加上那低沉的第七根弦?

“影片表达了一种干净的追求,看起来是针对音乐的,但实际上正因为他的不擅表达,音乐才成为一种手段,一种象征,他只有通过它才能传达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爱,而通过它,才可以超越生死的界限,它传达的,还是一种爱。”看完电影后,leader问我这电影告诉我什么,我硬着头皮告诉他这些。其实,我也说不出来,不好说看“懂”没看“懂”,我想我能体会音乐中的感受,但正如基耶斯洛夫斯基所说的,如果我能够用语言将这影片中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还要拍这电影做什么呢?

当马兰·马赫终于在琴声里见到老师的时候,想说的话已经很明确了,他终于感受到了,他终于悟到了,所以,他在音乐中也超越了生死,只是,爱,已经无法再停留了。

 5 ) 2023-6-23,日出时让悲伤终结,第38部

2023-6-23,日出时让悲伤终结,第38部

B站,时长115分钟,1991年上映,豆瓣8.1分


作为一部音乐题材的电影,这个片子的叙述风格真的很特别。

美国的音乐题材电影,属于离经叛道、躁动不安中带着一点闪光的天赋。

中国的音乐题材电影,属于立足于生活现实,歌颂某种精神。

而这部法国题材的电影,属于一个亲历者的角度,讲述他在音乐道路上遇到的人和事,以及最终的结果。

这部片子的故事线很清晰。

按照倒叙的手法,一个成功的学生已经在宫廷任职高官的爵位了,他讲述自己曾经拜入师门学习音乐,老师是一个性格孤僻的人,思念亡妻。

但是!这个学生,干的真不是人事,不知道他的老师会不会后悔自己当初引狼入室了。

这个学生,天赋有限,他可能只是把音乐当成演奏、取悦别人的工具,他没有足够的热爱和天赋,也没有悟到音乐的真谛,老师不愿意教他,已经是驱逐师门了。

但是,老师的大女儿玛德琳,却收留了他,还教他不少东西,还偷师。

这个男人,睡了老师的女儿之后,竟然就提裤子翻脸不认人了,说分手了。

琴也学了,谱也拿了,人也睡了,地位也有了,就过河拆桥了,真特么白眼狼!

最终,因为怀孕失去孩子,男人背叛离去娶了其他女人,多重打击之下,大女儿玛德琳也因为这个白眼狼而上吊了。

“我恨自己因为思念你而一蹶不振,后来又被悲伤击垮”,真的很遗憾啊,为了一个男人,抱憾终身。

 6 ) 日出前让悲伤终结

音乐家桑德·哥伦布沉浸在丧妻之痛中无法自拔,带着两个女儿远离繁嚣,过着避世的隐居生活,唯一不在生活中停止的是对妻子的四年,和由此而化出的音位创作。

后来,一个金色头发的俊美男子来到了桑德的家中,他叫马莱斯,来向桑德学习大提琴和音乐。因为对自己的音乐天赋充满信心,更让马莱不能忍受在父亲的鞋店中碌碌一生。未来必是要和他朗俊的面容一样光明才对,而桑德告诉他的那些暴风中的低吟,画笔中的韵律,那是从太阴沉的人生中渗出来的,他不需要这些。他需要的,是凡尔赛宫庭乐师的头衔,是众人的炽热的仰望,是纸醉金迷的绚丽人生。

马莱斯接受凡尔赛授衔的消息让桑德震怒,他把马莱斯的提琴摔碎,师徒的决裂并没有让马莱斯停下追逐功名的脚步,他走的更快更顺了,因为他得到了比科隆更适合他的老师,科隆的大女儿玛德琳。他们的开始,必也是真的相爱,所以马莱会做《梦中的女孩》,不过,当他的衣着越来越光鲜,当他的妆面越来越厚,他们的爱情,也注定苍白如彼此容颜。只不过, 女人因为心碎而憔悴,男人则是在飘渺的浮华中忘记了最初。

十年后,功成名就的马莱斯,走到玛德琳的床边,曾经的翩翩少女,此刻瘦骨嶙峋,眼神中放射着绝望的期待和狠毒的诅咒。他为她最后一次弹奏了《梦中的女孩》,当窗外载着他的马车驶远,玛德琳颤抖地走进房间,拿出分手后他托妹妹转交给她的舞鞋,用粉红色的鞋带结束痛苦的人生。

玛德琳的自杀,让马莱心有所动。于是,每一个夜晚,他都偷偷来到桑德的小木屋,躲在窗沿下聆听老师的喃喃低语,一如若干年前他和玛德琳躲着偷听桑德的弹奏一般。

最终有一天,桑德打开门,注视着马莱。他问马莱:“你懂了吗?音乐是为了什么。”十年前,马莱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他赶他走,并因此失去了女儿。十年后,这个在夜雨中等待,眼噙泪水的男人,已经懂得了,如雷的掌声只是瞬息,暴雨中的低吟才是永恒。

桑德拿出乐谱,马莱终于看到了他日思夜想的乐谱《悲哀的坟墓》,只是此刻,他已不复狂喜,指尖轻触暗哑的乐谱,沉默无言。一灯如豆的小屋中,师徒俩相对而坐,一曲终了,泪水千行。

我觉得,知道这个片子名字的人,会远远多于知道片子的人,因为,在另外一部名气更大的影片中,它出现在对白中,犹如魔咒,让人不得不记在心上。

《重庆森林》,金城武絮絮叨叨的念着:“我记得有一部电影,叫《日出前让恋爱终结》”于是,很多人, 都会不由自主地爱上这个电影,或者在,还没有看之前,忍不住地思念起来,就好像,若干年前,我对着《爱在黎明破晓前》这七个字发呆。

其实,这是和《重庆森林》浑不着调的片子,几乎也和爱情没有干系。其实,倘若是看惯了好莱坞模式的影片,再看法国电影,总是会有些消化不良。法国电影,很少有干脆的,一往无前的情节,总是忽然东忽然西,莫名其妙的爆发,莫名其妙的结束,仓促仓皇,甚至显现在每一个法国演员身上,不去看他们在好莱坞重的表现,去看看他们在纯正法国班底制作的影片中,哪一个不是,神经质质,惶然不定。

这倒是和影片中的古大提琴相仿,我本来以为二胡,是所有乐器中最悲凉的,现在知道了,还有一种悲痛的乐声,来自古大提琴。哪怕是那首诉说向往的《梦中的女孩》,也游荡着哑哑的怅然。

 短评

OST早就收过,电影蛮闷

7分钟前
  • ζωήιδ
  • 还行

四星半。“音乐就是表达那些语言表达不了的东西”,它是一份礼物,生存的激情所在。音乐和电影唯美的融合在一起,这是个并不复杂的故事,却有着复杂的情感历程

10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情节清淡而节制,镜头也没有刻意营造任何美感,却散发着浓浓的香气。简单里蕴含的坚守和疯狂,在维奥尔琴的如泣如诉里变成了圆。想起老罗的舒伯特,让人愿意放下手里的所有事情。人一生中能听到多少震撼整个生命的演奏呢,我想听一次。音乐是我们说不出的一切,是无法慰藉的思念生活孤独唯一的礼物。

13分钟前
  • 有必要
  • 力荐

有艺术的境界,但还是叙事迟缓,人物呆滞。所有西方古代的影像与故事中女人都是饥渴放荡的年纪轻轻比男人还主动……十七世纪时的宫廷装明显是为了掰弯男人设计的啊涂脂抹粉衣服那么多花边绉纱还粉嫩粉嫩的。女主少女时期美,长大了太硬像男人,妹妹从小丑到大。年轻的男主角和Max Riemelt好像。

16分钟前
  • Elvina
  • 较差

哥伦布把他的一生都倾注在了对亡妻的无尽思念当中,而音乐就是他最后的伙伴。他用音乐构筑了一道包裹起他和妻子的围墙,换来的却是太多孤独与误解。还好,经历了无数曲折后,最后他的学生终于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这悲伤终于在日出前终结了。在这部对白甚少的电影里,音乐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8分钟前
  • deus
  • 推荐

日出本身,并不会融化昨夜的悲伤。只有不经意间梦呓的吐露,才能消逝过往辗转的彷徨。

19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三星半。Sainte-Colombe的低音提琴,巴洛克音乐,静谧的乡村,油画般的镜头,日出时让悲伤终结,一切都太诗意了。可惜我一边嚼着花生米,以为是渣男变成死胖子的故事。情绪代不进去,白白浪费这美丽的意境。音乐的存在是为了说出那些表达不出的语言。感情都诉诸在琴声中,不需要太多的话语。

22分钟前
  • 还行

http://www.tudou.com/listplay/MkRLTbSg3qU/-K7_gIPOSR4.html

25分钟前
  • unundercooled
  • 还行

在旋律艺术的后面,隐藏着两种彼此对立的可能的意向性:巴赫的一段赋格曲在使我们对生存的超主观的美进行沉思的同时,又想让我们忘却我们的情绪、我们的激情、我们的忧愁,甚至我们自己;相反,浪漫主义的旋律想让我们沉湎在我们自身之中,让我们极其强烈的感受到我们的自我,让我们忘却一切身外之物。

26分钟前
  • 小袋
  • 推荐

美存在心间,音乐之美在于表达不可言喻之物。。情节上一正一反两个故事,互相衬托。风格上较克制,很大程度上摒弃了镜头运动(开场的大特写+画外空间算是一个极端例子),而用固定镜头中的光影与构图来营造一种油画风格,必须得说林间的几个夜景确实美。

31分钟前
  • paracelsus
  • 推荐

名字、原声都比电影好。最糟糕的是英俊的男主角到中年竟然成猥琐大叔了,岁月不饶人啊真是。3.5.

35分钟前
  • 阿朽
  • 推荐

很工整很精緻的古裝片,但是問題恰恰在於太過工整精緻,每一幀畫面的美都恍如計算得分厘不差,可是因為計算過多反而削減了畫面中的情感,導演的執導顯得匠氣有餘靈氣不足,雖然是影片以主人公敘述呈現,但是過多的畫外音實在令人出戲,同時在表演上也沒有打動我。

37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还行

昨晚在电视看了一个吴冠中的专访,他提到中国普遍存在的美盲问题, 想来伤感, 一个文明古国竟沦落到此地步. 啥时中国导演能静下心, 用心去看世界, 用心去触摸感觉, 拍出一部像(日出前让悲哀终结)这样的电影, 我们可以拍(高山流水), 不要再看像(夜宴), (无极) 这样自以为美其实丑的电影.

38分钟前
  • 林克不在場
  • 力荐

这部电影居然和我一样大了。刚看完《世间的每一个清晨》的小说,所以决定一鼓作气看完这部改编电影。一位沉浸于对亡妻追思中的鳏夫以拉大提琴的形式再现亡妻的音容笑貌,一位野心勃勃的年轻人拜之为师,因双方的音乐理念不同而分道扬镳,年轻音乐家贱怠了深爱他的艺术家的女儿,她的死使二者捐弃前嫌,认识到艺术的本质就是对爱的执念,而所谓理念不过是艺术的抽象形式,因此内心隐秘的艺术激情死灰复燃,殊途同归。「世间的每一个清晨」——都没有归路。虽说已经是1991年的电影,但是每一处都美得像油画一般。除了继承了法国电影浪漫得有点儿闷得特质之外,一切都很好。

43分钟前
  • 曼靑
  • 还行

美少年长成不堪的老者,女孩在幽病中垂死,音乐家与亡妻从未分开过,艺术痛苦而孤独,日出时悲伤结束,余剩琴音,如泣如诉。

46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技术是骗人地把戏,手段是无聊的表演,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在维系此在的生存,同时也无时不刻试图将实存赶尽杀绝,灵魂的光芒却恰恰是在那极境中彰显的,从古至今,浩瀚如海的故事似乎都在说着同一段往事,诗人们也好像始终吟唱一如的诗篇。

49分钟前
  • 大夜士
  • 推荐

剧情,音乐,要表达的情绪什么的都很好。就是大提琴演奏的部分实在是让人受不了,太假了,姿势手法都不对,握弓也不一致,更不要说韵律感觉了,完全就是胡乱的瞎拉。这是致命的硬伤。不知道音乐顾问是干什么吃的。。“听听我女儿的哭泣吧,她比你弹奏的声音更接近音乐”这句话真是又美又绝!

50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四星半 里面那位老演员做样子乱拉一气实在让人忍无可忍

52分钟前
  • 丝管
  • 力荐

巴洛克音乐家传记电影,92年七项凯撒奖作品。从头至尾的七弦维奥尔琴,音乐五星。电影里有两处静物场景,完全还原自法国画家Lubin Baugin的作品。视效太精美,五星。故事3.5,相对弱化。喜欢这句台词~音乐是为了表达言语之不能表及处,所以并不完全属于人类~综述四星以上。

55分钟前
  • 珍妮的肖像🦄
  • 推荐

大量的画外音只能说明电影表达手段的无力,整部影片更像是小说的图解。P.S.18世纪法国宫廷乐师的小白脸形象让人看着恶心,包括那些夸张的服饰,反倒是St Colombe隐居山野所穿的被认为过时的便服更贴近现代的审美观点。

59分钟前
  • Bigmob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