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13号

剧情片美国1995

主演:汤姆·汉克斯,比尔·帕克斯顿,凯文·贝肯,艾德·哈里斯,加里·西尼斯,凯瑟琳·奎南,马里·凯特·舒切尔哈德特,艾米丽·安·劳埃德,米克·休斯,麦克斯·艾略特·斯莱德,琼·斯皮格勒·霍华德,特雷西赖纳

导演:朗·霍华德

 剧照

阿波罗13号 剧照 NO.1阿波罗13号 剧照 NO.2阿波罗13号 剧照 NO.3阿波罗13号 剧照 NO.4阿波罗13号 剧照 NO.5阿波罗13号 剧照 NO.6阿波罗13号 剧照 NO.13阿波罗13号 剧照 NO.14阿波罗13号 剧照 NO.15阿波罗13号 剧照 NO.16阿波罗13号 剧照 NO.17阿波罗13号 剧照 NO.18阿波罗13号 剧照 NO.19阿波罗13号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2:56

详细剧情

  1969年7月20日,乘坐着阿波罗11号的美国人尼尔·阿姆斯特朗成功登陆月球,迈出对人类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大步。与此同时,资深宇航员吉姆·洛维尔(汤姆·汉克斯 Tom Hanks 饰)和亲人好友们通过电视密切关注着这历史性的一刻。吉姆曾乘坐阿波罗8号飞到月球附近,他同样希望在有生之年实现登陆月球的梦想。这个时刻很快来临,就在3个月后,吉姆被任命为阿波罗13号的指挥官,他将连同伙伴佛瑞·德汉斯(比尔·帕克斯顿 Bill Paxton 饰)、杰克·史威吉特(凯文·贝肯 Kevin Bacon 饰)再次升空前往月球。他们满怀着希望,却没想到有无限的磨难等在前方……  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并荣获包括1996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剪辑和最佳音效奖在内的20多个奖项。

 长篇影评

 1 ) 这就是生活

他的毕生梦想就是在月球上漫步
他没有做到
他贴着月面飞行,而目标是为了离开月球,回家

回家的路途艰辛而九死一生,又回到地球了,感觉真好

因为是根据史实改编,因此整个电影略显沉闷,但当宇航员落入太平洋前与休斯顿恢复通讯的一刹那,一种情绪感染了我
全世界的瞩目之下,他们没有沉寂在茫茫太空,他们,终于回家了

他最终也没有实现他的梦想----在月球漫步,他的人生不完美,但是,很完整

这就是生活

 2 ) A Trilling movie

This book talks about the famous “successful failure”, the astonishing remarkable achievement of the Apollo 13 aircraft on April 13, 1970. On America's fifth mission to the moon, astronauts Jim Lovell, Fred Haise, and Jack Swigert manage to live on after mysterious explosion destroyed the ship. Though they are not able to reach the moon, they leave us more treasurable experience and a dramatic, thrilling story that encourage people devote to science and explore the universe. Without doubt, their heroic sprit will pass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I watch the movie before reading the book, yet lots of things about how everything else wrong with the voyage is not contain in the movie, while the book do well in this part, well-balancing in terms of how much technical detail to include. As Konstantin Tsiolkovsky tells us, "the Earth is the cradle of humanity, but mankind cannot stay in the cradle forever." For exploration of outer space, we human has paid a lot, such as the two well-known accident - the tragedy of Challenger on 1986 January 28 and Columbia on 2003 February 1. Total 14 heroes are lost from these tragedy. Sometimes we are sad and suspect whether it is worth to pay such price. I still remember the complicated emotion mixed with excitement and worry when I first saw the first Chinese astronaut Liwei Yang go into space on TV at my young age. Exploration is always filled with chances and challenges. After all, science is a risk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we are getting mutual from making thousands of mistakes. Many simple knowledge regarded as common sense nowadays are learnt from bloody tragedies. For example, we learnt that the airplane window cannot be squire with right angles from the Comet disasters of 1954, which made 35 people leave us forever. We have just started to explore the universe, and some mistakes and accidents are unavoidable. What we can do is to learn from this failure, and each time we make a mistake, we can get better and safer. There are many lessons one can learn from the book. I quite appreciate the clam and wit of the crews and the men and women on ground when facing those unexpected difficulties. They make their own miracle and legend by finally bring the aircraft back through cooperation in such urgent situation. Besides, I think Lovell shows the quality of a real leader in this case, as a man always in control, he utterly confident in his crews and the men on ground. As a leader there is a trap of being nice, gentle and reasonable, yet this may not be good for the team and the mission. If one sets low goals, the accomplishments will be even lower, so that nobody fulfills their true potential. So we should all learn to keep a balance between being soft and pushy, and always believe in our fellow and ourselves when facing the problem.

 3 ) 人类对未知永恒的追求和向往!

奥科夫斯基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没有人能永远留在摇篮里。”,人类对太空的追求和探索是这个纷乱嘈杂的世界唯一可以超越所有分歧的东东,每次重温总是在心里得到一次感动,想起我在小时候漆黑夜里仰望天空的梦!

 4 ) 题外话——剧中汤姆汉克斯的一个巧合

汤姆汉克斯在剧中饰演宇航员,新闻中回放以前他参加的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问他过去的一些惊险经历,他讲到有一次驾驶飞机失去全部动力,有一句台词:我想在海上迫降

(他原本想用海上迫降的方式,后来用了其他方式成功降落飞机)

但汤姆汉克斯后来又在饰演《萨利机长》中,成功海上迫降了,哈哈,巧合

 5 ) “美国主旋律电影”?

虽然根据真事改变的电影有很多,但是像《阿波罗13号》这样以“纪录片”来标榜自己的改编电影是极少见的。(毕竟这世上也很难找到比航天飞行更需要按部就班的严谨,而又从不缺乏戏剧冲突的素材了)

看到不少网友在观影后的第一反应是将本片概括为美国主旋律电影,那就允许我针对这类看法来唠唠吧:

从整体叙述上来讲,可以把阿波罗13号和我们国内同样由真事作为剧本的《紧急迫降》相类比,都比较克制。主要视角就是平常人做了不平常的事,没有领导人出来收割发言啥的。(可能因为过于克制所以后来上影渐渐就没片可拍了)电影以汉克斯扮演的宇航员Jim的家庭为视角开画:因为原定执行13号任务的宇航员出了状况,Jim和他的组员临时被征召,在六个月内完成所有的训练和登月准备。Jim的太太向Jim和镜头另一边的观众们抱怨,时间如此紧张,为什么Jim还要被电视台拖去做一系列的采访录制。其实除了参加行动的宇航员的时间表是被提前,冷战时期的登月计划本来就是短时间内群策群力的结果。从领导人到普通百姓,已经把太空竞赛的胜负结果跟国家和自己的未来划上等号。而对于被射入太空的宇航员,不经充分的准备测试和筛查,就将他们置于险境,从道德角度上讲怎么都不能算作是值得宣扬的作法吧。

如果主旋律是歌颂国家强大,那为何不拍阿波罗11号而拍失败的13号;如果你认为美帝的主旋律是不抛弃、不放弃,生命可贵,为什么又开篇就点出政府牺牲宇航员宝贵的准备时间做宣传来鼓舞国民士气的作法。当阿波罗13号在前往月球的途中发生故障,一名NASA工程师很快就向总指挥Gene报告,飞船已经无法支持完成登月,要立即返航。一部140分钟的电影,要讲述大约横跨七天的故事,在那个节点,却让登月行动(中途变成营救行动)的总指挥在镜头前迟疑了差不多有10秒钟,画面和声音几乎定格。大家看到这里都已经很清楚任务无法继续,Gene却好像并不在乎时间一点点的流逝,仍在挣扎着思考继续完成登月的可能性。像我就算知道最后事件的结局,心也就一直跟着这么悬着,直等到Gene终于通知三位宇航员让他们准备返航才松口气。 即使是躲在平地的安全指挥所下达“救人”这样百分之百不会错的,每个观众都翘首以盼的决定,也会如此犹豫。如果要宣扬主旋律,导演这么拍放在影片上映的95年包括21世纪的现在,只会有反效果。在当时的冷战背景下,登月行动失败那美国就可能在太空竞赛中被苏联追上,导致国际战略形势的变化——Gene的犹豫恰恰是这种压力的浓缩体现。而他在之后的救援过程中果敢决断的镇定指挥,也让隔着“十万八千里”工程师们和太空人得以通力合作,克服时间空间的障碍化险为夷。所以如我开头所说,本片是一部经过艺术渲染带有“娱乐性”的纪录片。这话也不是我讲的,我是引用影片中“丹中尉”扮演的Ken Mattingly本人对电影的评价。在他看来《阿波罗13号》除了一些人物细小的特质有出入以外,从故事发展的种种细节到场景画面都以最大的努力还原了真实的“阿波罗13号任务——可以以假乱真”。

另外他还讲到一点:在营救行动中发挥作用的众多NASA成员,往往因为要对观众”友好”,只能融合成一两个角色在电影中表现。老实说这个Mattingly作为太空人还真是跟影片中一样较真,一样的一丝不苟...光是在140分钟时间里出现的各个人物已经让我们应接不暇,没时间理清到底谁做了什么贡献了。他还颇为遗憾地觉得人不够多。 除去几位主角以外,我印象比较深的还有三位工程师。第一个是年纪轻轻就谢顶的眼镜工程师。在指挥室里监测飞船传回的数据,也是最早告诉总指挥登月任务必须马上终止的人。还有一位是在电影后半部和Ken在模拟器上计算电流的工程师,戴着眼镜的帅小伙(当时这批工程师平均年龄只有27岁)。最后一位是月球着陆器的设计者格拉曼公司的厂方代表。大家研究决定要用月球着陆器的喷气发动机助推并修正返航轨道以后,这位大哥一再地对着总指挥发表“免责声明”——说着陆器并不是预想要为太空飞船提供推力而设计的。指挥最后被他弄烦了:你也别絮叨个不停了,如果最后行动失败不追你责行了吧(你就等我说这句话是吧?)。当宇航员成功使用月球着陆器的引擎成功调整好了返回地球大气层的角度,他忽然为奴二十年翻身做主人似的拉着总指挥狂喊:怎么样?!我就说一定行的吧!(总指挥登时白眼了)整部电影这位产品经理就是最大的笑点。包袱埋了半天,恰到好处地抖个机灵。 事实上NASA太空人在执行航天任务,向指挥中心回报通讯时,多少都会说些玩笑来放松。无论训练过多少次,人的身体长时间处于相对不熟悉的环境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不自觉的应激反应。讲笑话有助于平静他们的植物神经。要是“休斯顿”连续接到几个太空人传来的冷笑话,也只能硬着头皮接哏。被冻到就直当occupational hazzard职业风险了..


P.S. 大家有兴趣可以查一下阿波罗十三号几位主要人物的真实照片,再和演员们对照下。我看都挺像的,除了汤姆汉克斯和原型长得不太一样。可能是作为封面一号男主,还是要找个演技最能压住场的。

三位执行任务的宇航员: Jim Lovell ---------by Tom Hanks Fred Haise--------by Bill Paxton (2017年去世) Jack Swigert------by Kevin Bacon

因为被医生说可能会发水痘而被顶替的宇航员: Ken Mattingly-----by Gary Sinise

任务总指挥: Gene Kranz-------by Ed Harris 另附太空人内部笑话一则:

用于运输太空梭往返于空军基地和发射中心之间的波音747,上书:将轨道器放置此处;黑面朝下

 6 ) ·

阿波罗13号登月任务概述:阿波罗13号载人飞船搭乘土星五号运载火箭飞离地球→一级火箭(土星五号运载火箭由一级火箭 二级火箭 三级火箭 仪器舱和有效载荷组成)分离 二级火箭点火(点火后不久 二级火箭五号引擎失灵)→二级火箭分离 三级火箭点火→三级火箭引擎关闭 惯性飞行→指令服务舱(阿波罗13号载人飞船由服务舱 指令舱和登月舱组成 指令服务舱是指服务舱和指令舱的连接体)与三级火箭分离→指令服务舱旋转180° 与在三级火箭里放置的登月舱连接→服务舱引擎点火 继续驶向月球→服务舱引擎关闭 惯性飞行→因服务舱二号氧气罐指数异常 地面指挥中心要求打开罐内风扇开关(罐内风扇的作用是让罐内气流 温度分布均匀 确保数值准确)→罐内风扇打开 电流经破损电线进入二号氧气罐内导致爆炸→服务舱受损严重 舱内燃料快速流失 阿波罗13号任务从登月转为返回地球→返回地球有两种路径 一 立即折返 但这种路径首先需要大量燃料 其次要确保爆炸没有损毁服务舱引擎 二 利用月球引力返航→宇航员关闭指令舱电源 进入登月舱 开启登月舱引擎 调整轨道 绕过月背 进入自由返回轨道→进入大气层前 分离服务舱→宇航员进入指令舱→登月舱分离→打开降落伞 指令舱降落太平洋 1 葛瑞森:遇难宇航员 2 怀特:遇难宇航员 3 查菲:遇难宇航员(一次例行测试中 阿波罗一号指令长1 驾驶员2、3因突发大火不幸丧生) 4 阿姆斯特朗:阿波罗一号悲剧发生十八个月后 4、5驾驶阿波罗十一号成功登陆月球 5 奥尔德林:4的同事 6 吉姆·洛弗尔:阿波罗八号绕月任务成员(也是阿波罗十一号登月任务替补成员) 7 玛丽莲:6的妻子 8 杰伊:6的儿子 圣约翰军事学院学生 9 肯·马丁利:阿波罗十一号登月任务替补成员 阿波罗十三号登月任务成员 10 弗莱德·海斯:阿波罗十一号登月任务替补成员 阿波罗十三号登月任务成员 11 迪克·斯雷顿: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飞行任务办公室主任 12 谢泼德:因耳部手术需要进一步恢复 11最终决定将12的阿波罗十三号登月任务交给6执行 13 苏珊:6的女儿 14 杰弗瑞:6的儿子 8、13的弟弟 15 查理·杜克:阿波罗十三号登月任务替补成员(阿波罗十三号发射前四天 15被查出感染麻疹) 16 杰克·斯威格特:阿波罗十三号登月任务替补成员[因9没有麻疹的抵抗力(6 10 16得过麻疹 9没有)11最终决定让16替换9······] 17 玛格丽特:10的女儿 18 吉恩:阿波罗十三号登月任务总指挥 19 弗兰克·博尔曼:阿波罗八号绕月任务成员[飞行途中10开始呕吐······6建议10放轻松(之后6开始吐槽19曾经也是这样)······] 20 玛莉:10的妻子 21 布兰琪:6的母亲

 短评

抱歉,我先看的地心引力,星际穿越,火星救援,然后在2016年才看的阿波罗13号,只能给个三星向航空事业的先锋们致敬了。。。

7分钟前
  • 约翰迈克莱恩
  • 还行

想当年学校组织看,大家都看得屁滚尿流,厕所严重阻塞

11分钟前
  • 给我个电话亭,我要拯救地球!
  • 还行

安迪霍尔说写《火星救援》最大灵感来源其实就是阿波罗十三号,both电影和真实事件,这找来一看,果然精彩,人也没有过分煽情,但是你看到舱内的宇航员和地面上NASA的所有聪明人,都在想办法,遇到一件件挫折一件件解决,会被人类智慧感动。

12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推荐

没想到这部片会如此脸盲,很久才分清楚谁是谁。这是非常好的题材,但却拍得很不好的一部片。许多平淡的对话,加上过缓的情节,即使是真实场景还原,也不该如此没有表现力。这是电影,不是纪录片。太纪实就需要一些音乐之类的渲染情节,但这部片就是平淡,仅仅靠危险时刻的惊险吸引人是不够的。

16分钟前
  • DrBlackWatson
  • 还行

美国主旋律就是冗长、缓慢。

17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它满足我心目中满分的所有标准。激扬的音乐,紧凑的剧情,鲜明的人物,得当的画面。各方面不是最好的,但和在一起却有种劲道~有人探索宇宙,有人永不放弃……

22分钟前
  • fight2010
  • 力荐

有Hanks我才看的...

23分钟前
  • jijo
  • 还行

最好的主旋律,没有之一。小时候看确实无感,如今重看算是看懂那个女配提名了,演得真好。理工男魅力大展示,各种感情(夫妻的、同事的、男人的、女人的、理想、家庭)纠结抵死但都低调不狗血,剧力万钧好看得不行,《勇敢的心》你凭什么啊凭什么...

27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主旋律里还不错的片子,不过配乐能不能收敛一下,本来就很主了,音乐还煽成那样~~

29分钟前
  • 芹泽虾饺菌
  • 还行

在我的“太空电影观影史”中,没看到过比这部电影更“硬”的、更真实的技术细节呈现。这种堪称极致的真实感,让它更适合被归为科技灾难片而非科幻片。天上地下两个密闭空间,将争分夺秒紧迫感互相加成,每一种状况与临阵磨枪都不断让影片回环进高潮中,至少持续了40%的影片时间。(必然的)美中不足是人物书写不够细腻、复杂,每个都太“朗·霍华德”,太教科书模板了。

30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剧作很完整,但所谓真实事件改编的片子总是觉得有些生涩,美国电影太过技术的毛病决定成与败,不是说所有优秀的美国导演都是卡梅隆。

35分钟前
  • 语然小语
  • 推荐

这算是美式的主旋律了;开头的那个对接比喻实在下流;真笨,星星才不会掉下来;

37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上海电影节展映】终于在巨幕看了4K版。效果非常棒。真实事件改编,加上NASA训练飞行机营造的真实失重效果,观感极佳。全片虽充斥着航天术语,但也极大地增加了真实感,其实事件本身的一波三折足以扣人心弦、令人揪心、紧张、感动,添加戏剧性桥段和美式主旋律渲染色彩反而是画蛇添足了。四星半

41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别担心,如果他们能让洗衣机飞上天,也会把他们弄回来的。”老太太这句大亮。飞出地球、登月、星际旅行,一个个曾经被认为不可能的事情都正在一个个变成事实,这个世界在40年前就已经那么科幻了呢,相对来说最近几个十年相对无聊很多。40年前的人类真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莽劲。

42分钟前
  • 容安
  • 推荐

20190617@天山重看,观影初期看得鸡冻印象深刻,还忍不住想上厕所的片,主旋律不让人嫌拍得好更加不容易,最伟大的、也是最成功的失败,发射前不祥之兆连连,在一堆烂牌里幸好拿到了最好的牌,人的渺小与人的伟大共存,哪怕艰难险阻也永不停歇的探索征程,许多被临摹的镜头语言,比起是否成功登月,更在乎的是倾尽全力让宇航员都活着回来,无数日后火起来的大熟脸,加油飞呀加油人类

47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居然是看的第一部朗·霍华德…够老套够俗气的美国主旋律,基本是好莱坞太空片模版了,但还是挺好看的…不过NASA清一色都是白人男性,女性在片中也只能是丈夫身后的家庭主妇,从今天的角度看这一点反倒值得玩味,美国应该不会再出现这种电影了。同时只有美国拥有如此高的电影工业水准,能拍这种商业大片向全世界灌输其自由又保守的美式价值观,苏联即便是拥有再高的航天技术也抵不过一个好莱坞啊…正是这一点更引人深想“人类”的一大步究竟是谁的一大步?另外没想到凯文·贝肯年轻时还蛮帅的。

51分钟前
  • 推荐

格局挺大,气氛渲染也到位。缺点是前半段节奏过慢,节奏有点冗长。

54分钟前
  • 奔跑忘记忧伤
  • 推荐

《阿波罗13号》以微调的方式和克制的姿态,精心处理从编剧到表演的每一个细微末节,为我们再现了发自灵魂深处的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这是一部近乎完美的影片。

59分钟前
  • Sunman
  • 力荐

和大多數美國大片一樣,剛開始一直是娓娓道來的感覺,沒有多少讓人腎上腺素提起來的劇情,但看到休斯顿,我们出问题了!”才開始真正的進入劇情了,片中那種美國主義變現的淋漓盡致,Tom Hanks的加盟也是一大看點,推薦級別的影片

1小时前
  • Wayne
  • 推荐

放在当年一定是大片了,没有现在炫目的特效,但纵观一切都那么精彩,紧张真实感很强,对媒体的嘲讽很明显,对民众所关注的导向有很多异议,TOM的秀感很强,不是演得不好而是怎么都感觉像演的,GARY不得不说挺苦逼的,除了冒名顶替外,参演 的这种太空电影角色都很尴尬,但他的表演却是真实可靠的!

1小时前
  • ★冰凌宫★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