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养乌鸦

剧情片西班牙1976

主演:杰拉丁·卓别林,莫妮卡·兰达利,弗洛琳达·奇科,安娜·托伦特,赫克多·艾戴里欧,赫尔曼·科沃斯,米尔塔·米列尔,何塞菲娜·迪亚斯,孔奇塔·佩雷斯,梅特·桑切斯

导演:卡洛斯·绍拉

播放地址

 剧照

饲养乌鸦 剧照 NO.1饲养乌鸦 剧照 NO.2饲养乌鸦 剧照 NO.3饲养乌鸦 剧照 NO.4饲养乌鸦 剧照 NO.5饲养乌鸦 剧照 NO.6饲养乌鸦 剧照 NO.13饲养乌鸦 剧照 NO.14饲养乌鸦 剧照 NO.15饲养乌鸦 剧照 NO.16饲养乌鸦 剧照 NO.17饲养乌鸦 剧照 NO.18饲养乌鸦 剧照 NO.19饲养乌鸦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2:55

详细剧情

  弗朗哥统治时期的西班牙马德里,女童安娜(Ana Torrent 饰)与两个姐妹在军官父亲安赛莫死后被过继给姨妈抚养,安塞莫在世时风流成性,母亲玛莉亚(Geraldine Chaplin 饰)为他放弃事业最后落得在寂寞压抑的生活中痛苦不堪,早早去世。关于母亲的记忆不时浮现在安娜脑海,这些记忆混同她对死亡的臆想慢慢影响了现实生活。姐妹三人在姨妈的看顾下并不安分,姨妈正陷入一场同安赛莫已婚战友的恋情,安娜的举止让她愈发感到威胁。安娜试图用一瓶所谓毒药帮助生活不能自理的祖母自杀,而那瓶物事不过只是苏打,祖母拒绝服毒,安娜又将目标对向了姨妈……  本片获1976年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等多项褒奖。

 长篇影评

 1 ) 《饲养乌鸦》:音乐、女性与伦理的互文----姜 逸 秦 川

《饲养乌鸦》上映于1976年,斩获当年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等多项桂冠,然而在以拍摄民族叙事歌舞片而闻名海外的卡洛斯•绍拉导演作品系列中,这部佳作久未取得应有的重视。电影选择使用小女孩安娜的视角来叙述这部基调沉重的电影,这一特殊的叙事视角既营造出独特的客观冷静以至于间离情绪的审美效果,又发展了以儿童观照世界的电影叙事传统。独特的叙事视角加之由三首不断重复的背景音乐作为声效手段,共同组成强有力的声画共同体,深刻地表现出一个畸形家庭中三代女性的精神悲歌与自我救赎之路。

一、不可靠叙事:儿童视角下的情感伦理

安娜是整部电影的核心人物,从影片一开始呈现安娜的第一次夜游动线——从楼梯到大厅中碰见仓皇逃走的阿米莉亚,而后走进父亲的卧室,加之富有暗示意味的镜头语言——先后拍摄的安娜与死去的其父的特写,都将观众带入了安娜的视角之中,而这个家族的兴衰也通过这一视角得到了展现。然而,安娜毕竟只是一个8岁的儿童,这意味着这种展现的真实与完整程度是有待考察的。不可靠叙述的特征使得这部电影与其说是对20世纪70年代西班牙马德里社会的如实摹写,不如说这是一个受到情感创伤的儿童的补偿性想象。

在世界艺术史中从来不缺乏从儿童视角进行叙事的杰出作品,从文学上的《喧哗与骚动》《尘埃落定》到经典电影《小鞋子》《菊次郎的夏天》《无人知晓》等等不一而足。儿童视角在叙事学中被统归为不可靠叙事,如果想要透彻地把握儿童叙事的特征,就不得理解不可靠叙事的含义及其效果。其意指“那些在行为、意识和思想规范与隐含作者不相一致的叙述者,这些叙述者在价值、判断、道德意识等方面可能与隐含作者不同甚至相悖”。不可靠叙事的特征就是叙事者所讲述的信息是存疑的,极有可能与事实不相符合,从而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而儿童的道德价值观迥异于电影的隐含作者或是观众,这使得作品与接受者保持了审美距离,从而取得一种独特的叙事张力。是枝裕和导演的《无人知晓》以被父母遗弃的四个孩子为视角,在孩子们的巧克力糖果与公园游戏的表层影像对比下,挖掘、凸显了一出彻头彻尾的社会悲剧。而这一点则正好与《饲养乌鸦》不谋而合。

这种叙事张力便是儿童的叙事视角(虽然仍只是成年创作者想象中的儿童)创造出独特的间离效果,这也正是为何这些著名的艺术作品多将儿童叙事视角用于表现人性和道德的种种苦难之上的原因所在。布莱希特借鉴黑格尔和俄国形式主义的理论首创“间离效果”这一重要的批评概念,间离理论主张在戏剧创造和表演中,应该让观众和作品本身保持距离,不同它们产生强烈的共鸣与共情,而是置身事外地欣赏和评价作品——而这正是卡洛斯•绍拉想要通过不可靠的儿童叙述者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其与叙事逻辑之间能够形成强烈的情感张力,以至于“不得一字,尽得风流”。

在《饲养乌鸦》中,安娜所讲述的故事并不明确她的褒贬意味,甚至她是在某种童年的蒙昧中目击了包括父亲偷情时暴毙身亡在内的所有家庭变故,然而在儿童的眼中,她并不明白这些行动意味着什么。观众预期的角色的反应在电影中并不会直接的发生,《饲养乌鸦》不断地挑战观众已有的电影、生活与世界观念——因为安娜无力批判父亲、姨妈与阿米莉亚夫妇的偷情与悖德,也无力去完成实现善恶有报的审美道德,如果安娜能够实现完美复仇,那么这部电影失去所有的隐喻和心理现实主义色彩,将变成诸如《孤儿怨》的恐怖电影。

在电影中最具有道德谴责力量的行为止于安娜的目光。扮演安娜的安娜•托伦特是影片的意外惊喜,那双镇静幽深的眼眸似乎看穿了成人的欺骗伪装,发起无声的审判。安娜在父亲的葬礼上,躲在祖母身后遥遥凝视着与父亲偷情已久的阿米莉亚,在多年前去阿米莉亚夫妇的庄园时第一次看到父亲与女主人的私情,在家中撞见姨妈宝琳娜与阿米莉亚的丈夫尼古拉斯偷情……安娜纯洁无辜的眼睛仿佛是一面镜子,照映出成人世界的丑陋与病态。但是,安娜的凝视这一静态的被动触发并不意味着行为后果的缺失,相反的是,电影在安娜的家中这一场域内建构出了一套完整的情感伦理体系,虽然在安娜视角的过滤下,这套体系显得有些隐晦和流于潜意识。

父亲的猝死是一幕典型的场景:普通观众心知肚明发生了什么,但是在安娜看来或许是难以理解的,她坐在床上呼唤父亲,而后拿起玻璃杯去厨房刷洗。这个令人费解的行为唯有与后来安娜憎恨姨妈宝琳娜决定将其毒杀相联系,才能够有所理解。在给宝琳娜的牛奶中下毒(其实只是小苏打)后的第二天,安娜也是将宝琳娜的杯子收走,拿到厨房仔细刷洗。这或许正是安娜的一种行为模式,某个令安娜厌恶的人的死亡就会触发她刷洗杯子,而安娜对父亲的痛恨和恨不能杀之而后快的心理也正通过这个动作细节而获得了深刻的展现。

其次,电影通过孩子们扮家家酒、捉迷藏的游戏隐喻、讽刺了成人世界的种种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安娜获得了一种想象性的补偿,这部电影以克制节约的手法隐隐透露出安娜的母亲玛丽亚在夫妻关系中所受到的情感虐待,玛丽亚曾经是一个颇有前途的钢琴演奏家,但是为了家庭放弃了自己的事业,不幸的是她的丈夫仍然在外拈花惹草,玛丽亚在抑郁寂寞中因病去世。安娜是少数几个知悉父亲不堪面貌的人之一,但是一个幼小的儿童无法用理性来处理这个事实,她目睹母亲被背叛、被抛弃但又无能为力的焦虑与痛苦隐形地显露在最为平常不过的孩童的游戏之中。这无疑是导演卡洛斯•绍拉最为成功的叙事策略,在戏仿成人世界而进行的游戏之中,儿童与成人的视角取得了短暂的融合。

安娜和姐妹一起玩扮家家酒时选择了母亲的身份,而姐姐伊莲娜则扮演父亲。而她们也效仿其父母建立了一个同样争吵不休、失和疏远的虚拟家庭。然而更加耐人寻味的是安娜在游戏中的身份建构,她的游戏名字为阿米莉亚——父亲的情妇的名字,她浓妆艳抹将自己打扮的也更为接近现实生活中阿米莉亚的外表,她在游戏里勇敢地反击“丈夫”也和懦弱的母亲玛丽亚大相径庭。种种现象传达出安娜内心世界的分裂和挣扎:一方面她无比思念慈爱的母亲,这一点在电影中有多次表现;但是在另一方面,她无法理解自己这个破碎家庭的逻辑,只能通过与家庭的破坏者阿米莉亚取得共情、在游戏中改变母亲的行为而获得一定的补偿,似乎这要这样,她的家庭就能够重归完整。

二、互文性背景音乐的意义阐释和美学建构

《饲养乌鸦》的导演卡洛斯•绍拉以拍摄民族歌舞片而著称,《卡门》《血婚》与《魔爱》并称为其弗拉明戈三部曲。即使是在不以音乐舞蹈为主题的电影作品,如《饲养乌鸦》中,音乐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元素。安娜的母亲玛丽亚是一个很有天赋的钢琴演奏家,电影中也不断间隔着重复三段乐曲——母亲演奏的由加泰罗尼亚作曲家Federico Mompou所创作的一首轻柔的古典乐、安娜为奶奶播放的传统舞曲Hay Maricruz和安娜聆听的Jeanette演唱的流行歌曲Porque te vas——种种迹象暗示着在这部电影中,音乐将成为意义阐释和美学建构中的关键一环。

影片中反复出现的三首歌曲不仅塑造了弗朗哥统治末期阴沉封闭的高官家庭中难以言传的恐怖氛围,更还在潜在的意义层面上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传达着人物的情感,成为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隐喻。音乐与电影中的人性主旨相互呼应,构成了复杂的互文关系。母亲玛丽亚弹奏的钢琴曲在电影中与紧张的家庭氛围构成了一组强烈的对照,正如同这光鲜亮丽的家族与其内在的丑陋和堕落的对照一样。玛丽亚被与安塞莫的婚姻所吞噬,她既无法得到丈夫忠贞不渝的爱情承诺,又无法在那个妇女处处受阻的时代里从家庭中挣脱出来。在这一优雅舒缓的琴声背后是玛丽亚对于放弃自身天赋才华的不舍和悔恨、对爱情婚姻的痛苦与绝望。虽然电影是一种声画综合体,但是其背景音乐的价值却常常被忽略。不过,《饲养乌鸦》最大限度地释放了音乐的价值:“……用音乐建立起一种时间、一个场景、一种情绪。”

玛丽亚弹奏的古典音乐在电影中被赋予了不详的色彩,象征着无法挣脱的精神桎梏,在这个家庭中宛如幽灵一般的延续和蔓延着。乐曲响起则预示着灾祸的降临,这座大宅的诅咒有了无比立体的形象。影片开始即使用这段音乐为整部电影奠定了基调,随着钢琴曲的播放,画面上展示出一家人的老照片。而后玛丽亚再次奏响这首轻柔的曲子,夫妇失和的情景渐渐浮现,以至于玛丽亚生病去世这首曲子也又随着安娜的记忆出现在电影中。通过情节的反复恶化,这首曲子对玛丽亚不幸一生的表征,以及这个家庭由于其道德精神的缺失所面临的严重后果也渐渐深化和推进。

而对于无法清晰理智地传达自身思想的祖母和安娜来说,音乐则意味着另一套语言工具,她们的思想和情感通过音乐得以表达。这构成了文学批评中互文性的关系——“某一文本通过记忆、重复、修正,向其他文本产生的扩散性影响。”在电影批评中,文本的概念则可以扩大到声画等多种意义媒介上,在《饲养乌鸦》中,特定的歌曲在电影中的特殊演绎赋予了角色或者情节某种寓意。年老多病失语的奶奶、年幼懵懂的幼童安娜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波折难以用直白的语言表述,音乐则成为了最好的表意符号。

奶奶在片中的形象是一个过去的影子,她始终坐在轮椅上无法开口讲话也无法行动,家中只有安娜一个人愿意陪伴她。和安娜一样,奶奶看到了这个家庭中所上演的所有悲剧,也如同安娜一样,她也无力阻止这一切的发生和重演。在片中二人共处的片段中,安娜为奶奶播放Hay Maricruz,这首歌流行于影片上映前的40年,歌曲中西班牙弗朗明戈特色传统的唱腔和旋律似乎将时间带回到遥远的记忆中,但是歌颂着爱情和少女青春美貌的歌词又与奶奶的衰老病态形成鲜明的对比:“玛丽•克鲁兹/家住在塞维利亚老城内/如火玫瑰/娇艳又明媚/车马层层/见之皆怔/巧笑艳姿如春梦。”这一对比构成了奶奶的内心世界,她看着照片里和曾经的爱人共度蜜月的优美风景,听着青春洋溢的旋律,但是却永远不再能回到过去。奶奶在这里无需使用词句和动作来宣布自己的所思所想,这首歌曲和奶奶老朽的存在本身所构成的互文性的情景已经完美地呈现出了一个老人处在生死边缘时的痛苦挣扎。

作为背景音乐出现的流行音乐原声带常常在电影中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如同《预言家》中的马力克刑满释放,唱起了甜蜜的库尔特•威尔的情歌《小麦飞刀》,这象征着马力克痛苦的监狱生活的结束以及新生活的开启,衬托出人物喜悦轻松和家人团聚的幸福心情。Jeanette演唱的流行歌曲Porque te vas(《因为你走了》)在《饲养乌鸦》中出现了三次,在某种意义上,这首歌曲甚至可以称为电影的内在逻辑线索,代表着女儿对于母亲的依恋和怀念。从表面上看,8岁女童安娜和这首悲叹爱人离去的流行歌曲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是实际上二者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在安娜的心中,这首歌的歌词寄寓着母亲和与母亲有关的回忆渐渐消散的悲伤和失落心情。这同样提醒着我们思考电影的两个时空——一个是由母亲玛丽亚的演员(杰拉丁•卓别林)扮演的成年安娜的旁白及其所占有的时空,另一个则是过去的童年时光。从层次上来看,虽然过去的童年时光所占的比例较多,但是它仍然是成年安娜的回忆和附属,故而整部电影所表征应是成年安娜的情感和思想。一旦将其与这首悲伤的歌曲同时空结构联系起来就可以得出清晰的结论:由母亲去世所带来的悲伤和痛苦已经影响了安娜整个人生。

三、三代女性的精神悲歌与自我解救

这部电影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是一部真正的女性主义电影,它反映和建构了一个大家庭中三代女性成员的精神困境和所受到的身心束缚,她们处在社会身份与家庭身份的夹缝之间做出两难的抉择。其后果往往是无法获得完整的人生价值的同时,也在家庭中渐渐失语。这一他者化的真实处境既是特殊历史时期女性处境的真实写照,又具有着普世的隐喻价值。

就与传统性别伦理的归顺与叛逆来看,奶奶和玛丽亚、安娜和罗莎分别构成了殉道者和反抗者两组作为对照的形象。奶奶和安娜的母亲玛丽亚是最为传统的女性,她们将自己的家庭身份看作自身唯一的价值,夫妇和子女成为了她们世界的中心,以至于玛丽亚放弃了自己的钢琴演奏事业回归家庭相夫教子。然而,这一危险的投资消耗了她们的所有的生命。玛丽亚在连续诞下三个女儿后被丈夫安塞莫无情地抛弃,安塞莫与战友的妻子光明正大地偷情夜不归宿,在面对妻子的指责时反而暴跳如雷,最后玛丽亚抑郁而终。电影中的由安娜所讲述的故事始终未能完整地反映玛丽亚的真实心情,这更加凸显了她在家庭中的孤独处境。虽然这个八口之家绝大多数都是女性成员,但这仍是一个被男性所主宰的空间,身处其中所有女性都不得不面临着被他者化的困境。她们用一套无形的性别伦理标准规范着自身,检查着自己是否逾矩。安塞莫是一个失职的父亲,安娜的记忆中并没有父亲陪伴的场景,然而她们的宅邸本身就代表着安塞莫的控制和凝视。电影中的空间隐喻是显而易见的,家宅意味着控制和监视,而外部的世界则是自由而开放的。影片中所出现的三个外部空间:安娜在公园中陪伴祖母、三姐妹在尼古拉斯的庄园里游戏、以及结尾时假期结束她们离家结伴上学。安娜在第一个场景中时看到另一个自己在飞翔、三姐妹在后两个场景中也如同山林中的小兽一样轻快地奔跑,这对比无一不显示着家庭的禁闭属性。

在家庭中,男性(安塞莫)的凝视充斥着各个角落。凝视在性别研究的领域内意味着携带着权力运作或者欲望纠结的观看方法,它通常是视觉中心主义的产物。观者被权力赋予‘看’的特权,通过‘看’确立自己的主体位置,被观者在沦为‘看’的对象的同时,体会到观者眼光带来的权力压力,通过内化观者的价值判断进行自我物化”这正是安娜在权威的管教中感到痛苦压抑的原因。这些规则无一不在违背她的意志强行塑造着她,甚至父亲的去世都无法改变。因为即使在安塞莫缺位的情况下也仍会有代理人行使他的权力,姨妈宝琳娜正是这样的一个形象。宝琳娜一出现就以遗嘱指定的监护人而自居——她命令罗莎为三姐妹梳头,满意地说“这下总算能见人了”;不满于三姐妹的餐桌礼仪,反复纠正她们的用餐姿势;教导安娜和她一起做针线活等等……这些都恶化了她与安娜的关系,引起了安娜对这位姨妈的厌恶和抵触。除去对社会身份的剥夺以外,玛丽亚和奶奶还面临着失语的困境。她们被切断了所有的社会联系,成为人群中的孤岛。玛丽亚是一个停留在过去的幽灵,唯一的知情者罗莎也被代理人宝琳娜呵斥住嘴;而奶奶年老失语,甚至求死不得,只能反复聆听旧日情歌以复苏心中的回忆。

与玛丽亚—奶奶形成对照的是安娜和罗莎。不同于前一组人物,罗莎和安娜是电影所着力塑造两个饱满的的圆形人物形象,她们无法用一句话来简单的概括,仿佛其生命已经延伸到银幕以外,触碰到了真实的社会生活。罗莎是家庭的女佣,但是显然她的形象更为复杂。据罗莎所说,在安娜出生以后,玛丽亚奶水不足只能交给罗莎抚养;面对宝琳娜的颐指气使,罗莎不屑一顾捍卫自己的尊严;在安娜的回忆镜头中,玛丽亚在家中捉到了安塞莫同罗莎调情;但同时罗莎又对女主人关怀备至,在玛丽亚临终前只有罗莎忠诚地守护着她。她虽是女佣但是自尊心极强不服从主人无理的管教,她虽然放荡不羁但是又善良忠诚——这个角色打破了家庭中性别和阶级的壁垒,解构了二元对立的固态。也正是罗莎,告知了安娜其母生前的凄惨境遇,教给安娜生育和缝纫,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玛丽亚的替身。通过如罗莎—安娜模式的代际传导,女性最终有望能够解救自身。

文转自:《饲养乌鸦》:音乐、女性与伦理的互文----姜 逸 秦 川 侵删

文转自:《饲养乌鸦》:音乐、女性与伦理的互文----姜 逸 秦 川 侵删

文转自:《饲养乌鸦》:音乐、女性与伦理的互文----姜 逸 秦 川 侵删

 2 ) 埋葬老鼠,饲养乌鸦

《Cría cuervos》

你饲养的乌鸦,长大后会来啄你的眼睛。

意识流元素过多的电影总是难以全神贯注,无论是路易斯·布努埃尔还是卡洛斯·绍拉,这两位西班牙国宝级电影大师对社会现实的揭示都有着自己的独特形式,但相同的点都在于超现实元素的运用。现实与幻境无缝衔接,小女孩睁大无辜深邃的双眼,空洞又不安,神秘又哀伤。父亲的不负责任与母亲的早早离世,对她造成的伤害,在内心留下了一条不会愈合的缝隙,不断地回忆刺激,加上被幻象蒙蔽,它越裂越深,越长越大,推动着女孩走向心灵毁灭,毒害周遭的爱意,枪杀无邪的童年。

不是所有童年都值得铭记,不可方物的美丽属于无法触及的梦境,现实只有手动黑胶唱片,开开关关满当的冰箱装着同一盘的凤爪,反反复复明快的曲调唱着最难过的词句,对政治统治的讽喻,以小朋友的天真童趣为礼器。

长大后,Ann和母亲长得一模一样,时空轮回现实依旧,父权的压迫让故事出奇一致,历史延续的惨剧究竟何时到头?冷汗不断的噩梦到底还有多久?

家庭是部分人的囚牢,耗尽一生,也无法逃。

 3 ) 孩童不会杀人,因为只是不想见到讨厌的人

“今天太阳在我窗口照耀,观望着城市我心好悲伤,你为什么离开?我每晚因想你而惊醒,看着时钟,时间不停流逝,所有爱的誓言随你而去,你将会把我忘记,在车站旁我哭得像孩子,你将会把我忘记,你将会把我忘记,在灯影下,所有剩下的生命都沉睡了,它们将会沉沉睡去,与时针一起,沉默的一切,你为什么要离开?” ps:事实上Ana的心理大部分人在孩童时多多少少也有所体会,只不过电影中的环境背景是佛朗哥独裁时代的西班牙,恰好她们也生在军官家庭,还有一个不忠的父亲及其多病的母亲。 不诚实社会、谎言常态的虚伪、自私追逐欲望、粗放忽视的教育,众所皆知的粉饰太平、安然以此种虚仁假意为生存智慧方式的荒谬。叙事风格以记忆与臆想进行交错,会有点混乱,然而这种手法也把女孩深陷家庭阴影、死亡阴影的影响刻画很深了。不过也的确太枯燥觉得时间漫长了。没能看出政治隐喻,缺乏背景了解。 略带一点不完全的意识流表现手法,在回忆内部将想象客观化,以外化思维活动。在心理学范畴内的解读空间大于政治隐喻,女孩从封闭的家庭走向社会群体(社会性人格和主体意识的形成)的主观体验:俄狄浦斯情结、对死亡和性别关系的认识、男性生殖器和权力的崇拜……其实各方面都比较布努埃尔(尤其是鸡爪)。

 4 ) 你饲养的乌鸦,长大后会来啄你的眼睛

隐喻就像是一个个谜语,充满了别致的意义。在修辞学和诗学中,隐喻是核心元素。而今天,隐喻则成了电影叙事的一部分。欣赏这样的电影,必须去猜测隐喻背后的内容。 西班牙导演卡洛斯·绍拉是最喜欢用“隐喻”的导演之一,尤其是在《饲养乌鸦》这部电影中,绍拉让我们看见了社会对人的异化,并通过一个心理扭曲的少女来象征在那种环境中人的一种心理状态。 在欣赏这部电影的时候,必须全心全意,否则无法进入绍拉营造的奇异梦幻世界中。他没有采用常规的叙事方式,而是打破线性叙事将回忆和梦境以及幻觉交织起来,形成一种难以区分现实和梦境的结构,让人无法分清哪些是现实,哪些是梦。 《饲养乌鸦》本身就是一个预言,“你饲养的乌鸦,长大后会来啄你的眼睛”。 绍拉将这部电影建立在寓言的基础之上,并以此为核心,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西班牙政治隐喻网络。 父亲:弗朗哥政权。 母亲:政权的牺牲者。 女孩:在弗朗哥政权的阴影中成长的人。 从父亲的角度来看,他对妻子对女孩的态度代表的正是弗朗哥政权对民众的态度。 从母亲的角度来看,她依赖着女孩的父亲,却又想摆脱他,在这种矛盾中,最终绝望的走向了死亡。 从女孩的角度来看,她成长的大背景是西班牙政权的陌路时期,尽管远离政治中心,但依然被当时的政治局势影响着。 人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往事的俘虏,忘记了自己需要挣脱束缚。 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眼睛看见的,耳朵听见的,都会成为生命的一部分,都会成为我们理解世界的视角。同时,也会削弱我们的天真和幸福的能力,削弱用灵魂来感知世界的能力。 影片中的女孩就是这样一个姑娘。 当然,绍拉并不会让这个女孩从隐喻中走出来,因为她就是隐喻的核心。 绍拉将独裁政府带来的种种后果全部强加在女孩的身上,让女孩的复仇和扭曲成为谜面,而谜底则是“独裁”。 纯粹的电影包含着激烈的内核,让人无法气定神闲的来欣赏。 那么,什么是纯粹的电影呢? 私以为,所谓的纯粹的电影是导演个人化的作品,不曲意逢迎,部盲目从众,是导演私人化、个人化的表达。 杰出的导演总是试图创造新的时代,这意味着他们需要跨越历史、跨越过去的自己。 从这种理解上来看,《饲养乌鸦》不仅仅是政治隐喻,也是导演绍拉和过去的道别。他的很多优秀电影都以弗朗哥独裁政府为背景,随着弗朗哥政权的没落,绍拉也改变了自己的创作方向。 可见,《饲养乌鸦》是一次严肃的告别。 关于历史,我们无法去评价好坏,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的今天一定和我们的过去息息相关。

 5 ) 政治隐喻风味的儿童电影

透过孩童的视角去窥探那漫长而艰苦的童年,也是那母亲最痛苦的一段时期。她藏在家庭做的这个壳里,也受困于此。逐渐这个壳已经与她生长相连,除非割皮剔骨否则无法割舍。 并没有惊讶于安娜会做出说着这些罪恶的举动和话语,那些非同寻常诡异的血死亡观。在这样的环境下,天真纯洁的仅仅只是漂进染缸里的一朵棉絮,脆弱且无力反抗。所谓杀死父亲,杀死毒才政权并没有能改变她的生活,她依旧要接受姑妈和周围大人的掌控,活在下一个动荡混乱的社会环境下。所谓罐里的毒药,也许只是给自己虚幻安慰的白砂糖而已。 希望那些大人去死,也是希望当时的那个独裁政权去si吧……

 6 ) 饲养乌鸦-成人的癫狂 孩童的扭曲

谁说童年一定快乐,孩子一定纯洁?在他们的世界里,父母就是一切,是他们幼小心灵的唯一依靠。但是,为什么,从成人的世界里,他们能看到的只有虚伪与残酷?
母亲躺在床上,被病痛折磨得死去活来,抽搐着,脸色发紫。她说自己不想死去,她说一切都是谎言。少女时代的她弹得一手好钢琴,抵不过父亲的疯狂追求,成家生子,也不得不放弃了热爱的事业。但风流成性的父亲渐渐对母亲失去了兴趣,以工作为由,整日不回家,陷母亲于寂寞的深渊。
她也曾扑到丈夫怀中求助、嘶喊:我病了,我病了,求你陪我,求你爱我!收到的,却只是冷漠的推开与告诫。
安娜喜欢妈妈,听她弹琴,讲故事,是女孩所能体知的全部温爱的唯一来源。可如今,是父亲间接杀死了母亲,也夺去了本该属于安娜的童年快乐。
年幼的她,尚且分不清现实与幻觉的界限。无数次,穿行在空旷的房中,她真的看到妈妈又回来了,坐在床边,为自己讲着小杏仁的故事。
她要为妈妈“复仇”,将“毒药”放在水杯中,杀死爸爸和姨妈。他们只顾满足情欲,全然没有忠诚的概念,不停欺骗,相互伤害。
冰箱中那盘姜黄的生鸡爪,正是扭曲的象征。成人世界,不过是尔虞我诈的地狱,丑陋无味。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精致的烹调,都是骨头的鸡爪,该如何下咽?电影《割草叔叔》中也有鸡爪出现,同样以孩子的视角表现了成人世界的虚假。
幽闭的空间,深夜静极,安娜总是睡不着,那双大眼,怔怔得,如深潭中凝固的水,闪着幽幽冷光。失去母亲的小女孩,何尝不是这大宅中的一只幽灵,寻爱而不得。
孩子能行走的世界是很小的,但正是这种地理上的限缩,使得他们的心灵可以异常丰富敏感。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会对他们产生极大的冲击。安娜和姐姐弟弟穿上大人的衣服,画上浓妆,模仿他们的口气说话。那就他们眼中的大人形象,荒诞但真实。
父亲是弗朗哥政府中的一名军官,他的无情似乎也映射着独裁统治的罪恶。通过孩童的复仇行动,表达着绍拉对那段历史的控诉。
茨威格的家庭女教师和灼人的秘密,也都是通过对孩童心理细致入微的刻画,映衬了成人世界里无法言说的秘密和层层掩盖下的焦虑与恐惧。
安娜以为自己成功了,姨妈已经死去。正在被窝中与弟弟玩耍的她,在听到姨妈声音的那一刻,突然愣住:她不是被我毒死了吗?
原来,自己以为的毒药只是苏打粉,爸爸也不是被自己毒死的。
但如果这一切是真的,安娜真的杀了人,而且是自己的父亲和姨妈。这不是太可怕的事情吗?
乌鸟私情,愿祈终养。但你饲养的乌鸦,并不会报恩反哺,为什么?那是因为你从来没有给过他们爱,没有让他们在你的身上看到温暖和希望,却只有背叛与欺骗。
现实与幻想交织,并没有刻意的剪辑,仅仅是镜头的拉开推进,便是过去的时空,摇移间,又回来。
人的意识不也正是如此吗?我们身处此处,脑袋中想的却是另一个场景中的人和事。绍拉用镜头和调度巧妙地还原了潜意识,令人信服,给予我们情感的真实。
布努埃尔的白昼美人,大约也是同样的表现手法。人性的复杂多面,因为有着如此展现,而更加真实,亦或可惧,引人深思。
政治清明,人性自由,我们所饲养的才不会是灼伤你眼睛的乌鸦。
安娜的暑假结束了,音乐响起,她和姐姐弟弟穿戴好,向着学校走去。有了教科书的规制,小女孩再也不会胡思臆想了吧!
告别,她那无比苦涩的童年,还有,挥之不去的死亡。

 短评

8.0/8.0 好吧,绍拉很强悍。通篇的政治隐喻,在上学孩子们的身影中和一个鸟瞰城市的镜头里结束——绍拉对未来新生的憧憬和对祖国的爱。冰冷的影像终于在最后感动了我,伴着那首优美而伤感《Porque Te Vas》。

6分钟前
  • 一一
  • 力荐

绍拉的东西看了四部,这是他的最好发挥

10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标准弗洛伊德式的开头,精神分析的最准确入口,这一角度来说,开头即为饲养乌鸦最重要的养料,钥匙孔窥探被转换为闭门后的声响,将永久的萦绕于心头脑中,成为人生的永恒杂音。布努埃尔给予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的伟大传统,被绍拉更新了技法,如果说之前的超现实在于描写个人内心的无意识或想法,那么绍拉用同一演员扮演母女两人的做法,将女性境地历史性的超现实展现了,受困于家庭与社会的困境并未因时代而更改,这一永恒的银幕投射成为极珍贵的展现。文本与政治局势的对位,成为关键时期的政治寓言,正如囚困牢笼似的房屋,对照了正当时的政治生态,结尾处的恍然,即是个人的童年梦醒,又何尝不是对另一局面的隐含期许。片中惯用的移动长镜造就了悠长缓慢的影片气质,在如此的移动之中现实与梦幻消泯了界限,而我们也得以进入绍拉的银幕梦幻之内。

15分钟前
  • 马雅可夫斯基
  • 推荐

腹上死父亲钢琴家母亲、半夜洗杯子、冰箱里的凤爪、仓鼠葬礼、扮家家酒指责晚归偷情、用父亲留下的手枪对准姨妈和情夫、♪Porque te vas、Canción y Danzas N.6

18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觉得这个小女孩像自己小时候会不会有点太自恋~

22分钟前
  • vivi
  • 力荐

这首歌听的人好难过。“今天太阳在我窗口照耀,我心好悲伤,望着窗外的城市,因为你已离去......”

26分钟前
  • 力荐

(已经习惯了影院的放映事故)看的时候的理解是同《蜂巢幽灵》相似,从小女孩(同一个,很难不联想)的视角去看成年人的情欲、悲伤与死亡——她显然无法与成年人达成关于死亡的同样认知,“死亡”是一个单词,在游戏中得到扮演,在父母身上得到某种她不能理解的真实。但看了一篇长评又实在觉得与历史的紧密联系值得更高的褒奖,并且非常赞同这种将女性主体化成为历史的亲历者的角度在阿莫多瓦那里得到了“传承”,让我想要感慨这很西班牙电影。很喜欢绍拉的镜头,安娜看到自己如同鸟一般下坠、俯瞰时的镜头令我突然流泪

29分钟前
  • SaynomorE
  • 力荐

第一次看Carlos Saura. 透过儿童滤镜观察私人回忆和社会状态,光影效果美轮美奂,用音画营造气氛的手段一流,开场很有意境,节奏从容,适时走进超现实再走出来的编排很自然,很适合沉下心来感受的作品。故事线索前后串联感染力深厚,开场对悬念把控很到位,但10分钟后可能怕观众看不懂,加入一些直白解释剧情的台词,故事兴味有些损失。看到“妈妈已经去世了”这样直白的台词,顿时想到《地久天长》“我们的儿子已经死了”,判断观众理解力的上限对电影人来说永远很难。Federico Mompou的钢琴音乐非常美妙。

34分钟前
  • 小A
  • 推荐

其实我是看不出导演那么多的心机

37分钟前
  • Vincent
  • 推荐

现实、记忆、幻梦、未来叠加在同一时空,在儿童的眼中所有的一切都发生在这个暑假,都与死亡相关。卓别林之女杰拉丁·卓别林同时扮演安娜的母亲和成年后的安娜,只能根据台词语境来分辨角色。安娜小朋友既《蜂巢幽灵》之后再度用本名出演,天真无辜的空白表情,反衬大人的烦心事,反衬自己的邪恶想法。原创歌曲 Porque te vas (因为你要离开)特别好听。

38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卡洛斯·绍拉的杰作,1976戛纳评审团大奖。既是政治隐喻片,又将【童年阴影】探讨得深入而独到。父亲=冷酷无情的佛朗哥军政府,母亲=受害者/民众,女儿安娜则因父亲的漠然背叛和母亲的病痛早逝等创伤记忆而被迫早熟,心理畸变,几度娴熟地(用被误认为毒药的小苏打)下毒,甚至差点用“父亲送给自己的”手枪杀人。成年安娜与母亲均为一人饰演,既喻指着苦痛人生与阴惨历史的轮回传承,又与影片的意识流式叙事相契合——回忆、幻想与梦境交错杂糅,不同时空叠加呈现,安娜凝视观众或画外的双眼(安娜·托伦特既可爱灵动,双眼又隐含忧郁神秘气质)每每成为现实与往昔的转换标识,配以缓缓的摇、移、推拉,流动的绵延便真切地电影化了。大量人生照片辅助叙事;曲调明快歌词忧伤的[Porque te vas];鸡爪,废弃泳池,失语祖母,过家家与捉迷藏。(9.5/10)

4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有人说与佛朗哥政权有关,有人说无关。我看:不可能无关,但也没那么严丝合缝的关系。里边的歌很好听.

45分钟前
  • 楊葵
  • 推荐

Ana Torrent美得太令人难过了。

48分钟前
  • 悦然
  • 力荐

三首歌:母亲演奏的由加泰罗尼亚作曲家Federico Mompou创作的轻柔古典乐,为祖母播放的传统舞曲《“¡Hay, Maricruz!》(演唱者Imperio Argentina是佛朗哥政权的早期拥护者),以及歌手Jeanette演唱的流行歌曲《Porque te vas》(

49分钟前
  • Chicology
  • 推荐

一个变态的男性政权下面的一群变态女人和女孩的故事。

50分钟前
  • 狼哞
  • 推荐

你饲养的乌鸦,长大以后会来啄你的眼睛。

54分钟前
  • 般若死火
  • 推荐

尽管这是一部政治隐喻片,但我觉得剥离框架,当做儿童教育片看也甚好。Ana Torrent再一次饰演了孩子堆里那个最敏感、孤单也最特别的小孩,8-10岁差不多就是孩童模仿能力的成熟期(并开始对性产生好奇),Ana常年处在低气压缺乏亲子有效沟通的环境,又独自目睹过家长们不可告人的“小秘密”,同时被病态的妈妈依赖,在这样多方面恶性循环的冲击下,她必然会自发的模仿家长(有威慑力)的行为来掩盖内心未知的疼痛和脆弱。至纯的善一步走到“恶”。可以说Carlos导演从这个角度暗讽父权、揭露战后人民的心理过程,真是太细腻了。从看到Ana的眼睛开始.....我每一刻都沉浸其中,大白话影评难以直抒,我只能说我好爱《蜂巢幽灵》但这部更深刻,更值得静下来好好感受。

58分钟前
  • 迷蟲朋克
  • 力荐

谁说童年都是美好的,Ana Torrent一双幽深如碧潭的眼睛讲述了一段诡异阴暗的成长史,又一个敏感巨蟹;Geraldine Chaplin乃另一御用,也是心水之一。

5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压抑悲催的女性视角自毁性 夺枪露胸捉迷藏三段猛。。你离开了 我希望你死。。总体一般

1小时前
  • 琧婯
  • 还行

好美,看着好舒服,好几处小心思都被我识别出来了,然后就窃笑着看导演怎么进行,就好像看穿了一个猜谜游戏,故意说几个错的答案等着那个老小孩儿得意洋洋地把答案自己说出来。孩子眼中的生死,对老年人的理解与不理解,对母亲和姨妈的态度,都很值得玩味。父亲的问题一点点暴露出来。叙事方式也很巧妙,生活的细节与巧合,跟一种怀旧的浓浓情绪绞在一起,一个中年人居然从儿童视角来拍片子本身就很有意思。何况拍得还这么美!

1小时前
  • U 兔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