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公民

记录片美国2014

主演:爱德华·斯诺登,朱利安·阿桑奇,杰里米·斯卡希尔,威廉·宾尼,雅各布·阿佩尔鲍姆,伊文·麦克阿斯基尔

导演:劳拉·珀特拉斯

 剧照

第四公民 剧照 NO.1第四公民 剧照 NO.2第四公民 剧照 NO.3第四公民 剧照 NO.4第四公民 剧照 NO.5第四公民 剧照 NO.6第四公民 剧照 NO.13第四公民 剧照 NO.14第四公民 剧照 NO.15第四公民 剧照 NO.16第四公民 剧照 NO.17第四公民 剧照 NO.18第四公民 剧照 NO.19第四公民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2 20:34

详细剧情

  《第四公民》将能高度还原“棱镜门”事件始末,为观众真实揭秘身处漩涡中心的爱德华·斯诺登。  纪录片导演柏翠丝本人也是“棱镜门”事件的核心人物,正是在她和《卫报》记者格仑·格林沃德的协助下,斯诺登才得以将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监控丑闻公之于众。而柏翠丝与格林沃德也因此荣获普利策奖。片名“第四公民”(citizen four)正是斯诺登早期与柏翠丝邮件沟通时使用的匿名代号。2013年6月,当柏翠丝第一次飞往香港与斯诺登见面的时候,她随身携带的摄像机也真实记录了当时的场景。《第四公民》将能高度还原“棱镜门”事件始末,为观众真实揭秘身处漩涡中心的爱德华·斯诺登。

 长篇影评

 1 ) 一部另类的爱国主义教育片

纪录片《第四公民》以真实的镜头还原了前中情局雇员斯诺登引爆“棱镜门”事件的过程。这部电影在以一种冰冷刺骨的真实感重现这起历史事件的同时,也让观者不得不认真思考,公权与私权的界限在何处?个人利益与公众利益之间该如何选择?爱国与叛国究竟该如何定义?

首先,像任何纪录片一样,《第四公民》的拍摄风格极为写实。因为主角是一个向外界透露政府机密并因此被政府通缉的人,所以很多拍摄活动一直在暗地里进行。本片最震撼人之处也正在于此,无论是镜头前面的“whistleblower”斯诺登或者与他并肩作战的《卫报》记者Glenn Greenwald,还是镜头后面的导演Laura Poitras,都时刻面临被美国政府监控甚至限制人身自由的危险,电影中有多个片段都真实地表现出这种既紧张又刺激的氛围。当时,斯诺登藏身香港The Mira酒店,Greenwald和《卫报》专门派来的另一名记者对他进行采访。当他准备用笔记本电脑向两位记者介绍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的监控体系时,他竟然用一张毯子把自己和笔记本电脑罩起来,以免暴露自己输入的密码。他介绍说,NSA的无人机盘旋在世界各地,其工作人员可以随意查看任何跟踪目标的视频监控,而就在此时,镜头突然切换成了从室外高空中观察斯诺登房间的玻璃窗,一种时刻被监视的感觉顿时袭来,令观者感到后背发凉。电影结尾的一个片段也很有意思。Greenwald在莫斯科向已成功申请避难的斯诺登介绍最新情况时,他竟然没有把关键词说出来,而是写在纸上给斯诺登看,二人谈完之后再把纸撕碎。其实,在Poitras的镜头面前,在得到俄罗斯官方保护的情况下,他们不必这么紧张,但他们依然这么做了,为的就是以防万一,因为他们比观众更清楚NSA的监控能力有多强。可以说,这种贯穿电影始末的紧张气氛最好地阐述了本片的主题:在政府强大的监控网络之下,公民几乎毫无隐私可言。不仅如此,正如片中一位角色所说,失去隐私也就意味着失去自由,因为失去隐私的人会有顾虑,也就无法自由地表达和行动。这不禁让人回想起2006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窃听风暴》,在隐私荡然无存的情况下,自由是件多么奢侈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全片都透着一种类似《谍影重重》的紧张气氛,但斯诺登本人相当冷静,他自始至终表情凝重,谈话中偶有微笑,也是一带而过,脸上立刻重现出镇定的神态。他的沉着和冷静,既是一个29岁的年轻人在应对巨大压力和迎接巨大挑战时成熟的表现,也促使观众去体会当事人在做出两难选择时的痛苦和无奈。公事方面,他虽然坚定地选择站在人民一边,揭发政府的不正当行为,但他也必须着手处理一些实际问题,例如他是否需要暴露自己的身份,暴露之后如何应对可能面临的危险,甚至如何应对舆论对他的形象塑造,等等。私人方面,他的女朋友还在美国,且受到了政府的调查,人身自由可能因为自己的行为而受到限制,他本人下一步何处容身也是问题。从电影中我们知道,他一切不违自己初衷,不做任何妥协和退让,立场站得很稳。所幸在众人的帮助下,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最后也与女朋友在异国团聚(好在美国政府肯放人)。

斯诺登的故事可以告一段落,但《第四公民》抛给我们的问题还远没有解决。例如,片中一位律师说,按照美国的法律,泄露安全机构的秘密就是叛国罪,但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如果不是泄露给敌国,而是为了公众利益而泄露该如何判处。按照法律的字面规定,恐怕仍然构成叛国罪。很多美国人视斯诺登为真正的爱国者,而政府视其为叛国者,爱国与叛国究竟如何定义?关键可能在于“国”字的含义。对于中国人来说,从小就要千百遍地高喊“爱党爱国”,我们被灌输的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那么,斯诺登的做法究竟从更高的道义上是否正确?或许,美国人和中国人有不同的答案。当然,不同的中国人也可能给出不同的答案。

电影还对时下流行的大数据概念进行了抨击。影片中,NSA正是利用对公民各种信息集合而成的大数据来调查任何他们想要调查的目标。你的一举一动、你的各种偏好、你的社交网络等等全部在政府的掌控之中。在电影之外,近年来关于大数据与公民隐私之间的矛盾始终是舆论的关注焦点。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各大企业纷纷成立大数据部门,试图精准地定位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最大限度地创造利润。然而,政府以保护国家安全之名侵蚀公民隐私尚且到如此地步,我们还指望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有所克制吗?《第四公民》的警示意义正在于此,如果没有民间的监督,没有媒体的制衡,这些侵害公民隐私的行为肯定会变本加厉。

“棱镜门”曝光后,很多国家都举行了听证会,调查美国是否对他国公民也进行了非法监控。我们看到,这样的听证会基本不会有什么影响大局的结果。美国的强大决定了其他国家最多只能有限度地抗议一下,美国政府的大规模监控是否因此而收敛就是另一回事了。《第四公民》能做的只是把这段历史真实地记录下来,让更多的公民知道,他们的隐私在受到侵害,他们在失去自由。另外,如果你足够细心,还会发现两处有意思的情节。一处在片头,导演的旁白告诉我们,是斯诺登主动联系她和Greenwald,而非他们找到斯诺登。斯诺登在给导演的邮件中说:“You asked why I picked you. I didn’t. You did.”(你问我为什么选择你。我没有,是你做的选择。)导演明确告诉观众,她正是因为本人被监视才和斯诺登取得联系的。这真是一个大胆的讽刺之举,导演牺牲了自己的隐私才换来了这样一部作品!另一处在片尾,斯诺登和女友在莫斯科团聚,导演选择在远处像狗仔队一样拍摄二人在厨房煮饭的镜头,这同样是对监控公民隐私的讽刺,但更是一种善意的警告,你以为你真的安全了?

 2 ) 不是英雄不是叛徒,是公民

    看了两遍。斯诺登是个思维严谨的人,他也清楚地知道,暴露“棱镜计划”会有什么后果,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做了,因为他明白政府与人民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天平一旦倾斜就会发生严重的后果,美国社会要进步就不能忽视人民,就不能让政府独大。
    有些人会认为,斯诺登做的事情是在背叛国家,但我想,若说背叛,只能说是背叛的政府。至今2015年,斯诺登还活着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做的事情,所暴露出来的秘密,并没有危害到美国社会,甚至是这个国家。也有人问,为什么要以这种形式暴露出来,不能在私下与NSA的人,或者他的上头讲明这样做的危害吗?那么你可能对斯诺登了解的还不多,建议你去A站看NBC专访斯诺登,这个视频有讲诉为什么斯诺登选择用在媒体暴露这个极端的方法。这也是为什么我会两遍CITIZENFOUR。
   讲真,懂得真的不多,但斯诺登的那几句,“人民利益并不总是等于政府利益”。“我们不需要放弃我们的隐私来拥有良好的政府,不需要抛弃自由来求得平安”,“你的权利很重要,因为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需要它们了”真心让我佩服。他也许不是英雄,但是说话真说不上被背叛国家,顶多背叛政府。很多国人不理解为什么他那么傻(像不像美国队长,以为自己可以凭借一己之力为美国做很多的事),那是因为我们从来都没有想过我们有什么权利可以去做什么事情,我们对隐私没有深层次的了解,也没有想要去了解。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像美国人那样拥有为自己利益和政府叫板的权利和能力,所以我们不懂,他傻。
   除了CITIZENFOUR,若还想了解斯诺登的话,可以看以下视频:http://www.acfun.tv/v/ac1212105(NBC采访斯诺登,2014),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3015513/(F航站楼 Terminal F,讲诉斯诺登如何从香港逃到莫斯科还在莫斯科争取一年政治避难的过程),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2675897/(斯诺登其中一个专访),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018998/(斯诺登TED演讲,本人并没有去现场,而是通过电脑连线演讲),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2197620/(顺便贴一个奥利鹅对斯诺登的采访,有点小调戏),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884087/(这是CITIZENFOUR里的记者Glenn在TED的演讲:为什么隐私很重要)
    以上。

 3 ) 生命诚可贵,自由价够高

当年出新闻的时候我很疑惑为什么曝光政府监控网络和电话能在美国掀起这么大的波澜,因为在我生活的环境里政府做这些都是稀疏平常。然而美国的宪法说必须要让人民有反抗暴政的权力,美国人把民主看作比什么都重要。斯诺登说,政府和人民的关系应该是被选举和选举的关系,而现在变成了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这是不对的。我大概慢慢能去理解美国人民主的想法,虽然我受的教育和我在的环境都促使我对这种程度的监管习以为常。也许生命诚可贵,自由价够高这句话更适合追求自由民主的美国人。

 4 ) 公民是他,是你,也是我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总有一些人会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棱镜门事件”的男主角,29岁的前CIA人员爱德华•斯诺登就是其中一位。

《第四公民》忠实地记录并还原了斯诺登曝光“棱镜门事件”的前后经过,影片荣获了包括87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大奖在内的多项大奖。冒着极大的风险去报道这样一个极度敏感的事件及人物,本片导演罗拉•柏翠丝及其团队值得拥有所有电影人和观众的敬意。

向制作这部影片的电影人们致敬,向奥斯卡奖、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以及普利策奖致敬,向斯诺登以及像他一样推动人类社会朝着真正自由、民主而文明的方向前进的人们致敬。

我希望着,在未来的日子里,公民不再只是一个空泛的名词、概念和口号,而是他,是你,是我,是每一个虽然渺小但却鲜活、自由并且值得尊重的个体。

 5 ) “公民”这个词意味着什么

基本上对于我来说,这部纪录片引发的最深刻的思考在于什么是公民,什么是公民的权力,什么是公民的义务,什么是公民的准则,以及什么是公民的榜样。

无疑对于美国政府,斯诺登是一个妥妥儿的叛国者。片中也对斯诺登本人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你认为自己是否是个爱国者?”

个人觉得,以个人是否对政府忠诚作为判断一个人是爱国者还是叛国者的标准实在是太有失偏颇。基本上,这就等于承认国家机器是凌驾于其公民之上的。人类文明确实很长时间以来处于这种阶段,但是并不代表这种阶段,这种阶段下的社会制度就永远合理,或者长久存在。以国家安全为由随意侵犯公民权利是典型的对权力的滥用,不管其辩护者做出何种诡辩。难道说剥夺了所有人发表意见的权利和自由,剥夺了所有人个人隐私的权利和自由,就能阻止来自恐怖主义势力或其他邪恶势力对全人类安全的威胁?这些威胁究其原因不过是意识形态的对立以及权力的对抗,想要从根本上排除这些威胁,除非指望全人类统一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然是无论如何也阻止不了的。不是说几个强大的政治力量主体掌握并控制世界范围内传播的所有信息就能阻止任何悲剧发生。人类文明发展到现在,好不容易认识到个体权利的重要性,人性的重要性,也不是为了把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在少数个体上,不管这个个体是独裁者还是某个政府(或某些战略联盟)。

本片中所展现的,是一个国家公民建立在良知以及对人性的保护上所采取的行动。从这一点出发,斯诺登无疑是一种公民的榜样。以历史的眼光看,他的举措促进了历史的进步而非倒退。可惜的是,在时代局限性下,他这种牺牲个人利益保护公众利益的行为也许不会被很多人认可。因为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左,牺牲个人利益保护国家利益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却很少有人提出疑问:难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从来都是矛盾的吗?难道出现矛盾的时候,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其一保护另外其二吗?我想斯诺登的出发点并不是要毁了美国人民对民主的仰赖和信任,而是启发人们从更深层次理解民主的涵义以及其实现。

 6 ) 反乌托邦科幻片。兼记高于小说的生活

一部纪录片如何能拍成反乌托邦科幻片。本片是一个很好的示例。它提醒我们之前以为只存在在癔想之中的未来世界其实已经悄然降临。而科幻小说家写过的这么多种未来,我们可能偏偏挑选了听起来最反乌托邦的一种:“老大哥在看着你”。

直接拿1984过来比或者宣讲末日预言可能言过其实了,因为即使末日会来也不会有什么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而会让我们在甜蜜梦乡中死去。但本部纪录片揭示的这种微妙的可能性已经足以让我吃惊,它又一次揭示了一个显而易见却同样容易让人忽视的事实:现实往往比文学作品更狗血,更奇诡,更小概率。

生活中许多事情的发生会让你觉得:“怎么还能这样”或者“小说都不敢这么写”,生活比小说更精彩,我生命长河中的事情也无数次印证这一点。每当走在街上时,就会想到这熙熙攘攘的众生都有自己的一条时间线,都在以自己为主角写一本风格各异却又意义深刻的小说。最妙的是,这些故事并不独立存在,而是互相交织在一起构成纷繁复杂的故事。这些故事们无论从深刻程度、复杂程度还是精彩程度上,都超越一切文学作品。

也许唯一的区别,在于它们大多没有主题。人并不为某种主题而活,他们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又不仅仅是如此简单。他们追逐、放弃、沉浮,却从不会活成一个标签,或表达了一个主题。这也是生活可以高于小说的原因。小说总是要表达些什么的,而这样便限制了题材,限制了人物,限制了剧情。这个作者要表达的东西给每个小说中的人戴上了手铐和脚镣,让他们只能听从作者的想法而思考、而活动。所以故事才会有主角配角,有高潮低谷,有喜剧悲剧。生活本身呢?不做定义不搞预设,所以千头万绪,谁也不能说看透了生活想表达什么。于是只能将苦苦求索的失败归结于生存目的的虚无、茫然……如此等等。

扯回来。影片最令我惊讶的是它拍到了大量十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而不是一些人物访谈所拼凑而成的二手观点集。纪录片没有试图把主角当作祭品来献祭拍摄者的想法(《互联网之子》就有此种观感),它直接让主角Snowden站出来和观众对话,真真切切展示他的思想和行为给观众看。实际上,这也归功于就算Snowden的故事就算平铺直叙地讲述,也足以媲美最精良的小说。

片中Snowden也提及了“当初”的互联网是自由平等的,而我们现在好像只能目送那个黄金时代的离去。这也是能打动我的一点。棱镜门的曝光无疑加速了这一进程,以一种奇怪但又情理之中的方式。不知道这样Snowden算不算达成了自己最初的愿望。

 短评

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面临的恐惧也会最大。当剧组成员以及斯诺登父母登台时全场起立长时间鼓掌致敬。人民英雄斯诺登。#52NYFF

6分钟前
  • 好样的
  • 推荐

論斯诺登顏值之高

9分钟前
  • A L E X
  • 还行

29岁。斯诺登美如画~

10分钟前
  • Clarke
  • 还行

#NYFF#全球首映/棒!片后半小时经久不息的掌声可见斯诺登在美国人民心中口碑不错。我也觉得他是个英雄~

14分钟前
  • 似零
  • 力荐

当乔治·奥威尔写下《一九八四》的时候,他一定没想过老大哥会在自己的国度成为现实。权力追求的什么?总是更多的权力。对我们来说会觉得是隔岸观火,那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管制了。作为纪录片来说,太浅!倒是斯诺登萌萌的~

1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2013年6月想起5年前看过的一篇短篇小说 敏感字都被屏蔽 人们生活在沉默的世界中。思想的禁锢 对隐私的保护

22分钟前
  • pepper 安
  • 还行

原来斯诺登在身份没有公开之前就一直和本片导演劳拉·波特拉斯以及卫报的记者匿名联系,所以片子从第一封邮件,到第一篇新闻,再到公开身份,他为了更多的声音,其实做了一个天大的决定,没有人知道明天甚至下一个小时会怎样,电影却举重若轻地,似乎只是展示他几天的日常生活。太勇敢了。

2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斯诺登长这么帅,谁还在乎片子再讲什么。实话。★★★☆

26分钟前
  • 坍塌
  • 还行

事件的重要性大於紀錄的技術性。香港專訪的一部分可以說是「映像的生還」。這也是我最為欣賞導演的一個點。至於什麼斯諾登的顏值夠高、一群活在墻裡的sb突然高呼「保護自己的網絡隱私」、什麼中俄暗中保護與澳門保護戰大可忽略。因為這些人能看到的就只是傳聞和表象。紀錄片宣揚的普世價值,他們並不懂

27分钟前
  • 熊仔俠
  • 推荐

在香港酒店房间里的几天他们一起震惊了全世界。斯诺登也有恐惧,也有对亲人的不舍。他不是英雄,更不是叛徒。他和你我一样,都在追求一个更好的世界。作为记者,一生能遇到一件这样的新闻,应该也是万分荣幸吧。

30分钟前
  • zhwho
  • 推荐

与其说是“反美片”,不如说是反乌托邦片,即,美国都这样了,世界上还有乌托邦么。

35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能把這麽精彩的事件拍得沉悶到只能關注斯諾登顏值有多高,也是不容易的。。。

37分钟前
  • Woodring
  • 还行

斯诺登不是无脑的理想主义者,所以更显可贵。作为纪录片本身可圈可点之处并不多,背后所代表的自由主义旗帜才更让人同情吧

40分钟前
  • Joshz
  • 还行

基本上就是棱镜门事件的始末,导演带着摄影机纪录了爱德华·斯诺登在香港那段时间的经历,就是和历史在同步的发生,时刻在见证一切,对于这种的事件还在现场的感觉很难得。由美国国安局的监控丑闻入手,展现的是一个群像,各方人士都牵扯在其中,最后你终于明白我朝为什么会墙掉某些网站了。★★★★

4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我没有说颂扬,没有任何这个意思。但是你一定要问我,斯诺登支持不支持,我们不支持他?他现在维护自由,我们怎么不支持自由?

45分钟前
  • dow
  • 推荐

让我激动的是,在里面看到了白发阿桑奇打电话帮助斯诺登,这让我觉得一切都是如此真实,这真的是一部正在发生的纪录片。

47分钟前
  • 时以星
  • 推荐

在纪录片花里胡哨蒙太奇的时代,这种稳妥追踪记录已经少见:并没有塑造人物,并没有揭露八卦,仅仅陈述事态,反而愈显张力:电话、警铃、报社高层压力、机场扣留……扫走纸屑,后继有人

51分钟前
  • kylegun
  • 推荐

仍处于进行时的纪录片 窃听监控什么的对我们来说见怪不怪了 我只是来看脸的/还有白衬衫/还有黑西装(目测是优衣库的)

52分钟前
  • 给我个电话亭,我要拯救地球!
  • 推荐

Citizenfour让人看到whistleblower很人性的一面。他也会紧张害怕,努力乔装但拙劣的方式连自己都觉得I am gonna make it worse. Laura把英雄拉下神坛,然后你明白他作为一个个体的牺牲。当Snowden父母上台时,全场鼓掌致敬。一个发生在最自由国家里关于最不自由的故事。Coproducer是Kirsten... #NYFF

56分钟前
  • 半目
  • 推荐

纪录片成为了参与者

5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