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碎片

剧情片加拿大2020

主演:凡妮莎·柯比,希亚·拉博夫,艾伦·伯斯汀,埃莱扎·施莱辛格,本·萨弗迪,莎拉·斯努克,莫莉·帕克,史蒂文·麦卡锡,蒂龙·本斯金,弗兰克·萧宾,哈里·斯坦德乔夫斯基,多梅尼克·迪罗萨,吉米·费尔斯,朱丽叶特·卡萨格兰德,盖尔·加芬克尔,肖恩·塔克,埃里克·戴维斯

导演:凯内尔·穆德卢佐

 剧照

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1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2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3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4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5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6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13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14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15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16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17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18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19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5 16:25

详细剧情

  西恩(希亚·拉博夫 Shia LaBeouf 饰)和玛莎(凡妮莎·柯比 Vanessa Kirby 饰)正在充满期待的等待着两人爱情结晶的诞生,根据玛莎的要求,他们决定将助产士请到家里来,在家中分娩。然而,当玛莎开始了分娩过程后,她原先选中的助产士却因事无法前来,换成了另一个名叫艾娃(莫莉·帕克 Molly Parker 饰)助产士来接生。悲剧就这样发生了,玛莎的孩子在出世短短几分钟后便因为窒息而死亡了。   当命运的重锤砸下时,人们只能选择咬紧牙关默默承受,为了替自己死去的孩子讨回一个公道,玛莎的母亲找来了律师苏姗妮(莎拉·斯努克 Sarah Snook 饰),将艾娃告上法庭。在面对自己支离破碎的内心的同时,玛莎还必须处理她和西恩之间濒临崩溃的夫妻关系,而控制欲极强的母亲的步步紧逼,更是夺走了玛莎得以呼吸的最后一丝空气。

 长篇影评

 1 ) 河流解冻,树木生长,伤口终将愈合

#雪碧看电影# 凯内尔·穆德卢佐 《女人的碎片》2020:🌟🌟🌟🌟比起其他强情节的电影,影片没有刻意营造失去孩子的悲痛欲绝,其中的省略、克制和距离感难得可贵。

影片用台词点出重点:这是关于一个女人的故事,关于玛莎。开头长达20分钟的长镜头段落结束之后,故事进入新的段落和节奏,意外发生后的女主角的第一个镜头就是她身穿红色大衣走在去上班的路上,一脸坚强。

不断重复出现的大桥一点点重建,玛莎买苹果、闻苹果、吃苹果、去书店买种植的书以及亲自种苹果籽的一系列行为都是关于“如何从丧子之痛走出”这件事的隐喻和外化表达,她最后也是站在这座桥上把女儿的骨灰撒向大海。

莎拉培育的苹果籽发芽,似乎代表着女儿的生命换了种方式延续,也证明,她并不是没有能力“孕育”生命;电影最后小女孩爬上苹果树,也与片中多次出现的苹果前后呼应。

女高管和建筑工人的爱情失去了双方的努力维系,肖恩被玛莎母亲的一张支票收买,闭口不提爱情,自此消失不见。

莎拉趁庭审间隙去照相馆取照片,红色的暗房里泪流满面的宣泄可能是她全片为数不多的外在流露。

影片前半段让同为女性的我感受到皮肤之下都在发麻的窒息和绝望,直到随着时间推移,河流解冻、树木生长,我才感受到,原来不管生活里有怎样的苦痛,时间不会停下脚步,生活照样继续,但在被裹挟着不断奔涌向前的路上,伤口总会慢慢愈合,人只会变得更加强大。

 2 ) Fragile,Resonance,Dust to Dust

说实话,这部电影看了三天,节奏真是太慢了。片头一个30分钟的分娩镜头,导演厉害了。看完整部电影脑海里出现三个词:第一个是“fragile”真的是破碎了,爱情、亲情、事业、自己,全部一团乱麻;第二个是“resonance”共振,男主真是厉害了,应该是变形金刚的男主,为了这部电影也是拼了,大尺度啊,他在讲英国第三坚实的桥断了的时候用了共振这个词来解释,确实,有的时候改变就在一瞬间,就是每个人的爆发点到达了一个频率,波峰对波峰,关系就断了,透透的;第三个应该是句话“dust to dust”尘归尘、土归土,当女主在桥上撒孩子的骨灰时,她可能从这个事故中恢复了,世界的善与恶就是这么神奇,有时候人就爱钻牛角尖,想出出不来,是因为不想出来。Looking forward!Always shinning!

 3 ) 把碎片重新拼成一颗苹果树,但没有的话也可以

在看完《碎片》之后看的电影,讲述的是选择在家助产士生产的女性,经历痛苦的生育过程婴儿出生后死去,女性如何面对失女的痛苦、丈夫离开的痛苦、身边无人理解的痛苦,又如何在法庭上与助产士和解的故事。

看之前听说了前三十分钟的痛苦生育戏,可能是因为做好了心理准备没有觉得很震惊,现实中的痛苦只能更痛苦一万倍吧。

有几个点挺戳我的:

Marsha回去工作时大家都在看她,而她只是走进自己的办公室告诉那个占领她办公室的男性,这是我的办公室,请你出去;

被漏奶浸湿的衣服、女孩的注视和Marsha的仓皇,既是耻感也是身体的变化时刻提醒她失去了一个孩子;

最痛苦时堆叠着脏盘子的洗手池和生活重建时洗手池内装水的杯子,痛苦时和生活重建时都靠她自己;

女性是在用一生学会和母亲相处,母亲告诉Marsha要直面痛苦时说她自己出生时“lift her head”,于是在法庭上Marsha自己和Eva和解时是对着母亲流泪微笑,于是是在餐厅吃饭时Marsha和母亲紧握着的手,于是是最后苹果树下Marsha和Lucy的对话,Marsha还是有了一个smells like an apple的女儿。

相反,丈夫的角色却是典型的男性角色:

会和大家说Marsha is always fine,但总是迟到、缺席、逃避;

自尊心过于强于是接受了Marsha母亲的车,又和Marsha抱怨她看不起自己;

想要逼迫Marsha唯一的方法就是强迫她发生sex,在Marsha拒绝后摔门而去(然后找了Marsha的表姐?)。

男性在通常观念里是强壮、负责、面对生活的重击迎头之上。于是这种气质被塑造为男性气质。于是电影塑造了一个这样的女性形象,面对痛苦她用自己去感受,生活成为了一些日子里的碎片、但生活一直在继续,于是在最后她终于把碎片拼好了,是和母亲、姐妹的日常聊天,是自己的跑步独处,也是一颗苹果树。

但我相信,就算没有拼成那颗苹果树,也很好。

 4 ) 亲密关系像极了人性博弈

以阶级成分来分析两个人婚姻,爱情和关系是暴力的,所以我不打算这么做。

30分钟的分娩过程中,我们看到作为丈夫对女方的抚慰,对即将到来的女儿的期待,老婆说什么是什么,倒水,放音乐,情真意切的关心和真情,我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实在稍有为女主感到舒坦,生孩子这么痛苦的时刻还好有身边人舒缓。在这里,我大概明白女主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一位除外型条件性感但又和自己差距如此之大,甚至需要自己老妈掏钱买车的男人。

女人选定一个男人,多数有两个原因:对方提供了经济价值,对方提供了情绪价值。这部影片中,女方经济上富裕,男士以劳力为主的蓝领阶层,经济条件差距大,女方不需要经济价值,情绪价值就是女方注重的了。

情绪价值能提供多久?情绪价值的源头是什么?这里我们都打一个问号。

女方妈妈一直不喜欢这位女婿,多数人会认为是因为经济原因,但看到最后这位睿智的母亲肯定不会因为经济条件就否定一个人。这位男士一直絮叨丈母娘出钱买车看不起自己,男人果然不分中西两方,其实但凡一个人抱怨大于感恩时就知道这人不行了,这个暂不谈。尔后我们又看到男士有酗酒史,戒了6年,想必这些都让女方妈妈迟疑和不喜欢,但无论如何丈母娘都没有拒绝他们的婚姻,人都会有偏见,但最终都是为了让自己女儿幸福。

女儿的死亡,女主的受挫,打破了美好完美的生活,这种情绪价值结束了。男方无法承担这种痛苦,他甚至需要女方去妥协,安慰,吸毒,甚至怨恨暴躁的动手打了女方。他能提供的情绪价值建立在幸福之上,这些是不堪一击的泡沫,推翻了女主所说他们是一个团队,要共同作战。

一个不能够提供女儿经济保障能力和关爱能力的男人,相互伤害,作为女方的母亲果断决绝,写了支票,请男士离开,永远不要回来。

能力鸿沟早就存在那里,世人选择蒙蔽自己。

同甘共苦,多数人没有这个能力,大家都喜欢躲在自己的壳里去痛苦,去坠落。

 5 ) 女人的破碎是从生娃开始的吗?

在电影节线下停摆的2020年,《女人的碎片》获得了第77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题名,女主角凡妮莎·柯比更是摘得影后桂冠。荣誉似乎已经证明了影片本身的成功。影片的情节非常简单,生活在波士顿的年轻夫妇玛莎和肖恩决定在家中分娩,结果婴儿出生后不幸死亡,两人迅速被痛苦淹没。肖恩陷于酗酒、出轨,最后选择了离开。玛莎独自面对愤怒与痛苦,同时要处理与丈夫、母亲、被起诉的助产士的复杂关系。最终玛莎重建了生活秩序,与自己及他人达成了和解。

女性生育和丧子之痛,两个主题的叠加本身就足以引起观众强烈的情绪,无论这种情绪来自于体验还是想象。也正是因为如此,没有经历过生育没有做过父母的人(不论男女)对影片的评价,总被认为有那么一点“隔岸观火”的嫌疑;而为人父母或是经历过类似不幸的观众的评价,却也难免带着“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发挥。然而,是否具有评价影片的资格实际上是个伪命题。如果只有死过一次才能讲述或讨论死亡,那么人类文明史上绝大多数的伟大创作都值得怀疑。虽然如此,从观众的评价观察影片仍然是一条有趣的通道。

观众评价的分歧高度集中于影片开头接近30分钟的女主角在家中分娩的长镜头。分歧既关乎柯比表演的还原度,也关乎场景的必要性。有关必要性的分歧反映了对于主人公玛莎之痛苦的不同理解:认为对漫长而粗粝的生产过程之记录是必要的,意味着认同孕育生命正是一切“破碎”的开始;认为没有必要,则大体上认同于“破碎”始于新生儿的死亡。这一认知的差异则进一步影响了对影片主题的理解:前者意味着玛莎象征着全体女性的普遍境遇,后者则更多地指向一种特殊境遇,毕竟失去孩子的女性相对而言是少数的。但无论是从哪一条路径认知或评价,影片本身都存在着无法忽视的缺憾。

认为不必要的观众一般会同时认为,影片对玛莎在新生命逝去之后的身心状况呈现得非常细腻。长久的沉默、寂寥的行走、近乎麻木的神态,真实精准地还原了过度刺激之后近于“行尸走肉”的状态。这样静谧克制的表演与镜头语言,既与玛莎的精神状态相呼应,实际上也为观众筑起了一道心理防线,避免了悲伤的沉溺。但上厕所时脱下的成人纸尿裤、逛超市时自然分泌出的乳汁,这些镌刻在肉身之上的无声标记,仍然让观众在毫无防备之时被疼痛穿透刺伤,也窥见了玛莎在平静之下的暗潮。然而,也正是因为玛莎在悲剧发生之后的独角戏是成功的、非常充分的,反而使得分娩长镜头有了炫技之嫌。也就是说,分娩的场景即使用分镜头表现,或者不用那么长的时长,也并不会削弱影片对玛莎之痛苦的表现力度,更不会减轻玛莎的痛苦本身。

沿着这一思路前进,大概率地会认为影片以小女孩爬上苹果树作为尾声是失败的。一方面,影片几乎匀速的叙述时间被突然打破。10月、11月、次年1月、2月、3月、4月,影片中刻意标记的时间是均衡的,情绪在其中以强烈的力度但缓慢的速度释放。结尾处的小女孩显然已经四五岁了,突然的变速让影片仿佛从现实主义一脚踩空掉入了童话传奇的时间线之中。更重要的是,这突然提速所刻意展示的温情脉脉的治愈,在粗粝的分娩和漫长痛苦的衬托之下显得过分轻易,甚至流露出虚假和可疑。观众在此提出质疑是难免的:时间真的能够抚平一切创伤吗?另一个新生命真的能够替代逝去的生命吗?审美偏好各有不同,有人喜欢温暖美好的happy ending,也有人享受在文艺作品中“找虐”;但无论哪一种偏好,大概都不会觉得 “痛苦”与“治愈”互相消解能够被视为圆满的创作。

从分娩长镜头是必要的这一起点出发同样也会遭遇矛盾。认为它是必要的,自然不是认为生产难不难、痛不痛会影响母亲对孩子的珍爱程度,从而影响玛莎失去孩子的痛苦程度;而是认为生育的艰辛、疼痛和风险象征着女性的生存处境,失去孩子只是玛莎破碎的生活中最悲伤的一块碎片。正如前文已经提到的,从这个角度切入,影片想要关注的便由一种特殊境遇过渡到了女性整体的普遍的境遇。

从情节的副线来看,影片确实有此意图:玛莎与肖恩“女高男低”的跨阶级婚姻、玛莎与母亲累积多年的母女矛盾、玛莎、母亲与助产士以及律师的“女性战争”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展现女性生存处境的情节设置——聚焦于女性与他人的关系。然而影片在玛莎的关系刻画上恰恰是失败的,失败在刻板、简单和变化突兀。身为建筑工人的丈夫粗糙、无礼,在性和酒精中自我麻醉,这是最为刻板的工人阶级形象,也是对婚姻破裂最空洞的想象。玛莎与母亲的关系更是套路,强势的母亲希望女儿按照母亲规定的期待的方式生活,女儿不愿屈服,从着装打扮的日常小事到婚姻生育的重大抉择都透露着对母亲的反抗。玛莎与母亲的和解始于母亲对往事的深情讲述,玛莎对助产士的原谅则通过法庭上的慷慨陈词来表达,这些突然的小高潮都依托于编剧的金手指而缺乏充分的铺垫。

然而从故事性的角度看,这些失于简单刻板的人物刻画和情节安排构成了故事的完整性——破碎的玛莎通过修复与他人(也包括逝去的孩子)的关系完成了自我疗愈。也正是沿着这个思路,影片结尾的小女孩和苹果树也可以被视作是必要的,新生命的再次诞生和健康成长才是真正的“痊愈”。

或许可以说,影片的症结恰恰在于试图用完整的形式去表达女性破碎的情绪,最终导致了它作为艺术作品的撕裂破碎:当玛莎独自一人的时候是冷峻压抑的现实主义,当其他人出现的时候瞬间切换成了市级卫视的八点档。将该片与不少观众也提到的《海边的曼彻斯特》(下文简称《曼彻斯特》)稍作对比或许更能看清问题所在。两部影片有着一致的主题“丧子之痛”,有着身份相同的工人阶级父亲;《曼彻斯特》中的船、大海、冰雪与《女人的碎片》中的桥、苹果、冰雪也构成近似的隐喻。由于自身过失失去孩子的李·钱德勒被病逝的哥哥指定为侄子帕特里克的监护人,影片的主线便是李回到家乡与帕特里克的接触沟通。《曼彻斯特》是真正破碎的,李的语言、行为、意识是破碎的,与他人的关系是破碎的,影片的结构和时间线是破碎的,甚至连最后的结局也在很大程度上是破碎的。李放弃了对帕特里克的监护权,将他交给了哥哥的好友领养,他向16岁的少年坦承“我受不了” ——重新落在他身上的“父职”并没有修复他的创伤。当然,叔侄二人虽艰难缓慢但仍旧逐渐走近的关系暗示了更好的未来,结尾李的离去表达的是治愈开始的可能性而非完成。当影片并不试图保持故事的完整性的时候,反而更圆满地呈现了“男人的碎片”;当影片并不试图讲述男性的普遍境遇而专注于某个男性的特殊经历时,反而流露了更诚恳的坚实的关怀。

我私人的遗憾也正在于此,为何男性的痛苦总是拥有更纯熟、充分、圆满的表达,而女性的痛苦总是在表达和消解的矛盾中悬浮。据报道称《女人的碎片》与导演编剧夫妇的亲身经历有关,是一部自我疗愈之作。那么在此说影片是消费女性议题自然是一种险恶的臆测,但影片讲述女性处境失于简单的缺憾依然是不可否认的。当然了,我会觉得《曼彻斯特》更好,或许也只是因为身为女性其实并不真正懂得男性的痛苦罢了。距离产生美。我希望这个解释是真的。

注:本文已发表于《北青艺评》,发表时有删改。

 6 ) 细雪,大桥,苹果核

《女人的碎片》可以说是今年的《婚姻故事》,却更加平缓,也更加私人化。

镜头贴近凡妮莎扮演的玛莎与拉博夫扮演的希恩这对情侣,悲剧终于让两个人伴着细雪分道扬镳,桥依然会合拢,苹果树也终究枝繁叶茂,只是失去的,逝去的,破碎的温情脉脉,也只能在回忆与想象中被慢慢拼凑。

剧透预警

近一年来,聚焦女性视角的电影突然就变得很多,基于韦恩斯坦事件记录女性工作困境的《助理》,讨论女性堕胎问题的《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与《未怀孕》,女同题材的《菊石》,记录底层女性漂泊的《无依之地》,控诉女性有罪论的《前程似锦的女孩》,关注深闺女性心理状态的《吞咽》,去年引发广泛讨论的列夫朗道系列的首部《列夫朗道•娜塔莎》,包括安雅参与或主演的《放射性物质》与《爱玛》(这两部是用来凑数的,纯粹是因为里面有安雅我才会加上去)。

而在这些同题材作品之中,《女人的碎片》应当算是表现得最好的那一类了,摄影,故事把控,观点,演技都没有明显的短板甚至有不少非常亮眼之处。

故事从一开篇的前半个小时就牢牢攫住了观众的关注,开头修桥工人希恩赶回家中,老婆即将生产,因为家境一般,所以老婆妈妈帮他们买了车,尽管如此,夫妻二人还是琴瑟和谐。

下面这一段非常精彩:

妻子玛莎突然开始宫缩,希恩打电话给之前的助产士芭芭拉打电话,但是芭芭拉说正在帮别人生产,很快会过来

希恩安慰玛莎,给她讲笑话,玛莎的状态好了一点,但是这个时候羊水破了,玛莎的疼痛也在逐渐加剧

此时另一个助产士伍德沃德来帮助玛莎生产,虽然此时玛莎的胎位和开指包括婴儿的心跳都很正常,玛莎已经快难以忍受疼痛了,于是伍德沃德建议玛莎先泡一个澡

和希恩彼此相拥的玛莎暂时战胜了疼痛准备生产,伍德沃德此时却无法听到胎儿的心跳,并让希恩给医院打了电话,在几个人的努力之下,孩子还是诞生并且发出了哭声

就在大家都松一口气的时候,突然发现孩子身体变紫,此时救护车才姗姗来迟。

这些,都在一个长镜头当中。

这段镜头自然是有剪接的,不过导演选择了这样一个相对而言很紧凑的事件并通过室内的长镜头实现一种近乎全景化的叙事,正是因为这一段是全片最为核心的部分,夫妻二人的相濡以沫,助产士虽然有变动依旧尽心尽责的工作,都因为婴儿之死这件事而开始扭曲。

我单独拿这一段出来讲更是为了展现一下这种情绪反复波折的叙事,稍微梳理一下,在这段22分钟左右的长镜头中,事件正向与反向竟然来回变换了十次。

宫缩痛苦(坏)->电话联系助产士(好)->助产士无法及时赶到(坏)->希恩安慰玛莎让玛莎放松(好)->羊水破裂,更加疼痛(坏)->另一个助产士来到(好)->玛莎已经无法忍受疼痛(坏)->泡澡,音乐,希恩的安抚(好)->胎儿没有心跳(坏)->胎儿诞生,有哭声(好)->婴儿身子发紫(坏)

所以开头的这一段,算是剧作+摄影+演技三者的完美融合,流畅的镜头之下故事也波澜起伏,人物也在这段时间内被赋予了独特的个性与情感纽带,我很喜欢这一段。

关于长镜头,本片其实很多地方都有用到,开头希恩一路从工位回到车上

玛莎旋转上楼的长镜头(这段拍得是真的漂亮)

玛莎妹妹带男朋友回家里一段室内多人长镜头(这段的调度很不错)

包括结尾小孩上树摘苹果的镜头。

除了镜头之外,凡妮莎和拉博夫都奉献了令人信服的演技,长镜头最考究演员的持续带动情绪的能力,希恩和玛莎在浴缸里执手相依的部分两个人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是非常到位的,而后面希恩与玛莎渐渐行远的生疏与离别,亦各有风味。

拉博夫近来丑闻不断,不管是暴力倾向还是酗酒等等,从《变形金刚》进入大家视野的拉博夫走上了一条非常崎岖的自我堕落的道路,但是话说回来,单论演技,拉博夫确实没话说,从13年的《女性瘾者》,到16年的《美国甜心》(虽然我不喜欢这一部但是演得不错),到《花生酱猎鹰》,到《女人的碎片》,拉博夫证明了自己在驾驭角色这点上的功底。(如果不是自身作风问题,拉博夫靠这个拿个奥斯卡男配提名应该还是可以的)

说起拉博夫,我就突然想到了前些年他在sia歌曲elastic heart的mv中和小美女在笼子里难舍难分的场面。

而sia导演的新片《缪季蔻》(Music也真不太好翻译成中文标题,总不能直接叫“音乐”吧)大概在21年2月底也要上线了,大家可以关注一下。

哦,差点忘了,扮演玛莎妈妈的艾伦·伯斯汀,在片中情感大爆发的那一段也很赏心悦目

这个妈妈是个老戏骨了,当年《梦之安魂曲》里母亲的那个角色,我就惊为天人

然而镜头与演技终究是为了叙事服务的,而本片因为婴儿之死引发的事件涟漪,蔓延到了很多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自然是玛莎的生活与工作,她与希恩的情感在这之后也开始如断崖般疏远,另一方面,家人力争对助产士伍德沃德的诉讼,又让全片有了更多的内蕴。

母亲和玛莎在厨房里的这场对峙,我觉得就是本片最大的分歧。

失去婴儿的玛莎虽然痛苦,但是她希望能通过转移注意力来逐渐度过这段伤心的时刻,她反感家人那种”必须找一个凶手绳之以法“的做法,因为这样会不断撕裂她的伤口同时也会给别人带来伤害。

母亲的那段话则表明,她希望玛莎能正视这个问题,婴儿的死亡定然是哪里出现了疏忽,而助产士难辞其咎,也必然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当然也可能和赔偿金有关)

其实这两点,看上去都没有错,只不过是面对伤痛的态度罢了,玛莎在最后的庭审之中,其实还是选择了站出来直面这一事件,只不过她并不想用这场审判去伤害一个没有大错的助产士,婴儿的死,和她最初在家生产的选择,和他老公的支持,和助产士片刻的疏忽,和婴儿本身的身体状况等都有关系,没必要真的找到一个凶手,因为悲剧是由一个个选择的锁链构成的,谁都难辞其咎。

从这一点上,我觉得影片的处理还是不错的。

再来说说这篇影评标题提到的三个意象吧。

细雪

本片中随着时间的变化,城市慢慢入冬,河面有了浮冰,最后春天来临,河面重新汹涌蓬勃,这显然就是用气候来展现事件下行的状态。

十二月气温变冷,希恩开始重新喝酒,他试图带玛莎出游的计划未果,玛莎对做爱也毫无兴致。

一月份河面开始出现浮冰,玛莎和希恩也越发生疏,希恩和玛莎的律师亲戚成为炮友,玛莎也在夜店混迹,曾经为了生孩子而买的健身球,也被烟头戳破。

二月份河面完全冻冰,玛莎和母亲大吵了一架,希恩在母亲金钱的怂恿之下也伴着小雪永远离开了玛莎。

而到了三月份气温开始回暖时(我们能看到法庭外的阶梯上还是有残雪),玛莎选择面对过去并放弃对助产士的指责,自己种下的苹果种子也开始发芽。

四月份,她在桥上撒下女儿的骨灰,意味着她终于慢慢释然,也许伤痛还存在,但是时间终将让一切烟消云散。

那么为什么要说”细雪“呢?因为电影有一幕非常漂亮,就是玛莎和她姐姐说话的时候,那时户外正飘着小雪,阳光照射下,如同万千细小的星光,平时电影里大多是雪花纷飞,很少能见到这种如此细腻的雪沫飞扬的镜头,当时真的给我看呆了,也很幸运,镜头非常完美地记录了这一刻。

影片第一个镜头,希恩就在修桥,那个时候他还如此爱着玛莎,希望桥修好后,他们还未出世的女儿能第一个登上这座桥。

每次时间的推移,桥就又建好一点,只不过这桥后来大概也不是希恩在主导着去建了,所以曾经他想用这一座桥来表达对女儿的爱意,然而桥建好了,人却离开了,大概希恩想着,没有了女儿,之前的热忱也就没有了意义。

然而,结尾玛莎还是在桥上撒下了骨灰,算是女儿迟来的一次造访。

不过,桥在本片的含义也不仅仅如此,希恩和他的律师炮友介绍了有些桥坍塌背后的原因,就是共振,当外界的频率与自身振荡频率一样时,就会产生震荡的叠加引发灾难。

而如果我们把玛莎看作是一座桥的话,她本身冷处理的方式,虽然一直心有挂念,然而至少还活得下去,但是随着来自丈夫,来自家人的不断干预,他们就仿佛不断逼近她本身所敏感的这个谐振频率一般,让她走向了不知所措,濒临断裂的边缘。

苹果核

最后,是这个我们前面会感到有些莫名其妙的苹果,与苹果核。

婴儿去世后,玛莎突然喜欢上了吃苹果,并且后来开始找书去种苹果,最后的庭审上,她回答说当时闻婴儿的味道就像苹果的香味,这时我们反过来看她的举动便能知道,她对苹果的执念其实是对女儿的一种无声的怀念,苹果核的发芽,便也有了更多新生的意味。

最后那个苹果树的镜头,亦是她最美好的梦想。

她闻着像苹果,一定也喜欢吃苹果吧。

我吃苹果,会不会就能离女儿近一点。

苹果树长成了,女儿大概就会回来吧?

我开头就讲到,这片子就是今年的《婚姻故事》,同样聚焦一对曾经恩爱夫妻情感的分崩离析,孩子同样既是纽带又是导火索,《婚姻故事》显然对“婚姻”这个话题有着更多的探讨,《女人的碎片》则是面临悲剧之后重整人生重新出发的心路旅程。

冬天,会来,也会再过去,哪怕在严冬之中,也有美丽的细雪飞扬。

大桥,无论有没有这个曾经热衷的修桥人,也都会如期合拢。

苹果,吃掉后还有核,也许有一天,这个小小的种子,也能结出同样香甜的苹果。

长镜头中构建出来层层圈圈的家庭空间里,一个女人在默默地将她的心重新拼合。

 短评

当长镜头花哨的幻想感被一场内敛又时刻处于生理反射临界点的高压共情共能取代时,穆德卢佐宛如神秘软体动物般的“浮游影像视听”也由过往外星生命似的奇特作品转世为人。寓言体系却依然是庞大的,如羊水的逐渐丰足,城市运河亦由寒潮化作暖流,而横跨其上的桥梁的合拢竣工,又是母体与胎儿间脐带的再一次连接,倒撒骨灰的一刻,抚平了共振的伤痕,种子发芽的新生到来,许下这承诺的男人被抹灭,破碎的女人终将重新站起。一场令人钦佩的关于母性同这个世界间关系的绝妙比喻,最后的宽恕蜕变于之前男性和家庭作用力的溃败,母性的强大坚毅从何而来,人类一切行为乃至整个自然界的运作法则,皆在其中又尤其引导。大概唯一的不足,是片尾女孩爬树摘苹果这一直白的人文主义抒情关怀,电影完整的系统氛围在这最后一刻被遗憾破壁。柯比与拉博夫的表演都很精彩。

6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孩子死后成为碎片的不止女人,全程压抑结尾挽回。看了下评论,夸分娩戏份的基本都是男性,但我觉得女主表现得并不好,很明显她没有生产过。

9分钟前
  • 彌張
  • 还行

在生育这件事儿上不存在什么矮化男性,因为被撕裂的永远是女性,男性请别高估了自己的悲伤。

10分钟前
  • Mumu
  • 推荐

#77Venise主竞赛第五场#截至目前最精彩的一部,开篇半小时的分娩场面触目惊心,全场观众目瞪口呆的看着屏幕中的女子呻吟喘息嘶吼咆哮,之后女主的演技依然碾压众人,把女人的痛苦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希亚拉博夫在女主面前顿时沦为花瓶男,全程只有不停大哭

15分钟前
  • 耐观影-Xavier
  • 推荐

利用视听语言(煽情手段)放大《女人的碎片》无益于这部带有强烈政治意图的电影。因为在共情的语境下,观众是有可能继续保持理性的。显而易见,这是一场在技术安全和权力监管双双缺席下进行的私人项目。作为连接两性并使二者维持和谐的桥梁,这个庞然大物一直处于孕育和待分娩的过程中。遗憾的是,在「造桥计划」失败之后,世界只剩下了一位被冷漠包围的母亲和一位被愤怒占据的父亲。事实上,两个生活在一起的独立个体在信仰坍塌之前就已是敌对的状态,显然,影片没向我们提供证据,它让我们以为夫妻矛盾是因为新生儿的死。殊不知,这个分裂已久的世界和刚刚断裂的桥梁一点关系也没有。故而,因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而导致的「内战」也无法指望一个总统就能迎刃而解。需要警惕的是,女性的苦难不应成为艺术家表达政治诉求的手段,哪怕它是多么具有合法性。

16分钟前
  • Muto
  • 还行

3.5 其实,蓝领凤凰男和中产阶级女即使没撞上悲剧,也会be的呀

20分钟前
  • maud
  • 还行

2020多伦多Day4 | 我总觉得Vanessa Kirby的长相和气场一点都不适合演母亲,典型的RBF。所以全程缺乏共情。除了最后一场法庭的戏,她的确演的非常出色:颤抖的嘴唇、竭力控制自己不让情绪奔溃、I di... I do. I did…… 期待她未来驾驭更多powerful的女性角色。话说回来,男主的角色到底是在干嘛!哭了两次,求欢被拒,然后出轨,最后滚蛋。两人之间从争吵到冷漠再到心死,如果再多些笔墨多些细节就更好。想起了劳模姐和一美的The Disappearance of Eleanor Rigby,再看这部就觉得没多少新意。最后一小段可以省略。等Netflix上线之后再看着字幕看一遍吧。

24分钟前
  • 北北
  • 还行

女主微笑的那一瞬间电影就垮了,可以原谅,没必要笑。男主和片中雪天的流浪狗一样,删去对全片也毫无影响。

28分钟前
  • 柳三行
  • 还行

到美国发展的匈牙利导演新作,该片得到老导演马丁斯克西斯监制。女主气质上并不讨人喜欢,戏份多,幸运地获得了威尼斯最佳女主。开场半小时的生孩子场面的调度,掌控精彩,苹果籽育种等细节也还不错。其它一般了。

31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终于看到了男神导演去好莱坞拍的第一部电影,每次镜头还是横移,就觉得会一直跟角色奔跑,最后飞起来。看到角色痛苦或歇斯底里,就觉得氛围化的混音效果要来了。生孩子那部分的长镜头满足了我对这位技术流导演的期待,跟着角色走的大女主故事,也基本上满足了飙演技的预期。夫妻关系的处理有点使不上力,情感力度顶不上来,倒是男主角临走的那场戏,虽然看不到脸,但背影和小动作演的很够劲儿。

3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第一部分,差不多半小时的剧情,就已经把人抓得死死的。那种临场感与真实感,真是怵目惊心,看到人快要窒息了。而接下来则是一点点告别与和解。影片讲得还是挺直白的,尤其苹果的寓意。主要还是导演调度与演员表演吧,确实都非常厉害,也增加了影片情绪感染力。另外,意外看到萨弗迪,也算是小惊喜了。

4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令人紧张到窒息的20多分钟分娩戏让人察觉不到这是一个长镜头,导演的场面调度和镜头语言能力可见一斑。相比于导演之前空洞炫技的作品,在这部电影里导演终于将那些技巧真正融入到电影内容里。渐渐连接的大桥,默默萌发的种子,冰冷的雪天,家中被人遗弃的盘子,每个物品每个镜头都有了 叙事和表达用途。再加上两位主角的实力演绎,整部影片将一个悲伤的故事呈现得非常抓人,富有张力。只不过影片将女人的痛苦和挣扎隐藏的过于隐晦和琐碎,说它是女版的《海边的曼彻斯特》,还差一点藏在平静中的爆发力。

44分钟前
  • 女神的秋裤
  • 推荐

女主这种人物性格设定真的是太高阶了,现实生活中有几个不歇斯底里的

48分钟前
  • Lee_刁
  • 还行

后劲十足的一部电影。女主演得特别好,足够让人感同身受到女主人公的挣扎,以及她身上最终散发的那种温柔却强大无比的独立精神。当一个女人把自己内心的全部碎片坚强的拼凑起来,那座久也无法接洽的心桥终于愈合。

53分钟前
  • 饮歌
  • 力荐

这种描写中产阶级白人因为自己的错误失去孩子之后如何从痛苦自责到释怀的电影已经要成为一种类型了吗,以后可以就叫曼彻斯特片…

58分钟前
  • 小油飞
  • 推荐

失去女儿之后,她爱上苹果的味道,因为那是她与女儿短暂共处时光里的唯一回忆。男人在一个女人被撕成碎片后做了什么?他依旧在索取,哭喊着要求他渴望的一切,在未果后转身上了别的女人,他哭的是自己理想生活的灭亡,这种悲伤是一种近乎自恋的男性凝视。体面和尊严是什么?是我们光鲜亮丽地活在他人各色的目光下,然后来到厕所,脱下成人纸尿裤。

59分钟前
  • uncannyblue
  • 力荐

7.1/10品质平平。拖沓且寡淡,分娩戏份导致头重脚轻,作为支点的庭审也站不住脚。夫妻感情和母女感情没有厘清,胡乱交织在一起,分不清重点。丈夫的形象不立体,他选择肉体出轨、重拾烟酒,究竟是因为懦弱还是悲痛?他究竟是一个挣扎的父亲、丈夫,还是一个懦弱的窝囊废?镜头语言值得赞赏,长镜头非常不错,算是锦上添花。女主表现很亮眼,我觉得值一个表演奖。其实不烂,就是平庸。它血淋淋地呈现了一个本就有裂痕,遭遇意外,最终分崩离析的家庭。以及一个执拗、善良、坚强与脆弱共存的母亲。但完成度并不高,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没有迸发出戏剧张力,也很难感染观众。远远不及《海边的曼彻斯特》,可能是我预期太高。她把关与孩子的一切抹去,却执着苹果核的生长,疼痛终究难以放下。

1小时前
  • Neptune
  • 还行

你看了一眼这世界,觉得不满意又回去了。却让我变成泄气的瑜伽球,打碎的玻璃渣。你的离去像坍塌的塔科马大桥,不怪地基悬索,只因为凑巧的共振。命中我注定要与亲密的人共振,即便没有你也会有其他将我们拆分。冰雪消融,指甲褪色,种子发芽,当被命运扼住时我要昂起头,这是你在我怀里教给我的道理。

1小时前
  • 西楼尘
  • 推荐

很有力度,道德力量和理性战胜了极度悲伤带来的报复欲,这才是女性力量的一种展示。她的妈妈说,你应该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利,男人远走高飞,只有她重新开始。没有把仇恨种下,发芽的是爱,爱还结了果。

1小时前
  • frozenmoon
  • 推荐

3.5 早说了他适合去好莱坞发展,这不挺好。开场那个分娩的长镜头段落很不错,两个主演都太有魅力(拉博夫已经升至我可以榜单TOP1,成功挤下了高司令)

1小时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