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佳人粤语

香港剧香港2007

主演:吴卓羲,胡杏儿,陈锦鸿,唐宁,曹敏莉,谭小环

导演:庄伟建

 剧照

乱世佳人粤语 剧照 NO.1乱世佳人粤语 剧照 NO.2乱世佳人粤语 剧照 NO.3乱世佳人粤语 剧照 NO.4乱世佳人粤语 剧照 NO.5乱世佳人粤语 剧照 NO.6乱世佳人粤语 剧照 NO.13乱世佳人粤语 剧照 NO.14乱世佳人粤语 剧照 NO.15乱世佳人粤语 剧照 NO.16乱世佳人粤语 剧照 NO.17乱世佳人粤语 剧照 NO.18乱世佳人粤语 剧照 NO.19乱世佳人粤语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2:46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老家在东北的平安(胡杏儿 饰)和病重的母亲在自小青梅竹马的孝义(吴卓羲 饰)的帮助下来到了南京,准备投靠父亲顾万齐。顾万齐是南京当地数一数二的米商,富可敌国,家中妻妾成群,平安的母亲只是当年在顾家工作的下人,因和顾万齐一时意乱情迷才生下平安。结果,平安还没顺利进入顾家,母亲就去世了。孝义帮助平安安葬完母亲后,帮她找到了顾万齐,平安最终得以进入顾家。  进入顾家后的平安受尽欺凌,但她乐观向上的性格为勾心斗角的顾家带来一丝阳光。此时,日军逼近南京。南京一个汉奸富商潘世昌(陈锦鸿 饰)不顾国人感情充当日军买办,孝义和一班爱国激进分子对其恨之入骨,多次想教训他一顿。  日军终于进南京了,顾家也举家逃离。乱世中,孝义、平安和潘世昌展开了一段恩怨情仇.

 长篇影评

 1 ) 一阙悲凉的歌——个体与文明冲突的无解命题

《GONE WITH THE WIND》在中国的翻译有两个版本:《乱世佳人》和《飘》。我比较喜欢后者,正如电影开始时打出了一行字幕:A civilization has gone with the wind.一个文明是随风而飘的,最终是要飘散的;一个人的命运是随风而飘的,最终也会飘散。其实又岂只是一个文明的飘散,随着文明飘散的是,无数个生命个体,一代人,一代人的梦想,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就像是面对一个终极的目标——死亡——一样,你是选择清醒而悲观空虚地活下去,还是抛开这终极的目标盲目地积极活下去;在一个文明消逝之后,你是选择在缅怀中活下去,还是抛弃过去,从新开始。在电影中,给出了几种选择。 灰色的模糊轮廓 阿希礼是一个注定应该过一种富庶安宁的生活的人,否则就是一个悲剧。他见不得任何清晰的事物:鲜艳的色彩刺痛他的眼睛,清晰的线条刮伤他的皮肤。相反,平静单调的生活、沉静纤弱的妻子,由想象勾勒出来的音乐和文学,这些模糊的形象却带给了他安全感,他太习惯它们了,柔和、缥缈。但是,一声炮响,一个士兵的倒下,一座建筑的崩塌都以清晰而血腥的画面刺激着他柔弱的神经。他很清楚的意识到世界已经变了,这于他毫无改变,只能加深他的悲剧。并不是他没有能力去应付即将到来的世界,只是他不敢面对的态度削弱了他在新的文明下生存的能力。 其实阿希礼并不能算是他所怀念的那个文明的最好代表。如果一个文明只以一种享受的姿态出现,而没有踏实的实干,就像一个海市蜃楼,这样的文明是没有存活的资格与魅力。我认为在此电影中这个文明的真正代表是奥哈拉太太和玫兰妮,她们既有修养地悠闲地生活又能勇敢的面对困难。这才是这个文明真正的意义与魅力之所在。阿希礼充其量只不过是继承了文明的表象,享受这个文明经过漫长的奋斗后的成果,却没有记住与继承这个文明在早期开发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勇敢的性格魅力。他天生就是懦弱的,被道德束缚的他还是可以在新的文明下生活下去,但是其内心潜藏着巨大的恐惧与厌恶,也就是说,他永远也不能融入那个文明当中。后来也证明他不能使妻儿过上很好的生活,他没有能力在那个满是残酷丑陋的竞争生存下来。 阿希礼在战争的残酷现实的逼迫下,渐渐明白他所处的文明已经没有生存下去的可能了 :它没有可以抵御他人进攻的现代化设施,却满怀为国牺牲的雄心与对现实情况的无知与狂妄;只既希望于与欧洲的棉花贸易帮助自己取得胜利,却不知道世界正被一场新的革命所改变着。战争不是最可怕的,它只是消磨你的生命,个体的意志;战争之后的价值观的侵略才却是对过去的整个文明的颠覆。阿希礼有明确的历史观,能够看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却没有勇气去正视历史的前进的规律。他不够资格代表一个灿烂过的文明,却完完全全把自己交给了那个文明。一旦此文明飘散,他的精神也随之崩塌,靠道德维持的生命只是一具没有生气的躯壳。 在现实当中太多阿希礼这样的人,看清现实,只能徒增他们人生的悲剧色彩,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弱者。而阿希礼的懦弱就是体现在自己的理想与庇护消逝后的选择,既然选择了就必须承担。其实阿希礼完全可以通过自杀来解脱自己,但是,他太把自己归类到那个文明当中,受到文明中的价值观、人生观、伦理道德、社会习俗的限制。他最终陷入了必须用死的意志来支撑活的躯体,活的职责的困境。他不能怨那个文明,而是自己没有理解那个文明,没有超脱于那个文明。 猩红的粗线条 斯佳丽(Scarlett)本意就是热烈的猩红色,但是却让她配上了象征希望的绿色。这本就不矛盾,只是色彩太鲜明,轮廓太清晰。她这根粗红的线条注定要在历史中留下她明显而深刻的一笔。她就是电影的主角,她就是被歌颂的对象,她就是电影给予我们关于选择的答案:抛弃过去,不顾一切的为了生存,就算是一个外表柔弱、从小娇惯的女人,因为除了自己没有人是真正的庇护;勇敢地担起你应担起的责任,因为责任只会降临在能担起它的人身上。她就是内战后美国所宣扬与崇拜的女性形象——独立、自由。塔拉(或者说那片红色而肥沃的土地)就是“生存”的象征,而斯佳丽对塔拉的热爱与占有就是对 “求生”的欲望。玫兰妮的死亡与瑞特的离去就象征着她没有了依靠,以后的路将由她独自地走下去。现在的世界上,还有好多并没有达到没有美国如此经济发达的程度的国家中的女性也正在走着这条路,崇尚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生存”是人类在世上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只有满足了这个要求,人类才有精力把生活弄得更有意义。到电影结束,斯佳丽应该算是确保了生存,并且过得很好。可是,人生就是为了有钱,有房子,不受饿受冻这些物资条件的?盲从于生计的奔波,貌似充实的人生真的就是如此有意义,如此值得我们去效仿? 斯佳丽一生也没有明白一个道理:人生的标准一旦降低了就再也不能回到原来。当她面对战争,以及战争失败后的混乱,一步一步从一个娇惯的小姐成长为一个坚强而独立的女人时,她就已经抛弃了她母亲教导,抛弃了宗教信仰,也就是抛弃了已逝的那个文明,抛弃的所有她认为阻碍她向前走的障碍(人或者事物):她可以不顾社会习俗而作为一个女人经营木厂,也可以不顾伦理道德而雇佣犯人。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让她感到恐惧,但这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之后她并没有真正融入到一个新的文明中去,她看不惯那些北佬,看不惯他们攫取金钱的贪婪与粗俗。因为她认为自己不同于他们,有一种优越感,一种已逝文明给予她的有教养的优越感(但她不知道给予她优越感的文明已被她遗忘,留在她身上的只是惯性存在的躯壳),使她产生了一个幻想:只要她赚取了足够多的钱,她就能宽容地对待别人,尤其是弱者,而她将使一个过一种舒适生活、又受到人尊敬的高贵女人。先不说她自己性格上本身那中“藐视弱者,争做强者”的态度不允许她这样;战争的经历,原有生活的破碎,让她作出了抛弃过去、不顾一切向前走的选择——她开始变得自私,惟利是图,过去的生活在她现在的生活中的印迹越来越淡,她的生活标准已经降到维持生存的地步,虽然她对她的亲人承担了巨大的责任,虽然她也想要爱情,但是让自己顺利的生存下去的愿望萦绕在她的心头,左右着她的行为。她变成了个人英雄主义、自由主义、反传统主义的代表。其实这本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当战争结束后,富庶、平静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人们都变成了连温饱都难以支撑,也就理所应当的要靠自己的劳动去建立另一个家园,缅怀过去并不能养活自己;而那些倍受绅士们保护的淑女们再也不能享受过去的生活时,既然怀念它不能让它复活,剩下的唯一的路就是往前走。但是斯佳丽从来没有想到,她除了生存就再也没有别的精神寄托:她抛弃了母亲的教导,抛弃无法继续下去的文明,以及文明中的信仰与宗教;她看透了自己不是爱阿希礼的,阿希礼对她已经没有先前的诱惑了;她也并不是一定要瑞特的爱与帮助,她更爱土地;她最后终于明白了玫兰妮是她联结过去的纽带,她对于自己有多重要,但是她死了。这就是她什么也不怕的后果,什么支撑也没有了。金钱是不能支撑一个人走完一生的。 但是,有一个问题:可以就这样努力地生存下去,过一辈子吗?既然原来的文明会消散,就不能保证取代它的现行的文明不会消散。即便我们无法预料到它的终结时间,终结的命运却是不可避免的。一旦“生存”这个欲望满足了,一旦被“生存”主宰的这个文明消散了,斯佳丽的选择无疑就是一种低级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将被新的文明所取代。我想,新的文明也许是一种要求人文,要求伦理道德规范,要求精神满足的文明。但是,以后呢?以后将是什么文明呢?无从知道,只是就如“A civilization has gone with the wind”中的“A”随时可以换成一个“The”。以后将有更加先进的文明取代它。历史的进程就是由一个个文明推向前的。 完美的对称 我认为在电影中,玫兰妮是那个已经逝去的文明的真正代表:既宽容、沉静、纯洁、知性,又能勇敢的面对困难,捍卫自己的朋友。就像是一个完美的雕塑,刚柔相济;就像是一幅画,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她喜欢文学,喜欢音乐,她对过去的生活缅怀,在阿希礼的心目中是一根柔和的线条,一个模糊的身影;她可以为了朋友而拿起沉重的剑,她敢于为维护正义而反对文明当中的权威的代表,她可以为了生存而努力劳动,她就是斯佳丽奋斗中的忠实战友。是她联系了这两个文明,用自己的人格与行为来纪念着过去,极大地安慰了那些对过去怀念的人;用自己的勇气与气度,包容着开始新生活的人,给予他们理解与支持。在文明的消逝面前,她选择了继续向前,却又深深地把过去文明的精华烙在心里。 但是,在电影的最后,她却死了,也就意味着那个文明的完全消散了,随之而来的将是一种新的文明的统治,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泛滥。即便她最后不是因为难产而死,她也不会活得很幸福。战争结束后,过去文明的消逝不是确定与否的问题,而是时间长短的问题。我们人性的土壤是养不活像玫兰妮这样本应生活毫无私欲的天堂的花朵。在电影中安排这样一个角色,只是代表着一种回忆与理想,既是对灿烂过的文明的回忆,也是对即将到来的文明的希冀。 影片中阿希礼、斯佳丽、玫兰妮在文明消逝的面前作出了不同的选择,也就意味着不同的命运,但是他们不论选择如何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淹没在一种文明之下的,他们的命运就像历史长河中的文明一样,最终都会随风飘散,因为没有一个确定的文明个体是可以永存的。从一个文明跳入到另一个文明,也避免不了这样的命运。但是,好在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长河中小小的一滴,在这长河中有无数的水滴分享着同样的命运。看透后,也许会开阔些!

 2 ) 就这样颠倒众生

在家时有一日,不期然见电视里播放一部片名字叫做《斯佳丽》,半天方才等到女主角出场。 看时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完全是看恐怖片的反应。 赶忙把《乱世佳人》的碟片翻出来。 花四小时看完,以抵消适才电视里那女主角予我的可怕印象。 这世上除开费雯丽,再没有人配扮演斯佳丽•奥哈拉。 这电影带来情怀,仍令我震荡。 呵,旧时光。 颓败舞场,塔夫绸舞裙窸窣作响,十二码裙幅一帆一帆如同明浪暗涌,其间似闻得见美人樱味道。 南方女子妩媚娇憨,行动处香风细细,令到人心旌摇荡。尽管做作,然而,呵,有几个男人不吃这一套。 兵败那夜,亚特兰大有烈火焚城。 然,米切尔到底不是张爱玲。 张爱叫整个香港沦陷了,来赴白流苏跟范柳原的喜宴。 而美国南部的战火,即使倾倒千万座城池,亦成全不了任何人的爱情。 斯佳丽,还有瑞特•巴特勒,翻手云覆手雨,即使颠倒了众生,仍得不到深爱的那个人。 也许永远得不到,因他们爱的,或者只不过是幻觉。 而幻灭那日内心的兵荒马乱,却永远较现实中的更寂寞更苍凉,因它只不过是你一个人的事。 每每见瑞特同斯佳丽拥吻,总隐隐发笑。 忍不住八卦一下。 因彼时克拉克•盖博与费雯丽交恶,故每场吻戏之前他必吃大蒜抽雪茄,令到费雯苦不堪言。 所以影片中斯佳丽面孔上的厌恶表情,完全是真的。 早前Twins有一首歌名字叫做《乱世佳人》 内中有一句歌词是这样的 —— 无缘和最喜爱一吻 有幸有不幸 也许从未认识当天这群人 便觉得很吸引 真的,其实哪里是那个时代那些人物有多么的好。 只不过因离得远,渴慕隔河的风景。 不过这世上当真是有佳人这回事。 且较英雄更具普适性。 后者尚需寄希望于时势。 而佳人,呵,任何时代都会得有优伶奇倡横空出世,一边颠倒一边普渡着众生。 2006-2-11

我的微信公号:逍遥兽

 3 ) 谁制造了乱世佳人的宿命?

    一切仿佛是注定的。
    前不久重看电影《乱世佳人》,心中再次升起这句话。
    电影结尾,白瑞德离开了斯佳丽,要返回老家去寻找“美好的事物”,斯佳丽冲出去想找回白瑞德。
    然而,等她冲到了院子里,有那么一刻,她呆住了,因为此时的情景,曾一次次出现在她的梦里。那个梦,她对白瑞德说过:“我在迷雾中寻找什么,可谁也找不到。”
    优秀的小说,总是容易读到宿命论的味道。然而,假若有命,命由谁定?
    1993年的暑假,我刚读大一,本来很怵英文的我花了整整一个暑假读英文版的《乱世佳人》,很多地方似懂非懂,但还是被吸引,于是暑假结束后又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读了中文的《乱世佳人》。
    那时,还不懂得这部小说中隐含着的自传的味道,对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在小说中制造的宿命论颇有点瞧不起,甚至不自觉中将这部小说列入了二流小说之列。
    但16年后再看电影《乱世佳人》,理解力已完全不同,寥寥几个细节,已然明白,这的确像是命中注定,问题只是,命是什么。
    电影一开始,斯佳丽的父亲骑着马在庄园中飞奔,宿命已开始。
    那一瞬间,我似乎全然明白了这个著名的故事中的一切道理。斯佳丽的父亲是颇有点粗鲁但顽强的爱尔兰人。那么,白瑞德呢,不也正是桀骜不逊而又坚强的男人?再看看艾什利,他恰恰相反,是温文尔雅的英国绅士一般的男子。
    由此,立即便可以明白,斯佳丽为什么迷恋艾什利。因为,艾什利和她的爸爸是完全相反的男子。
    套用我的理论,可以说,因为对自己的父亲有不满的地方,所以斯佳丽头脑中发展出了一个“理想父亲”的原型,而这也是她长大后的“理想男人”的原型所在。父亲是粗鲁的,而她理想中的白马王子就是儒雅的。
    斯佳丽最终明白,她并不爱艾什利,她发现艾什利是一个柔弱的男子,缺乏生命力。这时她也明白,她爱的还是白瑞德,这个总是讽刺她、戏弄她而又将她照顾得无微不至同时又具有剽悍的生命力的男人。
    不过,在我看来,“她不爱艾什利”,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只怕无论如何醒悟,像艾什利这样的男人,仍然会对斯佳丽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因为靠近这样的男子,会让她觉得,她的生命似乎圆满了。
    但更进一步讲,她并不能真正和艾什利生活在一起。因为,其实她从来没有学会和这样的男子相处,她学会的,就是如何和白瑞德,也即父亲这样的男人相处,她可以和他们一样粗鲁无礼,一样残忍无情,但又在这种前提之下找到相互欣赏和共处的方法。
    然而,到底该如何和艾什利相处呢?斯佳丽并不知道,她其实也从来没有看清楚过艾什利的真实存在。艾什利的太太梅兰妮,一开始就知道艾什利的真实的样子,并尊重和爱他的真实,但斯佳丽不同,她是喜欢他的温文尔雅,但她是否喜欢他没有生命力呢?她是否能接受,艾什利其实根本无法依靠呢?
    所以,尽管斯佳丽迷恋艾什利,但假若真和他生活在一起的话,她会很快失望并不能忍受。那时,她才会怀念像父亲那样的男人的好。
    与此相反的是,尽管她意识上一直讨厌白瑞德,但他们其实是天作之合,他们都知道如何刺激对方,如果挑逗彼此,同时又如何相处,这种相处中有着许许多多的默契,这种默契不需要再学习,因为她早已在和父亲的相处中学到了。当然,相当一部分的学习要归功于她的黑人奶妈玛格丽特。
    类似的故事,我在我的周围也屡屡发现,很多人憧憬某类异性,但当对方真要接受自己时,他们却开始莫名其妙地退缩,而最终选择了一个自己貌似不喜欢的异性。接下来,他们和配偶在婚姻中不断战争,同时也不断思念那梦中情人的美好。但这永远是水中花镜中月,他们并不敢真正接近,那会令幻想破灭。
    这不只是斯佳丽的宿命,这也是故事中白瑞德、艾什利和梅兰妮的宿命。
    斯佳丽迷恋艾什利,是因为艾什利与自己的父亲正好相反。这个道理也可以用在梅兰妮对斯佳丽的喜爱上——她之所以那么喜爱斯佳丽,是因为斯佳丽和她完全相反。是的,斯佳丽有些残忍,有些为所欲为,而她却是无比善良,极其善解人意。
    但是,在似乎完全美好的梅兰妮心中,是否藏着一个渴望,一个想做斯佳丽那样为所欲为又无拘无束的女子的渴望呢?
    人性是矛盾的,这导致我们有时候看上去在某一方面很极端,例如梅兰妮的善良就达到了一种极致。但人性又是渴望圆融和平衡的,若只有某一个极致,一个人就会失去平衡,所以在这一方面达到极致的人,会和在相反的那一方面达到极致的人莫名其妙地纠缠在一起。所以,梅兰妮会喜欢斯佳丽,这可以从她第一次见到斯佳丽时找到答案,当时她由衷赞叹说,斯佳丽,我多么喜欢你的活力。
    艾什利也一样,他和他生命中最爱的女人,都是儒雅而柔弱的,那么,斯佳丽又如何不对他构成致命的诱惑呢?但他是那么善良,而他又是那么离不开梅兰妮,所以他最多只能是和斯佳丽有一吻。
    那一吻产生后,梅兰妮对斯佳丽似乎没有任何嫉恨。表面上,她说,她相信艾什利和斯佳丽,深层中,是不是她对斯佳丽也有一种渴望?
    同样的,我们会看到,白瑞德对梅兰妮无比敬重,称梅兰妮是他遇见的“唯一真正的好人”。这样一个“唯一真正的好人”,会平衡他和斯佳丽为所欲为的世界。
    其实,可以推测,白瑞德的妈妈,要么像斯佳丽,要么像梅兰妮,而且像斯佳丽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看起来,他的宿命,是他成年后和斯佳丽的纠缠,但这种宿命,首先是他和他的妈妈的命运的纠缠。
    并且,白瑞德和斯佳丽的命运,从他们第一次相遇就可以看到,这将是一个悲剧。
    这是由他们的互动方式所决定的。白瑞德很会刺激斯佳丽,他说,我知道你是什么样的女人,你别玩游戏了,你和我一样自私,我们是一伙的。然而,他又说,我愿意宠爱你这样的女人。
    这都是真的,电影和小说中我们看到,白瑞德甘愿为斯佳丽付出一切。
    但这都只是他内心的一部分。他内心中藏着的另一个答案是,像你这样的女人,假若我为你付出了一切,你能不能真正爱上我呢?
    这是一个没有完成的愿望。他首先在妈妈那里玩过,假若他的妈妈像斯佳丽一样自私任性、为所欲为而且有点残忍,那么这个愿望不可能会实现。
    未被完成的愿望是一个诅咒,所以他不甘心,所以,等他长大后,他要再找一个像妈妈那样的女子,再玩一回类似的游戏,希望这次能实现这个没有完成的愿望。
    这次,从根本上讲,他是完成了的,因为斯佳丽最后明白,她爱的不是艾什利而是白瑞德。
    但是,无论梅兰妮如何澄清,白瑞德是不回相信的,他还是相信,她更爱艾什利多一些。
    这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或许白瑞德在艾什利这种男人面前是自卑的。他原来的家庭中,有这样一个男人吗,譬如父亲或兄弟?在与这个男人竞争妈妈的爱时,他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假若是失败的,那么在白瑞德看来,这是宿命的重演。
    其实,这也是他的追求。当他从欧洲回来,见到斯佳丽的第一句话,就充满嘲讽,结果,令本来想向他表达满腹爱意的斯佳丽立即变成了一个刺猬,他们又一次开始相互伤害,玩起了这种他们不需要学习的游戏。
    最后,完全美好的梅兰妮死了,她尽管虚弱,但她却是能平衡这四个人的中坚力量,没有了她,这个错综复杂的关系立即崩溃了。
    所以,白瑞德才说,他要离开斯佳丽回到家乡,去寻找美好。梅兰妮是一个美好,那么,他家乡的美好又是谁?他的寻找将要遭遇的,会不会和斯佳丽一样是一团迷雾?
    《乱世佳人》的小说和电影都成了传奇,感动了无数人,那是不是因为,我们都生活在这种宿命中?我们斟不破自己人生的那团迷雾。
    其实,《乱世佳人》也是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的自传。小时候,她是梅兰妮一样的善解人意的女子,成年后,她变成了斯佳丽。她的第一任丈夫是艾什利一样的男子,而第二任丈夫则像白瑞德,并且名字也叫瑞德。
    并且,她预言自己会死于车祸,而后来果真死于车祸。但车祸到底是偶然发生的,还是她所追求的呢?
    假若玛格丽特·米切尔有现代小说之父卡夫卡的风格,相信她的小说就不只是靠故事打动人,也会多很多哲学式的思考,宿命论会浓厚很多。
    这种哲学式的思考,我常常看到,其实不过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拔高,或者说是一种逃避。
    一个男子对我说,他有一种很深的信仰,他觉得一切都是注定了的,无论他怎么挣扎,结局都不会改变。
    听起来很哲学,听起来很宿命,而假若辩论起来,他也极有说服力。但我知道,根本在于,他的父母控制欲望极强,一切都帮他安排好了,他只能接受而不能反抗。

 4 ) 飘

斯嘉丽出生在一个富贵的家庭,美丽傲慢,并拥有着无数的爱慕者,他心仪的农场主的儿子希斯里,但是她竟然被拒绝了,这打击了她的自尊心,于是她负气嫁给了希斯里的弟弟查尔斯,结婚不久查尔斯被征派战场,不久传来消息查尔斯在战场上牺牲了,于是斯嘉丽成了年轻的寡妇,更不幸的是她怀孕了,天大的打击!但是,斯嘉丽没有被打倒,她回到了农村,自己种地,自己养奶牛,自己挤奶牛,带孩子,还去救助伤病员。。。

 5 ) 乱世出佳人

影片讲述美国南北战争期间郝思嘉与白瑞德的爱情故事。郝思嘉一直爱着艾希礼却得不到他,在战争爆发那一天,她遇到了白瑞德。两个人历经磨难,白瑞德一直对她不离不弃,但直到他最终离开,郝思嘉才发现自己其实爱的是白瑞德。

影片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卫希礼和美兰。卫希礼是一个注定应该过一种富庶安宁的生活的人,他见不得任何清晰的事物:鲜艳的色彩刺痛他的眼睛,清晰的线条刮伤他的皮肤。相反,平静单调的生活、沉静纤弱的妻子,由想象勾勒出来的音乐和文学,这些模糊的形象却带给了他安全感,他太习惯它们了,柔和、缥缈。但是,一声炮响,一个士兵的倒下,一座建筑的崩塌都以清晰而血腥的画面刺激着他柔弱的神经。相反之下,白瑞德的硬朗作风,他会在斯嘉丽遇到困难时不顾一切伸出援手,也会反省自己为自己感到羞耻从而为时未晚地从军,更让我欣赏。

 6 ) 绝不挨饿


我上高中的时候有一个同学的家长在电视台工作,于是我就有了很多借录像带的机会。当时阴错阳差的借了一部长达三个多小时的电影《乱世佳人》。当时我没看过《飘》,对这部电影更是没有概念。完全是为了打法时间而看,一看就欲罢不能。
        
影片一开始吸引我的当然是美丽的南部风光与南方美女。绿草地上一座如同奶油蛋糕般美丽的白色庄园,穿着白色蓬蓬裙的郝斯嘉明眸皓齿,猫一样灵动的绿色眼珠左顾右盼,看究竟选哪位幸运的年轻男士去拿饮料。这样的任性,倔强,意气风发,这样的美丽,又如同一个普通的女孩一样充满缺陷,所以情路坎坷。

可这些,南部的塔拉庄园,穿着军服的美国男人,19世纪的大蓬蓬裙,还有黑妈妈灰色罩服下的巨大红色纱裙在类似的电影里也能窥之一二,郝斯嘉单恋的爱情故事更不是什么希世珍品。只有白瑞德迷人的小胡子和性感的声音还算特别。不过就算再加上费雯·丽的绝世容颜,单凭这些也不会让我在这么多年里一直念念不忘。

我忘不了的,是电影里南北战争时郝斯嘉带着梅兰妮顶着炮火纷飞一路出逃,白瑞德与郝斯嘉在橙红色的冲天火光里深深亲吻的剪影;我忘不了的,是郝斯嘉从容的扯下绿色天鹅绒的窗帘围到身上,眼珠一转计上心来的小聪明小得意;我忘不了的,是郝斯嘉重回塔拉庄园发现田地荒芜家业衰败,她在紫红色的夕阳照耀下从田地里拔出来一个萝卜,连泥土都未擦去就狠狠的咬了一口。这个倔强的女人面对夕阳,双手握拳高举双臂用尽全身的力气向苍天呐喊:“我以后绝不挨饿!”悲壮又舒缓的音乐这时候突然响了起来,郝斯嘉纤细的背影在夕阳下投下长长的影子。

很难说这部电影,还有后来读的《飘》究竟给我的人生以什么启示。可是郝斯嘉绝不挨饿的宣言,还有她在紫红云霞里的背影却永远永远的留在了我的心里。这部电影我一共看了五次,这个片断竟让我五次落泪。不管我是否喜欢郝斯嘉的个性,不管我是否容忍郝斯嘉的缺点,这样的坚定与勇气,这样连战乱都打不夸的女人,生命力顽强的如同春天的野草。看到她,生活就总有希望,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困难。

 短评

郝思佳不算是个“好女人”,但她身上有着或许很多男人都没有的韧性,仿佛什么都无法打倒她,她永远能找到支点,重新站起来,正如她一直记在心里的“tomorrow is another day”。

4分钟前
  • 清歌墨苒
  • 力荐

Tomorrow is another day,这是我听过的最逼真的谎言。

8分钟前
  • Obtson
  • 推荐

也许每个女孩子心中都有一个艾希礼,只有经过时光才发现真爱原来是班瑞德。

10分钟前
  • 沈书君
  • 推荐

斯嘉丽和白瑞德真是最经典的荧幕形象,很少见哪部电影能以如此大的气魄和史诗气魄来塑造一个女性的一生而且还是一个富有魅力的“坏”女人。

13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推荐

一定要看啊,我喜欢斯加丽那种几乎有点蛮横的可爱感觉.甚至可以为了达到目的不责手段,要么爱她,要么讨厌她.她在贫瘠的大地上拿着一根萝卜说(这个,好象很搞笑)"我对上帝发誓,我再也不要挨饿!"我爱上她了!

18分钟前
  • 寂地
  • 力荐

请上帝保佑那个真正爱你的人吧,你把他的心都揉碎了。

23分钟前
  • mon babe
  • 力荐

看完斯嘉丽那么瘦小的身躯,却承受着那么大的压力,都能顶的住。真的感觉不到什么叫困难了,第二天去考试奇迹般的过了。。

24分钟前
  • 小霸王
  • 力荐

斯佳丽很有个性的一个女人,瑞特巴特勒船长也让人难忘,费雯丽身上体现了那个时代女性独立自强的性格。瑞特巴特勒船长太有魅力,笑着说“那是你的事情,亲爱的”。对于斯嘉丽,巴特勒船长真的是尽力了,斯嘉丽醒悟得太晚了,“tomorrow is another day”是最真实的谎言。

28分钟前
  • 雨果
  • 力荐

土地是世界上唯一值得你去为之工作, 为之战斗, 为之牺牲的东西,因为它是唯一永恒的东西。

33分钟前
  • 白露悠悠
  • 推荐

将近4个钟头却还是让人意犹未尽.淋漓尽致了~

38分钟前
  • 小鹿斑比
  • 力荐

至今记得亚特兰大的战火中她奔走的背影,裙裾摆动。她的野性和骄傲,坚强与倔强,不甘弱示或屈服,瑞德与她是相似的。如果瑞德爱上的不是郝思嘉,一定不会掉进那个自掘的陷阱里。对于郝思嘉佩服之极,对于瑞德,感动了,且唏嘘而惋惜。

39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电影非常出色,但我非常讨厌斯嘉丽这个角色,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渣女,永远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幸福和所谓“独立”建立在欺骗及他人的痛苦之上。瑞德的许多言行虽然不太正人君子,但本质上还是善良的,相比之下斯嘉丽的自私则是深入骨髓的,简直不可救药,实在没法理解这样一个角色怎么能把一大帮观众给迷得不要不要的。瑞德甩掉斯嘉丽的一幕真是大快人心。

44分钟前
  • 豆瓣酱
  • 推荐

乱世只是背景,更多是跌宕起伏的女性画卷。费雯丽塑造了大银幕上绝无仅有的佳人形象:斯嘉丽任性而深情、虚荣而善良、软弱而坚强,爱得情天恨海而又愚蠢天真......在电影院如痴如醉的坐了4个小时~~~

4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永远的经典,永不被打倒的勇气。

49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Clark Gable你真是每一个女人都会梦想得到的男人

52分钟前
  • 小爱
  • 力荐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又一句该死的经典台词。

57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只能说我真的不是很喜欢斯嘉丽……= =;但故事不错,作为一个70年前的片子它已经足够好

5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那么早期的电影居然到现在也看不出瑕疵,太崇拜那个导演了。

1小时前
  • funny_vee
  • 力荐

原来80年前斯嘉丽就当了黑寡妇。

1小时前
  • 朝暮雪
  • 推荐

整整4、5个小时啊,看到我中途昏死了过去。郝思嘉最后的那句“tomorrow is another day”鼓励了多少脑残志坚的女性呀!(包括我在内)

1小时前
  • 赫克托尔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