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糖

剧情片韩国1999

主演:薛景求,文素丽,金汝珍,徐情,高瑞熙,李代延,金敬益,金仁权

导演:李沧东

 剧照

薄荷糖 剧照 NO.1薄荷糖 剧照 NO.2薄荷糖 剧照 NO.3薄荷糖 剧照 NO.4薄荷糖 剧照 NO.5薄荷糖 剧照 NO.6薄荷糖 剧照 NO.13薄荷糖 剧照 NO.14薄荷糖 剧照 NO.15薄荷糖 剧照 NO.16薄荷糖 剧照 NO.17薄荷糖 剧照 NO.18薄荷糖 剧照 NO.19薄荷糖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2:57

详细剧情

  1999年春天,对生活绝望的中年男子金永浩(薛景求饰),落魄地参与了同学会,他神经质般哭叫,并在高架桥上面对迎面而来的火车嘶喊:我要回去!  火车带着记忆倒走,三天前的金永浩已然崩溃,欲寻了断,但是被神秘人物叫去见一个人;再之后是1994年,他生活放荡,对妻子(金丽珍饰)冷若冰霜又出手大打;1987年身为警察的他,手段凶悍;1984年、1980年一直到1978年,直到第7个片段通过初恋情人(文素利饰)以及“薄荷糖”这一点题信物,影片才给出是什么碾压过主人公的生命,粉碎其美好的答案。

 长篇影评

 1 ) 浅谈《薄荷糖》

郊游1999年春

第一个镜头,金永浩躺在铁轨底下,眼中含着泪低声啜泣。此时的他绝望又挣扎。

身体在上头在下,萎靡不振

误入河边聚餐的人群中,他们这里在欢乐地唱歌跳舞,显然这一切与他无关,跳着格格不入的舞蹈,显得滑稽又可笑。最后步入铁轨,在面对始出隧道口的火车大声疾呼:“我想回去!”

是什么让他如此绝望?

随后镜头是火车头视角,每一次时间线往回推移,这个镜头就会出现。

照相机 三天前1999年春

金永浩花光手里的钱买把枪,在自杀前想把自己陷入如此境地的恶人也顺便带走,仿佛在替自己伸张正义。

事业受挫、妻离子散后独居于街边的塑料棚中,初恋尹顺任的老公找到了他,为了让他看尹顺任最后一眼。长久的生活折磨,已然忘了尹顺任是谁?

和尹顺任分别以后,获得了初恋一直替他保管的照相机,随手就卖了换点钱。无赖无能、穷困潦倒是他现在的生活状态。

生命是美好的 1994年夏

戴上手表一边开车一边用移动电话跟人谈着公事,此时的金永浩是一家公司的合伙人之一,一副成功人士的做派。这个时期的韩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已经有了亚洲四小龙之一的称号,很显然男主赶上了这趟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列车,家里的经济条件水平也很好。物质条件丰富,人心却浮躁。金永浩遭到妻子的背叛出轨,自己和女下属也搞在一起,家庭分崩离析,在最肮脏的厕所撒着尿却和旁人说道:“生命是美好的。”墙上的镜子映射出对方一脸问号。

墙上的镜子真妙

告白 1987年春

金永浩服兵役归来后在当地的警察局工作,审问犯人破案是日常工作,在前辈的耳濡目染,政治体制的压迫下,已能娴熟地用着暴力、屈打成招的方式。在偶然的一次外出任务中,得空和当地小镇上的一位姑娘发生了一夜情,原来在那个淅淅沥沥下雨的夜晚,想起了初恋尹顺任,说出了一直藏在心底未对她说过的那些话。隔空迟到的告白,只能诉于陌生人。

祈祷1984年秋

此时的金永浩刚从军队服完兵役出来不久,初出茅庐,畏手畏脚,最后在警察局前辈们的逼迫下审问嫌疑人,过程中使得嫌疑人大小便失禁。触碰过嫌疑人大便的手虽然被水冲洗了好多遍,虽然初恋特地跑来跟他说是双温柔的手,可是他怎么可以用这双肮脏的手回应初恋,白月光神圣不可侵犯。

这双手只配用来粗鲁地摸着乡村妹

金永浩在推开尹顺任啊,尹顺任从军队到老家到男主现在工作的地方,一次次打探消息,默默攒钱买了相机送给他,希望他能坚持最初的理想。可她万万没有想到,对方决然的推开自己,心碎带着相机离开了。

面会1980年5月

时间线拉到金永浩入伍期间,尹顺任在部队门口想进去探望男主,却被拦在门外。外出任务,男主收集的薄荷糖洒落一地,被踩的稀烂。

在前往任务地的途中,男主看到女主慢慢的走着,此时的女主根本无法进入军事基地,是男主出任务前的想象。此时的他忐忑害怕,想到女主仿佛就能安心一些。男主乘坐的车和女主之间总是有一段距离,近近远远到最后渐行渐远,便预示着两人关系的最终走向。

此时的背景事件是光州事件,金永浩最后在铁路旁误杀了女学生,他抱着她的尸体哭喊,这件事情成了他的人生转折点,爱情从何而起,理想灰飞烟灭。

郊游1979年秋

这一段落和第一段落的段落首尾呼应,金永浩和尹顺任因为这次郊游而相识。金永浩是一个腼腆害羞的青年,他和女主在人群中交谈,此时的女主得知男主喜欢薄荷糖喜欢拍照,两个人就这样结下了缘。最后一段的场景有多清新纯粹美好,往后男主的经历就有多撕扯无奈丑陋,这种强烈的反差使观众愈发扼腕叹息。

最后一个镜头和第一个镜头形成对照,此时的男主虽然在哭泣,但是是对生命美好的感动。

头在上身体在下,一种快乐满足的感动

其他

关于性

床戏一共有三段,金永浩和老婆、群山女孩的两段床戏,都是男主爱而不得后的一种情感寄托,老婆和群山女孩都是初恋的替代品。第三段和女下属之间的,是麻木的、控制的,是得知老婆出轨背叛后的宣泄。

和老婆、女下属床戏的男主衣服都是穿好的,此时他的内心是封闭的;

而在和群山女孩床戏的时候,此时的他才完全的敞开心扉,把群山女孩当做顺任,向她袒露,群山女孩也接住了男主的内心渴望和诉求,一种可悲而浪漫。

 2 ) 薄荷糖——一朵时代的Rosebud

从薄荷糖被踩碎开始,金永浩的人格和生命走向了湮灭。历史浪潮中的个人命运在李沧东诗性的叙事与镜头下格外具有悲剧性。

正向的时间,倒叙的电影,金永浩的人生逐渐走向混沌,我们最后却看到了他曾经纯洁的时光。“你还相信人生是美好的吗?”倒叙无意展现悲剧,对已逝美好的追忆更加让人唏嘘。他对风景的déjà vu或许在自己的时间里添加了宿命的成分,20年后回到那里,依旧是同样的山涧与火车轰鸣,但已不再是一个开端,而是一场终结。

“我想回去”,回到和初恋情人对视的瞬间,回到参军时收集她给他寄的薄荷糖的时候,回到躺在桥下举目所见为阳光的时刻。但逝者如斯,人生进程的无序,社会对人的改变,终将糖与初恋般美妙的生活撕得粉碎。这些回不去的美好,是金永浩的Rosebud,也是一代淹没在时代巨浪下的小人物的“玫瑰花蕾”。

光州事件是韩国之殇,也是韩国电影永远不会绕过的话题。他在镇压学生运动的过程中射杀了一名手无寸铁的女学生后,这本是一个意外,时代却开始在他身上烙下最坏的烙印。经过教官和退伍后警察前辈的再次扭曲后,他变得神经质,暴怒,暴力,因为愧疚而用残忍的方式拒绝初恋的爱,曾经温和的他也学会了暴力逼供将犯人打到大便失禁,对同事与家人冷漠、施暴,在外偷情。李沧东是一个儒雅的诗人,但他这些叙事性镜头却具有如此破坏性,如此冷血,如同写出了浸满了血的诗句。

在一次执行任务中与酒馆女孩的邂逅与偷情,让他显现出对于初恋残留的爱意,和有一些人性温度的善意。细腻的配乐之后,金永浩呼唤着初恋名字,伴随着他的啜泣和女孩感同身受的啼哭,“你不要再说了,我理解你的心情,我一直希望,你能够幸福”,人的悲苦在此相通,与此相伴的还有夜晚一直不停息的雨水。这也是这部电影里我最喜欢的片段,文学化的处理下,氛围显得如此静谧,温柔却又让人痛苦。不管女孩怎么让他将自己想象成初恋,她都无法替代那个美好的存在。第二天,他甚至都没有主动抓嫌犯,随后,他也不再是警察了。

命运一次次改变着他在社会上的角色。做了小生意的他娶了自己不爱的妻子,与妻子孩子显得过分地疏离,亲自捉奸却在同一天晚上与秘书偷情。就算秘书很漂亮,喂给他的薄荷糖却也不会再是同样的滋味,空虚苦闷袭上心头,一切都和自己的本心背道而驰却也无能为力。“她淋着的雨,我也在淋,我看着的雨,她也在看着”的这种感觉,与其说是怀念,不如说是内心深处的祭奠。

生意破产,妻离子散,似乎卡佛小说里落魄的小人物的遭遇他都经历了个遍,于是准备走上结束自己生命的路,却意外地与初恋相遇。初恋与薄荷糖,又在他的生命中出现了,但是在他生命的尽头前,也是在她的生命尽头前,命运在近乎疯狂地讽刺。不过躺在病床上失去意识的她的泪水也是冷酷的现实面前的一丝余温,一种微弱的反抗。最终,人生定格在对永远不会再现的美好的癫狂呼喊之中。

火车,是时代,是命运,也是时光,没有任何感情色彩。倒放的列车将人生片段连接,火车可以铭刻年轻的时光,可以见证将学生射杀,可以记录与初恋在火车门口离别,可以在经过时让他与秘书做爱戛然而止,可以与看初恋给自己相机底片嚎然大哭的他擦肩而过,也可以驶过绝望的灵魂与肉体。

在绝望的碾压下,回忆这样的Rosebud是一件尤其残忍的事情。

 3 ) 多抓鱼

李沧东用了太多的火车和镜子,能出现的地方就不放过。不同段落之间的关键词、标志物,延续呼应处理得极好。犯人、男人和女人赤裸的身体(人体的纯洁和被玷污,主要是后者),收音机里关于独裁者全斗焕的新闻(关注民主化进程),《薄荷糖》充满了大量可供分析的素材。 用手指比划出镜头时的虚焦对焦,只能说李沧东太会抓人了。 《绿鱼》里的韩石圭,《薄荷糖》里的薛景求,两个角色都是退伍之后慢慢被生活所毁灭。概括下,一个跟不上时代无所适从,一个失手铸成大错逃脱不得。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本性美好,天性善良,但易碎(被军靴重重踩过的薄荷糖)。一个卷入黑道,一个进入警局,正与反没有对错,因为呈现的只有同样的结果。 后面有人问到一个结尾的问题,永浩为什么哭?真要说起来也就是个开放的结尾,没有标准答案。我的第一个玩笑解释是对着阳光不会刺眼么,当然要流泪。不过看出主人公情感丰富、敏感脆弱却也不是难事,尤其是看过《绿鱼》,那位一头载倒在女人的爱和大哥的情里的傻小弟,人物还是有相似之处。再扯远点,“小旅馆”里女人安慰永浩的方式甚至与《绿鱼》某个场景出奇的像。 按alty说的,他选择不极端、相对麻木,属于正常人的处理手段和生存方式,完全可以掩埋住内心的罪恶。你看其他的钢盔士兵,其他的暴力警察,总不至于像他那样自寻苦恼。 然而光州事件的影响是持续的,永浩还是被光州事件给摧毁了。他变得残暴,犯人之后继而是家人,然后是自己(中间他踢狗的片段,连动物都不放过)。他列了一堆可恨的人,最后是自己。主人公承担了一种社会与历史所带来的错,这不是大与小的矛盾,通俗的说总要有人来承担,所以他不相信祷告(又见信教),有着洗不脱的罪恶。 绕回来,他为什么哭。老外天真地想,只有他走出围坐的聚会,文素利没跟出来,他所以哭。拜托,他一没回头二没有面带遗憾,只是轻触小花(野花?中间一段K歌出现了歌词关联)。与开头相比,就是普通寻常不过的想离开下。对《薄荷糖》全片,美好是短暂的,人生是痛苦的。只有1979年这段,对主人公的人生来说才是干净的。如果明白有人会由于太高兴或太幸福甚至是一阵风吹过都想哭,那解释起来就方便多了。 之前薛景求与文素利的对话很意外,第一遍完全不记得。可以用来解释首尾河边沙滩、铁路桥下的设置,也可以来解释落泪原因。 他们那段对话,想说的就是法语的Déjà-vu呢,惭愧的是那会不知道怎么读,似曾相识。仿佛来到过这片地方,这水与山,花与草——对观众亦是一种暗示,开头就见过了。主人公这么说只是心情表述,加上歌里唱的“我该怎么办”(潜台词是以后再也不会有了),足以让他在独自离开人群后落泪(粗心的、屏幕小点估计还看不出来)。 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1555665/

 4 ) 被《薄荷糖》气哭后的激情之作

注意:本文有剧透,创作于6.13深夜

我不明白,为什么这个世界要给男性这么多同情?他们所有的暴力都是可以理解的、有原因的,但女性是无辜的、其他他暴力的对象也是无辜的啊!再说到底,发动战争、引发男主不可修复的创伤的是谁?不也是男性吗?

1979年男主金英浩认识了初恋,唱着美妙的民谣,独自一人远离人群,望着来往的火车,流下了热泪。这是故事的开始,也是影片的结尾,我想导演想说的是「男主从这一刻开始,生命就再也没有轻松过,也不再属于自己」。我不禁想问:有什么必要?

女性角色工具化

电影中的女性角色不少,但全部工具化,全员热恋男主、无尽献身,没法不让人觉得是导演自己的投射。具体来说:

  1. 初恋女友:这位女士在1979年认识金英浩并进入热恋,做着「包装薄荷糖」的工作;1980年英浩入伍,她经常在给他的信里寄糖,并大老远地去部队找英浩但没有见到;1984年去英浩所在的新城市找英浩又送给英浩自己攒钱买的照相机,被英浩拒绝并当面看着喜欢的男人摸其他女人,带着相机回了老家结婚生子;1999年人生即将结束还说着希望再见英浩一面又托丈夫把15年前的相机交给了英浩并表示「这只是我代为保管,这是你的」。
  2. 妻子:这位女士在1984年认识金英浩并狂热地爱上了他,求着金英浩教他骑车、一起看电影;在餐馆做服务生的她经常被客人性骚扰;在金英浩与初恋见面分手之时,被英浩当着初恋的面摸了屁股;当晚他和英浩睡到了同一张床上并主动裸着;1987年她怀孕而丈夫却总是不回来,到快生产了丈夫却跑去其他城市抓罪犯、和陌生人约炮;1994年她和别人偷情被丈夫抓到裸身暴打,也应该是了解到丈夫与其他人的亲密关系;请丈夫共事的人来家里吃饭祷告实在忍不住哭了起来,而丈夫就此就离开再也没有回来;1999年他忽然深夜敲门说想看看女儿和家里的狗,而当年他最讨厌狗了。
  3. 秘书:长期婚外情对象,但说一句「亲爱的」都要被怼;
  4. 炮友:1987年在小城里开酒馆的姑娘,见到英浩就扑上来「大叔我今天能做你的女人吗」,晚上听闻了英浩要找初恋还说「就把我当你的初恋吧,你想说什么?」第二天还认认真真地等待他来一起吃早餐。

这里我只有一个问题,导演把哪个女人真正当人了吗?有任何一个女人是不为了男主的存在而存在的吗?有任何一个女性的感情发生不是为了衬托男主的境遇、情感吗?

当然啦,在李沧东眼里「女人不是人」也很常见了。

暴力、裸露是否有必要?

我来简述一些我能记得起来的暴力、裸露镜头。

  1. 1980年战时,金英浩在第一天战争的夜晚和队长一起掉队了,他说着「我的靴子里都是水」表示自己走不动了,脱下靴子倒出来许多鲜血,原来是他的脚中枪了;
  2. 1984年金英浩刚当上警察,还不知道要怎么使用暴力。被前辈指挥去拷打一个罪犯,打得满手是屎;
  3. 1994年喜欢金英浩的餐店姑娘在被他当着前女友面摸了之后,当晚裸着睡到了他床上;
  4. 1987年金英浩与同事在路边抓到了一个罪犯的同伙,对着他的头一顿暴打,并把他按在水里窒息拷问;
  5. 1987年金英浩来到异地,与酒馆小妹裸露;
  6. 1994年金英浩抓到妻子出轨,两人均裸露,英浩暴打两人;
  7. 1994年金英浩与秘书车震;

我明白需要通过「暴力行为」来表现男主被战争影响、逐渐变得失去人性,但如我在《无罪之最》的点评里写到的,导演最终选取什么样的片段、镜头,其实影射了导演拥有何种趣味。如果要我说,1999年45岁的李沧东,眼里没有人、没有七情六欲,只有自毁与电影。

战争、历史、金英浩没有第二个选择吗?

我简单了解了一点点韩国的历史,大致能把李沧东选取的几个时间点的事件串起来,也能稍微给故事补充一些没细细讲的历史背景。

1980年「光州事件」,学生和工人游行抗议要求撤销戒严、总统下台,却遭到武力镇压,造成大量伤亡。从1984年警察前辈说的「你当时也是工会的」可以猜出,金英浩在进入部队前可能也是工人运动的一员。也就是说他在战争中是在镇压他所在乎的人。如果是这样,真的能说他所经历的这些是战争带来的创伤吗?难道作为个体的他在每一次战场上的抉择之时,就没有责任吗?

每一个微小的举动都是自己的选择。如果说入伍、加入战争是迫不得已,那么杀死女大学生真的是意外吗?面对被刑讯逼供的囚犯一定要继续前人的做法吗?再次面对1987年的民主运动作为比较资深的警察的他真的没法做什么吗?再往后对待妻子、出轨、做生意,又真的有哪次人生是别无选择的呢?

男性导演总是刻画男性生存的艰辛,所以他们所展现的残暴都是因为他们经历的苦难、都是可以被原谅的,真的是这样吗?并不是所有人都从苦难中产生了暴力,更没有任何针对无辜人的暴力是可以容忍的。

男人不应该获得这么多的同情。

为我第一次「气哭」的电影写作如上文字,希望我未来不会再看到这样的作品。

 5 ) 最平淡的野花也能启发,最深沉的思绪眼泪所不能表达

微信公众号:moviesss 首发于 MOViE木卫

这是我写的,关于李沧东,《薄荷糖》这部电影的第三篇评论。

说是评论,不如说,仅仅是感想。

这三篇评论,都不是写给媒体的,而是发表在BBS、博客,和我的公众号号上(前两篇也收录在《身不在场》)。

它们虽然是公开的,却是我的私人感受。

写第一篇时,我不到20岁。写第二篇时,我24岁

如今,我走到35岁的人生关卡。

我还是那个我,电影还是那部电影,在知道结局的情况下——就像观众在一开始就知道主人公的结局。关注的地方,似乎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

这一次,我更多的,是卷入了《薄荷糖》与其他电影的情绪关联。

比如主人公去追捕大学生,他哭丧着,和同样落了队的战友说,靴子灌满了水,真的跑不动了。他就那么在铁轨上摔倒,坐下了。你就突然想到,难怪在之前的电影,在他之后的人生,他的脚,就时不时会突然崴上那么一下。每每遇到天气变化的风湿痛关节炎病人,他们的身体,会有预先的感知。感知的存在,提醒着将来的事,又更多是过去的病因,反复在纠缠困扰。

电影表现这一幕,主人公虽然穿军装,别钢盔,踩高靴,但从整装出发那一刻开始,他始终表现得更像一个不知所措的孩子,一名不合格的军人,就像他黑洞洞枪口对准的,是同样不知所措,在赶夜路的女学生。

我想,你可以认为在这个地方,《薄荷糖》是像《美国往事》,主人公只是一个温柔、腼腆、喜欢河滩上小花、想拥有一台照相机的年轻人。电影呢,就是一个在人生路上绊倒,摔了一跤,再怎么爬也爬不起来的韩国悲剧。

主人公在几个人生年份里,也会反复对着镜子。他看着自己,像看一头野兽,看一个陌生人,那何尝不是《出租车司机》里,越战创伤的罗伯特德尼罗,就差在那头上,抽出来两支圆锥小角。

还有火车过隧道,花好人退,一切都在倒回,总感觉是李沧东看过侯孝贤《恋恋风尘》之后的灵感。一封信,夹带一颗薄荷糖,最后装得满满的一罐子。年轻女工表达爱意的方式,能呈给心爱之人的信物,也只是一粒又一粒,纯白,气味常新,能瞬间唤起清醒记忆的薄荷糖。就像《恋恋风尘》中,阿云买了一千多个信封和一千多张邮票,给阿远寄信。这是吴念真的真实故事,初恋情人叫阿真,他就起笔名:吴念真。

李沧东并没有告诉观众,这对年轻人到底拥有什么样子的深厚感情,山盟海誓还是铁骨柔情,令女方在临死前,还想着见初恋一面。她曾带着一些不安,还有羞赧的神色说,他的手很丑,但很温柔。他却装作坏人的模样,把手放在了另一个姑娘的大腿上摩挲,上下其手,完成了恶犬和魔鬼的变身。

爱情,一件过于戏剧的事情,李沧东却没有告知观众原因。

正如死。死是那么残酷的一件事,泰国电影《死于明日》电影行进的每秒钟,世界上都有人在死去,却很少有人会想去认真了解,到底有什么东西,在一个人的生命里狠狠践踏而过。

从主人公所作所为的许多事来看,他也是个人渣,暴力狂。愈懦弱,愈疯狂。他在韩国社会中,变换着自己扮演的角色,最后万劫不复,一无所有。

映后李沧东现场解释说,他是仿照普鲁斯特小说《追寻逝去的时光》的文学性(即玛德莲蛋糕,象征着生活记忆),以日常生活中太容易被忽略的事物,即薄荷糖,透过日常细碎,呈现角色的愤怒或悲伤,领悟感受那句“人生是美好的?”——一句来自他人日记的话,像是设问、追问,不断的反问。

无论是火车、照相机、薄荷糖、自行车、合唱歌曲,还是电视新闻,它们都以毫不起眼的方式,出现在了主人公的生命之中。这个崩溃自毁的主人公,他身体里的东西,早已慢慢死去。他渴望回到过去,让一切不要开始。他想回去,追寻旧时光。

诗人华兹华斯写道:

对于我,最平淡的野花也能启发,最深沉的思绪眼泪所不能表达。

玛德莲蛋糕: 普鲁斯特著名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如卷一《在斯万家那边》)中,玛德莲蛋糕或称“小玛德莲蛋糕”多次在文中出现。玛德莲蛋糕混合在椴树茶中的味道使“叙述者——我”回忆到自己的童年,因而成为青年马塞尔开始努力找回失去的时光并促成写作的催化剂。因此,玛德莲蛋糕也渐渐具有代表普鲁斯特(及其作品)与意识流小说含义的重要符号(标示)与象征物。

请回答2019

 6 ) 薄荷糖的味道

看完影片已经有一段日子了,但每当回想起《薄荷糖》时,心底总是会翻起一阵阵的酸楚。《薄荷糖》讲述的,是一个深受时代大背景所影响的个体的悲剧故事。
借影片的主角金永浩(薛景求饰演)之口,李沧东发出了他的疑问,“人生,真的是美好的吗?”多年后,在其作品《密阳》(2007年)中,我们能得到一个似乎是透着光明的回答,但在2000年的《薄荷糖》以及2002年的《绿洲》中,我们得到的却是截然相反的答案,“我从不相信幸福。”用电影社会学家来形容李沧东我觉得是非常恰当的,甚至可以加上悲观主义这个前缀。在他的作品里,残酷才是生活的常态及真相,而幸福和快乐则仅仅是现实的点缀和生活的变态。影片用倒叙的手法讲述了金永浩20年的成长历程,并鼓励观众从他人生中的一系列片段去拼凑出其悲剧的根源。虽然金永浩这一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但他作为悲剧个体的坎坷命运依旧让人扼腕不已。面在着人生的诸多岔路口,金永浩一次有一次地、主动或被动地做着他自己的选择,也正是这些选择推着他一步一步走向毁灭的终点。金永浩的人生本来可以很美好,但影片却将这些美好撕成碎片给我们看。根据影片的内容,金永浩的人生是这样的:1979年,金永浩告别初恋入伍参军;1980年,在光州事件中他误杀一位平民;1984年,他残忍地拒绝了心爱的女人然后和一个并不喜欢的女人结婚;1987年,这时的他已经是一位以残暴对待囚犯而著称的警察;1994年,离开警察队伍后,他下海经商成了一位社长,他的妻子出轨,他自己则和秘书偷情;1999年,生意的失败和家庭的破裂成了压倒金永浩的最后一根稻草,他选择了自杀。让我们来看看金永浩人生中的最后这一年。万念俱灰的金永浩买了一把枪,在他自杀前,他决定先杀几个仇人当垫背。然而,害过他的人实在太多,导致他自己也不知道杀谁是好。在这种看似无奈地荒谬背后,透着的是一股悲凉。如果说1999年他的自杀代表着肉身的毁灭,那么他心灵的毁灭就要追溯到1980年光州事件那个夜晚的那一声枪响。就在开枪误杀了一位平民的那一瞬间,他的灵魂就已经死了。之后,活着的他只是一具行尸走肉。
内心的痛苦和对自己的痛恨导致他不能面对自己心爱的女人,与她的纯真和美好相比,自己实在显得残忍而龌龊。因此,他选择了用伤对方的心的方式来放手——他当着她的面,用那双她觉得“很温柔”的手摸了另一个女人的屁股。其后,他和那个他并不爱的女人结了婚,并做了一名警察。执政当局的政策、工作环境的影响加之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合力把他变成了一架暴力机器。然而,暴力并不能使他的内心好过一些,相反,暴力使他在痛苦的深渊里日益深陷。金永浩很痛恨老婆养的那条狗,朋友问他为什么时,他冷冷地回答说,“因为它是一条狗”。事实上,他表面上痛恨的是狗,实际上痛恨的则是像狗一样的自己。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但这对于他们本就不幸的婚姻毫无帮助。老婆和别人出轨,他自己则和秘书乱搞。生活中的种种都已不能使他早已麻木的灵魂之水再泛起哪怕一丝的涟漪。随后,经商失败,家庭破裂,特别是在得知心爱的初恋也已经去世的消息后,他更是万念俱灰。这个世界上从此再有没有人值得他去关心,也再没有值得他去真正关心的人。在金永浩的内心中满溢着的只有痛苦,在这样的情形下,死对他而言反而是一种解脱。于是,在1999年的一个下午,在哭喊着说出人生中最后一句话之后,金永浩和迎面而来的火车撞在了一起。他留下的那句最后的话是,“我要回去。”事实上,他再也回不去了。不幸的人生是由一系列的不幸组成的,而不幸又是由错误的选择造成的。那么,对于金永浩而言,这一系列错误选择的根源在哪里呢?也许,这得追溯到1979年的那一次郊游——就在那一天,阳光灿烂、山花遍地、溪水淙淙、伊人如斯,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美好得是那么的不真实,以至于金永浩情不自禁地就流出泪来。
如果说在金永浩充满悲剧的一生中有什么东西是美好的,那大概就是那些乳白色的、吃起来清凉而甜蜜的薄荷糖了吧。对于他和她而言,薄荷糖就意味着纯真而美好的爱情。

 短评

倒叙真是一种悲伤的结构。

7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4.5。相比看《芳华》的我们,我觉得还是看《薄荷糖》的他们会更幸福一点。伤口谁都有,但有人在释放中留下伤痕,有人扭捏着整出了疤。(21.1.12追加:有关“人生就是一场巨大的后知后觉”。)

9分钟前
  • Ocap
  • 推荐

极好的文本,极好的表演。李沧东对于男权社会有着极为精准透彻的拆解。“薄荷糖”既是指代又是比喻,也许每个男性在踏入社会之前都是一颗清新的薄荷糖,但是进入社会后,也就是影片中薄荷糖从饭盒里掉落、被踩碎开始,男性最终在男权机器的塑造下终于成了男权社会所定义的“男人”——成了手上的一把屎。李沧东把男权机器的塑形分为了三个阶段:军中的权力霸凌、政府的特权享受、资本的私有物化,三阶段过后,男性彻底与男权社会结为一体。亚洲金融风暴的来袭,既是对男权社会的打击,亦是对连为一体的男性个体的摧毁。回过头来才终于意识到自己从一颗薄荷糖变成了一坨屎的男人,身在男权秩序之中但毫无反抗之力,最终祈求于时间的怜悯,于是有了《薄荷糖》,不如说影片本身就是一种忏悔式的想象。

11分钟前
  • 唉唉唉德华
  • 力荐

5.0 我覺得李滄東的幾部電影裡面這一部是最好的一開始我認為綠洲更棒 但實際上卻是這部最感動我 向後跑的人 向前進的火車 後退的時間 所有細節,將結局推向一個點。

14分钟前
  • 大佑
  • 力荐

李沧东代表作。影片展现了一个纯真善良的文艺青年由于社会的戕害和性格弱点堕落至暴虐冷漠并走向毁灭的过程。横跨20年的纯倒叙片段,留白与呼应恰到好处,当时间和记忆如倒着行驶的火车从绝望回溯至希望,心酸也变成了痛彻心扉的泪水。薛景求的演技惊为天人,哀婉配乐和长镜头都做到了极致。(9.5/10)【2021.6.13.SIFF大光明 4K修复三刷】依然有不少新发现,动人性亦不曾减少。每句歌词亦都有所指涉,与人物经历及对命运的诘问相契合。各种细节上的呼应,实在精妙,包括手的意象。许多地方既有现实性,也都可以读解为象征或隐喻,贯穿始终每段形式各异的火车与薄荷糖无需赘言,骑自行车绕圈和受伤的腿脚都意味深长。除火车倒行的过渡段落外均无画外配乐。最后的定格+渐强的火车声,你甚至可以将全片读解为一种濒死体验或死前的脑内小剧场。

1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痛苦像刀一样残暴冰冷,一刀刀狠狠捅在你的心上,捅在你的肉上,捅得你一次又一次趔趄蜷伏下去无法起身。有的人因所经受的痛苦逐渐慈悲,有的人则被痛苦教训成一条恶狗或变异为一撮病毒。有的人在凌虐之下与上帝决裂,有的人最终妥协与生活和解.李沧东借金永浩之口一遍遍质问:你,真的觉得,人生美好吗?

21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结尾时男主人公那张对着春光流下幸福的泪水的脸,有一种在记忆中未曾微弱下来的光泽感。因为之前有太多罪恶与创伤已经被剥离过了。像一株老笋,把坚韧枯皮一层一层地剥,直到剩下最里面的那颗新芽。它明亮脆弱得近乎像一束光芒。它是电影终结时的那张脸。

24分钟前
  • JulyChan
  • 还行

李沧东,你是位真正的诗人

28分钟前
  • 枯川满
  • 力荐

这个倒叙结构太赞了(尤其再加上这个倒开的火车)!一层一层深挖好似心理分析,挖到最后竟然是光州事件!马上片子变五星啊。

30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无论是从体量上还是内容上讲,大概都是韩国的霸王别姬吧。结构实在是太有意思了,如果完全正叙倒也可以,但就是缺了这种“揭示”的味道。谁能想到层层性格外壳被剥离之后,里面竟然是那么鲜活、那么纯洁、那么善良的一颗跳动的心脏!如果警察政府把人变成魔,经济又把人变成鬼,那么什么能让人成为人呢

31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一部属于社会雄性的电影:光州事件展示了政治驱策对天性与梦想的绞杀,误杀女孩意味着体制中不经意或不得不犯下的罪孽。我们在腹黑无际的名利场中笑里藏刀割腥啖膻,为达目标不断扩张手段与代价的疆域。如果无力或无心于拷问与反思,美好的事物将被我们亲手戕害殆尽!此时此心,得见此片,此生幸甚!

33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力荐

1.他是多么温柔的一个人啊,温柔到不愿自己沾上血腥和污秽的手染指于她,温柔到会因为美好的心情而落泪;2.什么人生啊、爱情啊,通通在铁轨上被碾得粉碎;3.后半程看得好压抑,男主演技太厉害;4.洒落的薄荷糖,被士兵踩碎,那或许也是我心碎的声音。

35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感觉如《诗》,李沧东的特质也很明显。 七个片段,男人的一生。我们是如何一点点丢掉善良和本真,如何一点点学着面对残忍和残忍。 那一刻,是长大。已经成人何其悲哀的现实。

36分钟前
  • Mmm
  • 推荐

用一个人的一生反映韩国近代社会二十年的变迁。薛景求真是个好演员,看得人撕心裂肺的,一段段倒叙不觉得老套反而格外难受。人的命运到底会不会因为一个瞬间而彻底改变呢,就像火车轨道的岔路?终于看到对胃口的韩片了,整体的文学气质真是必须赞

41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幻肢:失去四肢的人所产生的幻觉,就像失去的四肢依然附着在躯干上。——这便是李沧东的无情之处,那些永久的残缺,是哪怕倒带放送都无法追回的。残忍的是时间,也是自我。

4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这完全是一部对福柯《归训与惩罚》的致敬,主人公由权利极端分化的军营到社会的普通人,再到施行凌驾于肢体权利之上的残暴警察,再到一无所有穷汉。社会啊就是一个巨大,有严格纪律的机器,人在怎么折腾都得归训于这种制度,不管主人公在怎么惨,都不可能归结为命运,他只是一只迷失在权利阶级里的盲兽

46分钟前
  • 乔大路
  • 推荐

Intro to Korean Films的课上看的,老师讲解时说的演员罗马音名字,看豆瓣才后知后觉发现是薛景求。好帅…后来老师放光州事件的纪录片,大家闹哄哄的,一向温和的老师暂停,严肃的说“希望你们能够把他们(纪录片当时的韩国人们)当成你们的父母兄弟姐妹,认真地观看。”

47分钟前
  • 無機酸
  • 推荐

#重看#我的人生是怎样一步一步毁灭的。倒叙式结构并非全然刻意炫技,而是一种深挖的悬疑,一定会有深层的病因导致从根子里朽烂,于是在叙事闭合回环处看到政治气候与体制钳固是如何将一个曾充满理想和纯真的鲜活个体碾磨到腐烂破灭,「薄荷糖」见证了整个人生走向最黑深处;更是韩国二十年间的编年史,隐约可见某种暴戾自毁式的国民情绪,个人在时代车轮被碾成齑粉,光/州事件的延宕回声穿越了历史的迷障。哭惨的两幕:来到她的家乡,经历同一场雨,以她之名呼唤着身旁的陌生人,用破碎的悔意和怀念埋葬自己;青春作伴的野餐,他们满怀憧憬着仰望天空,“我不相信你能猜对我们的结局”——“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5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所有东雅人看完要哭泣的水平,国家的暴力碾压过个人,暴力创伤里夹缝生存的暴民,只拥有暴力的语言,毁了他人生的混蛋到底是谁

51分钟前
  • 散步之年
  • 推荐

第一次这样看完《薄荷糖》你只能知道所有一切的原因,李沧东真正伟大之处是当你在脑里重新回想一遍的时候,才发现人生竟然是这样慢慢变成你完全想象不到的模样。

52分钟前
  • 布丁安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