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摇晃晃的人间

记录片大陆2016

主演:余秀华,周金香,余文海,尹世平

导演:范俭

播放地址

 剧照

摇摇晃晃的人间 剧照 NO.1摇摇晃晃的人间 剧照 NO.2摇摇晃晃的人间 剧照 NO.3摇摇晃晃的人间 剧照 NO.4摇摇晃晃的人间 剧照 NO.5摇摇晃晃的人间 剧照 NO.6摇摇晃晃的人间 剧照 NO.13摇摇晃晃的人间 剧照 NO.14摇摇晃晃的人间 剧照 NO.15摇摇晃晃的人间 剧照 NO.16摇摇晃晃的人间 剧照 NO.17摇摇晃晃的人间 剧照 NO.18摇摇晃晃的人间 剧照 NO.19摇摇晃晃的人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2 20:25

详细剧情

  余秀华,一个农村女性,从小患有脑瘫,在2015年成为中国最有名的诗人。她写出《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强烈的情感与欲望引人注目。20年前,余秀华的母亲将懵懂无知的她嫁给了一个比她大十几岁的陌生男人,这段形同陌路的婚姻成为她一生的疼痛和遗憾。余秀华写诗,试图与自己的命运对话,写残缺的身体,写她对真爱的渴望。随着余秀华的成名和经济上的独立,她想通过离婚来重新掌控自己的命运,结束这段没有爱的婚姻。然而她的老公强烈反对离婚,她的父母和儿子也并不支持她。更糟糕的是她的母亲被检查出患有肺癌,余秀华面对的阻力越来越大,她能实现自己的心愿吗?  该条目为纪录长片,有别于纪录短片《一个女诗人的意外走红》,标记前请知悉!- 豆瓣电影团队

 长篇影评

 1 ) 余秀华:摇摇晃晃的人间里只想活给自己看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人生多别离

“有年轻人居然是不写诗的?我难以想象。”李诞和许知远吃饭的时候这样说。

他难以想象年轻人为何不写诗,我难以想象为何一个说着“开心点,人间不值得”的佛系年轻人会对其他年轻人不写诗这样耿耿于怀。他发微博,推荐大家看完整版的《十三邀》,以免被剪辑版呈现的效果误导,他在意大众的眼光,他写诗,他“活给别人看”。

“活给别人看”也是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中余秀华的母亲反驳她时说的话。余秀华想要和结婚二十年的丈夫离婚,她母亲强烈反对,这是余秀华那首《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在网络走红的半年后。

又一次在饭桌上说要离婚,她质问罹患癌症的母亲:“你是活给别人看的还是活给自己看的?”,她母亲毫无犹豫:“活给别人看。”

而在余秀华看来,爱情极端重要。2014年到2015年间她的诗中“爱”字出现了140次。出名后她去香港参加节目,她坦言:

一个女人没有爱情就是巨大的失败。那种真爱、肉体和灵魂,我从来没有经历过,爱情离我太遥远。

“你现在甘心了吗?”主持人问。

不甘心。

那时,她还未和丈夫离婚。每次和丈夫尹世平说起这个打算,他丈夫总会百思不得其解他到底哪里做错了,这二十年挣钱养家,抱着对残疾人的同情和余秀华在一起,余秀华还要什么?

余秀华甘心的是做一个“荡妇”。她不要当中国的狄金斯,不要做自己能力之外的对残疾人的关爱,她会对坐在她身边参加余秀华诗歌研讨会的男人赤裸表白,甘心把出书赚的钱都给丈夫只求一个离婚。

在余秀华眼中,出名后的离婚愈发艰难的同时也因“有钱能使鬼推磨”而变得简单。她怕很多事,大多都是爱情里的,她怕自己无法承受把所有的爱都给同一个人后带来的不可预料的后果,也怕人们会议论她有钱了就把丈夫踹了。

但她还是选择了活给自己看,距离二十周年结婚纪念日还有十天的时候,她和丈夫离了婚。拿到离婚证的时候,她一路都在笑着,“真好,结婚二十年还可以离婚。”

“你高兴吗?”导演问尹世平。

有啥子高兴的。我还有气(生气)”。

余秀华指着同样笑着的尹世平说:

你看他笑成那样子,还不高兴?

领完离婚证的当晚,尹世平搀扶着余秀华走过石子路,她曾在诗中抱怨丈夫嘲笑泥泞路上摔倒的她,为这些细节的伤害感到愤怒,而对这个“说话不清楚,走路不稳,狗屁不是的女人”来说,这晚的搀扶,可能是她离爱情最近的一次。

李诞说年轻人不写诗,横店的中年农妇余秀华在写;食指说她不关心农村疾苦,可她就是苦痛本身。再看她的诗,文字都有了她不清楚的发音和不稳的脚步,周围是啄食的鸡和夏季的风。

如果不是诗出了名,余秀华可能就只是深海下忍受无聊婚姻的普通的残疾人。诗改变了她,改变了她的家庭,也许也在以某种方式改变着读过她的诗的人。

只是不是没有代价,不是没有更多的“凄凉”,靠在城市酒店窗户边的余秀华,依旧怕很多事,很多的热闹都和她无关。只有和母亲的争吵还真实,被说冷血,再回击,余秀华仍然在和生活抗争。

只是最后的最后,像余秀华说的,对一个人来说,领奖不能带给她长久的欢乐和愉悦,而爱情,仍是她求而不敢得的东西。

和丈夫离婚,母亲病逝,夏季的风中,余秀华穿着带圆点的黄色连衣裙和绛紫色的凉鞋,卖力搬动肌肉组织语言写诗,摇摇晃晃的人间,诗是她的一根拐杖。

· 有意思的一点是,纪录片选用的配乐之一是电影《机械姬》的插曲Ava,海报和专辑封面也有几分相像:一个是裸女侧卧地上,一个是机械姬侧卧地上。

 2 ) 从“透明”到“不透明”

纪录片应该起到去蔽的作用,让观众从原本不太清楚的话题中获得一些知识。这种对世界认知的增进,既可以是知性上的也可以是感性上的。不然,一部随随便便拿着摄像机到处拍下的“乱象”在稍微剪辑后也能够成为作品?这显然不对。正确的看法应当是在主题与内容外,还有一种美学上的深思。有些纪录片确实未曾对整个世界的乱序做出合理安排,但却在表现手法上让我们感到耳目一新,这对观众来说仍然也是一种收获。只有那种既无法在内容上增进我们见识又无法在形式上让我们感受到新东西的所谓“纪录片”才是不值一提的。

《摇摇晃晃的人间》不仅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相当有戏,可就是太普通了。从内容上看,我们明显能发现在影片所呈现的内容背后有着一个巨大素材库,这个素材库看起来应该可以生成数部纪录片的样子,但导演最后剪的落脚很随意,无非是对信息点进行排布(那些空境有何意义?)。这又涉及到形式问题:没有一以贯之的戏剧点(除了离婚这件事),没有深入人物间的情感关系(非常表层),没有拓展背后深层次的现实原因……这些是我们应该指责的。但我们又发现一旦做出如此判定,根本原因也就暴露出来了:在于余秀华这个人物本身就有的悖论导致了整部纪录片流于平淡,至少未能背负起她的噱头和名声。

如果说这一切都在考虑将余当作普通人来塑造,那么看完全片发现的恰恰是余秀华无论多普通,都显得与众不同。这得从她本身的境遇说起,贴在这位女诗人身上的标签已经太过分明:脑瘫、农村妇女、女诗人。这三个组合无论咋组合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脑瘫决定了她思维不健全,农村妇女说明她知识水平不高,女诗人却又拔尖地将其推向极少数人的圣殿。可以说,余秀华的存在瓦解了诗的神圣性,或者写诗行为的神秘性。而这很可能是作为观众的我们在观影之初就带上的疑问,是希望影片能帮助我们解决。因而,如果我们能在这部纪录片中真的看见余秀华如何写诗的行为,或者拍到了能够将农村妇女与女诗人这两重殊异身份联系起来的画面,我们很可能会心满意足。但事实没有。

《摇摇晃晃的人间》失败之处也正在于此。对于一位表里如一毫不做作的人,无论再怎么深入挖掘也是挖掘不出东西的。止步于此,只记录参加公众活动和与家人共同的生活,我们又发现女诗人在这种境况下表现一致,没有明显差别。这种“透明性”在我们观影之初其实已经具有,脑瘫已经说明了她思维的简单,女村妇女说明了纯粹,女诗人说明了她清高。而电影所呈现的与我们预期中未有太多差别,使得观众重新陷入一种“不透明”中,我们会怀疑:是导演没有拍出余秀华的独特性呢,还是说她确实就是如此平凡。这里,我们又回到了那个问题,余秀华身上最根本的一点在于她的诗歌才能,而这不是通过念几首已经完成的诗作就能呈现的,整部影片不去挖掘这点却在其他地方做文章,不仅让人觉得导演水平不够,而且将新一重阴影笼罩于余秀华身上。

当然,影片还是拍出了一些东西。比如对离婚这件事,就很能见出余秀华个性。如果她身上的三重身份少却了女诗人这项,她鲁莽的离婚举动就会被认定是愚蠢和自私的,就像她的母亲认定的那样。人们可能会觉得她脑子不正常,竟然为了所谓“自由”就抛却了相伴二十年的丈夫,这还不在于伦理道德上的考虑,而是别人的目光(离婚总还不是一件好事)。可是,正因为余秀华身上展现出来的让人匪夷所思的写诗才华,我们便不再将其当常人看待,而脑瘫也被升华为一种能突出写诗才能的必然遭遇。因为自小残疾,上天便额外给予了余秀华另一重写诗的本领。她也从立马生理上的边缘人物转换为精神上的边缘人物,两者实则有着本质区别。对这一点,影片基本未曾探讨。因而我说,原本“透明”的余秀华变得“不透明”了。

 3 ) 诗歌啊诗歌

以前读过几首余秀华的诗作,给我的印象是略有意境,但又显矫情,加上媒体冠以的“脑瘫”“女诗人”“睡你”等标签,总觉得隐隐不适,也就没有过多关注。观影的目的也多半是出于猎奇。



其实从故事看,电影取名叫做“余秀华离婚记”也未尝不可,讲述的无非就是一个农村妇女,因为残疾,被迫嫁给又老又丑的“倒插门”,过着艰苦的生活以写诗为乐,忽而一夜因诗成名,被各路媒体消费炒作,却又经历母亲重病,然又不顾母亲劝阻,毅然用钱踹掉结婚二十年的年迈丈夫的《故事会》首页故事。





诗,是个转折点。

从第一幕开始,她摇晃着走在麦田里,旁白是她摇晃的声音不徐不疾地念着“我很满意在这里降落,如同一只麻雀衔着天空的蓝的穿过”(《麦子黄了》)

刷的一下,眼泪就下来了。

一个小小的可怜女子的痛苦,在苍茫的土地上,经由诗歌放大,如一石激起千浪。这共鸣的“始作俑者”收获了名和利,收获了所谓的同情,一切似乎都不一样了。



“所以我一次次按住内心的雪

它们过于洁白过于接近春天。”

(《我爱你》)





诗,无济于事

余秀华的母亲说:“我不佩服她(余秀华)写诗成名这一点,我最佩服那些生活圆满的人。”

这狗血的生活,你尽管嬉笑怒骂也好,浅斟低唱也罢,它就在那里,终究难逃。那是人生中无法与人言的”十之八九“,是压在西西弗斯身上的石块。

时至今日,余秀华的博客上也不过尽是些廉价的同情,愚蠢的诋毁,还惨杂着下三滥的求爱。大众媒体吃肉蚀骨,现在剩的是蛆苍,总有消费完的一天。



我身体里的火车,油漆已经斑驳
它不慌不忙,允许醉鬼,乞丐,卖艺的,或什么领袖
上上下下
我身体里的火车从来不会错轨
所以允许大雪,风暴,泥石流,和荒谬

(《我的身体里也有一列火车》)





诗,一个梦

电影中反复出现鱼这个意象,其中一幕中在雨后的荷叶中,一条鱼在荷叶所积蓄的小小水洼中努力呼吸,苟延残喘。痛苦是必然,结局显而易见,正如余秀华的前夫对鱼说”它(鱼)就该死“。

余秀华:你要理解生活,你要明白它,更重要的是你要甘心。

导演:那你甘心吗?

余秀华:“我不甘心。”




如何在如此的浩荡里,

找到一粒白

住进去?

(《麦子黄了》)





只不过,这一汪荷叶之水,虽然好像是余秀华的一个梦,

其实,

也是我们的。

2017年9月点映场的《摇摇晃晃的人间》,座无虚席。

 4 ) 向死而生

海报

KK,

你@我说喜欢我那句诗里的暴烈情绪,瀑布汗。其实写的时候根本没想那么多,只是个梦的记录而已。心目中好诗的标准其实很模糊,但起码该是有意识的非商业化的创作,不是简单的长句分行,并且,有一个让人过目难忘的核。

前一阵子,《夜行》终于面世。自己设计了封面,那只浓黑夜色里望月的猫也算种自况。终于在这摇摇晃晃的人间刻下了一点痕迹,可自己仍是一只为生计垂头喘息装疯卖傻的猫。诗人,这个桂冠从来没敢想过,更没料到它会给自己带来困扰。

最近遇到的所有人,熟悉的和陌生的,都会语气古怪地叫上一声“诗人”。大多数人事实上对诗毫无兴趣,敷衍的客套和虚假的恭维过后只好问上一句“卖得如何”,这个问题比在食堂里当众背诵代表作还要尴尬。极少数人听上去满怀恶意,询问这些诗是不是利用了加班时间和酒局的间隙挤在纸上的,只能苦笑不答。写诗的人在许多人眼里病得厉害,但即使自戕,也不需要别人递来毒药。

还有极少数人——比如你——会真诚地提到某个句子,这才是唯一的一点荣耀,就像自己的孩子突然遭到赞美。

点映现场 偷图

想到笑起来面庞抽搐的余秀华,只要有读者提到她的诗,即使是那句被嚼烂了的“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她脸上的皱纹都会毫无节制地荡开。

诗人,这个于我而言尴尬无比的称呼对于她,是唯一的救赎。或者反过来讲,在诗人几乎沦为纯粹贬义词的今天,她的出现像个扭转乾坤的女娲。

前一阵她来如是书店做活动,没去膜拜,虽然确实曾被她的诗句深深吸引。有些句子太真太好,剩下那些雕琢显假的,也秒杀许多著名诗人强迫别人赞美的代表作。

她的消息不断灌入耳朵,不同于《他们在岛屿写作》中对王文兴一天几十字的自虐式写作过程、周梦蝶修行般的文学生涯那种充满了尊重的展示,关于她的报道主题总是猎奇。出卖苦难这件事情总让人难以接受。

好在,她并不在意被贴上一切标签。残疾、“放荡”和“看上去无害”的特质为她提供了一条横行于日常文学圈外甚至体制外的缝隙,而她自己从不克制出走的渴望。门很窄,但走出去的愿望太强烈了,就像被压在五指山下的猴子,等了五百年才捞到一根救命稻草。出来了,天下就是她的。

陈导和康导非常想看余秀华的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于是开启了“众筹点映”这个神奇的模式。不必依赖院线,只要发起人的欲望够强烈,纠集到近百个同类,星级影院的大银幕上就出现了嘴歪眼斜的她。逃出来的余秀华成了高光女主角。

片子的某些画面很美,为了表现一个弱势身体和强势灵魂共处的纠结对立,用到了许多表现手法,几乎不是暗喻而是明示。非要讨论技术,它几乎包含了纪录片能够犯下的所有错误,不过余秀华这个人似乎本来就集人间瑕疵于一体,迷失的影像和谜样的主角居然达成了另类的和谐。

余秀华的世界有两个。

一个是“活着没意思”的家庭层面。气质迷样“高贵”的濒死母亲和忍辱贪财的奴性丈夫,这些配角在片子里被压得很扁,乡村生活遮掩下,他们被主角的光芒碾碎成背景的尘埃。她作为一个与庸常村夫格格不入的女人,一个不被廉耻心羁束的女人,在现实中的称呼只会是怪胎、婊子和精神病人。遗憾的是影片放弃了深挖,只是完善着大众需要看到的走出孤独与困境的坚强女性形象。

另一个是轮转不停的光鲜秀场。虽然那些耍猴般的场合尴尬而悲哀,但她居然压得住台。也许是因为已经被围观了一生,比起那些恶意的、嘲讽的、怨毒的目光,浑浊的镁光灯已经提供了足够的温暖和表达自由,哪怕它虚伪而短暂。不过KK,回想起来,哪个我们喜欢的伟大诗人和剧作家不是被误解和嘲弄一生后才真正不朽的呢?

这片子貌似正统,观感却古怪而难以言喻。就凭这点倒也值得一看。

这几年诗歌搬上银幕的例子印象最深的还是《路边野餐》和《星际穿越》,前者让人不得不承认世界上有些诗意的东西自己永远无法触及,而后者强迫你面对着宇宙和全人类的命运大声朗诵诗篇,很有意思。

这部片子里也有多处“强引”了余秀华的诗句。

近来读她的新诗越来越没有感觉了,也许并不是她越写越糟,而是原始震撼过后摸准了她的痛处。其实大多数诗和诗人不可评说,只有个人喜欢与否。如果不是为了凸显自己,人们为何要去评判可怜或者强大数倍的人呢?她自己在片子里也说了,并不认为自己的诗值得研讨。

人类不该生活在黑暗森林里,不必那么急迫地绞杀冒头的同类。

那天在沐着落日余烬的山顶,本想作诗纪念的我们哑口无言,最终决定成立一个教海星爬山的组织,也许那会是一个伟大的诗社。

也许我们和余秀华都是向死而生的海星。

小米

 5 ) 皑皑雪地间的一抹红

在众多文学体裁、流派中,诗歌通常是最易被忽略、误解乃至边缘化的一类。这一古老的艺术样式,从诞生伊始便紧密附着于人们的日常情感与对自然万物的探索之上,从而孕育出特殊的魅力,能将浩瀚思绪转译为数行精练的文字,却因散文、小说等文体风靡,加上过度的精英化主张,生存空间屡受挤压,一度濒于衰微。

当文学市场日趋荒芜,现代诗的发展无疑让人们看到一丝曙光,继而被委以复兴诗歌传统的重任。所谓“传统”,并不等于竭力矫饰、讲求格律严整,而是与自我心灵的对话,和蛰伏于诗行之间,无数亟待解脱的灵魂。

对余秀华来说,诗歌便担负着这样的重量,仿佛一根拐杖,支撑着她脆弱的身躯,在摇摇晃晃的人间去寻找、记录和表达,令压抑日久的情感渐次涌出。如果说命运曾数度将她推入泥潭,诗歌存在的意义,便是在她原本逼仄的精神世界里,悄然开了扇窗。

从她的诗中,人们读到的是一个的饱经风霜的农妇,和她内心的动荡不安。而纪录片独有的影像风格,则令文本大幅度地视觉化。从第一个画面落在金黄的麦田上开始,场景不断流逝,和填充空镜头的诗句一道,拉近了观众与那片土壤的距离:荷塘,家禽,收音机飘出的声音……让人目睹一个地理与思想同样闭塞的山村,如何在囚禁诗人自由的同时,哺育出让人惊艳的才华。

这种才华的奠基,往往与痛苦相伴。范俭将镜头贴近余秀华和她的家人,似在渲染一种静默的张力。生理残缺,家庭穷困,破败的村庄,共同为她的生命刷上一层悲凉的底色。而诸如网兜中被困的鱼、掠过天际的鸟雀等,则与诗歌中神秘的乡村意象相契合,既折射出诗人坎坷的身世,也为其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激发出文字中蓬勃的生命力。

网络空前繁荣的时代,每个普通人的意外走红都能迅速升级成大众狂欢。从余秀华到范雨素,每当草根文学引发热议,其内涵往往背负着被放大乃至曲解的风险。一方面,广泛的群体偏见使她们备受关注,然而也正是新媒体自带的话题性,将人捧上神坛,转而以意想不到的手段,无情伤害、消费着她们。

在纪录片中,一夜成名的余秀华说:“我现在感觉很惶恐,好像不知道命运在把自己往哪个方向推,推得这么高,会不会突然掉下来。”

以那首标题醒目的代表作为拐点,命运在她身上开始了一场特殊的实验。沿着这一轨道,影片后半段,摄像机跟随她出入各大颁奖礼、座谈会,窥见其心境变化。有趣的是,不论文化界的专家学者,还是阅历浅显的学生群体,在和她的接触中总不免染上几分猎奇色彩。伴随讨论持续升温,有关创作者的轮廓被逐步抹除,仅剩下一对引人浮想的词组:脑瘫、情色、农妇。

对于信息过剩的社会来说,标签与被标签早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而在余秀华看来,所有标签都是错误的,带着一种歧视。她毫不在意外界给自己粗暴扣上的帽子,即使曝光度陡增,面对媒体贪婪的注视,仍然率性直接,不惮于流露真实面。挡在她与围观者之间的距离,自然远非一本诗集的容量。

这或许恰是对“诗意”二字最为浪漫动人的注解。和电影《帕特森》中文艺的公交司机一样,余秀华写诗,目的不在于喂饱读者、取悦大众,而只是吟诵个人的生命经历,化狂风暴雨为涓涓细流。作为日常经验的总结,这类创作注定有别于书店里外观精致的畅销书,不具有被公开表演、展示的可能性。因为那些隐秘而深沉的情感,从来只属于作者本人,哪怕技巧再朴拙,语言再粗粝,内在的滚烫与真挚却拥有超越一切的力量。

以诗歌为工具,她捕获了横店村的田园风光;以写诗为契机,她从渔网中挣脱,逃到了外面的世界,尽管那儿充满广阔的未知数——正如岸边陌生的海浪,可她仍挽起裤管,带着新生的好奇,在晃荡中努力维持平衡、把握方向。这些沿途不期而遇的馈赠,又或是幸运,都源于最初对诗意的那份向往。

纪录片末尾,余秀华坐在电脑前,颤缩着手指敲击键盘,看一个个灵感的音符跳进屏幕,犹如把体内沉睡的激情一点点挖出。而全片最让人难忘的一幕,是她身着红外套伫立于漫天飞雪中,那抹耀眼的红色,正如她心间燃起的炉火。当被生活的铅坠拖着缓缓下沉,还好有诗歌这双翅膀,让她与干涸的池塘作别,飞往自由与爱的栖息地。

那一刻,她远离了所有灯光和掌声,远离了似是而非的争议,如一株麦穗般,谦卑地弯下腰,结出了最晶莹饱满的颗粒。

 6 ) 吃了人家的奶,要认。

我都不想援引范俭接受媒体采访时候说的那些思路不清话。 从今往后,我只想说制作和想法真的迷人的片子。这种没把自己脑筋捋明白的影片错过了也不可惜。 技巧性的东西,就不多说了。 新闻出身的这些导演,构图不行、全靠特写来凑的歪风什么时候改改。既然要做你自己说的“纪录电影”也要训练一下对颜色的敏感吧。虽然范立欣拍东西空洞无物,但是这个构图和色调还是值得范俭学习的。

说几点。第一:余秀华需要舆论的支持吗?她是不是你范俭镜头下一朵“脆弱”的娇花?——在我看来完全是她坚强的羽翼蔽护了范俭的相机。而范还在那里愚蠢地强调余的”清白“、“干净”和“害怕(海边那一场戏)”。余在婚内是有文明于县城的丑闻的女性,她热烈地追求过一个男播音员甚至使对方不慎烦扰。她如果珍惜绝无争议的清白,也不绝不敢写出那样的诗。她根本不惧丑闻,相反她已经坦然接受情欲对她中年的、自主的、日益强大的身体做出声势浩大的召唤。 她不是海边怕浪的农村妇女。她是一步一步临岸的潮汐。

 第二:导演要认清谁是这个婚姻里真正的弱者的事实。 余秀华的前夫、上门女婿尹世平才是。他不是余通往幸福的屏障,因为这故事里并没有第三段感情啊。前夫才是是这段婚姻里从始至终的弱者,一开始是上门女婿,最后是被遣散的丈夫。他是余秀华母亲给女儿的礼物,虽然比不上大明宫词里的武则天送给太平公主的薛绍,但其间包含着的这种经济实力裹挟下的爱和武则天母女之间的那一种,也并无不同。农家院里这对乡村母女的强大完全被忽略了。 非要用肺癌、眼泪去解读母女。范俭花了三天读余的诗,没有读懂为什么余诗里写母亲的“乳房比自己的大”。

第三:我最佩服余,是范像个小情人一样、乖乖地牵着她的手从观众席步上台前。与其说范把镜头投向了一个“醒来的残疾的农村妇女”,不如说一个女诗人,一个网红用自己在社交媒体的名气和影响力,婉转的捧中国纪录片戏园子里的一个小角色。 大女演员捧小男导演的场,大概才是这部纪录片最深不可言的核心。 映后,范俭答观众问,说了句俏皮话,大概意思就是他和余秀华没有性的关系。我觉得这就很没有情商了。 秀华给你范俭的恩情如同这海报上的玉体横成。 吃了人家的”奶“,要认。 睡不睡觉不是大家想问的,动机是什么自己回头要想想清楚呀。

 短评

实际上,之前对余秀华完全不了解,大概也只听过这个名字。在上海电影节看了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才对这个人的认识稍微清晰了一些。相比她那些诗,更愿意看属于生活的那部分,那些日常的对话,同样充满诗意,个别细节看到好一阵感动。能找到一个帮你暂时忘记身体缺憾的方法,其实挺开心的。

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很有魅力的女人

11分钟前
  • 圣墟
  • 力荐

余秀华在片子里自己都说,作为残疾人想让自己表情在说话的时候自然一点,摄影还给这么多面部大特?很明显导演是带着意图在拍,点映后的小短片里把余秀华和她母亲称作“角色”,角色是可创作的,她俩可是活生生的人呐

15分钟前
  • madaoooo
  • 还行

不得不说,导演选余秀华这个题材,就等于拿到一张致胜王牌了。什么表现手法啊,什么剪辑技巧啊,在余秀华耀眼的个人形象下都变成了小儿科。这个女人太纯粹鲜活了,泼辣热情得像一盆开水,恨不得从大屏幕里泼出来。办完离婚后的交谈及搀扶走夜路的情节挺动人的,没了婚姻束缚的两个人反而亲近了好多。

17分钟前
  • 李濛Lemon
  • 推荐

点映见面会:1、主持人:“您觉得这部纪录片拍的是真实的吗?”余秀华:“我觉得你作为一个主持人问出这种问题就很不专业,作为一部纪录片不真实还叫纪录片吗?”2、观众提问环节,某观众说了大概800字的观后感后,余秀华:“我觉得你这个问题有点过于长了。”

21分钟前
  • -
  • 还行

我要嚼一点具体的苦,才尝到活着本身的甜;我太不同了,所以能看到凡俗是多么幸福。

25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余秀华怕风怕水,怕六十岁还没跟尹世平离婚,怕被命运甩下来粉身碎骨;她又不怕脑瘫不怕蜚语,不怕被说成荡妇,不怕背负义无反顾凋残的孤独。她是渔网网住的小鱼,婚姻是网兜,困住她扯淡的人生;她是荷叶的一尾游鱼,诗歌是空气,让她不至于窒息。她臭骂我草破鸡,却有着给范俭念诗的孤高浪漫的灵魂。

28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摇摇晃晃。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苟且。你摇摇晃晃来到人世间,身体里的火车却不会错轨,允许大雪、风暴、泥石流和荒谬。有时你是生活的一条狗,有时生活是你的一条狗,出名要趁早,诗印成了钞票,才能和眼前的苟且离婚

31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犀利又不失温情。范俭的镜头语言真好,作为一部纪录片,拍出了诗性,也把现实的荒谬剥了个透。映后见面会差评,15分钟,没有观众提问,还花了很多时间给guest。7月2号开始全国点映,导演说会再来上海。

35分钟前
  • 深津奈留
  • 力荐

从文字的掌控力中长出了对生活的掌控力。

38分钟前
  • vic
  • 力荐

太棒了!范俭是少有的在纪录片中有如此生动的电影语言的导演。余秀华在他的镜头前展现出了自己的不同面,一会儿是那么幽默、一会儿又是如此无助,一会儿是如此渴望爱情、一会儿又是这样孤单、凄凉。有很多人看余秀华带着一种健全人对残疾人的俯视,其实不得不说余秀华比你我、比大部分人都活得更明白。

41分钟前
  • 奶奶徐
  • 力荐

对这部电影倾注的感情,早以超越了电影本身。希望我们都能在摇摇晃晃的人间里坚强地生存,骄傲地绽放。

46分钟前
  • toska
  • 力荐

非常好,推薦。朋友在籌劃四月底到五月初在美國西岸幾個大學的放映、座談,朗誦會,導演和余秀華都會來,能去的可以留意下。Stanford, Berkeley, UCSF, UCLA有場次。

47分钟前
  • 不啦叽
  • 力荐

只有一个问题:摄影机的介入究竟有没有可能影响到了余秀华的选择?

51分钟前
  • 字母君
  • 推荐

四平八稳。山沟沟里飞出一只高唱“女权”的凤凰,先天残疾没有削减她的锐气,反而给了她执着追求爱和性的胆气。她值得我们认识与称道,因为她敢于跟桎梏中国五千年的旧思想抗衡,因为她敢于坚持自己内心最原始的呼唤。

54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片子好看只在于余秀华是一个生命力顽强的人,思路清晰,内心敏感,面对难题对答如流,不惧任何场合,有幽默感,会撩汉,有作为人的尊严和纠结。至于拍摄方式,很一般,拍得太快太急,素材有限,那些大特写太庸俗,人物活动空间单一,访谈式的把导演问问题的声音剪进去这种就太电视台,太套路了。

59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观感没问题。字词组合所引发的诗意,与女诗人所寄身的现实,由始至终都是无法消解的矛盾。然而,过于强大的余秀华,并不需要纪录镜头或创作者去熨帖保护。如果说,类电视纪录片的技法尚是个人选择,但关注一个人物对象,片子拿出来有点太早。余秀华的家庭与她真实生活的另一面,真的还不够丰富。

60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情书片,范俭写了首诗给余秀华

1小时前
  • LarrySugarman
  • 力荐

俺是豆瓣第一个看过此片的人哦!导演说拿到了龙标,大家要支持哦!

1小时前
  • 陈凭轩
  • 力荐

余秀华还是有意思,但实在不喜欢这个视角,一副要将她与世界整个对立起来的样子。里面有意无意地把所有诗人、记者、编辑等“文化人”角色都拍得特别造作可笑,好像就是在说啊这个世界是跟你格格不入的,快回去找你的荷塘与麦地吧……明明人家很爱这繁华世界啊!

1小时前
  • 王大根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