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与北方

欧美剧英国2004

主演:丹妮拉·丹拜-阿什,理查德·阿米蒂奇,西妮德·库萨克,蒂姆·皮戈特-史密斯,莱丝利·曼维尔,布兰登·柯伊尔,宝林·奎克,乔·乔伊纳,安娜·麦克西维尔·马丁,布莱恩·普罗瑟罗,鲁珀特·伊文斯,约翰·莱特,艾玛·弗格森,简·布克,威廉·休斯顿,拉塞尔·马贝,Kay Lyon

导演:布莱恩·派西维尔

 剧照

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1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2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3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4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5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6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13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14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15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16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17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18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19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6 00:28

详细剧情

  成长于英国南部田园风光中的玛格丽特(丹妮拉·丹拜-阿什 Daniela Denby-Ashe 饰)因为作为牧师的父亲辞了工作,一家人搬到了全然陌生的北方小镇米尔顿。不同于南方的温暖舒适,处于工业革命时期的米尔顿阴冷又脏乱。路上不再是芳香花草,取而代之的是粗鲁的工人,棉絮 飞舞的纺织车间。除了新环境的不适应,还有来自纺织厂的厂主——年轻的实业家约翰桑顿(理查德·阿米蒂奇 Richard Armitage 饰)的盛气凌人及对工人的苛刻,这让玛格丽特对桑顿的第一印象极其糟糕。  随着米尔顿生活的加深,玛格丽特渐渐认识到工人粗鲁暴脾气背后的温柔和疾苦,坚定的站在他们一边。和其立场相反的雇主桑顿则对玛格丽特一见钟情,但不善表达的他似乎在无形中把玛格丽特越推越远。二人如同南方与北方,截然相反但又紧密相连……

 长篇影评

 1 ) 始终坚定不移发展生产力

若不是因为华美的画面、高雅的配乐,还有男女主人翁古典而俊美的外表,这部片子就会只是以工业革命为背景的、混合了《傲慢与偏见》和《简爱》的小白少女片:注定要结合的男女主角一开始因男方的傲慢和女方的偏见难以对付,种种事件让男方展示了他的一往情深、让女方展示了她与众不同的独立和智慧之后,最终女方在男方陷入最艰难的困境时以平等而宽容的姿态伸出援手,从而冲破了阻碍两人在一起的最后一个障碍。

在由两人于站台含蓄的握手和接吻带来的悸动平复以后,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有始终坚定不移地发展生产力,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傲慢与偏见》向我们展示了这样的社会图景:贵族的财产由继承而来,他们终日不事生产,忙于社交和休闲。他们的收入包括财产带来的利息,以及佃农上缴的租金(达西先生就是大地主)。贵族之间相互通婚。门第观念浓重。社会阶层几乎是固定不变的。

而在《南方与北方》中,工业化带来的冲击在英国北部掀开了变革的序幕。我们看到了机器化大生产,看到了敢于承担经营风险、追逐商业机会的正直冷酷的资本家——桑顿先生,看到了敢于团结起来争取加薪(尽管失败了)的工人。另外,尽管当时同样是官商勾结,甚至官商一体(桑顿先生既是商人,又是行政官,可以轻而易举压下一桩可疑的谋杀案),但工人领袖在成长,希金斯先生充满号召力、理性克制、富有责任感,鲍切先生的遗孤努力读书识字,有望被桑顿先生送去接受良好的教育——正在酝酿着的巨大社会变革已初露端倪,生而卑微的无产阶级有希望靠个人能力攀登社会阶梯。一个更加平等的现代社会从看得见的远方向我们奔来。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生产力的进步如何使这一切成为现实。

我暂时能想出生产力得以提高的两个途径。首先是经营效率带来的提高。在桑顿先生的工厂里,所有工人都在做同样的工作。但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热情洋溢地描绘了他所看到的大头针工厂,一些工人负责拉丝,一些工人负责敲击;借由劳动分工,每个工人的平均产出增加了上百倍之多。可以想象,或许是桑顿先生高瞻远瞩,或许是工人们的自发创造,不久之后,纺织厂里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形。

其次是技术进步。桑顿先生的纺织厂暂时只能全部靠人力开动纺织机。待到蒸汽机发明之后,他将能半自动化生产,用更少的工人生产出同样多的棉花。

另外,制度创新也可以帮助资本家扩大产能。现代公司制度和金融系统的出现,可以令桑顿先生更容易走出经营困境。他将有更多途径筹措资金,保障现金流;他可以建立自己的销售队伍,而不必赊销给行商。这样,我们的雄心万丈的实业家就不必在资金链断裂时,只能靠继承了一大笔财产的心爱的女人来拯救了。

生产力提高,也就是一位工人在同样的时间里能够生产出更多棉花之后,会产生哪些变化呢?

首先是薪资会上涨。理论上,薪资水平和生产率是一致的。但生产率的提高并不会自动导致薪资上涨。在我的设想中,由于分工,某些工人得以迅速提高技能,成为资本家必须倚重的技术专家。当工资太低而需要罢工时,实际上并不需要将所有工人团结起来。只消具备了某种不可替代性的、某一个方面的技术工人团结起来就可以了。他们的谈判能力更强,能更有力地控制可能的叛徒,罢工的成功率更高。而由技术工人罢工争取到的加薪,可以惠及所有工会成员。

工作时间会缩短。桑顿先生再仁慈,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也不得不让工人工作到晚上8点才下班。生产力提高之后,为了生产同样的数量,工人们也许工作到6点就行了。当然,即便生产力提高之后,贪婪的资本家或许也不会出于仁慈而让工人早下班,但是,生产需要耗费原材料,积压的库存又会过多地占用资金,资本家自然会出于经营的考虑而让工人早一点回家。

薪资提高,工人的生活水平就会改善,他们能获得更好的食物,更健康的身体。工作时间缩短,有心的工人就有了客观条件去接受教育,投资于自身的人力资本。他们中的一些能够脱离雇主,开设自己的小工厂,一些能够挤入上流社会,进入政界,影响立法。就算他们仍然是工人,在接受教育之后,他们也能逐渐追赶上雇主在智力方面的优越性,与雇主更为平等地对话。他们中的少数人能够成长为优秀的工人领袖,领导工会,以文明、和平的方式提高工人的整体地位。

历史经验似乎表明,人为设计的政治制度并未真正地为缓和社会矛盾做出什么贡献。它只是将两个群体之间的矛盾转化为另外两个群体之间的矛盾。但是生产力的进步,使如今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人——哪怕是暂时还很落后的地区的人——都享受到了高于以往的机会平等,都更有能力冲破出身强加的限制。

桑顿先生和他的工人之间的矛盾,或许可以因一位善良女子的脉脉温情而缓和,但若要想桑顿先生和工人们的生活都越来越好,我们还是只能始终坚定不移地发展生产力。

 2 ) 不觉得有那么好

      关于阶级矛盾劳资纠纷的描绘占了如此大的篇幅,自然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就变得不那么引人注目了(如果男主角不这么帅估计不会这么多人认为是爱情片)。片子里能看到资本主义方兴未艾之时英国的工业革命对文化的冲击,城市风貌,商业行会、工会对于个人的钳制,在我们的意识形态下认为正义的"罢工"充满着两面性。没有对错,时代决定了人的思想意识层次以及阶级矛盾的无法调和。可惜本片用厂主的人性善良以及爱情来消解阶级矛盾,这种对尖刻问题的粉饰、回避如同隔靴搔痒,着实让人有些憋闷。不仅阶级矛盾的这条线虎头蛇尾,连爱情故事也在社会现实的映衬下表现得有些牵强、苍白,导致我一直觉得男女主角之间没什么基础互相爱慕上了,两条线都有点缺什么的感觉。可能BBC拍摄的时候还是想淡化阶级矛盾突出爱情主线的的。据说小说和电视剧风格迥异,没看过不好评论,也许没有这些问题。

 3 ) 这一厢情愿的温柔

《南方与北方》是一部绝对值得四星的作品,然而这四星给的是它出色的演员和华丽的制作,而绝非故事的。

事实上相较于《锦绣佳人》,南方北方试图加入更宽阔的时代背景和更尖锐的冲突,但作者终究过于理想而仁慈,对于工业革命也好,工人阶级也好,她不过是一厢情愿地套着自己所理解的价值路线小打小闹了一场。

对于情节的挑剔暂且放一边,咱还是要先说说有爱的部分。

南方北方的演员实在无可挑剔。本身这个故事在人物塑造方面就做得很出彩。无论男女主角,双方父母朋友,都并非套着常见的模子的模式化人物,个个都是相当有特色的角色。再加上在此类爱情剧中不常见的形形色色的工人阶级,让这整个故事的人物,都给人一种很不一样的感受。

我相信,喜爱这部剧的大部分小姑娘们都被Mr.Thornton迷地七晕八素。
许多人说,南方北方是一个类似于傲慢与偏见的故事,个人却不这么以为。其实,在我的心目中,傲慢与偏见中Mr. Darcy那位养尊处优自以为是的中产,在NS第二集看到一半的时候就已经被Thornton彻底比了下去。
这位看似残酷的制棉厂主并不似Darcy的傲慢。他比达西更加理智,果断,坚定。他从一开始就清醒地知道女主不认同他的立场,更不爱他。他的骄傲也不似Darcy那样出于自身的地位和学识而对他人的妄加的评论猜测。他的骄傲更多的是一种自己一路奋斗来勋章,一种对自己尊严立场的坚守。
Mr.Thornton的第一次出场,带着坚毅的神情高高地站立在漫天飞舞的白色棉絮之中,君临天下般的场景,实在意外地惊艳。在整部剧的大部分时间里,这位轮廓清秀的亲爱的先生,毅然地抿着嘴,沉着内敛的表情中带着一股不容质疑的坚定。坚固的面具脸之下,他的眼神,却异样地有光彩。一个冰冷的眼神如暴君般不可顽抗,可以瞬间冻结周围的空气;带着压抑的心情深情痛楚的一瞥,又足以叫见者心碎。当故事快结束的时候,失去了所有的他担怅然若失地坐在火车上,远远地看见女主的时候,他温暖的眼神和爬上嘴角的笑容,简直能把人立刻融化。
其实,不仅仅是Thornton,他的家人,仅仅举手投足之间,已是个个精彩异常。他的母亲如黑夜的女王般,整日沉默地伫立在窗口,望着属于自己的领土。他的姐姐的浅薄浮华,一出场,还不用开口,从那勉强抬起嘴角做作笑容和飞快地舞动的扇子中,已传神。
相较之下,女主的独立无畏与坚强,虽表现地非常到位,却没有占到多少的光彩。

夸完人物夸场景和制作。
漫天飞舞着白色棉絮的工厂,拥挤肮脏混乱的小镇,阴森荒凉的坟场,阴暗的色调和混浊的空气,这样如此压抑的环境,竟然能在镜头前音乐中表现地如此地浪漫。北方浓郁的工业革命的气息和英伦那种细腻含蓄的美感,尽能结合地如此迷人,甚至使空气清新阳光明媚开阔优美的南方,相比之下反而黯然失色。
除了主题的爱情浪漫色彩,工人罢工的片断也让我印象深刻。罢工前激情洋溢的演说和欢呼,罢工时沉默地停下及其安静地离开工厂的场景,那种澎湃的激情触到了我。

于是,开始说,我所不满意的剧情了。
正是因为之前所说的出色的人物塑造和演员,华丽的制作和美感,以至于我在第一集结束的时候期望值和情感都被调动起来了,而第二集罢工部分不可调和的强烈对抗和双方都带有一点悲壮性质的压抑与爆发,都非常符合我的胃口。
然而从第三集开始,剧情开始偏离,避开了未解决的问题,转向另外的障碍制造和彼此的情感折磨上。个人以为哥哥一段的出现,纯粹是为了折磨男主而已。罢工没有了后文尚可以理解,矛盾的调和却实在太简单。作者用她所处的地位和认知,过于仁慈地继续这个故事。虽然还是有死亡有冲突,但更多的却是大家都是好人,坐下来彼此交谈一定能彼此理解的一厢情愿的温柔。
于是,这个故事虽然加了其他的元素披了其他的皮融入了其他的激情,终究到底也只还是个温和的爱情故事。而且,因为掺杂了其他的东西却又没有深刻下去,反而比锦绣佳人那类乡间小爱情少了那么一点纯粹深入的感觉,总觉得,差点什么,差点回味,差点沉淀。

其实,这个故事,私人以为作者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社会意义社会深度的野心,纯粹只是要描绘这么一个场景故事来满足自己的喜好。
比如说塑造出Mr.Thornton这样一位完美的情人。
女主的感情尚有逐渐沦陷的轨迹可寻,男主的感情却是一上来就没有了来由。君不见他一出场就彻底爱上了女主,风雨无阻,哪怕明知女主讨厌他明确尖锐地拒绝了他的求婚,可能已经有秘密情人并且在黑夜里私会,甚至已经跑去伦敦与她持久的追求者之一在同一屋檐下生活,他依旧爱的死心塌地爱她,默默地为她做任何事,不求回报。
同时,作者毫不留情虐着两位主角,女主突然被抛到北方,之后先后失去父母。男主干脆直接悲惨童年,然后感情上折磨地撕心裂肺,还得自己隐忍着,之后还不够,还要失去一切,彻底破产。
结论是,作者是个虐心派的阿。不过这点,正中我下怀。。。。

恩,最后一提,其实整个故事里,我觉得有个最凄惨的人物,那就是最初向女主求婚的那位律师。先是会错意,兴冲冲地从伦敦跑来求婚被拒绝,然后等了多年再见却跟一个工厂主眉来眼去,之后好不容易同一屋檐下了却身在曹营心在汉天天挂记着北方。最后陪着女主去北方,以为终于能让她做一个了解了,却没想到半路遇见男主,女主拎起行李二话不说就跟男主跑了。
好残忍,女主对他真是太残忍了。
不过没有办法,谁叫他的对手是如此万人迷的Mr.Thornton呢。

恩,好像我越写越露本性了,这样不好,就此打住,以上吧。

 4 ) 南方北方

    BBC的电视电影有些很有看头,服装镜头不含糊,和娱乐至死的美剧相比,更严谨大气,英式典雅。最近看了四集的《南方北方》,一个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傲慢与偏见”式的故事。女主角玛格丽特·希尔是英国女作家最喜欢塑造的形象,独特美,善良无畏,直率得不合时宜,生于上流社会但是有点格格不入,走到哪儿都被传统人群指指点点,绝不是容易凋零和粗败下去的青春靓丽,是有力量的美,茁壮典雅,风雨无悔。英国人奉为圭臬的克制和含蓄在这样的女子身上,有形无迹。她从空气清新阳光明媚开阔优美的南方来到拥挤肮脏混乱的北方小镇,漫天飞舞着白色棉絮的工厂,阴暗的色调和混浊的空气,面目模糊衣着黯淡的工人阶级擦肩接踵的北方,和纺织巨子约翰·桑顿激烈相遇,南北文化以及阶级冲突之下,如同北方风雨欲来的工业革命气息和南英格兰细腻含蓄的华丽结合,那一场铿锵之爱啊。

 

  剧中南北方的寓意值得寻味,玛格丽特说,原谅我还没学会北方人的礼仪。她就没打算学。她用自己的方式,衣着精致华丽地地恣肆行走在北方的凛冽之中,凌霜傲雪,没有疆界,方寸大乱,工业革命背景下的粗暴的灰扑扑的北方男人,把她衬托得像冬日腊梅,比《飘》中的彪悍南方美女郝思嘉更加博爱和忘我,但是神韵依稀,都是打不垮的强壮女人。南方女人和北方男人,不同文化的隔膜,阴阳的鲁莽碰撞,成为彼此而不容分说的致命吸引,这个始弃终乱的结局,总比貌似同类,实则十万八千里的误会一场美妙,结局那个荡气回肠的克制之吻,让多少理查德·阿米蒂奇的粉丝彻夜无眠。

 

  还有一个喜欢南方北方意境的美国作家是村上最推崇的菲茨杰拉德,菲茨杰拉德生于和加拿大安大略省接壤的明尼苏达州,典型的北方男人,娶南方美女为妻,因此菲茨杰拉德总是在小说中透露出对美国南部的莫大兴趣。《松包蛋》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关于南部的故事,《冰宫》、《明智的事》和《最后一个南方女郎》,讲不完的南方少女和北方男人的爱情故事。南方北方在文化上的差异是他小说的常客话题、背景和基调。在菲茨杰拉德的笔下,南方是阴性的,一个炎热、柔软、慵懒、令人微微欲醉的地方,那里有“开满鲜花的炎热黄昏”,是一个“拥有梦一样的天空、萤火虫的夜晚和喧闹的黑人街市的慵懒的乐园”,在南方“令人昏昏欲睡的如画风景与树林、棚屋、泥泞的小河间,流动的是宜人的、不带任何敌意的热浪,像伟大温暖的乳房滋养着婴孩般的大地”,北方则是阳性的,爆发的,落花无情冰雪无情。他认为“诗歌一定是一个北方人关于南方的梦”,是对南方的乡愁和怀旧情绪。

 

  凛冽与热烈,慵懒与奋蹄,伟岸与精巧,雷霆暴躁与和风细雨,粗枝大叶与针尖麦芒,海阔天空与山谷幽兰,北地胭脂与小家碧玉……无论你在世界哪个半球,没有走南闯北的阅历,遑论深刻包容和懂得,即便是《南方北方》中的玛格丽特,她最终接纳的也不仅仅是北方社交礼仪,她在工业的粗粝的北方,在革命的浪潮中,自然穿梭在工人阶级和资本家两大对立阵营中,以链接,以融合,以爱护,以本能,得到不苟言笑的北方大男人桑顿look back at me(回头看我)的恳求,多么百炼成钢化成绕指柔情的反转。

 5 ) 可惜脸有点儿大

谨以:在写论文的过程中,特别盛产旁逸斜出的表达欲。 前半部分,我基本上不能够说服自己这两个人是要相爱的,更不能理解他们表达感情的方式,还在本能上拒绝工业时代的烟尘与昏暗与没落闲人的矫揉刻薄。 所以当时我就总结到,或许是因为女主角的脸太大,大到我不能承受四集的长度。 中间经历罢工大反转之后,发现这个世界上两个人的命运里可以确认彼此的一个信号。 最近无解的一个问题,一见钟情之后的爱是以何为系的?因为初次见到的美好冲动毫无疑问要随着时间产生变化的,既然这种模式一开始就已经是最高潮的顶点,那往后再要变就只能下行。 好像这双人的初见是充满戏剧化的场景,确实难免互相产生一些莫名其妙的深刻印象。但在胡乱地在群架里建立了身体接触和昏头昏脑的求爱与拒绝等一系列戏码之后,决定了两个人走的更远的是相互理解的默契。 所以正是在fanny“她好像比我还要懂你”的抱怨之后,才会有“look back”的动人祈念。没有什么能够比发现这个世界上竟然有个人会在另一个时间和地点正确笃定地决定你的决定更加甜美的遇见了。而当这种神奇的感觉出现三次以上,你就要控制不住崇拜自己第一眼的明智了。接下来的故事,自然要让人无限赞美爱情。 你知道你知道,你什么都知道。 你不是像个老板清楚我的实力,你不是像个熟人了解我的为人,不是像个老友明白我的底线,你不是我的亲人知道我过去的一切,可是你却好像一个我的本身一样理解所有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我的人生! 这才是足以抵价最漫长承诺的定心丸。 理解其实是一种背书,cover掉今后可能出现的所有不确定性的最后还款人,然后有长相守的信心,才终肯说愿意。所以真的没有什么成熟的感情是建立在“我就是喜欢你的无理取闹”的基础上,而是“尽管你如此不可理喻,但有什么办法呢,你就是这个世界上最懂我的那个人。” 但是即使它给了我一个如此应景的答案,还是不够喜欢上这部戏,或许真的是女主角的脸太大了,让我无法战胜自己肤浅的偏好。否则,仅仅是19世纪笔法下略僵的平面化人物、遗产完成情节所有支撑的乏力和邋遢背景,包括整个片子一种很霸蛮的拧巴感觉,当然都不能阻挡我一鼓作气看完的心。

 6 ) 美,是单纯的

下午,戴上新配的眼镜,坐在新玛特四楼歇脚。

之前模糊的世界,突然清晰起来,惊喜不断——观光梯中少女略显疲惫的笑靥,底楼鞋区恰到好处的灯光,刚从正门进入的男人冻得泛红的鼻尖,附近专柜内的小挂饰的晶莹剔透……原本暧昧不明的心情,瞬间豁然开朗。

而最近看的那些BBC经典剧集,带给我的,正是这种感觉。譬如《North and South》——无论是文字还是影像,都被翻译成了《南方与北方》,或者,这是属于中国人的习惯。

2000年,市图尚未被萨区供电局买走。在那里,借到了盖斯凯尔夫人的原著。很奇怪,刚才百度并谷歌了一下,没有她的任何作品的在线阅读。夏洛蒂·勃朗特,简·奥斯汀,都是老熟人了,伊丽莎白·盖斯凯尔却被长久地忽略。

与小说中不同,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的初次相逢,很有戏剧张力——忙碌的厂房,灰调的工人,雪花一样飘舞在空中的棉絮,他们的视线,穿越所有,默、脉相对。然而,旋即,便是桑顿痛殴偷偷吸烟的工人,玛格丽特对他印象大坏,并与之据理力争。

她的父亲,原本是南方牧师,因教派纷争,辞去职务携带家眷来到北方,成为桑顿的家庭教师,同时,给一些工人身份的学生授课。

在相对孤单寂寞的日子里,她结识了一位患肺病的女工Bessy,而后者的父亲Nicolas,是工会的领导者,组织了一场罢工。理想主义的玛格丽特,在理想主义的作者笔下,成了调和桑顿与Nicolas之间矛盾与利益的“天使”。一个剩余价值至上的人与一个追求公正平等的人,最终,竟然成为朋友。

不过,像我这样的读者或观众,看“儿女情长”必定比看“资本主义初期矛盾”要重。所以,应当说,桑顿与玛格丽特的爱情发展,更有趣味。

初始,他们互有好感但水火不容。直到某天,工人冲入桑顿的工厂,接着,要冲击他的家。她力劝他要像个男子汉,直面危难,而他,竟听从了她的劝导,试着安抚工人。情况失控,一个石块掷来,玛格丽特迎了上去,用鲜血保护了桑顿。她的高贵气质+刚强勇敢,完全征服了他。曾经,坚韧的母亲指引他走出困境,如今,他遇到了和母亲一样甚至更好的女人,怎能不爱?!

可是,她竟然拒绝了他的求婚。

其实,她是矛盾的——反感、敬重、欣赏,糅合在一起,胶着不清。母亲病危,她的因兵变潜逃至国外的弟弟,回来了。在车站,桑顿看到她与年轻的男子亲密地告别,心底有些痛,却在一桩命案的证据对她不利时,做出了“包庇”的举动。

母亲死了,父亲也死了。很自然地,玛格丽特要回到伦敦。外面,风雪漫卷,他站在窗内,凝视着离去的马车,内心深处发出呼唤:“回头啊!回头看我啊!”湛蓝的双眼,渐渐变得黯然幽深。他想:自己将永远失去她。

桑顿的工厂,财务危机,停产。落寞的他,去了玛格丽特的南方家乡,摘下了园篱上残存的黄花。返程时,列车停在中转的小站,他竟然看到她正走来。她直接却又小心翼翼地说,要把钱投资到他的工厂,这样,比存银行划算。然后,离开。他以为她走了,可是,在车窗的倒影中,他发现,拎了箱子的她,再次出现。

他们,将一起返回北方……

4集,共4个小时,只有落幕前轻柔甜美的吻。温暖得紧,干净得紧。这种味道,在国内的文艺作品中,自《平凡的世界》与《穆斯林的葬礼》后,我再也没有品尝过。

越来越多的混沌与污浊,越来越多的迷惘与痴缠,许多人,像是堕入了持续膨胀的“寂静岭”。倘若能够逃离,还会计较其他吗?因此,对于《North and South》,请不要以思想性或批判性来考量。

在这里,美,是单纯的,经得起新配的眼镜的透视。

 短评

在老妈的大力推荐下终于看下来了,nnd最受不了这种傲慢与偏见模式的老套剧情了,本来不屑的以为完美男主角神马的最多也就能骗骗萝莉情怀的我老妈,结果,Mr. Thornton的那眼神那微笑那阴郁的小侧脸秒得我瞬间风中凌乱了。英伦+英俊,绅士+深情果然是全体女性生物杀必死啊杀必死!

4分钟前
  • 弥呀
  • 力荐

RA去演Darcy也肯定很赞的!

5分钟前
  • 不注销
  • 力荐

I was really shocked to see so many five stars, but then I realized they're all BBC fans.

8分钟前
  • Griet
  • 推荐

最后落魄的Mr.thornton看到玛格丽特时温柔的眼神,实在让人无法自拔。被虐了三集半最后的10分钟看的热泪盈眶。很少有一部剧让人如此不舍看到结尾。另外BBC的古典剧看多了,再看看家里那个男人,会引起家庭纷争的,请各位看官自己调整好心态。

12分钟前
  • 醒着吃饭
  • 力荐

我就是超爱这种调调的英剧!

17分钟前
  • Florence
  • 力荐

工业时代的达西;哦,这个男人重新把我的心夺走了

19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心要融化了。男主角真是太帅了……他在漫天飞絮的车间中走过的侧影坚毅冷峻,非常地惊艳。此片男女主角演技无可挑剔。 果然闷骚含蓄地彪内心戏的做法只有英国才能拍出来。南方和北方,需要的也许只是站在对方立场上互相理解而已。。。作者是个虐心派,虐了这么久才让他们在一起,人生如梦!!!

24分钟前
  • 海棠一生
  • 力荐

这个男人几个眼神就将我的择偶要求拨到了历史新高,让妙龄适婚女在剩女的康庄大道上又迈出了很远一段TAT。英伦男子一旦长成叔以后,简直没有一个不是绝色啊!

29分钟前
  • 沉歌
  • 力荐

女主角演得极好

34分钟前
  • 海若
  • 力荐

我不要达西我要桑顿!!!!

37分钟前
  • 中分怪人
  • 力荐

外表冷酷内心羞羞的男人多么令人窝心啊

42分钟前
  • KAKHABERVNA
  • 力荐

想给六星!被冷峻的Mr Thornton秒。被女神般的Miss Hale秒。被完美的剧情秒。被“look bact at me”秒。被大气的OST秒。被P&P被轻易超越的事实秒。

44分钟前
  • 煎果饼子
  • 力荐

工业革命大时代背景下的三个阶级碰撞融合。似乎立场偏颇有失公允线条简单,大概可以理解为阶级出身所致视角局限性吧,实际能否如作者希翼般的乐观就不得而知了。那句“we can't go back” 很有意味。总之有待商榷的是原著故事情节,拍的委实不错。结尾那几分钟翻来覆去倒n遍,喜欢。

49分钟前
  • Ragdoll™
  • 力荐

工业大背景下的傲慢与偏见。

51分钟前
  • 衣莎贝
  • 力荐

look back at me...

5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不是我制造两性矛盾,可实在觉得女人写的爱情不太适合男人看。。。

57分钟前
  • 萨嘎摩哆熊猫桑
  • 推荐

这片子说明一个问题,言情脑残的套路是世界统一的。看不出优点的自以为是的脑残女主,和有能力有钱的不知道为什么就看上了女主的瞎眼男主。社会矛盾方便刻画的还不错。英国人对警察的bs是历史传统。雷斯垂德你可以安息了。福尔摩斯不是针对你。。。

59分钟前
  • 鱼戏松涛里
  • 还行

给男主和最后的亲吻打分。至于这狗血的剧情……嘛,我也好想要孤寡老人的全部财产啊

1小时前
  • kqz
  • 推荐

BBC Drama里面的男主角总是太.................完美!!!要面孔有面孔 要身材有身材 要性格有性格 要能力有能力!!!看多了绝对会影响人们的爱情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啊!!! Richard Armitage帅得一塌糊涂不可思议让人费解!

1小时前
  • Zn粒粒
  • 力荐

高贵冷艳上进顾家绅士长得帅业余还读柏拉图的年轻实业家。英剧这种设定真是够了。。。另外全剧唯一的最后十分钟的吻戏克制得美哭。又是一个傲慢与偏见的故事。

1小时前
  • Ma Jolie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