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刀

剧情片其它1962

主演:莱昂·涅姆奇克  乔兰塔·乌梅卡  兹古蒙特·马拉诺维兹奇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播放地址

 剧照

水中刀 剧照 NO.1水中刀 剧照 NO.2水中刀 剧照 NO.3水中刀 剧照 NO.4水中刀 剧照 NO.5水中刀 剧照 NO.6水中刀 剧照 NO.13水中刀 剧照 NO.14水中刀 剧照 NO.15水中刀 剧照 NO.16水中刀 剧照 NO.17水中刀 剧照 NO.18水中刀 剧照 NO.19水中刀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9 00:29

详细剧情

  一对中产夫妻驾车出游,丈夫(里昂•尼梅兹科 Leon Niemczyk 饰)总是夸夸其谈,但妻子(乔兰塔•乌梅卡 Jolanta Umecka 饰)只是随声附和。途中,他们遇到了一个临时搭便车的年轻人(兹古蒙特•马拉诺维兹奇 Zygmunt Malanowicz 饰)。夫妻经过商量,决定载他一程。三人来到了海边,丈夫准备用私家的帆船出海,为了向年轻人炫耀,所以邀他一同游玩。年轻人欣然应允,于是他们共同踏上了航程。  航行中,年轻人渐渐对他们敞开了心扉,三个人还玩起了桌面上的竹签游戏。年轻人对夫妻坦言,自己不会游泳,因此他只是孤零零地在甲板上把玩手中的匕首。丈夫跟他开玩笑,无意中却把匕首丢入了大海。年轻人很生气,结果两人厮打在一起,双双落入水中,妻子大惊失措,三人关系也因此发生了逆转……

 长篇影评

 1 ) 其实我看到的是权力



一直没敢看这部处女作,波兰斯基的人物关系处理已然那么熟练,没有前情提要,没有不必要的人给故事背景做铺垫(总共就仨人),也就是人从哪儿来到哪儿去,这一天发生的事情过后,我们得到的线索也仅仅是这些,好像也不需要多余知道什么。


男主和女主
豪华车里暗涌的气氛,旅途席间无话,连中途交换驾驶位时,女主也全程冷漠脸。
男主试图取悦女主,开车途中亲吻脖子,但是似乎并不带有耐心,易怒和纸老虎的形象在女主(观众)看来似乎可笑,好像在夫妻关系中并没有足够权威,微妙的老夫老妻不拆穿的日常。
撑帆起航的默契和准备食物的熟练,说明她们俩是经常出海消遣,但是沉默无话的航海一日的意义在哪里?维持中产阶级的趣味?
同理似乎穿越到了安东尼奥尼的《夜》,那对早已不会嫉妒也谈不上相互讨厌的中年夫妇,连失望都没有,这种夫妻关系刻画的如此不着痕迹,(以至于观看途中我十分怀疑这是不是年代久远,演技有问题,是夫妻吗?)而且剧中除了少年的反应无人参照,这种心照不宣的感情真空设定十分隐晦而简洁有力。
结尾男女主为少年到底回来没有而争辩,男女主关于谎言的角力(有些评论说,男主存在道德困境,选择相信女主就是承认偷情,我并没有看出来男主发现的偷情的迹象,所以不存在他的抉择困境)。然而,在女主眼中,男主可笑的猜测进一步加深了他愚蠢的形象,我只看到女主的讥笑,连试图说服相信都懒得申辩,可怕的婚姻,男主在婚姻中的权力是虚设。



男主和少年
拦车少年出现,男主非但没有对差点撞到少年感到自责,反而全程凌驾于少年。
作家男主拥有豪车和帆船,资本的傍身并没有遏制控制欲的蔓延,婚姻中的权力丧失,让他企图在少年身上找回权力的感觉,刚开始少年很配合,适度的恭维,夸奖车,赞美航海技术,这些强烈的满足了男主的虚荣心。
三人一起吃饭,晒太阳,当纤夫,玩游戏,唱歌,似乎很和谐。
少年的爆发,是发生在男主不断玩弄和挑战少年的自尊心之后,把少年心爱的刀扔到水中,少年跳入水中失踪,男主因为自责,失态并扬言掩盖证据,最后心虚先游回岸上。
少年此时占据受害者制高点,权力反转。


女主和少年
女主和少年的化学反应不断积累,被男主欺负的太厉害的时候,会被看在眼里的女主叫停(虽然开头,夫妇俩都有中产阶级看穷小子出洋相心理的嫌疑)。
少年从犯倔不吃东西,到逞强要徒手拿烫锅,各种傻气的行为激发了女主的母性和保护欲,(很喜欢那段讥笑少年身世的独白,第一次彻底袒露女主心理恶毒的想法),企图以母爱驯服少年,那句“你和他一样,只是他比你老了一倍,你比他蠢了一倍而已。”一下子把俩人联系在一起,凌驾于少年的权力变成了带有几分怪罪的嗔怒,之后就是自然而然的接吻了,权力崩析。
之后少年上岸离开,女主望向远方没有回头,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这根本不像是偷情,更像是权力场里短暂疲惫的休息。和一个冒失的少年来一场无人海面上的相互‘’倾心‘’,都是那愚蠢的丈夫破坏了心情,女主只需要一个惊吓后的安慰剂。


刀在水里确实没有用,激起一阵波澜之后,恢复原本的一片死寂。生活如常。各种怪力乱力都无法搅动乏力的婚姻,权力归位。

PS:其实技术上也很好奇,小船上各种状况如何调度,甲板和船舱都很拥挤,还要以第三人视角拍摄人物关系。

 2 ) 焦虑年代的疯狂叙事

优秀的女人永远比男人更懂得自持,更能认清楚生活的本质,也更有追求;在她们的人生中,男人不断地出现,少女时代遇到的少男,婚后一起生活的中年男人,以及人生的最后的老年男人。

男人是这个世界的主宰。然而男性天生地更喜欢看待这个世界,却更少关照他们自身。观察男人的角色,更多地变成了女人。优秀女人对男人的评价——如《水中刀》中的妻子——简直入木三分,鞭辟入里。

每一个20岁的少女遇到让她心动的男人,无一不是自由、充满幻想、有着远大追求的男人。终于他们相识相恋相爱相守,男人却更爱这个世界——他们赚钱、算计、投资;盘算着性价比和职位。终于当这个20岁的女人步入到中年之时,她才发现当初那个自由、幻想、远大的男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有点秃顶,终日游离于市侩之中的男人。

她不动声色,因为她知道这一切都是必然的:生活必然平淡而持久。

然而当有另一个自由、幻想的男孩去挑战他男人权威的时候,她也会说道:“‘你以为你不是他么?他20岁的时候和你一样!终于有一天,你也会变成他的!”

男孩无知且害怕,却依然散发着纯真自由的魅力;女人睿智且悲悯,却依旧渴望逝去的年华和青春。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关于生活本质的故事。

如果有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Rechard Yates的《革命之路》;

这对夫妻,就是《革命之路》里的弗兰克和爱波,而小男孩,就是里面的疯子数学家汤姆。

 3 ) 《水中刀》观影笔记

影片作为波兰斯基的处女作,已经显露出他此后一贯的风格:封闭空间三个人的剑拔弩张和暗流涌动,两性关系的蠢蠢欲动,男性之间的角力和女性的躁动构建起整部影片的戏剧性。

隐喻:影片充斥着波兰斯基埋下的象征和隐喻,刀作为题眼和贯穿全文的线索,前后共计出现了6次,每一次都伴随着男孩和男人之间的较量,从戳刀游戏到飞刀再到抢刀,刀成为了弗洛伊德式的男性性器官的象征,一种阉割焦虑弥漫在两名男性之间,对于男人来说,邀请男孩上船,是想要宣告自己的权威和力量,因为他属于海洋,帆船是他的领地,而男孩则一直强调自己属于陆地和森林,他误入其他男性的领地,这场旅行成为了两名男性争夺一名女性的斗争。男孩通过伪装自己不会游泳的方式,麻痹了男性的警惕心,再以诈死的方式让男性误以为自己成了杀人犯,逆转局势、从而反败为胜,但他并非真正的赢家。刀虽然划开了水面,划破了这对中产阶级夫妇之间虚伪的婚姻,但同时也被水吞没,正如女性所说,你最终也会变成他,不仅意味着他会拥有男性的力量和经验,也意味着他终会离开陆地,进入水中,陷入中产的虚伪和成年人的自大,男孩与男性并无二致。另一个隐喻则是男性讲的一个关于水手的故事,成为了这部电影的戏中戏,和影片的主要文本形成互文。男人通过讲述水手踩碎玻璃而受伤的故事,不断警告男孩不要玩火自焚,而当观众都以为这个故事指向男孩手中的刀时,刀却沉在了水中,成为了一个“红鲱鱼”,没有带来任何本该发生的血腥、凶杀。在影片的结尾处,在女性的追问下,故事得以通过男人之口补完,什么样人会主动踩碎破,原来那个水手是锅炉工,常年工作使得脚上早已形成了一层厚茧,但他却忘了自己已有一年不曾工作。此时观众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故事并非指向男孩,而是指向男人,他的狂妄自大、得意忘形让他如堕深渊,在命运的岔口,不知是坦诚面对自己的过失,还是试图掩盖虚伪的谎言,他宁可饱受良心折磨,也不愿再相信妻子的话语,他为自己编织了牢笼,究竟做何选择,导演将权力交付给了观众。

主题:影片作为波兰斯基在波兰拍摄的处女作,乍看之下并不指涉战争和politic,只是展现了一次中产阶级的度假之旅。但背后对于人性恶的一面的刻画和现代社会(尤其是socialism)猜疑链的呈现,让部电影真正成为了一把手术刀,切开了彼时波兰社会弥漫的道德焦虑——虚伪、压抑和仇恨。三角是稳定结构,维系着这个庞大的社会机器的运转,但暗中的矛盾和对抗却让整个架构摇摇欲坠,一触即溃。

 4 ) 水中刀

《水中刀》

1、单一场景加三个人就有一部好电影。

2、小伙子要一个人拉着两个人走:当角色孩子气作出非常幼稚的行为,观众马上就会喜欢上他。

用手碰锅,然后不吃饭,很可怜就让观众马上共情。

有一个迷人的女人身体是让观众始终保持注意力的好方法。

江边搁浅的船,瓢泼大雨,自然之力给电影增色太多。

开头结尾循环一体,造成结构严谨。

读书笔记:

刀在电影里,不过是一个假悬念,真正的悬念应该是背叛的完成。这种悬念上的虚实变幻,已经能看出波兰斯基在结构影片和揭示人心理方面出类拔萃的天赋。

电影里的爵士风格的音乐是一个亮点。它和剧情结合,让人感到波兰斯基天生就是一个美国化十足的波兰导演,而是非常和希区柯克式的风格贴近。

波兰斯基通过多次位置的变换使权力的争夺更显激烈,开场先是妻子在驾驶座,丈夫用手势示意停车交换座位,一处简单的位置交换,却道出婚姻的貌合神离,当大学生拦截了丈夫的权威,他破口大骂,妻子同情大学生、一言不发,丈夫产生妒意,准备炫耀力量的同时昭示了自身权威的危机,邀请上船的丈夫处于前景,大学生处于后景,两人呈现出俯拍和仰拍角度,大学生说他的弹簧刀只能割灌木丛,在水中没有用处,体现了他的弱势,他无聊地用刀扣指甲缝、扔到墙上毫无介入的机会。绝大多篇幅漫不经心,但随着风大风静、日晒雨淋、野餐和比基尼,舵柄和缆绳隐喻牵引和控制,将戏剧张力缓慢拧紧,妻子慢慢向大学生释放情感信号,刀的强势也在割开风拉扯着无用帆的绳索那一刻,宣告了老水手的性挫败,大学生的胜利却毫无意义,因为女人发现他只是继承丈夫的自大。

强悍处女作,几乎涵盖醇熟时期最拿手的结构和主题:封闭空间内三人行暗流涌动,两性关系的互诱与对峙,成人与青年之间侵入与反击的拉锯过程,中产阶级婚姻关系的虚伪与脆弱,这些薄薄面具在刀入水的刹那顷刻粉碎;意味深长的空白结局。

好的导演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完善自己的处女作。

 5 ) FIFF22丨DAY3圆桌《水中刀》:没有伤害的蛇蝎美女,感觉就像一面镜子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2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3天第2场,我是主持人西北化为乌有,第2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波兰斯基导演的《水中刀》,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风临

我给了这部电影1分,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从小伙儿来到之后就几乎完全无法进入。因为我觉得这三个人的关系能进行下去完全就在我的理解范围之外(简而言之很扯淡)。

助理主持人 千橡

我给了3分,在单一的场景设置里聊中年困境和女性意识,波兰斯基处女作拍得真好。

场刊嘉宾 Effythefreeelf

我是2分。构图戏剧性张力十足,叙事上三人的关系能引发很多对情感中平衡和失衡的想象。

场刊嘉宾 IcrusJoe

我给了3分。对于处女作是很惊人的,隐秘的意识在无言中潜藏,心理变化展现很优秀,但一些封闭场景设计无感。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好那我们进入第一个问题。全片从头到尾只有三位演员,情节几乎全部聚焦在三人关系的递进、 冲突和变化上,尤其突出了两名男性角色极具张力的对峙和博弈,仅就个人层面上来看的确十分精彩。有种解读认为,其实两人的冲突也代表着新老两代人,中声阶级与无产阶级在更广阔社会层面的冲突。各位觉得这种解读是否成立?

场刊嘉宾 IcrusJoe

额,这没太感觉到。

场刊嘉宾 风临

我认为成立,因为这个剧本当时被监管部门毙掉了。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嗯,这点也和后面的一个问题有关。我也认为这个电影的最大优点就是多义性。

场刊嘉宾 Effythefreeelf

虽然我没感受到 ,但这样三人鼎立的戏剧结构确实有寓言意味可以延展。

场刊嘉宾 风临

说到这里我觉得这种解读确实是可以提高电影的观赏趣味的,而且这本来就是个预言的结构嘛。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对的,这种极简的,其至是舞台式风格本身也很适合制造这种寓言的空间。

场刊嘉宾 风临

就如你所说,影片一直在就两个男性与另一个女性的权力关系出发。我们当然可以看作里面的一种政治隐喻,新一代无产者与先富起来的另一个中产者关于船的方向,以及女性的归属的争夺。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同意。刚好风临也提到了相关的内容,就是关于片中女主角的形象。不难看出的是 ,两个男性角色的对峙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对女主角的争夺,丈夫对待女主角是大男子主义的、冷漠的,而年轻人最后其实也是通过耍诈和欺骗得逞。女主角在这场斗争中则更像一个权力争夺、欲望的被动客体,但导演依旧借她之口输出了关键的表达“其实你们俩是一样的”。那么大家是怎样看待这种女性形象的设置的呢?

场刊嘉宾 场刊嘉宾 IcrusJoe

没有伤害的蛇蝎美女。我感觉她就像一面镜子。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这个说法很有趣!

场刊嘉宾 风临

就像政治隐喻的说法里一样,两个男人无非是波兰的两股新旧势力。而被争夺的女性反而是波兰这个国家或者人民吧,作为创作者,波兰斯基显然是站在后者这里的,女人的回复也表达了他对两个势力无非又一番轮回的讽刺。而且这个女性看似是被争夺的客体,但她是情感上一直属于掌控对方的人,很多时候我觉得她是在既有的情况下面对不同男性自己能享受什么就享受什么,而且最后不也是她一语戳穿了男主角对自己懦弱的强力伪装吗?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但是结尾她依然回归了那种冷漠疏离的婚姻关系,如果从政治隐喻的角度来看,这可能也包含着导演的某种态度。其实是挺悲观的。

场刊嘉宾 风临

嗯嗯,确实是。

场刊嘉宾 Effythefreeelf

类似于一个在理性和感性之间游走的角色。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这里我补充一个情节外的细节。女主角扮演者其实是波兰斯基临时找来的一个纯粹业余的演员。所以这部电影最终的成立也是挺偶然的。

场刊嘉宾 场刊嘉宾 IcrusJoe

小成本吧。看起来场景设置挺糙的。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但是却还是成为了经典。那我们进入下一个问题。影片的情节和结构看似简单,但是编剧很聪明地设计了许多符号化的道具和行动,给电影以很深的思考和解读空间。比如写在片命名上的,年轻人不离身的小刀,“在水中却毫无用处”,抽木棒、扎手指缝的游戏,或者是最后被年轻人穿上的,船长的那件白色外套,等等,大家觉得这些符号是必要的,还是实际上略显多余?

场刊嘉宾 风临

必要的,本来电影结构就很简单,而且是反情节驱动的,它不在多义性上进行补充就看完啥都没有了。而且片名《水中刀》里的水和刀直接就是影片最重要的符号,我们如果把刀理解成当时波兰正在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一种新的革命与暴力,那小伙儿从用它披荆斩棘到置身于船上无力可施,最终成为两个男性(两个阶级)间不稳定的爆发因素,指向是很明显的。同时那个扎手指缝的游戏那里,波兰斯基用了景深和前后景的三角构图,前景中两个男人的争斗,后景的女人夹在中间戏水等都有很强的解读性。

场刊嘉宾 IcrusJoe

对于寓言体来说,符号化设置是不可避免的。

场刊嘉宾 Effythefreeelf

符号的出现像是一个个片段里导演尝试的小实验?唯一不足可能会令文本过于丰富而感受不到影像的魅力。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但电影的影像也是并不贫瘠的,那种剑拔弩张,其实很大一部分也是靠摄影来构建的。接下来是今天的最后一个问题。其实之前也多多少少有所涉及了。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补充一下本片诞生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水中刀》的剧本创作完成后,其实没有通过波兰相关部门的审查,审查意见是“未能真实反映波兰人民精神,缺乏社会效益”。直到两年后波兰社会气候有所变化,剧本几经修改才被批准拍摄。片中也确实存在很多可做政治解读的细节,如年轻人上船后两次测试“船是否在前进”,以及男主的车“纠结于选择哪条道路”的开放式收尾。

场刊嘉宾 IcrusJoe

让我想起了波兰学派所呈现的那类道德焦虑。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而作为波兰斯基导演的处女作,其实这种政治表达的倾向也成为他之后一脉相承的主题之一。大家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简要谈谈他的其他作品,或者谈谈相似题材、风格的电影。

场刊嘉宾 风临

我很喜欢波兰斯基的电影,但这一部反而是目前最不喜欢的。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为啥呢?完全是因为无法带入吗。

场刊嘉宾 风临

他很擅长这种处女作开始的封闭空间展开的故事,带点寓言与类型元素。我很喜欢那部《不道德的审判》,里面的情节设计和类型感都非常充分且有趣,扣人心弦。这一部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我实在不能理解,可能是他的隐喻倾向太强忽略了合理性;也有可能是我缺乏对60年代波兰的社会心理的理解。比如为什么男主角要这么炫耀自己的资本,一副希望小伙子来挑战自己的姿态。我认为是过于明显的设计了。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其实这方面我还挺能理解的,用现在的话讲就是,爹味?或者说在女性面前的旺盛自尊心。

场刊嘉宾 风临

哈哈,可能是的,我的理解是现实中这么明显的权力展示与对抗有点难以置信。比如我最喜欢的开头,男主角遇到小伙儿之后马上下去想要教训他,然后小伙儿指了一下说“你大灯没关”,男主角立马停住了手,他的权力一下子被化解了。我觉得这样的点到为止还很不错,后面就越来越多了。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还有人想要补充吗?

场刊嘉宾 风临

没有的话我就说一下没给X的理由吧,其实就是那个摄影我觉得很赞。我其实一开始是非常期待的,因为那个开头很迷人,一辆中产阶级的轿车从树荫下开过来,树荫挡住了驾驶人的面孔,然后慢慢浮现他们的脸,两夫妻开始抱怨,随后男主角开始驾驶,摄影机到了后面拍,男主角明显占据画面重心把女主挤在一边,女主只能抽烟。然后遇上了小伙儿,一切都进行得很有趣。哈哈,就这些了吧。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就是落差比较大是吧。

场刊嘉宾 风临

是的。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但总的来说我还是比较喜欢这部电影的,可以说《水中刀》不只是人性的,更是政治的。

 6 ) 登堂入室

波兰斯基在处女作中展现的人性洞察力和单一空间内通过极少人物制造戏剧冲突的能力让人赞叹。而后来的《不道德的审判》《杀戮》《穿裘皮的维纳斯》更是将这一功力演绎到了极致。

一对中产阶级夫妇,丈夫步入中年,妻子年轻,驾车过程中两人面无表情,偶有交流,但依然散发着一股疏离感。这是一个典型的,肉眼可见的失去激情,貌合神离的婚姻状态。年轻的男人搭上了他们的车,一个年轻的闯入者,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女人间的争风吃醋同样也适用于男人。丈夫需要在年轻人这里找回优越感。阶级,权利,阅历,成熟,这些中年男人的精神伟哥里也夹杂着年华流逝的悲凉。所以他注定会失败,他要挑战的是不可被挑战的时间。航海是一个成熟男人的行为,所以丈夫邀请了年轻人登上帆船,他并不是要年轻人享受出海,而是炫耀,年轻人越愤怒,他越兴奋,越有成就感,越有魅力,越能重新点燃妻子的激情。

年轻人没有钱,没有车,更没有船。权利,地位,力量都与丈夫相去甚远,他弱小得只剩下一副年轻的皮囊和一把刀。他是一名徒步旅行者,他说自己不会游泳,陆地的生活与水中的生活天差地别,所以他紧张,焦虑,不知所措,却又试图爬上桅杆证明自己的勇气。当夫妻两人下水游泳时,面对失控的帆船,年轻人不知所措,狼狈不堪。一切都得听从丈夫的指挥,被使唤,做牛马,被嘲讽,满足丈夫丢失的优越感。而妻子始终扮演着旁观者的角色,只是偶尔提醒一下过于严肃的丈夫以及帮助年轻人停下帆船等等。但实际上妻子才是处于矛盾的核心区域,两男一女三人行的搭配,女人始终是战争的源动力和最后的奖杯。三人在船舱里玩竹签游戏,这是一个关系扭转的段落。三人全神贯注的玩着游戏,随后妻子唱了一首有关爱情幻灭的歌曲,在这样的场合,这样的时间点,这首歌颇有挑逗意味。

第二天一早,失眠的妻子坐在船头抽烟,年轻人爬上桅杆修理断掉的升降索。这一幕被丈夫看在眼里,原本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的年轻人此时在修理自己的帆船,这让丈夫的优越感慢慢被蚕食。于是他再次开始使唤命令年轻人干活,像主人使唤仆人一样。妻子让他不要那么凶,可眼看年轻人就要登堂入室,他必须要为自己挽回颜面。他将年轻人的刀扔入水中,并在打斗中将年轻人推入水中。他展现了自己的力量和优势,但他输了,因为愤怒恰恰证明了他的自卑。寻找无果后,丈夫与妻子互骂一番后游回了岸上,而年轻人则偷偷游回了船上,并和独自一人的妻子发生了性关系。至此,丈夫上了岸,不会游泳的年轻人却游回了船上,局面被彻底扭转,妻子则获得了品尝年轻肉体的机会,丈夫一切尽失,三人的角力达到了最高潮并嘎然而止。完事后年轻人快速的下船离开,他得到了成长的奖励,他如匕首般刺破了一段虚伪的中产阶级婚姻,随后又如水中刀一般消失于无形。

最后以为自己淹死了年轻人的丈夫打算去警局,而妻子则告诉他年轻人没死。丈夫始终在强调自己一点也不怕,他依旧在展现或虚构自己的勇敢和男子气感,男人的执着有时是如此可爱。停在去往警局分叉路口的车始终没有发动,去或不去已不再重要,丈夫高估了自己导致输得一塌糊涂,这对他来说,已是死刑。

 短评

1.封闭空间,3人映像,萨克斯的忧伤;2.男人间的针锋相对,女性的隐隐骚动。

7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坠入海水中的刀其实仅仅是一个幌子,真正的女人背叛。偷情

10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影城重看]波兰斯基惊为天人的处女作。①绵里藏针的控制与角力,深剖中产阶级的虚荣空虚虚伪与青年人的迷惘无知。②微妙蕴藉,冷静内敛,张力满满,大量长镜头与主观机位。③爱极水上漂一幕,移木棍&刀插手游戏,拳击收音配上皮带高跟。④车窗树丛叠影起首,岔路口远景收尾。⑤双眼视差主观镜头+1。(9.0/10)

1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生命之舟上,女人平静地接受、包容、妥协、反抗、戏弄,男人是从孩童到骆驼到狮子再复归孩童的循环。一种宁静的忧伤。

15分钟前
  • 亲爱的猥琐猪
  • 力荐

中年男人扔进水中的那把刀,是对女人精神出轨不满的发泄,他不能对自己的女人怎么样,只能把愤怒发泄在青年人的身上。青年、一对中年夫妇,两个男人与一个女人,三角关系推动着整部影片的剧情发展。控制欲、渴望、愤怒,是人类之间最容易产生问题的感情情绪。

20分钟前
  • 樱花飞舞时
  • 推荐

平淡中随处可见的隐喻,洞察与讽刺的一个极致。静水流深的控诉。这就是他,波兰斯基。我喜欢他,我尽力去理解他,但我想我不会太爱他,因为他在倾诉的不是苦痛,更多是冰冷。(是目前的想法,还有很多保留空间)

24分钟前
  • 周鱼
  • 推荐

外部空间无限广阔,是海;内部空间无限狭小,是船。三个人物内心的变化很微妙,张力十足。

26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比较特别 隐喻部分只能理解一点点 节奏很闷

28分钟前
  • 番茄杀人狂
  • 还行

以模糊的人相开篇,在停滞的路口结束。三人一舟,摄像机成功地扮演了窥伺者的角色;猜疑与妒意贯穿始终,无立场的“纪录”没有杀死悬念,反而激起骚扰般的挑衅。坠入水中的刀,一直扎向海底。

33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7/10。波兰斯基通过多次位置的变换使权力的争夺更显激烈,开场先是妻子在驾驶座,丈夫用手势示意停车交换座位,一处简单的位置交换,却道出婚姻的貌合神离,当大学生拦截了丈夫的权威,他破口大骂,妻子同情大学生、一言不发,丈夫产生妒意,准备炫耀力量的同时昭示了自身权威的危机,邀请上船的丈夫处于前景,大学生处于后景,两人呈现出俯拍和仰拍角度,大学生说他的弹簧刀只能割灌木丛,在水中没有用处,体现了他的弱势,他无聊地用刀扣指甲缝、扔到墙上毫无介入的机会。绝大多篇幅漫不经心,但随着风大风静、日晒雨淋、野餐和比基尼,舵柄和缆绳隐喻牵引和控制,将戏剧张力缓慢拧紧,妻子慢慢向大学生释放情感信号,刀的强势也在割开风拉扯着无用帆的绳索那一刻,宣告了老水手的性挫败,大学生的胜利却毫无意义,因为女人发现他只是继承丈夫的自大。

34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老人一如船帆,不停想把每一絲外來的風頭都納大膨大為自己的勢頭;新人一如匕首,反覆玩著危險的扎指嬉戲只為要人吹捧自己的幼稚玩火──在女人的眼底,這條船上顯然沒有真正的男兒。

38分钟前
  • 焚紙樓
  • 推荐

罗曼·波兰斯基64年的处女作,当年他才27岁,这部只有3个演员的小成本电影,现在看来依然能感觉到导演有很多的有意思的想法。但就现在电影的节奏来说,这片沉闷了些,有人说这是波兰斯基最好的片子,我倒是觉得不如“钢琴家”成熟。

41分钟前
  • 肥壮壮
  • 还行

看到后来,想,小妞是不是受什么刺激了。几个片子都这一种模式:作家自大丈夫+不被重视妻子+浪漫温雅青年。哦也也。不过,后面的那个对白,倒是有趣。足见男人之小小却致命愚蠢XD 配乐也有意犹未尽的意思.但整体稍嫌拖沓了些.

44分钟前
  • mecca
  • 还行

这片不多说了。只想吐槽一下女主,戴眼镜和不戴眼镜审美差好大。那个大叔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啊。

49分钟前
  • 微笑迦朵
  • 推荐

想起陆川在波兰影展上对polanski道:“多年前看您的水中刀,我才感悟到原来电影的力量可以穿越黑暗,撕扯心灵。” 波兰斯基一脸茫然,我很想告诉陆川,语言是苍白的,你应该在大师面前流几滴你最擅长的眼泪。

52分钟前
  • 37°2
  • 推荐

#重看#强悍处女作,几乎涵盖醇熟时期最拿手的结构和主题:封闭(孤立)空间内三人行暗流涌动,两性关系的互诱与对峙,成人与青(少)年之间侵入与反击的拉锯过程,中产阶级婚姻关系的虚伪与脆弱,这些薄薄面具在刀入水的刹那顷刻粉碎;意味深长的空白结局。

5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一个权力的博弈。最吊的是节奏。缓缓地拉长我们对于偷情的期待,最后车子停在三叉路口,抛锚般不动。

1小时前
  • Lies and lies
  • 还行

狭小空间的多机位调度、克制的反高潮叙事、相互角力彼此制衡的人物关系,波兰斯基不是一个热烈的人,他用一双冷眼观察着世界的畸变。这也是他创作人物的基础,情感是一种必要而非充分,人物更接近于被精心筛选过的样本,在一场场社会实验的影像化过程之中,他们的情感波动即成为可被提纯的变量。

1小时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折刀落水的一瞬间,所有积蓄的力量瞬间爆发,岔路口前的犹豫不前恰是最好的总结;29岁的波兰斯基在红色笼罩下的波兰拍出这样一部欲望纠缠的电影,真是太妖了。

1小时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8.9;不要恃强凌弱,特别是在自己的女人面前

1小时前
  • 冰山李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