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与魔鬼

恐怖片美国2009

主演:汤姆·汉克斯,伊万·麦克格雷格,阿耶莱特·祖里尔,斯特兰·斯卡斯加德,皮耶尔弗兰切斯科·法维诺,尼古拉·雷·卡斯,阿明·缪勒-斯塔尔,托尔·林德哈特,大卫·帕斯奎斯,科西莫·福斯科,维克多·埃菲尔,科特·罗文斯,鲍勃·耶基斯

导演:朗·霍华德

播放地址

 剧照

天使与魔鬼 剧照 NO.1天使与魔鬼 剧照 NO.2天使与魔鬼 剧照 NO.3天使与魔鬼 剧照 NO.4天使与魔鬼 剧照 NO.5天使与魔鬼 剧照 NO.6天使与魔鬼 剧照 NO.13天使与魔鬼 剧照 NO.14天使与魔鬼 剧照 NO.15天使与魔鬼 剧照 NO.16天使与魔鬼 剧照 NO.17天使与魔鬼 剧照 NO.18天使与魔鬼 剧照 NO.19天使与魔鬼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7 08:28

详细剧情

本片根据美国畅销作家丹•布朗的同名小说改编。欧洲核子中心的科学家维多利亚•维特勒(阿耶莱特•祖瑞尔 Ayelet Zurer 饰)与父亲在高速粒子对撞机实验中收集到了反物质,却发现父亲遇害,尸体胸口被烙“光照派”符号,高爆炸性的反物质被偷走,出现在正待选新教皇的罗马梵蒂冈,威胁天主教廷及整个罗马的安危。于此同时,四位主要教皇候选人的红衣主教神秘失踪。在教皇内侍(伊万•麦克格雷格 Ewan McGregor 饰)的授意下,哈佛大学的符号学专家罗伯特•兰登教授和维多利亚都被请到梵蒂冈协助罗马警察开展搜寻行动。兰登说服罗马总探员奥利维迪(皮耶法兰西斯柯•法维诺Pierfrancesco Favino 饰)依照“土、气、火、水”的提示在罗马的名胜教堂间与“光照派”展开了时间战……

 长篇影评

 1 ) 没看懂《天使与魔鬼》

真的没看懂,以我对原著教皇内侍相关情节有限的记忆力,我实在看不懂电影里乱七八糟的解谜线索啊……

就是老兰登同学牵着个懂拉丁语的美女物理学家在梵蒂冈的大小广场教堂地下墓穴里一直跑啊跑啊,不知道干了些啥……

那尊海报上噱头的天使与魔鬼的合体雕像只有一个镜头。

老兰登同学原来竟然不懂拉丁语,那他符号学是咋研究出来的。梵蒂冈的那群红衣主教原来都习惯用英语交谈。伽利略的文献里怎么会有现代英语。以及,教皇内侍终于摆脱了文艺腔的私生子身份,可以理解这是个太敏感的话题,涉嫌污蔑教皇,会被绝对谴责的。但他没有发现教皇私生子的秘密的话,他也不会信仰崩溃,不会信仰崩溃怎么会突然间那么激进。最后的自焚而死也变得缺乏悲剧感了,就是畏罪自杀,原著至少还有个洗清罪孽的意思。整个片子没有说明卡洛同学干嘛要异想天开地鼓捣出那些事情来嘛。有关科学与宗教的冲突,电影里也没有任何理论性阐述,虽然原著里的理论性阐述也不咋地。

电影里还是有个镜头拍到了教皇遗体的嘴唇是乌青的,说明他是中毒而死,不过就没进行继发性解释了。

俺觉得《天使与魔鬼》拍得还不如《达芬奇密码》,至少后者能让人看懂电影在讲什么。

教皇内侍同学和Bel Giorgio一样喜欢开飞机= =

八卦一下“教皇内侍”这个术语。

Camerlingo,汉译为教皇内侍,但就其内涵译为“摄政枢机”更合理。他是圣座财产管理人,他的职责原先包括对圣彼得遗产的管理。在11世纪以前,一直是由罗马教会的Archdeacon(总执事)管理教会财产,但是它的许多特权和教宗方面常常发生冲突,1073年在希尔德布兰也就是格列高利七世当选为教宗后,就限制了Archdeacon和枢机对教会财产的管理权。

摄政枢机顾名思义,首先他通常得是一位枢机。他的纹章上装饰着两把交叉成十字的钥匙,一金一银,钥匙上面有一个红黄间条纹的华盖,这个部分意大利语叫做Ombrellino,它也用作Sede Vacante(即宗座从缺期间:在任教宗逝世、而新教宗尚未选出期间)的纹章。

摄政枢机的首要职责是对教宗死亡的正式确定:传统程序是以一把银锤子轻敲教宗头部三次,并称呼他的受洗名,说类似话语,Albine,dormisne?(圣洁者,你安歇了吗?)在教宗被宣告死亡后,摄政枢机将从他手指上取走渔夫戒指,在枢机们面前用剪子切断,同时还要损毁教宗官方印章。这些行为象征着已故教宗职权的终结。稍后摄政枢机将通报教廷官员和枢机团团长。然后他将着手准备教宗选举会议以及教宗葬礼的相关事项。

在继任教宗被选出之前,摄政枢机将承担梵蒂冈城国代理首脑的职责。但他并不负责罗马天主教会的行政管理。前教宗约翰保罗二世于1996年2月22日发布的 Universi Dominici Gregis将这项职权交到了枢机团手里,虽然这项权力本身十分有限,仅能保证教会机构继续运转及执行一些基本功能,而不能作出任何权威性的决定和任命,因为这些权力通常是保留给教宗的。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根据Universi Dominici Gregis,宗座从缺期间教廷的行政管理转移到枢机团手里,同时,罗马教廷的全部首脑处于集体离职状态。唯一的例外是摄政枢机和Major Penitentiary(Apostolic Penitentiary的头,暂且译为圣赦法院院长),他们照常履行职务。如果Major Penitentiary本身为枢机候选人,那么他是唯一三位允许在会议内与会外人士通话的人中的一个。Major Penitentiary通常是一名主教枢机。

历史上有三位摄政枢机被选为教宗,Cosimo Gentile Migliorati在1404年,即英诺森七世,Gioacchino Pecci在1878年,即利奥十三世,Eugenio Pacelli在1939年,即庇护十二世。另两位,Cencio在1216年当选教宗,即洪诺留三世,Rinaldo Conti di Segni在1254,即亚历山大四世,但这两位当选教宗时都不在摄政枢机任上(Cencio担任摄政枢机的期间是1188-1198年,Rinaldo则是1227-1231年)。

我没把Camerlingo译为摄政枢机主教,是因为枢机并不需要是主教。历史上出任枢机者包括平信徒、执事、司铎和主教。1917年颁布的天主教法典规定,枢机候任者必须至少为司铎。若望二十三世于1962年更规定,凡擢升为枢机者,如果是司铎,应祝圣为主教,但在实践中有若干位被任命为枢机的司铎获豁免晋牧。关于枢机的最低年龄是几何,有年方四十余的例子(韩国的金寿宦主教在1969年被擢升为枢机时才46岁,是当时最年轻的枢机),因此不一定枢机都高龄。(至少我也论证了卡洛同学这个年龄这个品级当上摄政枢机的可能性还是有的……)

 2 ) 一个处男的阴谋


我拖着病体告诉自己 Ewan 我看你来了!
然后被风吹得倒抽冷气 把棉袄裹得跟奶奶一样 缩头缩脑我也赶到Odeon

开场五分钟了 我祈求上帝还有座位 在机器上购票的时候 已经非常眼熟的帅哥检票员儿跑到电影院外面问我 您要看那一场?
我(被温暖到了)说Angels&Demons 他说 啊! 这场票卖得很好 如果你现在买票只能坐在第一排看了 那会让您很累 我真的不建议你这样做
我说没关系 谢谢您关心 我照看不误!

我没有看过A&D的原著 一直把它当作罗马导游书准备在去那里旅游之前彻底通读
我天生不是正正经经写影评的料 花痴不是我的专业 它是我的特长
言下之意 我不用花心思去花痴 而我就可以effortlessly做得很好
我去看A&D就是被Ewan拉动了 Tom对我来说就像一枚金色魔棒 锦上添花罢了

我不停绞痛的腹部不允许我专心地听每一句台词 我告诉自己 alright! catch every line of Ewan and that's worth the ticket!
于是当镜头终于落到梵蒂冈的一扇窗户外面 一个清凉的声音响起来 我的精神高度集中了
那一刻 我心里只有一句话 Ewan你是个灵人 Ewan你是个大灵人!
从那一刻起 什么教堂也不重要了 哪个cardinal被杀也无所谓了 教皇的舌头是什么颜色关我什么事儿 Ewan那张悲天悯人的脸就是一切

我的整个观片过程和别人似乎是相反的
所有人都说这部片子的悬念藏得很好 而我从两个礼拜之前放电影预告片就直觉到真正的幕后主使者应该是Patrick 我只需要这部电影的每一个细节来一点一点证明我的猜想

作为一个从小被教皇拯救了的孩子 这么多年留在他的身边服侍他 照顾他的起居饮食 一举一动一字一句向着神的旨意 想必是个处男
一想到这一点 我就激动到坐不安稳 想起Velvet Goldmine 想起The Pillow Book 想起Young Adam 那一段段赤身裸体的场面 白花花一片片的肉体横陈 他就突然变成了处男!

蓝眼睛清澈得没办法 还三下两下泪光闪动
是对自己的计划太自信吧 才千里迢迢不怕周折请来了Professer Langdon 并且允许他进入梵蒂冈文献史料馆
告诉调查组的人没有人知道教皇在最后时期每天注射 除了自己
带着Vetra去开遗体墓棺 让大家知道老教皇遇害真相
还要苦口婆心去劝掌权主教驱散梵蒂冈院内的所有人员 保证大家安全

其实又何必呢 总有更简单的方法让别人来发现那管能量物质的 把Langdon这种人放在身边 是太想挑战自己了
哎 也对 处男没什么别的事儿可干 一天到晚也就钻在这机关算尽的阴谋中郁郁度日了 我也帮不上忙(这才最恼火)

爆炸发生的那一瞬间 孤零零一个降落伞在天空当中跟着呼啸的风乱颤 我对自己说 完了 处男最终也搞个体无完肤
果然 脸花了 鼻梁折了 胸上面也一早被烫花了 看着他举步维艰爬到二楼元老们的会议室 我那个心痛啊.......
逃跑的情节 我以为他会抓着一烛火威胁所有追来的警察说你们再跟着我 我就把这些教皇的棺材一把火都烧了! 谁能想到他把自己给烧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 哎 他还挺是个天使的 都还一处男 多珍贵.....

不行了 人越大 越不能看这种男人的戏 完全无法矜持
看着他穿得一身正经 无可挑剔的严丝合缝 我满脑子却只有不齿的念头 谁让他太诱人 你看我对老Tom也没邪念嘛.....



 3 ) 都是被你妈逼的!

这是砖,假如你对这部电影还心存侥幸,那么请点右上角的叉退出页面;

如果你喜欢这部电影并且感觉它是一部神作,那么也请点那个地方。

不过假如你喜欢这部电影并且从未看过原著……

那么你有福了,但是还请点击右上角,咱不能做出毁灭他人心中神祗的行为。

谢谢合作。

好,幸存的同志,下面就看我开始吐槽。

首先说——万事皆有可能。


我一度完全无法理解本片的导演为何会将一些本该留给观众发现的余兴细节直白的表现了出来——不要告诉我你们没有发现既是神父,又是科学家的那位死者坐在镜头前的时候,还尽职尽责的穿着听告解的法衣。这就像是案犯在杀人后给电台打电话嘲讽警察时暴露了自己的住址,在盲目自信中,极大的削弱了本来完全可以存在的,留给观众自行发展的娱乐性。

而本该在原著中是被他收养为养女的维多利亚,在这时成了他的同事。

整个影片从一开始就陷入了一场充满禁忌和禁欲味道,暗示着暧昧不清关系的局势中,之后参杂入了红白机模式——在被称为“绝对防御”的欧核中心,一滴能摧毁世界的反物质被清洁工马里奥大叔轻易的取走通关了,并且还顺手杀死了神父。

目的是务必要小心精细的摘下他的眼球,去开启就在手边的视网膜锁。

如果马里奥能从欧核中心偷出一罐反物质的话,那么,他去的就不是欧核中心,而是诺马特的菜市场。

【顺便说我不理解杀手是怎么先打开门进来,之后杀了神父,再挖出神父的眼睛跑到外面去再开了一次门,二度进入的。】

【于是这个需要重复攒钥匙开门的开篇不是马里奥而是勇者之塔?】

维多利亚在小说中的出场堪称惊艳,穿着卡其布短裤和白衫的美女带着大海的气息出现在男主面前。首先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是她卷曲的黑色长发与因为一直哭泣而红肿的眼睛。

还有令人吃惊的怒火和咄咄逼人的气势。

假如罗伯特•兰登被小说作者塑造成了相当有男人幽雅的气质,却因为略微有些羞涩而更受女性欢迎的形象,那么维多利亚的冲动和她的野心不羁一面更加饱满的奠定下了这两个性格互补的主角即将在后面的故事中碰撞出的火花。

但是我在电影里看到的只是一个需要长假来缓解黑眼圈的OL,并且她的狂野度低微到零,完全掩盖不住同样扭曲着性格出现的罗伯特·兰登博士那过于闪烁的神经质。

罗伯特•兰登是一个符号学者,他并非科学家,虽然一再宣称自己和信仰总是没干系,但身为符号学学者的原因,应该比常人更深刻的理解到信仰是如何被传承而从凡入圣的。在丹•布朗的文字中,你会理解到兰登教授是跻身于过去与现在交汇点的那个桥梁,他通宵一切沉重的历史,而又以现代人的身份渴望贪求隐秘在历史迷雾之中的种种答案。这令他无论转向哪一面,心中都会对另外一面保持绝对并且等同的尊敬。

所以,如果你对原著有这种印象,那么当你看到那个一边走入圣彼得广场回廊,一边用嬉笑嘲讽的口吻去评说那场“艺术品大阉割”时代,并且面带夸夸其谈笑意的美国佬时,也许会像我一样吼出一句:“你谁啊?”

先生你哪位?

先生你能不笑了吗?

先生你严肃点。

先生你吃饭了吗?

先生你没吃饭回家吃去吧。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影片中的兰登博士是为了免费的梵蒂冈一日游而到这里来的。随后发生的事件更说明了这一点,他对着固守圣域百年的瑞士军团开始显摆教廷那些在互联网上都能查到的黑暗面,然后又对负责人吐槽,抱怨自己想去梵蒂冈图书馆的要求被屡次退回。这位兰登博士像所有不招人待见的美国佬一样,从一开始就把自己放在一个唯我独尊的高度,精准的演绎着什么叫神经质的技术宅,并且让全世界腻歪。

如果没有教廷方面将他列入“讨厌的一方”这一幕,那么我还可以将兰登此举看成撒娇。好吧小说里我不记得有这个章节,因为在阅读过程之中,一开始来到圣域的兰登一直保持着他身为一个学者的风度,没有抱怨瑞士军团的种种苛求,反而还因为熟知教条而替他们解释开脱。

影片中的瑞士军团把出版了某些刊物的兰登划到了敌对方——所以说瑞士军团也是一个傲娇云集的地方,看不顺眼的,偏要招惹。

好,现在收回一下视线,让我们回到原点,去看看那些在电影里被去掉的,在小说中从始至终维系整个故事的“KEY”。

一切成功的小说都会有一个被诸多支线所围绕的中心,有时候我们会将之称为“底牌”。通常情况下,作者会将底牌留置最后才揭开,以给读者豁然开朗的一个结局。但是不得不说,擅长制造二元性的丹•布朗在一切的伊始就不动声色的打出了那张牌,悄无声息的在最终将那个主题宣讲了出来。

以相近的主题出现并一再重复,这种手段通常被称为Canon式,如果一开始你尚未意识到,那么它会在下一个转角再度出现,一切就像是一场盛大并且根系关联的曲式——科学家神父与维多利亚、教皇与教皇内侍、教会内侍与侍卫、梵蒂冈与瑞士军团、教会与俗世……神,与人。

而它的主题,就是信仰中意为“传承”的“父子”。

这种亲密并且温柔的关系,一直在小说的情节中蔓延着,贯穿了邪恶和黑幕,杀戮与血腥,就像是一场在末世将临前的救赎,一再的试图阐述人性中最温情的一面。身为“父”的一方,以规劝和引导为几任,占据了精神领域的绝对高度。在原著中,作者甚至数度将主教都塑造成了父的形象,他们睿智并且温和,对陷入痛苦和急切中的凡夫俗子轻声的呼唤劝慰,叫他们“孩子”,在自己的信仰与教会濒临崩溃的边缘时,以坚定的信念保持着长者的平静,一次又一次的在凡与圣之间深藏内心的痛苦。而身为子的人们,无论是否是一直将那形象视为目标,还是背离了父所指引的路线,内心都充斥着对父的深厚感情。

当故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维多利亚建议教皇内侍去验看前任教皇的尸体。那个年轻的神父最终同意了这种对教会忤逆的要求,他简短的要求瑞士军团的兵士,要求他们跟着自己去完成这件也许会亵渎神的任务。一行人匆匆的赶往教皇的棺椁停灵地,在开馆验看之前,教皇内侍有一段话——他站在教皇的石棺旁,说先生们,就算时间很紧急,也请让我先做个祷告。

之后的情节让人唏嘘,教皇内侍简短的祷告神圣而又无助,那些词句浸透了悲伤和疲惫,而在他一旁的维多利亚,也因为怀念被杀的父亲而潸然泪下,现场的所有人都被这种情绪所感动,以至于在开馆之前,观众的情绪就已经做足到了极致,为之后教皇确实是被毒杀的结果找到了悲愤交集的宣泄点。

回过头再说电影版的故事情节,却因为一开始就摒弃了这种“父子”的联络,恰好剔除了这最触动人心的部分,把所有枝节尽数砍去,只留下了载歌载舞杀人越货的阴谋部分。

也许这就是导演的审美观,喜欢表现阴暗面?

直到现在,我都完全没法解释这部片子为何宁愿去花大量胶片和镜头变换等等手段来向观众暗示明示瑞士军团和意大利警察内部的矛盾、上下级关系不睦、管理的杂乱无章,也不肯用简短朴实的叙述,来向观众表达为亲情维持的,本来毫无血缘关系的人们之间良善的关系。由此一来,人们无法知晓那维多利亚为何会在教皇内侍祈祷时感伤,更不会理解教皇内侍身为一个成年男人,在提及死去的教皇时一再眼含热泪的原因并不是全因为对坐上教皇那个位置的人致以敬重的思念,而是在承受着内心复杂的痛苦。

你可以把阴谋扩大成人人都有嫌疑,但是这并不好看,如果从始至终都这样的话。就算是《东方列车谋杀案》这种万众一心杀人的,也至少让观众在结尾真相大白的时候,有一种“情有可原”的解脱感。《天使与魔鬼》这部影片的导演和编剧好像过于局限于塑造教皇内侍这个人物了,把他刻意置身于充满争斗和邪妄的漩涡之中,增大了他的困难,弱化了他的刚毅。

想想看,在关上秘密会议大门的时候,那位红衣主教极尽嘲讽蔑视的嘴脸,还有站在他的对面,用力忍住眼泪,被孤立在一场权力阴谋之外的教皇内侍对视的情节。

正邪双方在这一刻就此逆转,并且根植人心。

如果顺应导演刻意安排的这个情节,那么这部电影应该叫《BLEACH》,因为他太想给教皇内侍洗白了,那种心情昭然若揭到了已经能卍解洞爷湖的地步。

在这里我无意去评论饰演教皇内侍的演员演技如何,甚至提及这一项的话,我会给他打出相当高的分数。但是导演对剧本的拙劣修改让这个本来该是为了维护信仰的纯洁,不惜双手沾染上至亲鲜血的又可悲又可怜的“堕天使”形象,变成伪装成被尘世纠葛陷害待宰羔羊的“权欲魔鬼”。

用直白的话来说,这部片子白瞎了演员们这么好的演技,更让兰登彻底沦落为一个在罗马旧城区被幕后黑手当棒槌一样指使着跑腿的配角。

将主角塑造成神经质不是什么过分的事情,但是剧情逼着一群演员把神经质演成神经病,那么导演就该拖出去喂狗了。

也许是导演认为推倒书架,让它们呈多米诺骨牌的方式一路倒下是《木乃伊》中就已经有过的桥段了,所以当兰登博士被困在梵蒂冈图书馆内,面临氧气缺失而死的难关时,他不但只能推倒一个书架,身边还多了一个跟着他从呼吸到呻吟的金发青年。

顺便说这位明显有着雅利安人特点的金发青年发言坦白直率的就像荷尔蒙正在躁动的初中生,并且是初二抱病的。他充分的向世人展现了一个良好的狂信者内心是如何的单纯,并且对这个世界的对立面抱持敌对的态度。

如果没有领会错的话,导演是想暗示我们很久很久之前,十字蔷薇骑士团的勇者就是这副样子,之后他去斗恶龙,找圣杯,再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回来。

因为他跟本田菊和费里西安诺的成立了枢轴国。

想要玩隐喻和指向性的话,这部片子已然歪斜了本该走的路线。

兰登博士在这一集也病的比上一集更严重了,虽然从理论上说,《天》应该是《达》的前传,不过他怎么看都比上一集老多了不是……而在这部电影里,他基本不再掩饰他在混乱的局势中经常会因为发现了真相而面露毛利小五郎式笑容的习惯。

即使他面对的是整个梵蒂冈行将覆灭,或者刚刚看着一个主教被杀,甚至从忍者神龟的家里爬出来,躲过杀手的追杀。

保持着笑意的兰登博士每次在奔跑的时候,大家都能从他的身上看到阿甘的身影……虽然阿甘他不笑。

令人欣喜的是跟他合作的不是为了小道消息不惜一切闻声而动的新闻记者,而是帅气的无视了官僚作风的罗马警察。

现实很残酷——你们又不是重案六组,帅成象棋,也是炮灰。

这么吐槽下去,后面的问题会有几万字。

而这篇影评我没有收钱,不值。

于是罗伯特•阿甘的话题就此打住,咱们说说导演。

这部剧的最大败笔就在于导演太过于低估观众的智商和阅读涉猎面了——在希望去看这部电影的观众中,我敢保证至少有一半人是原著小说的读者,或者早已从其他层面了解到这部小说相关信息的人们。而导演却试图推翻原著设定好的精密情感线路,却又毫无创新的建树去弥补这块空缺,一厢情愿的摆出他力图要展现的一个大集团的黑暗面,将众所周知的宝压到最后。

在这个大伙都知道看上去最没杀人动机的人就是凶手的世界,你压个屁啊!

教皇内侍冲到秘密会议中的举动本身就等同于拿着洞爷湖就通关到了教皇厅,传承了千百年的教会法度形同虚设,瑞士军团在这一刻等同虚设,教廷的圣物圣省枢机处在这一刻等同于虚设。随后情节的超展开已经达到逆天的程度,教皇内侍来了,他被极度弱化的权利在这时候被他的小宇宙吹成了能制止秘密会议的超级风暴,在诸多红衣主教面前,教皇内侍开始了完全不应该在此时此地发表的一大段看似激情四射的对科学和神学的论点。

影片在镜头运用和节奏上将这一段处理的慷慨激昂,看来编剧和导演都很满意这个部分,但是他们也许根本没意识到,这一举彻底折杀了整个故事的基准色调。

教廷在原著中本该是温润的如同大理石般的乳白,质地坚硬却又脆弱,被从外来的力量一点一点分崩瓦解,暴露出它在漫长的历史中曾经承受过的,也势必加于过外界的痛苦。他是个垂暮的老者,虽然他曾经权倾一时,并且干下过令人齿冷的恶行,但是这一刻的教廷已经老了,时光赋予他的除了迟暮的衰微之外,还扒去了他急切的激愤和固执。此时此刻,教廷只是一个披着白色貂棉外袍,穿戴着沉重金饰和戒律牌的老人,他自知垂暮,所以想要叫住那个年轻并且壮硕的科学,将自己的所知和顾及一一告知对方——听着,总有一些区域你不能去碰触,因为那不仅仅是世界的底线,也是道德的底线。

原著的小说中,无数次的借由神父和主教们的口,在用温和的方式劝诫着这种论点。无论你是否同意,当你看到了教廷的这一面时,心中被触及的总是“人性”。而在这部影片中,教廷变成了一个权柄极度集中而话语权极度扩张的中心公园。捏着香烟,手上带着戒指的红衣主教站在圣彼得广场上指手画脚,他们动作迅速目光犀利,就像一群秃鹫一样聚集在一起窃窃私语。很显然的,教皇的位置成了一件待价而沽的商品,而主教的侍从更是斗胆进言,顺应上意的请求主持会议的主教也参与到这场竞争之中,将教皇的位置纳入囊中。

不管观众是否有信仰,我敢肯定的一点就是当你看到这样的红衣主教时,都会接收到导演的意图——嗨,快看看这些老狐狸,教廷就是被这群人掌控的一个傀儡,快向他们比出中指并且吐口水!

回想起导演之前曾经发布过的自己拍出的东西可能会让教会方面不快的言论,我有理由相信他完全没有避让教廷种种禁忌的念头,而是一开始就憋足了劲头,力图引起教廷方面的反弹。影片很成功的让观看到这部电影的人程度不同的厌恶了教会。顺便说如果导演肯来中国,他将是一个很好的宫斗戏作者,并且还是写清穿的。

教皇内侍发现自己暴露的戏份自然而然的也因为没有前因而被砍了,知晓自己生身秘密的精彩段落变成了在电影中他得面对咄咄逼人的一群红色的老家伙——他们就像是不良圣诞老人流氓组一样聚集过来,用看驯鹿的目光盯着教皇内侍,围剿过来。然后出现的是那些瑞士军团的狂信者,他们逼迫他,一直将他逼到通往梵蒂冈山的入口。

如果你跟着我的文字看到了这里,那么我想请你去看看原著的这个段落。

在小说中,在神的面前为前任教皇做鉴证的红衣主教要吐露出自己封缄了大半辈子的秘密。他叹息着,一边讲述,一边老泪纵横,他必须要放弃自己的誓言去维护教皇的圣洁,就像他一直担心的那样,那往事终于引发了这场几乎要颠覆他的国家的惨剧。在之前的篇章中,这位主教已经显示了他并非是自私的人,他哭,只是因为无法接受恶会源自教廷内部,更因为他鉴证的事实,会将那个一直被神圣的父爱眷顾着的孩子推向他自己亲手开启的地狱。

卡洛,你使整个教会陷入了悲惨的境地——这是一句痛苦的发言,却依旧没有恨之入骨的咬牙切齿,仅仅的,仅仅是长辈对小辈做出无法挽回的局面时痛心疾首的埋怨。

不过没有,在电影里这些让人感动的部分什么都没有,有的只是被刻意扩大化的恶意。

毫无感动,便不需要救赎——在此不得不说整场影片中一直有一种明显的煽动气息,喧闹群殴的人群和被全世界媒体关注的那个权利熏心的焦点被孤立在中心,它可憎的散发着腐朽的气息,贪婪并且丑陋。

另外一边,直到教皇内侍自焚,他都是一副殉道者的神圣样子。之前买凶杀害了好几个人的元凶就这么消亡了,观众丝毫不能从中体会到恶有恶报的快感。相反的,会有一部分依然不明所以的人觉得他是个反强权被迫害致死的英雄。

教廷,作为这个星球最大的精神领袖所在,在这一刻接受着这部影片不怀好意的挑衅。

这种犀利的指责气氛本来是原著中没有的,甚至在故事结尾的时候,新上任的教皇也仅仅是要求兰登博士遵从于自己的内心去决定是否将真相公之于众。

而影片的结尾处,那个被敌人烙下耻辱烙印的主教带着难以掩饰的市侩表情的欣喜披挂上了教皇的法衣,踩着教皇内侍尸骨未寒创造出的神迹,登上圣座,向圣彼得广场上的万民张开了虚伪的怀抱。

我不知道导演是要表达什么,我只知道这让我想起了阿尔弗雷德家某些媒体扭曲事实,万年四月一日的不实新闻报道,和娱乐节目视频上一边说着“看着它孤零零的就不顺眼”,一边把敌对方标志插到澳大利亚上的阿尔家人。

也许他只是看教廷不顺眼。

也许他以后也会看欧盟、北约、G8、联五、远东、王耀等等都不顺眼。咱们都知道那是个人权力,咱们左右不了,更管不着。

当拥有话语权的一方本身就想激化问题并且挑起话题的时候,如果你跟着认真就输了。
但是当一部你喜欢的小说被强硬的更改成了充斥个人意识指向的大片时,你会很难不想认真一把。

如果原著是一盘加了奶酪和香辛料的PASTA,那么影片的导演和编剧便通过了他自以为是的诠释,把这个故事搞成了完全附和开着卡车在州际公路上运送猪肉的壮汉才不得已去吃的碎肉汉堡。

这可真让人省钱,因为吃过之后你会很长时间不想去碰相关的东西,看着它就恶心。

导演是电影的妈,那么这部把原著都毁了的电影可是真是被他妈逼的让人反胃。

 4 ) 【转贴】艾小柯:宇宙零秒


    还是决定给《天使与魔鬼》做个小读书笔记,毕竟我非常喜欢这个小说开始对宗教与科学关系分析的部分。
  
  故事一开始,哈佛大学的宗教象征主义学朗顿教授接到瑞士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主任,离散粒子物理学家Maximilian Kohler的电话,为一桩明教杀人案件火速抵达CERN的案发现场。分析杀人原因,是因为物理科学家兼天主教神父的Leonardo Vetra在其养女,生物物理学家Vittoria Vetra的帮助下,通过实验重现了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环境,“证明”了圣经中上帝从无到有的创世纪过程。一向与天主教对抗长期受到迫害的明教有可能得知了这个实验结果,沉寂四百年后重现于世,妄图杀人灭口,绝不能让科学成为“神”的证明。
  
  当然故事发展的细节曲折复杂得多,娱乐性十足,难怪会被拍成好莱坞商业大片。但电影省略的宗教与科学关系这一部分,恰恰是我认为这本小说最精彩的篇章。
  
  Leonardo Vetra的实验细节与目前瑞士CERN运行中的高速粒子对撞机所要做的非常相似。后者的实验目的也是重现宇宙大爆炸的瞬间膨胀过程,争取撞出来俗名“上帝粒子” 的希格斯粒子。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自然界中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划分为四种力:引力(重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在愛因斯坦相对论解決了重力问题后,物理学家们尝试建立一个统一的模型,以期解释通过后三种力相互作用的所有粒子。
  
  这个统一的模型被称为“标准模型”。标准模型的粒子物理理论把基本粒子分成三大类:夸克、轻子与玻色子(Boson Particles),玻色子包括胶子,光子,介子等,还有尚未被发现的希格斯粒子。虽然标准模型具有多种优势,但其最大的缺陷是无法解释物质质量的产生。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英国科学家希格斯提出了希格斯场的假设。希格斯场由希格斯粒子组成,产生后衰变迅速。但在短短的瞬间,所有通过希格斯场的其他粒子都犹如行军过泥塘,只要通过,就拖泥带水发生变化。而这个变化,就是质量。标准模型预言了62种基本粒子的存在,除“上帝粒子”外,其余的都已被实验所证实。所以CERN的高速粒子对撞机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粒子对撞产生并观察到希格斯场。一旦希格斯粒子被发现,那么大爆炸后宇宙如何膨胀的问题就解决了。这便是为什么希格斯粒子被俗称为“上帝粒子”,因为这是宇宙起源论的最后待证明环节。
  
  希格斯粒子解决的是宇宙膨胀的问题,是说明基本粒子如何在被产生后具有质量,再聚合成各种其他物质,从而形成我们现在所生活的世界。换句话说,它解决的是宇宙零秒之后的问题。而圣经中的上帝创世纪,是纯粹的零秒问题: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随后各种物质、天地、人兽花草徐徐而来。
  
  在《天使与魔鬼》中,物理科学家兼天主教神父的Leonardo Vetra终生致力于跨越科学与宗教的鸿沟,试图将对立的二者统一起来。具体的说,他希望通过实验,重现宇宙零秒过程,从无到有创出新物质。从零秒之后跨越到零秒本身,这可比CERN目前正在运转的高速粒子对撞机的任务难度要大多了,所以是虚构小说。
  
  书中安排让Leonardo Vetra及女儿Vittoria Vetra实验成功,在粒子对撞的过程中创造出了反物质。反物质是由反粒子组成的,其特性与普通物质完全相反,无法在自然界找到,除非是在稍纵即逝的少量存在,因为反物质一旦接触普通物质二者立刻相互湮灭——全部转化为光并产生巨大的能量。CERN于1995年就宣布他们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批反物质,2000年更宣布已经成功制造出约5万个低能状态的反氢原子。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爆炸零秒瞬间应产生相同数量的正物质与反物质,大部分相互湮灭,少数正物质遗留下来构成了我们的物质世界。虽然目前的物理理论仍不能解释为什么正反物质没有对称湮灭,但粒子对撞过程中产生反物质并不能被当作物质从无到有产生的证据。《天使与魔鬼》中这里非常含糊,笼统说因为分离出了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反物质,便证明了宇宙零秒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显然不合理。不过既然是虚构小说,那么内在逻辑也不用较真。
  
  有意思的是实验成功的推论。书中实验的关键是对撞时的超级能量密度。只要接受极致能量产生物质这点,宇宙大爆炸与宗教创世纪便统一起来:科学的方法重现了宇宙零秒,科学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证明神的存在。书中科学家兼神父Leonardo Vetra的座右铭就是“科学宗教对立统一,只不过科学发展尚未成熟,还意识不到此点。” 而后来教皇内侍发表演讲的时候也说,对比科学技术的几何速度发展,人的智能与道德增长却是现行的,远远跟不上科技的速度。这种状况的结果就是科技被人性中恶的一面所利用:军备竞赛、武器升级、环境污染、物种毁灭。那么宗教势力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尽量减缓科技发展的速度,让人依然回到精神层面来,审视内心,信奉神明。那么,什么是神?Vittoria Vetra在与朗顿的对话中解释,神就是这种超能量,从宇宙零秒贯穿今时今世,不同地域国家种族的人把这个能量翻译成不同的词汇,并形象化:金发碧眼的基督,印度人形象的佛陀,阿拉伯形象的天主,中国人形象的女娲…… 这种神圣的能量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的终极关联,它聚集在所有生物的身体里,川流贯通,生生不息。
  
  虽然这个故事里我不喜欢Vittoria Vetra,作为科学家她总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实在是个不够聪慧的花瓶,但我真喜欢她问朗顿是否信神的对话。我个人对这个世界非常感性的理解,也相信有一种更高形式的力量存在,这种力量当然不是任何宗教所说的某个具体人物,同时这种力量对所有的生物该是一视同仁的。所谓的各种显灵托梦等等神迹,实在是人类自欺欺人的产物——人迹所到,自然毁灭,作为地球癌细胞的人类,凭什么要从神那里得到那么大的加权,获得更多的关爱?这简直比用身体写作的美女作家们还要自恋嘛!
  
  我非常喜欢中国传统的八卦图案,平衡的美,共生的美,也是能量流动,两极八卦继而创生万象的理论。在《天使与魔鬼》这样的通俗小说里看到如此接近的对神与世界的理解,实在意外极了,惊喜万分。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ea3820100e8vu.html

 5 ) “天使与魔鬼”扫盲班

      “我在一个以猜谜和解密为乐的家庭里长大。”丹·布朗如是回忆自己的童年。出生在一个科学与宗教揉杂的家庭(父亲教授数学、母亲热爱宗教音乐),成长于满是秘密社团的新罕布什尔州,就读于培养多才多艺人才的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研读过英语、西班牙语、艺术史等各种专业,喜欢周游世界,出过数张唱片。如此这般的生长背景及经历,足以解释丹·布朗书中为何总是充斥着密码、数字、宗教、历史、艺术、地理等元素,五花八门却又引人入胜。当然《天使与魔鬼》中涉及的元素远不如《达·芬奇密码》那么繁复,但作为罗伯特·兰登的首次亮相,其所展现出的知识之渊博和涉猎之驳杂便已非常人所能企及。在大银幕被打亮之前,我们有必要对银幕上可能出现的种种符号、社团组织、教会内幕、文学艺术、暗语谜语等扫一下盲,以免届时观来一头雾水,影响了观影质量。

光照派illuminati
       光照派之于《天使与魔鬼》,相当于峋山隐修会之于《达·芬奇密码》,《天使与魔鬼》说白了就是天主教会与光照派间的一场阴谋与反阴谋之战,而罗伯特·兰登探寻真相的过程,就是对光照派历史、文化、人物等方面一次相对狭隘的追溯之旅。如书中所指,illuminati(光照派)意为“开明之士”,是一个古老的兄弟会。兰登在向欧核中心主任科勒叙述光照派历史时提到,在十六世纪,一些意大利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等有识之士,组建了一个科学家智囊团,致力于追求科学真理,反抗教会的迫害,后来智囊团发展成为包括欧洲各国科学家在内的庞大组织,其中就有伽利略。教会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逮捕了伽利略,并杀害了四名光照派成员(与剧情中四名红衣主教被绑架的设置相呼应),在教会步步紧逼下,光照派开始转入地下,在隐蔽中日益壮大,并被视为世界上头号反天主教组织,“他们的最终目标是统一全世界——建立起一种世界新秩序。”不过,历史上的光照派实则最早可追溯至公元二世纪,十六世纪已是第二轮复兴,而且光照派史上存在过许多不同的、不相干的组织,比书中所提的变迁历史和会员成分复杂得多。而且伽利略为光照派成员、及四名光照派成员曾为教会迫害的历史,光照派的规章、文化等相关阐述,很多也只是丹·布朗的戏说而已。书中唯一与实情完全相符的一点是,光照派现今究竟是否依然存在,这是一个问题。

共济会freemasonry
       书中提到光照派在逃亡时曾受共济会收容,共济会因此成了光照派的最佳掩体,而光照派也在共济会内部不断发展,并占据了重要权位,利用共济会无处不在的网络扩大自身影响。共济会与光照派的关系很可能是丹·布朗天马行空的杜撰,不过共济会倒当真存在,而且已有了近七百年历史。共济会的源起众说纷纭,不过对该会原型最普遍的解释,是地中海地区石匠师傅组成的行会。因为能加入行会的一定是手艺最好的大师,所以当行会发展成了共济会,并在欧洲及北美迅速扩张之后, 成员也总是各个领域的精英,比如乔治·华盛顿、本杰明·富兰克林、弗兰克林·罗斯福、温斯顿·丘吉尔、爱德华七世、爱德华八世、莫扎特、克拉克·盖博、约翰·韦恩等等。

对称字Ambigrams
       Ambigrams一词由拉丁语ambi(双面)、gram(文字)组成,指的是可以从多个角度或按不同顺序阅读的词汇。如丹·布朗在书中所言,对称符其实非常常见,比如纳粹时期的德国国徽,中国的阴阳图,犹太人的六角星,常见的十字架等,而光照派的标志物即为对称符,基本所有与光照派有关的符号皆为对称体,如最早亮相于维多利亚父亲身上的“illuminati”(光照派)一词,及后来陆续现身的光照派四大元素:earth(土)、air(气)、fire(火)和water(水)四个词,而且出现的一些图形、建筑、雕塑等也都有对称的元素在其中。书中的兰登也是通过对称原理,定位出了最后一名红衣主教被谋杀的地点。值得一提的是,现今世上对称字符最权威的创作者无疑是约翰·兰登,《天使与魔鬼》一书中出现的所有对称字符皆由其设计,可称出神入化,而丹·布朗为表示对其的敬意,让书中主人公也随姓兰登。

黑煞星Hassassin
       《天使与魔鬼》中的光照派杀手自命“黑煞星”,与《达·芬奇密码》中保罗·贝坦尼饰演的塞拉斯是类似的残暴存在。正如书中所提,“黑煞星”是一个伊斯兰政治和宗教组织,成立于十一到十三世纪,专门对抗东征的十字军。Assassin一词为阿拉伯语,意为“用印度大麻提炼的麻药烟”,组织成员在执行刺杀任务前后都要抽麻药烟,以营造身处天堂的奇妙幻觉,故得此名。

杰纳斯Janus
       “杰纳斯”为指派黑煞星执行刺杀和绑架任务的幕后黑手。杰纳斯其实是罗马神话中的门神,因为头部有两张朝向不同方向的面孔,所以又称两面神。之后,该名词常用来指代两面三刀或表里不一的人,只要看过原著或电影,就会明白“杰纳斯”一词简直是为幕后大佬量身定做。

反物质Antimatter
       其实“反物质”在[我,机器人]、[星际迷航]等作品中都曾亮过相,不过从无《天使与魔鬼》中如此吃重的戏份。从物理学角度,所有的物质都由原子组成,原子还可分解成电子、质子、中子等更小的微粒,这些微粒统称亚原子微粒。研究表明所有的亚原子微粒都有与其对应的“反微粒”,数量相等,磁性相反,这些“反微粒”就是“反物质”,反物质一旦与物质相遇,两者会在瞬间融合并消失,消失的瞬间会产生巨大的“纯能量”,是核能的上千倍。维多利亚的父亲为证明宇宙大爆炸理论,而创造了地球上本不存在的反物质,却不慎为黑煞星夺取,成了《天使与魔鬼》中最危机四伏的故事背景及最惊心动魄的剧情段落。

教会秘密会议Papal Conclave
       教会秘密会议,亦即新教皇选举会议,所谓的光照派就是借此会议之机,试图引爆反物质,从而一举扳回局面。从十一世纪开始,所有的教皇都由红衣主教共同选出,在教皇去世后的十五天内,全世界的红衣主教都要赶赴梵蒂冈,持续九天的教皇葬礼之后,就将召开选举新教皇的秘密会议。选举期间,所有红衣主教都被锁在西斯廷大教堂中,这也是Conclave(只有一把钥匙)一词的由来。选举过程正如书中所描述的,通过投票完成,如果有人所得的票数超过总票数的2/3,即当选为新教皇,如果没有,则重新投票。一般在一次选举中,会反复选举,反复讨论,需两周时间方能完成,长时甚至达到一个月,如书中所言一夜之间就选出新教皇,可算神速。

美元符号Dollar-Bill Symbolism
       罗伯特·兰登在前往罗马的飞机上,向维多利亚展示了一张面额一元的美钞,并称自己之所以对光照派产生兴趣,是因为美元上的国玺。美元国玺由一个未完成的金字塔及塔尖上的一只眼睛组成,碑铭是“ANNUIT COEPTIS”(主眷顾吾辈)及“NOVUS ORDO SECLORUM”(世俗新秩序)这一组完全矛盾的句词。金字塔及眼睛组成的符号,实为共济会的标记,而且美国开国元勋中很多都是共济会会员,所以美国国玺=共济会标记的等式可以成立。不过如兰登所言,很多理论家认为此代表了光照派的阴谋,而且“世俗新秩序”与光照派“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宗旨如出一辙,这倒有点捕风捉影。金字塔造型在书中出现多次,尤其在齐吉礼拜堂中更是遍地都是,帮助兰登定位出了第一个红衣主教的死亡之地——魔鬼之窟所在。


抑扬格五步诗Iambic Pentameter

From Santi's earthly tomb with demon's hole,
'Cross Rome the mystic elements unfold.
The Path of lights is laid, the sacred test,
let angels guide you on your lofty quest.
你从桑蒂的土冢举步,那里有个魔鬼之窟。
穿越古代的罗马之城,揭开了神秘的元素。
通向光明的路已铺就,这是神对你的考验,
在那崇高的历险途中,让天使来为你指南。

       该诗出现在伽利略一本不为人熟知的作品《图解》之中,据称该书中隐藏了光照派的大秘密,亦是通往光照派教堂的“光明之路”。兰登与维多利亚翻阅此书时,发现了这首据称由弥尔顿所作的诗歌。此为一首抑扬格五步诗,亦即韵律由五个双音节的音步形成,每一个音步都由一个短小的或非重读音节和一个长的或重读音节组成,其中结合了“5”及“2”这两个光照派非常有代表性的数字。兰登从该诗的字里行间寻到了破解“光明之路”的线索,从而捣毁了光照派的老巢,具体恕不剧透。不过《图解》一书实为作者虚构,伽利略压根就没写过这么一本书,上面这首诗也根本不是弥尔顿的作品,而是丹·布朗借鸡生蛋的原创。


贝尔尼尼Bernini, Gian Lorezo
       贝尔尼尼在《天使与魔鬼》中始终未露面却又无处不在,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贝尔尼尼,整部作品也就不能成立。贝尔尼尼出生于1598年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是最富盛名的雕塑家、画家和建筑家之一,技艺之高超仅次于米开朗基罗,被称“巴洛克之父”。罗马城内的圣彼得广场、科罗纳礼拜堂、波波洛圣母堂等最好的雕塑和建筑几乎都出自其手。在丹·布朗笔下,贝尔尼尼实为安插在教会内部的光照派成员,其借职务之便,在罗马城内安置了四个雕塑——《哈巴谷与天使》、《西风》、《圣特蕾莎的沉迷》、《四河喷泉》,分别对应光照派的四大元素土、气、火、水,最后又巧妙地指向“光照派教堂”天使堡,构成一条天造地设的“光明之路”。不过贝尔尼尼究竟是否光照派成员,此说无以明证,所谓的四座雕塑——光明之路,也纯属丹·布朗的虚构。不过丹·布朗借贝尔尼尼已有的雕塑和建筑,完成了光明之路的精巧构思,如此严丝合缝的穿凿附会、无中生有,着实令人叫绝。

原文刊于《看电影》

 6 ) 科学与宗教

电影将小说内容搬上了荧幕 使得我们对小说某些场景建筑 如梵蒂冈 圣彼得广场 等等 有了印象 但为什么每回都删掉了重要的情节呢 还自己瞎改编人物 剧情路线呢 气愤

这部小说的主题应该是科学与宗教的统一性 也就是科学和宗教共同发挥作用 相辅相成 和谐统一 所以 小说结局处被教皇内侍设计杀害的是欧核主任 前教皇被杀是因为私生子 四位候选红衣主教全部被杀 还有欧核中心主任的童年经历 教皇内侍的来历 这些都是宗教和科学的冲突 也是彼此的合作 但是都被删了 搞得这部电影又一次成了推理片 其他内涵都不复存在 (⊙﹏⊙)b

 短评

我喜欢解谜类的~

4分钟前
  • 牛奶很忙
  • 力荐

字幕组不敬业

8分钟前
  • 看不见我
  • 还行

值得一看。

12分钟前
  • 七月
  • 推荐

偶有点明白本地堂区为啥贴告示要抵制这类电影了,迥。阴谋论啊阴谋论。。不过,那内侍太帅了,花痴状ing……整部电影完全就盯着Camerlengo去了,那细腰,修长的黑色身影在圣彼得大教堂微弱的光影中走动时简直迷倒众生啊~还有那无辜的眼神忧郁的神态和柔弱的语调谦卑的姿态啊。。崩溃了…

16分钟前
  • 缈沨
  • 力荐

还不错

20分钟前
  • littlejunebaby
  • 推荐

没有Ewan的镜头都在走神...

23分钟前
  • 小凯撒
  • 还行

果然好看!很赞很赞

27分钟前
  • 咿呀咿
  • 推荐

这简直是太他妈不忠于原著了····还是读书靠谱····再这么拍就成柯南了,啊,我知道了,在那里,啊,我要去图书馆,啊,在那里,真的在那里,这次你要相信我的,在那里···给我地图,啊啊啊啊···

31分钟前
  • 螃蟹|腮脖膨客
  • 还行

很稳重的剧情片,故事不错,细节丰富,那个训练有素的杀手显得太突兀了。

32分钟前
  • 牛油果豆
  • 推荐

书比电影好看多了。。。。电影节奏倒是很好。。。就是唯独不够深。。。太浅薄了。。。。

35分钟前
  • 了不起的克莱德
  • 推荐

又是一部汤姆汉克斯演的达芬奇密码~~~不懂西方历史的人伤不起啊~~

40分钟前
  • 我爱大猪宝儿
  • 推荐

那也就是說McGregor又演了一個處男

42分钟前
  • RITA
  • 推荐

还挺好看

47分钟前
  • 甜腻的砒霜
  • 推荐

原著值5星,电影只值4星。原著探讨科学与宗教的历史并存对立变成电影版的梵蒂冈内部斗争,力度削弱太多。但是电影深受原著惠及,五大古迹,一个反物质定时炸弹,全程紧凑,争分夺秒运动解谜比《达芬奇密码》那种相对静态解谜要精彩得多,至少能牵着观众的心走。PS:《地狱》电影版已开拍。8/10

50分钟前
  • 瓦力
  • 推荐

好看

51分钟前
  • 桦23
  • 推荐

这片子没了Ewan还有什么好看的?Ewan穿着神父的制服真是诱人!!!

56分钟前
  • ParasItE
  • 还行

色调好喜欢

58分钟前
  • 可缓缓归矣
  • 推荐

第四颗绝对只是为了永远年轻永远帅的伊万麦克格雷格。

1小时前
  • 丁丁|刘
  • 推荐

让人不知所措的朝圣者。

1小时前
  • 快,回家吃饭
  • 推荐

圣保罗大教堂的内景历历在目 可能因为去过 所以印象很深

1小时前
  • 宝宝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