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咖啡馆

剧情片中国大陆2020

主演:刘雅瑟,王一钧,孙小雪,蒋中炜,姜永波,小雪,斯捷潘

导演:时晓凡

播放地址

 剧照

荒野咖啡馆 剧照 NO.1荒野咖啡馆 剧照 NO.2荒野咖啡馆 剧照 NO.3荒野咖啡馆 剧照 NO.4荒野咖啡馆 剧照 NO.5荒野咖啡馆 剧照 NO.6
更新时间:2024-04-11 17:05

详细剧情

在中国西部一座工业小城里,以寒远芳、大梨、小安为代表的年轻人,心中充满了对“远方”的幻想和执着,电影将以冷静沉着的笔调,勾勒寂寞小镇里平凡少年与少女的躁动与不安。有人在不甘中沉沦,也有人在冲动之下勇敢迈出了求变的步伐。青春的力量裹挟着人们,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奔赴梦想。据主创介绍,影片的整体风格将在真实性与形式感之间寻求一种完美的平衡,以映衬现实的残酷和青春的美好

 长篇影评

 1 ) 我们终其一生 都在不断从那些“子宫”中剥离

这是一篇迟到的影评。两个月前我已经在影院看完了这部电影,当时我只觉得影片画面美、光影佳,剧情碎片化,像散文集。观影时,好像真的陪寒远芳坐在岗亭,在漫长的夜里等待那些车打来一束灯光,闻到了一丝若隐若现的咖啡味儿。这让我昏昏欲睡。 就是在这样的慢节奏里,我感到有些浮躁,在影院椅子上不停地蠕动。现在想想,那一刻,我已经从影城这个温暖的“子宫”中娩出了,我的精神正四海为家! 我以为就这样了,这些人会随着褪色的电影票从我的记忆里渐渐淡去,没想到还能再次相见,倍感珍惜。抽空码下这个影评:“我们终其一生,都在不断从那些‘子宫’中剥离。”

“我们每个人都曾是胎儿,而子宫是孕育胎儿的地方” 根据孕周期,医学上有“早产”和“过期妊娠”之分。“早产”是指胎儿未发育完全,就急迫地呱呱坠地;“过期妊娠”则是分娩过迟,胎儿在子宫内已经得不到充足的营养和氧气。 整部电影一直在探讨守护与自由。我根据自己摄取到的信息判定,“子宫”代表守护,“胎儿”娩出代表寻找自由。全片中,出现了很多次“子宫”的隐喻,“胎儿”即是影片中每一个追求自由的角色,“产道”便是荒野上的这条公路。 太空舱与岗亭,第一个“子宫” 岗亭,是个充满了无奈的“子宫”。寒远芳、大梨、周晓红,每一个来到这里的“胎儿”,都计划了出逃。 后来某天,大梨邀请远芳进入了她的秘密基地“太空舱”。她问远芳:“像不像一个……(子宫)?咱俩双胞胎。”这也是影片首次直白地抛出“子宫”的概念。 在荒凉的野地里,这个太空舱是一个多么温暖的“子宫”啊。大梨和远芳总是蜷缩在里面,窸窸窣窣地密谋着自由,畅想她们的未来。 “子宫”为她们的精神源源不断地供应着养分。直到大梨做错事被发现后,她急迫地顺着公路这条“产道”离开了“子宫”,留下了还未释怀的寒远芳。不过,远芳最后也离开了这里。 家庭,第二个“子宫” 不论是寒远芳、安德烈,还是那个复印店里的盲人女孩,他们的世界线都在互相交织。并且他们都清楚,自己无法在家庭这个“子宫”中苟活一辈子,并且试图从中娩出,顺着公路远行。 子宫是保护胎儿的屏障,也可以让胎儿窒息。所以家庭也是他们选择离开,追求自由的那份最初动力。 寒世终,也就是远芳父亲,给了远芳一巴掌。远芳说:“当时一赌气,买了张车票就走了。” 安德烈儿时,生活无趣,所以他想,“能到天上就好了”,他也真的就这样出发了,来寻找雅克申科了。 盲人女孩也想要离开复印店,感受更广阔的天地,也在请求过路人将她带走。 他们都是从家庭这个“子宫”中“早产”出的婴儿。 带枷锁的梦想,第三个“子宫” 寒远芳想留在咖啡馆;安德烈想追随宇航员雅克申科,和他一样飞上天际。他们都沉溺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看似安稳又舒适。但固执的追求本就是种虚妄,想要一直留在“子宫”里终究只是幻觉。 所以,寒远芳的梦想被咖啡机烫碎了;安德烈的梦想随着降落伞迷失在了荒漠。 寒远芳邀请圣约翰一起逃离,又在冥冥中鼓励了安德烈的远行。那时他们只是有“早产”的预警,而真正的变化,是从遇见了他们命中注定的人开始的。 最终,寒远芳的咖啡书籍起了火,安德烈的降落伞被烧毁,前面提到过的太空舱也被点燃。这些燃烧的“子宫”,都预示着枷锁成为灰烬,他们被迫娩出了。 燃烧的过程,大概就是从“子宫”中剥离开的过程。 “早产的婴儿是不会活的” 这是影片后期圣约翰的观点,虽然我不太认同。 这句话明面是在讲,他认为大梨离开后,怀孕早产、婴儿不会存活。实则隐喻提早剥离“子宫”的这群“婴儿”,也就是离开“家庭、梦想、太空舱”寻求自由的寒远芳等人,都不会有很好的结果。 很明显,影片中的大部分人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影片中只提到周晓红在盐湖中陨命。至于其他“早产”的“胎儿”结局如何,又有谁真的晓得呢。我们终其一生,都在不断离开这些“子宫”,也许早些、也许晚些,也许安全、也许危险。 但是一直待在“子宫”里“过期妊娠”,无疑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只会缺氧窒息,最后走向凋落。像影片中老寒对安德烈说的,“只有傻瓜不远行。” 电影用一幕幕画面,讲述了很多美丽荒谬的故事,信息量很足,每次看都能从中提取到不同的讯息,每个人也都能有不同的解读,所以很值得一看。我不常涉猎这种题材的影片,只能从自己感兴趣的角度做些分析。以上是我观影三次后的所感所得。感谢你看到了这里。☕

《荒野咖啡馆》票根留念
图源: 荒野咖啡馆
图源: 平遥国际电影展
图源: 刘雅瑟 绿洲

 2 ) 非现实主义当然要美妙啊

导演虽然是第一次拍电影 但是他对电影有自己的想法 我想他也在本片实现了 我认为在焦虑的今天 能够完全沉侵两个小时不可能 而导演是引导了观众想象 想象自己 而不是纯表达 我认为这是高于表达的 但是表达的又很清楚 细节镜头也做的很好🌟

看了评论来看的 发现之前的评论完全是唱衰

就是 他的电影审美很好🌟

 3 ) 末日狂欢与生死爱欲————关于《荒野咖啡馆》六刷后的细节解读

六刷之后觉得这部影片中真的包含了许多有意思的设计。这部片其实是一部非常美、也很耐看的片。只是由于剧情线索的细碎模糊,导致观众第一遍观影很难完全梳理剧情。

由于电影本身也是碎片化叙事,我就也使用一些碎片化的线索来梳理影片中的明线和可能的暗线,纯主观个人想法,包含大量臆测和过度解读。

一、末日狂欢与生死爱欲

“逼近所有界限之外的界限,超越痛苦与快感、真伪或善恶,在极限体验中,在日子的疯狂中,创造艺术品般的生活。”(《福柯的生死爱欲》)

很多人觉得这部影片中的人行为逻辑混乱、没有道德底线,但其实角色的行为逻辑需要放到整个预设场景中来。在即定的情绪和状态下,角色做出什么行为都是合理的。一个隐藏得很深的线索在于,影片其实描绘的是一副末日前的图景。在末日的前夕,一切疯狂的举止都显得那么合乎情理。

“末日”的证据在于:根据站长室监控器上显示的日期(第一次出现是2012/11/19),故事发生时间是在2012年冬天,而2012年冬天最著名的热点事件便是2012/12/21的世界末日传言。

这个时间点应该是故意为之,因为寒远芳的父亲名字就叫做“寒世终”——即世界的终结。片中安德烈耶夫多次嘲笑寒世终年老,这也许也象征了一代人的终结——相比较父母辈在轨道中巡回的一生,新一代的人是自由的,更是迷茫的。他们不再是公转的行星,而是变成了划过天空骤而坠落的流星。

“末日”的意象也的确与片中的冬季对应。站长在影片开头和结尾都有提到“大雪封路”——大雪封路前,寒远芳的爸爸就会归来;大雪封路后,没有车可以再离开。“大雪封路”就是所有想去远方的人的“末日”,大雪淹没一切,让所有喧嚣重归寂静。因此,“寒”这个姓氏在片中也是末日的象征,是故事的终结。寒远芳消失的当晚,站长也说“今晚有暴雪,随时可能封路”,这便是末日的前哨。(不过可惜影片里始终没看到雪,不知道是刻意留白,还是拍摄期间没有等到暴雪)

世界末日是老一辈的终结,也是年轻人的狂欢。《Besame mucho》这首歌几乎贯穿了所有寒远芳和圣约翰共处的场景——“吻我,深深地吻我吧,就好像今晚是最后一夜”,对应着远芳的心境。在触摸不到的未来之前,不如放纵灵魂,拥抱爱欲,献上孤注一掷的吻。寒远芳、周晓虹、大梨的行为都像是末日前的狂欢,毕竟,世界末日之后谁还会在乎世界如何运转呢?

必须一提的是,影片中有着两种维度的死亡——身体的死亡和自由灵魂被禁锢而消亡。大雪封路的末日,指的也是第二种死亡。大梨口中的“不贪心,认怂,就只能等死了”和寒远芳对圣约翰所说的“你到底杀了几个人?包括周晓虹”指的同样都是第二种死亡(因为周晓虹很明确是红色卡车司机所杀,而不是圣约翰)。影片中明确指出身体死亡的只有周晓虹一人。但对于这些追求远方的人来说,灵魂死亡做一个行尸走肉,其实比肉体死亡更加痛苦。

二、不同身份、不同色彩与都无法到达的远方

影片中的角色主要可以分为“远行者”和“巡航者”两个对立面,剧情冲突也围绕着这两个不同的阵营之间的拉扯展开。远行者想去远方,却永远无法到达。巡航者的人生不断循环,同样没有终点。

同时,还有一个隐藏的阵营,那就是“献祭者”。她们吹着死亡的号角,不断诱惑着身后的人追随她们的脚步。

这三个阵营在影片中有着比较明确的色彩划分:

“灰色”——代表“巡航者”。老寒和圣约翰戴的都是深灰色的帽子,显得和荒野融为一体,不那么富有激情。他们长久地驻扎在这片荒野,日复一日地巡回,因为“有坐标、有轨道、有方向”。他们也都不愿看到心爱的人远走,因此努力地阻挠过远行者,却最终都无力回天。不过圣约翰的衣服上还是带了少量的黄色和红色,暗示了他和周晓虹、寒远芳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黄色”——代表“远行者”。寒远芳和安德烈耶夫身上都出现了黄色(寒远芳穿着标志性的黄色高领毛衣和围巾,而安德烈戴着黄色的帽子、穿着黄色毛衣)。远行者都带着偏执的妄念,灵魂一直在路上,去寻找不可到达的远方。

黄色是电影最具代表性的颜色,是东边日出的颜色,代表着希望与远方。例如寒远芳一开始放飞的那个咖啡厅开业的黄色气球,最后却被警察扯了回来,并没有真的飞向远方。

同时,黄色也是火焰的颜色。熊熊燃烧的火焰象征着毁灭与重生(降落伞、太空舱、书的燃烧),而黑暗中摇曳的烛火则是人们绝望中挣扎的信念(太空舱中寒远芳点燃的红色蜡烛、留宿时安德烈点燃的白色蜡烛)。

此外,黄色也是一种掩盖真实的幻象,是残酷现实的安慰剂。寒远芳用黄色的高领毛衣和宽大的围巾来遮掩自己脸上和脖颈的伤痕。安德烈则带着偏执的信念,追寻着不可见的流星。片尾的寒远芳的脸庞被刺眼的黄光映照着,但这光亮并非来源于太阳,而是车灯与手电筒,是一种虚假的指引。

片中一个比较特殊的“远行者”是大梨那未出世的孩子。大梨为孩子织的那件黄色小毛衣,最终被寒远芳带走。或许这象征着未离开过这片土地的大梨想要带着孩子去南方的心愿,又或许象征着母子无法相见。

“红色”——代表“献祭者”。红色热烈而刺目,象征着诱惑与危险。大梨的制服里穿的就是红色的毛衣。与此同时,红色也多次出现在周晓虹和寒远芳身上,暗示了三个女性角色之间前赴后继的献祭行为。

红色出现的地方包括:

电影开头,寒远芳的红色玛丽珍鞋,踏入危险的少女。同时开头车碾过的一只落下的红色玛丽珍鞋应该是周晓虹的,被卡车司机抛下了。

寒远芳的红色行李箱,危险的远行。

寒远芳脖颈与脸颊上猩红的烫疤,刺痛的过往。

太空舱内嘀嘀作响的警灯,危险的预兆。

在太空舱内,被反复点燃的红色蜡烛,摇曳的欲望之火。

周晓虹留下的露华浓口红,一个比较明显的性化符号,是诱惑的号角,是自我献祭的仪式。

带走周晓虹的红色卡车与红色车尾灯(司机是个吸着烟打着手电筒的中年男人,却面目模糊,显然红色卡车本身比司机的形象更具有象征意义),不断诱惑着岗亭里的收费员登上,最终吞噬了她们的身躯,将她们的生命和希望扼杀。

此外,虽然这三位献祭者都是女性,但我认为影片如此处理并不是为了讨论性别问题(比如表达是女性的处境导致她们选择逃离,并且是以性化自己的方式借助男性逃离),而是因为女性的形象和行为更加具有反差感和张力。即便瘦小,即便脆弱如蝴蝶,这些女性也想要不顾一切地逃离,即便结局可能是陨灭(包含了那个盲人小女孩),这更令人感到震撼。

(顺带一提,《智齿》导演郑保瑞也曾提到为何选择塑造王桃这个角色,是因为他相信女人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她们天生具有挑战自己能量极限的神奇能力。宫崎骏偏爱少女动画主角也正因为此。我觉得这种处理具有相通性。)

无论是何种身份,无论目的地是东南西北,影片中的所有人都无法到达远方。正如同地球是圆形的,对于某一个方向的执念最终可能只会带你回到原点。寒远芳想逃离家乡,只知道要去日出的地方,一路往东;大梨想去南方,或许是因为“北方的冬天太惨了”,想要一个温暖的冬季;苏联宇航员雅克申科想要一路向北回家乡,然而家乡早已四分五裂不复存在;安德烈耶夫和老寒在寻找雅克申科的旅途上沿着丝绸之路一路向西,但最终安德烈耶夫还是与雅克申科留下的痕迹擦肩而过,继续踏上没有终点的旅程。

关于寒远芳最终的结局,影片给的是开放式的,寒远芳或许如同章节标题“远行”一般出走了远方,也或许已经死去。但其实片中也隐含了许多悲观的暗示,因此我倾向于她已经死去。

线索1:周晓虹的口红与红色卡车

影片中多次提到,周晓虹会在窗边涂抹口红来引诱卡车司机,而圣约翰和警察也提到周晓虹失踪前上了一辆红色卡车。因此片中比较明显地暗示了,大梨和寒远芳最后都涂上口红,坐上了中年男司机开的红色卡车(寒远芳看到岗亭内大梨留下的工作证和口红,便知道她是带着太空舱里的钱远走高飞了。圣约翰同样看到了寒远芳做出一样的事,便立马选择报警),可想而知最后的结局大约是迈上周晓虹同样的路。

线索2:大梨的结局

除了留下口红和工作证这个明示外,大梨的结局还有其他暗示。比如寒远芳的梦境中,她和大梨、圣约翰一起因被警察追赶而逃命,最终大梨陷落了(至于为何圣约翰会和她们一起逃跑,我认为此处由于是主观视角,寒远芳仍然相信和希望圣约翰会带走,所以梦境里也有他,但可惜实际上圣约翰不会和她同行)。另一个暗示就是圣约翰说过“大梨和周晓虹都逃不掉的”“早产的婴儿不会活的”,过早时机的逃跑导致她们都不可能抵达远方。

线索3:寒远芳乘坐的交通工具

寒远芳从头到尾使用的交通工具的变化也暗示了她的状态。

刚做收费员不久的寒远芳,回家时乘坐的是循规蹈矩的公交车。

后面大梨开始引诱她一起前往南方,寒远芳的交通工具则更多变成了大梨的摩托车,路线更自由了。

再到后面,寒远芳想要逃离的心情越来越汹涌,则更多地坐上了圣约翰的卡车。卡车能够带她去远方。

结尾中寒远芳最后一个画面,她正推着大梨留下的摩托车,穿着父亲送给她的白色帆布鞋,在阳光下行走,画面美好得有些不真实。我比较倾向于这个画面并非代表寒远芳依然生活在这里,而是代表她踏上了和大梨相同的路。这个画面更有可能是老寒的想象,因为实际上寒远芳在离开前并没有穿上那双白色帆布鞋。(这双白色帆布鞋的尺码应该是不合适的,高中女生36码的脚也不会长到39码。因此父亲对于女儿远行的期望最终也是有些无力的)

线索4:《如何开一个咖啡馆》

无疑,寒远芳对于这本书是极其珍视的,它代表着自己想去开一间咖啡馆的执念。它悄悄地被掩盖在了父亲送给她的、成功学大师卡耐基的《美好的人生》之下,是个不可言说的梦。即便她在精神失控期间点燃了这本书,却也立马在清醒后将火焰扑灭。但最终这本书如站长所说是在草堆里捡到的。这可能意味着寒远芳彻底放弃了开咖啡馆的梦想而将书抛弃,也可能意味着寒远芳身遇不测。但由于最后寒远芳并没有放弃梦想的暗示,因此结果应当是后者。

(顺带一提,这本书上写的作者是影片导演时晓凡的名字,是我六刷才发现的hh)

为何影片中没有人可以真正抵达远方?或许都是因为片中的人们总是把希望寄托于他人身上,而不是自己,因此无法抵达心灵的远方。

三、无法触碰的爱与强求的执念

1.圣约翰——周晓虹——寒远芳

圣约翰和周晓虹的感情关系在片中有许多暗示,可以说理解了这层关系,就能理解圣约翰这个角色在片中的行为逻辑——因为他料想到了周晓虹远走的结局,因此他无论如何都要阻挠寒远芳。

暗示1:圣约翰一直在追寻周晓虹的下落。他拿着照相机明确和寒远芳说过“红色卡车,我们都在找”,圣约翰的照相机也的确一直和周晓虹、和火焰有关(后面“火焰和献祭”这一part会再提到)。

暗示2:录音机、橘子、十字架都出现在圣约翰车前,暗示它们的密切相关关系,都与周晓虹有关。录音机中反复播放的“夏天的飞鸟、秋天的落叶”这首诗,象征的应该就是在夏天相遇、在秋天失踪的周晓虹(寒远芳紧随其后在冬天来到收费站),而这个录音机也是周晓虹留下的。因为周晓虹是哲学系毕业,显然这首诗更符合她的气质。同时,圣约翰听到这首诗的反应非常激烈,也足以体现其特殊意义。

暗示3:圣约翰车中放着的橘子,对应着大梨会偷卡车司机掉落的橘子、寒远芳会给圣约翰橘子,同是收费员的周晓虹大约也不止一次给过圣约翰橘子。同时,圣约翰对于橘子和对于那首诗一样,都是情绪激烈的,尤其是当他听到寒远芳所说的“会有女孩代替我的位置”,他都选择用螺丝刀粗暴得捅开橘子,来宣泄自己对于周晓虹命运的无力和悲愤。

暗示4:为何听到大梨播放那首诗后,圣约翰会情绪失控地烧毁了降落伞并拍照?是因为他想借这个行为来宣泄。降落伞是出逃的象征,而他愤恨周晓虹的出逃导致了她的死亡。

暗示5:圣约翰对于周晓虹的形容,都是充满怜惜之情的:她又瘦又小、她胆子很小、那些卡车司机多无聊,能闻到一个女孩身上洗发水的味道?圣约翰对于周晓虹的描述也很像她遗落的蓝色蝴蝶发夹——脆弱的蝴蝶,飞不出荒漠。

暗示6:最明显的暗示,便是在车内的圣约翰永远都是透过悬挂在二人中间的摇摆不定的十字架吊坠在凝视寒远芳。同时,每次与寒远芳对话前他都会摩挲十字架,用眼神向它诉说。十字架是始终悬挂在二人之间的倒影。十字架的精致和脏兮兮的卡车并不搭调,或许是周晓虹送给他的礼物(也和圣约翰的名字有关)。

因此,圣约翰对于寒远芳种种暧昧的情愫和复杂的情绪,都是他对于周晓虹的感情投射。无论寒远芳对他的吻有多么热烈,他都不会带她走,是因为他知道,寒远芳的结局只会和周晓虹一样都是死亡。他把自己那种强烈的想要挽回周晓虹的想法强加到了寒远芳身上,不顾一切地阻挠着她去献身。

周晓虹和寒远芳确实十分相似。她们年纪相仿,都很瘦小,胆子小,文艺气质,都脆弱如蝴蝶。她们都曾离开过荒野,但又都回到了这里,灵魂无处安放,最终选择了义无反顾的逃离(周晓虹是师大学生,师大肯定不是开在荒野而是开在城市,因此她一定是离开过)。

2.寒远芳——咖啡店老板——圣约翰

和圣约翰同样,寒远芳也是将对于另一个人的执念投射在了圣约翰身上,而这个人就是她在上海打工的咖啡厅的老板。她和老板之间或许没有明确的恋情,但是存在着很复杂的情感,包括学习咖啡时的仰慕、日久的依赖、被驱赶的怨念和被迫远走的怀恋。为何我会觉得寒远芳对于咖啡的情结不止因为咖啡本身,而和老板有关呢?主要也有以下几点原因:

暗示1:寒远芳第一次见到圣约翰时,就被他车里所传来的音乐《Besame mucho》带走了心神。音乐的诉说下,二人擦肩而过。寒远芳的心并没有为圣约翰而停留,而是被留在了那段音乐里、那段属于上海咖啡厅的回忆里。

暗示2:寒远芳对于圣约翰的印象描述,一直是他让她想起了之前的老板,“瘦瘦高高,眼睛细长”。寒远芳对于圣约翰那股莫名的情愫,很大程度上也和他熟悉的样貌有关。可以说寒远芳从始至终都能从圣约翰身上看到老板的影子。如果老板是个令她无感的人,恐怕她对圣约翰也不可能产生什么冲动吧?

暗示3:寒远芳对于咖啡的情结,也必然来自于她的老板。她充满仰慕之情地提到老板是咖啡大赛的亚军,提到做咖啡必须要有品味。她对于咖啡的认识全部来自于老板,她对于咖啡的记忆也全部和老板有关。她每当提到咖啡时那种痴迷的神情,想必也有几分是来自于对于老板的迷恋。对于一个闯入繁华大城市的少女来说,是很容易因为“雏鸟效应”而依赖上那个最初的领路人的。

暗示4:寒远芳对于老板的感情是复杂而矛盾的。老板因为她被咖啡机烫伤而赶走了她,她便放走店里的两只猫作为报复。当她看到小镇上的台球咖啡厅,也忍不住砸东西来宣泄情绪。她为被赶走被抛弃而心碎,却仍然珍藏着老板送给她的那本《如何开一家咖啡馆》。

暗示5:寒远芳对于“甜味”的描述指代的也是她对于老板的情感,后面我在“嗅觉与味觉”这一part还会展开来说。

寒远芳对于甜味的追求始终是偏执的。她对圣约翰说,“咖啡我喜欢甜的,越甜越好”。但她在咖啡里加的却不是糖,而是会令人呕吐的洗发水。她明知有毒,却还要逼自己一饮而下,代表了一种畸形的情感(寒远芳对老板、对圣约翰都是)。

在第一次与圣约翰在台球咖啡厅见面后,寒远芳对大梨说,“以前我喜欢甜的,现在觉得特别失望”,而大梨说“甜的确实不够劲哈。”“以前”很显然指代的是过去她在上海的日子,而“失望”则可能是对于咖啡店老板的失望,以及开始意识到了圣约翰和咖啡店老板并不一样,他不如老板有品味。

在车内,她将棒棒糖伸到圣约翰面前,握住他的肩膀说“快要融化了,甜的”来强迫他含下(英文字幕有“try it”),也是将那份“甜”的回忆强行加之于圣约翰身上。她仍然寄希望于圣约翰带她远走,说明她还是沉溺于对于老板的幻想不愿醒来。

3.其他人的强求

大梨也将自己对于去南方的执念强加在了寒远芳身上,她甚至握着寒远芳的肩膀强调,“记住了,我们是要去南方的”。但实际上寒远芳从未正面回应过。因为寒远芳真正想去的是东方,是日出的方向。(顺带一提,大梨想去的南方应该是指的广州,因为大梨说过两次广东话,并且问过圣约翰去广州有多远)

安德烈无疑也用着伪造文件的方式,强求着勘探员老寒带他一起去寻找雅克申科,踏上了没有终点的旅途,“走了这么远没有回头路了”。

老寒则把自己对于安稳的“美好人生”的愿景强加到了寒远芳身上,却忽略了她对于远方的强烈希冀,最终导致了寒远芳义无反顾的远走。

但正是这些强求,阴差阳错地帮助他们最终从他人的身上逐渐理解了彼此。

4.巴掌

这些强求所导致的冲突到了最鼎沸处,最终都会化为一个巴掌。片中的“巴掌”包括:高中时期的寒远芳因拒绝当收费员而被父亲打的巴掌、大梨想要带钱逃走而情绪失控扇了寒远芳的巴掌、寒远芳面对圣约翰对她的言语扼杀而绝望挣扎的巴掌(和父亲的巴掌对应)、寒远芳因偷钱而再次被父亲赶走的巴掌。

可以说,寒远芳的出走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这些强求,每一次巴掌都在刺激着她一步步迈向失控的悬崖。

四、回不去的家与故乡

片中用老寒醉酒时的幻觉(寒远芳与宇航员雅克申科一同远走)来暗示过两人之间的映照关系——都有家难回,最后都下落不明。

苏联宇航员雅克申科被祖国遗忘在太空25年,等他舍身从太空回来时,家乡已是物是人非。

寒远芳则是抓不住的流星。她失魂落魄地逃回家,却再次被父亲的一个巴掌赶走。家里承载着太多的回忆,却栖息不了一个流浪的灵魂。

影片中对于宇宙的描绘也是我非常喜欢的部分,给荒凉的景色渲染出了一股魔幻而浪漫的色彩。或许是因为我也像安德烈耶夫一样从小就有些宇宙情结。仰望星空时总能让我想起,无论身处何处,无论是何身份,我们都不过是茫茫宇宙中漂浮的一粒尘埃,一切虚妄都不过是宇宙长河中的一瞬。我们所以为的家,其实在宇宙中也只是渺小不可见的坐标。

六刷的一个猜测:安德烈在童年时期或许真的目睹过雅克申科的太空舱连着降落伞坠落。

原因1:安德烈能画出太空舱的图纸,也能在寻物启事中画出降落伞的样子。官方途径应该无法得知一个被遗忘的宇航员是如何回地球的,所以安德烈大约是真的亲眼目睹了。

原因2:雅克申科降落的时间地点和安德烈的人物行为逻辑基本可以对应上。雅克申科留下的录音带说,1996年时,他的太空舱飞过了俄罗斯的勒拿河。这正好是安德烈的童年时期。在留宿时,影片特地用一定篇幅让安德烈说出了童年的故事,这或许不只是为了表达他对于宇宙的情结,而是可能在某一个夜晚的屋顶,安德烈真的目睹了一个带着降落伞的流星划过。但是长大之后安德烈并没有在祖国找到雅克申科的痕迹,所以才千里迢迢来到内蒙的荒野继续寻找。

原因3:安德烈多次哼唱了“仿佛如同一场梦,我们如此短暂地相逢”。他对于雅克申科的执念如此之深,说明他应该不仅仅是从书本或者新闻上了解了他的故事,而是真的在某一时刻短暂相逢过,只是他自己也不确定那是真实还是梦境。

只是不知怎么的,阴差阳错间,雅克申科的降落伞从勒拿河飘向了吉兰泰,与自己的故乡失之交臂,人也不知所踪。失去了目标物的安德烈,只能一路向西无法停留。

五、嗅觉与味觉

圣约翰提到寒远芳身上的气味:咖啡味和洗发水香味,这两种意味在前面已经提到了。

影片中提到的味觉包括:盐粒的咸与苦,咖啡的苦,洗发水的甜。寒远芳对于这些味觉的情感变化也暗示着她的心境变化。

初尝生盐粒时,寒远芳很嫌弃它的咸苦。大梨则形容生盐粒“和这日子一样”,令人难以下咽。后来,寒远芳竟主动往咖啡里加生盐粒,并想把咖啡馆取名为“荒野苦咖啡”,反映了她已经渐渐接受家乡的味道成为她生命中的一部分。

黑咖啡是苦涩的,却令寒远芳痴迷到忍不住舔舐手指。咖啡的苦是荒野里的人好奇却无法习惯的味道(邻居阿姨、老寒、大梨),他们都无法从苦里品出什么别的风味来,而唯独圣约翰除外。圣约翰对咖啡的味道是好奇和着迷的。但他也没有什么对咖啡的品味,能轻松喝下寒远芳所嫌弃的糟糕的咖啡。因此对于味觉追求的不同,也暗示了他们并非同路人,不过是强求。

六、火焰与献祭

第一次观影让我疑惑的是圣约翰这个角色,为何一个中国人会叫这个名字?其实结合着圣约翰多次在车中摩挲十字架挂坠的举动,可以说这个角色具有很强的基督教符号含义。

在基督教中,圣约翰为耶稣施了洗礼,被称为是“施洗者圣约翰”。结合着后面远芳对其的质问“你到底杀了多少个人,包括周晓虹”,可以推测这个人物是为了劝人迷途知返,乃至令人灵魂重生。

片中多次出现火焰燃烧镜头,包括寒远芳烧毁票据。其中两次最有意义的火焰燃烧(第一次是烧降落伞,第二次是太空舱燃烧),都伴随了圣约翰的拍照行为,可见火焰对于圣约翰来说具有特殊意义。火焰本身又包含了毁灭与重生的含义。

片尾太空舱的燃烧无疑更具有重要意义,它夺目的火光也深深映照在了老寒的眼中,洗刷了他的心,重塑了他对女儿的想法。至于太空舱为何突然自燃,或许是和自毁程序有关(太空舱的红色警报证明里面的设施还在运作),熊熊的红色火光也象征了一种对于自由的献祭。燃烧的太空舱也很像一颗坠落的流星,或许也会在某一个晚上进入安德烈的梦境。

七、荒野里的动物

荒野里出现过几种动物,分别有着不同的暗示。

首先是猫。寒远芳为了报复咖啡店老板,放走了店里的两只猫。回家以后,她却发现家里的黑猫不见了。黑猫或许寓意的是她自己,是黑夜里无处安放的灵魂。

寒远芳曾在圣约翰面前提到,“这里以前有乌鸦,也都飞走了”,乌鸦也是无家可归的灵魂。

咖啡店的鸡在桌子上踱步,给本就荒诞的荒野咖啡馆又增添了几分荒诞感,是很有意思的场景。

八、父女间的隔阂与缺位的母亲

影片中对于父女亲情的塑造是我非常喜欢的部分,是非常克制的情感表达,深沉而不煽情。

年迈父亲的爱总是只在意识恍惚间才会悄然流露出来。比如老寒在卡车上快要睡去时,对安德烈第一次展现了柔软的一面,说的是“回车上睡吧,孩子,外边冷”,此时的他是否也在惦念远方的女儿?比如安德烈因为在荒野里挖到少女的胸罩而狂笑,却被老寒踹了一脚,“你要是有女儿,你还笑得出来?”老寒从始至终没有放弃过寻找周晓虹,也不愿安德烈说不吉利的话,都是将对于女儿的担心投射到了周晓虹身上。再比如安德烈愤懑地打算独自出走时,老寒望向他背影的眼神也充满了惊诧和心痛,他当时仍然难以理解为何年轻人都如此决绝地远走。即便他再与安德烈对抗,也始终没有真的抛下过他。

寒远芳房间里有两个比较特殊的陈列物——窗台上的地球仪、衣架上悬挂了三年的高中校服。一个象征着年轻女孩出去看世界的愿望,另一个则是父亲苦苦等待的一点念想。

父女双方的不善沟通,使得两人多年的重逢再次被一个重重的巴掌打碎,无法收回。父亲的理解和祝福,只能化为一双或许并不合脚的白色帆布鞋。

这里仅仅是一个大胆的猜测——在家庭中始终缺位的寒远芳的母亲,是否实际上成为了父女之间关系无法打破的隔膜?母亲是否也是一位隐藏的献祭者,又是否成为了寒远芳的命运暗示?

原因1:寒远芳高中时,父亲给她的那顶收费员的帽子,是否有可能是她母亲留下的?毕竟此时的寒远芳还未正式入职,不至于说父亲就能给她弄到一套制服,还保留了三年。头寒世终的先进工作者奖牌上有写,他的工号是226,而寒远芳的工号是227,说明入职时间应该是接近的。但周晓虹和大梨的工号是121和132,和寒远芳差距很大。

原因2:寒远芳为何如此抵触做收费员?父亲又为何如此情绪失控?除了寒远芳想离开这里之外,是否还有更深的原因?比如说寒远芳想要追随母亲的脚步离开,这触碰到了父亲的伤疤?当父亲再次见到寒远芳时,她嘴上涂着殷红的唇膏,在抬头的瞬间是否也刺激到了父亲,让他想到了远走的妻子?

原因3:在KTV内,老寒哽咽着唱的歌是“你躲藏在何处,为何背弃姑娘?你躲藏在何处,被遗弃的姑娘。”老寒并不算是背弃和遗弃寒远芳,那么这段歌词是不是说的是抛弃了寒远芳去了远方的妈妈?

原因4:安德烈曾说,寒远芳的照片像个南方人,那么她的母亲是否可能就是个南方人,使得寒远芳对于荒野不够有归属感?

原因5:老寒看电视看到的是企鹅去自杀的纪录片,并表现得感伤。这时的他应该尚未意识到周晓虹行为的性质,那么这种反应是否对应着他的妻子也是一个献祭者?

当然,影片中并未出现母亲的正面描写和明确暗示,所以以上仅仅是推测,欢迎一起讨论。

九、最后的最后,写给寒远芳和刘雅瑟

也正如平遥影展给刘雅瑟瑟的影后颁奖词,她在影片中的表现真的称得上是“既可含而不露,又可瞬间爆发”。她让我相信寒远芳就在那里,就是以一种这样的状态生活,多一分可能矫情,少一分可能木讷,就是浑然天成的恰到好处。寒远芳身上有种动物本能,像是一只楚楚可怜的流浪猫,用无辜的眼神祈求着有谁能将她带走。她又像一只脆弱的蝴蝶,躲闪的眼神像无声扑闪的翅膀,随时都好像要破碎。刘雅瑟对于寒远芳的塑造也是充满细腻的人物变化层次的。一开始的寒远芳更多是迷茫、无所适从而胆怯的,但内心深处的欲望仍然驱使着她不断去打破牢笼。而大梨的出逃、父亲的掌掴则直接促成了寒远芳最后不顾一切的痴狂。我最喜欢的是寒远芳对着镜子涂抹口红,说道“我这个样子,在夜里能不能换到一张车票?”的镜头。她的神情妖冶而妩媚,有着自毁的美感。导演的镜头也是偏爱寒远芳的,用了很多光来勾勒她的脸庞,给了很多特写镜头来展现她的情绪,每一个镜头都美得令人心惊。

文章的最后,希望能坚持看到这里的你们,都可以抵达心目中的远方。

 4 ) 荒野咖啡馆的咖啡不加糖不加奶加生盐粒

文艺片的底色终究是孤独,即使暖色调饱和度拉满,它还是无尽的孤独。这也注定了文艺片的被接受程度也是孤独的,因为它最终只能是和孤独的人产生共鸣。

但孤独的人,感谢电影,也感谢拍文艺片的电影人,因为是电影,给他们的孤独找到了一辆飞船,去到了那个宇宙。

所以对于电影每个看似矫揉造作的意象元素不必言说,都感同身受,比如荒野的咖啡,比如燃烧的热气球,比如沙哑的收音机,比如无关痛痒的诗,比如莫名其妙的眼泪。

对于我这种文艺片爱好者,我是挺喜欢的。因为比起有些文艺片,它不是不知所云的,它的故事表达是完整的,它的人物刻画也是扎实的,而且观众理解并不费劲,它是文艺的同时又是接地气的。

看似很平静的一部片子,其实有好几处高潮,都让我差点热泪盈眶。

一是当远芳也涂上那个口红,卡车的光照在她脸上,刺痛的是我的眼。

二是当抽屉拉开三个女孩的工牌特写,就好像观众一直逃避的现实变成了事实,那一幕直穿心脏。

三是找到尸体那一幕,其实那一幕很短,甚至没有特写,就像她的命运一样,但是那一瞬,我看到的是无数女孩的悲剧。

四是父亲最后的那个耳光,最开始的耳光是打你要走,最后的耳光是想让你走。我知道我没办法不喜欢这个片。

他们说这片子里头有些元素很突兀,可是我却很喜欢这些突兀的元素在这电影里,突兀的航天元素,突兀的爵士音乐,除了是理想的代表,也有荒诞的意味。

 5 ) 荒野咖啡馆……别说话,空白已满

荒野咖啡馆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所有它想表达的一切,甚至它并没有一个连贯的叙事,很多时候你觉得这个时候人物是应该要说话的,但是没有,只有情绪,它更多的是情绪代替应有的台词,这种只有情绪塞满的空白里,不需要任何话语来陈述一切,情绪已塞满了空白,空白已满。情绪来自于对生活的体验,而电影源于生活,观影人带着来源于生活的情绪在观影过程中已与电影中的情绪彼此相认,生命的表达已经彼此相连,所以,请别说话,空白已满。 我看哭了好多次,内容方面有空我再写写

 6 ) 追梦者最动人的诗篇是“任何代价” 守望者最动人的章节是“不需归来”

在看了两遍《荒野咖啡馆》,开车回家吃着饭的时候,我发现终于想通了这个故事的所有细节,这是一个关于追梦者和守望者的故事。(大量剧透)

守望者,寒父:

原本完全无法原谅女儿寒远芳的远行,他被俄罗斯青年安德烈耶夫用伪造的公文骗去西北大漠陪他寻找在太空流浪了二十五年后坐太空舱返回地球的俄罗斯宇航员雅克申科。

原本他深深挂念女儿想要归家,原本他觉得安德烈耶夫的寻找大海捞针毫无希望,原本他偷偷扔掉了安的收音机里的一号电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慢慢理解安的梦想和情感,当他看到烟花升空,安德烈耶夫一边模拟火箭升空一边快乐如斯的时候,他也开始理解为何女儿想要离开家去追梦,也开始原谅。

他给阿德烈耶夫买了新的一号电池,甚至他买了两双白色的球鞋,一双送给女儿寒远芳,一双送给安德烈耶夫。

“穿一双舒服的鞋,才能走的更远”

一开出无信号区,他就回到了家,看到女儿的第一眼就是一个狠狠的耳光:三层含义

第一层“为何才回家”

第二层“为何要偷通行费”

第三层“为何还要回来”(第三层我曾经不得其解,是我朋友的感受,我很认同)

当他把白色的球鞋放在她的桌子上,想说的是:去追梦呀。

最后那个代表远行返程的太空舱被吊起和烧掉的时候,寒父内心想说一定是想,去吧,头也不回的去追梦吧,不要想归途。

安德烈耶夫啊,“只有傻瓜才不远行” 。

但是他自己呢?那个在练歌房唱起《在那金色的沙滩上》那句“背弃我的姑娘,你在何处躲藏”的时候,满眼泪水的老父亲呢?他的心又怎么办呢?

他年轻的时候也是追梦者吧?

野外勘探地质的工作,在荒野中远行与生活,他做了三十年。

与安德烈耶夫的那段路,可能是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次远行,他除了理解了安德烈耶夫,也找回了年轻时追梦的感觉吧?

追过梦的人,才知道梦想是不可替代的。

小时候的寒远芳守望着父亲回家过吧?

今后换他来守望女儿了。

追梦者,寒远芳:

她曾去过远方,却带着骇人的被咖啡机烫伤的伤疤回到了故乡,带着一个深埋心底的开一间咖啡馆的梦想。

她可当了整整三年的咖啡师呢:每天在“kiss me kiss me deeply”的歌声中开始工作、名字也被上海话唤作“温蒂”、学习各种咖啡原料的作用。

她或许也不是那么懂咖啡的知识,但她很确定,她喜欢这一切的感觉。

“有梦想的生活是甜的,没有梦想,生活只剩下苦与咸”

最后只留下那本书《如何开一家咖啡店》和那只蓝色的蝴蝶发夹,保留有她与梦想之间的一点点联系。

当边陲小镇的高速公路管理员,是父亲曾经希冀的工作,她穿着爸爸的巨大的工号00000227的高速公路收费员制服,带上那个大檐帽,也开始努力适应那个不喜欢的命运,戴上那个帽子之前,必须得取下那个蓝色的蝴蝶发卡。

梦想和现实,只能选择其一呀。

“以前我喜欢喝甜的,但是现在我变了”

真的能习惯吗?

往咖啡里扔进去一颗又苦又咸的盐粒子的时候,眼泪就这么流了出来…

再次远行吧!

大梨说,(偷的)钱塞满了之后,我们各分一半吧,你去南方开一家咖啡馆。

追梦需要代价,那个代价也许是偷钱,也许是画上口红讨好司机以求搭上离开的货车,也许是再烫出伤疤,也许是,被一些黑心的货车司机杀害葬生盐湖。

(沙漠中挖出来的少女文胸,她们和蓝色蝴蝶发夹一起葬身荒野,深深的刺伤着寒父的心)

追梦是人与命运的交易,你不知道命运会问你要什么。

但是追梦的代价就是:“准备好付出一切的勇气”

那么,寒远芳,你准备好了吗?

当看到父亲的白鞋,她就拉着箱子出了家门。

她先去找了圣约翰,但他不愿意开车带她走。

“怂货”,大梨是这么说他的,寒远芳甚至亲了圣约翰,但他还是不愿意啊。

最终只能涂上口红,问一句“我这样,能不能换来(货车司机)一张车票”

那个深深眼神,是绝望还是失望呢?

在太空舱,她曾经点火烧掉那本《如何开一家咖啡店》,但转瞬还是舍不得啊。

看过彩色的眼睛,如何能再适应黑暗?

偿过甜的滋味,又怎么去忍受没有尽头的苦涩?

在收费站,她脱下了大檐帽,重新戴上了蓝色蝴蝶发夹。

来了一个司机,她就立刻擦一遍口红。

最后,终于有一位下车的货车司机了。

“请您带个路吧”

寒远芳知道周晓虹上了红色货车司机的车后再也没有音讯,也许去了远方,也许葬身荒野。

但她知道,她必须上车,因为追梦者的献祭只能是:付出任何代价。

寒远芳最后的那个镜头,在那条两边都是树的路上,从小车而不是大货车上下来的(如果我没记错)。

现实中,圣约翰最后开车送她去追梦了吧?

走上红色大货车,可能是寒远芳想象中的“对梦想的献祭”。

寒远芳,最终踏上了追梦的路吧。

追梦者:周晓虹

师大哲学系的毕业生,在白马收费站做着日复一日的孤寂工作。她的工号00000121,她有一只大红色的露华浓口红,她涂着它搭上了一辆红色的货车然后失踪,最后被发现葬身盐湖。

守望者:圣约翰

他口吃,却对气味很敏感。

他个子高高的,眼睛细细的,有点像寒远芳以前咖啡店的老板,那位全国咖啡师比赛的亚军。

他有一个录音机,里面播的是: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的窗前唱歌,又飞走了。

我猜这个收音机,是周晓虹的,学哲学的女孩,可能会喜欢泰戈尔的《飞鸟》。

或许他喜欢周晓虹,或许他们是恋人。

最后:她“又飞走了”

周晓虹去追梦了,而他是被留下的那个人。

他第一次见寒远芳的时候,车子里面放的歌曲恰好是“kiss me kiss me deeply”

他也许爱吃橘子,车窗前摆了五个呢。

而寒远芳第一次见他就给了他一个橘子。

他喜欢寒远芳身上的咖啡香,确定是咖啡香而不是洗发水味。

寒远芳把《如何开一间咖啡馆》递给他的时候,他闻到书上粘到的寒远芳包里的洗发水味。

寒远芳一共试探了圣约翰三次:

第一次她问:你的车一个晚上能开多少公里?

第二次她把洗发水倒进咖啡里。

被他抢着喝下了。

苦有什么的,他能忍耐的甚至更多。

他了解了寒远芳的梦想,或许他也理解了,周晓虹也是因此而想去远方。

他曾经听到飞鸟就暴躁,他曾经把帮助太空舱降落地球的降落伞收起来了。

最后,他一把火烧了降落伞,然后在火光中满脸泪水。

飞鸟啊,飞走了,就不要在回来了吧。

你到底杀了几个人?寒远芳指着车钥匙问他。

人如果没有梦想,和死了又有什么区别呢?

你知道,周晓虹如果留在原地,就像死了一般么?

这一次寒远芳赌气喝下加了洗发水的咖啡,但还是一样吐出来了

第三次,在这个小厕所里。

寒远芳冲上去亲他,就像在祈求,带我走吧,一起去远方吧。

他没有答应。

他是守望者,他是不想离家的人,他不愿意她们一个一个离开,他不愿意听说她们受伤。

但他还是他哭着烧掉了带太空舱回程的降落伞。

最后他有没有开车送寒远芳去远方呢?

他会走出小镇,踏上追求自己梦想的行程么?

追梦者:雅克申科

或许他是安德烈耶夫梦想的启蒙者,或许他只是安德烈耶夫的偶像。

哪怕每天只能在磁带里说说话,哪怕他很想带着自己的狗去游泳,未必他不会思念自己的家人,他还是在太空远行了二十五年。

为了追梦,他的代价是整整孤独二十五年。

当寒远芳坐在他的太空舱时漂浮在黑暗中时,当她一遍遍听着他的磁带时,她是不是也在细细品尝追梦的孤独呢?

追梦者和守望者:安德烈耶夫

他离开家乡远行千里伪造文件来到中国边陲小镇,寻找俄罗斯失踪宇航员雅克申科。

他一边听着收音机里的信号,一边一路向北在大漠苦苦追寻,当寒父和他说没有希望的时候,是他最痛苦绝望的时候。

小的时候,总被赶去顶楼,我就一直看着天上的星星。

后来我喜欢上了天上的星星。

再后来我去了航天学校.

他慢慢懂得知道不能总是依赖寒父,他在离黑暗中忏悔不应该伪造公文,他慢慢学会自己开车。

“仿佛如同一场梦,我们短暂的相逢”

在烟花绽放的那个夜晚,他迷醉中仿佛看到了那个穿着宇航服的故人,而寒父看到的是他的女儿。

他已经老了啊,必须要回去等着女儿了。

最后寒父回家,安德烈耶夫放弃了再去寻找故人,穿上了那双白色球鞋,背上了寒父给他准备的物资,转而向西,靠着双脚走上了追求自己梦想的路。

追梦者:大梨

她爱上过一个说广东话的男人吧?

她曾是那个南方男人的守望者。

她相爱,怀孕,那个人离开去了南方,她为了追爱,不停的偷收费站的钱款,慢慢再也接触不到钱盒。

她带寒远芳下班回家的时候,总是会带她把贪污的票据烧掉,但寒远芳一个人却笨笨的忘记。

她日益隆起的肚子没有太多时间给她了,冒着警察在场被抓的风险她都敢动手。

但她付出的最大的代价是友情。

寒远芳的咖啡,曾带给他一丝温暖。

但是她还是选择了背弃朋友,带着所有的钱,头也不回的去了南方。

追梦者最动人的诗篇是“任何代价”

守望者最动人的章节是“不需归来”

他们既是守望者,又是追梦者。

这是我和我的朋友拼凑理解的这个故事,安德烈耶夫和寒父的“荒野”,寒远芳的“咖啡馆”,周晓虹和圣约翰的“飞鸟”,安德烈耶夫和雅克申科的“太空”,每个人背后有着自己的一个故事,这些情绪、心理、动机,隐晦抽象,不完全贴合现实生活。

有人评价这部电影缺乏叙事像散文,有人说像是绝美摄影照片的集合,也有人说这个电影中的人物,为何总是莫名其妙的流泪。我觉得这个电影并非是现实主义题材,是一部偏向超现实题材,诗意浪漫的电影。

我不是专业影评人,无法从编剧、叙事、剪辑、调度等方面定义这是否是一部“好”电影。但在两刷之后,慢慢收集起所有的细节,通过和朋友的交流讨论,复盘,分析,对剧里的故事和人物有了一些自己的共情和理解,这个仔细咀嚼,慢慢品味的过程,是一次非常有趣和记忆深刻观影体验。

基于电影的女主角刘雅瑟的经历,她可能在追梦的感受这一方面和角色有着非常深度的链接。她误打误撞入行之后,靠着本能去拍的第一部电影获得了东京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开启了电影之梦,然后经历16年毫无背景的北漂之旅,前面好几年没有工作收入借住在各个朋友家,有两次想要放弃回老家转行,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2017年遇到《智齿》王桃这个角色,和剧组签的协议是随时可以换角,一个人只身奔赴香港,经历了垃圾堆里打滚,泥水地里摔跤,每天被各种真打、追逐、满身是伤,拍戏的间隙还去各种底层场合体验生活,生怕从人物情绪里出来了。最后杀青的时候,她因为不舍得而哭了,一方面不舍得从难得的好角色里出来,一方面害怕又重新回到没有工作的日常生活。这种对梦想的极致渴望与付出,也帮助她最终在2022年获得了金像影后的奖杯。所以她才能第一时间被寒远芳这个人物所打动,立刻接下这个剧本。最终也凭借在该剧中的表演获得平遥电影节费穆荣誉.最佳女演员的殊荣。

刘雅瑟扮演的寒远芳,刚回家时的迷茫,回忆往昔时的憧憬,麻痹生活之后的痛苦,听着雅克申沃磁带的沉醉和向往,决定离开之后的决绝,对父亲的爱与愧疚,以及这些情绪之间的来回撕扯,都表现的自然又饱满。

以至于观影的时候,我真的有种这个人物真实存在的感受。

寒远芳,或许你能追梦成功,或许并不会。

但追梦着的人,生活就是甜的。

 7 ) 能不能枪毙做作这种病?

能不能枪毙做作这种病? 本来准备博论做中国独立电影,我只能说独立个毛。 今天一部《荒野咖啡馆》给我整祛魅了。所有独立元素全部上阵,小县城,长镜头,虚化,逃走的男女,红嘴唇,憨批一样的人物形象,俄语,咖啡,口红,收音机,俄语歌……我们看到了一位大龄导演浑身解数对电影的理解,我只能说毕赣看了会发笑,玩得太低级!做作是一种病,如果独立电影都拍成这样,我研究开心麻花心里会更舒坦。 三十块毙掉一个论文选题,还挺划算。 以及,男导演多琢磨琢磨女人,别在那天天拍女人就拍女人发疯早孕涂口红。 以及,别作贱中国小县城。也别听着蓝调抽着雪茄想象中国小县城。

 短评

中国西部小镇不再是荒蛮凄凉,也可以有时尚和浪漫的元素。导演没有探究那些人性是非,一切都很纯真,抒情大于叙事,影像的感觉还是挺美的。

4分钟前
  • 怪物不怪
  • 推荐

本片的导演本身就是一位影像艺术家,本就抱着对于片子展现出的“美学”的欣赏角度来观看,加上本片光线讲究,色彩本身就充满了戏剧化,充分展现了时晓凡导演对于光学美学的理解,单从这一点还是可以5星的。但是从故事性的叙述来讲还是要减分的。

5分钟前
  • 风帆云影
  • 推荐

这个电影我看过两个版本,第一轮看的时候,很明确“什么鬼”。时隔许久,2022年11月间,看了第二个版本,莫名其妙看哭了。当时是个什么状况不知道大家印象是否还深刻,我突然觉得这个寓言落到了自己身上——你见过上海的咖啡馆,但你此刻只能在故乡喝一杯莫名其妙的冲泡热水,甚至会更莫名其妙喝一口洗发香波,这里就是后半生了。那个打你耳光的爹,他也是可以去找探索宇宙的遗迹的……但他还是会打一巴掌试图惊醒你,虽然他自己也没醒过吧。去年11月彻底的绝望在看片时无限放大,竟觉得越看越好。这个评分综合一下自己的感觉吧。

7分钟前
  • 盘子
  • 还行

导演想讲的东西太多,用的意像指代太杂而不清楚。女孩们的口红象征着一个接一个用身体去换车票,寒远芳的洗发水是什么呢……剧本没有讲清楚,全靠女主角的演技填补了,好在导演作为摄像的基本功还是在的,画面非常美。

9分钟前
  • 隐而不见的fei
  • 还行

平遥第二场,也是把我对平遥电影节选片的好印象全部揉碎的一部片儿,看完走出影厅后就很沮丧,他妈的80块钱的票呢能在平遥街头买好多斤牛肉呢。大家客套话会说导演是个著名平面摄影师,片子精致构图打光啥的,狗屁影楼风再精致也被结构杂乱、台词造作、符号堆砌和表演业余给抵消了,希望导演认清现实别当导演了(至少这几年好好学学吧,看你认识不少圈内人的样子比我们这些爱好者门路多呢)。有一个地方值得一个肯定,双线叙事时候也采用不同画幅,可是放映又没体现出来这效果,唉。看完后想了很久,回忆起几年前在SIFF看的《星期五的孩子》。同样是影像大拿,人懂得给自己牛逼的摄影剪辑配上牛逼的演员、剧本和音乐,你们瞧瞧你们(导演和发行方映后说自己会读评论,so...骂得狠一点)。

11分钟前
  • zephyrus
  • 很差

唉,令人如坐针毡的电影,这种片是怎么拉到投资的啊……

15分钟前
  • 紫苏
  • 较差

如坐针毡

19分钟前
  • 闵思嘉
  • 很差

现在的新导演都怎么了,给人的感觉就是拍电影门槛好低啊,菜园门吗?是会混圈子会社交就可以做导演吗?投资人都没有判断吗?这种东西拍出来干嘛?又一部灾难级的文艺片,跟《伊比利亚的派对》有一拼。基本上没有任何一场戏的情绪,状态,情境,或者表演是对的,不仅前后两场戏没有逻辑,就连同一场戏的逻辑都莫名其妙,哪儿哪儿都不对,整部电影就是在瞎胡闹,看着演员莫名其妙地眼含泪水,我只能脑补他们是爱的深沉了。有人可能觉得,电影可以是任何样子,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新导演怎么拍都是对的。求求大家别瞎鼓励正能量了,当你看到这样的电影,你就会想,麻烦新导演们尊重一下视听语言的艺术吧,你们这种拍法不叫个人风格,叫瞎几把拍。

2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很差

北方一片苍茫,从死了的土地滋生对南方的想象,café(法语)、上海话、广州,混杂着回忆和欲望的洗发水、口红。(艾略特《荒原》)。活着的北方人被巨大、粗粝的环境包裹着,无法像鸟一样从荒原飞走,于是他们总愿意放走被束缚的气球和猫,他们会失踪,行进在被“苏联”阴影笼罩下的黑夜。影片的确矫情,不过矫情的意象簇却很系统,超现实手法让政治立场表达更隐晦,一以贯之,所传达出的北方人心境还是很戳人的。

26分钟前
  • 南悠一
  • 还行

去年展映的时候收获一片口水。但有些镜头我个人还是蛮喜欢的,骨子里能看出浪漫。可惜的是没有做到极致,情节又过于文青以至引人反感。

29分钟前
  • 江声走
  • 还行

当他放弃认真讲故事,把情绪放飞之后,我其实也high了,如果能把节奏再紧凑一点,我可以打四星。

34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还行

在遭遇山寨考里斯马基之后,又在平遥碰见了山寨锡兰,太拙劣了。剧情不知所云,台词不说人话,尴尬矫情赛过大冰。能看出导演有航天情怀,那还是别拍电影了,上天吧。

38分钟前
  • 李霁琛
  • 很差

竟然拍出来了。。。。。圈子。。。这辈子看来要好好地更加努力地去学习之💪

42分钟前
  • 泥巴
  • 还行

【2020年10月14日-「第四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藏龙Hidden Dragons-费穆荣誉·最佳女演员」-小城之春厅-全球首映】年轻导演们到底是怎么学的电影啊?能不能先把故事讲好再玩文艺啊?这影展看的我都怀疑什么是电影了。(映后才知道导演没学过电影,哈哈哈哈哈)饶雪漫式剧情,幻想Vogue的高度,结果是个地摊文学。黄璐都能做监制?监制的门槛也太低了吧。导演沉浸在自我的世界无法自拔。(画幅变换的意义何在?)(前排的哥们已经开了好几局王者荣耀了,哈哈哈哈哈哈哈)

47分钟前
  •  
  • 很差

有很好的人物设定(与世隔绝的收费站里的女收费员)和一组因离家出走有戏剧性的父女关系,但完全没有讲出东西,费解。寻人启事和来自雅库茨克的俄罗斯男孩频频联想到了蓝色列车,同质化啊同质化,反正是诗与远方啊宇宙啊太空啊梦啊的。分章节但把单场戏里双人对话正反打剪开插入一章节,为了掩盖不会叙事弄成非叙事的调调,太尴尬了,而且虽然导演是拍时尚大片的摄影师,但这里边的影像风格很一般,丝毫感觉不到是五大刊水平,但愿是做过减法。( 翁子光每年监制了好多片太想看他自己拍了

49分钟前
  • 冷水浴缸
  • 还行

文艺病,感觉剧本是一种以诗或者散文的格式写出来的,所以,根本就没什么叙事,全程都是一种怪模怪样的文艺腔。其实美术和影响部分,偶尔还有些许亮点吧。但整体就是一部过时文艺片,很多东西都很旧,无论是远方、孤独还是咖啡,这些元素都太老旧了,这就很让人难受了。真是看了个寂寞。

5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较差

又是边陲小镇的伪魔幻现实主义,倦了。如何构建人物的神秘感?《燃烧》和《春晚》做出了极佳的示范,凿开一个极小的入口,再辟开一个极大的出口。此片则是反面,如果观众被诱导着消耗了情感去破解人物的神秘,最终却发现是一场空,失落感则会加倍,这种意识明确的功利心是最糟糕的。抛开剧作上的骗术不谈,场景设置的重复单调、叙事节奏的平缓死板和演员表演方法的悬浮不统一进一步拉低了观感。

54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很差

可跟《伊比利亚的派对》合称平遥奇葩双姝。其实我还挺喜欢那句“北方的冬天可真惨啊,你怎么回来了呢小寒?”,我回乡也有类似感受,想念,又想逃离,也能理解那种荒芜焦躁无处释放的情绪。但这片实在是执行得漏洞百出,始终只见碎片化的情绪,连不成旨意明确的故事。再加上全片绝大部分都是夜戏,暖光用得过多且刻意,看得非常煎熬,大家全都昏昏欲睡。

57分钟前
  • 一只麦麦
  • 很差

刘雅瑟演得真好!

1小时前
  • 演唱会王子
  • 力荐

为啥他们的眼里常含泪水???可能音乐总莫名其妙的响起……

1小时前
  • 寒鸦捡枝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