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棒棒

记录片大陆2016

主演:何苦

导演:何苦

 剧照

最后的棒棒 剧照 NO.1最后的棒棒 剧照 NO.2最后的棒棒 剧照 NO.3最后的棒棒 剧照 NO.4最后的棒棒 剧照 NO.5最后的棒棒 剧照 NO.6最后的棒棒 剧照 NO.13最后的棒棒 剧照 NO.14最后的棒棒 剧照 NO.15最后的棒棒 剧照 NO.16最后的棒棒 剧照 NO.17最后的棒棒 剧照 NO.18最后的棒棒 剧照 NO.19最后的棒棒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8 08:28

详细剧情

  改革开放之初,山城重庆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一个特殊的行业——山城棒棒军。爬坡上坎,负重前行的三十多年,数十万棒棒大军不仅挑走了汗水浸泡的年华,也挑走了属于自己的年代。癸巳岁末,几个佝偻背影即将道别正在消逝的行业,一名退役中校扛起一根棒棒开始了自己的追寻——辉煌与尴尬,艰韧和无奈,他们的人生无须评说,他们的故事值得铭记。

 长篇影评

 1 ) 纪录片的后续

也是偶然间才得知这部纪录片的我,周末的晚上一口气看完了十三集。导演,转业的正团级军官何苦通过自己拜师,成为一名棒棒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式来记录和呈现给我们这群人的艰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是艰苦的,然而并没有放弃希望,用汗水和努力去争取。除了棒棒,想起还有纤夫,还有拾荒人、补锅匠、剃头匠等等各类随着时代发展,技术革新和社会进步背景下,日益衰落的职业,无论如何,这些人们,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争取更好的生活。希望这些付出努力的人们, 如同三毛所说,“我们一步一步走下去,踏踏实实地去走,永不抗拒生命交给我们的重负,才是一个勇者。到了蓦然回首的那一瞬间,生命必然给我们公平的答案和又一次乍喜的心情,那时的山和水,又回复了是山是水,而人生已然走过,是多么美好的一个秋天”。

看完后意犹未尽查了下,发现了个暖心的新闻。

转载自华龙网(原标题:暖!《最后的棒棒》导演请300余名棒棒团年 还有红包棉衣拿(组图))作者:薛宇飞

《最后的棒棒》主角们举杯庆新年。 首席记者 罗嘉 摄

华龙网1月27日17时50分讯(实习记者 薛宇飞)曾几何时,棒棒们肩挑背扛,为重庆发展做出贡献。如今,他们老了。春节将至,继向收入微薄的棒棒们发红包后,今(27)日,《最后的棒棒》导演何苦又邀请300余名60岁以上的棒棒团年。不仅每位棒棒领到一个过年红包,还拿到爱心企业捐赠的保暖棉衣,让这个冬季暖暖的。

趁棒棒师傅们还没来,何苦给每一个红包写上“向山城棒棒军致敬”。 首席记者 罗嘉 摄

大巴车将棒棒师傅们送到吃饭地点。 记者 罗嘉 摄

不少棒棒师傅表示,这还是第一次有好心人组织他们一起吃团年饭。 首席记者 罗嘉 摄

签名墙上留纪念 77岁棒棒推掉业务来团年

今日中午,在重庆江北区铁山坪森林公园旁某农家乐,陆陆续续驶入从解放碑、沙坪坝、石桥铺、江北等区域驶来的4辆大巴,车上坐的全部都是棒棒,年纪都在60岁以上。他们是受纪实片《最后的棒棒》导演何苦邀请,前来团年的。

受邀的棒棒们是今日的主角,就像明星走红地毯一般,农家乐门口竖起一面签名墙,每个经过的棒棒都会在上面留下自己的名字,纪念这难忘的一刻。签名时,没有明星般的龙飞凤舞,更多的是朴实与自然。

今年77岁的董顺礼是这群棒棒们中年纪最大的一位。董顺礼来自丰都,做棒棒已经20多年,一直在朝天门批发市场附近揽活。

董顺礼长期给一家日化店搬运货物,平常的业务比较稳定,去年攒下了1万多元。听说何苦要组织团年,董顺礼推掉了谈好的业务,前来和老朋友们聚聚。“这么多棒棒一起过年,还是第一次,一定不能错过。”

“这次邀请的都是60岁以上的棒棒,他们把青春奉献给了这座城市,值得我们尊敬。”何苦告诉记者。

其间,何苦还为《最后的棒棒》纪实片中主角老甘补过了60岁生日。 首席记者 罗嘉 摄

众人生日歌声中 60岁的老甘哭了

棒棒老甘一直有个心愿,就是能过一个热热闹闹的60岁生日。去年12月31日,即将满60岁之前,老甘结束了自己32年的棒棒生涯,回到四川邻水县老家,无儿无女无积蓄的老甘,就把过生日的想法打消了。

何苦和老甘认识多年,对老甘的心愿,何苦一直放在心上。准备团年的时候,何苦就打算把老甘请来,让大家一起陪他过生日。

今日的团年宴上,当300多个棒棒一起唱起生日歌时,老甘哭了。

收到惊喜的不仅是老甘,前来参加团年的每个棒棒都拿到何苦为他们准备的红包,还领到重庆某建筑公司赠送的棉衣。

“虽然东西少,也不贵重,但这是我们的心意。希望通过这个活动,引起大家对棒棒关注,帮助这些收入微薄的群体。”何苦说。

何苦表示,团年活动会继续下去,一直到这个职业完全消失。

不少棒棒师傅在饭桌上都含着热泪。 首席记者 罗嘉 摄

何苦和他的朋友们还给每位棒棒师傅送上了一件冬衣。 首席记者 罗嘉 摄

据何苦介绍,今天共请来了300多名60岁以上的山城棒棒军一起吃年饭。 首席记者 罗嘉 摄

每位受邀前来吃年饭的棒棒师傅都收到了100元过年红包。 首席记者 罗嘉 摄

这么多棒棒放在一起,场面十分壮观。 首席记者 罗嘉 摄

 2 ) 纪录片|繁华都市的底层万象:观看《最后的棒棒》

《最后的棒棒》是一部很特别的纪录片,它的主题平凡,很难抓人眼球,诱人来看,不过,如果你无意中点开了它,几分钟内就会被它的真实与厚重所震撼,根本无法移开视线,非要一气看完。

影片中的棒棒是山城重庆一个独具特色的职业。山城地势高低错落,在机械化程度较低的时代,运送货物主要靠人力肩挑背扛,只因这些苦力的干活工具是一根短木棒,人们就管他们叫“棒棒”。

我最初在《凤凰大视野》节目里看到这部纪录片的5集缩略版,仅看了一会儿,就做出判断:这部纪录片肯定不是凤凰台拍的。这是一部自传性的记录片,导演就是其中的主角之一。你说,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总不至于为拍个纪录片亲自住到危房里,拉根木棒站大街,肩挑背扛下苦力吧?退一步说,就算真有那么敬业的工作人员,愿意深度体验生活,也不能当一年多(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棒棒吧?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网搜了一番,果然不出所料。这部纪录片是个人独立拍摄和制作的,它的完整版共13集。完整版更清楚地展示了其中人物的命运变化和故事的前因后果。导演何苦是刚刚转业的正团级军官,“透过镜头看世界 ”一直是他的梦想。在部队服役时,何苦从事宣传工作。脱下军装后,他拜一名资深棒棒老黄为师,与棒棒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为的是拍摄家乡棒棒最真实的生活,记录一个曾经繁荣又日渐没落的行业,弘扬一种吃苦耐劳、踏实追梦的棒棒精神。

棒棒们白天守在商业繁荣的街边等活,晚上回到距离商业区仅数百米之遥的陋巷居住。当镜头从繁华的解放碑商圈切换到破败的自力巷民居,真可谓一墙之隔、天壤之别,一边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流光溢彩的广告牌,另一边是破败不堪的危房、逼仄难入的小巷,富庶和贫穷的对比之鲜明,距离之短促,令人瞠目。

棒棒们赚的都是微薄的血汗钱。送100多斤的涂料,上坡下坡,走2公里路,工钱10元;日均收入数十元;何苦,作为一个身强力壮的年轻棒棒,半年的积蓄是3000元。

棒棒们入行的原因五花八门,但无一例外都很心酸和无奈。老黄,生在地主家庭,与一名寡妇生下女儿后,女人离开了,他当棒棒是为了养活女儿。河南,父亲早亡,母亲改嫁,他外出流浪,作棒棒是为了糊口活命。老甘,在村里谈了几年的女友悔婚,嫁给了别人,他赌气离开村庄,梦想到城市里赚大钱,回村娶村长的女儿。老杭,他的媳妇跟别人跑了,小流氓说只要一万块,就让那夺妻之人消失,他到城市里当棒棒,攒复仇费。大石,盖房娶妻欠下外债,和老伴一起到城市里找出路,为的是早日还债。

人一旦陷入贫困,就如同陷入泥淖,难以脱身。厄运专找贫贱人。背井离乡的人,很难抵御城市中的种种危险。河南的一只脚是跛的,有几个小流氓挑断了他的脚筋,他也曾幸运地得到一个月薪2000多元的杂工岗位,却因没有身份证无法签劳动合同而被辞退。老甘在城里的第1个5年攒了1万元,刚从银行取出,就被小偷摸了包,第2个5年,又攒了2万5千元,又被小偷摸走。老杭的钱主要用来治腿脚肿痛,好不容易攒了一千多元,却被骗子以帮忙办理养老保险为由全部劫走。

人一旦穷到一定程度,其思维和行为方式都会发生惊人的变化。一切以省钱为导向。物比人贵,老黄心疼自己的四轮车,能用人抗的绝不用车拉。回家的高速直达车耗时2小时,老黄舍不得坐,辗转1天换乘5趟车,只省下6元钱。生了病,不进医院,老杭试用了各种民间偏方,老黄在秋雨夜突然晕眩,宁死不去医院,他说“死了就死,死不了就赚到了”。寄希望于赌博致富,河南把牌桌当成扳回人生败局的机会,老甘的衣物被拆迁办拿走后,跑去斗地主,想赢点儿钱买衣服,结果反而输光了身上的最后一分钱。对食品卫生的底线一降再降,对食物美味的标准一宽再宽,何苦在连续吃了几天老干妈拌米饭后,他可以接受在不甚干净的厨房做饭,并且认为炖肉配稀饭的搭配不再古怪难忍。对于住宿条件,只求可以遮风避雨,自力巷拆除后,流落街头的何苦和老黄发现夜晚的屋檐也是抢手货,风雨夜,他们为能找到一个宽阔点儿的栖身屋檐而感到幸运。穷困中的人,连感情好像也变得粗砺。一起搭伙做饭的老甘和老金,在散伙之时,没有离别感伤,反而为一袋剩米争执不休,最后由何苦做中为他们平分了剩米。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喜欢穷,也没有人喜欢穷人。仇视富人可能带来灾难,歧视穷人却非常安全。一户人家舀狗粮的勺子掉入马桶坑道,家人着急上厕所,就找老黄来掏勺子,在主人的要求下,老黄跪在厕所地板上,把手伸进坑道。勺子被掏出时,老黄的手被打上了马赛克,配音也停止了,伴着哗哗的水流声,屏幕上显示一行字:“老黄用香皂把手洗了三遍 ”。老黄在骚臭环境中的作业非常廉价,仅值20元,主人连老黄用过的香皂也不愿触碰,催促老黄和香皂一起离开。河南,仅仅因为想吃两个鸡蛋,引爆老板的不满,饭摊老板嫌他食量大、要求多,敲打他“都学会点菜了”,一怒之下辞退了他。

相对于棒棒们困顿的生活,带给我更大震撼的却是那些穷人身上保有的淳朴和美德。老黄和老杭本是竞争伙伴,他们平分涂料店的送货生意,当老杭生病后,老黄主动离开涂料店,把生意让给老杭;老黄和雇主走散,报警找到雇主之后,感激的雇主给了他100元酬金,老黄坚持只收30元,他说,20元是他的力资,10元是他等人和寻人的时间回报,这是他内心的公道;大石,作为二房东,即便河南拖欠了九个月房租,也没有把河南赶出去;在自力巷拆迁过程中,何苦和老黄的行李没来得及取出,大石给了身无分文的他们100元。考虑到他们举步维艰、自顾不暇的处境,这些良善的品质就更叫人唏嘘。

自力巷的拆除是整个影片的转折点。

棒棒们被逐出危房,他们陷入赤贫,缺衣少食,连最基本的生存都受到挑战。环境逼迫人必须改变。

何苦到建筑工地干活,在偶然承包了一个小项目后,他开始注意到这个生机勃勃的劳动力市场。何苦跑遍了所有的工地,给工程负责人留下联系方式,让他们在需要力工和杂工的时候找他,他从此当起了包工头,领导老少棒棒们承揽工程项目。他们的工资开始翻番,何苦的日薪达到300元,其他棒棒的日薪则达到150元,这样的回报是他们之前无论如何都难以想象的。

思路一变天地宽。回顾整个影片,不难发现,许多主动寻觅机会转行的棒棒,早已过上更好的生活。毛土豪花钱学手艺,进入家装行业,逐渐有所积蓄,购买了自己的楼房;老曾,年轻时为米店运粮,年迈时自己开了个米店,收入大增;杜老板在年轻时也是棒棒,跟着别人做防水工程,慢慢自立门户,事业壮大,进入富裕阶层。

真正的弱势群体的悲哀在于他们不具备改变生活的能力。比如老黄、老杭、老甘、老金,他们文化素质太低,识字、算数都困难,适合他们的工作实在是太少了。而河南,他连个身份证都没有。

影片的结尾是光明的,但是,却经不起细思。何苦只是要拍一部纪录片,他不是扶贫干部,他走后,这些棒棒们今后的路还能否是坦途?

回头看整部纪录片,或许是资金短缺的缘故,何苦一人不仅担任导演,而且担任配音以及片尾曲的演唱。配音有些字读得不够标准,演唱也不是专业水准,但是影片所呈现出的真诚令人动容。看到完整版纪录片最后出现“何苦传媒 作品”的字样,我知道一个富有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在追梦的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我把这部纪录片推荐给几位身边的人,有人问我,看这些灰色调的影片,除了影响心情,还能有什么用?我说,这些影片能改变一个人看待问题的眼光和心境,帮助我们理解那些和我们不太一样的人,提醒我们不对别人的行为做绝对的价值判断,让我们成为更宽厚和谦卑的人。

(注:如果喜欢我的文字,欢迎加我的公号“醉书海”)

 3 ) 自力巷53号

自力巷53号

作者:潘俊文




何苦和老黄起床到附近公厕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里,他们所租住的自力巷53号变为了废墟。

自力巷53号距离重庆最繁华的商圈解放碑不到300米,是被誉为“市容毒瘤”的十八梯众多危房里的一栋。

半年之前,刚从部队转业回来的正团职转业军官何苦,带着一名摄像师和1300块钱住进了自力巷53号。他准备和这里的棒棒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边体验生活,一边将每天发生的故事拍成纪录片。



出租房被强拆之前,他们也收到了“立刻搬离”通知,可是以往经验让他们觉得“能住一天是一天。”因为从1996年十八梯改造工程启动以来他们收到过无数次这样的通知。

这次拆迁来的太突然,老黄看见拉起警戒线,立即冲进房子准备拿行李,可是还没拿到行李就被工作人员以“趁火打劫”为由架了出来。

何苦和棒棒们一样,所有积蓄和物品都被埋在了废墟之下。只有摄影师在房子倒塌之前的一刻,抱着摄像机冲了出来。



接下来的几天,老黄白天在废墟前守候,生怕有人钻进废墟拿走他的积蓄,晚上和何苦一起睡在街边的长椅上。

流浪街头到第六天,何苦正为找到一个安静又通风的过道而幸福时,老黄却因为长期的高血压突发重病。何苦背着他要去医院,老黄却无论如何也不去。

仲夏雨夜,老黄在重庆街头痛苦流涕,关于这几天的遭遇,关于这一生的委屈。他说:“好人原来没有好报”。



每一个重庆棒棒都有一个必须成为棒棒的故事。

何苦的师傅老黄,一辈子辛勤劳动为儿女,自己省吃俭用积极乐观。他出生在地主家庭,因为成分问题一直遭人排挤打压,找不到工作,娶不到媳妇。

后来,他入赘一个养不起小孩的寡妇家庭,得到一个女儿。因为要养家糊口,多年在外打工,等他三年后回家才知道寡妇有了新的男人。

他想死却发现连死的资格都没有,手中的女儿成了他后来人生的全部重点。将女儿送到每个亲戚家里寄养一段时间,自己去重庆当棒棒,一干就是20多年。



在这20多年中,老黄本分老实,生活在狭小拥挤的阁楼间,干活也固定在一个场所。有次老黄在拥挤的人流中和雇主走散了,他扛着数千元的化妆品在三峡广场等了5个小时,直到等来雇主。

当雇主要以100元作为报酬时,老黄却只收了30元。“说好的工钱是20块钱,但是找了他一天,耽误了我去做别的活,所以我多收10块。”

出门在外,老家很多事情不能操心,补偿款、自来水、房产证都办的不妥当。长期寄养在亲戚家里的女儿,教育也出了问题。

老黄说,一个房屋产权证断断续续办了20十年,每次总是找着这个领导另一个又不在。19岁女儿未婚先孕,不得不买房结婚,老黄没见过女婿就当了外公。

老黄最近还有两个艰巨的任务,一是准备花三个月时间回老家把房产证手续办了。二是帮女儿还完房贷就回家帮女儿带孩子。





老杭是老黄最好的朋友,他俩一起在五一路涂料厂门口揽了十年活。本来因为生病已经不打算做棒棒了,由于久病未愈,花光了所以积蓄,又不得不带病重操旧业。

老杭的婚姻和老黄一样也被另一个男人插足。老杭想过用很多种方法杀死抢走妻子的那个男人。也为此准备了三样东西:砍刀、三棱刀、弹簧刀。

很多年前,老杭就开始策划这场未遂的杀人事件。他先求助一个地痞,地痞承诺只要给他一万块钱,就会让那个男人从地球上消失。当时拿不出钱的老杭远走重庆,当棒棒,攒钱复仇。



攒到第一个万元后,老杭回乡,决定带着一万块钱去找那个地痞。当天晚上,一个小偷关顾了老杭家里,偷走了那一万块钱。老杭无奈,只得返回重庆,再做棒棒。

攒到第二个万元后,老杭拿着一万块钱去找那个地痞,却得知地痞被捕入狱,复仇计划再一次落空。

老杭决定自己动手杀掉夺妻的仇人。为此,老杭买了第一把刀,砍刀。他说,想用这把刀砍死那个男人。

后来,老杭买了第二把刀,三棱刀。他说,想用这把刀在那个男人屁股上捅一个不好缝合也医不好的伤。

再后来,老杭买了第三把刀,弹簧刀。他说,只想用这把刀阉了那个男人。但当他把弹簧刀拿在手上的时候,却发现手在发抖,最终还是放弃了。



老杭注定做不了坏事,像策划杀人一样,他策划如何花掉收到的一百元假币,也策划了半年。

终于找到实施的机会,但当他把一百元假币掉包退回给女顾客时,一切策划好的逻辑语言突然停滞了,他拿着假币进退两难,擎着泪接受对方质疑和盘问。
 
最后,看出端倪的女顾客将一百元撕成粉碎,说就算做了一次社会福利。假币花了,老杭却高兴不起来。

最近,老杭乘着回村,请来师傅为自己打造打造棺木。他说,房子再舒服也只是几十年,棺材才是永久的陪伴。





44岁的河南是他们这群棒棒中最年轻的,也是最不误正业的。他梦想着有一天能“诈金花”一夜暴富。

何苦刚住进出租房,河南就三番五次借钱作赌资,可是每次都输的血本无归,不得不每天吃馒头和面条。出租房的房租他也一拖再拖,直到最后被拆迁一共欠了9个月。



没有人知道河南的真实名字,他来自河南,于是“河南”就成为了他的名字。河南的母亲带着三个孩子改嫁,后来又给继父生了两个孩子,17岁那年,河南离家走,在外漂泊,随后加入棒棒军。

2001年,两个未成年小混混用匕首挑断了他左踝脚筋,落下残疾。至今河南,不仅没有初恋,而且连身份证都没有。

河南是他们中,唯一有些文化的,没钱吃饭,却订阅报纸,国际新闻,社会新闻每天都看。没有饭吃的时候,他说看报心里会好受一些。



后来,河南动起了歪脑筋,打算靠赌博赚钱,每天在巷口斗地主、诈金花。最近,有一件事让他耿耿于怀。

人生中第一次拿到三个A,正好也遇到别人拿到三个9,正准备和别人血战的时候,对方却因为没有钱而退出牌桌。

认清赌博并不能带来温饱后,他先到一家机械厂打杂,后来因为没有身份证而被解雇。

最后,他回到了最初因为多吃两个鸡蛋而被老板大骂的路边摊打杂。这次老板不再抠门,每次给他盛一大碗饭,他毫不客气,狼吞虎咽、风卷残云,老板笑着说“他这吃相能招揽客人”。
 


老甘几次厄运缠身之后,请十八梯的“神算子”为自己算了一卦。算命的说老甘将从60岁开始转运,对此他深信不疑。

他已经为60岁后的发展,准备了两摞厚厚的零钱,没事的时候就拿出来,边翻边对着镜头说,“以后做生意好补钱”,脸上带着得意的笑容。

年轻的时候,老甘经受着命运一次又次的玩笑。他总结为,一个女人和两个小偷,改变了他的一生。

25岁那年,老甘交往了整整五年的未婚妻突然悔亲,老甘痛定思痛后,决心发奋图强到重庆干一番事业,将来娶大队长的女儿让未婚妻后悔。



进城的第一个五年,他攒了10000块,准备开一个小面馆,在从银行取钱回来的路上被人摸了包。第二个五年,他攒下了25000块,在准备盘下一个日杂店的关键时刻,小偷破门而入又把钱偷光了。

近几年,老甘为了追求稳定已经从棒棒转行为给大排档做服务员。洗菜、洗碗、打扫卫生,每天40块钱。为了让老板加5块钱或者减掉洗碗项目,他以辞职要挟也没得逞。

他休息时就躺在床上看刘三姐,白娘子和西游记。生活邋遢,散漫却充满智慧,炖猪肉煮没办法用电饭煲,他就用烧水棒。衣服行李被埋在废墟下,他就全面戴一个围裙,后面裹一块油纸御寒。

老甘期待已久的60岁终于来了,他本打算回村大办一场宴席,但因为没攒够钱就作罢了。回家的第二天他去了镇上的养老院,询问老人们住在养老院感觉怎样,多少岁可以住进来。

老甘说,如果60岁后还不能转运,他将到这里来。





冬季天气太冷,老甘好朋友老金的事业受到了冲击。

他搬到自力巷53号和老甘搭伙过日子,两人以每天的收获,决定在屋子里的地位,摩擦一直不断。

由于老甘处于待业期,很快两人的生活费就用完了。老金在美食城发现维持生活的方式,徘徊在吃串串顾客的周围,等顾客付账后及时收集未吃完的食物。

依托着这一渠道,老金的地位直线上升,每天带回来的不仅有菜还有肉。他说,“每天这样吃都会吃胖”。



因为美食城顾客丢了手机,管理人员下达了严防流浪人员进入的禁令。老金被当成小偷,再也进不去了。

春天过后,老金的事业开始有了起色。喝水、喝饮料的人多了,老金有时一天能捡两三百个瓶子。

随着重庆城温度的上升,捡瓶子行业竞争也会变大。为了饮料瓶子,老金经常守在喝饮料的人身边。用眼神哀求着对方,期待瓶子被递到手中的那一刻。

夏天老金买了旧手机,办了每月28元的电话套餐。前半个月他怕分钟数超出,舍不得打电话,后半个月又怕打不完吃亏。不停的给出租房的每个人打电话,打完一次查询一次10086。

后来,老金的手机丢了。老甘说,“不丢,10086都被打烦了”。

在出租房被被拆之前,老甘和老金请来何苦作中间人,平分了他们仅剩的一罐子大米。就此两人结束了AA制生活,老甘准备搬到老板那里,住十元一晚的宾馆。老金继续回到地下通道。





这些故事只是何苦经历和记录的一部分。一年的时间,他不仅成为了真正的“棒棒”,还积累了500多小时的素材。随后他和摄像师将素材整理成了一部350分钟的纪录片,名字叫《最后的棒棒》。

这些年,重庆的街头,棒棒越来越少了。与老一辈人实现温饱填补家用相比,新时代的农民工更渴望上升的通道,就算同样是体力活儿,当快递员也比当棒棒好太多。

所以,上个世纪90年代,重庆有20万人做棒棒,多是青壮年,而现在,重庆的棒棒只有3000多人,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

何苦说原本他打算先体验一年,然后在开始拍摄。可是后来他发现棒棒们老的太快,很多人都挑不动了。于是他只能拉同事入伙,一边体验一边拍摄。

除了拍摄出来的这部纪录片,他还撰写了一部17万字的同名“自传体”纪实文学《最后的棒棒》。




目前这部记录在豆瓣的评分为9.7分,好于99%的纪录片。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影片。

—— End ——

欢迎关注微信公号“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凹凸百态 光影日志

 4 ) 要看见贫穷,更要看见贫穷背后的原因

在黄山看见挑夫挑着比他们体重还重的物资的时候,我在想为什么到黄山山顶已经可以坐缆车了,他们还要费那么大的气力把东西挑上山呢?为了增加风景区的地方特色?可是想想除了当挑夫,他们还能做什么呢?他们并没有机会获得你所能获得的。

或许是父母也是农民工的缘故,看得时候特别有感触,城市光鲜艳丽的生活让我有些飘,看看他们的生活,想想父母,心中不知不觉的变得谦卑起来。

我的父母也是他们,我还记得小时候,妈妈半夜里在帮人家搬货装车,能赚多少钱呢?我不知道,那时候的我玩得无忧无虑。我知道我的父母赚钱很辛苦,他们的钱都是汗水换来的,装一次货,采一个春天的茶,晒一个夏天的粽子叶,秋天里收割一季的粮食,冬日里宰杀养了一年的猪,缝纫机上不停跳动的针脚......他们花钱也很谨慎,妈妈会为了5毛钱的差价绕大半个村子去买东西,直到我毕业工作了,我才发现妈妈会给自己买较多的衣服,虽然这些衣服都便宜得不像话,但是以前我一直以为她是因为觉得不好看才不买的,我的爸爸现在也改不了买廉价品的习惯;甚至我觉得我家像捡破烂的,我宽大的家里摆着很多别人丢弃的东西,我妈拒绝平时乖巧但那一次却不知道为啥哭闹着要买自行车的我,然后我的爸爸去费品收购站里给我淘了一辆;我一直都没有很多的生活费,可以说我的生活费真的只是‘生活费’,基本没有多余的花销,上大学的费用也是别人出的。但是我一直没有觉得自己家很贫穷,看了这片子后我甚至觉得我是被富养的,我生活得异常便利,家里的房子随着我的长大一点点变好,从来没有挨饿受冻,时而别人穿剩下的衣服看起来也很新,偶尔买买想要的东西还能和同学炫耀一把,甚至我都羞于去申请贫困补助,心底可能还有些埋怨爸爸想要不劳而获(高考的时候,为了这事,我爸把我弄哭了)。

意识到贫穷是发现原来你需要咬咬牙才能够得到的生活在别人那里是日常,你拼命想要节省的几块钱在别人眼中就是九牛一毛,而你拼命努力工作的工资还没有别人工资的零头。我非常能够理解片子中为了几块钱小心思不断的棒棒们,因为每一块钱都会让人想起那肩上几十斤的重量,脚下那迈不开的步子,口里窜不上的气。

我片子中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句话其实是:都怪我懂事太晚。这句话出现了两次,一次是米仓的老板说的,另一次是老黄在变卖费品获利之后说的。他们其实是最淳朴的那群人,不愿意自己吃亏也不愿意别人吃亏,能帮上忙的尽力而为。他们所做的不过是为了让自己,为了家人能过的稍微更好一点点。他们的无知让他们只能以出卖劳动力的形式获取报酬,而出卖劳动力的方式是一种最安全无懈可击的廉价的赚钱方式,他会让你麻木在自己的汗水当中,自以为付出很多,但是却无法实现财富增长。

看的时候,我渐渐的发现其实我喜欢看这种纪实的视频,揭露生活的真相,让你发现每个人都是负重前行,感到自己的幸运,感谢当前所获的的一切。

 5 ) 命悬一棒

八分给故事,二分少艺术。

二分少艺术。

我可能理解纪录片导演们的自我怀疑,问题可能就在:当我拿着1300元去做这件事的时候,我究竟是他们的上帝还是他们的工友,如果我是上帝,我的姿态是不是还是高人一等,我的作品是不是还是傲慢的,真实性何在呢?还原感何在呢?如果我是他们的工友,那我是不是真切体会了(不含任何艺术渲染、修辞、暗示)底层的情绪——贱命,微小之乐,一种无力?

所有的艺术表达,故事讲述,可能都有一个问题,就是它真的是对的吗?

缺失的两分,惜败在技术和艺术。既然真实性不好谈,艺术性就一定会有,它本该在那里,无论是何种原因没有显现,都是一个败笔,无论是技术上还是意识上,不体面就是不体面,成本低没钱拍的不体面,和老黄没钱掏出来交理疗费的不体面,我想你们可以理解,是同一种不体面。

八分给内容。

好就好在下料足,后劲大。经济学到进化论,宿命论到自由意志,法律到道德,艺术到现实,二人床板,一山群梦,冷峻、犀利、傲慢、真实,记录片的原汁原味,被娓娓道来的小火烹的妙极。

在这部作品里,宿命是我感受到的最强烈情绪,如同俄狄浦斯王,隐隐约约,命运昭昭,结合了粗浅理解的相术,这种感受尤为明显。

老甘。面相上看,老甘鼻头发红,鼻翼发青,鼻是存钱之门,鼻色不对,易破财遭窃;奸门发炸,奸门发青,有桃花纷争。老甘的背景也介绍了,因为两次小偷和一个女人走上了这条路。

老黄。门牙疏漏,双亲缘浅,祖上无荫,财运易散,骨型小,阳气不足,优柔寡断,鼻歪,劳碌命,存不住款,老黄的背景也介绍了,双亲缘浅,父亲作为地主被革命,母亲改嫁;性格懦弱,难成大器,鼻孔外翻,财帛尽失。

河南。脑圆嘴尖,标准赌徒相,鼻子塌陷歪曲,牙齿漏缝,藏不住财,逢赌必输。这几个棒棒,都不是好面。

这是迷信的说法,一面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命是中国式的希腊悲剧,国内几个喜欢表达底层的导演都在作品里强调它的冲突,今年的新锐忻钰坤,第六代的贾樟柯和娄烨,徐童的《游民三部曲》和那部《铁西区》。

这种命运,我把它理解为底层尴尬。

底层尴尬是一个个小循环:没钱-患病-偏方-病重;没钱-没教育-下一代没钱,也许穷不过三代的原因在于进化论:绝对的赤贫根本不可能被允许拥有生殖权力,螺旋下降的循环,其底线就是个体社会价值的底线,它会一直螺旋下去,直到肉体湮灭。

尴尬在于,在没有任何经济能力的情况下,肉体和精神要靠着自我微弱的希望和勇气,和他人的协助、扶持进行下去,正是这些东西造就、成就了艺术。

贾樟柯一直在强调神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斗胆去猜,他说的“神性”大概是,人面对困境时的自我探讨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探讨。

神高贵狡猾,因即时性而真诚,而讨论神性时,旁观的介入就打破了这种即时性,就丧失了真诚,神性最纯粹的一刻,是它出现的且未及审查的那刹那。因此你被感动的地方是,当扣扣搜搜的老黄一天抗几百斤重的货一天只赚了50块钱,却决定给乞丐一块的时候,这是底层尴尬之间的神性交流。而当老黄第一次落泪说出好人没好报的时候,这是底层尴尬自我探讨时产生的神性。

是它们造就了这八分的内容。

关于命与运。

导演的文案里一直在说一句话:这仿佛是命运的又一个玩笑,也多次强调老甘算的那一卦。

纪录片牛逼就牛逼在,它能够超出艺术家的表达能力之外,也许文案是无心为之,也许就在那一点上促成了命运巧合,很难说,飘渺不定。命运真的存在吗,事实上,老甘那一卦准了,60岁后,他果真转运了,因为他碰到了导演。如果说,老甘把贯穿全片的几桌村宴过寿理解为运的话,他的确转了,据说后来导演把这个事儿帮他办了,这算命吗,可能也算。

老黄呢,命里无福,克双亲,无积蓄,劳碌,影片的最后,他还是决定带病出工,为了帮儿女还钱,始终走上了劳碌的命运之旅,这算命吗,也算。

河南赌徒命,无依靠,牙歪嘴咧,办事不牢,因此几易工作,最后看上去得了一份好差事,而他究竟会不会重新赌,不好说,算命吗?不好说。我不知道导演有没有刻意设计、突出、闪烁这些宿命式的东西,但看上去,流露的很自然。

而运呢?他们会有美好前程吗?或者对他们来说,什么是美好前程?美好前程有意义吗?

或者我们想的这些问题重要吗?

别的就更厉害了,修桥铺路瞎眼,杀人放火儿多,好人未必有好报,坏人虚名传千里,可怜之人是否有可恨之处,进化论到经济学原理,自由意志和宿命论…

当我们在把一个群体的生存状态附加上道德色彩去审判的时刻,不要忘记考察自己的这个评判是否客观。

或许最好的方法就是纪录片,是不以己度人,导演是聪明人,也幽默,擅反讽,双关,打哑谜,据说决定要拍棒棒,行前亲人劝,你这是何苦呢?

给自己笔名叫“何苦”,大概也是在反讽亲人的以己度人?

最后,对于艺术家而言,“所有的表达都是谎言,对于语言、图像、视频的理解,我们只能被动地活在每一种偏见里,这是语言的宿命,也是人类的宿命。”

另,摄像辛苦,不少神来之笔,可遇不可求;

军团文职人员,果然有自己的一套。

〈End〉

 6 ) 在黑暗中看着阳光

在2017年的开始,用了一个假期的时间看完了整部记录片。因为是连续看完,不能一下整理好全部的思路。触动很大,但更细致的领悟可能需要时间来慢慢回味。
      首先这是一部很良心的纪录片,尽管没有美好的画面,没有精致的剪裁,摄制组也只有两个人,何苦和摄像。但为了这部记录片,何苦和摄像体验了整整一年的棒棒生活。并且他们也真的是以一个棒棒的身份从头坚持到尾,没有自己仅仅来体验生活这种想法。尤其是在自立巷拆掉以后,老黄搬进一个楼梯过道,而何苦和摄像为了住宿还是向老黄借的1000块钱。可能是何苦和摄像都是刚转业的军人,离开军营本身就没钱,但毕竟是以前的团长,就算找朋友借想必也很容易。更多的他是考虑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棒棒。是的,没有身受就无法感同,一个不愁没钱花的人是体会不到一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人的想法和行动支撑的。而何苦也用了自己的血汗来融入进了这个群体。
     再说内容,整个纪录片里的棒棒看似一样,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的笑与泪。从一个农村人的角度平视,老黄,老航,老金都是很平常的人,进城务工下力,家里条件差但在农村也算过得去,老黄的女儿还在县城有个大楼房。可从城市的角度看,棒棒的生活状况是如此的惨。以前看过贾平凹的小说《高兴》还有同名改编的电影,高兴作为城市拾荒者住的破破烂烂的贫民窟本以为是小说里的场景或者乞丐的住所,而《最后的棒棒》里下苦力的人也同样住在这样破败的地方。“中国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2020年,中国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消除贫困。在中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巨大的贫富差距,而如何让穷人富起来,让全社会更加富强、文明、和谐是很重大的社会课题,但更重大的是如何让最底层的人不饿肚子。而他们的要求也不过是每天至少能有30块钱的进账,能到百元左右,他们就能开心的天天吃肉了。很多社会问题可以慢慢解决,如今解决不了或者成本过高,那可以再拖几年,可扶贫不能等,因为拖着的不是国家的发展,而是底层劳动者的命。
      观看时看到有些观众评论穷是因为不变通。是的,贫穷是有原因的,没有无缘无故的富,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穷,但这种话可以说给自己听,不要说出来给穷人听。因为人和人不一样,你年纪轻轻20多岁还有时间资本,有爸妈挣钱,有经济资本,可他们呢,首先不是所有人都懂得变通,更何况他们是识字都困难,每天的信息接收就只有影碟机的人。其次他们没有变的资本。没有钱,没有门路,甚至没有时间。不可能拿着之前流血流汗挣来的一点钱去赌一个未来,也没有时间去想如何挣更多的钱。他们想的更多的是如何才能把今天的饭钱挣出来。当然在误打误撞尝到变通的甜头以后,只能感叹“懂事太晚”,其实不是懂事太晚,而是让他们懂事的机会来的太晚。再者,河南不也是尝试过变通吗,他去打牌不正是一种变,虽然在我们看来,久赌必输,这注定是水中捞月。可在他们看来,赌钱和其他的变通又有多大的区别。而河南的变最后换来的不还是把以前的钱也都输了进去。整个影片最后令人安慰的是他们有了稳定工作和高一些的收入,而这些也是何苦带给他们的,他们自己没有变的能力,如果有,现在也不会是棒棒。
       这个社会有温情的一面也有冷酷的一面,朋友亲人是温情,而肚子饿没有钱没本事就是冷酷。虽然人各有命,虽然弱肉强食,虽然有富人就有穷人。但毕竟社会整体在进步,中国的经济发展至此,这个社会应该给于最底层的劳动者吃饱饭住安全房子的机会,他们在付出自己的劳动力,而不应得到乞丐的待遇,更何况他们的要求不过是每天的几十块钱。

 7 ) 这是一个喧嚣的城市,需用心去珍惜对待生活和明天。

这算是我看过最完整的一部纪录片了,短短13集值得细细品味。看完心头有种难以形容的沉重和感动。🍃 重庆离我很近,也曾在大街上见到过形形色色的棒棒,小时候随爷爷奶奶看“山城棒棒军”和“雾都夜话”的记忆都还在... 很佩服导演何苦和摄像兄弟,每集旁白文案都看似简单却又使人颇具深思

唉~ 永远不要看不起任何人,不管他们生活得多么差,多么“低级”,贫富差距不是一朝一夕能消除的。试着去尊重他们,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许多普通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偶尔无意中和他们说一句话可能就会影响到你的一生^_^ 成功的人都没看不起别人,更何况我们只是普通人!

✿以下是自己对于每集的图文感触:

😔😔😔也知片中的老人们怎么样了,祝愿他们都能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短评

据说这是导演斥资1300元自导自演自己剪辑自己唱主题曲的纪录片。

6分钟前
  • 鲨鱼笨笨
  • 力荐

第二集老黄过往历史交代那段动画片太棒了

11分钟前
  • 太妃
  • 力荐

“我不懂什么是高尚不高尚 也不懂什么是职业操守 当了二十年棒棒 我只认一个理 挑了一下午 还没拿到工钱” 这一句话从一个高尚的人口里说出 不免有些心酸 山城的春天很美 但这样的春天不属于棒棒们

14分钟前
  • 谢清缘
  • 力荐

特别真诚特别动人,一点都没有俯瞰苍生的悲天悯人,太难得了

16分钟前
  • 古伦木
  • 力荐

拍得非常好,真实的才最打动人。是我看过的触动最强烈的纪录片,强烈推荐一下。但是不会再看第二遍,太难受。光是活下去就要拼尽全力的蝼蚁,体现的正是绝境中的人性。

17分钟前
  • 乐乐🐰
  • 力荐

初尝商品交换利润的甜头后,老黄感叹自己“懂事太晚”。资本家剥削无产者,无产者也压榨无产者,而像老黄这样的“棒棒”永远只能是社会金字塔的最底层,因为他们信奉的是原始朴素的价值观——勤劳诚实就有收获。再见,棒棒。

19分钟前
  • 油条蘸醋
  • 力荐

社会研究不就应该深入到这个阶层吗

22分钟前
  • 白说不说了
  • 力荐

看到了最坚毅、最善良本份、最有尊严、最没尊严的底层劳动人民,确实触动,虽然旁白ln不分,虽然插曲真是难听,但仍然大大的五星,看几集习惯就好了😳

24分钟前
  • OT元旦
  • 力荐

不是同情。这玩意儿看得人心里藏起来的自卑井喷式地爆发,让人忍不住自怜自恨起来,揪心又无力,像迷了路的哑巴。想着爹妈,想着村口的王五六八,想着各色的人圣人渣。然后就忘了繁华,就想家……

29分钟前
  • AndyMon7
  • 力荐

我是重庆人,山水城市立体魔幻。此片拍摄于2014年,展现繁华背后的这一群体。短评中看到“共产”“梦”。其实每个角落,发达国家也好,都有生活底层的人。更何况我们是一个人口上10亿的大国。我们要肯定国家的进步而不是一味讽刺。时代发展“棒棒”群体快要消失了,是好还是不好呢?也许好也不好吧。

33分钟前
  • 重庆森林Yuriy
  • 力荐

导演真帅!有魄力有行动力!不知道一年后去做了什么,谢谢你记录了这一群底层朴实的灵魂

37分钟前
  • 玛丽的小山羊
  • 推荐

重庆欠他们一座解放碑

38分钟前
  • 竹木一
  • 力荐

底层人物实录,每个棒棒身后的故事都饱含生活的困苦艰辛,安然度过辛劳而尽力的一天,能吃上一口热饭,就是最大的幸福,这个世界充满了我们无法想象的赤贫;这些善良但也不乏人性弱点的人,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和生活的拼死搏斗,生存是最大目标,活着是最大胜利,但也不能不顾及做人的底线,保住生而为人最后的尊严;看着他们劳动过后大口吃饭,体会到什么叫真正的生活,觉得简直是世界上最香的饭菜。给出光明与希望的结尾,衷心祝福一切善心勤劳的人安好。

3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我妈一直有个原则,就是上市场买菜不讲价。现在看来可能不以为然,但在以前都讨价还价的大环境中,我对她一直反复跟我唠叨的理念特别深刻:要对社会、公司底层的人保持同样多的尊重。看完倒没有产生“他这么惨我怎么能安心享受生活”的内疚,反而是“我吃的苦不及这一半但却远没有这么坚韧”的窘迫…

43分钟前
  • 怪树里
  • 力荐

这就是纪录片,它不给你那些镜花水月的幻象,它给你一场皮开肉绽的、残酷的、荒芜的生活真相,有些人看过绝望,有些人却看到微光。

44分钟前
  • Steven
  • 推荐

如果有一天中国会评选最优秀的纪录片我会力顶这一部。

46分钟前
  • 晨星盗月
  • 力荐

何苦这人能屈能伸的,真了不起。

49分钟前
  • 莱特
  • 推荐

看完已过了凌晨2点半,是完全停不下来,很高兴这部13集的纪录片打乱了我的作息。略带川普味儿的旁白娓娓道来,舒服幽默且委婉,一些留白也极为精彩,叙事支线稳妥抓人,最重要的是真实!尤其在当下,“真实”这么简单的事儿,太TM不容易看见了!拜托“央视们”好好学着,恭喜何苦导演要红了!

50分钟前
  • 归去来兮
  • 推荐

“那些拿棒子要饭的人是乞丐,我们不是,我们拿棒子挣钱养家”ps:那些打一星的人都什么心态!

53分钟前
  • 吞云吐雾狮子兔
  • 力荐

这是中国不可忽视的一个现实。导演聪明,有难得的幽默感拆迁房废墟下的钞票,理疗店的杀招与温暖,一张假钞的结局,夺妻之恨与买凶杀人…

54分钟前
  • 持尘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