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修文物大电影

记录片大陆2016

主演:王津,亓昊楠,屈峰,王五胜,王有亮,杨泽华,纪东歌,陈杨,窦一村,郭文林,孔艳菊,史连仓,闵俊嵘,恽小刚,徐建华,张旭光,高飞,周健翔,黄嘉竹

导演:萧寒

播放地址

 剧照

我在故宫修文物大电影 剧照 NO.1我在故宫修文物大电影 剧照 NO.2我在故宫修文物大电影 剧照 NO.3我在故宫修文物大电影 剧照 NO.4我在故宫修文物大电影 剧照 NO.5我在故宫修文物大电影 剧照 NO.6我在故宫修文物大电影 剧照 NO.13我在故宫修文物大电影 剧照 NO.14我在故宫修文物大电影 剧照 NO.15我在故宫修文物大电影 剧照 NO.16我在故宫修文物大电影 剧照 NO.17我在故宫修文物大电影 剧照 NO.18我在故宫修文物大电影 剧照 NO.19我在故宫修文物大电影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5 20:33

详细剧情

  影片用一种年轻的视角望进古老故宫深处,通过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庙堂”与“江湖”的互动,近距离展示了稀世珍宝的“复活”技术、文物修复师的日常生活与修身哲学。文物修复技艺的薪火相传,人与物的相互陶冶、丰润与传承,呈现“文物医生”和他们的“文物复活术”的故事。

 长篇影评

 1 ) 珍惜历史 让文化延续

这部影片用很慢的节奏和细碎零散的镜头纪录了匠人们在故宫里修复文物的一些片段,没有DuangDuang的加特效,没有华丽的镜头,只有朴素的平铺直叙,可是你会慢慢随着甚至有些墨迹的镜头,一点点感受那种平凡中的伟大。

我是个非常喜欢逛博物馆的“老年人”,这几年也很努力的走过了很多城市的博物馆,中国的历史文化实在博大精深,每每看到那些叹为观止的展品都会不禁感叹中华文明曾经的灿烂。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让我想起了参观榆林窟时候那个很年轻却在荒山野岭里工作了十几年的敦煌研究院的守窟人,在他眼中看到的是佛家弟子般看破一切的淡然和安宁,真的是让人无比钦佩难忘。他以及影片中的那些真实的匠人们,就像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个个武功盖世却又都不屑于尘世。

其实之前我还曾有过质疑,如果文物修复了,岂不没有了原来的样貌,会不会不再原汁原味不够真实,甚至造成破坏或许会给将来的研究造成影响,这也是我刚刚参观过胡雪岩故居时候的疑问。不过看完片子之后这疑虑完全打消掉了,可以说这些匠人让文物以一种可逆的方式将生命延续下去,以更好的姿态展现给世人它曾经的辉煌。

几十年前有太多的珍宝被破坏掉了,远超帝国主义的侵略,不管是一个人、一个城市还是一个国家,都不应该再让这样的惨剧再发生而成为历史的罪人,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给子孙后代留下一部完好的历史,把文化好好传续。

注:对历史和文物没兴趣的童鞋就不用看了,一定会睡着的。

另这部纪录片有两个版本,电影版和三集纪录片版,都是一同录制不同剪辑的,个人更推荐三集的纪录片版,有点儿像舌尖上的中国那种带解说的,不过两个版本都值得看。

 2 ) 和光同尘 与时卷舒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本书,有人字字珠玑,有人平淡无奇。若真要说些什么,这不记录片,大概就是一间装满了百味杂陈的图书馆。 一生有千万种活法,你也不清楚你选择了那一种。 就像着世间有千万种工匠,石匠,木匠,铁匠。但是偏偏没有人匠,教会人们如何看透你身处的格局。 他们向天地借灵感,在俗世中悟千般万般。 他们不图后世留名,跻身于着平房间,与它共生,共存,共春秋。在流水的时光里,独守匠心。隔着千百年,隔着生与死,去与那些曾经的人与物对话。以人看物,更是以物省人。 让你觉得一生就是阳光里摊开的长卷,不温,不火,享受生活与艺术。热爱它,也忠于它。 愿你看完它也能在乱世里独享安宁,也愿你能浮世里不忘初心。 清黛 12.17 随笔

 3 ) 有人在过度消费文化热点

★★★☆☆ 给三星完全是为了这些匠人老师们,也为了这个纪录片的初衷。该电影电影路演浩浩荡荡的来到了北京专场,也是自己的主场,又选在了高大上的清华园的百年大礼堂,势必场次应该如此的火爆,各位文修大师云集,可是结果大跌眼镜,极其令人失望.....
暂且且不说北京点映场的尴尬,就纯粹大电影的角度来说,之前的众筹网页上说,完全区别的纪录片,导演又跟拍了六个月,可是点映片子一放出就有点尴尬......把之前三集纪录片的百分之七十的镜头重新混剪加百分之二十的未播镜头再加百分之十的补拍取景,诚意实在不足,大有糊弄之嫌,如果作为一个对纪录片十分喜爱的观众来说,不建议去院...如果您对匠人精神很推崇,也可以到影院支持一下。
另外想对萧导说一句:文化热点固然可喜,可是过渡的消费必将适得其反......

 4 ) 电影版是以浮躁的方式反对浮躁

原创首发于“澎湃新闻”

年初的三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成于央视,红于B站。其实该剧如此受年轻人的追捧,细看之下颇有些“时势造英雄”的味道:国学在课堂教育的复兴、倡导工匠精神的日剧与日本文化备受二次元一代的追捧、以紫禁城为背景的穿越剧和宫斗剧蓬勃得如日中天等因素,都让该片无心插柳地迎合了八零后与九零后的口味。 可即便一度红得一时无两,还是未能收回拍摄此片时所投资的150万的成本。11月上旬片方宣布该片电影版上映并为十城点映发起众筹后,一个月不到后电影版《我为故宫修文物》便开始了全国的点映之旅,而今天,该片已经于院线上映,与观众们见面了。 片方大概预设了来看电影版的观众都已经看过了三集的纪录片版本,认为大家都对片中的人物和背景都很熟悉了,不但舍弃了线性叙事而选择碎片化呈现,甚至电影版本中,对于故宫文物修复的各个组别及其成员也没有过多介绍。 此片应验了导演萧寒所说:“这是部观众电影,而非作者电影。”而主创选择了以“弹幕”特色而闻名的B站选择上传平台,相信也不仅是为了收获更多的点击量,更是为了通过弹幕收集观众在观看时的即时评论。 电影版中的素材,其实大部分都已经在三集的纪录片版本中与大家见过面。至于主创如何挑选素材重新剪辑、制作,开放的网络互动与大数据的便捷收集则功不可没。作为出品方的猫眼、B站和微鲸都能为片方提供了票房、排片、收视率的精准数据,片中哪些片段弹幕密集、被观看次数最多、哪几位修复师被谈论了最多次,都成了原作中哪些素材会被选入电影版进行二度创作的重要参考。 从众筹、点映并从成品来看,该片的营销手段,则与IP电影无异,目的很明确地是为了取悦粉丝。B站中的弹幕被表白最多次的、有“故宫郑少秋”之称的钟表修复师王津在电影中的戏份明显要多于书画组和百宝镶嵌组的几位师傅,和王津师傅一起成为“网红”的,还原片第一集中,书画组的师傅们打开故宫七道门后迎接他们的那只猫,每当它在片中卖萌,影院内便笑声一片。 作为IP来开发,且承受一定票房压力的电影,电影版《我为故宫修文物》取悦粉丝的动机本身没太大问题。只是片方在做数据收集的时候,除了参考观看次数、弹幕条数这些量化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对观众群体做一定的质化分析。 比如在给出好评的观众中,是被修复师的人格魅力吸引的比较多,还是被修复文物的过程以及文物本身修复的比较多,这决定了电影版的叙事是该往传记片靠拢还是往科教片靠拢;专业观众和业余观众的比例则决定了风格是该更严肃还是更活泼,甚至如何让没看过三集纪录片版本的观众走进影院时,不至于一头雾水,也是主创创作时该考虑到的问题。 纪录片具有娱乐功能无可厚非,可电影版让我较为不满意的一点,是片方郑重其事地打着“纪录片”的旗号,最终成品却失去了纪录片事实输出的应有功能。没有太多关于修文物的新鲜干货不说,还转而走向了生硬的价值观输出道路。作为电影版主旨的升华,几位修复师对文物的看法被剪辑成了一组蒙太奇放在片中接近尾声的位置,当中不乏原版中引起热议的片段,比如屈峰师傅的“格物论”。 为何我们在看原版的时候,听到师傅们说的这些“大道理”不觉得生硬,反而觉得如沐春风,是因为原版的采集样本采用了“饱和抽样”的方式。三集的篇幅虽然不长,但横向来看,样本选取全方位地兼顾了各个组别,从纵向来看,修复师们无论男女老少,入行原因、心路历程都让观众一目了然,还时不时地有些生活化的小插曲、不同组别间的合作过程和交叉比对作为补充。不同的事实呈现方式都让观众能充分地对修复师们和文物本身有个基本了解,基于充分的事实了解所做的升华,自然不觉得生硬。 比如瓷器组女修复师纪东歌在空旷的故宫骑着自行车的画面也被单独拎出来。在原片中,忙碌的她骑车奔往延禧宫看瓷器展,看展、拜访导师、讨论学术问题忙得焦头烂额,那个在空旷的故宫里骑车的画面,则是用片刻的放空来对比修复师压力巨大的忙碌生活。这种原片中被单独拎出来的画面很多,缺少对比,缺少铺垫,让电影版看起来像一堆原材料的堆砌,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尽管折服于制作方的勇气与情怀,但缺少质化分析和叙事技巧的电影版,让片中呈现的事实无法有效关联。毕竟无论是IP电影还是粉丝周边,其本质终归是感性的艺术创作,而不是材料和数据的堆砌。

 5 ) 《我在故宫修文物》北京众筹点映,全程槽点,一路高能,导演,这么干可就真的没朋友了

并非影评,就算观影水准再不济,我也没办法对着一部长达1小时20分钟的零碎镜头拼凑出来的纪录片超长花絮影出一份评来,内容性?艺术性?商业性?呵呵性倒是满点。 —— 此评价只针对作品而无关片中人事物,以上。

实名吐槽《我在故宫修文物》北京点映众筹专场,坚、决、不、匿。

本来不想发声了,跟点映现场没抢到话筒已经憋到吐血,回来一路还被朋友埋汰怂货,现在看到官博睁着眼睛胡说八道终于懂了啥叫官逼民反,来来来,咱们讲道理~

官微删的一手好评论哟?
现场观众的真实声音终究还是让你害怕了似不似?

而最新情况是,官微连这条微博都彻底删掉了。
为此,北京众筹群里民情激愤了一波又一波。

官微删的一手好评论哟?现场观众的真实声音终究还是让你害怕了?



先上一张图,来直观的感受一下昨晚北京众筹点映专场的独特画风:
来直观的感受一下昨晚北京众筹点映专场的独特画风


大写的围笑。


1、清华出身的制片人干我众筹人屁事,你要来清华礼堂抱大腿请做你的校园专场,送出去至少半个场子的票美其名曰“嘉宾席”,拿我众筹人花钱买票的反而码在礼堂最后面以及右面干嘛呢,干嘛呢?填坑呢?玩儿呢?

2、需要跪你的金主粑粑麻烦回你的商业场去,当着我们一帮众筹的,一个才成立一年多的名字都没听说过的所谓CEO就敢当众怼《我们诞生在中国》是文科生情怀的虚假拍摄(此人指雪豹镜头为多只剪辑,他作为理科生不能理解),《我诞》不提口碑与票房表现,单是导演名字就够你喝一壶了,下次开牙前麻烦好好掂量掂量,给《我修》招黑招的怪顺手啊我的哥;

3、众筹观众质问为何北京场最大规模却来了最少的师傅做现场交流,导演张嘴就一路带偏节奏活生生将仇恨引到“我就知道你们想见的是王师傅哎呀呀这样子对现场两位师傅不公平哦”,也是666的厉害,是不是真以为北京众筹妹子脾气好就没有会爆粗骂人的?

4、局内四十分钟观众提问环节,到底是打算安排几个托儿?累不累?贵不贵?谁关心哪能下载电影片尾曲?谁关心你导演从纪录片到大电影的心路历程?谁关心一个破公司的发家史?搞大siao呢?为什么不敢把话筒给到后排真正的众筹人?不心虚,怕啥呢怕?

5、不管B站几百万点击,几万弹幕,北京场点映众筹资格几小时内售罄,小伙伴们多善良多包容这种莫名其妙的shi一样的活动时间(周一工作日且明显未下班),多少人请假多少人翘班,多少人推辞项目,规避出差时间,多少人不辞辛苦从石景山门头沟通州,甚至唐山天津还有请假三天专程从500公里外的太原赶来,都不是奔着你导演、制片人亦或者出品人的名字,你滴,明不明白?导演跟那儿洋洋得意的大谈特谈“我是怎么捧红几位师傅的”,也真的是现场演绎吃水不忘挖井人?

6、所以,刨除以上所有,单独来评价本作——如果非要称之为“电影”不可的话,满分5分,在我这里,普通吃瓜观众而已,它可以得到:0分,当然是不能评负分的前提下。它,无主线,无情节,甚至可以说无内容;无节奏,无镜头语言,无表现力,我看不懂它到底想说什么。它,是一部,全部由纪录片未播碎片胡乱剪接拼凑而成的,长达一个半小时的,超长版本花絮,且,且为毫无存在意义的花絮。如影片中总计长达十余分钟的各种流浪猫镜头,鹦鹉镜头,地上的猫粮特写,吃猫粮的蚂蚁,还有吃猫粮的麻雀。认真讲,对于一个根本没看过纪录片的观影人,这很可能会是一部莫名其妙到根本不知所云的“作品”。

7、现场一共与观众沟通了不足一个小时,到底多少次谈及“自费二刷”“发微博发微信好友圈”“豆瓣时光猫眼点评”,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啧,然后一遍又一遍。我不代表众筹人,我只代表我自己:

我不但不会给任何朋友推荐这部电影,而且会将北京点映会上的一切发布在所有全部我能触及到的UGC平台。

自来水当然是不要钱的,不过别闹了,自来水也不是真傻的。

所有拿心换心的作品,自来水从不辜负。




必须放在末尾,重!点!强!调!
北京点映群里小伙伴的善良指数简直高!到!爆!表!

在极度不满、难过、心寒与愤怒各种负面情绪交织的情况下,面对连解释带掩饰各种硬拗“导演很有情怀、导演很重视众筹大家、导演有自己难处、导演真的很努力“的群内管理员(电影方工作人员),都能保持不带迁怒情绪,摆事实讲道理,不找茬不掐架,不强行令背锅,真的是无论对方多差的发言,做的多烂的身份,都拼命努力的去捞去保去发金水,小天使一样的光环熠熠生辉~~

甚至从始至终用“至少书签好好看”以及“昨晚的火锅好好吃”来互相安慰和开解……
妹子们你们得是有多爱吃火锅……

 6 ) 我想去故宫当只猫

去看这个大概是被主题曲和宣传片外加评论说有新内容给骗去的。
似乎……不太适合没有看过纪录片的同学去看。
更像是去电影院去见老朋友。
想到之前看过汪涵在央视一个应该叫《公开课》?的节目上做的演讲片段。
他讲述了一个关于演奏的故事,一个著名的演奏家在报幕后优雅踱步上台,鞠躬,调整椅子高度,然后……开始静坐。
一分钟,五分钟……他没有动。十分钟后,观众开始窃窃私语,议论声越来越大,到第十五分钟的时候,他起身鞠躬,礼貌地谢幕:“我的演奏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纪录片去掉了旁白之后搬上大荧幕的形式,就类似于这种感觉。
影厅人很少,大多时候连无疑碰到装着零食的塑料袋都有很大的声响。
电影是一段一段记录的拼合,影像镜头里的手艺人间或说上两句,仿若闲聊。
静。大部分时候非常安静。
电钻磨掉铜锈,木刷撇去灰尘,刻刀雕出佛的微笑。
阳光穿过树荫散开一屏的碎影。
镜头前穿堂的风声都清晰可闻,而伴随着整部影片的钻头的声音常常让我产生隔壁就在搞装修的错觉……
大北京有个紫禁城,紫禁城里有红墙琉璃瓦的小院儿,小院儿的飞檐上雕着“仙人指路”,小院儿里什么都听不见。
此起彼伏的车鸣、如潮的脚步人声……都没有。
风扇呼呼地吹,树叶沙沙地响,猫儿睡成一长条,毛飒飒地飘。西三院那棵伞冠遍及院落的枣树又在六院的地板砖里发出了新苗,鸟有时候老实呆着,有时候叽叽喳喳。
在故宫里工作的人,朝八晚五,开锁前要朝院里吼一嗓子,关门前要晃晃锁锁好。
杏子熟了,一人拿着竹竿打,底下人拿盖文物的纸接着,那纸韧性好,不容易坏。
其他部门的闻着味儿了,托着个盆急燎燎来,挑三拣四装满了,抄手在背后掂着,走个外八溜溜达达回去。
比起纪录片的想要讨论什么的明确,电影版更像是老师傅们的日常,看过纪录片的我还好,但是被我带着去的基友,说实话我其实是有点愧疚的……内容半新不旧,之前就给她安利过王津师傅修好的水法钟,好几次以为要放那个镜头了又跳过去了……原来没有全貌嘤嘤嘤。
可能是我粉丝滤镜太厚,仍然让咂摸出点味儿来。在带节奏的音乐响起前间隙的时候。
比纪录片时候更深地注意到,天啊。故宫真的好静。
以及,电影里花子的戏份好多。
和小伙伴抢猫粮还可以挑食,跟着师傅浇水,门角落里窗台上姿势妖娆地到处打盹。
在故宫里当只御猫晒太阳大概很幸福吧。

 7 ) 匠人在,匠心你有吗

去年也是这个时候看的纪录片,然后心心念念到现在。沈阳是点映最后一场,看了之后却有点失望,从剪辑到叙事都敷衍的不能更敷衍,本来是一部宣传匠心的电影,结果拍成这样怪讽刺的。

当然见到王津师傅还是超级超级超级开心,所谓君子如玉大概就是形容他这样的人。希望匠人师傅们的心血不被这个时代消费,希望导演也能尊重一下真正喜欢这部纪录片的人。匠人匠心,希望我们都能守的住。

最后,今天和王津师傅拉手手啦~开心的想原地转圈圈~

 8 ) 从自来水儿到自来墨水儿

B站自来水+众筹场观众。

一星给师傅们。心疼他们为路演四处奔波。

感谢他们的匠心独运,钦慕他们的品格高洁。他们用独特而隐秘的方式在浩瀚历史中留下了自己的一点存在的痕迹。看着被他们修复过的文物,觉得有点扭转时空的味道呢。表个白。【这是我在纪录片中感悟到的。

一星给自己,心疼自己为此付出的时间。只是因为太喜欢那部纪录片。或许也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如果可以多半星的话我觉得要给电影海报的设计师。我觉得这部影片的最大亮点就是海报。

扣掉的三星:两星扣在电影本身,一星扣在对导演的偏颇微词。

逛知乎的人可能会在「如何评价大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个问题下面看到许多北京众筹场观众的不满。嗯不巧我就在那场众筹。放映后的尴尬场面到现在还历历在目。虽然遭到了与其他众筹场次相比不太公正的对待,但与电影关系不太大先略过不提。

非专业人士。个人感觉片子剪辑乱,节奏松散,拼凑感强。看到中部的时候略感无趣,结尾又觉得仓促。之前我也在影院看过一些纪录片,但是没有这种感觉。感觉换作一般观众的话,去电影院观看可能会睡着。最重要的是,看了这部影片,我对他想表达的意思毫无头绪。也罢,我连故事都没看懂,哪里还敢寻中心思想呢。

说实话这片子拍成这样,我觉得很心疼。

网上的评价也是两极分化,我也在其中做过评论,跟不同意见的网友争论过。众筹回去之后,我也回想过这部片子,总觉得不对劲。

后来又逛知乎,才发现就在北京众筹的那天,纪录片原第一导演在「如何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问题下作答。解答了通过这部片子想表达的含义、拍摄中遇到的难度以及跟电影的关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这些回答了我心中的疑惑。原来根本不是一回事,怪不得总觉得不对劲。但同时也让我觉得愈加愤怒。

宣传说的是历时4个月补拍,新内容占大部分篇幅,导致到现在还有很多观众以为是个全新的电影。其实只是纪录片被删去的部分和纪录片的重新剪辑。

说到这个更来气,把原素材拿走,还外聘了剪辑师,就剪出了这个???我也是服气的。

在此还有个疑惑想请问那些看懂了的朋友们,屈峰师傅为什么要站在院子里数落鸟儿,到底是什么东西死掉了?在影片何处交代了?静候回答。

说完电影扣掉的两星,再说一说对导演的偏颇微词。因为北京众筹场的意见实在是太大了,最后惊动了导演亲自给我们解释。诚意是有的。但是最后事情还是落了个不了了之的下场。之前说的解决方案一个都没拍板定下来,后续也没有人给我们提供解决方案。而且跟导演的交流能充分感受到导演固执己见。就是我都接受但是我不会改的纪录片电影就是这样的你不懂我理解你我不怪你。那好啵,我们不懂艺术。

再到后期我们在群里发表个不满意见管理员都说我们人身攻击。???我们还没说圈钱,只说赚钱就人身攻击了???也是可笑。

从来没有这么黑过这么一部电影。有的小伙伴都会问都过了这么久了,还较劲呢。

因为心疼啊。好好的素材,满心的期待。最后变成这样。你以为我不愿意当自来水么?

可能也是因为太喜欢纪录片,所以才会把这部电影贬得一分不值。

我可能就是不懂纪录片电影,可能对这部电影的态度就是过于偏激,但是这部电影好不好看我是明白的,观众也是明白的。

分打这么低,只是希望引起重视,让后面的人别再踩雷。

下回有这种类型的电影还会关注的。总会等到再次当自来水的电影。

还有,我觉得官微欠我们北京众筹场的观众们一个官方道歉。我们众筹观众问个北京为啥主创这么少,没有先夸赞一下天梯,就是向你们导演“发难”了?

虽然心里明白这件事情最后肯定是不了了之,但是现在都说出来了也觉得好受许多了。

因为不能储存草稿,老是写到一半莫名其妙就没了。分4次才发上来。

希望大家多多支持纪录片~就酱啦。

以上。

 短评

三星半,其实相比原版比较任务式的科教片方式,倒是更喜欢电影版的剪辑方式,比较放松和随意,更多去关注人,讲他们的生活日常,玩玩猫,打打杏,是一种生活或是工作方式。成为原版的一个补充,关于他们的另一个侧面。

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这部纪录片拍的是人,是人在故宫的生活,鲜活的生活。#人修文物,文物修人#

13分钟前
  • 惘然
  • 力荐

和剧版在故事上差异不大,但电影化程度挺强的。

18分钟前
  • eros
  • 推荐

想打十星!何况还有那么多猫!

22分钟前
  • ccinder橘部胖
  • 力荐

题材有趣。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参观时发现人家都会给文物配一个修复前后的对比照,还感慨过日本人尊重幕后功臣,能有这系列片子意义大于质量本身了。

26分钟前
  • 阿朽
  • 推荐

比起电视版对文物修复的娓娓道来,电影版显然更乐意将重心对准背后的人。遗憾的是显然体量压倒内容,匆匆而过的节奏令每人都是蜻蜓点水。如修复师所言,格物,已是观心。说好了文物的故事,便是说好了人的故事。不必为了拔高而拔高。四星致敬匠人匠心。

30分钟前
  • 路人Eita
  • 推荐

虽然是三集的浓缩版,没什么新内容,但是能在大屏幕上看到故宫,就已经很满足。时间在故宫细水流长,岁月可好。

31分钟前
  • Sissi
  • 推荐

不太理解这片为啥要拿到院线上映,从艺术价值、商业价值两方面讲,都是放在视频网站和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更合适啊。电影院还是需要有更加电影化的展现形式,不是拿电视纪录片素材重新剪辑就能达到的。

36分钟前
  • 浅蓝大肥猫
  • 还行

3星。如果之前那三集纪录短片我可以给3.7星的话,这部简直就是那三集的精编,而且还剪的有点乱。“短片剪辑+去掉旁白+来点文艺的空镜头”这种赤裸裸的偷懒方式,我很想用“圈钱”来形容~和爸爸去哪儿大电影异曲同工。没必要在影院上映嘛。而且片尾那段故宫博物院院长的演讲,想法很好,太刻意。

39分钟前
  • what'swilliam
  • 还行

《我在故宫修文物》首映礼,好多漂亮妹子,从二楼冲下来对着故宫的老师傅尖叫呐喊。这TMD才是生活。其实这部电影没有渲染情怀,情怀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两天的鸡血,对这些师傅来说却是一辈子的生活。

42分钟前
  • 天涯断肠粉
  • 推荐

期待过高,无甚惊喜,倒是一些空镜头很喜欢,如打杏,逗猫,小鸟啄食。

4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中规中矩的纪录片。没什么亮点和才气。空镜头和猫的镜头过多以至于有点喧宾夺主。没去过北京故宫(倒是去过台北的),没看过剧版也不想看。整体就是很一般。还是喜欢拍摄更加艰难持久、题材更加敏感现实的独立纪录片。

49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电影版这鬼剪辑,当自己拍小森林啊……当然谁要是找得到王津老师年轻时候的照片麻烦发我一下谢谢!

50分钟前
  • 还行

安安静静,匠人的慢生活

54分钟前
  • 第七大陸
  • 推荐

总集篇本身就很赶,又添上了许多电视版剃掉的边角料,整体显得比较散。优点是取消了旁白,更多让业者们自己讲述感悟,更贴合标题中主语的“我”。而且相比电视版重点突出的忙碌,电影版则是多了分宁静以衬托那份古色古香。

58分钟前
  • 爱的镇魂歌
  • 推荐

中国关于历史的、国学的、文物的之类的影片题材内容不缺但是普遍的形式陈旧手法老套本来很好的东西不容易让更多人去接受欣赏,远不及港台那边的水平。虽然给了5星还是要挑下骨头,还是差那么一点.....对于文化贯通古今的完美融合的那种感觉。

1小时前
  • 水果蛋挞
  • 力荐

不能做一只在故宫里晒太阳的猫,做一个能在故宫工作(每天下午5点准时下班)的人也很幸福啊。

1小时前
  • 小小虫
  • 推荐

原以为只是对三集剧集的简单剪辑再加工组合,看完发现并不是这样,电影版有不少的新场景和素材,十分惊喜。除了所谓的匠人精神,生活化和人情味也是这片子带给观众的又一个印象,而且真的是可以让人沉下心来看的一部纪录片,抛弃了旁白,而全用采访叙述的方式也是十分成功。总之还是要推荐下。

1小时前
  • 方枪枪
  • 推荐

如果说三集纪录片更多讲的是匠人技艺,那大电影更多在讲匠人风骨,以及技艺和精神的传承。器物看似是死物,在工匠修复过程中,却能体味到制作者和制作年代所赋予器物的精神,这样的交流才是最迷人的感受。

1小时前
  • 什微
  • 力荐

点映+见面会 纪录片剪辑而成,没有新的素材,看过纪录片会觉得没啥必要再看。这片的剪辑对没看过的人又不太友好……碎到人物单薄甚至有些就路人了,算不上是好的群像片。国内纪录电影还差很远啊~

1小时前
  • 言。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