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蛮故事生命中最抓狂的小事

喜剧片其他2015

主演:里卡杜·达林 达里奥·葛兰帝内提 莱昂纳多·斯巴拉格利亚 迭戈·佩雷蒂 艾丽卡·里瓦斯 丽塔·科尔泰塞

导演:达米安·斯兹弗隆

播放地址

 剧照

荒蛮故事生命中最抓狂的小事 剧照 NO.1荒蛮故事生命中最抓狂的小事 剧照 NO.2荒蛮故事生命中最抓狂的小事 剧照 NO.3荒蛮故事生命中最抓狂的小事 剧照 NO.4荒蛮故事生命中最抓狂的小事 剧照 NO.5荒蛮故事生命中最抓狂的小事 剧照 NO.6荒蛮故事生命中最抓狂的小事 剧照 NO.13荒蛮故事生命中最抓狂的小事 剧照 NO.14荒蛮故事生命中最抓狂的小事 剧照 NO.15荒蛮故事生命中最抓狂的小事 剧照 NO.16荒蛮故事生命中最抓狂的小事 剧照 NO.17荒蛮故事生命中最抓狂的小事 剧照 NO.18荒蛮故事生命中最抓狂的小事 剧照 NO.19荒蛮故事生命中最抓狂的小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1 08:28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不定向丧心病狂

                                                                     ——蛮荒面前,无人无辜

       有人在今年的奥斯卡热门影片中整理出了一个重口味三部曲——《消失的爱人》、《夜行者》、《爆裂鼓手》。总的来说就是花样反励志,反婚姻,反正能量,反心灵鸡汤。但在看完《蛮荒故事》后,对于那三部电影,我只想说三个字:“弱爆了”。

       对于人性的种种缺陷,种种丑恶,单独的一个故事已无法承载,这时怎么办?《蛮荒故事》给了我们答案——这部阿根廷和西班牙合资的西语电影由6个互不相关,完全独立的复仇小故事组成。六个故事分别为Pasternak、Las Ratas(老鼠)、El más fuerte(最强者)、Bombita(小炸弹)、La Propuesta(提议)和Hasta que la muerte nos separe(直到死亡将我们分开)。

       相比于中规中矩的大陆翻译:《蛮荒故事》,香港翻译一如既往地充满了噱头和一种直白式的契合主题:《不定向丧心病狂》。6个故事里面的主角,无论是受尽歧视的loser,社会底层的大妈,西装革履的精英还是新婚的夫妻,都散发出一股纯粹的暴戾气息,或因长期的欺压,或因几起在常人看来根本不起眼的小事,他们便仿佛返祖成为蛮荒中的野兽,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对于此时的他们来说,道德人性通通靠边,暴力才可以解决一切。

       揭幕的第一个故事被安排在字幕前,名为Pasternak,这是第一个故事中从头到尾都没有露面,但却掌控着所有人生死大权的人的名字。一架飞行中的客机上,一男一女攀谈起来,就在大家以为一场烂俗的搭讪艳遇就要发生时。剧情反转,机上的乘客发现他们所有人都认识这个名叫Pasternak的人,并且都或多或少地曾经对他造成过伤害。接着,客机直直飞向罪恶之源的Pasrernak父母,故事转瞬结束。票价值回,惊喜开始。

       第二个故事:Las Rats,如果说第一个故事里的仇恨有迹可循。那么这个故事里的那股仇恨则仿佛无根之树,无由但却浓烈。面对一个社会上的渣滓,而且还是有望竞选州长,荼毒更多人的渣滓时,你会怎么做?那个看起来再平凡不过的厨娘,她的过去不为人知,我们也不知道她的冷酷与心中的狠从何而来。但她明确表示,面对这种渣滓,下老鼠药毒死就好了,老鼠药过期了?那平时切土豆条的刀也能像杀鸡一样的宰了你。

       第三个故事:El más fuerte,仇恨会经年累月的积累,也有可能在短短数小时内爆发。第三个故事发生在公路上,开着豪车,西装革履的上流人士跟开着烂皮卡的乡下粗人之间的矛盾由最初的口头谩骂发展到械斗,进而升级到不死不休的深仇大恨,最后却只落得个同归于尽的无言下场,更让人苦笑不得的是,拼上真火,连性命都搭上的两人,最后却被警察判定为激情事故(因最后两人的尸骸是紧紧拥抱在一起的)。与第一个超现实式的复仇与第二个正义消灭邪恶的故事不同,这个故事更加真实,也更加引人深思,贫富差距,阶级差距引发的争端究竟能够达到什么程度。

       第四个故事开始:Bombita,大概导演觉得老是讲打打杀杀的故事不利于社会和谐,于是从第四个故事开始,仇恨依旧,但结局总会获得和解,宽恕。这个故事的主角是《谜一样的双眼》跟《白象》里的大叔,在这个故事里,他将一个略微有些呆板,甚至是执拗的人物饰演得非常丰满。因为一场在常人看来在平常不过的拖车事故,不愿就这样被政府压榨的主角选择诉求自己的权利,但蝴蝶效应却将后果一步步扩大,发飙,被抓,上报,失业,离婚。生活就此支离破碎,如果在你的游戏规则下我只能保持沉默,那我就以自己的方式来发声。来策划一场炸弹袭击,反而获得了关注和“炸弹侠”的美称,进了监狱,却重获了妻子和女儿的爱。蛮荒背后,即使是和解与宽恕也是如此的荒诞。

       第五个故事La Propuesta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应该是格外的熟悉:活生生一出药家鑫案+吾父乃李刚。富二代醉驾撞人后逃逸,吃准其父母想要花钱消儿子灾的心态。替罪羊,律师和检察官纷纷讨价还价,你来我往互不相让。贪婪的丑恶面貌在此过程中暴露无遗,但若故事只止于此就未免太过平淡了。接下来剧情反转,二代爸直接发飙,交易取消,你们一分钱都别想拿到,就让自己儿子自首去吧。刚刚还一副吃定这家人样子的三者瞬间失色,态度360度转变不说,低声下气地降价讨饶更是针针见血地讽刺着欲望者们的嘴脸。好说歹说,最后还是达成和解。替罪羊员工拿钱顶罪,律师检察官拿钱疏通,富二代一家破财免灾,整一副皆大欢喜的场景。但替罪羊刚走出大门,就被愤怒的死者丈夫锤杀在门口。屏幕转暗,只剩下还没回过神来的我们和音箱里传来的锤子砸在头上头骨碎裂的好听的清脆声。原来这才是真正的皆大欢喜,整个事件中可以说最无辜的替罪羊死无对证,100万就剩律师检察官平分,富二代一家继续幸福地,高人一等地活着。有道理吗?没道理,只有荒诞。

       最后一个故事:Hasta que la muerte nos separe的中文译名听起来颇为感人:直到死亡将我们分开,让观众不禁猜想难道导演在前面的复仇,杀戮和荒诞后终于决定回到小清新正能量中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在最后一个故事中,所有的复仇,和解都被碾碎,又重组为一出完全癫狂的狂欢和一个不可理喻的结局。在婚礼上发现老公出轨的戏码并不新鲜,小三跑到婚礼现场来也已经是相当老套的情节了。对于那些多年浸淫在国产剧和韩剧中的人来说,闭着眼睛他们都能想象出接下来会发生的戏码。要不就是穿着婚纱的新娘怒不可遏地冲上去跟小三肉搏,扯头发抓脸蛋高跟鞋指甲翻飞,要不就是崩溃的新娘逃离婚礼现场,嚎啕大哭眼泪鼻涕齐下。但是,早已经过前5个故事洗礼的我们知道作为大轴出场的故事断然不会如此通俗,或者如此“正常”。
果不其然,新娘先是跑上跳台,在以为厨师小哥的劝导下幡然醒悟。对啊,哭有什么用!于是擦去眼泪和鼻涕,顶着蓬乱的发型就地跟小哥办起事来...被新郎撞见后非但没有惊慌失措,反而是一通慷慨激昂(误)极尽恶毒之能事的诅咒打得新郎直接脚软趴下,哗啦啦吐了一地。回到婚礼现场,灯光柔和,配乐浪漫,恍惚化作复仇女神的新娘玩游戏,喝香槟,丢花球,侮辱岳母,让小三跟镜子来一个亲密接触。一直是妈妈的乖儿子的新郎心理崩溃,掩面哭泣起来。闹剧终了,虚脱的新娘也颓然倒地,婚礼早已被彻底破坏,被化作蛮荒野兽的新娘破坏。但这并不是结局。新郎倏地站起,走到新娘面前,伸出手,新娘握住,眼神相交,仿佛彼此都下定了什么决心,牵手,起舞,拥吻...不解吗?或许像别人说的那样:“在愤怒的伪装背后横溢着的是爱情。”我却不这样认为,最后他们的“和解”实则是一种玉石俱焚的疯狂,就让我们绑在一起,谁都别想好过。

“亲爱的,你爱我吗?”
“我爱你。”
“亲爱的,你恨我吗?”
“我恨你”
“我也是。”

亲吻你,噬咬你,拥抱你,捆绑你。我们这样互相伤害,互相束缚到底是为什么呀?这就是婚姻呀,亲爱的。相爱,相杀,直到死亡将我们分开,或者说直到你的死亡将我们分开。

       《蛮荒故事》可以算是今年的最过瘾观影感受了吧,这也让我一直后悔当初为什么没有腆着脸在戛纳举着《Relatos salvajes》的牌子求得一张电影票。并且同样是复仇,暴力,血腥的题材,同样的血浆,性爱和屎尿俱下,与其他展现同样题材的电影不同。这部电影荒谬而不失真,不会让你感觉遥不可及,只是以一个看客的身份观影。相反,你会投入其中,感受戏里演员的情绪,并随之一起低落,高潮,到达临界点,然后失控。电影里无时无刻不散发出暴戾与蛮荒的气息,将失去了道德和人性管束的黑暗面完全展现在观众面前。而影片之所以让人过瘾也在于此,我们无时无刻不被道德约束着,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在电影里仅仅因为几个巧合,几场意外下,这些人类之所以为人类的特性就瞬间荡然无存,人类如此轻易就再度变回蛮荒世纪时的野兽,真是莫大的讽刺啊。不过虽然影片表现出种种人类失控后兽性带来的危害,但这并不说明人类就应该完全抛弃兽性,相反,在我看来做到两者的完美结合,才是人类变得更加高等的体现。

       电影里的角色还有一个普遍的行为特征,那就是直接,你们伤害了我我就开个飞机把你们全部撞死,我就捅死你,打死你,炸死你,敲死你,跟你绑在一起直到你死,不仅如此,戏外的导演和编剧们也同样如此直接,戏里反复出现对阿根廷政府的讽刺,他们看来,既然政府无能,一些完全是为了收刮民脂的机构一直存在,一些政府人员抱着铁饭碗光拿钱不办事,那我就拍部电影批判你,嘲讽你,揶揄你,我有不满就发声,这是兽性,也是人性。当然,这在“其他国家”是万万不行的。

       另外,电影里亮点颇多,早年在《烈焰焚币》里无比惊艳的莱昂纳多·斯巴拉格利亚在第三个故事里饰演西装男,15年时光荏苒,当年的男神鬓角已白,眼角也已有皱纹,唯一不变的是说起西班牙语来温暖的声线和笑起来帅气的脸庞。另外影片的配乐是Gustavo Santaolalla古斯塔沃·桑多拉拉,此君之前的配乐作品有《断背山》、《通天塔》、《21克》,在这部电影里发挥了其一贯的高水准,古怪的电子配乐跟怪异的剧情完美契合。另外还有就是第一个故事和第二个故事之间的演职人员表了,所有的演职员都被屏幕上数量相对应的各类野生动物代替,并配上完全不搭界的背景音乐。

       不过虽然本片并没有因为其黑色喜剧的身份而忽视影片本省的质量,但在最佳外语片的角逐上仍是输给了《修女艾达》。诚然,观影感受是非常私人的,我的最爱在你看来可能不值一提,但我还是真心这样具有实验性的电影能够获得更多的关注。

       最后,想起三体里面的一句话:“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愿蛮荒为人类的起源,而非我们的终点。

 2 ) 「荒蛮故事」和「自然状态」

《荒蛮故事》以「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实在是太委屈这么一部优秀的电影了。

我大概是分三次看完的,每次两个故事。回忆一下看每个故事时候想到的,意识到大陆译名实在是上佳。可以对比一下港台版的译名,「生命中最抓狂的小事」「无定向丧心病狂」都是什么鬼。「荒蛮」,确实如此。往大了扯,六个故事可以看作是人类从「荒蛮」走向「文明」的隐喻。

哪怕是粗略地回顾一下六个故事的「暴力」程度,也会发现从第一个故事略带马尔克斯式「一脸淡定地天马行空」的高度夸张、懒得跟你讲道理的黑色喜剧,到镜头直白展现刀捅死人、肉搏至双双炸死的骷髅的第二三个故事,再到无人伤亡的第四个故事、车祸现场和园丁被打的现场都没有直接呈现的第五个故事,直到最后仅仅是一场家庭肥皂剧一般的闹剧,「暴力」大体上越来越少。其中三、四个故事的暴力程度可能不太符合这个整体上不断下降的趋势,而且可以注意到,第三个故事的情节一路都是在「急转直下」直到凶残的十八层地狱不带回头,而第四个故事有着全片唯一一个大团圆结局,这是因为这两个故事之间构成的对比是整个电影最重要的转折,是「蛮荒」和「文明」的分界线。

第一个故事看似发生在飞机上,实则是发生在文明社会之外。机长从头到尾没有露面,其整个复仇过程的潇洒只有「痛快淋漓」可以形容,人的行为没有任何外在规则的约束,同时它在价值层面上也是彻底含混的:前女友出轨了于是就要把她杀死,这对吗?看起来影片根本就不关心这个,因为它回避了任何会让观众感觉到不适之处的直接呈现,观众能感受到的只有渐渐紧张的气氛,和幽默。第二个故事同样是一个典型的复仇故事,但是由此开始影片开始进入真正写实的部分。第二三个故事都发生在霍布斯的「自然状态」世界里,第二个故事里拿起一把刀去复仇是这个荒蛮世界里弱者获得正义的唯一手段,它接近一个 self-contained 完整叙事:被害——复仇,逻辑链条至此完成(虽然仍态度暧昧地留下一个问题给你考虑:那个孩子会怎么样,他长大后会发生什么)。但是第三个故事不得不让你正视霍布斯提出的问题:「自然状态」里的生存是极其可怕的,绝非如古老的讲故事传统所暗示的那样,一轮冲突的解决就是故事的结束。原始部落里的冲突远不是一次伤害和一轮同态复仇即告结束,而往往是一来一往不断恶化的无止境的冲突,一场永无休止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只有所有人的死亡才让故事结束。这个故事的设定是完全典型不带任何隐喻的「荒蛮」,只有两个人,在荒无人烟的野外,仿佛文明前的孤岛,真正的「自然状态」。

(这里引用一下 (Hi)story 主播的观点:本片满是对「白人直男基督徒」这一现代社会权力金字塔顶端阶层的恶意。奥迪车主和 redneck 分别是两种掌握着巨大权力的男性的代表,他们主宰着社会的不同领域,在各自的世界里几乎位于食物链的顶端,看到这样两个人的双双毁灭是相当过瘾的。当然如果有观众把自己代入可能感觉到的就不是过瘾而是被嘲弄的不爽了。)

看完故事三以后的自然反应大约是,「天哪这两个人哪怕其中任何一步稍微忍让一点就好了啊」,观众可能不自觉地都会感到「和平与爱」多么重要,「荒蛮」暴力是一种可怕的状态,还好我们现在身处文明社会,我们有法律和道德,有一整套 social institution 的约束,我们不会为了在路上超个车就下来互殴最后双双被汽油箱炸死。然而紧接着第四个故事便告诉你:当我们历经千年终于进入了文明社会,又会发现这些 social institution 成为了另一座牢笼,我们深陷其中,那个我们最终求助以解决「自然状态」的「利维坦」本身成为了我们需要复仇的对象。在阿根廷的荒原上,奥迪车主躲在车里看着红脖拿锤子砸玻璃时感到的是深深的恐惧和无力,而在高楼大厦里,工程师面对着扮演流氓强盗角色的政府机构终于发怒却被保安带走时,感到的同样是深深的无力。英雄大团圆结局明白无误地说:不,文明社会体制的问题无法在体制以内解决,到最后能解决问题的还是赤裸暴力。看到第三个故事,你以为从荒蛮暴力的恐怖状态逃出,躲进文明里面终于安全了,可是转身一看发现那边也是一张血盆大口,于是只得一只脚退回荒原的交界线上,意识到本没有什么绝对的安全。第三个故事必须彻底地、毫不含糊地暴露荒蛮状态的恐怖本质,而第四个故事又要清楚地歌颂暴力。这个对比相当有趣。

故事五,我们最终还是会向文明社会妥协,于是继续展示整个文明社会的伪善和悲哀,不多说。故事六更加有趣:「性」是我们的文明社会留存给每个人身体里的野蛮人(savage)的最后一座堡垒。从《五十度灰》到东亚女性被「壁咚」的集体想象,以及值得每对夫妻思考一下的那句话「传统意义上的美满婚姻都是建立在男女不平等的 power dynamics 基础上的」,还有前一阵子的调查「夫妻双方越平等婚姻生活越无趣」,以及王尔德那句我重复了无数遍的经典概括「Everything is about sex except sex. Sex is about power」,一切都表明,这个堡垒是几乎不可能被攻破的。只有在「性」这座堡垒以内,我们能寻得荒蛮状态在后现代社会里的最后遗迹。最后男女主人公开始疯狂 make out 的镜头实在是极其 erotic,远超过大多数电影镜头里的 vanilla sex。

一地狼藉。血,碎玻璃,一群惊呆了的客人。可是发生了什么?不过是两口子吵架,和故事三比起来,彻底的过家家,所谓的文明社会,人要对付的、「让人抓狂」的都是这样完全鸡毛蒜皮的「撕逼」小事。最后的音乐响起,镜头停留在那一地狼藉上,打翻了的夫妻小雕像,不断掉下来的碎蛋糕,以及影子里暗示的桌子上正在越发激情的场面,和声音疏离的背景音乐,大概是「我们恨这个可恶的文明社会,恨这个自己给自己打造的可悲的牢笼,我们都被它禁锢在一套荒诞的游戏之中,可是我们还是得选择和它继续共处,正如两个伤痕累累的恋人选择继续走进婚姻」。他们相爱吗?当然。他们会幸福吗?很可能不会。指不定就是下一对 Gone Girl 夫妇。可是这是我们共同的选择,选择被自己的牢笼囚禁和驯化,我们为这个选择的荒谬感到深刻的无奈,可是我们义无反顾。「荒蛮」已经是永远的过去。

如何把六个彼此之间不发生直接联系的故事串成一部两小时的电影?答案相当精彩。这是一种可能的逻辑。如果以此观点来看,六次叙事的风格控制和对比、整个的节奏都把握得非常棒。即使不做任何思考,整个观影感受也只有一个「爽」字,因为其讲故事的功力也是非常出色,让人舒服。

 3 ) 欢迎来到阿根廷

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五部入围电影中,《荒蛮故事》大概是观影体验最好的一部。它由六个独立的短篇故事组成,每一则故事都带有黑色喜剧的类型色彩,简单、直接、粗暴,故事性强但并不直遂,峰回路转且出乎意料。它们既像是媒体上的社会新闻,又像高度压缩的戏剧性冲突事件。 在许多中国影迷看来,《荒蛮故事》就是更为精彩刺激的《天注定》,里头有官逼民反,有痛陈体制之弊,也有蝼蚁相争,可笑可悲可叹。不过,我觉得它也像2009年罗马尼亚的《黄金时代的故事》,这部短篇故事集由几个罗马尼亚新浪潮导演合力完成,用以讽刺那个国家的黑暗荒唐岁月。《荒蛮故事》结构相似,但它由一个导演独立完成。我以为,电影不同段落之间,会有一些穿插关联的线索,结果没有。我一度觉得,车子有可能成为一个巧合命题,结果也不是。这种故事架构会带来一些好处,观众看下来很轻松,看完一个,迫不及待的,还期待下一个,但打了鸡血的快意恩仇,问题也随之而来,因为缺乏内在的统一结构,作为一部完整的电影,我们太容易在里头分出优劣高下。更有甚者,看到最后,你可能已经把其中的某个段落忘在了脑后。 对想要批判的社会现实,《荒蛮故事》并不避讳—从片名就可见一斑。开头出字幕的国家地理PPT,更是直观的动物世界隐喻,一个飞禽走兽的当代寓言(《天注定》也有类似的动物符号意象)。打从带有热场性质的飞机段落开始,电影已经说明了问题症结: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无辜受牵连的,但实际上,每个人在现实中又充当了加害者。从女乘客、工程师到管家,他们都表现出了一些获利的本能。最后,总有一个人会忍无可忍,跑出来解决问题,哪怕他是一名精神病患者。 这种苦大仇深的故事题材,可以一本正经地拍,像《天注定》,穿插传统曲艺跟戏中戏,营造悲天悯人的氛围效果。也可以像《荒蛮故事》和《黄金时代的故事》做的,表面放松,把悲剧搞成黑色荒诞喜剧。此外,还有一种最难的,像库斯图里卡那样,忘乎所以的癫狂嬉闹,结果还能把喜剧拍出忧伤。 《荒蛮故事》的几个段落,大多可以找出相似的电影蓝本。譬如公路恶斗,俨然就是斯皮尔伯格的处子作《决斗》。“最正常”的小炸弹一段,它不断累积负面情绪,像乔·舒马赫《城市英雄》的缩小版。富家子弟撞人事件,完全就是2013年柏林金熊奖影片《孩童姿势》的变形记,尤其是孬货儿子哭起鼻子来,简直一模一样。最后的疯狂婚礼,很多人直言,它根本就是出现在《消失的爱人》起飞前的安全须知录像。这一方面说明了当代社会问题表现出来的趋同一体,如贫富分化所导致的普遍歧视、富人和中产阶级的谎言骗局,人们戾气重,压力无处排遣。另一方面,大概也说明了人类身上的动物劣根性,排他利己,弱肉强食。 我最喜欢公路恶斗一段,它在电影情绪上,最容易让人有代入感。熟悉的开场离我们最近,惨烈的结局又离我们最远。在城市里,无论你是自己开车还是打的士,司机们随时都可以破口大骂,处于火山即将爆发的危险状态。但谁会想到,这样的口角之争,竟会落得个鱼死网破,还变成了警察们的搞笑段子。 到了停车,故事又来到工程师身上。我一度觉得,那个生日快乐的结尾,像是个自由的幻梦,抗争成功得好不真实。文青们最爱狗血婚礼,在他们看来,幸福神圣的婚礼现场,新郎新娘吵架、大打出手,还呕吐溅血,满地狼藉,人生大起大落,实在是太刺激了。 在《荒蛮故事》里,导演把事情讲得比较透,令人啼笑皆非。好在,他也没有假慈悲,用宗教、道德或者心灵鸡汤来感化世人—尽管结尾的狂吻,还是会让人想起保罗·费里尼的《宽恕就是爱》,“我以为只要证明你是错的,我就变对了,其实我真正渴望的只是爱。我以为你若因所犯的罪过而受罚,我就会觉得好受些,但我真正渴望的只是爱。”但事实上,看完这部电影,比起相信爱,更多人会怀疑爱。 受限于碎片化的叙事形式(即便多数碎片完整又精彩),我会更希望看到,《荒蛮故事》能拼成一块完整的甲壳,上面有纹路,有裂痕,有刻画的文字,有描好的小人儿,借助这些天然或人工的图案,它在占卜着这个国家和人类社会的生死命运。《荒蛮故事》未必要像经典三段式电影那样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但如果有一些散落其间的呼应点缀,或许能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一片遥远的大陆,上面立了一块牌子,写着几个大字:欢迎来到阿根廷。【刊发于《北京青年报》 http://muweier.baijia.baidu.com/article/52258

 4 ) 【细节控】关于凶器的细节非常有趣

看完整理了一下关于凶器的细节,非常有意思:

为了方便描述先给故事编号:

1 飞机失事

2 厨娘杀人

3 司机斗殴

4 爆炸

5 肇事逃逸

6 婚礼

灭火器:

在3号故事里灭火器被用于互殴,4号故事里,灭火器出现时我就心中一惊,果然最后被用来砸玻璃了。6号故事里,男主角去追女主角时,镜头两次带过灭火器,我同样有了联想,但是这次,灭火器意外地没有被使用,正如这个故事里意外地没有人死亡一样。当你在前面多次反转后惯性地以为又该如何如何了吧!导演以“偏不往那个方向走”地方式再一次进行了反转。实在是调皮啊。

- 出现三次(3、4、6),被使用两次(3、4),第一次有人死亡,第二次没有;

刀:

暂且不把片头算进去的话,正片的第一个小故事是厨娘的故事,在厨娘抽出刀捅了官员时,你甚至都没来得及看清楚那是一把刀,得在她反复捅的时候才反应过来。 这把刀在最后一个故事里再次出现,这次给了很明确的焦点镜头,甚至像舞台上被打光一样。但恰恰相反,这么明确地被展现的刀并没有被用来杀人。不得不说是一次非常妙又不落俗套的前后呼应。

- 出现两次(2、6),第一次有人死亡,第二次没有。

爆炸:

司机斗殴时的爆炸将一切愤怒归于平静,工程师的爆炸则为他解决了所有问题。

- 出现两次(3、4),第一次有人死亡,第二次没有。

工具钝器:

3号故事里的司机斗殴里出现了钝器(扳手),在5号故事的最后,被害者的丈夫同样是用钝器(锤子)袭击了他认为的罪魁祸首,以工具类的钝器袭击人是效率最低最原始的发泄愤怒的方式,但是最为惊心动魄。

- 出现两次(3、5),第一次有人死亡,第二次不确定有没有。

交通工具:

是的我把第一个故事的飞机和第五个故事的肇事汽车都归类为交通工具了。(丧心病狂的分类爱好者

- 出现两次(1、5),两次都有人死亡。

总结:

1、1-5、2-6、3-4、3-4、3-5这样的结构,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规律,但是有一种错落有致的平衡对应。

我还画了个图:

我好无聊啊哈哈哈哈

2、第三个故事果然最暴力啊! 所有元素都齐了。再加上它在整个故事里的位置,也确实是一个转折:在它之前是以报复结束,在它之后故事总是走向和解,而它本身也有着非常强的象征与讽刺意味:最为激烈地最后在一场大火里烧成了紧紧相拥的两具骸骨,这是不是另一种和解?

3、除了交通工具外,每一个凶器都是第一次有人死亡,第二次无人死亡,可能是巧合,但拎出来看也非常有趣。

4、除了每个故事里的反转之外,还有故事之间层层叠叠的反转与正负呼应,这些联系构成了六个看似独立的故事之间的完整性。可以说是很棒了!

 5 ) 来谈谈由电影引发的关于男女关系的一些思考

    首先先说说电影,几个故事都是从大家生活中会遭遇的小事出发,然后发展到让人咂舌的地步,情节设计大胆但情感推动很合理,给人的感觉是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而引发我思考的是最后那个关于婚礼的故事。
    婚礼的那个故事,估计男性看了会觉得荒谬,不过女性大概都会直呼过瘾。男主那句话说的很对“相对你对我做的事,我对你的伤害根本不算什么”。但请相信我,以一个女性的立场出发,在女人的世界里,一旦知道自己男人背叛了自己,不管是在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绝对足以让她抓狂到想要毁灭一切,此时女主的内心潜台词应该是“你跟那个小婊砸滚了床单,还敢带她来咱俩的婚礼,你背叛了我还当我是傻子!反正我难受的快死了,你们谁都别想好过,特别是伤害我的你和那个贱人,我要拉着你们一起下地狱!”
    其实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在女性是种感性动物,而男性是理性动物,面对出轨,或者艳遇,男性往往觉得‘我虽然睡了别人,但我心里有你就行了,我又不会为了野花抛弃你和这个家,你有什么可在意的!?’而女性的心理则是'你是我的男人,你的心和你的身体,你的一切都是我的,这是从我们正式在一起那天,你赋予我的权利,是你对我的承诺!现在你把我独享的权利收回了,把你对我的承诺作废了,你不爱我了!你是个骗子是个混蛋!‘
    或许听起来女性的心理很扭曲,不讲理,但究其根本是因为她真爱她的男人,如果有一天,女人面对出轨的心理和男性保持一致了,难么一定是因为那个女人已经不爱那个男人了,因为我不爱你了,所以随便你做什么都伤害不了我了~what ever~接下来,要么是因为一些外界压力两个人吵吵闹闹的将就过日子,要么就洒脱一点干脆分开各找各的前程。
    当然不可否认,男性朋友可能会说世界上也可能存在像《纸牌屋》里Claire那种的女人,即使明知道老公要出去和女记者鬼混了,她也不阻止,也不会在Underwood回家后各种嫌弃各种闹~但你也得想想他俩的结合,爱情不是第一位因素,而是彼此的政治野心。再退一万步说,即使Claire真的是全心全意为爱嫁给Underwood的,你是Underwood吗?你配得上一个像Claire一样的女人对你死心塌地吗?!如果你不是,就请安分的当你的绝大多数,听一听你会碰到的绝大多数女人的心理。
    因此,在此提醒广大男同胞,如果你想要你个爱你的还不跟你闹的老婆,千万别在你们的关系中出轨,除非你手段够高明,你老婆又够白痴,你在外面采了野花还能瞒住你老婆一辈子~否则,凭什么你们在外面招蜂引蝶我们还得知书达理 忍气吞声~报复是一定的,而且女性的报复往往没有极限,因为我们一旦为爱情这件事情发起火来,真是不讲理的~

 6 ) 善恶若悬崖,道德止蛮荒

善恶若悬崖,道德止于蛮荒 ——看《荒蛮故事》 文/空语因明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道德咒语如是道。 《荒蛮故事》讲述了六个独自围绕复仇主题而展开的故事,其中充斥着冷漠,愤恨,鄙夷,压抑,狭隘和偏执。若要从这些故事获取什么训诫的话,那么就是起始陈列的那句话,无非就是去恶扬善之类的,咒语般的道德。那句训诫给出某种暗示——或以这种暗示为前提——善与恶之间是清浊分明的,只要内心能够净意向善,那么就能获得抛弃恶的觉悟。三岁小孩由于太纯真,以致还不会相信这种论调。 要从这些故事去获得什么道德训诫,应该是一厢情愿的愚弄。《荒蛮故事》客观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更明智的嘲弄或诚恳的娱乐:诸诫退让,须来观看与狂笑。众善与众恶并非俨然两立,而是矛盾地纠缠着。该影片的名字本身即是一种反讽:所谓“荒蛮”故事实际上并不属于荒野,而是发生在社会之中,渗着社会的血印。这种反讽不是在贬低人性,而是在传达那太人性,那太恶又太善的事情。众善与众恶的根源通过这种反讽被放置在自然(荒野)与社会(文明)的二元论中得到领会。 【善恶之众相】 《蛮荒故事》中的六个故事是贴着“黑色幽默”标签的悲喜剧。它们是悲剧的,因为仇恨萦绕着;但又由于它们发生的动因太微不足道了,而使得它们成为喜剧的。其中每个导致悲剧发生的仇恨,其原因都能够通过虔诚的道德考虑而避免——但它们没有被避免。 第一个故事——“帕斯特纳克”——名为帕斯特纳克的男子设法把所有他仇恨的人骗到同一架飞机上,并载着他们撞向他所仇恨的父母,与他们同归于尽。按照道德观点,这个男子是个睚眦必报的小人。但我们也可以从他的遭遇中看到他人的冷漠,他父母对他的冷漠造就了他这个有缺陷的人,而其他人则破坏了他的人生轨迹,使他陷入了绝望。当一个人陷入绝望的仇恨中,任何道德意义的责备都会无济于事。另一方面,作为观看者的人们也是冷漠的,因为这个故事对观众的震撼并不在于对帕斯特纳克之个人悲剧的同情,而在于他的复仇计划之精密或完美——他用一次行动杀死了几乎所有待他有直接仇恨的人。复仇很难达到如此的畅快——与复仇的不道德形成对比,构成了仇恨之黑色幽默的本质方面。 第二个故事——“老鼠”——某个女服务员被唆使用老鼠药去毒死那个害她家破人亡的中年男子,却难以避免地导致了她不期望的事情发生。面对那个仇恨似海的可恶之人,这个故事中的女服务员所表现出来的扭捏与第一个故事中的睚眦必报形成强烈的反差。这主要是由于这个女服务员陷入了所谓的道德考量或律法担忧。由此所导致的复仇之反差是第一个故事中复仇的快感和第二个故事中复仇之拙劣。大概是奴隶般的道德让复仇缺乏力量,而缺乏力量的复仇会划落成可笑的怨恨。但是,在这里,如果道德训诫阻碍了复仇,那么会增加道德的荣耀吗?会增加法律的正义感吗?当然不会!如果复仇在这里没有发生,那么只会让道德显得更加卑鄙。因为道德不仅没有惩罚这个恶人,甚至没有阻止这个恶人继续作恶。事实上,在这个黑色幽默的故事里,可笑的不是人,而是道德或善的法则。 第三个故事——“地狱之路”——城里人与乡下人在路上驾车相遇并无礼地互相发泄愤恨,直到仇恨升级,两个人同归于尽。如果这两人中的任何一个能够谨记三岁小孩都知道的谦让道德,那么这个可笑的悲剧大概就不会发生。这个故事的复仇是短暂的激动导致的,而这激动又指向人在不同文明程度——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偏见。乡村社会往往被认为文明程度不如城市社会,前者缺乏后者那种严密的道德规则。根据这种偏见,乡村社会更接近荒蛮社会,而城市社会符合标准的文明社会。以这个故事所表现出来的情况来看,那种偏见所设立的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异是肤浅的自以为是。人类社会的荒蛮与文明并非那么截然不同:城市社会所设立的道德标准只是用来自我保护的伪善,它深深地包裹着本质上的荒蛮;一旦其中人不再有伪善的必要,那么其中人可能会比荒蛮更加荒蛮。 第四个故事——“小炸弹”——某个爆破工程师不满城市车辆管理部门的蛮横拖车罚款行为,在抗议无果之后,策划了一场针对车辆管理部门的爆炸。在这个故事中,复仇的对象不再指向个人,而是指向某种不适当的社会管理。对于很多市民来说,如果遇到如此荒谬的社会管理,大概要么在抗议之后忍耐要么直接忍耐。维持社会稳定而放弃个人多余的需求,这是文明道德对市民的要求。毕竟,“个人的疯狂是反常,而集体或国家的疯狂就是规则”(《善恶的彼岸》156)。所谓文明的社会常常以集体利益为理由去粉饰荒蛮的规则,当然,这时候它们已经成了文明的规则。复仇,在该故事中成为试图炸碎社会规则的冲动——对于社会管理者而言,这行为“显然是报复社会”=恶;而对于广受那种社会管理之压抑的人来说,这却是解放的契机=善。面对这种矛盾,不知三岁小孩儿该如何从中判断善或恶。 第五个故事——“钞票”——某富豪用钱去帮助儿子逃脱法律制裁。该故事转向了复仇的反面:避免复仇——法律的复仇即法律的正义。这里遭遇黑色幽默的是法律,它试图通过复仇去克制罪恶从而趋于平衡,但总有权势试图逃避法律的复仇。当法律自以为是地以为完成了它的复仇,权势人物却在暗自嘲笑它。 第六个故事——“直到死亡将我们分开”——某新娘在结婚典礼时发现她的新郎背着她偷情,于是变得疯狂乱搞,宣告对新婚丈夫进行持久至死亡的报复计划;而新郎在短暂的惊慌之后,变得冷酷,似乎铁了心要和自己的新婚妻子展开复仇竞赛。有言道,“不幸的婚姻不是由于缺乏爱情,而是缺乏友情”。相互仇恨的夫妻成为困在一起的敌人。复仇在这种情况中失去了它的畅快,成为矛盾般的自我伤害。(注:一些人对这个故事的理解有异议,认为这个故事的结果是爱,或许导演也是要用这个故事来表达一种对复仇的和解。可能是由于我对爱的理解过于理念化了,所以不会采信这种对爱恨交织辨证的现实理解。即便这个故事真的是在和解,我们看到的也不是单纯的和解,而仍然是矛盾般的自我伤害。所以此文对结局作了悬置,只使用模糊的表述对结局置之不理。) 在分析过《荒蛮故事》的六个故事之后,可以发现它们并非那么零散地围绕复仇这个主题展开,而是可以构成相互关联的序列。在第一故事中,复仇是那么畅快和令人惊呼;在第二个故事中,复仇虽没那么惊艳,但还是相当畅快;第三和第四个故事中,复仇则显得压抑,善恶在其中不那么分明了;第五和第六个故事,则把复仇的黑色幽默推向了更加难以捉摸的处境。在这六个故事构成的序列中,复仇从清晰转向了模糊,而善恶越发纠缠在一起了。 【三岁知德:善恶之源】 《荒蛮故事》中的六个复仇故事组成的序列构成了对通常所谓道德的反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所暗示的善与恶的分离——“克己者,触事皆成药石;尤人者,动念即是戈矛。一以辟众善之路,一以疏诸恶之源”——是不成立的,因为善恶往往如《荒蛮故事》所表现的那样互相纠缠着,而不是辟疏显明的。克己不怨,或许能够解决《荒蛮故事》中故事三和故事四的情况,但对于其他几个故事的情况而言,难以达到合适的道德结果。那些扬善抑恶的道德规则并非难以领会——三岁小孩儿都知道——只是不那么尽如人意而已。完全按照所谓的道德规则所营造的社会,或许并非人间天堂,而可能是人间炼狱。这个文明的社会发明了善,却用人性的恶去定义了它。

 7 ) 你也认识帕斯捷尔纳克?

  2014年之前,达米安·斯兹弗隆对于戛纳或奥斯卡来说,大概还是个陌生的名字。如果不是《荒蛮故事》(Relatos salvajes,2014)横空出世,入围第67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又提名了第87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我们可能要更晚才能注意到这位来自阿根廷的电影人。
  达米安·斯兹弗隆生于1975年,在影迷父亲的熏陶下,他八岁时就看了《教父》(The Godfather,1972),九岁起开始沉浸在希区柯克和库布里克的影像世界。70年代的美国电影伴随着他的成长,给他留下了最为深刻难忘的印象。九十年代末起达米安·斯兹弗隆开始影视剧写作,参与了十余部电影剧的编剧工作。《荒蛮故事》是他执导的第三部剧情长片作品,前两部则要追溯到大约十年前的《深海》(Fondo del mar, El,2003)和《勇者时代》(Tiempo de valientes,2005)。

  影片《荒蛮故事》由六个没有直接联系的短片组成,它们题材不同,场景各异,演员变换,但拥有相似的主题和元素:暴力、复仇、失控、黑色幽默。六个故事都出自导演兼编剧斯兹弗隆一人之手,尽管算不上个个精彩,但层次丰富且不乏亮点,让不同口味的观众各取所好,时代周刊评价它“给观众一种读安布罗斯·贝尔士和罗尔德·达尔合著的系列短篇小说的感觉”。
  尽管题曰荒蛮,影片讲述的却都是社会人之间的博弈。现代文明的城市生活并没有改变人们荒蛮的本性,暴力的基因始终潜藏于脆弱的关系之中。同样是以暴力手段反映社会问题的短篇故事集,贾樟柯的《天注定》(A Touch of Sin,2013)是《荒蛮故事》的中国观众们提及最多的互文本。

  相比《天注定》,《荒蛮故事》最显著的不同体现在剧作上,每一段故事几乎都有不少于三次的情节反转。例如第三段“无人区”两司机对抗,好车主首先占据上风对破车主人身羞辱,接着经历爆胎困在车中遭其报复,继而将其逼下桥岸驱车追赶再次回到上风,又发生意外导致轮胎飞离跟着坠入河谷……双方力量此起彼伏,冲突加剧愈演愈烈。频繁的偶然与巧合,凸显出强烈的剧作设计感,是贾樟柯的影片显然不具备的。
  斯兹弗隆导演的前两部作品《深海》与《勇者时代》类型分别是动作/喜剧/犯罪,剧情/惊悚(《荒蛮故事》是喜剧/剧情/惊悚),可以说是类型片出身。不难解释以上剧作的差异(此片部分摄影和音效也参照了类型电影技法),同时《荒蛮故事》各个故事的地域与时代背景所指较为模糊,更近似于寓言而非文献。在语气上它显得滑稽反讽,几次在悲剧现场采用浪漫轻快音乐,与肩负社会责任感的《天注定》深沉悲悯的情怀截然不同。
  《天注定》英文片名提及“罪”一字,但价值偏向是无辜人反问上天我们“何罪之有?”《荒蛮故事》则似乎站在上帝视角,审问着无知的人们尔等“岂曰无罪?”

  回味来去,《荒蛮故事》主要角色们的失控处境,竟多半暗合“七宗罪”。第三段两车争斗起源显然是“傲慢”,第五段腐败交易则因“贪婪”一波三折,最后婚礼故事因男人“好色”使女人“嫉妒”心起一发不可收拾,工程师拖车事件急转直下源于“暴怒”,而将第二个故事掺入老鼠药的薯条煎蛋曲解为“贪食”亦未尝不可,开篇众人遭受集体报复,难道不是他们对帕斯捷尔纳克一生冷漠的“懒惰”所致?事实上,《荒蛮故事》原剧本中有七个故事,最后一个篇幅较短的没有拍摄,不禁令人怀疑其构想初衷是否有意对七宗罪进行过对应。
  六个故事以首尾最为精湛,它们张力十足,荒诞无穷,尴尬得令人啼笑皆非。相比而言,第四、第五段故事看来有些铺陈过长,在整部影片紧凑的节奏中略显脱离。所有故事都有些夸张过激的处理,在一些观众眼中可能不合情理。但我们谁也不敢排除生活变成灾难的可能性,毕竟对这些故事最能感同身受的观众不是蹲在监狱里就是已经死掉了。

  本片由西班牙著名电影人佩德罗·阿莫多瓦和弟弟奥古斯汀·阿莫多担任制片。年末岁至,佩德罗·阿莫多瓦愉快地将它列入2014年自己的“年度十佳”(其实只选了九部),还评选了片中两位演员作为自己年度最佳西语男女演员之二,看来是对这部作品相当满意。
  婚礼故事的尾声,新郎推开医生站起身,在一片狼藉中开始喝香槟,切蛋糕。他走向新娘,伸出手,邀她一支舞。犹豫和闪躲,新娘也伸出了手,Bobby Womack版的《Fly Me to the Moon》此时响起。除了两张伤痕累累的脸,一切美好如初。灯光暗下,如同看过一场表演,宾客们礼貌地默默退场。如果这也能被看成一个温暖的结局,生活未免太悲惨。

 8 ) 没有人是无辜的

一位漂亮的女模特乘坐飞机途中,在和附近乘客聊天中发现,整个机舱的人都认识女模特的前男友,他们或是背叛过他、或是嘲笑过他、或是批评过他,而这位前男友现在正是这架航班的机长,随着飞机驶向机长父母撞去,这部由六个短片组成的黑色喜剧拉开了序幕。
一个雨夜,服务员发现去餐厅吃饭的那个人,竟然是那个逼死她父亲、觊觎她母亲、道貌岸然的政客,她本来只想骂这个人一顿,但进过监狱的厨娘却无视法律、手起刀落,做了别人不敢做的事。
汽车在公路上前进,开轿车的西装男嫌另一个开车的衬衫男开得太慢,于是竖了中指,可没想到自己的车坏了,衬衫男开始了挑衅,两个人从口角上升到肢体,最后一起被炸死在车里,厮杀的姿势竟然看起来像在亲密拥抱。
一个工程师因为停车的问题与拖车公司的人进行交涉,而家庭裂痕扩大、被公司革职,使他突然变成了一无所有的人,于是他在自己车上安了炸弹在拖车公司引起了一场小爆炸,而他一夜之间变成了人民的英雄。
有钱人的儿子开车撞人后逃逸,有钱人买通管家帮儿子顶罪,不料露了马脚,参与策划顶罪的人都想从有钱人手中获取利益。一切谈妥后,管家被蒙着头带出了别墅,却被受害者丈夫的锤子敲在脑袋上结束了一切。
两位准备结婚的新人,新娘发现未婚夫曾经偷偷和另一个女人来往,未婚妻大闹婚礼,两人大闹之后又奇迹般的和好了。
虽然每个小品式的诙谐故事用时都不长,却涉及到现今这个文明社会中关于家庭、仇恨、路怒症、民意、顶罪、相爱相杀等内容,给人留下的震惊和恐惧过于沉重,而在其负能量爆棚的同时让人很想大声叫好。

 短评

同样展现社会暴戾情绪的阿根廷版《天注定》,但要比后者艺术、幽默和高级很多。可以从中胡乱联想到马航、反拆迁、药家鑫、T3爆炸、深圳车祸顶包,外带一个巴尔干谅解式的合家欢结局。

8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拉美人民多奇志,拉美导演有邪活。年度最值得期待、最超出预期的荒诞喜剧,劲爆黑色邪典幽默调侃社会弊端人生百态,猛打鸡血笑中带泪。视觉语言极其娴熟。喜剧版《六个道德故事》。《断背山》《通天塔》配乐师桑托拉亚拉美风情吉他电子音乐燃爆全场。

13分钟前
  • 小A
  • 力荐

最后一个故事满分。

18分钟前
  • 力荐

一般,质量参差不齐。盲目的好口碑太多,尤其是各种拿《天注定》说事,真是一个可笑的对比,非要找个比较的,之前有部《燃烧的棕榈》要比这片子好看得多,更有深度。

19分钟前
  • 24city
  • 还行

这部电影对于我来说就是戛纳的全部意义。到戛纳不是为了访国内的四线明星,某种程度上也不仅是为了膜拜大师,因为大师在硬盘里也可以看。好的电影节应该更多给不知名的好电影及小国惊喜片提供展映平台。所以在我看来,《蛮荒故事》就是今年戛纳的唯一惊喜。

20分钟前
  • 克隆加v239203
  • 还行

年度撕逼大戏,颁奖季最好也最好看的外语片之一。丛林心态下,所有的人都是animal,所有的故事都是蛮荒故事。精彩翻转,虽癫狂,细思却并不意外,生活实际的样子,远比这荒谬得多。某种意义上,<消失的爱人>是喜剧,<蛮荒故事>却是悲剧。因为前者是刻意的虚无,后者是真实残酷的白描。

24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这是迄今为止天蝎座人士在银幕上最大规模的集体展现。

29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客机坠毁背后有何惊天秘密?厨娘为何对顾客起了杀机?荒郊野外两车爆炸烧焦尸体怎会纠缠一起?爆破工程师炸毁拖车公司是有预谋还是耍脾气?顶包案背后是何种金钱利益?新郎新娘婚礼现场反目成仇与神秘女子又有何关系?请收看人间自保指南:《别刻薄 别冲动 别装逼 别较真 别贪婪 别约炮》

31分钟前
  • 姜纪存
  • 力荐

“跟你做的比起来,我那做的都不算什么” 魔性十足,荒诞满分。每个人都有过一闪而过的犯罪念头,这部片子把我们没敢做出来的那部分呈现出来,狠狠戳中我们的软肋。这个世界总是如此厌倦又可笑。“没人不希望恶有恶报,但又没人愿意脏了自己的手。”

35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除了ICBC植入广告外感觉可以满分,片头出字幕那段+全片配乐太牛逼了,bombita这段开始随着灯闪听到gustavo santaolalla标志的吉他声我激动到浑身打颤全面炸裂!喜欢台译片名,感觉抓到了精髓。阿根廷电影绝对西语世界的良心,想看的演员都看到了还这么充满正能量太开心!!!

38分钟前
  • Lycidas
  • 力荐

本年度最惊喜的一部喜剧片。6个故事罗列在一起,不拥挤不仓促,每个独立都有各自独立的笑点,整个集合在一起就像一头猎豹一样,用冷冷的双眼观望这个社会。还有每个故事的镜头,场景运动都相对独立,具有新意。非常的阿莫多瓦和鞋拔子昆丁。

42分钟前
  • Danny
  • 力荐

人生的大喜大悲实在是太TM刺激了。8.7

43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主竞赛黑马,阿根廷天注定,看过的都叫好。六个因仇生暴的小故事,每个都张力十足,戛纳巴赞厅里大笑不断。除了天注定,还有拉美版无人区、全民目击等等,差不多的故事,明显人家拍得更劲道。经典配乐、独特角度的运镜也很风格化。不知评委之一的贾樟柯看了作何感想?

45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人要有脾气。脾气发得不好就傻逼,发得好就牛逼。

46分钟前
  • 文尔
  • 力荐

看得爽爆了!为什么要忍耐假装?为什么要粉饰太平?为什么要扮演文明?爆发啊!撕扯啊!杀戮啊!玉石俱焚啊!鱼死网破啊!同归于尽啊!

50分钟前
  • kookbug
  • 力荐

把新闻故事拍成电影到底有什么意思啦?只喜欢两个司机斗狠那段……婚礼也马马虎虎吧……其它都很无聊。

52分钟前
  • 荞麦
  • 还行

始于荒诞,止于更荒诞。于我们,还是有很多共鸣的

5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这片和“天注定”的最大区别,就是我们只剩下填充胸臆的戾气、而阿根廷还保留着无政府主义的癫狂。同样是故事拼接,“四个月亮”导演该好好看看这片...

5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天注定》与这一比除了形式之外皆落下风,虽然都是怒火中烧的爆发,前者一派阴郁充满戾气的基调,仿佛一切都是体制的错与人无关;而拉美人民告诉你个个文明人身体里都住着凶蛮野兽,用一场撕逼大戏结尾真是看得很爽。除了第一个故事很一般之外其它都相当惊喜。

59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拖车爆破那段儿结尾的温馨-1星

1小时前
  • Mumu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