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儿女

记录片大陆1964

主演:田方,周文彬,刘尚娴,刘世龙,褚大章,郭振清,浦克,刘效国,赵文瑜,任颐,王延盛,柏瑞桐,王宝顺,李万城,赵宝华,刘彤彦

导演:武兆堤

播放地址

 剧照

英雄儿女 剧照 NO.1英雄儿女 剧照 NO.2英雄儿女 剧照 NO.3英雄儿女 剧照 NO.4英雄儿女 剧照 NO.5英雄儿女 剧照 NO.6英雄儿女 剧照 NO.13英雄儿女 剧照 NO.14英雄儿女 剧照 NO.15英雄儿女 剧照 NO.16英雄儿女 剧照 NO.17英雄儿女 剧照 NO.18英雄儿女 剧照 NO.19英雄儿女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31 08:28

详细剧情

抗美援朝时期的某高地,激烈的战争正在进行,刚出院的中方志愿军战士王成(刘世龙)一回到部队就要求投入到战斗中去,并拿出父亲王复标(周文彬)鼓励他为国立功的家书给张团长(郭振清)和政委王文清(田方)看,王复标是王文清的老战友,他也知道王成是王复标的儿子。  王成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全团展开向他学习的行动,文艺兵、王成的妹妹王芳(刘尚娴)强忍悲痛投入到创作中。和王芳的接触中,王文清虽认出她是自己十八年前无奈丢下、后被王复标收养的女儿,却没有和她相认,而是鼓励她以实际行动向哥哥学习,王芳也在后来的战斗中有英勇表现。

 长篇影评

 1 ) 「往事」抗美援朝中的一曲英雄赞歌——《英雄儿女》背后的故事

杨昌鸣翻书

2022-02-06 20:44

抗美援朝中的一曲英雄赞歌

——红色经典影片《英雄儿女》背后的故事

作者:陈辉

《英雄儿女》是1964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的一部战争片。该片由武兆堤执导,毛烽编剧。影片改编自著名作家巴金的小说《团圆》。

影片讲述了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志愿军战士王成、王芳兄妹同上战场,王成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王芳在师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以哥哥为榜样,为战士演出服务。王文清当年曾是党的地下工作者,在上海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后,女儿王芳由王成的父亲王复标抚养。最终,她与养父王复标、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团圆了。

影片上映后,好评如潮,成为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经典影视作品。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揭开这部红色经典影片幕后的故事,更加耐人寻味。

著名作家巴金与《英雄儿女》背后的故事

“没有巴金的小说《团圆》就没有影片《英雄儿女》,有了《英雄儿女》使《团圆》更加为读者所喜爱。”这应该是影片《英雄儿女》第一个幕后故事。

小说 《团圆》的问世,是与巴金两次奔赴抗美援朝前线采访分不开的。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始“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2年初,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曹禺受中宣部文艺处处长丁玲之托写信给巴金,动员他参加全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组。

1952年3月,全国文联安排巴金率领一个由17人组成的访问团前往朝鲜前线。访问团在朝鲜停留的7个月中,巴金曾到过平壤、开城,但更多的时间是与指战员们一起生活。为了能多搜集些生活中的素材,他采取了少休息、多跑路的办法,同年轻人一起,不辞劳苦地 翻山越岭,穿梭在炮火硝烟之中。他把目光主要集中在那些普通的战士身上。 巴金的真诚、坦率、谦虚,以及满腔的爱国热情,使他很快与战士们打成了一片。

1953年7月,当听到 《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字时,巴金决定再次赴朝体验生活。这次出行的时间为1953年8月至1954年1月。

在朝鲜前线的日子里,他的身影穿梭在硝烟中。在志愿军65军194师582团6连,他体验了钻防空洞的险境以及“一把炒面一把雪”的艰苦生活。

1952年10月,6连在开城保卫战中担任攻打红山包的主攻任务。在指导员、副连长先后负伤后,副指导员赵先有指挥全连坚守阵地,最后只剩下赵先有和通信员刘顺武两人。赵先有用步话机向团长报告,敌人已冲上我军阵地,要求炮兵直接向自己阵地炮击,并大声喊 :“向我开炮!”阵地被夺回来了,但赵先有和刘顺武壮烈牺牲。

巴金到6连所在团采访时,团长张振川向巴金详细介绍了战斗经过和赵先有烈士的英雄事迹。巴金听后非常感动,这为塑造 《团圆》 中王成的形象奠定了基础。

有一次,巴金在某连队采访时,发现那些战士在学习特级英雄黄继光的时候,谈得更多的是他们连队自己的“黄继光”——谌木春。于是,他的笔下又多了一位舍生忘死的英雄。

1953年7月,该连3排副排长谌木春率领一个班作为前锋,在进攻时遇到敌人地堡火力的阻击。谌木春看到情况紧急,为使后续大部队减少伤亡,他奋不顾身地用胸膛堵住了地堡的枪口。听到这个英雄事迹时,巴金落泪了。他后来说:“即使写出十倍多、二十倍多的作品,我也写不完这些日子里堆积在我心中的爱,也表达不出这些日子里激动着我的心的感情。我找不出适当的话来感谢我在朝鲜遇见的每个志愿军。”

在两次赴朝鲜共约一年的时间里, 巴金的足迹遍及平壤、开城等地和前沿阵地的潮湿坑道,采访了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特等功臣”赵先有所在连队、“钢铁战士”张渭良等,掌握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材料。

回国后,经过七八年的沉淀,1961年,巴金终于写出了3万多字的中篇小说《团圆》。在这部小说中,巴金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用“我”的耳闻目睹,向读者讲述了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感人故事。1961年8月,小说发表在《上海文学》上。

小说发表后,反响很好。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夏衍看过《团圆》后很受感动,责成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其改编成电影,作为文化部年度重点影片搬上银幕。长春电影制片厂领导经研究决定,把这项任务交给了导演武兆堤。

武兆堤接到改编《团圆》的任务后, 想到了抗大时期的同学、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傅钟秘书的毛烽,并给其打电话谈及此事。

武兆堤从长春给毛烽打电话,让他帮忙改编巴金的小说《团圆》。第二天, 武兆堤就从长春赶到了北京。在宾馆,毛烽看了小说《团圆》后,也为其中的情节所感动,下决心和武兆堤共同改编这部小说。武兆堤找到夏衍,请求其为毛烽请假。夏衍径直找到傅钟,说明了情况。傅钟答应让毛烽去改编剧本。当时,正值夏季,傅钟去北戴河休养。毛烽和武兆堤也到了北戴河,两人躲进宾馆开始正式改编剧本。

经过反复商讨,他们决定将人物感情作为整个剧本的主线。小说《团圆》只有3万多字,要把它搬上银幕,绝非易事,改编成剧本的难度较大。但经过他们28天的艰苦奋战,《英雄儿女》剧本终于在北戴河宣告完成。当时没有打印机,武兆堤和毛烽连夜抄写。抄写完剧本后,武兆堤返回长春,把剧本交给长影厂副厂长胡苏。看完后,胡苏连连叫好。

剧本送到夏衍那里,他看后非常高兴,当面对武兆堤和毛烽说:“你们真有本事啊!这么快就改编成这么好的剧本。”夏衍指示主管电影工作的领导:“重点拍这部电影,胶片要用从英国进口的!”

剧本送到巴金那里,他很快回话:“没有意见,同意拍电影。”

1964年,由小说《团圆》改编的电 影《英雄儿女》在全国上映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风烟滚滚唱英雄”的歌声很快传遍大江南北。

周恩来在百忙之中抽时间观看了这部电影。一天晚上,在中国作协和总政文化部任职的刘白羽接到了周恩来打来的电话:“我想作家一定要到火热的斗争中去。你们不都是到了火热斗争中才写出了新的作品吗?巴金带了个头。他抗美援朝,深入生活很好嘛!写出《英雄儿女》那样好的作品。”

王芳的原型有两位

随着影片《英雄儿女》不断深入人心,又出现了王芳的两位原型:一位叫柳岳继,另一位叫解秀梅。

王芳原型柳岳继

电影《英雄儿女》中王芳的原型,一位在河南。

柳岳继1950年参军的时候还不满16周岁,她报考了军队文工团。1951年,柳岳继随志愿军入朝。

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上甘岭战役进行了43天。战役打响之后,柳岳继等3名文艺兵也参加了战斗,主要是负责救护伤员。在战斗的间隙,柳岳继为战友们缝被子、包饺子。战争结束后, 她转业到了河南。

柳岳继老人说:“有一次,我们在郑州拍一个片子,有一个记者采访我。 他说,别人都没有戴军功章,只有我戴了军功章,就单独采访了我。我讲了上甘岭战役,讲了抗美援朝的故事。他就写了一篇文章,讲述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女战士的故事,写完文章让我改。记者写得很好,我没改动一个字。我只在电影 《英雄儿女》王芳原型后面加了两个字‘之一’。王芳是抗美援朝女战士的代表形象,并不属于我一个人。我们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女兵都是王芳。”

王芳原型解秀梅

1932年,解秀梅生于河北省高阳县于堤村的一个贫寒农家。1950年2月,18岁的解秀梅参加了人民解放军。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她随志愿军第68军前往朝鲜战场。 战场上,解秀梅经常和文工队的战友们穿过敌人的封锁线,深入到阵地前沿,奋不顾身地为战士们演出各种节目,鼓舞士气。 解秀梅不仅要做好宣传鼓动工作, 还要给战士们缝补衣服,甚至充当护士。

1951年11月,上级派解秀梅和文工队的几个同志到前线慰问和护理伤员。在手术所,解秀梅对伤员的护理尽心尽责,倾注了全部心血。朝鲜的冬天十分寒冷, 伤员冻伤严重,有伤员双脚冻得红肿, 解秀梅毫不犹豫地把伤员一双冻坏的脚放进自己的怀里取暖。

1951年11月30日,9架敌机在志愿 军的病房附近狂轰滥炸,手术所顿时陷入火海之中。在护理员的帮助下,伤员们都转移了,只剩下605团的一名重伤员——排长李永华还没来得及转移。在手术所门口,解秀梅不顾一切地冲了进去。她找到李永华后,没有任何犹豫,背起他就往外冲。突然一颗炸弹袭来,解秀梅迅速趴在李永华身上。李永华毫发无损,她却负了伤,胳膊上、手上鲜血直流。为此,志愿军68军领导机关给解秀梅记了一等功。她成为抗美援朝战争中唯一荣立一等功的女兵。

1952年5月23日,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后面的大草坪上,作为志愿军文工团归国代表,解秀梅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

影片《英雄儿女》,让人们记住了一个英雄的时代,记住了洗刷百年耻辱的抗美援朝战争,记住了千千万万个王成式的人民英雄。■

原载《党史博览》2021年10期(转载时有部分删减)

来自:百度//baijiahao.baidu.com/s?id=1724017797476515090&wfr=spider&for=pc

 2 ) 随感随写中国电影top10之1

我觉得一般人一说到电影英雄儿女就联想到或者只想到向我开炮的王成这是比较成问题的,至少说明他没怎么好好欣赏这部伟大的电影,没体会出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这部电影与其他同时代的激动人心的电影大片一个明显区别是结构上的不同,即它是多主角的叙事结构,结构不同带来视角不同,最终体现的思想境界也就不同了.

王成这段相信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不知道有多少孩子曾经高喊过向我开炮的台词,本来电影要是能在这种大无畏的向我开炮后的爆炸声中结束应该是最好的了,但是这不过是个开始,电影连一半都还没到呢.

影片虽然以抗美援朝为背景,突出表现了王成的牺牲精神,实际上真正想表达的就是一个什么是英雄.谁可以成为英雄,什么样的英雄值得我们学习努力奋斗的思想那谁是英雄呢?王成肯定是了,但是王成那样敢于自我献身的境界普通人能学得来么?恐怕对这样的英雄,虽然他也只是普通的志愿军战士,我们仍只是仰视尔.英雄是不是都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 电影用这样的镜头回答了大家:

王芳因为抢救一个炊事员,自己被美国飞机炸伤,被送到后方医院。当时王文清来医院看望她,表扬说她做得很好。王芳回答说,我又不是什么英雄,没有干出

象我哥哥那样的惊天动地的事情。王文清听后说到:“哦?那你爸爸呢(指的是王芳的养父)?他作了一辈子工,受了半辈子苦,还有金大爷(指的是历尽艰辛将王芳送往后方医院的朝鲜老大爷),他们都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难道你不认为他们都是英雄么?

说到底就是一个历史观的问题,谁创造历史谁推动历史前进?答案不言自明,王成王芳是英雄儿女,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女,中国人民本身就是一个英雄的集体.影片的思想性高就高在这里.就这一点来说这部电影就拥有了跳出时代局限的不朽.

影片除了开始一段和最后的结尾战争场景,基本上描绘的都是些诸如后勤啦,军宣啦;慰问演出啦;部队训练啦之类的,而很多有意思的地方就是通过这些琐碎的非战争场景表现的.

比如一开头表现王成王芳兄妹相见的俏皮场景,乍一看还以为是相恋的一对见面了呢,真是要打自己的脸怎么就给一男一女凑一起就得搞爱情戏的垃圾电影模式给洗脑了呢?嘿嘿

比如英雄王成的形象,为了上前杀敌而和领导矫性,实在不具有有棱有角的所谓硬骨头大英雄的气势,我看笑起来倒像是我的野蛮女友里的xxx那种傻样,哈哈

比如首长的那个警卫员,那就更可爱了,看到王芳跳舞就起劲鼓掌,哈哈

比如影片竟然非常坦诚的将宣传王成的过程展现了出来,其实的意思有两条:一,我们的英雄是完全靠宣传捧出来的吗?不是的,王成的自我牺牲是实实在在的这一条没法假也假不了;二,这也是向观众表明,英雄不是高高在上的是我们中的一员而已,树立高大全的英雄形象有这个必要吗?我看没有.影片在这点上也没有怎么树立,王文清问赵国瑞王成的英雄气概是怎么来的,赵国瑞来了个千篇一律的党和毛主席教导的,问还怎么来的就卡壳了,还是小警卫员说的直白:恨美国鬼子呗.

我们为什么要抗美援朝?强权是公理吗??有力量就可以为所欲为吗??别以为中国还停留在丰臣秀吉时代的明朝或是甲午那会的清朝中国人民表现的很温顺就当我们是兔子,兔子急了还咬畜牲呢,抗美援朝就是要告诉所有人,中国人不可侮!希望那些除了用枪炮语言外不懂得平等的和穷国弱小交流的高贵文明人再挨了中国人民的耳光后能接受这个教训(不过看来狗改不了吃屎,所以我们有必要积蓄力量以便彻底砸烂它的狗头)

比如电影通过王芳宣传哥哥的事迹表明了一个宣传的道理更是艺术创作的真谛:王芳写了初稿自己认为很满意,但是小警卫员看了就说:"看了后面,光觉得挺难过鼓不起劲来,软不拉塔的",王芳辩解道这是她流着泪写就的,王文清就说:"光靠眼泪能写出你哥哥来么?是为了让大家跟你一起流眼泪么?"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皆是读书人,谁是最可爱的人,谁是真英雄不是一清二楚嘛,我奉劝那些如今耀武扬威的读书人别好了伤疤忘了疼,把自己抛到和买办狗腿子哈巴狗只有30米的距离去犯贱

送一句台词给x:
你是工人家里长大的.你可要作一个工人的好女儿阿

送一句耳熟能详的歌词给中国人民: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的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送毛选一段给国内外的sb们:
一心想要抢劫我们的强盗们,
你们小心一点儿吧,不要妄想来碰我们这些从事和平劳动的
人们,我们是准备好了的。帝国主义如果竟敢发动对我国的
侵略战争,那时我们就将实现全民皆兵,民兵就将配合人民
解放军,并且随时补充人民解放军,彻底打败侵略者。

 3 ) 巴金创作《团圆》

巴金在朝鲜与小说《团圆》封面

发布时间:2018-11-13  来源:人民政协报

1950年,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一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开始了。1952年,曹禺受当时的中宣部文艺处处长丁玲之托写信给巴金,动员他参加全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组。

1952年3月,以巴金为组长的全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人员踏上了满目疮痍的朝鲜大地。在朝鲜战场上,巴金与创作人员一同深入到志愿军中采访生活。1953年8月,当听到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字时,他决定再次赴朝体验生活。给巴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在志愿军某团六连所在部队生活的两个多月。

1952年10月,六连在开城保卫战中担任坚守67高地的任务。在指导员、副连长先后负伤后,副指导员赵先友指挥全连坚守阵地,最后只剩下赵先友和通讯员刘顺武两人了。在危急时刻,赵先友用步话机向团长报告:敌人已冲上我军阵地,要求炮兵直接向自己阵地射击,后又大声喊:“团长,敌人上来啦,开炮打吧!”阵地被夺回来了,但赵先友和刘顺武却壮烈牺牲了。

战斗胜利后,巴金到六连所在团采访,团长张振川向巴金详细介绍了战斗经过和赵先友烈士的英雄事迹,巴金听后非常感动。这次出行,他准备创作中、长篇小说的设想逐渐在心中形成。他在信中告诉夫人萧珊:“要写出一部像样的作品,我得吃很多苦,下很多功夫……我还想在上海仔细地读两本苏联战争小说,看别人怎样写战争,好好学习一下……”

1961年,经过七八年的沉淀,巴金终于写出了中篇小说《团圆》,发表在1961年8月号的《上海文学》上。在这部小说中,巴金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用“我”的耳闻目睹,向读者讲述了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

196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把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影片公映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转自人民政协报 文/阎泽川)

[责任编辑:吕薇]

来自:团结网http://www.tuanjiebao.com/2018-11/13/content_158478.htm

 4 ) 英雄儿女!

风烟滚滚唱英雄,
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
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
人民战士驱虎豹,舍身忘死保和平!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
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
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英雄猛跳出战壕,
一道电光裂长空裂长空,
地陷进去独身挡,天塌下来只手擎,
两脚熊熊堂烈火,浑身闪闪披彩虹!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
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
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一声呼叫炮声隆,
翻江倒海天地崩天地崩,
双手紧握爆破筒,怒目喷火热血涌,
敌人腐烂变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
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
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5 )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从英雄赞歌找到英雄儿女这部电影,从豆瓣找到这部电影,早上看的。

中国人民志愿军,勇者无敌,不怕牺牲的精神一直对我影响很大,其实解放军,红军,哪个不对不是不怕牺牲,只有这样的部队才能胜利,只有无数的战士牺牲才有后面战士的胜利。

56年前的电影依然震撼人心,因为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不是吗?

 6 ) 再见,王成

  在记忆中,《地道战》、《地雷战》、《董存瑞》、《小兵张嘎》的电影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电影节目,好不夸张的说,就自己能在电视中看到这些的次数不少于十次,但你能完全复述这些电影吗?至少我不能,而且到如此也许要深深的怀疑一下自己的记忆。
以《英雄儿女》为例,电影的主角毫无疑问是英雄王成,我的意思是影片表现的全是英雄的活动:他们如何的为人民服务,如何的舍身忘己、保家卫国。而其他人物如王文清、王芳以及那首至今不衰的“风烟滚滚唱英雄……”都是电影的佐料,为这部激荡人心的电影增加一丝温馨和欢快的成分。
 终于有机会将电影完整的看了一遍后,惊奇的发现我的记忆完全有错,《英雄儿女》并非在讲述英雄的儿子或者英雄的女儿,王成经典的“向我开炮”在影片的四分之一处就已经结束了。当时我都极其疑惑的盯着屏幕:这么快就牺牲了?难道这个电影这么短?牺牲之后的情节到底还要说些什么?
    原来整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如何宣传英雄”的影片。在王成牺牲之后,除了妹妹王芳的眼泪外,马上进行的就是王文清下达师部的命令:要求宣传部和政治部马上对王成同志的英勇事迹进行宣传。对于王成同志的怀念并非是追悼会或思念,而是满墙的决心书;歌唱英雄的赞歌、宣誓。王成的父亲之所以来到朝鲜战场的原因也是师部的安排,为了是让参加新一轮战斗的战士们亲眼见到英雄的父亲,为士兵打气从而雄纠纠气昂昂的开向战场。
看到这里的时候,存在在我脑海中的记忆之墙瞬间从坚固转成了迷茫,如坠梦中,怀疑一切:《冰山上的来客》除了那两首经典的歌曲和一声“阿米尔”,还讲述了什么?《董存瑞》中除了舍身炸碉堡,还有什么?
  原来这些老电影的影像是反反复复的通过片断不停的作用在我脆弱的理解力和记忆力上所形成的脆弱的残留,王成的高潮原来不在“向我开炮”,而是在其后的歌声和誓言中不断高大。据说在当年的朝鲜战场上,这些歌颂英雄的电影做为一种灵活的教育方式播放给战士们看,是否《英雄儿女》会事倍功半呢?

 短评

自我牺牲和自毁精神的至理名言: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9分钟前
  • Over5
  • 还行

“向我开炮”和《英雄赞歌》很经典,但全片战斗场景其实并不多,重心放在了军人形象、军队风貌、军民关系等等的刻画上。另,改歌词那段很有参考价值(现实中的焦裕禄报道就经历过类似的过程——摒弃“悲而不壮”),没想到热评里居然有人专挑这点喷,然而修改前的词不就是当代饱受诟病的卖惨风格么,怎么某些人为了喷革命题材连带对卖惨也喜欢起来了?

11分钟前
  • 申酌长怀
  • 力荐

主旋律,相信那时候真有这样的英雄,也相信现在不缺这样的英雄,也坚信将来同样会有这样的英雄

15分钟前
  • 八月未央
  • 推荐

小时候爱这个片子的主题曲爱得要死……

20分钟前
  • 北河沿井斯塔
  • 力荐

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敌人腐烂变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的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英雄赞歌》第一次认真看《英雄儿女》,看到“向我开炮“的主角王成牺牲了,电影居然才1/3,我可为导演担心了,接下来怎么拍呀。"光靠眼泪能写出你哥哥来么?是为了让大家跟你一起流眼泪么?"问题问得真好,这才是电影的真正主题:什么样才算英雄?学习英雄到底是学什么呢? #醉评# 不知道年轻人能不能引起共鸣呢,尤其是开头那段大战的场景,真是“九死一生”,争抢着去赴死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放到现在已经很难代入。比流浪地球2里的“出列”难代入多了,毕竟那不是“我”,是五十岁以上的前辈,感动一下就可以了。====分割线====王芳:“我不是什么英雄,没

23分钟前
  • 醉中仙
  • 力荐

这部电影有着很独特的视角,除了一小部分前线战斗,更多的是全面展示了抗美援朝的zz宣传文艺工作,还有战备后勤建设等;结合纪实报告来看很写实,但糅合了时间线,大概是51年春夏,人物和事件没有特化,意在揭示普遍性;最开始的特写镜头直接给到朝鲜老百姓,填坑、修路、抬车抬担架、抢运伤员…这支军队的性质和依靠、这场战争的正义性和阶级性不言而喻,令人无比动容;眼泪哭不出什么,只有战斗才能改换人间,本片充分阐释了何为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是对人民史观的鲜明反映:英雄不单指一个人,而是所有为解放和反压迫反侵略事业勇敢斗争的好儿女;其实时间线能追溯到白色恐怖的上海,两家人命运辗转,最终在朝鲜重逢相认,他们不止有亲情和战友情,更是升华到了崇高的阶级友谊——这种伟大的情谊将如波涛般沸腾,让整个旧世界为之恐惧和颤抖

26分钟前
  • PSG粉保护协会
  • 力荐

向我开炮,向我开炮!!!!!

31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配乐实在太棒

35分钟前
  • 我用一生去死
  • 推荐

还是老片好看呀,王成也是有原型的,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从故事编排的角度看也十分出色,废话不多,每句都有用。一开始的环境和背景带出完全不是现在用演员念白阐述背景前情这种水平能比的。王成遇到王政委之后没有说破但是知道原委再看这段就很懂他们的隐情,最后留下的遗书也是告诉政委妹妹的下落,这些写在养父照片背后挺有寓意。后面父女对手戏部分也很精彩,又是关爱又不说破。两位父亲都是英雄,王成王芳代表的后辈是英雄的儿女。很感人,几度落泪。

38分钟前
  • 瓦达西瓦又又又桑只爱这巧克力
  • 力荐

1、有一个老工人的爸爸还有老革命的爸爸2、为了胜利向我开炮3、风烟滚滚唱英雄4、故事表面上讲述了英雄王成兄妹,实际上要表现整个民族的英雄气概

41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推荐

“后一部分要改,你是想让大家跟你一起哭泣?还是要鼓励大家像王成那样坚强?”

46分钟前
  • 还行

这个特殊时期的故事讲出来感动程度不比奥斯卡战争片少。也由于这个时期太特殊了,它不可复制又刻骨铭心。充满了信仰、期望和一股绳的荣辱感。

50分钟前
  • 长胡子的心脏
  • 力荐

为周末的舞剧版看。我发现朝鲜战争电影中的歌都好经典啊,《上甘岭》和《英雄儿女》这两部都是,“文艺兵女儿的两个爸爸——革命军人和工人”、一封家书与照片在战火中流离的家书,当这封信重新被拾回八路军,它已经承载了两代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两场战役的),虽然,这部电影中的“家国叙事策略”与军民同盟的表达太有“压迫感”了,不过离历史那么近(论文本内部于其诞生的时代),面对这样的战役,个人被剥夺了为小我小家伤心的权力,而非麻木。个人会不自觉被某种崇高占据,就像生父王团长对女儿说“光靠眼泪,能写出你哥哥来吗”。相比我以前的研究方向韩国南北题材电影,更习惯的家国叙事是讲述恨,以及重逢即下一次分离的残酷。不知道当代的朝鲜战争历史叙事回迭代成什么样子,《金刚川》加油……

51分钟前
  • Serena伊萌HYM
  • 还行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53分钟前
  • 津五渡
  • 还行

刚看完了《英雄儿女》,被革命浪漫主义麻痹一下,感染一下,挺惬意。发现自己开始迷恋黑白的光影世界了,有些镜头拍得真好。化悲痛为力量固然是好的,可是王成的牺牲因此而成了一个不会让人悲伤的符号,这很好吗?人性在哪里?英雄是活着,王成却死了。

57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向我开炮

59分钟前
  • 推荐

2013.10.10 中国电影博物馆(6号厅):终于晓得影博展厅里反复播放的“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出处了。战争场面拍得不真实,王成同志被包围乃至受伤后的表现犹如“开挂”,…… —— 2021.11.16:去年影院看了《一秒钟》后就有打算重看《英雄儿女》,今天总算观影了。17日又再接再厉重温了《上甘岭》,同是抗美援朝题材影片,相较之下,无论故事剧情还是拍摄制作抑或配乐歌曲,就个人而言都是《上甘岭》更胜一筹、更让我喜欢。

1小时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1小时前
  • Mia
  • 推荐

祖国,请不要忘记那些无数的无名英雄们!

1小时前
  • EVA_征服天堂
  • 推荐

不评分了,仅具有文献价值,仅从叙事手法考量,也是无聊的、过时的。以前看过“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片段,还以为是接近剧终的高潮戏,原来只是第一幕的尾声,而这部电影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战争片,它的主题其实是相当巧合的认亲。我看不到人性,只看到漫天的口号、胜利和牺牲。作为彻底的意识形态宣传的一环,电影甚至借角色之口点明了“他是特殊材料做成的人”。如果这样的作品作为童年的底色植入孩子们的思想,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

1小时前
  • 晚不安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