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奇旅国语

动画片美国2020

主演:杰米·福克斯,蒂娜·菲,菲利西亚·拉斯海德,阿米尔-卡利布·汤普森,戴维德·迪格斯,格拉汉姆·诺顿,瑞切尔·豪斯,艾莉丝·布拉加,理查德·艾欧阿德,唐尼尔·罗林斯,安吉拉·贝塞特,马戈·霍尔,罗德莎·琼斯,韦斯·斯塔迪,沙基纳·贾弗里,福琼·费姆斯特,卡鲁姆·格兰特,泽诺比娅·谢罗夫,朱恩·斯奎布,凯茜·卡瓦蒂妮,罗纳尔多·德尔·卡门,埃利萨皮·艾萨克,杰森·佩斯,科拉·尚波米耶

导演:彼特·道格特,凯普·鲍尔斯

播放地址

 剧照

心灵奇旅国语 剧照 NO.1心灵奇旅国语 剧照 NO.2心灵奇旅国语 剧照 NO.3心灵奇旅国语 剧照 NO.4心灵奇旅国语 剧照 NO.5心灵奇旅国语 剧照 NO.6心灵奇旅国语 剧照 NO.13心灵奇旅国语 剧照 NO.14心灵奇旅国语 剧照 NO.15心灵奇旅国语 剧照 NO.16心灵奇旅国语 剧照 NO.17心灵奇旅国语 剧照 NO.18心灵奇旅国语 剧照 NO.19心灵奇旅国语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20 05:11

详细剧情

究竟是什么塑造了真正的你?电影将聚焦乔伊·高纳(杰米·福克斯配音)。这位中学音乐老师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机会——在纽约最好的爵士俱乐部演奏。但一个小失误把他从纽约的街道带到了一个奇幻的地方“生之来处”(the Great Before)。在那里,灵魂们获得培训,在前往地球之前将获得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兴趣。决心要回到地球生活的乔伊认识了一个早熟的灵魂“二十二”(蒂娜·菲 配音),二十二一直找不到自己对于人类生活的兴趣。随着乔伊不断试图向二十二展示生命的精彩之处,他也将领悟一些人生终极问题的答案。

 长篇影评

 1 ) 看皮克斯的人长大了

《怪兽电力公司》是我小时候记忆里最早看过,并且印象最深的皮克斯动画。直到今天,我依然记得在小学的电脑机房里,两个同学分享一台电脑看电影的场景。《怪兽电力公司》时间不长,一个半小时的电影时间被分配成了三四节电脑课才能完整地看完。每节电脑课上课铃还没响,所有同学都已经乖乖穿好鞋套在教室门口排队了,下课铃打了也不愿意回自己教室,就为了能够多看几分钟电影。

我之所以对《怪兽电力公司》印象如此深刻,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我小时候胆子非常非常小,在漆黑一团的夜里,对自己床底、衣柜和厚厚的窗帘之下的景象有着深刻的恐惧。每当晚上自己一个人躺在床上的时候,我就不敢发出任何声音,害怕窗外会有什么东西惩罚晚上迟迟不睡觉的小孩,或者从床底下伸出一只手,抓住我没盖好被子的身体。我说不上来自己到底是在害怕什么,我所恐惧的东西没有一种具象的实体,甚至也没有什么具体的概念——直到我看了《怪兽电力公司》,里面有一个毛茸茸的怪物和一个滑溜溜的怪物专门负责半夜吓小孩,获取怪物世界所需要的能源。

小时候的我当然不至于分不清现实和电影,但《怪兽电力公司》确实消解了我入睡前无缘由的恐惧。它让我对自己的恐惧有了一个具体的想象,让我在每次想象衣柜里面会发生什么恐怖的事情的时候,都会马上联想到苏利文毛茸茸的样子和大眼仔麦克,以及电影里那个被怪物爱护的幸运女孩。

有时候天真地会觉得我就是那个幸运女孩,怪物会偷偷保护我

从创作题材和画面角度来说,动画非常容易让观众把它和现实生活割裂开来,不会有太多人对动画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更不会有人把动画情节当成真的,投入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凉宫春日》里有一句非常经典的二次元名言“在虚构的故事当中寻求真实感的人脑袋一定有问题。”,无论动画里的虚拟人物怎么违背牛顿定律上天入地,都不必太当真,因为动画本身就是脱离真实世界的想象的载体。

但一切到了皮克斯电影里,就变得不一样了。皮克斯就好像是一个偷窥小孩心思的专家。在别人眼里,小孩的生活就是上学和玩乐,但是在皮克斯眼里,它知道孩子们说不出口的小心思,它知道有些小孩会害怕床底下的梦魇,知道有些小孩在马路上牢牢握着爸爸的手是害怕自己可能会走丢,知道有些小孩有着把自己拴在气球上起飞的梦想,也知道有些小孩相信自己所有的玩具都是有生命的,是自己一生的朋友。它不但知道这些小心思,还懂得把这些心思具像化,做成动画放到电影情节里去。每个小孩都能在皮克斯电影里找到自己,因为它照出了自己内心世界不为人知的小小角落;每个小孩都爱皮克斯电影,因为他们可以在电影里解开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心结。

神奇的是,那个不敢自己一个人睡觉的我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却还在为皮克斯的电影落泪。我总能感觉到,在皮克斯的电影里,我还是一个小孩;我长大了,皮克斯电影也在长大。

让大人也落泪的动画

作为老牌动画公司,皮克斯动画一向走“合家欢”路线,老少皆宜,以大胆的色彩取悦儿童,再用温情的情节感动所有观众。大多数合家欢式动画电影都有一个熟悉的套路,就是讲述一个冒险故事,通过牺牲/团聚/突破阻碍等方式渲染气氛,随后在故事的结局升华主题。

这种方式老套,却有效,套路住了小孩子们,但雷同的剧情发展很难让成年人们对合家欢式的动画电影有所期待。这种叙述方式到了皮克斯2015年的《头脑特工队》里就变了一个样。在电影中期,代表大脑快乐情绪的“乐乐”和大脑在孩提时代幻想出来的朋友 “冰棒”一起掉入了大脑世界中负责遗忘记忆的记忆垃圾场,为了避免主人公遗忘自己快乐的情绪,冰棒选择牺牲了自己,让乐乐一个人坐上火箭回到了大脑的控制台,自己却留在了记忆垃圾场,被主人公永远地遗忘了。

在现实生活中,你可能是个已经工作了好几年的大人了,提前好几天安排自己的工作日程,提前好几年为自己的未来做打算。唯一可以让你休息的周末还要被家务活塞满,想来电影院看部电影放松放松,看到这里却突然让你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些努力回忆却再也想不起来的快乐记忆。旧时美好的回忆被新的快乐代替,动画电影告诉你,这是因为旧的回忆牺牲了自己。皮克斯让成年人在电影院里落泪,不是因为他们被剧情安排刻意煽情了,而是因为他们在为自己落泪。

因为皮克斯的电影,长大了以后的我还在天真地相信我的大脑里真的有这么一个记忆垃圾场。孩提时代幻想出来的朋友在这里一边守护着我幼稚的愿望,一边默默消失了。

《头脑特工队》罕见地讨论了成长过程中“情绪”的变化,在这之后,皮克斯通过《寻梦环游记》讨论了生与死的问题。《心灵奇旅》或许可以被视为皮克斯探讨生活哲学问题的另一种尝试,这一次,它讨论了“灵魂”。

Joe是个高中音乐老师,指挥着高中里的一支糟糕的乐队。高中音乐老师只是他应付家里的兼职,他真正的梦想是能够像个真正的音乐人一样和自己崇拜的乐手一起同台演出。有一天,他终于得到了千载难逢上台演出的机会,这次不是在咖啡馆里弹钢琴,而是能够在爵士酒吧里和著名的爵士乐手一起合奏。得到机会以后他在兴奋过了头,在街上把自己摔得人魂分离。

Joe发现自己成为了一个灵魂,险些赴上往生的阶梯,在这个时候,他结识了迟迟不乐意投胎的灵魂“编号22”,误打误撞中,22的灵魂掉进了Joe躺在纽约医院病床上的身体里,而Joe的灵魂却掉进了一只猫的身上。Joe要求22帮助他实现自己音乐的梦想,同时也向初次来到地球 的22展示人世的美好。

Joe是个很幸运的人,因为大多数热爱音乐的人最终都没能像他一样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只不过他同时也是个很倒霉的人,在紧要关头摔得魂飞魄散了,这种胜利果实近在咫尺却无法触及的感受换谁都忍不了,因此他极力避免自己去往生世界,他还有梦想没能实现。

但真正激发Joe产生强大意愿的,是当他在展览馆里回顾自己一生的时候。他看到自己一生平庸、孤独,怀揣着炙热的音乐热情却屡屡碰壁,教着并没有什么音乐乐趣的学生。看到这里,越想越凄楚,明明有一个点亮自己人生的机会,这辈子只有这样一次,他不想无所作为地死去。

Joe和22看着躺在病床上垂死的自己

可这就是我们现实当中绝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音乐家、艺术家、作家、导演、科学家……这些以创造力为主的职业,一生中总有大大小小的平台或者奖项展示他们阶段性努力的成果,他们更容易有具体奋斗的目标。大多数人的一生就是普普通通地平凡过来的,最后都迷失在了自己的工作里。电影里有一个情节,Joe在“灵魂出窍”区看到了一个失去自我的怪物一边喃喃自语一边向他们冲来,被一群嬉皮士解救以后,发现这个失去自我的怪物实际上是一个一直在重复工作到麻木失神的基金经理。

这是一个成年人才会懂的苦涩笑话。小孩哪会懂得基金经理到底是什么样的职业,也不会懂得坐在电脑前每天做同样的事情,做到只剩下肌肉记忆、大脑开始神游放空的工作状态。偶尔我们这样的社畜会突然回过神来,拷问自己一句:嗯?我到底在干嘛啊?然后赶紧仔细核对工作细节,接着继续释放自己的肌肉记忆。在动画里,基金经理豁然开朗,甩开文件和电脑大笑着跑出去。现实里呢?不敢。

在这个“灵魂出窍”区,除了那些迷失在自己生活里的人,还有许多全心全意沉浸在自己爱好中的人。对Joe来说,他弹奏钢琴就可以让自己灵魂出窍,整个世界只剩下他和钢琴。这种沉浸在自己快乐的时刻每个人都体验过,沉浸在一部电影里就是一个半小时灵魂出窍的时间,打开一个游戏就可以让人灵魂出窍几天几夜。我在高一的时候曾经加入过学校的管乐队,在此之前我只有自己独奏的经验,从来没有体验过乐队合奏是什么样的感觉。当指挥棒落下的那一刻,在同一时间,所有的乐器根据自己的乐谱吹出了第一个音,不同乐器高低声响从我的四面八方侵袭而来,我吹出的音符,和其他音符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首更为完整、丰富、震撼的乐曲,连脚下的木地板也一起在共振。这是我第一次,以物理的方式体会到被音乐包围,被音乐沉醉。和《头脑特工队》的处理方式一样,《心灵奇旅》把生活中的这种抽象体验用更直观的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了。它真实地描绘了当一个人沉浸于一样东西的时候过于投入,忘却了周遭一切的场景。

我在高中管乐队里忘我演奏的状态就和动画里这个姑娘差不多

沉浸于钢琴的Joe

22迟迟无法获得投胎的通行证,是因为他无法找到自己生命的“火花”,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哲学、烹饪、音乐、艺术……什么都提不起他的兴趣。他不小心跳进Joe的身体,体验了一把人世一日游,吃了披萨、在理发店里瞎扯、挤了纽约地铁、在大街上跌跌撞撞地又蹦又跳。最后它坐在爵士酒吧门口——就是那个能够实现Joe梦想的入口,开始觉得当个人类或许还真的不错。他向Joe真诚地发问:为什么我的火花就不能是走走路,看看天呢?

你们看,像不像满月抓阄和被逼着上兴趣班的小孩?为什么兴趣班里没有睡觉兴趣班这个选项呢?我的人生志向就是嫁给被子,只有被子可以坚定不移地温暖我的一切,而且没那么多废话。为什么不行呢?

Joe是长大后的我们,22是我们藏在内心里的小朋友。

正在长大的皮克斯

音乐主题和互换身体这两个元素,在有一定观影量的观众面前早已屡见不鲜,许多音乐主题的电影有个共通的问题就是强行插入歌舞、打断电影叙事节奏;互换身体一般着重体现身体的不适应性,相同题材看多了也难免会觉得千篇一律。

在互换身体的情节设置上,由于误入人类身体的22是初次来到地球,他蹒跚学步的样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刚出生、对周遭一切环境都感到好奇的婴儿。大人们对这个世界已经熟络到失去了新鲜感,就像水里的鱼不会再因为自己身处大海而激动万分一样。但22的表现就像我们平常会在小孩身上看到的那样,永远可以用大人们意想不到的方式来体验这个世界。

为《心灵奇旅》的配乐是Michael Trent Reznor和Atticus Ross,他们曾经凭借《社交网络》获得金球奖最佳原创音乐和奥斯卡奖最佳原创音乐。或许很多人从未听说过Reznor和Ross的名字,但他们组建的乐队九寸钉却是美国90年代以来最著名的工业金属乐队之一,拿过两座格莱美奖,2020年入选了摇滚名人堂。很难想象皮克斯会找来一个工业金属乐队来为动画电影配乐,尽管Reznor和Ross也是专业的电影配乐艺术家,此前为配乐的电影却和动画电影的欢快风格大相径庭。

但看了电影以后,我才发现一直以来,动画电影的配乐风格早就被我们的思维定势给固化了,而《心灵奇旅》的配乐正在打破动画电影配乐的局限。

本来以为这是一部爵士乐为主的音乐电影,但事实上电影配乐主要分为三种场景:以主角Joe为视角的爵士乐场景、纽约街头的生活场景和灵魂世界的场景。灵魂世界里的音乐设计非常精彩,它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沉重、宏大,低沉悠扬的配乐让人感觉自己的灵魂是被丢进宇宙隧道里的一颗粒子。配乐艺术家就好像是用音乐递给了孩子们一副望远镜,让他们看到这个世界更丰富更深层的部分。

演奏钢琴的Joe Gardner

现实中为Joe Gardner演奏钢琴配乐的Jon Batiste

和其他色彩缤纷、风格可爱的动画电影背道而驰,在美术设计上,《心灵奇旅》和《头脑特工队》中关于抽象事物的形象设计也非常相似,都用了色调简洁的蓬松粒子小人的形象。《心灵奇旅》的设计更加大胆,灵魂宇宙的几个“量子体”管理人员形象直接仿照了毕加索式的连笔抽象画。通往往生世界的阶梯,直接设计成了黑白简笔画,出了白描的阶梯,剩下的就是无尽的黑暗。

我们可以发现,在《心灵奇旅》的美术逻辑上,概念越是抽象的东西,美术设计也越是抽象,越是具体的东西,美术设计也越具体、越细节化。从小朋友的观影角度来说,让他们更容易区分灵魂、往世、来世、现世的概念,美术效果也更加精彩丰富。谁说小朋友就一定对毕加索的画和黑白线描不感兴趣的?

为什么皮克斯电影和别的动画电影不一样?因为它不会真的把小孩当成小孩,也不会真的把大人当成大人。

--------------------

从各方面来看,《心灵奇旅》都是一部优质的作品,可以称得上是今年最好的美国电影。截止到现在豆瓣9.1分,也证明了它在影迷心目中不俗的表现。可惜现在《心灵奇旅》的院线排片非常低,上映首日全国排片只有3%,没有什么宣传,很多观众甚至都没听说过这部电影。希望大家可以多多去电影院支持这部优秀的作品,让更多的人知道它。

 2 ) 被误读的“活在当下”

创意还行,故事略硬,不够取信于人,至少没能取信于我。有种为了讲这么一个活在当下的主题,硬设计了这么一个故事的感觉。

不知有没有人有同感,全片整体都跟寻梦的发展路线太像,但后半部分却没有推上去,人物转变生硬,虎头蛇尾。以致于看完我莫名产生一种想模仿寻梦却没仿成功的感觉。

主角成功演出了一场,就直接开悟了...佛陀都没他悟性好。

他内心os仿佛是“追求了n年,成功的感觉原来不过如此!每天的地铁一样挤,汉堡也没变得更好吃!我之前为啥那么拼命?还不如拿那些时间看夕阳多美妙...”对此我的感觉是:这才迈出一小步呢就飘了...是真心热爱钢琴吗你,我咋看不出来...

总之,电影里这个所谓的“活在当下”的主题,有点假大空,说得就好像追逐目标就一定会迷失,珍惜每一天的分分秒秒、随时随地感受细节才是活着。

但是其实生活本身哪有那么简单,追逐目标的人就一定是那个不识眼前大海的鱼?感受分分秒秒的谁说就不会是享乐主义?它灌输给我的这个道理,出了电影院就不是那么相信了,因为现实不是那样。

现实是,就算你取得了小小的成功,可能你还是交不起房租,看不起病,人生需要抗争的事还千千万,那小小的成功什么都代表不了,没那么多时间喝鸡汤。如果条件到位,你当我真不会享受生活?我能在神州大地都留下五彩斑斓的脚印!

那这个主题就完全不可吗?我觉得也不是。

奋斗是生活,享受也是生活,痛苦快乐都是生活。活着就是不断感受的过程。只要能确信自己是真的按照自己心之所向在走,而不是被他人的社会的价值观绑架、以为自己想要这个而去追求他人眼中的成功,那怎样生活我觉得都是“活在当下”。从这一点上看,电影里讲得比较浅和片面。

------------------------------------------------------------

看到大家的评论~感觉可能我前边写的吐槽感比较强,意思没传达到位,遂补充~

片子肯定不是一部烂片,想象力、创意都不缺,制作水准也高,7分肯定是有的。打三星是目前评价过高了,平衡一下。

我也不是抱着要吐槽的心去看的,北京疫情的情况下我为了看它,上映第一天就去了!可以看出我对它的期待。

那我为何觉得故事没讲好呢?

1.剧本层面:

轻松娱乐没错,温暖人心更没错。但这部绝不是一部儿童向动画电影,不应当以儿童片的视角来评判。我为何说它不如《coco》,说它人物转变生硬,虎头蛇尾,阐述下观点:

全片是有一些巧思的,比如有朋友评论,主角到猫身体里换了一个视角看自己等,确实为后期在做铺垫。但到了电影高潮部分,反而开始后继无力,已经不是人物在带情节,而是情节在推人物走。两个主角的转变靠的是别人的“点化”,而非根植于自身行动,只是把“点化”这种说教包装得比较漂亮而已。感动人的是那句话,那种道理,而非人物。

22醒悟是机械降神,由别人来告诉并把火花还给她,然后投胎。人物塑造因此少了一环重要的动作,变得单薄轻飘,没有层次。(男主否定了她的火花她信了,男主肯定了火花她又信。能不能转变全靠别人,她自己的力量去哪了?说极端点,男主要是骗她,她是不是就永远迷失了。如果她是这样虚弱的人物,不投胎也罢,因为支撑不起全片给她的分量)

火花这东西,我认为到最后发现它“原来即使被拿走,也可以再度产生”会更好,因为它来自于个体灵魂对生命的悸动,应当靠22自己生成,这是更有人物弧光的。

同时,男主“收获了成功+回到人间继续活+同时体会到生活美好”的情节组合也很无力,他描绘的更多是一种刹那感受,而非主角的行动。男主没有对自己教书育人、跟配角小女孩师生关系等产生太多感受,因为他的处境实际上已经改变了,他无需再回归过去的生活。是,虽然每天还是一样吃喝拉撒,但吃喝拉撒的东西不一样。这让他最后那一通领悟的可信度降低了。说夸张一点,这有点像陈凯歌“上层人的悲天悯人”,无法打动真正身处困顿的人。最后那片叶子,其实也是为观众落的,让观众对于自己人生的“那片叶子”产生感触。这也是本片收获到很多带情绪的五分好评的原因。

写戏就是写动作,尤其是最后的角色自发动作,是融汇全片前期铺陈的关键点,也代表着全片人物是否能立得住,它缺的恰恰就是两个主角最后的动作。

其他角色更不用说,标签化的工具人,服务于剧情需要而存在。那些了不起的学者在片中呈现出来的状态单薄负面,去掉了他们身上的人性光辉,统一贴上了“无法理解普通人的高级人”标签,看了之后感觉这些人像阻碍22升级的小怪,观者不会留下好感。但现实中这些人绝大部分比常人更能体恤弱者,共情能力、毅力等都更强...基金经理贴上了“迷失”的标签,一个醒悟了不算,还要把所有人工作的电脑全推翻才行,潜台词“因为你们都迷失了!”仿佛只有他的道理是对的。这些细节都让我内心有一些抵触。感觉是把普罗大众按类型妖魔化,贴标签、搞对立。

片子创意是很好,制作精良,但这些掩盖不了它在人物塑造上的乏力。

2.主题层面:

不是说主题正能量,而我就要反对正能量。而是我认为,即使是“活在当下”这样一个略显俗套的主题,也可以讲得深刻,但本片没有做到,它只讲出了最表面的那一层,更多地呈现出的是浅显的二元对立(“追求目标、成功”与“感受生命小确幸”的对立,火花的误解含义、正确含义也放在这二者上),人物也因此而扁平了很多(尤其是22),这一点让我略失望。

它通过主角之口,传达出的这些感悟,看上去很美,但也很虚。

“活在当下”不是一个那么简单的主题,不仅是去发现和接纳生活中的美好一面就完事了,更多时候是你如何跟痛苦和黑暗的一面共处,但这些,本片放弃了探讨。

是,你可以不再执着于强求的目标,不再纠结于有钱没钱,选择去感受生活方方面面的美好细节,但是生活只有美好吗?当你冬天房租交不起被赶出来没有住的地方的时候,你能感叹雪花的形状有多鬼斧神工吗?当你面对疾病、困顿、死亡时;当你发现人生无论怎么过都事与愿违时;当你发现或许人生本无意义,所有意义都是自己强行附加上的时,你要如何跟自己和解,如何看待真正的“生活”?

我更希望看到这个片子能落地,能真正站在弱者的角度去体悟,去呈现,那作为观众的我自然会被打动。但目前我看到的故事,总有点像一个没真正经历过痛苦的人,去想象出来的“我一生只顾追求目标,最后发现不如活在当下”的故事,还把这碗假鸡汤放到我嘴边灌我喝下去。因此而产生的感动,我认为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自我感动,是自己说服了自己相信这套理论,而未经深思的感动。

几年前的我经历少,可能喝了也不觉得有啥不对。但当我在人生历程里,已经经历过了主角这一阶段的思考,但发现现实依然是铁打的现实,依然有无穷无尽的问题要去解决,生活本身其实也并没那么美好,这些感悟根本无法解决眼前问题时,对于这碗鸡汤,我学会了辩证地看待。

对我来说,生活是一个中性词,它本身是没有底色的。

而片子给我的感觉,就跟美国站着说话不腰疼宣扬的普世价值一样,告诉我生活的底色是美好的,活着的所有感受都是多么幸福,你怎么看不到?你怎么感觉不到?这种东西听听也就过了,放到生活里,当不得真的。

以上仅代表个人拙见~求同存异么么哒~

——————

对这些文字有共鸣的朋友欢迎关注公众号

放点个人创作的杂七杂八的东西,诗歌、影评、书评、微小说等,佛系更新随缘看

——————

隔了一年回看评论补充:友好探讨很欢迎,人身攻击全反弹。心中装着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你骂我,我还懒得骂你,看个电影还要当喷子,只觉得你很可悲。我追梦近十年,经历过像饺子一样在家无收入全年无休式创作的日子,也经历过好的坏的各种比主角还要跌宕起伏的故事(除了死过一次这部分哈),现在还在折腾,我自己就是在追求梦想过程中打怪升级走过来的,看这故事的角度自然跟一部分人不一样。而且人跟人想法本来就不一样,有不同观点世界才美妙,我也很欢迎针对电影本身的探讨。那些人身攻击的,我只能说劝你们少点时间臆测别人,多点时间过好自己😜

 3 ) 醋栗与……活在当下

看完这电影,脑海里盘旋着……契科夫的短篇小说醋栗。

那个故事,说的是一对兄弟,其中的弟弟一生的梦想就是有一个小小的庄园,雇几个仆人,然后可以在庄园里种上自家的醋栗吃。他的哥哥对他的梦想不以为然,但弟弟的确就在为这个梦想而努力,省吃俭用,不断攒钱,还娶了年老难看的寡妇——然后,等寡妇死了以后,他终于有钱购买了土地,庄园,仆人和醋栗。

这个时候,他们都已经变成了头发花白的老人,哥哥去看弟弟,去看那个终于变成了地主,实现了梦想的亲人:“他苍老了,发胖了,皮肉松弛。他的脸颊、鼻子和嘴唇都向前突出,眼看就要发出像猪那样的哼嘘声,钻进被窝里去了。 ”

是的,弟弟是非常幸福的,他自认为自己是个老爷,甚至不再记得自己曾经只是个公务员,以自己祖上都是贵族自居,并且用自己亲自种的醋栗来招待哥哥。

“尼古拉·伊凡内奇眉开眼笑,足有一分钟默默地、泪汪汪地看着醋栗,他激动得说不出话来。随后他把一枚果子放进嘴里,得意地瞧着我,那副神态就像一个小孩子终于得到了自己心爱的玩具。”

哥哥也不得不承认“我看到了一个幸福的人,他梦寐以求的理想无疑已经实现,他已经达到生活中的目标,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他对自己的命运和他本人都感到满意。”

故事的前半段,就让我想到了在人间吃上第一口披萨的22,她吃着披萨,喝着可乐,看着蓝蓝的天,这样的人生幸福吗?无疑是幸福的。活在当下的确足够让人幸福,醋栗里的弟弟,品尝着他拿又酸又硬的醋栗都可以热泪盈眶,简直是活在当下的典范了。

但契柯夫则在质疑下一个问题

“实际上,心满意足的幸福的人是很多的!这是一种多么令人压抑的力量!你们看看这种生活吧:强者蛮横无礼,游手好闲,弱者愚昧无知,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到处是难以想象的贫穷,拥挤,堕落,酗酒,伪善,谎言……与此同时,每一个家庭和每一条街道却安安静静,人们心平气和。在城里五万居民中,没有一个人会大声疾呼,公开表示自己的愤慨。我们所看到的,是人们上市场采购食品,白天吃饭,夜里睡觉,他们说着自己的生活琐事,结婚,衰老,平静地把死去的亲人送到墓地。可是我们看不见那些受苦受难的人,听不见他们的声音,看不见在幕后发生的生活中的种种惨事。一切都安静而平和,提出抗议的只是不出声的统计数字:多少人发疯,多少桶白酒被喝光,多少儿童死于营养不良……这样的秩序显然是必需的;显然,幸福的人之所以感到幸福只是因为不幸的人们在默默地背负着自己的重担,一旦没有了这种沉默,一些人的幸福便不可想象。这是普遍的麻木不仁。真应当在每一个心满意足的幸福的人的门背后,站上一个人,拿着小锤子,经常敲门提醒他:世上还有不幸的人;不管他现在多么幸福,生活迟早会对他伸出利爪,灾难会降临--疾病,贫穷,种种损失。到那时谁也看不见他,听不见他,正如现在他看不见别人,听不见别人一样。可是,拿锤子的人是没有的,幸福的人照样过他的幸福生活,只有日常生活的小小烦恼才使他感到有点激动,就像微风吹拂杨树一样。一切都幸福圆满。”

当然有可能在这个电影里看这段文字,会显得有点矫情,但是我在看电影的时候的确在想,如果有的人当下,并不快乐,他曾经吃过披萨了,喝过可乐了,看过蓝天了,但是他现在不得不做着不喜欢的事情,因为如果他向那个顿悟的基金经理一下把电脑砸掉,他可能连下个月的房租也付不起,而供到他读大学找工作的父母可能只有几百退休金,根本不敢得大病,在精神上和肉体上更负担不了一个成年的孩子,失去工作了以后在家啃老啊……

这个电影,如果是20年前看见,我大概会打五星,因为我实实在在就是一个奉行活在当下的人。我基本上不加班,敢和老板吵架,阳光好的工作日下午会请假去公园,在打工之余看闲书,听音乐,谈恋爱,我会兴之所至坐长途去吃昆山奥灶面,穿大半个上海给男友送一瓶咳嗽药水。

但是,现在,我没有这个自信,因为我真的不敢想象如果我当年没买房,我现在是什么样的生活。因为认识过一个和我差不多大,毕业就入外企的前辈,因为一直看空房产,所以……

还好去年年底房地产贷款政策又有改变,应该在抑制炒房一族,否则去年年第的房价变动,差点把人逼疯了。

能一直持续的活在当下的幸福,是不是建立在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的运气上呢?我这潇洒自在的人生,多少是我自己的选择和想开,多少是沾了历史洪流的光和好运之神的垂青?

如果如主角那样在小酒馆演出了一场就心满意足觉得自己死不足惜,阎王爷也没给他开后门的话,那么那个开着裁缝店照顾完丈夫又照顾着儿子的妈妈,她还能继续活在当下么。

当然这是一个好电影,对于能够活在当下的人来说,享受当下,享受每一刻的幸福,就如同20来岁的我一样意气风发。

但是,我也想说,有些人的当下真心无法享受,没有人替他们负重前行,没有力气去改变当下的生活,这并不是他们的错。而我们每一个暂时当下幸福的人,享受之余,应该也多体谅一下那些活着就已经竭尽全力的人,允许他们对当下的迷茫,愤怒,甚至嗤之以鼻。

在当下和未来之间如何平衡,在享受和努力之间如何进退,这个答案没有那么容易找到。虽然契柯夫在醋栗的结尾里说,“您永远不要感到满足,不要让自己麻木不仁!趁您年轻、强壮、朝气蓬勃,您要不知疲倦地做好事!幸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如果生活中有意义有目标,那也绝不是我们的幸福,我们的幸福在于更明智、更伟大的事业。做好事吧!”

但更大的事业是什么,我仍然不知道。

作为一个中年人,我现在只能希望自己记住,我并没有找到答案,我要带着这样的迷茫去审视这个世界和我自己,时刻提醒自己,我的幸福,有没有建立在无视他人付出的基石之上?

 4 ) 心灵奇旅:把寻常的人生过好,才是最不寻常的事情

在皮克斯的最新动画大片《心灵奇旅》中,主创团队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审丑路线”。影片中没有一对俊男美女,每个人都生着一张肥嘟嘟的脸。如果你敢歧视胖子,那就让所有出场角色都变成你讨厌的样子。这样的设定,难免会让人有些头大。不过熬过开场一段“磨合期”,相信你很快就会接受这群可爱的小胖脸。继而感慨,为消除刻板印象,剧组也是拼了。

类似这般“反套路”的设定,影片并没有浅尝辄止,而是多次使用。比如男主乔伊的死,因为死的过于……嗯,都没法用不可思议去形容,所以感慨万千。你以为但凡这种造型萌萌的动画电影,主角还不得好生折腾一番,不说上天入地,起码冒个险开个挂啥的,要死也死得轰轰烈烈啊。然而事实却是,他以一种很搞笑的方式掉进一个坑里,让观众先是哈哈大笑,接着集体懵圈……啥?他死了?

是啊,他死了。他就这样摔了一跤,然后死了。你甚至还没来得及吐槽一句,美国也有偷井盖子的吗?他就这样死了。观众这才开始严肃了起来:死亡就是一件如此简单的事情,而且离我们真的很近。就连金基德这样屡次挑战上帝禁忌的疯狂导演,一个新冠病毒也能轻易带走他的生命。

然后你以为要跟随乔伊去死后的世界了?对不起,出门左转,请去《寻梦环游记》片场。影片此时又玩了一个反套路,让主角进入了一个“生前的世界”,从而结识了“女主角”,一个类似“精灵”的小东西——22。这是一片幽蓝色的世界,由量子规律维持运转。如果没记错,这应该是个前无古人的想象设定。

阴差阳错中,22进入了乔伊的身体,而乔伊变成了一只猫。这对奇葩的CP组合,开启了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生命之旅。这里主创团队又施展了一种反套路设定:自始至终,电影里都没有一个反派。毕竟那个量子世界派来的“追击者”,无论如何也无法划分到反派的范围内。尽管如此,电影仍旧拍得跌宕起伏,我们仿佛跟随两个主角进入一种徜徉他人生命之海的体验中。并且每每随着剧情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沉浸式的参与感便会愈加强烈,甚至开始拷问自己脆弱的人生。但凡生命,必有遗憾。我们之所以在乔伊和22的生命旅程中感到快乐或悲伤,只因我们和他们一样,都是芸芸众生中的凡夫俗子。我们会为欲望牵连,也会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欢呼雀跃。是的,我们卑微,我们渺小,但谁也无法阻止我们,爱上这个悲喜交加的世界。

22在“毫无价值”的乔伊身体里,体会到生命不同寻常的意义。讽刺的是,这种不同寻常,恰恰潜藏在最最寻常不过的生活中。麻木的人,把生活变成了两点一线。睿智的人,在两点一线的生活中,捡起吉光片羽。正如保罗柯艾略所说,要从司空见惯的生活中发掘出视而不见的秘密。然而这些所谓的秘密,在被欲望缠身的现代人眼里,却注定无法被珍视。比如本片最重要的一件物品——黄色落叶,又有多少人能体会到它的美妙呢?

不得不承认,树叶是个极好的道具,也是别具象征意义的一件事物。古人用“一叶知秋”,来感知大自然的变化,判断事物发展的规律。敏感的人,却从中体会到一种生命盛极而衰的感伤。高晓松写了一首《白衣飘飘的年代》,有句歌词是“当秋风停在了你的发梢 在红红的夕阳肩上 你注视着树叶清晰的脉搏 它翩翩地应声而落”。这般意境,和22在阳光下拾起一片落叶时的心情,多少有些相似之处。无独有偶,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经典电影《两生花》中,也有一个小女孩看手中一片树叶的特写,此时画外音响起:这是春天的树叶。春天到了,所有的树都会长叶子的。看更亮的那边,一些小的叶脉和很好的绒毛……

不是只有艺术创作者才心有灵犀,人类的悲欢,也终有相通的一天。如果你在22捧起这片树叶的时候,和她一起沉醉于慵懒的阳光下,看树影婆娑,耳畔似乎传来沙沙作响的声音,脸庞仿佛有双温柔的手在抚慰……那么索性闭上眼睛,默默感受这一刻生命的美妙吧。就像无论乔伊成为知名的钢琴爵士乐手,还是普普通通的一名老师,都是妈妈的骄傲那样。与其抱怨生活的艰难,不如反思是否索取的太多?或者,干脆什么都不要去想,忘掉那些无谓的烦恼,将自己视为人生旅途中的一名体验师,像22手捧这片树叶那样,去体会,去感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就好。至于答案是什么,这并不重要。

没有人有资格嘲笑你平庸的生活,除了你自己。当22终于找到它缺失的那块拼图是什么,乔伊也总算明白成功并不能换来一种叫做幸福的东西。忘我当然没有错,追求梦想也是,但永远别忘了,把寻常的人生过好,才是最不寻常的事情。当你在欲望面前举步维艰,或者身处阴沟找不到北时,请喝下这碗叫《心灵奇旅》的鸡汤,也许它能唤醒你那失落已久的灵魂。

 5 ) 看到荒漠,也看到微光。

如果你的2020年和我一样糟糕,年末实在没有什么值得总结只能勉强交出一份“我还活着”的答卷,那么当你看完《心灵奇旅》这部动画片时,也许会在世界某个角落和我一起击掌——是的,一事无成也没关系,至少这个故事给了我们慰藉。

皮克斯用第23部动画长片证明它在创新路上已走得更深更远。我一边享受视听、主题、情节各方面带来的震撼,一边又为之焦虑不已。看来它不打算做一个爆款IP,甚至不打算面向动画片的主要受众——孩子,而只是变成一小部分成年人的围炉夜话——来,我们来聊聊人生。

噢人生?有什么好聊的。尤其当30岁以上的成年人走进电影院时,大部分人不过想在平凡生活的罅隙里透出一丝张望,喘口气,大笑一场,然后若无其事地走出电影院,继续回到现实。

可《心灵奇旅》多么过分。它不仅没有把你从现实拉出去——作为一部动画片,它放弃了制造童话般的奇幻仙境——反而把你又塞回那个熟悉的世界,喧嚣的城市、热闹的街道、拥挤的人群……你依然听着市声、被闪烁着灯光、在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中感受自己的渺小。

是的,这个主角和你一样平凡。乔伊,一个黑人音乐教师,抱有音乐家的梦想,却囿于学校音乐教室担任一份并不重要的工作,和根本不爱音乐的孩子们在一起度过一日又一日,才勉强得到一个被恩赐的“铁饭碗”。

他的母亲可能和你的母亲一样。嫌弃你年过三十都没有稳定的工作,依然要靠她这半生辛劳才能换得你相对的稳定。而你漂泊那么久好不容易获得一份有社保的工作后还要和她提什么梦想,她只能把眼前所做的一切奉献展示给你,让你望而却步。

是的,多么熟悉。就像我,或者你,我们的每一天。《心灵奇旅》放弃创造更美更好的童话,哪有什么冒险王、探索队长、勇士奇兵,我们看到银幕上的乔伊就像乔伊在另一个世界看到他自己——乏味,无聊,没有明天。如果他也有生命的“丰碑”,那座雕像并不因为死亡的赞助变成一个伟人。他依然是洗衣机旁坐着发呆等衣服洗好的一个人,只是变成了雕塑,毫无惊喜。

这种平淡的回望令人害怕。它确实抛出一个我们在以娱乐为目的看电影时并不想面对的问题:我为什么活着?

我甚至觉得创作者残酷。毕竟乔伊身为平凡人活着时还有一份执念,要做一名爵士音乐家,至少在梦想的舞台上发光,哪怕只有一刻。而大多数的人们……我们……如果连乔伊那样最低限度的梦想(或曰“人生目标”)都没有,那我们庸庸碌碌的每一天,又是为了什么?

这个问题残酷到让你不得不面对它、思考它、考虑它的答案的紧迫性,因为生命忽然有一天走到尽头,人生最大的偶然来临。那个无比熟悉的问题令人震颤:

“假如现在你就会死去,你是否遗憾?”

乔伊在通往“生之彼岸”的大道上拼命往回奔。我万万没想到在皮克斯动画片里会看到这样恐怖一幕,它预示死亡的必然,预示生命的有限,预示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常识,我却毛骨悚然如坐针毡。

我甚至迫切地想要做点什么,赶紧思考出我的答案,回到我可以追溯生命的某一端,重新开始,找到生命的火花,无悔地再过一次……

恰在这时,皮克斯给出它暖心的一面。“生之彼岸”有多令人恐惧,“生之来处”就有多让人充满希望。在这里你是崭新的,自由的,开放的,充满任一种可能。在这里你可以畅想如何活着,无知无畏地开始一趟旅程。

不过不要放松警惕。思考生命的意义没有因为“心灵学院”的温馨环境变得无关轻重。

重要人物22终于登场,她已经活了几千年,心灵苍老到不报任何希望地“活着”,且仅以这样庸碌无为地“活着”为乐趣。

这可能是我在动画片里至今看到最“邪恶”的人物。尽管她长着一副软萌面孔,她的内心却黑暗至极。她比任何一个正邪二元对立动画片里的“坏人”都要令人心惊,因为她不是某一个别人,可能恰恰就是我们内心里的另一面,另一个自己。

代号22,她代表了无望、自卑、封闭、畏惧、偏执、仇恨、……任何负面情绪在她身上都有理由,她并不打算去活一趟。在“心灵学院”她已成了一个冥顽不灵的老滑头,人类几千年历史中的各种伟大灵魂都打动不了她,她具备一种黑暗至极的能量——没有希望。

在动画片中,没有希望已被说得太过委婉。没有那个“通行证”,没有生命的火花。生死概念被描绘为一个具象世界,没有灵魂即没有火花,不过在银幕上没有闪烁一下。可是在我的抽象意识里,她的没有火花已代表无涯的黑暗。

打造这生死两端的具象空间并非多么有创意,毕竟前有《寻梦环游记》,皮克斯已经用卓越的技术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壮阔的幽冥世界。然而在《心灵奇旅》中我得到创新的震撼来得突如其然,因为在这里,生命似乎多了不少维度,除却生与死,在生死之间依然有某种混沌,需要生命的个体自己去跨越。

我们在电影中可以感知到的:

一,确切以肉身活着的现实世界。

二,生之彼岸,即排队通往死亡的大道。

三,生之来处,即心灵学院,生前塑造人格的虚拟世界。

四,生死之间,忘我之境。

如果仅仅是在活着与去死的二元世界来回穿梭,我不会说这个故事多么有新意。但是当三和四出现并变得具象丰满时,它给我们提供了许多面镜子,在观察活着的人乔伊、尚未成形的灵魂22时,连同发现自己生命的多面性。于是连我们自己也不禁要向那些代表界限的“黑洞”张望:在不同维度的世界里,我又是什么面貌?

一个执着于成交的基金经理?一个疯狂的街头艺术家?一个为人类贡献一生学识的教授?还是一个吃吃喝喝睡睡无聊至死的某某某?……

因为有了距离的观望,生命的轮廓变得清晰。乔伊从具象的人变成抽象的灵魂,不仅看到自己一生的幻象,甚至变成猫,看到活着的自己的肉身。

因为有了距离的观望,灵魂22号也获得了新的审视生命的视角。不仅可以看到那些伟大的灵魂导师外有多么无聊、平庸的人活着(如乔伊这般),还可以看到他们既然如此平凡还执着于活着,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问题到这里,“我为什么活着”,已不单单是“我想作为音乐家闪耀一次地活着”。这是一个平凡的主题,在不少故事里都已被讲述过。如今在《心灵奇旅》中,这个问题已演变为,“我注定无法闪耀地活着了,可我为什么还要活着?”

问问题的过程就像剥洋葱,在剥到明明看似快剥完时,已经感到快要得到答案的欣喜。就像乔伊总是坚信自己可以成为一个音乐家,可以有一天在心爱的舞台上忘我地演出一次。因此他充满热情地活着。

可是万万没想到,这个问题还可以剥下去。答案背后还有问题。

乔伊如愿从心爱的酒吧走出大门时,他曾说“我死而无憾”的事已经实现了,他完成了一次精彩的演出。可是生命并没有因此更加丰满,更加有意义,更加闪耀,他就像女音乐家说的那样,想要看到大海的鱼,一直以为眼前的不过是水。

可大海本就是水啊。生活本就如此。

洋葱剥到最后,答案如此无味。你想要的生命中的闪光一刻,以为是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竟也不过是音乐家日复一日夜复一夜的度过。而那么闪耀的她,竟然此刻也和你一样,也在这平凡的“水”中。

乔伊注定是失望的,我也失望。当你渴望半生的某个目标终于实现后,除了在那一刻得到的快感,剩下注定是无尽的失落。因为往后的日子,我将以何目标而活?我还为什么要充满热情地奔赴每一天?我不知道。

这个问题的抛出让我感到了某种强烈的空虚。它是如此熟悉,以至于我开始想象故事创作者的面孔,他也是和我一样30岁以上的人,在某一天画着动画或写剧本时问自己,哦我如此擅长画画或写作,我生来就应该做这件事,可是人到中年我竟然怀疑以它为目标的这大半生,我是不是真的要继续做下去?谁又定义了我应该一直做这件事而不是别的事?

质疑的力量在动画片里不是必要的,它总会把矛头对向某个具体的敌人而不可能是自己。但是在《心灵奇旅》中,我清晰地看到,敌人就是我们内心的另一面。另一面充满疑惑、不安、焦虑、否定,它像灵魂22号一样,轻易就推翻了你认为伟大或有意义的一件事。而你曾不懈地为之奋斗付出过这么多,以至于你已经不能面对付出的过去只能劝慰自己,是的,只有这个目标才是我活着的意义,我只能、必须这样走下去。

我说这是一小部分人的围炉夜话,因为这个问题的抛出已经带有门槛。它的前提是,我已经奋斗过了,也尝过了获得的滋味。比如当我梦想美满婚姻与相爱的人组建家庭后发现生活如此乏味;比如当我日耕夜作终于得到升迁加薪后依然做着重复的工作等待每月发薪日的到来;比如我渴望的一次声名大噪、一次天降横财,它们都通过我的努力和幸运得到后,我发现也不过如此……

接下来,问题就是接下来,我该为了什么而活着?我活着的真正目标是否还是它们?答案已被推翻。我推翻了我自己。

这种空虚感就是乔伊走出酒吧大门时,他感受到的——以及我感受到的。我从未想过一部动画片把人生的意义、目标、执念、动机这些抽象的东西,剥到最后,只剩尴尬的空气。

生命在这一刻根本是无意义的。它变成了别人的一个转身,而我抓到了“空”。

因为这一层空虚,我向《心灵奇旅》投去共鸣。它不是酸楚的泪水,不是幸福的喜悦,不是为幽默的开怀大笑,种种情绪都被超越了。我竟然在一部动画片里感到了现实中曾经有过的空虚,甚至再一次逼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

然而没有人能给我们答案。乔伊的偶像不会给他答案,他也需要自己追寻。反而是那个曾经执着于空虚的人物22步入现实后,任何一个小的细节都具备了意义——多么讽刺!

不抱目的地活着,却得到了活着的意义。那么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一片落叶?一次奔跑?一根棒棒糖?还是一次躺在地上的仰望天空?……似乎都是,似乎都不是。

当乔伊弹出流动的音符时,我并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只能感到情绪中的某种空洞重返充实。明白那微妙差别就像他真正在用音乐谈话——音乐,归根结底是表达自我的方式,我们的主人公并非为这种表达方式而奋斗。他要去自由表达的,是为之动容的生活的细节、记忆的触角,让他感到生命的酸甜苦辣的一切渺小与伟大,最后都会融入音乐,成为“火花”的一部分。

因此,音乐本身不是要去实现的目标。而是通过音乐,乔伊可以实现表达的自由、灵魂的放飞。他可以既活在尘世中,又可以超脱尘世,因音乐感知生命的丰沛,通过独属于他的方式,触到活着的意义……

嗯,写到这里,对我而言看似混沌的一切似乎有了一点清晰的指向。《心灵奇旅》不是一个典型的主角追求梦想的故事。这个故事在生死不同维度空间里都有不同的标准。如果说《寻梦环游记》里我们还可以亲情为依托,找到一根绳索通往“生之彼岸”,那么在《心灵奇旅》中,我们感受到的孤寂只能是在第四空间中荒芜的追寻,个人自己的追寻,没有同伴。

电影是心碎的艺术。当第四空间里的灵魂荒漠出现时,我所获得的感动比乔伊在闪耀舞台上弹下流动的音符带来的更多、更复杂、更难以言喻。原来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和我一样在这片荒漠中执迷,而我们却不能为谁伸出援助之手,只能靠自己苦苦探索。假设并没有航行的船,没有那片飘落的叶子,也没有什么化解你忧愁的灵魂舵手,在生死之间、忘我之境徘徊时,终究只有自己去辨明到底哪一部分是执着,哪一部分是偏执。22号灵魂,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她是活着的幽冥。

这场晦涩的对话终要结束。从生谈到死,从死谈到生,假使给你有限的生命再来一次有限的旅程,也未必获得真正的意义,来人世一遭本就是一片混沌。

但我想不是所有故事都要告诉你,意义是什么,目标是什么,成败又是什么。在这场对话里,令人慰藉的是,失败者不是可耻的,渺小而孤独的每一个人都不是可耻的,都有了存在的理由。《心灵奇旅》如其名,只是带我们的心走了一遭,看到荒漠,也看到微光。

 6 ) “活在你生命里的每一分钟”

在我看来,一部优秀的皮克斯动画长片由五个维度有机组成:脑洞大开的创意+引人入胜的故事+革新进取的技术+超凡脱俗的美术+共鸣共情的理念。于是,在上一部五个维度全面达标的《料理鼠王》(也是MTC上皮克斯最高分保持者)推出13年之后,我终于等来了这一部《心灵奇旅》,本文就从这五个维度依次展开讨论。

几年前,看完皮克斯的《头脑特工队》,我留下的短评是:“只能说本片是一部很好的心理学科普作品。但问题恰恰在于,由于它太过拘泥于科学上的正确,其实已经没有给想象力留出太多余地。至于非专业人士普遍给出想象力天马行空这样的赞美,恰恰说明了科学发现之旅本身就是人世间最瑰丽的创造,而艺术需要做的,是比科学走得更远。”

那么,谢天谢地,在皮克斯新作《心灵奇旅》中,创作者没有重蹈覆辙,其最核心的设定——灵魂与肉身可以分离——更是站在了心理学的对立面,取用的是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脑洞大开的创意向来是皮克斯作品的灵魂,这一次,通过甩开科学的束缚,他们充分地做到了。艺术本来就不必迁就科学,本片两大核心场景“生之来处”和“忘我之境”都是想象力爆棚的艺术创造。创意立住了,作品就成功了一半。

在此基础上,《心灵奇旅》的叙事来了个大胆的反套路。本来,皮克斯作品是以擅长讲好莱坞式的故事而著称,剧情的起承转合常常精心算计,只要算计得好,观众就非常受用。而这一次,故事从一开始就在反套路:看开场课堂戏你以为接下来会是《弦动我心》式的春风化雨,结果它只是一个人物背景交代;正当男主角Joe获得梦寐以求的演出机会你以为接下来要展现他的人生巅峰时,他却突然摔得灵魂出窍;到最后演出成功你以为会有什么思想升华,Joe却给出了另外一番感慨。

与反套路的剧情相得益彰,原声配乐也是反套路的。皮克斯舍弃了常用的恢弘交响乐,换上了爵士乐和电子乐(中间还插入了嘻哈、R&B和摇滚歌曲)。其中,爵士乐由非裔音乐人Jon Batiste操刀,包括好几段即兴演奏,对应电影中的现实世界;电子乐由曾凭《社交网络》拿下小金人的Trent Reznor和Atticus Ross创作,对应电影中的灵魂世界。尤其令人耳目一新的,是Joe走上黄泉路和投胎到地球桥段所配的电子乐,营造出一种空灵奇幻的世界观。

本片在技术上的革新同样令人惊艳。比照配乐,它也是基于现实世界和灵魂世界的二分设定:对于灵魂世界场景的处理倒是没有特别值得说道的(生之彼岸的“宇宙”光效不错),而对于现实世界场景,也就是纽约街景,创作者采取了极致的写实风格,做出了卡通化的现实主义效果,比如纽约地铁车厢中的一场戏,高度复刻纽约地铁不那么干净的座椅,同时还特写了猫身上的毛团,视觉上几可乱真。

这种视觉真实感的营造,很大程度上源自精雕细琢的光效,也就是模拟现实世界中各个方向的光源及其投射的阴影来造成观众的视错觉。这一点,在酒吧舞台上Dorothea女士第一次亮相时和理发店场景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包括不同非裔角色肤色差异而对应不同反光率,也都悉心调试。由此联想起业内人士对国产动画电影《姜子牙》的吐槽,说电影的大部分场景都像是没开灯,这其中反映的,是我们在技术上以及投入上都还跟人家相去甚远。《心灵奇旅》可是专门设有一支庞大的光效团队!

夸完技术再来夸美术。以3D动画发家致富的皮克斯向来喜欢在其3D作品中插入(伪)2D片段或花絮来炫技(比如《寻梦环游记》片头和片尾的2D剪纸动画)。而这一次,电影中的2D含量更是大幅提升,主要出现在灵魂世界中,与3D的现实世界形成鲜明对比。开场不久,Joe从生之彼岸坠入生之来处的过程就来了一次黑白2D,生之来处里的Jerry们更是直接采用了2D造型——让我联想起毕加索和他的合作者Julio Gonzales,以及两位的后继者David Smith的作品风格。

事实上,要在3D世界里呈现这些2D造型并不容易,动画师制作了大量金属丝雕塑(上图)来研究Jerry们在不同角度以及运动状态下的外型变化,使得2D造型毫无违和感地出现在了3D动画中。在地铁站追逐的一场戏中,Terry隐藏在一张“现代艺术展”的海报上,上面画的是一幅蒙德里安风格的平面抽象作品,正是创作者对于本片采用大量2D元素的隐喻。此外,还有万物堂和档案馆等场景都采用了简约的2D线条加3D渲染的处理,大大增强了表现力和新鲜感。

作为一个重度艺术爱好者,我最不能放过的就是电影中出现的名画。本片最有指涉性的一幅名画,是挂在Joe家里显眼位置的《班卓琴课》,创作者是著名非裔美国艺术家Henry Ossawa Tanner,他在之后的哈莱姆文艺复兴中被视为先驱(哈莱姆是纽约一个非裔社区,20世纪20年代,生活在此的非裔文化精英合力挑战白人主流社会的种族偏见和歧视)。在这幅画里,非裔祖孙二人所弹奏的班卓琴,刻板印象中属于白人的玩物。对应到这部电影,它是皮克斯第一部以非裔为主角的动画长片,为了准确表现非裔的社会文化,皮克斯专门请来多位文化顾问,特别是请了非裔电影人Kemp Powers作为本片的联合导演和编剧,片中的理发店就高度还原了Powers常去的一家主要服务非裔居民的纽约理发店。

最后来讨论本片的理念——“活在你生命里的每一分钟”(live every minute of your life)——出自Joe的最后一句台词。毫无疑问,很多观众被这个理念打动,泪流满面者不在少数。我却不需要被它打动,因为它早就是我的人生哲学。我太喜欢去感受生命里的许多个微不足道的瞬间,正如我每天都会在下午四点斜阳照在对面楼房和江面时驻足观赏片刻,感慨生命之美。

片中的一幕我同样遇见过:某次去纽约游玩,一大早与行色匆匆的纽约客一起在地铁通道中奔涌向前,旅途劳顿,仿佛还未睡醒,突然从前方拐角处传来熟悉的乐音,整个人一下子就醒了——我是来旅游的,为什么要跟上班族一起火急火燎呢?于是停下来微笑着聆听,末了给演奏者丢了一块钱。仅仅是在去过几次的纽约,这样迷人的微小时刻就有好些,存放在我的记忆里,像小朋友手中的棒棒糖似的,时不时可以拿出来舔一舔,然后嘴角上扬。

这样浅显的人生哲学本该人人拥有,可是大多数人都把它舍弃或者遗忘了,就像本片的男主角Joe。对他来说,钢琴和爵士乐是如此重要,他可以拿一生去追求,他在演奏钢琴的那些时刻里也是极其幸福的;他却因此失去了生命中太多其他的幸福,跟母亲关系紧张,对学生缺乏热情,甚至从未了解过理发师朋友的丁点儿生活。追求音乐上的人生巅峰成了他的一种执念,以至于最后真的实现了(而更多没能达到目的的人,就成了“忘我之境”中失落的灵魂),他反而感到惘然若失。人生本来就是一个绵长的过程,要学着怎么去度过,如果只是求得人生的结果,那一时的狂喜无论如何也抵不过一生的喜怒哀乐之丰富多彩。

遗憾的是,我不能像《料理鼠王》那样给本片五星满分。我认为问题出在结尾太过说教。全片在Joe回想起人生中的无数个美好瞬间而忘我演奏时戛然而止就足够了,对22后续情况的交代完全可以做成片尾花絮一笔带过。现在多出的长达9分钟的结尾有狗尾续貂之感,该表达的理念之前已经表达得非常充分,最后的说教无异于洗脑。自从皮克斯被迪士尼收购之后,皮克斯作品里的说教似乎变得越来越重,当初《料理鼠王》的核心理念是反精英的“人人皆可成为厨师”,到了《寻梦环游记》,音乐天赋竟然成了血统纯正的家族遗传,退回到何其保守的价值观!

即便如此,《心灵奇旅》仍然是我近年来看过的皮克斯最佳动画长片,所以才有这篇郑重其事写出的影评。

 短评

皮克斯献给“打工人”的年度治愈之作,这才是真正适合圣诞节和年底看的心灵大片。如果让我选一部电影跨年,我会推荐《soul》,它不但让我想要珍惜那些生命中的小美好,更是让我想要感谢那些生命中照亮过我的人和事。以及不得不说,音乐太适合灵魂这个主题了,全片的音乐太动人了。

10分钟前
  • 阿德
  • 力荐

3.5。凡尔赛动画,男主体验了得尝所愿,享受了人生巅峰,回头规劝大家平平淡淡才是真,能活着就是美好。???

14分钟前
  • 可露丽
  • 还行

理发师用剃刀也能救人危难,造型师用针线也会缝补梦想。枝头掉落的树叶,街头鼓起的排风,地铁里忙碌人群中的歌声,角落里饥肠辘辘时的披萨,当你爱上生活的一刻,就找到了激活生命的火花。原来每天有那么多灵魂经历个体的锤炼,性格的塑造,奋力冲向地球。也会有无数灵魂被生活压垮,迷失进漠漠荒野。

17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真的真的不必觉得排片少,目前口碑扩散还需要时间,中国的电影市场只是反应有延迟,晴雅集那股粉丝劲一过,就是这片翻盘之时,作为院线工作者很淡定地告诉大家,这片子不是不爆,只是时候未到。票房反超晴雅集甚至屠榜仅仅时间问题而已,毕竟有太多优秀动画片都是长线放映一两个月。

21分钟前
  • 百代过客
  • 力荐

因为Disney+Pixar这样的存在 才使我对现代动画充满向往 我不仅向往那每一帧的画面 更向往那群创造奇迹的地方

24分钟前
  • 84交座人柔变器
  • 力荐

我顶着豆瓣9.2我也要说,皮克斯就这?还碰瓷头脑?车3都不如;故事主题是挺安慰社畜的,可是这剧本写的就有问题还没讲好;全电影都很赶,和看2倍速一样,全是剧情推着角色在走,打npc呢?皮克斯这点一直都不改;故事感情就摸了一下树叶这么简单就懂了?结尾还大团圆?主角牺牲的意义呢?不如《头脑特工队》和《Coco》一颗脚趾头…连《赛车总动员3》里面主角的退休的感情都比这部有感染力…

26分钟前
  • KD6-3.7
  • 很差

你不会知道,那个街边转招牌的人的心中,存在着一艘巨轮。

29分钟前
  • 汤吉
  • 力荐

的确在今年看,具有抚慰人心的力量,但也就抚慰了不到3分钟吧~

31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

未必有所成才算活着,梦想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只喜欢看天、走路、吃披萨的人生也很好。(皮克斯送给社畜社恐的一记摸头

36分钟前
  • 礼拜六的两脚兽
  • 力荐

电影好残酷,都说应学会放下,但倘若从未得到过,又有什么资格说不想要?有机会挑拣快乐的人都是曾爬上巅峰看过风景的人,而平凡如我们,只能将脚下俯首即是的通通当作快乐,欺骗自己生命已足够美好。决定笑着告别,将生命拱手相让,不是爱的传递,而是心已死、梦已碎。一部纯粹的情绪电影:如果得到了,再多表达一点都会破坏这种得到;如果没有得到,不会寻找原因,只会感到遗憾。

38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看完没有被鸡汤到 反而失落的很 我热爱生命 敬畏自然 保持一双发现美与善的眼睛 我的家人爱我 朋友支持我 我特别健忘什么事情都不记得 我不控制食欲想吃什么就马上吃 可是我都觉得活着好不开心啊 没有“火花” 没有梦想 没有热爱 没有一技之长 赤裸地来赤裸地去 又何苦非要白白走这一遭呢

41分钟前
  • t0psh1t
  • 推荐

我听过关于一条鱼的故事。小鱼游到一条老鱼的旁边说:“我要找到他们称之为大海的东西”。“大海?” 老鱼问:“你现在就在大海里啊。” “这儿?” 小鱼说:“这儿是水,我想要的是大海。” 目标不是人生的spark,生活本身才是。看完此片,关掉电脑,所有曾经拥有的Spark,纷纷涌上心头。

46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一部“圣诞福音”动画,和《生活真美好》拥有同个内核,档期应景。片中的“生之来处”并非基督教的“天堂”,而是来自宇宙高纬度的“量子空间”,甚至只要忘我就可以投魂而入,接近“天人合一之际”的概念。千年的厌世灵魂在世间走一遭,体会到生活的乐趣;过着无趣日子的“音乐打工人”也在变换人生后,意识到生活的本质不是苦追目标,而是“活在当下”。“在世”也确实如此,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一生的光阴就在每一瞬,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很多时候是“时隐时现”的,“隐时”如风吹过,“现时”啃个披萨。没有目标就是目标,没有意义也是意义。

48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头脑特工队》关于情绪,《心灵奇旅》关于性格与灵魂,皮克斯已经不屑于讲述简单“物”的故事,而是用最直接形象的方式拉开生活哲学命题,那是得经历了怎样的人生才能捕捉到的细节,完美幻化在作品里。执念的灵魂在忘我之境无去无从,而“我会享受活在当下的每一分钟”。

50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又挤又破的地铁,黄色的出租车,雄壮的布鲁克林大桥,哈德逊河上远眺万家灯火,曼哈顿的秋色,小酒吧里的爵士乐,这就是纽约啊。理想如果都实现了,那然后呢?你会继续问自己,人活着最重要是什么?不是爱,不是恨,不是痛,也不是成功与失败,而是感知,有些人把它看作是庸俗的生活,有人却认为它是活着的全部意义。两首歌太好听了,听完瞬间觉得生活美好了起来。

52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一部极有可能拿到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最佳原创配乐的电影;一部迪士尼皮克斯近乎满分的作品;一个出品23部长篇动画电影,拿下10个奥斯卡奖杯的工作室;排片2%

53分钟前
  • Woody
  • 力荐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54分钟前
  • 石狩川
  • 力荐

高纳终于实现了梦想,但他突然发现,他追求了一辈子的东西并不是他想象中那么高大上。他突然发现,他为了他的爵士梦,错过了太多太多。他错过了和母亲相处的机会,错过了丽莎……错过了除了爵士之外的一切。很多电影都是给我们灌输成功学、心灵鸡汤,讲述主角努力追求梦想,最后就实现了梦想。仿佛在说,只要你努力就能成功,如果你没成功,就说明你还不够努力。皮克斯却告诉我们,并不是一定要有多么伟大的成就才算活着,就算没有成功又怎样呢?恰恰相反,一味追求成功而忘记了享受生活,这才是最遗憾的。无论是看天空、走路,还是和家人相处、和爱人看海……只要你用心去感受,这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其实都十分精彩而美好。生活的真谛不是什么宏伟的梦想,恰恰就是那些生活中平凡的小事。追求梦想是最不重要的,看天空、走路、吃披萨才是正事!

57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灵魂不会被压垮,压垮你的是生活啊。”三十岁的社畜看的内心澎湃,但为了维持成年人的体面又要在黑暗的影院里哭的默不作声。22迷失后,黑暗内里一句句话砸过来“你做不到”“找不到火花”“这不是目标,这是平庸的生活”和抑郁症发病的自我攻击好像…戳的我好久没缓过来。沉入心流和陷入执念只有一线之隔的设定好赞,基金经理被黑的又搞笑又辛酸XD~但故事和人物塑造还是比《寻梦》的完成度差一点点。

59分钟前
  • 疼疼(电动版
  • 推荐

你以为所有的故事都被讲完了,皮克斯给你讲一个所有元素都见过但前所未有的故事。终于梦想和目标都不再重要,feel it

60分钟前
  • 懒懒牛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