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牛

惊悚片英国2021

主演:Adam Xander Angelides,Ivy Amelia Angelides,Lois Brabin-Platt,Henri Charles,Ajay Chhabra,克里斯·乔奇,David Constant,伊丽莎白·康塞尔,杰克 ·戴维斯,Robert Eadon,Hélder Fernandes,Kevin Harvey,大卫·海曼,罗宾·赫利尔,尼尔·马斯克尔

导演:保罗·安德鲁·威廉姆斯

播放地址

 剧照

公牛 剧照 NO.1公牛 剧照 NO.2公牛 剧照 NO.3公牛 剧照 NO.4公牛 剧照 NO.5公牛 剧照 NO.6公牛 剧照 NO.13公牛 剧照 NO.14公牛 剧照 NO.15公牛 剧照 NO.16公牛 剧照 NO.17公牛 剧照 NO.18公牛 剧照 NO.19公牛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20 05:09

详细剧情

Bull mysteriously returns home after a 10 year absence to seek revenge on those who double crossed him all those years ago.

 长篇影评

 1 ) 《愤怒的公牛》其实是一部和拳击无关的拳击电影

前段时间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大火,印度国宝级男演员阿米尔·汗在影片里的精彩演出也是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其中阿米尔·汗先分别完成了角色19岁以及55岁的戏份,两者之间体重相差28公斤。不过类似的情况其实著名演员罗伯特·德尼罗早在1980年的《愤怒的公牛》中就经历过,影片中罗伯特·德尼罗为了更好的扮演老年的杰克·拉莫塔特意创记录性地增重60磅。而片中罗伯特·德尼罗极为精彩的演出不仅为电影增色不少也为他获得了一个小金人。

该片根据前世界中量级拳王杰克·拉莫塔的真实经历改编。讲述的是一代拳王杰克·拉莫塔一生中从成功到失败的过程。当时的导演马丁·斯科赛斯因为前一部电影《纽约,纽约》的失败而饱受疾病和毒品的困扰,罗伯特·德尼罗去病房看望他时把杰克·拉莫塔的传记扔在病床上说我们应该拍这个。斯科赛斯由于被杰克·拉莫塔的故事打动最终决定开拍,事实证明这部经典的作品也完成了马丁·斯科赛斯自我的救赎。随后更是不断拍出了《好家伙》、《华尔街之狼》、《无间行者》、《纽约黑帮》等一系列卖座又好看的作品。然而我觉得《愤怒的公牛》依旧是他最好的作品,这和电影的受欢迎以及票房没有关系,有点像中国导演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张艺谋的《活着》,只是在后续作品的创作上马丁·斯科赛斯似乎更出色些。

很多人把这部电影看做是一部关于拳击的电影。尤其是年轻些的观众很有可能是看过《洛奇》、《百万美元宝贝》、《拳王阿里》等非常优秀的拳击电影之后听说有一部叫做《愤怒的公牛》也很经典便去看看,结果很有可能会有点失望,因为这部电影既没有大量的拳击打斗场面也没有激励人心的励志。准确的说其实《愤怒的公牛》不是一部拳击电影,只是运用拳击这一题材表现一个在生活里极度缺乏安全感的男人寻求惩罚和救赎的故事。

把眼光放在电影关于拳击的场景上是不能完全感受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的,尽管在当时影片对于拳击打斗场面的拍摄在当时是极其出色的。大约只有10分钟左右的拳击镜头斯科赛斯原本打算花2周拍完,而实际上花了将近10周。斯科赛斯只用了一个摄像机拍摄,而且在擂台上近距离拍摄,让观众可以近距离看到激烈的打斗,他还在这些镜头里加入了大量特效和和各种人群的嘈杂声、动物的叫声、闪光灯爆破的声音,最后修恩梅克进行了出色的剪辑。最关键的是片中展现的血腥也是当时前所未有的,影片之所以选择拍成黑白片,除了因为拳击手套颜色会让影片底片将来会褪色以外,用彩色会过于展现血腥的场面也是一部分原因。

这些技术在当时都算是最顶尖的技巧,然而对于30几年之后我们来说确实有些过时。然而评价一部电影必须考虑考时代的背景,否则诸如像豆瓣里排名非常靠前的一个关于这部电影的评价“拳击戏太假了,演了些什么鸡巴东西,隔着20厘米呢就装被打脸了,剧组不给报医药费那俩逼钱还是咋地?你们就这态度还拍鸡毛电影呢?”。可能在30年后我们在《阿凡达》底下也能看到类似的评论:“这电影用的什么烂技术啊,当时剧组没钱了么,假的还不如在家看电视呢,那时候的人是不是不会看电影啊,不然怎么可能让这部电影在电影票房第一名呆这么久。“然而我想现在应该没有人会这么评价《阿凡达》吧。

电影其实注重描述了杰克的生活,而拳击场上发生的一切更像是他对生活里遭遇的发泄。电影上映之前斯科赛斯甚至担心电影能不能顺利播出,他担心的自然不是因为电影过于血腥,而是电影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尽管他已经十分隐晦了。

导演马丁·斯科赛斯作为虔诚的意大利裔天主教徒,在他的电影作品里几乎都透露着宗教以及意大利裔文化对他的影响。影片里的杰克对女人其实有一种非常矛盾的心态,弗洛伊德把这种心态叫做”圣母妓女情结“。在杰克眼里没有失身的女子是完美的女性,而和他发生关系之后就变成了怀疑的对象。所以在整部电影里可以看到导演用了大量杰克怀疑妻子不忠的镜头表现这种心态,其中在影片开头杰克对前任妻子所说的牛排烤老了就失去了意义其实就十分明显的告诉我们主人公有这种奇怪的心态。

导演并没有打算把杰克塑造成一个英勇的拳击手,而是像塑造一个自卑,害怕以及性无能的男人。性无能的问题可能很多观众没有看出来,其实一开始我也没注意到。但后来在罗杰的影评以及一些影评资料里发觉了这一点(可能由于审查等原因导演没有明显交代相关背景,就算是杰克有这种心态也是隐晦的表达)。童年悲惨的遭遇使得杰克拥有了病态的心态,而杰克处理问题的办法就是使用暴力。

拳击就是杰克使用暴力最好的舞台。影片中杰克的妻子提到了他的一个对手挺帅的,杰克便勃然大怒,不仅对维琪大发脾气,在拳击场上也把对手的脸打了个稀巴烂。打完比赛后,杰克没有第一时间看对手和观众,而是看向了他的妻子。这里就很好的体现了杰克如何用拳击对抗自己的生活的。

影片里的杰克没有办法信任女人,即使是他深爱的妻子。他对妻子强烈的占有欲以及自己对性的恐惧让他变得不可理喻,无法沟通,而拳击便成为他唯一发泄的途径。童年遭遇产生的病态心理、不可理喻的家庭暴力、令人心寒的嫉妒。这些或许才是影片通过杰克的行为真正想试图传达的东西。如果你读过《奥赛罗》或许更加可以理解这种嫉妒情绪有多么可怕。对这里不太明白这些背景的观众可能会对杰克的行为感到奇怪,甚至觉得电影讲的故事没什么逻辑,这其实和当时话题的敏感不无关系。

杰克作为暴力的施行者却也是一个受害者,我们从他在拳击场上好几次被动的接受对手的殴打却怎么都不愿意倒下便可以感受的出来他有多么的痛苦。影片最后也对杰克进行了救赎,在街道上拥抱自己的弟弟祈求原谅是一种救赎,在化妆间对着镜子背诵《码头风云》里是台词也是一种救赎。杰克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只有自己明白,所以只有自己才能实现救赎。

"我只知道:我曾经眼瞎,现在,我重见光明;不安与无畏、冷淡与狂热混合的矛盾体,任命运风生水起或急转直下,他永远只是一头愤怒的公牛。"

 2 ) 馬田•史高西斯的救贖之作

說來湊巧,1977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由羅拔•查托夫和艾文•溫克勒監製的《洛奇》,擊敗了包括《的士司機》在內的四部作品,獲得了當年的「最佳電影」獎項;而三年之後,由馬田•史高西斯和羅拔•迪尼路再度合作的《狂牛》,在同是羅拔•查托夫與艾文•溫克勒的監製下,一起地製作了另一部拳擊電影經典。只不過,跟積極向上、以大團圓結局收尾的《洛奇》不同,《狂牛》是往相反的方向,向下墮落,它的黑白風格,抹去了一般體育電影的勵志色彩,令人看完之後,非但沒有感到雀躍鼓舞,甚至會覺得有點壓抑和傷感。

影片《狂牛》(Raging Bull),根據前世界中量級拳王傑克•拉莫塔(Jake LaMotta)的真實經歷改編,這位中量級拳王與挑戰者Sugar Ray Robinson的對決,曾是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的一段傳奇。「狂牛」傑克•拉莫塔通過自身的努力和故意輸掉比賽的「換取」,既一步步向著拳王寶座逼近,也同時一步步邁向了崩潰的邊緣,他在擂台上被打至傷痕累累,其敏感的內心亦因多疑和猜忌,不斷地飽受著煎熬與創傷。

飾演傑克第二任妻子的凱西•莫拉提(Cathy Moriarty),雖在當時只有19歲之齡,卻把Vikki此角色表演得成熟老道,亦深諳世事,令她顯得不願意受控於丈夫之下,或變成一個無自主意識的「花瓶」,擺設在傑克身旁。疏離又冷艷的Vikki,跟暴躁的「狂牛」形成對比,她自幼便「混跡江湖」,和黑手黨人物相熟,這難怪傑克總對她放心不下,整天疑慮著妻子會否在外面發生外遇關係。因此,Vikki的成長背景或其漂亮的面孔,更進一步刺激到神經緊張的傑克走入精神的深淵,他對女人的不信任之心態,逐漸轉變為一種既愛又恨,並想在其面前逞強的複雜心理;而此心理,亦使到傑克視Vikki為自己的一個競爭對手,他要在生活的擂台上贏取的勝利,正是對其想擺脫人控制的妻子之絕對佔有。

傑克•拉莫塔於比賽場上的驅動力,很可能和這佔有慾有關,當他揮動雙拳,令到一位連Vikki都稱讚道長得不錯的拳擊手「毀容」之後(其實Vikki亦應該只是隨口說說而已),傑克像個凱旋歸來的船長望了其妻子一眼,似乎在暗示妳不要再向這位帥哥抱有任何的幻想。導演馬田•史高西斯對女性角色的安排,往往讓她們處在一個「下方」的位置,被拳擊手般的男性進行語言之壓迫和暴力之蹂躪,像比賽中的四溢鮮血,濺落到女性觀眾的臉龐,或傑克•拉莫塔隨手打翻的飲料,倒落在來訪政客妻子的衣服上,都暗示出女性的弱勢地位。可諷刺的是,總希望自己凌駕女方之上的傑克•拉莫塔,最終仍是被女人施以了「還擊」,他經歷的妻離子散,也因被未成年少女的成熟外貌所騙(以為她夠年齡能進行色情服務),而進入了監獄。此時的傑克•拉莫塔,像個被擊敗的拳手,他在陰影籠罩下的牢房內,自殘式地對著厚墻打出憤怒快拳的一幕,看到人快要心碎。

作為本片的最核心演員——羅拔•迪尼路,若不是他極力將傑克•拉莫塔的自傳推薦給馬田•史高西斯,也不會有這部《狂牛》的出現;而電影取得的成功,亦在很大程度上得力於迪尼路的完全忘我、傑出之表演;他為了融入到這角色,不但和傑克•拉莫塔本人學了一年的拳擊(學到連傑克•拉莫塔也很難擊敗他),甚至不顧自己的健康,在四十天內增肥六十磅,成為了繼馬龍白蘭度之後的又一位方法演技派代表(迪尼路於片中也模仿了《碼頭風雲》內的白蘭度)。不斷攀上高峰的傑克•拉莫塔,也不斷喪失自我,影片的前七場重要的比賽,可能寓意著「七宗罪」(包括嫉妒、憤怒、傲慢、暴食等「罪狀」,都在主角的身上有所體現),然於第八場的對決中,傑克雖被殘酷的對手(好比殘酷的生活)所擊敗,但未被擊倒,仿佛又暗示著他將會獲得心靈上之救贖。傑克•拉莫塔的這場和Sugar Ray Robinson的再次交鋒,以一段令人深刻的慢鏡洗禮,象徵著他對自身罪孽的清洗,而其於最後被Robinson的猛烈強攻,又把自己內心的痛苦「外化」出來,帶著「贖罪」或解脫的意味。

飾演傑克之兄弟的祖•柏斯(Joe Pesci),因在電影《The Death Collector》中的表現引起了迪尼路的注意,並且獲得這角色的試鏡機會,而Joe Pesci的「滑頭」表演風格,又和硬朗、橫蠻的主角,形成了一種既帶著對立,也帶著互補的關係(值得留意的是,當弟弟離開了主角之後,經營夜總會的傑克•拉莫塔亦變得「油腔滑調」起來)。導演史高西斯重點落墨的這段兄弟情誼,猶如反襯了傑克•拉莫塔和Vikki劍弩拔張般的感情狀況,他對女人總懷有戒心,但跟兄弟的情感卻顯得更加之親密。不過,在電影裡面走向崩潰的傑克,慢慢對自己的弟弟也開始抱著懷疑的態度,他一邊調整著家中的電視天線,一邊卻指責著弟弟Joey和Vikki有染,這幕從暴風雨前的平靜到雷電交加的轉變,用了頗長的對話鋪排來更突出後面刺痛人心的暴力情節,瘋狂的傑克•拉莫塔,此時已喪失理智、完全地迷失,他跟弟弟Joey的關係瓦解,代表著他跌入到最黑暗的深淵;然而影片將近結尾,年老的傑克於停車場內跟Joey進行冰释前嫌的深情擁抱,又如一些評論所講,他最終還是因為弟弟的出現,而真正地獲得了救贖。

血汗混雜的《狂牛》,據說是由於史高西斯為了避過對血淋淋的畫面審查,和不想自己的作品底片在未來褪色走樣,才決定將它拍成一部黑白電影。它的少量彩色鏡頭,由一名貨車司機來掌機,目的是要達到真正的「業餘」效果,令其更似真實的家庭錄像;而這段表達傑克一生中最幸福時刻的彩色錄像,洋溢著溫暖,跟本片以黑白攝影所呈現出的冷酷基調(既在賽場上也在主角墮落的生活上),形成著極大的反差。影片《狂牛》,多次地運用了調慢速度的鏡頭(特別是當傑克注視Vikki的時候),來吸引觀眾之注意力,它的近距離在擂台上對著拳手拍攝的畫面、以及大膽地將背景拉遠的做法、和利用耀眼閃光燈泡營造的朦朧虛幻感,都打破以往拳擊電影的局限,形成著一股很直接的衝擊力量。

負責本片剪接的Thelma Schoonmaker,自《狂牛》這電影之後,便正式成為馬田•史高西斯的「御用」剪接師,她的出眾技巧,已經能夠直接用來當作範例或教材,令到不少電影學院的學生受益匪淺,像第八場拳賽的尾聲,她用快速、凌亂的剪接手法,來表現傑克被Robinson痛擊到意識快模糊的狀態,還有片中有時喧囂、躁動的畫面,跟人物細緻特寫的流暢接合,都顯出了Schoonmaker的深厚功底。電影《狂牛》的其中一個特別之處,是在聲軌上混合了人群雜音、動物的嚎叫,和閃光燈刺耳的爆破聲……這些特殊的音效,無疑更強化了拳賽的激烈或慘烈之狀況,使觀眾除了在視覺之外(近距離拍攝),亦可以於聽覺上,獲取到置身其中的現場感。

黑白風格的《狂牛》,跟以往的拳擊電影所不同的地方是,當主角在擂台上愈來愈顯得春風得意之時候,他的內心就愈顯墮落;當他的人生愈來愈趨往「一敗塗地」的時候,這位主角反倒在精神上得到了拯救。增肥之後的傑克•拉莫塔,雖因被捕入獄,而流露出令人憐憫的絕望痛苦,但他在監獄裡面卻獲得了反省的機會、獲得了生命重啟的機會,如影片最後引用的《The New English Bible, John IX》所說:「我只知道有一度我是瞎子,可現在我能看得見周圍了」。

曾執導過《的士司機》的馬田•史高西斯,因為遭遇了音樂劇《紐約,紐約》的滑鐵盧,和受到了婚姻挫敗的影響,而陷入到創作和人生的危機中,他在病床上讀完了傑克•拉莫塔的傳記之後,仿佛身同感受,尋到了共鳴,通過製作《狂牛》這部電影,史高西斯逐漸擺脫了毒癮的纏繞,也開啟了自己的靈感之門(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馬田•史高西斯的黃金創作期),他真正明白到什麼叫「浴火重生」,就像被無情、兇狠的拳頭重創,仍然屹立不倒在擂台上的傑克•拉莫塔一樣。

 3 ) 同自己和解

我想我会永远记得这部片子,如同我记得《毕业生》那样。这不是一部让人快乐的片子,主角“狂牛”拉莫塔是个充满戾气的家伙。在拳台上他是所有拳击手的噩梦;在拳台下他像个单纯的孩子对着你开心地说个不停,但是一转眼可能就会把你打倒在地。他对黑帮老大权威固执的反抗,他对自己老婆的种种毫无道理可言的猜疑,他对美女和食物的喜好,都注定他的种种不幸,以及亲朋的离他而去。甚至观众也不会对他有丝毫怜悯。
这使我想起了《毕业生》里的达斯汀.霍夫曼,那个拘谨的大学生。他们都有着明显的缺点,注定会被这种缺点打垮,而且他们自己也意识到这一点。但是他们没有去改变和约束自己的勇气。只有当一切都失去以后,他们才获得了新的力量,并同亲友(毕业生的爱人,狂牛的弟弟)以及自己达成了和解(最后一幕,对着镜子说话的拉莫塔)。
当我们愤怒的时候,当我们背叛别人的时候,他们就成了我们的镜子。映照出的,则是我们同样恐惧无助的表情。我们是否有能力同自己和解呢?

 4 ) 从《愤怒的公牛》说到斯科塞斯电影里的人物

        “我不想变成环境的产物,我想要环境成为我的产物。”

        在我最初喜欢上看电影的年代,我记得《无间道风云》是对我影响至深的一部电影,我被电影里刻画出的两个卧底在痛苦和绝望中挣扎,却无力挣脱命运的咏叹调深深吸引了,这句开场白,对斯科塞斯电影的人物命运似乎也具有某种概括性,在他最重要的那些作品中,主角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往往是影片较深层次的内容,在这些角色的身上,通常具有浓烈的反抗精神而不断被环境所围困。从影片叙述的故事出发作延伸,便可使观众对导演的世界观作一些有根据的推断了。

        这里所讲的“环境”,包括历史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爱尔兰移民黑帮的美利坚沉浮往事可以一直从《纽约黑帮》讲到《无间道风云》;飞行大亨霍华德•休斯所处的年代,好莱坞一派纸醉金迷。《出租车司机》Travis Bickle则在一片颓废的现代大都市生活背景中,被孤独与无望吞没。当然最常见的一个要素还要数意大利裔社区(《穷街陋巷》《好家伙》),同为意大利裔移民后代的斯科塞斯,在早年的生活中对这些环境因素保存着至今详尽而不失客观的记忆。

        《愤怒的公牛》里的故事便发生在这样一个社区里。杰克•拉莫塔是一位蛮牛一般的拳手,性格里满是偏执,具有不屈服的内在。在一个黑帮根系庞大的社会里,这样一名暴烈的拳手也不得不向帮会低头,打上一场令其伤心痛苦的放水赛。落寞英雄有一天也会落到上酒馆讲几个粗俗的笑话还没人捧场的境地。本片基于拉莫塔的自传,却没有花很多的笔墨来描写角色在职业上的成长,也不像同时期科波拉的影片那样具有明显的心理主义,而是把他放入一个详细的背景中,让他“随着历史车轮滚动”。斯科塞斯在谈到关于影片主题的时候说:“我认为这里的杰克是个曾经辉煌,但自作自受落得如今潦倒下场的人,但这时的他反而得到了心灵的平静。而最终他对着镜中的自己自言自语,告诉自己要轻松面对人生和生命中的其他人。这就是我们拍摄本片的目的。”杰克•拉莫塔的悲剧在于试图以一己之蛮力打通自己的人生而最终头破血流,当他的力量因为与环境愈发脱离而变得具有破坏性时,自我毁灭便不可避免。影片末尾,拉莫塔对着镜子感怀了一下人生,这时候他内在的不屈服已经带有深深的无力感,也许这种平静是个稍许令人宽慰的精神状态——但仍然令我唏嘘不已。

        在拉莫塔个人生活的呈现方式上,斯科塞斯一如既往地现实主义;大部分镜头采用深焦摄影,来自平常的视角并持续相对较长的时间,以一种充满纪实性的方式剪辑。按照巴赞的理论,这种较少人为控制的方式能够为观众保留更多现实复杂性;而在拳击场景中,则更多地偏向具有强烈表现风格的技巧,以尽可能有效地向观众传递关键信息。在70年代以前,大部分拳击赛的镜头来自观众席视角,而斯科塞斯决定要让这些场景更真实化——或者说更具表现力——这里并不矛盾——而让摄影机贴近演员,并采用拳手的主观视角。两种拍摄风格的对比是本片的一大成就。举个例子,在与Janiro比赛之前,Jake的妻子评论Janiro“长得帅又受欢迎”搞得Jake大为光火,在这段表现生活琐碎的场景中,Jake的怒火在积蓄,并在随后的拳击赛中残暴地痛扁了Janiro,这个仅有1分钟的一片段充满对观众感受的剪辑操控:
(……这时拉莫塔已经把Janiro打爆并逼到场边围栏)
a, 略仰角度拍摄,La Motta继续猛击Janiro;
b, 升格镜头下La Motta的手套接触对手鼻子并停留、将其打歪;
c, 极短暂的切回La Motta凶残的表情;
d, 升格镜头,鲜血从Janiro脸上迸出;
e, Janiro主观视角,对手正甩开膀子,积蓄最强大的能量把左拳向自己抡来;
f, 重新回到a视角,Janiro踉跄着躲避对手蛮牛般的进攻,摄影机随之转为La Motta的PoV视角;
g, 再次给Janiro的PoV,对手又来一波;
h, 画面高光失焦,Janiro被这一拳打昏了头……
I, 而La Motta似乎余怒未消,j. 不过他的对手已经失去意识,摄影机随着他倒下的动作而一起转了个90度。
——一个破坏力极强与暴力失控的La Motta便这样通过两种风格的画面组合而呈现出来。

        “斯科塞斯善用美国流行摇滚音乐宝藏来为电影镜头下的世界与人物作批注的独到品味,算是其电影作品中众多的注册标记之一,在他的影片中出现的每一首歌曲都会跟着影像与情节作一次深刻的搭配演出”。即使是一个对斯科塞斯不甚了解的观众来说,《愤怒的公牛》一片开场和结束的《乡村骑士间奏曲》也能够为影片的情绪定下完美的基调:它提醒观众这不是一部励志片,德尼罗在升格镜头下,独自在拳击场热身,配合这段乐曲,颇有一种尘埃落定和往昔已逝的感慨。

        ——于是我们不禁想问:是什么造成了拉莫塔的自我毁灭?直接的原因是他对妻子和兄弟的不信任,这种不安全感促生了他对暴力的失控,所谓“恐惧导致攻击”。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我认为则是狭隘的家庭观念和人生见解。这一定与他所在的环境有所关联,或者缺乏文化见识,或者是是意大利裔社区积久成疾的黑帮势力所造成的性格扭曲,所以拉莫塔的悲剧,无疑也是一个社会的缩影。

        我无意强调斯科塞斯的电影里,环境因素/宿命元素是单调的主题。对作者电影单一式的论断往往面临落入窠臼的危险,但很明显地,这是斯科塞斯有别于同时期其他导演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也许就是人们称他为“电影社会学家”的原因之一吧。

 5 ) 差强人意

有关键情节剧透,阅前三思。
   
    作为新好莱坞作者电影兴起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及《出租车司机》《盗亦有道》《无间行者》等作品的导演,马丁·斯科塞斯也是我比较敬仰的导演之一。由德尼罗主演的传记影片《愤怒的公牛》也一直被评论家称作是马导最好的作品。之前也看到一些关于本片的赞赏性评论,包括慢镜头的运用、景深、灯光等等。然而在观影过后,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一般略差。
    对于影片的优点,比如用慢镜头表现主观、寂寞等等在此不多说。只在这里作为一名普通的观众发表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想法。
    首先是剧情,作为一部描述传奇拳手20多年生涯的影片,前半部分彩色影像的流动描述确实比PPT版的山楂树强了不少,可以跳过拉莫塔相对不暴力和美满的生活部分,而着力表现其生活中的暴力和不和谐部分。影片对于拉莫塔暴力和臆想的表现也很到位,但也许是只顾表现这些,而忽略了或者说淹没了感情的细腻变化,以至于许多戏份显得突然和莫名其妙。第一次背叛自己后的抱头痛哭可以说是为了表现拉莫塔的头脑简单和感情真实流露,但对于妻子苇琪的表现,可以用奇怪和缺失来形容。被拉莫塔打晕后回家收拾行李,拉莫塔三言两语之后就再次投入怀抱;拉莫塔宣布退役被采访时,家庭合照还显得一些和睦,可最后苇琪突然就冒出说要离婚。作为一部跨越20多年的传记影片,对于离婚,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会是人生中重要的节点,不详细说明也得至少交代下前因后果吧。
    许多影评说影片表现了拉莫塔的自我摧毁和自我救赎,但我只看到了一个人的自我摧毁,丝毫没有看到救赎的影子。拉莫塔进监狱自爆自残算救赎么?就算从这里算到影片结尾也不到10分钟。碰到弟弟乔伊,在停车场的戏,一个拥抱,一个吻,拉莫塔就自我救赎了?连句对不起都没有,还只是像个醉汉一样说着都过去那么长时间了?在我看来,这段戏仍旧表现了拉莫塔的头脑简单和直来直往,根本就没有救赎什么事。而最后后台房间里的独白,我也没看出什么救赎来。
    整部影片只是充斥了拉莫塔直来直往的暴力和臆想,以及自大不屈的暴戾性格。我看到的,只是一个我行我素,头脑简单的拉莫塔,甚至感受不到人生的大起大落。花120分钟来看一个性格有问题的人自毁人生,是不是太无聊了?
    二是影片的写实风格。一些镜头确实写实了,但比赛的戏也太假了。马导说是不懂运动而简化了赛场的戏份,但就是这加起来不到10分钟的赛场比赛戏份也足以拉低整部影片的对平。无视物理和解剖学的血浆,杂耍般的左勾拳右勾拳……我也不懂运动,更不懂拳击,但我也不是三岁的小孩。技术的局限只是借口,而没能凭借“场面调度”和“蒙太奇”的高雅技呈现一场真实的比赛,也只能说某些词汇只是停留在高大上的层面上,没有起到任何实际效果。
    如果说电影是通俗艺术,就应该是一般人能够欣赏和理解,而不是要普通观众通过查阅各种“专业”书籍或者“专业”评论才能理解的“高雅艺术”;不是只有通过某些画面或者镜头的分解分析才能得出“片子很伟大”的结论;不是只有看镜框结构才能看出画面中人物关系或者某某隐喻的电影。
    公牛也许是马丁·斯科塞斯最作者电影的影片,也许对于好莱坞有着重要的意义,也许在当年是部好电影(据说当时也不叫好,唯一叫好的是德尼罗和乔·佩西等的演技),但就今天,作为一位普通观众,我想说,刨去精彩的演技,公牛实在是差强人意。如果你不知道马丁·斯科塞斯,不知道罗伯特·德尼罗,不知道新好莱坞,不知道作者电影,你会为公牛打几分?

 6 ) 不是体育迷依然被打动

当悠扬的《乡间骑士》从我的耳边响起,我无法平复内心的激动。是什么让我如此被打动?

使它精彩的音效和剪辑吗?人物的主观镜头因为推拉镜头好像意识是实体,它在观看那些事,放着一种画面,说着其它声音,在适当的时候静音。更别说那精彩至极的剪辑。好的剪辑要有好的节奏,比如《沉默的羔羊》史达琳追捕水牛比尔,先放一段她拿枪的正面镜头,再给一段她的主观镜头,正面镜头让我们知道她的反应,让我们更带入角色,主观镜头更让我们为角色思考,在“夜视仪”的镜头前,这两种镜头以差不多的时间往复,形成了优美的节奏。而《愤怒的公牛》可以说是剪切的典范,镜头形成的节奏让人血脉贲张。

《沉默的羔羊》

是它精彩的视听语言吗?它满满的镜头感?

是杰克和维姬相遇时她越过分开他们的线条与他相遇的镜头吗?

是杰克与兄弟对话的镜头,他们没站在镜像位置显示他们交流受阻?

是杰克输掉以后,两个支持他的人都站着右侧,加深了那种沉重的镜头?

是那著名的斯坦尼康?

还是这个著名的镜头?

又或是演员精湛的演技,打动我的是德尼罗为了这部戏特意增肥吗?

又或是让他成为这个星球最伟大演员之一的重要因素:他的眼睛

当然,我也爱乔佩西

是这些吗?是,但又不只是这些。

他是一头真正的公牛,那种对胜利的渴望,让他失去安全感,让他一直前进,从巅峰前行到谷底,走向那条自我毁灭的路。爱情失败了,冠军失去了,荣华成了泡影,一切追求都失去了意义,而真正有意义的只有追求本身。

萨冈说:“生命是一场飙车,我有权自毁。”在公牛一生的挥拳中,哪怕他生命的激昂什么也带不来,最后只落得一片极度讽刺的虚无。可那个人物却永远打动我们,我们也许找不到意义,但在那颗西西弗斯的石头面前,我们总要找到些许尊严。

 短评

一只愤怒的、偏执的、不畏世俗的公牛。当全世界都站在右边,他却一直靠左,成为俗世里不肯媚俗的疯子。对于爱情,他狭隘得失去理性,怀疑一切,轻贱一切,惟我独尊。最后的最后,岁月积淀,尘埃落定以后才懂得,once I was blind but now I can see,see through the truth...

10分钟前
  • 細細陳
  • 还行

至今仍是最爱。这才是传记,一切服务一角,别无杂物。从台下到台上的长镜头,大量笔墨刻画的家庭纷争,分别反映他最极端的双重面貌。当他为了逃避责任果断破坏曾经为之卖命的荣誉,你再也看不到赞颂或讽刺,轻狂已逝,"我只知道我曾眼瞎,现在重见光明"。灰暗的镜头,丰富的性格色彩。

14分钟前
  • Ocap
  • 力荐

1.谁还敢成为拳击手的女人?敢于成为拳击手的女人都是勇敢的女人。2.深刻领教到了罗伯特和乔·佩西的演技。3.大面积的黑色有如黑色丝绸般的美丽。

1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我只知道:我曾经眼瞎,现在,我重见光明;不安与无畏、冷淡与狂热混合的矛盾体,任命运风生水起或急转直下,他永远只是一头愤怒的公牛。

2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领悟不多,感触不深~~

24分钟前
  • 战国客
  • 还行

第一次看到如此“不励志”的拳击电影,简直就是体育版taxi driver啊,马丁斯科塞斯真的是愤青了一辈子。德尼罗和乔佩西都演得好棒!这个小心眼又不服输的男人真是栩栩如生。剪辑也赞(尤其拳击段落那个升腾的热气),马丁的御用女剪辑得了三座小金人。。。

26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5A+的影片。充满了光影,细节,蒙太奇,以及德尼罗稚嫩却本分的表演。马丁真是猛力一击把所有他能想到的招儿都用上了,就是逼着所有人叫好。

30分钟前
  • 力荐

加一星:极端中心的人物与对话的可能。前排对摄影和剪辑的感受绝赞。作为传记片,人物的塑造极为成功(尽管个人完全不认同)。但是时代意涵及社会机制的呈现都是如此空无,看到最后简直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睡了两个小时(明明是最清醒的一场)。个人对这种拍法欣赏不能。第一部马丁/(或许)待重看

34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once I was blind but now I can see,see through the truth... ps:得知最后他晚年那个肥胖不是化妆而是增肥一股敬佩油然而生啊

35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血脉贲张!幸好导演处理成了黑白的。

36分钟前
  • 麦兜
  • 推荐

此片的第一次献给大银幕真是太正确了,片子实在太干净了,毫不拖沓。一次次比赛前后,台下的愤怒,暴虐,猜疑等造就了这头宁死不屈的公牛。太厌恶德尼罗这个角色了,却最后被他充满生命力与斗志的信念感动得一塌糊涂,伟大的表演!

37分钟前
  • 蓝笔风
  • 力荐

本来以为这会是一部充斥着男性荷尔蒙,相当给力的电影,没想到节奏却如此缓慢,而且巴拉巴拉的台词没完没了,有没有必要拍那么长啊,实在没耐心看下去了。

42分钟前
  • 亚比煞
  • 较差

不可思议的好,真感觉斯科塞斯是拍飞了,完全不是他后来标签式的喷荷尔蒙,而是弄出了纯意大利电影范儿。肉身隐匿,一个疲倦的魂魄影像在游荡,这是这片最诡异特别的地方。

46分钟前
  • LOOK
  • 力荐

蒂尼罗在本片的表演绝对影帝级!马丁再一次深刻的诠释了上世纪40年代的美国社会现状,带入了黑色的思考。不过本片还是因为老罗,对杰克·拉莫塔这个角色的人物性格,内心的痛楚和病态,把这样的坚强又如此的刚愎自用的人刻画的淋漓尽致。据说德尼罗在里面的身材完全是自己增肥而不是化妆的。8.5分

48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松仁威秀二刷,身體性抓得很好!某種粗礪而生猛的chaos描述(噪雜音景),40s風格(如Body and Soul、Life magazine)卻更加爆裂憤怒不穩定的獨特性。黑白影調讓多場戲(拳擊賽、俱樂部、酒吧、監獄等)的背景取消、煙霧繚繞,取得一致性;再次扣回也延續至The King of Comedy的主角人設。劇作其實是相當單純,抓著男人的缺陷走(猜忌、自大、虛妄,終至身體膨脹,有點想起最偉大的美國夢悲劇Citizen Kane),也讓女人的立場與觀點清晰旁落(Cathy Moriarty有幾幕想起Kim Novak),但他本質上不過是想成功的窮小子,在擂台上伴隨惆悵音符對虛無揮拳的一縷幽魂,年輕還能多少掌握自己身體(並重擊對手),後來連體重都控制不了,遑論黑幕重重的複雜世故。

51分钟前
  • HurryShit
  • 推荐

在那个年代里,老马的电影都很相近,也很经典,人物刻画相当充分,德尼罗诠释得也极其到位,这部片子给人对于命运以及社会生活的状态,人性的思考等都有很大震撼,黑白片的处理更加突出了整部影片的要义。

52分钟前
  • 润物
  • 推荐

重看@filmoteca 这种几乎所有角色都是傻逼,三观在我看来简直恶心的片子很难去共情(大概我不喜欢马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不少片子都是如此)因此从头到尾不管剧情是否有高潮都内心毫无波动,但好在还有德尼罗的表演和几段极其精彩的剪辑。

53分钟前
  • Lycidas
  • 还行

靠,Rober De Niro演的实在他妈太好了。最后一句圣经怎么有点莫名其妙的?

57分钟前
  • 思阳
  • 推荐

这片子冗长、沉闷、焦躁、压抑,拍的这么累,我看的这么累,最后德尼罗对着镜子说I'm the boss我都快哭了,生活不属于他,生活大得同化了一切,这电影绝不是在呈现肤浅的咆哮或愤怒,也远不同于Fight Club那种宣泄、抗争和解脱。它在讲存在的荒谬,在讲销魂蚀骨的孤独、无奈,无可依靠、无可解脱。

59分钟前
  • 郁章
  • 力荐

1.罗伯特德尼罗的封神之作,乔佩西的出山之作 2. 教科书的剪切,但拳击场景不够真实 3. 德尼罗为戏牺牲的精神,想必感染了后来的蝙蝠侠 4. 疑心过重的人,再能打也不够用,共勉之

60分钟前
  • Fantasy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