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吉尔和罗莎

剧情片英国 / 丹麦 / 加拿大 / 克罗地亚2012

主演:艾丽·范宁  爱丽丝·恩格勒特  克里斯蒂娜·亨德里克斯  安妮特·贝宁  亚历桑德罗·尼沃拉  蒂莫西·斯波  奥利弗·普莱特  乔迪·梅  

导演:莎莉·波特

 剧照

金吉尔和罗莎 剧照 NO.1金吉尔和罗莎 剧照 NO.2金吉尔和罗莎 剧照 NO.3金吉尔和罗莎 剧照 NO.4金吉尔和罗莎 剧照 NO.5金吉尔和罗莎 剧照 NO.6金吉尔和罗莎 剧照 NO.13金吉尔和罗莎 剧照 NO.14金吉尔和罗莎 剧照 NO.15金吉尔和罗莎 剧照 NO.16金吉尔和罗莎 剧照 NO.17金吉尔和罗莎 剧照 NO.18金吉尔和罗莎 剧照 NO.19金吉尔和罗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2 16:29

详细剧情

60年代的伦敦,金儿与罗莎高举叛逆青春的旗帜,幻想摆脱跟母亲一样的主妇生活。金儿的父亲罗伦浪漫不羁,正是金儿追求独立自主的憧憬;罗莎则爱情玩乐至上,倾慕对方而跟罗伦建立了一发不可收拾的情欲关系。此时,古巴导弹危机爆发,世界似乎走到尽头。面对信念的冲击、理想的破灭、友情的背叛,金儿只希望:若她能停止人类灭亡,便能拯救自我。

 长篇影评

 1 ) 关于《金吉尔和罗莎》的只言片语

这不是一部好电影,但却是一部非常细腻的电影。女导演缜密的心思在太多地方都流露尽致,而小范宁在这部电影的诸多细节里也发挥了自己很多让人惊艳的表演。 首先,父母离异已经让电影里的金吉尔身处一个比较特殊的环境,因此她生活的精神支柱就变得特殊起来—父亲与自己最好的朋友罗莎。父亲,一个十足的文艺青年,颓废不羁,但却给了金吉尔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十足的鼓励,金吉尔从父亲这里得到的是思想的自由与对梦想的热情。 罗莎,作为金吉尔最好的朋友,反而成了金吉尔汲取家庭能量的来源,两个相似的女孩一起嬉闹叛逆,一起参与自己喜欢的社团,去追求那些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事情,但就是这些,让金吉尔从有友情中的填补了家的缺失。

可电影的故事往往就是这么爱戏弄主人公,当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精神支柱碰撞打一起时,依仗他们懒以生存的金吉尔面临的即是崩溃又是无助。当金吉尔发现父亲与罗莎在一起时,她的无助是必然,她的崩溃也是在所难免,在接近尾声的一场哭戏里,金吉尔眼泪决堤,这即是她对于生活不公的抗议,也是她隐忍许久的感情发泄,她本就只是一个应在花季徜徉的少女,生活的诸多对于这颗年轻的心来说实在太多太重。而范宁在这里以她前所未有的表演张力向我们证明了她自己。 就是在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发展过程中,导演用两样东西把女主人的感情渲染的淋漓尽致: 第一样是颜色,在一切都没有发生前,金吉尔沈浸在自己小小的生活圈子里,整部电影的色调充满了阳光的气息,简单温暖,这些颜色为金吉尔的生活镀上了一层阳光般的金黄;然而当父亲与朋友在一起的事情被发现后,整个电影的色调开始变得昏暗悲凉,处处可见的只有灰色与黑色,充满了无助的彷徨,恰恰就像金吉尔的内心,充满了无助于害怕。

第二样是声音,在金吉尔还在享受自己简单生活的时候,背景音乐与周围的声音都是一派温顺气息,简单的音乐就像金吉尔的生活一样;相似的,事情发现之后,音乐荡然无存,充斥的都是嘈杂的噪音,如同金吉尔的心思一样,吵闹又无序。由此,女导演细腻的一面又彰显的淋漓尽致了。 但好在,一切风平浪静之后,金吉尔又重新开始寻找希望,这又是一样值得称道的细节--金吉尔的诗,当她发现父亲和朋友在一起时,昏暗看不到未来的她无助的把自己的心绪借于诗上,于是写的诗是关于“End of world”,当一切平息,一缕阳光照进窗户,金吉尔的心情平复,她渐渐放下心防,仿佛愿意慢慢向以后的日子看,所以写下了有关“Future”的诗。

 2 ) We want something more than this

《金吉尔和罗莎》的故事发生在1962年的伦敦,正值冷战高潮,古巴导弹危机闹得人心惶惶,所有人都觉得核战争一触即发。英国在1945年取得二战胜利,自五十年代初开始重建大潮,残垣断壁一片灰色,食物定量配给,极其缺少娱乐手段。从出生到青春期皆处在惨淡时代的Ginger和Rosa可以说是真正的Post-war generation born under a bad sign(始于坏时迹的战后一代)。这样复杂沉重的背景诞造了浩如烟海的人事,让人对影片有了莫名的期待。

可是导演偏偏单刀直入地从两个同时出生的女孩步入青春期之后开始叙事,四十年代只剩那一颗作为恐惧源头被投在了广岛的原子弹和医院产房里两对父母的镜头,五十年代的枯槁拮据被简化成了秋千上的背影和挂满衣物的红砖社区,观众根本无从考据是什么造就了两个女孩的不同性格,也不知道她们彼此家庭的境况起落,更看不到时代全景。一个适合大视角的题材顿时跌落小格局中。

但格局的大小关乎的只是情怀问题,不能决定影片的好坏。去年的《芭芭拉》就很好地用柏林墙时期一个女医生和周围人关系的微妙变化和想法的改变投射出冷战时的人情冷暖。但《金吉尔和罗莎》却在小格局里再次摔倒——Ginger的父亲Roland爱上了Rosa,而Rosa怀孕了。被平淡化处理的叙事流配上占据影片大多数时间的空洞对白再次泼出了一桶冷水。莎莉·波特的强烈女性化风格似乎在《奥兰多》后反而成了限制影片发挥的因素。

在电影开头,Ginger和Rosa会一起等公车,一起做游戏,一起洗澡聊天。昏黄的灯光,一个新出炉的猪肉派和在英国方兴未艾的蓝调爵士乐算是没落年代中的少许慰藉。青春期在八分钟后悄然而至,Rosa在颠簸的车里看着后视镜里Roland的笑脸仿佛被某种感情击中,而Ginger却开始看着大海和Rosa讨论参加反核示威游行的问题。而后场景一转,两人在周末祷告宏亮的钟声响起时低头看了看挂在脖子上的十字架。莎莉·波特对这种产生自同一宗教源头的激进与温和的提喻做得很好,却也让两个女孩变成了单纯的符号,注定只能一条老路走到底,分裂成了毫无悬念的结果。

英国的迷茫年代催生了摇滚乐和飘洋过海落地生根的新蓝调,还有在年轻人间觉醒的自我意识。走出阴影,看似喧闹的六十年代仍然暗流涌动。不断摩擦的Ginger和Rosa,还有Rolland和Natalie,就像一锅逐渐沸腾的水。就像禁酒令推动了美国黑帮的兴盛过程,冷战反而让这些如纸片一样脆弱的人开始燃烧。

从莎莉·波特一贯的纯女性视角思考,她应当是要借六十年代的性解放运动思潮来讲述一个懵懂少女对挚友造成了深刻伤害的故事。Rosa就是性解放的直接体现,是主动的,她试穿母亲的衣服,想要变得成熟,想要将身体(内心)更多的部分袒露出来,最后甚至怀上了孩子。而Ginger却渐渐转入了被动的地位,起初她参加反核武演说集会确实是责任心和反抗情绪使然,而在渐渐察觉父亲和挚友间关系的真相后升级的激进言辞和行为则是掩盖内心不安的手段。这样的起承转合适用于任何一个时代,对两个女生的行为起主要导向作用的并非社会环境而是青春的躁动,就像《鱼缸》和《成长教育》里的主角因为迷茫而轻易将自我交付给别人一样。

只是冷战和核武危机成了片中所有人逃避责任的借口,在示威中被抓进牢房里过夜后崩溃的Ginger大喊这世界马上要被战争毁灭;Roland对女儿说自己也尝过年轻时打破规矩的举动所带来的伤痛,而当Rosa怀孕的事实被揭穿后他却无言以对;Rosa或许自始至终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对Ginger造成了多大的伤害,认为Ginger只是对于核战太过恐惧,那一句不合时宜的“请原谅我”如刀刃般锋利。时代背景在影片中起到的作用相当单纯——让压抑的故事更压抑,让相对单薄的人物借助观众对背景的了解和想象充实起来。

这类故事想必很合王小帅的口味,他的《青红》和《我十一》的叙事内容和方式都和本片很像,但除了摄影和剪辑外的部分都完胜此片。莎莉·波特可以拍出安静的大海,风中的云浪,圣洁的教堂和两个女孩飘动的漂亮长发,但蜻蜓点水般的多面刻画只成就了Elle Fanning的一次突破表演,却浪费了一个难得的创作题材。上一代的流离生活不能只用一句:“我曾上过战场。”概括,下一代的破碎青春也不会因为一句:“我还是会原谅你。”而就此好转。

 3 ) 人生本当纠缠在狗血和失望中 如果你遇上一个渣滓

Ginger的爸爸Roland,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 作为一个反暴力作家,他对妻子充满冷暴力,杀手锏为:“It's emotional blackmail!” Ginger被Rosa带去了教堂,回来后,他教育女儿做一个无神论者,但是这并没有阻碍他与Rosa在船舱,就在女儿的隔壁,played the in and out game. 这个行为严重伤害了女儿,朋友们把Ginger从游行中带回来,哭泣的Ginger讲出了他们的奸情,所有人的谴责下,Roland说你们有什么资格指责我?此话当然不假,没有深入别人的生活的时候,自以为占据道德制高点随意跑来趾高气扬指责别人的人确凿遍地皆是。然而这个擅长辩解的男人使我恶心,他对年少时期为他生了女儿的妻子Naley感到厌倦,却喜滋滋投入与妻子当年年龄相仿的Rosa的怀抱,甚至没想过Ginger的世界会崩塌,不肯担起保护女儿的指责的理由也是“她已经不是个孩子了”。 Rosa是个当婊子的料,冷战的那个时期随时可能挂掉的恐慌使人人心中催生了各种呐喊,Rosa自以为解放自己的身体,但好像不过是缺失父亲的童年使得她嗅到成熟男人的荷尔蒙便不能自己。Ginger说,等你老了,他也会抛弃你,Rosa自信的说不会。姑娘,你错了。 主角Ginger是个迷惘的孩子,大世界冷战,小家庭父母也是冷战。所以她以为自己为了世界和平去游行,然而不过是释放心中的压抑。她维护自己的朋友Rosa,充满喜爱地看着Rosa换衣服,朋友睡了自己的爸爸,最后她写信说原谅了Rosa,I loved you。 大家欣喜若狂说又一部女同电影,Ginger是不是个同性恋未可知,少时有个美好的女伴,自可谓人生快事罢了。 Naley生了宝宝放弃了画画,去学做饭做主妇,然而丈夫奉子成婚,婚姻中没有感激与日常的爱。何苦来。 若说电影镜头,画面有时很美,考究的爵士乐蹦跳出半个世纪前的时代感。 又是女导演的作品,又是纠结的女人心。 若有一渣男在,人生难以舒坦。 反之亦然,多少好少年被绿茶婊骗的团团转还自以为在追求伟大的爱情。 人生本当纠缠在狗血和失望中,如果你遇上一个渣滓。

2017年准备好好做微信公众号——穆尔登格 影评、看世界、俄罗斯周边,欢迎关注

 4 ) 双女人物关系

首先,标题的《金吉尔和罗莎》以及开头两个女生因为产房里两个女人互相支持而延续的情感,让我深深地关注着,我以为会是两个女孩之间的感情纠隔,然后又以为会是两个人遇到不同男人分道扬彪的过程,然后怀疑是不是lol里金克斯的故事,最后层层否定,发现是两个近似于双生双长的女孩因为信仰而在路口分离越走越远分道扬彪的故事。

其次,信仰的重要性,一个用一个宏大但虚无的核的影响来掩盖自己对所有事件的真实判断,所有的判断都是在这个虚伪命题下给出的自我安慰,而另一个则更现实,要在现实中补足年幼时父亲离开的原生家庭的痛。但是相反而言,接触现实的Rosa过的随意,但延续着上一代人的悲哀;而逃避现实的金吉尔,承受着最好的朋友成为背叛自己和母亲的那个父亲的女人并怀孕的事实,却还在虚无的挣扎着如果世界毁灭了她该何去何从?两个人似乎都信仰耶酥,但其实每个人都只是对自己的行为与未来亦或是明天有所寄托。当两个人互相道对不起时,他们便形同了陌人。

再次,随着两个女孩衍生出去的其他人物关系也可圈可点,是那个社会下的极致个人的缩影,絮絮叨叨有着自己理论体系的bella,两个在安逸下顺应"教义“的教父,喜欢追寻自己和真正自由的父亲roland,无法承受家庭的琐碎而寻求安慰的母亲等等。

最后,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吗?婚姻与爱,其实是两个世界,爱可能会是因为两个人外在的吸引、内在的吸引,而婚姻则是不同关系的迭代。排队因金钱显示出来的经济上层建筑而拥有情感并维持着的婚姻关系,外在的吸引是第一层次的,但当有人外在褪去,追求内在的成长时,如果另一个仅仅只是外在保持人没有跟上对方内在成长的,终究会走向岔路口,因为只有内在对内在,才会维持一个平衡。

 5 ) 莎莉•波特作品《金吉尔和罗莎》观后座谈会纪要

莎莉•波特作品《金吉尔和罗莎》观后座谈会纪要
/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3年4月27日(星期六)上午10:35—10:58
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底层讲堂
(恒庐艺术影吧莎莉•波特作品《金吉尔和罗莎》观后现场)
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何吉、金爱武、高月建、丁云珍、黄洁慧、钱家舵、池云飞、彭婉寅、刘新颖、陈杏生、庞健(观影者:姜希珍、罗昕垚、余涵、方永根、杨德康、徐树红、姬伯庆等)
主持人:范达明
记 录:彭婉寅

影片有生命与成长的焦虑不安的氛围,世界的破裂与家庭的破裂交织在一起
范达明:到今天为止,我们4月份安排的“欧美女导演电影月”的四部新片就献映完了。本片是以1945年“二战”结束至60年代初的“冷战”时期为背景(“冷战”的最后终结应可划到80年代末)。片头一个画面是广岛遭受原子弹爆炸后的惨景,既是代表了“二战”的终结,又是代表了核力量对人类生存之威胁的开始。影片两位女主人公金吉尔与罗莎1945年在伦敦同一家医院同一天出生(比我本人大1岁),导演莎莉•波特1949年生,基本属同代人,导演对由反法西斯的“热战”结束后形成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代表两个阵营的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为首的“冷战”时期的历史状态,应该有切实的体会——由于美苏在核军备竞赛上双方的势均力敌,直接导致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的爆发(那年我刚来到杭州读美院附中),应该说,那时的境况,我们40、50后这一代人都还有记忆,当然我们这边的反应可能并不太强烈,但是在西方世界确实是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影片中展现的以一名艺术学院学生为领袖的青年学生的政治集会与参与社会的示威游行等活动,就是证明。不过在影片中,这种大背景是结合了或主要是通过两个女主人公家庭破裂的状况来描绘的。就是说,战后本该转为和平进程的历史,在形成两大阵营的对抗下反而导致了世界的破裂,而这种世界的破裂又是与具体的家庭破裂交织在一起而相照应、相映衬的。整个影片因此是处于生命与成长的焦虑不安的氛围中,这主要不是在经济与生活方面,而是在精神与情感方面。影片以青春期的女性角色为主,表现其与父母、与家庭、与学校、与社会,包括两位女性主人公之间的种种冲突,摄影上很精致很讲究,体现了女性导演作品既有的细腻风格。应该说,本片是一部典型的青春电影、成长电影,也无疑是富于女性意识的影片。金吉尔的扮演者艾丽•范宁来自美国,曾是好莱坞有名的童星,为影片增加了看点。
何吉:看了影片,让我联想到上海复旦大学最近发生的研究生杀人事件。两个研究生以前都是农村的,素质比较差。其中一个因为妒忌,就在饮水机里投毒杀人……
范达明:哎,你说的这个事与这部影片的情况,好像没有什么关系;你说说,这怎么来与影片的故事与主题联系起来。

影片总体构筑的剧情发展与人物关系变化有其合理性
范达明:从具体剧情与人物关系上说,金吉尔与罗莎两人的友谊,除了同龄,也与她们是邻居与同学有关,但在性格上,罗莎比金吉尔更早熟些,金吉尔则更天真,又富于诗情与幻想(这点上与她喜欢著述写文章的父亲罗兰接近)。如果按照弗洛伊德的学说来看,罗莎的父亲早就抛弃了自己的妻子与女儿,罗莎的缺失父亲,导致其恋父情结最终转移到了金吉尔的父亲身上,并有真正的性的结合(罗莎怀孕了)。而得悉这一情况,对于同样深爱父亲(也有恋父情结)的女儿金吉尔来说,是绝对超越了自己的人生底线的,是无法容忍的(影片在此有一段音乐骤起与她狂奔街头的镜头,很好地烘托了她极大波动的情绪),她最终也就向家人坦承了罗莎“有了”的隐情。为了导致这个情节高潮点(此时影片几乎所有的主要角色都先后出场)形成的可能性,影片让金吉尔与自己母亲、父亲罗兰与自己妻子均有不和,后者私下在外还常交识有年轻女友,并购置了出海的游船,他最终与其妻子是分居了;而金吉尔带上自己的同学罗莎也离开家庭住到自己父亲那里,包括三人一起出海游玩等,就为后面情节的发生做了铺垫。从罗莎的角度来说,她与父辈的罗兰走到一起的内在思想原由,在于她不愿意像金吉尔那样空洞地谈论拯救受核威胁的世界,而愿意实际地去拯救具体的人,而这个具体的人,就是她好友的父亲罗兰,这是她可能具体地、直接接触到的,并正在经受原先家庭带给他很大精神伤害的一个人。影片中金吉尔在苦闷时会去她两个干爸处倾诉,其中一个有可能是金吉尔母亲的前夫,而据电影资料说,这两个干爸还是一对基佬。影片中这种种的家庭关系,也反映了60年代初西方世界掀起的性革命、性解放浪潮对传统家庭生活的影响。而金吉尔父亲罗兰在家庭与性问题上的自由主义,还可以追溯到他的生平史:在“二战”中,他就因其自由主义及和平主义思想,反对应征入伍去杀人、去打希特勒而坐过牢房。就此来说,影片总体构筑的剧情发展与人物关系变化还是有其合理性的。

金吉尔最后的成熟、理性,对于对方的理解与原谅,都让人感动
金爱武:金吉尔对于家庭、对于女友罗莎,矛盾那么深,最后她写诗,用了一句话,就原谅了,影片也在此结束,这是带给大家的一种信息,说明了金吉尔此时的成熟,她的理性、她的对于对方的理解与原谅,这些都让人感动。

有爱,世界就会美;有这样的经历,才能长大成人
高月建:金吉尔不论是经历反核运动,还是面对家庭,她最后只在诗中说:只要母亲能在今晚熬过去……这表现了她对母亲的爱。有爱,世界就会美,生活,就该这样。
丁云珍:金吉尔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这么小,还能承受下来,很不容易;她还有社会责任;连想到现在我们的一些人,他们何来什么社会责任与良心?
黄洁慧:看完后我有两点感受:第一,觉得这个片子不太看得出那种英国的味道。其次,导演自己既是导演又是编剧,可能是自身的亲身经历。她是40年代生人,也经历了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生活。而这个女孩的经历很不一样,只有有了这样的经历之后,才可能长大成人。

人一定是要有追求的才行;不能麻木不仁
钱家舵:中国的思维,与外国的独立思想,就不太一样。回想原先年代的学生,一直是处在时代的前列;而现在的学生,包括他们受到的教育,已很不一样,这直接导致现在的学生不关注社会,不关注国家与世界的事情了。
金爱武:人,一定是要有追求的才行;不能麻木不仁。
池云飞:金吉尔的父亲是个喜欢写作的文艺作者,以前还坐过牢;母亲曾经是个画家;金吉尔自己也喜欢写诗。应该说,金吉尔实际上还是崇拜自己的父母亲的。

影片背景的美苏核导弹危机,与今日朝鲜半岛的核危机有非常相似的地方
范达明:金吉尔的母亲知道了自己的丈夫出轨的事而服药自杀,说明她实际上还是爱着自己的丈夫的。金吉尔与其父亲守在医院,等待母亲抢救的结果,也暗示了这个濒临破裂的家庭有最终和解的可能性。就像金吉尔父亲跟女儿解释的,这个世界面临被核毁灭的可能性是极小的。这或许不是一句单纯宽慰的话。这部影片在2012年拍摄,故事中主人公等一些人们在担心世界末日的来临,与传说2012年就是“世界末日”来临非常合拍,而这离故事中的1962年刚好是50年。影片背景里讲的那个发生在1962年的美苏核导弹危机,与今日朝鲜半岛发生的主要由朝鲜引发的核危机,也有非常相似的地方——这或许也是历史的巧合吧。

对于父亲罗兰所作所为的对错的评判
彭婉寅:我自己的感觉也是处在矛盾中。每个人都是独立的,所以每个人对于他人也应该是包容的。对于父亲罗兰所作所为的对错的评判,我觉得自己也是矛盾的。另外,对罗莎的行为的评判,刚才说的不多,应该是怎么样的?但是应该承认,金吉尔的母亲在家庭关系的处理上,还是有一定的责任的。

影片提出的家庭精神暴力问题,出自一位女导演作品非常难能可贵
范达明:父亲罗兰受不了自己妻子的那种东西,当然不是通常所谓的“家庭暴力”;罗兰提出了(或通过罗莎转述)的实际上是来自妻方造成自己的“感情上和灵魂上的受伤”,这应该是属于某种家庭专制的东西,是家庭的语言暴力或精神暴力问题,它们特别是存在于某些知识家庭,尤其是女方有较高文化的家庭里;而女方对于男方了解的片面性,或者自以为是、自以为处处比丈夫强的那种盲目的自傲与自强感,是女方可能对男方构成精神暴力的主要心理原因。罗兰的出走,应该说主要不是对妻子的喜新厌旧,而正是对于这种东西的抵制,更何况他原本就是个自由主义者。这一点应该是影片思想中的闪光之点,尤其是出自一位女导演的作品,非常难能可贵。


2013年4月29日整理

 6 ) 贪心的导演

今年的上海电影节从这部电影开始。

这部电影嘛,本身也不是太期待,完全冲着艾丽范宁而去——她和她姐是我认为欧美最完美的少女,且用陈顾问的话说,“趁着还没变成Bitch赶紧去看”。

结果本片唯一没让我失望的也就是两位女主的美貌。事实上另一女主爱丽丝长得更细致一些,新西兰山水的那种秀美宁静的感觉仿佛都在眉眼之间。范宁跟她相比还是粗糙了些,不过一头红发倒是很英伦。

情节嘛,我只能说,呵呵呵。

一开始我以为故事是“我和我最好的朋友积极参与反导弹组织活动”,本来么,十几岁的少女一腔热血精力多得没处使也是很正常的事,Clubbing境界略低,搞游行,参加抗议才算高追求。最后发现“不是我玩政治,是政治玩了我”,美好的少女和肮脏的政治,多好的戏剧冲突啊!

后来呢,故事演变成了“我最好的朋友睡了我爸”。于是乎就发生了Ginger怒斥Rosa“你难道就一点也不关心这个世界的未来吗”这种囧场景。

好嘛,其实也够冲突,一开始是Rosa比较热心参加政治活动,搞上了Ginger的渣男老爸居然就要收手,其心可昭啊——话说回来这老爸也完全是用政治幌子泡妞的——看吧,这世界就是那么乱。

其实到这里还是有精彩的可能的,可惜硬是拍成了一场闹剧。Ginger稀里糊涂被捕稀里糊涂情绪崩溃,把老爸出轨的事告诉了老妈,老妈闹自杀,一直口口声声“我才最懂你爸”的Rosa慌了神要求好友原谅。Ginger看了她一眼甩开了她的手。——这种上蹿下跳的场景让我恍然以为穿越到了囧瑶阿姨的剧里。

再次切换镜头的时候,Ginger坐在医院里,背对着老爸为这场闹剧写结尾,“Rosa,我爱过你的。我想我最后还是会原谅你,等我老妈挺过了这一阵”,渣男老爸问,“你在写啥”,女儿头也不回地回答“未来”。

剧终,上字幕。

旁边的文艺Couple低语道“好扭曲哦”,前排的神中年观众上海话评论“乱七八糟”。

我只剩嘴角抽动和一排黑线,怎么能拍成这样,什么都想讲,又什么都没有好好展开,以为靠一腔空洞的文艺感就能升华了嘛?

这导演就是太贪心,六十年代伦敦这么辉煌的大背景,两个这么美貌的少女,可以讲的话题一把一把,非要乱炖,还拿古巴导弹危机做辅料,实在是太牵强。

又话说是不是做导演的都想玩玩政治话题?

拜托政界一团混乱,有多少搞文艺的头脑能真正玩得转传得了神?

 短评

我覺得我的道德觀有點過不去這種劇情。。不過ginger真心好美~

9分钟前
  • Coo
  • 还行

这个故事本应该很heart hitting的 两个小姑娘关系挖得不够深 有点on the nose 这片也是A24发行的

12分钟前
  • mideastsptfire
  • 较差

Autonomous thought, personal truth, freedom of action, these have been my guiding principles. 独立思想,个人真理,行动自由是我的原则。

13分钟前
  • 斜影墨伤
  • 力荐

范宁妹妹确实漂亮,电影里也全是给她的各种角度巨大特写(另一角度来说这也是单一了),蓝色的眼睛泪珠滚滚让人很怜惜啊。敏感系青春,也是萨莉波特的自传性质的电影,没有很特别之处但也看得出用心,一堆配角挺搞笑

1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又是女性導演啊,拍得挺好看的,但就是柔軟了點。

15分钟前
  • l.m.
  • 还行

人物都很丰满,剧情略狗血,台词也被拖累了。

17分钟前
  • sabretooth
  • 还行

前面76分钟范宁写真视频看预告片就可以了,最后十分钟真是一场好戏啊..

19分钟前
  • pinna
  • 较差

love the tone and all that sentiments: now it seems that may not be tomorrow, but spite the horror and the sorrow, I love our world, i want us all to live.

23分钟前
  • Emanuelle
  • 推荐

早就知道他俩得睡。。

24分钟前
  • Diva Tequila
  • 较差

通篇死气沉沉,故事越看越迷糊。

27分钟前
  • JoeyLu陆柏宇
  • 较差

要不是女主的红发好看和打赌rosa会和roland搞一起赢了一顿晚饭,只会给一颗星的。

30分钟前
  • 太白兔
  • 较差

人物刻画丰满,但主角的心理矛盾太弱,政治观点幼稚,且细节部分稍显稚嫩

33分钟前
  • 独家情话
  • 还行

影片情绪饱满刻画流畅,演绎诠释的不错。"当爱的电流袭来,只有接受领略!" 现在记忆深刻...还有我与导演的对话。Sally Potter (和JD合作过), 交流时 我们说了些[爱情&婚姻;人性的一些哲思],欣赏她。故事内容并不新鲜,结合时代背景,拍摄手法充实了些

35分钟前
  • Evangeline8
  • 还行

两个小姑娘确实漂亮。

36分钟前
  • 春光灿烂
  • 较差

流水账般无趣,本以为fanning可以为本片添彩,可谁知。。。话说sally以前拍美丽佳人奥兰多的那份细腻跑哪儿去了啊

37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妹子你还是好好演戏别发展时尚圈了。你动态比你平面美多了= =

38分钟前
  • Dita
  • 还行

不错!

40分钟前
  • 空语因明
  • 推荐

想用一个家庭的毁灭来映射六十年代的社会动荡。但是只有困惑,不仅主角困惑,也让观众困惑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一群自誉为精英的革命派,打着反抗的旗号摧毁家庭,仿佛他们曾经珍视的东西现在一文不值。剧本也写得似是而非,那些所谓的诗很难表达什么,根本就是在玩小清新。

45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很差

欠火候/太喜欢这种生活化的电影了

46分钟前
  • 行走的雕像
  • 推荐

开始的时候节奏是曼妙而神秘的,我享受着享受着就发现:这部电影超越了我的心里状态的承受能力嗯...我不应该在深夜看这样一部描述The End of the World的电影的...而且还是Sally Potter的...

49分钟前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