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纱

剧情片美国2006

主演:爱德华·诺顿,娜奥米·沃茨,托比·琼斯,黛安娜·里格,黄秋生

导演:约翰·卡兰

 剧照

面纱 剧照 NO.1面纱 剧照 NO.2面纱 剧照 NO.3面纱 剧照 NO.4面纱 剧照 NO.5面纱 剧照 NO.6面纱 剧照 NO.13面纱 剧照 NO.14面纱 剧照 NO.15面纱 剧照 NO.16面纱 剧照 NO.17面纱 剧照 NO.18面纱 剧照 NO.19面纱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7:07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发现爱时已晚?

结婚时没有爱情,就意味着以后也不会产生感情吗?当发现爱的时候对方已经离去,享受爱的时间竟然那样短。失去了才想要珍惜。为时已晚……

 2 ) 毛姆小说《面纱》书里书外的故事

日期:2007-01-27 作者:安迪 来源:文汇报
 
 
 
 
    一
    
    一九一九年秋天,毛姆带着他的同性密友哈克斯顿,途经美国,在纽约和芝加哥稍事停留后,来到亚洲。他们从西贡经香港到上海,然后北上天津、北京,再转回上海,坐船溯扬子江而上,一直到山城重庆。第二年元月初返回上海,又去香港住了几天,最后取道苏伊士回英伦。
    
    根据在中国历游四个月的见闻经历,毛姆写出了三部作品:随笔集《在中国的屏风上》(1922)、以北京为背景的剧作《苏伊士之东》(1922)和以香港及中国内地为背景的长篇小说《面纱》(The Painted Veil,直译为《彩色的面纱》,1925)。
    
    毛姆在《面纱》的序言中说,这部小说的灵感得自于但丁《神曲·炼狱篇》中的诗句。一八九四年,毛姆还是医学院的学生时,去佛罗伦萨度假,房东的女儿教他读《神曲·炼狱篇》。其中有这样几句:“请记住我,我就是那个皮娅,/锡耶纳养育了我,而马雷马却把我毁掉,/那个以前曾取出他的宝石戒指并给我带上的人,/对此应当知晓。”(黄文捷译文)房东的女儿向他解释说,皮娅(Pia,董桥译作“碧娅”,显然更传神)是锡耶纳的贵妇,她丈夫怀疑她红杏出墙,把她关进马雷马的一处有毒瘴的废宅中。她居然没有死,她丈夫就把她从窗口扔下去。拉斐尔前派画家罗塞蒂的名作《碧娅》画的就是这段哀艳的故事。
    
    这段故事激发了毛姆的创作想像力,持续了好多年,一直到他去香港,听到一个类似的故事,寻找到合适的角色,才写出了《面纱》。
    
    二
    
    《面纱》的书名出自雪莱的十四行诗:“别揭开这幅彩幕(就是‘彩色的面纱’),它被活人称为生活;/虽然上面所绘的图景显得很不真实。/只不过是以随随便便涂刷的彩色/来摹拟我们愿信以为真的一切东西;”(吴笛译文)
    
    凯蒂是个漂亮而虚荣的女孩,择婿多年,但到了二十五岁还没嫁出去,眼看就要变成老处女了。这时,一位在香港工作的细菌学家瓦尔特·费恩向她表达了爱慕之情,凯蒂慌不择路地嫁给了他,并随他一起远赴香港。婚前没有多少了解,婚后凯蒂更是发现他毫无魅力可言,是一个“矜持、保守、冷漠、自制”的男人。就在她对瓦尔特越来越厌倦的时候,英俊潇洒的助理布政司查尔斯·唐出现在她面前,两人很快坠入爱河,频频幽会。某次,他们在凯蒂家中午幽会时,被瓦尔特发现了。但瓦尔特不揭穿也不声张,而是申请去内地瘟疫流行的“湄潭府”,要凯蒂随他同往。事到如今,凯蒂只好向丈夫摊牌,她嫁给他是个错误,而此时她全心全意爱的是查尔斯,她要和瓦尔特离婚然后嫁给查尔斯。凯蒂原以为查尔斯也会像她那样,抛弃自己的妻子和她结婚。但查尔斯一心只想到自己的前途,不愿与妻子离婚,并明确对凯蒂说:“一个男人深深爱一个女人,并非意味着他就希望下半辈子和她共同度过。”
    
    凯蒂绝望之余,只能和瓦尔特一同去霍乱疫区。在湄潭府,瓦尔特拼命工作,得到了当地军民的爱戴,也得到了在那里救援的法国修女的尊敬。凯蒂认识了那里的海关助理专员韦丁顿,又在韦的引导下去了修道院帮助那里的修女照顾病人孩子。在工作中,她逐渐忘了查尔斯,对瓦尔特也慢慢产生了好感。然而,就在得知凯蒂已怀孕后,瓦尔特却不幸染上霍乱去世。临终对凯蒂说的一句话是:“死的却是那狗。”
    
    凯蒂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韦丁顿解释说,那是高尔德史密斯《挽歌》中的最后一句,大意是:一个好心人把狗领回来,起先相处融洽,后来狗却发疯了,将人咬伤。但人活过来了,死的却是那狗。
    
    凯蒂回到香港,查尔斯却让太太把她接到自己家里住。又和查尔斯重新上了一次床,凯蒂为此极端嫌弃自己,匆匆料理一切后,她回到伦敦,此时她母亲已去世,她就随着父亲一起去了巴哈马群岛。
    
    三
    
    这部小说毛姆写得很不顺利,是他第一部写了好几年的小说。其间他又出了几次远门,直到一九二四年九月才完成。小说从这年的十一月开始在纽约的一本杂志上连载,十二月起在伦敦的杂志上连载,次年四月在纽约和伦敦同时出版,首印八千册。
    
    小说在连载时,在香港有位和小说主人公同姓的莱恩,要告毛姆的状,毛姆花了两百五十英镑平息了这场官司,并在小说正式出版时把主人公的姓改成费恩。同时香港助理布政司也认为其名誉受到诽谤,毛姆只得将故事发生的那个殖民地香港改为虚构的“清源”,后来的版本又改回来了。
    
    由于书刊的介绍和这场“侵权”官司,《面纱》出版后几乎成了畅销书,短短几年在伦敦就重印五次,印数高达两万三千册。以后又改编成舞台剧在伦敦上演,一九三四年又改编成电影,由葛丽塔·嘉宝和赫伯特·马歇尔主演。最近再一次搬上银幕。
    
    评论界对《面纱》的褒贬很不一致,法国评论家许为经典小说,而英国的《旁观者》杂志却认为“落入俗套、做作、不可信”,英国的著名传记作家林顿·斯特拉奇卧病在床时读了小说,评定为“二等一级”。
    
    四
    
    如同毛姆的所有小说的主题,《面纱》所揭示的也是:爱情、婚姻都是不真实的彩色面纱,揭开这层面纱,“将是一条通往宁静的路”。
    
    小说出版后,有评论家认为小说中那位“矜持、保守、冷漠、自制”的瓦尔特就是毛姆本人的写照,但毛姆自己说那是以他哥哥弗里德里克为模特的。晚年毛姆还跟他侄子罗宾说:“我曾在我写的一本书里描绘了你父亲的肖像,我想就是《面纱》那本书。”毛姆一辈子和他的这位兄长不和,据罗宾说:“他有许多理由厌恶我父亲——而理由之一是妒嫉。”
    
    而小说中借瓦尔特的口对凯蒂说的话:“我对你根本没抱幻想。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势利、庸俗,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有论者认为这其实说的是毛姆的太太西莉尔。毛姆和他太太结婚后就后悔,他总觉得是西莉尔设下陷阱害得他娶她的。他们结婚后共同生活了十年(其间毛姆还不断带着同性密友出游),双方都感到这是不幸的十年。毛姆对西莉尔的恨伴随了他的一生,因此,在他笔下,是不可能找到感人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
    
    五
    
    《面纱》出版后两个月,正在热恋中的陆小曼就读了这部小说,在一九二五年六月二十八日的日记中,陆小曼写道:“因为没有气力所以耽在床上看完一本《The Painted Veil》,看得我心酸万分;虽然我知道我也许不会像书里的女人那样惨的。书中的主角为了爱,从千辛万苦中奋斗,才达到目的;可是欢聚了没有多少日子男的就死了,留下她孤零零的跟着老父苦度残年。摩!你想人间真有那么残忍的事么?我不知道为什么要为故人担忧,平空哭了半天,哭得我至今心里还是一阵阵的隐隐作痛呢!想起你更叫我发抖,但愿不幸的事不要寻到我们头上来……”
    
    显然,陆小曼误读了《面纱》,却不幸而预示了她自己后来的命运。
    
    (《面纱》[英]W.S.毛姆著阮景林译重庆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3 ) 《面纱》背后粉饰的脸

片尾曲几近终了,没动,“再坐会儿”。
走出大门,温热与寒凉遭遇,下意识地把挽起的手塞进他的口袋。
“回去再买张碟”。我总是这样表达我的喜爱。
“恩”。
“只是...不喜欢那个画面,凯蒂坐船离开湄潭府,船上升腾起的黑烟,弥漫开..是[黑]烟...我宁愿那是[白]烟...”。
“那种*船是烧*的,冒的就是黑烟...”。他总是那么理性,保持他的清醒和现实。

黑烟随着缓缓远去的船,在那么纯美的山水间升腾、沉降,污浊弥散,似一位蒙尘的清丽女子。已看不见船,那烟,依然浓郁,仍未消散...
或许这正是某种隐语。
?的面纱。

这是近期看过的最好的一部电影。
永世经典的主题,关于爱。承诺与背叛,惩戒与救赎。情节、结构、画面、音乐都可以高分值。
票房向来是电影观众择片的主要参数。然而对票房而言,无所谓大众小众,只要坐到影院,不管是自己想来的还是口碑相传来的还是骗来的还是忽悠来的,都是“观众”,是一个被物化了的定义和数字。《面纱》国内受众面不宽,并不属于大众电影,尤其是不属于那类只用眼睛瞪着、屁屁撑着、不用智商就可以看得心满意足的路人皆知的大众普及型庸俗美育教育“产”品,并受到营销策略严重失误影响:孰不知现实直接赤裸当道,妆不浓人不艳还豁不出去,在那儿“犹抱琵琶半遮面”玩含蓄,人家都懒得费心琢磨,还非要这时候凑上来和铆足了劲儿的熟女同台死磕。遇冷在所难免。
票房的分值简单归结为两方面:好影片和好营销。对于观众而言,真正意义在于前者。《面纱》应该属于前者,但愿真正的受众不要因后者与他失之交臂。

碟没买,倒是看了毛姆的原著。
看过之后,才发现,电影《面纱》背后,是一张被重新粉饰过的脸。

A:地点

故事的发生地从毛姆的作品中的香港改为上海。上海在国际社会中,尤其是其作为中国商业中心城市的特殊地位日益突出,成为比香港乃至北京更能代表中国的一个元素。剧情中凭添的看京戏亦有意玩味中国元素。

B:相关人物

韦丁顿:
原著中对韦丁顿勾勒很细致丰满,镜头中的人物鲜活起来,令人印象深刻。电影中把他留在湄潭府的原因归于官命难违,原著中却是“总得有人留下收拾后事吧?”。一个乐善好施的“好人([吕燕]语)”。

“他有着高高圆圆的额头,额头以下的脸很小,但是圆圆胖胖的,毫无棱角,脸色也十分红润。这张脸很像猴子的脸,虽然难看,但是不乏魅力,因为它十分逗趣。他的五官里面,鼻子和嘴大小跟小孩的差不多;眼睛不算大,但是又亮又蓝;他的眉毛是浅色的,十分稀疏。远远看去,他活像是一个老男孩儿。他不停地给自己倒酒,随着晚餐的进行,凯蒂越加觉得他这个人一点也不郑重内敛。不过,就算是他喝醉了酒,也没有说出什么酒过伤人的话,反而是兴高采烈,样子颇像一个酒过三巡的好色之徒。”

韦丁顿的女人:
原著中为爱韦丁顿的“满洲女人”,仅是一个没有任何延展描写的词汇。电影中称被救的汉口姑娘。饰演者吕燕戏份不多,但一颦一笑,只言片语间把诡异神秘、慵懒迷离的感觉附身人物,和那个精明滑稽的酒鬼韦丁顿简直是绝配。搞不懂改成汉口女人的用意,但觉得“满洲女人”与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及氛围更贴近,一眼看上去就让我想起十多年前看的那本溥仪的《我的后半生》,里面有张慈禧太后的照片,伺前两个宫女饱满的脸、平静中带着几分困倦的五官和吕燕的角色造型神似。

于团长:
原著只在沃特临终之时以很少的笔墨提到他,“他身材高大,虎背熊腰,穿的卡其布军装显得极不合身,他的眼睛正看着瓦尔特。她发现他的眼里含着泪水,不禁心里一惊。这个黄脸平额的男人凭什么流泪!”电影中增加了许多情节。包括封闭水源,反侵略等。

勇敢的卫兵宋青、医生(夏雨饰演):
原著无。

C:主要人物/情节

原著采用倒叙手法,开篇便是凯蒂和查理偷情被沃特发现的情节,因此整片失去了悬念。电影中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使悬念和冲突凸出,更富有表现力。

原著是以一种客观理性的角度来进行描写和叙述,以真实的笔触勾勒其中的主要人物凯蒂、沃特、查理,不夹杂褒贬及道德层面的暗示。电影的改编遵循了传统道德和真善美原则,让人物更趋于理想化、完美化,一定意义上迎合了大众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失却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意义。

凯蒂VS沃特

原著中的凯蒂始终没有得到沃特的宽恕和谅解,即使到沃特最后一刻,凯蒂真心地向他忏悔,企求他的原谅。

“他当初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把她当成无价之宝供奉起来,后来发现她其实是金玉其外,就再也不肯原谅自己,也不原谅她。他的灵魂已经裂成两半儿了,他苟活到现在纯粹是一派假相。当真相豁然摆在眼前的时候,他的生活其实就已经完了。明摆着的事,他不会原谅她,因为他根本不能原谅他自己。”
“她意识到瓦尔特就要死了,她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消除他心里郁积的怨恨,让他安安静静地死去。如果他原谅了她,那么就是原谅了他自己,也就可以心平气和地瞑目了。她全然没有为她自己考虑。”

沃特临终时只说了一句话“死的却是狗”,一句令人费解的话,原著并没有给出解释,只是后来提到是戈德·史密斯的诗——《挽歌》的最后一句。这首诗我无从找到,沃特的遗言的含义也姑且只能是个迷了。(谁知道请跟贴哦)
沃特没有瞑目,余团长为他合上了双眼。

凯蒂直到沃特死乃至他死后始终没有爱上他,虽然“不希望他死去”,但也并不为他的死而哀伤,并因为沃特的死感到了身心的“解脱”。

影片中的凯蒂不但得到沃特的原谅还在他身上找到了爱的感觉,沃特的离去更让她懂得珍视珍爱。
其中的一些增添的小小的片段颇有意味。同吃蔬菜色拉——同归余尽;寻求沟通和解的晚餐;特制的马爹尼;与韦丁顿和他的女人同饮让爱回归的酒。

凯蒂VS查理

情人查理由原著中的香港助理布政司改为英国政府驻上海副领事,升官了,自然场面更有观感(原著中有对查理小而简单的办公室的描写,显然这不合导演的胃口)。
凯蒂与查理办公室找他的那场戏,润色添彩。心虚的查理带着凯蒂一心想找个避人之处谈话,一次次推开门、拉开门,都是众目睽睽的场景!查理惟恐奸清败露的惶恐焦虑和无法掩饰的尴尬引人失笑。原著中有一个小细节,凯蒂到了查理的办公室,看见查理戴了一副眼镜。这还是凯蒂第一次见到他戴眼镜,以前她不知道他还用这东西。他注意到她在盯着自己的眼镜看,就把它摘了下来。这个细节似乎也有些隐喻,这个她爱的男人,其实可能有更多她不知道或想不到的东西。

原著中凯蒂也最终看清了查理。从湄潭府返回香港的凯蒂,领受了因亡夫带来不曾有过的礼遇,自己也被赋予上忠贞勇敢的光环(攻于心计的韦丁顿为她写了“表扬信”),并在多箩西·唐生的盛情邀请下住进查理家,然而凯蒂却禁不住查理的诱惑和他再度亲密,事后凯蒂羞耻懊悔不已,决然返回英国。临行前向查理表达了她对他的极度鄙视和厌恶,并极力否认(她自己也觉得是欲盖弥彰)腹中是查理的女儿(查理欣喜地直言希望是女孩,并暗示孩子会非常象他)。
有趣的是电影中添加凯蒂和查理多年后邂逅街头的情节,她领的那个孩子确实象查理,但是男孩。

凯蒂和她的父母

影片中除了开头略表,对此几乎全部略过。

毛姆对凯蒂家庭的描写分明地揭示凯蒂不幸的根源。
一个尖酸刻薄、野心勃勃的母亲造就的一个没有温暖的家庭和家庭悲剧。

贾斯汀夫人一心将漂亮的女儿嫁入豪门而费尽心机,为了给她撑排场,多年一再举办家庭宴会,几乎倾家荡产,然而凯蒂一再浪费机会,已经到了二十五岁,还是单身未嫁。贾斯汀夫人怒不可遏,经常毫不留情地给凯蒂脸色看。她问凯蒂还要她的爸爸养她多久。不想落在即将嫁给准男爵儿子妹妹多丽丝的后面,凯蒂一气之下迅速嫁给了沃特。

“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她明白自己的一切都是她的母亲一手造成的。然而一个曾经叱咤风云、野心勃勃的女人,如今未竟夙愿却一声不吭地躺了下来,多少也让人感慨几分。一辈子工于算计、勾心斗角,而追求的却是那些低级、无聊的东西。凯蒂觉得她妈妈世俗的一生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使她感到惊讶。”

凯蒂的父亲——一个生活在妻子阴影下,负担着全家的衣食来源,却因为薪俸寒酸无法提供更为奢华的生活而受到家人的蔑视,而依旧和蔼、谦恭的可怜的男人。他知道家人都对他厌烦,反过来他对她们的感觉也是一样。妻子去世没有让他悲哀,他感到解脱,如释重负,并意外地获得了妻子在世时渴望看到的事业的成功和过去彻底决裂,新的自由的机会。

历经磨难的凯蒂重新回到家,见到去世的母亲和将要离开英国赴任巴哈马首席法官的父亲。她幡然醒悟,请求和父亲在一起,弥补对他的亏欠,获得他的爱。父亲最终接纳了凯蒂,他们一起憧憬并开始新的生活。

“呃,父亲,我经过了太多的事,太多的不幸。我已经不是离开这儿之前的凯蒂了。我依然非常脆弱,但是我绝不是曾经的那个卑劣无情的人。您能给我一个机会吗?现在在这个世界上我谁也没有,只有您了。让我试着使您爱我吧。呃,父亲,我是如此地孤独,如此地悲惨,我渴求您的爱。”
“当我想到我们一辈子都在靠您养活,可是却没有回报您一点东西,我感到非常愧疚。我们甚至对您一点情意都没有。您的一生是不幸福的,您能让我对过去做出一些弥补吗?”

D:音乐
音乐是无法用文字和画面具像表达的。然而它赋予人心灵的抚摩却是那么真切细腻。
这部《面纱》里的钢琴和歌声也是如此。
无以言表,那就去用心听吧。
那里也有一块纱,希望可以拂去爱在心头的尘埃。


--------------------------------------------------------------------------------


   修道院长打开了会客室的门,正要出去,忽又迟疑了一会儿。她再次意味深长地看向了凯蒂,一只手轻轻地搭在凯蒂的胳膊上。
    “你知道,我亲爱的孩子,安宁,在工作中是找不到的,它也不在欢乐中,也不在这个世界上或者这所修道院中,它仅仅存在于人的灵魂里。”

   过去结束了。让死去的人死去吧。这样的想法无情吗?她希望她已经学会了怜悯和慈悲。她不清楚未来有什么在等待着她,但是她在心里准备好了,无论发生什么,她都会以轻松乐观的态度去接受。这时,她突然想起了什么,好像是从她的意识深处无端地冒出来的。那是在他们——她和可怜的瓦尔特去往那座叫他送了命的瘟疫之城的路上,一个早晨,天还黑着他们就坐上轿子出发了。天色渐亮后,她看到了——亦或是在幻觉中出现了一幅令人屏息的美丽景象,它瞬时抚慰了她饱受磨难的心,她似乎觉得人世间的一切苦难都不算什么了。太阳升起了,驱散了雾气,一条崎岖的小路出现在眼前。它穿过稻田,越过小河,在广阔的土地上起起伏伏,一直延伸到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如今她明白了,假如她沿着眼前这条越来越清晰的小路前行——不是诙谐的老韦丁顿说的那条没有归宿的路,而是修道院里的嬷嬷们无怨无悔地行于其上的路——或许所有她做过的错事蠢事,所有她经受的磨难,并不全是毫无意义的——那将是一条通往安宁的路。”

——毛姆《面纱》

http://blog.sina.com.cn/u/4923a0f5010007ro

 4 ) ■■■ Edward Norton10部电影中的AB角

按个人喜好程度,把爱德华•诺顿的作品中有AB双重性格的角色做个盘点。算作给Edward Norton2009年8月18日40岁的生日礼吧。
 
另一份生日大礼链接地址:http://www.mtime.com/my/zhouliu/blog/2306912/
 
 
 
■■■ No.1 《一级恐惧》Primal Fear (1996)

角色A:一名残忍杀害大主教的教堂少年Aaron
角色B:一名声称患有“精神分裂症”的被告Aaron

“人不轻狂枉少年”,电影中的角色是足够狂了,爱德华因为这部处女作,也有了少年狂的资本。


■■■ No.2 《魔术师》The Illusionist (2006)

角色A:从小便爱着Sophie的木匠之子Eduard
角色B:到大依然爱着Sophie的魔术师身份Eisenheim

魔术与爱情有太多相似之处:过程很复杂,结局很圆满;秘密再多,也都会水落石出;明明知道是虚假的,也愿意信以为真……诺顿表情的凝重与神秘,像极了一个真实的魔术师。


■■■ No.3 《美国X档案》American History X (1998)

角色A:对有色人种极端仇恨的Derek
角色B:浪子回头,反思过去,并避免弟弟重蹈覆辙

这样的人生一定荡气回肠,这样的角色也绝对是个挑战。一个人的改变,在外人看来就是一段时间的问题,对自己而言,却是一部罪与罚、得与失的档案。诺顿用电影书写一段历史。


■■■ No.4 《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1999)

角色A:患有严重失眠症的Jack
角色B:做事极端,几近疯狂的Tyler

这是典型的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其实就是一种极端的人格分裂。Jack生活的空虚和无聊几乎吞噬了他,令他窒息。直到遇见另一个自己……可以想像到生活中的诺顿也许就是这样。


■■■ No.5 《大买卖》The Score (2001)

角色A:海关门卫智障人布莱恩
角色B:野心勃勃而且很有天赋的盗贼新手泰勒

不到最后不知道谁是赢家,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种好莱坞的偷盗大片历来都是一道上好的美味佳肴,明星扎堆、悬念迭出。


■■■ No.6 《面纱》The Painted Veil(2006)

角色A:用沉默寡言来报复妻子出轨的医生Walter
角色B:一直深爱妻子的Walter
 
从浮华却又空虚的伦敦社交圈,到跨越到霍乱横行但风光旖旎的中国南方小镇。烟花散尽,在寂寞中看清爱的真谛,爱情是在各种“经历”中才变得越来越醇香。诺顿的儒雅完全和中国南方的景色融为一体。
 
 
■■■ No.7 《第25小时》25th Hour(2002)
 
角色A:曼哈顿叱咤风云的毒品贩子Monty
角色B:入狱前的最后24小时里试图回归家庭、朋友、爱情的Monty
 
电影刻画了这样一个有血有肉、有棱有角的男人形象,同时还有纽约这个城市里肮脏的空气、人们的悲伤愤怒。但绝对不是在讲一个“失去后才懂得珍惜”这种老掉牙的剧情。
 
 
■■■ No.8 《自豪与荣耀》Pride and Glory(2008)
 
角色A:引以自豪与荣耀的纽约警察世家中杰出的一员Ray
角色B:在荣誉与正义间、家族与真相间做取舍抉择的Ray
 
“荣耀”向来就是一个潘多拉魔盒,一旦被打开,贪婪、杀戮、恐惧、痛苦、疾病、欲望都飞了出来。
 
 
■■■ No.9 《爱在山谷下》Down in the Valley(2005)
 
角色A:活在自己编织的理想的牛仔梦中的Harlan
角色B:现实生活中是个杀人犯、绑架犯得Harlan
 
当一个人分不清理想与现实的时候,他就会有无数的不合时宜的言语、行动。我身边也不乏这种人,我对他投去不可理喻的眼光,他抛回来的依然是他活在理想世界中的孤芳自赏。
 

■■■ No.10 《无敌浩克》The Incredible Hulk (2008)
 
角色A:神奇绿巨人Hulk
角色B:科学家Bruce
 
不是每个人都想变成一个强大的人,至少,有人愿意做个普通的一员,可以爱,可以恨。没有绝对的脆弱,也没有彻底的勇敢。
 

■■■ 其他电影暂未归入上类:红龙、赌王之王、人人都说我爱你、性书大亨、男人爱美神、天国王朝;以及我还没看过的:偷天换日 、日落之后 、弗里达 、美国炸炮。

 

Happy 40 birthday, Edward Norton!
From SATurday!

 5 ) “我爱你已久,永不能忘”

面 纱

这是去年的电影了吧,下了一直没看。比起好莱坞的商业大片,更喜欢欧洲电影。
《面纱》来自好莱坞,但却有着欧洲电影的气质,毕竟这是改编自英国小说家毛姆的同名原著。
时常会为唱片的封面所吸引而喜欢上这盘唱片,在真正听她之前。也时常会为一部电影的音乐所触动,在看过她之前就把握和感受到她的气质。被《面纱》吸引也开始于她的主题曲。
我的朋友让我听,然后问我是什么感觉?我说像流水,简单清澈,轻快灵动。也像泪水,晶莹童话般地清醇和真挚,给人温暖的滋润,坚强和勇气。
在清澈的泉水边我漫步,
泉水如此美丽,我依水而浴,
我爱你已久,永不能忘。
躺在橡树叶下晾干身体,
高高的树枝上黄莺在歌唱,
我爱你已久,永不能忘。
唱吧,黄莺,唱吧,你心情欢畅,
你满心欢喜,而我的心却在哭泣,
我爱你已久,永不能忘。
我失去了我的朋友,不知为何,
为了一束玫瑰花而拒绝他,
我爱你已久,永不能忘。
我希望那枝玫瑰仍在绽放,
而我的朋友依然爱我,
我爱你已久,永不能忘。

电影叙述的故事如同那旋律和歌词一样简洁,但却醇美。
故事中,那个美丽的、风华正茂的女子,怀着对新生活、对爱情的憧憬。但她没有意识到,美丽的面纱下,生活并非是她所想象的那个样子。
原来美丽的只是面纱,揭开美丽的面纱,迎面的是巨大的空虚,她心中所幻想的爱情是多么虚无飘渺,是多么经不起现实和时间的考验,那爱情该是怎样?婚姻又该是怎样的?
如何才会有歌里唱的那种状态,“我爱你已久,永不能忘”。
故事的结尾,爱人永远地离开,但女人对生活不再困惑和迷茫,她知道了生活不是她原本幻想的那个样子,但并非就是悲哀的,没有希望的。
去了解一个人更多的不是用自己心中的尺子去量他,一个人是否值得爱,或是否会爱上他,也更多的不是他能带给你什么。
正如故事中修女所说:我十七岁就恋爱了,爱上了上帝,一个傻姑娘,对宗教生涯有着浪漫的幻想,但我的爱是那么的热烈,随着时间流逝,我的情感改变了,他让我失望,他忽视我,我们之间变得漠不关心,像老夫妇总并肩坐在沙发上,但很少跟对方说话,但他知道我永远不会离开他……………….
故事到这里哑然而止,恰倒好处,更多的话就不再往下说。爱人永远地离去,留下的是女主人公的泪水和和那份她自己从未想到会有的心情,而这些会让我们继续感受、体味这种过程和变化的美妙。那是爱吗?应该是吧。但却不是初恋时那样的爱。是责任吗?也应该是吧,但却也许有我们意想不到的美感。
伦敦花店的场景在故事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发生在故事开始阶段,像是埋下了一个疑问——“看起来有点傻,耗费精力去照顾那些终归要死去的东西”,那该不该去做那一件傻事?耗费精力去照顾那些终归要死去的东西,比如花,比如爱情,也比如生活中我们觉得重要觉得美好,但也许有一天世故人非,曾经的美好将如美丽的鲜花一样凋零、不复存在。
在这里出现两种选择,一种是对生活不再带有什么幻想,就像女主人公的父母那样,虽然知道花是美丽的,而且也不会在乎那点买花的钱,但他们觉得这事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不喜欢花,也不买鲜花。他们对生活不再带有什么美好的梦想,遵循世俗的生活方式是他们认为的正道,权利、金钱、能看得见、能抓得住的才是有意义的。
而女主人公毕竟年轻,漂浮在现实之上的那层面纱还未被揭开,在她眼中花就是美丽的,生活对于她是充满希望的。
生活中人总是会不知不觉地遭遇类似的两难,一条是现成的路,但就因为现成可预见,所以对人缺乏吸引力。另一条则是未知的路,也正是因为未知所以给人感觉总披着美丽迷人的面纱。
如何去做选择?
故事的结尾再次回到伦敦的这个布满鲜花的地方,同样的问题再次被提及:看来是有一点傻,她们不到一周就会枯萎,不值得?但这一次女主人公从儿子的那里得到了一个肯定的答案:我觉得他们很好看。
这句从儿子的口中说出的话,我想在走了那样一段心路历程的女主人公心里,该有不同的解释吧,面纱是迷人的,虽然真实的生活并非如此,但生活也可以是充满希望和美好的。

 6 ) 一层面纱难掩真情 ——《面纱》影评

电影《面纱》讲述20年代一对年轻的英国夫妇来到中国南方乡村生活的故事,在湄潭府这美丽却凶险的环境中,他们经历了在其英国家乡舒适生活中绝对无法想象和体验的情感波澜,并领悟到了爱的真谛,终于完成了因爱生恨到化干戈为玉帛的爱的升华。
    故事以女主角吉蒂开篇,为了逃离20年代伦敦浮华却又空虚的社交圈,也为了防止自己变成一位老姑娘,吉蒂接受了家人为她安排的沉默寡言的医生沃特•费恩的求婚。费恩在把吉蒂带到上海后,便迅速地投入到了他的细菌学研究中去。孤独的吉蒂和迷人的已婚男子查理•唐森发生了婚外情,被羞辱的费恩为了报复,也为了振作自己的生活,费恩决定孤注一掷,带着吉蒂远走霍乱肆虐的偏远城镇。沃特从一尘不染的研究室走向了瘟疫流行的最前线,他慢慢地协助控制了当地的疫情。费恩在爱恨交加里冷漠地对待吉蒂,吉蒂则以忏悔的心态为费恩默默承受和尝试新的生活,她开始在一家由法国修女主持的修道院兼医院中做义工,并逐渐找回了生活的勇气和意义。沃特和吉蒂终于可以互相敞开心扉,但就在他们解除冰冻日渐亲密的同时,沃特染上了霍乱。
一场霍乱成就了一段爱恨交加的生死恋。

云集好莱坞演技天才爱德华•诺顿,香港影帝黄秋生,威尼斯影帝夏雨,《金刚》女主角娜奥米•沃茨,国际名模吕燕等众多明星的影片《面纱》,看似平淡的故事却隐藏着爱情哲学,以经典文艺片的姿态诠释了一个缠绵悱恻、爱恨情仇的情爱故事。如同冷山一样带给我很大的触动,影片着眼于人物复杂的人性刻画,使得主人公的情爱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张力同时又恰到好处地表现出男主人公深沉、忍辱、为爱负责却又为爱生恨的矛盾心理,对于女主人公吉蒂的内心世界通过表现她对爱情的渴望追求、出轨并遭遇玩弄、不得已跟随丈夫去边陲小镇、忍受丈夫给予她的冷漠轻视等一系列事件,刻画出一个真实勇敢、活泼可爱、大胆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
经典影片离不开典型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影片开始,沃特和吉蒂在一个舞会上认识,沃特一见钟情地爱上了吉蒂,她爱这个娇生惯养的女子,他迷恋她的高雅与媚艳。沉闷的科学家和活泼少女走到一起,不是因为爱,是因为少女想要逃避早已厌倦的家庭和刻薄唠叨的母亲,她被神秘的东方上海所吸引,才草草决定嫁给沃特,一段本不应该的婚姻开始了。到了上海——丈夫沃特工作的地方,他发现与沃特的生活是如此地无趣:这个男人沉默寡言、不解风情。 一次,沃特带她一起看京剧《玉堂春》。她和一个已婚男子查理坐在一起,查理向她讲述了京剧里女主角哭泣的原因:或许在上海的生活太孤寂,或许沃特太没情趣,或许被查理的幽默善谈所吸引,吉蒂出轨了,和查理发生了性关系。沃特发现了他们的奸情,但是他并没有破门而入、捉奸在床。他愿意离婚成全妻子的爱情,但当他知道妻子只是被玩弄时,就选择了带妻子远离上海,到中国内地一个偏远的乡村从事解决霍乱疫情的志愿工作。这段剧情既合情合理又彰显了影片爱的主题意义,当科学家没有打开那扇偷情的门,观众一下子就感受到主人公爱得多么深沉,这不是懦弱,不敢面对,却是愿意承担这份后果,承担爱人的尴尬和愧疚。当他毅然把妻子带到小镇鬼门关的边缘,自然有一定的报复心理,但更多的是想摆脱上海给予他们家庭的痛苦记忆,自然也蕴含着他重振爱情的决心,正因为复杂的人物心理和性格的刻画,让影片极力表现的爱才如此的深沉凝重。在小镇无数个夜晚,妻子被丈夫孤独地搁置在寂寞的房间,自己则不断以工作麻木自己,显然爱在深深折磨着这个无所适从的男人。沃特默默吞噬着自己给自己的煎熬,但他依旧深爱吉蒂,爱极生恨也是人间至情,影片就是在一个个场景的推移中,表现人物矛盾纠结的心理,我们不能不佩服演员诺顿高超完美的表演,无论是《大买卖》、《魔术师》还是这部文艺片,能看出他对角色性格淋漓尽致的刻画和准确到位的把握,影片科学家沉默寡言、勤奋钻研、善良宽容、爱得深沉挚烈,但同时作为一个男人也血气方刚,很难容忍妻子的背叛,对于这一切诺顿驾轻就熟,演绎的不温不火,恰到好处。
而饰演女主人公吉蒂的演员娜奥米•沃茨同样表演得真实生动、可圈可点。青年的吉蒂活泼任性、少妇的吉蒂美艳多情、出轨的吉蒂为爱痴狂、遭受爱情处罚的吉蒂隐忍孤独郁郁寡欢,从闪婚、出轨、被情人玩弄、被丈夫冷落、被生活嘲笑,短暂却又大起大落的生活变化使得人物的内心世界极其丰富多元、复杂矛盾,相对于丈夫来说妻子的爱一点也不轻松,同样需要一种勇气,一份对爱的执着追求。影片表现的妻子出轨情节不仅没有削弱人物的性格反而为人物大胆追求爱的精神做了完美的诠释,剧中有一个夫妻剧烈争吵的片段: 吉蒂:“如果一个男人不能让一个女人爱上他,那是他的错!我不爱你,但嫁给了你,我是有错!但是你明知我不爱你,还娶我,你难道就没有责任吗?!”由此可见,影片并不是粗暴简单地斥责出轨,当然也不是一味地褒赞出轨,女主人公因爱出轨,却又因爱错饱受生活的惩罚与折磨,这就使人物性格厚重富于张力,也为吉蒂浴火重生,燃起对丈夫的爱情之火进行了弥足珍贵的铺垫。当然,沃茨的演技不能小觑。
    除此之外,影片中的配角也起到了阐释主题、穿针引线、暗示隐喻的作用。比如维廷顿就是架在夫妻两人之中的桥梁,因他完成情节的推动发展,也以他与多名女子随随便便的混天暗日的性爱来反衬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专一。比如吉蒂从天主教女长老嬷嬷的口中,听到了对她丈夫的赞赏与尊敬,知道了她丈夫深沉的爱心: 吉蒂开始觉得自己是那么的傻,竟没有认真地了解过一个一直在他身边、曾经深爱她、并且或许依然还爱着她的好男人。从院长嬷嬷的自述中让吉蒂反思什么是爱?“我17岁就恋爱了,一个傻姑娘,但我的爱情是那么热烈如火,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的感情发生了变化,他让我失望他忽视我,我们之间变得漠不关心,象老夫妇总并肩坐在沙发上,但很少和对方说话,他知道我永远不会离开他,这是我的职责,但当爱和职责合而为一时,恩典便与你长在。”说完这段话,镜头从院长嬷嬷满布皱纹却宁静安详的脸上推开,观众看到破旧的屋子,发黑的窗棂,笨拙难看的柜子,可是柜上的圣母雕塑却如此洁净,墙上的十字架格外醒目,似乎彰显爱的力量,至此,影片对于爱的解读臻于完美。
    
难忘影片中的经典台词。
当沃特与吉蒂重归于好,两人一段对白:吉蒂说:“我喜欢戏剧、跳舞,喜欢打网球、玩游戏,喜欢爱玩的男人,这不怪我:我的家教就是如此!” 而沃特却要带她逛威尼斯的画廊,还唠叨什么运河的奇迹、什么排水系统,一类无聊的东西……这还不如带她去桑威治打高尔夫。沃特醒悟了说:“我们都太傻了,非要在对方身上找我们所没有的东西!” 当吉蒂与沃特一起去找维廷顿聊天,吉蒂对维廷顿说了一句十分经典的话:“女人往往不会因为一个男人是好人,而爱上这个男人”。当吉蒂突然发现自己怀孕了,孩子的父亲很可能是查理,而不是沃特时,吉蒂无疑十分的痛苦和自责,但是沃特说:“这已经不重要了!”
电影《面纱》是一个古老而又俗套的故事,但因讲得凄美动人而倍受人们的推崇和喜爱,圣经云:爱是理解;爱是宽容;爱是坚持;爱是责任。似乎人人耳熟能详,但影片却偏偏为爱设置了一道道关卡、一条条鸿沟、一层层面纱,导演特意把主人公安排在这个与它们曾经如此遥远的小镇,让如此残忍的瘟疫拯救了他们的爱情。片名面纱的寓意也不攻自破,即面纱依然难掩真情,揭开面纱只恨情浓,面纱其实就是让人深思什么是爱的媒介。影片结束的时刻,沃特得了霍乱迅速的死去。一个美好的爱情结局被导演残忍地肢解。随着沃特的下葬,我已然泪眼婆娑,在生死之间,爱在传递,用勇气揭开彼此的面纱,才能成就真爱,即使天人相隔,也会地久天长。为什么爱情注定是悲催的结局?我为剧中的有情人不住地祈祷:时光不再,爱意永恒!
影片在钢琴和童声合奏声里结束,那婉转的乐音把所有人都带到了爱的天堂。

 短评

配乐很赞呢!法国民谣【在清澈的泉水边】

2分钟前
  • 小耳朵图吗
  • 力荐

如果非得说女性的独立就是对男人和爱情不再抱有不切实际的浪漫念头的话,那其实独立了也没啥意思。

3分钟前
  • 容安
  • 还行

爱德华诺顿果然没令我失望,生老病死前的爱情总能被放大,霍乱时期的爱情可以模糊和平年代的不忠,死亡才可以为重燃的爱火定格,所以沃特一定要死,不然灾难过去之后的日子,被忽略的丑陋和缺憾总会不失时机地泛起,仿佛池塘里的淤泥,经不起折腾。死去了,才可以永垂不朽。记忆中的总比眼前的深刻长久

7分钟前
  • 松花蛋
  • 推荐

“我曾经在莫斯科受训,如果你不喜欢说英语,咱们可以说俄语。”

8分钟前
  • 鱼丸粗面
  • 推荐

这两日读毛姆的原著,时隔十年又将影片翻出重温。不得不说电影的改编提升并丰富了原著,紧凑节制,删去了叙述中罗嗦的枝蔓,但俨然却是另一个故事了。女主的悔悟和丈夫的死都更有力量。在毛姆笔下却淡漠缺乏说服力。我始终相信爱是尊敬之上生长出来的情感,鄙夷轻蔑却欲罢不能的,不过是不甘的执念。

13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刚读完小说就看根据它改编的电影,记忆清楚,区别与优劣立现。小说故事性强,适于改编。加中两国2006年合拍,在上海与广西取景,总美术师又是中国的电影美术大家屠居华,所以影片的环境、居室、服装等视觉体现都比较到位、准确;外国导演及演员则中规中矩,缺少光彩。内容上增加了中国民众对西方人的斗争及努力治愈霍乱疫情的正面情节,这是原小说没有的。主线也改为主角夫妻的最终理解和温情。只是这样就丧失了原作对人物及人性阐释的尖刻和酸楚。而这个独特的个性,正是毛姆一生所追求的。

17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彼时,言笑晏晏的少女闯入他的眼帘,一个倩影迷醉了一生。东方山水小城,埋葬了他的一切,唯有请求原谅是他最后之言。中西方元素的结合混搭出了奇妙的味道,天堂般的山水美景下是愚昧落后疾病肆虐的炼狱。两个人踉踉跄跄闯入,在陌生的环境下重新相爱,和风景一样美好。演员摄影风景配乐故事都太美了。

20分钟前
  • 西楼尘
  • 力荐

东方,在老外们眼中还是如此细腻和朦胧的。

25分钟前
  • 张樾
  • 推荐

爱到分离才相遇。

30分钟前
  • sukida
  • 推荐

“爱你已久,永不能忘” 两个人心灵距离的拉近也许才是最令人神往的地方

35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根据毛姆小说改编,中美合拍的爱情片。20年代民国场景很真实,剧组真是用心了!糯米和诺顿演技依旧绝佳(两人也是制片人)。缺憾和离别总是伟大爱情的必备元素。西南的濛濛雾霭和异国的偏见隔阂终没能阻挡面纱的揭开。当爱与责任合二为一,恩典就会与你同在。ps:女神和服装+0.5,风景+0.5 (9.0/10)

3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回眸时,是否还能看到你靠在门边挺拔削瘦的身影。

41分钟前
  • ivypan
  • 推荐

我想你是对的,我们寻找对方缺少的品质太傻了。原谅和爱比抱怨和恨美多了。我爱你已久,永不能忘。脱去你的面纱,脱去我的面纱,让我看看你。

44分钟前
  • ☂ 莎拉公主
  • 力荐

诺顿真儒雅啊,太迷人了~~我发现黄秋生有英音诶!很多电影多年后再看一遍会有不一样的感觉,这次我决定给五星。

47分钟前
  • 彌張
  • 力荐

大概是我浅薄,可我爱这个电影多过于毛姆的原著不知多少倍。。

52分钟前
  • 乐乐乐了
  • 力荐

美的一塌糊涂,我指诺顿,也指Naomi,也指风景,也指爱情。我爱你已久,永不能忘。

53分钟前
  • kissdemon
  • 推荐

诗意的山水,咯吱作响的木屋,摇着香扇仍抵挡不住的微汗;慢悠悠的竹筏,音色不佳的钢琴,幽暗灯光里仓促炽烈的拥抱⋯⋯我爱你已久,永世不能忘。

58分钟前
  • 阿凡思蜜达
  • 力荐

婚姻对于男人来说是赌自由,对于女人来说是赌幸福—毛姆

1小时前
  • 豆腐脑敢死队
  • 推荐

最精彩的是配乐

1小时前
  • 艾小柯
  • 还行

她褪下套裙,他上前吻住她那一刻。我便又泪流成河了。

1小时前
  • 鸳鸯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