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世 第一季

记录片中国大陆2016

主演:内详

导演:周全

 剧照

人间世 第一季 剧照 NO.1人间世 第一季 剧照 NO.2人间世 第一季 剧照 NO.3人间世 第一季 剧照 NO.4人间世 第一季 剧照 NO.5人间世 第一季 剧照 NO.6人间世 第一季 剧照 NO.13人间世 第一季 剧照 NO.14人间世 第一季 剧照 NO.15人间世 第一季 剧照 NO.16人间世 第一季 剧照 NO.17人间世 第一季 剧照 NO.18人间世 第一季 剧照 NO.19人间世 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20 06:19

详细剧情

《人间世》是一场以医院为拍摄原点,聚焦医患双方面临病痛、生死考验时的重大选择、通过全景化的纪实拍摄,抓取一般观众无法看到的真实场景,还原真实的医患生态,人性化展现医患关系、全民参与、全民讨论的电视新闻纪录片。希望通过观察医院这个社会矛盾集中体现的标本,反应社会变革期,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艰难前行,通过换位思考和善意的表达,展现一个真实的人间世态。

 长篇影评

 1 ) 看《人间世》是种偶然,其实也是我内心寻找的必然

看《人间世》是种偶然,其实也是我内心寻找的必然。
爷爷和父亲离开的场面还时常在我脑中回忆。一直都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这样匆忙的离开我。甚至不愿再与人建立更深的感情,给自己暗示,暗示奶奶的私心,给自己不去看望她的理由。
灵堂前,我哭着说没有爷爷了,那时还有老爹,他没有哭,他只是无奈的说,老爸以后没有爸爸了。
可是一年后,老爸却那么匆忙的离我而去。我甚至还没有适应有个生病的老爹,我们还没来得及像平常人家那样,因为治病的窘迫强颜欢笑。我没有勇气哭诉说我没有爸爸了,我不知道该跟谁诉说,周围的人都那么清楚明白的告诉我没有希望了。我讨厌他们那样的理智,也讨厌自己的无助和无能。我恨医生,整整恨了两年,连同那座城市!
《人间世》让我多一点的放下,对生离死别的执念,对奶奶的怄气,对医生的怨念,对一座城市的偏见。尽管只是一点点,我不知道伤心欲绝的治愈期到底要多长,我知道自己在慢慢和生活握手言和。

 2 ) 真情实感

“2015年,我经过医学规范培训后,开始在瑞金医院蹲守采访。为了能够在手术室进行拍摄,我们按照手术室要求,给拍摄器材量身订制了防菌服。这是我第一次上手术台观看主刀医生现场手术。病人连接心脏的主动脉被手术刀剪开后,我没有经验,不知道躲避,血压大到几滴血溅到我的脸上来。”这是新闻纪录片《人间世》第一集《救命》片头的一段拍摄者的讲述,虽然是很平实的一段话,但却在我的心上重重地敲击了一下。 纪录片拍摄的故事是上海瑞金医院心脏外科诊室里的故事,在这个离死神最近的科室里,每天都在上演生生死死的故事,每一个死亡都是令人唏嘘的,而每一次重生又都令我们看到了生的希望。 《救命》这一集用大量的长镜头讲述了心脏外科抢救室和重症监护室里的场景,不过心脏科除了这个好像还真没有什么好拍的。在镜头下,我看到了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但又不想影响工作,突发急性心衰而入院抢救的32岁壮年最终因抢救无效而永远的离开这个世界;也看到了因庆祝生日吃了不干净的海鲜,海鲜中毒引发下消化道大出血的24岁青年死在了抢救台上的唏嘘一幕;还有因为心脏肿瘤而不得不进行心脏移植,虽然风险很大但手术成功幸运的活了下来的27岁小伙和两个同时患上马凡综合征(随时会因为动脉撕裂而死亡的一种先天性疾病)一个手术失败死在了手术台上,而另一个却手术成功拥有了新生活的年轻人…… 在这集纪录片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几个镜头,一个是抢救病人时心脏复苏组的人员一个人又一个人轮番的进行按压,每个人都是满头大汗,即使主治医生已经宣布抢救无效死亡,仍然坚持着按压,不愿放弃。还有就是在主治医生在给病人家属讲解病情,病人的存活概率时,对家属面部神情的特写。每个家属脸上都是一样的惶恐,迷茫,无助,一双带着希望的眼睛渴求的望着医生。每每望见我都忍不住泪目。 和一般讲故事的套路一样,病人命悬一线,手术惊心动魄,最后大获成功,病人出院了还会谢医生。然而,风险大的手术总有失败,面对失败,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避而不谈。因为失败的背后似乎总会夹杂着医患双方的矛盾、纠纷、甚至是冲突。很多医生因此也不再愿意选择重症医学,选择手术台了。那么,留下来的是谁?他们愿意留下来的理由是:他们没有忘记选择医生这个职业时,内心最初的想法,那就是救人。

 3 ) 《人间世》:感动的,煽情的,与被遮蔽的


时下,聚焦医疗关系的纪录片《人间世》很火,它在豆瓣上的评分达到了非常惊人的9.7分。在当下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局势下,《人间世》触动人心的地方在哪里?

不少观众的第一反应是,感动。《人间世》虽然直面医患关系,但它首先要直面的是疾病和死亡。而一说到疾病和死亡,必然会涉及到亲情。《人间世》里令人难忘的,是一张张病人亲属的面孔。他们的恐慌、痛苦、肝肠寸断、紧张、不舍、无奈、期待、祈祷,令观众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观众无法想象,如果不幸降临在自己的爱人、父母、小孩、手足、朋友身上,自己又该如何应对?就像古希腊悲剧的“崇高感”,在《人间世》的生离死别里,我们见证了自己的爱与怕。

当然,这部由上海卫计委策划的纪录片,着重想要探讨的仍是医患关系,诚如这部纪录片的推介语所说的,“通过换位思考和善意的表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因此,《人间世》里为我们展现了一批尽心尽力无怨无悔的医生。他们起早摸黑加班熬夜,超强度的工作,极大的精神压力,甚至为工作牺牲了家庭和个人生活;他们医者仁心,比患者家属还期望病人能够好起来;他们并非冷漠,他们只是太明白医学的局限性……就像是微博时不时出现的“医生睡倒在手术室”,总能引起网络上一时的转发点赞潮,同样地,《人间世》也让许多网友“理解”医生:“医生太不容易了”“医生太伟大了”“不要再为个别医生而骂大部分无辜的医生了”……

在这样的氛围下,得出请患者多理解医生、多信任医生的结论,似乎便是水到渠成了。在不少人看来,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病因在于医患之间的不信任,因为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患者就医时常常会有一种“弱者心态”,担心被医生欺骗或者医生不尽心、不尽责。《人间世》力图澄清这一点:医生很苦医生很累医生很尽心,并且医学还不完美,也许永远不会完美,请接受它有些时候的无能为力。

在这样的呈现中,构建医患之间和谐关系的责任便微妙地转移到患者身上了。但患者的信任,真的能彻底舒缓医患紧张吗?信任,是一种可以被轻易说服和习得的感性情感吗?

《人间世》的风格,在很多时候让人想起柴静做过的一些节目,触动人心、煽情、有社会关怀。但感人,并不是衡量节目优劣的标准。柴静曾在文章中引述了观众对她的批评,“如果你用悲情贿赂过读者,你也一定用悲情取悦过自己,我猜想柴静做节目、写博客时,常是热泪盈眶的。得诚实地说,悲情、苦大仇深的心理基础是自我感动。自我感动取之便捷,又容易上瘾,对它的自觉抵制,便尤为可贵。每一条细微的新闻背后,都隐藏一条冗长的逻辑链,在我们这,这些逻辑链绝大多数是同一朝向,正是这不能言说又不言而喻的秘密,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绝不走到这条逻辑链的半山腰就嚎啕大哭。”“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这其实也是《人间世》的问题所在,建立于感动基础上、呼吁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只是一条冗长逻辑链中非常微小的环节。比如,《人间世》忽略的一个残酷现实是,在就医时除了遇到好医生外,还可能遇到以下这些情况:科室承包给莆田系,号贩子,排队五小时看病五分钟,红包,高价药,医疗陷阱……于是有观众愤怒地指出,“我个人非常讨厌《人间世》这类片子,动不动就以感人,真情为名义吸引别人目光,说是感叹医生的伟大,但是从另一方面暗示你,医生的一切牺牲都是值得的,这反而加重医患的矛盾,比如你去看病,你发现这个医生怎么和电视上不一样,你就会心生不满,很多医患之间的关系,就是被这帮记者导演所谓的艺术折腾坏的。”

《人间世》企图召唤患者对医生的信任,但这种信任是建立在感动基础上,而非完整的事实基础上。人们或许以为信任是一种可以习得的感性情感,但实际上,信任是一种制度的结果,它不是你口头说说、写文章呼吁一下或者煽情一下就能够建立起来的,它是完善的机制与制度下,自然而然涵养出来的。

比如令患者焦心的“看病难”。据南方周末报道,编导之一秦博在瑞金医院蹲守了超过一年半。他从前也因看病排队而焦虑,拍纪录片,才知道了长队另外一端的故事——秦博说,2016年7月4日到10日,瑞金医院仅内分泌科4间诊室就接诊3692人——平均每个诊室每天要接诊131人,而每个诊室上午和下午都只有一位医生。

想想看,每个医生每半天要接诊65个人,平均分配给每个患者能有多少时间?五分钟不到!而这背后还有多少人没有排上队的?医生很累、患者很苦,双方火气都很大,稍不留神就擦枪走火。但信任丢失的责任却不应该由他们双方承担,问题的症结在于:医疗投入不足、医疗分配不均,在一种“哄抢有限资源”的语境下,信任是很难生根的。

数据显示,中国医疗支出仅占GDP的5.6%,而早前中科院一份调查报告称,在中国政府投入的医疗费用中,四分之一不到是为普通百姓服务的。比如在许多三甲医院,普通病房人满为患,干部保健病区宽敞舒适,普通老百姓能够享受到政府医疗资源非常非常少。而医疗分配不均,延续的也是城乡二元结构,极少数的优质资源集中于大中城市三甲医院,患者往大医院挤,但大医院资源有限、医生有限,患者自然看病难。

再比如加剧医患紧张的其他一些问题:像“看病贵”,医生搞创收、收红包,这与我们奇葩的“以药养医”脱不了干系,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说,“全世界医生靠技术吃饭,而中国医生靠卖药、用设备、开检查生存”。至于民营医院靠不住,这不仅仅是资本的贪婪,事情的另一面是:虽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喊了二十多年,但民营医院在牌照审批、融资、土地审批、职称评定、处方权、设备引进等方面面临太多政策壁垒,民营医院在夹缝中艰难生存、走向歧途,并且,它们的放纵难道没有监管失守的责任?

总而言之,医患矛盾的根本在于医疗制度的扭曲。并非患者不信任医生,很可能是患者在就医过程中遇到了太多苦头;并非患者不明白医学的局限性,而是多少看似悲情的牺牲,很可能是人事未尽;并非医生贪婪、冷漠,而是因为他们也是凡人,他们也要生存,他们也会疲惫、也会偶尔地失去耐心。在医患关系紧张这一难题上,医患双方都是受害者,他们不是问题的始作俑者,解锁的钥匙也不在他们身上。

《人世间》的确感人,它为我们呈现了医者仁心的形象,但如果我们想要寻求医患矛盾的纾解之道,我们就不该在逻辑的半山腰上嚎啕大哭。

---首发南周知道,发表时有删减---

 4 )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youngstone_seafood

2017-11-13,新的感悟如下: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尽管我拿这句话当做了标签,但是必须承认,不是医生的我,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它的内涵。

一年半以后,再回头看此文,对这句话,理解如下:

安慰用的是态度,帮助用的是医术,治愈是结果之一。

所以,对于医生来说,要求就是:总是带着‘救死扶伤’的态度去尽力,常常用医术去帮助病人减轻甚至免去痛苦,而治愈的结果,则无法100%的保证,所以只能是有时。

作为病人及家属,往往看不到医生安慰的态度,施展的医术,会无视掉医学本身所存在的不确定性,只专注于治愈的结果(当然,这也是人之常情),所以很可能,这就是医患矛盾的根源所在。

-------------------------------------------------------------------------------------------------------------------------

以下是刚看完时,在2016-06-19 写的评论。

从第一集开播,两个月多的时间,每期都追着看。几乎不看国产剧,很少看美剧,偶尔看电影的我来说,实在罕见。纪录片,一直是我喜欢的类型,医疗题材之前从未看过,只是出于对医患关系的关注,朋友圈分享得知此片,就一路追下来。 最后一集,一个被采访者对那些编导说,你们不要在医院太久,会麻木的。的确,医生每天都面对生死,难免会麻木,但是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医生为了抢救病人48小时未合眼,一年做700+的心脏外科手术,做手术做到手抽筋,自己开车去几百公里外的医院取刚刚捐献出来的器官,自己还是个病人依然站在手术台上,为了心脏复苏,连续按压几个小时。

【走下神坛,把医生还原为人】

当然,他们也都是人,也吃五谷杂粮,也有七情六欲,也会有困惑,会有委屈。比如,第一集中,凌晨刚下手术台的主任,下属要汇报工作,被他直接顶回去说:搞什么搞,这个时候了还讲这些,困死了赶紧休息(非原话,大概的意思)。有同事说准备了可乐和汉堡,他很开心说可乐要吃的,嘴巴干死了。多么真实的反应啊,多么可爱的主任。这位医生的微信签名是“每天都要开心”,开心不是心情,而且动词,打开心脏的意思,他每年都要做700+的心脏外科手术。 这就是纪录片的魅力,把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一场场现场的手术直接丢给你,也把医生平日里的言行不加修饰得展现出来。这么多真实的人和故事,我在那些烂剧中,从未见过如此真实的呈现,因为真实,让人觉得没有距离感。

【只有正确的认识死亡,才能真正明白生的意义】 以上是看完全部后的一些回顾,以下是每集看完当时的记录,有些细节可能记录有误,但不影响整体阅读,最好的方式还是自己看,自己感悟。 第一集:救命。急诊室和心脏手术的故事 医生最大的挑战不是经过努力后患者依然去了的失败,而是如何面对这样的失败,在第二个第三个...同样的情况发生时还有勇气和热情去全力以赴。 瑞金医院的心脏手术专家,他微信签名是每天都要开心,原来开心不是心情,因为他一年要做700多场手术,每次手术都要打开心脏。 剧中是"开心不是心情",我更愿意理解为,“开心不仅是心情。”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第二集:理解。120救护车的故事。 一个医生说:和人打交道的工作是很难做的,而且我们面对的还是病人及家属。 简直太对。 第三集:团圆。器官捐献的故事。 四川的焦妈妈,送走了24岁的儿子,决定将儿子身上的器官都捐献,从而救了4条人命,让两个人重见光明,能用的心脏,因为患者在北京,而心脏的有效期是四小时,而没能用上。 父亲在孩子的终止治疗同意书上签字的时刻,迟迟下不去手签这个字,她作为母亲简直万箭穿心,但还是忍着痛规劝,女人有时更坚强。 第四集:告别。 临终关怀的故事。 上海静安临汾卫生服务中心的故事 这一期总体的节奏比较舒缓,不像前三集一直处在紧张的抢救、手术、救护车这样的氛围。解说员缓缓的叙述,更能体会的这一期的厚重。 送进来临终关怀医院的患者,都是重症晚期,确认无法痊愈的人,一般不会超过3个月。 王学文才50岁,已经在这里住了5年。 他五十岁生日后的第二天,临床患者舒国去世了。谈到这些,他看得很淡,见多了生死,他很坦然。 身为放射科医生的梁金兰,她在临终前写的一份信,都是感谢,社区、街道、医院的帮助,朋友、邻居、老同学的关心,还有家人的不放弃。五年来,女儿带着她游览了亚洲各国,她很积极,面对镜头,一直都在笑。 唯一一次哭,是因为觉得拖累了女儿而感觉很歉疚。 王龙属龙,才27岁,那一天,他把父亲送入临终关怀医院后,母亲在来的路上又出车祸而骨折。十几天后父亲去世,一路上他一直忍着,最后时刻终于哭了出来。 医生说:生是偶然,死是必然。中国人一直很避讳死亡这个话题,但其实生和死都是大事。只有正确的认识死亡,才能真正明白生的意义。 第五集,选择 。红房子医院的故事 第六集,相信。上海儿童医院的故事 第七集:新生,一场手术带来的故事 大出血的妈妈,无法进食的老人,听不见声音的孩子,一场手术在消除病痛的同时,也意味着生命的诞生,伤痛的消失,功能的恢复,医学让他们的生活重新开始。 第八集:坚持。两台手术,两个故事。葛院士,手术做到手抽筋,依然成功完成手术。 第九集:爱。这集超级难忘,之前的每一集至少有两个故事,这次用一整集来讲述准妈妈的生死抉择。怀孕期间查出了绝症,坚持生完孩子再治疗。一句:老公,头发还会长出来吗,让看过的人都动容。难以根治,但求旅途中有尊严的离世。 第十集:人间世背后的故事。这集主要是往期回顾,各位编导来讲诉拍摄的心路历程。见到不少往期熟悉的面孔,也见到了几个新的故事。 从看第一集时,只有几十个人标记已看,到现在4500+已看,很开心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片子,而评分一直维持在9.6以上,说明大家都很认可。 已经有太多八卦抢占了焦点,留给这些真实又严肃的题材讨论的舆论空间已经越来越小。所以当昨天,有公众号说想转载我的这篇时,我是很开心的。拿去吧,只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这么好的片子,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尊重医生。少些纠纷,多谢理解。 因为很多误解都是源于不了解,所以传播这些,也是一种美德。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mytrust2014

 5 ) 外婆,我想你了

为了这部纪录片特意来注册,看完第四集临终关怀,明明知道会戳到泪点……剧中葬礼上的那一幕真的看得很难过,我的外婆是今年三月走的,也是癌症,她走之前真的特别特别痛苦,瘦得没有人形,蜷缩成一团,剧中那位梁阿姨的心态挺好,看得我好心酸,我的外婆是一个极其注重养生的人,无法接受自己生病的事实,家人害怕对她的心理造成过大的打击,全家人都瞒着她,伪造病历告诉她没有事,看着她满怀希望地一次次吃下徒劳的药物,她那双浑浊却又晶亮的眼睛,满满的都是对人世的留恋……她走的那天我还在外省的大学,听妈妈说,外婆的五个孩子围在她的床边,握着她的手陪了她一夜,她的眼睛一次次要闭上,却又拼命地睁开,她真的真的不想走……那是我参加的第一场葬礼,第一次看到妈妈舅舅阿姨们……那么多长辈在我面前哭泣,那个场景一辈子都忘不掉,也让我对人生的终点有了很悲观的看法,这部片子真的拍的特别好,我曾经去过类似的社区医院当志愿者,那时对患病老人的痛苦,对临终关怀的概念几乎没有任何了解,以为只是陪他们说说话,唱个歌就足够了,现在想想真的很惭愧,真的很感谢这部片子的介绍

 6 ) 每一天我将自己从消沉的意志中拉出,并由衷地感激一切

我疲累,我无聊,我孤独寂寞憎恶世界,常常小饮有时抽烟,作息糟糕运动勉强。我满脑子抱怨一身的压力。我说活着没有意义,我因此对哲学与物理产生好奇。但是当这些天我每一次看到生命在这样直白的呈现中显现出它的脆弱,夜的黑暗中举着手机的我又一次将这一天翻篇,感激我拥有的肉身,感激康健的体魄,感激世界的存在,感激世间的一切。没有什么面目可憎,愿为一切祈祷。

 短评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9分钟前
  • DooDooD
  • 力荐

看到评论里千篇一律的歌颂医德和摄制组。难道没有人看到生命多珍贵又多脆弱吗?面对手术时做与不做的抉择困境,虔诚祈祷却换不回生机的痛苦,这些都是隐藏在片子里的。希望不要所有的评论都指向歌功颂德的刻意煽情。请认识到生命的宝贵,珍惜身边的人。写于武汉同济医院。

14分钟前
  • Mr. Love
  • 推荐

虽然有美化与矫饰,虽然大多时刻站在医生角度,虽然显露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歌功颂德,虽然更像官方出品为缓和当下医患矛盾,虽然我们身边的医生并不总像片中那样只有在镜头的摆拍之下才会慈眉善目、温文尔雅、怀有“医者父母心”,但依然是今年最有诚意的纪录片。毕竟在生死面前,其他一切皆是小事。

19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想不通北上广这样一个经济最为发达的一线城市,竟然还有器官捐献因为交通问题而废掉一颗心脏的这样的事,我看实习医生格蕾的时候,有器官捐献移植的时候不是都应该有直升机来护送器官以最快的速度来争取时间的么?难道一个生命抵不过一次直升机的送达么?想不通,在这个泱泱大国,竟然还有这样的事

21分钟前
  • zoe
  • 推荐

身为医学生,考试月看着几百页的名解叙述恨不得跳楼,听说实习学姐的悲惨生活,看着舅舅舅妈一台手术十小时和习以为常的通宵,很多时候都想退缩。可是,心里总还是有那么一团火,那么一点虚无缥缈的理想,一点执念,让别人问起是否后悔时回答,不。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22分钟前
  • 小能黄油饼干
  • 力荐

少了煽情和鸡汤,多了记录和真实,在参差不齐的综艺节目娱乐八卦泛滥的时代,纪录片仍然有它存在的意义

24分钟前
  • 不之
  • 推荐

每天都是实战,没有演习

25分钟前
  • 轻舟已过万重山
  • 力荐

无论怀着什么目的,拍成这个样子,也值得给五颗星了,不然豆瓣上这个五星得留下打给什么样的影像呢?张丽君啊,这姑娘好到老天都晚叫走大半年啊……

30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力荐

客观讲上海新闻频道的《人间世》比北京台的《生命缘》在结构规划上更有肌理。如此优秀的纪录片竟然默默无闻地在地方电视台的新闻综合频道播放!各大卫视频道却全部都是跑男、极限加速度、花样姐姐花儿少年这种彼此山寨的破节目!喵了个咪看的时候哭瞎我的双眼……目测这片子要火!

31分钟前
  • 无人应答
  • 力荐

看完是满满的感动。希望这世间,患者得其医,医者得其敬

36分钟前
  • 十三姨
  • 力荐

大医精诚,含灵素问

39分钟前
  • glassheart
  • 力荐

看完特别想嫁医生…

43分钟前
  • MelodyMelody
  • 还行

六月在医院呆了十多天 跟医生的相处是充满 tension 的,卑躬屈膝小心翼翼,一副受教的样子,却也得不到真诚耐心的交流。因为资源太少病人太多,医生很辛苦,病人也得不到应得的关注。说到底 多少看似悲情的牺牲 实则是人事未尽。大环境是如此,医患矛盾突出是必然的。更关注的反而是病人们。

47分钟前
  • 周颂来
  • 推荐

从六院到瑞金,上海的态度!

50分钟前
  • 咕嘟咕嘟吨吨吨
  • 力荐

播出前连续失眠,拍摄制作的那段时光,是我24岁时最宝贵而难忘的经历。阅历尚浅,诸多不足,接受一切声音,感恩成长。

52分钟前
  • Baby小公举
  • 力荐

认真地告诉自己:不要再熬夜了!

56分钟前
  • 鸟倦知还
  • 力荐

作为一名医学生,我真的很骄傲但同时也很害怕,我不知道自己敢不敢承担起生命的重托。我期待着未来那怕仅仅可以拯救一个生命,那么在此之前我所有付出的努力都是无比值得的。我深爱着这个世界,所以我珍爱这世间每个微小的存在。

60分钟前
  • Sylvia
  • 力荐

哭着看完的,想起自己在实习时参与的抢救,呼吸内科突然间咯血窒息的年轻妈妈,ICU中车祸的老奶奶,那么多医生护士那么久那么努力的救助,却依然无力回天,心疼的打颤。我是一个接受不了生离死别的人,索性换了工作方向。可医生们所有的付出,努力,艰辛以及痛苦,我都懂!感谢他们还愿意坚持!

1小时前
  • 静·生活每天都充满阳光
  • 力荐

很少有人能沉下心来看,生命不能承受之沉重。医生的心理状态比普通人要艰难很多,伟大的职业。中国家庭素质普遍太低,每个人的生命都平等,为什么只有你的家人不能死?中国人对于死这个话题太忌讳,不愿去谈论,可是只有只有直面尊重死亡才可以明白生的意义,希望中国有一天能有安乐死。

1小时前
  • 泡芙小姐
  • 力荐

等我死了也把能捐的器官都捐了吧

1小时前
  • 胖的没人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