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界中国

记录片中国大陆2017

主演:内详

导演:刘嘉

 剧照

茶界中国 剧照 NO.1茶界中国 剧照 NO.2茶界中国 剧照 NO.3茶界中国 剧照 NO.4茶界中国 剧照 NO.5茶界中国 剧照 NO.6茶界中国 剧照 NO.13茶界中国 剧照 NO.14茶界中国 剧照 NO.15茶界中国 剧照 NO.16茶界中国 剧照 NO.17茶界中国 剧照 NO.18茶界中国 剧照 NO.19茶界中国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3 12:31

详细剧情

十集大型人文纪录片《茶界中国》,讲述中国茶叶所蕴含的悠远中华文明,以及中国茶叶为全世界带来400多年的深厚影响。

 长篇影评

 1 ) 美好的事物不需要太用力的表达

看了这部今年新拍的纪录片,的确踏遍千山万水,又航拍又跨境,少不了制作的成本。

纪录片不同文艺片可以吸引广大的观众可以卖座收钱,需要许多赞助商的支持。这些苦衷也都能理解。只是作为一部好的纪录片,就是要隐忍或隐藏所有现实的难处,而不是硬生生的植入外行都能看的很明显的广告...只能说关于制作,太可惜了。文案也是个人情绪和描述太多,与纪录片的客观性不符,简单的说,太用力了。如果可以更隐藏一点作者自己的情绪,也许会给观众留下更大的思考空间。但是,但是,但是,这一些不完美,都挡不住被采访的人们叙述那片有茶的土地和与茶的日子时的真情流露,那是纪录片的精华所在。让更多的人知道一口茶汤来之不易,中华茶文明源远流长,以茶传世,以茶传家。在这一点面前,一切制作的不完美,皆可原谅...

 2 ) 不看不知道,我与茶竟然早已结缘(私人观影记录,不喜勿看)

观影感受,边看边记录: 第一集 1. 肯尼亚竟然茶叶产量占全世界7.6%,出口量占25%(应该是因为本国人不爱喝茶,都出口了)! 一直只知道肯尼亚产咖啡,没想到茶叶才是他们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联想到,云南也是既产咖啡又产茶,难道这世界两大饮品种植对气候和水土要求差不多?(还都提神) (老师说:茶树一般生长在温暖、湿润的地方,在南纬45度与北纬38度间都可以种植,较为适宜茶树生长的温度在18-25度之间。而咖啡的适种区在南北纬回归线25度之间的环状地带,通常把这个区域称为“咖啡带”Coffee belt/Coffee zone。两者对气候和土壤要求差别也大) 2. 台湾东方美人是白毫乌龙的一种,但只有她才能叫这个名字(还是维多利亚女王赐名)。关键是小绿叶蝉竟然帮助她提升了独有的风味,一直被我嫌弃的虫子,竟然也是宝藏。 3. 原来我之前去采茶的狮峰山竟然是最正宗的狮峰龙井产地!失敬失敬!但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密密麻麻的虫子😖 第二集 古树与新茶

 3 ) 《茶界中国》笔记——内容丰富,剪辑混乱,最后烂尾的纪录片

一、分集笔记

第一集:口感的追随

1、武夷山桐木关

东经117度,北纬27度,桐木村麻粟,正山小种原产地的核心,1200亩茶园,60多户人家,桐木村生长的油松,目前保护区禁止砍伐油松,茶农只能到大山深处寻找零星散落到油松残木。除了油松,麻粟野放生长的老茶树是正山小种一流口感的原材料。

出自桐木关原产地,用传统青楼油松烟熏工艺制作出的红茶,才能称为正山小种,琥珀色、松烟香、桂圆味。正山是代表原产地的权威性,指的是桐木关。正山小种可沸水冲泡,每泡出汤时间10-15秒。

2、东方美人茶

沸水冲泡,40-50秒出汤,琥珀色,蜜香、熟果香,浓郁的蜂蜜水的味道。

小绿叶蝉叮咬茶树嫩芽,唾液中的酶让茶叶发生裂变,产生独特风味。

3、一个数据

中国茶饮消费者有4亿7000万人,占人口比例的36%。人均年茶叶消费量950克左右,接近一公斤。

4、西湖龙井

只有使用龙井村喝翁家山村的鲜叶原料制作,具有糙米色、兰花香特征的龙井才能称为狮峰龙井。龙井原料采摘要求早、勤、嫩,两叶一芯。龙井适合玻璃杯冲泡,中投法。

西湖区以外产的龙井被称为钱塘龙井、越州龙井。

5、林芝易贡茶场

西藏唯一的高原茶场,海拔2200米,冰川融化雪水为茶园茶叶生长提供了优质的生长环境,60年带由西藏军区部队开垦而来。

第二集:古树与新芽

1、云南早期,因茶叶不值钱,古树高大茶叶不好采摘,将古树砍伐矮化以便于采摘,但是矮化过的茶树茶叶口感发生了变化,会带苦涩味。

福建商人到云南古树茶区做了几件事:承包茶园,提升采摘标准,提升制作工艺。包下古树茶园后,不施化肥农药,以一芽两叶的采摘标准采摘茶叶,同时从福建安溪带去茶叶萎凋上下通气的簸箕,让萎凋更均匀,

云南大雪山古茶园有三棵古茶树被誉为茶祖,最老的一棵树龄2700年,树干要三四个人合抱。

2、山东日照绿茶

源自60年前国家的“南茶北引”计划,山东日照从福建浙江大量引进茶树品种,为了让茶树适应当地气候,将茶树高度控制在30cm一下,后用炒青工艺生成出了日照绿茶,味浓厚,板栗香,耐冲泡。被誉为北方第一茶。日照北纬35度的气温,刚好南方1500米高山的气温一致。

3、蒙顶甘露

卷曲型绿茶的代表,茶芽肥嫩,多绒毫,味鲜醇。

4、洞庭碧螺春

江苏苏州太湖洞庭东山,曹坞村莫厘峰下,当地茶园,除了种植茶树,还有枇杷、青梅、板栗、桃树等,茶树果树相隔而植,相间而生,形成碧螺春的独特生态环境。果茶间种的茶园结构,使得碧螺春带出浓郁的果香味。一芽一叶原料,炒青绿茶工艺,蜜蜂腿、满身毫、铜丝条、花果香,味鲜醇。一般春分到明前采摘到绿茶才被称为碧螺春,清明后到绿茶,单叫炒青。

第三集:技艺的坚守

1、武夷山岩茶

武夷山丹霞地貌,峭壁接踵,很多地方只能容下一个人的脚步,茶农采茶,爬山需要走十几公里的山路,步行2个小时,一天采茶100多斤,每斤茶叶采摘报酬3元钱,收入几百块。

当地采摘标准,五不采:嫩不采、老不采、雨天不采、大太阳不采、露水不采。顶级好茶采摘时间在下午2点-5点。

萎凋,一平方米的晒青布面摊凉1公斤鲜叶,厚薄均匀,水筛,直径1米左右,筛孔半厘米见方,便于鲜叶透气,摊晾散热,失水均匀,酶活化,加上鲜叶内物质的转化,青涩褪去,香气初露。

2、日本宇治绿茶

等级最高的玉露茶,宜低水温冲泡,50-60度之间,鲜甜带有海洋气息的海带味、海苔味。

日本通过遮阴网降低茶树的光合作用,降低茶叶茶多酚的含量,提升叶绿素的含量。遮阴网要覆盖20天才能降低茶叶的苦涩感,制出的鲜醇茶叶,称为玉露茶。

3、恩施玉露

源自唐代蒸青绿茶工艺,形似松针,干茶翠绿,茶汤青绿,叶底嫩绿,茶味清香鲜爽。高温蒸青后要扇凉,迅速降温,保持茶叶鲜活状态,50-80度烘焙,随手揉搓,抛散初干。

第四集:时间再奔跑

1、凤凰单丛

凤凰天池,乌岽山脉,900多年种茶历史,330亩茶园,最高海拔1319米。

2、安化黑茶

安化黑茶的正宗原产地,海拔800多米的高马二溪,茶树多生于林中。

3、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人工采摘制茶,一人一天的产量大概只有一斤,早5点出门,采到10点,下山回家,下午理茶制茶,到晚上10点。茶要当天采当天制,且每年的制作期特别短,只有十天左右。

采用烘青工艺,一芽两叶,叶脉中隐红,兰香高长,味甘鲜醇。原产地还是以手工茶为主,干茶表面有网格纹,而机制茶没有网格纹。

第五集:人间生草木

这一集讲了好多茶周边,竹丝扣瓷茶具、荥经砂器、基诺族凉拌茶汤……

第六集:根脉的传承

1、铁观音

安溪铁观音起源的王说和魏说两个故事,两种说法,王说是帝王赐名的故事,王文礼是王家第十三代传人,魏说是观音给魏荫托梦的故事,而现代传人是魏月德,两家都是故事高手啊。

八马真的重营销,不重产品,门店-培训-标准、复制-更多门店……走的是大规模机械化制茶路线,怪不得茶不行,只有赛珍珠拿得出手了。

魏家注重传统手工制茶技艺,但魏月德好像又过于自负,安溪铁观音1400亿的品牌价值,核心在魏家?这话说得也太霸道了,虽然有茶王拍卖18万一斤的噱头,魏十八的称号,但是手艺人最终只有谦虚才能进步啊。

铁观音两大世家的传承人,都很能说啊,一个明显更像商人,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一个明显更傲慢,要把铁观音贵族化,两个人给人的感觉都重名重利啊,这个比起张天福老人,差太远了。

2、英国是人均茶叶消耗量最高的国家,每年消耗20万吨的茶叶。

小结:本集主讲铁观音,但是围绕王魏两家来讲,一个走标准化、规模化、工业化路线,一个走手工制作,贵族化路线,可惜了,铁观音这么大的品类,选出的两个代表家族都不是那么令人喜欢,商人气质过重,功利心过重。工业化的商品茶、手工贵族茶,都不是普通人喝的好茶,一个是茶不好,一个是普通人喝不起。

第七集:田野的约定

1、安溪龙涓生态茶园

安溪龙涓,刘金龙,生态茶园,将3000株一亩地茶园,减至600株,扩大茶树行间距,通风透气,光照疏朗,也不容易啊,铁观音市场低迷了,只能自救,挖掉75%的茶树,茶树下种大豆、花生,恢复生态种植,用十几年的时间,恢复茶树自力更生,自然生长的能力,鸟类、动物、昆虫重新回来了。

相对王、魏两家,更欣赏刘金龙的理念,对土地和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踏踏实实,种茶做茶。王魏两家太浮夸了,朴实的茶农和浮夸的商人,我更喜欢朴实的茶农。

2、安吉白茶

浙江安吉白茶,来自1982年发现的一株百年白茶祖,经培养改良,种植了万亩茶园,安吉白茶,是细胞变异的白化茶,叶张为玉白色,但叶脉碧绿,名为白茶,实为绿茶。安吉白茶是温度敏感型茶树,低温的时候,芽叶为白色,氨基酸含量高,达6%以上,高于普通绿茶2-4倍,安吉白茶鲜爽清甜,高品级安吉白茶,清冷中带竹香。

第八集:杯水的相遇

1、英国骨瓷

韦奇伍德,英国陶瓷之父,率先在英国进行陶瓷的工业化生产,韦奇伍德的骨瓷产品是英国皇室的御用瓷器。因为欧洲黏土制瓷极易破裂,为此需要在其中加入30%的食草动物骨粉,一般是牛骨,再入窑烧制,增加瓷器的硬度和透光度,使其更加洁白细腻,通透轻巧,骨瓷由此诞生。

2、宜兴紫砂

紫砂壶有双透气孔结构,近7%的吸水率,可吸附茶汤中的浸出物。

紫砂壶如果要在明火上煮,需要加入耐火材料,不然膨胀系数过大,容易裂开。历史上没有紫砂壶直接明火煮水的文字记载。现代紫砂煮水壶,制作时要加高岭砂作为耐火材料。

3、天目盏、建盏

日本仿宋的天目盏,釉料不一样,出来的盏,形神都不像,建窑建盏,用氧化铁含量8%的红粘土做胎,加上独特的矿物釉料,产生斑纹万千的建盏。泥料配方和釉料配方是核心。

第九集:世界中流转

1、下梅村的中俄茶路和伦敦的川宁茶店其他纪录片看过了,略。

2、肯尼亚红茶比印度红茶更甘爽,称为英国最大的茶叶进口国,在东非大裂谷1200-1500海拔的地区种植,20多度的温度适合茶叶生长,这里的茶叶可以全年采摘,300万肯尼亚人从事茶叶工作,茶产业提供0%的肯尼亚就业率,茶叶为肯尼亚贡献45%的外汇。以机械化生产的红碎茶为主。

3、安溪王氏梅记茶行

安溪当地电商售茶十分发达,有电商上万家,2016年安溪电商茶叶交易额达30亿元。

第十集:时尚在召唤

茶饮、手机、小罐茶等金主爸爸植入过多,略。

二、总结

这部纪录片共10集,共300多分钟,其实内容和取材是比较丰富的,关于茶的知识点也比较多,但有几点做得不好:

1、剪辑的结构设置不理想,虽然每集都有主题,以主题为线索串联,但是脉络还是很弱,不同内容之间跳来跳去,显得比较混乱。

2、有些镜头和画面重复使用,导演偷懒了。

3、最后一集是败笔,通集大部分是植入广告,植入还很生硬,没有诚意。有些文案还硬凑,像广告片。

其实知识点内容量我想给四分的,但是拍摄脚本、剪辑结构和广告的生硬植入扣分,最终给个3.5分吧。

 4 ) 好的作品,希望被更多人知晓

被其中优美的文字征服,看到一款好茶要经历如此之多的制作工序后,才能理解,为什么好茶自有一番风味。

每集时间不长,一次看完,一气呵成,感觉意犹未尽,勾起了我对茶的更多的好奇心。

从感性的角度讲,我觉得是一部难得的好作品。

说到茶,我是一个茶饮爱好者,但是时常在买茶的过程中不知如何选择,

此片给了我一个标杆性的选茶指导,深感干货满满,

在自己努力迈向文艺范儿的过程中,有了此片的帮助,更向前进了一步。

 5 ) 品茶 悟茶

品味人生,是从茶中感悟人生,感悟做人。。。 无意中得知有个新拍的记录片叫《茶界中国》,回去认真的看了数遍。这个节目对五种茶进行了很详细的介绍。从采摘到加工再到成品让我感受到制茶人对每一片茶叶的敬重。这就是我喜爱《茶界中国》的原因。 我与茶的缘分是,有一次了解到各种茶的功效,进而对茶产生了兴趣。通过对比,我发现自己比较适合普洱茶。从此与普洱接下缘分,深入了解茶文化。 乾坤交替,日月轮回中,时间有着一套严格的自然法则;择时而采,赶时而制,随季而品,不同的茶有着自己的时间轨迹…《茶界中国》用她独有的视角让我们感受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90后,第一次喝茶是初中,第一次喝的茶叶是黄山毛峰,从自与茶有了不结之源。之前喝茶是喝茶,现在喝茶是品味人生,是从茶中感悟人生,感悟做人。。。

 6 ) 漫话中国茶

明明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故事,却要学着《舌尖上的中国 》卖情怀;有着良好的BBC合作团队,却不物尽其用;情节编排不紧凑,东拉西扯。看完该纪录片后,不禁为其可惜,这么好的题材,这么多的大师以及精美的摄影,却被其猪队友编剧给扯后腿了。

我喜欢喝茶,尝试过其他各国的茶后,还是喜欢我们的中国茶。在土耳其时,见识过其传统的烹茶工具和烹茶方式,听着当地人们说着"Chai",我暗自欣喜,这不就是茶嘛,显然是从中国衍生出来的嘛。热腾腾的红亮色液体,在弧度优美的小巧的透明玻璃杯中晃动,加入的白色方糖缓缓沉入杯底,与红茶融为一体。我深深吸了一口,如同帕默克笔下的伊斯坦布尔,苦涩又浓郁。

想来好笑,朋友们为我提供茶水时,会友好地问下,需要加糖还是牛奶?我会笑笑道,我是中国人,喝茶是不加糖和牛奶的。怎么说呢,可以用我同事的经历来解释吧。德国人在葡萄酒中加入气泡水就变成了Weinschorle,而有次我同事去里斯本很不错的餐厅里要weinschorle,结果服务员不明白,经过解释后,服务员生气地拒绝了,恶狠狠地道,他才不会把这么好的葡萄酒里兑水给浪费了呢。同理,我喝茶也是不加糖和牛奶滴。

在欧洲,茶叶一般都是碾碎的,装滤网兜里,过了几分钟后取出来,通常茶叶泡过一次就扔了。我总觉得,这样颇为可惜。譬如茉莉龙珠,饮茶的乐趣之一就是看着紧实的球状茶粒在热水中小心翼翼地舒展,奔放和最后怡然自得地安歇。再说,茶叶只泡一次也颇为浪费。不过,我还是喜欢这边绿茶和花果茶的混合,绿茶口感变得单调了些,但花果的香甜立马增补了其层次感。

总体上,我的口味比较杂,自己常备的是云南的古树红茶,恩施玉露和台湾的梨山茶。当初有个朋友家在杭州,给我们带了近10000多一斤的西湖龙井尝鲜,但我感觉其中哄抬的成分较多。碧螺春的味道也变了,尤其是太湖蓝藻事件后。所以,我开始找不那么出名而且产地偏僻的茶叶,而恩施玉露恰好满足。前年去日本时,买到了日本的玉露,便在家里品辨。结果,也如在纪录片里看到的那样,恩施玉露更好喝,更有层次感,清爽又有回甘;而日本玉露口感比较单一。有次给我国外朋友品日本绿茶,恩施玉露以及台湾高山茶,他们也一致认为恩施玉露最好喝,这倒有点颠覆我认为老外喜欢喝浓茶的印象。

为了丰富喝茶生活,今年又为自己添置了一套下午茶装备。很多厂家已经停产那些杯壁轻薄又娇贵的骨瓷茶具了,因为其太娇贵不实用。所以,且用且珍惜吧!

 短评

作为一部纪录片,文案四星配音配乐三星半,内容还是偏碎片化,故事节奏不够连贯

2分钟前
  • x
  • 还行

這類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太舌尖風了,審美疲勞。另外,旁白寫得太作太作了,也不夠專業。雖然旨在普及,但也不能這樣雞湯風格的文字吧。三星給拍攝,旁白不配星

7分钟前
  • 法雲地學士郎
  • 还行

现在纪录片都走这种舌尖风吗?解说不说人话

10分钟前
  • 三七莲华
  • 还行

原本很期待,但看完前两集微有点失望。最大的问题是线索凌乱,跳来跳去,不成体系,剪辑有点莫名其妙。解说词有些也很值得商榷。但画面还不错。作为入门欣赏茶之美还可以。

12分钟前
  • 长歌
  • 还行

什么玩意

14分钟前
  • 布鲁索姆
  • 还行

首先来狠狠批评一下,本片的文案实在不好,用力太过,令人汗颜。还有第一次见到纪录片有如此之多的软广硬广。反言之,广告之多,也代表着助力者之多,也让本片格外地包容兼收,广博花杂,虽然凌乱,但也不乏真知灼见,这也是我在3星与4星间徘徊良久,最后给了4星以表鼓励的原因。

15分钟前
  • 青精饭熟云侵灶
  • 推荐

文字经过推敲,流畅华美,画面也漂亮,内容对我来说足够了。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喷它。

19分钟前
  • 绿萝热
  • 力荐

做的至少很用心,入门必看

20分钟前
  • 长安不肖生
  • 推荐

非常漂亮!作为一个入门的茶客,非常喜欢片子文字优美、知识浅显易懂。从制作入手讲解,也能够让人了解为什么茶有这样的风味。同时里面包含的文化,也特别有亲切感。

25分钟前
  • 云动竹响
  • 力荐

第九集给了多少广告费,还少东家。吐了。天地 自然 说来说去这些话。多说些和茶本身相关的事情好不好

27分钟前
  • Regent Prince
  • 还行

看过很多关于茶的纪录片,首先我要说吸引我看这部纪录片的首先是杨晨的配音,那声音太熟悉了。当时在看手机,女票在按遥控器,听到这声音我抬头看了一眼,他居然给茶叶记录片来配音了,于是便看了下去,觉得介绍茶叶大类,算作普及类节目还算不错。

32分钟前
  • Haobo
  • 推荐

中国采茶按叶掐,非洲采茶按把抓,看他们呲着白牙抓一把茶豪迈往后一扔,真是笑死我了,整体来讲,画面精美,场景丰富,空间不停变换,叫茶界中国原来不只讲中国,期待下一集有什么惊喜

37分钟前
  • 瑶环瑜珥
  • 力荐

不得不说 纪录片是独居人士回家磨磨蹭蹭时最好的BGM。至少有信息量断断续续摄入缓解了一事无成的焦虑。

38分钟前
  • 🪐丧甜治多心
  • 还行

用一生的时间,做好一件事。

41分钟前
  • 力荐

原本以为可以拍出普及茶文化,讲解茶叶背后的工艺和故事的饱满的纪录片。结果就是一个个茶区的切换,没有深入到茶的核心,寡淡无味。旁白多是文词堆积,内容缺乏,很失望

44分钟前
  • dora
  • 很差

作为浓茶铁粉,必须不能错过。中国人喝浓茶也许就和意大利人喝espresso是一个理吧,苦才是不加奶不加糖的原始风味,是魅力而不是急于掩饰的缺憾。

48分钟前
  • sylvia萌
  • 推荐

比《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差多了,10集内容,基本上一半时间都是广告,尤其是后5集,都快成企业宣传了,最后一集更是直接金主广告了。比较啰嗦,不建议看。

51分钟前
  • 申由己
  • 还行

景色很美,能从茶入手描绘各地风土人情确实不易,但是有些对白实在让人尴尬,片中有些老板可能真的花了💰吧

56分钟前
  • 拖延癌大爷
  • 还行

拍的不错,但是配音普通话有点问题,第一是吐字不清,含了口水一样,第二,部分发音不标准,特别是an这个音,第三,会吞音,咬字不清。这么好的纪录片,找个厚重一点的配音,会好很多

1小时前
  • 大只
  • 还行

好吧,我承认,这是我第一次看的下去的一部茶叶纪录片。茶届的世界我不懂,但我一直觉得他们是装逼届的一朵奇葩。人活着,柴米油盐酱醋茶,明明这么生活,这么接地气的一种滋味,怎么就能给搞成那么不接地气的一种文化。终于,《茶届中国》把这道与普罗大众失联多年的茶滋味找回来了。

1小时前
  • 芍药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