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

记录片中国大陆2014

主演:李立宏

导演:陈晓卿

 剧照

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 剧照 NO.1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 剧照 NO.2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 剧照 NO.3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 剧照 NO.4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 剧照 NO.5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 剧照 NO.6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 剧照 NO.13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 剧照 NO.14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 剧照 NO.15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 剧照 NO.16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 剧照 NO.17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 剧照 NO.18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 剧照 NO.19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16 04:34

详细剧情

《舌尖上的中国2》延续了第一部的拍摄模式,是一部探讨中国人与美食的关系的食物纪录片。本片分为八集播出,第一集《脚步》重点讲述了各种美食在不同地域的演变和食物中对中国人“乡愁”情节的一种演绎;第二集《心传》讲解了中国美食文化中的血脉传承和师徒衔接的历史;第三集《时节》讲的 是关于食物与季节演变的关系;第四集《家常》表达了家中的“酸甜苦辣”,是对中国人基本日常食物的解释;第五集《秘境》介绍了一些隐匿山野中不为人知的美味;第六集《相逢》表达了中国人利用食物进行聚会交流的文化氛围;第七集《三餐》回归到最平常的三餐中寻找“味道”;第八集则是此次拍摄的花絮。

 长篇影评

 1 ) 关于麦客,中国改革开放的十年

第二季第一集《脚步》在50分钟的时间里讲述了中国人与食物的迁徙与演变。却唯独用一个章节没有介绍美食与制造工艺,而是讲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麦客。他们不是美食的制作人,却有着见证国民粮食根基演变的厚重。

纪录片麦客的章节摄制组找到的是10年前日本NHK电台出品的《麦客》中的割麦人。
链接://v.qq.com/x/page/d01194105ub.html


10年过去了他依旧从事这一古老的行当。导演设置了与当年NHK纪录片相似的对白与交流:对于挣钱后麦客的打算,众人对于割麦人行当现今工作报酬的争论。

同样是麦客马万全10年后的讲述与回答,挣钱后的愿景没有变,依旧是给孩子们买新衣服,好吃的食物,好好的花一花;割麦人的工钱从十年前的35到如今的不足200元。

传统割麦人依旧是凭借单一的劳动力输出来获取回报,从35到200,工钱的上涨依已然赶不上通货和消耗品的替换速度,那么领取工钱后对于愿望的满足则要相比十年前打下折扣。

导演在舌尖2中找相同的讲述人,更是最确凿的对比。对于最后一代麦客今后生活发展的感慨,不禁让人反问10年前NHK纪录片里做过的讨论,邓小平20年前的改革开放让能富起来的人富起来,中国有了第一批富农,机械与原始的人力拉开差距,两种农业的发展模式也在发生着竞争与优胜劣汰。如今又一个十年过去,最后一批麦客的生活依旧原本,他们代表着改革开放还未富起来的群体, 而十年间依旧困苦的贫农生活则像是中国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型不彻底的缩影。



拙见,以上

 2 ) 牛逼的纪录片就该如此

今天看了《舌尖上的中国2》第1集,再次发自内心地觉得这个纪录片的创作人员牛逼,个人有四点敬佩之处:

1,该片在传播中华饮食之时更大量地传播与传承了中国地方传统文化与智慧,给予各地中国人共鸣、认同与自豪感;

2,该片极具人文关怀,除介绍与食物与烹饪外,借食述人,饮水思源,给予食物最初采集者极大的尊重;

3,该片旁白用词考究精致又不脱离群众,雅致地非常舒服却不觉得在装逼,非常值得文字工作者学习,同样配文配乐也很赞,普通食物名出现在屏幕会瞬间觉得逼格甚高;

4,该片给予营销业内人士极大的发挥空间(绝不仅是餐饮界的),相信网络马上会掀起一轮巨大的《舌2》热潮,哪怕它是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卖汽车、卖避孕套的,也定会往上靠。

此外,我觉得最丰富的好食物永远是大城市的人在享用,但最牛逼的本真食材个体,大城市的人基本吃不到。

保护地方传统美食应纳入与保护古建筑与保护方言同等重要的位置。

补充一点,该片四面讨巧,捎带脚把政党凝聚民族精神的事儿也做了。你觉得他们拍不出新花样了,嘿!人家就拍出来了。

 3 ) 我为什么要去过别人的生活

看完《脚步》,最让我震撼的一幕,就是在外打工的母亲回到苗寨。在他乡,她不过是人们眼中的打工妹,千万人中不起眼的一个。回到家里将长发挽成别致的发髻,瞬间变成木雕版画上的苗女,那么美好。为什么在我们的时代,这样的美好被抹杀,硬生生地将原始的美丽变成路人? 半个月,一个腌鱼的周期。初归时一家人腌上的鱼酱,酵成时,成了一桌离别的晚宴。腌鱼的过程,顿时变得残忍。 但是,这就是现实,为了养家,她不得不去过别人的生活 。

没有改变的,是藏族小伙为弟弟,爬四十米高树采蜂蜜的深情。是采菌老人为了小花菇,到深山老林里一棵树一棵树的寻找小花菇的执着。是赶海夫妻驾着小船,与大海相依为命。可是真的没有变么?弟弟要去上大学,离开原始的生活方式,去过城市里的生活。城里的人习惯了大规模培养的香菇,不识野生小花菇的珍贵,采菌老人决定留给家人,可是镜头一转,就只有他孤身一人。赶海夫妻相依为命多年,到如今连大海的馈赠都变的吝啬,等待他们的是十年内即将无鱼可捕的未来。一样落寞的,还有最后一批职业割麦人夕阳下的背影。

这就是所谓的城市化吧。背井离乡,向城市迁徙。大海边,父亲为了女儿,练就一身捉跳跳鱼的功夫。我想这个女孩真幸福。突然想起上学的时候。在城市里,城里的孩子多以见多识广自居,觉得乡下孩子没见识。一旦农村的孩子表现的不一样,通常是被嘲笑的。因为他们身在城市,就被迫要习惯城里的生活,一切以城里孩子的行为举止为准则。 这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入乡随俗吧。可是又有什么资格嘲笑呢?城市的孩子盲目地怀揣着衣食无忧的优越感,根本想象不到来自大海的生活。是啊,毕竟是城市太小了,钢筋水泥的世界里,人们只能看到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在美国几年,一直在想中国未来发展,会不会是越来越像美国?这里规范,有秩序,做事情也习惯了有条不紊,照章办事。但是却总觉得少了些味道。不管到哪里都有一样的餐馆一样的菜单,规范化到使你不用担心口味和食品有什么差错。购物也是一样,一窝蜂的去找全国连锁的大商场,买众人推荐的大品牌,明星产品。好没意思。家人说,中国社会太复杂了。可是,这样的简单就是好么?不知道别扭在哪里,只是觉得,这不是属于我的生活。

时代是在发展,但是不能把所有的传统都一股脑摒弃。向前走的时候,也应该停下来,回头看看。感谢《舌尖》,提醒我们每个生命都是鲜活的,值得被尊敬的。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4 ) 评《舌尖2》:廉价的人文关怀其实是傲慢---转自网易

当纪录片开始与大明星出演混为一谈,当“人文关怀”开始与“时尚爱情”相互碰撞,我们不禁想问:《舌尖2》是否已经背离第一季的纯粹、干净,越走越远?两年前舌尖1积攒下的口碑人气,还禁得起被如此妖魔化的消费多久?
当纪录片开始与大明星出演混为一谈,当“人文关怀”开始与“时尚爱情”相互碰撞,我们不禁想问:《舌尖2》是否已经背离第一季的纯粹、干净,越走越远?两年前舌尖1积攒下的口碑人气,还禁得起被如此妖魔化的消费多久?

1.苦难当人文,人名当人物

“人文关怀”是舌尖2大力宣传的一面旗帜。

“我们就是要拍普通人”,陈晓卿如是说。而他最终呈现给观众的“普通人”,苦,是生活要素;哭,是行为准则。

同样是普通人,他们在舌尖1中的可爱、魅力、人格张力,到舌尖2中荡然无存,可怜的老百姓变成导演制造苦情、博取收视的工具。

这是一群不懂“普通人”魅力何在、始终带有优越感的拍摄者,俯视民间、消费草根让他们觉得自己特人文,特关怀;视苦难为圣经、拿眼泪当宝典,让这些天之骄子的导演充满愉悦。一群缺乏温度的主流媒体人,感觉良好地想象着苦逼的芸芸众生--黄土地、黑指甲,红脸颊、一笑露出黄板儿牙。

2.抄袭当致敬,造假当摆拍

第一集《脚步》,爬树的藏族少年,被人揭发抄袭BBC的镜头,陈晓卿总导演说,这是在致敬;后来又被考证出片中所爬“四十米高树”,其实不过是棵矮树,分集导演想了一个晚上,说,这是为了安全。

还是这一集,爸爸杨世橹为了女儿学习跳跳鱼技术,让无数观众泪奔。后来披露,里面那个1/8秒钓起跳跳鱼的高人并非杨世橹,而是“钓跳鱼王”周红井。

有人辩解:这种摆拍并没有影响事件的真实性,观众不要太唧歪。

以假乱真,是欺骗;指鹿为马,是侮辱。

3.边境当秘境,无知当有趣

第六集,有新疆手抓羊肉、烤馕、宁夏羊肉、西南边陲的鸡枞、朝鲜族的蕨菜……如果题目是“舌尖上的边境”,尚不算跑题,可它偏偏起名《秘境》。

一字之差,态度尽显。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偏远地区,是谁的秘境?哪里秘了?

到一个很远的地方,拍人家天天吃的东西,然后拉来一众同类,大声呼喊:"看!多么神奇!"

这就好比,你每天都在吃米饭,忽然来个摄制组,对你的米饭、饭碗和锅灶左拍右拍,最后总结道:你们家好秘境!

将边境人民视作神秘人民,用猎奇的心态窥视他者的生活,拿自己的无知当有趣,这是舌尖2的”秘境“。

4.生硬煽情,三观不正

第四集《家常》中的学琴母女,是整部舌尖2最大的伤疤。她们为了所谓的个人成功,牺牲了家庭生活。当即有网友痛骂,三观不正!

导演邓洁第一时间发布微博把矛头引向被拍摄的母女:”今天我要为一位母亲说几句……”

居然,还有复旦教授吕新雨撰文辩解:这个家庭本身就三观不正,不能怪导演。

奇怪,既然本来就“三观不正”,导演为何还要选择拍摄这个故事?

纪录片创作者都明白,一部纪录片最终展现的价值观,取决于编导如何对素材进行挑选、重组。剪辑就是在重塑人物,而“陪读妈妈”的故事被编导剪成这样,究竟是谁更加“三观不正”?

第六集《秘境》中,将杀戮当收获,更让人脊背发凉。

抓沙蟹时,她们在笑;捣蟹汁时,她们在笑。刚刚还在沙滩上奔跑的生灵,后一秒就在人类的欢笑中被捣碎。这是一个女孩子和家人做沙蟹汁的故事,镜头赤裸裸展现小蟹被一点点捣成灰黑色的泥浆。

导演是在展现人类的贪婪吗?。

5.面对批评,毫无自省

批评使人进步,这么简单的道理,舌尖2的导演们却不懂。

在很多观众对说教式的“人文”并不买账时,陈晓卿在央视《开讲啦》说过一句话:“可能就是我们思考了,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观众恰恰就是上帝。”

这句话表面憨厚,内里险恶,流露一股从里到外的傲慢狂妄,似乎在说:我们提供思考,你们却只是吃货。

在《家常》引发巨大争议后,陈晓卿的第一反应是不解:“舌尖2做完后我去很多地方,找不同的观众,都放这集,没人觉得不舒服。……我当时还觉得这集没准是整个舌尖2的亮点。”

是观众太苛刻吗?一个“身经百战”的纪录片大导演,却对片子的价值观缺乏基本的掌控,甚至对其对错毫无判断力。事实上,被观众痛骂的第四集《家常》正是陈总导演最最满意的一集。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分集导演邓洁回应观众时候底气十足。

她用的是反问句:“我想问问观众,你们是不是小时候爱吃西瓜酱,长大了一年才有机会回去一趟的外孙?这样的老人撞进你镜头,你不记录她吗?”

邓导,你直接说“NocannoBB”不就得了?

6.面对观众,谄媚敷衍

舌尖2创造了中国纪录片的一个历史:号称顺应观众的要求,在播出前临时重剪,因为惧怕观众不满而临时更换播出顺序。

“媒体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妥协,因为它必须了解观众要什么。”这是陈晓卿的心里话。

这种谄媚的背后,骨子里其实是自卑。把“观众的需求”与“纪录片的妥协”设定为一对因果关系,在他眼里,是观众的需求拉低了作品档次!

“我从不讨好观众,我是要征服观众。做一个东西出来,就要把你征服得死死的。”这是舌尖1执行总导演任长箴的话。第二季播出后,回头看任长箴的话,让人唏嘘不已。

谁真正对得起观众?

7.画虎不成反类犬

10倍于舌尖1的投资、无法计算的关注度,无论硬件、软件,创作条件堪称顶级的舌尖2为何如此大失水准?一片质疑声里,带出许多不为观众所知的幕后故事。原来除了挂名总导演陈晓卿外,舌尖2换掉了舌尖1的全部创作团队。但是,陈晓卿把舌尖1的成功想得太简单了。新人们努力模仿舌尖1的一颦一笑,但是却没有抓住精髓。

很多人都喜欢第一季中黄馍馍老人的故事,在他的笑中,我们看到的是对自己手艺的自信,对自己所做食物的负责,对以自给自足生活方式的满足。这是真实不做作的人和美食的情感联结。

没有了人物和食物的真情感,第二季中人物和食物的逻辑链条非常脆弱:奶奶做西瓜酱是为了儿孙团聚、妈妈做红烧肉是为了女儿好好练琴、哥哥冒着危险爬树采蜜是为了弟弟上学……牵强附会的主题、廉价的人道主义、对人物的过度阐释,配以矫情的解说词。

 

 

甚至在第七集《三餐》中出现了这样一句话:“饭菜是否可口、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甚至人生命运。”如此说来,眼镜是否合适,鞋子磨不磨脚,同桌漂不漂亮,都影响着人生的命运。人生真脆弱!

怨不得“舌尖体”在网上流行,因为人们发现,无需坚实的逻辑线索搭建好的故事,只要是个人,会做饭,能扯淡,人人都可登上舌尖二。

但,不是人人都是黄馍馍。

所以,舌尖1无法复制,舌尖2东施效颦,这是两季之间最直观的不同,也是最本质的云泥之别。

 5 ) 《舌尖上的中国》还是《舌尖上的感动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还是《舌尖上的感动中国》?

由于第一季的惊艳,《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显然还未开播就经受了众人期待的巨大压力。和第一季的400万相比,第二季4500万的投入,也让人有了十足的期待:虽说往往续集不如前部好看,但十倍的投资,就算是完全照搬第一部的模子,也至少不会差吧。

但是,第二季第一集开始,我便发觉出了一丝异样,足足有五分钟的时间,我最期待的元素——食物都没有出现。所有的镜头都给了一个藏族少年爬上数十米的大树,他的弟弟和父亲在树下焦急地守候着。我不知道他在干什么,我只是在想,这和吃的有什么关系么?

答案是有关系,因为他在树上找蜂巢。然后,笑容开始铺开,蜂巢被制作成蜂蜜,特写镜头给到蜜浆上,给到藏族少年的脸上,给到他父亲的大黄牙上。背景台词不无煽情地说:“弟弟考上了大学,他要给他的弟弟挣学费了。”

随着剧情的展开,随着更多故事——留守儿童、独居老人、返乡游子——的讲述,我们看到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变革的深化而带来的社会主义大发展时期的种种小人物的辛酸悲喜。

陈晓卿导演显然想在舌尖之外做些文章,比第一季更突出一些人文色彩。播出之后,很多评价也是如此。当有一些网友说看不到食物了,立刻有人批驳到:切,舌尖二的灵魂不是食物,而是人文。

人文当然没错。但是,人文也是要讲究格调的。过度苦情、过度渲染艰辛和磨难的人文,注定是说教式的、低格调的人文。陈导演的出发点或许没有错,但是过于刻意了。或者换句话说,还没有掌握人文的真谛。

其实,看过第一季便会发现,虽然第一季没有那么多的苦情和说教,但其背后蕴含的人文精神,在不经意间温暖着我们的心灵。第一季的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采松蘑的姑娘、挖藕的兄弟、捕鱼的把头,都是鲜活的人物。冰上捕鱼时,在讲述网孔很大时候,片子很平淡地提到了这是为了让小鱼能够逃脱,以保证其成长。没有宏大的煽情,没有“可持续性”这样的标签,第一季在娓娓道来中蕴含着一种人文的温暖。而第二季中,这些温暖消失了,只剩下了辛酸。

辛酸没错,但那是“感动中国”,不是舌尖上的中国。

---
人文情怀必须诉诸“苦难”吗?

看过舌尖一,我们体会到:中国人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情境中,都在快乐的寻找生命中的美味;

看过舌尖二的第一集,我们认识到:中国人无论做出多么美味的食物,他们的生活始终充满着痛苦、离散、磨难。

第一集名为“脚步”,但这个“脚步”到底表述一个什么样的内涵,并没有表达清楚。“神奇”、“传奇”、“神秘”不断登场,然后匆匆闪过了一些“美味”,最后在小姑娘的眼泪和返乡华侨的凝重中,主题才出现,原来是人的迁徙,人在改变。在我看来,脚步这个题目有点故弄玄虚了,说简单了,就是“记得住乡愁”嘛。

或许从观众角度来说,这一季赚足了眼泪就够了。看纪录片流眼泪,这也是央视的主流套路。主流无可非议,但如果是这样,就请不要再叫《舌尖上的中国》。你可以叫《舌尖上的感动中国》,或者叫《舌尖上的中国苦命人》。

当然,很多人会因为感动而喜爱,这一点我不想批驳,因为个人有个人的情感权利。

我之所以如此反感舌尖二第一集,是因为它是一种扭曲审美观的缩影。拥有这种审美观的人,往往将民间符号化、脸谱化,以为找几个偏远山区的老百姓,皱纹多一些,牙黄一些,脸黑一些,笑起来傻一些,就是民间了,就是扎根基层了。有了这些符号和脸谱,就站在了话语制高点。

也恰恰是这一类人,将诉说乡愁当作屡试不爽的护身符,将工业化和科技进步视为洪水猛兽。在他们看来,民间意味着傻笑,意味着艰辛,意味着与大城市的格格不入。在他们眼中,接地气等于苦命人。在他们的话语体系中,没有人物,只有一种自上而下的傲慢。

舌尖第一季的食物和人物之间之所以能建立起奇妙的关系,完全是因为“人物”立住了。第二季失去了第一季中拍摄“挖藕兄弟”和“黄馍馍”的灵气,在他们眼中,只要是脸黑、牙黄、身上有点土、家里有点破、女孩儿要劳动、男孩儿需要钱……就是一个“人物”,就能打动人。

食物和人的互动,几乎没有展开就已经结束。单纯从技术角度而言,剪辑比第一季要混乱,叙事要装逼,逻辑要散乱。惟一和第一季类似的,是那种试图通过食物引出社会思考的路径。但是,这一切,都是要基于食物本身的灵性之上。食物没了灵性,升华的越高,就越是“主流纪录片”。

---
舌尖一负责纪录片,舌尖二负责高雅。

舌尖一的投资是四百万,舌尖二是四千万。但从第一集展示出的内容上来看,四千万就像买了个筐,筐里装满了未加筛选就淘来的食物,少了第一季清晰的脉络。导演想说的是:看,这些食物得来太不容易了;观众的关注点则在:这筐里有没有我家乡的特产?

舌尖第一季一共播出了七集,而实际上制作了八集,最后一集是花絮集。在花絮集中,总导演任长箴和她的团队将自己从调研、到拍摄的过程讲述展现。舌尖一的灵魂,在花絮集中有着非常鲜明的展现。可惜的是,这集花絮最终没有播放,原因很简单,因为里面没有出现后来被标上总导演的陈晓卿的镜头。因为在舌尖一的创作、拍摄过程中,他并没有真正参与过。

舌尖一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食物、人物、故事各方线索都梳理得非常到位,突出一种接地气的生活的美好。所以,完全按照这个路数去拍舌尖二,总归错不到哪儿去。

但是,拍摄是一个技术问题,讲故事是一个悟性问题,而情感则是一个人格问题。

你可以再找到拥有同样技术的团队,却很难再找到拥有同样悟性的编导,更难找到拥有同样热爱民间、理解民间、愿意去扎根儿民间情感的人。那些居于庙堂的人,不懂、不热爱、也不想去真正热爱这片培育出灿烂饮食文明的热土。他们根本就不爱民间的那些真正可爱的人,认为接地气、走基层必须都是大黄牙那样的人。因此,没有了爱的舌尖二,在极力模仿一的情怀和价值观的同时,无法从技术上和精神上找到真正的落脚点,一出手,用力过猛,匠气十足。

有人说,舌尖一赚足了口水,舌尖二赚足了泪水。我想这说的没错,就像郭德纲说过,他和主流相声界有个分工,他负责搞笑,他们负责高雅。舌尖一负责纪录片,舌尖二负责高雅。

 6 ) 纯手工整理版精致而优美的旁白,超长慎入。

旁白结构明晰,言辞优美精致,欲罢不能,只好全篇整理。
-------------------------------------------------------------------------------
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改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西藏林芝,印度洋吹来的暖湿季风,植物正在疯长,又到了白马占堆忙碌的季节,天麻和灵芝是重要的经济来源,但是一个月后,他们将消失得无影无踪。从峡谷到雪山,七千米的海拔高差,让林芝成为世界高山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地区。弟弟高中毕业,白马得迅速赚够他读大学的费用,在此之前,他为弟弟准备了一件特殊的礼物。西藏80%的森林集中在这里,白马努力搜寻几天前发现的蜂巢。现在他得想办法达到树顶,在当地人眼中,蜂蜜是宝贵的营养品,值得为它冒险,听起来难以置信,但这种风俗已延续了数百年。白马选了一根藤条,使自己与大树相连,从现在起,这根藤条关系性命,看起来进展不错,一个小时后,白马爬了很高,但还有更高的距离要爬。父亲放心不下,匆匆赶来,白马不敢用双手砍树,速度明显慢了下来。现在,他准备摆脱藤条,40米高,并且没有任何保护,这是一次危险的行走,野蜂并不怕人,白马从长辈那里学会了点燃烟雾,迫使蜜蜂放弃抵抗,砍开蜜蜂藏身的树洞,就可以得到最甜美的蜂蜜。在与世隔绝的森林里,甜食非常难得,而蜂蜜,是白马能带给家人最珍贵的礼物。甜食是人类最简单最初始的美食体验,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作为早期人类唯一的甜食,蜂蜜能快速产生热量,补充体力,这对我们的祖先至关重要,和人工提炼的蔗糖不同,蜂蜜中的糖,不经过水解,就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在中国的厨房,无论制作菜肴还是甜点,蜂蜜都是其他糖类无法替代的。当然,白马甲最喜欢的是酥油蜂蜜。

获得蜂蜜,对藏族小伙子来说,要攀爬十层楼的高度,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则要经过上万公里的艰苦跋涉。油菜花刚刚开花,谭光树已经准备启程,老谭是职业养蜂人,二十多年来,依靠这份工作,他养育了一双儿女。每年清明,他都要和妻子吴俊英,踏上追逐花期的旅程,一昼夜,蜂箱已在500公里外的秦岭。花的味道决定了蜂蜜的味道,地区不同,味道也完全不同,这正是蜂蜜作为美食的的神奇之处。秦岭出产中国最顶级的槐花蜜,但老谭心里一点也不轻松,毕竟,养蜂是靠天吃饭的行当。四月中旬,天气突变,大风伴随降雨,花期提早结束,没有人知道,糟糕的天气会持续多久。20多年前,老谭对未婚妻许诺,要带他从事一项甜蜜的事业。交通不便的年代,人们远行时,会携带能长期保存的食物,他们被统称为路菜,路菜不只用来果腹,更是主人习惯的家乡味道。看似寂寞的路途,因为四川女人的存在,而变得生趣盎然。妻子甚至会用简单的工作,制作出豆花,这是川渝一带最简单最开胃的美食。通过加热,卤水使蛋白质分子连接成网状结构,豆花实际上就是大豆蛋白质重新组合的凝胶,挤出水分,力度的变化决定豆花的口感,简陋的帐篷里,一幕奇观开始呈现。现在是佐料时间,提神的香菜,清凉的薄荷,酥脆的油炸花生,还有酸辣清冽的泡菜,所有的一切,足以令人忘记远行的疲惫。丰盛的一餐,标志着另一段旅程的开启,全部家当,重量超过10吨,天黑前必须全部装车。因为工作,每个养蜂人每年外出长达11个月,父母的奔波,给两个读书的孩子提供了安稳的生活。20多年,风雨劳顿,之所以不觉得孤单,除了坚忍的丈夫,勤劳的妻子,相濡以沫的还有一路陪伴的家乡味道。

养蜂人老谭和妻子,携带蜜蜂一路迁徙,而另一种人们却轻装上路,只带着他们的双手。秦岭北麓,麦子熟了,机械收割的普及,不妨碍竞争者的存在,麦客,中国古老的职业割麦人,他们踩着麦子成熟的节奏,用双手挑战机械。小麦,曾经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作物,拥有世界上最广泛的种植面积,从最日常的馒头、面条、锅盔,到肉夹馍、羊肉泡,再到花样百出的各色小吃,共同奠定了陕西这个面食王国难以撼动的基石,然而要品尝最古朴的原始面香,只有等到麦收的季节,小麦富含淀粉和蛋白质,而刚刚收获的新麦,甜度最高,陕西人习惯把面加工成三厘米宽的形状,正是这样的宽度,加上合适的火候,才能彰显新面筋实的牙感和清香的味道。老婆婆比谁都清楚做面的奥妙,风箱大柴,一灶旺火最让面条出彩。木耳、胡萝卜、嫩豆腐做成的浇头,陕西人称作臊子,浓墨重彩的油泼辣子,是面条永远不变的忠实搭档。善待麦客是祖辈的传统,大量碳水化合物,可以维持重体力劳动后身体所必须的苷糖。如今,手工割麦毫无优势,狭窄的山坡地块是最后的阵地,一天劳动10小时,每人割一亩多地,最多收入200元。这次出来十几天,收入还不到1000元,在效率面前,麦客已不属于这个时代,马万全一行,也许就是中国最后的职业割麦人。古老职业和悠久的传说,正被机械们一茬茬收割殆尽。

眼前的食物,可能来自遥远的大海和高山。很久以前,人们的生存习惯已经从狩猎改成采集,但只有一个例外——海洋——人类最后的狩猎场。有科学家语言,五十年后,海里的鱼会被全部吃光,而浙江渔民杨世橹认为,靠海吃海的日子,只能再维持十年。三个月的休渔期过后,东海迎来开渔的第一天,这种小船被称为夫妻船,它是渔民的双脚,4小时行使60海里,夫妻两撒下第一网。三门湾位于浙江东海,鱼类资源曾经极其丰富,临近阴历十五,大潮将至,妻子身体娇弱,开始晕船,但凡出海,除了打渔,其他做饭等杂物都由丈夫包办,这是两人20多年的默契。白蟹油炸,加水烧开后放入挂面,一顿简单的晚餐后,将是六小时的繁重工作。这是休渔后的第一网,至关重要,起锚,收网,渔网已经在水下蛰伏20个小时,拉出水面,景象令人失望,终于发现一条鲳鱼,却挣脱了渔网,六小时过后,鱼颗粒无收,幸亏有其他海获,大海又一次展现了它的慷慨。五十公斤的海获,是他们一昼夜颠簸的回报,十个小时内,这些海获将出现在大城市的餐厅。

食材的获得,需要超长的辛苦和耐心的等待,这样的法则同样适用于大山。搜寻的时间超过了半天,饶长青还是一无所获,为了一种特殊的菌子,老汉已经守候了八个多月,现在终于到了季节。脚下是青峰断裂带深处,湿度在海拔2400米的高处凝聚,催生出一种珍贵的食材——小花菇——枯树上寄生的真菌,蘑菇中的王者。如今香菇已经实现人工培植,品相极佳,但老汉清楚,那些种植香菇,不是最顶级的美味。低温环境中,香菇生长极慢,但肉质肥厚,极大的昼夜温温差,导致伞盖龟裂开花,小花菇的问世,源自于天地之间的种种机缘巧合。鲜花菇含有90%的水分,干燥过程暗藏玄机,炭火烤房内,是人工栽培的香菇,事实上,新鲜香菇远不及干香菇的味道,奥妙就在于香菇在脱水过程中,会自动转化出大量鸟苷酸盐,有强烈的鲜味,因此,只有干燥之后,这种菌子才真正称得上香菇。至于野生花菇的干燥,老汉最喜欢天然的方法,借助阳光和风,肥美的花菇慢慢散失水分,鲜美的味道一点点凝聚,和栽培花菇相比,野生花菇品相不整齐,也很难卖出价钱,这些稀有的美味,饶长青打算留给家人。
无论是靠山还是靠水,劳动者都有专属于家人的美味。望潮,被赋予诗意的小章鱼,学名短蛸,潮涨时外出,潮落后躲藏,杨世橹正是捕捉望潮的高手,望潮表层的胶原蛋白和调料相遇,形成浓油赤酱的自来芡,望潮肉质脆嫩弹牙,是东海渔民最拿得出手的看家菜。然而女儿最喜欢的美食仍然躲在海滩上——弹涂鱼,又名跳跳鱼,是能够在陆地上生活的鱼类,不要妄想抓住他们,除非舍得用五年的时间,练就一门绝技:使用五米长的钓竿,六米长的鱼线,捕捉十米开外仅5厘米长的猎物,其难度和精准度的要求,不亚于20米外投篮。从发力到捕获,仅需八分之一秒,高速摄影机可以帮我们看清整个过程。几尾跳跳鱼,便能成就一锅靓汤,肉质细嫩,汁液浓郁,用稻草反复熏烤,渗出鱼油,晾晒风干,便是最好的增味品,跟其他海鲜和菜肴搭配,提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持食材的本味。
独居的老人也要犒劳一下自己,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白无奇。辛苦的劳作,给全身心带来的那种幸福,从来也是如此。

舟山到上海的鲍鱼,珠海到成都的石斑,广西到北京的蔬菜,昆明到新疆的菌类,今天的物流和今人的胃口,大大加快了食材迁徙的速度,路途之上,行色匆匆的已经不止是人,食物也在传播流转,聚散之间,衍化出不同的形态和风味。这口大锅,当地人称作鏊子,加工的是山东标志性的主食——煎饼。不过,要领略制作煎饼的原始工艺,必须回到最接近自然的地方。盛夏,雨水充沛,沂蒙山进入最湿润的季节,爷爷垒好了土灶,搭上鏊子,这是烙制山东煎饼的工具。制作煎饼的主料,是白薯干碾成的粉,当然也可以用大豆、小麦、高粱等五谷杂粮来碾粉。椿树沟,地处蒙山深处,古老的风俗,被顽强地留存,今天是奶奶的生日,晓慧一家已经忙乎了好几天,鏊子烧热,面糊摊开,杂粮面糊快速成形,蒸汽弥散,空气中浸润着朴素的甜香,那是谷物特有的气息,火力至关重要,太旺容易焦糊,太小,煎饼潮湿黏牙,有60多年经验的奶奶手艺最棒,火候全靠她拿捏。刚出锅的煎饼又脆又香,彻底放凉,就慢慢回软变韧。今天,从大雨到肉,到家常小菜,煎饼几乎可以包裹一切,并且多寡随意,但对地道的山东人来说,最适合卷在煎饼里的,似乎还是一根大葱,山东人最看重质地和口感,煎饼入口回甘,但对人的咬合力是一个挑战。
饼卷的演化一路精彩,向南1700公里,广东潮州的春卷,坠碾提拉,速度飞快,绿豆畔、葱头白、虾干鱼露,油炸后表皮焦酥,内瓤软糯。再向西1600公里,丝娃娃是贵阳女孩的最爱,烫面烙熟,个头虽小,却能装下20种素菜和4勺蘸水。从形态到内容,从神到形,饼卷的变化千姿百态,这看似食物们的自助旅行,追根溯源,其演变终究离不开人的流动和迁徙。

云贵高原的一条溪流里,上至年过七旬的老人,下到不满十岁的孩童,翻开溪流底部的每一块石头,不厌其烦,为的是寻求一种神奇的美味。贵州省东南部最偏僻的苗族村庄,苗族女孩李建英,等待着一个幸福时刻,这是父母半年来第一次回家,现在,流水线旁的打工妹,重新变回苗族母亲,正直稻花盛开,来不及休息,余高里准备给全家制作腌鱼。做腌鱼首先要制作甜米,糯米淘洗干净,上灶蒸,等糯米熟透,加酒曲发酵,鲤鱼吃饱了稻花,正是最肥最甜的时候,与其说捕获食材,不如说更像是是一场户外亲子游戏。稻花鱼去内脏,在灶上摆放整齐,用微弱的炭火熏烤一夜,现在需要借助空气和风的力量,风干与发酵,将共同制造出特殊的风味,糯米布满菌丝,霉菌产生的各种酶,使淀粉水解成糖,最终得到爽口的酸甜。甜米混合盐和辣椒,一同塞进鱼腹中,稻花鱼可以直接吃,也适合蒸或油炸,不管用哪种做法,都盖不住腌鱼和糯米造就的迷人酸甜。然而最具吸引力的食材还藏在水底,每年八月,桥岗村不分老幼,全体出动,大家都在寻找一种东西——爬岩鱼——制作雷山鱼酱最关键的原料,出人意料的美味。鱼酱一年只能做一次,必须用最新鲜的辣椒,二荆条最好,生姜新鲜肥嫩主要用来去腥,木姜子,又称山胡椒,西南地区特有的佐料,带有浓郁而神秘的香气,大量的食盐保鲜提味,食材混合搅拌,装进坛子密封,美味慢慢酝酿。余高里夫妇在广东一家制衣厂打工,此次回乡,是因为自家的八亩玉米到了收获的季节,他们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加上房屋修缮等杂事,夫妻两与家人可以团聚半个月的时间,半个月也是制作鱼酱的周期,乳酸菌和酵母菌促进香气的生成,挥发性有机酸,滋生出鱼酱独特的酸味,苗家最骄傲的调味品就是这样炼成的。一勺鱼酱,足以让最平常的食材陡然变得酸楚动人,这是一年中最美味的团聚,也注定是一顿百感交集的晚餐。在中国农村,6100万孩子的成长,没有父母陪伴,这个数字相当于英国人口的总和,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李建英和哥哥为父母准备了一小坛鱼酱,清晨五点,分别的时刻到了,一坛家乡味,被带往1000公里外的家乡,也许有一天,他会以新的形式在他乡重现。
千百年来,食物就这样随着人们的脚步,不停迁徙,不断流变,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他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离开40年后,华侨程世坤回到家乡,隆重的祭拜,完成了他对家族的回归,在这里,宴请乡邻被称作摆桌,任何事项,只有通过摆桌,才能顺理成章地宣告确立。一顿归乡宴,穷尽乡间名厨的全部手艺,中断几十年的相识和旧情,重新相通,瞬间让一切回到从前,过去几十年,程世坤在美国农场做工,这次老人准备回乡定居,召唤他的,不仅仅是亲情,更有熟悉的味道。在泉州,在福建、台湾,甚至东南亚的华人中,这种味道被称作古早味,少年熬成白发,故乡变了模样,但各种老味道历久弥新。大厦村海边的沙土地,有一种著名的特产,他们貌不惊人,但几乎全部出口海外——沙土萝卜——含水量接近90%,入口润嫩幼滑,毫无纤维感。猪肉八分肥,两分瘦,带皮最好,切寸断,与香菇海蛎、虾干同煮,肉的丰腴,萝卜的清香,米粒的饱满,这就是让泉州人欲罢不能的萝卜饭,一种简朴而丰饶的主食。半身闯荡,带来家业丰厚,儿孙满堂,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

甘肃山丹牧场,老谭夫妇准备向下一站出发,又是一次千里跋涉;宁夏固原,回乡的麦客们,开始收割自家的麦子;东海,夫妻船承载着对收获的盼望,再次起锚。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得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短评

心甘情愿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6分钟前
  • 院長
  • 力荐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10分钟前
  • 晨小兮
  • 力荐

这片子放到1987年播是不会火的,那时候火的叫《河殇》,一部全力诋毁中国伟大农耕文明的政论片。

12分钟前
  • 张小强
  • 力荐

第一集就差点看泪奔 告诉我不是一个人

14分钟前
  • 大元宵
  • 力荐

我觉得不打5星那些食物说不定就会不让我吃了!

17分钟前
  • 嘿嘿嘿
  • 力荐

第一季火了后,非常期待,我就记得蜂蜜了

20分钟前
  • 欣欣向荣
  • 推荐

太矫情了,感觉导演像是个新手,有很强的欲望想要展现自己,有很多很多的人文情怀想要抒发,很多地方的煽情生搬硬套,很多地方感觉发现就要展开深入了又立马毫无过渡地转到下一个话题,讲了一堆别的故事之后又硬生生地扯回之前的故事,令人常常感到不知所云,十分出戏。此集差评!希望下一集的导演好点

23分钟前
  • sususlsz
  • 还行

虽然不如第一季,但也还是挺好看的。

25分钟前
  • Neroat
  • 推荐

温情满满,再也不嫌弃我妈做的饭难吃了,现在,立刻,马上就想回家,把她夸成一朵花。

29分钟前
  • 殳君
  • 力荐

摄像跟配乐赞。第一集旁白也没那么矫作反而踏实了,几个细节很感人,看清明天的方向,不忘昨天的来处。关注留守儿童,多了热腾腾的情怀。我大中国真是太。。会。。吃。。了。【第二集开始质素又降回第一季。。乱煽情了,到了第四集那个陪读拉小提前真的不是硬广吗?已经三观不正了吧。。】

30分钟前
  • 伍德与夏洛蒂
  • 推荐

给四星,因为纪录片重要的是记录,不是抒情。

32分钟前
  • 海鲜高汤面
  • 推荐

煽的有点露骨,节奏有点混乱,美食依旧动人。和第一季相比,感觉更像情感类节目呢?一集这么多食物真的大丈夫?

35分钟前
  • 樱小路楠
  • 推荐

《红楼梦》上敲皮蛋,一边喝黄酒一边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所有减肥皆是妄想

38分钟前
  • 丁一
  • 推荐

总体上还行,虽然有几集的确矫情得受不了,但用食物串起中国人的生存状态,这样的尝试并没有错。第一季出来的时候很多人骂用食物粉饰太平、闭口不谈民生。这一季谈到了留守儿童、90后工人、大学生就业难、高考陪读,我看得还是挺有共鸣的,想到自己何尝不是这样一路过来的。

39分钟前
  • 刘康康
  • 推荐

纪录片如果是还原真实的摆拍,我可以接受,但是为了收视率和满足观众的猎奇心态,不惜捏造事实弄虚作假,编造子虚乌有的故事糊弄人,消费观众的感情,把观众当傻子,这样就太过分了。舌尖2那么煽情,你让感动中国,艺术人生,鲁豫有约那些导演的脸往哪搁,是准备抢人家饭碗吗?

44分钟前
  • 豆丁
  • 还行

强势回归!第二季人文情怀更重了。

45分钟前
  • Odair
  • 力荐

满满的中华人文情怀,倍感亲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到头来,辛辛苦苦都是为了过日子,都是吃货!PS:白马哥,你这是用绳命在吃蜂蜜啊!PS2:蜜蜂回家说到“卧槽我蜂蜜呢?”8.5

47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舌尖真正让观众醉心的不是介绍了普天下各种山珍美味 而是触动了每一个对家乡味道都知根知底的中国人的人情味

52分钟前
  • 春尾巷
  • 推荐

其实仍然挺可看,只是第一季里老实在锅里说事儿的劲头有点溢出来,又只能说几句惹人厌的话,所以大家忍不住吐槽。建议第三季继续老实微距拍锅。另外开头爬树那块的确超出了借鉴的范畴,还不如直接认了。

54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推荐

其实舌二讲述的不单是美食,更有一幕幕天伦人伦的美景,不管是四川耙耳朵,还是东海学捕跳跳鱼的父亲,或者期盼父母归来的苗族女娃儿。

57分钟前
  • 数人的绵羊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