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莎妈妈

记录片其它2016

主演:贾克琳·乔斯,胡里奥·迪亚兹,拜伦·盖斯勒,乔马利·安杰利斯,尼尔·瑞恩·塞斯,梅赛德丝·卡布莱,安迪·艾根曼,马克·安东尼·费尔南德斯,费利克斯·罗科,蒙·康菲多,玛利亚·伊莎贝尔·洛佩兹,鲁比·鲁伊斯,约翰·保罗·杜拉

导演:布里兰特·曼多萨

播放地址

 剧照

罗莎妈妈 剧照 NO.1罗莎妈妈 剧照 NO.2罗莎妈妈 剧照 NO.3罗莎妈妈 剧照 NO.4罗莎妈妈 剧照 NO.5罗莎妈妈 剧照 NO.6罗莎妈妈 剧照 NO.13罗莎妈妈 剧照 NO.14罗莎妈妈 剧照 NO.15罗莎妈妈 剧照 NO.16罗莎妈妈 剧照 NO.17罗莎妈妈 剧照 NO.18罗莎妈妈 剧照 NO.19罗莎妈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20 04:15

详细剧情

  罗莎妈妈有4个孩子。她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一处破旧的居民区经营者一家小杂货店。为了维持生计,罗莎和他的丈夫Nester开始倒卖麻醉针剂。一天,他们被警方逮捕。罗莎和她的孩子们愿意做任何事以从腐败的警察手中换取自由。

 长篇影评

 1 ) 马尼拉的夜与雾

片头一开始就把镜头投向马尼拉街头最常见的小卖部,导游说过菲律宾的人从来不存钱,买东西都是一点一点买,洗衣服一次买一小袋洗衣液,所以他们小卖部里常见那种一小袋一小袋装的东西。

回想起当时去菲律宾最值得的一段旅程,是临走的时候去岛上唯一的商超买椰子油,结果没带够比索,没办法打车回酒店,然后我一路走回酒店。又恰逢当时订自由行的时候太迟,所以住的不是海边的酒店,而是半山腰上的酒店,这段路势必要经过电影里那样的当地人家。路过当地的学校,地都是高低不平的泥土地,连大门围栏都没有,对过马路就是孩子们的篮球场,也是泥土地,篮框是一个枯木卷成的圈圈绑在大树上。孩子们看到有游客路过,特别自信的跟你打招呼,一点都没有穷山区里那些苦孩子的感觉。路上几乎没有什么人,就像电影里一样,当地人不管去哪里都不会走着去,所以一个人在路上走着的我显得特别突兀,好像马路只是用来开车的。片头罗莎妈妈从超市出来毫不犹豫打车的行为,如果不是见识过当地人花钱如流水的样子,很难理解——中国的穷人有几个舍得打车的?超市找零没有就给糖果,二儿子出来叫车该小费的但给了糖,菲律宾街头有很多那种专门站在街头给人拦车给人指路的小孩,年纪很小都很热情,所求无非一点小费而已。不管是片头那个出卖罗莎家的小男孩讨要零钱还是片尾罗莎妈妈问当铺讨要“回家钱”,其实给的都是硬币,他们一样都好好的收着了,当时在菲律宾导游再三强调不能给硬币,说硬币是给乞丐的。不知道片中是为了表达他们没有尊严,还是这只是当地人为了索要面值大一点的纸币所说的谎言。

罗莎妈妈在夜雨蒙蒙的晚上被抓进“警察局”,导演很巧妙的只用了几个镜头就告诉你这不是真正的警察局——看门并且用木棍锁门的小孩、昏暗的后巷、所有抓捕都不是警车,居然还有个吉普小巴。然后又只用了一个短信就告诉你,其实毒的来源其实还是警察。就是这样黑暗,缴得毒又通过毒贩流通回去,赚了钱又抓小商贩来吸血,源源不尽造就多少穷人。这个地方的毛病不是毒,就是穷,如果人人都能有正当职业,可以养家糊口,不至于任人鱼肉。

菲律宾的吃也很有意思,罗莎家导演拍完一圈下来没有看到厨房,然后晚饭的时候罗莎妈妈就到街边去买饭和烧烤串。我当时在闷热的太阳下走着,路过有些黑洞洞看不清里面的铁皮屋,有人在外面也是这样烧烤东西,一串串黑乎乎血哧哧的不知道是什么,看了电影才知道是猪血肠和鸡大肠。在路边那种推着卖的花生和鸡蛋也很多,还有他们在警局里因为赚到大钱买的锡纸包着的烤鸡,其实都没有什么好吃的,而电影里唯一有钱一点的是那个开餐馆的。在菲律宾开餐馆和开酒店的建筑对比其他任何建筑都鹤立鸡群,我路过最高档的地方全都不是个人住宅,一定是个带接驳车的酒店。

不管是手持镜头、配乐、画面配色、剧情衔接,干净俐落,这个导演讲故事的功底都可见一斑,很有意思,绝不乏味的片子。

 2 ) 马尼拉的一天两夜居然划开了一个社会的群像!时间会证明这部影片的伟大!

布里兰特·曼多萨,这个擅长通过平凡人物刺穿社会,划开一个整体,拉开一个侧面,让你看到一个现实群像的菲律宾导演。

他的新作《罗莎妈妈》再次震撼了胖哥!


布里兰特·曼多萨先后以《情欲按摩院》、《强强》、《男孩看见血地狱》等多部影片闪耀各大电影节,被世界影坛所熟知。

他凭借《男孩看见血地狱》入围戛纳金棕榈奖,并获得了最佳导演奖桂冠。


这次,他的新作《罗莎妈妈》提名69届金棕榈奖,并把女主角贾克琳·乔斯捧为了戛纳影后。


《罗莎妈妈》的故事脉络非常简单,它的神奇之处是,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营造出了一种触及社会各个方面的,无限扩展的外延能力。

影片发生在马尼拉的底层居民街道,警察局,女主角罗莎的小店铺,多为狭小、局促的空间;

整个故事的时间也缩短到一天两夜。

《罗莎妈妈》最厉害的地方就是不断缩小,不断舍去,不断以微小的切口进入庞大的社会。


为了营造各种“小”,影片采用了手持摄影,杂乱的人群,晃动额镜头,闷热潮湿的天气,罗莎的整个世界都处于风雨缥缈的不安中。

这种侵入性的摄影风格,带来了伪纪录片式的体验,增加了影片的“再现”效果,提高了真实性,让观众零距离感受角色生活的世界。

影片一开始就相当惊艳!

罗莎带着儿子去超市购买东西,遭遇了第一个不顺,超市不愿意找补零钱,他们被迫提着更多的东西回家。

天降大雨,他们狼狈的躲进出租车,眼看要到家,司机却不愿进入狭窄的居民街道,他们被迫冒雨回家。


镜头此刻死死的跟住了罗莎的背影,观众以罗莎的视角,看到了整个底层居民的街道。

混乱,肮脏,空气中混淆着各种液体和气味。

很快我们进入到了罗莎的家,那个简陋的店铺。


这一简短的镜头,就看出了导演布里兰特·曼多萨的功力,看似粗糙的镜头质感,因为对于细节的巧妙捕捉,加上行云流水的快速剪辑,很快就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街道。

那些人物在主角的视角下活灵活现,充满了真实感。庞大的信息量一下子锁住了观众的注意力,观众理解的主动性被很快勾出。

开片的两个不顺利事件,城市雨季的突降大雨都预示着人物未来命运的叵测。

《罗莎妈妈》故事被自然的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中,我们看到了罗莎的强势和精明。


老公在楼上嗨药,她却需要照顾四个孩子,打理这个小铺,外面多数人都欠着她的钱,她也喜欢到处用以物换物的方式赊欠被人钱。

并且我们很快发现,罗莎为了养活这个家庭,还在贩卖冰毒。


全片的干扰事件很快到来,警察早已埋伏好,准备捉拿她。

提前的埋伏,警察进入小屋,搜索证据,缉拿罗莎和她的老公,然后压着两人,靠着武力离开了街道。


全片时刻都在混乱中呈现有序。

警察进行缉拿的场景在手持摄影的表现下,张力十足,氛围感扑面而来,在狭小的屋内,一群人看似乱做一团,其实各司其职。

镜头飞快的在各个人物上切换,没有一丝浪费。


找病毒的警察,负责缉拿的警察,审问的警察,准备私藏证据的罗莎,保护着孩子的父亲,一切都井井有条。

快速剪辑和手持摄影带来的临场感和不安全感,加快了叙事节奏,以极强的代入感刺激着观众的神经。


罗莎和丈夫被带入警察局后,好戏才正式开始。

原来,这群警察把警局打造成了法外之地,成为他们捞油水,赚外快的地方。

他们公开诱惑罗莎,让他们给钱消灾。当他们知道罗莎一家没有钱时,他们让罗莎供出上家,以大鱼弥补他们的损失。


千万不要小看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影片的每个场景都在人物的动作中被塞得满满当当。

这边一位警察还在擦汗,那边一个警察就开始给罗莎唱白脸,让她成为“叛徒”了,而另一位警察正在超乎混入警局的小孩跟班出去买烟酒。

整个警局没有一点威严秩序,仿佛菜市场一般,人蛇混杂,每一个人都充满着最原始的欲望。

为了离开警局,罗莎供出了她的上家。

再这一次的抓捕中,导演用留白的方式表现出了惊心动魄的抓捕过程。镜头停留在充满不安和紧张的罗莎还有其身旁的警员脸上,我们通过他们的面部变化看到了两人对于抓捕的关注。


场景依然停留在拥挤的小车上,但车外到处是嘶吼声,甚至偶然传来几声枪响。

绵绵的细雨,潮湿的空气,缓慢了时间,却提速了剧情。


在度秒如分的抓捕后,我们终于看到警察抓捕到罗莎供出的上家。

这一次,警察更加明目张胆的索要财物,筹齐20万,就放走你。


又是几个简单直接的场景,表现出了警察的腐败,和对暴力的滥用。

一开始面露微笑,让他拿钱消灾,而后见其准备打给其他警察,在酒精的作用下,警察失控,疯狂击打贩卖毒品的男人,随后电话叫来其妻子。

整个过程丝毫没有拖泥带水。在这个漏水的警局房间里继续上演着腐朽和黑暗。


男人的妻子很快来到警局,她只能拿出5万元,加上男人包里的10万,还差5万,这笔赎金落到了罗莎一家人的身上。


故事由此进入第二幕,罗莎的三个孩子来到警局,在父母的提点下,准备各自找亲戚或者朋友,筹齐这笔钱。


终于,镜头离开了那个压抑的警局房间。影片以三段平行剪辑为我们展现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群像。


黑夜进入白天,但观众丝毫没有感觉到光明的到来。

三个孩子的三段经历,让我们触及了这个城市的更多的地方。

但在刻意塑造的镜头下,我们只能感受到这个城市的混乱与肮脏,其隐喻着导演对于社会现状的不满。

上了大学的女孩到处找到亲戚借钱,遭受了各种白眼和辱骂。穿梭在街道时,她滑到在了旁人刚泼出洗碗水上。


可她没有时间自怨自艾,她喊着泪水,咽下了痛苦,继续踏上了筹钱之旅。

那个看起来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 男孩,抱着家里的电视,到处寻找购买者,期间他发现了出卖罗莎的男孩,那个他口中最好的朋友。

原来,那个男孩为了救出自己的哥哥,出卖了罗莎,一开始找罗莎买货不过是警察引蛇出洞的安排。


最后,他一路寻找,把电视卖给了监狱的看守。

家中另一个面容姣好的男孩找到了他的同性恋友人,一个中年男人,用金钱换走了他的身体。


但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发现这个男孩可能与这个男人早就相识,他们也许还有超越身体的感情。

他一而再再而三要求男人多给他一些钱,他第一次这样祈求他的施舍。


终于,三个孩子都筹到了钱,一共46000块,还差4000.

警察不依不饶。

罗莎灵机一动,拿着女儿的手机,找到了友人帮助。

一番算计,她成功借到了4000元,并祈求要了几十块车费。

这时,她拿着钱在街边买了一串鱼丸,一边吃,一边流泪......


故事戛然而止。

《罗莎妈妈》把生活不断琐碎化,通过碎裂的镜面,从各个方面给展示了这个城市,以及这个社会。

有人质疑影片的人物单薄,警察全部功能化为腐败贪婪,几个孩子的表演也生硬。

对此,胖哥认为,《罗莎妈妈》的镜头对准的本来就不是人物,而是这个城市,这个社会。

布里兰特·曼多萨把镜头当做了武器,刺穿的正是这个社会的表面,他表现人物的方式虽然浅尝即止,但力道依然猛烈。


全片,有两次通过罗莎的视角,传达出了在这个城市生活中的家庭形象。

一次是罗莎被捕后,去往警局的路上;一次时罗莎最后筹集到了剩余的4000元,在街边停留片刻时。


她看着一家人,努力维持着生活,经营着他们赖以生存的店铺 ,这一刻她内心复杂。


明天依然会到来,但她真的累了,她真的感到了绝望。

这样一个坚强精明的女人,在生活的重压下留下了委屈的泪水。

《罗莎妈妈》触及到了贫穷的部分原因,罗莎家庭的悲剧,铤而走险的根源绝对是贫穷。

贫穷的原因可能是警察的腐败,上层的不作为,还有毒品的泛滥!

同时影片也表现了贫穷之下的各种作用力,毒品交易毒害着街区和年轻人,靠身体获取金钱的童妓,失去教育机会,早早背负上生活重担的小孩。


在这个街道上,胖哥第一次看到了人群失去希望的表情,那种无力感消磨着他们的意志。

贫穷是一剂慢性毒药,伤害着他们的身体,同时毒害着他们的思维。

可怕的不是贫穷,而是贫穷带来的阶层固化。

贫穷设置了各种障碍,让被压迫在下面的人无力翻身 ,看不到希望。


这就是罗莎妈妈正在遭遇的,她的儿女们即将经历的困境。

 3 ) 自己想办法

本来以为是讲坚强的母亲的故事,没想到是描述菲国的法制如此黑暗。

片中刚开始警察逮捕他们,要20万赎金的时候,还以为是开玩笑,没想到最后是真的。勒索的如此理所当然,警暴的如此光明正大。

小儿子打电话给罗萨妈妈,说在餐厅找不到她说的那个人之后,妈妈说,你们自己想办法。

想象不出,到底是要多有承担力的小孩,才能去面临这种困境。哥哥姐姐弟弟三人用自己的方法筹钱(虽然弟弟的方法让人意想不到,但是不是菲国很常见不得而知),看的让人很是揪心,但谁也没崩溃掉,显然,生活已经不止一次的如此考验过他们。他们的生命力顽强,一如他们的妈妈罗萨。

但现实是,活着就不得不坚强。

我不知道像他们一家的遭遇,是菲国正常的普通家庭都能遇到的困境吗。

片尾,罗萨妈妈迅速的跑到小摊位买了一串鱼丸,大口大口的吃掉,像是要堵住自己内心喷涌而出的崩溃,流着泪,大口咀嚼,吃掉对生活所有的怒气,看着对面一家安静祥和的收着摊儿,目不转睛的盯着看。

罗萨妈妈被逮捕的时候,坐在警车上,也这样目不转睛的盯着一家三口,在慢慢的把可乐瓶子摆整齐。

于她来说,让她艳羡的,就是这样一家人安心做工生活吧。

 4 ) 妈妈

罗莎妈妈有4个孩子。她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一处破旧的居民区经营者一家小杂货店。 为了维持生计,罗莎和他的丈夫Nester开始倒卖麻醉针剂。 一天,他们被警方逮捕。罗莎和她的孩子们愿意做任何事以从腐败的警察手中换取自由 妈妈的伟大。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和家庭!

 5 ) 拍摄

用低角度造成新闻跟踪拍摄的效果、曝光过度和低清晰度拍摄,这些手法都是导演想要影片呈现出现实主义色彩。曼多萨在这方面做得很成功,但在剧作上弱了些,跟着永远在移动的镜头我们看到了菲律宾社会的罪恶不公以及所有黑暗,但除了影片结束时在罗莎眼睛上停留的几秒钟,导演没有让镜头安静下来,挖掘表象背后更深刻的东西

 6 ) 本不富裕雪上加霜

讲述的是罗莎和内斯特以及他们的三个孩子住在马尼拉的贫民窟,表面上开香料店的他们实际上在干着贩卖冰毒的勾当 这一夜,罗莎和丈夫在进行买卖时遭到警察逮捕,他们的儿女们开始四处奔波筹钱,向腐败的警察交换父母的自由[1]影片讲述了生活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贫困区的一家人,罗莎和丈夫内斯特开着一家周围人尽皆知的杂货铺,同时夹带贩卖少量毒品。原本就已经入不敷出的生活在一个下着倾盆大雨的夜里变得雪上加霜,所谓的警察临检在杂货铺搜出毒品,罗莎和丈夫被带走,几个孩子为了向贪得无厌的“协警”交付巨额赎金只得四处奔走……

 短评

在杜特尔特的禁毒风潮下,曼多萨反而将毒贩和警察的角色进行反转,导演的意图也立体了起来,不解决贫困就想根治毒品?不解决公权腐败就想根治毒品?潮湿混杂的黑夜,如食物链般勾结的人物,每个人都身处其中无法摆脱枷锁,难忘最后罗莎的眼泪,平凡的幸福仿佛触手可及,但竟又是如此之难

2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推荐

4.5;视点转换扫过菲律宾中下层现实生活全景,贫穷与欲望的罪恶因子如毒菌般侵蚀骨髓,腐烂到国家机器的螺丝钉,而无尽夜雨浸透的这条街,恰是底层民众最真实的写照,一切都绝望到寒心。观感如达内之《两天一夜》,长镜追随的残酷现实,场面调度、剧本、表演、配乐无一不佳。罗莎妈妈两次凝视小贩家庭,脸上的汗与眼中的泪,都是生存的证明。

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警察毒品黑社会,穷街陋巷晃镜头”(戏仿自对艺术电影的调侃),一天一夜叙事也和罗马尼亚电影新浪潮差不离,第三世界国家世纪初那批青年导演的现实主义题材在空间呈现、主题表达、视听风格相似地过分。菲国这几年拿来放的片子总给人种看了不想去那旅游的感觉,这种形象输出策略也是奇特。

9分钟前
  • 喻鸣
  • 还行

Kinatay那个路线的一种精神延续。前30分钟拍的好,贫民窟那种烦躁不安的气氛让人无法坚持。三个孩子的选角失败,都太好看了,没有任何信服力。

10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菲律宾的一天一夜

15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曼多萨营造的潮湿闷热绝望的氛围很棒。生活化处理,底层人的生活状态很生动。揭露虽然直白,但是足够有力量。经历一天一夜的折磨,到路边摊吃串眼泪都要掉下来,以食物结尾力道都很足。[B]

20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罗莎妈妈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极端真实,不仅是手持的问题,也包括演员与环境的互动,每个人物之间毫无做作成分的交流。最令人震惊的是在结尾五分钟左右处,罗莎本来应该拿完钱就赶紧回去救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但她没有,她要了零钱,跑去吃东西了!她看到很多东西,她像临走之前一样看见了另一个家庭,满眼泪光。这一连串非理性举动和目光中蕴藏的,是多么深刻的人性,可却极少出现在电影当中。

25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影片并未俗套式地对毒品问题进行批判,而是聚焦于菲律宾行政执法系统中的混乱腐败和肆意妄为,并与底层百姓的“苦”进行鲜明对比。仍旧是布里兰特·曼多萨那个淅淅沥沥的菲律宾,晃动的手持摄影跟拍。有两处罗莎妈妈望着一家三口路人整理货物的镜头,眼神里的那种悔恨和渴求非常有戏,最后满头大汗的哭戏也很真切。

29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2016戛纳影后。这片……可能史上最水戛纳影后?问题在于这戏有将近一半都不在女主身上,而且她值得一夸的无非就是片尾只有一处的高光时刻,其余真的很平庸啊。感觉就是评审(出于社会立场)想给片子一个奖,分来分去就分了个影后(其实比如跟《美国甜心》换一下奖,给个小评审团就合适一点啊)。片子本身有出色的地方,反映菲律宾警察系统腐败,空间构思上有想法也有不错的执行(贫民区街道,警察局后门);但是有些镜头实在没必要给比如每个人都走了一下警察局后门那个走廊,这里面视点都成问题了;菜鸡互啄的另一条线不清不楚就没了。总之很替那年的各种大女主们(《她》《托尼厄德曼》《无名女孩》……等等)不值,以及真的有点怀疑门多萨的导演能力……

34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门多萨的又一部佳作,有其鲜明的色彩,对于底层的关注,是其最有拿手的题材,且镜头的运用很娴熟,故事讲述得也很流畅。一件小事的起因发生与解决,都在短短的一夜之间,却在此过程中将菲律宾社会展示给了观众。最后的镜头让人很是动容。

37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力荐

曼多萨对着《索尔之子》就是一句,我是你罗莎妈妈。

41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1.竟对贩毒者产生了一丝怜悯,我也真是够了;2.生之艰难,大家混口饭吃而已;3.继续展示菲律宾脏乱差的角落、底层群众的悲苦,继续手持摄影,继续长镜头,继续虐...

43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几近真实生活质感的视听风格,声效与摄影、剪辑的处理皆极度细致且松弛有度。这个片真正的主角还是菲律宾的街头巷尾,也令我回忆起小时候住了八年的那个一下起雨来就逼仄脏乱的危房老街区,和为了生活挣扎的人们。曼多萨有力地展现了社会食物链条中属于贫乏者的无力。

45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3.5真实电影的胜利,看似粗糙的摄影技术下掩藏着巨大的调度野心与表演潜力。戏剧性被稀释在马尼拉潮湿夜空下,贫民窟氛围在纪录片拍摄手法下如热浪般涌来,看似漫不经心的游荡串起底层生活的种种险恶与算计。可惜影片前后两段显示出某种风格的不连贯,从而削弱了表现力。

46分钟前
  • 鸡头井。
  • 推荐

颠簸的画面,片刻的失焦,大量的长镜头,较有特点但总体偏传统。讲的是司法系统腐败,由一场纠查申发出多人物多条线,线索是外扩的,但故事是内聚力较强的。

51分钟前
  • Fabio法布
  • 还行

内室和外室只隔了一堵墙,却能隔绝自由。审讯房和派出所只差了一段路,却差了公允。凝视邻桌的英俊男子,或是正在收摊的一家老小,生活却总是一脚踩进泥泞,一脚滑倒在路旁。褪去裤子、忍受责骂换一沓钞票,当部手机、买串肉丸换一场自由。天亮以后没人记得贩毒的罗莎妈妈,只有马尼拉记得前夜的羞辱。

53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历史将证明,曼多萨是位伟大的导演。

57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菲律宾国际知名导演曼多萨的新作,仍旧是他擅长的穷人区的质感十足的描绘,只是情节、人物略显单薄。

1小时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最后边忍泪边吃丸子的特写是今年在大银幕上看到的最动人的镜头之一

1小时前
  • RayonVert
  • 推荐

2018菲律宾电影展。Brillante Mendoza的手持纪实摄影风格犀利无比,影片中印象最深的无疑是几个长镜头的运用,故事本身在三兄妹四处筹款之后就偏向通俗剧,而最后Rosa望向小贩一家平凡却安稳的生活,更是有一种调合社会矛盾的狗尾感。

1小时前
  • 451½°F™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