赎罪

剧情片英国2007

主演:詹姆斯·麦卡沃伊,西尔莎·罗南,凯拉·奈特莉,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布兰达·布莱斯,哈丽特·瓦尔特,朱诺·坦普尔,阿尔菲·艾伦,帕特里克·肯尼迪,彼得·怀特,瓦妮莎·雷德格雷夫,萝玛拉·嘉瑞

导演:乔·赖特

播放地址

 剧照

赎罪 剧照 NO.1赎罪 剧照 NO.2赎罪 剧照 NO.3赎罪 剧照 NO.4赎罪 剧照 NO.5赎罪 剧照 NO.6赎罪 剧照 NO.13赎罪 剧照 NO.14赎罪 剧照 NO.15赎罪 剧照 NO.16赎罪 剧照 NO.17赎罪 剧照 NO.18赎罪 剧照 NO.19赎罪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7:09

详细剧情

  1935年夏天,来自一个宽裕的英国小康家庭的13岁的少女布里奥妮(斯奥里兹•罗南 饰)刚刚开始尝试写作,想象力丰富。一天,她暗中发现仆人的儿子——罗比•特纳(詹姆斯•迈克沃伊 饰)和她姐姐塞西利亚(凯特•奈特莉 饰)之间有暧昧关系,而且发现他给她写了一封充满情色意味的情书。布里奥妮丰富的想象力虚构着各种可怕的事情,浮想联翩。当她的表姐罗拉被强奸后,布里奥妮相当肯定她看到是罗比做的,这次指证使罗比蒙冤入狱,留下伤心欲绝的塞西利亚。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出狱后的罗比和塞西利亚都投入了保卫祖国的战斗,布利奥妮放弃到剑桥升学成为一名军队医务人员。没有人能理解她的做法,只有她知道她怀揣着巨大的秘密和自责。她鼓起勇气,想把这秘密解开,能真正赎罪和得到宽恕。然而,世事幻变,出乎布利奥妮的预算。

 长篇影评

 1 ) 一部很讲究的电影

正如《看电影》审片室的点评一样,[赎罪]把艺术拍的很商业,在看过第三遍后,较之前的体会更多了些,也更加赞叹导演在各个环节的处理,让这部气质上很文艺的电影看起来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一部上乘的影片,必然注重细节的表现。[赎罪]的七项奥斯卡提名也可见其在各个方面的出众,虽然只获得了最佳配乐的奖项(实至名归),但对于一部英国影片和资历尚浅的年轻导演来说已是难能可贵了,更何况已有威尼斯开幕影片、金球奖最佳影片的殊荣在前。

这里不谈长镜头和主观视角与观众视角的并叙结构,只谈一些细节上的处理。在细节上,[赎罪]让我感受最深切的就是它的讲究。影片中虽然融合了很多种表现手法,但并不显得杂乱突兀,这里面就需要大量的细节来完成起承转合的任务,而这也正是导演的功力所在。

先来看看视觉方面,前半部:晚宴前香奈儿广告似的西西莉亚的那组镜头;考究的墙纸背景前暗影中的布里奥妮就像一幅古典油画;罗比在浴盆中抬头仰望天窗上飞过的战机;庄园外景中如童话般的阳光和色彩;夜晚寻人时山头的手电和近境处的布里奥妮;罗比回来时西西莉亚一家人在门前的站位等。后半部:丛林中阴霾过后的短暂阳光;废墟中人和场景的关系;河中倒影出飞过的战机;海港酒吧中黑白银幕前的剪影;下避难所时的大仰角;花丛中的逆光的罗比;遇到老妇人(母亲的意象)时亦真亦幻的模糊处理等。多处逆光的处理、人物走位路线的设计感、构图的张力都让人赏心悦目,百看不厌。每一个角度,每一个镜头都异常的讲究,你甚至可以感受到导演在拍之前脑中已构筑了宏大完整的影像,才能有如此的掌控能力。更有意思的是,你如果多看几遍会发现差不多每种表现手法都会有呼应的地方,相当耐人寻味。

影片的音效处理同样妙不可言,如像散落在沙滩上的珍珠,不时闪烁着迷人的光芒的。影片中,音效与镜头的双重剪辑,营造出虚实结合的效果,打破了台前幕后,也打破了时间与空间,背景的配乐常落在现实的音效上,如开始阶段急促的钢琴背景配乐接上剧中西西莉亚的轻轻一撩;又如小布里奥妮最后一个特写时的打字机配乐收尾正好落在四年后罗比的打火机声响上;闪回时的时光倒流;最后一幕时倒带的声效等,这些在音效和配乐上的用心赋予了影片更多的情感和趣味,饱满而有力。同样的,你会发现很多音效的处理也是两处各有呼应,建议大家再看的时候可以留心一下。

最后再提一点结尾处老年的布里奥妮,虽然只是一番独白,但她的表演却着实为本片煽了一把情,看着她不安的眼神,微颤而紧皱的嘴角,欲言又止到最后坚定淡然,让人禁不住心酸了起来。

 2 ) 佳片有约对《赎罪》的介绍词,写得不错。


在2007年,威尼斯电影节上,选择了一部英国电影作为开幕影片
有人说,这是一部有关爱情的影片,有最唯美的诗情画意;
也有人说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
所有的美好都被硬生生撕裂呈现在面前。
这里有古典的华丽和惊艳,也有现实的残酷和悲凉,
如果说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
那么假如有一天,这个撕毁别人美好的人,后悔了
希望获得当事人的宽恕和原谅
她能够获得救赎吗?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影片,是英国影片《赎罪》
一部典型的英国电影,会包含着什么桥段呢?
一部典型的英国故事,又有哪些标志性的内容呢?
这部《赎罪》,几乎包含了我们对英国电影所有的期待
这是一部到处弥漫着英伦气息的影片,这是一部最应英国气氛,最
英国面孔,最英国的故事
很多英国电影都散发着一种乡间庄园的气息
那里有华丽的陈设,精致的茶具,到处洋溢着优雅的气息
如果说英国的城市总是在下雨
但是对英国贵族来说,在他们的乡间别墅里,在庄园里,他们可以
得到明媚的阳光,也许是偶尔的一瞬间
他们可以在那里举办宴会,可以狩猎,可以尽情地享受生活
英国的庄园,就像英国的一个小社会
那里有同样的严明等级,同样的各色人等,同样的各怀心事
《赎罪》的故事就开始于1935年,应该乡间的一个华丽庄园里
这里是布利奥尼和姐姐塞西莉亚的祖辈给他们留下的宅邸
午后的慵懒阳光投射在开阔的草坪上
一切看起来都那么尽善尽美
可谁也想不到,会有残酷的事情,
会在这个近乎唯美的小世界里发生
但是它就这么发生了
相信大家在看电影的时候
一定会被那个穿着白裙子的,古灵精怪的小姑娘所吸引
爱尔兰的小姑娘西尔莎?罗南
出演《赎罪》的时候几乎和片中角色年龄相仿
这也给她刚刚开始的表演生涯
带来了一个小小的高峰
布利奥尼这个既早熟有幼稚的角色
为她获得了奥斯卡年度最佳女配角的提名
同时,金球奖等十几个有分量的电影奖
也把最佳女配角给了这个小姑娘
问到怎么能演好这个角色的时候
小姑娘坦诚地回答到,我跟她年龄相仿
只需要把自己变成她就是了
包括西尔莎?罗南,扮演的13岁的小布利奥尼
影片中出现了三个年龄段的布利奥尼
受到英国传统戏剧的影响
英国电影历来有群像电影的概念
也就是说,电影中的每个角色,无论主角还是配角
每个人身上都有丰富饱满的性格
每个人的表演都会很出彩
在当今影坛,谁被认为是最有古典气质的人?
答案就是《赎罪》中扮演塞西莉亚的凯拉?奈特莉
凯拉?奈特莉她一次一次在银幕上扮演了
具有优雅气质的应该女人
她最爱看的是上个世纪三十,四十年代的电影
她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活在现代的古装英国女人
片中凯拉?奈特莉扮演的塞西莉亚
在晚宴中穿着的那条绿色晚礼服
被影评界称为史上最惊艳的电影服装
甚至有很多人在看完了《赎罪》之后,念念不忘的
竟会是她那条翡翠绿的长裙
赎罪的造型师设计这条裙子的原意
是为了突出这个人物敏感容易受伤的性格
所以哦用真丝的质地,做了这条裙子
除了能够展现出裙摆的飘逸和轻灵
真丝的脆弱质感也想塞西莉亚和罗比刚刚迸发
就被残忍撕裂的爱情
扮演罗比的青年演员,詹姆士・麦卡沃伊
则是近几年银幕上最具古典气质的男演员
很多观众惊叹,近几年来英国的银幕上
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这样迷人的新星
拍摄《赎罪》乔・怀特第一时间想起了麦卡沃伊
当我读到他有一双乐观的眼睛这句话时
我立刻想到了詹姆士・麦卡沃伊
他确实有这闪烁充满希望的眼睛
总是能看到光明
出生于苏格兰的麦卡沃伊,身上透着一种
老牌英国绅士的古典做派
尤其是他那双顾盼流离的蓝眼睛
为了演好《赎罪》
他很快地掌握了上世纪40年代的英伦腔
对于他这样一个苏格兰人来说
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而《赎罪》这部电影,麦卡沃伊前前后后只看过两次
因为他对戏太过投入
尤其是面对着他深爱却不能相守的赛斯利亚
他总是在导演喊停后,任然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
英国历来也有把文学作品搬上银幕的传统
《赎罪》当然也不例外
但是与别的小说不同,赎罪曾被认为是电影史上最难改编成电影的
小说之一
洛杉矶时报的专栏是这样评述《赎罪》这部小说的
“《赎罪》是当代最感人的爱情故事之一
这部小说更多的是描写人物的内心和意识
文字的优势是影像所无法表现的
因为它实在是包含了太多人物内心的独角戏”
而究竟电影是如何忠实而精彩的再现小说中的文字的呢?
而当电影把小说忠实地搬上银幕的时候,
电影还做到了小说中文字做不到的事情
《赎罪》的故事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笼罩下的欧洲,
罗比蒙冤入狱,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监狱中的罗比选择了参军,期待着在战场上能建功立业
去换回他清白的名声,用荣誉去配得上塞西莉亚的爱
1940年,被派往法国战场的罗比,
经历了二战史上最著名的敦刻尔克战役
在表现罗比参加敦刻尔克撤退的情节时
小说《赎罪》用了几十也得篇幅,写了战争的残酷,颠沛流离
但是电影《赎罪》35岁的导演乔・怀特
用了一个完美无缺的长镜头,展现了这非凡的一幕
这个4分52秒的镜头,是今年来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
最震撼人心的一个镜头
虽然没有流血和枪战,但它却具备着
更强烈的视觉冲击
场景中共出现了2000多个群众演员
摄影机的移位也长达数千米的距离
整个镜头,充分表现了人们焦躁 思乡 绝望的情绪
以及战争的残酷
为这个二战背景下发生的故事,增添了几分厚重和苍凉
一个人要经历怎样的炼狱和煎熬才能获得救赎
接下来,就让我们和布利奥尼一起,穿过时间的甬道
回到1935年的英国
那个洒满阳光的夏日午后

 3 ) 如果道歉有用的话,还要警察做什么?

“这要作你们永远的定例,就是因以色列人一切的罪,要一年一次为他们赎罪。于是,亚伦照耶和华所吩咐摩西的行了”(利未记16:34)。于是祭司真诚地向神表示悔改和坦白,杀死或奉献适当的动物常常在祭坛上作献祭,先为自己“赎罪”,然后为他人赎罪。这便是片名《atonement》的出处。

罪人承认死亡是对罪孽的处罚,但是另我严重困惑的是,布里奥妮声称希望通过自己的第二十一部小说来还原一切,试图达到赎罪的目的。可被献上祭坛的生命究竟是谁的呢?那无疑不是罗比与塞西莉亚,这两位命中注定只有下辈子才能在一起的恋人,终其一生只有在书房中那段不算充裕的激情时光,并且没有达到高潮。他们是真正的受害者,用受害者的生命来做为祭品?这个玩笑就开大了。

那无疑也不是布里奥妮那个风骚的姐姐与她巧克力大亨老公的生命。这对钟情于婚前性行为的夫妻最后活得相当滋润,在体面的教堂里举行体面的婚礼,并且向我们证明了巧克力真的有催情作用这一真理。

至于布里奥妮自己本人呢?我只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妪在直播现场作出痛苦的表情,诉说着自己内疚的心理。可她不是还没病危吗,她不是患上了轻度老年失忆症——能够从某方面帮助她解脱痛苦的疾病吗?是的,她是孤独,她是压抑,那又怎么样,不孤独不压抑她能成为作家?你以为仅仅凭从小的写作兴趣以及妄想症再加上一点荷尔蒙就能成为作家?宋祖德他是作家吗?所以我真的不认为布里奥妮失去了什么。

于是到了这里,被献上祭坛的生命究竟是谁的成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好吧,这本身就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没有人成为祭品,罪根本就没赎过。

任何破坏他人的爱情的行为都是件不可饶恕的事情,无论这样的行为是否打着年少无知、爱慕、嫉妒、误会的旗号。事实上我们也看到了,布里奥妮有着充裕的机会去最大程度地挽回局面,正如她杜撰出三人重逢在塞西莉亚的出租房中所发生的遭遇战一样,罗比向她怒吼道:“难道你需要从十三岁到十八岁五年的时间才能明白自己的谎言给别人带来的伤害吗?”可惜她一直都没有这么去做。她悠闲地用了剩下的五十九年时间来出版了二十部作品,再用最后一本完结篇来表达自己的忏悔。这种跳跃的叙述方式就像那段描写浩浩荡荡的敦克尔克大撤退的长镜头一样,让我觉得真不怎么高明。

值得一提的是扮演童年布里奥妮的十三岁小演员斯奥塞·罗南,在书房遭遇一九三五年版的艳照门时,一双眼睛将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就如同贯穿整部影片的插叙、倒叙手法一样,很好很强大。

毕竟这是金球奖的最佳剧情片,所以还是回归到电影之中吧。布里奥妮同学,你要么就别做这么龌龊的事情,要么就早点醒悟来改变一切,要么就沉默一辈子,要么就直接去死。当你发现一切都为时已晚,还要硬着头皮出版这么一本不尴不尬的小说,实在是让人感觉一点诚意都没有。

这是一段悲惨的无果爱情,不应该被你拿做题材写成一篇老年回忆录。你都七十七岁了,都到了这个时候,如果道歉有用的话,还要警察做什么?

 4 ) 我们少了一段戏,关于那个夏日的午后

《赎罪》(《Atonement》)在宽荧幕上看得人美不胜收。就为了那个夏日午后,我愿意一直坐在电影院,听得见躁动的蝉鸣,闻得到花瓣的清香,感受得到,那席卷而来的,热浪。

如果是亦舒来写这本小说,开头会是:这是一个平常的夏日,与其他夏日并无不同。
只是这一天,实在有点热。
于是大家都有点难以自持。

一个大家庭,藏尽了一切小说的素材。漂亮的姐姐,拥有才华却善妒的处于青春期的妹妹,上进聪明却始终难以挣脱出身的下人罗比,对世事漠不关心只挂住维持表面形象的母亲,愚蠢的双胞胎,愚钝却卖弄风骚的表姐,善良却没有心计的大哥,以及油滑得出轨的朋友。

每一个人都是一出戏。导演谁都不想放过。采用时空跳接也要把每一个缝隙连接得滴水不漏。或者说,时空跳接与长镜头,是导演为这个剧本最终选择的,最完美无缺的手法。

妹妹与那鲁钝的三兄妹排戏不欢而散,却看到了不应看到的,自以为淫欲大胆的一幕——姐姐居然在那个下人面前宽衣解带。自己暧昧不明的情感遭遇了寒流。那一刻妒嫉的种子已在疯狂滋长。

姐姐与罗比探讨到关于未来的理想时得知对方打算离开六年苦读医学,以期成为专业人士摆脱出身。突然而至的懊恼击碎了姐姐平和的心境,花瓶碎了。脱衣进池捞起碎片的举动震动了罗比。

罗比在家中写道歉信,一个是大胆版本,另一则是正式版本。只是,他错误地把大胆的版本交给了妹妹,让她转赠姐姐。

大哥的朋友,那位巧克力富商在双胞胎的面前与他们卖弄风骚的姐姐公然调情。
这封信被妹妹偷看并更加惹怒了她,然而却错有错着地让罗比和姐姐热烈缠绵。

这是那个下午,发生的一切。

然而晚饭桌上,双胞胎的出走是一切的关键。表姐说他们把自己抓伤,而巧克力富商则不忘添加一句自己的脸也被挠伤。

寻找双胞胎是下一个动作的起因,也是赎罪关键点的起源。“强奸”案件是发生在寻找双胞胎的过程中的。而观众比谁都明白真凶是谁。那么回过头来看,那个下午,在那个斗室里,富商与姐姐还有双胞胎的故事,应该还没有结束。至少,关于抓伤和负气离家出走应该是有出处的。不厌其烦来回跳接的导演,却没有让观众看到这一幕。甚为可惜。这段戏不知道是漏拍了还是拍了后期没有剪上。

双胞胎的戏份随后也完全空白,没有人关心罗比在哪里寻找到了他们,更没有人问起他们为何离家出走。如果双胞胎的确有看见了某些事实的端倪——也许那个下午富商的确就已经迫不及待地想与表姐交欢,某些举动吓怕了双胞胎也吓怕了表姐,或者感受到了某种抢夺亲人的威胁——父母闹离婚的消息不想再让姐姐被争夺。交欢在小孩子的理解层面上,很大一部分是“欺负”。于是,有了争执中的伤痕?

那个下午,的确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下午。它改变了三个人的人生,如果不是更多的话。于是在关键处的空白更叫人难以原谅。他原本可以做到的,再告诉我们一个故事,关于那个男人和表姐的故事。

不知道原小说有否对这一幕的描写。比起敦刻尔克大撤退,比起后面那些叫人心醉神迷的长镜头,比起妹妹一厢情愿的幻想,我更渴望知道那一个下午,我所漏掉的部分。少却那一部分,那个下午便是残缺的,同样令姐姐、罗比和妹妹无法逃避的人生,永远缺了一块。

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他们的牺牲,是多么的不值得。妹妹没有看见那一幕,姐姐没有,罗比更加没有。事情的真相不仅仅在于骑在表姐身上的人是富商而不是罗比,而是在于更早之前的蛛丝马迹,在于晚饭桌上表姐和富商描述伤痕的慌乱神情,更在于所谓赎罪,而真正的罪魁祸首我们真的只能让妹妹一个人去承担吗?

引狼入室的人是谁?是大哥。纵容富商的人是谁?是表姐。事有蹊跷而不问,是谁?是大家。带着有色眼镜判断人品,是谁?是当下那个社会。是什么让一个孩子的谎言成为了关键性的指控?是每一个人。于是是什么让这一切变得万劫不复?也是每一个人。

也有导演的份。他少给我们一个场面。于是观众都把矛头指向了妹妹——那个用一辈子去赎罪并且虚构了幸福结局的人。她的人生,何尝不是陪葬品?

没有人会认为杜撰一个幸福的结局就意味着赎罪。每个人的人生都只有一次,在真实的人生里发生的遗憾是没有办法在书中得到填补。就算在千秋万世之后,读者仍能从书中误以为这是一个happy ending,然而在序言中,难道不会有文字写道:在真实的人生里,他们一人死于败血病,一人死于空袭,终生并无再见。

这罪,其实永远也赎不了。都怪那个夏日午后,真的太炎热。

 5 ) 只看过一遍,却难以忘却

我是个记性很差的人,所以经常很能享受重读侦探小说的快乐。电影作品更是喜欢重复看,重看的时候真是跟一部新电影一样,完全不记得很多情节。但有一些电影作品,可能情感更强烈,所以即使只看过一遍,但是却深深刻在脑海,这些感情多是负面,因此看完一遍再也不想重看,这里面的电影之一就是这部赎罪。

这部电影,最深切的感受就是惋惜吧,一件小事,完全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虽然说做的事也算是公民义务,但是被迫和自愿完全不同。更可笑的是片名赎罪,妄图通过小说情节赎罪,与其说赎罪,不如说自我安慰,由此可见长大之后也是虚伪自私的人。

 6 ) 独自和解

Atonement本是基督教的一术语,发明人是16世纪的圣经译者William Tyndale.圣经中关于救赎的概念是人通过耶稣基督,实现罪的原谅,以及人与神的和解。但是田代尔发现,英文中还没有什么词能代表和解(reconciliation)、原谅(forgiveness)的内涵,于是便生造了个词出来,亦即 at-one-ment. 所谓”at one”,就是指通过耶稣,人和神重新合一了,因为人也有神性的一面。人获得拯救的唯一办法,就是通过耶稣,实现与神的重新和好(being "at one", ment是将其变成一个名词的后缀。)

 《救赎》这部电影拍得很美,也在探究人犯下错误或者罪行后如何拯救的一个问题。二战前13岁少女布里奥妮刚刚开始尝试写作,想象力丰富。一天,通过窗户,看到仆人的儿子罗比•特纳和姐姐塞西利亚有暧昧关系,后来又发现他写给姐姐的一封很色情的书信。不懂世事但想象力丰富的布里奥妮于是便对罗比产生了反感,后来在表姐遭人强暴的时候,便诬陷罗比,害罗比下了大牢,后在二战中,罗比和姐姐塞西利亚都不幸死去,永远没有机会“终成眷属”。豆瓣上有个很有趣的评论标题,叫“文艺女青年害死人”。可不是嘛?懵懵懂懂又想象力丰富,未免就要胡乱指责,棒打鸳鸯。

这是个巨大的悲剧,那么救赎、原谅、和解这一切又从何说起呢?还得回到英文的at-one-ment这个“合一”的字上来看这些问题。

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之一,是罗比和两姐妹之间的“阶级鸿沟”,这在后来一场虚拟的三人会中,罗比也说得很清楚,指责妹妹因为他的出身,就草菅人命,不肯及时承认自己的谎言。诬陷之后,妹妹自己陷入巨大的内疚当中 ,当初看来很了不得的阶级鸿沟,在下狱以及随后的战争造成的人生灾难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了。妹妹也好,姐姐也好,都与一个低层的仆人的儿子和解了,此乃“合一”(at one) 之一。这是一个很“英国”的主题,就像劳伦斯《查德莱夫人的情人》一样,贵族和平民之间的阶层差异始终存在,甚至在21世纪的今天。我上次去开会,还听一个英国佬在那儿一口一声“某某勋爵”(Sir So-and-so)地在谈我们业内的一个牛人,在美国人当中,这简直就是一个笑话。但是反过来,我想英国人可能也嘲笑美国人的“没大没小”,没有这些阶级和层次的概念。这影片里的受害者是下层的罗比,但是他却在受害后,上了道德的高地,妹妹为之终生忏悔。她甚至放弃了剑桥的学习,去做一个普普通通,被人颐指气使的护士,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初无良的贵族家女子终于放下了身段,和普通人混为一体,“合一”了。

合一之二,是妹妹通过自己的创作,营造了一个想象的世界,让姐姐和罗比在她的著作里有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而现实的发展后来已经不再人的控制之下,谁曾料想罗比出狱后会去战场,会参加敦克尔克大撤退,会早早死掉?谁又曾料想姐姐会因为地铁里的爆炸意外死亡?虽然妹妹心存内疚,但是在理智上,她知道这是造化弄人,让两人无从结合,她很高兴她能通过她的生花妙笔,让两人在想像的世界里“合而为一”。

只是她心里到底还有歉疚,总觉得悲剧是她造成的,这样的忧伤无从消解,就如同那美丽的片尾,罗比猛回首的一脸忧伤。伤害的后果其实已经被沧桑的世事抹平,无奈伤害在心灵里造成的阴影却不能抹去。我看过的一个小故事,说父亲告诉儿子,生气想伤害人的时候就在篱笆上钉个钉子,后来篱笆上钉了很多钉子,父亲让儿子一一取走,指着那钉痕告诉他:生气就是这样,后来你可以原谅,可以和解,可是那生气产生的后果,那伤害却会长久存在,就如同那钉痕一般。所以爱要求人“不轻易发怒”。蒲柏说“人谁无过,能原谅者,神也”(To err is human, to forgive, devine.)可是即便我们的过犯得到了原谅,我们可以重新被对方接纳,不说明我们就不需要承担过犯的后果。这是一个相当棘手的概念,但是你去问任何牧师,他们都会这么跟你说。

这个影片中,其实最苦的还是这个妹妹,这罪与内疚感的捆绑,伴随了她的一生。死的早死了,生的人最苦。就如同苏格拉底临死前说的那样,他去赴死了,你们留下来,谁羡慕谁还两说呢。

这里就要说到合一之三,也就是妹妹在余生当中,究竟如何和自己的良心和解。由于战争的关系,她其实早早就失去了向双方忏悔,弥补过失的机会。更大的煎熬,是这种良心的长久谴责。这样的谴责使得她成了个深不可测的,神秘的女孩,她通过她的写作在自我拯救。从影片后来的专访上看,她一生写了二十多本小说。而这本《救赎》是她最早开始创作的,但是这个创作过程成了她一生的事,这书也是她大限来临前不久写就的封笔之作,天鹅之歌。作为一个少女,她的想象是一种臆想,毁了他人幸福,也负累一生,可是解铃还须系铃人,最后,同样通过想象,她成了一个作家。她在这种几近“写作疗法”的终身苦修当中,独自和解。

这是一部很美的影片,我独自一人看完,胸中似有块垒,却落在这样“独坐幽篁里”的处境之下,夜深人静,就不用长啸了,写它一篇影片,好实现我自己的at one ment吧。

现在可以去睡觉了。

 短评

华丽的无病呻吟

5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给四星完全为了他们俩那个唯美的ml。

10分钟前
  • spielmann
  • 推荐

其实最值得玩味的姐妹两个爱人的方式。稚嫩之爱是为了证明你爱我,我可以毫不犹豫拿生死当作赌注。成熟之爱是就算全世界都误解你,我也永远不会动摇对你的信任。于是妹妹一旦被伤害就会任性地反击,而姐姐却是那个一直等他come back的人。Stupid Child

11分钟前
  • 木由
  • 推荐

看五遍还是不够的一部电影,少年时代部分的背景相当漂亮,奔跑也很好看

12分钟前
  • 宋阿慕
  • 力荐

我非常讨厌这种自以为是的小孩子 如果是我妹妹 我一辈子不会原谅她 因为她的虚伪懦弱自我 即使用一生来赎罪也换不来我的原谅 听到最后那句"i gave them happiness" 彻底抓狂 好意思么 无语中……参入太多个人感情了- -

14分钟前
  • seeme | 北北
  • 推荐

Find you, love you, marry you and live without shame.

1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打字机声是亮点。

17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推荐

小女孩根本是个变态!比较无语..

18分钟前
  • 木木示言
  • 还行

“一个女孩子从卧室窗外看到了她不懂的东西,可是她以为自己很懂。”

19分钟前
  • Sophie Z
  • 力荐

那哥们死的时候,我哭了。。。

22分钟前
  • 大米粥
  • 推荐

小孩一旦因为无知而残忍,会让人心惊肉跳

25分钟前
  • Mr Lefty
  • 力荐

你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奈特莉的胸有多么地平!

27分钟前
  • 劳永逸
  • 还行

一段史诗般一镜到底的5分钟长镜头,两线人物无可盼望的战火消停和解时,那些暗恋、嫉妒、等待、坚持、煎熬、忏悔深埋了却来不及发芽。如果你来不及享受机位和摄影的变换,来不及欣赏美工和布景的诗意,那么至少可以花痴James McAvoy / Keira Knightley。

29分钟前
  • D I D A
  • 力荐

X教授和奇异博士的爱恨情仇。

32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再次确认,一,我讨厌战争;二,我讨厌Briony类的早慧少女。

36分钟前
  • Bigteeth
  • 较差

文艺女青年害死人

37分钟前
  • 米苏尹
  • 推荐

直到最后一段独白真相,才觉得故事动人

38分钟前
  • Cherry
  • 推荐

他伸手抚摸了她曾跳入的水面。

41分钟前
  • 清蒸野菌
  • 力荐

有些话说了,其实你负不了责任

46分钟前
  • 桃凉凉的鸡
  • 推荐

可怕的萝莉。如果还有机会赎罪,那你的罪就还不够深刻,唯有你得不到你预想的救赎,赎罪才成为可能。音乐、剪辑、画面都不错,尤其给萝莉打的主题配乐很好,然而各方面也没有让人惊喜的表现,总而言之是一个值得看到片吧。

47分钟前
  • 不流ᝰ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